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

2024-09-28

传统美德(精选12篇)

传统美德 篇1

在践承国学教育的今天, 诵读古诗文成为集文化、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一种教育载体, 力图以中国古典诗文为载体, 古为今用, 去粗取精, 推陈出新, 建立起一套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 具有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活动, 用以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我校在“践行国学教育、创新育人模式”活动中, 认真搞好古诗文诵读工作, 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力争达到“读千古美文, 育文明新人”的目的。

一、明确“诵千古美文扬中华美德”的意义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道德和价格的支撑 , 那么科学越发达, 人的文化层次越高, 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这说明, 德育对人类起着重要作用, 是做人之根。德的培养靠教育, 教育要从小抓, 从基础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能力固然重要, 但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校的诵读工作着重从“爱”“勤”“诚”“志”“学”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做人准则, 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二、倡德育, 诵读活动有声有色, 异彩纷呈

学生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认真地投入,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综合素质会一天天的在诵读中得到提高。

(一) 书声朗朗, 于诵读中感悟美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而古诗文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 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压力, 相反却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激活了学生自身内在的潜力, 使他们因此获得了道德品质上的、人格上的收获。每天早读时间背诵20分钟, 每周背会3—5首诗。由于学校营造了这种氛围, 每天早上, 学生一到校, 诵读之声不绝于耳, 你诵我和, 一番喜人场面。学校广播节目中, 还特设“经典古文诵读欣赏”栏目, 每当旭日东升, 学生陆续步入校园, 喇叭声中首首朗朗上口为世人传诵的千古佳句已自然入耳、入心, 渲染着校园一份浓浓的文化气息。

“人必其自爱也, 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 而后人敬诸。”这首诗教育学生一定要自爱、自尊, 否则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可以说懂得自尊自爱是形成高尚品格的基础。“少不勤苦, 老必艰辛;少能服劳, 老必安逸”。勤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这首诗告诉学生少年时经历困苦是一种幸运, 少年时学会自找“苦”吃, 就等于积累财富。而现在许多少年儿童, 家庭条件优越, 家长照顾的无微不至, 甚至连系鞋带、挤牙膏这类小事也由家长代替。当读到这首诗时, 学生会反思自问,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会有奋斗精神吗?会有责任感吗?能有所作为吗?

(二) 情真意切, 于活动中体验美德

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 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 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古诗文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在主题班会上, 学生们通过说、唱、演、打擂台等形式, 把无形的诗意编成短剧和舞蹈, 借助戏剧的艺术形式表现诗意, 就使抽象变成形象, 得到主体的再现。他们还尝试了根据诗的内容编成相声、快板等艺术表现形式, 效果也很好。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当学生们把这首诗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的时候, 台下所有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 懂得了爱的真谛。

板报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学校有大板报, 各班有小板报。学校的板报每周由一个班主办, 互相评比。每个班的同学们早早就准备好优美的诗句“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这些与做人相结合的名言警句, 使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之中, 与不朽的先哲圣贤对话, 感悟传统美德的教育, 品味民族文化瑰宝的雄浑美丽。

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 精心设计, 查找相关资料, 给诗配画, 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板诞生了, 通过读、背、想、写、画, 学生理解了古诗。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思维能力, 在抄写过程中练习了书法绘画, 在动手活动中深深体验了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

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时间。在课外活动中, 学生们把古诗文编入到拍手歌、跳皮筋、剪子石头布等游戏中, 孩子们在玩中学, 学中玩。在家中, 孩子们做完作业后, 不再无目的地去玩, 而是去诵读一篇篇精美的古诗文, 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家长也十分支持此项工作。

(三) 塑造自我, 于诵读中发展美德

通过诵读古诗文, 我们的学生比以前更有朝气、更有理想、更加奋发向上, 思想道德境界更加高尚, 他们在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在课堂内外发挥着作用, 对学生的教育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传统美德的教育深入到了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学生会用“君子有九思”中的“忿思难”来教育同学不要打架;会用“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来激励自己珍惜时间, 努力学习, 不要贪玩;用“言之所以为言者, 信也, 言而不信, 何以为言?”来告诫自己说话要负责任, 不负责任的话就不要说……诵读古诗文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又是意义深远的。书声朗朗, 开卷有益, 文以载道, 弘扬美德。

传统美德 篇2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传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它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对高山你定会赞美她的高大苍劲,俯看小草你定会称赞他的坚忍不拔。是的,那是因为它们身上都饱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顽强意志,还因为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顽强,靠的就是正气磅礴,荡气回肠的铮铮铁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加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加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如此缤纷。然而真正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什么呢?

语文老师说:“中华美德是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数学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条长长的线段,它连接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过去,艰苦奋斗、创造灿烂的今天和充满希望、无限美好的未来。”

地理老师说:“中华美德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它是中国山川秀丽,晴空万里与第一轮阳光所组成的,它是东方不败。”

历史老师是说:“中华美德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

美术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而耀眼的。”

音乐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动人,他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努力拼搏。”

我说:中华美德是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文明进步”成为了最重要的中华美德。当我们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我们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我们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我们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我们学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我们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如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 篇3

缇萦救父

公元前167年,山东临淄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就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是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可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们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了一个办法,把肉刑改为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就这样,缇萦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件具有进步意义的大事,而缇萦救父可以说是引发此次改革的导火索。小姑娘缇萦的勇敢和仁孝也传遍四方。

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购书信息

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图书发行总公司

地址:济南市纬一路321号

邮编:250001

网址:http://www.sjs.com.cn

电话:0531—82092661

联系人:牛元涛

电子邮箱:faxing@sjs.com.cn

传统美德励我成长 篇4

一、传统美德教育, 应从小抓起

俗话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一个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任由教师、家长在上自由挥毫泼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 从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敬父母, 什么是互敬互爱;告诉他们要勤俭节约, 爱护公物;养成喜欢学习、劳动的习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等等。从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中, 学生从小便成了一个“正义使者”的化身。这样的一个正确引导, 会影响学生一生。所以, 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小学来说, 应从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二、开展多采活动, 弘扬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教育, 包括勤俭节约, 助人为乐, 尊敬师长, 孝敬父母, 勤奋刻苦, 爱国精神等等。

针对以上几方面, 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实验课题指导下, 我们定期以一个主题为中心,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有情景剧表演、讲故事、主题小报、主题板报、主题班会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理、进步、成长。在活动中,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辨别美与丑;在生活中去识别是与非, 把每一个学生感化、熏陶为“正义小使者”。如:在“勤奋读书”专题教育中, 开展讲勤奋读书的小故事;背古人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诗词;利用庆“六一”活动, 开展读书的情景剧表演等。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 开展“帮妈妈做一件事”的孝道教育;利用清明时节, 讲革命烈士故事;利用“七·一”党的生日, 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主题队会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 使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受到勤奋读书、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传统美德教育。

三、营造校园氛围, 渗透传统美德

为了传统美德启蒙教育落实到实处, 收到实效, 我校从环境入手, 在校园中营造开辟了两大教育阵地。

1. 在新教学楼内的走廊墙壁上, 制作了文化长廊;在校园内制作了诗词小路;把旧教学楼二楼大厅制作成了开放式的文化大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更重要的是, 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 方便了学生诵读。

2. 利用电子显示屏, 播放名人名言, 每周更换一次;利用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看故事、听故事。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中, 让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我校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结合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进行教育, 形成传统美德的现代化教育功能。

四、培养教师的精湛业务素质, 发展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德育资源。怎样使传统美德知识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 讲求教学艺术, 提高教学质量。为此, 我校从上学期开始, 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为充分挖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培养一批精湛的教师队伍, 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并在当代教育中得以更深入的发展。

五、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践行传统美德

创设家庭小氛围, 营造社会大环境, 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构建校内外相一致的教学模式, 提高家长的素质。为此, 我校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 请有关专家进行了两次大型讲座, 以此提高家长教育子女和自身的修养水平, 并对家长提出要求:一是配合学校工作;二是言传身教做表率。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进行。

走进我校, 你会看到学校的走廊中、开放式阅览厅中、校园的绿荫下、石凳旁, 随处可见学生读书的身影, 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 让你也想坐下来和学生一起畅游在书海之中。你还会看到行着标准队礼的可爱的学生, 并听到他们“老师好、老师们好!”的声声问候, 让你真想去摸摸他们的小脸蛋儿、小脑瓜儿。这种勤奋读书、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 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 这与我校长期不懈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传统美德 篇5

《三字经》里就有一个孝顺父母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黄香。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晚上小黄香想到父亲的被窝也很冷,就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变暖,让忙碌了一天的父亲可以睡个好觉。

今天,妈妈也给我讲了个感人的故事。就是妈妈的同学,一个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好女儿。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因为从高处摔下来,双腿瘫痪了,她的妈妈就弃他们而去,丢下了他们父女俩。她爸爸瘫痪后,不能正常干活了,家里经济情况又不好,她就自己动手给爸爸做了一辆轮椅,还把家里所有的活全包了,有好吃的,也总想着先给爸爸吃。早上很早就起床了,给爸爸做好早饭,然后再去上学。晚上一放学,就狂奔回家,洗衣烧饭。夏天,酷热无比,家里没有电风扇,她就用扇子摇啊摇,给爸爸带去一丝丝凉意。晚上睡觉的时候,她总要起身好几次,给爸爸擦擦背,翻翻身,让爸爸睡得舒服点。冬天,寒风刺骨,她爸爸的腿冻得直发疼,她就用自己的双手揉啊揉,搓呀搓,尽管她的额头上冒出了汗水,她也没停歇,还是不停得搓呀揉呀,就想让爸爸不再那么痛苦。

我听了这个故事,即感动又惭愧。想想自己早上起床还得爸爸妈妈叫;自己的衣服要妈妈洗;吃饭的时候还要爸爸妈妈叫……真是太丢脸了。爸爸妈妈很辛苦,工作还很忙,却还处处关心着我,为我着想着。而我自己却老是跟爸爸妈妈顶嘴,经常惹他们生气。

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不再做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爸爸妈妈下班后,我会端上一杯暖暖的热茶,让他们感到温暖;在爸爸妈妈疲倦的时候,我会给他们捶捶背,让他们不再疲劳;在爸爸妈妈心情不好时,我会讲个笑话逗他们笑,让他们心情愉快……

弘扬爱幼传统争当美德少年 篇6

说设计:本次活动,分四课时完成,前三课时,队员和一年级小朋友结对子,有了与幼小儿童相处的经历;入队仪式上,新老队员牵手,结下情谊;队员们到福利院慰问演出。本次说课为第四课时,分享前期活动的收获,聚焦“爱幼”主题,引导队员“悦纳”家庭中的小成员,在相处中做到宽容谦让,成为幼小儿童的表率。

说辅导:辅导过程,我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把有意义的教育主题做成有意思的教育活动,策略如下:贴近生活:通过情景剧聚焦并放大生活中与幼小相处的矛盾,在思辨后反转剧情,指引队员将爱护幼小的想法落实为真切的行动;调动情感:利用故事、视频、音乐等手段,调动队员情感;螺旋推进:从解读“爱幼”的内涵,到家庭篇,校园篇,社会篇,逐步放大。

说过程:此次活动课共分为四个篇章。1.爱幼之历史篇——说文解字,追溯渊源:第一小队解读“幼”字,介绍古书典籍中关于“爱幼”的记载。队员们一致认为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学习并传承这一美德。2.爱幼之家庭篇——分享快乐,聚焦问题:四位队员讲述了自己和弟弟妹妹相处的趣事,队员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作为辅导员的我也讲述了自己和弟弟手拉着手在手术室外等候妈妈的经历,队员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第二小队表演情景剧《兄弟之战》,取材于生活中真实的案例。队员们从剧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辅导员适时点拨。在队员们的出谋划策中,反转剧《兄友弟恭》上演了,展现了长幼相处之道。3.爱幼之校园篇——助人强己,乐在其中:第三小队分享了手拉手活动中的感想,更领悟到了助人强己的道理。4.爱幼之社会篇——心手相牵,把爱传递:第四小队利用视频将队员们的视野拓展到外面的世界。(播放视频:吃不上一顿饱饭的姐姐将爱心午餐中仅有的一个鸡蛋装进了口袋带回家中给弟弟)此刻,再动情的话语都是多余的。队员们噙着泪水,决心行动起来,把爱和温暖传递给他人。懂得悦纳幼小,宽容谦让的好少年们在音乐声中光荣地佩戴上了美德章。

说效果:队会后,队员们还将继续推进手拉手活动,在教会一年级小朋友更多技能的同时,注重与他们情感上的交流,做好他们的表率,并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引领一年级小朋友共同争当“美德好少年”。队员们还将参加“爱心公益社团”系列活动,一起走进养老院,进行爱心募捐,捐赠书籍、衣物等,实现自己的小小“公益梦”。

医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探析 篇7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 并为实践证明了的优良道德传统,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内在灵魂, 也是中华民族在其成员身上留下的“胎记”, 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未来从事“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神圣职业的准医生而言, 当代医学生的医德素质在其总体素质构成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额”, 是其成为合格医生的决定性前提。因此, 重视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 既有益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又有助于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中华传统美德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广博精深, 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灿如星海, 具有多方面的表现。

作为思想理论或观点学说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思想理论或观点学说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传统美德包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胸襟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操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历久弥新的美德, 激励着一代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 内而修养储能、砥砺道德, 外而平治天下、建功立业;同时也内化为坚忍不拔、刻苦耐劳、乐观进取、善良敦厚的民族性格。这些美德在今天理所当然是教育医学生献身医学、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重要精神食粮。

历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从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广大劳动人民则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生产实践中, 广大劳动人民形成了一系列优秀传统道德:仇视并勇于反抗剥削压迫的道德情感和革命精神;反对等级特权、主张“等贵贱, 均贫富”的平等观念;要求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尊严、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形成的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憎恶不劳而获和骄奢淫逸的优良品质等。教育医学生继承和发扬历代劳动人民的这些传统美德, 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重大意义。

历代思想家提倡的格言警句。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 历代思想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经历所悟出的一系列的格言警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其中蕴涵的合理内核也为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精神素材。例如, 在待人接物方面, 孔子提倡的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等, 都是人们经常引用的至理名言。在对待事业的态度方面, 孔子说的“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张载追求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品格, 顾宪成坚持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等, 长期被人们视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个人修养方面, 孔子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准则, 《礼记》中的“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的修养方法等, 人们常常用这些格言警句来加强自身修养和互相勉励。

以上所举只是中华传统美德构成的极少部分, 但也体现了中华美德的鲜明特点:重视人伦关系和人的价值;重视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操等。千百年来,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相得益彰, 至今继续显扬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具价值的重要精神资源。

3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时代价值

美德出于有知, 败德出于无知, 只有对人类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人们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德性素养。无疑,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3.1 弘扬中华伟大民族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 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已为各国重视。日本把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看作是培养“大和精神”的基础。日本教育界认为, “理解日本的文化和传统以及对此持有正确的态度, 作为养成下一代日本人的基础极为重要”, “由于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 就能产生作为国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就能产生爱国的和为祖国发展献身的自觉性”。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70%以上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新加坡的经济开始高速腾飞, 但道德状况却迅速下降, 西方的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搞得世风日下。有鉴于此, 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及时提出了一项基本国策:用西方的科技发展经济, 用中国的儒家道德治理国家。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新加坡十分重视对学生加强继承和发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特别是儒家的道德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新加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的儒家道德, 所以新加坡在经济上获得“亚洲四小龙”美誉的同时, 新加坡的道德水准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融汇于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二者形脉相随, 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深厚凝聚力。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关系到增强民族自信心, 关系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关系到医学生能否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我国早日以雄伟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但市场经济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竞争观念, 促进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 它的负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 对人们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当前一些“免疫力”低的医务人员出现的是非不分、美丑混淆、荣辱颠倒的“症状”就是具体明证。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是当务之急。义利观就是道德与利益关系的理论, 其实质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国古代儒家明辨义利, 核心就是明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对此,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 因为“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但孔子并未完全否定利的价值, 他强调的是“以义制利”、“义然后取, 人不厌其取”。以义制利、义然后取, 指用代表社会公利的道德原则对个人私利进行制约, 也就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儒家提倡的这种思想至今不减其积极意义。所以,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 是防止他们沦为“金钱拜物教”奴隶的迫切需要, 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3.3 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有德无才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废人”, 医学生在学好医学知识的同时, 必须重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举凡皆知,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的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在我国古代, 从老子、孔子开始, 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 并提出了许多有新意的主张。《老子》中说:“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孔子则进一步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之说, 孟子也强调“反省内求”以达到“浩然之气”境界的修养理论。被人们称为“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的儒家经典《大学》, 更把“诚意”、“正心”、“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宋明理学代表程颐和朱熹又提出“主敬”的修养功夫, 认为“敬则天理常明, 自然人欲惩窒消治”。古代中国不同学派所主张的道德修养方法虽然不尽相同, 但却一致认为, 提高人自身思想觉悟、达臻人格完善, 必须有赖于个体的自觉修养。而修养则是道德主体提高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坚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举措, 更是道德主体实现自身价值、保持“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的一种理性自觉。因而,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医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思想家关于道德修养的嘉言懿行, 从中汲取营养,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实现身心、德才的和谐发展。

世界著名学者李政道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今天, 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否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时代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 取决于他们能否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判继承、锐意创新的优良品格;面对人们的物质欲望愈益强烈、价值取向愈益多元的当今时代, 弘扬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为鲜明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迫在眉睫。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是一件关乎长远的大事, 应引起各方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 篇8

一、加强领导, 增强“传美”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充分认识传统美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功能, 加强领导, 开发教育资源, 促进了“传美”教育工作有力开展。在学校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专题系列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了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采取分层教育, 确立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 在初一开展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在初二开展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的教育;在初三开展爱人民、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二、规范管理, 提高“传美”教育的科学性

为了促进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科学有效地进行, 我们充分发挥课题的牵动作用, 以点带面, 推动全校性的“传美”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机构、制定规章制度,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 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在课题运作过程中, 采取目标化管理, 包括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考核和目标完成质量的评估四个环节。我们对实验材料采取档案化管理, 全员负责, 责任到人, 为传美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证。在教育内容上, 有的放矢,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将传统美德教育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纳入德育目标体系中,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把建章立制、建组织网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机制相结合, 将规范、标准、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评估奖励相结合, 形成了良性实验研究运行机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传美”教育的基础性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和示范的作用。为此, 在开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师德建设, 使教师明确在素质教育中要以身作则, 用民族传统的美德和现代文明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言传身教于学生, 做全社会美德的表率。几年来, 由于我们从教师队伍抓起, 从基础抓起, 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广开渠道, 注重“传美”教育的全面性

多年来, 我们将传统美德教育, 渗透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 其主要途径是:

1. 开展学科渗透教育。

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开展教育活动, 是传美教育最有效、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在学科渗透教学中, 教师注重发挥其教育艺术, 在教学某环节上通过插入师生讲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或扮演角色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通过教材中优秀人物品质去感染学生, 将优秀人物的美德转化为学生的美德。几年来的学科渗透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日益养成。

2.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活动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弘扬继承传统美德的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

3. 开展学校环境影响教育。

学校环境影响教育就是把学校环境设计成一个育人的大课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 注意加强营造学校传美教育氛围, 使传美教育时时不忘、事事体现。在室内外楼层悬挂伟人、英雄人物画像。班级教室悬挂名人名言、诗词格言条幅以及定期举办学生手抄报、书画展等。

4. 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

几年来, 通过学农基地, 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农民的勤劳俭朴;通过学军基地, 组织学生到部队去接受军事化严格训练, 体验军营生活, 陶冶情操;通过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不断获得体验、锻炼和感悟。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而且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美德,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实现“以德治国”, 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民族综合素质, 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需要,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传统美德 篇9

一、借助历史人物的志向,引导学生辨析美丑

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坚定的志向,这也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屈原“年轻时候就有报国的慷慨大志”;张仲景决心“为人民解除病痛”;玄奘“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岳飞“精忠报国”;郑成功“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而“决心收复台湾”;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崇高志向,可以成为导引中学生行为的直接动因。

反面的历史人物有着罪恶的思想,如袁世凯有“野心”,“还企图当皇帝”。在讲《辛亥革命》一课时,把袁世凯不可告人的目的板书出来,与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远大抱负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去判断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低,从而强化正面教育,使中学生加深对理想道德的理解,进而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变成支配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

二、创设教学情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历史课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充满激情,歌颂与批判、崇仰与鄙视、赞扬与讽刺、欣喜与愤怒,是非分明,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有的内容的讲述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情,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地讲解,配以不同情调的乐曲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当时历史的情境,与历史人物“见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如播放《甲午风云》音像,讲解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冲向敌舰壮烈牺牲时的情景。邓世昌的高大形象就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有些课文教师可用以情激情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共鸣。讲《林则徐虎门销烟》要用亲切、欢快、流畅而激昂的语调;讲《血染卢沟桥》、《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我国军民团结一致,掀起抗战热潮,要用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语调……只有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感情,爱国情、民族恨才能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总结提升,渗透历史人物的心灵美

中学历史教材,每一课都介绍一个或几个人物,对主要人物要引导学生对其作出准确、客观的分析。例如教学《华夏之祖》,补充作业题: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归纳为三点:1.他办事勤快,能团结群众,听取大家意见;2.他经过实地观察,带领广大劳动人民,采用了疏通的正确办法治水;3.他一心为公,辛勤劳作,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13载,终于战胜了洪水,使广大群众安定下来。大禹治水成功的三点原因,也是大禹三方面的高贵品质。这三方面,着重称颂大禹公而忘私的道德品质,同时说明在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中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威力。

四、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事实,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对人物道德行为和功过是非的分析、比较、概括,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他们的传统美德修养。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具有多面性格,优点与缺点共同存在。例如讲《中华文化的勃兴》,介绍大教育家孔子,一方面他治学严谨,主张“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也有鄙视生产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缺点。对于这类人物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分清是非,以达到养性育德、净化心灵的目的。

引导学生评价农民领袖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其阶级局限性。如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反秦,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但项羽入咸阳,大肆杀掠,火烧秦宫,烟焰三月不息。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并从严律已。

五、用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学生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充分借助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历史教科书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人名言、名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思邈的“人命之重,有贵千金”;邓世昌的“我们从军为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声威。”介绍司马迁身残志坚的事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又如介绍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冠的戚继光;明未清初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抗击入侵的沙俄,收复新疆,“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甲午战争中,浴血奋战,“平壤城头留英名”的左宝贵;戊戌政变后,甘洒热血,“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等等,爱国事例俯拾皆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既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

六、联系生活实际,内化学生美德

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筛选、淘汰、更新和丰富。在讲课时要能站在今天的高度讲传统美德,赋予传统美德以新含义。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引进外商;讲岳飞精忠报国,联系黄继光、董存瑞的为国捐躯;讲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同时结合焦裕禄的鞠躬尽瘁,既讲古人的优良传统美德,更要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十个“结合” 篇10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爱国主义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古往今来,许多爱国人士都忧国忧民,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清朝焚烧鸦片的抗英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祖国,不怕牺牲,永垂史册,是爱国主义力量的集中表现。少年兴则国兴,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讴歌志士仁人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让他们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更要教导他们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结合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没有国哪有家”等思想观点作为自己的价值坐标。学校可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作为青少年的人生格言和道德行为准则,并注入集体主义的新鲜血液,以此作为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之源,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集体、社会和国家中。比如,开展争创优秀班级、优秀小组活动,举行优秀小组成果展演,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美德意识,让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能,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可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放手让学生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可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强化其学习的内驱力。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记载,记载自己的良好行为,记载自己进步的方面。一段时间后,通过班会课进行自我展示,对于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和点滴进步,教师热情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更大激情,发掘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结合

礼仪,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和公德的体现。学校和教师,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时,应引导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精华。可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征文演讲等形式,营造学礼仪、讲礼仪、行礼仪的良好风尚;可利用校广播电视台、文化廊、教室、校园墙壁等载体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让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科书;可利用电子屏、黑板报、手抄报展开礼仪教育活动。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结合,培养学生文明之举、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和奋发之志。

五、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各学科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具体化,加强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学行为中,创设学生美德形成与发展的空间。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可通过历史事件、人物,颂扬爱国主义、正义感、大无畏精神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可通过背景及科学家的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六、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内外教育结合

美德教育不是班主任、品德教师的专利,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职工,都应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成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地点,如果都能为着同一个目标教育学生,就能形成整体的合力教育。可利用晨会、周会,让学生学习美德要求,提高认识;可通过综合活动把同一学科中或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加以归类、组合、穿插,编织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校内外结合,优势互补,教育联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参观访问,听校外辅导员讲家乡的名人故事等。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传统的洗礼,养成好习惯,树立好风范。

七、传统美德教育与专题实践结合

陶行知曾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美德教育应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让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勤劳、勇敢、果断的个性心理品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在图书馆阅读倡导不高声喧哗,购物、乘车、买票要排队等,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寒暑假,可借助家庭资源进行美德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生活能力,开阔社会视野和丰富社会阅历。

八、传统美德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

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十分紧密,对学生的教育应把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比如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要求结合起来,可促进学生以诚待人、严于律己,培养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学校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内容,从思想理论和行为方式上要求学生增强荣辱观意识,培养学生协调自己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目标与对国家的责任感结合起来。

九、传统美德教育与孝老尊长教育结合

“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孟子提出“仁”的主张,其“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即重视人、尊敬人、关心人、同情人。如果学生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自然不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尊敬每一位教职员工;在社会上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学校还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达成家长的认同、协同。

十、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网络教育结合

网络时代的生活需要网络时代的教育。学校可通过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传统美德教育平台,为学生创建多角度、个性化的阅读空间,比如放置古人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事迹、传统美德故事、名人传记、中华文明等,让学生读健康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书籍,启迪他们的思想;可建立传统美德专题论坛,学生通过BBS、Email、博客等与教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可开展以“宣传传统美德教育”为题目的电子作品竞赛活动,学生在收集材料、分析、制作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还可把师生优秀的作品传到校园网上,让大家共同欣赏,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让优秀的、感人传统美德事迹传达给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网络教育结合,网络不再只是用来娱乐,而是成为展现自我、相互学习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成才先成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能担负跨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历史传承的美德及有关美德教育的丰富资料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宝贵财富,将这些宝贵财富与青少年学习、成长结合,与时代要求结合,扎实并创造性开展活动,既能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

参考文献

[1]王志刚,王文东.核心价值观的民族传统基础---基于中国少数民族美德传统维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2]李锦鸣.牵手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顺市实验学校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美德教育活动纪实[J].贵州教育,2014(11).

发扬传统美德的好少年 篇11

从小杨子惠就是大人眼里最懂事的孩子。上小学后,她越来越懂事了。她把爸妈的爱转化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尊老敬老的动力,深受邻里、亲友的夸奖。懂事的杨子惠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认真地做作业,不让家长操心。做完作业就开始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教师,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她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从二年级开始,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快乐阅读伴我成长”的长远计划,要求自己每天无论多忙,都要抽出至少半小时进行课外阅读,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日记。近年来,她已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和日记,并且有多篇作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广泛的阅读丰富了她的知识,开阔了她的视野,也培养了她良好的道德情操。

她一直认为,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个学生的优良品质,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大批的建设者,仅靠个别人的本领是不行的,如果能使全体同学都取得进步,那就是她最快乐的事。学习上,她有一种超前的意识,每个假期,她总要把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提前预习半册书,她说开学后才更轻松。平时,她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谈心得、交流学习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主动关心班里学习较差的同学,对于那些后进生总能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解答疑难、耐心讲解。乐于助人也是她的一大特点。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当她听了关于那位孩子的事迹后,心情非常沉重,感到自己的生活比他幸福多了,想为他尽一些自己的力量。在和父母商量后,就把自己半年来积攒的所有零花钱全部捐了出去。像在班里帮着同学打扫卫生,借给同学学习用具等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每一件小事都饱含了她对班集体的热爱和对同学们的友爱,她一直坚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美好社会一天比一天好。

每天她几乎都是第一個进教室,不管是不是她值日,她都会主动去打扫教室,在她的带动下,来得早的同学也加入其列,打扫完后,她带领大家读书学习。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她还是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她从不吵着闹着要妈妈给她买新衣服。衣服旧了她照样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学。妈妈朋友家的小姐姐穿小的衣服给她,她也不嫌弃。每当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说要奖励她时,她从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开口要钱或要什么贵重的礼物,而只让爸爸妈妈买一本她喜欢的书作为奖励。

她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绘画、书法等是她的最爱,办班级里的黑板报更是她的拿手好活。多才多艺是她追求的方向,学校每次组织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她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参加过书法、绘画、诗歌、电脑动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也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在学校,她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树立良好班风、班纪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学习上,她刻苦勤奋,她说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为她的付出。

杨子惠同学的尊老爱亲,勤奋好学,聪明懂事的事迹,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广泛的荣誉。在三里湾小学,她每学期都被评为全优生、优秀班干部。但是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杨子惠同学身上表现出的尊老爱亲的中华美德,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和推崇的。

(驻马店市关工委办公室供稿)

传统文化中的“勤俭”美德探微 篇12

勤俭之为美德, 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 可以说就是一部勤俭自强、艰苦奋斗、血火交淬的创业史。勤俭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日益紧缩的人均耕地面积等自然历史因素交相作用, 共同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的生存模式———“温饱人生”。它是古代中国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其灵魂和核心是勤俭的道德观, 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这是中华民族与天作斗争的向往;“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这是中华民族与地作斗争的幻想。虽然这些“斗争”都属于神话传说, 但其所折射出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蕴之一, 并扎根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艰难的生存环境是萌生“勤俭意识”的自然土壤, 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强化“勤俭意识”并内化成“勤俭道德观”的文化土壤。崇尚“中庸”的儒家文化, 提倡“节用”的墨家文化, 奉行“无为”的道家文化, 等等, 无不把“勤俭道德观”奉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圭臬。《老子》有名言:“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1) 只有“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才能达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 的澄澈心境。老子并不反对“无色”、“五音”、“五味”本身, 而是对弥漫于当时社会的骄奢淫逸之风大加鞭挞, 提倡勤俭的道德风尚, 反对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墨子则对传统的节用观作了系统的阐述, 其“节用观”的推行大到为政治国, 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如墨子认为所穿之衣“冬以圉寒, 夏以圉暑”即可, 所用之食贵在“足以充虚继气, 强股肱, 耳目聪明” (3) , 没有必要铺张浪费, 花去不必要的钱财。

二、“勤俭”美德在继承中发展, 具有可复制性、延续性和广泛的道德认同。

正如毛泽东所说, 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 (4) 。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勤俭”美德, 泽被中华, 利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勤俭”美德世世代代地受到中华儿女的遵循和践行。它首先体现在中华元典文化之中, 广为传颂:“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 (5) , “惟日孜孜, 无敢逸豫”,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6) 。中华元典所昭示的“勤俭”美德, 千百年来, 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古至今, 勤劳与节俭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一对孪生兄弟。在勤俭美德的感召下, 在生活中, 人们把“勤俭”与“持家”结合在一起。正所谓:“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7) “勤似甘泉水, 俭似聚宝盆”, 没有勤劳, 就没有财富;没有节俭, 就无法聚集财富。勤俭美德不仅仅限于普通百姓, 古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积极提倡勤劳节俭, 并身体力行, 以期形成全社会“崇尚勤俭、贬抑侈靡”的道德风尚。三国时代的蜀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8) 的生活哲学, 认为只消修成“淡泊”、“宁静”的心境, 就能实现“明志”、“致远”的最高精神诉求。北宋宰相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将“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9) 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道德典范。

近代以来, 勤俭美德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休戚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 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美德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如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腥风血雨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血火交淬的三年解放战争等, 这些历史的片断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勤俭的精神风貌。

三、“勤俭”美德的价值思考。

第一, 勤俭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生活态度, 铸就了中华民族“忍”的整体性格。反映在生产生活上, 即是劳之忍和俭之忍。“黾勉从事, 不敢告劳, 周人之所以事君;惰农自安, 不昏作劳, 商盘所以训民”, 这是劳之忍的表现;“以俭治身, 则无忧;以俭治家, 则无求” (10) , 这是俭之忍的写照。一勤天下无难事, 万事“勤”字当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 则离不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热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心和“日间挥写夜间思”的痴心。“俭”利于砥砺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 同时它还可以聚集财富, 是维系事业发展的源泉。

第二, 勤俭美德与舍利取义的义利观、廉正刚直的道德取向是互为表里的。勤俭有助于养廉, 廉洁则自能公正无私。《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11) 《易传·系辞下传》有言:“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 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 故恶积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这些经典的事例无不说明了君子具有崇高的品行, 坦荡的胸怀, 他们追求正义和人际的和谐。奢侈享乐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长期处于这种享乐主义的风气下, 人们就会迷失心智, 堕落沉沦, 无所作为;国家就会江河日下, 濒临崩溃的边缘。“口称夷齐, 心怀盗跖, 产随官进, 财与位积” (12) 是贪污腐化的最好注解。晚唐诗人李商隐《咏史》有言:“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伶官传序》有名句:“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因此,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关勤俭文化的重要资源, 并加以整合、提炼, 以资对现今的修身、齐家、立党及治国有所借鉴。

第三, 勤俭美德的现代价值。从勤俭美德的现实性角度看, 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起步的: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耕地与资源数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厉害;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 等等。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孔子提倡“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 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孟子强调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 正所谓:“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士无事而食, 不可也。” (13)

概而论之, 勤俭美德既是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信念, 又是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传承不辍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发扬勤俭的优良传统, 在全社会中真正树立起勤俭的价值观, 把“勤”与

WENJIAOZILIAO

“俭”结合起来, 把“开源”与“节流”统一起来, 把“整理、研究‘尚在深闺’、蓄势待发的传统勤俭文化资源”与“开发、弘扬之”结合起来, 以此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基石和重要文化资源。

摘要:勤俭美德既是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信念, 又是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传承不辍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具有可复制性、延续性, 广泛的道德认同, 以及深远的现代价值。本文就“勤俭”这一美德问题作探讨, 对当今“节约型”社会建设能弥缝补苴。

上一篇:融资博弈下一篇:对内部审计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