灵活使用

2024-10-03

灵活使用(精选12篇)

灵活使用 篇1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多年来, “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它限制了教师的思想, 把教师禁锢在死框子里, 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它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放开手脚, 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科学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一、调整教材内容, 符合学生认知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生理特点及现实状况, 对课本内容的序次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其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1、话题之间的调整:

话题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 对各话题的次序进行调整。将话题与话题之间相关的内容 (如:打电话、问路和看病等) 在教学时进行整合, 就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如在教数字11-20时, 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十几 (除11、12外) 就是在几的词尾加上尾巴:“teen” (thirteen fifteen在three five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变形, 再加teen) 。接着, 让学生观察“twenty”, 引导学生总结出几十的表达方法。相机教学Unit 4 Topic 1 (七上) 的数字21-999。这样把相关知识串起来讲解, 学生容易接受, 并且记得相当牢固。

2、课内调整:

课内调解指重新调解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序次。仁爱英语教材许多话题的Section A部分的1a部分都是一个陌生的对话, 并且蕴涵着许多的知识点, 而基础知识部分却安排在了2a部分。如果按照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学, 对我们这些英语功底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调解课堂教学内容, 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 在教学Unit 3 Topic 2 (七上)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时就对各部分内容作如下调整:

(1) 温习已学知识:用free talk自然引入, Nice to see you.Do you like English?Does he/she like English?最后引出“What do you do?”“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2) 教新句型、新单词。询问学生:“What do you do?”“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相机引出3a部分单词的学习。

(3) 问答练习:以题目“What do you do?”“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的句型练习问答, 复习新句型和3a部分表示职业的单词。

(4) 对话教学:教师引导:“Let’s come to Kangkang’s family”这样课文1、2a部分的对话就可自然出现。

二、拓展教材内容, 活跃学生思维

正处于学习黄金年龄段的中学生, 其大脑对知识吸取的潜力是巨大的, 教师应该适当地拓展课本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学习Unit 3 Topic2 (七上) 中“farmer, doctor, nurse”等职业名称时,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补充学习“singer, dancer, player”等职业名称。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单词, 学生也易记、易懂, 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再如:为了让学生区分巩固名词单复数, 可以引导学生编成儿歌进行记忆。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I have one book.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I have two books.

此外, 教师还应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如观看英语电视节目, 多媒体光盘、网络资源、英语学习辅导报刊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

三、活化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化教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方式之一。教师应设法活化教材内容, 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将教材内容活化成各种形式的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 在刨设的情境中运用语言,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内容特点有别, 活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形象、直观, 融声色为一体。能化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能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如:在教学Unit 4 Topic 1 Section D (八上) Animals in Danger时, 可以利用相关课件进行教学, 将1 Read and Understand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了课堂中,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教师再顺势引导, 学生很快地掌握了1 Read and Understand的内容, 教师也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真可谓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啊!

2、图示。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科技方面的知识。面对这些程序性强、趣味性弱的文章, 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 老师教起来也吃力。如, 教Unit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 (七下) 时, 要是教师照本宣科, 或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要是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看电视时, 把各都市的天气情况用表格记录下来, 如:

然后让他们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当一次电视播音员, 播报中国各都市的天气情况, 不光能活化教学内容, 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短剧表演。

有些阅读课、对话课情景生动, 富有感染力。面对这些课文, 常可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如:Unit 3Topic 2 (七上)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Unit 4 (七上) Go Shopping, Go for a picnic等课文都是一些平常学生们生活中的感兴趣的一些事情, 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并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 表演起来信心十足。这个活动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短剧表演, 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英语学习衍变为一种较为自然的交流活动, 使学生形成极高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 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一定要牢记课改理念,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多向激活, 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师生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 积极互动, 创造生成”成为可能, 真正做到“用教材来教学, 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灵活使用 篇2

首先,就是通过从实践经历当中寻找关联的经历,因为系统性的经历更具有规范性,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先从正式性的工作经历里进行挖掘,如果在这部分内容里实在是无法找到关联性的内容,那么可以再从兼职经历、实习经历等内容进行挖掘。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性的问题,仅仅是关联还是不够的,比方说你现在应聘的是文案工作,你的确懂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你仅仅实践过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样在时间上无法给人制造一种根基扎实的感觉。

毕竟你又不是这个专业毕业的而且做的也不是文案这个本职,只不过是因为你的工作内容包括了文案方面的事情而已。所以不妨在体现工作内容里有关文案的经历时,将时间进行扩展,如果无法对工作时间进行延长那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工作内容里的文案工作时间延长,你可以说每天你需要负责多少有关文案的工作,或者在此方面花费的时间又有多少,通过制造时间性来达到这个目的。

其次,在实在找不到关联的内容时,就将培训加到简历里,当然你可真的懂一些有关新工作方面的知识,不可能培训之后连基本性的知识都不了解,如果说实践方面不怎么样倒值得理解,但是基础知识是需要有所了解的以免无法应付面试这一道门槛。至于培训有关的证明你倒不必担心,企业连一般的工作经历都不会查何况一个普通的培训经历了?没有企业有这种空闲时间对简历里的任何内容都做调查的。

灵活使用教材 拓展创新空间 篇3

探究式教学是自然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自然教学法的精髓,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非常好的条件,对培养学生"搞科学"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问题研究的思路,增强问题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空间。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是按照“实验——归纳——假设——验证——应用”的思路编写的。首先是通过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指导学生进行物体发音实验:皮筋发声实验、鼓发声实验、音叉发声实验。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虽然发声的物体各不相同,使他们发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点——发生时都会振动,由此可以推想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从而知道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地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求同法”),再利用其他物体(空气)做发声实验,检验上述的假设是否正确。为此安排问题探究的思路,探究过程相对狭窄、封闭,全班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实验方法,经历同样的研究过程,面对同样的实验现象,然后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实验中的发声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推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没有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没有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假如我们改变问题探究的思路,放手让学生自主餐式地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除了老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外,鼓励学生使用身边、身上的其他材料),放手让学生采用任何实验方法使物体发声,并要求学生要独立操作,独立思考,不盲目效仿书本和别人,这样学生自主决定实验的材料,自主选择实验的方法,按自己的思路独立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展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开放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能充分发挥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把皮筋一端咬在嘴里,用手拉住皮筋的另一端拨动皮筋使之发声,有的学生用敲击桌子的方法使之发声,有的学生用摩擦的方法使桌子发声,有的学生用指甲刮桌子使之发声,有的学生两手用力扯衣服的布使之发声……,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宽松、愉快,实验探究的手段方法形形色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生敢想、敢做,聪明才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自然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无论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精细,多么的严密,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概括结论时,总会有部分学生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述,在语言文字上与教材写的不尽相同甚至很不一致,但意思又与教材的表述大体相符,通常这时授课老师会想方设法进行引导,特别是上公开课,参赛课的老师常会千方百计地引导,直到有学生说出与教材上写的一字不差方罢休。例如第十一册《电磁铁(一)》一课,学生进行了电磁铁实验后概括电磁铁特性时,有的学生说:“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没通电时没有磁性”,有的学生说:“电磁铁接上电时能吸铁,不接电时不能吸铁”等,这样的表述与教材“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意思已经是很一致了,表明学生的思路是正确的,回答也是对的,教学目的应该算是达到了,不应片面地因个别字的差异而穷引不止地让学生说出与教材一字不差的结论。

灵活使用数学课改新教材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为必要。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新教材的内容“校本化”

目前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围是许多实验区,而实际上每个市县、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例如:《走进数学世界》给出“深证股票指数2002年4月26日的走势图”后,在习题中要求学生回答:(1)当天11点的指数是多少?(2)当天10点和11点的指数那一个高?(3)用语言描述2002年4月26日深证指数的变化情况。本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尤其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是“找不到感觉”,因此许多教师把本题舍掉,有的教师把它改编成本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把新教材的教学“连贯化”

教材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拓展了内容的广度,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分几个阶梯学习,而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的时候要等到一年以后。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知识衔接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隔几个月再学相同部分时学生对知识产生了遗忘。此问题体现在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应该是帮助学生适时复习知识。如在习题配备上,多选择有一定综合性的题,如在讲授代数新知的同时配一些有几何背景的习题,这样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把新教材的教学“情境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绝对值》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

(1)从我校走3公里到某车站可记作:+3公里,那么从该车站走3公里到我校要记作()公里。

(2)从我校雇乘摩托车到车站需2元,可记作:+2元,那么从车站雇乘摩托车所需的2元,要记作()。

教师最后点拨:第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区分,那么+2元就表示乘客拿2元给摩托工,-2元就表示摩托工拿2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没有,所以第2题的两个2元都是用“2元”表示,这“2元”的“2”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

四、把新教材的教学“特色化”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师生双边都是具有积极思维的生命体———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影响新教材教学过程的有诸多因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把备课等同于写千篇一律的教案,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艺术性”,凸显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做到“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因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而课堂开放了,新课堂“活”起来,但怎样做才能“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如何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探索,要多长时间,探索什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创造特色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如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感召力等。

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新更深的“权力内涵”。只要教师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特色”,就一定能深挖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认真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新的苏科版教学教材图文并茂,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例贴近生活, 让人感到亲切;层次性强, 能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在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已有的认知经验, 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 把新教材教学“校本化”“连贯化”“情境化”“特色化”, 灵活地使用新教材, 使之更适合具体、实际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新教材,校本化,连贯化,情境化,特色化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3-15.

灵活使用 篇5

一、快速在目录之间切换。

在Linux操作系统的文本模式下,在目录之间进行切换都需要通过命令来完成。显然这没有图形化界面下使用鼠标点点那么方便。但是,shell中仍然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字符。在这些字符的帮助下,系统管理员可以轻松的在不同的目录之间进行切换。

如现在系统管理员想从任何目录中回到用户的主目录下,除了按原路返回外,还有其他更快的方法吗?其实,要回到用户的主目录下,有一个很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字符~来完成。通常情况下,当管理员创建某个用户后,在系统的/home目录中会以这个用户的名字建立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夹所在的目录就是用户的主目录。当用户不知道自己所处那个目录,而需要迅速回到自己的主目录时,可以使用这个命令来实现:cd ~。也就是说,特殊符号~在操作系统中代表的是用户的主目录。由于不同用户的主目录不同,利用这个主目录可以快速的回到自己的主目录下面。

在目录切换过程中,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特殊字符,分别为.与..符号。其中“.”表示当前目录。这个符号很重要,在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如在定义PATH环境变量的时候,在路经的最后需要加上这个.号,这表示当前目录。另外,如果系统管理员想运行当前目录下的一个脚本文件,如setup.sh。则可以不采用绝对路径,而直接使用./setup.sh。其中这个.符号就代表当前目录。在cd命令中也可以使用.号,如cd ./setup,就表示进入到当前目录的下一个子目录setpup下面。所以说这个特殊符号..(英文状态下的点号)在切换目录的时候非常有用。另外一个特殊的字符就是“..”(英文状态下的双点号)在系统中表示的是上一级目录。如故管理员利用cd命令定义到一个目录后,又想回到上一级目录中,则可以使用cd ..命令来实现。注意cd命令与点号之间要有空格。

系统管理员若能够熟练应用这些特殊字符,特别是表示用户主目录的~符号,能够帮助管理员迅速切换到自己想要的目录下。如在Linux客户端中,往往用户邮箱的文件夹是保存在用户主目录下面的。如用户可能采用的是thunderbird的邮件客户端。采用这个客户端有一个弊端,即当Linux系统非法关机后,开会在邮件的目录中产生一个lock的文件。客户端就不能够打开。只是系统管理员需要切换到用户主目录下的邮件文件夹中,删除这lock文件。此时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使用~符号定位到用户的主目录下,然后再进入到邮件目录中,找到这个文件并删除。这笔一级一级的进入要快的多。

二、将执行结果保存到文件中。

用户在日常的操作中,可能需要将某些命令的执行结果保存到文件中。如需要将一些程序的运行结果保存到日至文件中等等。笔者现在以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例。Ps命令是用来显示当前系统运行程序的命令。如在命令行中,输入ps命令可以显示当前系统运行的所有程序(注意程序跟进程是两个不同的经验)。其中会显示应用程序的进程号、终端信息、运行时间以及程序名字等等。现在管理员如果要将这些信息保存到一个特定的文件中,该如何实现呢?

此时系统管理员可以在命令后面采用一个特殊的字符>,如ps > ps.txt的方式,将命令ps的执行结果保存到文本文件ps.txt 中。如果目标文件不存在的话,则系统会创建文件并保存信息。如果目标文件存在的话,则系统会覆盖原先的文件。所以,在使用>这个特殊符号来创建文件的时候,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目标文件存在,则系统不会给用户任何的提示信息,就把目标文件删除并新建同名的文件。为此一不小心就可能会造成文件的丢失。不过其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兄弟,即>>符号。这个特殊符号跟>符号类似,也是将执行结果保存到一个文件中。不过这个符号与>符号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的话,两个符号的执行效果是不同的,

如果采用的是>符号的话,则系统会自动覆盖它。而如果采用的是>>符号的话,在系统不会覆盖已经存在的目标文件,而只是在这个目标文件中追加相关地记录。如果目标文件不存在的话,则仍然会自动创建目标文件。

由于>>符号不会自动覆盖目标文件,只是在目标文件中追加记录。为此这个符号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用途,如可以用来合并不同的文件。如现在有连个文件listjpg.txt与listgif.txt。在这个两个文件中主要保存着jpg与gif的图片名字。现在用户想将这个两个文件合并,或者说想将listjpg.txt中的记录追加到listgif.txt文件中。此时该如何处理呢?利用命令cat listjpg.txt >> listgif.txt就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了。这个命令的意思是,先利用cat命令将文件listjpg.txt的内容读取出来然后追加到listgif.txt文件中。执行了这个命令后,就会将两个文件合并。不过原先的文件仍然存在。如果不需要的话,就需要手工的删除它。

由于这两个特殊符号功能类似,但是实现细节上有所差异。为此系统管理员需要掌握其中的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如在一些安装程序中,需要将安装过程中的信息保存在日志文件中。但是在下一次重新安装的过程中,系统管理员可能喜欢先将原先的日志删除。因为这会增加阅读量。此时就是采用>这个特殊符号来实现比较合理,因为其会自动删除日志文件。

三、将程序放在后台运行。

有些时候,系统管理员可能希望某些程序在系统后台运行。如果将Linux操作系统当作服务器来管理的话,讲一些长时间运行的程序放在后台运行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如现在管理员利用while循环来实现一个功能。每5分钟来判断一下某个应用系统是否有产生错误的日志文件。如果有的话要马山将这个错误日志文件发送给系统管理员。写完这个脚本程序之后,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个脚本程序放置在后台运行。因为这个程序需要长时间运行,如果在前台运行的话,可能会对其他程序产生干扰。而且也容易被误关闭。所以,放在后台执行反而更加合理。那么在Linux操作系统中是如何将脚本程序防止在后台运行的呢?此时也需要用到另外一个特殊字符&。如这个脚本程序的名字为errorlog.sh。则管理员只需要运行命令errorlog.sh &,系统就会将这个程序放置在后台运行。

四、解释特殊字符的转义字符。

在微软操作系统中,某些字符是不能够用来做文件名的。如*这个米字符号,其是用来做通配符用的,不能够在文件名或者目录名中出现。但是在Linux操作系统中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如test*.txt在Linux操作系统中是一个合法的名字。难道*符号在Linux操作系统中不做通配符使用吗?其实,在Linux操作系统中这个*符号也有特殊的含义,其也是代码通配符。如使用ls text*命令,可以列出所有已text开头的文件或者目录的名字。那么为什么在Linux操作系统中还可以利用这个*米字符号来作为文件名呢?这都是转义字符在其作用。

如现在用户想在文件名字中加入一个*米字符,则可以使用命令vi text*.txt来实现。在这个通配符*米字符号前面加入一个转移字符,就告诉系统要将这个*字符当作普通字符来对待。其实这个转义字符的重要作用还是体现在文件的删除上面。如现在某个目录下有如下几个文件,chap*.txt,chap1.txt,chap2.txt。其中chap*表示一本书的目录,而其他的表示这个本书的各章内容。如果现在系统管理员想把目录文件删除了,采用了rm chap*.txt命令,还有什么后果呢?此时系统会把所有的以chap开头的文件删除。也就是说,不光光是目录文件,章节的内容文件也被删除了。因为此时操作系统是将这个*符号当作通配符来对待。如果要删除目录文件在,则正确的命令应该这么写:rm chap*.txt。这个命令就是告诉系统这个*符号为普通的符号,而不是通配符。此时系统就会将这个目录文件删除了,而不会影响到其他文件。

依据学情灵活使用教材 篇6

一.依据学生的思想状态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一个题目的点拨是如此,一篇文章的学习是如此,一个时段的教学也是如此。

刚进入初三,学生个个踌躇满志,攒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力争在中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状态,开学第一课,我就选取了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陈涉世家》这块硬骨头进行教学。当我宣布学习这一篇文章时,学生们都很惊异。我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你们想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成功吗?……谁知道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学习了《陈涉世家》,我们就能从陈胜的身上找到答案。”《陈涉世家》是篇文言文,篇幅又长,学起来挺费事的。但我是选在学生干劲冲天的时候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得饶有趣味。梳理了字词,翻译了句子,进而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了陈胜起义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学生们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必须有睿智的头脑……课堂上,学生们探讨得很亢奋。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消化《陈涉世家》,我转而教学生学习现代文《成功》。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勤奋上狠下功夫。接着,又学习了《学问和智慧》,学生懂得,光积累知识不行,还得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指导学生自读了《创造学思想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成功的含义、成功之道有了深刻的认识。

古人云:文以载道。又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学,在做通了学生的思想之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依据天气、时令和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这句话道出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优秀的教师无不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只有在优美的情境下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常常偷懒,因为或是老天爷或是学校已为我们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教学情境。

天气炽热的时候,我们就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以亲身的体验与文章里的描写相比照,充分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下雪了,我们就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实际的观察来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新颖浪漫……学生们触景生情,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热情都很高涨。

教师节到了,学校举办了各种庆祝活动,如出一期黑板报,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趁此机会,我引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由于要收集素材,由于要参加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人人都想从《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里收获点东西,因此学习起来格外认真。

中秋节到了,住校生想家了。我引导学生学习《呼兰河传》《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亲情的伟大与珍贵。学习鲁迅的《故乡》,将“迅哥儿”的故乡与自己的故乡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沉痛之情。学习《台阶》,将学生的视角投放到普通人物(或自己父母)的身上,将学生的思维深入到人物心灵的深处,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意识。

月考结束,成绩公布,几家欢乐几家忧。针对部分学生失利后沮丧、气馁的心理,我执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了解了六个古人经历挫折后取得事业上的成就,笼罩在学生脸上的阴霾渐渐消散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们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声音不自觉洪亮起来。此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再追学一篇文言文《愚公移山》,让学生明白,纵然学习的道路上有千万个难题,但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能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三.依据学生的情感需求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上,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相貌、体态,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因为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

初三的学生,十五六岁,正是爱美的时候,爱穿戴,好打扮。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有的同学总想在衣着、发型等方面与众不同。学校发的服装不爱穿,留的长发别人劝也不剪……针对这些情形,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论美》,寻找作者关于美的论断:“美德好比宝石”,“形体之美有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通过阅读讨论,学生对美有了正确的认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4月13日,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在北京发布了《2000中国城市青少年消费形态报告》。该报告显示,半数以上(51.1%)中学生认为,知心朋友是自己未来生活中最重要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选择财富、权力、信仰等等其他事项的比例。同时,59%的中学生表示最快乐的时刻是“与朋友在一起”。这反映出交友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分析,现在十几岁的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与陪伴,有的只是父母的说教和无尽的爱,因而现在的中学生渴望友谊,渴望同龄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同性之间、异性之间交往的现象非常普遍。

针对学生间交往频繁的现象,我引导学生复习了《交友之道》,接着阅读了《威尼斯商人》,在充分感受到鲍西娅睿智聪慧的同时,也为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朋友间的挚情所感动。学生明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更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为了帮同学们走出个人狭隘的情感天地,我带领同学们学习《岳阳楼记》,感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感受他“微斯人,吾谁与归”对朋友的委婉而深情的劝勉。

这样,通过培养学生自然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使生理能量得到释放、代偿、升华以及有效的转移,努力塑造开朗的个性,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自觉地抵制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四.依据写作的训练要求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写作如同练字,要从临摹开始。朱光潜说过:“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因此,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是进行作文教学训练的有效途径。

初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叙事粗略、好发议论,为了帮助学生将事情写得具体,我引导学生学习《桃花源记》,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渔人的所见所闻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描绘出来的。学完之后,再模仿它写自己的理想:或以将来的某一天的活动;或以自己处理某一件事的情形……

在写作中,思路打不开、描写不细致也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带领学生学习朱自清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分别从绿的形状、深度、静态、动态、亮度、质地、色彩等方面对绿进行了细致地描绘。学生读了之后,对作者这种细致的手法大为惊叹。更令同学们惊奇的是作者的思维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绿的观察上,接下来的文段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绿、通过联想和想象自己如何善待绿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维一会儿到了北京,一会儿又到了杭州,一会儿在欣赏舞女的临风飘举,一会儿又在端详盲妹的明眸善睐……无论什么手法,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在呈现绿的美,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学习了《一双手》,学生们不仅从手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学会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把握学情,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学才能取得高效益。

灵活使用教材 优化课堂教学 篇7

一、适当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目前使用的很多版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环境。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 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如在教学“8、9的加减法”这一课时, 许多学生不好掌握, 这时我就把8、9的加减法分开学, 但分开之后8的加减法, 授课的内容对于一课时来说, 又显得不足, 因此, 我们补充一些学习活动, 如“猜拳凑8”“看图编题解答”“小组合作活动, 根据活动写出8的加减算式”等 (9的加减法可以依照上述方法进行) ,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情境, 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在教学中, 我们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动物乐园》一课, 我们不仅仅引导学生们对主题图进行了观察、对比, 而且让学生们课前对这幅主题图进行了观察, 在课堂上学生们带着自己制作的动物头饰, 开展了4组不同的主题活动, 在每一个活动中, 老师都精心地设计, 针对每一组活动都提出了核心的问题, 学生们饶感兴趣地讨论着、交流着, 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 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注重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 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 我们就让学生用他们身边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 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 看一看, 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要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 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身边处处有数学,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灵活使用 篇8

一、大量背诵英文范文, 重点语句直接使用

英语模板尽管不好, 但在学习高中英语初期, 适当的背诵一些英语模板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 首先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跨度, 学生猛地一接触高中英语会感到极为不适应, 特别是高中英语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到很头疼, 相对比来说, 优秀作文模板却与初中英语的衔接较为紧密, 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更加亲近一些, 因此教师可以让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多背诵一些英语优秀作文, 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英语范文中的经典语句。比如在背诵英语范文时, 有这样一句英文:“I remember that during the last one year when Sunday morning, I was sitting comfortably on the sofa and watching television with relish.”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句话重点背诵, 因为这句话中涉及到宾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用法, 同时也涉及到时态的问题, 这些都是学生刚上高中后要接触的英语语法问题, 也是学生作文可以加分的点,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句子进行重点记忆。在背诵英文作文模板时,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量的把握不宜过多, 不然学生会感到厌倦, 但也不宜过少, 一般来说要针对学生自身能力, 每隔3-6天背诵一篇英语范文。背诵牢固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对应的英文模板。

二、依据模板进行英语写作改良, 让自己作文变得丰富多彩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英文范文及模板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试着练习英语作文, 刚开始学生写的作文肯定会比较差, 因为尽管学生脑子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及固定搭配, 但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 这时学生写的作文很有可能是只有骨头没有肉的, 即句中缺乏精彩的和复杂的语句, 也是就是一些加分句, 这时教师不要太着急, 可以先让学生将过去一段时间内准备好的英语语句找出来, 然后自己研究能否将这些语句改变后进行使用, 比如在写一篇“my hometown”为题目的作文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英文语句中哪些语句和句型可以使用, 比如某同学开始时这样写:“There is a zoo in my howntown.It is very beautiful.My father often goes to the zoo after supper.”这样的作文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 但语句较为简单, 然而当学生研究自己的范文时发现语句“But my companion Bill who was a poor sleeper went for a walk up the hills.”时, 学生就将原句改为“My father who is a poor sleeper often goes to the zoo in my hometown for a walk after supper.”这样的就使得整篇文章变得更加精彩。

三、灵活使用英语模板, 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改写作文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让学生英语作文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整篇文章由于有很多固定化的东西, 时间久了毕竟会让教师感到枯燥, 比如很多同学喜欢使用"with the development of……" 之类的短语来作为作文的开头, 就会让老师感到非常厌倦, 这时教师应多鼓励一些打好前面基础的同学, 尝试着抛弃英语模板, 独立的完成英语作文, 比如在写一篇以“love of life”一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弃过去总结的英语模板, 自由的进行写作, 写作时可以穿插着使用一些记忆的经典语句, 但更多的要以自己掌握的实际语言内容进行书写, 在书写过程中, 教师不要打扰学生, 但尽量将练习放在课堂上进行, 以突出写作练习地重要性, 当班级学生写完作文后, 教师将全体同学的作文回收, 并抽取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现场评阅, 一起讨论该同学作文写作的好坏, 并共同支出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语句及语法问题, 最后给全班同学进行作文的总结。这种练习刚开始可能比较困难, 但时间长了, 学生自然会将记忆的模板忘掉, 从而真正将英语写作水平提升上去。

总之, 英语范文及模板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作文达到字数的要求, 提高作文的可观赏性,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大量的使用英语模板不仅会让老师感到厌倦, 还会让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停止不前, 英语作文缺乏变化等, 这对学生英语写作的不断提升带去极大的影响, 为此教师要科学的引导学生利用英语范文及模板, 通过直接使用、改良使用、抛弃使用的过程充分使用英语模板及范文, 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的。

摘要:高中英语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且很难开展集体教育, 因此一直以来都让教师和学生轻视, 加上目前作文模板众多, 花样百出, 导致很多学生盲目认为只要背诵几篇好文章, 就能应付考试, 也就能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这样片面的观点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然而英语模板也有它自己的优点, 如何更好地使用英语作文模板, 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提升写作能力, 成为本文探讨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英语模板

参考文献

[1]张毅俊.高中英语作文教学探索[J].学周刊.2011.

灵活使用 篇9

(1)现有分解炉

KHD公司的分解炉主要有PYROCLONR和PYRO-CLONR LOW NOx两种,上述两种分解炉能满足大量燃烧代用燃料和NOx排放值<500mg/m3(标)的需求。常规原燃料的入窑物料分解率为90%~95%,分解炉出口温度为860~890℃,燃料停留时间为3s,且可进行分级燃烧,设置SNCR以控制NOx排放需求。

随着燃料性能的变化,一些燃料的停留时间相应改变。褐煤、低挥发分煤、天然气燃烧时间为3~4s,而对于难燃烧的燃料(石油焦、无烟煤)则超过5s。此外,还需按燃料挥发分控制燃料细度,以使燃料完全燃烧。

松软状代用燃料大多数水分含量高、颗粒大,所含能量及热值低,烟气停留时间超过5.5s,现有分解炉在燃料燃烧时的氧含量、燃烧温度、停留时间、烟气湍流、烟气速度、NOx排放值均难于满足需求,为此,开发了带燃烧室PYROCLON RCC的分解炉系统(图1)。

(2)带燃烧室PYROCLON R CC的分解炉系统(图2、图3)

带燃烧室PYROCLON R CC分解炉系统主要是提高了炉内氧含量和燃烧温度,延长了烟气停留时间和燃料燃烧时间,增强了烟气旋流,加快了烟气速度,满足了难于煅烧的代用燃料工况需求。分解炉燃料代用量可达100%。

燃烧室设置在分解炉上升管道边,高温三次空气分三路进入燃烧室,一路为燃烧空气,进入燃烧室顶部燃烧器附近,另两路为旋流空气,切线进入燃烧室上部圆柱体。各路风管内均设置阀板,通过控制风量来控制燃料燃烧温度,燃烧室顶部上二级预热器预热的生料下落至旋流空气进入燃烧室前的管道上。

在燃烧室顶部设置与回转窑燃烧器类似的多风道燃烧器,燃烧器中心管道直径高达800mm,可燃烧块状燃料,另一特别不需热的三次空气也可点火燃烧。

和常规的分解炉相比,燃烧室的优点是松软块状代用燃料在氧含量高、温度高的三次空气内燃烧,燃烧温度超过1200℃,此外,经预热的热生料随三次空气切线进入燃烧室,随旋转气流在燃烧室柱体侧墙形成料尘旋转。将燃烧室断面分成两个部位,即中心火焰部位和侧墙边无火焰料尘气流部位。中心火焰部位燃料燃烧,而侧墙边,料尘受火焰、高温烟气辐射和对流影响,料温增高,相应避免侧墙耐火砖直接受热损坏。

燃烧室顶部倒锥体的优点是反射火焰,有利于火焰温度提高和顶部耐火砖的牢固。燃烧器喷射旋流空气有助于稳定火焰和已燃烧的燃料和热烟气返回,利于燃料完全燃烧。

三次空气直接通向燃烧室顶部的优点是向火焰根部供氧,其原因是燃料燃烧时,火焰根部氧消耗量大,易形成缺氧,不利于无烟煤或湿含量较高的代用燃料燃烧,而供向顶部的三次空气为火焰提供更多的氧,提高燃烧温度,促使不易燃烧的燃料燃尽。

燃烧室火焰和烟气温度主要由顶部三次风管内阀板控制,另一调节手段是改变燃烧器旋流风,增加旋流风以提高火焰温度且更为稳定, 分解炉系统按传统方式控制, 即控制出炉气流温度和入窑物料分解率。

燃烧室与分解炉上升管道在缩口部位连接, 与室尾烟气混合经上升管道入预热器, 在上升管道缺氧的烟气内, 燃料进行后燃烧, 在分解炉系统内, 烟气停留时间超过6~7s。

窑缩口处烟气速度较高, 一方面补偿附加的燃烧室压降损失, 另一方面建立二次、三次空气平衡。另一优点是高的烟气流速, 有助于分解炉燃烧室含生料烟气和窑燃烧含尘烟气混合, 其次是阻止未燃尽的燃料块下落至窑尾进料室。NO

降低NOx的一次措施主要为:热三次空气从燃烧室顶部进入燃烧器部位, 温度可以通过阀板控制在1300℃以下, 阻止热NOx生成, 此外在分解炉系统燃料在缺氧的烟气内燃烧, 也就是在亚化学计量状况下燃烧, 减少NOx生成, 若一次措施达不到NOx控制值, 可设置SNCR系统装置。

灵活使用 篇10

期末业务处理是指会计人员将本月所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后, 在每个会计期末都需要完成的一些特定的会计工作。它主要包括:期末转账业务、试算平衡、对账以及结账等。在手工会计条件下, 每到会计期末, 由会计人员手工编制记账凭证来完成这项工作, 处理起来较为复杂和繁琐, 难免会出现账项调整不准确和调整遗漏的现象, 这样势必造成会计账簿数据的错误, 从而导致财务报表数据不准确。许多会计人员在使用财务软件时, 其期末业务也依然采取通过键盘直接录入的方式来编制记账凭证。这样的处理方式和手工条件下其实没有实质的差别, 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依然无法避免手工条件下期末业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2期末转账业务的特点

2.1 期末转账业务每个会计期末都会重复处理

期末转账业务如税金计提、成本结转、损益结转等业务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发生又基本稳定的业务。单从某一个会计期间来看, 处理的难度不是很大, 但是从长远来看, 如果不应用财务软件提供的自动转账功能, 每期处理期末转账业务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能得到提高。

自动转账凭证必须先定义, 后使用。其过程是先登记一个转账凭证模板, 然后对转账凭证模板进行定义。登记转账凭证模板包括设置转账序号、输入转账摘要、选择凭证类型等;转账凭证模板的定义包括设置科目编码、方向及金额的取数公式等。凭证模板的初始设置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在此, 自动转账的意义在于多次重复应用, 只有对于不同会计期间须重复多次处理的业务, 才能在反复应用中体现出简便、快捷的优势, 才能体现软件自动处理的优势。

2.2 期末转账业务的会计分录事先确定

期末转账业务的会计分录往往事先是确定的, 比如计提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摊销无形资产时, 借: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摊销;结转制造费用时,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自动转账本身是智能的, 但这种智能体现在用户的应用过程中, 自动凭证一旦被设定.就只能按照事先的定义来生成实际业务的记账凭证。凡不能确定最终会计科目的业务, 是无法以自动转账的方式来处理的。

2.3 期末转账业务的金额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期末转账业务的金额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可以事先预知或可以被描述。如折旧额可按折旧公式计算, 无形资产可按某一确定的数额或比例摊销, 而费用或成本则可按各该科目的当前余额结转。只有确定的金额来源, 或者体现着某种规律性的金额取得渠道, 才能事先以某种规范的方式将其描述和表达出来。反之, 发生金额不能被事先预知, 或不能被准确描述的经济业务, 都无法交由系统进行自动处理。

正是由于期末转账业务有上述特点, 会计人员应当灵活使用自动转账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转账的含义

自动转账是指会计信息化系统中, 通过对记账凭证生成要素的设置, 由系统自动生成指定业务的规范化记账凭证的一种操作功能。为在适当时刻生成记账凭证而将某一转账业务所涉及的摘要、借贷方科目、金额计算方法等要素预先予以设定, 即建立一项业务的转账模型的过程, 称为自动转账凭证的设置 (或称为定义) 。依据自动转账凭证模型来生成特定业务的记账凭证的过程称为自动转账。由自动转账产生的凭证通常称为机制记账凭证, 有时简称为机制凭证。

4自动转账的种类

在会计信息化实现过程中, 自动转账分为内部转账与外部转账两种。内部转账是指在总账系统内部将某个或某几个会计科目中的余额或发生额结转到一个或多个科目中, 主要包括自定义转账、对应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汇兑损益结转和期间损益结转等;外部转账是指将其他业务子系统生成的凭证转入总账系统中。下面以用友ERP-U8财务软件为例对自动转账的应用进行介绍。

4.1 内部转账

4.1.1 自定义转账

在会计信息化方式下, 为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 用户可以自行定义自动转账凭证。自定义转账就是在转账设置时完全由用户自己设计一个凭证模板, 包括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方向以及金额计算公式等。其中金额公式可以输入一个常数, 也可以手工或利用向导方式输入软件提供的取数公式。

例:期末将“制造费用”科目的发生额按工人工时比例进行分摊:制造费用 (5101) 按2:3的比例分摊到生产成本——A产品 (500101) 、生产成本——B产品 (500102) 。

(1) 自定义转账设置。

在总账系统中, 选择“期末→转账定义→自定义转账”命令, 进入“自定义转账设置”窗口, 在此设置“结转制造费用”的转账凭证项目 (见表1) 。

(2) 自定义转账生成。

在总账系统中, 选择“期末→转账生成”命令, 选择“自定义转账”选项和要结转的自动转账分录, 单击“确定”按钮, 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 保存后凭证上显示“已生成”字样, 这是自动转账凭证的标志。

4.1.2 对应结转

对应结转又称平行结转, 不仅可以进行两个科目一对一的结转, 还可以进行科目的一对多 (一个转出科目、多个转入科目) 的结转, 一定要注意对应关系, 特别是将多个科目的数据转出时, 有几个转出科目, 就必须设置几张转账凭证;而将某一科目的数据转入到多个科目时, 只需设置一张转账凭证, 此时要注意相应的结转系数。对应结转的科目可以是上级科目, 但其下级科目的结构必须一致 (即明细科目相同) , 如有辅助核算, 则两个科目的辅助账也必须一一对应。

沿用上例:期末将“制造费用”科目的发生额按工人工时比例进行分摊:制造费用 (5101) 按2∶3的比例分摊到生产成本——A产品 (500101) 、生产成本——B产品 (500102) 。

(1) 对应结转设置。

在总账系统中, 选择“期末→转账定义→对应结转”命令, 进入“对应结转设置”窗口, 在此设置“结转制造费用”的转账凭证项目 (见表2) 。

(2) 对应结转转账生成。

操作方法与自定义转账生成基本相同, 只是转账类型由“自定义转账”改为“对应结转”, 在此不再详述。

4.1.3 销售成本结转

销售成本结转是指月末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和商品的平均单价计算各类商品销售成本并进行结转。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 特别是企业销售多种商品, 又必须分别计算各种商品的销售成本时, 若采用销售成本结转功能模块, 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销售成本的自动转账。

(1) 销售成本结转设置。

在总账系统中, 选择“期转账定义→销售成本结转”命令, 进入“销售成本结转设置”窗口, 只要选择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对应的科目编码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设置。但是, 在定义销售成本结转之前, 应首先保证上述三个科目的下级科目结构相同, 必须带有数量辅助核算, 但又不能带往来辅助核算。

(2) 销售成本转账生成。

操作方法与自定义转账生成基本相同, 只是转账类型应选择“销售成本结转”, 在此不再详述。

4.1.4 汇兑损益结转

汇兑损益结转用于期末自动计算包括外币存款、外币现金、外币结算的各项债权债务账户的汇兑损益, 并在转账生成中自动生成汇兑损益转账凭证。

以用友软件为例, 月终结转汇兑损益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660304) 。

(1) 汇兑损益结转设置。

在总账系统中, 选择“期末→转账定义→汇兑损益”命令, 进入“汇兑损益结转设置”窗口, 系统已列出所有具有外币核算的会计科目。输入“汇兑损益入账科目”, 并对需要计算汇兑损益的科目进行选择, 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见表3) 。

(2) 汇兑损益转账生成。

操作方法与自定义转账生成基本相同, 选择转账类型“汇兑损益结转”和外币币种, 在此不再详述。

4.1.5 期间损益结转

期间损益结转用于期末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 以反映企业当期的损益。

(1) 期间损益结转设置, 在总账系统中, 选择“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命令, 进入“期间损益结转设置”窗口。在凭证类别栏选择“转账凭证”, 在本年利润科目栏输入代码“3131”, 系统自动列出所有的损益类科目, 系统默认将所有的损益科目的期末余额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去。设置完毕后, 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2) 期间损益转账生成。操作方法与自定义转账生成基本相同, 只是转账类型应选择“期间损益结转”, 在此不再详述。

4.2 外部转账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 总账系统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 它与工资、固定资产、采购与应付、销售与应收、库存、存货等子系统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各业务环节的物流产生的信息都将实时传递到财务部门, 并通过自动转账模块生成会计信息流传递至总账系统。这种从总账系统以外的其他子系统中获取数据, 实现子系统之间的自动转账, 就是外部转账。外部转账方式生成的自动转账凭证常被称为外部凭证。外部转账也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数据桥梁。常见的外部转账有以下几类:

(1) 工资费用分摊结转。工资薪酬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工资汇总表自动生成有关分配工资费用、计提福利费、计提工会经费、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等业务的记账凭证。

(2)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有关周定资产增减变动资料生成周定资产增减的记账凭证, 根据设置的折旧方法及计提周期自动生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记账凭证。

(3) 往来业务及坏账准备计提。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可以生成有关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发生及偿还等业务的记账凭证。并能根据应收账款余额自动计提坏账准备, 生成计提坏账准备的记账凭证。

(4) 差异结转与成本结转。在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中, 存货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材料如入库记录, 生成有关存货出入库业务的记账凭证.并能自动生成材料成本差异结转凭证。

5自动转账的优势

财务软件提供的自动转账功能可以实现“一次性定义, 多次反复应用”, 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凭证模板定义之后, 以后各会计期间, 相关参数可不再调整, 或只在业务变化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变更时作少量修改即可。如果会计人员能巧用自动转账功能, 烦琐的凭证输入环节的瓶颈现象将大大缓解。在期末业务处理中, 通过自动转账生成机制记账凭证具有明显的优势。

5.1 自动转账可以快捷的处理期末转账业务

自动转账凭证由系统自动生成, 省去了处理过程中逐项输入凭证要素内容的程序, 大大提高了生成凭证的速度, 使期末转账与结账有机会在业务结束的当时快速完成。虽然少数凭证在生成过程中需要用户的干预, 如输入期末汇率、分配结转比率等, 但这些参数一般由软件即时提示, 其录入方式也比较单一, 通常不影响期末转账业务的处理速度。

5.2 自动转账可以保障记账凭证的正确性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 由手工录入的凭证, 可能因为工作疏漏、疲劳、判断失误等原因而出错。而由系统根据事先定义的自动转账模板所生成的凭证, 其中多数要素内容已事先确定而不再有出错机会, 唯一可能出错的是根据用户描述临时生成的凭证金额。由于金额来源于软件系统内部的数据库, 软件本身是不会出错的。只要定义的凭证模板中的参数是正确的, 则所生成的记账凭证就必定正确。所以, 自动转账凭证具有较高的正确性保障。

5.3 自动转账保障会计业务的完整性

需要在期末进行处理的业务比较多, 而且比较杂, 若用户对企业业务整体不熟悉, 则很容易出现遗漏、错转等情况, 其中任意一笔业务的疏漏都将影响最终业务核算的准确性。而自动转账功能的应用, 将业务交由系统内部程序来控制, 期末业务处理可以严格按顺序逐笔进行。不再存在因操作疏忽而遗漏业务处理项目的可能性。

6应用自动转账功能应注意的问题

(1) 选用最佳转账类型。自动转账的类型很多, 有的转账业务适用于多种转账类型, 如制造费用的结转, 既可以选择“自定义结转”, 也可考虑“对应结转”。比较二者, 对应结转初始设置时更简单一些, 因为对应结转的转出科目只能是一个, 但随着明细科目或产品种类的增加, 设置的转账凭证数量将按梯级递增;而自定义结转尽管在初始设置时比对应结转稍烦琐些, 但它将业务归集在一张凭证中进行处理, 这比分散处理更规范, 更便于查询和分析信息。

(2) “转账生成”后的凭证是未记账凭证, 对它们仍需进行审核、记账操作, 否则账务处理系统无法结账。对这些凭证的审核主要是审核结转是否正确。对于错误的凭证, 系统一般不提供修改功能, 只能通过修改设置后重新生成。

(3) 多数转账凭证生成前先要将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登记入账。除了在“转账定义”时金额是由用户自己赋值的情况以外, 转账凭证中各科目的数据都是从账簿中提取、经处理后生成的。因此, 为了保证所取数据的完整、正确, 在调用转账凭证模板生成转账凭证前, 必须将本月发生的相关业务登记入账。

(4) “转账生成”业务要遵循一定的处理顺序。上面提到大多凭证生成时是去相关账簿取数的, 对于所取数值毫无关联的转账业务可以不分先后地执行“转账生成”, 例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业务。但有些期末转账业务必须依据另一些期末转账业务产生的数据, 例如汇兑损益结转产生的财务费用会影响往本年利润结转的费用数额, 那么就要先结转汇兑损益并将该凭证记账后再结转本年利润。因此, 期末转账需要根据业务的特点分批按步骤来进行处理。用户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转账序号”按业务正确的结转顺序进行“转账定义”。一般期末转账的处理顺序如下:工资、折旧等费用的计提→辅助生产成本结转→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结转→产成品结转→销售成本、费用、收入结转。结转顺序一旦发生错误, 即使凭证模板设置正确, 转账凭证中的数据也有可能错误。

(5) 期末结转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应由指定的专人进行。自动转账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账务系统的使用效率, 但是由于其规则复杂, 函数多样, 不便于理解和操作, 因此应由指定的专人进行。

综上所述, 自动转账凭证的设置大多是一次性的工作。凭证设置好以后, 将来公式中的相关参数可不再调整或作少数修改, 直接生成凭证即可, 比填制一些日常业务的记账凭证还要简单。如果会计人员能巧用自动转账功能, 烦琐的凭证输入环节的瓶颈现象将大大缓解, 会计的职能将显著改善, 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有峰.自动转账凭证的设置原理与应用技巧[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1:4-8.

[2]乔荣.使用自动转账功能提高会计电算化效率[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2:9-11.

[3]李莉.浅论财务软件中自动转账功能的应用[J].山东纺织经济, 2006, 4:82-83.

灵活使用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研究型学习; 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42-002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期中考试中,批完试卷,有一道题,全班32个同学,几乎全军覆灭。笔者“搬出”此题,与大家共享。

案例1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探究1:如图1,在△ABC中,O是∠ABC与∠A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通过分析发现∠BOC=90°+ ∠A。

探究2:如图2中,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探究3:如图3中,O是外角∠DBC与外角∠E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分析“探究1”作为“工具”呈现给大家,“探究2”只需运用“探究1”的结论:构造∠ACB的角平分线CO,则∠BOC=90°+ ∠A,由于CO、CD分别∠ACB、∠ACE的角平分線,则∠OCD=90°,所以∠D= ∠A。“探究3”亦是如此,如出一辙,所以等讲评完试卷,同学们不禁大呼“上当”——太简单了,更让我们老师和同学尴尬的是:这道题来自于课本习题的“探索研究”哦!

一、“课后探索研究题”的特征

1.问题性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课后探索研究题”,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具有数学思维价值的问题作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开放性

“课后探索研究题”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从数学综合素质考虑,如学生的数学探究精神、求知欲、研究兴趣、意志力培养等等,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后探索研究题”内容组织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课后探索研究题”评价反馈方式和结果运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课后探索研究题”教学现状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探索研究”出现在每一章最后的复习巩固习题中,是对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探索研究”出现在每一章的习题部分,导致很多一线教师错把“黄金”当成“废铜”,这些都是与课改的要求相悖的。

三、“课后探索研究题”编入教材的原因

1.使教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差异的教育。“探索研究”作为教材正文的补充与延伸,通过探索研究,刚好可以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协调了“英才教育”与“面向全体”的矛盾,让不同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2.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领悟能力比较有限,即使他们知道了知识,不一定能领会其思想。事实上,通过指导学生解决“探索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价值,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后探索研究题”教学反思

1.教学观的认识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建构活动中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完成数学“课后探索研究题”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对与错,还应当关注学生对待数学“课后探索研究题”的态度,关注学生想了没有,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案例2(1)填空:21-20=_____=2( );

22-21=_____=2( );

23-22=_____=2( )……

(2)计算20+21+22+…+22013=_____

分析该“课后探索研究题”拓展了研究数列的重要思想方法,即累加的思想。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和体验“累加”思想的探究过程,在思维上又得到了一次大的飞跃,本题具有方法拓展的价值。

2.教材观的认识

新课程倡导教师二次开发教材,这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言外之意”,弹奏出教材文本的“弦外之音”,如果把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看做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那么新课程理念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海面以下的巨大冰山托出海面”,让学生欣赏到“整座冰山”。

案例3如图,把△ABC的纸片沿着DE折叠。

(1)若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点A′的位置.(如图1),且∠1=40°,∠2=24°,求:∠A′的度数;

(2)若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BE的上方)点A′的位置(如图2),则∠A′与∠1,∠2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你的理由;

(3)若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CD的下方)点A′的位置(如图3),∠A′与∠1,∠2又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分析问题(1)是来自于教材章节复习巩固习题中的“探索研究”,借助于问题(1)提供的素材与背景,采用拓展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2)(3),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实现“纵向到底”的功效。

“课后探索研究题”作为初中数学探究的重要资源,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形成理性思维均有积极作用,当然,这样的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对“课后探索研究题”丰富内涵,拓展外延,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方式,唯如此,才可能离期望的教学目标近些、更近些……

参考文献:

[1]殷堰工.教材是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S] 中学数学月刊,2011(5)

灵活使用 篇12

然而,对这题的利用还远未结束。我再次拿起长方形框,不断地慢慢来回拉动,让平行四边形不断变化。我问: 是因为什么的变化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断变化?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跟着变了。我接着问:如果底变长或变短了,面积会变吗?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回答的基础上,我再问: 知道了底和高,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呢?这个问题不在于发现公式,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

因为长方形框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拉回成长方形,加上生3剪拼的“转化”方法,绝大部分学生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即上图所示),我追问: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更学到了比公式更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通过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在“转化”的方法下得出的结论,部分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或许存有疑惑,这时我才让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每个学生都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再把学具中的“方格器”放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上面,数出它的面积,看看会不会和算出的面积相等。这样,从抽象的公式回到具体的验证,更好地照顾了全体学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的最后,我又一次拿起长方形框,结合拉转到一定角度后的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固定吗? 除了高在不断变化外,还有什么在不断变化?让学生注意到相邻两边的夹角也在不断变化,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角度中发现其面积与相邻两边的长短及它们所夹的角度有关,从而产生“要是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和所夹的角度,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上一篇:化工腐蚀与防护下一篇:保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