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2024-07-25

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共12篇)

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篇1

现代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实施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所谓自主学习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界定, 较有影响的是美国齐莫曼教授提出的, 他指出:所谓的自主学习, 是指以自主学生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 选择并运用自主的学习策略, 来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由于目前教育形式仍为班级授课制度, 每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 基于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引下, 主动地、创造性地来进行学习的活动.具有如下特点: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体, 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一、自主学习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管得太严、过死, 唯恐学生会出错, 教师的教学如同“保姆”一般照顾学生的方方面面, 不希望学生有什么创造性的思维和想法, 久而久之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 教师成为教材内容的帮凶, 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实施自主学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一个班集体中, 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目前现有教育条件下, 教师很难照顾周全, 实施自主学习可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发地弥补学习之间的差距.特别对于智力水平较高而学习习惯较差的部分学生, 教师引导得当, 实施自主学习可以很快提高学习成绩上.

实施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强制式的学习只是枯燥的和低效的,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我想学”, 课堂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非常活跃的状态下来学习, 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班级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施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要求,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获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学习将会是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实施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自主学习, 要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 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发行为, 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要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来活动和展示, 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节,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如果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来板演一组练习, 共两小题, 第一题是解方程:第二题解不等式, 问题是通过比较两名同学的板演, 你能说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吗?

这一过程包含着两个活动, 一是学生板演活动, 二是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与交流的活动.如此创设课堂活动,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调动全体学生进行对问题的关注, 从解题、观察、思考、讨论最后到同学之间的交流, 都是在教师的指引下, 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合理创设学习上的问题情境, 还要营造自由、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进行讨论与交流, 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环境中, 才有可能让每名学生张扬个性, 自由的发挥.

2. 创新课堂授课模式, 实施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一言堂, 一支粉笔、一本书和教师的一张嘴, 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坐地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述的.实施自主学习要把课堂真正地放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安排好教学活动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活动和探究.对于某些简单的章节, 可以放手由学生来进行讲解, 开展“这节我来当老师”等活动,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来“当老师”进行讲解, 无论讲的学生, 还是听的学生都觉得有新鲜感, 对学习的参与程度就会愈加强烈.在小老师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设计些提问或双边的活动, 调动讲与听之间互动联系,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与理解.

根据不同的课型内容特点, 也可以把数学课堂引向室外, 让每名学生在室外的活动实践中, 来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图形的相似”这一节中, 运用平行投影的规律和相似的知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 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成员由组长安排好个人任务, 到室外来测量旗杆或教学楼的高度.

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这样的课堂是开放式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学生在活动中, 既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 同时感受到了亲自动手操作不艰辛.不仅能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实施自主学习, 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 由于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的存在差异, 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尊重学生这种自然的差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实施因材施教,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收获.实施自主学习有可能会使课堂成为部分优生活动展示的舞台, 而冷落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教学中坚持民主作风,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是搞好课堂教学, 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保障.

三、小结

实施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要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思考问题的途径, 规范数学活动的操作过程, 指导合作交流的方法等.

总之, 实施自主学习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篇2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意思是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加强它。想要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一主张,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从直观上看是说不通的,也违反人们的正常思维。为什么要夺取的先要给予呢?老子的思维与常人不同,他的奥妙之处就是促使事物向极端的方向推进,最后,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换,达到我们的目的。下面举一个实例来印证这个道理。

春秋战国时,齐国打败了魏国,覆军杀将,尸横千里,齐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魏国国王羞辱万分,决定倾全国人力拼死一搏。有一谋臣说:“万万不可,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要除掉齐国,就得先卑躬屈漆,割地称臣,这样齐国必然欢喜万分,傲视群雄,这样必然引起列国的不满,这就会招来诸侯联军讨伐,齐国必然倾覆”。果然不久,秦、楚、韩联军把齐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一例证更证实了老子一句名言“以其强而强之也”。我们仔细研究孙子兵法几乎整篇都有老子的哲学思想。例如孙子兵法所云:“富,未为安也。贫,未为危也。寡,未为败也。众,未为胜也。决定安危胜负者,道也。”这里的“道”,就是事物转换的内在规律,孙子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掌握“道”,一切胜败安危都在掌握之中。“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然而确实存在。要掌握“道”不容易,需要千思万虑仔细观察,知彼知己,冷静分析。譬如三国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东晋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至弱胜至强的最好例证,也正是掌握了“道”的具体表现。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做人要如流水,永远向下,低下低调。他认为水至弱也至强,水性柔弱,并不威武刚烈,譬如盆中杯中的水,然而海啸来袭,水的威力却凶猛无比。一个人的行为“无为”指的是什么?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无为是指不要人为地做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只要顺从自然发展,一定会事业兴旺蓬勃,所以无为实际的结果是“无不为”。

最能代表老子哲学中辩证法的是下面一段话,“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圆满的好似残缺,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衰败。最充实的却好似空虚,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枯竭。最平直的东西却好似弯曲,极其灵巧的却好像笨拙,极其有余的却像不足,极其善辩的其言语却好像迟钝。疾走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战胜暑热,清凉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怎样看待其中的辩证关系呢?我们前面说过老子哲学的基本点是对立的统一,他认为当事物发展到最后顶端时,就转化成对立面。所以,当我们事物发展到圆满时,即功成名就时,应该警惕看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缺点和差距,还远远够不着标准,这样就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奥运会金牌获得者。要保持以后荣誉和记录,他就要从零做起,找出动作中存在的各种弊病。

对物理概念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3

在物理教材中,有一部分概念学生是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得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比如讲到“杠杆”这一节时,如果在引入杠杆概念前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很多学生会被问得哑口无言,直到学生照书本上读出原句才能解围。但以这们的方式引入和讲解概念是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其实,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实基础的,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实验,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透过形形色色的现象全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质特征来。

一、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有关物理事物、现象中“漫游”

列举大量的事实,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或进行实验,或组织有关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实验观察中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能量概念的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是不符合概念教学程序的,从而也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国汤姆·邓肯所著的“探索物理知识”一书中,对能量这一重要概念,是从“人做工,需要不断地补充足够的食物”这一生活常识谈起的,提出是不是所有做工都需要“进餐”,机器做工是否也需要“加餐”等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例如,他令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是否需要“进餐”:

吹胀一个气球;两手拉着一个橡皮带,将它一拉一松;爬山;学习历史;自动手表看上去上发条;真空除尘器吸取尘土;在游泳池里水将人浮起;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

实际上,提出上述一系列的有趣问题,就相当于引导学生在有关事物、现象中“漫游”!最后得出结论:食物和燃料是能量的仓库,正是这些能量使人或机器做工。如果按照上述内容和形式进行“能量”课题教学,也将很容易得出我们现行课本中关于能量的定义,即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而且,课堂教学气氛也将会生动活泼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组同确切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例如,教学“功”的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列举大量的机械工作的实例引入教学。由于学生对此有丰富的感性知识,所以,教师利用生动的板画便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如,用一根直杆(杠杆)撬动石头,起重机吊起重物;人推着汽车前进等,使学生对机械工作有一个初步印象。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机械工作的特点:直杆给石头一个力的作用,且使重物升高;起重机给重物一个力的作用,重物升高距离,人给汽车一个力的作用,且使汽车前进。

不难得出:尽管各种机械(包括人)的构造不同,工作对象也不同,但它们工作时具有的共性是:第一,机械(或人)必须给工作对象施加力的作用;第二,工作对象沿着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可见,力和沿力的方向的距离移动,是机械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从而总结概括出:当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并定义为:功等于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如果用符号W表示功,用符号F表示力,用符号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则得W=FS,功的单位是焦耳。功有大小,没有方向,因而是标量。

三、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练习运用,来巩固、深化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善于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将新旧物理概念进行类比的方法。当然被类比的两物理概念必须有某些属性的相似。这样既加深了对旧概念的理解,又为引新概念铺平道路,一举两得。

例如:密度概念,压强概念,速度概念,功率概念等就可进行类比。这四个概念中最早接触的是速度概念。让学生理解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程度可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而这个相同的时间一般取单位时间,因此匀速直线运动快慢就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这样在讲密度时当学生知道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质的这个特性呢?让他们可用类比方法,类比出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特性,这样就能顺利地引入密度概念。

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4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体会

高中物理是高中课程中比较难的门课程, 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总结物理教学优秀经验, 物理教学才能健康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 理论联系实际, 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善于“动手”, 要应用所学知识的典型事例。在教学方法上, 要突出物理知识是怎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 不是追求老师自己讲得清楚明白, 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例举“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爱迪生和白炽灯”的故事能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的成才之路。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教好每一节课也是一门艺术, 每一节课的导入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艺术。它有如一首乐曲的前奏,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导入设计, 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有效的导入, 是成功的一半, 重视导入艺术非常必要。

(1) 以奇妙的实验开头。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是发现、验证物理规律的必要手段, 实验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奇妙工具。例如在引言课上, 教师先把小广口瓶放在热水里, 稍停片刻温度升高后, 把剥好的鸡蛋放在瓶口, 再把瓶放入冷水中, 鸡蛋很快被“吃进”瓶内。此时, 学生情绪高涨, 希望看到鸡蛋如何“吐”出来。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将实验延伸一下:先将瓶倒过来, 让鸡蛋填堵在瓶口上, 用热毛巾捂住瓶子, 鸡蛋便逐渐外移, 待鸡蛋塞住瓶口时, 把瓶口朝上置于热水中, 会发现鸡蛋被徐徐“吐”出瓶外。这一新奇的实验,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 为学好引言和抓住学生心理, 学好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导入法。创设启发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探索, 培养学习能力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导入。例如《电阻》的导入:可利用大屏幕给出实例, 让生分析: (1) 同一导体中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 (2) 同一电压下不同导体中电流的关系。然后屏显思考题: (1) 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有何特点? (2) 不同导体的这一比值又有何特点? (3) 在相同的电压下不同导体中的电流与此比值有何关系?此比值对电流起怎样的作用?这样, 采用水到渠成的方式导入, 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 弄清了电阻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尤其是突破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它的大小跟电压和电流大小无关”这一教学难点。

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契机, 是学习的动力, 是教法与学法有机配合的整体。没有适时适当的导入, 课堂教学就会减少了它艺术的魅力。因此, 要赢得整节课的成功, 必须抓住导入这个良好的开端, 让导入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 达到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突出重点, 顺利实现知识拓展、培养能力、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

三、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1)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教师应准确地阐述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每一个公式的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单位, 每一条定律、法则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逐步理解物理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学会用物理专业术语来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教学语言叙述应合乎逻辑, 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分析和综合要合理, 作图、板书要工整规范, 提出问题要清晰明确, 不能模棱两可, 更不能信口开河, 把似是而非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这样的话说了还不如不说。如在讲授物理作图时, 倘若不说清具体的做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画出来的图将会“百花齐放”。

(2) 教学语言应规范化。如吐字清楚, 断句准确, 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 重要语句不冗长, 要抓住重点, 简洁概括, 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不要故意绕圈子, 杜绝“口头禅”。比如我们给小学生讲题, 你明白但你不一定能讲明白, 就是这个道理。

(3) 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要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 教师就必须充分将物理学科知识结合实际, 使物理更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物质三态的分子排列特点, 对比学生上课、下课及操场自由活动情况, 学生理解起来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4) 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具有激励性。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 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其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积极性, 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即使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件时, 教师也应通过非语言提示、个别提醒等手段, 做到多鼓励, 少指责, 促进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比较多。物理学的实验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才会感到物理适用。课堂中做演示实验,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途径感知事物, 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难学的知识转化为易学的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要能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 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利用平时生活中易于寻找、易于实验的物品, 开展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小科研的活动。例如, 在演示失重问题时, 利用下端开有小孔的易拉罐、塑料瓶, 在装满水后的自由下落来呈现水在下落过程中的失重现象, 不仅学生易于实验, 而且效果明显。一句话, 教师应做好实验课的组织、引导、指导工作, 在学生出现困惑时给予必要的指点, 在学生得出结论时给予总结。这样的课堂, 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

学习十六大的一点体会 篇5

文山县三小 何成雯

在学习十六大文件和精神的过程中,我有一点微薄的体会: 要学习十六大精神,重点是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报告。这个报告,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 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 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 贯彻,努力把全体党员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人民的力量进一步凝聚到 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要学好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和主线,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全面深入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二要切实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千方百计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加快发展,率 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三要深刻理解全面推 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继续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地方党委 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切 实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 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我们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注重深入研读,深刻 领会精神实质,防止浅尝辄止和停留在一般化;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扎实推进当前工作,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要在紧密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在以十六大 精神推动工作、推进发展上做文章。另外,在十六大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就是对党的性质的完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 告中提出:“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这句话在大会闭幕时被写入党章。对于这一点,我把自己的一点理解向党组织汇报 如下: 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断,首先体现了党的建设根本目的与根本任务的辩证统一。

我们党自 诞生以来,始终把党的建设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最终奋斗目标相联系,与提高党的领导 能力和执政水平相联系,与增强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相联系,与实现党对广大人 民群众的领导、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联 1

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党的建设如果不能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联系,不能按照“三个代表 ”的要求搞好自身建设,不能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亦即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会成为一句 空话。其次,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活动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同时又承认社会发展主体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 族的发展中国家,要把十二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一个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 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从而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作用的党,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再次,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广泛群众性的辩证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始终存 在着如何处理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问题。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 的工人阶级数量小,农民占人口大多数,不吸收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分子入 党,就不能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 克化的党,就不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为了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我们 党创造了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的独特经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 出现,处理好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又成为新的重大课题。既体现党作为工人阶级先 锋队的先进本质,又能反映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取向,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联 系群众的广泛性有机统一起来,是这一论断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这个问题上,“关门 主义”是错误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党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基 础和前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则是功能和作用,是对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实践和行 动要求;而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

总之,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十六大报告和新党章关于党的性质新表述,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班级管理中的一点体会 篇6

一、切实做好、管好、导好班干部的工作

先“察”,先做到细致了解每个学生,研究他们能否担大任,依据我班实际,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成绩较差,但他们品行端正,在班里有号召力,因此,我“降大任于斯人”。组成班干部核心集体。

“放”。依据他们的能力大小分工,直接参与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班主任下放权力并全力支持,小到调整座位,大到学校各项重大活动安排。

“导”,定期作好他们工作中的时松时紧、缺乏持久性,力度欠大等问题,打打气,鼓鼓劲。周会前召集班干部开碰头会,总结上周工作,部署本周要点,班主任只作导航性指导。让他们自己构建班级运作机制,开好班会、班主任列席。不提“应该这样”、“不要这样”的要求,最多提提“我想”这类的建议。

这种班级运作机制学生不会受到权威的压抑。他们可以自己的管理理念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在实践中学会管理,在管理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做人。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不断内化、班主任既不花时间强行管理,也不需要费口舌说教感化。

二、维系班级精神最主要的是端正的班风,浓厚的学风,而维系班风学风最主要的是得力的举措

如果说: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那么举措就是一个班级的窗口。“不成规矩难成方圆”。在具体工作中,我着力从两个方面来布置这个“窗口”。

1、是从务实抓起。也就是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当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个别差生的转化工作,扎“实”做好班级的管理。针对全班学生学习基础差,选派各科课外辅导员,学生有普遍的问题或集中要解决的问题,让辅导员利用自习或课余上讲台来讲解。这样,对辅导员来讲是再巩固、再强化、再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差生来讲是一个补救学习的过程,对科任老师来讲再不用担心没有及时辅导上。

2、是从务虚抓起。依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定一些阶段性的工作要求,针对学生忽冷忽热忽紧忽松的学习状态,我利用班会三令五申强调提出了“三不”、“四进”即:学习者自身要力求上进,学习纪律品质要先进;学习者之间要竞争;学习成绩要突飞猛进。针对学生在开学初,中期后,放学前各方面涣散的局面,提出:“三提”、“四勉”五“要求”,让学生讨论后遵守执行。三“提”即三个提醒自己:

(1)是重视“两前”两自习。(“两前”指早自习之前,放学之前、二自习指早自习、下午自习);(2)不抄、不懒、勤思考。强调在平时作业考试中坚决杜绝抄袭。(3)课上、课下、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四、“勉”即四个勉励自己:一是:比、学、赶、帮、带;二是力求上进;三是力在课堂;四是功在课外。五“要求”即五个要求自己:1、增强班级主人翁责任感;2、增强学习竞争意识;3、加强纪律性增强自我约束力;4、增强危机感,忧患意识;5、增强一日时间紧迫感。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导航性,班主任也就从繁忙琐碎的处理班务中解脱出来,对班级来讲,有了班级管理的整体观、发展观、理论指导观。

三、系住“凝聚力”这根绳子,灵活处理班级工作中的偶发事件

对物理实验设计环节的一点体会 篇7

一、培养思维推理能力

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科学故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千百年来这被当成是不可怀疑的真理。但是年轻的伽利略不信这个邪。他在比萨斜塔上当众实验,扔下了一重一轻两个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两个球同时落地,千年的教条被推翻了。

至于伽利略有没有做这样一个实验到现在仍然有争论,但无论如何他已经用“思想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法则。多么漂亮的思维推理过程,实验未必要成功,也仍然可以得到结论。初中阶段有没有类似的思维训练呢,当然是有的。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真空闹铃”实验,明知道无法抽成真空,那实验是怎么设计的呢?哦,原来只要设计成观察到“空气越少,声音越小”的现象就可以了,下面就可以进行思维的推理了,假如“抽成真空”,那么“声音消失”,自然得到结论。类似的还有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个实验又是怎么设计的呢?原来只要设计成观察到“阻力越小,物体运动越远,速度减小越慢”就可以了,剩下的还是交给思维!“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恰恰是对思维推理的能力培养。

二、培养考虑问题的严谨性

物理是一门需要思维严谨的科目,初中物理,定性的结论多,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总凭感觉、直觉下结论,下一些“好像”、“差不多”的结论,这是物理的大忌,我们要培养学生每一结论的得出必须有明确理论依据的习惯,养成一环扣一环的严谨思维习惯。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设计实验环节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学生知道要控制压力或者接触面粗糙程度,但是题目改变一下,“物理课本和数学课本的表面光滑程度不同,小明把物理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拖动时用力较小,把数学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拖动时用力较大,是否说明物理课本的表面较光滑?”很多学生会得到肯定的答案。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该实验并没有控制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相同,所以该结论实际是错误的。那这个实验在现有的器材下又该怎么设计呢?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先把数学课本叠放在物理课本上,再把物理课本叠放在数学课本上就能保证两者对水平面的压力相同了。很简单的实验设计,但却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考虑问题的严谨程度。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能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不单单在物理学习中,在整个科学的领域甚至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都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

很多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很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已经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现在请学生设计“你要怎么操作才能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呢?仔细想想有哪些方法。”学生首先会想到:蜡烛靠近透镜,同时光屏远离透镜。别的方法呢,如果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整合光路可逆性的知识,还会想到: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当然学生能想到这一步,自然也就会明白,蜡烛和光屏不动,只是把透镜向蜡烛方向移动也是可以的。

四、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很多知识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如果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对牢固掌握知识大有益处。物理实验的不同设计环节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物理实验设计中经常要多次实验,而多次实验的目的有所不同,有的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而有的是多次实验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这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行整理归纳:如果是测量某一个确定的物理量,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取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如“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而如果是为了得到某个规律,则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找到更加普遍的规律,如“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知识点的异同,对整个物理学习甚至整个学习生涯都是大有裨益的。

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 成为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这种新的内容安排业已体现在有关考试试卷中。由此可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教师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才能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游刃有余, 应付自如。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呢?

一、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 但它不是一门单纯由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 而是首先冠以“语”字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它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特别体现了“过程的实践性”和“学习方式的活动性”等特征。它在初中语文各学段目标中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 其落脚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任务,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并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里每册都有六次“综合性学习”, 教师应该依据教材要求, 深入发掘综合性学习资源, 精心设计综合性学习内容, 优化组合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而又兴致持久。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中, 有大量主题涉及生活中的情感认识与道德价值观的确立, 教师可以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资源, 以及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进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的实现提供契机。

(一) 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影响很大。因此, 教师应特别挖掘语文与家庭关系方面的内容, 以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同时, 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接近孩子的心灵, 更具亲和力, 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中任选一项。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一张或一组老照片与父母一起谈谈照片后面的故事, 或回味自己童年的愉快, 或了解父母年轻的时光, 了解父母的人生经历, 感受浓浓的家人亲情。当然, 也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向父母询问它的来历, 追寻一段已被遗忘的回忆。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 更懂得了亲情的可贵。心中有情, 笔下有文, 将自己的情思凝结成文来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在这一单元的课堂设计中, 强调的是以学生亲身的经历、直接的体验来不断地提高学生自我对家庭、对生活的认识, 从而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

又如, 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可以设计“母亲节的礼物”“记得父母的生日吗?”等内容;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可以设计“爸爸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 怎么办?”的内容。这些体验型学习内容既生动有趣, 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 借助交流访谈、角色扮演、讨论漫谈以及写体验型文章等方式使学生达到对事物行为情感的内审外查, 最终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符合学校教育的规律, 有利于达成学生的道德价值目标。如我校结合“孝敬教育”开展的德育课题研究活动, 分年级、分层次安排学生实践各项任务。每个学生在活动实践之余必有不少真情体验和感悟, 必有不少话要说要叙, 这一研究活动无疑成了一次训练学生写作情感类记叙文的最佳机会。

又如, 结合“环保教育”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标语征集活动, 学生们参观校园, 认识花木, 不遗余力地出点子, 展示良好的语言功底。这样的学校活动, 如果语文教师能适时地组织起来, 以参观调查、合作解决的方式, 同时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岂不是又一次丰富了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吗?所以说, 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

(三) 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所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所以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课外的语文学习, 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里自主进行有目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能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能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赢得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如《说不尽的桥》可以充分发掘宁波地域资源, 作为江南水乡的宁波, 自古以来多有“小桥流水”, 随着经济的发展, 宁波的桥越造越美。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人物访谈等方式, 使学生增加桥的知识, 了解桥的作用, 从而理解“桥=沟通”的含义。

又如, 以《背起行囊走四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可以结合当前西部开发的形势设计“西行漫记”的内容。

再如,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可以结合当时世界战争形势设计内容, 跨越古今时空隧道, 纵横东西文化,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中, 有不少主题涉及其他学科知识, 所以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 有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现“大语文”学科的前提下, 优化整合各学科知识, 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是十分必要的。如结合自然科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像“探究月球奥秘”是结合地理等方面知识开展的, 课堂内容设计按层次递进安排为五部分: (1) 月球奥秘知多少 (搜集资料, 汇报成果) ; (2) 我是月球小专家 (知识擂台赛) ; (3) 解疑答难长见识 (邀请自然课教师答疑) ; (4) 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搜集资料, 成果汇报) ; (5) 月亮照着你, 月亮照着我 (运用资料, 写想象作文) 。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内容安排中邀请了自然学科的教师来讲解有关月球的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获得知识, 并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学习成果。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体现对科学知识的尊重, 而且还展示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又如, 语文教师与生物教师的一堂合作课“马的世界”。生物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马的外形, 了解马的习性, 搜索马的种类;语文教师从人文的角度出发, 启发学生由马联想到马的文化, 引出一连串马的故事, 深入联想到马的精神。后以《发现与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运用说明、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再如, 可与音乐教师合作一堂课《戏曲大舞台》, 可与历史教师合作《追寻人类起源》, 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 进而让学生反复观察、实践、讨论、思考, 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 有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 以学科知识整合为起点,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过程, 以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学习就得以顺利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优化了语文课内外衔接, 深化和拓展了学习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学生思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自始至终都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那么, 教师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呢?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 倡导学生搜集、筛选资料

学生在开展某个主题活动前, 要先查阅资料, 进行自我准备, 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但是,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可能就会不知如何下手。找到切入点, 更多的是不知如何分类整理, 优化组合。因此, 教师的精心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如“寻找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 要求学生: (1) 搜集有关春的诗词歌赋; (2) 寻找有关春的习俗; (3) 欣赏春之美文; (4) 到公园踏青寻春, 记录有关春的点滴感受。

又如, 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让学生寻找值得纪念的老照片或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 要求学生通过与家人交流和翻看日记等方式, 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查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懂得资料的来源可以是表面文字:课本材料、图书资料, 也可以是视听资料:人物访谈、影视欣赏;可以是文学作品, 也可以是生活体验;可以是摘抄记录的, 也可以是个性创作的。

(二) 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活动

当一个综合性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 教师就要为活动的实施当好参谋, 即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所有学生的活动兴趣, 教师应全程参加活动过程。在制定活动目标、进行人员分配、有创意的组织活动形式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关注, 适度指导, 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如以“雨的诉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 学生为了模拟不同雨的声音, 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时, 教师就可以点拨学生思考舞台上的道具及拟声效果。

又如, 以“马的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 学生对马的了解不多,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认识马的生物性的同时, 挖掘马的文化, 感受马的精神。

(三)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综合性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还培养学生总结、评价的能力。每个主题课结束时, 让学生用三至五分钟开展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很有必要。而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一般要把握如下三个方面:

(1) 成果展评, 是学习的结果展现。

(2) 小组讨论, 是学习过程的反思。

(3) 组外评价, 是互动交流的学习。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 同时帮助学生一一分析自身不足之处, 但不必都责备。其实, 评估的过程也是学生再次学习的过程, 而且是更高层面上的学习。

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篇9

一、巧设探究情境, 鼓励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若是教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探究, 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问题离学生还有距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效果欠佳。例如, 笔者在学生学习了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后, 提出如果使电流表和电压表变换位置, 会产生什么现象的问题。学生马上进行了探索, 对结果也产生了质疑, 但是没有几个学生能继续提出为什么, 而且在后来的习题练习中, 真正能正确分析的学生很少。若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和观察自然现象中发现的, 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他们就会产生强烈渴求揭谜的欲望, 主动去寻找各种方案探索新知。例如, 学习了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后, 学生都提出想探索一下小灯泡不发光时和在不同亮度时灯丝的电阻怎样变化?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 我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用万用表测量了灯泡不发光时灯丝的电阻, 验证了所学的知识, 学生觉得很有收获。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 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 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问;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有感而发, 要问、善问。同时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将一些源于教材, 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 又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和应用相结合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课题。这样, 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启迪学生思维, 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揭谜的心理, 进行鼓励、诱导, 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 积极主动进入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师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在学生科学探究中, 由于一个教师带几个班级, 一个班级又有四五十个学生, 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除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大班分成小组, 请好学生帮助指导其他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在“学生科学探究”中更好的措施是一堂课应有一个主教老师, 一个或几个辅教老师作为一个群体联合起来, 利用有限的课时,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彼此身上汲取营养, 资源共享, 减少工作中的负担, 得到心理的支持, 推动教育的变革。例如, 电学中电路故障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首先请学生了解电路故障的种类———断路和短路, 其次教学生用电流表或电压表进行检测的方法, 再请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电路故障问题搜集或再设计一些, 并自选探究伙伴到实验室探索。由于问题的多样性, 光靠一个教师指导很难有理想的效果, 所以笔者就邀请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同时进行指导, 结果笔者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忙碌, 探索进展也较快, 有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和交流,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科学探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 能揭示和解释隐藏在日常事物和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使学生产生了认真对待、关心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 能对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提出问题, 在讨论问题, 研究问题, 确定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 明白学习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 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坚韧不拔, 奋发向上, 严谨细致, 踏实自信等。“学生科学探究”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合作意识, 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关系。例如, 学习了《热量、内能》后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是: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能使箱内的水升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温很长时间?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的效率有多大?怎样测量?能否使水达到沸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 物理就在他们的身边。

四、科学探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的信息、完整的知识。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第二,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 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 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 (1)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 (2) 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 探究目标要切近, 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 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 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篇10

一、精思妙想, 引导学生把握好知识的有效衔接

初中历史课属于小学科, 在很多学校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加之其在中考文科综合考卷中只占50分的地位, 以及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 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不重视, 进而无法形成有效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系统。这一基础残缺的状况, 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无法适应新课程按专题进行学习的特点, 尤其是要求学生围绕某一特定的专题 (问题或者课题) 展开研究, 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与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 以解决特定问题的学习。这种不适应, 既表现为知识上的欠缺, 又表现为方法上的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下, 鉴于教学时间的紧张, 要求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初中知识进行专门的复习, 既无操作可能, 但又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回顾。这只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采取必要的手段与方法, 处处留心, 随时注意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这种衔接, 可以采取典型引路、随机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所谓典型引路, 指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 (专题) , 选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以拔出“萝卜” (问题或者专题) 带出“泥” (相关初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 的方式, 来引导学生查找、反思相关初、高中历史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递进关系。这种方式, 既可以对学生已有的零散的知识进行钩沉, 又可以此为基础展开对新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架构, 拓展教材内容。这样的课堂, 不再是一个“师讲、生背”的过程, 而是变成了一个提供材料, 引领学生查漏补缺、梳理知识脉络, 有效领会知识内涵、建立新的知识系统的过程。

在活动中开展交流、鼓励进步的方式,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历史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争议问题的再讨论与探究、历史故事的钩沉与展示等, 又如历史知识竞赛的开展、手抄报 (黑板报) 的编写等等, 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 使其参与到活动中去。正是这种活动中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 才会激发、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自然也就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方法的掌握, 实现课标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设疑激趣, 情景再现

传统的“师讲、生背”与定论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束缚在教师与教材提前预设的固定圈子里,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的主动性, 其创造性与个性也就无从谈起。在新课标“主动学习”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要求下, 为“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我采取了下面两个方法。

1. 设疑激趣。

“学贵质疑, 教贵设疑”, 有疑问才会有追求, 有问题才会有探究的动力。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内容, 极其广泛活的方方面面, 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等。这些丰富的内容, 无疑为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性空间。因此,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 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提出并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适于不同知识能力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问题, 以诱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进而培养其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2. 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 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都有其特定的时空概念与人物场景及事件过程。尽管完全复原这些绝无可能,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 有意识地编排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具体形象的历史场景, 以营造必要的历史氛围, 诱发学生的切身感受与体验, 激发探究欲望。例如, 在多媒体教学《三国鼎立》专题时, 我借助电视剧精心编排出各主要历史人物的具体影像, 并将片头曲打成字幕。这样, 在课堂初始, 当各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又为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 伴随着缓缓出现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的字幕与杨洪基老师浑厚深沉的歌声, 依次出现在屏幕上方时, 瞬间就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中, 穿越回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这样的情景再现, 对于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历史情感, 顺利开展探究式学习, 获取知识与能力, 无疑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着眼成长, 鼓励学生尝试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由教育部在2000年1月已经提出, 并作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一项内容, 但时至今天, 仍可以算作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尽管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很高, 例如需要小班化教学, 需要充足的材料, 需要社会考察调研, 教师介入学生研究的时机不好把握, 评价困难, 教师要面对高考的压力, 等等, 从而导致很多学校难以真正开展这项学习。但这并不妨碍高中历史教师借此来整合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研究性学习中的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运用, 帮助学生尝试建立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艺术,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来说, 鼓励学生尝试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其积极的方面除了前面所述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作用外, 就长期的观点来说, 还可以激发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尽管这种“研究”, 仅仅是形式上的研究, 实质上仍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但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 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篇11

1.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师首先要从学生方面入手。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其课前预习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提前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要尽可能地预测随时会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再思考具体的对策,为丰富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做好必要的准备。

2.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考虑到一堂难忘的语文课要注意的问题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能会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预设为生成预留空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可以把教案进行优化。很多完整的教案并没有考虑到预设之后的生成资源,这会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整理教案时要为课堂的教学预设留有充足的空间。

二、构建互动平台,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

生成性资源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共同体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过程性和灵活性,很难促进生成性课堂资源的生成。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随时注意课堂的动态,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此外,语文教师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内容上,应该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中去发现、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并且有效地把握、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这样做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够促进高质量的语文课堂资源的生成,构建高效率的课堂。

三、设计问题是使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就需要把课堂变成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研究性的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充满变化且活跃。为了让语文课堂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教师就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把一言堂变为多言堂,盘活整个语文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多发言,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为了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就需要课堂上既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又要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学生间的讨论而生发一些新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让语文课堂变成生成性的课堂,既需要语文教师的探究,又需要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在讨论、交流、研究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感觉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直接跟太子丹说明真实的情况呢,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讨论。这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再恰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学生就会对秦武阳、荆轲以及太子丹等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上也会更为准确。这样,课堂氛围也瞬间活跃起来,能促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探讨、研究顺利地解决疑问,既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又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收获多多。

四、发挥创造能力,在想象中求生成

德育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12

一、学生思想品德概况

1、缺乏学习兴趣。

班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初中时就是“不受欢迎的人”, 由于学习成绩差, 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内心极度自卑。之所以选择技校, 是因为没有繁重的功课考试而且可以不努力就能找到工作, 因而在报考之处就存在对学习的逃避心理。

2、不良习惯居多。

由于长期的学习成绩落后因而养成了拖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行为习惯。在生活上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为他人想的少, 集体观念淡薄, 贪图安逸享乐;在学习上往往“向后看齐”, 存在“随大流”的心理。班级几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吸过烟、泡过网吧,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

3、独立生活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 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打扫卫生, 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给学生正常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4、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 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 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 爱走极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疏导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 将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德育课教学教育管理对策

通过与学生沟通针对技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浅谈以下几项心得体会:

1、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德育课是技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一方面, 教师对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要有所改变, 以平等友好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 着力通过教师言谈举止和教育案例去感化学生。放大教育教学中的正能量, 及时吸取社会与生活中的新鲜案例从而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引导而不是单纯地靠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 知道学生所想所需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并以此为基础, 理解接受学生, 进而用正面的观念引导学生上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2、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 应实施“以人为本”,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教学上对学生进行及时督促, 严格管理;在生活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以不同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在社会与校园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使同学们感到校园是温暖的大家庭, 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3、对于突出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

技校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 对事情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 因而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逞强好胜等现象。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考虑技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突出心理教育。结合德育课程理论与案例教学进行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社会现象, 培养其应有的人际协调能力, 继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德育课程中第四章:学会和谐相处这一章即可根据现实状况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与正常异性交往的引导。

4、结合课程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通过日常德育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结合课程中的法律常识尤其是民法与刑法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中出现的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结合法制案例进行讲解与分析, 做到防微杜渐, 常抓不懈, 有效遏制了校园中违法乱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思想有障碍、行为有劣迹的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强调监控, 以具体案例引导警示, 放大法律效力, 对其想法及时进行疏导。

以上是德育课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探索。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切入点与工作目标, 是贯彻学生终身的教育因而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要切实了解技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效果, 将技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梁.利用先进的红色文化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19) .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ESP视角下一篇:电视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