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策略(共12篇)
灵活策略 篇1
如何让教学评价更客观、更民主、更有效, 我认为除了要处理好师生的自我评价与师生的多元评价、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外, 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
实践证明, 教育评价要抓住时机, 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看到每个学生的潜力, 时时用期待、动态、发展、积极、鼓励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借助老师的语言渲染、情感交流和即时评价,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的有关知识, 而且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拥有自信。同时还能及时矫正学生的认知错误, 强化其学习心理, 使思路不清晰的变得清晰、不严谨的变得严谨……即时性评价效果明显又直接,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了延时性评价。事实上,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能够及时反馈的, 它也必须要有一个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的过程。因此, 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一定的延时评价, 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趋合理、更趋全面。例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就是一种延时评价、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也是一种延时评价, 这是一种总结性的评价, 目的是评定教育教学方案的总体效益, 它对后继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调整指导作用。
二、横向性评价与纵向性评价相结合
横向性评价是指与他人比较后的评价, 纵向性评价是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真学课堂”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要求中, 强调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和有效分享。有必要、有组织、有机制、有效果的小组合作, 交流充分, 展示踊跃。学生不仅能悉心倾听, 而且善于分析、总结、评价和质疑, 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活动空间, 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在这里自由地绽放。它给学生带来的信息量远胜于教材本身, 也远胜于学生个体头脑中的原有储备。可见横向性评价让学生间相互合作交流, 取长补短, 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 那就是学生发展的水平是不平衡的,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味地横向评价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学课堂”要求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对自己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向评价和反思, 扬长避短, 鼓励学生自由竞争。
三、情感性评价与形象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中, 我们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老师亲切的鼓励、由衷的赞叹, 甚至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探索, 都能给予他们无穷的力量。但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 小孩子是生活在形象中的, 针对儿童的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在口头上表扬的同时, 选择恰当的时机, 巧妙地运用一些形象激励手段, 给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化评价, 这样会使他们印象更深刻, 效果更持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 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把口算题目, 写在非常逼真的苹果形状的卡片上, 谁算对了哪个“苹果”上的哪道题, 老师当场就把那个“苹果”送给他。现在教室里都有了白板, 课堂上我们可适时设计一些动画, 让学生自己到白板上来动动手, 然后看动画里的人物会给他什么评价。小孩子对这个往往特别感兴趣。
四、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而且要学会赏识学生, 肯定学生的成功。“你回答得真完整!”“你的答案离结果很近了。”“你能行!”“别泄气!再想想看!”这些对学生真诚的赞扬和鼓励最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当学生有了创设性的见解时, “你真行!”“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见解, 又培养了学生间相互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候我们为了评价的准确性, 又不得不从反面对学生的情况作出否定性的评价。人都有自尊心, 对自己的缺点都有一种潜意识的掩护性。当难免要用“不”来评价时, 如果处理不当, 就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有的甚至于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但如果我们在操作时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一属性, 巧妙处理, 其效果将会不亚于肯定性评价。如可以运用幽默、诙谐和激励的话语来指出学生的缺点, 如当学生回答错了, 我们老师可以说“某某同学虽然没答好, 但他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 多勇敢呀!”这种方式不但保留了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于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要让后进生微笑着站起来, 然后也能很体面地坐下去。
教育评价的艺术是一门科学的艺术。灵活运用策略,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会让我们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会让我们的学生一个个个性飞扬!
灵活策略 篇2
【摘要】本文从分析现如今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找准教学切入点实行灵活性教学方针、教育者搜索和寻找进行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方法,并选择最优的方法教学、根据集体学生的课下反映,改进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若干不足并实现提升这几方面对实现初中英语教育灵活性教学的措施探讨进行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措施探讨
英语作为现如今的国际第一大通用语言,从小的方面讲,学习英语可以提升自我英语素质;从更长远的方向讲,可以为我国提供更多的人才。但是英语与我们的母语一样,是一种语言,所以身为教育者,应该从小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尤其是在初中这个关键的时期。初中这个时期,是学生真正开始懂事,开始了解整个世界与社会,实现自我快速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同样是学生身心同步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者理应把握好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个时期所获得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样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这一时期将会展现得淋漓尽致,教育者务必引起重视。
一、分析现如今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找准教学切入点实行灵活性教学方针
在现如今的教育形式之下,要想迅速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并不现实,许多初中学校只能继续不宜现代教学理念的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并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但是传统教学的方法过于一板一眼,不知变通,无法适应新型的现代教学理念,导致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保障教学质量。首先,我们应该从社会与学校方面分析导致如此教学现状的原因。在我国现在的教育形式下,考核学生的文化素养依旧是以传统的应试考核为准,初中学校深受这种考核标准的影响,自然在教学理念上有所倾斜,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应试考核能力。此番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学生心中对于英语的不重视,即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无法以此来确立优势,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其二,学生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其实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持有错误的看法:有些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出国,所以学英语也没什么用;有的同学认为语言只要掌握一种,能与人交流就好,其他的事情靠翻译来做等。教育者需要做的最基本的就是矫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思考。
二、教育者搜索和寻找进行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方法,并选择最优的方法教学
分析完造成教育现状的原因之后,教育者就应该寻找改变教育现状的方法了,我们都清楚,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端在于不知变通,所以教育者就要寻找进行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方法了。俗语讲“兵不贵多,贵在精”,教学方法亦是如此,只要选择正确且有效的灵活性教学方法即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多方验证,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点:第一点,在教学设备上进行创新教学,新时期的教学课堂已不再局限于教育者在讲台上说说写写,学生则机械地进行笔记和记忆,更多的则是往科技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地方进行教学创新,比如投影仪和电子屏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第二点,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全面提高学生四大基础语言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初中英语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读和写上面,而听和说的比例就远显不足了,所以教育者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亦可以举行英语演讲和课前分享英语读本心得的项目来促进学生英语四大基础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根据集体学生的课下反映,改进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若干不足并实现提升
有了具体的实行方案,教育者就要在实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仔细寻找不足之处,以便改进。然而,在初中学生的想法中,自然有教育者看不到的地方,这就需要教育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育者在与学生交流之后,便能发现一些自己所看不到反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作出改进。首先,教育者可以不定期的找一小段课下时间,让学生写出他们对课堂灵活性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保证真实有效。教育者时候可以对这些看法和建议进行分类,再选择对灵活性教学的细节进行改进。然后,教育者根据学生具体的课堂表现和态度选择教学角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易于理解,从而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确保教学进程的流畅性。最后,教育者可以亲身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结合自己的想法,在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方式。综合而言,教育者应先分析我国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形成原因,寻找切入点,以具体而有效的灵活性教学方法进行改变,然后根据学生课上与课下的学习反映情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作出变化,来确定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丁丽如.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有效帮扶初中英语学困生[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11).
[2]裘平.浅谈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2).
灵活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从而进一步开放小学语文课堂。
一、课前自主选择搜集信息是实行语文课堂开放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事先有无准备,其效果会大相径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必须让学生做好“预习”—事先自主选择搜集相关信息。如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香港,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运用不同方法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信息。我发现学生搜集信息途径之广、方法之多,出人意料。他们有的翻阅书籍,有的上网查询,有的收听电台,有的询问家长,有的带来了家长去香港旅游的照片,还有的收看电视。因此,他们获取的信息资料之多不胜枚举。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原来对香港知之甚少的十岁孩童,现在说起香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举止言谈间,他们流露出对香港繁荣发达的赞誉,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欣慰,对东方明珠的由衷赞叹。“了解香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便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二、以读为主促进读中感悟是奠定语文课堂开放的坚实基础
叶老说:“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首先让他们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词,仔细体会重点词义,并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有的同学在第六小节中画出了“感谢你、最好吃、可惜、只、不由得、憨厚可爱”等重点词,并体会出了小猪对土地爷爷送给他麦子很是感激,说起麦子,小猪不由得舔了舔舌头,又回味起馒头和烙饼的香味,从中看出小猪的憨厚可爱。有的同学在第七小节里画出“至今、还没、仍有、节俭”等重点词,并从中体会出小牛的节俭。还有的同学在第八小节里画出了“啊、满满、都是、收获、聪明”等重点词,体会出小猴之所以能收获这么多麦子全是因为小猴的聪明和勤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有的同学说应该读出小猪的憨厚可爱;有的同学说应该重读“至今、仍有、节俭”等词,突出小牛的节俭;还有的同学说应该用赞扬的语气重读第八小节里的重点词,称赞小猴的聪明和勤劳。最后让学生练习评议,指出优点与不足,并反复练读、反复评议。通过这一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朗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倡导自主合作经历体验是促进语文课堂开放的有效途径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话,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改变了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四人小组练习游戏(事先每组分发四片枫叶、一根胶棒、一幅彩图给学生),让他们练习用枫叶给秋姑娘的朋友送信。学生读完课文后,秋姑娘给哪些朋友送信,他们已心中有数。这时,让他们自己拿起枫叶,练习给秋姑娘的朋友送信,他们觉得简单、有趣。于是他们兴趣大增,热情高涨。此时的学生人人兴致勃勃,个个动手参与。给好朋友送过信之后,再让他们想一想:秋姑娘会对他的朋友说些什么关心、体贴的话,并分小组练习说一说。这一练习学生们不仅动手练习操作,动口练习说话,同时也动脑进行思考。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是实现语文课堂开放的有利时机
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文章选材的探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詹天佑》,我引导学生勘测线路一段后质疑:“詹天佑当时是工程师,工作计划、工作安排肯定很忙,他手下有许多工作人员,那他为什么要亲自勘测线路呢?”有的学生说:“这不是大材小用吗?”有的学生说:“这对于詹天佑来说,不是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吗?”还有的学生说:“詹天佑是不是信不过这些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的质疑,我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是放手探究。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通过热烈讨论,他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了詹天佑对工作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带头苦干的敬业精神,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五、课内拓展课外延伸是生成语文课堂开放的有效策略
从学生认知活动整体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从课堂获取的知识,在课外的延伸和拓宽,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格局。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后,学生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又由植树造林延伸到环境保护,因而追问到“在环境保护方面,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顿时被打开,有的学生说:“我的心愿是积极参加植树造林”;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建议学校举办一次环保知识讲座”;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和小伙伴们成立一支环保小队……”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热爱家园,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使我们的天空更蓝,地球更美。”
灵活运用,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篇4
一、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首先, 教师要用“心”。把每一位学生的所需记在心里, 并且付诸于行动, 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其次, 要用“感”。感受学生, 同学生成为共同情境遭遇者, 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教师的备课, 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 这要求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 才能展开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适应每位学生, 达到因材施教。最后, 要用“情”。要做一名感情充沛的教师, 进行智慧型教学。它包括教学的个性化、艺术性、启发性、主动性、趣味性。
情境, 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 同时兼有情感因素, 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 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 是学生产生兴趣, 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情境教学, 能起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类比迁移, 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 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 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 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 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 在讲授文件对象的选择时, 可用Shift和Ct 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 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在讲到Word时, 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 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 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 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 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 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三、观察对象, 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的应用, 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 步骤是:1.选择对象 (文件或文件夹) ;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将它与Wor d进行比较:步骤是:1.选择对象 (文字块) ;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动插入点;4.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 两者非常类似。教师也可通过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 对菜单进行比较, 发现通常情况下, “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 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 找出了相似性, 为以后知识学习的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 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 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教学中, 多让学生仔细观察, 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 它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 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处理的对象是不同的, 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宽认知, 促进发展
教师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教师组织,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旨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正确地理解, 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需要启发”到“不需要启发”, 独立地学习。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 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 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 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 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 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 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 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 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 如Phot oshop、Fl ash、视频播放软件、防毒杀毒软件等, 比如现在学生大多有mp3和mp4等音视频播放器可困扰学生往往就是, 在网上辛辛苦苦找到的音乐或者视频放到自己的播放器不能播放, 为此就要让学生弄清楚音视频的格式, 以及自己的播放器支持的格式, 接着学生自然就去钻研不同格式之间的转换, 从而解决自己mp3、mp4在播放上碰到的问题。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不要求在教学中面面俱到, 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 适当的“留白”, 会给学生更多追寻知识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反而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当然,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 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借鉴, 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灵活策略 篇5
(太平洋英语 突破口语 免费试学 请搜索“太平洋英语”)
扎实基础能力,勇打硬仗
“多题多卷”的实行,主要是为了加大反舞弊措施力度,严肃考试纪律。就考试本身而言,注重的还是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所以考生大可不必担心难度会因此增加,核心的考查点仍旧“万变不离其宗”。具体到各题型上:写作虽然是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进行评分,实际在切题的基础上,考生应更注重语言的正确性,语法和拼写错误往往是降低分数档的直接原因;阅读首要考查定位查读能力,需要考生精准快速地找出题干中包括大写字母、数字、名词短语三大类的关键词,再回原文获取信息;听力考查理解主旨要义、重要细节和隐含推断的能力,例如考生所熟悉的场景题、细节题和推断题就分别是其试卷表现形式;而词汇和语法能力最集中突出的考查体现在综合部分,根据沪江四六级团队对历年考试的分析,定语从句、虚拟语气、非谓语等语法均为必考点。
灵活应考策略,巧拿得分
为保证考试公平,“多题多卷”的各套考卷试题难度应该是相当的,建议同学在答题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于纠结某一部分的得失与自己做到的试卷难度,务必确保整卷的完成。在做阅读和完型前,可以先大致浏览文章,粗略判断难易度,决定做题顺序。
灵活策略 篇6
关键词: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内容;传统教学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要求以及新课改的规定,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改变传统教学策略,启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课改前的语文教学策略相比较,难易程度有了变化,前者更适合学生学习,而且教学内容也变得丰富,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更贴近生活,适合人性化。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执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也有着显著的提升,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梳理初中语文知识点,更能系统地学习,快速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素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翻阅大量资料,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技巧的灵活应用
课堂教学技巧是每名语文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正确利用课堂教学技巧可以调动起学生渴望知识的积极性,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技巧胜过十个专题练习,可以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学目标和课堂情绪,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课堂中的教学问题艺术,能够吸引小学生听课的热情,将被动传授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以学生为主,教师配合,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技巧,使每个初中生都可以快速理解语文知识点的理解。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课堂授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是通过声音的传输、影视的播放、图片的显示,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加深对语文的阅读理解。使用多媒体的好处多举不胜举,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学生听的模式过渡到可以师生互相探讨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学习语文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句语音,学生跟着学一句,在一听一学中记忆诗词和感受语言情感。
三、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互动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最好方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和学生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互动,争取把课堂上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并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负责讲课,学生只负责听课,但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我们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不会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是处理以上两点,还要同时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可以给予一个口头奖励或者是一个肯定的眼神,这样一个普通词语、简单的动作起到的作用却不简单,它无限地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并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四、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管理水平与学生考试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以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的方式去准备,要拥有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感染课堂情绪,然后努力打造和谐统一、热爱语文的学习课堂,改变教师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与学生共同进步。
五、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
教学课程安排是教师讲课的顺序,将书本中内容吃透,教师才能根据内容深浅、难易程度进行教学安排,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有条不紊,学生才能真正听懂。教师课下应该认真地研究教材内容,了解每一章节主要目的,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教学效果。初中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教师可以根据适合初中生的教育目标,合理安排,以达到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策略应该注意以上五个方面。作为被赋培养创新人才使命的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足之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屈雅洁.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电子制作,2014(15).
[2]周守祥.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4(31).
[3]丁玉萍.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4]雷树森.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灵活运用[J].成功:教育,2011(10).
灵活策略 篇7
一、课前自主选择搜集信息是实行语文课堂开放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事先有无准备,其效果会大相径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必须让学生做好“预习”—事先自主选择搜集相关信息。如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香港,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运用不同方法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信息。我发现学生搜集信息途径之广、方法之多,出人意料。他们有的翻阅书籍,有的上网查询,有的收听电台,有的询问家长,有的带来了家长去香港旅游的照片,还有的收看电视。因此,他们获取的信息资料之多不胜枚举。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原来对香港知之甚少的十岁孩童,现在说起香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举止言谈间,他们流露出对香港繁荣发达的赞誉,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欣慰,对东方明珠的由衷赞叹。“了解香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这一教学目标便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二、以读为主促进读中感悟是奠定语文课堂开放的坚实基础
叶老说:“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首先让他们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词,仔细体会重点词义,并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有的同学在第六小节中画出了“感谢你、最好吃、可惜、只、 不由得、憨厚可爱”等重点词,并体会出了小猪对土地爷爷送给他麦子很是感激,说起麦子,小猪不由得舔了舔舌头,又回味起馒头和烙饼的香味,从中看出小猪的憨厚可爱。有的同学在第七小节里画出“至今、还没、仍有、节俭”等重点词,并从中体会出小牛的节俭。还有的同学在第八小节里画出了“啊、满满、都是、收获、 聪明”等重点词,体会出小猴之所以能收获这么多麦子全是因为小猴的聪明和勤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有的同学说应该读出小猪的憨厚可爱;有的同学说应该重读“至今、仍有、节俭”等词,突出小牛的节俭;还有的同学说应该用赞扬的语气重读第八小节里的重点词,称赞小猴的聪明和勤劳。最后让学生练习评议,指出优点与不足,并反复练读、反复评议。通过这一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朗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倡导自主合作经历体验是促进语文课堂开放的有效途径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话,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 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改变了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四人小组练习游戏(事先每组分发四片枫叶、一根胶棒、一幅彩图给学生),让他们练习用枫叶给秋姑娘的朋友送信。学生读完课文后,秋姑娘给哪些朋友送信,他们已心中有数。这时,让他们自己拿起枫叶,练习给秋姑娘的朋友送信,他们觉得简单、有趣。于是他们兴趣大增,热情高涨。此时的学生人人兴致勃勃,个个动手参与。给好朋友送过信之后,再让他们想一想:秋姑娘会对他的朋友说些什么关心、体贴的话,并分小组练习说一说。这一练习学生们不仅动手练习操作,动口练习说话,同时也动脑进行思考。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是实现语文课堂开放的有利时机
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文章选材的探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詹天佑》,我引导学生勘测线路一段后质疑:“詹天佑当时是工程师,工作计划、工作安排肯定很忙,他手下有许多工作人员,那他为什么要亲自勘测线路呢?” 有的学生说:“这不是大材小用吗?”有的学生说:“这对于詹天佑来说,不是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吗?”还有的学生说:“詹天佑是不是信不过这些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的质疑,我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是放手探究。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通过热烈讨论,他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了詹天佑对工作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带头苦干的敬业精神,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五、课内拓展课外延伸是生成语文课堂开放的有效策略
从学生认知活动整体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从课堂获取的知识,在课外的延伸和拓宽,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格局。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后,学生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又由植树造林延伸到环境保护, 因而追问到“在环境保护方面,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顿时被打开,有的学生说:“我的心愿是积极参加植树造林”;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建议学校举办一次环保知识讲座”;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和小伙伴们成立一支环保小队……”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灵活性策略 篇8
一、运用学案, 引导学生同桌畅谈
尝试预学引导, 通过一定的案例来指导学生进行同桌交流, 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整体理解感知, 提高语言运用敏锐性。依据学案,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话题, 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话可说, 活化认知感悟。
学案的运用, 使得学生交流具体化和方向性。如, 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A Giant pan-das”教学指导中, 我根据学生对大熊猫了解不多的实际, 围绕“The knowledge about giant panda”设计相应的阅读学案, 围绕大熊猫的生长、科研价值以及对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等, 让学生在拓宽认知感悟思维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积淀丰富素材。以学案为指导, 组织学生就“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Do you know about growth of giant panda?”“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giant panda?”进行同桌交流, 让他们能够有话可说。
学生通过自由表达, 能在知晓各自疑难问题基础上相互讨论学习, 给他们更为宽松的学习情境。学案创设应以突出基础性和发展性为指导, 围绕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背景素材, 让学生在积累相应的语言知识中获得深厚感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文本中核心词汇短语进行表述, 让他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规范性和准确性。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归纳同桌交流过程, 让他们在主动表达中更加准确理解课程教学内容。
二、借助任务, 鼓励学生团队交流
拓宽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 建议他们在团队交流过程中大胆表现自己, 使得他们的感知更为丰富。通过团队互动使得课堂更加宽松精彩。创设启发思考的问题任务, 能帮助学生在彼此探究问题过程中主动表达运用。
任务引导小组合作交流, 使得课程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如, 在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 根据Jenny和Daniel的话, 建议学生就“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Do you know what’s character of greet in the UK?”让学生能够针对文章表达内容进行有重点讨论, 深化理解感知。针对学生在相互探究中问题, 可引导他们就“How do you understand‘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进行讨论, 让他们在彼此协作中加深理解感知。
创设多样化的任务, 引导学生在彼此相互交流中主动探究, 让他们有更多实践交流机会。任务话题应该紧扣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找出各自的问题, 主动沟通。教师多采用巡视倾听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 帮助他们在主动调整理解思维的基础上, 多给学生自我陈述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主动交流中获得全面认知。按照小组成员轮流交谈的方式, 让他们能够针对自己的认知主动说出理解感知, 促进知识技能生成发展。
三、活化情境, 尝试师生对话沟通
情境是勾起学生美好回忆的有效办法。创设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 多鼓励学生主动和教师对话, 让他们在暴露自己的认知和表达思维问题的基础上, 更加大胆表达。
创设的情境, 应体现“民主、平等”, 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在享有表达话语权的基础上获得尊重和信任。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首要的平等参与者, 自然地和教师对话, 让他们在随心所欲的言说中表达内心的“悄悄话”。教师多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 主动向教师发难求解, 让他们在和谐的情境中有表达倾诉的对象。教师多运用追问形式, 给学生创设递进性问题, 鼓励他们在大胆发言的过程中能主动拓宽思维。
多给学生表达机会, 定会发现具有个性各异的学生, 也会从他们的表达中找到破解问题对策。关注学生的精彩,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他们的进步, 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参与对话沟通。
总而言之, 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表达灵活性培养, 使得他们在丰富认知思维情感基础上, 更加有效融入英语教学过程, 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力。优化课程知识要点, 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彼此协作中, 自由沟通和积极探究, 有效增强认知敏锐性, 便于他们掌握正确英语运用规则,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遵循英语交际性原则, 引导学生在彼此协作和互动交流中探究问题, 是培养英语表达综合运用技能的有效途径。围绕导学对话、探讨交流、师生沟通等活化教学策略方法, 凸显学生学习主体能动地位和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语言表达敏锐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生,交际,协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3年)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娄启凡.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建议[J].英语广场 (下旬刊) , 2014 (02)
灵活策略 篇9
要使学习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首先必须把两个课题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在这种相互联系中,学习者要分析出课题的条件和不同特征,通过抽象把本质联系抽取出来,揭示课题间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学习者经过综合、概括,把各组成要素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实现迁移。在概括的基础上再经过同化、顺化等类化过程,习得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使知识内化。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类、抽象、归纳,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对所教知识的概括,使学生掌握各种概念和原理。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概括是学习迁移产生所必需的认知成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概括过程。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化学应从观察开始。学生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有本质属性的材料,也有非本质属性的材料,特别是非本质属性的材料处于明显地位时,学生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对获得的感性材料和经验加以分析,撇开其中一些次要的要素、方面和关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这样学生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才能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和原理。
例如,教材中溶液的定义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学生学习时必须抓好“分散、均一、稳定、混合物”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如: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在20℃100g的水中放入40g食盐充分搅拌后,问: (1) 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2) 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 若再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搅拌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将怎样变化?分析:此题学生容易出错的是没有正确地理解溶液定义中的“分散”二字,有4g食盐由于没有溶解,因此不是溶液的一部分,该部分不作溶质计算,后来加入的硝酸钾由于分散溶解,因此属于溶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就能快速提高学生概念迁移的广度。
二、加强知识同化训练,防止负迁移
同化分为具体化和结构重组。具体化是将抽象结构中的经验应用到具体的特殊事物中去,从而使原有的抽象经验结构充实具体内容的过程。结构重组是指习得经验的组成成分在新的组合中,仅仅在结合关系上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而经验的构成成分不变。结构重组在教学上应用很广,当学生掌握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善于利用结构重组式的同化迁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概括一般原理、概念、规律的方法,养成概括的习惯,而且要把一般原理、概念、规律教给学生,使学生把一般的原理和概念运用于其他新的学习情境之中,促进学习迁移。例如,在溶液的学习中,对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班级座位的情况:“一个班级中人没有坐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下列几种情况:a.课桌多了,b人少了,c.一张课桌所能坐的人多了。接着笔者让学生讨论:“怎样使其坐满呢?”学生很快得出了解决的办法:a.增加学生,b.减少课桌,c.减少一张课桌所能坐的人数。这些问题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笔者由此类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呢?如果是氢氧化钙呢?虽然二者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对前者比较容易接受,而对后者却不容易理解。由此可以说明,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教师还必须为学生创造各种不同的情景,让他们去应用概念和原理,接触更广泛、更丰富的具体对象,这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同时教师应适当给予指导和补救,及时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纠正错误概念,促进其知识的稳定性、清晰性和深刻性。学生应用的范围越宽广,今后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之间往往有一致的原理或相同的构成成分,或共同的本质联系等共同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将其具体化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中。这些共同的因素就成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只要教师能引导得好,学生的化学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概括,加强横向联系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在前面的金属越易失电子,与酸反应越激烈,金属活动性越强。教师可以将此与学生学习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结合起来分析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质。金属与酸反应实质是金属失去电子,而酸中的氢离子得电子。由于金属铜排在氢的后面,因而不能失去电子给氢离子。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而溶解,而金属离子由于得到电子而变为原子从溶液中析出。这样分析,能使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得到统一。同样,教师也有必要向学生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原理和物质结构理论的教学,用其揭示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使之串连成一个整体。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概括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得以提升。如: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HCl溶液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这两个反应都无现象,问题的共同点是都属于设计实验让实验现象显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证明反应物的消失和生成物的出现两个方面来思考,使之得到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是容易发生的,实现整册化学知识间迁移也是有可能的。
四、结语
总之,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迁移,经过同化与顺应,使知识经验不断得到整合、改造,作出理性概括,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更为完善、充实,概括化、系统化,培养灵活性迁移能力,这样才能够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
摘要:培养迁移能力灵活性目的是为了提高迁移的广度, 从能迁移实现会迁移。本文作者研究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灵活性迁移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从而实现迁移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概括,灵活性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灵活策略 篇10
Ezra Pound is an eminent poet as well as a translator.His translation enjoys the same fame as his poems.His first translation Cathay, an album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makes him famous both in the Western literature and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In this album, Pound adopts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thought to be radical at that time.Nowadays,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Cathay even arouse more intense discussion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In Cathay, the original Chinese image is one of the focuses in Pound’s translation.Such kind of features is bound to be an attraction to the Western readers for its peculiar images perceived in luminous details.Observing form the eye of the translator, readers can appreciate the beautiful and meaningful images.Therefore, the Western readers perceive Chinese images which contain the exoticism in Cathay.
2 The flexible imag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Cathay
In Cathay, Pound adopts sev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meaningful images.Pound’s works in deed are in line with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s, though sometimes these translations do not meet the basic standards of translation.It is undeniable that Pound grasps the images that are the poetic esse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then creatively composes the “equivalent beauty”of English poems.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Zhu 2005:387)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n-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liu 2005:46)
This is a famous Chinese poem written by Li Bai, an eminentpoet of the high-Tang dynasty.The two characters, Li Bai and Meng Haoran in the poem are good friends.The original poem expresses an unaffecte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men, and the poet’s sincere affection is so clear.In stead of direct comment of his inner feeling, Li Bai tak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several images to reproduce his mood at that point.
“故人”means an old acquaintance in Chinese, but here it refers to Li Bai’s old friend Meng Haoran.In Fenollosa’s script of this poem, however, he put“an old acquaintance”just under“故人” (Yip.1969:193) .In Pound’s version, he just translates this word into English against the original text purposely, for he does not translate the word into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Fenollosa’s translation.Many critics hold that the reason why Pound adopts this strategy is that he is intended to mak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appreciate the word“kon-jin”for its artistic conception.The word sounds poetic and is likely to remind the western readers of a Far Eastern friend.The same is true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s“kokaku-ro”and“Kiang”.It is clear that these three foreignizing words begin with the consonants/k/, which forms alliteration and generates a musical property as well as bringing its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a wonderful enjoyment of ear or hearing.They are just two places, while Pound directly translates them according to Japanese sounds.He may want to directly present the original image to readers without any unnecessary words.To some extent, this translation strategy succeeds in shortening the two cultural differences, for he introduces fresh foreign words to the Western people as well as catering to English readers’appetite or the target language is enriched.The“smoke-flower”in Chinese sense indicates spring when flowers are in full bloom, and willow’s catkins sprout exuberantly, weaving in the breeze like mist.This is the very scene meets the definition of“烟花三月”.Here Li Bai means the time when his friend leave, while Pound misunderstands it as the Meng’s destination.Although Pound’s adoption of th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method violates the basic translation principle, the word“smoke-flower”brings readers a beautiful image of a full spring scene, which has a same effect to the source-language readers.The last two lines, Pound reproduces the vivid scene appeared in the original poem with the images.“Lone sail”obviously is the English version of“孤帆”“reaching heaven”.This image emphasizes Meng’s lonely trip.The“far sky”is clearly derived from“远”, “Heaven”,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Advanced Dictionary.Besides its original meaning, it means a place in which a person is very happy.This is another image with which Pound implies that his friend is enjoying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his trip or he is getting to a better place.Combining the point“lone sail”with the whole background“far sky”and“heaven”, Pound unfolds a panorama before the target readers’eyes.
The last two sentences reveal readers a picture:the boat of the poet's friend becomes a dot on the horizon before it merges into the sky and what is left before the poet is the rolling river flowing to heaven.
This is a poem about departure, but there is not a word expresses a feeling of sadness.On the contrary, the first line of the original poem implicates a sense of carefree and the deep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oet and his friend.The second line indicates Meng Haoran’s destination–Yangzhou, where the poet yearns so much.The first two even lines show the poet’s complicate inner heart.On one hand, he longs for the beautiful scene of his friend’s trip;on the other hand, he is concerned about the departure of his old friend.Though they are about to depart from each other, there is no sadness between them.From the images in Pound’s translation, the target-language will have the same feeling as the sourcelanguage readers because the blissful feeling immersed in Pound's images is similar to what the original poem expressed.The third line depicts the poet’s profound friendship to Meng because he sends Meng off with his eyes till Meng disappears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river.In the fourth line, the poet implies readers their friendship is as the endless rolling water which is a long haul.Through these images, Pound presents readers a picture which flows from a static state to a dynamic one as in the translated sentence“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Moreover, the poet’s inner heart is appeared to readers, which leaves readers a vast space to imagine.In addition, Pound grasps the major idea of this poem–sadness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several images, which achieved the aesthetic effect of“limited words, but unlimited meanings.”Unlike other translation versions, Pound impresses the Western readers with its novelty and vivid images.
In Pound’s version, it is clear that his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two lines is not very close to the source text, and he just transliterates some nouns according to Fenollosa’s manuscripts, like Konjin, Ko-kaku-ro, smoke-flower, and Kiang.Though these words are stran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y just bring freshness to them, especially to some one who possesses certain knowledge about source language.
In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Pound omits some proprietary nouns of a place or a river and replaces them with a general call in order to connect the natural scenes.The images of river, lone sail, far sky, heaven are interosculated in the poem.But one must notice that in this poem, Pound focuses on the original subject of the poem:departure with sorrow, which brominates the Chinese culture.In addition, he applies the Imagism principles and a creative strategy in his translation process to meet the art concep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According to Wang Guimin, a Chinese scholar, this translation can be called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Wang 2005:23) .
It is undeniable that Pound adopts sev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the direct translation of the target-language words and the transference of images, to translate Chinese poems in order to reveal his visibility.
The Jewel Stairs'Grievance is another poem famous for its images both from the original poem and the translation.This is another poem written by Li Bai in 742 AD when he lives in the imperial palace.It depicts a court lady who keeps waiting for her lover late at night.In this poem, readers can hardly find out any describe of the lady’s mentality and even the poet’s feeling.In this poem, Li Bai describes a court lady's endless lament and melancholy through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s instead of direct comment.However, Li Bai just seems to be a recorder whose task is on-ly to guide his readers into the lady’s inner heart and leave themthe wide space to imagine.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Liu 98)
The Jewel Stairs'Grievance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Zhu 383)
(Zhu 383)
heroine’s status.The word“grievance”in the poem’s title impliesthe heroine’s resentment against her lover or the loneliness;the“gauze stocking”shows that the heroine is a court lady, not a ser-vant.Such a woman is thought to be a happy one in the commonpeople’s eyes.However, she leads a miserable life.
At the first sight of the poem, readers must be attracted by the vivid images in the whole poem.In Chinese, “玉”is valued for its clearness and coldness, and it is also a symbol of nobility.The white dew generally appears in autumn when the climate turns to cold gradually.“Soak”in the second line equals to“侵”, here both of the poet and the translator subtly cover some details in stead of telling everything.Readers are not directly informed that the lady has been waiting for a long time, but get some hints from the word“侵”.This word implies a slow progress and tells the readers that the dew wets her stockings gradually and it suggests the lady has been standing there for quite a while.Thus a desolated state is soon outlined in the reader's mind:standing outside in the chilly air for so long, the lady is still reluctant to go inside.“侵”is employed here to voice the lady'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and achieves a remarkable effect.This word also implies the fragile heart of the court lady.Pound chooses the word"soak", which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getting thoroughly wet or saturated.The image in Pound's version is more implicit, as a result of which, great sympathy to the lady will be aroused in readers'heart.
What should be noticed in the third line of the poem is the action of“却下”which vividly describes the subtle innermost being The elegant and beautiful woman stretches out her slender arms and gently pulls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In the last line, Pound like Li Bai, only depicts the scene without any comments, which leaves a great deal space to the readers'imagination.Though the court lady’s putting down the curtain is a common motion as if waiting for the person whom she bears in her mind is nothing serious to her, the screen alludes to her limitless grievance.After laying down the curtain, she enters into the house only finds the sleepless is more unbearable and has to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urtain.Pound even remarks that the poem"is especially prized because she utters indirect reproach" (Pound, 1975:69) .
3 Conclusion
With the imitation of the Chinese images, Pound successes in the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f images which makes the Western readers perceive the exoticism of Chinese culture.What’s more, he adopts the original poem-writing ways in his translation.Moreover he enriches his Imagism with the help of the image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摘要: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 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 作为诗人兼翻译家, 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庞德推崇突出意象, 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 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庞德,《华夏集》,意象,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Yip, William.Ezra Pound's Cathay[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2]Wang Guimin.On Ezra Pound’s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and his Creative Render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m[J].Chinese Translation Journal, 200, 26 (6) .
[3]Pound, Ezra.Allen Upward Serious[M].New Age.1914.-.Select ed Poems:1908-1959.London:Faber&Faber.1975.
灵活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感教学;教学效果
根据相关心理研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部分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而言,个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而在所有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学生情感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有必要积极开展情感教学,利用情感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法的意义
1.情感教学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目前在高中阶段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学科教学的兴趣。情感教学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情感教学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时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情感教学能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教学能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
时代在发展,相应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改变,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情感教学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有效开展情感教学的策略
1.教师需要“以情感人”,提升自身情感感染力
情绪是会传染的,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到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自身不喜欢数学教学,那么在教学中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如果教师个人对教学活动缺乏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情绪状态调整,培养自身对数学的喜爱,保持对教学活动的热情,用真实的情感在教学中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比如在每次课堂开始前积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分享自己曾经学习数学中的趣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是有趣的。
2.教师需要“以美引人”,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
对于一部分高中学生来说,高中数学具有很高的学习难度,出于畏难心理,学生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教师需要开展情感教育让学生发现高中数学的魅力所在,激发学习兴趣。如,可以积极开展名人榜样教学,比如利用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意志;展示数学研究中奇妙的现象,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为学生从“1×9+2=11”到“123456789×9+10=1111111111”,为学生分析无论是生物、物理还是化学中许多定理都是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而在数学中很多定理都是恒定不变的,比如圆的周长与圆直径的比一直是π倍。
3.教师需要“以才服人”,不断提升自身教学业务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情感教学的开展还需要建立在教师所具有的一定教学能力基础上,除了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需要,更是在课堂进行互动、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开展教学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入把握教学大纲,围绕重点难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到课堂张弛有度,在教学中根据重难点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发问,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发现高中数学学习的乐趣。
(2)读懂教材,根据教材有的放矢,理清教学思路,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做到课堂教学环环相扣。
(3)数学是一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科,在课堂的许多数学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因,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展教学,注意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高一开展“棱柱、棱锥、多面体”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举例,积极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棱柱、棱锥、多面体,通过观察总结其存在的特点,开展教学。
(4)掌握多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教学形式,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学科魅力。比如在进行代数习题解题的过程中,很多代数题都能通过几何做题来解题,一题多解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有多种解题方式的习题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奥妙,同时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故意设置错误障碍,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警示学生。比如在学习函数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和利用判别式对方程的解的个数进行分析讨论时,故意忽略当二次项系数为0的时候的情况,警示学生,让学生明白这是个易错点。
(5)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做到既能让学生虚心接受建议,又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对阶段性考试进行总结时,教师既要批评学生在不该犯错的地方犯错,指出为什么要犯错,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阶段性学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又要发现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进行鼓励,为学生加油打气。
情感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在个人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被受教育者推崇,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使情感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需要教师不断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长庚.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考察[J].兰州学刊,2003(2).
[2]文卫星.数学教学中的育人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7).
灵活策略 篇12
一、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教学方法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并富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可以在收获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what does he look like”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点来描述人的外貌或长相特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心重和爱玩的特点,设置“改头换面”的游戏来开展教学。这种游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教材资源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力量,通过设备播放录像或音频等文件来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促进教学的发展。
二、借助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并善于发掘其延伸内容来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习题的设计与布置中,教师不要过于在意题目的数量多少,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具有趣味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减少学生对课堂练习的恐惧和排斥心理,让他们的创意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习题的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既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又要让学生明白答案是怎么得出的。对于习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要在讲解时进行重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地查缺补漏,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词汇教学,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并且富有趣味性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例如,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词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体验到英语词汇学习乐趣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新词汇。在教学时使用绘画或图片教学法也会带来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些交通工具的单词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这些卡片来帮助学生识记这些单词,或是在学习单词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该单词所表示的事物。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将灵活性教学方式有效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培元.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