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视角

2024-05-10

写作视角(精选11篇)

写作视角 篇1

应试写作及教学问题丛生, 纷繁难解。如果从写作文化的视角来看待, 会有登高俯视的豁然开朗之感, 进而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指导应试写作和解决应试写作教学的问题。

写作文化不是单层面的概念, 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 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的背景下的一种写作行为的时尚、规范以及这之上和规范背后的社会普遍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整体”[1]。其结构内容可用下图表示:[2]

整个社会的写作文化必然强烈影响到学生的应试写作, 但应试写作群体 (学生) 的特殊性 (年龄、学识、心理等) 、应试写作行为的特殊性 (命题限制、时间空间限制、环境气氛限制等) 以及读者群体 (主要是阅卷者) 的特殊性等多方面“个性”特征使应试写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品格。

一、应试写作文化心态分析及教学建议

表层结构的写作文化规范是深层结构的写作文化心态的表征, 写作文化规范的问题需要深入到写作文化心态去探讨。写作文化心态中, 时空情绪可谓写作文化的本体, 是写作文化的最终动力;思维方式是时空情绪到价值观念的中介, 价值取向就是思维方式的对象化生成。[3]

应试写作文化的时空情绪与一般写作文化的时空情绪并不很一致。应试写作群体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真实的生命感受, “对付命题”近乎成了最高目的, 社会的浮躁功利心态被放大了许多。但是从中仍能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气息。

在新的生存困境中人性扭曲, 尊严、自由受到威胁, 生命压力严重, 因而寻索生命自由, 向往自由的心灵空间, 这构成了新时代的基本空间情绪。这在学生写作中有强烈的流露, 写作消解崇高和庄严, 追求轻松感 (娱乐甚至玩闹、奇特甚至怪异等) 是典型表征。但应试写作因为种种现实担心又表现为故意割裂这些生命需求而装作一本正经, 因而作品虚假, 缺少青春活力。

新时代生产速度异常加快、生存竞争异常激烈, 社会心理普遍崇尚速度、时间、节奏, 这种时间情绪表现为作品形式的节奏感、时间感越来越强烈, 简洁明快成为时尚。应试写作文化更是包含这种追求。但由于浮躁功利和学力不足, 这种时尚在应试作品中严重扭曲变异, 成为一种机械和简单, 主要表现就是套搬和组装成风。

价值取向上, 顺应特定读者, 甚至“讨好”阅卷者, 是应试写作文化的又一特征。这很容易导致写作割裂真情实感。但公允地说, 顺应阅卷者实在无可厚非。当代写作学特别强调读者的意义, 认为文章因为阅读而产生意义。应试写作的目的明确而单一, 就是要“打动”阅卷者, 使之认可、肯定、赞赏自己的作文而给以较高分数。所以应试写作及教学应当研究这类特殊读者的心理。

阅卷者进行的是一种限定时间的高强度超大量高风险的任务性活动, “审美”疲劳, 排斥思考、渴求刺激、“应付”任务、中庸求全是其典型心理。针对这类心理, 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策略。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应该“求稳”, 以获得一个中庸分数;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应采取“使之眼前一亮”策略, 从而让阅卷者乐意去发现“千里马”的方针。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①写出一个清洁爽目的卷面。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在思想上重视而行动上没有落实的方面。其实, 卷面 (书写) 问题并不难解决, 态度和毅力是关键。教师手段稍“硬”一些, 就会有明显成效。②拟一个扣题而醒目的题目。朴素者要贴切有力, 如“诚信岂可丢”;新奇者要动人眼球, 如“1+1>2” ;意味者要厚重显学识, 如“忙兮忙兮奈若何”。③雕琢一个振奋人心的开头。简洁者要开门见山水, 灵动者要文笔溢光彩, 吸引人者要下笔设悬念。④设计一条清晰简明的思路。应试作文不怕思路简单, 就怕隐晦含蓄。要多些明的过渡, 少些暗的照应。机械的做法是每段段首设置中心句, 结构采用“总—分—总”。虽不艺术但很实用。⑤寻找几个新鲜而个性化的材料。新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大家不用你自己用就是新鲜。如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作材料、从所学课文中就地取材学以致用等。个性化主要体现为怎样用材料。同一个材料, 大家都从A角度运用, 你从B角度运用, 就产生了个性化, 也给了人新鲜感。

教学上, 应试写作读者意识训练应主要采用启发法, 即用分析案例的办法给学生一些启发, 从而激发其创造力。专项训练安排不宜多, 1—2次足矣;平时写作中附带训练应是主渠道。

扣题行文也是应试写作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应试写作是“遵命”写作, 即按题目要求写作, 所以行文中要有扣题意识, 要在行文中较明确地标明或体现出题目要求。不同题型扣题的方式不同:

(1) 标题作文一般需要直接点题, 其中“比喻型标题作文”必须直接点题。点题就是要用语句直接明确出题目的意思, 以表明所写文章符合该题目。机械地说, 点题的语句要含有题目中的词语。如2006 年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文章, 属比喻型命题作文, 符号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如果写一篇文章“谈老舍的作品代表了北京的文化特征”, 无疑是合题的, 可文中如果只字不提“符号”, 那肯定给人不大扣题的感觉。再如2005年辽宁卷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写作文, 是标准的比喻型命题作文。如果叙事, 必须把所写实际事物与“花”建立起比喻关系, 并明确点出“今年花胜去年红”才算扣题。

一般说来, 写议论类文章是直接论述标题概括的观点 (如“近墨者未必黑”) 或指示的问题 (如“战胜脆弱”) 或涉及的对象 (如“习惯”、说“安”、说“意气”) , 因而不存在不点题的可能。而写叙事类文章则是体现标题的意思, 往往需要有意识地点题。写作“实指型标题作文”, 点题的话不必刻意而为;而写作“比喻型标题作文”, 则必须要有意识地点题。

(2) 话题作文的扣题意识主要表现为在某些类别话题作文写作时的点题。“比喻型话题作文” ( 如2006 年广东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的写作必须用点题的语句建立起所写实指内容与比喻说法的关系。“主题型话题作文” ( 如2006 年浙江卷, 以“生无所息”为话题) 的写作如果用叙述事件方式来体现, 也必须有意识地用一些词句来点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应明确或体现出话题两概念的关系, 当以叙写一个事件的方式来体现对于这一关系的认识时, 也应当点题。如2004 年全国卷III, 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写作文, 通过叙写一个或几个一般看来是“痛苦”的事, 因为变换一下角度而感受到了快乐幸福, 即使事件本身蕴含了“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幸福”的道理, 也应用议论类的语句直接点题, 使所叙故事与话题建立起较明显的联系。

(3) 材料作文的扣题主要是指联系材料。其所论问题 (立意) 来自材料, 自然应该在行文中联系涉及材料。写记叙类作文, 是用叙述事件方式来体现来自材料的问题 (立意) , 因而必须有意识地用一些词句来点明与材料的关联。写议论类作文, 最好也要联系到材料, 比如把材料作为一个例子, 比如开头结尾涉及到材料。“引———议———联———结”的模式甚至把这种联系规定成文章结构中的一个起始环节。

总之, 扣题意识就是指在行文中主动自觉地把所写内容与命题的说法建立起联系, 让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所写内容是在命题要求中演进的, 让人明确地意识到写作是在“回答”所命题目。

据上述理解, 教学中应试写作扣题意识训练应通过整篇作文来实现, 一是安排几次专门训练, 二是在其他方面训练中作为一项附加内容来一并训练。专门训练的选题要体现扣题意识运用的必要性, 精心选择必须扣题 (点题) 的作文题目, 如比喻类、主题类中要求写记叙性文章的。

二、应试写作文化规范分析及教学建议

以下主要从表层来探讨应试写作文化, 即着眼于应试写作文化规范, 重点探讨应试写作时尚和写作禁忌问题。应试写作文化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 有些具体规范变化很快。要对应试写作产生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应该深入到应试写作文化的细微具体处作动态考察。

第一、写作立意的价值取向。

应试写作的立意的价值取向是在命题者作出某些暗示和明确的限定下, 写作者 (应试者) 群体感受到整个社会写作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与命题限定相适应而体现出来的。当代写作文化要求更加关注人性、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平、发展等主题, 命题者会从中感受到这些要求进而命制出与之一致的题目, 写作者与之相应也会体现这样的立意取向。所以, 应试写作立意的价值取向要体现时代精神。一个简单通俗的说法就是应试写作立意要关注时代, 应试写作要联系实际。换句话说就是应试写作的立意时尚是关注时代、联系实际。那么, 立意禁忌就是远离时代、空泛说教。

社会、命题者对学生身份的理解, 对教育应发展真诚美好人格的认识, 以及命题者、评阅者自身的人格特点, 又决定了应试写作立意价值取向的正面性、美好性追求。所以, 应试写作立意禁忌挑战道德底线、挑战敏感问题。

第二、写作题材的价值取向。

立意既定, 写作题材的选择应顺应立意而为。一方面, 写作题材要体现立意要求的人性、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平、发展等方面的精神, 直接选择相关的材料;另一方面, 写作选用的材料要有时代感。比如新近发生的事件、历史事件的当下新鲜解读, 等。归纳起来, 应试写作的选材时尚是材料新鲜, 关联当下生活, 或是虽是历史事件但作了当下意义的解读。选材禁忌是陈旧无味和流于众俗、人云亦云。

供材议论文时代曾一度流行经典名人材料;话题作文之初, 追求的是对材料的全方位解放, 解构经典材料, 重个性、重想象, 追求多样。走向历史, 寻取材料给以当下解读, 《赤兔之死》为代表, 一下涌出了苏轼、李白、陶渊明等众多相类材料。然而, 现在已走向泛滥, 机械模仿, 大量套搬, 只有历史而无解读, 时尚扭曲, 为人诟病。所以, 动辄套搬历史人物及事迹, 食而不化的堆砌, 成了选材禁忌。

走向当下, 选用新近人事, 是选材时尚的另一元素。但机械理解, 动辄“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材料也已泛滥成灾, 用不恰切反会成拙, 所以, 选材时必须引以为戒。

第三、应试写作的语言时尚与禁忌。

当代写作的语言追求似乎更加倾向于个性、特异、夸张、诙谐、速度, 而有意淡化蕴藉与味道, 规避朴素与大拙, 这与当下寻索生命自由、崇尚速度的时空情绪是一致的。应试写作的语言追求与此一致, 而更加企求打动阅卷者。追求文采是当然的时尚, 但很多学生误解了文采, 不知道也不愿意通过广泛阅读形成有表现力的语言, 而是食而不化地堆砌辞藻。其一就是堆砌套搬背诵的华词丽句。这类作文看起来似乎文采翩翩, 实则张牙舞爪吓人, 云山雾罩懵人。写古人叙古事往往东拉西扯, 随便堆砌, 前言不搭后语。仔细一分析是食而不化, 一知半解, 歪批乱解。如不写古事, 也是笼统空泛, 脱离生活;虚情假意, 矫揉造作;或故作沧桑, 迷失本色;亦有强词夺理, 逻辑混乱。一言以蔽之, “矫饰堆砌, 不知所云”, 有话非得不好好说。现在这种特点的文字已成为阅卷打击的对象, 是大禁忌。

清新、明快也是应试写作的语言时尚。语言简洁明快, 不是简单无味, 更不是粗糙不畅。其背后是追求速度感的时空情绪。相反, 拖沓的描写、冗长的叙述会让人生厌, 更为疲劳的阅卷者所不能容忍。

第四、应试写作的文体时尚与禁忌。

应试写作的文体时尚受到整个写作文化的影响, 但有其独特性。探讨文体时尚的问题, 我们不能不从教学思想变革的高度着眼。

长期以来, 应试写作要求写“教学文体类文章”。所谓教学文体, 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这是一种虚拟的文体, 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文体并不一致, 它独立于实际文体之外, 自有一套规范, 形成了一种“学生体”。如议论文则是一种简单逻辑堆砌事例的证明文, 记叙文是六要素突出的流水帐。这种“学生体”把教学写作与真实写作对立起来, 对学生写作的发展很有害处。时代强烈要求解放教学文体, 1999 年打破了“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限制, 应试写作文体走向多样, 走向现实。应试写作开始冲破僵化机械的“学生体”,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的文章。并且形成了以新奇制胜的时尚:天马行空的想象, 奇形怪状的故事, 所谓的报告、戏剧、寓言、童话, 等等。更典型的一种所谓的议论性文化散文。但当这些成为应试写作的集体大餐时, 很快沦为“为形式而形式”的怪胎。时尚堕落为流行风。2001年全国高考题即由“文体不限”改为“文体自选”, 意在纠正这种风气, 时至今日, 文体泛滥、文体虚无仍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 合乎文体规范成了新的时尚, 乱用新奇形式成了大禁忌。

文体虽不是一成不变, 但某种文体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和法则, 对文章的语言、结构、篇幅、内容、构成等各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要求, 因而对写作起着形式规范的作用, 同时对文章阅读、文章批评也具有重要的“形式预期”和“评判标准”的意义。但当下学生应试作文写作中却大量出现了文体混杂、文体虚无的现象, 写出的文章不合体式、“四不像”, 其中典型情形是一种美名其曰议论性散文的东西:一两个叙述繁冗的胡编乱造的例子, 三五句不着边际的议论, 满篇张牙舞爪不知所云的华词丽句, 可能外加冗长的题记和后记、不知所云的排比开头。仔细一看, 是简单幼稚的强盗逻辑:某某“这样”就“怎么样”了, 所以要“这样”就能“怎么样” (如张三因为“自信”成功了, 所以自信就能成功) 。还有一种“说话体” (写文章不是用书面表达思维而是用口语交际思维而形成的文体特征淡化) 。另外的情形是几种怪异的僵化的玩意儿:“三幕剧”、“小贴士”、“对话体”、“××报告”、“证明题”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话题作文“统治”不无关系, 加之评阅作文时对这些现象的默许和人们对所谓满分作文的大肆宣扬, 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 反而更加泛滥, 形成了话题作文时代特有的一种体式———“话题作文体”:叙事缺乏生动具体和感染力;议论缺乏逻辑力量和思维深度, 一两个例子、三五句议论, 围绕话题泛泛谈论一番而已。“话题作文体”应该是为适应话题作文写作机械模仿所谓满分作文并扭曲变异而形成的, 这是一个丑陋的“杂种”, 必须消灭。

话题作文用来考试无可厚非, 但作为教学, 每次都是写话题作文则极为不妥。所以教学写作要重视文体规范, 要突出文体地去训练, 而不能大杂烩地训练。话题作文形势下的写作教学正是大杂烩式的训练, 这也是一种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简单机械的教学思维。

“话题作文体”的后续就是上面提到的美名其曰议论性散文的东西。这是为对付应试作文, 急功近利地机械模仿所谓满分作文并扭曲变异而形成的又一个丑陋的“杂种”。

特定文体是在长期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每种文体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功用和范围, 是实现特定功用的最佳的形式体裁, 并因之而具有了特定的美感。日常写作训练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章体裁图样, 应试写作训练也要强调文体意识。这就要求进行“文体自选”的写作训练时, 确实要帮助学生“选”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文体。虽然不同题目可能有特定的文体需求倾向, 但不同学生最好还是发展一两种优势文体。学生各有特点, 总是更擅长某一两种文体,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帮助他们确立出自己的优势文体, 使之重点练习和发展。

三、小结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应试写作文化的问题。写作文化对写作的制约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 还体现在视点、人称、时态的选用上, 句子速度感、节奏感的设置上、文章结构的生成上, 乃至文章标题的生成甚或文面布白安排上。此不赘述。

总之, 应试写作表层的很多看似杂乱难解的问题, 都能在写作文化深层找到答案;从写作文化视角看待应试写作问题, 能够得到更加深刻而条理的认识, 也更加有助于指导应试写作教学。

应试写作教学应当培养起学生相应的应试写作文化意识, 使之努力贴近当下的应试写作时尚, 力避应试写作禁忌。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既要讲清相关知识, 又要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可安排专项写作训练, 也可讲评、修改时训练。教学中要注意多举实例来分析, 重点是文体特征、立意时尚、选材时尚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马正平.写的智慧 (第2卷)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96.

[2]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91.

[3]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69-179.

写作视角 篇2

财务报告分析写作方法【1】

财务报告分析是一个分析判断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识别财务报告项目的数量、比率、发展趋势、重要事项的发生与变化,并搞清这些变化的产生原因,为预测企业将来提供依据。

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综合评分法、雷达图法等方法。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将多个经济内容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从数量上确定其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是财务报告分析最基本的方法,它将本期的实际指标与不同的标准值进行对比,揭示客观存在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比较的标准主要有历史标准、先进标准、考核标准、主要竞争对手企业标准等。

历史标准主要指以前各期实现的数据或历史最好水平。

通过与历史标准对比,可以揭示该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变化程度。

先进标准主要指国际、国内或本地区同行业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

通过对比可发现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考核标准主要指考核企业工作的预算、计划、定额等指标。

通过对比可明确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主要竞争对手企业标准指主要竞争对手企业的同期实际指标。

通过对比可明确与主要竞争对手企业相比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使用比较分析法时,可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比较标准进行分析,并应注意相互比较的指标之间的可比性。

相互比较的指标,必须在指标内容与计算的基础、范围、方法、时间跨度等方面保持一致。

使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问题时,要将绝对数指标与相对数指标相结合、相互补充说明问题。

如对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行分析时,要将利润额这类绝对数指标与利润率这类相对数指标相结合去说明企业的盈利情况。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指标之间的比率来分析指标之间关系、揭示经济规律的一种方法。

它是财务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分析的比率可分为相关比率、结构比率、动态比率等。

相关比率,是根据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彼此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而计算出的比率。

它有利于研究经济活动的客观联系,认识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如根据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依存关系,将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相比较计算出成本费用利润率,用它揭示企业的盈利能力。

结构比率,是指将某项经济指标的组成部分与该经济指标的总体进行对比,计算出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而形成的比率。

它反映某项经济指标的构成情况,揭示经济指标的结构规律。

如将各项资产数额分别与资产总额相比较,可计算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它反映了企业的资产结构,为进一步分析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提供依据。

动态比率,是将不同时期同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出的比率。

它反映该分析指标的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揭示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

动态比率包括定基比率和环比比率。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当某项综合经济指标可表示为若干项相互联系的因素(经济指标)的乘积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计算确定各因素的变动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

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在对企业经营特性与财务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要对企业财务情况作出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时,可采用一些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常用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综合评分法、雷达图法等。

1.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首先将综合分析与评价的结果用综合指数表示,确定影响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然后将反映综合指数的指标数同一定的标准值进行对比,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指数,最后考虑各项指标在评价综合结果时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给各项指标指数以不同的权重,加权汇总各项指标指数得到综合指数,以这个综合指数的高低反映评价结果的好坏。

2.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分法,综合分析与评价的结果用综合评价分数表示,确定影响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将指标数同一定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评分,将各指标的评分汇总得出综合评价分数,以这个综合评价分数的高低反映评价结果的好坏。

3.雷达图法(综合状况判断图)

雷达图法是将反映企业综合情况的各项指标以雷达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便于人们直观地掌握企业综合情况。

反映企业综合情况的各项指标按所反映的属性不同分类,并分别描绘在不同的区域里,每个指标用一条由圆心发出的射线表示,图中用内、中、外三个圆划分不同区域,射线与内、中、外三个圆的交点即为各项指标的最差值、标准值、最佳值。

将企业指标的实际值按数值比例画在射线上,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即可得到折线图表示企业的实际情况。

用该方法进行分析时,当积累一定的经验后,从折线图的形状就可大概地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

财务报告分析四个视角【2】

财务报告分析不是机械的比率计算,而是一个定性、定量的系统工程。

本文从会计政策的选择、财务战略、财务比率、收益质量与成长性四个视角简述财务报告分析的过程。

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

公司经理人员被允许作出许多与会计有关的职业判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情况。

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会计规则的选择、科目调整、格式选择和计量判断等。

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对交易和事项加以确认、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单位选择会计政策、估计的程序是:①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②评价会计灵活性;③评价会计战略;④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⑤辨明潜在亏损;⑥消除会计扭曲。

突出财务战略的一个维度分析

财务报告分析是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它有助于对公司、竞争者以及经济环境量化的理解。

从战略高度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立足于量化分析的现实基础,通过辨明关键的利润动因和商业风险,帮助经营者作出现实的预测选择。

战略分析用于财务报告分析必然涉及管理会计,而平衡计分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极好工具。

根据美国GartnerGroup的调查,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家企业中,有55%的企业运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成长维度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平衡”)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一致。

平衡计分卡方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非财务评价指标而成为有效的战略执行的框架和工具。

财务指标是企业追求的结果,其他三个方面的指标(非财务指标)是取得这种结果的动因。

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Kaplan和Norton所说,“所有维度的.评价都旨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战略。”

财务比率参照性分析

财务比率是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结果。

比率分析旨在评价公司当前和过去的业绩,并判断其业绩是否能够保持。

比率分析包括:将公司与同一行业内的比率对比;将公司在各个年度或各个会计期间的比率对比;将财务比率与一些独立的基准对比。

比率分析能够提供对财务报表项目的可比性和加深对相对重要性的深入了解。

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认真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有助于评价公司高管层制定的政策在以下几方面的相对有效性:①经营管理方略;②投资管理规划;③财务战略;④股利政策。

收益质量与成长性实质分析

收益质量分析着重进行两项评价:①公司收益质量的绝对水平;②公司收益质量的变化。

绝对收益质量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格收益倍数;收益质量变化体现了公司经济价值的正面或负面的变动,这个变动是由营业环境或财务环境的变化或者前景变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质量评价的含义是:高质量收益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公司的目前状况和未来前景,同时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经济现状的评价较为客观;反之,低质量收益指标表明管理层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实的经济价值,对公司状况进行了粉饰,或者表明管理层没有客观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

收益质量上升表明管理层的决策越来越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环境,同时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经济价值不是依赖于降低收益的质量,而是提高了创造能力;反之,收益质量下降表明相对于过去公司目前状况和前景正在恶化,管理层通过降低收益质量来增加收益,企图向外界传达比公司实际状态要好的经济状态信息。

可见,收益质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来的替换价值创造,因而可称之为实质性分析。

成长性分析是综合性分析,具有预测未来价值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它是实质性分析之一。

根据可持续成长率=税前边际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杠杆系数×税后留存率 ×利润分配留存率,可以看出一部分指标是和经营活动有关的比率,另一部分指标是和财务因素有关的比率。

其中经营比率指的是资产周转率和税前边际利润率。

应当看到,在使用财务杠杆和税率管理活动提高杠杆系数的同时,也放大了收益波动的风险,因此,使用财务方法取得的成长不那么可取。

成长分析主要包括三个内容:①对成长率的各个变量进行数量计量。

②说明各种成长来源,包括成长来源的数量性分析,也包括质量性分析,重点是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经营特点和财务特点、研究会计期间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

新闻审美视角下的导语写作 篇3

【关键词】新闻审美 导语 写作

有人把新闻导语比作敲门砖,没有得力的敲门砖,是不可能敲开读者的大门的。也有人把新闻写作比作“凤头”,比作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钓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导语的成败决定整篇新闻的成败,这已是新闻学者和记者们公认的。目前新闻学界关于新闻导语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然而纵观此类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新闻导语如何选择事实,选择的事实如何加以表现。本文则从新闻审美视角探讨新闻导语的写作。

一、真——新闻审美的生命

1、作为新闻审美特征的“真”

真一般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笔者认为,这里的真是从存在论角度来说的,真就是指客观的世界自身,以及这个客观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则是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的,是对真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在主观中的反映,并且这个反映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反映。

“真”是新信息、新情况的基础,也是新信息、新情况传递的基础。只有在“真”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才能带来实际效用,也只有在真的基础上,新闻事业才能立足于社会总系统之中,完成其职能,实现其价值。

新闻报道的“真”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做到两点,一是事实之真,“即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事实的信息”,这是从真的存在论角度讲的,一篇报道要做到真,其基础是内容之真。一篇新闻报道必须包含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信息。二是反映之真,“也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不应比事实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这里是从真的认识论层面,即真理的角度来谈,新闻报道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之真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以一种尽可能客观的语言、表达方式反映本来世界的面貌,传达值得传达的信息。

2、抓住新闻的本质和精华——导语写作中 “真”的审美要求

新闻报道的审美生命是“真”,即报道要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并揭示其中规律性东西,才能称之为“美”。导语是选择事实的艺术,新闻报道审美的这一特征对导语的写作要求主要体现在选择事实方面,就是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揭示新闻本质特征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是整篇新闻报道的精华之处。

二、新——新闻报道审美的特性

1、作为新闻审美特性的“新”

我们说“新”是新闻报道审美的特性,是指报道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与历史文献等相比所呈现出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实,新闻报道和历史文献一样都存在一个现实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传播时间的距离问题,所不同的是新闻报道是对当下发生的事件的反映,而历史文献则是对过去的历史进程的记录。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可以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新闻报道的“新”的特性同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新闻报道所包含的事实要新鲜。“事实之新,既包括事实的新近发生,新近变动,也包括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之新近进展、新近结果。”其二,新闻报道要迅速,也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新鲜的事实,如果传播不及时,即使事实最新,最终也会变“新闻”为“旧闻”。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迅速传播呢?笔者认为,第一,对于新近发生的新闻,需要从业人员迅速发现,迅速写作成篇;第二,对于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因种种缘由一直没有机会发布,或者是未及时发现的新闻事实,只要有个好的新闻由头,同样也能给人以“新”的感觉。

2、传递最新事实,降低阅读费力程度——新闻报道“新”的审美要求

“新”是新闻报道审美的特性,是新闻报道审美区别于其他精神产品的独特属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导语,理所应当符合新闻报道审美“新”的需要。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导语中应包含最新鲜的事实、最新鲜的材料。最新鲜的事实就是指刚刚发生、新近出现的,新闻报道“新”的审美要求我们将最新的事实和材料在导语中展示出来,不要将其淹没于一般性的事实之中,这不仅是新闻审美的需要,也是降低受众费力程度的需要。其二,如果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不是最新鲜的,而是因种种缘由一直没有机会发布、或者是未及时发现的新闻事实,此时关于该篇新闻报道的新闻由头就十分重要,要注意在导语中呈现最新的新闻由头。

三、活——新闻报道审美的感性形式

1、作为新闻审美特征的“活”

“活”,是就新闻报道的外在表现层面上说的,是新闻报道的感性形式,指新闻报道表现的生动、活泼、新颖、独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美也是如此,它都有一定的形式、外壳必须以人在感觉方面的可接受性为前提”。事物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又相互之间存在着区别;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对内容有着反作用。新闻报道的审美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新闻报道的内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报道的美与不美是由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的,但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对内容有着反作用。

2、大胆创新,注重修辞和语言表达——新闻报道“活”的审美要求

如上所述,新闻报道审美的“活”就是新闻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生动化、个性化,具体到导语写作当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勇于创新,避免导语写作僵化、模式化。我们知道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才华的“橱窗”,是新闻报道吸引读者阅读的“诱饵”,因此注重其表达形式的创新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导语内容,增强其表现力,修辞技巧的运用必不可少,导语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

(1)比喻。恰当的比喻手法运用,能够加强导语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感。(2)拟人。此种修辞手法可使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使之“活”起来。(3)借用。借用就是指用古典诗词、典故、名言、谚语等来揭示新闻内涵。(4)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要求在导语中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事实,从而产生的强烈反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当然导语中可运用的修辞手法远不止这些,本文只列举了其中四种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

2、锤炼语言,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确、生动、具体。

新闻导语讲究出语不凡,尤其是导语开头的部分,对于整个导语,乃至整篇新闻都有重大影响,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导语在锤炼字词时应当掌握哪些基本原则呢?

其一,简练直接,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确和意蕴。新闻导语必须开门见山的将最重要事实展现出来,因此导语用语须直接而又简洁,不能拖泥带水,影响阅读效率。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语言文字的精确表达还能显示出作者对该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可令读者“一唱三叹”。

其二,多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少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新闻导语中呈现的是事实,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死板的、没有生命的,因此导语语言的运用应尤其注意少用那些没有实际意义,引发不了读者联想的抽象词语。

结语

新闻导语写作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新闻审美视角审视新闻导语写作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新闻审美的“真”要求导语能够展示新闻本质内涵的事实;新闻审美的“新”要求记者在导语中展现新闻事实的最近点和最新点,降低读者阅读的费力程度;新闻审美的“善”要求记者时时将读者放在心上,选择新闻事实中具体的内容并用通俗的方式表达;新闻审美的“活”则是在导语表现形式对记者更高的要求,根据具体新闻事实的内涵确定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其实,这四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新闻审美的“真”、“新”、“善”基本上是从内容层面上对导语写作的要求,而“活”则是在表达形式层面上的要求。一条优秀的导语应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

参考文献

①邓利平:《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②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④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刘永忠,淮北日报社;张朋,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同样的写作题材不一样的写作视角 篇4

我们都喜欢听歌, 并且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同一首歌, 经过不同的歌手演绎, 感觉和味道肯定不一样, 比如“忧郁王子”齐秦在吟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时候, 留给我们的是深情之中的苍凉, 而“情歌女神”邓丽君在演唱时, 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十足的甜柔是其他任何一个女子所无法企及的;再比如, 一首经典的老歌, 如果配上流行音乐, 那感觉也一定是非同寻常, 同一个主题的画作, 在不同的画手之下, 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也绝对是不一样的。

毋庸置疑, 角度不同, 效果当然不一样。

写作也是如此, 无论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还是在考场作文中, 也一定要注意变换不同的写作视角, 让那些传统的、大众的、普遍的迸发出现代的、个性的、创新的火花。

纵观2007年南通市六个县市所选送出来的中考佳作,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脱颖而出的考场作文中, 有不少的佳作在选材问题上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 就是由于在构思的时候选取了不同的、全新的视角而使文章大放异彩, 因为这些考生别具一格的视角, 使本来可以说是很平凡甚至平庸的材料变得全新、全活、全巧, 从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我们知道, 2007年南通市中考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 由于是命题作文, 相对于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来说, 就使考生失去了一次在文题这个方面施展才华的良机, 所以只有着力去打造文章的主体部分, 这里我们想就文章在选取新鲜视角而使文章大放异彩的一些例子来阐述怎样让考场作文赢得高分, 以获取考场作文的成功。

我们先来看葛妍婕的《带着微笑出发》这篇考场佳作。应该说写学生生活尤其是初三生活, 对每一个考生来说, 都是有话可说, 甚至滔滔不绝, 但是我们发现大家在写学生生活的时候, 不外乎这样的材料, 那就是学生生活苦不堪言, 老师布置作业堆积如山, 家长更是唠叨个没完没了, 很难走出写学生生活枯燥无味的误区。然而, 我们的葛妍婕同学, 却并没有走学生生活枯燥无味的老路,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学生生活, 的确是非同寻常, 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初三的我们有着许多别人不能拥有的幸福:每天早早爬起的我们, 总是能享受到第一束新鲜的阳光, 呼吸到清晨第一口清新的空气, 上学路上, 总是能感觉到微风的亲密接触和那份特有的静谧;课堂上, 总是能感觉到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和教室中埋头苦干的氛围;作业时, 总是能在笔尖在纸上沙沙滑动时, 感受到耕耘的充实;甚至在夜晚放学回家时, 总是可以看到银色的繁星在天空中陪伴着我们。”你看这样的句子写得多好, 这样的构思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阳光、青春的初三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带着微笑出发。

同样一个主题, 我们再来看潘越的《带着微笑出发》这篇考场佳作, 毫无疑问, 对一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 初三生活是枯燥的, 正如潘越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初三, 一个被无数文章恶魔了的, 一个被无数学生诅咒了的, 一个被无数出版商当成无限商机的名词”, 但是作为一名此时此刻正坐在考场的考生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立意, 而是从正面去立意, 使得文章具有了积极的立意价值, 不妨引用考生自己的语言来诠释:“笑一笑, 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是啊, 现在我坐在窗明几净的考场, 为初中, 这场华丽的冒险, 抹上最后一抹颜色, 纵然初三压得我们与所有事、所有人都只能是匆匆一面, 纵然初三连悲欢渲染得都没有什么距离, 纵然初三就像是在洪荒之前的那一阵挣扎的跳动, 纵然……”是啊, 如果这位考生沿着他开始的思路写下去, 必然会让文章的立意显得有些黯淡, 从而影响自己的得分。

可见同样的主题, 选取不同的视角会使文章大放异彩。我们再来看几篇文章。

我们知道, 带着微笑出发, 更多的我们应当理解为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但是我们有些考生在构思的时候, 往往把“出发”理解为是一个单纯的具体的行动, 而事实上, 巧妙的构思却是把“出发”看作是一种态度, 这样的构思就是成功的构思, 无疑, 从这个角度去选材, 去立意都是成功的。

比如丁家琦考生的《带着微笑出发》这篇考场佳作, 考生并没有从具体的“出发”着手, 而是从“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带有探索品性的攀登”,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高尚涵养的坚持”,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乐观心态的生活”,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体验”,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大义胸怀的人生”这个角度去立意, 这就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毋庸置疑, 就是由于变换了视角, 而使文章顿然生色。

同样的写作视角, 我们从丁越的“带着微笑出发, 也带上你内心崇高的信仰”, “带着微笑出发, 让你我的心灵相通”, “带着微笑出发, 青春永远不怕挫折”这些内容中也能够看得出考生写作视角的变化。

由此看来, 只要我们在视角的选取上多用心, 就能在旧题材上翻出新意, 有时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

很多时候, 即使是相同的题材, 只要我们变换视角, 就会呈现给作者完全不同的生命境界。

类似的从一个新鲜的视角构思作文的例子, 我们在阅卷过程中看到过不少,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训练和感悟, 从中领会这些考场作文之所以能够受到阅卷老师青睐的个中原因, 衷心祝愿即将参加2008年中考的考生能够在中考作文中走出一条全新的路, 走进一个全新的境界。

老师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

附:2007年南通市中考部分满分作文

满分作文一

带着微笑出发

■葛妍婕

渺小的我, 只要微笑, 就能看到光芒, 风雨中玫瑰也能扎根在土壤。

五月, 是花都已开遍, 是叶都已深绿。

从桌角堆得高高的试卷中抬头, 揉揉微酸的太阳穴, 黑板右上角鲜红的数字刺得我眼睛生疼。宵衣旰食的生活让我的嘴角有了一丝连自己都难以觉察的冷漠, 我早已丧失了微笑的能力。

继续机械的三点一线生活, 面无表情地穿行在偌大的校园里, 配合着阴沉沉的天气。不经意间抬头, 却感到一缕阳光轻轻拂过脸颊——我看到了脸庞上灿烂的微笑。淡定的面容上, 嘴角保持一个上扬的弧度, 那是一种自信吧, 因为从中分明可以感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 又带着和谐的甜美, 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打开了我久闭的心扉。于是, 尝试把嘴角拉起一个微小的角度, 直至升起一片不落的灿烂。

既然微笑是生活的馈赠, 何不把微笑放进行囊, 带着微笑出发呢?于是我开始学着用微笑面对生活, 竟发现初三的我们有着许多别人不能拥有的幸福:每天早早爬起的我们, 总是能享受到第一束新鲜的阳光, 呼吸到清晨第一口清新的空气, 上学路上, 总是能感觉到微风的亲密接触和那份特有的静谧;课堂上, 总是能感觉到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和教室中埋头苦干的氛围;作业时, 总是能在笔尖在纸上沙沙滑动时, 感受到耕耘的充实;甚至在夜晚放学回家时, 总是可以看到银色的繁星在天空中陪伴着我们。是啊, 我不可以改变天气, 却可以改变心情。带着微笑看生活, 能发现如此多的美妙, 我更应该带着微笑出发了。

篮球场上奔跑的身影, 肆意挥洒的汗水以及自信的微笑都使我相信:即使肩上的担子很重, 我们也可以和青春拥抱, 用微笑迎接挑战。

心头涌起一种淡淡的感动, 如风过后的晴空, 天高云淡。让人心动的微笑, 在五月静谧的阳光中流淌, 坚定地抬头, 凝眸我前方的路。

带着微笑出发, 梦在前方, 路在脚下。

满分作文二

带着微笑出发

望着前路, 面带微笑

——题记

■潘越

华灯流光渐渐落幕, 宝蓝的夜空中星星闪烁, 或隐或现, 明明灭灭。

我趴在教室外的扶栏上, 看着已久违了的深邃夜幕, 习习凉风拂着脸, 驱散了炎炎夏日的闷热、慌乱与浮躁。

初三, 一个被无数文章恶魔了的, 一个被无数学生诅咒了的, 一个被无数出版商当成无限商机的名词, 就这样, 还有几天对于我来说就将会成为一个过去。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 用白驹过隙来形容, 一点也不夸张。

还记得刚进入初三时, 对初二的恋恋不舍和对初三的恐惧无措, 百日誓师大会上的热血沸腾, 黑板上的倒计时进入个位数时的“兵荒马乱”……

小A望着楼下的行色匆匆、嬉笑怒骂, 突然很伤感地问, 明天就要中考了, 初三就这么结束了?我点了点头, 心中突然空落落的, 嗯, 就要都过去了。她转过身, 背靠着栏杆, 看着教室里仍在奋笔疾书的同学:现在再看几篇作文, 再做几条数学题目, 再背几个英语单词还有用吗?我皱皱眉, 没有回答。

我们能考好吗?不知道……

算了, 笑一笑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小A笑着说。

笑一笑, 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是啊, 现在我坐在窗明几净的考场, 为初中, 这场华丽的冒险, 抹上最后一抹颜色, 纵然初三压得我们与所有事、所有人都只能是匆匆一面, 纵然初三连悲欢渲染得都没有什么距离, 纵然初三就像是在洪荒之前的那一阵挣扎的跳动, 纵然……

现在那段刻骨铭心的昏天黑地已然过去了, 再回首, 那些密密麻麻、歪歪斜斜的脚印, 都显得那样可爱, 它们装点着我年轻的生命, 给了我面对未来的信心。

从现在开始, 带着微笑出发, 看着前方, 握紧未来, 勇往直前。

满分作文三

带着微笑出发

■丁越

轻轻地, 将嘴角上扬, 温馨与芬芳便洒满了前进的道路。

——题记

每个人的面容都是心情写照。标准的一张美人脸, 却少了几分灵动与亲切, 僵硬死板;一张普通的脸, 只因多了一丝微笑, 便添了活力与青春。

微笑, 就是这样的神奇。漫漫的人生路上, 有了微笑, 再多纷扰烦恼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微笑是一种信仰。生命的长河中, 浪涛时起时伏, 当海上的风浪侵袭着你的小舟时, 你是否感到茫然无措, 心情沮丧?那么抬起头, 轻抬起你的嘴角, 微笑。这浅浅的笑容, 给人以无穷无尽的鼓励和能量, 在我们的心中树立起风帆:坚定地与风雨搏击, 勇敢地面对生活。

来吧!带着微笑出发, 也带上你内心崇高的信仰。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与人见面, 一个微笑便是最简单的招呼;亲朋相聚, 一个微笑便是情感的交汇。快乐时, 微笑能够带给他人快乐;伤心时, 微笑能够带走眼泪与哀愁……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只需轻轻将嘴角上扬, 就能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打破, 将人世间的冰凌融化……世界有了微笑, 那一堵堵虚伪黑暗的墙便轰然倒塌。

来吧!带着微笑出发, 让你我的心灵相通。

微笑是一种向上的姿态。当你为了朋友的误解而闷闷不乐时, 当你因为师长的批评而心情沉郁时, 当你为了考试的失利而黯然神伤时, 快快对自己说:“微笑吧!”微笑就会像明媚的阳光一样驱散心中的乌云雨雪, 照亮你的心房, 鼓励你昂首挺胸面对失败与挫折, 促使你的内心迸发出无尽的激情, 不断奋进, 力争上游。

来吧!带着微笑出发, 青春永远不怕挫折。

微笑是冬夜里的炉火, 在你饥寒交迫时, 给你融融的暖意;微笑是炎夏中的清泉, 在你灼热焦躁时, 给你无比的清凉;微笑是征程中的伞, 当你风雨兼程时, 给你一个遮蔽与保护;微笑是旅人的棉鞋, 当你疲惫不堪时, 给你一份柔软与舒适。

来吧!带着微笑出发!

《解析〈与朱元思书〉与〈新城游北山记〉》参考答案:

1.C。2.“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3.山之奇:“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水之异: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4.略。

5.chWng qiP jM rM qP yM huK zhRhu Wng xiAo niF yGu

6.幽:僻静;犹:尚, 还;盖:指车盖;伏见:时隐时现;堕石井:泉水注入石井;蜿蜒:曲屈爬行的样子;有蹊介然:有一条界限分明的小路;石嘴:突出的石头可以系马者;如:大约, 仿佛;接:近;栏:栅栏, 栏杆;适:正, 恰好;迟明:天刚亮。

7. (1) 宋。 (2) 骑行入山时所见景物。 (3) 步行时所见景物。

8.都是写桐庐境内的景物。9.《与朱元思书》既写山又写水, 而《新城游北山记》只写山, 不写水。

满分作文四

带着微笑出发

■丁家琦

太阳升起是出发, 踏上火车是出发, 而我选择带着微笑出发。这微笑不仅是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 更是一种品行, 一种涵养, 一种心态, 一种信念, 一种胸怀。这出发不仅是走路, 更是一种攀登, 一种坚持, 一种生活, 一种体验, 一种人生。因此, 人人都需要带着微笑出发。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带有探索品行的攀登。苹果落地, 本是熟视无睹的事情, 却引起牛顿深深的思考, 最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生老病死, 本是司空见惯的人生现象, 释迦牟尼偏要刨根问底, 求个解答, 潜修静思, 终于创立了佛教。正是这探索品行, 使他们带着微笑出发, 对事业发起攀登。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高尚涵养的坚持。华益慰, 这位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从医56年, 他总是带着这种微笑出发, “不收一分钱, 不出一个错”, 在死神眼前, 演绎这段高尚涵养的坚持。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乐观心态的生活。爱迪生打碎装黄磷的玻璃瓶遭扇耳光, 致使耳聋。但他却没有因此消沉, 反而, 使他更加认真地投入到研究之中, 于是他出发了, 继续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体验。罗斯福患上小儿麻痹, 他并没有自暴自弃, 却从此带着坚持不懈的微笑出发,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天天进行康复训练, 最终使自己站了起来, 并以惊人的毅力重返政坛, 这就是罗斯福带着微笑出发后, 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带给他的人生体验。

带着微笑出发, 是一种拥有大义胸怀的人生。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 富豪霍英东把超过150亿港币奉献社会, 捐给祖国, 这“民族大义高于金钱”的胸怀, 便是他出发时高高举起的人生大旗。

带着微笑出发, 拥有探索品行的攀登, 拥有高尚涵养的坚持, 拥有乐观心态的生活, 拥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体验, 拥有大义胸怀的人生, 这便是个人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 国家的需要。

带着微笑, 出发吧!

【实战演练】

1.以“给生活加点糖”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剧本、说明文外,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一首短诗, 按要求作文。

珍珠

蚌壳里的夜, 有多长/不再思量, 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

请根据这首诗蕴涵的哲理, 自选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剧本外, 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

3.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大到宇宙空间, 小到每个细胞;大到宏阔的历史长河, 小到一分一秒, 变无时无刻不在悄悄地进行。变有前进的, 也有后退的, 但如果世界缺少了变, 世界也将停止前进, 抱残守缺, 终将为历史所遗弃。

请以“变”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The law cannot make all men equal, but they are all equal before the law.

Frederick Pollock, British Jurist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 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美国法理学家波洛克

Nothing is more precious than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Ho Chi Ming, Leader of the North Vietnamese

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可宝贵的了。

——越南领袖胡志明

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gained.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American Inventor, Designer, Poet, Philosopher

省下一分钱等于得到一分钱。

——美国发明家、设计师、诗人、哲学家富勒

If prosperity is regarded as the reward of virtue, it will be regarded as the symptom of virtue.

Jessamyn West, American Author

富裕一旦当成美德的报酬, 也将被视为美德的表征。

——美国作家韦斯特

He that is of the opinion that money will do everything may well be suspected of doing everything for money.

Benjamin Franklin, American Statesman, Scientist

认为金钱能做任何事的人, 最可能为金钱做任何事。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Beggars do not envy millionaires, though of course they will envy other beggars who are more successful.

写作视角 篇5

一、转换师生角色

传统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是严格的“教师—学生”二元制,随着我们越来越强调学生主体性,语文教师们也试图不断地在写作教学中退居“引导”地位,给学生“留白”。然而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存在很大风险——没有人知道这些“白”留的是否合适。很多时候,这种以“引导”为出发点的教学,最终使学生感觉如坠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竟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

那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呢?马新民老师执教的《论说文指导——逻辑的力量》一课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角色除了“师—生”、“引导者—被引导者”外,还可以有“合作者”的角色设置。

上课伊始,马老师就利用师生问好的环节进行自然的导入,许艺同学被马老师称为“老师”,自然而然地将师生间的距离拉近。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马老师没有如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进行“总—分—总”结构的教学,作为本课的主题,“逻辑”并未在口头上被反复强调,甚至都很少提及。相反,马老师先后给出了两篇作文让学生评判:一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文,大家都不会对其产生争议。顺着这篇作文,马老师在看似与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给出了大家认为优秀作文的原因:“在读论述文或说理文的时候,有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要用X光般的眼光把材料和观点区分开来,要把‘骨头拿出来。什么是骨头?骨头就是文章中说理的句子,直接表达观点的句子。材料是什么呢?材料是附着在观点之上,去支撑观点的事实。”马老师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优秀作文之所以优秀的原因。有了第一篇作文为优秀作文的参照物,马老师给出了第二篇具有争议的作文。在评判这篇作文的过程中,马老师说明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并与大家分享了阅卷老师在评此卷时的争论,好像在座的是他的同事而非学生。这样一来,使学生放下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探讨中,很多老师惊讶于学生能够分析出该文的争议,殊不知,这并非偶然。这节作文课没有过多的技巧装饰,它的成功在于教师恰当地设置了与学生间的角色位置,并且在教学环节中,不直接做任何角色设置要求(因为这样仍旧是教师在发号施令),而是潜移默化地一步步将学生带入所设置的情境中,最终,看似学生分析的成功,实则是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成功。

二、转换课堂的用途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本身就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部分,让学生用现代文写作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容理诚老师却提出了“文言文写作教学”这个课题。容老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正处于学习浅易文言文阶段的高中甚至初中生,于是,所有听课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这节课的教学成果上——他究竟能不能用一节课教会学生用文言文写作呢?

纵观容老师的整个文言文写作教学过程,学生初次展示的所谓文言自传并不完全符合要求,面对这一现状,容老师并未抓住某位同学的一篇逐字逐句地深究,而是简单地点评、广泛地鼓励,让更多同学有展示的机会。随后,在明确了文言文写作的五个要素:信、达、雅、材料、情理之后,容老师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对之前的作文再次进行修改。但是,即使如此,一些同学所写的文言文仍离合格有一定差距。

课后评价环节中,有老师指出,没有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文言文写作是这节课的一个失误;也有老师认为,在学生展示作文之后,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够深入。这些是失误还是容老师有其他用意呢?仔细想想,我突然觉得,这才是容老师真正的高深之处,他犹如庖丁解牛般地将其他老师不敢触碰的文言文写作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在容老师的课上,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老师只提出要点,学生多动笔、多动脑,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青少年在发展期,对自我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同伴,在某一方面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多鼓励,会使他们充满自信,并且坚定对此事的兴趣。因此,容老师这节课的真正目的并非大多数人所期待的那样——要教会学生文言文写作。容老师不是神仙,面对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写作的学生,他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就教会学生文言文写作。但是,他可以让学生在40分钟时间内对文言文写作产生兴趣,并使之成为一种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很多学生会因为容老师这节课的鼓励和启发,开始敢写文言文作文,开始关注如何能够写好文言文。这节课并不是结尾,也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另一段学习旅程的开端。

针对写作这类积累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课堂的作用被转化为小而实的指导性目标,课堂的作用是对学生前期的学习给予鼓励支持,对课后学习产生指导意义。在容老师的设计中,课堂不再是一个终点,必须达到某一目的,它可以是一个起点,一个路途中的加油站,为被唤起的兴趣添加继续发展成为爱好的动力;教师教学不再只局限于讲、评,试图在一节课纠正学生有可能由来已久的习惯或问题,也可以引导、激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的时间自主地探索、学习。转换课堂用途,这正是容老师的高明所在。(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论《游园惊梦》的写作视角 篇6

小说开篇,叙述者面对一群军界官员和将军夫人们,这些人大多经由南京、上海来到台湾,空间在时间的隧道中变迁,其间荣辱盛衰、人世更替、生离死别,有很多撕心裂肺的故事,只有采用俯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才能统观审视和把握。人的心理世界和感情线索对于小说太重要了,白先勇深得个中三昧。因此,他不满足于时代风云变幻的客观记录,他需要进入人物心理和感情深处,以便寄予对人生、爱情乃至人世的理解。作为“内视角”的人物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而作为“外视角”的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则通常较为冷静。所以窦夫人桂枝香大宴宾客,邀请昔日的月台唱昆曲的各位姐妹们,这个起笔就采用了俯视角。引出了钱夫人后,叙述视角便转为钱夫人这个内视角:“窦公馆的花园十分深阔,钱夫人打量了一下,满园子里影影绰绰,都是些树木花草,……钱夫人一踏上露台,一阵桂花的浓香便侵袭过来了……”在窦夫人指引下,钱夫人一一见过诸位客人,这些客人也都是从钱夫人眼光看到和接触到的。这个视角非同一般,钱夫人经历过荣华富贵,见识过各种公馆,窦公馆自然地被置于比较视野中。至于这些客人,有南京时的旧相识,比如天辣椒蒋碧月,赖夫人、刘副官等,也有在台北兴起来的新人,比如徐经理徐太太,程参谋等,新人与旧人同时处于一个场合,从经历了历史变故的钱夫人眼光看出去,引发的感慨当然具有特殊的意义。钱夫人出场后,虽然没有“我”这样的标志性第一人称叙述者出现,但是因为频繁地采用钱夫人视角,实际上已经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了。于是,叙述视角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即出现了叙事学所指出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在这种回顾性叙事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如果我们将从钱夫人眼光看到和感觉到的认作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就会发现,钱夫人确实在追忆,现场的人、景物和氛围都是勾起她回忆的条件。但钱夫人如今所知肯定会比当年在南京时所知的要多,她在追忆,也在重新回到当时的体验。比如,客人们都到齐了,窦夫人来请大家入席,人们推让着,窦夫人了当年在南京清唱会的景象,天辣椒如何对待她的亲姐姐桂枝香,勾起了在南京清唱聚会上发现自己亲妹妹与自己情人郑彦青郑参谋的私情,一阵急怒,哑了嗓子。此刻,由于听到《游园惊梦》,触景生情,心理上又重新经历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验……以往经验和眼前情境所形成的合力唤起并且推动了钱夫人的意识流动。意识流“这是威廉·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里所使用的一个词组,特指在一个清醒的头脑中,源源不断地流动着的思想和意识。‘意识流’现在表示现代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作家利用它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在这一过程里,人的感觉认知与意识的和半意识的思想、回忆、期望、感情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起”在这个文本中,钱夫人意识流获得了丰厚的艺术效应。第一,原本是窦夫人宴请的场面与故事,现在变成了眼前的窦公馆故事和当年钱夫人在南京酒筵清唱会上故事的重叠。两个时间横断面上的两个故事,在钱夫人意识流中重叠在一起。读者阅读过程不断地辨析两个故事,实质是给自己讲故事。他们理解了两个故事的关系,也就理解两个故事重叠的深层含义。第二,借助于意识流手法捕捉到了昆曲的旋律。文本中意识流动中仿佛起到灵魂一样作用的是音乐,这不仅表现在不断地出现《山坡羊》《皂罗袍》等各种曲牌名字和《牡丹亭》里的唱词,而且表现在意识的流动完全随着音乐旋律而前行,读者捕捉到了音乐旋律,也就对于钱夫人意识中的丰富复杂的内容有了理解,而理解钱夫人意识中的丰富内涵,也就欣赏了昆曲艺术。

作者在题目的运用上,是借用了《牡丹亭》五十五出戏之一的《惊梦》及剧中游后花园的情节,其实也是直接借鉴昆曲《游园惊梦》的题名;小说描写的酒宴、唱昆曲的情节和传统剧目《贵妃醉酒》有情节的相似之处;钱夫人和钱将军的婚姻,以及情节中穿插的钱夫人、程参谋、天辣椒蒋碧月等谈论都表现了作者留下伏笔之意图。

新媒体视角下的新闻写作 篇7

此前,我国上海报业集团所推出澎湃新闻客户端已经上线,这是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型的里程碑案例。笔者认为,国家逐步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与改革带来的变化将首先会在新闻写作上得到全面体现,在直面新媒体冲击的同时,新闻写作本身应该如何与媒介相融合并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将会成为传媒从业人员亟待探讨的问题。

2 新媒体背景下,结合数字化、智能化、交互化的数字新闻写作

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至今,新闻界内部对数字新闻一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本文所讨论的数字新闻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媒体的写作形式,在具体的运用中更侧重于数字载体这一因素。数字化媒体通常被称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依据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一种传播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的具体形态都有体现。数字新闻,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数字化媒介上的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相比,其特点、表现形式等都随着载体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3 新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作特点

3.1 基于pc端的网页新闻

挣脱固定版面的束缚,灵活运用网络超链接。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广泛性,这有效抵消了传统版面的限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且统一的整合;超链接所打造出的是新闻的立体效果,能够将新闻中主要事件更详细、丰富地呈现出来。

多媒体是新闻表达方式的集中体现。其能够从用户的体验出发,利用多种媒体构筑形成复合型的信息流,针对整个页面进行整体改动,真正做到新媒体元素和文字的相互融合与嵌套。

网络新闻标题的直白性。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标题的字数通常简短扼要;其次,新闻标题杜绝假大空。

3.2 移动端的新闻写作特点

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其在形态上的改变对人的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移动端的阅读场景是动态的且可以随时进行切换,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手机媒体所具有多种特征,如移动性、形态、小屏幕、贴近性及依赖性,所有的特征决定了写作时应遵循手机媒体的相应传播规律。

屏幕的限制。在使用小屏幕时,新闻标题不能繁琐,并要简明扼要地抓住主旨,无冗余。

人们对手机的高度依赖与推送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快速普及。在当下,手机已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且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发现,很多时候,只需要通过操作具有小屏幕的终端,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很多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在人们高度依赖手机的情况下,新闻的推送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高效的选择。

标签式写作编辑。此种方式在移动端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正在逐步成为本领域的一大特色。

4 新媒体视角下新闻写作发生变化的原因

4.1 移动互联网络势头强劲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新闻传输的媒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正是由传统媒介到新媒介的过渡时期,凭借其庞大的网络基础向移动互联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在这场变革过程中,媒介形态的改变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移动互联形式的阅读主要是眼阅读,双手辅助翻阅。以往传统的新闻在这一趋势背景下,也正在朝着时效性、交互性及多媒体性的数字新闻方向发展。

4.2 把握人群者得市场

这一说法在新闻市场同样适用,在网络上有很多开放性的社区网站,通过比较天涯、知乎和豆瓣发现,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定位是有所不同的。每天都有网站的兴起与衰落,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对于受众人群而言是否具有针对性,在当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都在探讨如何“取悦”受众,进而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以稳定受众群体。

4.3 碎片化阅读方式

在受众人群中,阅读方式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人们更倾向于简短阅读。据有关统计显示,人们普遍认为,APP新闻阅读中离线缓存和收藏夹等一系列功能,是综合考虑到在时间上碎片化。

5 结语

在新媒体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事实证明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逐步向数字新闻靠拢。数字新闻写作适合根植到互联网这片土壤中去,新闻写作所表达的在文字层面之上应具备多媒体性、写作语言的网络化以及重视受众的反馈性等要素。在不久的将来,新闻在发挥其记载事实的功能外,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新闻事实才更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07.

[2]章妹晋.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策略[J].新闻天地,2011(5).

写作视角 篇8

学生写作策略更接近于学习策略,是一个策略系统,其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监控、管理的关系(文秋芳2004;朱晓斌2007:173-177)。策略被监控、管理、选择都基于写作者对策略和写作过程的意识和判断。因此,作为认知心理机制的有意注意(noticing)要介入和协调这些方法或者步骤的使用。并且,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研究有意注意、写作策略和写作过程的关系,可以揭示写作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怎样动态影响写作过程,即“均衡”写作过程,有利于深入认识写作策略对二语写作的效用及影响。

一、从认知心理视角看写作策略对写作的影响

(一)写作是内在认知过程

认知观的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活动包括控制层面、过程层面和素材层面(Flower&Hayes 1981;Chenoweth&Hayes 2001)。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内在认知过程”(修旭东、肖德法2004),由内在目标确立、言语加工、内在加工输出组成。“内在目标确定”构思写作内容;“言语加工”用语言组织和呈现构思的内容;“内在加工输出”用语言形式表达思想内容。写作过程中的提议、翻译、修改和转写等环节属于内在加工过程。接受任务,构思内容并转为语言是内在目标确定过程。语言表达经过修改和转写,形成书面文本是内在加工输出过程(图1)。

(二)二语学习中有意注意的监控

Krashen的监控模式指出语言知识监控语言输出与语言习得无关;然而明示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形式的监控必须依靠有意注意。Anderson的顺应—控制模式(ACT模式)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和监控程度逐渐降低,最终消失,语言实践由可控阶段发展到自动化阶段。Mc Laughlin的信息处理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不断调节语言处理过程中认知活动各要素而建构最佳语言处理程序,使语言产出和理解从受控处理发展到自动化处理,注意和监控则退出语言过程(任庆梅2009:24-31)。尽管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总体趋向于降低或消失,在学习初始阶段,协调、融合和重组认知活动各要素仍需有意注意,在语言使用的熟练阶段也无法完全摆脱有意注意。随着语言熟练程度提高,学习任务更加复杂,处理信息更加多元,熟悉内容交由自动处理(王初明2003:137-140),而生疏复杂的内容则需受控处理完成。因此,有意注意的监控仍然参与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

(三)写作策略“均衡”二语写作过程

有意注意影响二语写作效率和写作水平。比如,对词汇、语言形式和语篇的注意越多且注意的质量越高,二语写作水平提高越明显(刘思雯2008)。在构思阶段,扩大注意范围,并能解决更多注意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Qi&Lapkin 2001)。在写作过程中,均衡注意内容、结构、语言、意图和程序,有提高二语写作效率的功能(孙鑫等2008)。这些发现表明,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要注意自己的写作活动,监控、协调写作活动,并且积极调整注意的范围和内容,才能构建“均衡”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效率和写作水平。

而构建“均衡”写作过程就必须利用写作策略,调节和监控写作过程的“意识”或者“有意注意”,提高写作效率。因为有意注意的容量有限性(桂诗春1997:94-98),写作策略可以监控和选择要注意的目标和范围,提高短时记忆的信息处理效率。因此,“均衡”的写作过程实则基于策略的选择。

在写作过程中,过程监控策略监控、管理和协调子系统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图2),构建“均衡”的写作过程。首先,子系统策略之间互动,构思策略生成主题和内容,激活评估策略针对内容和语言进行评估;而其结果诱发修改和回避策略,促成连贯恰当的内在语言输出和满意的转写文本,完成写作过程。同时,过程监控根据各子系统策略的使用效果,启动、协调和分配各子系统策略的使用频率和数量,优化其效率,构建高效率的“均衡”写作过程。

(四)有意注意决定写作策略的“均衡”效应

写作策略和有意注意不是单向作用,而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监控策略调整有意注意的范围和关注点,而关注点的变化引起写作策略选择的变化,以顺应兼顾语言形式和内容的要求。在构思和语言输出环节,有意注意激发语言评估、内容评估和过程监控的策略,对语言、内容和过程的评价、判断,促使写作者选择恰当的构思、修改、回避策略。完成任务后,对文章中的语法和拼写的关注则启动相应的修改、回避和构思策略。另外,有意注意的选择性(桂诗春1997)启动策略的选择和协调,导致写作策略之间的折中效应(trade-off effect)。概括地说,写作策略调节有意注意的关注点,而关注点的变化联动策略选择变化。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

1.写作策略和写作水平之间有什么关系,即写作策略是否影响写作水平?

2.如果写作策略通过“均衡”写作过程而影响写作水平,那么影响构建“均衡”写作过程的关键是什么,即有意注意是否介入写作过程,影响写作策略选择?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写作策略调查问卷以及英语作文试卷两种测量工具。写作策略调查问卷,根据相关研究(O’Malley&Chamo2001;吴红云2006:240-244)设计了40题。问卷采用五级Likert量表表示策略使用的频率(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英语作文试卷的题目为“My View on College Education”,试卷采用百分制计分。所得数据用SPSS 13.0分析。

(三)问卷结构分析、因子抽取和命名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0.74,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著(Chi-Square=1040.53,df=406,p<0.001),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删除低于2个的因子和载荷数低于0.3的变量,抽取6个因子,29个变量,方差贡献率为59.11%。问卷总体信度系数α=0.93,问卷的内在信度较高,调查结果可以接受(表1)。抽取因子命名为:过程监控策略、修改策略、回避策略、构思策略、语言评估策略和内容评估策略。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四)调查对象和数据准备

调查对象为某工科院校两个自然班的9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时间为2010年5月份,问卷调查和写作在上课时间进行,时间为80分钟。作文采用整体评阅方法,由两名英语教师批改(r=0.78),用两个成绩的平均数作为作文的最终得分,最后得到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61份。笔者将研究对象分成高、中、低三个水平组,本文只分析高水平组(76分以上)和低水平组(65分以下),其中高水平组15人,低水平组16人。

三、结果与讨论

(一)写作策略和写作水平的关系

由表2可见,高水平组使用策略频率均高于低水平组,而且两组学生在过程监控(t=3.31,p<0.001)、语言评估(t=3.58,p<0.001)和内容评估(t=2.15,p<0.05)策略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过程监控在写作过程中注意“短语的使用(7)”“内容的深度(12)”“内容的新颖性(13)”“内容的连贯(14)”“结构的条理性(18)”和“文章的分段(19)”等。过程监控不仅把握宏观结构,也注意语言、内容和形式,因此,“均衡”注意关注内容,提高写作效率。语言评估关注“语言流畅(1)”“句式变化(2)”“用词准确(3)”和“用词富于变化(4)”等,保证语言质量。内容评估注意“作文条理清楚(33)”“主题突出内容充实(36)”“内容逻辑性(37)”“内容新颖(38)”“思想深刻(39)”和“内容真实、感情真挚(5)”等,保证内容的质量。因此,过程监控、语言评估和内容评估共同发挥监控和协调的功能,保证局部调整和宏观写作过程兼顾,“均衡”注意的目标,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保证写作质量的提高。

构思策略使用方面,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没有显著差异(t=0.48,p>0.05)。构思策略强调在构思阶段探索写作内容,关注“审题构思、探求主题(28)”“自由写作、探索内容(29)”“从读过的文章寻找灵感(32)”和“计划好主题(34)”等。由于限时的压力,学生不能“自由写作”,也不愿意在开始阶段花大量时间考虑主题和内容,而是尽快完成写作任务,因此,不同写作水平组没有体现出构思水平差异。

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在修改策略使用上差异同样不显著(t=1.72,p>0.05)。本研究中学生修改策略关注“删除与内容不一致的句子(20)”“修改单词拼写错误(22)”“修改句子结构(23)”“使用修辞手段(24)”和“使句子连贯,增加关联词(25)”等。两组都同样侧重语言修改,关注语言的准确和连贯,忽略文章内容和宏观结构,因此修改对作文质量影响不显著。

最后,由表2还可看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在回避策略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t=0.81,p>0.05);但是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回避策略得分(3.77和3.58)显著比其他策略高1。娄宝翠(2001)发现英语作文中造词现象具有“阈限效应”。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6-13分)的CET4作文中造词现象无明显差异,而在非常优秀(14-15分)的CET4作文中造词现象大幅度下降。王金巴(2010)发现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回避策略和英语水平显著负相关。在本研究中,学生的作文成绩为中等或中上等水平(平均分为70.60,相当于CET4作文的10.59分)2,因此,“阈限效应”使得回避策略被普遍“超用”,导致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二)写作策略“均衡”写作过程的关键:有意注意的介入

如表3所示,过程监控和修改策略(r=0.53,p<0.001)、内容评估(r=0.34,p<0.01)、回避策略(r=0.36,p<0.01)以及构思策略(r=0.49,p<0.001)的使用均呈正相关,这表明有意注意在介入并且影响构建“均衡”的写作过程。写作者如果注意监控写作过程,则会提高策略使用的量和使用效果。在写作过程中,尤其在内在语言加工环节,写作者如果关注写作过程,则会更加注意写作内容、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他们既要注重速度也要看重质量,既关注语言形式也关注表达内容,从而提高写作的效率和写作水平。因此,只有对内容、形式和写作效率都注意和兼顾,才能构建“均衡”的写作过程,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但是,过程监控和语言评估(r=0.14,p>0.05)之间无显著相关。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写作水平或者语言水平比较低,又有时间限定的压力,写作者无暇过多考虑语言的形式;另一方面,过程监控更多关注宏观写作过程,调整有意注意关注的范围和目标,对局部的语言形式可能注意较少。所以,在本研究中,由于写作限时,写作者为了提高效率,宁愿牺牲内容和质量,结果出现“用同义词替换难词(3.90)”和“用简单句替换没有把握的句子(3.87)”使用最多;而“使用修辞手段(2.73)”和“内容的深度(2.97)”使用最少。这是因为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有限性,对策略、内容、质量和写作效率的注意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从反面证明有意注意介入的效用。

总之,正是因为有意注意的介入,写作策略才能为“均衡”写作过程起到积极作用,对写作过程的注意使得写作者尽可能兼顾形式和内容,监控局部语言和宏观写作过程,及时调整关注点,优化时间分配和策略的选择,发挥策略优势,“均衡”写作过程,发挥有限资源更大效益。

四、结论

写作策略影响写作水平的关键在于写作策略调节和监控写作过程,合理调用与操控写作策略,“均衡”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效率。对内容和形式的注意,对内在目标确定、言语加工和内在言语输出的“均衡”关注促使作者对写作策略和关注焦点进行及时调整,保证语言输出的高效率。反之,忽视宏观写作过程,不“均衡”使用策略,则造成偏重内容或形式,注意关注点不均衡,容易降低写作效率和写作质量,导致策略发生消极作用。

此外,有意注意介入写作过程,影响策略的选择和“均衡”使用,从而影响写作策略对写作过程的“均衡”。写作者能否从宏观角度把握写作过程,其关注目标是否全面影响写作过程中策略管理、调整及使用效果。因为注意的选择性和有限性,进入注意范围的策略必然此消彼长,产生使用策略的折中效应,从而“均衡”写作过程。

五、启示和不足

在二语写作中,写作策略通过有意注意的介入,监控和协调写作过程,发挥对写作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二语写作教学中可以进行写作策略的培训,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和策略应用能力,对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写作视角 篇9

微写作发端于微博, 是指利用微博写成微型文学作品。 如今, 微写作早已不再局限于微博这一平台, 泛指内容精练, 形式灵活, 篇幅短小的写作形式。 2014年的北京高考将“微写作”纳入语文考试, 使得这一新概念进入了教育视野。 但追溯其源, 微写作这种写作形式古已有之, 《论语》中的名言佳句、唐诗宋词、《世说新语》等, 其实都是微写作的范本。 可见, 微写作并不是一种新的写作形式, 而是一个新名词。

现代教育教学通常以高考作文为写作范本, 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写作就是写一篇类似于高考作文一样的文章, 以至于写作教学成了高考写作训练。 教师和学生在写作教与学时往往过于注重结构、修辞、字数等“硬性”要求, 难免忽视内容的选择、 语言的表达等比较核心的东西。 写作教学本末倒置。 微写作解除了字数规定打破了文章的语篇限制外, 对写作内容的思考、语言的凝练等也有较高的要求, 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写作的核心要求上。 将微写作纳入教学体系, 可以说是写作教学本质的回归。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微写作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 写作教学通常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写作教学局限于语文学科。 写作的内容不应只是语文的或文学的, 写作不是一种单一能力, 而是一种综合能力, 应将写作教学的视野放得更广一点, 具体来说就是写作教学突破语文学科的限制。 另外, 结合微写作内容精炼、形式灵活、 篇幅短小等特征及品德与社会综合文科的学科特点, 本文提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微写作。

1.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许多新颖、有趣的微写作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多新颖、有趣的想法。 例如“写出傍水而居的利与弊”、“介绍一处有关中国的世界遗产”、“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读大禹治水后的感想”、“写一写保护母亲河的建议”、“摘录一句诸子百家的名言, 并写写自己的理解”等, 这些都可作为微写作练习。

此外,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有些活动本身就可以作为微写作教学。 例如在讲文明礼仪的有关内容时, 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文明活动, 之后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我的文明小档案”, 记录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及感想。 这个“文明小档案”就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一种及时的微写作。

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将这些练习好好利用起来, 那么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今,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 甚至害怕写作。 究其原因, 与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不无关系。 在语文课上, 写作教学基本上都局限于教材, 写作任务中必然少不了 “难忘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等老套的作文练习。 如今,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 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超出我们的想象, 掌握知识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课堂上的教材。 写作本是一个人用于表达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倘若只把写作的内容局限于教材, 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厌倦。 让写作教学突破语文学科的限制, 给学生更宽广的写作空间, 让学生能够真正将写作作为一种表达与交流的方式, 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微写作的形式十分灵活, 不仅可以用传统的纸质进行写作, 还可以在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上进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很多内容要借助网络平台, 如社区教育、网络教育等。 倘若教师能够使用适当的信息技术, 结合品德与社会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微写作,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应用写作的有效课堂。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 应用写作一直受到冷落。 但应用写作却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 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2014年的北京高考将微写作作为考试的一部分, 应用写作中如倡议书、申请书、导游词、解说词等都属于微写作的一种, 使应用写作重新受到了课程教学的重视。

应用写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十分常见。 如 “制作调查表”、“写一份文明购物倡议书”、“放心食物购买指南”、“社区服务指南”、“文明旅游倡议书”、“ (学校或) 班级少代会提案”、“台湾风情街解说词”、“申请书”、“采访单”、“活动方案”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应用写作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 可以说, 应用写作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的任务。 品德与社会应成为应用写作教学的有效课堂。

4.与语文中的写作教学结合,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写作教学不应是某一门学科独立承担的任务。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微写作教学,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供更新颖、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应用写作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语文课程仍是承担写作教学任务的主要学科。 要将二者结合, 既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 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今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促进写作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多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篇10

关键词 写作教学;教学模式;评价方式;语言输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1-0036-02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Zhou Dongbiao

Abstract Nowadays, writing has been a weak poi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analyzes these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is situ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relevant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developing writing skills, optimizing the modes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enlarging language input, tries to adopt various ways to optimize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modes; evaluation modes; language input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China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要求》对“一般要求”层次学生应该达到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描述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同时进一步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由此可见,英语写作担当着有效进行信息交流的任务,是今后工作、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现阶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国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所面临的最困难的环节,尤其是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造成了各个高校大学英语师资不同程度的短缺,使得非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越发严峻”[2]。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同时又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分析

从二语习得的学习理论可知,写作与听、说、读等其他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它是学习者吸收并内化输入内容(input)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综合生成语言的能力[3]。造成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众多的因素基本上集中在3个方面: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写作教学与评价和语言输入不足的影响。

1.1 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在写作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写作的问题、困惑及困难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语篇方面,具体表现为:形态(名词的词性与数、时态一致等)、词汇(习惯用法、短语动词、搭配、选词等)、句法(冠词,动词形式,连词,介词的省略、添加、选择等,及物主代词的省略等)、语义错误及观点不明确,结构不严谨,体裁格式模糊不清,等等[4]。另外,许多学生反映在具体的语境写作背景下感觉无法用合适的词语表达思想。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力强弱、写作技能的高低及其词汇的贮存都影响写作能力的提高。

1.2 写作教学与评价方面在写作教学方面,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英语读写严重脱节。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用于听、说、读的时间相对较多,大部分时间讲解语言点、讨论语法与语篇结构分析以及阅读技巧,导致写作教学时间较少,更缺少时间进行写作实践和系统的写作指导,因而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第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作文评估过程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初稿→教师评改→发给学生看,教师的评改是学生对作文获得的唯一反馈。这种教师投入量大、学生产出量少的单一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往往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三,在写作教学和评价的侧重点上,过多注重学生的用词、语法、句法等问题。“教师应像一个关切的读者而不是语法专家或专职评分员那样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反映”[5],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就文章内容、构思布局等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样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参与到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来。

1.3 语言输入不足的影响众所周知,写作是语言学习者吸收并内化输入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接受了足够的语言输入,才可能会有较好的语言输出。广大学生受各类考试的影响,盲目、片面、孤立地背单词,做考题,忽视通过足够的听说和阅读去吸收语言,即“语言输入”。究其原因,主要受几方面的影响,比如,学生自身对语言知识积累的忽视,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时,目前阶段大多高校未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学生缺少相关的指导和训练。另外,现行的读写教材中对写作不够重视,缺少系统、科学的写作材料编写,没有给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写作素材及写作指导。

2 思考多元化途径,优化英语写作教学

2.1 夯实学习者英语语言基础,重视写作技巧培养学习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对于其写作能力的高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全面提高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同时必须夯实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在听说与综合课上重视词汇积累,加强词汇学习策略指导;语法方面结合篇章语境系统讲解、复习、体验语法,在课后练习、专项分类练习和汉译英练习中掌握它们,增强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综合课中教师应该从语篇水平上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及作品的立意、转承等写作技巧,从而帮助学生从理性认识的高度掌握英语写作技能[6]。同时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开展各种各样的写作练习,比如复述文章、归纳大意、仿写相似的话题等,给学生提供相似语篇分析和模仿实践写作的机会。总之,教师要不断夯实学习者的语言驾驭技能,同时培养其写作技巧。

浅析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新视角 篇11

英语写作课具有集阅读、集体、形成书面个人见解于一体的可行性,也具有综合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各种关键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可能性。但要扭转目前英语人才培养“投入多,耗时长,收效低”的被动局面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因此,“高校英语的教与学要改变观念,本科、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加大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力度”(王守仁2001)。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英语写作课应当承担起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在英语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应当面向社会需求来确定本课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选用适当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英语写作课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因而在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方面也就负有直接、重大的责任。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应当兼顾专业基础知识、实用写作技能、构成学生强大竞争力的重要素质和能力等的综合培养。在通常的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常常基于以下一些认识:英语语法和写作基础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范文学习和仿写向学生传授这些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样的教学实践或许能培养学生抽象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忽略了个人、社会与环境等因素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实用专业技能,尤其是从事初步调查研究(如选题、搜集证据材料、寻找研究路线、科学论证等)的能力。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有思想的成年人,成长中的人才。

现在,英语写作课的学生对象大多出生在80年代,具有自己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们是生活在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代天骄”,具有前辈人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质。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了解或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手段和途径;他们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智力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竞争力的要着近乎直觉的判断力。总之,他们是具有反叛精神、敢想、有思想的成年人。他们是成长中的人才。基于以上看法,学生理所当然地应受到教师的平等相待重;教师也应当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

要从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探索外语人才素质教育改革的办法和途径,就必须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对象,转变对学生对成不变的认识和做法,努力在教学中摒弃那种重说教、重的方式,并积极探索如何培养正在成长中的英语人才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以往的英语写作课中,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然而,大学生作为有思想的、成长中的人才,已经不只对教育者习以为常的学生角色定位形成了冲击,而且在英语写作课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方面提出更为急切的要求。为使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应围绕两个大的目标来进行设计:其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思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使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能呈现出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不论在哪个年级阶段,教学内容都要切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际需要,都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并真正从这些教学内容中受益。明确学生具有直面这些问题的必要,相信他们具有探讨这些问题的心智水平,引导他们以客观、全面、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尝试在教学双方的能力范围内真正解决一些问题,这些作法正是把英语写作教学引向深入的有益尝试。

三、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

1. 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

“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38)。但长期以来,以行为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的结果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的教学中大行其道,过多地强调语言和写作理论知识的输入,偏重终极产品,轻视写作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写作过程教学法将写作大体分为写前、写作和修改三个阶段。当然,要在实践中截然划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是可以做到的。但通常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往往是在一定程度的循环和交插中进行的。写前阶段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它是否能解决中国学生英语作文内容贫乏的老问题,是否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一定手段和技巧挖掘题材的能力。只要在这一阶段对题材作充分的挖掘,就能使学生为成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具体的方法,则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决定是否需要采用某种技巧,如激发学生写出不断涌入大脑意识中的所有内容,抑或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先搜集材料来掌握足够的信息,或者是在课堂讨论和辩论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而课堂上的交互氛围,往往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并有利于学生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写作阶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确立好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把这一阶段的写作视作学生的课后行为是不可取的。由于写前阶段已经针对挖掘题材、广泛搜集信息材料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句和文章的内容提纲.因为课时的限制,要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作文任务也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确定每一次课堂写作练习要针对的具体方面,如怎样开篇、怎样结尾、主体部分的展开方法和模式选用等等。

修改阶段是对文章进行的整体把握,除了要对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局部的观点展开做出评估以外,还要依据好文章的特征检查文章是否具有统一性(是否存在与文章中心关联不明显的内容等)、连贯性(段内各观点、各句子和篇章段与段之间观点和句子之间的衔接)、简洁性(观点表达是否简洁明了)、强调性(中心是否突出,重要的观点是否从强调手段的应用中得到有效的加强)和变化性(表达法和句式是单一、重复的还是富于变化的)。另外,中国学生的作文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汉语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痕迹。因而在这一阶段适当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集中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写作中表现出的系统性特征的异同。

总之,自我评估、同学评估(peer review)、教师评估的全部意义,在于训练学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修改意见,自觉地运用各种相关技巧,对文章进行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加工处理,切实地从修改中得到写作技能和相关素养的全面提高。显然,写作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任务侧重有所不同:写前阶段的重点在于解决“找到话说”的问题;写作阶段是要把那些想说的话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修改阶段则重在解决“语言符号配合观点表达的方式”的问题。

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提倡过程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是因为它以交际理论为理论依据,把写作的过程看作群体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而非写作者的单独行为,因而符合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要。同时,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各个具体的写作阶段中来,投入到分组讨论和辩论、互助学习、师生对话等课堂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在主动参与和主动创造中充分体会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成就感,并养成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分析、判断、决策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学习的引导者在实践中,写作过程教学法对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问题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再扮演“一言堂”堂主的话语或知识权威形象,而是成了学习的引导者。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角色内容也变得更丰富了。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既赋予教师如此多的角色,也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作用,而且还要适时地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准确地进行转换。总而言之,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才是教师最根本的角色作用。

四、结语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势头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既成事实,一方面给英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对落后、僵化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发起了无情的挑战。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能力和素养也已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促使英语写作课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定位,并使得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改革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管理,让学生在保留自我兴趣的同时也也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初明等.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2]王守仁.关于英语教育的思考[N].英语周报,2001-10-23.

[3]张英等.写作教学中的反馈对教学双方认知行为的影响.外语界,2000(1)

[4]周晓康.《民主课堂——从理论到实践》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上一篇: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下一篇: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