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

2024-09-30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共8篇)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 篇1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发行职能的逐步调整,农发行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我部根据支行和上级行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上级行会议和文件精神,适时分析形势,认真执行政策,从严监管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切实防范信贷风险,为保证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经营责任考核指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一、认真执行政策,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㈠、新发放贷款与新增库存值保持一致。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发放粮油收购贷款XX万元,累计收购粮食价值XX万元,用于收购的存款和现金XX万元,当年新发放粮油贷款与新收购增加库存值比率达到xx%。㈡、粮油贷款收回率XX%。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收回贷款xx万元,其中收回销售回笼款xx万元,其它来源收回xx万元,退耕还林收回xx万元,实际收回专项补贴应收贷款xx万元,粮油销售收入中应收回贷款xx万元,粮油贷款收回率xx%,高于省行核定指标xx个百分点,同比去年提高xx个百分点。㈢、贷款利息收回率xx%

截止本月,我行应计贷款利息xx万元,实际收回贷款利息xx万元,收息率为xx%,比去年同期上升xx个百分点。㈣、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及挤占挪用贷款下降xx万元。截止本月,我行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xx万元,较年初下降xx万元;挤占挪用占用贷款xx万元,较年初下降xx万元。㈤、信贷资金运用率xx%。

1-11月份,按旬平均余额统计计算,我行信贷资金运用率为xx%,高出上级行核定指标xx个百分点。㈥、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未发生变化。

截止本月未,我行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xx万元。较年初未发生变化。

㈦、全面完成代理保险业务。

截止本月我部已完成保险任务,实现保费xx万元,其中车险xx万元,财产险xx万元。

二、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信贷基础工作 一年来,我部人员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狠抓业务规范化管理,井井有条地把规范化管理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

㈠、按“控制风险,择优扶持,全程监管,按期收回”基本原则,并考虑到流转贷款的新特点、新要求,狠抓贷款投放、库存监管和收贷收息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首先,在贷款投放上,我部狠抓贷款投放风险管理,采取的具

体措施是:⑴严密了贷前调查、审查及审批手续。在收购初期制定了《当前收购指导意见》和《收购资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对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范围及要求,特别是对企业风险准备金来源调查进行详细规定,确保信贷调查材料真实有效。⑵及时按上级行要求成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及贷审办,实现了审贷分离的管理机制。(3)为增进企业法人代表经营管理意识,实行“公贷私抵”---企业法人代表住宅抵押手续,截止本月共办理抵押贷款xx笔,抵押贷款金额为xx万元。(4)实行了流转粮收购限价管理办法。根据省行不同时期下发的信贷支持参考价格,我行及时调整贷款投放标准。四季度,我部先后两次调整信贷支持价格,水稻由原来坚持xx元/斤调整到xx元/斤;玉米由原来xx---xx元/斤;大豆由xx下调到xx元/斤;超出支持价格的资金由企业自行解决。⑹坚持贷款申请报账制。信贷员按日核打企业收购码单,序时登记银行台账,确保收购贷款投放与粮食收购进度相一致。

其次,在库存监管上,在继续坚持出库报告制度和定期查库制度及仓单管理基础上,采取了如下作法:⑴明确了今年投放的不同种类贷款形成的库存粮食要分品种分仓垛单独保管、单独核算,不得与“老粮”及其他粮食混放。⑵实行了每日巡查库存制度。信贷员对新收购粮食每日必须巡查一次,熟悉新粮存放地点,切实做到心中有数。⑶及时设置临时仓单,对新收购粮食进行仓单管理。⑷健全了库存核查记录单及工作底稿的实用性,按期核

查库存,杜绝企业私自销售及挪用农发行贷款行为发生。第三,在收贷收息环节上,信贷员及时跟踪企业销售活动,确保销售货款及时足额归行。同时按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分解相应的贷款本金、利息和费用,跟踪管理企业销售账、商品账及应收账款,保证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做到应收尽收。㈡、明确了各岗位人员职责,制定了本部考核方案、加强了内部管理,规范化验收取得喜人成绩。

按照省市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我部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8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 篇2

一、临储收购政策变化与调整的原因及背景

(一)内部因素

1.中储粮系统内部案件频发。国家坚持惠农政策,连续多年启动政策性收购,高额的补贴、委托以及租仓收购对部分企业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导致中储粮系统基层腐败问题严重。特别是河南窝案以及林甸大火后,社会舆论一致指向中储粮。

2.中储粮系统管理能力有限。中储粮系统承担着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和管理任务,国家多年来连续启动政策性收购,导致中储粮系统业务量大、管理责任重,人员不足,对国家政策性粮食实行全程、全环节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二)外部因素

1.中储粮管理问题引起国家关注。国家派出的第一巡视组就是巡视中储粮系统,基本在巡视组的排名上也可看出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前一阶段,国家领导人也指派监察部组织相关部门研究中储粮的管理问题,这也证明了国家对中储粮系统存在问题的重视。

2.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约乏力。中储粮系统一家包揽政策性收购,地方企业仰中储粮企业鼻息,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丧失了对有关企业的吸引力以及调控力,在客观上影响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因此,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意见与矛盾,认为中储粮系统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3.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将会逐步取消临储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和“目标价格保险”制度。政府一般不再直接入市收购,只有在市场价格过度下跌、普遍出现卖难时,政府才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托底收储”。临储作为短期的政策,对中储粮的吸引力变得不十分强烈。

二、临储收购政策的主要变化

与往年相比,2013 年临储收购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三多一减”,即收购主体、承贷主体以及管理责任主体的多元性和收购方式的缩减。

(一)收购主体的多元性

从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单独承担临储收购任务,变为多家主体承担。今年首次提出了非中储粮直属企业作为收储库点的概念,扩大作为临储收购的主体范围。在由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为执行主体的前提下,中央直属粮食企业、省直属粮食企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以及具备资格的民营企业均可独立参与临储的收购。

(二)贷款主体的多元性

农发行政策性收购资金由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单独承贷,变为由具备贷款资质的企业承贷,凡是可以独立参与临储收购的企业,均可作为农发行临储贷款对象,农发行国家政策性贷款对象趋于分散。

(三)管理责任主体的多元性

管理责任由中央储备粮系统管理,变为中储粮、地方粮食主管部门以及农发行3 家共同负责。虽然在225 号文件又将各自责任进行了区分,但从目前看,3 家对临储粮收购、质量、库存管理以及出库共同负责的政策已经确定。

(四)收购方式的缩减

原有的收购方式基本上是中储粮直属企业委托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收购,对库点仓容不足或布局不能满足收购需要的,中储粮直属企业租赁社会仓容进行收购。今年在临储收购工作中,委托收购的概念在各类文件中均没有表述。农发银发〔2013〕225 号文件提及“对不具有贷款资格的企业,可纳入符合条件的收储企业租仓储粮范围,解决收购空白点问题”。从国家层面的文件看,今年仅剩余直接贷款与租赁收购。

三、临储政策变动给农发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管理难度增大

主要体现在今年的收购方式交织、企业新老库存交织,贷款主体增加、收购网点增加,而农发行的信贷人员有限、监管能力不足,在市场性与政策性收购价格存在较大空间的情况下,就地划转、移库收购、以陈代新等违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较高,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的管理难度,如在管理中出现漏洞,则可能出现农发行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贷款风险提高

主要体现在分贷企业上,贷款风险由中储粮系统单独承担变为分贷库点承担。对农发行来说,由原有的几乎没有风险变为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特别是今年黑龙江省粮食质量差,分贷企业收购不达标粮食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如果贷款收购的粮食不能作为政策性粮食,有关补贴自收购之日起计算停止拨付,在不能完全落实风险弥补来源的情况下,损失转嫁给农发行的几率较高。

(三)管理责任加重

临储的管理由中储粮一家负责变为三部门共同负责,包括库存数量、质量的管理,出库的管理以及损失的追偿。农发行在及时足额提供信贷资金的基础上,又承担了相应的管理责任。

四、农发行应该如何面对政策变动

(一)抓住工作主线

从农发行的角度看,一定要以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防止出现给卖粮农民“打白条”问题为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此基础上防控信贷风险,这是农发行粮油信贷工作的最重要的主线,也是农发行的生命线。无论怎样,绝不能出现因农发行原因导致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和“打白条”问题,要紧紧围绕这一基本思路开展工作。

(二)依靠地方党政

依靠地方党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承担责任。按照国家粮改要求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文件,粮食收购实行地方行政首行负责制,解决当地农民卖粮问题是当地政府的责任。农发行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收购的问题不是农发行一家的问题,是在政府领导与协调下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积极向当地政府宣传讲解今年国家收购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对收购主体的调整、责任的承担、贷款的条件等要求向当地政府进行说明,取得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引起政府的重视,承担相应的责任。

2.控制舆情。今年秋粮收购形势复杂,多重矛盾交织,极易发生舆情问题,需要农发行提前会同各相关部门与当地宣传部门进行汇报沟通,由宣传部门主导当地的舆论导向,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确保各部门将主要工作精力投入到秋粮收购之中。

3.协调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解决本地农民卖粮问题是当地政府分内的职责。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和分工,由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统一,相互配合做好当地的秋粮收购工作,一定要分清责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向政府部门提出切实解决本地农民卖粮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三)把握贷款主体

就今年的政策看,国家仅是开放了政策性贷款分贷的范围,但收购执行主体依然是中储粮系统,其他的收购企业仅是起到补充的作用,这是国家非常明确的政策。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规定角度还是从农发行贷款安全角度,必须由中储粮系统承担绝对的主体作用。

(四)搞好信贷服务

1.及时向贷款企业发出贷款通知,并取得企业回执,明确银企之间是不给贷款还是不需要贷款,要用客观的证据来区分责任。

2.做好资金请调及拨付工作。统筹做好资金计划的安排,对政策性收购资金,必须要做到及时足额供应。加强资金计划的测算工作,防止出现资金大量闲置的问题。确保资金请调及拨付工作及时,决不能出现因工作不到位导致收购资金供应断档问题。

3.规范企业账户设置,企业收购资金必须在收购资金存款专户进行结算。对中储粮直属企业跨县(区)租库收购的,有关直属企业要在被租赁库点所在地农发行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用于粮款结算。要本着“操作合规、利于监管”的原则,相应开立有关账户。一定要以合规为前提,保证做到“谁是收购主体、由谁开立账户、由谁办理结算”基本要求,不得出现租赁有关企业账户的问题。

4.做好贷款资金的结算服务工作。在确认收购进度的前提下,对各个承贷收储库点的收购资金,要保证及时结算。采取多种服务手段,鼓励使用非现金结算,同时要充分尊重收储企业意愿,做到要转账有转账,要现金给现金,以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保证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5.做好与人民银行的沟通与协调。各行要提前与人民银行发行库做好沟通,按照与收购企业协商好的现金需求量做好准备,防止出现企业用款困难的问题。

(五)加强操作管理

1.严格分贷准入。要严格把握承贷收储库点的条件,按照国家规定,今年按照国家规定临储玉米和大豆的委托收储库点由中储粮分公司、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省级分行3 家共同确定。对确定落实不了分贷条件的,经有省关部门批准,可以分别纳入中储粮及分贷库点租库范围。

2.严格落实条件。临储贷款实行分贷后,为确保农发行政策性贷款资金安全,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求落实好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农发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对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国家临储政策启动后,即可在第一时间发放贷款。对非中储粮直属企业,要落实相应的承诺措施,同时还要按规定与中储粮直属企业以及粮食主管部门(央企与省企由其总公司)签署好《委托收购合同》。对中央直属粮食企业,需要由其总公司(省级分公司以上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上级企业)出具有关承诺,落实贷款风险弥补来源;对省直属有关粮食企业,要求其主管部门(粮食局、发改委、国资委)出具相应的承诺。

3.简化贷款流程。对已经纳入分贷收储库点名单的企业按照中央政策指令性贷款业务办理,简化办贷程序,对可能影响贷款发放的各个环节要提前做好应对工作。有关企业评级授信工作要以不影响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审批与发放为底线标准,合规操作,保证政策性贷款如期发放。新客户按照一类客户进行评级,贷款审批按照一次审批、分次发放的原则,贷款审批额度要按照企业预计收购量,结合规定价格(含收购费用)以及预计搭建露天仓储设施量确定,由二级分行一次完成审批。

4.及时发放铺底资金。对临储玉米和大豆的收购资金,要按照有关要求及标准进行办理,各行要按照各库点3—5 天、最多不超过企业7 天收购量发放铺底资金,同时结合企业资金需求,掌握铺底资金发放额度。

5.做好跨市(县)资金的监管工作。如无特殊情况,均严格按照辖区管理的原则,在本辖区内开展。对直属企业在辖区内跨县或经批准可以开展异地收购的央企,必须做好衔接,防止出现监管的漏洞。原则上,贷款的监管由被租赁库点所在地农发行进行监管,贷款行要及时会同相关企业与监管行进行联系,及时签订3 方监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6.准确掌握企业库存。鉴于今年临储收购方式的变化,不同贷款企业的粮食存储于同一企业,同一企业存储不同性质和品种的粮食等问题将会较为突出,这对农发行在企业的库存管理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粮食权属以及粮食性质的不同步,容易发生企业串换粮食性质,从中谋取不当利益的问题。因此,在贷款发放前,必须要将有关非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库存进行全面的核实锁定,对贷款前存储于企业的原有库存,要分清权属、性质、品种、数量、货位,严格实行标仓管理,在企业原有库存动用(调整)之前,必须报经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直属库以及农发行3 家共同确认,有关部门联合确认后,方可对前期库存进行处置。

7.严格按进度匹配后续资金。铺底资金发放后,驻库信贷人员要及时审核企业填报的统一的国家临储粮食收购结算凭证,并以此作为发放后续贷款和支取资金的依据。信贷人员要结合驻库企业收购工作情况,对有关票据进行严格审核,审核的内容要包括收购日期、品种、数量(包括净重扣量后的纯重)、应付款项以及应扣款项等内容。审查企业是否在政策性启动前提前收购了粮食,贷款支付是否符合国家质价政策,农发行发放铺底资金是否可以支付企业当天的收购量对应价款、是否存在对售粮人不能及时结付的问题。要跟踪监督企业收购资金结付的对象,看是否与登记的卖粮人相符。在确认企业收购进度合规后,及时做好后续资金的跟进。

8.共同做好临储粮的验收工作。按照今年的临时收储政策,临时存储粮食的验收由粮食部门、中储粮公司和农发行三家共同负责。要督促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储粮公司及时开展粮食验收工作,原则上要满一仓验一仓,不能等收购结束后集中突击验收。要结合企业收购进度,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委托质检机构开展验收工作,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防止问题的积累。

9.做好库存监管工作。对验收合格的库存,驻库信贷人员要及时做好分库、分仓的统计工作,要逐形态建立辅助台账,详细统计库存的性质、品种、数量、年限、等级、货位以及对应价款,做到对企业各类库存心中有数。驻库信贷人员要坚持旺季7 天、淡季10 天的查库的频率,认真填写查库记录,及时登记CM2006 系统库存台账和贷后检查记录,按照贷款封闭管理要求落实库存监管各项措施。除客户经理按规定时间进行定期查库外,县级支行行长(副行长)至少每月检查一次辖内企业库存,县级支行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粮食库存交叉核查,二级分行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粮食库存核查,确保政策性贷款库存真实完整。

10.做好库存的销售及收贷收息工作。一是做好收贷工作。开户行要坚持粮食出库报告制度,要求贷款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前必须报告开户行,同时向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储粮公司报告。如果粮食没有实现顺价销售,回笼货款不足以收回贷款,开户行可先从企业费用账户上扣回贷款本金,由贷款企业通过粮食行政管理部统一与中央财政清算。二是做好利息的收回工作。按规定,贷款利息自粮食入库当月起算,中储粮直属企业收到国家拨付的国家临储贷款利息补贴后,及时拨付给分贷库点,一般情况下,中储粮补贴按季度进行拨付,要做好利息的清收工作。

摘要:2013年,国家对临储收购政策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临储收购贷款主体从中央储备粮企业一家承贷变为多家承贷,这给农发行贷款的监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针对这种变化,作为对信贷资金监管的机构,农发行需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变动给农发行带来的影响,牢牢抓住工作主线,依靠地方党政,把握贷款主体,搞好信贷服务,加强资金监管,用积极的行动应对国家政策变动。

农发行部署秋粮收购信贷工作 篇3

《通知》强调,今年中晚稻主产区仍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调整较大。各级行要做好贷款发放和资金支付工作,足额保证中晚稻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储玉米收购资金的供应。对收购入库的最低收购价中晚稻和国家临储玉米,配合中储粮有关分公司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做好验收。

《通知》指出,粮食主产区行要在落实好国家粮食调控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市场性多渠道收购,切实强化粮食市场性收购贷款的管理,有效防控市场性收购贷款风险。要坚持在不打“白条”的前提下把防控风险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收购不出大的问题,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要切实加强粮食市场性收购贷款管理,坚持封闭运行管理各项措施。要巩固和维护好优质粮油战略性客户,实施差异化的客户支持策略。要规范贷款品种和科目使用,粮食收购贷款只对主业从事原粮购销储加工的企业发放。

《通知》要求,各级行要关注市场动态,强化贷款基础管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要求,落实好风险防控措施。要加强库存监管,确保库贷一致。要强化中央储备贷款风险防控措施,中央储备粮油轮换贷款只发放给中储粮直属企业。要落实好市场性收购贷款风险防控措施,坚持执行粮食市场性收购贷款本息“双结零”措施,并确保“双结零”真实性。

以上摘自《农民日报》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 篇4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逐

步扩大,该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措施,进一步拓宽信贷支农领域,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近三年时间,贷款余额年增幅均超过50%,分别为58.19%、81.01%和76.99%,成为全省农发行系统贷款投放增幅最大的地市分行。信贷投向上,在继续做好传统政策性业务,积极促进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加大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重点的商业性贷款投放力度。2007年底,商业性贷款余额首次超过政策性贷款余额,去年底已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7.88%。但是,该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低。近三年时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只有17199万元,仅占各类贷款累放额的13.38%,占商业性贷款累放额的19.6%。至2008年末中小企业贷款仅占商业性贷款余额13.89%。中小企业贷款投放总量及增速大大低于其他贷款投放量及全部贷款增速,与涉农中小企业贷款资金需求量大形成很大反差。

二、原因分析

该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不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银行层面分析:一是受农发行发展战略定位的影响。一方面农发行贷款局限于涉农类企业,相对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支持范围窄,而且中小企业贷款开办时间短。另一方面农发行的信贷投向主要侧重于政府重点关注、社会影响大、与“三农”息息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自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以来,该行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累计达70550万元,占商业性贷款累放额的80.4%,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占全部商业性贷款余额的86.1%。二是受机构及人力资源的制约。该行包括市分行本级有9个机构,在岗67人,而且所辖的县(市)机构为清一色的信贷组,每个信贷组最多的4人,少的仅有2人。至2008年底,全市系统人均贷款占有量已接近1700万元,远超当地国有商业银行人均贷款量。三是服务功能不完善。由于信贷组人员少,不能办理会计结算业务,除一个县信贷组委托当地国有商业银行代理会计结算业务外,其他7个县(市)的开户企业均在市分行本级开户,办理存取款业务极不方便,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且成本高,大大降低了该行的服务效率,并严重制约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四是经营管理体制不配套。第一,缺乏适应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信贷服务体系和制度。由于农发行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时间不长,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少,信贷管理制度办法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第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高。信贷准入审批权均在省级分行。贷款审批权,除贷款500万元以下的农业小企业贷款外,其他所有商业性贷款在省级分行或总行。第三,经营考核对不良贷款无适度的容忍比例。目前资产质量考核与费用、工资挂钩,不论一个行不良贷款比例高低,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出现不良贷款就直接影响到该行的费用及员工收入。与此同时,对工作量大、成本高,风险也相对大的中小企业贷款未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不仅没有调动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投放。

(二)从企业层面分析:一是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白手起家,存在先天不足。另外加上金融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融资渠道狭窄,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二是法人治理结构缺位。中小企业主要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

一、权责不明,家族性质较浓,甚至还处在“丈夫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夫人是会计兼出纳”的原始局面。企业主存在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不愿借用“外脑”。该行曾经扶持过的一家养殖企业,无专职的财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以父子俩为主,缺乏财务知识,支票也不知如何开,但信贷人员多次动员他们为企业请一位财务人员,最终是死活不同意。三是财务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企业由股东直接经营,企业账户与经营者个人账户具有一定连通特点,为了方便,企业往往原材料采购资金先打到个人信用卡收购,产品销售货款直接打入个人账户。这样不仅使银行难以掌握企业资金使用流向情况,而且获取信息成本很高,造成银行更愿意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贷款,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四是贷款抵押担保难。中小企业自身资产少,可提供的抵押物不足,有实力的企业不愿为其担保,担保公司收费高,企业难承受。为解决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该行曾先后探索并开办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方式,如折

地指标质押贷款、电费收益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以及林权抵押贷款等方式,但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仍然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明了农发行业务发展方向,提出“拓展农业发展银

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与此同时,作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共同形成合力,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情况下,帮助中小企业“过冬”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是政策性银行要体现先导示范职能和扶持弱质产业、弱质行业的职能要求;另一方面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扶持培育农发行自己的优质客户,扩大业务,才能保证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服务体制机制,增强支持有效性。一是进一步加大机构网点升格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建议对贷款余额超过亿元的信贷组升格为县支行,并增加结算业务等服务功能。二是增加人员。随着该行近年业务快速发展,现有人员数量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给政策,增加人员数量,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素质,促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三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加强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的同时,完善不良贷款考核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风险容忍度,并且对信贷人员尽职后发放的贷款,因客观因素造成不良的,不追究其责任,充分体现尽职免责原则,以切实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完善服务功能。一是根据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健全、不规范的实际,建立独立的企业信誉状况评价方式。选择易于获取且能够反映中小企业实力和经营管理状况的非财务指标,如年纳税额、年销售归行额、年运输量、加工企业年用电量,企业主信誉、注册资本、抵(质)押物,设备加工能力等情况。二是存款账户资金往来情况作为后续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企业与农发行建立信贷关系后,即要求企业的购销、加工等经济活动的资金往来通过在农发行开立的存款账户,以便信贷人员根据存款账户资金往来情况,结合企业流水账、库存商品账进行分析,更为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济实力、负债情况,弥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与银行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三是注重第一还款来源,防范贷款风险。重视企业经营收入作为贷款第一还本付息来源,降低以抵(质)押担保作为防范信贷风险的依赖度,适当提高信用贷款比重。为确保企业经营收入能足以还本付息,贷款管理必要时可借鉴收购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封闭管理。信贷人员对贷款的发放、使用、回收进行全程跟踪、监测,掌握情况,防风险。四是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如中小企业自助循环流动资金贷款,创新中小企业贷款还款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企业信贷服务需求。五是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信贷抵(质)押担保方式。对于探索并取得成功的抵押担保方式,要进一步推广应用。如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力度。六是进一步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积极探索信贷组代理网点撤销后贷款监管新模式,既解决贷款监管难问题,又方便企业资金结算。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 篇5

为了适应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更好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由原来单一的粮棉油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农、林、牧、副、渔等涉农行业的各个领域。目前,农发行已基本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转化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为一翼的业务发展格局。随着“一体双翼”业务发展格局的形成,农发行的业务发展速度、信贷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益也相应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在业务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的同时,基层行在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拓展中也遇到了诸多新困难和新问题,并已开始影响和制约新业务的发展。

一、目前农发行开办的主要商业性信贷业务品种及竞争对手 《孙子》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商场如战场,要想解决目前商业性信贷业务拓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要知己,以宿迁市分行为例,当前宿迁市农发行的商业性信贷业务主要有粮油类商业性贷款,棉花类商业性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及项目贷款。.其次要知彼,目前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合作银行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竞争的是小企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是大客户。

二、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主观认识上来讲。农发行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主体,政策性银行只有承担政策性业务才是它的初衷和本来面目。现在既让它承担政策性业务,又让它承担商业性业务,势必会走向两种可能,要么变得似是而非,要么同化为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商业性业务追求的是银行自身效益,两者既矛盾又对立,很难达到和谐统一。正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左右摇摆,造成了具体工作实践的举步艰难。

(二)从基层行目前的具体工作实践看。以夏粮收购为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收购、由地方落实利费补贴和价差亏损的地方调控粮收购,贷款政策已非常明确,按计划供应,足额提供贷款;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方式,由于是重新拓展业务,贷款政策也比较明确,按风险管理的规定运作,但除此之外的中间一大块商品流转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说它是政策性,但基层行首先必须考虑市场价格因素带来的贷款风险,对企业也提出明确的防范风险条件,要求办理资金抵押、规定自有资金比例和风险保证金比例及信用等级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商业性业务的经营要求。说它是商业性业务,又没有完全按经营性贷款的要求来操作,在具体执行中却有许多政策性痕迹,农发行要防止出现空白点,要防止农民卖粮难,担心粮食企业收不上粮,政府有压力、有怨言,害怕农民因卖粮难告状,新闻媒体曝光,农发行既想争取自主发展的空间,又怕触及政策风险挨板子,处于两难境地。在粮棉市场已经全面放开的情况下,让农发行去承担非市场因素的政策意愿,显然对农发行有失公允。

(三)在处理商业性业务的实际操作方面,农发行与被支持对象在观念上产生错位,难以对接。经调查得知:由于多年来受粮食敞开收购,农发行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即“收多少粮棉、贷多少款”的影响,长期以来给地方政府、粮食主管部门及购销企业产生一种错觉,农发行成了为粮棉企业无条件提供贷款的工具,以至于在粮棉市场、价格、收购全面放开的今天,个别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没有完全觉醒,对农民卖粮仍存有大包大揽思想,生怕粮农卖粮难,农民有意见。而对粮食购销企业,则长年处于国家粮食政策保护之中,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及与个体粮食经营者的竞争能力,不能及时树立或难以树立起必要的市场风险意识,以至于农发行在对粮食企业进行商业性贷款支持时,提出的贷款条件和贷款方式,购销企业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总认为贷款门槛抬得太高,再加上外部环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发行在支持收购时往往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被告的角色,成为“代人受过”的对象。(四)受政策环境影响过大,在完成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和谐发展中,没有自己驰骋的空间。从近十年的运行实践得出的感触是: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之大,超出所有任何一个行业,既受“三农”政策大的影响,又受粮改政策的具体影响,还受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的牵制。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商业银行法》在营运中进行自我保护,农发行只能依据国家粮改文件和政府的意愿。从这一层面上讲,农发行的发展权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业务覆盖领域仍处劣势

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对象只能是涉农行业,即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产业。而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属弱质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状况决定了涉农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特性。特别是大部分涉农企业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其资产评估价值低、升值慢,贷款抵押严重不足。

(二)社会投资环境制约严重

社会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信贷资金风险的大小,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既与自身规范管理有关,又受制于外部信用环境的好坏。目前,外部环境有五个方面制约了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短期行为。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三是少数社会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四是少数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不规范。五是农业保险不发达、不配套。

(三)内部经营机制亟待完善

2005年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后,上级行一直致力于内部经营机制的调整和内控措施的完善,但基层行在业务营销机制的完善方面仍存在四个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是营销主动性不强。二是人员素质不适应。三是服务手段滞后。四是客户维护意识淡薄。

五、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信贷管理模式。逐步改变原来的政策性银行信贷管理的老模式,真正参与到企业改制及经营当中去,实行既严格、统一,又灵活、全面的信贷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的风险防范预警,建立和完善全程参与、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信贷管理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并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调控能力。

(二)探索和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资金优化配臵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对商业性贷款业务,依据各基层行的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等择优配臵,对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的给予资金倾斜。同时,强化信贷资金与信贷计划的衔接,适度加大资金调控力度,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区域和优良信贷业务品种流动,达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努力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客户,要果断制定和采取收贷退出措施,有效规避贷款风险。要建立贷后评价制度,定期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检查评价,重点对商业性贷款开展贷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四)应明确农发行兼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任务,并且两者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在坚持政策性银行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在有必要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毫无顾忌地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应当认识到政、商合一混业经营并不是混淆经营,不能把政策性业务按商业性贷款的运作模式来要求,更不能把商业性业务看成是政策性业务,追求政策保护,降低贷款管理标准和风险防范标准。

(五)既然国家粮、棉市场已全面放开,就应当尊重市场规律,让农民、粮棉购销企业、农发行及地方政府完全在市场的机制下来运作,不能人为去干预,更不能因农民不卖粮就发慌,国有粮食企业收不上粮就紧张。对于转轨过程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从深层次分析原因,寻找答案。同时,农发行需要的是学会运用现代银行管理办法,去寻求支持购销企业的有效途径,发挥自主选择贷款对象的权力。(六)农发行是根据国务院有关组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改革政策而设立的,但至今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国外的政策性银行,都是以立法为基础,依法进行组建和运营,同时根据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通常还及时修订调整有关法律。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已基本完善,只有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农发行经营活动所依据的国务院文件和章程的有关内容,早已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因此,建议应尽快出台政策性银行法,明确农发行的法律地位,对农发行的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管理体制、运行规则、风险补偿等进行规范,彻底解决农发行主体地位不明确、业务标准模糊、权利与责任不相对应等问题,保护农发行的合法权益,使农发行有法可依、合法运行,进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与时俱进,树立大营销意识

农发行既然要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就必然会遇到市场竞争,也必须要参与市场竞争,使命和职责将我们这一代农发行人推上了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我们就应该勇敢面对。虽然从早已熟悉、适应的政策性业务向无情、激烈的市场竞争过渡有一个痛苦的、艰难的过程,但我们更应该在观念、机制、制度等方面积极进行调整和完善,首当其冲的是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要树立起业务大营销意识,这里讲的“大营销”指的是全员营销、上下营销、业务营销与政策营销。营销不单是客户服务部门的事,农发行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参与营销,要集全行之力、集全员之力营销更多、更好、更大的客户群;营销不单是基层经营行的事,上面各级管理行也应参与营销,基层经营行直接营销企业,上级管理行直接营销行业。如农电改造、路网改造的资金均是全省统一融资,该部分业务营销应由省级分行负责,牵涉到全国性的行业项目融资,则应由总行负责;营销不单是业务营销、客户营销,上级行还应该积极主动向国务院、地方政府争取有利于农发行业务发展的政策,这也是一种营销,即政策营销。只有全行上下牢固树立起这种大营销意识,农发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直面现实,力争政策扶持

首先,要给农发行的商业性信贷业务定好位、定准位。既然农发行的业务对象和业务范围只局限于农业这个弱质产业,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国家近期的一个首要任务,因此,应当将农发行的商业性信贷业务定位为政策性资金商业化运作,应当区别于纯商业性金融业务,在资金的投放、坏账的处理、责任的追究等方面应当有特殊政策。其次,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些财政支农资金、项目配套资金、行业扶持资金等改无偿拨付为委托农发行贴息或低息投放,或与农发行的信贷资金投放配套拨付,从而相应相对减少农发行信贷资金的风险。三是要呼吁政府建立起政策性农业和农村保险体系,“三农”保险的先天不足必然要求政府的后天调整,政策性保险应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产品开发的对象是成本高、风险大、涉农企业或农民个人无力全部承担的保险产品,承担补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风险造成的重大损失责任,这样,农发行的信贷投放就又多了一个保护神。

(三)调整结构,合理配臵资源

银行农发行工会工作总结 篇6

前6个月,我行业务经营同比呈现“两减三增四降”的特点,即:

——贷款余额减少。截止6月底,全行贷款余额138139万元,较年初减少16058万元,下降10.4%。

——人均存款增加。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23859万元,人均存款286万元,同比增加72万元,增长33.64%。

——利润总额增加。在各项费用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上半年实现账面利润832万元,同比增加34万元,增长4.3%。

——不良贷款及占比下降。止6月末,全行不良贷款余额4460万元,较年初下降812万元,占比下降0.19个百分点。

——收入成本率下降。6月底全行收入成本率14.03%,同比下降1.4%,低于省分行目标值5.97%。

——资产利润率下降。6月末我行资产利润率0.56%,同比下降0.24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收入下降。前6个月全行中间业务收入9.4万元,人均中间业务收入1044元,同比下降284元。

——贷款累放数量减少。上半年,全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30408万元,同比减少6449万元,下降17.5%。

——贷款累收数量增加。1-6月,全行累计收回各类贷款46510万元,同比增加8249万元,增长21.65%。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明确工作重点,持续抓好客户营销

1、结合县区优势,大力营销存款和中间业务。一是将吸收各县区财政性存款与对该县区贷款支持总量挂钩,会宁县支行上半年营销财政性涉农资金存款3839万元。二是将吸收同业存款与促进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挂钩,景泰县支行营销当地农村信用社同业存款1000万元,市分行营业部在去年营销白银市城市信用社同业存款15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再次营销500万元。三是将中间业务营销与提高农发行结算手段挂钩,截止6月末,全行共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务16笔、950万元。四是将支持客户发展与参加农发行代理保险业务挂钩,前6 个月全行代理保险业务65笔、12562万元,实现代理保费收入7万元。

2、立足项目贷款,积极支持白银市城市转型。

一是认真落实市分行年初《客户营销规划》,采取市县行交叉调查、联动调查等方式,大力营销项目贷款。前6个月,全行共受理、调查各类贷款97笔、111651万元,其中:新营销贷款项目18个、69210万元;向省分行上报国投风电、银珠电力、中瑞土地等3000万元以上项目贷款5个、66000万元,已经省分行审批发放1笔、4000万元。

二是围绕白银市城市转型,深入营销低风险贷款。今年3月17日,白银市被国家列为首批资源转型城市,在市委、市政府规划的38个转型项目中,有30个项目的65亿元贷款符合农发行信贷政策。据此,我行紧抓机遇,积极参与和支持白银市城市转型。5月初,配合市发改委、人民银行召开包括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对接在内的“五对接”会议,签订意向性贷款协议8份、28000万元;6月底,协助市乡镇企业局召开全市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经济转型阶段性总结会议,遴选介绍农畜产业贷款项目22个,资金总需求32亿元,申请银行贷款14亿元,其中有14个项目此前已与我行建立了16000万元流动资金信贷关系。

3、根据粮改现状,稳健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一是在认真执行政策、保证企业正常收购资金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控制粮油收购贷款投放数量,促销压库,积极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1-6月,全行累计发放粮油收购贷款13752万元,同比减少10196万元;支持企业收购各类粮油10964万公斤,同比减少2719万公斤;企业累计销售各类粮油26904万公斤、48308万元,同比增加4583万公斤、16601万元。

二是逐步支持建立市县级粮油储备,稳定区域农业市场,不断寻求传统业务新的增长点。上半年,我行分别向会宁县粮食总公司和平川打拉池仓库投放县区级储备粮贷款1000万元和162万元,支持建立县区级粮食储备650万公斤和100万公斤。

三是立足订单农业,优化承贷主体,全面支持各县区春耕生产。今年,我们推行“有减有增”的订单农业支持思路,投放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要承贷主体的合同收购贷款6800万元,同比减少1690万元;投放以实际用于支持订单农业生产的农业小企业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6200万元。两项合计13000万元,同比增加4510万元;落实订单面积25.88万亩,同比增加11.38万亩。

(二)以资金组织工作为立足点,拓展筹资市场,促进存款稳步增长

上半年,我们在存款利率下调、国家开征存款利息税、股市火热、国债发行速度快,存款工作难度增大的不利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存款业务。

一是抓好首季存款“开门红”。首季是组织存款的黄金季节,我们通过正确分析形势,促使全行上下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行系统形象宣传的意见》,组织全辖开展全方位的形象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公关力度,有效提高农行的社会形象,并动员全行抓住有利时机,加强金融服务,促使首季存款工作出现良好的开局,首季各项存款净增55270万元,为全年的业务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发挥网点网络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积极拓展系统性、行业性的代收代付业务,组织对公存款。如各行抓住首季学生入学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代收学费业务,发挥我行网点、网络优势,争取代理各级法院诉讼费用和代收中联通移动话费等。至6月底,全辖代收代付业务发生额21178万元。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资金组织积极性。全行在坚持依法按规的前提下,完善激励机制,把存款纳入综合经营效益体系,与单位费用挂钩,有效地调动干部员工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同时总结和推广了去年****、揭东支行学普宁、赶普宁抓存款的先进经验,有效推动全行的存款工作。

四是抓住机遇,协调各方面关系,依法按规、积极稳妥地做好接收他行存款业务和代理兑付农金会股金工作。共接收农发行**、**支行人民币存款23640.5万元,港币存款1948.8万元,美元存款57.5万元;代理兑付农金会个人股金4899万元,完成需兑付总额的58.8%。由于组织领导得力,准备工作充分,服务及宣传工作做实做到家,接收农发行****属下部分存款业务交接顺利,平稳过渡,代理兑付农金会个人股金顺利开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农行社会形象,拓宽了存款市场,促进各项业务有效发展。至6月底,全行各项存款余额417399万元,比年初净增60427万元,在当地四行中,增量市场占有率44.84%,存量市场占有率28.83%,比年初提高1.83个百分点,暂居当地四行首位。

(三)突出理性发展,全力防控信贷风险

为进一步夯实信贷管理基础,我行将确定为全市农发行信贷业务“整顿规范年”,从“检查、规范、监测、防范、清收、处置、期限管理”等七个方面入手,全力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一是不断加大问题检查整改力度。上半年,围绕《贷款“三查”自查自纠方案》、《贷款合规使用审计方案》开展全行性信贷检查4次,发现不规范问题9类127条;止5月底,所有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是认真做好到逾期贷款监测控制工作。上半年逐日逐户逐笔监测、收回到逾期贷款80笔、3万元;利用非现场监管、全力收回到逾期商业性贷款及欠息等途径,发现、化解cm系统预警信息、刚性约束45个。

三是有效处置到逾期合同收购贷款风险。充分发挥政府在农发行支持订单农业中的信用平台作用,6月初,会宁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17个乡镇负责人会议,支持农发行历时半个月全额收回到逾期合同收购贷款3100万元。

四是全面规范信贷管理基础。今年1月,对全市以来的400份信贷档案进行集中整理归档;严格办贷程序,从4月份开始将各行部、相关部室贷款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贷款办理的时效性、合规性纳入市县行考核,挂钩绩效考核工资860元。

五是全力清收不良贷款。通过及早制定计划、按月下达任务、确定清收重点、序时抓好考核等方式,上半年全行共清收不良贷款812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全年清收任务的105%,在6月底全行贷款余额较年初下滑16058万元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了0.19个百分点。

六是督促信贷员全程加强监管。严格落实信贷员“贷后监管月报制”,前6个月共审查全市信贷员贷后监管报告108份,发现风险问题13个,提出改进意见13条;6月初在景泰县组织召开“全市信贷员贷后监管述职会议”,从述职报告质量、监管企业情况、现场答问情况、cm2006系统刚性约束化解情况、企业经营状况等5个方面评比打分,督促管户信贷员落实责任,加强监管。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 篇7

我国的股票发行,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诞生、发展和壮大。从986年第一张投票上海飞跃音响股票公开发行算起, 股票市场已走过的时间达27年之多, 在这期间, 股票发行既有辉煌的过程, 也有曲折的经历。截至2013年末, 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股票的企业为2468家, A股市值23.76万亿元。股票的发行上市在吸引一定量的社会闲散资金的同时, 也对信贷资金来源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为便于分析股票发行上市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 对货币层次按其流动性程度作如下简单界定:M0—流通中货币;M1—企业活期、机关团体活期存款;M2—个人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一、股票所筹集资金的来源和影响

企业无论以何种形式发行股票, 所筹集资金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企业自有资金, 金融机构可支配资金, 个人剩余资金。企业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最终转到企业存款账户上, 因此, 股票发行所引起的资金流动呈现出 (M0、M1、M2) → (M1) 的模式。因为个人购买股票除手持现金外, 须从储蓄存款中提现, 从而在M2流向M1的同时还有部分资金流向M0再流向M1。

我国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准备金 (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 流通中货币等。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减是资产运用的结果, 而股票筹资引起的资金流转, 并非由于中央银行运用资产所致, 因此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总量不会因为股票发行的多少而有所改变。如果把货币供应量定义为基础货币加派生存款的广义概念, 那么实际上这是个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由于基础货币结构变动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 (其实是派生存款部分) 变动的过程。

现在我们看看哪些因素会导致基础货币出现变动。比如甲地区某企业发行1000万股股票并全部售出, 每股1元, 其中法人股700万元, 个人股300万元。法人股中有400万元为企业所购买, 300万元金融机构购买, 个人股中有50万元使用现金。假设金融机构购买的300万股中有200万元来源于M2层次, 100万元来源于M1层次。那么货币层次间的流动资金为:M1流出500万元, M2流出450万元 (其中250万元流入M0层次) , M0净流出50万元 (M0流出总量为300万元) , M1层次流入1000万元。

我们知道, 从企业流出的400万元只是在M1层次进行了一番转换, 对存款总量没有任何影响, 个人从储蓄存款中提取的250万元由于最终又归于M1层次, 因此除了产生短期振动外 (存款到现金再到存款) , 对存款总量也没有什么影响, 这两者对基础货币结构都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从金融机构流出的300万元, 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反映为金融机构存款下降和存款准备金的上升, 其实质是金融机构超额备付金转向法定存款准备金—也即基础货币结构变动创造派生存款。个人动用50万元现金在货币层次间造成M0下降50万元, M1上升50万元, 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反映为货币流通量下降和存款准备金上升, 其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与金融机构类同。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股票的发行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运用其可支配资金数量和个人使用现金量, 那么这两者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假定存款的派生系数为K, 在货币结构变动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现金渗出因素, 也不考虑转化成中央银行各项存款 (比如财政性存款等) 因素—这种情况仅作为理论假设是成立的—则上述例子中, 货币流通量各金融机构存款共减少350万元, 金融机构准备金上升350/K万元, 并且有350 (1-1/K) 万元属于待扩张存款, 经过充分派生后, 存款准备金上升350万元, 派生存款总量上升350 (1-1/K) 万元, 即基础货币总量未变 (增350万元和减350万元相抵) , 而货币供应量增加350 (K-1) 万元。如下表:

二、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初级市场上, 股票发行对于企业是个并不复杂的筹资过程, 资金流动只是不同的发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就代理发行和承购包销两种方式而言, 前者的代理方基本上仅起个桥梁的作用, 社会资金直接由M0、M1、M2三个层次流出, 汇到M1层次上, 而后者是资金一次性由包销的金融机构账户流到企业账户, 社会各界的资金则是分头汇集到金融机构账户上, 金融机构用于承购股票的资金基本上以M2层次较为稳定的存款为主, 少部分源于M1资金流动呈现出 (M0、M1、M2) → (M1、M2) → (M1) 的模式变化, 其最终结果, 还是回归到M1的模式。二级市场上股票流通过程中, 资金流动呈现出另一种状态。就我国当今具体情况而言, 发行并上市股票的多为效益好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其原始股价升值较快也较高, 因此股市中总有数倍于所发股票原值的资金在买卖过程中周转。目前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中都规定, 委托证券商买卖证券的委托人, 须在证券商处开立资金专户和证券专户, 委托人须在资金专户和证券专户上按委托买卖的价格和数量全额支付保证金或股票, 不允许买空卖空。所以参与股票买卖的委托人要按市价将资金交付给证券商转存银行, 因而在二级市场上, 资金由企业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个人存款及个人手持现金流向证券商代为开立的存款专户—这部分存款从其流动性角度看属于M2的范畴。即: (M0、M1、M2) → (M2) 。

证券商代理买卖股票后, 证券商间进行交割的环节上, 资金由一个保证金专户划到另一个专户, 即 (M2) (M2) , 不影响M2层次的存量。委托人结束委托后, 从保证金专户上提出所存或所得资金, 划转到其他存款账户或转为手持现金, 资金由 (M2) → (M0、M1、M2) , 但由于股票交易是个众多委托人连续进行的买卖过程, 因此除非出现重大变故, 否则资金总是呈 (M2) (M0、M1、M2) 模式的双向流动, 在M2层次上也总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保证金, 随着股市的涨落而增减。由此可以看出, 在二级市场上, 货币资金的流动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现金的提存量相对加大, 货币流通速度无形中得以加快;二是M2层次的存款加大, 就信贷资金来源角度论, 稳定性加大, 存款资金平均占用期加长。

三、地区间封闭与开放

如果一个地区为一个考察单位, 那么股票是在一个封闭的地区内发行还是在开放区域内跨地区发行, 对地区的资金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还是举前面的例子, 如果甲地区的该企业股票拿到乙地区发行, 情况会怎么样呢?假设在乙地区的购买者结构与甲地区相同, 那么乙地区存款余额下降950万元, 现金量下降50万元, 甲地区存款余额上升1000万元。在这个资金流动过程中甲乙两地区的基础货币均出现变动, 乙地区存款准备金下降650/ (K-1) 万元, 金融机构存款下降300万元, 货币流通量下降50万元, 而甲地区则存款准备金上升1000/K万元。由于基础货币总量出现增减变动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 经过货币运动的充分扩张与收缩, 乙地区派生存款下降650+350 (K-1) 万元, 甲地区基础货币量上升1000万元, 派生存款增加1000 (K-1) 万元, 乙地区货币供应量减少350K+650 (K/K-1) 万元, 甲地区增加1000K万元。

可以看出, 在开放区域间发行股票对信贷资金的影响是较大的, 贷款资金来源成倍数 (派生系数) 增长或下降, 从资产负债角度看, 其信贷规模也将相应的扩张或收缩。就信贷资金流动性角度而言, 资金流出地区一定量M2层次存款转化成资金流入地区M1层次存款, 致使流出和流入地区总体的资金流动性上升, 可利用资金的稳定性相对下降。

四、股票与信贷

股票筹资也是一种信用方式, 是社会总信用规模的构成之一。从负债角度看, 通过股票筹资与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区别在于资金来源方式不同。贷款是由银行提供资金, 企业对银行负债, 而股票所筹资金的来源为社会各界的法人与个人, 企业直接对社会负债。贷款由于是银行运用其资产的过程, 因而贷款资金全额均起到派生作用, 信用规模全额成倍数扩张。而发行股票则不同, 如果把全社会作为一个封闭整体, 信用规模扩张的多少取决于金融机构运用其在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款的多少以及个人使用现金量的大小, 如若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一般法人企业使用其自有资金, 个人也不减少其手持货币量—这在特定环境中也是可能的—那么企业发股筹资就是在近乎没有扩张社会信用规模的情况下, 有效地运用了这部分资金, 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

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 就某一地区而言, 信贷发放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本地区吸收存款的多少, 商业银行的负债与资产间关系并非规范的经济关系, 因此对于高额存差地区来说, 等于银行有一部分负债无法有效运用或运用效率降低, 相对成本上升, 而对于高额借差地区来说, 却是资产超负债运营, 风险性加大。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 通过发行股票把企业直接推向市场, 企业直接对社会负债, 从资金运营角度来看是一种较为适用的辅助信用方式。把信贷资金用活, 并通过二级市场社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这是稳定通货, 加速货币资金流通的较佳选择。

五、结语

股票市场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它和信贷市场一样, 是我国融资的重要手段, 是社会信用总规模的构成之一。同时, 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担当的社会责任不同, 资金运用风险亦不同。从整体看, 股票发行对信贷资金来源影响不大, 但从区域来看, 股票发行上市对一个地区的信贷资金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股票发行上市既要从全局出发, 又要考虑地区间的利益, 这样才能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基于货币层次视角, 对股票发行上市给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 股票发行不会改变基础货币总量。由于股票发行筹资来源于不同的货币层次, 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各异。尤其是股票发行上市在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封闭地区和开放地区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 股票和信贷虽然是企业筹资的两个渠道, 但其对社会信用规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货币层次,股票发行,信贷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蔡继森.市场经济与金融改革[C].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年.

[2]吴晓求, 宁清华, 应展宇.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研究[J].管理世界, 2001年4期.

农发行信贷工作总结 篇8

备忘录明确,甘肃省农发行和张掖市政府将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执行国家行业政策为前提,以政府信用建设、组织协调为基础,以农发行信贷资金为纽带,以企业和项目为载体,遵循平等协商、相互守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甘肃省农发行拟在2015年和“十三五”期间提供600亿元的意向性信贷额度,其中2015年意向性信贷额度100亿元,主要包括:“6873”交通建设项目35亿元,土地流转及土地整治贷款35亿元,水利建设贷款20亿元,棚户区改造、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加工10亿元。

备忘录同时明确,甘肃省农发行对张掖辖区(或境内)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张掖市政府将在政策保障、项目资本金落实和重点建设项目协调等方面对农发行给予支持与协助。同时,市政府对于收费权质押还贷项目中因收费额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的项目,应承诺由政府进行适当补助,以确保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市政府将在职责范围内协助农发行督促借款人按《借款合同》的约定使用贷款和按时还本付息。当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时协助农发行敦促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当出现风险或产生不良贷款时,市政府将积极协助农发行处置化解。

上一篇:情感天地下一篇:高校灵活就业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