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2024-07-07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篇1

化学肥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题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一概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欣赏农村美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可以引起悬念,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过渡〗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多彩多姿的植物给美丽的自然画卷,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 当家。”我们在生物中学过“农家肥”,今天我们学习化学中的化学肥料。

【讲解】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有十六种。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氢、氧,它们来源于空气和水;需要量较大的是氮、磷、钾,它们需从土壤中吸收。但土壤中又缺氮、磷、钾。所以出现了18世纪中期出现了以化学方法合成的含氮元素、磷元素、钾元素的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料。

(二)合作 交流 解读 探究

(一)-----常见化肥简介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氮肥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氮的作用: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不缺氮肥和缺氮肥的植物。【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氮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讲解】缺氮表现:叶片绿色减淡。缺氮后果:产量品质降低。【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讲解】常见的氮肥---先介绍尿素和氨水。

【启发】前面学过的两种原子团离子中含有氮元素,是哪两种?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NH4+和NO3-【设计意图】巩固前面知识。

【讲解】常见的氮肥---介绍作化肥的铵盐和硝酸盐。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磷肥

〖多媒体展示〗磷的作用: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多种化合物组成元素。

磷肥的作用:可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缺磷肥的植物和果实。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磷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讲解】生长迟缓,产量降低,穗粒少而不饱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讲解】介绍常见的磷肥和本地以前常用的磷肥。强调过磷酸钙为混合物以及它们的颜色和水溶性。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钾肥

〖多媒体展示〗钾的作用: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使植物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缺钾肥的植物和果实。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磷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讲解】叶尖及叶缘发黄,甚至叶肉坏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讲解】介绍常见的钾肥和本地常用的钾肥。【讲解】介绍草木灰

来源百度: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称草木灰。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为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所以是凡植物所含的矿质元素,草木灰中几乎都含有。草木灰不能与农家肥、铵态氮肥混合施用,以免造成氮元素挥发损失;也不能与磷肥混合施用,以免造成磷素固定,降低磷肥的肥效。

复合肥料

【学生活动】阅读有关复合肥料的段落,了解复合肥料的特征。学生知道书写化学式。【讲解】营养元素:N P K 〖多媒体展示〗常用的复合肥---磷酸铵(磷酸二氢铵和磷酸氢二铵的混合物)

硝酸钾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书写常见复合肥化学式。

【设计意图】了解复合肥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讲解】优点:同时均匀供给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

展示有机肥及与无机肥配合使用的农作物。

【讲解】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可使农作物提早成熟,色泽鲜艳。【设计意图】培养引导学生关心农村、关心农业、关注潼南本地发展。

(三)合作 交流 解读 探究

(二)-----化肥、农药的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1页。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为什么会带来土壤、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交流】辩证地看待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有利:提高粮食产量。

不利: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设计意图】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四)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之课堂练习

〖多媒体投影〗自主练习1.〖多媒体投影〗如何鉴别铵盐

2.〖多媒体投影〗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的区别

(五)课堂总结 反思提升

氮肥、磷肥和钾肥,它们分别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一旦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作物就会出现某种症状。但是不同农作物既使缺同种元素,也会表现不同症状。总之一句话:氮管叶,钾管根,籽粒不饱满去找磷。但化肥的使用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合理地使用化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及总结、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教材第84-85页,第1题(2)、第2题、第3题。【设计意图】课后反思与提高。

【课后活动与探究】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设计意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氛围,营造学生积极对话教学环境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构建化学知识,实现课堂对话,教师要关注课堂氛围的创设,通过激趣的课堂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营造引生入胜的课堂氛围是实现对话式教学的前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在情境中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探究其中的规律和知识,逐步地感受化学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反应》这节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吃皮蛋吗?”

生:“喜欢”。

师:“吃皮蛋时为什么要蘸醋?”

生:“味道好,好吃。”

师:“你知道其中蕴含什么化学道理吗?”

生:“不知道!”“这里面还包含化学道理?”“没想过。”“皮蛋是碱性的吗?醋是酸性的,他们会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通过生活现象引出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了课堂探究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这一生活现象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却不太明白,问题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积极地表达和交流。这是一种营造情境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教师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话中学生投入到了课堂学习情境中,产生学习欲望,关注课堂,对于课堂对话跃跃欲试。

二、设置有效的课堂任务,驱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对话

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对话,教师要给学生设置课堂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思维模式和探究方法。自主探究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是进行对话的保证和根本,否则学生的对话就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的认识逐渐全面、深化,提高了学习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学习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任务:我们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上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在点滴板上进行上述实验,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进行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主动实验,形成自己的推理判断。在学生分析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进行内心矛盾的对话,是吸纳知识的迁移和组合,进而对化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灵活应用程度,做到举一反三。在学生的内心中会有这样的声音: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消失。”

“这个过程应该有新物质生成。”

“这个过程的化学方程式该怎样书写呢?”……

这种内心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明确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的化学反应。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来探究知识和规律,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学习就产生了动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学习方向,促进思维的运转,主动地进行探究,为对话打下了基础。

三、教师引导学生去参与,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才智

教师的启发就像是指路的明灯,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和探究,保证对话可以更快地达到问题的本质。只有教师积极地启发思考,进行合作讨论和沟通,学生才能够更快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于化学知识的获得和掌握。

在本课学习中,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和反应的过程和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氢氧化钙和盐酸,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在思考中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观察三个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在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他们都是盐”。

师:“三个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这种中和反应有什么特点?”

生:“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会进行沟通,在对话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完善认识,亲历化学探究过程,提高理解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对话活跃了课堂氛围,明确了这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学生会针对他们各自的反应来分析,在交流中提高认识。

四、教师积极地评价对话,促进学生课堂对话有的放矢

教师是学习的领导者,教师要借助鼓励性的课堂评价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成为主动地探究者。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坏就可以了,要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本课的探究中学生对于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的现象和原因感到困惑,不明白其中的化学原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对话中学生激烈地讨论着,教师参与讨论时对于学生的灵感和思路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评价。

师:“你们可以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非常好。”

“你们把化学反应的现象总结的非常全面。”

“你们分析出的原因非常正确,思路没有问题”。

“你们小组讨论的非常热烈,继续努力。”

这种肯定评价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也是新课改所主张的,教师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要让学生进行课堂的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合作学习,提倡课堂质疑和争辩,促进积极而热烈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对话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习得。在对话式教学中,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学习重难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对话和讨论,全方位扫除知识盲点,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从营造对话氛围、自主探究任务、合作分析知识、教师鼓励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实现化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对话式教学,氛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姜波.初中化学“四环节小组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2年25期

九年级化学教学探讨 篇3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由开始时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兴趣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与吃力。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点方法。

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学生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而是要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和修养得以提高,以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正是为了激发教与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领悟、体会化学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进而培养能力,形成化学素质,提高化学修养。

一、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例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PH色板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世界是这样的奇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在装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同学们会发现紫色石蕊溶液会变成红色,再把变红的紫色石蕊溶液进行加热同学们又会发现红色又会变成紫色。又如,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制备的实验的方法,把大实验划分成小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实验中的实验要点和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先把大实验划分成: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检验氧气?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再比如:学习制作过滤器及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设置的问题为过滤混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溶液,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看谁得到的溶液最清澈。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二、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首先,讲课时语言要准确科学;其次,要生动形象。例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又比如,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别(男、女生)、人数、体重不变,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丰富课外活动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性质时,可参观氧气厂,亲眼看到制氧的全过程,目睹液氧和固氧都是蓝色的;在讲化肥的制取时,可到化肥厂参观,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可进行化学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开展化学游戏、办化学小报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进行化学史教育

化学史知识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适当地选插有关的生动史实,创设诱人的知识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空气的成分时,选插氩的发现史实:英国科学家瑞利从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再如,学习碳酸钠的有关性质、用途后,接着向学生介绍我国着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碱的生产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的知识,采用一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初中化学的探究活动,选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化学息息相关。例如,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雨水(河水)PH的测定的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七、强调学习目的性教育

九年级化学教学总结 篇4

鹅公中学甘志华

本学年我在鹅公中学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精心备课,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课程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 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

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在教学中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①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木柴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木柴的质量少;④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篇5

——解答习题要多角度

在平日解答习题时,大多数同学往往就题论题,不多加思考即快速写出答案了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零乱分散,不能形成系统性,也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缩小。解答习题时应善于借题发挥、扩展思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即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及多种可能的结论,这样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多解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又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在应用多种解法中选择更简、更优的解法,有利于优化思维品质。就一典型知识题而言,可将已知与求解进行多角度的变换,如变换物质,变化变量,变数字为字母,变换题型,变换顺序,以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题型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题一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1、兴趣: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 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 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 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

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近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受到我校演讲的刘文老师的启发,我就经常对学生说:“你敢不敢喊老师‘我爱你’,怕什么?你是老师的孩子。”

2、激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吴老师的话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3、契机: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新的任课教师,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晚自习快下课时不看座次、不看花名册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

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得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4、悬念: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5、规矩: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课堂新授教学时,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最本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习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话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篇6

“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即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无限量的呢?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中冲糖水喝的事例,先进行思考和讨论,再由演示实验,说明结论。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接着还是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例,用打形象、贴切的比方,平白的叙述等方式,让学生先从经验上去分析,对糖水进行加糖、加水、加热等操作,对所得糖水溶液的影响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学生上台具体演示以上几种操作的实验。其他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试着说出结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的影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归纳。

本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学生演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学生掌握较好。教学效果较好。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篇7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也指出,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1】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并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轻松、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所有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因为在实验中许多现象都像变魔术一样梦幻并具有趣味性。例如“烧不着的小船”,即在纸船里加入适量的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你会发现小船里的水沸腾,而小船却没有烧着。“白糖变黑雪”即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白糖,然后滴入几滴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变成了一堆蓬松的黑雪。“不安定的鸡蛋”,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看到鸡蛋在水里不安定了起来,一会儿沉底、一会儿浮起来。这些有趣且神奇的现象牢牢的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果在这方面从老师讲解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验中让他们理解和巩固现有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该实验确实发生了。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气体压强差。检查完装置气密性后,向两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内,分别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用软木塞塞紧,手持瓶颈处振荡。当看到倒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明显变瘪,而倒入等质量的蒸馏水的瓶子变扁的不明显。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方法二:探究生成物。向装有5ml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将上述溶液加热至气体不再生成,等试管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当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动手做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2】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点在其他学科是体现不出来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书本上已有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同样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有同学结合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原理,重新设计了实验。他把细铁丝放在倒立着的试管里,将烧杯放在试管下方使试管口浸没在水中,使烧杯中的水液封试管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约五分之一,试管中铁丝生锈。还有的同学把白磷放入大的硬质玻璃注射器中,并在下方放了一个装有沸水的烧杯,组装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两个实验均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其中,与数学、物理、生物联系最为紧密。如化学变化与数学计算能力、曲线问题,化学变化与物理中的压强、浮力问题,化学变化与生物学科中光合作用、细胞内水分的得失问题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实验的验证,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烧杯中盛有稀盐酸,上面浮有一木块。现向稀盐酸中加入一些铁片,我们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结合化学和物理的知识解释。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验证实验也容易操作,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加上老师的指导,相信不少学生都会解决好这个问题。

总之,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理解最透彻、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第2节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第3节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第4节 3 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复习

测试 2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

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

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重点 水的净化

难点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

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题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 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 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 键 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九年级化学上 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题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所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运用回忆童话故事与许愿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重在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的。

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起点,而实验又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通过实验演示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的对比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物质的化学变化,让学生更能清晰地看到化学变化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及理解。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课题主要运用了教师启发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主要是辅助学生正确的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

究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反思 走进化学实验室

本课题的教学不同于通常的先讲解再实验,或先做试验再讲解分析,而是采用讲解、分析与实验交叉进行。教师现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后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学生再实验,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总结并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地接受实验过程和实验理论,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的认识。

教学反思 空气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做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的分析实验现象、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的是学生不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时,教师应将反面与正面实例结合起来进行,既要让学生看到人类污染空气造成的危害,也要让学生看到治理空气污染成功的一面,使学生受到更强烈的鼓舞,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培养。

教学反思 氧气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叫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的实际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真实客观的看到实验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分析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授课中无法重复试验的缺点,在增强了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失客观性。

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

本课题教材上呈现的信息内容不多,但是学生难以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对于氧气内容的学习而言,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从

简单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呈现,转化为根据实验推断物质的组成。学生可以接受水解产物的事实,但对教师针对性强的验证式检验产物会产生迷惑心理,因此,教学中可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发现过程的实质。通过学生先讨论,教师后总结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出发,利用实验、比喻等方法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解完有关分子的知识后,教师可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讲解时应重视分析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过程及图示。

在课末,为了加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比较他们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

本课题与生活结合很紧密,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析形成一定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个全面深

刻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可将各难点分散讲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教材净化水的流程图。

对于过滤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教师可采用学生先合作预习、课堂教师抽查演示、学生评价、教师总评讲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操作要领,达到掌握过滤操作的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 爱护水资源

本课题涉及的信息量很大,一一讲解费时费力,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对水资源的分布、水污染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讲课时再将学生理解困难的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也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择其重点、要点贯穿于授课之中,以增强生活性。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很多资料可以通过电脑呈现出来,以使学生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

1、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采用播放录像、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在讲述 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地得出结论。

2、本课题有两个大知识点,即原子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由于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讲完每个大知识点后应及时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3、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以。地等原子的质量进行测定和修正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反思 元素

1、就前几节课来说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因此完全有条件给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2、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困难,但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一些例子加以区别,并在学生有了一些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3、对于书上的三份资料的学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阅读并

了解以下三点:(1)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2)元素符号的表示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可将30种元素编成口诀,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3)联系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但只存在的状态,建议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

4、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简单介绍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教给学生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定,如第一个字母要用印刷体大写,第二个字母应该小写,并通过让学生练习,指出容易混淆的符号和学生在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5、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学生先探究,尝试归纳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师再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 离子

1、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并为离子化合物教学提供一些说理性的依据,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

难理解有难以掌握,因此在讲解时不一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

2、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对不观察,讲述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氪氙等从化学性质上说都是比较稳定的(或说不活泼的),且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与他们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原子的最外层是2个电子)有关,从而把元素的化学化学稳定性跟他们院系结构的相对稳定联系起来。

3、在离子形成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第79页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应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反思 化学式与化合价

1、正确书写、读念化学式,理解化学式的意义,运用化学式进行化学计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好初中化学的关键。有的学生就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没有学好,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下降,发生分化掉队现象,因此,教师不许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和技能。

2、化学式的教学可以从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复习已学过的一些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等知识入手,导出化学式,并给学生举例,指出只根据物质的名称尚不能确切的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式则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更因为他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所以是国际通用的。教师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在化合价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主义化合价数值的标号与离子带电荷数的标号的区别,可将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加强学生记忆。学生了解化合物种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之后,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只有在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否则会出现学生认为在H2中氢的化合价为+1价,Cl2中氯的化合价为-1价,金属锌的化合价为+2价等错误。

4、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化学式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并验证)而得来的。根据化学式的各种计算的练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化学式在化学计算上的具体运用。教材给出的习题显得少了一些,课上、课后和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当然,习题的分量和难度应该适当。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对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即生成物的实验的测定,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减少了实验的数量和难度,使学生既有充分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的实施。

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本课题的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在配平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

常常进行的并不顺利,者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机能。

教学反思 金刚石、石墨和C60

1、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使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中了解认识碳。

2、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自主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知趣的研究

1、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

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的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

2、建议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实验时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之去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使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3、建议教师在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并比较实验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异同点,使学生能逐渐把握住实验时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对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3、二氧化碳使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他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但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总之,本节内容实验的分量较大,教师不应把全部实验总为掩饰实验来做,应挑一两个既富有探究性有比较好把握的小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初步设计能力,还能进一步及其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以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等。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燃料和热量

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大,因此主要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讨论活动获取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及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上一篇:高三全面冲刺高考励志标语语录下一篇:刘永利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