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共14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1
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实验教学总结
白
璧
关
初
中
化学教研组2012.1.5
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实验教学总结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初中三年级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对于大纲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我们都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
2.努力开足学生分组实验
根据教学进度努力开足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做到每2人一组,位置固定,每次实验都进行登记,并对每个实验从课堂纪律、操作规范、整理仪器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打分。一学年下来,教学效果较好,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实验课上乱轰轰的教学场面,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一些较简单的演示实验,根据条件把它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发家庭小实验
配合教学内容,每逢放假,化学教师都向学生布置一些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都详细记录下来,回校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例如,把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五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里讨论题“使铁生锈的主要原因有那些?”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二)、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酸的性质”学生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们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本学期的实践,化学实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大,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趣中学,致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提高。2012.1.5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2
一、化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身实验操作更加规范
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掌握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自身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程度。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的地步, 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教师还要掌握实验时间, 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外, 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 如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老师可在铁架台上横挂一根杆子, 杆子两端各挂一只同样大小的纸杯, 向其中一个纸杯倾倒课前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再向事先收集好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振荡瓶子, 一会儿瓶子变瘪了,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水吸收了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教师也可以考虑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 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这一节知识时, 除了新教材上的实验外, 还可补充旧教材中的一个实验, 即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对比实验, 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得出燃烧的条件。
2、忌实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准确、标准。
3、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长颈漏斗称漏斗。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集气瓶和广口瓶不分。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定律省略表达不准。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说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教师对实验用语的不规范表达会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 甚至不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师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安全
1. 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
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 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 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 如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 (如果是浓硫酸, 必须迅速用布擦拭, 然后再用水冲洗) , 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 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 再涂上硼酸溶液。
2. 注意操作时的安全。
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 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 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 实验用药量要少, 时间要短, 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三、鼓励学生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 避免盲目性
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要注重对实验进行改进, 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 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 能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更准确等。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指导。例如, 学生在做“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 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 铁钉表面变得光亮, 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 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 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 在填写实验报告时, 应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 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 老师都要留出3-5分钟, 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保持桌面整洁,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求知欲;科学素养;重要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己通过对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九年级化学体现了基础性,化学在初三开始接触,在九年级化学教材的开篇课“走进化学世界”中,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并没有安排实验。为了使学生对化学有兴趣我自己设计了实验——魔术字:用一张白纸在上面用酚酞溶液写上“化学”两个字,然后再向上面喷洒氢氧化钠溶液,一张白纸上立即显上“化学”二字。学生感到很好奇,怎么这么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用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学生的好奇心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我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尽量设计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把它改成了学生实验,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以为然。我则不失时机提出问题。蜡烛火焰分几层?哪层温度最高?蜡烛中含不含碳?吹灭蜡烛后的白烟能否点燃等等,他们一听这么多问题,想一定很有做的必要,于是學生就认真的按步骤去做,认真观察。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知识拓展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造性同时拓展知识。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中,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从演示实验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实验中设问: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其他的碳酸盐与其他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然后学生带着好奇心在桌上去找出碳酸钠、碳酸钙和稀硫酸、稀盐酸很快自己做起实验从实验中看到碳酸钠与酸反应很快,不好控制,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一会就停止。他们自己得出最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这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新问题:我们这个地区石灰石是不是含碳酸钙?教师这时能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去探究,使知识得到拓展。
总之,九年级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而新课程的编写也充分体现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兆刚.实验小改进体现人文关怀.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4).
[2]韦会江.浅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实验.化学教育,2008(8).
九年级上册化学工作总结 篇4
吕辅民
转瞬间,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收获,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简要的总结。
一 思想方面 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能够积极的参加政治学习,虚心向前辈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
二 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九年级三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三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强、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
2、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平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3、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情境,设疑破难。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途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4、尽力做好单元复习工作。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数量众多的化学方程式,所以要抓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途径之一。我在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练习题、测试题都精心选择,量质合理。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平时就注意培优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
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三、不足与反思 由于时间紧,使得后期教学出现赶进度的情况。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学习站在他们的水平思考,对学生充满信心和信任,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5
1.分子、原子的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中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硬水和软水
1.化学中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化学中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将“_露”的化学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抓准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和求知欲 望。
2、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运用具体的情景引发思维,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发挥了主体作用。
4、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合理的使学生了解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和相应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粒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而且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它们成了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实验会说话!很多抽象的微观知识学生理解和运用水到渠成。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紧凑,一环扣一环,教学思路非常清楚。
5、反思教学评价的使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7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实验是化学教育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发现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依然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失去自主创新的能力,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当前的实验教学,适应当前新课程的要求。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对学习化学最感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实验对学生有魅力的原因在于很多实验的现象都像变魔术一样神奇,并具有趣味性。例如,“烧不着的小船”这一化学实验,实验过程:在纸船里加入清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小船里的水会沸腾,但是,纸船却没有燃烧。再比如,“跳动的鸡蛋”这一化学实验,是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看到鸡蛋在水里跳动起来,时而沉底、时而浮起。在九年级化学中这样的化学实验层出不穷,就是这些有趣且神奇的现象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探求真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分析实验教学现状
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在九年級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过分强调操作的规范性,而不重视学生实践。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扎实实验的技能基本功,规范实验基本操作,才能保证实验安全、顺利进行,因此,这些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给出大段的“口诀”,要求学生背诵。其实,这些教师忽略了只有反复地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得到实验的真理。
三、新教材实施中的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以最简约的“灌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比如,化学实验“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在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是急于求成、按部就班地展示装置的组装过程,并且马上让学生进行组装模仿。实际上,这样的实验过程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没有展示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化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进行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创造性,同时,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九年级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只有重视化学实验,才能真正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赖天浪.对新课程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践与技术:实验园地,2010(2):111.
[2]刘庚华.漫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J].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2013(7):69.
(作者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学校)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9
本学期我担任九(8、9、10)三个班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每班共有学
生62人,为了将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开展,我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来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
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5%,学习发展生占40%。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初三才接触化
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1.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
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化学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
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
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
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
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
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
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
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
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
了“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
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
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
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
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
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
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
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
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
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
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
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典型案例、探究活动等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
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
组学习竞赛。.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
了“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
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知识内容的呈现和处理
(1)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2)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不同的编写模式
(3)对知识本身呈现的处理----理论和概念的淡化、设计丰富多彩的图画
随着教科书功能的变化,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图画不只
是作为插图来呈现,而是作为教科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只是单
纯地配合知识,而是具有了提供资源信息、说明和解释知识的功能,井逐渐成为
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到 第五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事实
第六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7、化学实验的设计
(1)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选择实验内容
(2)参考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知识安排选择部分实
验
(3)根据教科书中具体内容的安排,自行设计编写一些实验
8、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习题的基本功能包括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等等。教科书的改革,赋予习题新的功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习题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扩展。
(1)提供各种信息(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知识等),使学生开扩思路,利
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一些问题
(2)揭供实践活动的章材,渗透科学挥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3)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供实验素材,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5)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
法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
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
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
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
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
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
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
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
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
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
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
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
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
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参加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研究。
4、做好课后小结、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5、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向本校名师学上课,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听课不少于20节。
6、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7、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配合辅导学生促其进步。
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教时
18.23-9.1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9.2-9.9走进化学实验室、单元测试3、9.10-9.21空气、氧气、制取氧气4、9.22-9.28单元测试,复习,第一次月考5、9.29-10.5国庆放假6、10.6-10.12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7、10.13-10.19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8、10.20-10.26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9、10.27-11.2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10、11.3-11.9复习及第二次月考11、11.10-11.16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12、11.17-11.2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13、11.24-11.30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4、12.1-12.7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15、12.8-12.14复习及第三次月考12.15-12.21 燃烧和灭火17、12.22-12.28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8、12.29-1.4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本期内容包括七个单元,涉及五个一级主题和若干个二级主题。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第一单元)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第二、六、七单元) 身边的化学物质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二单元) 水与常见的溶液(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第二、四、六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第六单元) 微粒构成物质(第三单元) 认识化学元素(第三单元)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四单元)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第二单元)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第二、六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第五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第七单元)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第二、四、七单元)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并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良莠不齐。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第一层次教学重点是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二层次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基本素质(行为习惯、记忆力、思维能力、恒心、毅力等)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总体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 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具体措施
完善“一四五”教学模式,以及编写学案、课堂调控、班级配套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三周: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空气、氧气。
第五周:制取氧气,实验活动1、单元测试。
第六周:国庆假期。
第七周: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
第八周:元素、单元测试
第九周: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
第十周: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十一周: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二周: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三周: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四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五周: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六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实验活动2、单元测试。
第十七周: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十八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单元测试。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而我们在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进行的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在正常情况下,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做关于过氧化氢分解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与催化剂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①学生自拟实验方案。②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③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把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1:某课外活动小组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2)对你所推测的气体,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現象、结论)。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
例2: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请他们根据本节所讲内容自行设计一套检测题,并付上答案,同桌交叉检测,以此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意一门课程, 只要对这门课有兴趣, 就为学好这门课开了个好头。化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化学实验来完成的, 而进行化学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和一些活动, 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化学知识都比较抽象和复杂, 通过实验来直观地给学生展现出来, 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知识。
二、引导学生做好化学笔记
学习化学要做好课堂笔记, 有助于学生学习。有些学生一字不落地把课堂内容都记录下来, 但是却没有时间思考;有些学生只是听, 却不愿意记笔记, 也不愿意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复习和理解。
三、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
在化学课堂上, 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就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 造成注意力没法集中。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只要学生听进去了, 才会注意力集中, 才会思考问题, 才会获得知识。
教师要在课堂上了解哪几个学生容易溜号。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要重点关注, 比如, 让他们回答问题或者重复教师刚刚讲的是什么等。经过长期对这类学生的提醒, 就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四、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松有驰, 更好地完成学业
在课堂上, 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 容易产生疲劳, 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节奏要有快有慢, 内容要有深有浅, 使学生得到休息,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下去。
总之,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做好化学笔记, 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 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松有驰, 更好地完成学业, 教师还要关注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帮助其提高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1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九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九年级3班和4班两个班共130人,其中九年级3班63人,九年级4班67人。两个班的成绩差不多,3班学生思维较活跃,纪律较好,4班学生不是很活跃。两个班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干劲都比较大,但这样的学生不多,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有在学,而个别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班风还不错,但学风不是很好,学生的基础也不是很好,教学有一定的难度。绝大部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复习时常以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结构等为骨架。在理论和舒述中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顺序及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顺序拟定的。同时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
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和爱国主义教育。
6、跟踪检查。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14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10-03
九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总结08-01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总结08-08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09-20
初中九年级上册英语的教学总结10-08
九年级化学上册竞赛08-01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9-01
九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工作总结09-27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提纲08-03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