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灵活就业合同(精选10篇)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 篇1
普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合同
(此合同仅限于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使用)
一、甲方用人单位:法人代表:
单位性质:(1.政党机关2.科研设计单位3.学校4医疗卫生 5.金融单位
6.国有企业7.三资企业8.部队9.其它)
单位行业:工作职位类别:注册地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区)人事部门联系人:联系电话:邮编:单位详细地址:组织机构代码
二、乙方毕业生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身份证号:毕业学校:
专业:学历:学制:联系电话:手机:邮编:
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同意接受乙方到本单位工作,乙方愿意到甲方任职,为确保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甲、乙双方自愿签订本合同。
一、本合同为灵活用工合同,用工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自年月日生效,于年月日终止。
二、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报酬以双方协商的标准由甲方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乙方。
三、试用期间甲乙双方根据适应情况决定是否签订“高校就业生协议书”和正式劳动合同。
四、乙方在试用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甲方的规章制度,维护甲方利益,保守甲方商业秘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按时完成甲方交给的正当工作任务。
五、在试用期间,由于任何一方的欺诈行为导致另一方利益受损,可立即终止试用合同,报酬支付到合同解除日。
六、试用期间,乙方因考研、升学、参军、志愿服务西部、录取公务员、甲方应允许终止合同。
七、此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学校各存一份,签字盖章有效。
甲方(签字盖章)乙方(签字)
签订日期年月日签订日期年月日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 篇2
一、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现状
国际上对就业人群采用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提法, 而我国考虑到非正规就业概念带有一定贬义, 考虑到就业者的心理承受程度, 一般采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按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劳动科学研究所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 (2002年) , 官方对“灵活就业”的定义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官方对灵活就业的界定给出比较具有操作性的划分标准, 即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五个指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灵活就业人群既存在于非正规单位, 同时也存在于正规单位, 将来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之间会出现自由转换现象。高校为了便于制定政策和统计方便, 需要缩小灵活就业的范畴。高校在界定是否属于灵活就业的标准主要是签约形式, 毕业生能够签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都被认定为正规就业。有些省市把用人单位的接受函和用工证明认定为灵活就业, 而有些省则认定为正规就业。凡是没有签订协议, 有谋生能力的毕业生, 填写灵活就业表的, 被认定为灵活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应聘某单位的临时工、小时工、兼职零工;从事无工商营业执照的以个体劳动为主的自由职业, 如商贩、修理、餐饮、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高校灵活就业认定和统计范围比社会认定范围窄, 从今年开始, 毕业生自主创业被认定为高质量就业, 符合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 也与社会发展趋势吻合。今年, 高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类别中没有出现灵活就业, 而是用自由职业取代了灵活就业。很显然, 这只是统计口径和标准的变化, 并没有影响或改变社会对灵活就业的界定。高校在统计毕业生灵活就业时采取了保守和谨慎的政策, 主要原因还是灵活就业形式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如果放大统计范围, 将会鼓励高校采用灵活就业形式, 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从全国总体来看,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呈现出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分布不平衡特点:经济发达地区, 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 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重点区域, 灵活就业率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咨询行业等新兴行业用人机制比较灵活, 工作环境比较宽松、产品技术含量高, 对中高层次的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 大学生灵活就业率比较高;一些市场需求弹性较大的专业, 如外语、翻译、导游、编程、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的学生灵活就业率也比较高。【1】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发展迅速壮大, 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有关。进入21世纪后, 灵活就业高速发展, 截止到2011年底,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接近城镇就业人员的50%。高校毕业生随着人数规模的扩大, 也从“天之骄子”成为普通劳动者, 一部分学生也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灵活就业形式是未来的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 有利于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同时也更符合在互联网时代下, 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自由的就业方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更大范围认可灵活就业形式,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认定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固定雇主的自由职业, 毕业生持有某家雇主的用工证明或者接收函, 形式包括短期工、临时工、季节工、远程服务 (如电话服务、软件开发) 等;另一类是没有雇主, 自我雇用的灵活就业, 包括中介服务、经纪人、艺术工作者、修理服务、商贩等。
二、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现在尽管灵活就业形式受到社会的鼓励, 但是大多数人内心并不能完全接受。追求稳定的、正规的职业仍然是许多人的传统观念。灵活就业者通常是指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工作不固定且层次较低的这类人群, 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灵活就业不是就业, 只是正规就业的过渡形式, 因此政府、社会和高校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政策不到位, 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还不够, 从而影响到灵活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灵活就业保障”由灵活性 (Flexibility) 和安全性 (Security) 组合而成。灵活就业保障应同时解决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目标, 这要求社会保障改革和就业政策改革保持一致性。【2】
(一) 社会保险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 政府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但是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并没有统一纳入保障范畴。近几年,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对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出台了社会保险保障政策, 部分或者全额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大部分没有纳入社会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导致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失业后缺乏生活保障, 影响到社会安定。通过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及其他网站统计, 明确提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险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省、哈尔滨市、南京市、黄石市、武汉市等, 灵活就业人员失业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还处在探索阶段。
由于高校与政府缺乏有效信息共享, 灵活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学生的个人信息没有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 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政策。很多灵活就业毕业生因为信息不畅通, 并未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我国1999年以前的有关失业保险条例中关于失业保险的分担是单位缴1%, 职工不交。1999年1月国务院新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中, 单位缴费率由1%上升到2%, 职工个人不交改由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无论是按照1999年以前还是以后的条例, 由于灵活就业人员雇主不固定, 征缴工作难以开展。1999年以后的条例中规定, 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1%, 但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不固定, 实际上很难确定, 征缴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 针对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保障不全的问题, 应该专门制定适合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办法, 确保毕业生的就业保障落到实处。
首先, 采用弹性制缴纳社会保险制度。灵活就业者工作不固定, 如果对灵活就业人群实行强制缴纳保险模式很显然不符合实情, 缺少人性化服务。因此,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管理办法, 充分考虑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方式的特殊性, 让缴费基数更为灵活,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灵活就业人员。【3】可以采用规定缴纳年限或总金额两个标准, 允许灵活就业者个人有权选择缴费时间和地点, 按照每年连续缴纳或者一次性缴纳, 或者不连续补足缴纳三种方式, 满足缴纳年限, 或者满足缴纳合计达到总额的任何一个条件, 视为缴纳合格。
其次, 政府应解决灵活就业者的失业保险问题, 因为灵活就业者面临的失业风险系数较大, 失业保险能够让高校毕业生排除生活后顾之忧, 能够积极选择灵活就业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解决生育保险和工商保险。
最后, 社会保险缴纳采取等级制。灵活就业人群工作不固定, 收入不固定, 应该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险, 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 让灵活就业者的生存与发展得到基本保障。
(二) 职业发展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灵活就业人员不同于在正规部门就业的职业人, 他们缺乏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缺乏职业化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缺乏持续发展能力, 以及由于就业信息的不充分, 这类人群容易与社会发生摩擦失业, 时常处于就业与失业状况, 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目前社会和政府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就业信息比较杂乱, 没有分类和针对性, 导致灵活就业者不能准确判断信息的价值, 错过就业机会;
第二, 信息发布的渠道比较单一, 如张贴海报, 由于灵活就业人群流动性大, 工作不固定, 导致摩擦性失业, 一方面社会有闲置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社会的用工需求又得不到合理配置。
第三, 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和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学历较低的人群, 提供的就业信息主要是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 培训的内容也主要是操作性手工劳动。这些服务与灵活就业毕业生的需求差距较大。
第四, 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 制定出台了许多保障措施, 从人、财、物三方面进行了科学统筹, 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这些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正规就业的学生, 如构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拓展就业市场, 促进西部就业、基层就业等措施, 而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缺少关注。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整合社会和高校资源,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
首先, 借助新媒体技术为灵活就业人群提供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在基层社区, 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站, 采集灵活就业人员信息, 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灵活就业者的兴趣、特长和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类, 然后借助微信等新媒介平台对灵活就业者发布有针对性的用工信息, 提高人职匹配度。
其次,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 如MOCC学习平台, 整合现有的社会培训资源,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 提升灵活就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增强社会竞争力。
再次, 高校对选择灵活就业形式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如职业生涯设计、职场素质和能力、劳动权益保护等内容。
另外, 在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建立灵活就业毕业生生涯发展档案, 并通过一对一预约咨询和网络咨询两种方式,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专业职业生涯咨询指导, 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困惑, 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
(三) 户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户籍档案制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正规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可以跟随用人单位, 成为本地户籍, 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只能回原籍或者托管。政府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相关保障补助限制为本地户口, 损害了非本地户口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益。
人事档案是一个职业人的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关系、职业道德、职称技能等信息的全面记载, 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能力, 有利于用人单位对雇用人员的全面客观评价, 也是一个人在职场的有效证明。但是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人事档案一般是托管在省市教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或者人才交流中心, 托管部门履行了保管职能, 因无法及时与毕业生取得联系, 大部分档案没有及时更新信息, 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户籍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家应该制定政策,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减少大学生落户的限制。虽然在2002年3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对于大学毕业生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但是目前仍然不能适应人才流动的趋势。从整体看, 传统户籍管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一些大城市对待企业正式用工做出的户籍限制, 对待灵活就业的消极管制。从趋势看,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打破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二元结构, 建立全国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剥离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行政职能, 最后达到一张身份证全国流通, 实现户口自由迁徙。【4】另外档案管理也必须创新, 从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度, 有利于全国联网, 实行个人电子档案的转移、登记、职称评定等功能。
只有打破户籍和档案管理壁垒, 才能促进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性,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真正是实现人才价值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
(四) 法律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灵活就业劳动关系不固定, 弹性较大, 许多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安全措施等方面没有得到合理保障, 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刚毕业的大学生法制意识不强,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另一方面由于维权成本过高, 毕业生只能放弃对自己侵权行为的保护和赔偿。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法律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给予保障:
第一,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宣传, 提高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 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就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要求用工单位必须与灵活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 并明确约定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作报酬等内容, 防止侵犯灵活就业大学生的权益。
第三, 整合法律援助机构, 加强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劳动纠纷的法律救济, 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三、构建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信息平台
以上分析了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在就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但是这些对策和措施如果不能有机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那么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很难全面落实。失业是一个社会敏感的话题, 是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 忽略对弱者的保护也是一种不公正现象。【5】为了适应社会对灵活就业人群的需求,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如何保障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建立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灵活就业信息平台。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牵头建设, 把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平台进行整合, 解决工作调块分割现状, 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达到政策全覆盖, 才能有效解决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信息平台具备六大功能:
(一) 信息录入功能
高校负责组织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录入, 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学生个人在平台上拥有一个账号, 可以共享平台所有信息和服务, 信息与灵活就业者本人的移动终端联通。用人单位负责录入雇用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劳动合同信息。
(二) 社会保险服务系统
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 (主要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由用人单位购买、个人购买和政府补贴三种方式来保障。平台时时显示灵活就业者的社保缴纳情况, 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监督用人单位缴纳雇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状况, 并能够准确反映灵活就业的社保信息, 及时准确地补贴到个人。平台建立与银行共享资源, 用人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平台完成缴费功能。
(三) 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灵活就业人员弹性工作, 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信息平台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意向、职业技能、经验进行分类, 并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 自动推送具有针对性用工信息, 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工作匹配, 减少失业率。
(四) 职业发展服务系统
该系统为灵活就业毕业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电子档案, 追踪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历程, 有针对性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 同时也具有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培训服务功能。
(五) 人事档案服务系统
该系统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库, 动态管理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 时时完善个人信息, 真实记录灵活就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职称、职业技能、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内容, 有利于用人单位查询, 提高用高透明度, 规范灵活就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该系统受理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投诉, 系统将投诉信息转送到劳动监察部门及法律援助单位, 及时处理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事务, 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短板, 要解决这个问题, 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高校自身是不可能完成的。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与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领域、工作类别、社会期望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要解决高校灵活就业的保障问题, 高校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必须与社会大就业保障系统对接, 需要把“灵活就业的政策、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和服务系统融为一体, 建立一个系统性就业机制”。【6】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把灵活就业各个保障子系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整合, 实现学生个人、社会、高校和政府信息对接与共享, 平台强化了政府在保障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权益方面的监督职能, 提高了灵活就业保障工作的公正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高校扩大灵活就业毕业生规模, 为劳动力市场供给更多高素质人才, 保持劳动力规模的稳定与弹性, 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逢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其管理[J].科技信息, 2008 (20) :146.
[2]叶宁.中国灵活就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研究[J].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15-16.
[3]葛弘斐, 潘洋, 严瑶婷.苏州市灵活就业社会保险状况调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3 (12) :18.
[4]陈成文, 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2) :31-32.
[5]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2) :207.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 篇3
(一)劳动合同
1.合同的起始时间应为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初之前,终止时间应为2013年7月15日之后;
2.签订后,及时将劳动合同复印件交班主任。复印件中的盖章要清晰可辨。如不清晰,再加盖一次原章。
(二)关于劳动合同的网上录入及收缴
学生要登录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把劳动合同的内容录到网上后,要求:网上录入时不能有空项。把纸质的劳动合同复印件在2012年3月20号之前交给班主任。
强调:由学校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学生都要和单位进行网上签约,或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进行网上签约的学生,不需要上交纸质的就业材料。
(三)灵活就业证明
1.除了右下角“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盖章及日期”不要填写外,其余不要有空项;
2.“通信地址”和“邮编”要写单位的地址和邮编;
3.“专业”填写所学专业的规范名称,不要用简称。
4.“就业单位”必须和下面的盖章完全一致,不能加字、漏字,不能用简称等;
5.“就业方式”都选“临时性工作”;
6.“就业单位”后面的“联系电话”必须是带区号的单位座机号码;
7.“用人单位盖章”处须盖单位公章或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章,不能为车间、分部门等章。
8.“就业时间”就业办建议为:2012年3月或4月的某一天。
9.用签字笔或钢笔填写。
10.不能涂改。若有涂改的,作废。要重新填写
(四)关于灵活就业证明的网上录入及收缴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 篇4
毕业院校: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资格审查序号:
说明:1.以灵活就业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离校前必须由本人填写此表;
2.所有项目必须填写,真实有效,不得无故空缺;
3.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不再享受待就业毕业生的相关服务项目;
4.本表一式两份,学校、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存一份,并注意保密,保存期限一年。
毕业生就业证明
编号:兹证明,性别:,身份证号:,2013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专业,现在我单位、部门从事工作。
特此证明
单位联系人:
单位联系电话:
单位名称:(公章)
二〇一三年月日
填写说明:
1、工作地点一定要写清楚
2、本人签字一定要写清楚
3、黑笔填写
4、资格审查号先空着
5、第二张的毕业生证明如果填写不了一定要在第一张纸的工作地点那一栏盖上单位的公章。
6、院校确认部分先空着,学校填写盖章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 篇5
乙方:渭滨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就合作建立渭滨区人才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事宜签订本合同,以资双方共同遵守。
一、合作目的
第一条 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目的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为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条件,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合同期限
第二条 本合同期限为一年,自年月日起至合同期满是否续签由双方协商确定。
三、合作方式与内容
第三条 甲方在合同期限内,与乙方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第四条 乙方根据甲方需要的专业、岗位和数量,及时组织相关毕业生到甲方进行见习。
第五条 见习期间,见习生的见习活动和工作由甲方安排管理,乙方予以协助。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 制定内部就业见习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指定就业见习指导老师,出具就业见习鉴定报告,与毕业生签订见习协议。
第七条 安排见习生具体见习岗位,按时足额发放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有条件的单位为见习人员见习期间的食宿提供便利: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保障见习人员见习岗位的安全。
第八条 负责见习生在岗期间的管理,要求见习生遵守甲方各项规定。
第九条 见习单位应通过就业见习积极录用高校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困难的合格见习毕业生留在本单位工作。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条 乙方协助甲方对见习生进行管理,加强见习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督促见习生保守甲方商业秘密和遵守甲方有关规章制度:安排专门人员对见习生见习情况进行联系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与甲方沟通,共同协商解决。
第十一条 甲方凭《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登记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就业见习花名册及生活补贴发放表》,毕业生有效身份证、毕业证复印件报乙方确认后,乙方为见习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时向甲方划拨政府补贴。
六、合同生效及相关事宜
第十二条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甲乙双方公章生效。
四川: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 篇6
日前, 四川省人社厅、财政厅下发《关于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明确了灵活就业人员跨统筹地区、跨制度参加医疗保险, 以及转移接续医疗保险关系等问题。
《通知》规定, 灵活就业人员根据本人自愿, 可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按相应标准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灵活就业人员在一个参保缴费年度内, 其医疗保险关系不得跨制度转移, 下一个参保缴费年度可以重新选择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险。
与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劳动关系的原灵活就业人员, 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 需要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其医保关系可在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间转移。四川省规定, 灵活就业人员由城乡居民医保转向职工医保, 其在就业年龄内的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年限, 可折算为职工医保缴费年限。
灵活就业表及就业证明 篇7
1、表格一定填写清楚,联系方式要真实;
2、单位的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要真实,却有其单
位。
3、自己下载表格,第一张自己填写;第二张是企业用工
证明。
4、填写时要看好说明。
5、得保证那个电话能打通,而且该单位能够证明该生在本单位从事过工作
6、返校的时候统一上交。
7、单位盖章后年月日先别填,等回来统一填,派遣时派
回原籍。
附件1:
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
毕业院校:资格审查序号:
说明:1.以灵活就业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离校前必须由本人填写此表;
2.所有项目必须填写,真实有效,不得无故空缺;
3.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不再享受待就业毕业生的有关服务项目;
4.本表一式二份,学校、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存一份,并注意保密,保存期限一年。
就业证明
:
贵校专业学生现在(用人单位)部门任职。
特此证明!
注: 我公司的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公司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用人单位(公章)
灵活就业医保 篇8
一、参保范围
在长春市行政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未满60周岁、女16-未满55周岁),个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外来打工人员、失业人员、所在单位完全没有缴费能力暂时不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等。
二、参保手续
1、领取并填写《长春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登记表》
2、本人携带填写好的登记表、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和户口薄原件及复印件(首页和本人页),近期免冠照片2张(一寸彩色)。外来务工人员还需持有公安部门核发的暂住证和劳动部门核发的用工合同。续保人员携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解除关系证明、医疗保险卡。
3、以上年全市职工社平工资为缴费基数,按4.9%的缴费比例缴纳一年的住院统筹基金和大额医疗保险金50元,同时缴纳长春市社会保障卡工本费50元。
4、自缴费之日起一个月后领取长春市社会保障卡(因本人填表原因、填表错误导致医保卡制作错误的,需重新缴纳长春市社会保障卡工本费)。
三、缴费基数和比例
《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是以上全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但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时统计局并未公布上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所以全年一律按前年全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10%)为基数,缴费比例仍为4.9%。[我市2003年全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为13867.00元×(1+10%)×
4.9%=747.48],加大额医疗补助50元,共计797.48。
四、相关政策
1、灵活就业人员实行住院统筹,不设个人帐户。参保人自缴费之日起,九个月后开始享受缴费期间 的《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试行)》及相关医疗保险文件规定的,住院统筹基金的待遇及住院大额医疗费用待遇。
2、缴费期满没有继续缴费的即停待遇。中断缴费在6个月以内的可以补缴,但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中断缴费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个人全额承担。
3、中断缴费6个月以上,视为自动退保,如重新参保,按新参保人员对待。
4、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实际缴费年限男不得低于30年,女不得低于27年。不足实际缴费年限的,需按上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补足,自次月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住院统筹待遇。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 篇9
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现状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目前,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主要有两大类群体:第一类是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以及部分城镇新增劳动力, 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 或从事个体经营。第二类是部分知识阶层和高校毕业生等, 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 多为自由职业者。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工作时间不固定, 工作时间依其从事的职业性质决定, 如小时工通常为一天中某个时段, 临时用工、季节工通常为一年内某几个月。二是工作岗位不固定, 劳动组织松散, 流动性强, 签定劳动合同的情况比较少。三是收入差异大, 时高时低, 总体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灵活就业的特性, 导致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理念和实际情况的多样化。一是年纪偏大、收入较低的人群。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 非常想参加养老保险, 但是即便马上开始缴纳养老保险, 也难以达到现行规定的缴费年限, 对养老保险只能望洋兴叹。二是年轻、收入较高的人群。或购买商业保险, 或进行投资积累财富, 暂时不予考虑缴纳养老保险, 因为养老尚早, 有等需要养老的前15年或20年再考虑缴纳养老保险的想法。三是年轻、收入偏低的人群。购买商业保险和缴纳养老保险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二者权衡放弃了商业保险, 可是, 缴纳养老保险得至少30年, 这30年养老保险费用年年涨, 还要养家糊口、买房、孩子上学、就医等等, 只能对养老保险持观望态度。四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群。因为还不够规定的缴费年限, 面对每年上涨的养老保险费用只能咬牙坚持缴费, 达到规定年限的想停止缴费, 又担心断缴后, 政策会不会有所改变, 怕出了钱又养不了老, 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上述情况, 使灵活就业人员目前参加养老保险比例不高。据对某市的初步调查和不完全统计, 目前,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占三成。
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难的原因
1. 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目前, 不论社会保险制度, 还是管理层面的费用征缴, 待遇支付等, 都是基于正规单位和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 还没有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专门规定, 只是有一些涉及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相关条款, 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些规定仅仅将灵活就业人员作为一种类型, 纳入了养老保险参加范围, 但对于灵活就业的特殊性而形成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具体问题, 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2. 缴费比例较高, 实际全部由个人负担。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缴费比例为20%, 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实际执行中, 灵活就业人员中的主要群体, 如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以及部分刚毕业的学生, 急于寻找工作根本不敢提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合理的要求, 同时, 所供职的单位为减少成本, 也不愿意为其缴纳保险。在这种情况下, 若缴纳养老保险, 必须按20%的比例全部由个人负担, 但高比例交费后仅有8%划入个人账户。这样, 同样是缴纳养老保险, 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就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 相应地承担的缴费负担也比较重。
3. 缴费基数逐年增加, 个人不堪重负。
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社会平均工资的确定由统计部门根据全部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进行统计。以山西省2005年至2009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 社平工资增长较快, 2005年公布的上年社平工资为12943元, 2006年公布为15645元, 2007年公布为18300元, 2008年公布为21525元, 2009年公布为25828元。据调查一个工作近十年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工资收入稳定, 2009年全年收入20784元, 未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显然, 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没有考虑占城镇很大比例的灵活就业人员中的下岗工人、失业人员、个体户、新生待业人员的收入达不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 加上在岗职工社平工资的连年上涨导致缴费金额的不断攀升, 使得很多灵活就业人员缴纳不起养老保险费。
4. 工资收入不稳定, 难以应对物价上涨及各种支出压力。
稳定和较高的收入是参保的经济保证, 而对于多数灵活就业者而言, 他们的收入比较低且不稳定, 经济承受能力较低, 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 缴纳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每年却是稳定和递增的, 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和家庭开支的增加, 使得灵活就业人员难以持续缴费。
三、改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与建议
1. 制定政策确保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实施。
统一的政策、完善的制度, 是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因此, 国家要在通盘考虑全国各地不同的发展情况下, 尽快制定一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法规, 并在保障范围、筹资模式、给付水平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标准, 既考虑全国的统一性, 又考虑部分地区的灵活性。在保障范围上, 取消户籍制度的严格规定;在缴费基数的确定上, 应将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纳入统计范围;在缴费比例上, 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 逐渐增加个人账户的份额, 减少统筹账户比例,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缴费积极性, 使灵活就业人员与有固定单位的职工享有同等或类似的劳保权益。
2.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收入微薄, 经济承受能力弱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千方百计增加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是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一个重要举措。现阶段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法律保障灵活就业者应有的权益。比如:进一步完善《劳动法》, 明确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 在就业合同、就业期限、工资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保护、解雇限制等诸方面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各种权益, 特别是维护其经济权益。二是社会保障部门针对灵活就业及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等, 使他们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就业者, 相应地收入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三是灵活就业人员要抓住政府提供的机会, 积极参加培训, 苦练内功, 知法懂法, 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权益受到侵害时, 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政府要强化管理, 给予补助。
首先, 为实现社会福利的公平给付, 鼓励灵活就业者参保, 当地财政可以根据灵活就业者的收入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参保补贴, 补贴资金直接充实到统筹基金, 享受优惠待遇的灵活就业者相应减少部分缴费。其次, 社保经办机构通过开展社会保险稽查和监察, 依法扩面, 督促私营企业主主动履行法律义务,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同时, 社保经办机构建立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保险的信息披露制度, 并对这类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再次, 完善社会保险政策, 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形式不稳定以及经济收入不稳定的具体情况, 可借鉴商业保险经验, 降低参保门槛, 缴费层次要多, 支付标准要细,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需求。
4. 继续加大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目前,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 除了与收入低有关外, 与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足也有相当关系, 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特点, 一方面要通过媒体的媒介作用,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灵活就业人员宣传有关养老保险的知识和政策;另一方面, 针对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文化水平低, 接触媒体报道的机会少的事实, 应该定期抽调专业人员, 印制宣传材料, 以社区为依托, 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听取专题宣传讲座。通过宣传, 以不断增强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识和主动性, 促进全社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就业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 灵活就业人群不断扩大, 但是, 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却未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削弱了养老保险固有的互助互济功能。因此, 新形势下如何让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社平工资
参考文献
[1].柳清瑞.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及策略[J].党政干部学刊, 2005 (6)
[2].王积权.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讨论[J].财会研究, 2004 (3)
促进灵活就业的对策 篇10
t.;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当前要以法律形式明确三项内 容广是建立灵活的用人管理制度,允许灵活就业人员与两个或 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二是要建立灵活的 劳动合同制度,明确规定单位启用灵活就业人员要本着双方协 商确定的原则,签订书面合同或以口头协议方式确定劳动关系,二考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三是要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进一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确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缴 费基数、费率、缴费年限、缴费方式、社会保险待遇及对弱势人员 的相应补助。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劳动行政监察队伍配备,加 大监察力度,解决当前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
2转变观念,扶持、规范灵活就业的发展。要切实转变观念,从解决就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灵活就业 的意义,将发展灵活就业纳入整体就业规划。对不同的灵活就业 人群制定实施不同的政策,推动荡实再就业扶持政策,促进下岗 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加强对企业用工的规范管理,维护受雇 于大中型企业的临时工、小时工、劳务工和季节工的合法权益。
3.加强基础建设.拓展灵活就业空间。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E2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就 业组织或中介服务机构,对个体的灵活就业人员实行统一管理: 三是完善创业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i四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型的生产服务 业、物流业,vishay电阻拓展就业空间。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推荐阅读:
灵活就业表09-13
办理灵活就业流程06-16
灵活方式就业证明10-04
灵活就业证明是什么10-16
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证明07-10
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07-05
合肥市灵活就业分析08-29
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就业处12-10
关于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工资的算法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