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实验课教案(通用10篇)
九年级化学实验课教案 篇1
第二单元 课题3
第一课时
初三化学备课组 主备课人:黄伟珊
授课时间:第四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室用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支取氧气的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制氧、实验室制氧的原理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初步掌握以下问题,并填入学案相应位置: 1.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P41-42 2.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这几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P37-38 3.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有什么特点?P38 4.什么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P39
(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1、工业制氧气
[自学]课本P41-42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介绍]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投影] 分离液态空气法 液态氮气(-196℃)降温
空气液态空气 加压液态氧气(-183℃)
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先蒸发利用沸点不同了,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
蒸发了,再把它贮存起来。1 [讨论]工业制取氧气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板书]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实验2—6]待实验2—5,3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说明]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讲解并板书]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讲解]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分解反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板书]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四)当堂训练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空气
D.氧化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加热水变成水蒸气
B.白磷自燃 C.低温加压使空气液化
D.石蜡熔化 3.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的总量增多 4.加热下列物质,不能得到氧气的是()A.高锰酸钾 B.氯酸钾 C.二氧化锰
D.碱式碳酸铜
5.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至完全反应,最后剩下的固体是()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四、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3.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氧气。
三、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表示:AB→A+B。
五、课后作业
《全品》第二单元课题3 第1课时
九年级化学实验课教案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习方法
一、领会大纲精神,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新大纲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特别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 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 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 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 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 加强了化学实验, 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64个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 (一定要做, 不是可做可不做) , 共安排了26个“活动与探究”, 其中有16个是以实验为主要活动内容, 可以说实验是探究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 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 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 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完成, 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有一句格言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 我看见因而我记得, 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九年级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使这种“短暂”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并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那么, 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每次实验结束, 我都要留出3~5分钟, 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保持桌面整洁,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 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 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 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就实验教学而言, 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 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中学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
1. 开设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活跃, 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 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 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不断地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2. 开设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3. 开设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发展学生的整体智慧品质。我国的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培养学生复合思维能力而轻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觉、灵感等顿悟思维品质的培养;重视再造想象培养而忽视创造想象的激发;重视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再现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而忽视学生认知活动中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这些都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也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4. 开设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演示实验;实验课前准备;探究性实验;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5-01
运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锻炼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步骤,领会操作要领,再得出实验结论,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愉悦心情极为重要,而九年级的化学实验刚好就是一个学科基础的开始。所以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和效率,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实验前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要求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和任务,为了能让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必须做好课前演示实验,对于一些要求较高而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让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探讨得出结论,同时提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为自己亲自做实验铺垫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容易观察现象,反应时间较长、对环境有一定影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操作规范,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演示实验时强调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实验前老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保证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将准备好的药品、仪器摆放整齐,从药品到实验装置一点都不能遗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要提前预测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课前排除障碍,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和有序。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复习,明确实验目的,并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且提前完成实验讲义,掌握实验基本步骤,注意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点,严格自己的操作流程,做到做实验前对实验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实验,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其他意外。最后学会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做好相关记录,如果有实验报告需要根据自己的现象和数据如实填写,并和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成功的地方。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迎合新课改,提倡“主导式”教学
九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一开始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极强,但是时间久了,并且九年级化学实验更多的是验证实验,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点迎接中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失去新鲜感,觉得实验没劲,并且好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过,讲过,重复过,只不过是自己再重新做一遍而已,这样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效果。
单纯的实验只能验证实验结果,而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兴趣,可以试图将验证实验朝着探究实验转化。对于这类实验,老师需要做出充分的准备,精心筛选,适当准备多套方案,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供学生选择。例如我们教材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电解水”等实验,这些实验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水平。通过这些探究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极其重要,也能实现“主导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还能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这些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而不是盲目的吸收课本知识,照搬照抄。
四、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中会碰到一些难以用具体语言表述的抽象概念,比如分子能做无规则运动,物质的微观结构,固体的溶解以及气体的溢出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微观世界实验,用语言表述显得苍白无力,那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把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由抽象变直观,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微观世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能放大、放慢、定格、重播指定的现象和效果,帮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颜色的变化,气体的产生,以及沉淀的析出等肉眼很难分辨的细微现象,这样不但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五、实验结束,老师要做小节
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共同帮助学生找出做失败的原因。教学经验发现,往往会出现成绩差基础不好的孩子有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成绩好的孩子强,化学实验做的更好。通过这些脱离课堂成绩的实验,去及时发现部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奖励,这样会收获教学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结果,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孩子找到自信这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对知识传播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验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还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探索。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化学课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所获得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沈惠姝 郑长龙 化学实验论
[2]张修林 开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化学教学改革 中学化学参考 2004.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篇4
在日常教学中,尽量把某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收到了比较理想效果。
如在实验室里制取氢气的原理,可让学生自己做铜、锌、镁、铁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然后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制取氢气的最佳药品。再如酸碱盐部分的实验多数是试管实验,可让学生去边实验边自学(教师提供学生不易得到的仪器和药品)。其他如探究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探究溶液中的置换反应;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都可以提供给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药品,让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实验目录 篇5
一、演示实验
1、水加热沸腾【实验1-
1、(1)】
研碎胆矾观察发生的变化【实验1-
1、(2)】
胆矾溶解于水并和NaOH反应;【实验1-
1、(3)】
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把产生的气体通入Ca(OH)2;【实验1-
1、(4)】
2、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实验1-2】
3、固体的取用(锌粒);【实验1-
3、(1)】
固体的取用(NaCO3粉末);【实验1-
3、(2)】
4、在澄清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实验1-
4、(1)】
NaCO3和盐酸反应;【实验1-
4、(2)】
5、酒精灯的使用;【实验1-5】
6、NaOH和CuSO4的混合溶液,并加热;【实验1-6】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1-7】
8、洗涤玻璃仪器;【实验1-8】
9、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2-1】
10、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的现象;【实验2-2】
11、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2-3】
1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2-4】
1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2-5】
14、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品红【实验3-1】
15、向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入明矾粉末【实验4-1】
16、过滤液体【实验4-2】电解水;
17、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实验4-3】
18、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实验4-4】
19、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4-5】
20、用盐酸和碳酸钠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5-1】
2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5-2】
22、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6-1】
23、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6-2】
24、倾倒CO2;【实验6-3】
25、CO2溶解性实验;【实验6-4】
26、CO2和水的反应;【实验6-5】
27、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实验7-1】
28、粉尘爆炸实验;【实验7-2】
29、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实验7-3】
30、点燃甲烷;【实验7-4】
二、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3、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4、实验室制取O2,O2的性质实验;
5、对分子运动现象;
6、探究:水的组成7、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9、灭火的原理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7 篇6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o 8,na 11,s 16,mg 12,he 2,ar 18。(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a.m+n+a b.m+n-a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d)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b)a.x=y=z b.y>z>x a.①② b.①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b)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b)a.6 b.8 8.(2001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a)
提升能力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d)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a.1 b.2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2 个电子。
九年级化学实验课教案 篇7
1.转变思想
(1) 转变教师思想
九年级作为迎接中考的重要阶段, 某些化学教师存在只要将教材上针对考试的具体化学实验讲解清楚, 能够应对考试中的实验题就行的教学思想, 学生单纯依靠老师的你讲我授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实验的意义, 没有为学生的学术发展做出长远思考, 因此提升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杜绝填鸭式教学,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积极创新与质疑, 在互动中充分理解化学实验的意义[1]。
(2) 转变学生思想
学生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往往抱着有趣、好玩的心态, 例如在氢气的验纯时, 学生只注意到爆炸的结构, 认为热闹、新鲜, 并没有多少学生会思考为什么, 思考相关化学原理。 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对化学实验存在“危险”的印象, 不敢自己动手做。 面对这一系列现象, 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实验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对实验有具体了解, 并通过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 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实验中寻找解答, 同时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说明,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
2.转变教学方式
(1) 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
教科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只写出实验操作和部分的问题交流, 留有较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拓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探索式的教学方式转变,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从而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巩固知识, 培养能力, 提升知识水平。
(2) 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不仅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 给化学的实验教学提供全新的选择和展示的平台, 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媒体进行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化学实验或较复杂的实验, 在避免安全事故的同时,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 教师可利用CAI课件同具体的实验相结合, 还原具体的“CO还原氧化铁”实验过程, 并通过CAI课件向学生展示错误的实验造成的后果,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2]。
(3) 由演示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 单纯地由教师进行课堂演练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能通过肉眼观察, 而没有经过实际性操作, 并不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 教师应安排部分实验内容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实验, 先由教师提出实验课题, 由学生对该课题进行猜想, 然后提出一系列假设, 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而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 例如教材中有关物质燃烧的教学内容, 先由学生自行讨论假设物质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 然后着手实验, 最后在实验中论证假设内容。 这种探究性实验的方式, 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 还使得学生更灵活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
3.提倡绿色实验、安全实验
(1) “绿色实验”
“绿色化学” 是由美国化学会 (ACS) 提出, 该理论强调化学工作和化学实验有义务适当减少和消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得到世界的广泛响应和认可[3]。 教师有义务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强调环境保护和减少化学实验带来的污染的重要性, 提倡“绿色实验”。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内容, 白鳞的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由于教室没有专门的通风设备, 实验造成的烟雾会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污染空气, 此时教室应带领学生利用量杯、玻璃管等进行化学实验, 并在实验中向学生传达绿色实验的重要性。
(2) “安全实验”
保证实验的安全性是教师的责任, 同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实验应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 教师应利用塑料瓶、气囊、导管、面粉、酒精等设计出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首先用绳子拴住瓶子, 再依据导管的大小在瓶子底部打一个孔, 插入导管, 并使导管与气囊相连接;然后在瓶身上打一个较大的孔以插入橡胶塞, 将脱脂棉绞在铁丝的前端。 将胶卷盒的盖撕去然后倒扣在瓶口上, 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方便操作的实验器材就制作完成了。 在实验过程中, 先将干燥的面粉倒入饮料瓶, 将胶卷盒盖在塑料瓶口出, 并将带气囊的橡皮管对准底部的孔, 插进粉尘中;拨出橡胶塞, 点燃被酒精浸湿的棉球并迅速塞进饮料瓶中, 与此同时迅速按压气囊从橡皮管一端鼓入空气, 使饮料瓶中的面粉在饮料瓶中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 胶卷盒被掀起。 通过这一试验, 不仅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而且能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化学的魅力。
化学实验是九年级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师应当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设计多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 逐步学会从探究中领悟化学真理[4]。 创新九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自主动手中培养创造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实验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化学原理, 是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的最佳方法, 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感悟和反省, 正确认识和理解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提高九年级学生的整体化学素养, 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对新课程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11:32.
[2]刘妮.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教学[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1:106-108.
[3]保长存.对新课程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5, 01:126.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篇8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再鏊述了。从教化学十多年,也确实体会到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近几年来中考实行理化实验加试。从考试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操作技能较差;实验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没有什么起色;实验中能做到一丝不苟、认真观察、严格按照实验规范操作进行实验的学生寥寥无几。如此现实如何谈的上增强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一、小城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化学实验教学的配制。化学实验室简陋或不够用,实验仪器、药品会出现短缺。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人员也难跟上,仪器配备很难做到人手一套,在硬件的配备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2)教师的现状 相当部分的教师强调的是实验步骤,学生要做的只是依葫芦画瓢跟着老师做,学生根本没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甚至还有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背实验考试考的更好”。
(3)实验教学模式 当前,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老师总是先讲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依据现成的实验步骤动几下,实验就完成了,没有给学生留出发展的空间。特别是两人合作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有关数据。没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化学实验教学要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级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不能仅于教材,而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实验和家族实验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亲身经历和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难度不宜太难。实验种类可丰富。如可有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实践调查。可让学生从头到尾的完成 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在完整的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三、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同样需要改变。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
(1)指导实验要循序渐进。九年级学生的实验技能普遍比较差。实验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气体探究”这节课中,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操作比较难掌握。这种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在课堂内如果掌握不了,可在课外指导学生经常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种操作的掌握,使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中的难点得到分散,也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提供了感性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到循序渐进。
(2)指导学生实验要有度有数。任何教学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极少数“尖子生”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教师要根据实验课的内容的难易,时间长短等,设计出实验中需要学生完成的考题,根据学生个体能的差异分别对待,给能力强的学生多设几个问题。努力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突出少数的关系。努力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突出少数的关系努力做到花费80%的精力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尽力创造让学生创造让学生多动手的条件,最好做到一人一组开设实验,独立分析思考。
教师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也要做到有度、有数。能估计将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但不否定实验中的“放手”让学生实验。教师要根据各实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实验形式,在有序指导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还必须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初中的化学教学,大部分是以纸笔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必疑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
实验技能的考查,除了采用较常规的方法,如写实验报告或实验小论文之外,还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考查和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等各方面做出综合评价。在实验人教学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反思与小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必须进行优化:优化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孙雪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刍议.《考试周刊》,2013(104)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
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展史。
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板书:一、从三个故事看化学
发言:对同学们的发言有针对性的点评。
讲述: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我国在19xx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要细心,厦门大学张资珙教授曾经把一名优秀的化学工作者比喻为C4H4,C4H4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的烃,具有很高的活性,即:clearhead(聪明的头脑)、clever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habit(洁净的习惯)、curiousheart(好奇心)。故事三说明每一项化学成果都来之不易,灵感只会光顾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它是不会去拜访懒汉的。
总之,从三个故事可以看出,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用途,充满浓厚趣味的自然科学,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科学,那么这门学科是怎样发展的呢?
板书:二、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和炼金术
讲述:与原始社会相比,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帝王将相自然而然产生了两种愿望:一是希望长生不老,二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逐渐有些方士从事炼丹方面的活动,主要从事炼制长生不老丹和人造金银,这就是炼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
纵观炼丹的发展史,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的炼丹大家,如魏伯阳、葛洪、狐刚子等。炼丹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他们认为:“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因此,炼丹的场所多设在深山古观,与烟尘毒气进行搏斗,中国的炼丹常与道教联系在一起。
衰老病死是本是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炼出长生不老丹。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三千童男玉女去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丹,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在历史上,服用长生不老丹而丧命的大有人在,如唐太宗、唐宪宗等。
1970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京都长安──现在的陕西西安发现两坛唐代宝物,其中之一是“长生不老丹”的药方,药方上开列:朱砂、密陀曾、石英、珊瑚、孔雀石、雄黄、雌黄、硝石等,其中好多是有巨毒的物质,难怪吃了就一命呜呼!
展示:朱砂、密陀曾、石英、珊瑚、孔雀石、雄黄、雌黄、硝石样品
讨论: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什么没有走向成功?
分析:炼丹术和炼金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使得炼丹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交臂。其次,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殊少进步。实验用具不知道采用玻璃仪器。操作者缺少数学教养,不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讲述:关于炼丹术的功过,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作了一个公正的评价。他把炼丹术比喻为《伊索寓言》里的一位老人,一位快要死去的老人,告诉他的儿子们,说他在葡萄园里已经埋下了许多的黄金,留给他们,儿子们把葡萄树四周的的泥土都挖松了,但是并没有发现金子,可是,树根四周的青苔和杂草被他们除去了,结果第二年长成了满园的好葡萄。
讨论:炼丹术和炼金术的积极意义在哪些方面可以体现?
归纳:炼丹术和炼金术不能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冶金、地质、矿物、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投影:
1.炼丹导致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如火药、烧酒等的出现,都和道家的炼丹活动有关。
2.为研究“药用”的人造金银而进行的冶金研究,这一方面对我国古代的冶金学的发展贡献较大。
3.药用植物的研究,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4.炼丹家们在实验中所作的记录,是我们研究古代化学史宝贵的资料。
总之,由于炼丹、炼金都以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为虚幻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屡遭失败,并且日益走向衰落。化学研究的方面只能专注到实用方面,冶金化学、近代化学、医药化学的发展迎来了现代化学的诞生。
在系统化学形成以前,人类对物质的变化认识还处在哲学性的猜想和经验性的实践阶段,在化学发展史中经历了很长的这样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经验化学时期。在当时,我国在化学工艺的成就上,在认识物质的哲学基础上,以及在炼丹术几个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
到了近代,欧洲社会较早脱离了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加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也就适应了欧洲社会的.需要,由经验性的水平提高到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系统化的化学知识,被称为近代化学。
板书:三、近代化学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
我国虽然有了高度发展的经验性化学,但近代化学却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本是常见的事情,只要我们善于吸收,并且加以发展外来文化,就能使得近代化学在我国开花结果。所以,近代化学是从欧洲引进过来的,这是无须隐讳的事实。
19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文献中就有了“化学”一词以及有关化学知识的记载,这些化学知识都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随后化学知识在上流社会开始流传普及。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徐寿。
板书:四、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徐寿,江苏无锡人,生于18,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情况不是很富裕。因此,他不能像大多数富家子弟那样去学习八股文,走仕途作官这条路,只好自己用心学习科学。有一次,他在上海得到《博物新编》这本书之后,回到家中找一些仪器进行化学实验,因此,他的化学知识比同时代的人要丰富得多。
在当时,上海有些传教士开始翻译教科书,徐寿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于1867年调到江南制造局工作,担任了的编译工作。徐寿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首先是化学物质的命名方面,从徐寿所译的书开始,我国有了一套系统的元素名称。
2.徐寿的第二项贡献是他在介绍化学知识时,注重系统性。
投影:徐寿的画像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热爱化学,学好化学,长大后为我国的化学工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预习序言部分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篇10
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中学:闫雨才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激发兴趣、形成化学概念、培养能力和养成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探究性实验能更充分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关键词:教学 创新 实验
探究
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迅速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帮助内化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同时启迪学生思维,体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化学实验改革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站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我积极溶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中。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则
1、探究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的现时发展和终身学习而倡导探究实验,是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本质价值取向。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渐进性原则:学生刚开始做实验进行探究很茫然,教学中实验教学设计应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如第一次做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好能起引路作用的问题链,通过提问点拨,使学生进入有效探究状态并顺利完成探究报告。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老师逐渐放手。
3、灵活性原则: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新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走进实验室也就成了化学课的必须,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度高、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对重要的实验,如CO2的制取和性质,必须在实验室进行,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基本实验操作人人过关。对其他的实验,则采取由学生自带实验替代品分组试验或学生代表上讲台操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而对探究过程中的关键几个环节:发现问题,大胆猜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解释结论,质疑反思;评价交流,新的发现,则根据实验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重点探究。如在Fe生锈的探究实验中重点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验证环节。
二、实验教学中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以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综合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完善自己的创造性人格,这是一项非常必要、十分艰巨、又需要长期“健身”的活动。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并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失误,欣赏独特的发现,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即要宽容学生实验中的失误,及时发现学生对某个实验独特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勇敢地陈述出来,充分肯定其合理部分,并对其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包办代替,应善于引导质疑,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二)、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用实验故事或创设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等,诱发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有了想亲自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或规律的兴趣时,教师的课已成功了一半。如在《生活中常见的盐》中,以《三国演义》中哑泉和药泉的故事引入,立即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又如在讲CO2的性质时,上课前要求每位同学带一瓶自己喜欢喝的可乐饮料,课堂上让他们先猜想CO2的性质有哪些,然后让他们打开自己的瓶子做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性质。这样,一瓶可乐不仅解决了CO2来源问题,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身边。在探究CO2能否溶于水的性质时,指导学生将水倒入集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1/3体积,用力振荡,不久矿泉水瓶被自动压扁(或变形)。学生对于这种“出乎意料”的奇异的实验现象会感到新奇和兴奋。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三)、“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法 “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在于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论证,形成全新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对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模式(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材料,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加以改进,本着“低起点,多台阶,小步走”的原则,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了“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操作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教师拉着学生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四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2.教师讲解、分析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教师根据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演示实验。4.教师选择并布置学生要模仿的实验主题。学生要做到两点:1.理解和揣摩教师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模仿设计并进行实验。本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强化示范为主,学生领悟模仿为辅。
案例1.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产物是什么?
2.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是石油分馏产品,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3.提出猜想:蜡烛燃烧产物可能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4.设计实验方案: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用什么样的仪器?考虑到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和水不好收集,因此把气体导出的方案不可取。可以采用在火焰上方罩烧杯的方案。
5.进行实验:用一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烧杯,迅速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6.收集数据: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7.整理材料 :水雾的形成是有水生成的表现;石灰水变浑浊是有二氧化碳生成的表现。
8.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观摩的过程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对实验探究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教师趁热打铁,给出材料:探究打火机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一旦实验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培养他们化学科学素养的同时,又增添了学生对化学学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第二阶段:称为“教师引着学生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三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2.教师提供理论帮助,适时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三点:1.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初步进行实验。3.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评价。本阶段的特点是:学生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引导和帮助为辅。
案例2.在学习了双氧水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催化剂的特点,本人充分利用教材中给出的素材,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
探究内容:氧化铁(铁锈)能否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1.提出问题:氧化铁(铁锈)能否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2.查阅资料:氧化铁和二氧化锰都属于金属氧化物,故性质相似。催化剂的特点是:(1)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2)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不变(3)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不变。3.提出猜想:氧化铁(铁锈)能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4.设计实验方案:分三个小实验进行。
(1)探究氧化铁是否能改变双氧水的化学反应速率。(2)探究氧化铁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是否改变
(3)探究氧化铁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本人融入学生之中,不断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结果,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明确,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个体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称为“学生摸着石头走”。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两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实验主题。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五点:1.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主题2.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4.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评价。5.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素材进行改进和创新。本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独立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鼓励和评价为辅。
案例3.单元三水的组成,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节,分子有运动的特性。教材P50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氨水分子的运动特性。知识背景: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浓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现象:B和C烧杯无现象,A 烧杯中的酚酞变红色。结论:C 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中使酚酞变红。
教师演示完本实验后,学生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后,对此实验进行了创新: 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这样: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无色酚酞从右到左依次变红。
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这样:将滴有浓氨水的滤纸放在试管内,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酚酞试液滴到脱脂棉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棉花变红。
还有的学生把实验改成这样并取了非常好听的名字——“铁树开花”。(用废铁丝作支架呈树状,树枝上绑上棉团,棉团上喷上酚酞试液,小烧杯内放浓氨水,并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盖上,过一会后,掀开盒子,“铁树”上果真开满了红花。)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九年级化学实验课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案09-23
九年级化学实验的改进07-01
九年级化学实验室总结08-31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实验目录10-20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10-28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10-21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05-31
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05-23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教案09-06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实验教学计划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