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

2024-09-05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共11篇)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 篇1

探究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有水滴产生

思考: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生了什么变化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佳。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 或者:正氧负氢、氢二氧一(V)】

思考:

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c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教师总结: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可能有:

1、为什么水的化学符号为H 2O

让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学习的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以得到解决。

2、为什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

(2)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应、而氢气没有与电极反应。致使氧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

1五、随堂检测:

1、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 极,B为 极,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用 检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可用 检验;C、D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一、水的生成二、水的分解

1氢气的物理性质 1 现象 2检验氢气的纯度 2检验 3 氢气的可燃性 3表达式: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 篇2

关键词:隐形分层教学;初中化学;含义;应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初中化学是中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初中生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隐形分层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为例(人教版),对隐性分层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含义

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班级学生进行划分,进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全面推进班级学生的教学效果。隐性分层教学充分实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实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是不公开的,只是教师在心里为学生设置的,因此不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隐性分层教学在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的内容,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为此,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隐形分层教学:

1.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

实行隐性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为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等。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基础层的学生、稳定层的学生和提高层的学生。基础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特别牢靠,并且在学习方面缺少自觉性,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稳定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牢靠,会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在掌握有难度的知识时,还有一定的难度;提高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靠,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就可以有新高度的提升。教师在为班级学生完成好分组以后,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为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为三个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高度的目标

例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只需要他们能够掌握氢气在燃烧后的产物,以及在点燃氢气以前需要事先验纯,以及电解水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比例是多少就可以了;对于稳定层的学生,教师需要让他们掌握检验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并且对于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也能够进行区分;而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在前两项内容掌握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电解水的本质进行掌握,并且能够使用学过的知识,对水的组成进行分析和理解。

3.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也需要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定与提问

例如,教师在点燃氢气的实验中,就可以针对实验现象方面的内容对基础层的学生进行提问,而对于发生的化学反应方面的问题需要提问稳定层的学生,针对反应的原理等方面问题的分析,就可以对提高层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既可以保障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高度知识的掌握,又能有效地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推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4.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

教师也可以通过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作业内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基础层的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稳定层的学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层的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综上所述,隐性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推广,进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郑明花.延边朝鲜族地区中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

[2]高兴邦.初中化学常态化教学“失真”现象及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 篇4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课时1)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了解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思考]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提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用小刀将玻璃片割开。

[提问]为什么用小刀割不开玻璃片?谁知道可用什么工具能将玻璃片割开?

[实验探究]请两位学生用玻璃刀进行玻璃切割,注意安全,教师指导操作。

[讨论]为什么玻璃刀能够切割玻璃片?玻璃刀上是一种什么物质?

[回答]玻璃刀上有金刚石,硬度比玻璃大。

[总结]金刚石是一种碳单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碳的单质。

(1)金刚石

引导学生观察玻璃刀头上镶的金刚石。通过观察、亲身实验和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物理性质

用途

金刚石

颜色

形状

硬度

导电性

(2)石墨

[问题]同样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会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同学们请用铅笔刀削点铅笔芯粉末,用手触摸一下有何感觉?

课堂实验:验证石墨的导电性。

提供器材:利用实验材料(6B铅笔芯、干电池、导线、小灯泡)

设计实验,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学生实验]学生触摸铅笔屑,感知石墨的滑腻感和质软。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通过实验和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物理性质

用途

石墨

颜色

形状

硬度

导电性

无定形碳主要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它们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视频播放]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C60

投影:C60分子模型。

教师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形似足球,故其又名“足球烯”。它在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另外还有碳纳米管。

(教师介绍C60、碳纳米管的应用)

[思考]为什么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三种单质,但物理性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呢?

[视频播放]观看碳的几种单质结构图。

[回答]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总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有导电性。

3.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

4.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60分子形似足球。

5.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石墨和C60

物理性质

用途

组成元素

颜色

形状

硬度

导电性

金刚石

无色透明

正八面体

最硬

不导电

钻探机的钻

头、裁玻璃

石墨

深灰色不透明

细鳞片状固体

质软

导电

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C60

足球状

质脆

不导电

材料科学、超导体

2.其他含杂质的碳单质

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能力,可作燃料和吸附剂等

焦炭:冶炼金属

活性炭:吸附性比木炭的还要强,可用于净化气体和液体,制作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等

炭黑:黑鞋油、墨汁等

二、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联系实际生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生应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

例1石墨烯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是由石墨制成的。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图是四种单质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四种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C)

A.都是黑色固体

B.它们都质软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将石墨剥离制成石墨烯发生了物理变化

解析: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其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不同。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质软;石墨和石墨烯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石墨制成石墨烯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例2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C60、木炭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B.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材料

D.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能力

解析:C60是由碳分子构成的单质。

例3碳单质存在形式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下列各图中体现活性炭用途的是(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活性炭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吸附性吸附物质。净水器中用于净水体现了活性炭的用途。

1.某市中考实行网上阅卷,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A)

A.石墨

B.金刚石

C.木炭D.C6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3.竹炭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B)

A.黑色固体

B.易溶于水

C.有吸附性

D.能够燃烧

4.碳的单质中,质地较软,常用作电极的是(D)

A.金刚石B.活性炭

C.炭黑

D.石墨

5.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A)

A.金刚石

B.石墨

C.焦炭

D.活性炭

6.下列物质均含有碳元素,其中属于单质的是(A)

A.C60B.COC.C2H2D.CO2

7.防毒面具的滤毒罐中用来吸附毒气的物质是(B)

A.炭黑

B.活性炭

C.木炭

D.石墨

8.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B)

A.都是黑色固体

B.金刚石呈正八面体,石墨呈细鳞片状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两者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相同

C.石墨能导电,活性炭有吸附能力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是由于两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

10.下表中列出了一定压强和温度下每立方厘米活性炭所能吸附的常见气体的体积,分析表中数据与气体的组成、性质的关系,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D)

气体性质

H2

CO2

O2

N2

Cl2

气体的沸点/℃

-252

-78

-183

-196

被吸附体积/mL

4.5

494

A.每个气体分子所含原子个数越多,越容易被吸附

B.沸点越低的气体,越易被吸附

C.气体是化合物时,易被吸附

D.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易被吸附

11.请从①石墨;②活性炭;③氧气;④金刚石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①;

(2)可用来做钻探机钻头的是④;

(3)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②;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2.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3.了解电解水实验,并通过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过程方法

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以及知识归纳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新知识。2.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探究的过程。3.运用Flash动画展示一些微观的情景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2.通过设计氢气燃烧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成分,体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知识的方法过程。

3.通过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水的组成。2.通过电解水实验推出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教学难点】 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分析出水的组成。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环节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环节

三、课题延伸

课堂小结

氢气是一种很好的环保燃料,利用电解水可以制得氢气,成本太高,可是,我们看到水中含有氢元素,可以说水是储存氢元素的巨大的仓库,而且水在我们自然界中的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利用水采用比较节能方便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得到氢气,也是我们化学家们一直探索研究的课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有一天能在这个领域参与其中,研究出得到氢气的好办法。将来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开上用氢气做燃料的汽车来。

课题1水的组成(教案05) 篇6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示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和水的化学式;

3.加深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物理变化比较)和原子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4.学会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重点

水的组成和水的化学式 教学难点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确定水的化学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动画辅助 教学过程

欣赏 大自然中的水(鸟鸣水流声、解说水的美丽、生命因为有水而有灵气、水的重要性)

启发 水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水、学生说)设疑 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激发求知欲)实验 通电分解水(实物展示则现象明显、刻度清晰)动画 水通电分解的简易装置(顺便指出家庭小实验的做法!)(根据实验现象,确定实验产物,逐步启发得出水的组成结论)

因为有你,所以精彩!欢迎你在本站投稿,QQ:882901

新课程网 为你提供海量课改资源!

结论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计算 水的化学式(师生根据实验数据和氢气、氧气的密度计算)练习

①根据水的组成元素和化学式判断:水属于哪一类物质(纯净物---与天然水比较、不是单质、是化合物、氧化物)、水的组成与构成及水分子的构成叙述;

②水通电分解与水的三态变化分别属于哪一类变化?

导入动画1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过程(注意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引导 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 回答 冰水混合物是不是混合物?

动画2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变抽象为形象)

理解 化学变化的实质(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以及原子的概念(学生发现)练习巩固水的组成和水的化学式(学生比赛)①巩固水通电分解实验

②根据水的化学式计算式量、元素的质量比及元素的质量分数 小结 水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学生说)

环保教育:树立节水、治水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画面:一条清澈的小河与一条被污染的小河比较)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7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验准备: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现)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化肥简介”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3、出示实验指导:

学生1:以硫酸铵、碳酸氢铵、磷矿粉、氯化钾为代表观察氮、磷、钾肥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

学生2:以硫酸铵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学生3:以氯化钾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检测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回答检测题2,先独立做,后交流。

5、针对自学检测题点拔。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检验硫酸铵和氯化铵,还可以看第82页本课题小结中的表。

五、课堂训练

1.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和;它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分别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学肥料有、、、。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肥,如:;某农作物的叶子发黄,生长发育迟缓,应施用肥,如;要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叶子发黄,且出现倒伏现象。请你帮他参谋一下,建议他购买的化肥是( )

A.硫酸铵 B.硝酸钾 C.磷酸钙 D.氯化钾

4.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

A.硫酸钾 B.硝酸铵 C.磷矿粉 D.氯化钾

5.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是;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

6.根据下表中左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基序号填入表的右栏中。

a. 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8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A.K2SO4 B.CO(NH2)2

C.Ca(H2PO4)2 D.NH4NO3

2.下列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是(B)

A.KCl B.NH4NO3

C.NaHCO3 D.Ca(H2PO4)2

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 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C.尿素 D.磷矿粉有效成分

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下列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小组讨论】

1.上述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它们反应的实质是哪几种粒子在一起发生了反应?

2.如何检验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铵根离子?

先取少量的待测物质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把润湿的pH试纸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润湿的pH试纸变蓝色,证明该物质里含有铵根离子。

学习指导三:氮肥的简易鉴别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3页的有关内容,如何鉴别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

(1)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氨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2)取剩余的氮肥各少许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氨味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3)取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的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铵,化学反应方程式(NH4)2SO4+Ba(NO3)2 2NH4NO3+BaSO4↓;无沉淀的两种溶液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的是氯化铵,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4Cl+AgNO3 NH4NO3+AgCl↓;无沉淀的是硝酸铵。

【跟踪练习】

1.下列化肥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C)

A.硫酸钾 B.硝酸铵 C.过磷酸钙 D.氯化钾

2.区别下列相关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D)

A.NH4Cl与KCl:看颜色

B.NH4HCO3与KCl:加水

C.K2SO4与Ca3(PO4)2:闻气味

D.(NH4)2SO4与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3.下列化肥能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的是(D)

A.碳铵 B.硝铵 C.硫铵 D.硫酸钾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硫酸氨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能嗅到刺激性氨味

B.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D.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只含有CO32-的盐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教案 篇9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知识点 燃烧的条件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50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__。

实验二:(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燃烧__,说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__可燃物__;

(2)将一小片(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__。

实验三: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是__用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__。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__燃烧需要可燃物__;实验二:__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实验三:燃烧需要__氧气(或空气)__。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合作探究】

1.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答:如果加热时间够长,蘸有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原因是:棉花球中的水受热蒸发掉了,棉花也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会燃烧。

2.如果将实验二步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答:现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该现象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同时进一步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教师点拨】

1.在设计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方案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并紧扣燃烧的三个条件。2.实验一中要注意加热时间不能过长,实验二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不能过大。【跟进训练】

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原因是(A)A.煤的着火点比酒精高 C.煤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

B.煤是固体

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

2.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B)

A

B

C

D 3.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D)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九年级化学上册3.3元素教案 篇10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元素的概念。

2、掌握各种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体中的含量排布。

3、能运用元素、分子和原子来解释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从小就听着关于脑白金的宣传广告,每年大妈不收礼,为什么大妈们却还是收礼-脑白金?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妈?那究竟脑白金这种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今天就去学习一下关于脑白金组成的知识.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总结】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

原子质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A

B

C铝

D

报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有2

0亿之多”

这里的“铁”是指(B)

A

钢铁

B

铁元素

C

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过氧化氢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11

导语:九年级化学,可以说是考试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九年级化学教案该怎么写?下面由品才网为大家提供的几篇教学方案,欢迎阅读。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水的沸腾

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镁带的燃烧

加热碱式碳酸铜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怎样阅读化学课本

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培养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不能只是不会做作业时,才去阅读有关的课文。应该是先阅读课文,然后再去做作业。阅读课本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初中阶段各学科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化学也不例外。今后,同学们走向社会,在知识海洋里探索,要靠自己学习,自己钻研,自己涉猎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学习各学科,包括化学在内,都应该学会阅读课本。

化学课本的内容包括文字叙述、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同学一般比较重视阅读文字部分,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忽略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阅读化学用语时,应该记住并领会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说明的问题。阅读图画时,如阅读实验装置图,应该联想到实物原形、名称及用途,达到形、名、图三位一体。实验装置结合化学用语在头脑里应形成生动的实验情景,唤起对实验现象清晰的回忆。

阅读课本要讲究方法,初学时应该接受老师的指导,参考老师的自学提纲或自学问题。了解阅读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容易抓住关键性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其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化学概念、理论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疑问,从有疑到释疑。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阅读课本要根据学习要求与识记相结合。需要记忆的内容,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识记(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不能等到考前突击记忆。需要识记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明确所要识记的内容的价值,以增强记忆的自觉性,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阅读课本应该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对笔记或小结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掌握,不必强求一律。根据自己的情况,笔记可以写成有自己特色的纲要式、对比式、记录式等。课前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理清脉络;课后作小结,能起到及时复习和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的作用。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开始是较难的,应该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要领。先从一堂课、一节课文写起,渐渐扩大到对全章、全单元进行总结。坚持这样做,就能从中认识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把书读活,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化学实验

如果你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你的实验就能取得成功,并能从中得到化学知识和无穷乐趣;如果你准备不充分,粗心大意,那就可能失败,甚至发生事故。忘样才能做好实验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没硫酸,必须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时的安全。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实验用药量要少,时间要短,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二、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避免盲目性。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要注重对实验进行改进,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更准确等。

●怎样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存在的规律: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一光、二热、三生成。)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磺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②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④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4.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铝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团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P7“活动与探究”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

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

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

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

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

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

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

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

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

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上一篇:智能家具论文下一篇:软件开发的性能测试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