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德经验对中国“农发行”的启示

2024-05-29

日美德经验对中国“农发行”的启示(精选3篇)

日美德经验对中国“农发行”的启示 篇1

日美德经验对中国“农发行”的启示

【摘要】农业是百姓生计之根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本文将通过对几个不同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亮点和优势部分加以总结分析从而提出对我国的几点建议,其中建议包括对我国国家政策的建议和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政策性银行 国家政策 “三农”

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国家为促进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这种情况下,“农发行”应运而生。“农发行”成立于1994年4月19日,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有政策性银行,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承担农业政策性扶植业务。而农业作为一个风险大、效益低、收益不稳定的弱质产业,在此情况下对金融的依赖也就日益增强,以此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自其成立以来,“农发行”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不同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和特点

(一)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以下简称“农林公库”)

国际经验表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世界各地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起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世界银行在1995年的年报中有专门针对全世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的评估,该项评估认为,全世界范围内80%的农业政策性金融都是失败的,但是日本则是比较成功的。由此,日本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的“农发行”的发展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1.“农林公库”经营业务。“农林公库”是日本负责农林渔业到食品产业的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其设立目的是与国家的政策紧紧相扣,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范围主要支持农业、渔业、林业以及食品加工。

2.经营亮点。依据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设立不同阶段的“农林公库”的业务经营重点。“农林公库”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之前,国内粮食短缺较严重,其经营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贷款资金流主要流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第二阶段是60~70年代,日本工商业的迅速崛起导致农业与工商业的差距不断拉开。这一时期“农林公库”的政策目标则转换为既要保持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也要满足果蔬畜牧业等方面的经营建设。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日益壮大,农产品市场也逐步实现自由化。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成了这一阶段“农林公库”的主要目标。这种发展战略,很好地满足的国家的需求保障民生同时也满足了农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

(二)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和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

美国也经历过几次规模较大、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严重的农业危机,美国政府为摆脱农业危机于20世纪初对农业进行统一调控,从而达到了维护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农业压力的目的。

1.“农政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两部分组成――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和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农业信贷机构的主要职能作用是改进农业生产状况、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更多的侧重在遭受自然灾害或应对经济萧条期等不可抗力因素方面,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预算拨款、提供运转资本金。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包括了三家机构分别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农民家计局和商品信贷公司。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则是侧重于银行性质的运作方式,受农业信贷管理局领导与监管。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也是由三部分组成,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以及一家合作社银行。并且在美国的12个联邦农业信贷区中,各自设有三家银行。

2.经营亮点。美国国土面积位于我国之后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地形亦是丰富多样。这样的自然条件为农业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同地区的土壤与气候环境的差异也是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2个农业信贷区域,每一区都设立一个农业信贷委员会,负责各区的农业事宜。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案针对性更强,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保障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系统虽然庞大但是分工明确,职责划分细致,能够很好的提高金融信贷的效率。比如: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就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动产抵押的中短期农业贷款,并从事大型农业机械融资租赁业务;联邦土地银行则主要是本地区的农业借款人将不动产抵押给银行,银行帮助借款人融资。

(三)德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地产抵押银行(以下简称“农产抵押行”)

德国是世界最早建立农业金融制度的国家,而德国“农产抵押行”是德国的受联邦政府领导控制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相对较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仍然成立农业政策性银行,可见农业政策性银行不仅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的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发达的国家仍然是必要的。

1.经营业务。“农产抵押行”于1949年成立,并于2003年8月修订了《德意志农业地产抵押银行法》。其经营范围也是由联邦政府确定并监管,与此同时,联邦政府也为“农产抵押行”提供信用税收,免除经营过程中需要缴纳的所得税与工商税。“农产抵押行”的经营业务主要即是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土地的税收资金。

2.经营亮点。即使是再小的企业也存在着对公司总体结构的治理问题,同样地,政策性银行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德国在对银行治理方面的科学有效的方法也为“农产抵押行”增色许多。科学完善的治理结构,高效的内部控制才能够让银行实现工作目标和自身发展的高度统一。也实现了政府、银行、客户三者之间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二、以上分析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对国家政策的建议

1.重视政策性金融银行。要想做到政府扶持农业,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不可或缺的。充分认识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也是刻不容缓的。纵观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适合自身国情的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虽然也存在这样的机构,但是对于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正确的看待它在农业发展中的位置,才能积极的促进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能起到增强办好农业发展银行的信心,充分调动其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积极性。

2.构建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虽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是仍缺少系统全面的法律保障。当然,在确立法律时,既要参考国外的先进的思想也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以立法的形式,不仅有利于高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农民以信心,确保农业顺利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3.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加强对农业的保护支持。我国应借鉴美国对农业的补贴机制,从补贴方式、补贴对象、补贴金额等多角度不同方面考虑从而逐步拓宽对于农业的补贴范围,加大对于农业的补贴力度。除此之外,还应每年拨出一定预算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为今后农业的生产机械化与智能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中国“农发行”的建议

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同时也离不开农业政策性银行这个平台所给予的支持。结合日美德经验由此给“农发行”带来的一定的启示,借鉴其亮点,加之国外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以及政府统一调控、金融机构给予的大力支持,为中国农发行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资金来源,拓宽贷款的空间。从“农发行”的业务角度来看,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1)增加资金来源。一般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借入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吸收存款和国外借款等。显然这些对于一个需要自负盈亏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说是不够的,在此情形下应适当放宽存款业务政策,积极融入更多资金流以用于农业方向的投资。例如,要求国有的五家商业银行每年按照各行绩效以一定比例资金转存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用于农业和农村中长期政策性资金投入。类似的,也可以要求与农业保险相关的保险公司将吸纳存款的一部分比例转存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用于农业的长期投资。甚至于也可以考虑吸纳企业及个人储蓄。

(2)拓宽贷款的空间。“农发行”目前的贷款范围是:办理由国务院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安排资金并由财政予以贴息的粮食、棉花、油料、猪肉、食糖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办理粮、棉、油、肉等农副产品的收购贷款及粮油调销、批发贷款;办理承担国家粮、油等产品政策性加工任务企业贷款和棉麻系统棉花初加工企业的贷款;办理国务院确定的扶贫贴息贷款、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其他财政贴息的农业方面的贷款;办理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办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的代理拨付,为各级政府设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开立专户并代理拨付;发行金融债券;办理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办理开户企事业单位的结算;境外筹资等。

在国家已经有的贷款业务范围基础上,可以在增加一些扶持项目与空间。例如:给符合国家政策的农村小企业、农业风险较大且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新型高新产业拓宽贷款空间。只要符合国家大的发展方向,经过银行系统的严格审核通过,就可以通过银行这个平台起到贷款扶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农业方向的发展,也可以以此达到扩大“农发行”业务面的效果。

(3)推动“三农”发展。参考德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为平台推动“三农”发展。从我国政府角度应大幅度提高对“三农”的投入与补贴优惠政策,并通过这个金融平台为“三农”的发展之路提供动力,也能解决一部分政策性银行融资的需求问题。

2.政策定位,加强内控。从的内部管理角度来看,“农发行”应结合自身的管理目标与要求,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1)工作方向定位。由于目前“农发行”的定位不明确,对于国家和政府的各项依赖感较强,导致了其工作绩效、员工队伍总体工作态度都不是最佳状态。基于这种情况之下,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不妨逐步建立成为法人型治理的现代化制度企业。

(2)做具有自身特点的银行。既然是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就不该以商业性质银行的一些条件为参考。其主流思想必须紧扣国家的利农政策,与政府扶持农业方向一致,把农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确保自身银行业务顺利的完成和进行外,不妨设置农业基金,惠及农业。不仅可起到扶持农业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对于高新技术的创新热情。

(3)工资薪金方面。目前员工总体水平偏低,这也是员工工作不积极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我国的农业银行改革成股份制银行之后,“农发行”的工资薪金对比反差更加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农发行”的特点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化银行管理要求的制度体系。比如,可以通过不同的鼓励制度来激发员工对于工作的热忱;通过有差别的等级制收入分配制度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内在激情与动力。

(4)加强内部控制。由于“农发行”是由地方政府承担部分风险的特殊性质,所以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贷款“门槛”。在工作人员评估企业信用等级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允,防止关系户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走捷径。而真正符合政策的农民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得到真正的实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我国“农发行”健康较快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需要“农发行”自身的正确定位不断完善。我国在保持原有的优势部分的同时可以参照国外一些优秀的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从而更好地为农业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严太华,沈韦林.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国际借鉴[J].财经视线,2007.[2]王保虎.从德国两家政策性银行学到的理念[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3]刘丹冰,陈理娟.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完善[J].今日中国论坛,2007.[4]陈修山,祝福生.日本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5]曹若霈.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作者简介:刘美含(1993-),女,汉族,辽宁营口人,辽宁师范大学会计学系2011级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刘青(1960-),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日美德经验对中国“农发行”的启示 篇2

关键词:证券审核制度,注册制,审批制,核准制

1 证券审核制度简介

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是指各国或地区金融监管机关为了提高上市流通的证券质量, 保护公众投资权益, 防止证券欺诈发行而对相关证券发行的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核批准的法定制度安排。目前, 依照对发行证券审查的标准不同, 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以公开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 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二是以准则主义为核心的核准制, 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监管的方式进行审核, 代表国家是英国;三是从核准制当中衍生出来的, 监管体系较为严格的审批制。中国即是由审批制转换为核准制的代表。

三种审核制度各有特点, 彼此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具体来讲, 注册制是三种审核制度当中最为宽松的, 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普遍采用的证券公开发行审核制度, 其遵从市场经济的信息公开和企业自由经营的理念, 拟发行证券只需按照发行程序提供要求的统计资料, 并且保证信息真实即可。“审批制”也称严格实质审查制, 其在实质审查的基础上更赋予了证券主管机关决定是否批准企业发行申请的最终决定权, 审批制通常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配额管理有着密切联系, 宏观调控目标、行业相关发展、申请人自身性质等也是主管机关考虑的因素。而核准制则介于审批制和注册制之间, 通过一定的行政干预市场主体自由投融资, 除了要求的信息披露之外, 在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方面还有一些实质性的要求。审批制同核准制相比, 最大区别在于行政干预色彩浓厚, 拟上市公司即使符合法定上市条件, 证券审核机构仍然有权力决定不予批准上市。

数据来源:相关资料整理

2 美国证券注册制度简介

2.1 审核主体介绍

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成熟, 证券体系较其他经济体自由完善, 目前证券审核制度实行的是双重注册制, 美国证券发行审核相关规定主要参照1933年的《证券法》, 同时审核的主体为美国证监会 (SEC) 与交易所。通常由SEC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发行审核, 而交易所则对拟上市公司进行上市审核。根据《证券法》, 公司上市前须由证监会进行审查信息资料, 并在交易所进行注册登记, 同时依据不同交易所的具体上市准则对该公司进行审核。而SEC的审查是最为关键的。一般而言, SEC设有12个按行业划分的办公室, 每个办公室25-30个人, 主要由律师、会计师、行业分析师等专家组成, 注册制在审核的过程中不涉及实质性判断, 仅仅对证券发行人所披露的信息与程序进行形式审查, 但要求相关过程必须进行强制信息披露原则, 在确保拟发行证券免于实质审查的同时, 对公众投资者应当给予应有的注意义务提醒, 拟上市公司必须向投资者提供全面透明的信息, 并且严格禁止发行人与承销商利用虚假陈述等行为售卖证券。

2.2 审核流程介绍

SEC审核流程是采取反馈问答形式, 由律师、会计师、行业分析师等专家组成的审核小组对相关信息披露进行审核, 在审核的过程中仅需遵循“完全信息披露”的监管原则。首先公司向SEC提交招股书, 审核小组对招股书进行全面审查, 同时SEC会依照拟发行公司招股书提出相关问题, 由拟上市公司回答并针对相应问题修改招股书, 如此程序通常会超过四轮以上, 直到符合相关准则之后注册程序结束, 在此过程中SEC对于证券质量不做实质性判断, 但是仍然对于发行人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具有实质性, 能否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准确判断进行审查。然后拟上市公司需要进行路演询价, 相关工作完成后即可上市, 一般而言从申报材料到上市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相比而言, 交易所的审核流程简单, 一般拟上市公司只需满足交易所规定的上市标准即可上市, 审核时间很短。图1为京东美国上市流程。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2.3 审核内容介绍

一般而言, 美国SEC审核重点在于市场的热点、突出问题。具体包括:披露信息的完整与否, 相关财务报告、政治法律因素等对企业的相关影响。SEC对拟上市公司的未来不做硬性审核, 通常要求拟上市公司把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 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向投资者披露清晰完整, 而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决公司的上市。美国交易所审核流程与内容相对简单, 主要考虑的是公司是否符合交易所上市规则中规定的上市要求, 基本满足要求即可上市。

2.4 豁免注册制度

美国的证券发行审核豁免制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豁免证券, 即证券的发行人在发行和销售证券之前不必向SEC上报获得批准, 也无需信息披露;另一类是豁免交易的注册豁免。根据《1933年证券法》等规定共有7种特定类型的证券享有豁免注册的权利, 其中包括政府债券、银行证券、商业票据、定向募集、私募方式发行证券等一些投资风险小, 信用较高的方式被授予豁免权。豁免证券可以在发行与后期销售、定增中免于向SEC注册, 而豁免交易的注册豁免仅仅在该项活动中由于符合规定而免于注册, 以后的交易中如不符合规定, 仍需注册。

3 中美两国拟上市流程对比

从上市环节流程看, 中美两国的上市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比较接近的, 两国审核机构均履行了主要的审核职责, 在审核内容上细致到位, 而且拟上市公司都委托中介机构代理相关上市流程, 中介机构的职责大多相同。不同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审查方面, 中国的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审核, 在审核内容上以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为主要判断核心, 对公司的历史沿革、现状、未来的发展规划都会详细审核, 而美国证监会进行形式审核, 通常只需公司对自身的历史、现状进行披露即可, 并不重视企业未来经营规划;二是在上市标的处理方面, 中国的承销商往往会通过变卖、置换等方式为企业剥离不良资产, 使得拟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突出, 业绩良好, 而美国证监会大多要求将关联企业一起整体上市, 申报材料符合规定即可。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4 中国审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审核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的是审批制, 行政色彩浓重, 审批程序繁复, “配额管理”特性明显。1999年7月, 《证券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由审批制走向核准制, 2004年后, 核准制终结了监管机构依靠行政手段审核的时代, 基本取消了“配额管理”制度, 同时实施“保荐”制度, 有效精简了证券监管的程序, 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但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 在实践运行中审批制存在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4.1 核准制核效率仍然较低, 行政痕迹明显

我国实行的核准制跟以英国为代表的自律性证券核准制还有一定的差距, 实质审查主义比较明显。《证券法》实施后, 证监会审核发行证券的时限得到明确, 但是实质审查当中, 审核流程仍然长达9个月。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证监会甚至可以决定是否暂停企业的发行上市, 行政迹象明显。

4.2 核准制会导致过度包装, 超额募资屡见不鲜

企业为顺利通过发审会, 粉饰财务数据, 对拟上市资产进行过度包装, 导致估值偏离。同时核准制度使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而实质审查的实行使得公司上市需要排队竞争, 而上市之后在资本市场“圈钱”福利会激励公司抓住机会, 超额募资。

4.3 核准制的实质审查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展

目前, 审核权在证券监管制度居于核心地位, 对企业上市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 在一定情况下, 相关权力机构难免会展开“寻租”活动, 从而对市场机制的发展产生影响, 对市场效率也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5 美国审批注册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 我国新股发行体制也在持续改革和演变之中。2012年4月, 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正式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序幕。2013年11月,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 首次明确我国新股发行体制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核准制以其特有的特征, 在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成长和转型过程中, 具有重要意义。

5.1 带来完备信息披露, 解决虚假信息披露问题

注册制的核心就是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备。证监会作为监管者的角色, 审核的内容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 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进行审核, 同时把可能遇到所有的情形包括风险, 都准确地披露给投资者, 但不对盈利前景、募集资金使用提出实质性意见。注册制使监管者的职能和角色发生调整, 但不代表缺位, 它强调信息披露和事后监管, 在既定框架下对发行人的公开披露的信息是否属实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 从而解决目前存在的虚假信息披露问题。

5.2 提升审核效率, 打破“权力寻租”

注册制对于发行人的准入完全依法审核, 不存在核准制的实质审查环节。因此, 在该制度下, 只要监管机构无反对意见, 无需发行人批准, 发行人自动取得发行权, 审查机构在其中的核心地位被淡化, 行政干预从制度上得到抑制, 市场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寻租”现象得到根本上的杜绝, 市场活跃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5.3 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

注册制还会带来真正的退市制度。退市制度在中国出台了很久, 但真正退市的公司很少, 障碍之一就是没有注册制。在非注册制下, 上市竞争激烈, 上市公司成为一种重要资源, 一旦公司因为经营业绩等原因达到退市标准, 当地地方政府也会利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力保公司, 于是就有了壳资源。IPO实行注册制以后, 企业只要符合上市标准就可以挂牌, 上市变得容易, 壳资源失去价值, 因此公司退市便会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1]张峥, 吴偎立, 黄志勇.IP0的行业效应——从竞争和关注的角度[J].金融研究, 2013 (9) .

[2]万尚.美国招股说明书监管制度的启示——以<联邦证券法>及联邦法院判例为主视角[D].华东政法大学, 2013.

[3]朱菁.探究证券发行注册制于中国之可行性——比较国内外的证券发行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 2014.

日美德经验对中国“农发行”的启示 篇3

纵观全球经济,由于自身的弱势和不足以及市场的严重缺失,小微企业主要面临贷款紧,融资难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构建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由于各国经济、金融体制及发展状况有所差别,世界各国小微企业政策金融体系各有特点,其中,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已趋成熟,形成了包括小微企业政策性信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投资基金等在内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从2006年开始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逐步探寻出一整套小微企业贷款程序,为我国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现有的商业性贷款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要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充分的发挥农发行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还需要继续努力。

一、美国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和经验

(一)美国对小型企业的界定

在美国,企业只有大、小之分。按照官方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定义,小企业是指雇员不超过500人的企业,美国小企业须满足5个条件:必须是营利性质;在美国开展业务;主要在美国国内经营业务,或通过纳税对美国经济有突出贡献,或使用美国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必须独立拥有和经营企业;在同行业中不占主导地位。按照这个标准,美国现在约有小企业2700万个,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美国总共只有3亿多人,这就意味着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而且大多是小企业老板。

(二)美国小微型企业融资模式

美国支持小微型企业融资主要是以间接介入扶持模式进行,以信贷担保为主。1958年,为了保证小微企业的发展,美国颁布小企业管理法,建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SBA),是美国国会拨款建立的一个联邦政府贷款机构,专门为那些不能从其他正常渠道获得充足资金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它的职能主要有:一是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履约担保服务;二是制定针对小微企业的各种优惠贷款计划;三是通过小微企业投资公司向小微企业注入股本投资;四是建立贷款担保二级市场;五是由SBA指定优先向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六是建立电子网络,借助互联网吸引民间资本向小微企业融资。其中有四个职能是债务融资途径,SBA 起担保作用,二个是股本融资途径,SBA 起监管作用,但无论是在债务融资中充当担保,还是在资本融资中实施监管,SBA 自身并不直接对小微企业融资,而是为商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自1953年以来,将近2000万小微企业主直接或者间接从管理局的项目中得到帮助,在1991年到2000年的十年中,管理局帮助了将近43.5万小微企业主得到超过946亿的贷款,比管理局1991年以前的贷款总额还多。1958年以来, 管理局的风险资本项目已经把超过300亿美金投资到小微企业主身上以帮助其成功融资。2011年,管理局担保了超过123亿的小微企业贷款,它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支持企业的单一融资支柱。

除了融资帮助外,SBA 还向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援助、政府采购、教育培训、灾难救助、市场开拓等支持。

(三)美国银行机构小微型企业融资经验借鉴

美国小微企业融资体系的建立、完善,融资模式的优势、先进性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在这种情况下的美国银行机构也有很多独到的做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成本控制和产能效率是前提。

传统观念认为,小微企业一般应由社区银行去做最有竞争力,因为社区银行的成本低,网点更贴近客户,特别是金额越小的贷款,小型金融机构越适合做。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1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主要由大银行控制。这类贷款只有通过单一产品的批量处理和集中管理才能控制风险和降低成本,需要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数据库和电话中心采用直销方式来做,才能实现规模效益,而非太多分支机构支持和人工投入。大银行具备组织和创新大规模业务模式进行集中化操作的优势,因此大银行反而在微贷业务上具备竞争优势。

2、风险管理和防控是关键。

小微企业大都由自我雇佣为主的企业主经营,企业技术和财务实力远弱于大型企业。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小微企业风险较大,风险管理要更复杂。美国的银行非常注重贷款发放的分散化,通过贷款发放规模的控制、发放行业的分散化以及发放对象地理位置的分散化三个方面来降低贷款风险。为了使融资业务发展更少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银行设立业务单元,分别为客户一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金融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把业务的风险分散化。同时,借助高度发达的征信系统在放贷后对每个客户进行持续动态的风险评估,通过电脑程序判断客户风险行为,并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做出改变贷款利率、增加信用额度、停止贷款以及开展交叉销售等决策,以此来保持业务的稳定性和盈利性。全新的风险理念和技术是做好小微企业业务的关键。

3、收益与产品交叉销售是重点。

单个小微企业金融产出少、人工网点分摊成本高,而提高定价又会将风险低的好客户逆向淘汰,因此,通过交叉销售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贡献度是小微企业业务的重点。例如,美国的第四大银行富国银行,就很注重交叉销售,平均起来,它可以向一个公司客户推销5.3个金融产品,向个人客户平均推销4.6个产品。通过交叉销售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富国银行对客户资源的利用能力,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二、对农发行支持农业小微企业融资的启示

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现状,农发行要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支持农业小微企业融资,促进我国农业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以下是几点理解。

(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小微企业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小微企业占据着全国企业总数的90%多的比例,却贡献了我国60%的GDP,税收和城镇就业占比也都超了50%。这么庞大的企业群体,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银行创造了大力量客户资源和融资需求。然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显示,只有15.5%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小微企业在资金短缺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信贷风险无人分担;二是缺少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配套优惠政策;三是社会和法律环境不利于银行债权保护。

(二)农发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之初探

农发行作为国家专设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自身科学有效发展的重要选择。

支持农业小微企业融资应遵循四个原则,即应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支持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坚持市场化原则,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策性金融特色,起到对商业性金融补充、完善的作用;除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应通过多种附加服务帮助小企业发展。

面向成长型和成熟型小微企业,形成以向合作银行转贷款为主,自身直接贷款为辅的操作模式。农发行选择转贷银行作为合作对象,以基准利率将贷款转发给转贷银行,再由转贷银行将贷款发放给企业,转贷银行承担全部还款责任;农发行的资金作为政策引导资金直接发放,以优惠利率择优扶持获得创业投资基金、国家财政贴息和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支持的农业企业,以及具有产业优势、区域特色并且行业领先的农业企业,为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带动商业性金融和民间资本的进入。具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改变小微企业信贷组织和流程。

小微企业贷款的成功运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是否有一支专门的负责小微企业信贷的团队,有专门的信贷审批和监控流程,有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换句话说,需要在部门设置、人力资源和技术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就是要突破传统的“部门银行”设置,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职能集中于一个独立机构,实现业务运作专业化,重塑信贷流程和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

2.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信用数据。

小微企业贷款的成功有赖于国内征信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为银行和相关评级机构提供及时、完整的信用信息。通过完善企业信用奖惩机制,激发小微企业及时填报和更新数据的意愿,从而保证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外,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这在信用体系发展的初期有其优势和必要性,但在此基础上,可以研究逐步对其进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让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实现对信用数据的充分挖掘和使用,又可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信用产品。

3.创新自身金融服务,增加小微企业融资供给。

应通过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来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尝试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用评分模型和数据信息库,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实行集中化管理,创新贷后预警管理系统,提高贷后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效节约人力资源。

4.更加重视国情的研究。

国内较少有关小微企业信贷理论方面的研究,实践方面也主要沿用对大中型企业的做法,或者是照搬国外银行的做法。实际上,我国的小微企业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国外银行的做法未必完全适用于国内小微企业。在介绍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应坚持在既有的传统和国情特色的基础上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农发行还需要为小微企业提供从管理技术到市场情况在内的一系列全方位信息和服务,更好地帮助农业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上一篇:心美才是真的美作文800字下一篇: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