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通用11篇)
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 篇1
XX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乡工业园区企业的不断入驻、多条公路、铁路跨境而过,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而失地农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就业、创业已成为乡党委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为促进劳动就业、致力构建地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解决失地农民老有所养为目标,现将我乡农村失地农民引导就业、创业等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XX乡位于龙里县西南部,东与XX相交、南XX接壤、XX接壤,北与XX相接,距XX3.5公里。全乡辖7个居委会、37个自然村寨,辖区面积91平方公里,居民人口6590人,其中农村人口6518人,城镇人口72人,现有耕地面积0.7124万亩。
从2007-2012年的5年期间,我乡共有失地农民XX户1482人,失地1382亩,失地赔偿金额4561.59万元。自主创业的182人,占12.28 %;在本地或外地打工的1262,占85.15%;搞经商生意的38人,占2.57%。目前,全乡失地农民每户人均收入3256元。
二、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工作措施
XX乡党委政府引导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状况分为三种:一种是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企业投产用工优先安置本地失地农民在本企业就业。目前投产并安置当地失地农民在本企业就业的有等众多企业;第二种是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能手艺的,这些离开了土地,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政府项目扶持、小额代款等途径进行创业再就业。第三是大部分的思想保守,信息不灵,未能及时转变观念的失地农民。一些年轻的失地农民通过乡党委
政府培训后有组织的向企业输送用工。而另一些年纪大的,特别是女劳动力,再加上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缺乏,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的失地农民,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通过与企业协商,做一些较轻较简单的活.这些人虽然收入较低,但他们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三、失地农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1、针对当前我乡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状况,为完善我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确保失地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XX乡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把缺劳动力或因灾因病等原因的失地农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纳入城乡低保。截止2012年XX乡失地农民享受低保62户183人.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根据XX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相关文件通知精神,XX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大在开展城乡养老保险宣传活动中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同步进行。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因交纳金额数多,大部分失地农民还在等待政府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希望政府从财力上给予一定的帮扶。
四、正确引导失地农民使用好征地赔偿款
为正确引导失地农民用好征拨款,防止出现攀比心里及赌博娱乐等挥耗现象,在基础经济发展中使征拨款发挥可持续作用,乡党委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旋:一是强化宣传和引导工作,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理财意识和投资观念;二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鼓励被征地农民自主择业和创业;三是把土地作价入股,让消耗变成增值,把死宝变成活宝,确保
基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将集体荒山荒坡的征用补偿款集中使用。五是组织打击赌博行为。六是加强道德教育
失地农民为我乡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失地农民,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XX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力中心20年月日
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 篇2
1 失地农民就业的基本情况
在就业安置模式下, 已经就业的失地农民, 由于素质和能力的原因, 多数已经处于离岗状态;已离岗的征地劳动力, 又由于同样的原因, 难以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新产生的劳动力, 由于“谁征地, 谁安置”的政策不符合市场规律, 而且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难以再安置进入企业工作;已安置进入企业的劳动力, 又由于“身份制”等歧视, 大多未能参加社会保险。概言之, 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1.1 温江区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2007年年底, 温江区共有失地农民6.6万人, 截至2008年6月, 失地农民总数为7.84万人, 劳动力4.65万人, 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9%, 已就业4.33万人, 就业率93%, 其中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分别占失地农民劳动力的52.2%和47.8%。从年龄结构来看, 其中26~50岁已就业劳动力3.07万人, 占已就业总量的71%。未就业劳动力0.81万人, 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 占未就业总量的56%。从文化程度上看, 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已就业人员达3.67万人, 占已就业总量的85%;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未就业劳动力0.27万人, 占未就业总量的84%。
从农村来看, 温江区基本上没有可供农业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而人均耕地拥有量0.72亩, 已低于联合国警戒水平 (人均0.78亩) , 处于承载负荷临界状态, 不可能通过调整耕地来安置失地农民。同时, 农村产业的集聚和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花木、蔬菜、休闲娱乐、农村工业等在消化自身土地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时都颇为吃力, 目前期望通过这一渠道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比较困难。
1.2 失地农民就业质量
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看, 全区就业的3.52万名失地农民中, 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16%, 为0.56万人。从参加社会保险看, 全区失地农民劳动力中参加社会保险的为11062人, 占失地农民劳动力的28%, 还有27788人未参加社会保险。
失地农民的稳定收入主要是征用土地补偿费的存款利息。温江现行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分别为13500元每亩和9000元每人, 按存款利息率1.98%计算, 大约每亩年利息445元。利息每年按人头分配给失地农民, 这部分收入实际上少的可怜。现金支付给农民的地上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费有相当部分被农民用于拆迁建房 (有的农民重新建房已用尽这些资金, 部分农民甚至举债建房) , 余下部分贴补家用。相当一部分失地劳动力在拆迁后有一定的赔付补偿金, 现在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 对找工作的急迫性较差。这些因素导致就业稳定率低, 就业质量不高, 大部分失地农民就业以打零工为主, 稳定就业的较少, 特别是40~60岁的人员就业难度更大。
2 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
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一直是耕地的一项重要功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均分使得每个农村人口都拥有一份很小的承包地, 承包地成为了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 土地就是农民的就业岗位, 农民失去土地等于失业。失地农民群体庞大, 城市就业岗位数量有限, 多数在把握城市就业机会上困难重重。
2.1 社会保障基础薄弱
在失地农民社区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体现于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个方面, 其中对社保满意度最高的是老年群体, 因为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社保, 无论以前是否缴纳社保费, 只要达到领取年龄就享有, 有效地减轻了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虽然在失地农民社区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但是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一是保险项目有限, 只覆盖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个险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全面, 网络不健全;三是由于大部分社保费用都是靠政府财政注入, 自身只缴纳很少的费用, 因此社保待遇水平很低;四是由于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家庭产业转移没有得到尽快解决, 收入明显下降, 而生活消费支出却有所增长, 特别是中老年人、病残人等弱势群体, 失去土地之后, 便依赖集体和政府保障性政策来解决生活问题。
2.2 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就业渠道狭窄
随着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 但是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难以就业。失地农民就业包括大量临时务工、经营小摊小店、餐饮娱乐业打杂等, 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取得企业用工合同的仅是极少数。大部分失地农民因其文化素质较低且无一技之长而难以就业。
失地农民就业的渠道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 在本地企业就业。随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业改制、兼并倒闭, 过去招工安置的失地农民大多数都被裁减或失业回村。二是自谋职业, 在当地开店经商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者表面上看具有稳定性, 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但具有创业勇气、经营头脑、资金支持的失地农民只是少数, 不具有普遍性。三是外出务工。在外地做建筑工人、跑运输、搞装修、干零活、摆地摊等短期的且临时性的工作, 是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的就业方式, 但由于受季节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 致使就业极不稳定。
2.3 结构性失业严重
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方面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工, 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 这种双方用工不匹配的情况是“结构性失业”的体现。而失地农民的这种结构性失业更为突出。《嘉兴日报》曾报道, 浙江永丰余纸业有限公司有200个的用工需求, 只招到了100名工人。公司老板也愿意在当地招工, 可是由于失地农民没有技术不能适应工作需求, 所以不得不招收一些流动性较大的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工。
3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的建议
3.1 加大培训, 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素质技能
劳动力素质是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根本原因。因此, 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 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 特别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和农民合作组织兴办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入机制体制, 使失地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结合当地城乡发展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各类失地农民的培训, 培养出高觉悟、懂技术、善经营、能够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工人。
3.2 增加适合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
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是大量失地农民聚集的地方, 大力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既可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又可以起到吸纳失地农民的作用, 温江的工业基础好, 中小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解决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而且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对较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应有的优惠与扶持。征地单位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招工方面应该优先考虑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
3.3 全面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机构首先应为失地农民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网络,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 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体制;其次是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基金来源可以按照一定比例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贴费、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以及土地拍卖收益中提取;最后应适当提高保险待遇, 建立随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而调整的失地农民保险金指数机制。
3.4 政策扶持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地方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 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 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 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就业服务范围, 给予他们与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税费减免、贷款等扶持政策, 让他们免费享受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对于进行自主创业的农民, 政府应鼓励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 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 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 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成为所谓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队伍急剧扩大, 就业无法稳定, 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成为困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点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韩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J].科学咨询, 2005 (12) .
[2]王思萌.失地农民谋生方式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南方论刊, 2007 (2) .
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 篇3
1.桦甸市永吉街道辖区征地基本情况
桦甸市永吉街道地处桦甸市城乡结合部,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近年来,街道辖区的大量农用土地因工业、城市建设被征用,致使许多农民失地。2009年,永吉街道有10个村土地被征用,共涉及农户825户,占街道农业人口的32%。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调查,失地农民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调查的576个失地农民当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没有;二是就业能力差。从事农耕的占85%,并且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差;三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没有及时跟进。上级相关部门只为完全失地农民办理了失业登记证明,并为已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完全失地农民连续补贴3年50%的保费。
2.农业用地征用存在的问题
2.1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机制 由于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扩建,征地面积也随之扩大,失地农民也逐渐增多,失地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它涉及到户籍、计划生育、义务教育、住房安置、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
2.2失地农民中18岁以下的人员没有经济来源 在调查中发现,0~18岁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属消费层,占失地农民人员26%,没有生活来源。
2.3失地农民中45~60岁之间的人员就业难 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以从事耕田为生,文化素质较低,一旦失地,转行就业非常困难。
2.4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补助标准偏低 目前,桦甸市只发放给完全失地农民连续3年50%的社保费用补贴,部分失地农民没有任何待遇。
2.5征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征地过程中,为了工作进度作出的一些承诺,征地后没有兑现,造成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
3.今后针对失地农民就业于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失地农民的知识含量、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要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业能力的增强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既可以增强用人单位聘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3.2广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就业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把就地、招工、投资入股、住房、划地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征地单位就业促进的作用。
3.3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主要是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影响征地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各种壁垒,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二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4重视资产建设,缓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压力 失地农民的资产建设,有赖于政府的重视和培植。要让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资产建设,形成长效的收益机制和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住宅时,既要确保他们居有其屋,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
3.5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 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一)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局统一征收了771.6亩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统计,自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目前共有失地农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至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
文件下发之日以前,我县共有失地农民272人。其中18周岁以下75人;18—男
59、女54周岁的105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92人。
2、自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至2005年5月31日,我县共有失地农民345人。其中18周岁以下111人;18—男
59、女54周岁的156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78人。
(三)我县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86人。
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
(一)根据省政府[2003]115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保障对象。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标准主要根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我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含增长幅度等因素)等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保障对象享受的待遇按缴费水平确定,以确保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原则,保障标准不低于最低社会保障线。保障对象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的余额可依法继承。二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人员分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区分年龄分档缴纳),建立个人专户和统筹帐户。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同上),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对象未达到领取年龄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本息可依法继承。缴费对象属农民身份的,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农转非”的,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纳入城市低保;就业的,按规定参加企业扩面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对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实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原个人帐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参加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领取额合并,统一发放。
3、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一是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采取“政府出一块,村集体补一块,个人缴一块”的办法,共同出资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县政府土地收入中列支;村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集体补助应占大头,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统一办理,及时转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户,单独建帐,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县农村养老保险处,参照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专户档案和相应的缴费证、领取证,确保失地农民进入领取年龄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财政比较困难及各方面认识不足等原因,我县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施。
(二)截止今年5月31日,我县失地农民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68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有366人。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31人,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最高的17元,最低的0.4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村集体没有认识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5
一、失地农民群体及就业现状
从1990年以来,因瓮福矿肥基地建设、株六铁路复线建设、马遵公路建设、城镇建设及公益设施建设等因素,**市共征用农民承包土地1.35万余亩,占当年农村土
地承包面积22.53万亩的5.98%,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因征地而失去全部或大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民达到1.26万人,占当年农村土地承包人口19万人的6.63%。按照政策规定批准农转非7265人,占失地农民的57.6%。这部分失地农民群体,虽然得到了征地补偿,但解决长久生计是一个大问题,就业成为第一需要。按全市农村劳动力占人口比例61%计算,不论是否进行农转非,总体上约有7700人需要陆续解决就业问题。
在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上,**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与征地企业协商安置,如宏福公司及其下属包装制品厂安置约240人,占失地农民需就业人口的3.1%;二是协调市内企事业单位安置,如军民水泥厂、磷肥厂、交运公司、重钙厂、万亩果园场和环卫岗位安置就业约300人,占3.9%;三是经劳务公司安置,通过马场坪劳务公司组织1000多人临时就业,约占13%;四是推进自谋职业,如动员部分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从事服务业,如市内营运三轮车、卖水果、卖肉卖菜、卖服装、卖早餐或夜市小吃、擦皮鞋等,约安置500人,占6.5%,工作报告《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除这四种政府推行的就业形式外,失地农民为了生计,部分自行外出打工,或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谋生。仍有少部分失地农民没有顺利实现创业或就业,仅以耕作剩余土地为业。
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约占13.5%,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如牛场镇东南街村朱治珍户,征地前从事种养业,年收入9884元,征地后经商,年收入16392元,收入大约增加65%。该村胡昌明户,用征地补偿和多年积蓄,修建两楼一底一个门面的楼房,门面年租金达1500余元,加上耕种剩余土地,一家人衣食不愁。经劳务公司安置临时就业和自行出外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共4000人左右,占52%,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如马场坪三堡村摆纪组18户人家,土地全部征完,在搬迁中家家都利用征地补偿款修了房屋,只有靠临时性的打工找钱维生,一旦找不到工做,一家人的生活就成问题,常常为找工作担忧。没有安置就业者约占34.5%,生活比较困难。这部分失地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从事商业活动屡屡失败,有的又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其基本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如高坪镇英坪村山冲组苏万兵户,由于素质较差,征地后没有能力从事其它经营,只有靠经营不多的剩余土地,近年来生病,不仅要支付医药费,而且庄稼也未种好,家庭生活很困难,靠民政救济维持生活。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就业不稳定和未转业人数占绝大多数,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就业问题。
二、引导失地农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就**市内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小,人多岗少,竞争激烈,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非农技能差,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失地农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女35岁男4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农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与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相比,其就业机会少,择业余地小,观念比较保守对他们择业就业影响很大。面对就业处于劣势的失地农民,政府引导上还存在一些的比较突出问题。
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 篇6
关于我县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按照大县城建设发展要求,城中村失地农民数量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问题已经成为我县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住房概况以及安置现状,总结我县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情况。
一、住房安置情况目前我县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模式采取统管代建、统管自建和货币赔偿三种模式。这三种安置模式基本上满足了我县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需求,拆迁赔偿款、安置房、宅基地划拨等都能够及时足额到位,临时安置十个月,每个月500元,计每户5000元,搬迁费每户1000元。但这几类模式都具有相对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应从住宅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住宅小区对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以及住宅规划与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选择。
1、2013年以前城中村失地农民,一部分采取统管自建方式安置于香水镇城关村居民小区,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拆迁农户自行建设安置。一部分采取货币赔偿方式安置,政府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房地产评估公司对拆迁房屋按照估价程序,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选用市场法、成本法进行分析、测算和判断,确定被拆迁房屋市场价格,以货币形式赔偿给拆迁农户,由农户自行购买安置房。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 篇7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伴随着我国目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不得不失去世代耕种的土地,这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就愈加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失地农民问题的起因和失地农民的现状,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所受补偿甚少,再就业没有保障,许多人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可见,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不容乐观。然后,本文仅就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对于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其再就业问题只是重要的一方面,在诸如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我们同样还有许多要做。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再就业
一、中国的失地农民问题
1.1城镇化及失地农民概念的界定
城镇化是指我国农村逐渐向城市发展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每个国家、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过的阶段,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失地农民可简要表述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1]。失地农民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国家征用土地,他们失去了全部或部分耕地;其次,土地被国家征用后,他们在身份上被转化成为城市居民;第三,在居住上,通常以群体聚集方式居住在城郊或城内某一特定区域。
1.2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原因
就全国范围来讲,农民土地权益侵害越来越严重,原因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从制度方面,二元制结构是农民土地权益受侵害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结构”种种现象。
第二,从政策方面,以政策取代法律是农民权益受损的深层次原因。国家在对农民利益保护的方式上呈现出政策多于法律、政策的作用大于法律、政策的覆盖面广于法律、执行政策的意识强于法律的特点。
第三,利益驱动、粗放发展加速农民失地。近些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城市高度扩张,大肆占用农民土地。
在土地被征用时,政府对农民的补偿多以土地的种粮价值计算,而土地的种粮价值往往远低于土地的其他商用价值。补偿的一次性很难给失地农民长久的经济来源。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
目前,大概有一亿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这其中大部分包括失地农民。全国失地农民是3500万左右,根据专家估计,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3500万增至2030年的1.1亿人,其中保守估计也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2]。
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2003年国家统计局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耕地被占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征地安置的人员占总调查人口的2.7%,外出务工的约占24.8%,第二三产业的约占27.3%,仍从事务农工作的占25.2%,闲赋在家的约占20%。根据此次统计分析,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不容忽视。
总结失地农民就业的情况——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
点;
(1)就业环境条件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多从事建筑施工、煤炭、电子加工、制衣制帽的高危行业或劳动密集行业。
(2支付难、医疗养老无着落:拖欠农民兄弟工资似乎成为的社会一大难题,屡禁不止。从温家宝总理帮助熊德明和丈夫讨要拖欠工资,到近年河南省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帮助工地老人起诉追要农民工资,启动司法程序进行救济。农民的工资支付程度的难易,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农民务工基本不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养老待遇。
(3)社会地位不高,存在就业歧视:农民外出务工多数从事的脏、累、苦的工作,长期以来受到歧视。
三、对于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强化相关部门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要性的认识。
各相关部门应把解决农民就业当作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事来抓。建议由政府牵头,有计划地实施“失地农民就业工程”,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就业。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努力提供较多的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同时,要将农民就业与领导政绩挂钩,完善政府官员的考核标准。
3.2建立培训服务制度
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适用培训内容,尽可能多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部门和行业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形成合力。同时积极建立政府和民间携手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兴办民间培训机构。
3.3完善就业安置
(1)就近转移就业
根据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交通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区域要素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之上,以土地资本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从而把有限的土地集中到一部分有农业技术、有资金实力的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并以“名、优、新”为标准,以农业科技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以及农村中小企业一直是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力量,但在一些大规模失地的地区,许多适合当地农民就业的中小企业在拆迁中被迫消亡,进一步加剧了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压力。建议对征地制度进行改革,在出让土地的过程中,应预先留出部分建设用地给集体经济组织,用以进行统一规划,发展二三产业。对于那些原本在土地上经营的中小企业,则可给予优惠措施鼓励其在留用土地上恢复经营。也可鼓励集体经济实行土地入股,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2)异地转移就业
这是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式,主要包括进城务工。政府着力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培育和发展专门针对农民的劳动市场,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农民劳动中介服务机构,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盲目性。
(3)国际劳务输出
作为实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补充。我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而劳务输出创汇不到1%,潜力巨大。但在劳务输出扩大的同时,要重视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法律,以确保在国外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3.4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征地补偿费和就业安置费是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本钱,要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建议在扶持政策上,工商、税务、信贷等部门对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要与下岗职工再就业一视同仁,并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资金补助制度。
3.5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都在参加的失业保险的范围内[3]。在新形势下失地农民成为失业人群中一种新的主体,理应纳入《失业保险条例》中。全国人大代表吴建平指出,:“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不同于城镇居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农民兄弟的失业登记资格受限,不能享受就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他们的权利,理应扩大失地农民作为失业保险的调整对象。
参考文献:[1]金兆怀,张友祥·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与保障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6,6
[2]王国华·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M]《新农村建设执政读本》四川·天地出版社,2008,P128
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篇8
摘要:x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县城周边郊区土地大量被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商品房建设,x县境内的农民逐渐失去赖以谋生的土地,失地农民群体规模呈继续扩大化趋势。他们为了寻求再就业的机会而涌入县城、周边县城甚至重庆市区,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既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状况、水平与精神状况,也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和民族工作的开展等,同时也映射出民族自治地的治理水平。
关键词:失地农民 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58-01
一、x县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
本文认为失地农民是指近5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完全征占、完全丧失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村居民。据统计,2016年x县城镇化率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缩小经济差距所进行的各类资源如森林、矿产等的开发以及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征地问题使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失去其用以谋生的土地,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挤占了部分土地等使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增多,这些失地农民不得不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调研发现,该群体在被征地前后心态发生一定变化,对政府征地、赔偿、保障措施存在不满情绪,失去土地后存在严重等靠要想法,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客观上,政府就业安置能力有限,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窄,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不适合,重新就业压力大。
农民传统的就业渠道有:务农、务工、创业(主要指小商贩、临时工等)。当前实现就业的大体上分为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两大类。前者如保安、保洁和绿化等工作,这类工作辛苦、工资较低,基本很难满足失地农民的生活需求。后者如个体经营或在私营民营打工。但是目前x县内的保安、保洁等岗位是有限的,政府安置就业所占的比例很小,约89%都要自谋生路。
二、x县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存在依赖思想
调查发现,764%的人认为“征地是造成自己生活变差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征地前生活状况就一直较差,还是因为自己不合理的生活计划导致(如土地补偿款投资失败、坐吃山空、赌博输光等),把生活变差全归因于失去土地。这些群体中,有885%的人认为“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
2.存在社会交往障碍
有的因为土地纠纷等造成心理隔阂;有的因为土地被征用,突然得到大笔财富,坐吃山空;有的进入城市生活,但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乡下人,难以融入城市人群。且部分城镇居民认为失地农民素质低、文化不高,不愿意与之交往。
3.存在对政府不满情绪
少部分人认为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存在以权谋私,征地收益最多的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343%的人认为“政府不公平”,476%认为“政府比较公平”。
(二)客观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低
少数民族地区多地处偏远山区,失地农民在被征地之前,大多长期务农,多数农民是文盲或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缺少手艺和技能,涌入城市以后较少接受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难以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尤其对老年少数民族失地农民而言,他们学习能力较弱,在再就业上可能还存在语言沟通与交流问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就业也就更为困难。
2.征地配套政策不完善
失地后既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难以跟县城下岗职工、失业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也很少能享受城市下岗工人的相关就业优惠、就业援助等。县政府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资金支持、项目扶持、技能培训较为缺乏,失地农民就业能够得到此方面的政策保障、技能培训也相对较少。
3.少数民族失地农民本身缺乏竞争力
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缺乏职业技能、就业观念落后的问题,加之城市就业压力大、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在城市的再就业。从另一角度看,随着整体就业形势的良好发展,失地农民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
三、x县少数民族失地农民促进再就业的保障、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对离县城较近的农民,优先吸纳他们到县城再就业以获得长期保障;对于偏远地方的农民应精准实施帮扶项目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优惠组合政策,保障其长期利益,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增强失地?r民的自我竞争力
首先是要提供平等的再就业技能培训机会,甚至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围绕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训,突出培训的实用性。最后是宣传理财知识。解决征地补偿资金利用问题,科学、合理地使用补偿款。
(三)政府落实就业兜底服务工作
首先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护制度,让城乡劳动者平等拥有就业、劳动权利。其次普及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与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下乡宣传相关政策。最后设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可利用基金会的力量,让社会资源参与到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项目工作中。
浅谈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与对策 篇9
江 沛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国每年新增被征地农民300万。目前失地农民已达到4000多万。平均每年还将增加被征地农民大约265万人。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增加至1.1亿,暴露出来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一)失地农民就业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之处主要反映在占地与解决就业的相互关系上。当前,大部分地方都选择货币安置为主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这种方式因方法简单,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欢迎,但是,这种政府出钱一次性买断的“强制购买”,不负责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把农民“一脚踢开”,造成农民的极大不满。同时,又由于现在占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国家占地,也有地方占地;既有本村建设占地,也有外来商业、企业占地。但在再就业问题上,把失业矛盾的焦点、解决就业的能力、实现就业的压力都集中在村里。失地农民的就业责任无人分担,违背了“谁占地谁承担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就业渠道少,质量不高、就业缺乏稳定性。农民失去
土地后,许多地方对失地农民没有统一的安置政策,政府除对少数失地劳动力安置就业外,对其余的大部分失地农民一般都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偿,把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推向市场,让其自谋生路。部分做小生意,部分外出打工,主要从事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和技能要求低的工作,如打零工、清洁卫生、保安等。所从事的职业质量不高且缺乏稳定性,随时有失业的危险。而获得就业安置的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比较低,在企业减员增效的时期往往成为第一批下岗者。
(三)失地农民劳动技能偏低,结构性失业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需要技能型、知识型人才,而失地农民劳动力素质不高,其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工,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这种双方用工不匹配的情况是就产生了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四)失地农民对目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低。由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缺陷、征地过程存在暗箱操作和违规行为、补偿标准低、补偿费用分配机制不规范,以及征地后安置工作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使大多数失地农民对当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他们失去了作为生产资料和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生活保障——土地后,却享受不到与市民一样的待遇,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业没有着落,容易产生被政府抛弃的不满情绪。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对策
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征地制度存在缺陷和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方面、也有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认识不到位,政策未给予足够支持方面,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技能低下、观念陈旧、依赖性强,就业预期高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有企业招工门槛抬高,对劳动力吸收乏力等原因。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征地补偿金作为农民失地后原有资产置换的费用,在解决失地农民生活燃眉之急和重建新的生计系统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是落实可持续生计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合理的补偿机制应以提高或恢复失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标。这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征地补偿费即便不能做到对失地损失的“全额赔偿”,至少应保证及时足额支付置换农民原有资产的费用。基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费严重偏低的实际,未来的征地补偿标准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即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土地对农民承担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和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其次,置换资产最多只能使失地农户保持和以前一样的发展速度,而不能弥补由此损失的时间,“迎头赶上”。要想真正实现加速发展,就必须在此之外,还向失地农民提供以发展为目的的投资。
第二、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户积累资产。资产的社会福利效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了资产,人们可以从长计议,追求长期目标。更为重要的,积累资产本身对穷人的心理促进、意识提升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事实也表明,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等资产收益,在预防失地农民贫困和减少家庭不安全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而言之,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积累资产,既是改善他们生计的一种速效、实惠、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也是帮助他们规避各种生活风险的重要的安全网之一。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政策工具来实现上述目标呢?可行之策有两条:一是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的住宅时,既要考虑确保他们乐有所居,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必须由国家征用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可以在规划区内征用土地中留出一定数量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对于那些土地征用量大,土地征用补偿费较多的行政村,政府应积极倡导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三、促进失地农民生产性就业。对于失去物质性和生产性资产的农民而言,就业收入构成了大多数生存策略的核心内容。因此,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以下3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失地农民稳定就业:一是提高就业能力。通俗地说,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如前所述,失地农民的智力含量、质量水平或专业级别均难于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政府向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制定一些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补贴显得尤为紧要。二是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在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即把就地安置、招工安
置、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消除就业障碍。社会各界要像关心城镇下岗职工那样关心支持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逐步清除各种不利于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和文化因素。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应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第四、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现有体制下,农民失地犹如经历一次经济和生活上的剧烈地震。无论征地补偿机制多么完善,不可避免会有部分失地农民或家庭沦于贫困的世界。切实保护这些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既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职责所在。为此,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为失地农民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极为必要。实际上,如果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就不需要那么多详细复杂的、针对具体项目的补偿。换句话说,如果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不仅有助于预防失地农民陷入贫困风险,也有利于国家必要的征地工作高效健康运行。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要可持续,必须基于3个前提:一是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二是为失地农民设立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宜直接与现行城镇的类似制度衔接。三是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专项基金。其中政府的必要投入至关重要。
第五、开展定单培训和意向培训的就业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定单培训即针对用工企业所需用工条件,对征地农民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意向培训即根据农民的技能需求和就业愿望有选择地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后组织参加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培训应惠
及所有失地农民,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和企业用工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实实在在帮助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杜绝培训走过场。培训的效果由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评定,并作为衡量劳动部门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第六、鼓励企业优先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针对失地农民流动性较差的现状,地方政府必须和征地单位加以协调,优先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首先从本地区企业抓起,最大限度的将一些技能、学历要求较低的非熟练工种优先安排给当地失地农民。如果单纯的行政措施难以解决问题,还必须以税收、用地、水电交通等优惠措施,激励和引导本地企业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 篇10
本次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9425人。
1、样本分布情况
按工作岗位分,固定岗位就业农民工23880人,流动就业农民工为5545人,分别占81.16%和18.84%。
按从事工作的行业分,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3.88%、9.75%、8.22%和1.26%;其他农民工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中工作。
按从事的职业分,主要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分别占17.49%、15.46%、13.22%、9.08%。和7.17%。
按东中西部划分,东部地区调查农民工13435人,中部地区调查农民工8980人,西部地区调查农民工7010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45.66%、30.52%和23.82%。
2、农民工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男性农民工19027人,女性农民工10398人,分别占64.66%和35.34%。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数的61.82%和36.51%。
从年龄上看,16-25岁的农民工有8954人,25-35岁的农民工有10553人,35-45岁的农民工有7516人,45岁以上的农民工有2402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30.43%、35.86%、25.54%和8.17%。
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有75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375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5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7848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759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2.57%、12.74%、52.04%、26.67%和5.98%。
二、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找到工作,分别占7.94%、7.38%、5.15%、3.85%、2.46%和2.05%。
(二)农民工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有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职员、办事员、管理人员、居民服务人员、商务服务人员、个体业主、小摊小贩、家政服务人员、市政环卫工人等。
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35.14%、13.27%和10.45%。
(三)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城里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
从每天工作时间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的占53.26%。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26.28%,每天工作11-12小时的占10.70%。有2.9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从每周工作时间上看,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36.7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天,15.58%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天,只有0.8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天以下。
从调查中了解到,造成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多挣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三、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
(一)农民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据调查,29425名农民工所在的单位提供工作待遇情况是:签订合同或协议的占54.01%,能兑现工资的占85.14%,提供加班补贴的占49.87%,有双休日的占11.87%,能提供工伤补偿的占42.84%,可以带薪休假的占20.47%,可提供岗位培训的占47.23%,有住房补贴的占7.58%,提供住房公积金的占4.76%,妇女可以带薪休产假的占被调查的女农民工的比重为20.22%。
(二)半数以上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有15891人,超过半数。其中,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占68.27%,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占10.53%,签订临时合同的占21.20%。
在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的10849名农民工中,平均签订合同期限仅为一年。其中,75.68%的农民工签订了9-12月的合同,7.91%的农民工签订了1-2年的合同,只有10%左右的农民工签订的合同时间超过两年。
据调查,签订过合同的农民工对合同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很清楚所签合同详细内容的农民工占了22.94%,比较清楚合同内容的占了41.94%,一般了解合同内容的占了23.02%,不大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内容的只占9.05%和3.05%。
(三)农民工购买保险比重较低
据调查,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险由单位购买的比例分别为11.89%、12.61%、8.41%和23.09%,由农民工个人自己购买的比例分别为6.56%、7.23%、2.55%和4.62%,由农民工个人和单位共同购买的比例分别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数单位能够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护措施和防暑降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特殊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中,10.93%的农民工有非常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23.74%的农民工有较为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51.47%的农民工有一些劳动安全防护措施,13.86%的农民工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
毛概论文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11
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直以来,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备受关注,它不仅事关着国家的稳定与和平,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毕竟中国的农民数量有8亿多甚至更多,若是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很好的就业,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三汇是达州的一个小镇,人数也是以农民居多,人数在五万多以上。近几年这里很多农民外出打工,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当然也有些人就在村子边附近打打零工,做做苦力活,以维持生计。总体来说,情况不容乐观。一来,一部分农民工南下打工,把自己的儿女交给长辈管理,使自己的上老下小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二来,那些在村附近打工的人两头忙乎:家里和工地,而且还不一定有稳定的收入。虽说是在工作,可那哪是所谓的就业啊。他们享受不到城市人民上班该享有的福利和待遇,情况好的能顺利的拿上工资,若是碰上倒霉的,拖欠工资那也是常有的事。
为了解我所在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在2013年2月10日到2013年3月1对达州市渠县三汇镇的农民工进行了一次工作生活质量状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劳动强度大,生活开销大;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差;文化娱乐少,技能培训少。尽管如此,但多数农民工仍认可目前生存的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范围、方式和内容
本次调查范围为:全镇包括各乡镇的农民工。
调查对象是:年龄在25-75周岁的,在固定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和在社区街道上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农民工。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采取街道社区拦截调查和入户调查方式。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包括生活情况、获取报酬、就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情况。
(二)调查样本的抽取
1、在固定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样本的抽取
以镇为总体,分两阶段抽取城市农民工进行调查。先抽取在固定岗位上工作的农民工,然后从中选取一定数量农民工进行调查。在抽取农民工时按照该单位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职业,适当考虑了农民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
在抽取各乡各个社区的农民工样本总量时,考虑到各个村分布得比较广,人口不是很密集。所以每个乡和社区都抽取200人作为调查。
2、自由就业的个体农民工样本的抽取
以镇总体从街道社区中选取自主就业的农民工,适当考虑农民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各抽取了30到50人调查。
(三)调查的样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356人。
注:此图为三汇镇灌丫口的一个自主创业的农民工。
1、样本分布情况
按工作岗位分,固定岗位就业农民工683人,自主就业农民工为345人,分别占65.16%和43.84%。按从事的职业分,主要为各类服务员、自己经营副食店、卖菜、打杂等,分别占11.49%、10.22%、9.08%。和17.17%。
按乡镇划分,汇西调查农民工356人,汇北调查农民工275人,汇南调查农民工277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45.66%、30.52%和23.82%。
2、农民工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356名农民工中,男性农民工1553人,女性农民工803人,分别占64.66%和35.34%。从年龄上看,25-35岁的农民工有人373人,35-45岁的农民工有人746,45岁以上的农民工有人1119,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35.86%、45.54%和58.17%。
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有85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人91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人452,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34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33.57%、47.04%、26.67%和15.74%。
二、农民工劳动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回来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镇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自己摆摊、去应聘打杂的、市政环卫工人、还有各类服务员找到工作,分别占7.94%、7.38%、5.15%、3.85%、2.46%和2.05%。(二)农民工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有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一般职员、办事员、管理人员、居民服务人员、商务服务人员、个体业主、小摊小贩、家政服务人员、市政环卫工人等。
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35.14%、13.27%和10.45%。
(三)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镇上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从每天工作时间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的占53.26%。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26.28%,每天工作11-12小时的占10.70%。有2.9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从每周工作时间上看,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36.7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天,15.58%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天,只有0.8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天以下。
从调查中了解到,造成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多挣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注:此图为一个卖菜的老爷爷,卖完了菜回去的场景。
这个老爷爷说,他的儿子在外面打工,留下了他跟他的孙女两人在家,自己种了些地,然后平时会到街上来卖卖菜,自己攒点钱。说实话,在走访调查这些老农民工的时候,看到他们很心酸,感觉他们这么大年纪了,却还要在外面奔波,受累,吃也吃不好。忙忙碌碌的活了这么久,什么时候才可以不那么累呢,生活条件才可以提高一点呢。
(四)农民工购买保险比重较低
据调查,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险由单位购买的比例分别为11.89%、12.61%、8.41%和23.09%,由农民工个人自己购买的比例分别为6.56%、7.23%、2.55%和4.62%,由农民工个人和单位共同购买的比例分别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数单位能够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护措施和防暑降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特殊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中,10.93%的农民工有非常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23.74%的农民工有较为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51.47%的农民工有一些劳动安全防护措施,13.86%的农民工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高温下工作,由单位给农民工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占60.97%,由农民工自己花钱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占19.77%,还有19.26%的农民工未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
注:图为调查走访的时候,看到的一些老年人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存在思想障碍,致使就业问题难以落到实处。由于受农耕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镇农民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比较严重,多数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偶尔有想改变生活的,也都是有想法,没行动,或是眼高手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小的看不上,大的挣不下。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偏低,急需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但是将农民集中起来组织培训困难较大,因为按照职业培训规定,每期培训最少要达到120个有效课时,也就是15天以上,但这部分人员多数是家庭的主要劳力、生活的支柱,不要说花钱培训,就是吃住用全免费的培训,也往往因为怕耽误农活而不愿参加,政府又不设立培训务工补贴,致使培训率相当低。
2、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尽管省、市、县各级都出台了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但农民工在某一行业、某一地方干,一般都是短期行为,即使常年外出务工的,也很少在一个行业呆很长时间。针对短期务工的农民工,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很难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由于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双方均缺乏参保积极性,短期务工又具有形式多样、地点不稳定等特点,再加上社会保险跨区域接续措施不完善,致使国家出台的好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每个农民工身上。
3、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不宽松。融资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农民工创业的主要障碍,而针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发放门槛太高,农民工一方面缺少信用担保体系,没有贷款的资质,另一方面信贷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愿意把款贷给大商人、大企业,很少有信贷部门愿意把贷款发放给白手起家的农民。而且银行在贷款时针对农民工信誉不高,还贷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贷款给农民工时就先把一年的利息全部扣下,致使农民工款贷的多,到手的少,这样成本也就越高。然而这样的问题已经出现,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针措施解决它。当然我们要对症下药。
四、对策与建议、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另一方面,可以在本地大力开发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这既促进了家乡的基本建设,又保证了农民工的更好的就业。
(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使他们有更多就业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一是建立农民工创业服务机构。依托劳动就业部门,成立返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便捷服务,帮助他们办理相关证(执)照。二是要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民离开土地向城镇集聚;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四)、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制定实施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并建立了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重点联系制度。部署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农民工权益受损的事情层出不穷,如农民工讨债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心头大患。
上图是来自网页的截图,从这些话当中可以体会内心朴实善良的农民工,他们心里那种对子女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责备的心情。
五、分析和总结
【乡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失地农民创业08-27
失地农民就业途径06-03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06-04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分析06-16
广水为失地农民打造就业“金刚钻”07-06
失地农民05-23
失地农民子女10-20
农民失地研究08-13
失地农民补偿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