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奥数数教师版

2024-07-26

三年级奥数数教师版(共6篇)

三年级奥数数教师版 篇1

海底世界 数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海底世界情境图。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2、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海底世界挂图,数数用的表格,各种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小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就成了一名小学生,心里高兴吗?暑假前,大家都在不同的学校或班级上幼儿园,现在同学们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从今天以后,都应该成为好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也是咱们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作一下自我介绍)。

我给大家上数学课,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数学课是学什么的?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3、师: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买菜,我们买学具,工人师傅修路、架桥、盖房子、制造汽车、电视等等,都用到数学知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里面藏着好多的数学秘密,比一比谁发现的多。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知道吗,大海中有很多的生物,今天我们就到精彩的海底世界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

(1)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 学生汇报:蓝鲸、海豚,海马••关注学生的听课习惯,让其他学生说出不同的事物,即不要重复前者的问题。同时,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提醒其他学生给予最大关注及评价。(2)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3)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

这么多的海洋生物,到底有多少个呢?想不想知道?(想)那我们来数一数,好不好?

1、自由数一数,同桌两人交流。

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 留心学生是怎样数的,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

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跟同位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及时评价做得好的学生)。

2、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刚才同学们数的很好,但是有的学生数的不全。我们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一数。”(1)从左往右:花纹鱼有11条,水母有6只,海豚有5只,龙虾有9只,蓝鲸有 1只,海马有10只,海蟹有 4只••

(2)从上到下:水母有5只,蓝鲸有1只,花纹鱼有11只••(3)按数量从少到多:1只蓝鲸,2条红尾鱼,3个潜水员••

3、以海马为例,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数的?

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 2个2个的数:2、4、6、8、10 5个5个的数:

5、10

三、联系生活,练习数数

1、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

2、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学会了数数,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五、实践作业:数一数你有几只铅笔,几本书?

三年级奥数数教师版 篇2

一、幽默风趣的只言片语

幽默是教学机智、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综合体现。幽默风趣的只言片语会使教师更具亲和力,会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经典阅读变得饶有兴味。

《自然界的时钟》是长春版国标教材三年级的一篇经典科学小品文。学习本课第4自然段昆虫了解花儿开放的时间、按时赴约的内容时,有学生说,“我从‘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一句不仅体会到蜜蜂能感知时间,按时赴约,而且体会到蜜蜂非常勤劳。因为它一大早就找牵牛花采蜜,中午采午时花的蜜,这中间一定还采了很多别的花的蜜,从早晨忙到中午,真是太勤劳了!”另一个学生听后马上提出:“作者为什么不写蜜蜂找蛇麻草采蜜,蛇麻草开花不是更早,不是更能突出蜜蜂的勤劳吗?”又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并说:“蛇麻草是做啤酒用的,蜜蜂不能用它酿蜜。”这位学生的回答启发了我,我幽默地补充:“是呀,蜜蜂也怕喝醉了,本来是早早起来辛勤劳动的,采了蛇麻草的蜜,醉得一塌糊涂,还干不干活了?”学生都笑了。看来学生精彩的回答也可促进教学。

【反思】

幽默具有快速的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如同“兴奋剂”一样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上述经典阅读的案例中,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幽默的点拨,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问题,而且使学生在会心一笑的调剂下激发了学习兴趣。幽默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智慧;幽默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深刻。

二、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

学生是基于以往的经验进入学习情境的,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理解的。因此在经典阅读探索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链接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来阅读经典。

《窗外》是长春版国标教材三年级的一篇经典写景散文。教学《窗外》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暮色中,孩子们在水中无拘无束地嬉戏,笑声、歌声一起由窗外飞进来”一句,学生的理解生动而且深刻。有的说:“日暮时分,乡村的孩子们放学了,他们不用像我们这些城市的孩子这样,参加奥数、作文、外语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他们来到小溪边,在小溪里捉鱼、打水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是让人羡慕。”有的说:“我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在农村,放了学就是玩,和一群小伙伴到河里捞鱼、扎猛子,到山上爬树、摘李子,他们玩到天黑了才回家,可开心了!”发言的学生满是憧憬、向往,听的学生一脸羡慕。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让我们带着羡慕、向往,一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读出乡村孩子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反思】

“隔岸观火”是经典阅读的一大弊端,“身临其境”才能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上述案例中,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见闻感受,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了自己深情向往的生活情景,读出了让自己羡慕不已的农村小伙伴的快乐。文字变成了跃动的意象画面,传递着丰富的情思,经典阅读也因充盈了鲜活的体验而引人入胜。

三、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提出不解的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主动阅读方法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根基。教学时抓住学生这些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与文本有效对话,会激发学生思考,使教学扎实。经典阅读也不例外。

《休想赢我》是长春版国标教材三年级的一幅经典漫画。教学《休想赢我》时,有学生对漫画提出疑义:“人拿剪刀剪机器人的电源线不怕自己被电着吗?”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你担心得对,人就不怕电着自己吗?”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纷纷举手。有的说:“有那种绝缘的剪子,电不着!”有的说:“这个人眼看棋要下输了,气急败坏,根本没想后果。”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拔电线,干吗非剪呢?”而后我再次把问题还给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学生慢条斯理地回答:“这个人棋品不好,下棋肯定有输有赢,可他输不起,一看要输就威胁机器人。棋品不好,人品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他想彻底毁坏机器人,拔了电线可以再插上,剪了电源线就不好修了!”又有一只手臂高高举起来:“老师,我记得机器人好像自身有电池,不用电源线。这幅漫画上画的机器人怎么有电源线呢,行动也不方便呀!”我正要启发学生回答,一个学生已经站起来,有板有眼地说:“没有电源线,人就威胁不了机器人了,也就不幽默了。作者这样画就是想造成幽默的效果。”

【反思】

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强调“熟读”要与“精思”结合,看中问题意识,要求读中生疑,从疑而悟。我们在经典阅读中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并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根基,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也许会打破教师原先的教学计划,但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意蕴,尽情享受思维的乐趣,享受经典阅读的乐趣。

三年级奥数数教师版 篇3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篇4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第2课 种植我们的植物

第3课 我们先看到了根 第4课 种子变成了幼苗

第5课 茎越长越高

第6课 开花了,结果了

第7课 我们的大丰收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第2课 蚕的生长变化

第3课 蚕变了新模样 第4课 蛹变成了什么 第5课 蚕的生命周期

2345

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活动,了解磁铁的应用。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建议“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期的初步认识。

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株、凤仙花朵,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等。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本;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或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挂图或影像资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20℃~110 ℃)、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磁铁”单元

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单元概述

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植物的各种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有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这样一些问题是值得学生关注的。

其实,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知道的,但他们还不曾去探究事情的原委。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曾引领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植物生长变化现象,如叶的生长变化、树的落叶现象,等等。本单元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各个器官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为了满足植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希望学生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单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科书选择的种植、研究对象是绿色开花植物一凤仙花。植物的种类很多,为什么选择凤仙花呢?一是因为凤仙花的花是美丽的。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接触了很多花,并且因为美丽的花,他们会有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会对“花是怎样来的?”“植物是怎样生长的?”等问题产生好奇心。从学生关心的事物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欲望;二是因为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在全国具有普适性,容易栽培管理。小学生种植这样

●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一)背景和目标

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 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的一生中要发生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 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 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科学讲究实证,我们更希望学生在实际 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是最稳固的。三年 级的小学生具有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并且在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发 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诸多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 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激活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探究 动力。本课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

0

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推测;能想办法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关于种子内部结构的科学知识,并不是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

教科书的第三部分“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吧!”以及后面的提示,提出了本单元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种植凤仙花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四)教学建议

授课时间:1课时。1.记录我们的想法。

活动引入:

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问学生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指导:

(1)提醒学生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知道其他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引起我们新的思考。强调学会倾听和善于接受其他人想法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也可以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不同的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不同,为了聚焦学生的认识,教科书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开花植物”,但是此时学生还不具有植物分类的知识,可能还分辨不清绿色开花植物和蕨类植物、苔鲜植物等。这里不需花力气区分绿色开花植物,只需指出我们关心的是开花植物,用学生熟悉的一两种植物进行说明就可以了。

(4)展示学生们关于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记录纸,启发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 问题,并将其用大纸记录下来。

保留好这两张纸,待到单元教学结束时,再展示出来。让学生回顾开始学习这一单 元时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评价自己进步的依据。2.观察植物的种子。

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它新的生命历程的。我们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吗?

活动指导:

(1)教师课前可多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中给出的种子。

(2)组织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除了看一看,还要让学生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对于那些颗粒较小的种子,还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在这里要教给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方法。

有两种有效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将手持放大镜靠近眼睛,将所观察的种子拿在另一只手中并前后左右 慢慢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213

(四)教学建议

授课时间:两课时。1.播种。

活动(一)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亲自种植一些植物,伴随着植物的生长,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那么,我们的种植活动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活动(一)指导:

(1)播种是长期种植活动的开始,播种活动进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后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本节课的播种活动。前一节课,教师已经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凤仙花的种植方法,播种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就此问题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播种说明,指导学生“照章办事”。

(2)播种前教师要带领学生检查认识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为了保证播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多准备几套播种工具和材料。

(3)考虑到种子的发芽率,提醒学生一个花盆中可播种2粒~3粒种子。

(4)播种时要注意指导学生不要将种子种的太深,让学生知道种子应种在适宜的深度,种的太深不宜发芽。凤仙花种子的深度一般在1厘米左右为宜。

(5)提醒学生大量的水会破坏种子的萌发,但是要尽量使花盆中每个部分的土壤都让水渗透均匀。

(6)要确保每组学生栽一盆凤仙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中组织学生种植风仙花;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家中种植一盆凤仙花,以便随时观察。

活动(二)引入:我们种植植物的日的,一方面是学习一些栽培管理植物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察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但是种子出芽前在土壤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能想办法看到种子变成芽的过程吗?

活动(二)指导:

(1)学生的播种活动结束后,首先让学生将物品整理好,引领学生从兴奋的种植活 动进入到对问题的思考状态,再开始新的教学活动。

(2)启发学生猜测种子在土壤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让他们将自己的猜测画在记录 本上。

(3)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前,最好让学生先想办法,培养学生树 立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实验可以用土壤和卫生纸,也可以只将卫生纸塞进透明杯子中。种子要放在杯壁和纸之间。考虑到种子萌发出的根生长的很快,所以放置种子的位置不 要太靠下。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但不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

(4)建议在杯中除了放人凤仙花的种子外,再放入2粒~3粒菜豆或其他豆类植物的种子,将种脐分别朝上、下、左或右,为观察根的生长方向做准备。

2.做观察记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二)教学准备

为全班学生准备:一张大白纸、在透明玻璃杯中长出许多根的种子。

为每组学生准备: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

学生准备: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图片、照片或记录表)。(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包括两部分内容。

本节第一段,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和 根的作用。

第一部分:植物根的生长

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前一课中提示学生观察的种子内容。交流的重点是种子萌发现象和根的生长变化。根总是向下生长的。两个对话框分别提示了两个交流的话题,第一幅图呈现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先萌发出根,并且根迅速向下生长,然后长出茎。第二幅图展示了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第二部分:研究根的作用

课文前两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种植活动入手,提供给学生思考植物根的作用的路径。从大部分水都浇到土壤上,而不是浇到茎和叶上这样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土壤中的根吸收水分。观察完种子的萌发现象,我们会考虑将透明杯中的植物移到花盆中或花池里,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会发现植物根因其根毛插入纸和土壤中,往外移植时不是很容易的。由此学生可以推测根可以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课文的第三个问题是引领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根的作用进行推测。

植物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并且可以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矿物质溶于水中,根对矿物质的吸收不便直观的观察,教科书只提供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从现象到问题,到学生的推测,再到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获得结论。这是这个活动所看重的让学生亲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三年级的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不具备。提供“参考”,一方面在引领学生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试管的水位处做个记号或想其他方法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树立想办法证明自己推测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发后变少的,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

718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激发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二)教学准备

为全班学生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 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为每组学生准备: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

为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

学生准备:凤仙花生长记录单、植物光合作用相关资料。(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3页,包括三部分内容。

教科书第一段文字,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部分: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包括两个活动。一是交流活动——“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交流的内容,一方面以第二课的观察提示为基础,回答提示中的问题:凤仙花破土而出的时间;刚出土的凤仙花的样子。另一方面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现象为目的,引领学生关注刚出土的凤仙花茎的颜色;刚出土的凤仙花子叶的特征;凤仙花真叶的特征以及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凤仙花出土时长有的第一对叶片是由种子的子叶发育来的;第二对和以后的叶子是由叶芽发育来的,称为真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养料来自于种子中的子叶所储存的养料,真叶出现以前,幼苗生长所需的养料依然主要来自于子叶。绿色的茎和浅绿色的子叶,也可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等到真叶长出后,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是真叶通过光合作用来提供的。

第一部分的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活动,是在教室中观察凤仙花植株的活动。这时凤仙花的生长应该是进入了第四周,因此教科书描述为:“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教科书选择了四方面重点观察记录的内容,其中前两项内容是在以后凤仙花生长过程中需要学生经常观察记录的内容,在这里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为以后的正确记录奠定基础;后两个问题是对植物叶生长的观察,尤其是叶子在植株上分布特点的观察,意在启发学

生思考叶子的生长与接受阳光的关系,为后面光合作用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教科书第10页右上图,呈现的是从植株侧面观察到的叶的垂直分布情况;右下图呈现的是从上往下看,植株叶水平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植株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原因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

第二部分:我们的思考

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问题聚焦在植物叶的作用上。

02122

助学生了解茎内有许多运输水分的管道,无须让学生用导管来描述。“我们的观察结果”科学记录单,引领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在探究茎运输水分的活动后,教科书描述了茎的运输作用,这些作用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提示”是教科书的第三部分,对课后的观察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的在于督促并指导学生的观察活动。

(四)教学建议

1.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活动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 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 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指导:

(1)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每过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尤其是高度的生长变化情况,如果学生关注了茎其他方面的特征,应鼓励学生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

(2)利用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的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实际上是一个柱状统计图。由于制作统计图的内容在4年级一5年级的数学课中才涉及,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制作统计图的技能,现在学习起来也有些吃力。因此,组织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直接根据时间和植物的高度,在教科书的统计图表中画出植物的高度就可以了,或事先自制统计图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在上面画出植物的高度,而不要让学生通过画横纵坐标自制统计图表。画好以后,可以告诉学生这种统计图叫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3)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分析柱状统计图提供给我们的有关植物高度变化的信息,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时间里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2.植物茎的作用。

活动引入:我们知道了凤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叶连到一起。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得它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活动指导:

(1)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以及对凤仙花茎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思考有关茎作用的问题。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至于是怎样运输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在或画在记录本上。

(2)教师要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里进行实验验证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茎的作用的完整认识,而是以茎具有运输水分作用的研究为载体,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

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因此,教学时,无须引领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茎具有运输养料的作用。

3.本节课结束前,教师依然要提醒学生继续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 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第6课 开花了,结果了

(一)背景和目标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看到凤仙花盛开了。对于小小“园丁们”来说,没有什 么比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植物开花结果更令人兴奋的了。植物开花前有什么征兆?植物 开花后又将发生什么变化?花总是凋谢了才结出果实,花与果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 学生观察到花开花谢过程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

本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研究花变果的过程”和“观察凤仙花的果实”就是立足于凤仙花开花结果的现象,从事实的层面上帮助学生认识花变成果实的过程,为四年级“新的生命”单元中研究植物果实形成的生理机制积累感性经验。

“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与前面几课安排的交流活动的编写意图相同,本次交流的重点是凤仙花花开花落以及结果的过程。

“研究花变果的过程”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上一个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画出了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过程。但是,这时的记录是在动态观察过程中积累的,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全面。凤仙花的生长进入花、果期时,植株上可以同时存在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花,以及结出的果实。为我们在静态环境下观察研究花变果的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个活动就是试图通过对同一植株上不同阶段的花和结出的果实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花与果实之间的关系。这里只是从现象上建立关系,而不涉及传粉受精等花变果的生理过程。

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果实里面有什么?“观察我们的果实”重点关注果实本身的变化;关注植株上凤仙花果实数的变化;关注果实中有种子以及一个果实中的种子数目,为后一节课“我们的大丰收”积累证据。

科学概念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

●花包括兽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

●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

●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朵凤仙花,一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

为每组学生准备: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各一朵,一株凤仙花。

学生准备:用于交流的观察记录单。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段文字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观察凤仙花花朵和果实的生长变化,研究花 与果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是交流活动,交流的重点是有关花与果的生长变化。前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认识花蕾,关注植物开花前的特征:植株上出现了花蕾。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引领学生从事实层面上观察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花谢以后出现果实,而果实就是在开花的地方出现的,他们很容易将开花与结果联系起来,引发他们对花变成果实过程的观察兴趣。第二个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学生进行的是动态观察,因此他们获得的关于植物开花和结果的信息是零散的。在上面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凤仙花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开花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别忘了为它们涂上颜色!”对话框,提示学生注意花朵颜色的变化。

花植株,上面的花样子都不相同,仔细观察后,选择几朵具有代表性的花,将它们采摘 下来,按照它们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

活动指导:

(1)观察活动最好在学生具有内在需要的情景中展开。采摘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先在植株上找好目标并得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采摘,要告诉学生我们是为了研究问题才采摘花朵的,不能盲目乱摘,防止造成一节课后植株花果全无的局面。

(2)要引导学生将已经枯萎了的凤仙花花瓣轻轻的去掉,观察里面花蕊的变化,尤其要注意雌蕊的下部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组织学生将各生长阶段的花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最好能引领他们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来的。

(3)解剖凤仙花时,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镊子,指导学生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部分。提醒学生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每一部分的名称。

3.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活动引入:

我们刚才重点研究了花变果的过程。那么,凤仙花的果实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 长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活动指导:

(1)要组织学生观察成熟了的凤仙花果实和尚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对两种果实进行比较观察;要引导学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提升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果实中的种子,观察不成熟的果实与成熟的果实里面有什么不同。

(2)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完全成熟的果实,观察它们是否有开裂的现象,如果开裂了,里面的种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启发学生思考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盆栽的凤仙花因为天天浇水,大部分种子成熟了并不开裂,可以启发学生课后观察花池中的凤仙花果实开裂情况。

4.研究活动尚未结束,下课前教师依然有必要提醒学生继续做好观察记录。

第7课 我们的大丰收

(一)背景和目标

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学生们也亲

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尽管在这样一个长期种植及观察的活动中,学生们曾遇 到过许多困难,但是在这样一个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自己亲自栽培的植物 硕果累累;当他们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而今变成了许多粒种子;当他们整理几 个月的观察记录,发现对植物的生长变化比几个月前有了更多的认识;当他们在相互交

流中发现自己的诸多体会的时候,无疑会感受到一种丰收的喜悦。“我们的大丰收”就是在引领学生整理他们的收获,用事实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从收获的种子数日和发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两 个层面体会丰收的喜悦。在这两个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 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培养学生整 理信息资料、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概念

●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

为全班学生准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3页,包括两部分内容。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是指我们播种了一粒种子,却收获了许多种子;二是指经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关于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第一段文字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整理记录,展示收获。

第一部分:我们收获了种子

教科书以对话框的形式介绍了统计一株凤仙花收获了多少粒种子的方法。凤仙花上结出了许多果实,因为开花期不同,果实的成熟期也不同,有些果实中可能还没长出成熟的种子,尚无法

统计;就成熟的果实来说,每个果实的种子数各不相同,也不便计算。教科书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这里向学生渗透着一种理念,许多科学研究都

会用到数学知识。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第二部分: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教科书以整理收集植物生长变化的事实为线索,引领学生整理几个月来的观察记录。体会几个月来对植物生长变化认识上的收获。1.通过完善前面植物生长高度变化的柱状图,通过制作折线图,发现凤仙花高度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里制作折线图不是教学的重点,只需学生根据灰框图中的介绍,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出点,连成线就可以了,重点是学生知道可以用统计图整理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2.通过整理并统计凤仙花从播种到发芽,到长出花蕾,再到种子成熟几个主要生长阶段所用的时间,通过整理并展示凤仙花生长过程的图片,知道了凤仙花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知道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凤仙花植株所具有的特征都会改变。3.通过展示每个阶段凤仙花出现的新器官,知道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观察更多的绿色开花植物,它们的生长是不是与凤仙花的生长有许多相似之处呢?”对话框中的这句话,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了学生一个事实,启发学生用观察研究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方法,研究其他绿色开花植物。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精心栽培和观察,经过栽培过程相互交流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凤仙花生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知道了凤仙花生长过程中的需要。因此,在这里帮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教学建议

1.我们收获了种子。

活动引入: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辛苦劳动,我们终于看到亲手栽培的植物已经是硕果 累累了。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果实已经知道一个果实中有10多粒种子。那么,我们当初播种的是一粒种子,现在变成了多少粒呢?我们自己想办法统计一下吧!活动指导:

(1)先组织小组讨论,研究统计凤仙花种子数的方法。学生们可能会提出许多不同 的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分析每种方法的利与弊,引导学生选用 既简单又较为准确的方法,即教科书中介绍的先通过估算算出每个果实中平均有多少粒 种子,再用这株凤仙花上的果实数乘以平均数。如果植株上还有发育中的果实,也应指 导学生计算进去。

(2)组织学生统计种子数的时候,目标不是指向计算的方法,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重在寻找科学有序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0313233

渗透作用

水分通过细胞半透膜的现象,称为“渗透作用”,当细胞外的水溶液浓度比细胞内的高时,细胞内的水分子会渗透出细胞外,细胞便会失去水分而萎缩,例如将切块的小黄瓜加食盐搅拌后,小黄瓜细胞内的溶液浓度因为比细胞外的低,所以细胞内的水分便会渗透出去,使小黄瓜变得萎缩且柔软。当细胞内的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外时,水分子会渗透入细胞内,直到细胞内外的溶液浓度达到平衡。此即造成植物体内运输现象的一个原理。

毛细现象的作用

毛细现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细管(例如导管)中产生的毛细现象,另一种则是因为细胞壁是由交错的纤维素组成而产生的。前者类似吸管插在杯子的水中,吸管中的水面会比杯子的水面高一些;而后者类似毛巾会吸水。其实原理都是毛细现象。由于毛细现象是水分子的附着力(附着在管壁上),以及分子的内聚力形成的,因此上升的高度有限制。

植物的根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统称为器 官。在一般情况下,各器官皆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与生理功能。根、茎、叶为营养器 官,分别有吸收、储藏、输导、同化作用,并皆能使植物获得营养和生长。花、果实、种子为繁殖器官,有保证植物物种繁衍的作用和功能。

植物的根为茎以下在土中延伸的部分,不分节与节间,不生叶、芽和花。根的主要 功能是固着、支持植物、吸收、储藏等作用。

植物根可以分成正常根和变态根。正常根一般有直根和须根两种形态和类型。直根 有垂直向下生长的主根。须根无垂直向下生长的主根。

常见的变态根有以下几种:

1.储藏根。着生于地下,形体肥大,内含许多营养物质,有储藏作用。其主根部分 常呈圆球状(胡萝卜、萝卜);侧根或不定根则常肥大呈块状(如甘薯)。

2.支持根。自地上茎干基部长出而着生于地下,有支撑植物体直立的作用(如玉米)。3.气生根。自地上茎干上长出或发自茎干基部而悬垂于空气之中,以吸收和储存水 分(榕树)。

4.寄生根。着生于其他寄主植物的地上茎干或根部,并有吸盘深人寄主体内以吸取 养料(如冤丝子)。

5.水生根。垂生于水中,纤细,柔软而内面常带绿色(如菱)。

植物的种植方法

植物的繁殖方法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需要依靠生殖细胞(精

细胞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产生后代,即产生种子的情况。当种子落在适合的环境中,就可以萌芽,长成一棵新的植物。无性繁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就可以产生新的个体,包括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和营养繁殖等。

我们种植植物时,除了利用种子之外,还经常用到下面这些营养繁殖的方法。

分株法

植物周围常常能生出新的幼苗,将这些具有根、茎、芽的个体,从母株中分割出来,就可以栽培成新的植株。比如,草毒、吊蓝等植物常常在茎上直接长出新株,我们可以 将它们从母株上分割开来,培育成新株;百合、水仙、郁金香由地下的一片片鳞茎和母 体分离后,独立长成一株新的植物;香蕉则可由地下茎长出的新芽来繁殖。

扦插法

将植物的身体切下一部分插入土中,切下的部分仍然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常用的扦插法有以下几种。

1.插枝。选择不太老或太嫩的枝条,切下2节~3节为一段,每一段约10厘米~20 厘米。剪掉分枝和上面的叶片,即可插枝。如,菊花、柳树、秋海棠等。

2.叶插。切割植物的叶片,插人土中使其生根的方法,称为“叶插”。如,落地生 根、虎尾铸、秋海棠、大岩桐等。

3.根插。将植物的根切断后,插人土中繁殖的方法,称为“根插”。如,番薯的块 根、蒲公英的根等。但要注意近叶的一边会长出芽,近根的一边则会长出根,所以在种 植时,要特别留意块根的方向,以帮助植物快速生长。

压条法

拉弯植物的枝条,让它低垂至地面,用土壤盖住并保持湿润,等枝条生根、发芽后,再切断即可。如,杜鹃花、长春藤、黄金葛等。

嫁接法

即将两株不同的植物愈合成一株,使两植物在生理上联合一起生长,就像一株植物 生长一样。上部所用的枝或芽称为接穗,下部所用部分称为砧。许多的改良果树就是利 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新品种的。

组织培养法

植物的身体有许多嫩细胞,大部分分部在幼嫩的根、茎、叶上。只要在这些部位切 一小块活组织,放入营养适当的培养基中,就能培养出新的细胞,等长成幼苗后,再将 其移植到土壤中,就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这种方法就是组织培养法。例如台湾地区的 铸花,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大量生产优良品种的。

花儿的“三宝”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逗得蜜蜂、蝴蝶翩翩起舞,纷纷拜访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 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 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 现象。

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课到第5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

第6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第7课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 不同。

●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 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8394041

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为小蚕的孵出做准备。

可让学生讨论,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讲道:要准 备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还要为它保暖。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要进行补充讲解,并引 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最后教师要强调,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 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学生得到蚕卵后由于急于想看到小蚕孵出,可能会用棉花把蚕卵包裹起来,或者把 它揣到怀里,也有可能会把小蚕放到火炉旁边给它加温等。对于这些做法,教师要耐心 说服学生,最好还是让蚕卵在自然状态下,自己孵化较好。因为适合小蚕孵出的时候,也正是桑树萌出嫩芽的时候,如果提前让小蚕孵出,可能会找不到桑叶喂养小蚕,小蚕 便会死掉。再说,蚕卵被棉花包裹,可能把空气也隔绝了,放到火炉边,蚕卵可能会被 高温烤死。

(2)怎样饲养小蚕。

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是这个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对养蚕活动兴趣很浓,但因是初次饲养,加上饲养和观察活动多是在课外完 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喜欢用手抚摸小蚕,把它放在手心当玩具;在换叶子及 清扫粪便时,容易把小蚕弄丢;在缺少桑叶时,把一些似桑叶但不是桑叶的食物喂给小 蚕吃;在给小蚕喂桑叶时不会计划及节省;等等。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除了课堂上 讲,教师在课下还要多了解学生的饲养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指导。养蚕还应注意的事 项如下所述。

①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给桑要有一定的时间和 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对4龄~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如果桑叶剩得太多,说明给得多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说明给得少了。

②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为避免小蚕丢失,对1龄小蚕可以不除沙。2龄、3龄每天各除沙2次,4龄、5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1次~2次。如果是用莴笋叶养蚕,因莴笋叶含水量大,会使蚕的粪便也有较多的水分,蚕盒内湿度大,要增加除沙的次数,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③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 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刚起眠的“起蚕”,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增加叶量。

④温度和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温暖和干燥的环境中,蚕吃得多,可以 缩短饲养期,还可以防止病菌繁殖。1龄、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4龄、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室最忌闷热和潮

一定要重视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问题,并经常提醒学生不要私自外出采摘桑叶,一定 要有大人陪同。不要到危险的地方采摘。不乱采摘桑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桑叶不能 采摘,农户家的桑叶要征得同意后才能采摘。

第2课 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两周多了,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书中第24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因为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所以教科书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比如,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如果它是像蚊子一样的刺

647

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

科学概念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蚕蛹

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对蚕蛹的观察主要围绕教科书上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三年级奥数数教师版 篇5

教材梳理

一、根据中文,写出英文单词和习惯用语:

1.看;瞧look at2.T恤衫T-shirt3.它it

4.它是it’s = it is5.好看的;好的nice6.裙子skirt

7.真好看!How nice!8.便帽;帽子cap9.好极了;很好great

10.夹克衫jacket11.新的new12.……是什么颜色的?What colour…?

13.红色的red14.颜色colour15.橙色的orange

16.现在;目前now17.绿色的green18.和;与;又and

19.黄色的yellow20.黑色的black21.蓝色的blue

22.棕色的brown23.白色的white24.你想要……吗?Would you like…?

25.一个an26.蛋;鸡蛋egg27.好的,太感谢了。Yes, please.28.或;还是or29.一个a30.馅饼;派pie

31.很高兴认识你。Nice to meet you.32.不,谢谢你。No, thank you.33.……怎么样?What about…?

34.蛋糕;糕饼cake35.冰淇淋ice cream36.糖果sweet

37.热狗hot dog38.看;瞧look39.什么what

40.是什么What’s = what is41.新年快乐!Happy New Year!42.叔父;伯父;舅父;姑父;姨父uncle

43.这是给你的。This is for you.44.玩具娃娃doll45.那;那个that

46.球ball47.机器人robot48.光盘CD

49.小汽车;轿车car50.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51.玩具toy

52.啊ah53.哈ha

二、把下列短句翻译成英文:

1.看我的T恤衫。Look at my T-shirt.2.看看我!Look at me!

3.我的新夹克衫是什么颜色的?What colour is my new jacket? 4.它们都看上去好极了!They all look great!

5.现在我的短裙是什么颜色的?What colour is my skirt now? 6.它是红黄相间的。It’s red and yellow.7.你想要个鸡蛋吗?Would you like an egg?8.橙色还是黄色的?Orange or yellow?

9.来个热狗怎么样?What about a hot dog?10.谢谢你,约翰叔叔!Thank you, Uncle John!

11.它是给Tim的。It’s for Tim.12.这是什么?What’s this?

13.它是一辆玩具小汽车。It’s a toy car.14.那是什么?What’s that?

15.它是一个机器人。It’s a robot.16.祝大家新年好!Happy New Year to you all!

三、根据中文意思,完成对话:

1.—看我的新帽子。—真好看!—Look at my new cap.—How nice!

2.—你的玩具小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它是黑白相间的。—What colour is your toy car? —It’s black and white.3.—你想要个冰淇淋吗?—好的,太感谢了。—Would you like an ice cream? —Yes, please.4.—那是什么?—它是一个玩具娃娃。—What’s that? —It’s a doll.5.—祝你生日快乐!这是给你的。—非常谢谢你。—Happy birthday to you!This is for you.—Thank you very much.四、把下列短语或句子翻译成中文:

1.Who is wearing red today?今天谁穿着红色(的衣服)? 2.For you and me.给你和我。

3.A cake, a pie I can see.我能看见一块蛋糕、一个派。4.We are singing.We are dancing.我们唱歌。我们跳舞。

5.colour song颜色歌6.a puppet show一场木偶表演

7.at home在家8.in a classroom 在教室里

9.on a picnic 在野餐10.at a New Year’s party 在新年聚会上

五、重要知识点:

1.a或an 只用在可数名词的单数前,表示“一(个,只,…)”,a是用在辅音开始的词前,an是用在元音开始的词前,"这里的元音”指的是元音音素而不是元音字母。如: an elephant / an apple / an orange / an egg/ an ice cream等。

2.This is…指离自己较近的物品,这是…。That’s…指离自己较远的物品,那是…。This is没有缩写形式,That’s 是That is 的缩写。

3.对What is this?(较近的物品)和 What’s that?(较远的物品)回答均为It’s a/an…。

4.look后跟所看的人或物要加at, 如:look at my T-shirtLook at me!反之则不加,如:Look!。

5.用于征求别人意见时,可用What about …? 如:What about a cake?

6.问颜色的句型为What colour…? 如:What colour is it?

7询问某人需要某物时,常用句型Would you like…? 如:Would you like a hot dog?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教学反思 篇6

1、正确认识本节准备课的意图

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通过准备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得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

3、核心:物→点→数

借助画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数数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从图中寻找信息,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信息,统计结果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体验到数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4、注意借助学生中数的好的例子,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对一个的数,渗透按方位有序地数。

5、拓展:数完图中的数,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

上一篇:友善班会课下一篇:购置冰箱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