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2024-10-19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精选7篇)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篇1

数的组成由20以内的扩展到100以内,数增大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因此,在《数的组成》这一课我注重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得到成功的体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导入部分创设了“为蓝猫过生日,回答蓝猫的提问”这一有趣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旧知识,还产生了新的疑问。

2、观察操作,解决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数的组成、实物之间的关系时,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数小棒、摆小棒、分小棒、说意义,观察三者间的关系等活动,深刻理解组成与数、实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抢答”、“对口令”等活动形式,在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重难点。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且会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下来认识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激。

(创设情境:联欢会上,用红、黄、蓝的气球来装饰教室,师生共同玩“你说数字、我猜颜色”的游戏)

师(激趣引入):你觉得老师猜数字厉害吧?上完这节课,你们也会像老师一样厉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法。

(板书:除法)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动手操作,唤起学生对除法的回忆)

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说说你是怎样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6÷2=3(盘)。

师: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谁愿意上来展示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课堂展示)

师:为什么这1个草莓不摆了?

生:不够摆1盘了。

师: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7÷2=3盘,剩余1个)

师(引出余数):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平均分以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情况,这样的数叫作“余数”。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意义和读法)

师:谁能结合图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7、2、3、1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谁会读这个算式?

(巩固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师:17个☆,2个2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17÷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草莓”,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探究活动中,理解生活中平均分完、恰好分完没有余数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既是对表内除法的巩固,又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探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2)探究活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生动手操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每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

(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8÷4=2(个)

9÷4=2(个)……1(根)

1 0÷4=2(个)……2(根)

1 1÷4=2(个)……3(根)

1 2÷4=3(个)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8÷4=2、9÷4=2……1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是1、2、3,如果是4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如果是4,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探究活动,引导观察、比较每道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在交流汇报中探究得出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3.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师:圈一圈,填一填。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人)……□(支)

215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份,还剩()个。

1 5÷4=□(份)……□(个)

321个面包,每5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21÷□=□(袋)……□(个)

师: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0÷2=4……2()

214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颗,还剩1颗。()

318÷5=3……3()

412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了3个,还剩余3根小棒。()

师: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已知除数是6,请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余数最大是几?

设计意图: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新知,以闯关形式设计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同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主线,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并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时,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重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教学中教师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有意识地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操作活动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教师以闯关形式设计了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结合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动手操作的过程及探究的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使学生在交流汇报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00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在动手、动脑、动口等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问题意识、估算能力;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

3.提高对100以内数的学习兴趣,在活泼氛围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量),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接近整十数的数法;认识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设计理念: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创设生动有趣有效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逐渐掌握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能主动发现及解决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百羊图,引新激趣。

师(出示20只羊):来了多少只羊?

(学生数的方法不一样,可能一只一只地数,也可能两只两只地数或用其他数法。)

师(出示八小群羊):羊真多啊!我们估计一下,现在草地有多少只羊?

(学生交流,说一说各自估计的结果。)

师:我们估计对了吗?(可以数)怎样数?(揭示课题)

活动二:数数(一)。

1.分组从1数到100。(怎样数由组内决定。)

2.指名按要求数数。

从27起,一个一个地数到38;从60起,十个十个地数到100;从47起,一个一个地数到60;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70;从89起,一个一个地倒数到38;从74起,倒数到52。

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摆小棒”。全班同学一起快速回答所摆小棒表示多少。

[用“有( )个十和( )个一,是( )”的形式回答。]

活动三:数数(二)。

1.让学生从准备的学具中选出一种(小棒、正方块等)数出100。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数得又对又快,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2.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数的。(不同的数法都演示。)

3.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数法。说出哪种数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4.小结:先1根1根地数,数到100根捆成一捆。然后10根10根地数,数到100,将10捆捆成一大捆,就是100根。10个十是100。

(这样设计,一开始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在比较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5.比一比看谁收得快(学具)。让收得快的学生说出怎么收的?

通过把学具收拢,使学生再次体会到了怎样收又对又快,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数与计数单位的理解。)

6.“数手指”游戏。请小组里的同学把手伸在一起,数一数有几根手指?再添几个人的手就是100根手指了?10个同学凑在一起伸出手,让学生观察。

(学生再次感知、体验100有多少,加深对10个十是100的理解,建立初步的数感。)

活动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教学例3。拿3捆又5根小棒,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巩固。

(1)学生同桌摆小棒,先由右边同学说数,左边同学摆小棒,再互换。(读数的同学注意观察摆小棒的同学是否摆对了。教师巡视并指导。)

(2)脱离小棒说数的组成:

①教师说数,学生说数的组成。

②同桌一人说数,一人说数的组成。

③教师说学号,学生说出自己的学号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看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二题。

①想一想,再填一填。

②全班订正。说一说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多少。

(4)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数的组成。

(5)填空。

四十二由( )个十( )个一组成;七十六由( )个十( )个一组成;九十四由( )个十( )个一组成;六十里面有( )个十;一百里面有( )个十。

教师小结。(强调100以内的数的组成。)

作者单位 普洱市宁洱县第一小学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教师的评价较少,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表扬。

2、这节课我讲得过多,留给学生动口动思维的空间不够多,应尽情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积极地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3、学生的语言表达还需进一步加强训练,让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

4、拐弯处数数强调不够,如49数到50的数数。对2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3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应再多加强调。因为在课前的数数训练中,学生基本都能数到100多,在课中忽视了这一点,而事实上,这正是学生的难点。

所以,今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落到实处。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3.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

教具、学具准备

给每位学生准备数量为100的物品。

教学设计

悬念引入:今天,小精灵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你们欢迎吗?(欢迎),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想知道吗?

请看第一份礼物:出示课件。

师:是什么呀?(小羊)喜欢吗?

小精灵可要你们来估一估,这儿有多少只小羊呀? 学生猜

师: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必须要数,应该怎样来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数。我相信学完后,大家都会知道的。

师:

数数活动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脱离实物数数 师:我们认识过0到20这些数。谁能从0数到20?

生1:0、1、2、3……20(拍着手。)教师:谁能接着往后数?(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生2:21、22、23……30 生:30 师:谁能接着数。

生3:31、32、33……50 生5:51、52、53……70 教师示意一起数。(师生一起拍手接数:71、72、73……100、101、102……110,从七十多到一百,学生数的特别带劲儿,但数到100后学生开始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师:大家数得可真好。那我考考你们,29后面是多少?80前面是多少?69后面是多少?

(二)具体数数:联系课堂实际,师:老师发现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老师来听课啊? 生1:30位。生2:28位。

(如果有学生数,可说:可不要数,自己随意猜猜吧)生3:32位。

教师:还有和他们猜的不一样的吗? 生4:31位。……

教师:到底有多少位老师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开始数,有的边看边数,有的用手边点边数,还有的站起来数,非常投入。)

教师: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如果学生说得不一样的话)教师: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

(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数的结果是32位同学。)

教师:今天有()位老师来上课,()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地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能准确地数出物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一定能数对!

[教师在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中了解到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的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包小棒,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真听话,来,把这包小棒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生拿出一包小棒放桌子上。)师:看一看,这有多少根?猜猜吧。生: 根。(抽3——4人来猜)

师:看来大家猜的都不一样。那到底有多少根,是不是猜对了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数。

师:好,我们就来数一数,不过,现在可要按我的要求来数,请听清楚啦:先快速数出10根。放在桌子上。

(学生从袋子里又数出了10个,放在桌上。)

师:10个呀,就这么多,有10根,我们就应该把这些小棒怎样? 生:捆起来。

师:对呀,我们就把他们捆在一起吧!这里就有1个十,是()(生捆小棒)

师:不错,来,再数出10根。又将他们捆起来。(生再数出10根,捆起来)师:现在是多少了? 生:20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 生:两个十。

师:我们数完了吗? 生:没有。

师:看到底有多少呢?请你仔细按我们刚才的方法(停一下)把剩下的小棒数一数,捆一捆,比比谁数得最快,捆得最好。开始吧,最先完成任务的就把手举起来。

(学生数,捆,老师巡视)师:谁来说说你数了多少? 生:我数了()根。师:你怎么数的呢?

生:我捆了7捆,就是70根,还有6根,我就从70往后数6根,就是76根。师:这种方法不错,你听明白了吗?她说7捆就是几个十?是多少根? 生:7个十,是70根。(板书: 略)

师:还有6根,就是6个一,合起来就是多少? 生:合起来就是76。

师:不错,你能不能再说一次。生再说。

师:来,我们也像她一样从70数到76。师:有数得不一样的吗?

生2答的时候老师得先让学生接着数,再引导学生说数的组成。(共抽3个同学说一说)

师:来,看来你们的小棒数都不一样,那大家就按照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自己有多少根小棒,是怎么数的。

师:刚才老师转了一圈,发现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发现平时不太认真的同学数得好的可以在此点名表扬)那老师再给一个机会,谁愿意把刚才跟同桌说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

师:在没有数之前,老师让你们进行了猜,有猜对的吗?()同学猜得比较接近。那我们现在能快速说出小精灵的礼品盒里藏有多少只小羊?教师:到底有多少只呢?你来数数吧!

(学生开始还认真地一只一只地数,不久,就有学生的脸上表示出了疑惑,有的学生举手。)

教师: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 生:把羊分成一群一群的。教师:怎么分啊? 生10:10只分成一群。

(课件出示第二幅画面:每10只羊圈在一个栅栏里。)

(学生开始数:1、2、3……

10、……,很快就有学生举手,纷纷抢着说“老师,我知道了,是100只”,“一共有100只羊”……)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1:每个圈里是10只羊,我数了数就是100只。教师:每个栅栏圈里都是10只羊,请大家一起10只10只地数。(教师点羊群,学生数“

10、20……100”)教师:刚才我们10个10个地数,数了几个10? 生12:10个十。教师:10个十多少? 生13:10个十是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教师:100里面有几个十? 生14:100里面有10个十。

(教师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

(学生汇报,师要引出学生说出10个十只是100只)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和理解100以内各数的意义;体现了数是数出来的;向学生渗透了估数的方法,以10个一堆、20个一堆为参照标准,估计一袋物品的个数,以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应该边点边数,手口一致。] 师:大家刚才学得真不错,小精灵又要跟你们送礼物来了,看。

师:是一首歌,他想让你们休息一会儿,我们跟着动起来,唱起来吧。探索活动

师:你们跳得太棒了,可你们注意到了吗,小动物身上有一些数。最先出来的数是 35,你能快速摆出来吗?

教师:大家都数出了35个奖品。那是不是35个呢,同学们看不出来,想想怎样摆能让大家很容易看出是35呢?

生摆。

师:很多同学都摆好了,可还有同学在数呢,都停下来,我们来听听摆得最快的同学有什么高招。

生:我先摆3捆,再摆5根。师:是呀,3捆就是3个(),5根是5个(),合起来是()。好不好?还可以怎么摆?

引导学生说出先摆5个一,再摆3 个十。

师:不错,我们在摆数的时候就要想到数的组成。来,还有一个42,我们先来从35数到42,你会数吗?

生:会。师:35起。(生数)

师:注意我们按某某同学的方法开始摆吧。生动手摆。

师:都摆好吗?看看你的4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

师:现在我们不摆小棒,有谁知道6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学生回答。

师:你真棒,6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8:63里面有6个十和3个一。师:你会从42数到63吗? 生:数。

看来大家不仅跳得好,还学得好,小精灵又有礼物啦,请看。

巩固练习:

1、估一估,数一数。

2、想一想,填一填。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篇6

《100以内的写数、读数》

利用复习计数器的认识导入新课是比较合理有效的。上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计数器,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8、20、17,并说说是怎样拨出的,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篇7

1. 在描述数的大小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建立不仅体现在学生能用抽象的数去定量刻画现实中的事物, 同时表现在学生能将抽象的数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能用现实中的事物去描述数的大小, 理解数的意义。例如:教学“想象:一亿有多大?”这个环节时, 我引导学生将“一亿有多大”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想象, 先用课件出示了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1)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2) 一亿粒米有多重? (3) 一亿秒有多久? (4) 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然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自由想象、大胆猜测, 再同桌交流, 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充分感受数的意义, 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在推理与验证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 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 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 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实形成数感的过程也是学会数学地思考的过程。例如:在“探索: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这个环节, 我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 才能知道一亿张纸有多高?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得出:可以先测量100张纸的高度, 再去推算一亿张纸有多高。师生共同推算出:一亿张纸摞起来高约是10000米。接着教师出示1000张纸, 通过测量得出1000张纸是9cm多, 这时我再次质疑:1000张纸为什么不是刚好10cm?在学生回答后, 师生根据1000张纸的厚度再次推算:1亿张纸摞起来也是9000多米。最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10000米和9000多米, 哪一个结果更准确些?通过这样的推理验证与表达交流, 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 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 在对照与反思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 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 表现于外部行动, 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 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 它便会自然出现, 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探索一般,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需要不断地对照与反思。例如:在“对比反思:一亿有多大?”这个环节, 我先让学生把“一亿张纸的高度”与“楼层的高度”“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对比, 接着出示如下的选择题:一亿个一元硬币摞起来大约有多高呢?A.相当于100层楼的高;B.相当于2个珠穆朗玛峰的高;C.相当于20个珠穆朗玛峰的高。最后出示:汶川地震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超过760亿, 直接经济损失达8845亿, 让学生谈感受。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多次的对比、想象、反思, 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让现实问题数学化, 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例如:在“实际应用:一亿有多大?”这个环节, 我先让学生再次想象、推测: (1) 一亿粒米有多重? (2) 一亿秒有多久? (3) 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接着出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解决: (1) 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约吃掉大米150千克, 一亿粒大米能让一个成年人大约吃上几年?如果全国每人一顿饭浪费1粒大米, 这些大米够一个成年人大约吃几年? (一亿粒大米约重2吨) ; (2) 绕地球赤道一周约是40000千米, 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能够绕地球几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提升了数感。

上一篇:关于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传统美德的呼唤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