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视角

2024-07-25

ESP视角(精选9篇)

ESP视角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 不仅要求应聘者具备普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 还要求其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 在此背景下, 中国高校开始逐步关注ESP英语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8) 》指出:“高职英语是一门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以应用为目的, 为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这与ESP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的教育理念相符,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ESP模式可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ESP教学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发展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因此, 建立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ESP教学模式, 探索ESP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ESP教学理论, 探讨在推进高职院校ESP教学过程中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期为全面提高中国高职院校的ESP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ESP与ESP教师专业发展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等,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来决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 ESP有四个根本性特征: (1) ESP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 (2) 课程内容要与特定的专业、职业以及活动有关; (3) 在句法、词汇、话语、语义等层面上要与特定的专业、职业以及活动相适应; (4) 教学方法区别于通用英语。ESP的定义及特征均强调了学习者的需求对ESP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决定作用, 因此倡导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需要的“需求分析”理论是ESP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ESP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现有需求和职业生涯实际需要出发, 让学生获得与社会目的相关的交际能力为目的, 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途径。

ESP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要求采取相应的专业发展模式促进ESP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 既包括在职教师接受教育或培训以获得特定方面的发展, 也包括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培养具备专门专业结构的ESP教师是ESP教学发展的关键。教师专业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研究发现, 普通英语教师与ESP教师在能力和专业理念上并无本质性的差别, 由此可推断, 普通英语教师与ESP教师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上。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等方面。将普通英语教师与ESP教师对比分析, 可发现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表现在专业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的不同。正是这三方面的差异, 制约了普通英语教师向ESP专业教师转型。

二高职ESP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实施ESP英语教学来顺应市场的发展要求, 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中国高职院校的ESP英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测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尤其是师资方面, 严重影响了ESP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ESP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ESP专业学科知识

目前, 在中国高职院校从事ESP英语教学的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普通英语语言教师出身, 他们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 听力口语俱佳, 熟悉英语语言教学与语言运用规律, 但一旦接触到ESP专业方面的知识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底气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跨学科知识, 他们对ESP英语的实践教学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 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 导致他们在授课时经常会遇到困难。

2.缺乏ESP学科教学法知识

目前的高职英语在ESP教学方面, 教师仍采取“翻译+阅读”的传统授课模式, 注重词汇、语法等纯语言知识的讲解, 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课堂互动, 学生很少有机会练习听说技能。究其原因, 是因为教师缺乏ESP学科教学法知识, 把ESP英语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教学, 忽视了“ESP是多学科的活动”的事实, 偏离了ESP教学应以学生未来工作的目标需求和目前的学习需求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的教育理念, 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 被动地进行学习, 实践探索能力下降, 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无法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3.缺乏ESP专业实践知识

ESP专业实践知识包括ESP教学实践、专业实践情境和ESP在相关专业情境中的应用。据了解,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未设有ESP专业英语教研室, ESP英语教师缺乏ESP专业实践知识, 他们在教学上缺乏正规而系统的训练, 缺少行业交流活动, 也没有参加过相关专业的社会实习活动, 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未来工作的目标需求和目前的学习需求。这导致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 教学限于纸上谈兵, 遇到实质性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三高职ESP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现有ESP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合格的ESP教师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为提高ESP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ESP师资队伍的培养走向专业化, 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

1.鼓励教师合作教学

英语语言教师需要与专业教师进行积极的跨学科交流合作, 共同承担ESP的教学任务。在合作式教学过程中, 不同教师可以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编写教学材料, 承担不同的教学内容, 取长补短, 合作共赢, 既发挥了教师的专长, 又可以满足学生同时学习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这种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互利互惠的过程, 专业教师可以帮助ESP教师对学生的语言使用目标情境有清楚的认识, 而在ESP教师的帮助下, 专业教师可以对学生所遇到的语言困难有足够的了解。

2.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对ESP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可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 国外一些大学的ESP培训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邀请国外ESP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举行专题讲座, 对ESP教师进行培训, 也可以聘请有ESP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来学校任教, 实行“引进来”的政策。另外, 高职院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大学进行ESP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 实行“走出去”的方式, 使其开阔眼界, 全面提高专业素质。高职院校也可以对本校教师进行自主培训,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ESP教师互相听课, 参加校际的ESP公开课、交流会等活动, 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3.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需要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教师应该广泛阅读ESP专业书籍, 系统学习ESP专业理论知识, 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 促进自我发展。此外, 教师还要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 与时俱进地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四结束语

ESP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ESP教师的专业发展质量是ESP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教师合作教学, 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和培养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途径, 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使其成为合格的ESP教师。

参考文献

[1]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 2010 (1) :114~119

ESP视角 篇2

摘要:在ESP视角下,以CBI理论为指导,以河北经贸大学与希尔顿酒店合作为例,将ESP教学理念应用于本科酒店英语教学实践,以希尔顿酒店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定位,设计课程,并将ESP贯穿于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力图教授学生特殊语境下规范的语言知识、专业技能,以便与将来的就业岗位做到全面对接,提升酒店高端服务及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酒店英语;英语课程;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就业岗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1-0113-03

全球酒店业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也趋于一体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知名酒店集团的竞争之地,这些外来酒店企业在给本土酒店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帮助提升了本土酒店的服务理念、管理方法和服务品质。河北经贸大学与希尔顿酒店集团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开设“希尔顿酒店班”(普通本科四年制)。酒店方多次重申英语语言能力与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型与重要性。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基本岗位涉外口语沟通能力和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岗位所需的英语文案写作能力。以此为背景,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就应该以就业需求分析为基础来设计形成自己的英语课程特色,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主题范式教学等方法,教师力图在教授学生规范酒店语境用语、培养提高学生在将来酒店工作岗位中的英语交际能力,进而使学生成为酒店高层次管理型应用型人才。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依据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的语言课程,它不仅探讨语言的表层形式,而且关注语言使用中的思維过程,尤其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将行业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本文讨论的酒店英语课程理念正是基于此概念,即将学生之前积累的语言基础和酒店行业的专门用途联系起来,在教授过程中既规范酒店行业英语的表达法,又注重锻炼酒店语境下的交际能力,从而逐渐使学生有能力成长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理论依据

(一)ESP的三个教学原则

1. 真实性原则(authenticity)。Stevens(1986)提出ESP的“课程内容必须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Hutchinson和Waters(1987)指出,ESP“具有‘典型的特别语境下英语语言”的特点,是“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极有可能遇见”的语言与形式。基于此原则,笔者认为在ESP教学中,从教材编排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到教学环节实施都应该与真实的语境紧密联系。

2. 需求分析原则(needs analysis)。蔡基刚教授(2012)提出“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大学英语必须定位在ESP”。需求分析原则也包括两方面:(1)对学习者学习目标需求的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分析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环境、交际对象、使用频率、目标水平等。(2)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Tell me what you need English for and I will tell you the English that you need”. (Hutchinson和Waters,1987)教师要做的是“告诉我你需要用英语做什么,我就教给你所需要的英语”。

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learner-centered approach)。ESP课程的特点是其有明确的目标性。它具备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由教为主变为学为主,由传统的被动、单调的教学模式向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模式转变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Johnson,2002),以便使学生通过潜在的积累和体验获得知识最大化。

(二)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CBI)

“以内容为依托”(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教学方法,就是主张将教授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培养英语语言的技能结合起来(翟云华,1998),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袁平华,2006)。从20世纪80年代起,CBI教学就被广泛使用,并且多数是和ESP研究同时进行,采用ESP理论和CBI教学理念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陈亚丽,2011)。

二、教学实施

笔者在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了两个学期的酒店英语课程改革实践,在此从ESP视角下,就教材内容、语言规范培养、教学步骤和考核评价进行阐述分析。

(一)教材内容

基于酒店方(希尔顿集团)所设置的岗位需求以及ESP教学的“真实性原则”,《酒店英语》教材内容的编排分六大板块:前厅服务(Front Office),客房部(Housekeeping Department),餐饮部(Food and Beverage Department),商务中心(Banqueting and Conference),康乐部(Health and the Recreation Club),其他服务(Other Services)。一个模块内又分为数个小模块,如Food and Beverage Department这一模块里又包括:Taking restaurant Reservations;Hosting;Taking orders;Serving Dishes;Bar Service;Room Service;Paying the Bill;Dealing with the complaints和Writing。内容新颖,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教材内训练形式和内容主要有:听力和会话、阅读与翻译训练、行业词汇汇总、模板句型、常用文案写作等,符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他们专业课内容很相关。

(二)技能培养

酒店英语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酒店环境下用恰当的行业英语与客人进行交流的实际能力。其具体内容包括学习酒店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重点了解和掌握酒店环境中的英语常用词汇,具有酒店英语业务会话、基本的书写与翻译能力以及一定的酒店管理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整个酒店所有的业务部门,课程设计包括与客人进行交流的会话和岗位英语的常用文案写作,也用于“后台部门的行政管理、营销策划等资料搜索和员工沟通”(朱晓华,2012)。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为基本思路,注重学生沟通能力、主动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创设情景无疑是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不同情景,模拟酒店中的各个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亲身实践、反复操练、反思记忆各个酒店实际环节,能够明显提高酒店英语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

(三)教学步骤

教学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步骤:(1)教师首先做导入部分,借助多模态介质创设酒店工作情境,确定主题;(2)教师对此主题下的任务进行语言使用上的讲解、演示不同角色所使用的语言特点,为学生设置场景、提出细化要求,设定评定标准;(3)学生依据课前分好的组别进行任务策划、分工;组内排练,互评,互帮互学,掌握工作技能要点;(4)全班各小组进行工作环境的模拟展示;(5)模拟结束后,各组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厘清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规范语言的表达;(6)之后,教师再补充细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7)最后,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要求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创设相似的情景对话(课下作业),同时,对主题涉及到的常用文案写作进行讲解并练习。实践教学包括酒店体验和实践学习,即把学生带到酒店進行一定时段的工作,以实践促进学习,形成职业技能。

(四)教学应用与实践

以“中餐服务”课为例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例分析。

教学主题餐饮服务——中餐服务,学时安排该模块分三次课,共六学时完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中餐服务所需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并从素材中挑选出来。这些词汇包括:问候语(面谈或电话)、餐桌预定、确定人数、领客入座、点菜、推荐菜品、确认菜单、上菜、饭前祝福、询问客人满意度、结账、送客、告别祝福以及常用食物和原料的名称。

情景设计中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合作模式,师生分别扮演用餐客人及服务人员,对扮演服务生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语言交际要求,如:确定用餐人数、对座位位置的不同要求、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请服务生推荐菜品、小费的处理、结账发生错误、离店时发现下雨等情况。

任务布置及分配第一次课:教师引入教学主题,介绍餐饮部的相关情况;小组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负责在已有材料中找出中餐部服务的常用词汇、短语及句子;各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对本组负责的内容归纳总结;小组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给学生一定时间使其熟悉并掌握常用词汇及表达方式,安排下一次课进行角色表演。第二次课: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对话进行角色模拟全程对话;在教材原有对话的基础上修改细节内容,考虑用餐前、用餐中及用餐后可能会出现的变化。第三次课:学生以小组方式对这一工作岗位进行模拟训练,熟悉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学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学生自评及互评;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表演,教师点评归纳。

教学方法内容为依托的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教学中重点、难点:用餐前、用餐中及用餐后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应变;对话中的礼貌用语及礼仪;中餐菜品的翻译及介绍。

教学实例分析:通过六学时的课程,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餐饮部服务常用词汇、短语及句型;不足之处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变能力不足,交际语言的细微之处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Waiter:Sit down,please(这句话采用的是祈使命令语气,不礼貌,应为Please be seated更为合适)。用餐人多需要等号时,没有能给客人相对周到的等位服务。Waiter:May I take your order?(此时还没有拿菜单就要求客人点菜)。当给客人推荐特色菜时,部分同学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域人的饮食禁忌。

(五)考核评价手段

与传统的通用英语考核语法、句型、篇章结构等重点不同,酒店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更加注重考核评价过程化,突出考核语言在特定环境下的规范使用以及交际沟通能力。在考核内容上,侧重减少记忆性知识,增加语言的规范使用和交际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既要有终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在考核主体上,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均以实用性为原则,围绕酒店工作这一语境,涵盖酒店业务基本的工作流程,设置相应的听力、对话、翻译和文案写作等任务,全面检查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体现ESP视角下酒店英语应用性强、专业化的特点。具体的考试形式,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1)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例如:在文案写作考核中,学生可从四个题目(Eg:Letter of confirmation;Notice;Letter of invitation;Memorandum)中任选其二,但原则应为“一大一小”,即选择一封常用工作信函结合一份常见说明文,考试现场允许查纸质字典,但禁止自备材料。在口语考核中,学生从十个不同场景设置的选题中任选两个,进行结组对话。所有选题均采用现场抽签取题的形式。闭卷考试主要内容为情境语境翻译,考核学生专业英语规范化的掌握情况。(2)考试成绩的最终评定由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由于平时的教学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分数比例上采取“五五分”,以充分发挥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三、结论

通过一年的教学试验探索,依据ESP理论,笔者对本科四年制学生的酒店英语课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CBI)、评价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突破传统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希尔顿集团酒店(石家庄)人力部反馈第二次参加实习的2009级同学基本能够应付工作环境的语言要求,较以往相比,这届学生“乐于并敢于和外国客人交流”;任课教师普遍反映,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和课堂表现,从教材编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学生对专业规范英语使用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都比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多数学生认为新的考核模式对其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们更注重实训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次工作实习较上次也“少了些压力”。因此,将继续探索酒店英语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改进,争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酒店管理人才,将是笔者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Dudley Evans, St.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utchinson Tom,Water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Johnso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6.

[4]Stevens.ESP教学二十年[J].李慧琴,盛建元,译.国外外语教学,1986,(2):1-5.

[5]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6]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47-50.

[7]陈亚丽.ESP理论与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J].中国ESP研究,2011,(2):42-46.

[8]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10,(3):7-13.

[9]翟云華.ESP 教学与Content-based Approach[J].浙江大学学报,1998,(3):145-149.

[10]朱晓华.ESP理论视角下的酒店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酒店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1):151-154.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needs analysis and CBI, the paper tends to evaluate the hotel English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th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P by the cas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and Hilton Group Shijiazhuang. The study will be valuable for teaching standard language,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developing talents i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ESP视角 篇3

ESP英文全称English for Specifi Purpose, 译作:专门用途英语。故名词义, ESP是为某一专业量身打造的英语课程,与此相对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 Purpose), 即普通英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迅猛, 现在,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逐渐趋于多元化、专业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的留学生中,医科类留学生的的规模也日趋曾大。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和后期研究中与病人的接触,不得不使用汉语,而医学汉语正是满足这些外籍人员的需要而来的。医学汉语正是帮助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医院或高校进行医学知识研究和探讨或工作的专业汉语必修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极具战略意义,关系着院校本身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影响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业务水平,对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培养人材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教学工作既要关注教育的本身,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一项对学校的甚至是对教育的现实性和前瞻性战略任务。

1 ESP视角下的教育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开始兴起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一直不停发展中, 而我国20多年后才开始涉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带来的压力,针对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发展时间短的国情,不得不重视在ESP视角下对我国教育的审视和思考。21世纪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我国成功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全球化的社会要求人才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又要有较高英语水平,从传统的专业型人才需求向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迅速转变。而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世界接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势不可待。

目前ESP视角下的我国的专业教育的特点有二,专业人才的专业英语学习, 和在校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同步学习。正从事各种专业的专门人才, 如工程师、企业家、医师等, 或是在岗或者正在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占ESP学习者中的绝大多数, 而在校大、中专院校的英语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是迅速增加的庞大群体, 包括学习大学英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也包括学习对外贸易、国际金融、 涉外保险、国际新闻等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ESP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 以便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 如各类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或者是把英语作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2我国医学汉语教师师资特点

我国的ESP教学引入较西方完了约有二十年之久,ESP教师的培养也较之不成熟,致使我国的ESP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对外汉语与ESP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EPS师资与国外的标准相比, 教师综合能力差距极大。国内的ESP教师大致来源有两种: 一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 他们英语语言功底扎实, 听力、口语俱佳, 但对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地了解; 另一类是某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 他们有一定的英语能力, 但对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 无法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另外, 由于全国的外语院系普遍存在着大批老教师退出教学第一线、中年骨干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队伍不稳等突出问题,ESP教学的学术梯队建设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医学汉语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既要重视教育的现实性, 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对新的教育发展势态要担负起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责任。因此, 师资建设工作始终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影响着教师的素质,也间接影响了新生代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教师本人的思想道德以及职业道德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条件,无论是医学汉语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都应该以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为首要重点。

(2)加强绩效管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工作中的绩效问题,直接关系到各教学环节工作的质量。严格教育管理, 加强教师工作能力监督,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性机制。ESP教学理论结合了当前世界上的优秀理论,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加强绩效管理,也是与国际高效教学模式相接轨的需要。

(3)重视学科建设, 推动师资建设。学科的综合实力强弱,主要标准就是师资队伍力量的大小,教师资源的先进性同时又受到学科建设的影响,一个学校的学科综合实力增强,能够有效的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由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学科建设必须受到重视。

(4)全方面吸收资深教师的资源, 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特长, 为师资建设做贡献宝贵的教学经验。尤其是我国的传统中医学等学科,老教师的影响力会远远大于年轻教师,但是在医学汉语的教学中,老教师要参与到ESP新型教育模式中来,为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5)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师资队伍增添新鲜血液。资深教师资源对师资队伍建设即使有再大的影响,毕竟老教师也是即将离开岗位的群体,不能长期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而青年教师的培养,往往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跟进现代化的医学理念和技术,能够较长期的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医学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与世界接轨。

4结束语

ESP视角 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 发展现状 学科定位

一、引言

商务英语教学在西方国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Dudley-Evans & St John,1998),而在我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被称为“外贸英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于是形成了经贸英语。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大潮,于是出现了商务英语,并取代了外贸英语、经贸英语,逐渐成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ESP)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自2007年教育部批准试办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不仅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招收商务英语的本科生和双学位生,而且还招收研究生(陈准民,王立非,2009)。2012年,教育部批准商务英语成为目录内专业,全国获批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剧增。截至目前,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正式设立并开始招生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突破了200所。商务英语专业的建立使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根据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的观点,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最重要分支之一,而且商务英语又可以分为商务学术英语和商务职业英语两类。Dudley Evans 和St.John认为,属于ESP范畴的商务英语可分为一般商务用途英语 (简称EGBP) 和特殊商务用途英语 (简称ESBP)。EGBP主要为学生或者说入职前的学习者开设,与一般的外语课程相似,它主要使用商务情境材料来训练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同时注重特定的语法和词汇发展;而ESBP则为在职员工开设,它强调利用学习者自身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并结合学习者的特殊需求进行设计和训练。从这个意义来说,商务英语就是针对已经从事或者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士所要学习和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

由于各个学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和理论基础的认识不同,因此对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和归类也就不同。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商务英语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第二种观点认为商务英语属于英语语言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咸修斌,唐文龙,2005)。那么,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心究竟是“经济”还是“语言”呢?实际上,上面提到的两种观点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具有严格的区别。联系是因为二者都包含“英语”和“商务”这两个元素,区别在于理论上前者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学习经贸知识,实践上更侧重商务,而后者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实践上更侧重英语。从ESP理论的视角来看,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商科专业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应用语言,它的教学中心是商务的英语,而不是英语的商务。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在“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即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广泛的经济管理、国际商务贸易基础理论,能在商务英语教学、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外交等领域发挥作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商务英语在我国发展异常迅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特别是同英语语言文学领域相比,商务英语存在着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现象。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然众说不一,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问题更是如同盲人摸象,各行其是,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从而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客观的评价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针对以上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商务英语专业理论基础。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商科专业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应用语言,应该主要以应用语言学,尤其是ESP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系统地阐述如何有效地推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不仅要面对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经济环境,还会遇到许多语言交流上的、非语言交流上的、社会习俗与惯例方面的、还有商务文化方面的差异和障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因此,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综合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实用商务应用技能、现代信息应用技能、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商务英语应用人才。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该密切与社会需要及学生就业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语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现代办公能力、商务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金融常识、法律常识、政治理论知识、基础二外知识、涉外贸易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的政治素质、为社会贡献的身体素质、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等。

3.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了实现培养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的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可以相应地分为语言知识和技能课程模块、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课程模块、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以及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为外语专业基础课程、商务专业技能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四大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循环,使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经过不断在更高层面上的重复而得到强化。此外,四大模块还表现出明显的进阶式特征,即一年级侧重语言,二年级侧重语言及商务,三年级侧重交际和文化。在模块化和进阶式两个维度上,商务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动态平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4.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够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师生之间能够教学相长。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商务英语使用情境,并循循善诱地将学生引入其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交际式教学、协作式教学以及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所构成的方法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型的学习能力。

四、结论

总的来说,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入世的大环境下,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但依然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基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学科建设上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商务英语专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

[2]王立非,徐珺.商务英语跨学科研究新进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咸修斌,唐文龙.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新思考[J].高教探索,2005,(2).

【基金项目】2011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辽宁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批准文号JG11DB097;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批准文号12YJC740002.

ESP视角 篇5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 教学, 是英语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教学主张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 M.A.K.Halliday, Angus Mc Intosh和Peter Strevens合著出版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首次阐述ESP理论, 主张根据学习者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987年, 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在《特殊用途英语》一书中对ESP概念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提出ESP是一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 强调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 是一种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此后, Strevens于1988年对ESP提出了包含四个绝对特征和两个可变特征的定义。受其影响, DudleyEvans& St John进一步提出ESP是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英语课程, 有别于一般用途英语,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针与教学主张, 不但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 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高职工科类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历经十几年, 多着眼于听、说教学, 对于读、写重视不够, 同时在英语能力培养方面亦多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而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英语应用能力之间存在的行业差异和个体差异。且以往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多采取“一刀切”, 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很少有明显不同。但事实上, 高职工科类的英语教学与人文类的英语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就实际应用而言, 工科类学生的职场交际中更注重他们的篇章理解能力。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老师多采取以语言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即语法翻译教学法, 具体表现为:教学中多注重学习词汇, 分析句子语法结构及语言现象, 通过阅读材料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讲解、复习、掌握和操练上。而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学生多养成了“精耕细作”的阅读习惯, 即无论读到什么文章, 都喜欢逐字逐句理解, 遇到生词则非要查阅字典不可。在他们看来, 读一篇文章就是查生词, 通语法, 掌握其中所有新出现的词汇及句型, 否则就是一无所获。这直接导致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信息量偏小, 阅读速度缓慢, 阅读效果不佳, 对文章理解不够充分。

三、ESPESP视角下的高职工科类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ESP理论认为, 学生掌握英语主要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熟练使用, 以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就高职工科类学生而言, 今后的职场实际应用中, 通过阅读原材料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来获取有效信息将是主体环节。因此, 培养和提高工科类学生的阅读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种英语教学的方法体系, ESP教学目标明确, 强调英语学习应建立在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之上, 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 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决定。这一点契合了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1.加大专业背景知识的输入。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语篇接收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重新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 因此, 加大对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输入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行业的背景知识, 通过这种途径来丰富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从而减少由于不具备该行业的背景知识结构而造成的阅读障碍。

2.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扎实的语言基础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语言基础的掌握, 包括语音、词汇以及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习语。

3.采用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属于功能意念教学范畴,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从而掌握通览全篇的能力。教学着眼在“篇”而不在“句”, 在文章的“主旨要义”而不在“语言分析”。课堂的阅读活动应从分析主题大意、篇章结构和段落衔接入手, 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篇领会作者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上。

以ESP理论为指导开展阅读教学, 培养阅读能力, 将有助于树立“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英语教学新理念, 并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贯彻“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 把英语学习完全融入并贯穿到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 从而有效改变高职公共英语阅读教学效果低迷这一状况。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工科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偏薄弱的现状, 探索基于ESP教学理论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模式, 主张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来培养工科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ESP教学理论,英语应用能力,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兰娟.专门用途英语 (ESP) 理论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143-145.

ESP视角 篇6

1 ESP理论及特点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是一种源于动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逐渐发展成一种教学方针活理论。Strevens对ESP的特征做了如下概括:1) 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 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有关;3) 句法、词汇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 与普通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形成对照。具体到医学院校, ESP就是指医学英语。

在ESP教学过程中, 英语只是起到辅助角色, 学生获得医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最终目的。与EGP不同的是, ESP有专门化的教学内容, 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有医学学科内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2 医学院校由EGP向EGP与ESP并重的必要性

《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大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国内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专业词汇, 能够用英语检索、收集和研究医学专业的文献资料, 并具有进行医疗、科研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来看, 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教学都属于EGP的教学模式。即使到了大学, 好多学生也是把精力放在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考研等考试上, 而且医学英语课程学时安排少, 最终导致医学英语运用和交际能力不强。所以要想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又有医学专业英语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 EGP和ESP的合理结合已是必然趋势。这一观点在大学外语界得到广泛赞扬。“王守仁和王海啸 (2011年) 明确提出ESP课程是从EGP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ESP是以EGP为基础, 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与未来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和能力。但是EGP的重要性不可轻视。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社会习俗和意识形式的差异, 在医患关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比如有的民族认为输血是邪恶的;在美国, 由于市场调节的私有体制, 他们看病时需要提前预约, 而且只认“资格”不认“专家”。

3 提高ESP教学质量的建议

3.1 优化课程设置

大多数医学院校一般都安排一、二年级上大学英语课, 在大三的时候开设半年或一年的医学英语课程, 而且周学时仅4课时。这就造成了学时比例的严重失衡。课时不足直接影响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 应该将医学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以突出专业特点。比如在一年级, 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可以增加医学词汇;二年级的时候以英汉对照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三年级的时候进行更专业的医学英语学习, 这时, 医学英语可以细化为临床医学英语、护理医学英语、公卫医学英语、药学英语和影像英语等。这样, 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知识, 为未来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夯实的基础。

3.2 选择实用的医学英语教材

医学英语的教材应该将英语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以医学知识为基础。不同的专业应该细化使用不同的教材, 比如护理专业选用护理医学英语, 药学专业选用药学英语, 公卫学院选用公卫医学英语等。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教材内容需求的多样化, 应更具学生的需求、英语水平及接受能力, 灵活选用授课材料。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所以教材的更新也显得尤为重要。以包头医学院为例, 自2010年以来, 我校教师编写出系列医学英语教材, 包括临床英语、医护英语、公卫英语等, 分别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效果颇好。

3.3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课程都由公共英语教师承担, 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的讲师。这些教师虽然英语水平高, 但是对医学内容却不了解, 在教学时对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解相对困难, 所以对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学校是医学专业的教师承担医学英语的课程, 他们对专业内容的了解不容置疑, 但是英语水平的局限又影响了他们对医学英语的句子的分析, 而且有时读音不准,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于医学英语不需要掌握很深的专业知识, 只需了解专业基本原理, 所以公共英语教师经过以下途径的提高, 也可以胜任医学英语的教学:1) 自我提高。公共英语教师以自学或听课的形式阅读专业书籍, 并阅读医学方面的期刊、杂志或论文, 了解医学动态。2) 参加培训。组建短期的培训班直接培养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 可以采用集中寒暑假培训或每周2~4学时分时培训。所以, 不管是什么群体讲授医学英语课程, 都应该在内容上跟上医学英语发展步伐、教学态度端正、重视学生的需求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4 改进教学方法

在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比被动的接受知识更有效。所以, 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各种音像资料, 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医学知识。还可以选择性播放一些英语原版医学专业系列情景剧, 比如:Emergency Room或Doctor House等。其实, 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构建。比如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医生”、“家属”等, 让学生在模拟的不同情景中用英语交流, 既锻炼了英语口语能力, 又运用了专业知识, 所以可以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相关的授课内容, 采取模拟专家访谈、诊断或演讲等对话方式, 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鼓励学生融入具体场景并发挥,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专业词汇表达能力。

ESP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所以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互动式课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 负责讲解重、难点, 并提出问题;学生是实施者, 负责主动地寻找答案, 并学会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5 重视课程教学评估

医学英语课程评估一般都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模式。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 比如课堂学习效果、小组讨论等。形成性评价的成绩应占到总成绩的40%左右。终结性评价指学期末的期末考试, 通过笔试的形式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主要检测学生的词汇掌握、句型使用、篇章分析理解等。终结性评价的成绩占总成绩的60%左右。

4 ESP实践效果与评价

目前我校虽然只开设1~2学期的医学英语课程, 但是学生普遍认为医学英语非常重要, 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分类后的教材专业性强, 难度适中。如果能够补充生动形象的视频材料, 并增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 更多的学生希望增加课时量、更多地学习专业英语知识。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必将从传统的基础英语向以ESP教学为中心转型, 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摘要:传统的对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缺少专业导向, 无法满足他们对未来职业的需求。ESP英语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的技能, 因而被引入医学生的英语教学中。该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ESP的重要性。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英语,改革

参考文献

[1]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3 (4) :79-83.

[2]孙耕梅, 刘彦哲, 李嫦英.ESP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J].大家, 2012 (10) :186.

[3]曲景秀.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J].医学综述, 2009 (6) :1918-1920.

ESP视角 篇7

关键词:ESP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1 引言

目前, 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加强, 而我国旧的大学英语教育体制已经明显不能符合我们当下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整体水平呈现滞后状态。由此, 国内许多专家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的重心应逐渐向ESP教学方向转移。那么ESP教学就将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ESP教学即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教学, 它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它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 有其特殊的语言特性。因此, ESP的课程设计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特殊要求为基本原则。

2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 对大学英语教育现有模式的反思

大学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最重视、教育持续时间最长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讲解课文, 学生课后练习, 以听写单词来激励学生学习英语, 这个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大学期间花去大约上千个学时学习英语, 可结果收效甚微。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课时多, 投入精力多;而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差, 能真正学以致用的为数不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应付考试, 围绕学期考试或四、六级过级考试学习。这样使部分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 而相似的情况在地方普通院校屡见不鲜。可见, 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要真正解决“费时低效”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设置是必要的。

(2) 课程设置要求要符合《医学院校教学大纲》

《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大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ESP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大学医学院校里使用ESP教学理论将是充分且必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倡导大学英语教学以个性化、自主性和交互式的学习原则发展, 强调大学英语教学最终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发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与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努力挖掘学生潜力,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据此我们从以下几点探讨课程设置的改革原则。

3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调整涉及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管理形式、教学资源四个方面。

3.1 课程形式的设置

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 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普通医学院校专业英语的学习坚持三年不断线, 使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不同需求及水平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单一, 内容固定;而自主性课程内容复杂,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需要学生更多地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课程是自主性课程的基础。因此, 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只有符合学分制的要求, 以学生实际能力和水平要求安排, 依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英语分级考试成绩将大一新生按一定比例分为快班和普班, 实行小班授课。转入大二时, 可实施学生的自主课程的学习。将学科课程和自主性课程有机结合是医学院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里精读课通过教师传授语法、词汇、句型及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以教师为中心, 口语、写作、翻译和专业英语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医学英语高级课程可设置论文写作、医学英语翻译、医学英语文献检索等。根据学时和课时的安排, 大三开始快班和普班全面开设医学英语精读课程, 还可以考虑是否继续开设听力课。

3.2 教学模式的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形成“学教并重”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同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部分, 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于较强的医学英语的学科专业性, 教师可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不同的任务分配, 有效实现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变教师“主讲”为“主导”, 学生“被动”为“主动”, 辅助媒体由“教具”为“学具”, 从传统向个性化的转变,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3.3 教学管理形式的设置

鉴于本医学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其他高等院校低, 我校采用分级教学的同时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成绩评估应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状况, 评价教学质量。对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学生每学期的总成绩是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 成绩合格者, 可获得相应学分和绩点。形成性评估分为学生的平时表现、平时测试和自主学习成绩三部分, 总评60%。平时教师以课堂出勤率督促学生学习英语, 不定时不定量地进行平时小测验, 将每次的测验成绩逐一做记录, 学期末最后成绩就取平时小测验的总和。学生在课后按照不同系部或班级安排的时间在自主学习中心独立完成。内容由各自任课教师灵活把握。而终结性评估占总评的40%, 主要是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样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在语言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3.4 教学资源的设置

教学资源设置包括: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设置。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对ESP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十年来, 我国的医学英语教学没有一个明确而又实用的教材, 这使得全国范围内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参差不齐。要确保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我们还需将教材和网络资料有效结合起来, 或根据校情及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自主编写规范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英语教材。教材需多样化, 如医学英语精读、医学英语文摘、医学英语论文、病例讨论、手术记录等, 同时网络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最大化地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且跨越时空界限的优势, 结合学校实际, 使学习内容更逼真生动, 保证英语真实有效的使用, 有秩序地顺利进行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

4 结语

鉴于各大医学院校自身的教学模式及体制特点, 秉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 有条不紊地进行课程形式、教学模式、管理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有效性、可行性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 既满足学生日趋特殊化的学习需求, 也顺应了教学改革, 旨在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顺利推展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om&Alan,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8-19.

[2]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研究——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之借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7) .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 .

ESP视角 篇8

但近年来, 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质疑越来越多。尤其随着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 以及其他新的教学理念的兴起, 一些外语教学研究者以及高职高专任职教师都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有些也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最近比如王友良 (2010) 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通过解析ESP的定义、特点及教学原则,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顾忆华 (2011) 也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以下称《基本要求 (试行) 》) 为纲, 从CBI教学理念的视角来研讨了高职高专ESP的教学模式, 认为高职高专ESP可借鉴和应用CBI的教学模式, 将有助于ESP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从而达到《基本要求 (试行) 》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所制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笔者认为, 这些研究没有能够触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本质问题, 也因此远远没有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该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现存实际问题, 讨论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与EPS理念对于形成高职高专特色英语教学的意义, 并由此形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比之以前,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不管是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 还是在所在学校, 高职高专英语都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除了高职高专教师自己, 国家英语教育体系中的高职高专基本处于少人关注的状况, 而很多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只是为了满足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 (评估中有关于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要求) 。这样就导致了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教学要求滞后,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1.1 教学要求滞后

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起纲领性作用的文件至今仍然是《基本要求 (试行) 》。这个文件是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0年出台的。这一试行, 居然试行了13年, 至今也没有听说有修改的打算。

相比较而言, 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就比较频繁。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2007年7月在其基础上, 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个新的教学要求有力的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却一直沿用《基本要求 (试行) 》。很显然, 今天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该有别于13年前的情况, 因此, 应该根据新取得的语言教学研究成果和时下高中英语的教学情况, 及时更新并形成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便高职高专院校执行使用。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上述的这种边缘化地位,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一般就围绕《基本要求 (试行) 》进行的, 这种可能已经滞后的《基本要求 (试行) 》必然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时宜。

不仅如此, 《基本要求 (试行) 》中还规定了学生必须参加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简称应用能力考试) 国家级试题库”的命题进行的测试。尽管《基本要求 (试行) 》还指出测试分笔试和口试两种。但是, 目前大多省份还只是采用笔试, 口试好象还没有提上日程。这样的结果是, 为了满足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最终就围绕了这个笔试进行了。基本上是两个学期的应试倾向严重的基础英语 (EGP) (王友良, 2010) , 加上一点点专业英语的课程 (姑且称为ESP) 。因此, 这样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显然很不合理, 缺乏对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3 作用有限的ESP课程

ESP在国内已经成为热门词, 大部分英语教育者对于高校开设ESP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于如何开设, 却各有不同的看法。王芳敏 (2010) 在其硕士论文《学习者为中心的ESP课程设置》中利用网络, 对100所大学ESP课程开设情况作了调查。多数学校 (61所) 设置了ESP课程, 但是课程的类型有限。而高职院校的情况也类似,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简单的ESP课程, 如秘书英语、建工英语等。这些课程往往只有一门阅读课程, 教师也是以相应的专业教师。该类课程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扩充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但是远远没有达到ESP的教学要求。

1.4 教学方法僵化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回到了“满堂灌”的传统语言课堂。EGP已经定义为主要为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服务的教学, 因此以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为中心。ESP课程老师则常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仍然以译讲法为主, 就是是“段落解释+翻译”, 或者“翻译+词汇”。最终, 以教材为核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讲解为重心成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普遍做法。

以上的这些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 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沦为了高中英语补习班和考试大复习, 学生和老师都不胜其烦。这样以考试为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使学生完全依赖于教材和教师, 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很难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 基本无法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并导致了因此导致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的低效率。

2 CLT特点及其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切合性

CLT的不断发展为我们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应该说, CLT从出现就收到了国内英语教育界广泛关注, 除了最初介绍CLT的文章之外, 近年来, 新的研究不断出现。比如黄颖萍 (2012) 就讨论了在高职课堂中, CLT将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顾忆华 (2011) 从CBI教学理念的视角来研讨高职高专ESP的教学模式等等。赵滨丽 (2010) 则认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尽管受西方培训的教师有极大的愿望希望在国内完成交际英语的教学, 但在中国教学语境下是很难达到的, 除非改变中国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文化, 但那是不可能的。李戬 (2012) 也坚信中国环境下不存在真正的交际教学法。国内这些研究前者往往把CLT简化成了诸如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或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后者则完全是建立在对CLT误读基础上的偏见。

尽管有学者认为, 如今外语教学研究已经进入“后方法时代” (Richards&Rodgers, 2001) , 但交际语言教学不管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外语教学中都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Brown指出 (2007) , CLT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本质的一套统一的、有广泛基础的、理论上广为了解的原则 (CLT is“a unified but broadly based, theoretically well informed set of tenet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笔者译)

由此可见, 尽管Richards与Rodgers在新近著作中, “交际法”一词用复数并囊括了自然法、合作语言学习法以及任务型语言教学 (Richards&Rodgers, 2001) 。但交际语言教学并不具体指某种或某些语言教学方法, 而是指一整套的思想和原则, 并且这些思想和原则得到了广泛地认同。

2.1 CLT核心——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CLT的首要原则, 然而, 就这点而言, 目前国内很多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说是陷入了误区。Carr (2013) 认为, 我们要理解CLT的真实性原则, 先要区分Authentic与Genuine之间的关系。Authentic指的是接近现实生活或者是现实生活和模拟 (Similar to real life;simulating or imitating real life) 。而CLT强调的是Genuine, 即真正的现实生活语言材料或活动, 而不是现实生活的课堂模拟 (Actual real-life language materials or activities—not simulated in the classroom) (笔者译) 。

那么, 是不是就象李戬的观念, 因为中国不是母语为英语的国家, CLT在就不可能实现呢?

在CLT方兴未艾时, Widdowson所考虑的就是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他 (Widdowson 1978) 认为, “交际语言运用”不是日常生活交往, 而是使用英语来学习知识, 是通过语言这个交际的工具实现其他目标;而“真实世界”则是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建立联系。近年, Widdowson (2007) 再次强调认为交际语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仿照英语为本族语人的常模去发展交际能力是一种误解, 也违背了Hymes的原意。

Savignon (1991) 也指出:对CLT常见的解释是, CLT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完成“真实世界”的任务并发展以本族语人文化常模知识和行为为参照的交际能力。Richards and Rodgers (2001) 也认为交际语言教学的真实原则其实就是学习者通过交际习得语言;另外课堂活动的目标应该是真实的与有意义的交际。

因此, 作为英语教育者,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外语教学与学科结合起来, 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掌握语言, 这就使英语摆脱外语的身份, 创造了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和内容, 使学生得以把现实生活和经验结合起来, 并且确保英语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我们分析和学习的一种语言。

Widdowson (1978) 还说:教师们往往认为语言教育一定要与外部的“真实世界”建立某种联系, 但学校和学生学习的课程就是学生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因此, 当学生把外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建立起联系, 外语也就具有了和学生母语一样的交际功能, 而且这些话题也就具有真实性。

2.2 CLT几种能力的含义略辨

在CLT理论中, 交际能力的形成最为重要。Canale和Swain (Canale&Swain, 1980;Canale, 1983) 将交际能力分为语法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 、社会语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 与语篇能力 (Discourse competence) 四部分组成。

必须指出的是, 这里的语法能力是指学习者理解和使用句法、语法, 发音以及词汇等的能力, 而不是指纯粹的语法。这也充分说明了, 最初我们把语言教学仅仅看成听、说、读、写、译能力是不够的, 因为我们在实际交际中, 除了具有上述基本能力外, 还必须考虑很多因素。而这些能力, 是构成成功交际的条件。

在CLT视角下, 教学的目标实际上应该包含语言能力的组织因素语法能力与语篇能力以及语言语用方面的语篇能力 (这个是两者兼而有之) 、社会语言能力以及策略能力 (笔者译) (Carr, 2013) 。

2.3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

以CLT为指导的英语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黄颖萍 (2012) 指出传统英语教学视词汇和语法为核心, 多采用结构教学法, CLT则提倡学习者通过交际使用来掌握语言, 课堂教学活动也很多样化。

在这种情况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已经从全能知识传授者的唯一角色, 多样化为学习的协助者, 引导者, 指导者、管理人或者有时候作为知识的传授人 (facilitator, guide, coach, manager) (笔者译) (Carr, 2013)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 安排活动, 组织课堂, 准备材料等。在大多数情况下, 只有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候, 教师才提供建议或答案, 这一点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

学生的角色也产生了不同, 以前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现在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learner-centered) , 强调合作与协作学习,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的使用语言, 而不是总以分析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 并积极主动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近年来, 以CLT为指导的具体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常, 这些课堂教学活动被分为控制 (Controlled practice) 、引导 (Guided practice) 和交际性 (Communicative practice) 实践活动三种。教学过程一般是从控制性实践——引导性实践——交际性实践 (笔者译) (Carr, 2013) 。

控制性实践活动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它通常应用于给学生提供一些必须的知识和信息时候。比如:课前热身, 内容解释, 朗读, 翻译, 句型训练, 听写, 抄写等等。

引导性实践活动有讲故事, 信息转换, 信息差训练等。

交际性实践活动是CLT课堂教学的核心, 形式也最为多样, 比如采访、分享观点活动、探究活动、角色表演、讨论或辩论等等。这些课堂活动都可以起到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3 基于CLT与ESP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面对高职高专英语的现状, CLT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语言教学原则, 而ESP则是我们对语言学习内容的调整, 显然, 经过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的基础英语内容学习之后, 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分析语言的教学, 而应该选择以学习专业内容来促进语言的学习。因此相关的高职高专教学指导思想等也必须做出调整。

3.1 适时修订教学要求和调整测试及评估

正如上文所述, 目前高职高专引以为纲的《基本要求 (试行) 》应该说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从具体的实践都离现实比较远了, 所以,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中外专家, 对《基本要求 (试行) 》进行修订, 从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其次就是应用能力考试的问题, 应该参照其它的标准考试对应用能力考试进行调整, 使考试真正能体现“应用”, 并且考试中要引入ESP的内容, 各个学科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内容, 而不应该是目前一样的千篇一律, 考试难度也只是英语四六级要求的降低。《基本要求》和测试是指挥棒, 因此应该更加慎重地进行改进, 并在其中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权以及专业特点, 才能引导高职高专外语教学形成特色。

3.2 考虑专业的共性和特点, 调整课程设置, 改革教材编写

课程设置与教材等其实应该在新的学《基本要求》和测试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调整。但是就现状而言, 也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比如可以废除独立的基础英语课程, 而设置以ESP为核心的课程, 课程也应该多样化。首先可以设立一些各专业共同的ESP课程作为必修课, 可以分文理科开设, 比如设置:英语应用文写作, 简明世界历史, 物理, 计算机基本操作等等, 课程和教材难度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再设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ESP课程, 这样的课程也可以和用汉语讲授的专业课程相联系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而不是泛泛地开设一门专业阅读。最后还可以设立一般的文化交流课程作为选修课, 比如, 跨文化交际, 英文歌曲学习等, 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来选择, 帮助学生不断运用英语从而在使用中提高英语。同时, 教材应该不断进行重新评估和更新补充, 甚至可以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 采用部分自己调整的讲义, 这样才能确保教材与时俱进, 吸引学生的兴趣。

3.3 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 帮助教师转换角色

尽管国内对于CLT的讨论沸沸扬扬, 但是我们对于它的实际了解和应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普及。宋梅梅 (2007) 调查显示, 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同, 但是, 教师对交际语言教学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在对交际法的认识和课堂实践之间也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进行CLT理念和实际操作的大规模培训, 以促进教学。

另外,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 CLT对于教师本身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尽管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来弥补, 但这个要求却是不可替代的。因此, 除了上述的培训, 还应该加强教师本人英语水平的提高。可喜的是, 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教育经费也不断增加, 目前很多省份已经开始派出团队和个人, 到英语国家研修专业教学与科研 (比如江苏和浙江省的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项目) , 这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语言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 因为涉及到要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 通过专业学习练习并学习语言, 因此, 教师的选择不应该局限于专业教师或者单纯的语言教师, 而应该由语言比较好的教师来学习专业课程, 也可以由专业课程比较好的教师学习英语和英语的教学。总之, 教师应该是个多面手, 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也应该是多个方面的。

ESP视角 篇9

1 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基础阶段教学相比, 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起步较晚, 后续教学的课程建设尚未规范化、系统化, 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近些年, 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高等院校在后续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与大胆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受到学生、任课教师、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与认可, 但仍然暴露了一系列突出问题, 严重影响、制约着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质量的提高。

1.1 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

后续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的延续, 关系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规划与设计, 应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社会需求, 将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当前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后续英语课程设置环节, 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延续着基础教学阶段的思想, 主要开设了一些语言技能课程, 如高级口语、高级阅读、实用写作、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 并没有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也未能及时考量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开发的后续英语课程鲜有与学生专业学习、实践工作相关度高的专业英语课程, 因而许多院校后续英语课程面临着学生选课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不足, 学校效果不明显的尴尬局面, 造成了高等院校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

1.2 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管理机制

当前, 多数高等院校后续英语课程起步时间晚, 学校配套的教学管理政策、措施、手段等未能及时跟上, 因而教学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后续英语课程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 规范的教材, 科学的课程考核机制, 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004) 明确规定, 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 但是并未对后续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的界定, 不同高校、不同课堂、不同教师往往都有不同标准, 部分学校甚至未能把后续英语教学纳入正常教学计划, 教学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与要求。其次, 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体系的另一诟病, 就是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教材, 而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部分院校大量使用自选、自编教材, 难以保证教材的质量, 课堂教学组织松散, 缺乏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再者, 后续英语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后续英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实践工作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后续英语教学考核仍然以书面考试为主, 测试试卷往往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 试卷规范度、难易度、信度参差不齐, 注重课程考试结果, 忽视动态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 因而也无法真实、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

1.3 缺乏教学师资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后续英语课程成败的又一关键性因素。相比于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 后续英语课程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除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之外, 任课教师一般还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并能够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培养有机会结合起来。然而, 从事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师资状况并不是十分理想。一方面, 高等院校从事后续英语教学的教师, 多数是大学英语教师出身, 他们整的体学历层次偏低, 缺乏专业知识的背景、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也不足, 且很少与其他专业任课教师合作交流, 后续教学师资力量并不雄厚。另一方面, 大学英语教师对从事后续英语教学工作与研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为基础课教师, 多数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 而且他们认为后续英语课程备课量大, 又有语言、专业知识的双重要求, 费时费力, 经济效益不高, 因此他们也不愿意投身于后续英语教学和后续英语课程的开发, 直接导致后续英语教学师资储备不足, 因而也很难保障后续英语教学的质量, 后续教学与研究难以深入开展。

2 ESP需求理论与后续英语教学

需求分析最初用于外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研究, 在外语教学界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问卷等研究方法, 分析和调查学习需求的过程。Hutchinson&Waters (1987) 认为, 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任何课程的建设都应建立在某种需求分析基础之上, 需求分析如同医生开设处方前的诊断 (Long, 2005) , 能够“使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及不同目标群体学生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 (Munby, 1978) 。在大学英语后续教学中引入ESP需求理论, 可以为设置课程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外语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 (束定芳, 2004) 。

笔者认为, ESP需求理论能够引领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发展, 需求分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 确定学习者的需求, 再据此确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 有助于明确后续英语教学目标, 完善后续教学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从根本上保障后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学习后续英语的个性化需求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对比、分析, 并据此设立相关的后续课程, 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能够兼顾不同起点学生需求, 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要, 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后续英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3 基于ESP需求理论的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认为, 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符合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加强学生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应立足于ESP需求理论, 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改进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3.1 调整、优化后续英语课程结构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应是ESP需求分析。因此设置科学、系统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 必须要对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广泛的调研, 运用需求调查问卷, 对社会企事业单位、高校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获得第一手资料, 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状况, 并基于这些需求, 开发相应的后续英语课程。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后续教学能够顺利衔接、深化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帮助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书面、口头交流。当前, 学校可以考虑设置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多个模块, 在每个模块下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后续课程, 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在后续英语课程设置环节, 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应侧重听、说、读、写、译等技能, 打造学生语言基础;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与前沿, 帮助学生拓宽专业学术视野;语言文化类课程则应侧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生可通过英语语言与文化、艺术环境的熏陶和学习来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打造后续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当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也不断拓展,

社会亟需懂专业, 会英语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因此, 打造“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的后续英语教学新模式, 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要求, 也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同步发展, 而这正是后续英语教学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因此, 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后续英语教学研究, 结合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 努力打造“语言+专业”的后续英语教学新模式, 设法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教学中, 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力争实现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语言技能, 在语言技能培养中, 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为学生今后深造、从事科学研究、投身社会实践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3.3 建立完整的课程管理体系

完整的课程管理体系应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课外辅助手段等等。高校应积极探索科学的后续课程管理体系, 一方面, 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更加关注后续英语教学, 做好长远的规划, 统一课程的规范与要求, 加强后续英语教学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成立后续英语教研室, 积极引导更多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投身后续英语教学与研究, 加强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以经济效益等方式鼓励更多教师从事后续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学校还应大胆尝试英文原则教材、国内优秀的双语教材, 许可学生提前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尽早完成基础阶段的教学, 早日进入后续教学。另一方面, 任课教师应加强后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营造轻松、愉快教学氛围和环境, 多给学生发言表达机会, 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教学中,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拓展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积极融入课堂活动,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4 建立科学的课程测试体系

科学、系统的课程测试机制, 一方面可以更及时、更准确的反馈教学效果, 帮助教育管理部门、任课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针对性的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改进学习方法。在后续英语教学中, 高校可以大胆尝试摒弃传统课程结业考核的测试机制, 采用其他更科学、更灵活的测试方法, 比如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课程论文加口头陈述等,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 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新的课程测试机制, 也有利于科学的考核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质量, 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4 结束语

开发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体系,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保障。尽管当前后续英语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在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能够打造科学、系统的后续英语课程管理体系, 有效开展后续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 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Long M H.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UP, 2005.

[3] Munby 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4] 黄兵 . 民族院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需求分析 [J]. 州民族学院 学报 , 2007 (1) .

[5] 黄映秋 . 关于广西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调查与思考 [J]. 云南财政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上一篇:建筑信息模型BIM下一篇:物理学习中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