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的呼唤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精选4篇)
传统美德的呼唤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 篇1
传统美德的呼唤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主法制的稳步推进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一些领域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极端事件,却在不断动摇着人们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信心。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被提上重要议程。对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对内生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尤其是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的自我认同和自我重构日趋紧迫,认同与践行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从2010年底到2011年5月,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电话访问,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的践行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如何弘扬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有效践行提供参考。
中国道德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名目繁多、内涵丰富的道德规范或德目,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当今社会,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仍具有深刻影响。何为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宋元时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现当代学者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进行了总结和发挥。课题组在参考大量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13个方面(详见表1),在调查中请被访者对其中每项道德理念的总体践行状况进行打分(0-10分),分数越高,代表对此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状况评价越好。课题组认为,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评分高低间接反映了调查对象对其所处的环境或同类群体的践行状况。
本次调查在对各职业民众进行个案深访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严格按人口比例抽样,总共回收有效问卷1991份,覆盖了北京、辽宁、江苏、广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的31个地级市(区),包括了各类职业人群。
整体状况
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主法制的稳步推进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调查显示,十三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高低顺序为:孝、智、和、仁、谦、礼、恕、义、诚、忠、节、耻和廉。当前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总体践行评价得分为6.48分。具体分析发现,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孝”、“诚”、“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道德文化传统理念
如图1所示,在十三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中,公众认为最为重要的道德理念依次是孝、诚、和、廉、义、仁、忠、礼、恕、智、耻、谦、节,对上述传统美德选择的百分比分别为:68.0%、39.0%、35.6%、30.6%、28.8%、25.2%、23.0%、15.7%、11.0%、6.7%、6.3%、5.7%、4.4%;同时各种美德在整体价值权重中的百分比为:22.7%、13.0%、11.9%、10.2%、9.6%、8.4%、7.7%、5.2%、3.7%、2.2%、2.1%、1.9%、1.5%。孝文化是公众一致认可的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调查的数据也再次验证了这一点。诚实守信、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着华夏子孙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这些理念在当前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2.农民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的评分最高
如图2所示,在对当前社会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总体情况的评价中,农民群体的评分最高,均值为
6.87分;其次是学生群体和商业从业人员的评分;再次是无职业或失业人员群体和工人群体;最后是国家公务人员群体,均值为6.27分。农民的评分最高而国家公务人员的评价最低,主要是与这两类职业人群对于道德标准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农民大多数生活于农村,农村中较好地保留了中国道德传统文化,同时农民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比较单一和简单。而国家公务人员则相对更多地具有现代意识,因而对传统道德的认识出现较大差异性。
3.女性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价高于男性
统计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总体践行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别。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为6.65分,男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为6.30分。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明显高于男性,这反映出女性群体社会道德践行较好,或者是因为女性留守家庭较多,而家庭道德理念践行较家庭外道德理念践行较好。
4.文化程度与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价成反比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与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总体评价成反比,即文化程度越高而对传统道德理念的践行现状评价越低。具体来看,16-30岁的群体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的反比数为-0.131;31-50岁的群体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的反比数为-0.20;50岁以上的群体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的反比数为-0.3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年龄群体,文化程度越高,其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越低,并且年龄段越高,文化程度与评价分数呈现的负相关性系数越大。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我们的文化知识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所忽略;二是文化程度越高现代意识越强,越想超越传统。
5.农村居民对于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总体评价上高于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的评分为6.75分,城市居民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的评分为6.35分。农村居民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明显高于城市居民,这与当前农村社会变迁相对较慢,因而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农村居民对于社会现实的批评和期望程度相对较低,因此评分倾向于较高。相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让城市居民更多地追求现代文化理念。
问题分析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公众对目前中国传统道德践行情况评价基本良好。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发现了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并加以化解。
1.“廉耻”之德相对匮乏
不知廉耻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毒瘤。在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各维度践行评分中,耻(5.75分)与廉(4.85分)的得分没有及格,被认为是当前社会践行得最差的两个理念。我们认为需求反映的是重要性与实践状况的落差,因此用践行评价位次与重要性位次的位差来衡量需求性状况。分析发现,位差为正的理念有:廉、耻、忠、义、诚。这说明此五个理念人们认为较重要而现实中却践行远远不够,其中,价值重要性排位差距最大的为廉和耻,其位差分别为9和7,是当前需求最为强烈的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腐败案件的不断发生,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折射出廉耻践行的不足和社会诚信的缺失。
2.政治道德备受关注
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状况评分较低的政治领域令人担忧。中国传统的德治主要强调要“敬德保民”、“恤民”、“爱民”、“政者,正也”、“廉洁奉公”。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对于“廉”这一道德理念的需求最为强烈,特别是近年来暴露出的问题,让公众对官员群体产生误解。在社会转型期,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应成为道德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经济道德问题较多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经济领域活动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诚”是民众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十三项的需求中仅次于“廉”的一项,但在评价上是最差的,这反映了我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在经济领域的严重缺失。部分商人为追求经济利益,采取卑劣的手段欺骗消费者,假冒伪劣横行,“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经济领域的道德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当我们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同时,追求一种合乎道德的经济,是其中应有之义,因为只有符合道德的经济才是人本的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如果企业普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甚至挣黑心钱,没有社会责任感,即使经济得到短暂的发展,那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得不偿失。
4.社会地位与道德示范存在反差
比较不同职业和性别群体的评分可以看出,评分较高的职业群体是农民和学生群体,农民和学生比其他职业的群体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情况的评分要高。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高出男性0.35分。这一现状反映了一个问题:一些被公众认为弱势的社会群体正在成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的榜样,相对强势群体来说,他们更好地践行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相反,社会强势群体对于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评分相对较低,间接反映了这些群体在道德理念践行方面的差距。在政治、文化、经济上掌握更多话语权的群体,恰恰是伦理道德方面被认为最不满意的群体,这种反差和异化的严重后果,是社会道德信用的丧失。
对策建议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让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进入人们的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必须世俗化,按照世俗化的方式传播,才可能被现代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实践。针对我国当前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弘扬孝、诚、和、廉等美德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时,也感到一些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这种恶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传统美德的丧失。正如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公众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总体践行的状况喜忧参半。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转化传播,弘扬传统道德理念的精华,既要继续发扬在当前社会践行得较好的方面,又要重视在当前社会缺失的内容,通过弘扬孝、诚、和、廉等优秀的传统道德理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加强对政治道德领域的廉耻教育,从底线上确保政治文明建设
在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之中,廉耻与道德问题联系密切,是人性建设的根本所在,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廉耻观不仅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也是治国安邦的道德基础。当代社会一些人荣辱是非颠倒,深层的原因是廉耻观念的沦丧。因此,必须加强对政治道德领域的廉耻教育,从底线上确保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紧密联系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实际,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让廉耻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3.切实加强对经济领域的道德规制,确保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具有社会整合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其中的“道”非常关键,但现在缺乏有关这方面的正确引导。经济领域道德滑坡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用,影响着民生事业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廉、耻、诚三个道德理念在经济领域的践行情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等领域最近出现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我国目前经济道德的严重缺
失。因此,我们需要在法律底线基础上切实加强对经济领域的道德规制,改变经济繁荣而道德萎缩的现状,加强经济领域的道德建设,强化资本的道德感,确保民生事业健康发展。
4.把传统道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我国的教育在宋代之前以道德根文化教育为主,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回溯到中国传统根文化。2009年2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一文中,将道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青少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需要把传统道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教育抓起,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在实处。
5.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教育水平,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先行者
核心职业人群(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重要践行者,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水平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也能形成良好的影响辐射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水平,在更高的标准上诠释和践行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瑰宝注入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执笔:李建华、董海军)
传统美德的呼唤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 篇2
时至21世纪前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 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 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 但究其根源, 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 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其中, 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诠释, 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大背景下, 本文选而择其一, 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
清末以降, 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 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 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 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直至20世纪90年代, 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入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 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 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于是乎, 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 在他们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 在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 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 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 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 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他人而非内心, 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 传统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道德文化缘何会在这个曾经以重视道德著称的文明古国走向衰落?究其原因, 可以从社会体制变革、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多个角度考察,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 即道德理念与信仰的缺失与国人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理念的盲目拒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其道德之维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致身心, 西学应外事” (《劝学篇》) , 此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即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行为实践的合理、合法与有效性, 惯于追求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理性,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看重为自身的思想言行找到本源的精神根基和理念寄托, 进而追求“天人合德”的精神境界。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和身心境界的提高, 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而宏大的道德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仰望星空”的精气神, 正是国人活在世上的一种姿态和尊严, 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境界和气质写照。正如老庄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孔孟追求的“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和佛家向往的“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就是这种厚德载物的视野和气魄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个道之、德之、道德之楷模。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如前所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充满着宏大的道德理念, “道”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发展的方向, 左右着国人的思维言行。老子的一句“道可道, 非常道” (《老子》第一章) 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国人对于“道”的追问和向往都限制在神玄、博大、形而上的境界之中, 而身处世俗的人则只能从心灵深处景仰、参悟而无法言传。正因为此, 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强调“道”与“天”齐、“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第五十一章) , 特别向往“天人合德”的和合境界, 且为国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念预设了思想规范:“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论语·述而》) , “大道汜兮, 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老子》第三十四章) 这种语境中的“道德”之理念固然源于人的内省, 但内省的原则又源于对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的信服:“天地之道, 博也, 厚也, 高也, 明也, 悠也, 久也。” (《礼记·中庸》) 面对广大、高明、悠久的天和天道, 人必须“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老子》第二十一章) 、“诚于中, 形于外” (《论语·子路》) , 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 进而追寻更高的道德境界。
对于“道德”的敬畏是国人生成其世俗道德理念的基础。在国人心目中, “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 道德之人会受到天道之庇佑, 不道德之人也会因天道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意。正是由于人人、事事、时时以“道德”为尺度, 国人的反躬自省、克己复礼才有了依据, 道德理念才能得以践行无阻。
四、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的世俗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之所以会造就众多道德之人, 首先是因为它虽然身处人们的心灵深处, 却又早已为人们设定了精神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 从而使国人能够随时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道德的评估与审判。假如没有这些目标和法则的引导与约束, 人们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 就无法区别正义与不义, 很容易沦落为误道之人或无德之人。其次还因为它也积极关照着人的世俗生活, 最主要表现莫过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文化”, “家”实在是“中国式”道德的最佳世俗表达, 一个“家”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世俗道德规范, 它既是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根基, 也是国人践行道德理念的具体社会表现。当然回归世俗的道德理念也时刻不忘提醒人们“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 (《礼记·中庸》) , 并以此告诫人们只要时刻抱着“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的入世态度, 自觉地正心、修身、养性, 就可以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的人生理想。
五、结语
道德归根结底源于理念与信仰, 而理念与信仰又都直指精神的天空。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 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国人的道性修养、德性生成都有着深远影响。而对于当今国人来说, 想要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 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 就必须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 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征文 篇3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重视美德,热爱美德”。的确,中华人民能屹立几千年不倒,是因为我们对品德的监守。
信赖,拾金不昧,是人们赞扬的好品质,就如一个人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们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竞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呼唤传统美德的作文 篇4
文摘 王晓
我们不能希望人能百分之百的消除私念;但应该在牵涉到别人利益的时候,能退让一步,不损害别人。
利己也不是罪恶,利己而不损人就是美德的起点。能够舍己为人就是善性最可贵的发挥了。
一个人,能不过分的患得患失,就是减少了利己的念头。减少了利己的念头,心上就会感到坦然而清凉。
能够了解到“自己”虽然重要,但这“自己”的`价值却必须在群体的利益中才可现,就自然可以把群体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而不致过分斤斤计较,烦恼不堪了。
所谓的“光彩”,是一种知道自己行为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感觉。所以凡是自觉问心有愧而可能会被人责罚轻视时候,就都不会觉得光彩。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活得很光彩的时候,就会觉得步履轻快,一切阻力都可由于他的活力,迎刃而解。
真正品德良好的人,他的感情自然、适度、而且真纯,不必有一点约束与造作,但决不会过分。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快乐,别人和他在一起时,也会如沐春风。
感情不但使生活滋润丰富,更是许多创造的原动力。
初步的品德教育我们如何用理智来约束感情。进一步的品德教育是教我们如何让感情不必经过理智而能够适当的出现,来显出人生真正的乐趣与活力。
缺少身体的活动,是体能的浪费;缺少思想的活动,是心智的浪费。不活动是懒惰;不思想也是懒惰。
思想并不一定是艰深孤高的。正相反,许多透彻的思想是由最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来,也最能由眼前手边的小事得到印证。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生活的节奏也跟着加快。这种快速度的生活节奏,使人们一切都急于争取时间,唯恐一旦慢下来会落伍,或被别人超越,这种心理上不敢慢下来的紧张,是使人们无法深入思想的最大原因。
一个人,如果一心只愿向前追赶,而没有心情去辨认是非,分析问题,会变成盲目的匆忙。这种盲目的匆忙,反而妨害了真正的创造与发明。
我们在工作上要争取速度,在心情上却要不慌不忙。
【传统美德的呼唤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初中生主题征文07-06
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08-17
坚守道德底线,弘扬传统美德09-06
中国传统美德英语作文10-03
中国传统美德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12-10
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08-28
弘扬传统美德的句子06-05
继承传统美德的作文06-30
清明祭祖的传统美德12-10
变味的中华传统美德作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