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论文

2025-01-08

灵活就业论文(精选8篇)

灵活就业论文 篇1

一、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现状

国际上对就业人群采用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提法, 而我国考虑到非正规就业概念带有一定贬义, 考虑到就业者的心理承受程度, 一般采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按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劳动科学研究所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 (2002年) , 官方对“灵活就业”的定义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官方对灵活就业的界定给出比较具有操作性的划分标准, 即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五个指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灵活就业人群既存在于非正规单位, 同时也存在于正规单位, 将来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之间会出现自由转换现象。高校为了便于制定政策和统计方便, 需要缩小灵活就业的范畴。高校在界定是否属于灵活就业的标准主要是签约形式, 毕业生能够签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都被认定为正规就业。有些省市把用人单位的接受函和用工证明认定为灵活就业, 而有些省则认定为正规就业。凡是没有签订协议, 有谋生能力的毕业生, 填写灵活就业表的, 被认定为灵活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应聘某单位的临时工、小时工、兼职零工;从事无工商营业执照的以个体劳动为主的自由职业, 如商贩、修理、餐饮、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高校灵活就业认定和统计范围比社会认定范围窄, 从今年开始, 毕业生自主创业被认定为高质量就业, 符合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 也与社会发展趋势吻合。今年, 高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类别中没有出现灵活就业, 而是用自由职业取代了灵活就业。很显然, 这只是统计口径和标准的变化, 并没有影响或改变社会对灵活就业的界定。高校在统计毕业生灵活就业时采取了保守和谨慎的政策, 主要原因还是灵活就业形式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如果放大统计范围, 将会鼓励高校采用灵活就业形式, 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从全国总体来看,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呈现出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分布不平衡特点:经济发达地区, 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 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重点区域, 灵活就业率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咨询行业等新兴行业用人机制比较灵活, 工作环境比较宽松、产品技术含量高, 对中高层次的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 大学生灵活就业率比较高;一些市场需求弹性较大的专业, 如外语、翻译、导游、编程、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的学生灵活就业率也比较高。【1】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发展迅速壮大, 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有关。进入21世纪后, 灵活就业高速发展, 截止到2011年底,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接近城镇就业人员的50%。高校毕业生随着人数规模的扩大, 也从“天之骄子”成为普通劳动者, 一部分学生也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灵活就业形式是未来的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 有利于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同时也更符合在互联网时代下, 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自由的就业方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更大范围认可灵活就业形式,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认定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固定雇主的自由职业, 毕业生持有某家雇主的用工证明或者接收函, 形式包括短期工、临时工、季节工、远程服务 (如电话服务、软件开发) 等;另一类是没有雇主, 自我雇用的灵活就业, 包括中介服务、经纪人、艺术工作者、修理服务、商贩等。

二、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现在尽管灵活就业形式受到社会的鼓励, 但是大多数人内心并不能完全接受。追求稳定的、正规的职业仍然是许多人的传统观念。灵活就业者通常是指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工作不固定且层次较低的这类人群, 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灵活就业不是就业, 只是正规就业的过渡形式, 因此政府、社会和高校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政策不到位, 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还不够, 从而影响到灵活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灵活就业保障”由灵活性 (Flexibility) 和安全性 (Security) 组合而成。灵活就业保障应同时解决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目标, 这要求社会保障改革和就业政策改革保持一致性。【2】

(一) 社会保险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 政府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但是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并没有统一纳入保障范畴。近几年,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对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出台了社会保险保障政策, 部分或者全额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大部分没有纳入社会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导致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失业后缺乏生活保障, 影响到社会安定。通过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及其他网站统计, 明确提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险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省、哈尔滨市、南京市、黄石市、武汉市等, 灵活就业人员失业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还处在探索阶段。

由于高校与政府缺乏有效信息共享, 灵活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学生的个人信息没有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 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政策。很多灵活就业毕业生因为信息不畅通, 并未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我国1999年以前的有关失业保险条例中关于失业保险的分担是单位缴1%, 职工不交。1999年1月国务院新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中, 单位缴费率由1%上升到2%, 职工个人不交改由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无论是按照1999年以前还是以后的条例, 由于灵活就业人员雇主不固定, 征缴工作难以开展。1999年以后的条例中规定, 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1%, 但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不固定, 实际上很难确定, 征缴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 针对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保障不全的问题, 应该专门制定适合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办法, 确保毕业生的就业保障落到实处。

首先, 采用弹性制缴纳社会保险制度。灵活就业者工作不固定, 如果对灵活就业人群实行强制缴纳保险模式很显然不符合实情, 缺少人性化服务。因此,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管理办法, 充分考虑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方式的特殊性, 让缴费基数更为灵活,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灵活就业人员。【3】可以采用规定缴纳年限或总金额两个标准, 允许灵活就业者个人有权选择缴费时间和地点, 按照每年连续缴纳或者一次性缴纳, 或者不连续补足缴纳三种方式, 满足缴纳年限, 或者满足缴纳合计达到总额的任何一个条件, 视为缴纳合格。

其次, 政府应解决灵活就业者的失业保险问题, 因为灵活就业者面临的失业风险系数较大, 失业保险能够让高校毕业生排除生活后顾之忧, 能够积极选择灵活就业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解决生育保险和工商保险。

最后, 社会保险缴纳采取等级制。灵活就业人群工作不固定, 收入不固定, 应该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险, 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 让灵活就业者的生存与发展得到基本保障。

(二) 职业发展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灵活就业人员不同于在正规部门就业的职业人, 他们缺乏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缺乏职业化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缺乏持续发展能力, 以及由于就业信息的不充分, 这类人群容易与社会发生摩擦失业, 时常处于就业与失业状况, 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目前社会和政府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就业信息比较杂乱, 没有分类和针对性, 导致灵活就业者不能准确判断信息的价值, 错过就业机会;

第二, 信息发布的渠道比较单一, 如张贴海报, 由于灵活就业人群流动性大, 工作不固定, 导致摩擦性失业, 一方面社会有闲置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社会的用工需求又得不到合理配置。

第三, 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和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学历较低的人群, 提供的就业信息主要是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 培训的内容也主要是操作性手工劳动。这些服务与灵活就业毕业生的需求差距较大。

第四, 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 制定出台了许多保障措施, 从人、财、物三方面进行了科学统筹, 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这些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正规就业的学生, 如构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拓展就业市场, 促进西部就业、基层就业等措施, 而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缺少关注。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整合社会和高校资源,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

首先, 借助新媒体技术为灵活就业人群提供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在基层社区, 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站, 采集灵活就业人员信息, 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灵活就业者的兴趣、特长和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类, 然后借助微信等新媒介平台对灵活就业者发布有针对性的用工信息, 提高人职匹配度。

其次,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 如MOCC学习平台, 整合现有的社会培训资源,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 提升灵活就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增强社会竞争力。

再次, 高校对选择灵活就业形式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如职业生涯设计、职场素质和能力、劳动权益保护等内容。

另外, 在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建立灵活就业毕业生生涯发展档案, 并通过一对一预约咨询和网络咨询两种方式,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专业职业生涯咨询指导, 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困惑, 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

(三) 户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户籍档案制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正规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可以跟随用人单位, 成为本地户籍, 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只能回原籍或者托管。政府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相关保障补助限制为本地户口, 损害了非本地户口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益。

人事档案是一个职业人的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关系、职业道德、职称技能等信息的全面记载, 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能力, 有利于用人单位对雇用人员的全面客观评价, 也是一个人在职场的有效证明。但是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人事档案一般是托管在省市教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或者人才交流中心, 托管部门履行了保管职能, 因无法及时与毕业生取得联系, 大部分档案没有及时更新信息, 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户籍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家应该制定政策,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减少大学生落户的限制。虽然在2002年3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对于大学毕业生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但是目前仍然不能适应人才流动的趋势。从整体看, 传统户籍管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一些大城市对待企业正式用工做出的户籍限制, 对待灵活就业的消极管制。从趋势看,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打破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二元结构, 建立全国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剥离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行政职能, 最后达到一张身份证全国流通, 实现户口自由迁徙。【4】另外档案管理也必须创新, 从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度, 有利于全国联网, 实行个人电子档案的转移、登记、职称评定等功能。

只有打破户籍和档案管理壁垒, 才能促进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性,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真正是实现人才价值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

(四) 法律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灵活就业劳动关系不固定, 弹性较大, 许多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安全措施等方面没有得到合理保障, 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刚毕业的大学生法制意识不强,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另一方面由于维权成本过高, 毕业生只能放弃对自己侵权行为的保护和赔偿。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法律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给予保障:

第一,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宣传, 提高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 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就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要求用工单位必须与灵活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 并明确约定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作报酬等内容, 防止侵犯灵活就业大学生的权益。

第三, 整合法律援助机构, 加强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劳动纠纷的法律救济, 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三、构建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信息平台

以上分析了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在就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但是这些对策和措施如果不能有机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那么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很难全面落实。失业是一个社会敏感的话题, 是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 忽略对弱者的保护也是一种不公正现象。【5】为了适应社会对灵活就业人群的需求,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如何保障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建立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灵活就业信息平台。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牵头建设, 把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平台进行整合, 解决工作调块分割现状, 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达到政策全覆盖, 才能有效解决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信息平台具备六大功能:

(一) 信息录入功能

高校负责组织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录入, 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学生个人在平台上拥有一个账号, 可以共享平台所有信息和服务, 信息与灵活就业者本人的移动终端联通。用人单位负责录入雇用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劳动合同信息。

(二) 社会保险服务系统

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 (主要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由用人单位购买、个人购买和政府补贴三种方式来保障。平台时时显示灵活就业者的社保缴纳情况, 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监督用人单位缴纳雇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状况, 并能够准确反映灵活就业的社保信息, 及时准确地补贴到个人。平台建立与银行共享资源, 用人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平台完成缴费功能。

(三) 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灵活就业人员弹性工作, 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信息平台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意向、职业技能、经验进行分类, 并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 自动推送具有针对性用工信息, 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工作匹配, 减少失业率。

(四) 职业发展服务系统

该系统为灵活就业毕业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电子档案, 追踪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历程, 有针对性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 同时也具有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培训服务功能。

(五) 人事档案服务系统

该系统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库, 动态管理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 时时完善个人信息, 真实记录灵活就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职称、职业技能、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内容, 有利于用人单位查询, 提高用高透明度, 规范灵活就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该系统受理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投诉, 系统将投诉信息转送到劳动监察部门及法律援助单位, 及时处理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事务, 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短板, 要解决这个问题, 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高校自身是不可能完成的。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与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领域、工作类别、社会期望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要解决高校灵活就业的保障问题, 高校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必须与社会大就业保障系统对接, 需要把“灵活就业的政策、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和服务系统融为一体, 建立一个系统性就业机制”。【6】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把灵活就业各个保障子系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整合, 实现学生个人、社会、高校和政府信息对接与共享, 平台强化了政府在保障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权益方面的监督职能, 提高了灵活就业保障工作的公正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高校扩大灵活就业毕业生规模, 为劳动力市场供给更多高素质人才, 保持劳动力规模的稳定与弹性, 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逢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其管理[J].科技信息, 2008 (20) :146.

[2]叶宁.中国灵活就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研究[J].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15-16.

[3]葛弘斐, 潘洋, 严瑶婷.苏州市灵活就业社会保险状况调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3 (12) :18.

[4]陈成文, 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2) :31-32.

[5]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2) :207.

灵活就业论文 篇2

关键词:中低层;就业群体;就业概况;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04-03

本研究是在对我国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问卷根据课题组成员对中低层灵活就业者在各行业所占比重的估计,同时兼顾了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发放,覆盖了除台湾、西藏和上海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3 400份,收回3 320份,回收率97.6%;其中有效问卷3 120份,有效回答率91.8%。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来源于工作地在重庆市的836份问卷,这些问卷涉及收购、擦鞋、安装、装修、修理、运输、搬运、建筑、家政20多个行业。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并对其中的概况进行了分析说明。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灵活就业的界定

灵活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是中国官方推崇并使用的概念。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在《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报告》一文中对这个概念做出了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名称。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

(二)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的界定

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主要是指处于灵活就业群体中的中下层人员,其工资收入处于中等偏下层次;学历层次以初、高中学历及其以下人员为主;就业竞争力相对缺乏,无力竞争正规部门的就业岗位;人员结构以农民工、下岗工人和新增加的低文化层次的无业青年为主。

二、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其中男性493人,女性333人,10人未填写,比重分别为59.0%,39.8%和1.2%。

2.学历状况。初中文化程度居多。文盲28人,小学172人,初中308人,高中或中专237人,大专及以上79人,分别占样本的3.3%,20.6%,36.8%,28.3%和9.4%;有12人未填写,占1.4%。

3.婚姻状况。已婚的人占半数以上。未婚有201人,占24%;已婚有596人,占71.3%;未回答的31人,占3.7%。

4.来源状况。被调查者以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主。在回答“从事非固定工作之前所在单位”时,务农330人,占39.5%;企业工人176人,占21.1%;没有工作过的153人,占18.3%;其他的137人,占16.4%;40人未回答,占4.8%。

三、中低層灵活就业群体就业的基本概况

1.就业信息来源以亲朋好友为主。调查显示:来源于亲朋好友的有592人,占70.8%;职业介绍的117人,占14.0%;街头揽活的173人,占20.7%;招聘会的98人,占11.7%;电视和网络的98人,占11.7%;报纸的149人,占17.8%;来源于其他途径的116人,占13.9%。他们中642人认为职业介绍所对找工作不重要,占76.8%,因此较少通过这一渠道找工作。而认为职业介绍所对找工作不重要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受骗(见表1)。据统计,他们中有20.1%的人曾经受过职业介绍所的骗。职业介绍所费用高、成功率低、容易上当受骗,使他们望而却步。

2.工作更换频繁,就业灵活性特点突出。调查发现,有24.4%的人更换工作1—2次,30.6%的人更换过3—5次,有36.0%的人更换过5次以上,只有9.0%的人没有换过工作。可见中低层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短期化趋势明显。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更换工作的次数有增无减。在众多的被调查者中仅有19.4%的人喜欢这一就业形式,大多数人选择灵活就业是因为无法实现正规就业,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专业技能缺乏和文化层次低,只能从事低层次的灵活就业工作。

3.劳动强度大,亟需社会关注。中低层灵活就业人员大多在工作环境极差的个体或私营单位从事体力劳动,从他们每周工作时间看,工作1—3天的18人,占2.2%;工作4—5天的138人,占16.5%;工作6天的226人,占27.0%;工作7天的442人,占52.9%;未回答的12人,占1.4%。从每天工作的时间看,工作8小时以下的100人,占12%;工作8小时的218人,占26.1%;工作8小时以上的518人,占61.9%。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大多数人没有休息日且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并且很多单位还采取定额付酬的形式使他们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却并不能因此而获得额外报酬。(见图1、图2)。

4.维权意识淡薄,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冷漠。调查发现,他们根本不能很好地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维权意识的缺乏导致了其在维权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低调和冷漠,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有468人,占56.0%;签订过不正规或不平等的合同的有45人,占5.4%;不知道劳动合同是什么的有39人,占4.7%;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仅有252人,占30.1%;32人未回答,占3.8%。由此可见,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常常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加之目前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很不完善,使他们在失去工作时生活非常窘迫。

5.被调查者中大多没参加过社会保险。其中,没参加的有501人,占59.9%;曾经参加过但现在已经中断的有33人,占3.9%;不知道什么是保险的有42人,占5.0%;参加社会保险的只有260人,占31.1%(见表2)。而在参加社会保险时最大的障碍是其主观上认为参加保险没用和交不起费用。因在回答“没参加保险的原因”时,21.4%的人认为参加社会保险没用;20.0%的人认为交不起保险费;19.6%的人认为不知道何时参加;9.8%的人认为手续复杂。

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更多地偏向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回答“参加哪几种社会保险”的选项排序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74人、165人、75人、56人、18人,各占20.8%、19.7%、9.0%、6.7%、2.2%。

6.对政府所做的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他们认为,政府的就业政策对其帮助很大和较大的分别占5.6%、15%;认为帮助不大的有220人,占26.3%;没有帮助的有143人,占17.1%;有32.3%的人不知道政府的就业政策和措施(见表3)。据统计,仅有13.8%的人接受过政府或社区组织的就业培训;67.8%的人没有接受过培训;14.6%的人不知道有政府或社区组织的就业培训。

7.对政府抱有极大的信任和殷切希望。他们非常希望政府能为其提供参与社会保障的机会。调查显示,在你最需要的政策的选择排序是:社会保障、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税收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人数分别为:534人、380人、379人、315人、257人;各占63.9%、45.5%、45.3%、37.7%、30.7%。并且参加过政府或社区组织的就业培训的人中有63.7%的人认为,这种就业培训对他们实现就业帮助很大或较大。

四、对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就业的基本评价

针对有关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就业基本概况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文化程度低,难以胜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工作,他们一般都从事脏、累、苦、险的工作,工作时间非常长,有的每天工作时间达12小时以上,如街头的个体服务人员(“棒棒军”、擦皮鞋的等)。这一方面使他们没有时间参加学习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目前没有很好的条件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怎样提高大量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需要,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

第二,关系网式的就业信息来源是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方式的一大特色。他们大多是靠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带有浓厚的“关系”色彩,并且也存在某些弊端:一是就业信息来源不广,选择工作的余地不大,容易导致人力资源开发受到局限;二是就业渠道狭窄,就业范围不广,可能导致一个关系网下的人集中于同一个单位或地方就业,这实际上不利于其立足与发展,同时,也说明重庆市的有关中介服务业还没有很好起到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

第三,灵活多样性就业的特点突出。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较高,而第三产业大多以个体和私营企业为主,“灵活”的特征明显,即有工作可做时才有收入来源,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实质上等同失业。这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使他们大多承受着随时可能失业的巨大心理压力进行着高强度工作;其次,迫于生计而诱发犯罪,增加社会风险。在重庆,街头个体搬运工(俗称“棒棒”)是典型的灵活就业群体,工作具有不固定性,更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特点。这一就业形式为文化层次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特殊就业机会,但也存在一些弊病:一是社会保障难以在他们身上得以实现;二是处于社会最底层,收入极不稳定,生存条件很差;三是在城市里基本没有归属感。

第四,雇佣双方的法律意识欠缺,现有权益保护措施执行不力。不签订或签订不正规的劳动合同的占了61.4%;当面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用法律武器來保护自己的占了40.6%。另外,用工单位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也常发生,被调查者中有过权益被雇主侵害经历的占40.7%,其中,26.4%和21.4%的人招受拖欠工资和无偿延长劳动。虽然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也有关于劳动时间等规定,但一方面有的规定不适合灵活就业群体;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完善相关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第五,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条件差,有关措施严重不足。他们迫切需要政府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政策,而现实中却多达68.9%的人未能参加社会保险。近几年,虽然国家和地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灵活就业群体的特殊性,其社会保险的建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第六,对政府工作的期望值较高,而对现实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等,但目前我国还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立竿见影是非常困难的,政府为之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需要广大灵活就业人员的理解。同时,政府在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所做工作的宣传,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维刚.我国非全日制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17-24.

[2] 吕学静.灵活就业形式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5,(4):33-37.

[3] 谢瑗,王鹏.对中国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研究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9):8-11.

[4] 刘双元,王明慧.中国灵活就业人口社会保险相关问题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5,(9):12-14.

灵活就业人员 篇3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包括在各级档案寄存机构寄存档案的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辞职人员、自谋职业人员,档案寄存期间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退休人员,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的未就业人员,从事个体劳动的人员,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含义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是指下岗失业人员个人或以街道、社区等组织形式,从事社区便民服务、家政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等各种临时性劳务人员。不包括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和建立劳动关系的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具体到社保来说,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在存档职介或人才以个体身份缴费参保。很多省份对灵活就业人员采取了社保补贴的形式,来减轻其社保负担。

形式

灵活就业人员具体形式包括在各级档案寄存机构寄存档案的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辞职人员、自谋职业人员,档案寄存期间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退休人员,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的未就业人员,从事个体劳动的人员,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如在社区内从事家政服务、自行车修理、修鞋、配钥匙、再生资源回收、服装织补、早点、学生小饭桌等其他社区服务性工作的人员。[2]独立于单位之外的就业形式,包括:自雇型就业,有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主就业,如自由职业者,律师、自由撰稿人、歌手、模特、中介服务工作者等;临时就业,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类型

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非正规部门就业,即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工时、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生产组织管理及劳动关系运作等均达不到一般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的就业。

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自营劳动者:包括自我雇佣者(自谋职业)和以个人身份从事职业活动的自由职业者等。

2、家庭帮工:即那些帮助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

灵活就业论文 篇4

谈“灵活就业”问题

序号:19

姓名:张立群

学号: 20100649

谈“灵活就业”问题

摘要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灵活就业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是对传统就业模式的一次深层次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灵活就业的灵活性、流动性、短期性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主要以质量低的灵活就业为主,其主要特点是:灵活就业者大多处于贫困状态,融资困难;他们的教育水平偏低,没有技术含量;生产经营缺乏稳定性,没有固定场所及固定收入;他们的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难以融入主流经济,易陷入低收入、低技能的贫困陷阱。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灵活就业依然是对国家、企业、个人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就业形式:对国家来说,灵活就业不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一种缓冲和减压的作用,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也起到了加速和助力的作用;对企业来说,灵活就业不仅能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组织效益,更有利于扭转激励不足、效率低下的僵化用工模式;对个人来说,灵活就业不仅满足劳动者日益多样化的就业需求,而且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给人们更多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此外,灵活就业在促进市场就业机制形成、推动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谈“灵活就业”问题。第一方面介绍灵活就业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第二方面讨论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第三方面结合实际体会浅谈大学生灵活就业问题,第四方面进行总结。及及对灵活就业问题的感悟。

关键词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

(一)灵活就业的性质及其意义

首先,灵活就业是我国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灵活就业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有自主择业的权利,用人单位有自主用工的权利,劳动者的经济活动不再依赖于上级命令,而是围绕市场和消费者来自主决定,从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就业模式变化的趋势。灵活就业与市场经济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其次,现阶段灵活就业属于“制度边缘”的就业。作为缓解就业的重要渠道,它的制度边界应该具有特定的属性。灵活就业尚未取得与传统正规就业平等的地位,灵活就业岗位所提供的价格低廉的产品和服务不是靠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取得的,而是通过规避制度、偷逃税费等非法手段取得的,一旦制度边界发生变化,其生存空间也就相应发生变化,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也无法获得可靠保障,因此应强调政策扶持性,尽可能地减少那些打着灵活就业的旗帜而进行偷税、漏税等非法活动的发生。这样既能够扩大灵活就业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减少社会对灵活就业的歧视现象。第三,现阶段灵活就业以面向社会弱势群体为主。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传播和应用,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出现了一部分易受劳动力市场排斥、就业前景暗淡的弱势群体。灵活就业有助于促进城市弱势群体就业,减少城市贫困,改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灵活就业作为长远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劳动者就业的主要形式。有效解决这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可以体现社会公平,而且有助于改善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必须将灵活就业群体参保作为社会保障长期发展战略,决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首先,完善针对灵活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灵活就业的服务机构。一是政府部门支持。自上而下形成国务院、省、市、县等多级政府服务支持体系,专为灵活从业人员提供各类支撑性服务;二是基层社区组织的积极参与。基层社区组织与就业人员的关系最近、最直接,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基层服务;三是发挥劳务型就业组织或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以协议或登记方式确立劳务关系,将分散的、以个体形式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其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援助政策。对于从事灵活就业的小规模纳税人,实行一定时期的免税、免费政策,对已承诺的若干年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要放宽其优惠对象的范围,增加可操作性措施,确保兑现落实,以取信于民,增强创业信心。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或提供一些不需要特殊技能的临时性社会工作,主要是一些社会公益性部门的工作,如城市的清洁和绿化、道路的维修与保养、报刊发行以及一些家政服务工作,照顾孤寡老人、病人、残疾人,简单的修理工作,蔬菜加工等等。最后,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强统一的、完善的制度政策设计,要适时的出台全国性政策及地方性法规,保证灵活就业群体参保工作有法

可依,既要保持与现行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灵活就业的基本需求。在操作方式上,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实事求是的操作办法,确定灵活选择的缴费方式、缴费基数、补缴方式及缴费年限,改进服务技术手段,提高管理能力。

(三)灵活就业,大学生的潮选择

随着就业局势的日益严峻,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大学生接受了小时工、派遣工、短期工、兼职工等灵活就业方式,不再像前些年那样过于看重户口和“铁饭碗”。专家认为,对于应届生来讲,灵活就业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值。

灵活就业因其特有的工作性质受到毕业生的青睐。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很关注大学生灵活就业问题,看过关于灵活就业问题对大学生的采访报道:“一周上班两天、休息五天,工作时间更自由,我喜欢。”这是从沈阳音乐学院提琴制作兼提琴演奏专业毕业不久的一个毕业生说的,她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周末做家教。除时间自由,最大限度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外,灵活就业的收入也不坏。“大学时我在一些滑雪场打工,每小时收费100元,自己只能得到20元。现在直接面向顾客,收入自然就高了。”一个毕业生这样说。对一个人印象很深刻,25岁的战鸿飞大学学的是德语专业,大三那年,他对平面设计着了迷,毕业后,他去了一家创意工作室做了几个月,使得他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他还参加过团委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单干后接的几个活儿都是培训班的同学介绍的,有的是为网站设计网页、标识,有的是为台球室布局、配色等。后来,同学的朋友,同学的同学都成了战鸿飞的客户。战鸿飞十分看好自己的选择。“你看看,我多自在,时间全靠自己安排,而且收入肯定比公司上班的同龄人要多。”战鸿飞说,由于自己所从事的都是喜欢的事情,所以工作中充满乐趣,业务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灵活就业成本低,收费上有优势,但我们的质量是不打折扣的。”战鸿飞表示,灵活就业只是自己事业的一个开端,等经验丰富了,一定要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把业务做大。的确,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灵活就业将逐渐成为被高校毕业生和社会所接受的一种就业形式。灵活就业能通过提高整体就业的灵活性来促进就业,推动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此全社会应该对“灵活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逐渐形成一种正视、承认、引导灵活就业的良好氛围。

(四)总结及感悟

灵活就业已经成为缓解我国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渠道,要把灵活就业纳入社会发展和国家规划中,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导向及创造有利的环境。我们应该从解决就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认识发展灵活就业的意义,将发展灵活就业纳入政府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考虑

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篇5

毕业生(甲方)姓名 性别 学历

政治面貌 培养方式 健康状况

专业 学制

家庭通讯地址 邮编

电子邮箱 个人电话 家庭电话

用人单位(乙方)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单位邮编

上级主管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性质①党政机关 ②企业单位 ③教育单位 ④城镇社区 ⑤医疗卫生单位 ⑥其他

就业方式① 临时性工作 ② 非全日制工作 ③ 弹性工作 ④ 自由职业

就业时间平均月收入

为维护国家灵活就业政策的严肃性,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灵活就业工作的`权利和义务,经协商,特做如下备注:

1、 毕业生应按国家规定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服从乙方安排。

2、 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以及工作岗位和待遇。

3、 学校将通过电话、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发现接收单位不属实、虚假接收等现象,将对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4、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盖章、本人签字后,非师范类、师范类毕业生分别到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注册灵活方式就业,

正确注册后携一份灵活就业证明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

5、本证明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学校留存一份备案。

6、补充条款:

7、学校回访记录:

甲方(毕业生)乙方(用人单位)

签字:

年 月 日

签章:

年 月 日

灵活就业员工的心理契约分析 篇6

一、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形成及其违背的后果

1. 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

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被认为是雇用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责任义务和承诺的主观理解, 强调交换关系中主体双方的双向期望。狭义的心理契约强调雇员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 认为心理契约仅仅是雇员心中的契约。关于心理契约的结构, 主要有二维和三维两种观点。二维观点把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大类。三维观点认为除了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外, 心理契约还包括团队成员维度。团队成员维度注重人际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心理契约的形成。

心理契约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雇用前的谈判, 即雇用前对交换关系的谈判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基础;二是工作过程中心理契约的再定义, 即员工与主管在工作中的沟通使心理契约清晰化或重新理解;三是保持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 即当组织或者个体的任何一方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时, 往往会单方面做出某些行为以促使契约的“收支”平衡, 从而出现一个契约的纠正环路来保持自己的公平感。当不能调整或者调整过速时, 就会有一方拒绝契约。

3. 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

心理契约的违背是指个体对组织没有履行心理契约中包含的应尽义务的感知和与之相伴随的强烈情绪和情感体验。一般来讲, 雇员感知到心理契约违背经历了三个阶段:感知到承诺未履行、感知到契约破裂、感知到契约违背。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态度和行为具有负面影响, 将造成组织效益的损失。

二、灵活就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特征

1. 灵活就业劳动关系“外部化”决定灵活就业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以交易维度为主。

灵活就业一般雇佣期限较短, 劳动关系不稳定, 从本质上冲击了传统的职业生涯, 冲击了以固定就业协议为基础的就业保障和员工忠诚度。这种雇佣关系特征决定了交易型心理契约成为他们心理契约的现实性内容, 而极大地弱化了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尽管如此, 并不排斥其中的关系型维度和发展型维度。

2. 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的“善变化”决定心理契约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

灵活就业本身的劳动关系不稳定, 造成心理契约的不稳定性。灵活就业员工心理契约不稳定性还表现为企业文化融合的缺失。由于灵活就业员工的特殊身份及流动性, 缺乏用人单位企业文化对灵活就业员工的长期有效影响, 这反过来又影响着灵活就业员工对用人单位的认同感,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灵活就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 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带来职业忠诚和组织忠诚的分离。

灵活就业模式下, 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忠诚和组织忠诚则是不统一的甚至是分离的。灵活就业员工对用工单位的职业忠诚明显高于组织忠诚, 职业忠诚占主导地位, 即灵活就业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 但因为其不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 弱化了组织忠诚。

4. 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的“易变化”使心理契约更容易遭受违背。

灵活就业员工是游离于组织之间的“外人”, 这一心态不同程度但却十分普遍存在于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员工之中。因此, 灵活就业员工从心理契约建立伊始就存在破裂和违背的危机。另外, 灵活就业人员在变换工作单位的过程中, 不同单位和组织间的责任、义务、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组织文化等差异较大, 比较的差异往往造成灵活就业人员心理契约违背和破裂的预期提前。

三、构筑灵活就业员工心理契约平衡的对策

1. 提升灵活就业员工的就业能力。

在灵活就业框架下, 传统的建立在组织忠诚观念基础上的心理契约——员工对组织忠诚并努力工作, 组织则为员工提供工作———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员工也就由关注工作的安全性, 转向现实利益的实现和重视可就业能力的发展。就业能力的概念中包括了一系列个人追求的、心理的契约:个人时间和工作的某种平衡;集中于特定目标下自治的工作组织形式;通过持续学习的个人发展以增加个人就业能力。从经营的角度看, 在组织内、组织间的就业能力提升已经被认为是发展“柔性和适应性”员工队伍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这种依托就业能力实现的职业忠诚和雇佣保障之间的平衡, 对灵活就业者而言是一种基于心理契约的职业生涯的意义和目标的调适和建立。

2. 尊重和关爱灵活就业员工。

灵活就业员工对组织而言是“外人”, 其心理契约内容以交易型为主, 由此决定了他们除了基本的职业忠诚外, 对组织的感情相对淡漠, 这就需要组织运用情感管理, 建立尊重和关爱, 培养灵活就业人员的积极情感力。

3. 对灵活就业员工实施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

灵活就业论文 篇7

随着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石家庄市的灵活就业人员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该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石家庄市在响应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但目前石家庄市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转移接续难等问题。据此,文章分别从缴费年限、政策扶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石家庄市灵活就业群体参加养老保险,从而维护他们应有的权益。

【关键词】

石家庄市;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

近年来,石家庄市在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下,城镇就业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灵活就业者大量增加。灵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家庄市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石家庄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灵活就业群体的逐渐扩大,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石家庄市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养老保险制度,已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石家庄市灵活就业群体的现状

灵活就业群体(城镇灵活就业群体)是指为适应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用工需求,未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关系从事间歇性劳务供给的劳动者。近年来,石家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已有2007年的45.1%提高到2013年的53.73%,从而带动该市灵活就业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具体数据难以获得,本文在此采用差值法来计算灵活就业者的总量规模。即:灵活就业者的总量规模=城镇就业人数-正规单位人数 由表1可知,截止到2012年石家庄市灵活就业者规模已超过38%。

2 石家庄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现状

2.1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在2005年我国开始全面安排灵活就业者的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的《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明确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和义务。

石家庄市在响应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缴费方式灵活,灵活就业者可以按月、季、半年、年进行灵活缴费,以缓解他们收入中断,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二是灵活就业者自主选择缴费档次,40%、60%、100%、200%、300%五档缴费标准,灵活就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三是自主空间扩大,根据河北省人保部和财政厅的相关规定,灵活就业者可以在每次选择不同的缴费额,以适应他们收入波动的情况。四是缴费地点提供便利,自2013年6月13日起,灵活就业人员可到河北银行缴纳2013年全年养老保险费。不必字啊到社保机构进行缴费。

2.2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灵活就业者的养老保险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一般正规单位就业人员都会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因此本文通过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与单位就业人数的差值来计算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在此文章先通过估算河北省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情况,然后利用石家庄市占河北省灵活就业者作为权重推断石家庄市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如表2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石家庄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在2012年已达11.224万人,但参保率较低仅维持在32.1%。

3 石家庄市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3.1最低缴费年限较短,使得参保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石家庄市规定灵活就业者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这也是全国的缴费年限),这样的规定暗示着,超过15年的缴费年限时间长短与灵活就业者领取的基础养老金的高低没有联系,这可能会给灵活就业者一种负的激励作用,即他们在接近退休前15年且规定年龄时才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样导致灵活部分灵活就业者起始参保年龄偏大,不利于养老保险的收支稳定。

3.2制度门槛欠缺合理性

河北省2010年10月1日起,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下调到40%。缴费基数的下调有利于中低收入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但灵活就业者的缴费率是20%,且这20%全部由灵活就业者自己承担。河北省2012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295.17元,2013年省会灵活就业人员月缴费额最低为264元。企业职工是按照8%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职工月缴纳养老保险费最低为263.6136元。通过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者月缴纳养老保险数额比较我们发现两者基本持平,并且灵活就业者还需要自己承担工伤、医疗等多项保险费,因此,20%的缴费费率有不合理之处。

4 完善石家庄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建议

4.1延长缴费年限,提高待遇水平

15年的缴费年限,会使得部分灵活就业者出现“断保”和逆向选择问题,造成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现象。另外据有关学者推测,25岁的灵活就业者的平均缴费能力生命是32.49年,而与现行的15年的缴费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议将缴费年限由15年适当的延长至20年,以解决上述问题。

4.2完善缴费制度门槛

对于收入相对偏低的灵活就业者,20%的缴费比例让然相对较稿,建议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政策,以减轻灵活就业者的缴费压力。同时缴费比例20%中计入个人账户部分的8%可以适当调高,以提高灵活就业者的个人账户积累额,以适应灵活就业者工作不稳定、跨区流动时转移接续问题,切实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养老保险权益。另外,为灵活就业者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转移接续流程,从而为灵活就业者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飞.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黑龙江史志2012(17).

[2]朱则.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和对策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1(10).

[3]马改艳.福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 2013(7).

[4]曾煜.灵活就业群体参保难的原因与对策[J].人 权2008(5).

[5]叶宁.中国灵活就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研究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8月.

【作者简介】

朱丽沙(1987-),女,汉族 ,河北邯郸人, 河北经贸大学保险硕士。

灵活就业证明是什么 篇8

根据山东省人事厅有关规定,已有就业单位但不能签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可签订灵活就业证明。毕业生办理灵活就业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灵活就业证明只用于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率使用,不具有法律效力,不作为毕业生派遣、迁移户口和转寄档案的依据。

2、认真据实规范填写各项(可以打印),不得缺项,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毕业生签字,并加盖用人单位的公章。其中用人单位联系电话必须填写,以备核查。除E-MAIL项没有可以不填外,其余各项必须填写。

3、与用人单位签订灵活就证明后,毕业生应及时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录入并提交灵活就业申请。

4、毕业生在6月20日前,将已盖用人单位章且填写完备的纸质《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交学生工作处就业工作中心审核存档。

3、与用人单位签订灵活就证明后,毕业生应及时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录入并提交灵活就业申请。

4、毕业生在6月20日前,将已盖用人单位章且填写完备的纸质《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交学生工作处就业工作中心审核存档。

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毕业学校:

姓名性别学历

专业学制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联系电话

家庭地址

就业单位联系电话

就业方式①临时性工作②非全日制工作③弹性工作④自由职业

就业时间平均月收入(元)

毕业生签名:

年月日用人单位盖章:

年月日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盖章:

年月日

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厅制

注:此表各项由毕业生据实填写,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审核盖章。

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毕业学校:学号:

姓名性别学历

专业学制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联系电话

家庭地址

就业单位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就业方式(1)自主创业(2)自由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职业(3)其他灵活就业(a临时性工作b非全日制性工作c弹性工作)

就业时间平均月收入(元)

毕业生签名:

年月日

用人单位盖章:

年月日

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

盖章:

年月日

注:

1、此表由毕业生据实填写,用人单位盖单位章或人事部门章,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审核盖章。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灵活就业证明以后,要及时到信息网提交灵活就业申请并录入相关内容。

3、毕业生持手续完备的灵活就业证明到学院审核盖章(检查网上录入,通过审核),交院系负责老师存档。

4、灵活就业毕业生不按灵活就业单位派遣,户口档案派回生源地参加二次就业。

毕业生灵活就业证明

毕业学校: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学号姓名性别

专业学历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联系电话

家庭地址

就业单位联系电话

就业方式①临时性就业②非全日制工作③弹性工作④自由职业

就业时间平均月收入(元)

毕业生签名:

年月日用人单位盖章:

年月日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盖章:

上一篇:一(1班)主题班会下一篇:浅谈安全管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