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的障碍(通用10篇)
物理学中的障碍 篇1
思维定势是指大脑受到某种外来信号的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许多情况下, 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或专注性, 一方面, 它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旧知识类似的新知识时, 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习惯和经验、机械记忆公式和规律、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等影响, 在物理解题中形成定势, 它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 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从而影响物理学习。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思维定式障碍作一些分析。
1.引用旧经验、旧知识时的思维定式障碍。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以前, 其生活经验已经形成了一些对事物和现象固定的看法, 即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 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有些是正确的, 但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 那些错误的生活经验干扰了他们对物理本质的认识, 在具体解题中导致错误。
例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使木块运动的速度增大, 且仍在原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 。
A.小于原来的读数
B.跟原来的一样
C.大于原来的读数
D.无法判断
错误解法:选C。
错误剖析:上述解答似乎顺理成章, 理由是速度增大了, 物体所受的力肯定变大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这种解法未考虑到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木块在水平方向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即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及地面对它的摩擦力) , 因它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这两个力为平衡力, 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由于地面对木块的摩擦力未变, 故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大小也不变。
正确解法:选B.
2.运用公式解题的思维定式障碍。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会出现死记公式的情况, 缺乏对公式深层次的理解, 特别是不重视公式的适用范围或公式中物理量的含义, 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具体表现在解题时, 把各个物理量张冠李戴, 导致错误。
例2电路如图1, 总电压U=12V, 总电流I=0.6A, I1=0.4A, R2=40Ω.求:R1, I2。
错误解法:R1=U/I1=12V/0.4A=30Ω,
I2=U/R2=12V/40Ω=0.3A。
错误剖析:上面的解答根据欧姆定律得出, 似乎无懈可击, 其实缺乏电路的具体分析。式子R=U/I1中的U代入的是总电压, 而在本题中总电压并非等于R1两端的电压, 因为滑动变阻器R也要分去一部分电压, R1两端的电压小于总电压U, 因此根据式子R1=U/I1算出R1是错误的。同理根据I2=U/R2算出I2也是错误的。
正确解法:不要考虑整个电路, 只要考虑R1、R2并联的那部分电路。
I2=I-I1=0.6A-0.4A=0.2A,
U2=I2×R2=0.2A×40Ω=8V,
U1=U2=8V,
R1=U1/I1=8V/0.4A=20Ω。
3.应用实验结论的思维定式障碍。物理课中有较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上, 缺乏对实验所得出结论本质的理解。因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 仍用旧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 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水可以在80℃时沸腾
B.水只能在100℃时才沸腾
C.沸腾的水一定比不沸腾的水温度高
D.水达到沸点就沸腾
错误解法:选B或选D。
错误剖析:选B的同学认为在实验中水在100℃时沸腾, 平时也经常说水在100℃烧开。选D的同学则认为水达到沸点就沸腾这是很正常的, 在实验时, 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就沸腾了。实际上这两类同学在解题中均为实际表象所蒙蔽, 忽略了实验的条件, 水的沸点是和气压有关的,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在做实验时, 当时的气压近似认为1个标准大气压) 如果气压改变了, 水的沸点也就改变了, 因而水不一定在100℃沸腾, 选B是错误的。同时水沸腾要满足两个条件: (1) 水的温度达到沸点; (2) 要继续吸热。这样选D也是错误的, 它少了水沸腾的第2个条件。
正确解法:选A.当气压减低到一定程度时, 水可以在80℃时沸腾.
4.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思维定式障碍。物理学中的概念定律都有其特有的定义范畴, 学生对某些概念及定律没有从本质上进行理解和掌握, 只停留在概念的简单记忆上。在具体应用时, 往往牵强附会, 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产生偏离, 造成错误。
例4质量为8.9kg的正方体铜块 (ρ铜=8.9×103kg/m3) 放在面积0.5m2的正方形桌面的中央, 铜块对桌面的压强为多大? (g取10N/kg)
F=G=89N,
P=F/S=89N/0.5m2=178Pa。
错误剖析:做以上解答的同学没有弄清压强的概念。根据课本压强的概念“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这个面积是指受力面积, 而在本题中桌面的面积并非是铜块作用于它的受力面积。
正确解法:铜块体积V=m/ρ=8.9kg/8.9×103kg/m3=10-3m3, 可得正方体铜块的面积S=10-2m2, 这个面积才是桌面的受力面积。
所以铜块对桌面的压强P'=F'/S=89N/10-2m2=8900Pa。
5.利用数学知识解题的思维定式障碍。物理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的, 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工具和基础, 但数学和物理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从纯数学的角度来考虑物理问题, 无视物理内涵而把数学的思维方法一成不变地迁移到物理上, 导致错误。
例5下列对公式R=U/I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 。
A.导体的电阻跟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跟电流成反比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伏时, 电阻也就等于0欧
D.导体的电阻可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来表示
错误解法:选C。
错解剖析:选此答案的同学认为, 从式子R=U/I中, 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 当U=0V时, R也等于0Ω。实际上这些同学片面地从数学角度来考虑, 在本题中,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身的一种属性, 它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环境温度有关, 而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无关, 也就是说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为0V时, 电阻R保持不变。
正确解法:选D。
6.分析物理过程的思维定式障碍。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或淡化物理过程的教学, 不讨论和研究概念、定律的来龙去脉, 直接给出公式或结论, 形成了“重结论, 轻过程”的教学方法, 这种缺乏物理过程的教学方法, 往往导致学生思维狭窄封闭、缺乏灵活性、变通性, 对稍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
例6如图2所示,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 在力F1、F2的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 关于F1和F2的大小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F1>F2
B.F1=F2
C.F1
D.以上答案都有可能
错误解法:选B。
错解剖析:选上述解答的同学理由是该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力应该是平衡力, 由此得出F1=F2。实际上这样考虑的同学没有仔细分析物理过程, 忽略了桌面对物体摩擦力的作用。在题目中未注明水平桌面是否光滑, 因此在水平方向该物体可能受到三个力 (F1、F2及摩擦力) 。F1有可能等于F2, 也有可能不等于F2。
正确解法:选D。在题中没有给出水平桌面是否光滑, 若水平桌面是光滑的, 则在水平方向只有F1和F2两个力作用, 且两力平衡, 可得F1=F2;若水平面是粗糙的, 同时物体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物体还受到一个向左的水平摩擦力f (如图3a) , 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F1、F2、f) ,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可得F1=f+F2, F1>F2;反之, 若水平面是粗糙的, 且物体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图3b) , 同理可得, F1
7.采用逻辑方法解题的思维定式障碍。
物理解题中的逻辑方法很多, 如联想、类比、演绎、归纳等等。正确运用逻辑方法, 对我们解题有很多帮助,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运用不当, 也会导致错误。
例7若加在某一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从6V增大到12V, 通过该电阻的电流相应变化了0.3A, 则该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相应的变化是 ( ) 。
A.1.8W
B.3.6W
C.5.4W
D.7.2W
错误解法:选A, 根据△U=12V-6V=6V, △I=0.3A, 所以得到△P=△U×△I=6V×0.3A=1.8W。
错误剖析:上述解答看上去符合逻辑推理, 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进行下述推导。
△U=U2-U1, △I=I2-I1,
得到△P=△U×△I= (U2-U1) (I2-I1) =U2I2-U2I1-U1I2+U1I1,
而实际的电功率的变化是△P'=P2-P1=U2I2-U1I1显然△P≠△P'。
正确解法:I1=U1/R=6/R,
I2=U2/R=12/R,
△I=I2-I1=12/R-6/R=0.3A,
即:6/R=0.3, R=20Ω。
I1=U1/R=6/20=0.3A,
I2=U2/R=12/20=0.6A,
△P=U2I2-U1I1=12V×0.6A-6V×0.3A=5.4W。
应该选C。
上面分析了几种在物理解题中常见的思维定式障碍, 作为教师应该多方面、多途径克服其消极影响, 通过课堂教学、物理实验、习题练习等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及其本质, 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方法,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原载《物理教师》2009.3)
跨越障碍,乐学物理 篇2
这阶段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特别是女生,对物理学习存在多种心理障碍。
因而,我们要让学生跨越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不再畏惧物理学习,在物理的知识殿堂中畅享学习的快乐。
心理障碍的类型
1意志障碍
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薄弱。
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松散拖沓,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
同时对学习的艰巨性和持久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坚韧性,遇到困难便情绪低落,回避失败,自暴自弃。
2情感障碍
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不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物理学习中,恰有许多物理困难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了他们的情感障碍。
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缺漏严重,是物理困难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却忽视了他们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去接受同样的知识。
无疑,他们根本无法完成,从而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形成物理学习的阴影,害怕学习物理,甚至厌恶物理,最终放弃学习物理。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枯燥或权威式的讲解只会带来被动以至消极的态度。
3思维障碍
物理思维能力具有概括、间接、深刻、抽象的特点,许多学生在这几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从而形成思维障碍。
①思维广度不够:
物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要求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物理学习中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但是许多学生常常片面、孤立地看问题,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
他们只会生搬硬套,不能把各种物理知识相互联系进行综合思考,抓住了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②思维深度不够: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部分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思维同步,常处于茫然的状态。
他们对待问题总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不去更深一层地分析和综合。
③思维变通性不够:
有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问题的解答没有一个完整的表述,对物理概念多是一知半解,对解题方法也是机械的模仿。
长此以往,他们思维呆板,抓不住关键环节,形不成思维中心,从而也不会寻求多种方案来解决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的策略
1正确归因。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物理教学常常是“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个性被压抑,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大部分物理学习困难生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常处于焦虑状态,久而久之,极易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差生,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
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物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告诉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对物理有全面的清晰认识,从而在理论上为消除畏难心理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应侧重于那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归因,不能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归因时要注意:①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因素。
②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及时反馈,让他们看到努力是有效的。
③如果更大的努力仍然不能使学习进步,应当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
这既可以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积极性提高,又能使他们考虑如何提高认知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激发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
物理学习兴趣较高者,物理学习效率为87.92%,学习兴趣较低者仅为39.06%,两者相差显著。
可见,物理学习兴趣是影响物理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它对物理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知道学好物理与自己成才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介绍当年进校的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学习,进步特别大的情况,激励他们上进,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特别是对女生,要引导她们扬长避短,消除自卑感,课内多提问,锻炼她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3.因人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①分层教学,分层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对认识水平高的学生提出的要求高一些,作业难度稍大一些,但对认识水平低的学生,我们要放低要求,降低作业的难度。
我们要因人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采取全班同学都做同样作业的方法。
②把握规律,梯度教学。
在高一、高二年级讲授必修教材时,当涉及到选修教材的内容,我们要将难度要求尽可能降低。
在讲授必修教材时无选择地加进选修教材的相关内容,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效果也很差。学生接受不了,我们必须放弃。
③进度适宜,难度恰当。
练习和考试的难度要把握得当。在平时的考试中,把重点放在对重要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基本应用上,到了高三时再加以扩展、拓深。
这样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理解清楚了,基本应用方法掌握了,加上高一到高二的这一段时间对知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扩展和拓深的知识掌握起来更自然一些。
在教学进度方面,我们要采取先慢后快的方法,对关键内容多倾注时间和精力。
例如,物体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动量、电磁感应等内容,要让学生反复讨论、思考、练习和总结。
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次要求。
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做到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深度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部分尖子生,则利用课外活动,开设竞赛辅导讲座,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对那些基础较差的班级,则适当降低教学重心,使学生学有所得,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既可以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学习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心理学家盖滋曾经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再畏惧物理学习。
总之,要教好物理绝非易事,但也绝不是高不可攀。
认清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认真分析,一一扫除这些不足为惧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彻底摆脱它们的干扰。
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有所取有所弃。
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也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合理进行教学上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使他们成为物理课堂上的乐学者。
高三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篇3
1.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
2.思维具有片面性。
3.思维缺乏逻辑性和严密性。
这些是学生物理认知结构中的一些常见缺陷, 纵观中学物理教与学的全过程, 我认为形成学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学生先前得到的这些概念和经验的积累大多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是缺乏引导的, 有些生活经验是正确的, 有些则是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针对这种前概念造成的思维障碍, 教师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生活经验或概念, 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物理现象, 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用数学关系代替物理概念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重要工具, 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物理问题是对学生的重要能力要求。但物理不是数学, 物理更重要的是物理事实、物理本质和物理关系。因此在教学中, 凡涉及到易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物理公式时, 应着重讲清其物理意义、公式的适用条件, 讲清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的区别, 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去学物理, 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
三、思维定势带来的思维障碍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脑多次受到某种外界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往往在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起一定的消极作用, 而且同一方法使用次数越多, 这种倾向就越强烈, 当具体条件稍有改变时, 往往跳不出过去的一套框框, 使思维误入歧途。
消除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 篇4
一、纠正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学生每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基本正确,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学习惯性时,有的同学总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为“惯性大小是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相同阻力的情况下,速度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即惯性相同,与它们的速度无关。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一是讲解概念时,要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二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给学生以更强烈的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二、防止相近物理概念的混淆
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速度和加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则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就大,加速度变大时,速度就随之也变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为了特别强调加速度和速度这两个大小的差别和变化的不一致性,再让学生分别说明始末位置它们的大小,学生通过这一物理情境就可以具体地理解这两个量的区别,避免混淆。二是可以运用图像进行区别,说明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等等。
三、克服物理问题的数学化倾向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从数学角度来分析讨论,而经常忽视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如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和库仑定律F=kQ1Q2/R2,学生认为R趋向于零,万有引力和库仑引力将无穷大。却不知这两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M1和M2为质点,Q1和Q2为点电荷,当它们的距离趋向于零,条件就不成立了。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及适用条件。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四、注重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概念的外延指的是适用该概念的一切有关事物,因此,学生在理解或实际运用概念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因而造成错误的结果。如对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学生只考虑其向上加速的情况,忽视了向下减速的情况等等。发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情景建立得不全面,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思维缺乏周密性。相反,也有无意识地扩大外延的情况,如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学生有时就扩大为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为了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在教学中必须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
物理学中的障碍 篇5
一、物理规律的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第二,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任何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通过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第三,任何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只能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是近似地反映客观世界。物理规律不仅具有近似性,而且由于物理规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或在一定的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所以,物理规律还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由此可见,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物理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也离不开物理思维,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也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或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中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便于探索规律的良好的环境,提供探索物理规律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物理规律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二、排除学习物理规律的思维障碍
与学习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也存在着思维障碍,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1. 感性认识不足
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对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的感性认识,不仅是物理思维的材料、建立规律的条件,而且也是用来检验各种物理理论真伪是非的标准,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为基础,学生就很难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基本含义、适用条件等,从而影响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造成学习物理规律的思维障碍。
2. 相关知识干扰
由于概念不清而影响物理规律的掌握是学习物理规律时相关知识干扰的表现之一。表现之二是前物理观念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称为前物理观念(国外的研究一般将前物理观念与前物理概念一起,统称为前物理概念。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对概念和对规律的不同影响,分别进行讨论)。在这些观念中,有的虽比较正确,但往往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另外,学生在生活中还形成了某些错误的观念。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的前物理观念,对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往往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根本不能运动的;对物体的下落问题,常常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快;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往往认为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对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问题,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能受到浮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物理规律就是用反映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物理观念转换头脑中的错误的前物理观念,如果这种转换的过程未完成,错误的前物理观念未消除,势必造成学习物理规律的思维障碍。学习物理规律时相关知识干扰的表现之三是数学对学习物理的干扰。不少学生往往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规律,思考和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结果从纯数学推导中引出错误的结论,造成对物理规律的错误理解。例如,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I=U/R及U=IR,学生常常将其变形为只R=U/I,并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由此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
3. 负迁移和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有时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顺向迁移),但有时后继学习也会影响先前的学习(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所产生的影响都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在中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负迁移会影响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学习物理规律时,积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恰当地用于学习新的物理规律,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学习新的物理规律中去,不善于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善于改变思考问题的方法。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新的物理规律,但消极的思维定势却干扰着学生对新的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限制着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 不懂得研究和应用物理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在建立规律的每一阶段,都需要思维参与。由于各个物理规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所处的各种条件不同,就其建立而言,或来自实验归纳,或来自理论归纳,或基于理论演绎,或通过类比、臻美等提出假说,然后经实验验证等等,可谓千姿百态,决非单一模式所能概括。因此,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如果不了解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被动地接受,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真正掌握物理规律,以致在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时出现各种问题,产生种种错误。学生在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种情况的出现,除知识不足、思维能力不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不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不能挖掘与问题有关的隐蔽条件等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不了解和没掌握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理解应用物理规律,形成结构
1. 理解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
物理规律一般可以用文字表述,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内容表达出来。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在学生对有关现象和过程深入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分析,特别要分析关键的字、词,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物理规律有时也可用数学(公式或图象)表示。只有引入了数学,才能使自然物理成为定量的、精密的物理。对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要使学生在了解建立过程的基础上,明确其真正含义,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否则,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现象或过程变化规律的,故有一定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只有使学生明确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会出现乱用规律的现象,导致错误的结论。
2. 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
每一物理规律与某些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中要使学生搞清这种联系和关系,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这一结构应包括物理概念),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物理规律。
3. 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在规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中的障碍 篇6
一、对普通高中和思维障碍的概念界定
1. 普通高中。
本文所说的普通高中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即市级三星级及三星级以下的高中,学校的生源比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不好。
2. 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物理学习障碍”一般分为功能性障碍和一般性障碍,前者主要指因生理方面的不健全造成的物理学习障碍,后者指的是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不存在身
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就自然景观来说,如我国黄山的迎客松、光明顶等就是自然的杰作,难怪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会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阳,晶莹光洁的冰雪雾淞,绚丽斑驳的鸟兽鱼虫,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七彩纯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离的海市蜃楼,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地理景观里一些相对运动中的景象,呈现出动态美的特征。
3.2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感受之美
课外的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然的一种方法途径。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其中之美。例如,我们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河床来了解平原地区的河流走势及发展历程。这种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象、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为学生直接感知,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一个善于讲课的地理教师,能用清晰、明快、生动、通俗易懂的地理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灵,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是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
3.3地理教学手段给学生以艺术美的教育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供大量异国他乡的、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事象;可将缓慢发生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呈现;可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几十平方厘米的荧屏体感官缺陷,只是在物理学习中,表现为较其他学科思维负担重、学习效率低、成绩不佳、进步缓慢的状态。本文只讨论一般性障碍。
二、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其解决策略
中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物理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本人认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分析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指导学生学好物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物理单位张冠李戴。
物理与数学不同,大多数物理量都有单位。从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物理量的单位,同时也知道了单位是为了测量、比较量的大小而建立的。例如长度的单位是厘米、米等,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克等,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等。一般说来,物理量的单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这样对同一个物理量就会出现多个单位,也就存在多种单位制,古今中外都不一样,严重影响了科技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为SI),是为了统一各国计量标准,便于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所有新的物理量的单位都是SI单位。但有时也用常用单位,所以我们学习物理要会两种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而且有
中;还可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更增加了真实、新颖、趣味特色,使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这些都会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条件下获得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
4. 地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勇气
新课程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从教材中学到他们所要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活地理、活用地理”的学习精神。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了解世界的发展都与一定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因素相关,彼此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要想了解其中的发展奥妙,必须深入地进行探究,找出隐含于其中的规律。
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和主张其实就是学生在探究学习基础上的创新。例如,在学习了“国际合作”时,学生对当前的华尔街经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看法,甚至是一些解决策略。由此可见,地理学习,一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发展创新,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新应予以保护,为他们营造更为合理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学习创新保驾护航。
总之,地理教育能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地理事象的认识、了解,让学生感受其中之美。这种美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物理教学中如何自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林德安
(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南通226003)
纵观历史和最近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大师们的成长历程,无一不从好奇、兴趣、爱好起步,变成一身兴趣,一辈子不倦的探索者,从而成为对人类做出极大成就,获得“诺贝尔”巅峰殊荣的大家。态度决定一切,起步最关键,在物理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致,保持长时间的物理兴趣和不断提高物理兴趣的品位,成为他们的一生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可能尽快培养出中国自己的“诺奖”大师,国际级的物理泰斗。早日得到我国应有的“诺贝尔”金牌,填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这是我们每一个理科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我们有必要为学生的学习寻找一些高效的方法,看哪一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活选择和倾向,是其内部动机在学习物理时的具体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不断地充实、保鲜和发展,才会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甘心情愿地克服困难,做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以后的建树打下坚厚的基础。以下是我在教学艺术风格技巧实践中激发学
些物理量的单位符号和其他物理量的符号相同,如时间的单位符号为S,而S又可表示位移;位移的单位符号为m,而m又可表示质量;功率的单位符号用w表示,而w又是物理量功的符号。所以学生学习时经常把单位张冠李戴。要克服这个单位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习每个物理量时要重视单位的学习,也就是不要忽视单位的重要性;二是采用学过的公式帮助记忆单位;三是把国际制单位和常用单位制单位分开记。
2.与现实生活脱节,不会联系生活实际。
在实验中,比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处理纸带时,纸带长一米不到,学生测出的位移有五米多的,还有十几米的,他们也不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性,当然也有单位的问题。再如商场里的自动扶梯用1min,就可以把一个静止在梯上的人送上去,当自动扶梯不动时,人沿扶梯上去需要3min,若此人以相同的速度沿运动着的扶梯走上去,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凭生活经验,可以知道所需要的时间不会超过1min,有些学生求出的时间却超过1min,他们也不联系实际,想想有没有这种可能性。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做完题目后学会检查的好习惯,检查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3.死记概念,不理解;机械地套用公式,不会分析。
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要么同时变大,要么同时变小。如表示物理量大小及表示它变化快慢的两个量,学生就容易混淆,以速度和加速度为例来说,二者都是描述物理运动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则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就大;加速度变大时,速度就随之变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必须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在高一第一学期加速度是非常重要而又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学生学的时候死记硬背这个概念,计算加速度只知道用公式计算,但不理解,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不必满足于实验室设备,可由师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
此外,组织一些小实验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记忆公式h=21gt2,我们组织了“测定反应时间”的实验:同桌的两位学生一组,一位学生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另一位学生用一只手在直尺下半部靠近下端处做好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第一位学生放开直尺时,第二位学生即捏住直尺;测出直尺下落的高度,利用h公式算出直尺从开始下落到第二位学生捏住直尺时的时间t,这就是第二位学生的大脑反应时间。交换操作可以测出第一位学生的反应时间。这些小实验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
到用的时候当然就经常出错。还有在汽车刹车问题中,要求计算汽车刹车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学生一看题目给出了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就选位移公式计算了,而这个公式中的时间是运动时间,而题目给的时间是否就是运动时间,就不管了。实际上汽车刹车是个实际问题,它行驶一段时间后就停下来不动了,计算位移当然要用运动时间计算了。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做到:一是讲解概念时,必须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的全面、完整的理解。二是讲公式时,弄清楚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确切含义,利用一些基本题目加强对相应公式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解题时要有一套较为严整的解题思路,第一步是审题,因为它是一个挖掘隐含条件,判断定理、公式和结论是否适用的过程,第二步是受力分析或过程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切忌边审题边列方程,第三步才是根据分析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4.做题不习惯于作图。
作为高一学生,整个第一学期所学内容都需要作图:受力示意图和运动情景图。我们一直强调能正确地画出受力示意图和运动情景图是做题的关键,并且言传身教,给分析问题时都作图,而他们就是养不成这个好习惯,只凭想象做题,有时就是想当然。要克服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讲题目时,先和学生一起审题,再让学生作图,然后边分析边作图,最后比较两个图,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出在何处,自己订正。二是要求学生做题时必须作图,不作图就重做。三是想办法让学生多次尝到作图的“甜头”,只要能正确地画出示意图,题目就基本上能做对,或只要他们能正确地画出示意图,就给他们一半的分数,让他们意识到正确地作图是成功的一半。多次下来他们就能养成作图的好习惯。
为了有效克服以上所述的各种思维障碍,必须经常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学生思维障碍产生的根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并且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深化和提高思维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归纳总结出普通中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常见的思维障碍问题,并针对每一种思维障碍给出解决方法。
如何克服物理学习障碍 篇7
关键词:中学物理学习,学习障碍,克服方法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错误,尤其在运用物理理论解答习题或解决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时,更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解题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理解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的逻辑顺序不当;有的是日常生活经验对物理理论思维的干扰,造成了违反物理科学的思维障碍;有的则是解题方法不当,造成了对物理题理解的思维混乱或解题顺序混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怎么办,采取哪些对策,下面我谈谈关于在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障碍的做法。
一、切实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克服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方法性障碍
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理解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的逻辑顺序不当,等等,显然教师没有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书本知识的传授是基础,教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如:听课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和做练习的方法等;有些方法是学生练习和作业中好的做法;如:归纳与总结、演绎与推理、科学抽象与理想实验等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积累,及时传授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加强探究式学习,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1. 通过探究,克服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
由于学生每天在生活中自然地获得了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但这些生活观念和经验有错有对,遇上错的,则会先入为主地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阻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须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比较,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2. 通过探究,克服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碍。
相近物理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物理上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要么同时变大,要么同时变小。如有些学生认为压力越大压强越大,这就混淆了相近概念。克服这一障碍,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探索性讨论、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避免混淆。
3. 通过探究,克服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式,但类比不是一种严密的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果的正确度,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以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可以把原子中电子绕核的圆周运动与人造卫星绕地球的圆周运动进行类比。这样学习,既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有时类比不当,反而会造成学习知识的思维障碍。速度和功率两者就不可作类比联想,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 克服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但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数字做数学,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如F浮=ρ液gV排,左端代表一物理事实,而右边仅代表一种定义的方法,测定方法。但学生仅仅把左右两边看成数学代数题思考,就出现问题了。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探究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
5. 克服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
物理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但由于概念的外延指的是适用该概念的一切有关事物,因此,学生在理解或实际运用概念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造成错误的结果。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在教学中必须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并让学生探究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从而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
6. 克服思维定势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
思维定势对分析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比如,在物理中常用的正负号可表示方向,如表示温度的高低,也可以表示物体的性质,如电荷的性质,有的学生片面理解为表方向,忘记表示性质。要克服这种思维定势,就应该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加强探究和练习,增强训练的新颖性,增强题目的灵活性,重在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切实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习惯和方法,改变想当然地按头脑中的思维套路解题的不良习惯。
三、落实因材施教,教给解题技巧,克服解题方法不当造成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解题思路障碍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困难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深入浅出,在要求上降低标准。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在理解上要降低层次,只要求正确运用就行了;对于难以转化的困难生,只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基础题目,中档以上的题目一律不做要求;对于易于转化的困难生,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全部基础题目和部分中档题目,难题不作要求。同时,认真教给他们一些解题方法,如: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的小问题,先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再解决大问题;如:计算的最简方法、同一题目的多种解法等。
物理学中的障碍 篇8
一、形象思维淡漠
科学想象是探究过程中进行科学猜想、建立假说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下, 物理问题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 假如学生缺少生活知识, 则在解决与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时, 就无法跨越, 造成思维障碍。学生若能初步建立物理模型, 就能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 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例:当你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 且正在往右移动笔时, 镜中的像正在 ()
A.用右手写字, 往左边移动笔
B.用右手写字, 往右边移动笔
C.用左手写字, 往左边移动笔
D.用左手写字, 往右边移动笔
【点评】答案:C。多数考生答案选择D。这道题学生犯错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在没有平面镜时, 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 想象出此时平面镜所成的像, 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不能深入地认识到像与物体关于镜面究竟是如何对称的。因此当情境发生改变时, 就很容易选错了。若学生能回忆平常生活中的实景, 则能轻松解答此题。
二、逻辑思维混乱
科学推理是思维过程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建立概念、规律的基础。运用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 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以下三个方面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障碍表现得较为突出:
1. 定势思维产生误导
定势思维是一种“惯性”思维, 在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会产生误导, 以致于阻碍正确的思维, 妨碍新问题的解决。
例:关于惯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 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
B.汽车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系安全带, 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
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 乘客会向前倾, 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
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 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点评】答案:D。生活中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容易把惯性等同力, 说消失、产生、惯性力, 在这需要区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只能说“具有”而不能“受到惯性的作用”、“减小惯性”等。
2. 逆向思维受到阻碍
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原理的相反方向进行的思考。如在计算题中根据所求内容反其道而行之, 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 层层推理, 确定解题思路。
例:如图所示, 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 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
【点评】答案:答案内容如图所示。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后, (1) 知反射光和镜面, 画入射光线; (2) 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画镜面。就用到了逆向思维。
3. 不善于比较思维
在比较思维中要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 有的不理解比较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 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在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上存在思维障碍。如:压力和压强,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功和功率, 功率和机械效率等。
例:如图所示, 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体, 它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 它在磁场中沿图示的方向运动时, 哪种情况下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
【点评】答案:C。在探究实验中, 控制变量法的使用是经常使用到的方法, 而在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中, 学生应注意进行比较, 比较实验中的异同点, 有比较的进行学习和区分, 认识到问题的关键。
4. 分析思维不到位
分析思维就是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 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题目描述的全物理过程。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 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乱写乱套公式。如在电学计算题中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例:如图所示,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R1=2R2, 开关S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I1, R1消耗的功率为P1;开关S闭合时, 电流表示数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R1消耗的功率为P2, 则 ()
【点评】答案:B。本题考查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的计算, 关键是判断开关断开与闭合时电路的连接情况。题目条件略复杂, 要找到不变量, 同时要找到开关断开与闭合时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目要求, 通过公式进行解答。这对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挑战, 这就要求学生分析要到位, 能用已有电学知识联系数学方法分步进行推算。
三、创造性思维欠缺
创造性思维是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后的一个高级思维能力。例如光滑表面、等效等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模型的建立, 使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初中阶段运用创造性思维解答一些物理问题, 同样起到茅塞顿开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解题能力创造新的途径。
消除学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对策 篇9
一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往往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有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遇到家长的打骂,于是,他们会认为自己智力不行,再学也学不好,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这种情绪又影响了思维活动的发展,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这样一来造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和谅解他们,而且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从感情上沟通,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
一般来说,学生到校都有学好各门功课的良好愿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至少都想得到较好的成绩,以取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好评。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学习物理的方法,让他们感到只要面对现实,踏踏实实的学,一定能学好这门课。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解决入门难的原则及措施
1.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是有层次的、多维的,各层次之间又具有内在联系。系统性的知识具有内在的、有层次的、多维的知识结构。实践中需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解出不同层次的认知要求,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相对浅显的内容为起点,在某个阶段或某个环节上,对难度、进度、深度、作不同的处理,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级而上,逐步扩展,“螺旋式上升”到更高层的认识。
2.分步渗透教学难点。为了降低起点,可以运用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访问教学”模式,对教学难点采取多次渗透的策略,分步渗透认知要求。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次“访问”,以低起点要求让学生先掌握基础性知识(或者是陈述性知识),再提高要求让学生随着教学进程适时再访,分阶段、有步骤地掌握程序性知识,由此得到多重意义的建构,以期达到逐步扩展、螺旋式上升的要求,使学生感到易学、易懂。
3.构建丰富的物理表象。学生对某一物理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不是取决于对这个概念文字表达得准确把握,而是取决于围绕这个“概念结”在纵向上是否有足够清晰的物理表象作支持。为了提高学生物理表象活动水平,需加强物理观察和实验,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了巩固和发展物理表象水平,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时,有意识地训练画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进一步加深对物理问题的“感觉”能力,让学生掌握形象、生动的概念和原理。
4.适时设置引导性材料。对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按包容性程度可以由小到大依次呈现,(从下位概念到上位概念)也可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由大到小逐渐分化,即用比所学内容有更广包容性的引导性材料作为支架,为学生学习某一单元更分化、更详细、更具体的材料提供上位固定点,引领全章内容的“意义学习”。
三、创建和谐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跨越物理学习障碍
1.开展和谐实验教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渗透物理思想。一定要把从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在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时要注意对条件的判断与分析。
2.创造和谐课堂氛围,巩固学习兴趣。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師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有潜力,有能力进行学习。其次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变为“学”,把主角由“教师”调整为“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的课堂氛围。
3.精设和谐教学过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师、学生和物理世界。这三要素的基本关系是:学生是认识主体,物理世界及其规律性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这三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实现和谐教学过程。
4.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升华物理学习。教师和学生构成了物理教与学两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物理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工作中要投入极高的热情,真诚的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一丝不苟地干工作,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每一件事情。做到事无巨细,件件当大事来做,时时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教师的关爱之心,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对你的喜欢,对你的崇拜会很快转移到你所教的科目中去,“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自身和教师的期望。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
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分析 篇10
一、畏难, 心理压力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 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 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 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 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众所周知, 在高考各科成绩中, 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 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 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刻板的学习方法, 惰性心理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 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 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 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 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少了求知的热情, 成功的喜悦, 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 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 思维僵化。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未来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存在惰性心理的障碍, 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 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思维负迁移, “晕轮”效应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 在解决新问题时, 盲目地照搬旧经验, 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
2. 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 不利于思维的发散, 缺乏创造性。
3. 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 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便会造成“定势错觉”, 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
4. 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
性和清晰性差, 理解不透彻, 将一些本质不同, 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 产生晕轮效应, 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 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 物体越重, 下落得越快等。
四、性别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 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 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 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 造成心理负担, 使学习信心不足。例如近几年各省高考实行“3+x”以来, 其中“x”科选读物理的女生较少, 在理科重点班的女生则更少。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 做题时, 也不如男生灵活。科学研究表明, 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 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 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 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 缺乏信心, 畏缩不前。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介绍一些打破心理障碍的方法:
高中物理注重物理现象的观察到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 因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以获知,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种思维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常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当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 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 使他们尽快适应过渡期, 愉快投入高中的知识汲取中。
首先, 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 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 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 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 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 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 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 高中物理更抽象, 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 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 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 课外小实验又有趣, 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并且简单的, 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 消除对物理学的畏难情绪。并且有人曾说过, 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但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实验的针对性, 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心态, 如为了结果完美而修改资料, 把实验当游戏等。
第三,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重要, 因为高中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通过训练才会得以提高。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材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所谓发散思维, 就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 从同一来源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其次要进行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核心, 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要进行联想思维训练, 就是训练学生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的能力, 可以正向联想, 也可以进行逆向联想。第四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 但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可以找出形象的比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形象的比喻。第五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要搞“题海战术”“满堂灌”, 禁锢学生的思维, 使其陷入狭隘的框框条条中。
【物理学中的障碍】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中的物理模型10-29
物理学中的科学美08-31
物理学中的哲学理论11-09
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06-16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思想08-01
语文中的物理08-28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10-21
物理探究中的猜想08-12
物理中的数学思维09-28
杂技表演中的物理知识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