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2024-10-03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通用11篇)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1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提纲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1.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学好初中化学的小窍门有哪些

1.要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母和音标。

打个比方:化学知识中的“句子”就是“化学式”:“字母”就是“元素符号”:“音标”就是“化合价”。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就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谐音记忆法

对有些知识,我们可以用谐音法来加以记忆。例如,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编成这样的谐音: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拿(钠)回家(钾),又美(镁)又轻(氢)。

3.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走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有想其他问题或其他事情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知道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即使是听不懂,也不要因为生气而自暴自弃。

4.记

化学在同学们脑中;“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

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化学推断题常用解法

1、顺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实验的某一现象为突破口,确定一种物质,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2、逆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最终结论为思考起点,根据题意倒着层层推理,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3、顺逆转化法:以中间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根据题中信息,逐步向两边推断出各物质。

4、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先得出每层的结论,再统筹整理。

5、剥离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的有明显特征的未知物质先剥离出来,再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来逐个推断其他物质。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2

一、编排上的问题

1.教材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节中删去了关于物质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物理性质的简单介绍, 但是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节中,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对于压强的理解, 而此时, 初三学生物理学科中压强部分的知识还没有讲到, 这样使得本来浅显易懂的知识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难点。

2.教材上第8页关于化学性质的例子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新、旧教材中例子没有变化, 但新教材中表示性质的能、会、可以等字眼好像有意去掉了, 包括教材第10页课后练习与应用中关于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判断的第3题中的 (3) 水变成水蒸气, 也好像有意去掉了“能”字。尽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关系密切,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 教材上关于性质的描述都没有了“能、易、会”等关键字, 还是会让他们对于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描述区分不清, 从而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3.新教材第32页第2题的第4个选项说的是空气中0.03%的稀有气体, 出现了印刷错误, 应该是0.94%。

4.由于教材顺序的调整, 水通电分解的内容被编排在第四单元, 教学中在学习到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节中, 原来老教材上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自然也被删减, 根据前面学习情况, 教材列举了过氧化氢分解的例子, 可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 没有再配上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不便于学生理解。

5.教材第49页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初学化学, 不了解酚酞试液遇到氨水的变色情况, 更不了解浓氨水的挥发性, 实际教学中讲授到此处时很费劲, 需要补充给学生一些关于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知识后, 学生才能明白。如果教材能在此处增加一个关于这些知识的资料卡片, 则可以给学生以提示,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 效果会更好。

6.新教材第60页下面,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图中, 在列举分子构成的物质时, 列举了氨水, 感觉不太恰当, 因为氨水属于混合物, 对于混合物直接说其由分子构成不是特别合适, 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就像教材第52页的习题中有一个选项,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一样, 是不对的。在这一点上老教材列举的是水, 而不是氨水, 感觉更好一些。

7.教材第98页练习与应用栏目中的第4题 (1) 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 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原来这道题教学参考书上说是对的, 今年又改成错的。并且解释原因为:生成物的总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应物呢?一般我们的理解:反应物即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所以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有些牵强。

8.教材第113页介绍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这部分探究内容, 建议安排在第45页实验活动处介绍为好, 因为在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已经涉及到了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再者学生也已经学习了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基本上可以通过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对实验的发生装置做出合理选择,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 掌握相关知识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也都把第113页介绍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这部分内容提前介绍了。

9.教材第118页第6题中的填空: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白色金属是___。对此空, 教师指导用书中所给答案为“银”, 但据了解, 目前暖水瓶内胆壁上除了镀银外, 也有镀铝的, 过去还有镀金属汞的。这样就造成了答案的混乱。

10.书上第123页联系与应用栏目中第1题:选择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填空。 (7)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____。如果从题目中选择的话, 学生只能填二氧化碳, 可是学生刚从教材第118页获知: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混乱。不如把题目改成:“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 能看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_____”更为合理。

11.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上要求学生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下册教材第43-44页编排了两道例题:例一是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例二是关于浓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对于课后练习与应用中的第5、6两道题则属于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这种类型的计算教材上没有安排例题, 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因此建议本节教材再增加一道关于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综合计算方面的例题, 让学生体会到溶液与化学反应这两个知识点的融合, 也便于学生对于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栏目中相关题目的顺利解决。

二、实验设计上的问题

1.教材第21页实验1-5对于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高低的探究中, 仍然采用了将火柴梗平放于酒精灯火焰中1-2s后, 观察火柴梗炭化程度从而得出结论的做法。我们知道, 木材的炭化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 其炭化程度是由受热温度、受热时间和氧气含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 木条的炭化程度不能准确反映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并且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 酒精灯内焰的温度最高。所以, 新教材仍然沿用原来的做法不太合适。

2.教材第14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1) 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设计欠妥, 因为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的, 而空气中又仅含0.03%的二氧化碳, 因此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后用来和空气进行二氧化碳含量比较, 做法欠妥。 (2) 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中关于水蒸汽含量的比较, 实验设计中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本实验的设计是通过比较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哈呼出的气体与放置在空气中的干燥玻璃片上的现象, 得出结论。我们知道, 哈出的气体与空气温度不同, 哈出的气体是热的气体, 遇到冷的玻璃片容易出现水雾。如果实验中能改进一下,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那会让实验更严谨, 结论更科学。

3.教材第27页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 使用的是着火点较高的红磷, 需要在集气瓶外用酒精灯点燃, 这样势必会造成五氧化二磷的扩散, 污染空气;另外导管内如果不装水的话还会造成实验误差, 而装水又比较困难。因此, 建议不如改为用50ml玻璃注射器进行实验会更加简便直观,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首先将过量的白磷装入玻璃注射器, 密封后通过热水浴使其燃烧, 观察注射器上活塞的移动即可说明问题。这样不但避免了污染, 减小了实验误差, 而且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教材第92页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 方案一中利用红磷燃烧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较高, 使用烧红的玻璃棒点燃时不太好操作, 并且容易造成白烟的逸散, 不但污染空气而且导致实验误差。如果实验中将长的玻璃管换成短玻璃管, 用着火点较低的白磷代替红磷, 采用热水浴加热的方法将白磷引燃, 不但可以简化实验, 而且也可以避免污染、减小误差。

5.教材第128页燃烧条件的探究试验中, 把白磷和红磷放在铜片上燃烧, 污染较大。虽然教材提示演示本实验时可以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但是中学的教室一般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即使是实验室, 很多学校也没有这样的设施。所以不如把实验改进一下, 例如可以把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大试管中, 并在试管口套上气球, 然后将装有白磷和红磷的大试管放在热水 (水温高于40°C) 中, 便会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对于热水中的白磷, 只需用一只大试管将其倒扣, 便可观察到白磷在水下的燃烧。这样改进后该实验在一般的教室就可以演示, 非常方便, 并且几乎没有污染。

6.教材第132页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安排的面粉爆炸实验, 实际操作中成功率不高。即使实验成功, 由于金属罐不透明, 学生也很难完整地观察到面粉在金属罐内剧烈燃烧继而出现爆炸的现象。如果将实验改进一下, 用透明的塑料油桶代替不透明的金属罐完成实验, 则效果要好得多。具体做法如下:把塑料油桶从中上部剪开, 下部作为爆炸筒, 上部作为盖子, 实验时盖在爆炸筒上面, 形成一个密闭容器。在爆炸筒的中上部打一个合适的小孔, 然后在小孔内插入一支粗细合适的玻璃管, 玻璃管两端分别连上扎有网状小孔的小塑料瓶和鼓气装置 (如图所示) , 用铁丝固定一支蜡烛, 点然后放入筒内作为火源。实验时, 先向小塑料瓶内加入适量干燥的面粉, 接着点燃蜡烛, 放入筒内, 盖上盖子, 立即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便会成功观察到面粉剧烈燃烧继而出现爆炸的完整过程。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初学化学的学生很感兴趣,但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再加越来越多的验证实验,他们逐渐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化学教学中更应充分应用实验这一手段。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请大家指正。

一、从实验现象可见性创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第二部分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教材中是通过用温度计在溶解前后测量水和溶液的温度来体现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的现象。以此实验演示,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存在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物质溶于水伴随能量变化的直接感知,且印象深刻,让感性更强,特进行改进。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创新:①在试管内倒入10毫升水,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至沸腾,拿离后停止沸腾。②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观察水重新沸腾。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实验的创新:①向100毫升烧杯中加入0℃的水30ml,在小木板上滴6~7滴水。②向烧杯中加入25克硝酸铵搅拌,放在小木板上,在烧杯内放一支装1~2毫升的0℃的水。等待2分钟观察。

改进后的实验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帮助。从而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地培养,比教材上实验效果好。

二、从实验可操作性创新

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创新: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

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的创新:在生物实验用的玻璃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三、从实验材料易得性創新

氢气爆炸实验创新:在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不知道塑料筒氢气的多少和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用2升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空气,用橡皮筋系紧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燃着的木条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的实验创新:在此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集气瓶代替大烧杯、在集气瓶底放一小团棉花,在玻璃片上粘上几小条滤纸。实验时在棉花上滴入浓氨水,将滤纸在酚酞试液中润洗,然后放入集气瓶中。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还可清楚的看到分子由近及远的扩散。

总之,化学实验的改革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和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安俊改.《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浅议》

[2]王勇义.《浅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创新设计》

[3]王琴.《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实验改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篇4

(1)焰色反应:黄色-Na;紫色(钴玻璃)-K。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火焰颜色: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

(淡)蓝色:H2、CH4、CO等在空气中燃烧;

黄色:Na在Cl2或空气中燃烧;

烟、雾现象:棕(黄)色的烟:Cu或Fe在Cl2中燃烧;

白烟:Na在Cl2或P在空气中燃烧;

白雾:有HX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产生;

白色烟雾:P在Cl2中燃烧。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

白色沉淀变灰绿色再变红褐色:Fe(OH)2→Fe(OH)3;

白色沉淀迅速变棕褐色:AgOH→Ag2O。

(4)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5)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复原的气体:SO2;

(6)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气体:NO;

(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I2;

(8)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Na2O2;

(9)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P4;

(10)遇SCN-变红色、OH-产生红褐色沉淀、苯酚显紫色的离子:Fe3+;

(11)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2)遇Ag+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Br-、I-。

(13)可溶于NaOH的白色沉淀:Al(OH)3、H2SiO3;金属氧化物:Al2O3;

(14)可溶于HF的酸性氧化物:SiO2;

(15)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化合物:铵盐;

(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32-;

(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SO2、H2S;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可能是:

(19)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生成盐的元素:N;

(20)与酸、碱都能反应的无机物:Al、Al2O3、Al(OH)3、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

(21)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K、Na、NaH;Na2O2、CaC2及Mg3N2、Al2S3等;

(22)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反应:Ba(OH)2、Ca(OH)2与NH4HCO3、(NH4)2SO4等;

(23)先沉淀后溶解的反应:Ca(OH)2+CO2、AgNO3+氨水、Al3++OH-、+OH-、Ba(OH)2+H3PO4等;

(24)见光易分解的物质:HClO、HNO3、AgCl、AgBr、AgI;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5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堂引入:年级:姓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降雪的形成与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 同?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教学内容

知识点一

绪言

1、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⑴ 化学是在、层次上研究物质、、、与的科

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⑵ 古时候,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时候,人类学会了使用和简单的工具,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变得更加的聪明和强大。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陶器、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其中和属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⑶近代科学家和等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并编制出,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⑷近年来,“”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坏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表格。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实验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这种变化叫做。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物理变化:只是在上发生变化,但没有生成物质,这种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我们生活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这种叫做化学变化。例如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3、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变化时是否。

4、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常表现为、、等。

化学变化还伴随着的变化,常表现为、、等。这些现 象可以帮助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知识点三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讨论】(教师展示一杯水)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P8~P9的内容,找到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变化(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⑵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变化(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压强等。

2、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讨论】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1)木柴燃烧——变化

木柴能燃烧——性质

(2)铁生锈——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性质

【讨论】“物理性质”里面含着哪两层含义?

【小结】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 是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熔点、、密度等都属于 物质的物理性质。

3、正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讨论】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小结】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让少量气体,禁止把凑到去闻气体。

【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思考】水、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之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经典例题

例1: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B.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 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和功能

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针对训练: 1.“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做农家肥

C.加工成饲料

D.制造沼气

例2:判断下列描述: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针对训练:

1.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2.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例3: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色、有的金属,质地、较小,良好的和。(2)铝的化学性质有在下可与反应生成,可与稀反应生成。针对训练: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甲烷(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极难溶于水 C.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①了解氧气的性质;

②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

2、基本技能:

①初步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②发展对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3、基本思想:

①体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③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测量产生氧气体积的方法。

4、基本经验:

初步形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方案。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细化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识记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概念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

学生活动2

基本知识①

基本知识②学生活动1

课前准备

探究活动1

程序性知识

基本技能①

基本思想③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3

基本技能②

基本思想①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基本技能②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2

基本思想③

元认识知识

基本思想①

基本思想②

基本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重点突破:学生通过《制取氧气》一节已经能理解反应原理,本节的探究活动一中5个问题能进一步落实重点。

2、难点: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和设计。

难点突破: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探究活动二,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能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基本流程。

2、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研钵、注射器、量筒、橡皮管、药匙。

药品: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

用品:火柴、棉花、木条。

3、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疑—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展示】2017中甲联赛深圳球员因高原反应严重集体吸氧的视频。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从身边实际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引探—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引导同学们观察每组桌上摆放的四种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展示学生课下已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探究活动1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2】:认识这四种物质的状态,并写出实验室三种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表达式。

【探究活动1—“你选我拼”实验技能大闯关】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

2、用氯酸钾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装置简单)

4、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5、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识记,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仪器的选择和组装,要求学生讨论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将制氧的简单装置改为添加了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制气装置

释疑—主动展示,阐释疑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其他组的设计。

学生积极讨论实验设计,并派代表进行阐述,其他组的同学认真聆听别组的设计并予以举牌评价,全班赞同通过的组则闯关通过;若设计有问题的,其他组可提出质疑,本组则需解释疑问并进行相关的改进。

评价方式生动新颖,学生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及时评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之前的互评也能对学生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和探索,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启思—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大家都是闯关高手!但是如果想要通关,我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收集装置改为能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让学生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实验。

精炼—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大家都已顺利通关,现在就奖励同学们根据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你们的实验。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结

让学生针对本节所学内容,总结制取气体的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梳理本节课知识,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进一步的认识。

4、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因为条件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有一定的拘束;

(2)对探究活动2中测体积只用改变收集装置,学生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

(3)本节课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同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搭配小组成员时,应注意挑选热心的、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助教。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检测思考 篇7

考试作为一种以抽样方式实施的学业测量, 其结果 (分数、等级) 只能是对考生学业水平的一种可能性表达。因此, 我们应力图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个衡量有效测评考试的标尺就是:教学与考试 (测评, 即目标引导教学———教学落实目标———测评检测教学) 是否构成了一个整体?根据这一标尺, 命题时应严格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内容上:依“标”据“本”, 突出重点

“标”即语文课程标准, “本”即教材。依“标”据“本”即在命题时必须始终紧扣课标, 依据教材。

如:根据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 应将一年级上册的考查重点确定为:识字 (包括汉语拼音) 、写字、朗读和词语理解, 适当体现阅读和写话。各板块比例大致可确定为:

(以上仅为笔试板块的参考分值, 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二、形式上:摒弃单一, 走向多元

如将期末测试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笔试和口试相结合, 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 (闭卷) 主要检测书面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口试 (开卷) 则重点考查学生认字、朗读、背诵及口语交际的能力。如一年级上册开卷测评:

一、检测内容:

(一) 识字与写字。

1.我会认。

“认字表”中的400个生字, 你全认识吗?请到认字组长那里测一测。 (也可利用由生字组成的短文让学生认读。共提供短文8篇, 每篇短文均含所学生字100个以上, 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 可参考人教社一上测评意见, 见人教网。)

第一次 () 个

第二次 () 个

第三次 () 个

组长签名____

2.我会写。

(1) “写字表”中的100个生字, 你全会写吗?请听写组长帮你检查。 (可以对照你平时的听写本进行评价, 平时听写正确的字免测, 期末重点检查平时听写错误的字。)

平时能听写 () 个

期末又听写 () 个

组长签名____

(2) 请将下面这句话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提供6份测试卷, 每份测试卷由书写难度大体相当的8个汉字组成。学生随机抽取其中的一份, 在田字格中抄写。)

组长签名____

(二) 朗读与背诵。

1.我是朗读小明星。

请你从本册课文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表情哦。请朗读组长检查。

很棒 ()

还不错 ()

要加油 ()

组长签名____

2.我是背诵小明星。

(1) 翻开课文, 请背诵组长检查你背诵课文的情况:要求背诵的12篇课文, 你能背 () 篇;“读读背背”中的5首诗你能背 () 首。

组长签名____

(2) 课外我还背了 () 篇优秀诗文。 (检测内容参考《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1—6年级必背的70篇优秀诗文)

组长签名____

二、检测方法:

1.提前两周把检测内容告诉学生。

2.给学生两次或多次检测的机会。

3.人人参与评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设认字、写字、朗读、背诵组长各一名, 负责本组成员的检测。若本班学生检测有困难, 可请家长或培训若干名高年级学生帮助检测。

思考二:一份优质的一上测评 (笔试) 试卷应该做到什么?

一、求“实”:夯实基础, 落实目标

一年级上册不仅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基础, 更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启蒙。因此, 要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考查作为重点。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听辨和听写。

例1:我会听, 我会写。

(听写内容:p、q、ui、iu、东西、飞鸟。教师用中速朗读三遍。)

这道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容易混淆的声母、韵母以及常用词汇的听辨和拼写能力, 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听辨、听记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形成敏锐的听辨能力。

二、识字和写字。

例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我要把字写漂亮。

本例题看似一道看拼音写词语的传统命题, 但因为在题目中增加了“我要把字写漂亮”的要求, 就不仅限于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而且将“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要求渗透在试题中, 体现了语文命题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识字写字的考查还应包括汉字的笔顺笔画, 偏旁部首, 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等等。

例3:数一数, 把汉字送回家。

例4:我能照样子给它们变一变。

加一笔:十——— (土)

木 () 日 ()

减一笔:子——— (了)

去 () 自 ()

例5:我会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飘 (2) 漂

火红的枫叶一片片从树上 () 落下来, 好 () 亮啊!

(1) 园 (2) 圆

果 () 里的果树上结满了又红又 () 的苹 (píng) 果。

三、词句的积累。

在语境中理解和积累字词是测评的重点, 包括教材中涉及的反义词、量词、形容词等等。

例6:把能做朋友的词语连起来。

蓝蓝的 墙|一头 鱼

青青的 天|一把 牛

白白的 草|一条 刀

捉 皮球

拍 国旗

升 小鸡

例7:我会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四、阅读和写话。

一年级上册作为阅读和写话的起步阶段, 要求不宜过高。阅读的重点是把词句读通、读懂, 明白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 在读中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以教材上的课文阅读考查为主。课外阅读篇目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宜选择富有童趣、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如课内阅读考查:

例8:认真读句子, 对的打“√”, 错 (cuò) 的打“×”。

(1) 夏天, 雪人挺 (tǐng) 起了大肚子。 ()

(2) 爷爷爱小树, 小树爱爷爷。 ()

(3) 猴 (hóu) 子的尾巴短 (duǎn) , 兔子的尾巴长。 ()

(4) 下雪天, 青蛙 (wā) 睡 (shuì) 在洞里。 ()

例9: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

早晨 没有砍树造房 送给妈妈

小熊一家把 生日礼物 一直住在山洞里

小燕子 阳光 冬瓜皮上有细毛

雪地里 发现 画枫叶

小云 小鸭 跳进了我的家

例8重在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9则重点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以及语言的积累。

写话的重点是建立句子概念, 能够写完整的句子就达到要求了。可以采用看图写一句话、把句子补充完整的形式来考查。

例10:看图写一句话。

提示:用上“什么时候,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

1.____2.____

例11:我能将下面的句子写完整。

(1) 我爱____。

(2) ____多可爱。

(3) ____有____。

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如根据提示看图写话, 将图意用几句话写下来, 或结合阅读题进行写话, 等等。

例12:我能读懂这段话。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好朋友。有一天, 他们走进草堆里。小公鸡找到了许多虫子, 吃得很高兴。小鸭子找不到虫子, 急 (jí) 得直叫唤 (huan) 。小公鸡看见了, 把捉到的虫子给小鸭子吃。

1.这段话一共有 () 句话。

2.第2句话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选一个答案打“√”)

(1) 小公鸡 ()

(2) 小鸭子 ()

(3) 小虫子 ()

(4) 小公鸡和小鸭子 ()

3.写小公鸡找到虫子多的词是 () 。

4.用“____”画出小鸭子捉不到虫子很着急的句子。

5.你喜欢小公鸡吗?为什么?

二、求“活”:加强整合, 体现综合

语文命题要加强整合, 改变以往一道题只能考查一种知识或能力的单一功能, 在有限的试题中注入多元的考查功能, 扩大试题的信息量和考查范围, 以综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知识的综合。

例13:我会选一选, 圈一圈。

(1) 荷叶圆圆, 是 (春天、夏天) 。

(2) 冬冬拍皮 (qí、pí) 球。

(3) 您带我去好 (马、吗) ?

(4) (他、她、它) 是小花狗。

二、能力的综合。

例14:我会读儿歌, 做一做。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8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9

一、说教材。

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10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对比,能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3、通过阅读教材、示范、讨论,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难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采用“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得出结论—解释和应用“的方式学习。

【知识准备】

知识回顾(阅读教材P94、P95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无数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

【自主学习】

探究点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思考:化学方程式和文字表达式相比,不仅能,而且还能直观反映。

【总结】这种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材辅读(阅读教材P96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点燃

【思考】:

化学方程式C+O2==CO2能提供哪些信息?你是从哪几方面考虑的?

1、表示:该反应中反应物是,生成物是,反应条件是。

2、表示: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

3、表示: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即。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宏观意义。

(2)微观意义。

(3)质量意义。

【练一练】你能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吗?

点燃

4P

+

O2

====

2P2O5

【注意】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时,应将。

点燃

【巩固练习】说出化学方程式4P

+

O2

====

2P2O5的意义?

(1)表示。

(2)表示。

(3)表示。

探究点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思考】:化学方程式C+O2==CO2如何读?你应从哪几方面读?

【注意】“+”读“

”;“=”读“

”;化学式读成物质的,也要读出。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读物质:

在条件下反应生成。

(2)读微粒:每和

反应生成。

(3)读质量:每份质量的和

份质量的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

点燃

【巩固练习】化学方程式4P

+

O2

====

2P2O5的读法?

(1)。

(2)。

(3)。

【我的收获】(交流、展示及归纳)

【针对训练】

讨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如何读?

点燃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S+O2===SO2

点燃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篇11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上一篇: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下一篇:技术管理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