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美学(精选12篇)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1
舞蹈大赛中的“即兴表演”项目, 要求选手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 完成听音、理解、编舞、表演等一系列环节。有的选手舞蹈展示赏心悦目, 使人心灵震颤 ;有的流于一般, 让人无动于衷。参加大赛的应该都是舞蹈功底扎实, 有一定素养的尖子人才。差别在哪里?关键在于演员艺术素质的良莠不齐。舞蹈只有舞出自己的心声, 才会舞出美感, 舞出山花烂漫。才会感动自己, 感动别人。
在教学活动中, 有的只是注重对学生舞蹈基本素质的培养, 而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上重视不够, 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开发缺乏认识和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艺术素质中的美学原则的贯彻实施往往被忽视了, 因而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舞蹈师资水平的提高和舞蹈艺术的发展。
那么, 什么是艺术素质中的美学原则?怎样在舞蹈教学中体现实施这些美学原则呢?
黑格尔在《美学》专著中, 从艺术感性的表象功能来分类, 认为艺术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造型艺术, 把内容表现为外在的客观的可以眼见的形状和颜色 ;第二种是声音艺术, 即音乐 ;第三种是诗, 即语言的, 运用声音为单纯的符号, 通过这种符号来向内在方面, 即向精神性的观照, 情感和观念来表达要说的东西。”以此分类, 他把艺术分为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五门艺术形式。建筑、雕塑、绘画当属造型艺术。笔者以为, 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 它与音乐、诗歌等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相通性。
舞蹈是艺术中众多文艺的一种, 其所蕴含的美是非常惊人的。其中, 人的肢体舒展的美, 体型构建的美, 服装华丽的美, 灯光闪耀的美, 歌词优雅的美等等。舞蹈美涵盖各式各样的艺术美, 其中, 以音乐美、美术美、文学美最为突出。在教学中, 要将各类艺术融通到舞蹈艺术当中, 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美、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当然舞蹈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首要的, 前提的, 不在此赘述。
一、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应用到舞蹈艺术中去
很多舞蹈作品的开头或者结尾都是用定格的肢体语言去表现作品的主题, 这种表现方式就是属于造型艺术, 就可以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内涵和技巧运用到舞蹈技术当中去, 体现出“凝固”艺术的魅力美。因为舞蹈和上述三类造型艺术同属于视觉艺术, 是有共性的。
建筑和雕刻的立体艺术, 反映到肢体协调中的定格 ;绘画的平面艺术关于色彩在舞蹈服装上的表现、关于明暗度对于灯光的启迪, 上述三类艺术, 融合地利用起来, 就可以使得舞蹈所占空间的形式和形状显得仿佛和在生动的现实世界里一样鲜明。
舞蹈可以无限体现人体动作的艺术, 舞蹈的要素在于“动”, 而“动”是舞蹈的生命。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牢牢地把握舞蹈艺术的动作性特征, 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的动作。同时启发学生要在建筑、雕塑、绘画里汲取营养, 滋润自己, 从而展现舞蹈美。舞蹈家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发现人的形体美, 而且要在个别特殊细节方面, 体现人的体型是精神的内在生活的反映。在教学中贯彻美学教育的原则, 努力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告诉学生, 人的神情、专注的眸子是最能展露灵魂的器官, 是内心情感和外在表现的主体性的集中点。学生在单调、枯燥的动作形体课时上, 会超越时空地感受自己的舞蹈造型美, 去获得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熏陶。
二、将音乐艺术应用到舞蹈艺术中去
舞蹈被称之为跳动的旋律。舞蹈至于音乐, 是晶莹的珍珠跳跃与烂漫的花朵之上, 让人感受灵魂的颤动。而音乐至于舞蹈, 则是调皮的精灵活跃与丛林之中, 给人心带来喜悦与欢乐的共鸣。两者密不可分, 缺一不可。
必须认可, 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载体, 一个属听觉艺术, 其以音响来构筑艺术形象, 使听众在脑海中根据音乐的快慢缓急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 ;另一个, 则属视觉艺术, 通过眼睛捕捉美的肢体动作, 将美形象直接的反应在脑海里, 产生二次艺术升华。它们同属于表现性艺术, 或含蓄, 或热烈的表达人类的感情, 以让人的情感得到舒缓或疗伤。
音乐和舞蹈艺术, 是需要艺术家的不断创作、不断更新才能更进一步的打动人心, 获得永恒的生命, 即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世人的歌颂与传播。从二者的表现形式来看, 舞蹈附身与舞者之上, 由其肢体及神情充分体现, 其中, 借助华丽的舞衣打动观者。而音乐, 通过各种乐器、乐者美妙的嗓音, 尤其现代社会借助高科技的音响效果, 直接通过欣赏者的耳朵, 将音乐直接传达到内心世界, 或狂野的BOX摇滚, 或阳春白雪的美声, 或下里巴人的小情歌, 都向世人展示它们的魅力, 不可取代的魅力, 而这一切, 都在时代的进步及艺术家孜孜不断地创新中得到发展及永生。
付老师 (付兆生) 曾在《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文中说过 :“有没有音乐感是衡量舞蹈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舞蹈性是指导体现在舞蹈动作中的鲜明的节奏与优雅韵律, 而舞蹈的音乐感是舞蹈性与音乐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高度的和谐统一。音乐感是舞蹈的神魂。”没有音乐, 编导就无从着手编舞 ;没有音乐, 演员也无法进行表演 ;没有音乐, 老师也就难以进行舞蹈基本功、民间舞等的教学和训练。因此, 要想使舞蹈教学、编创和表演获得成功, 就必须在音乐上下工夫。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帮曾提出 :“舞蹈家们在学习音乐中必须注意从作曲家的`乐象'上去启发自己的`意象', 养成一种听到音乐就联想到`画面', 而当音乐展开和变化时, 又仿佛看到这些画面的连续。用这种学习来训练自己的`意象'和`乐象'的结合才能凝思作出作品的艺术形象来。只有明确音乐的`乐象'和舞蹈的`意象'在高度结合时, 才能创造出内容和形式完整的舞蹈作品来。”
三、吸纳各民族舞蹈精华以及舞蹈的与时俱进
中国是文明古国, 也是具有56个民族舞蹈资源的大国, 如果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中, 对于与舞蹈有关的艺术, 如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有了透彻的理解, 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各个时代的舞蹈注意传承吸纳, 就会在短短的时间内感悟出舞蹈之外的深层文化, 以人体的情感去感受舞蹈独特的形态和风格, 以情感去感悟和支控外在肢体的运动, 那么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如藏族“弦子”舞的挥洒长袖, 动作舒展、大气 ;蒙古族人民长期的骑马、放牧生活所形成的其舞蹈的奔放、剽悍的风格 ;还有新疆“赛乃姆”舞, 汉族的“秧歌”舞, 苗族的“孔雀”舞等等, 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以中华文化为母语, 从繁杂的舞蹈中窥视民族总体文化的特征, 从文化底蕴中探寻舞蹈动律, 寻求接受方式, 是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思维方式。我们要改变口传身授的单一教学方式, 实行“发散思维、即兴创作”的教学方法, 把动作技术的学习与现代观念、创新思维及自然意识培养相整合, 以“心动”调动“身动”, 将所获得的知识和审美体验, 经过自主探索, 变革创新, 把现实生活的情感融于民族文化之中, 充分激发创作的主动意识。在掌握的动作技术和动作风格的基础上, 独立地思考, “即兴”创作, 将自己的表情、动作体验自然地展示出来, 那种不拘泥形式的、发自内心的舞蹈作品一定是高水平的, 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作品, 一定会赢得满堂喝彩!
黑格尔说过 :“建筑从独立的、象征型建筑到古典型建筑再到浪漫型建筑 ;雕刻从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 ;绘画从题材范围的选取, 技艺的极端完善程度 ;音乐从伴奏音乐、独立音乐到艺术演奏乐 ;诗歌从史诗、抒情诗到戏剧体诗, 所有的艺术形式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舞蹈也必须与时俱进。
无论何时, 多元文化和多元舞蹈文化总是永恒地伴随着人类的步伐而前进。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的自然浪潮或人为浪潮中接触交流, 相互碰撞形成多元化文化的格局。远古的舞蹈语汇、肢体语言绝对与21世纪的舞蹈语汇、肢体语言大相径庭。这就要求舞蹈艺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探索动态性的舞蹈形象, 分析历史的文化因素, 以多元文化观, 把握舞蹈作为文化类型的特征。大胆改革, 博采广纳, 吸取中国各民族, 以及世界所有国家、地区健康文明的现代舞蹈文化, 用“合力”相互激发, 继承传统, 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四、让美学原则贯穿舞蹈教学全过程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诗歌、戏剧、绘画、杂技等而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舞蹈作为最能够表达人类活动本体价值的艺术样式之一, 不仅可以优化人的身体线条、塑造美的形象, 而且有得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按理学生应该很自然地喜欢这门课程, 但许多学生并不爱上舞蹈课, 其实是害怕那些枯燥技巧的简单重复, 他们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现舞蹈技巧的形式美和艺术美。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舞蹈的主旨是技巧的传授, 单纯的形体技巧的培养, 还是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的培养。改变纯技术传授型的教学方式, 提倡美育舞蹈, 以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这就要求舞蹈老师除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 学会用美学原则指导舞蹈课程, 让美学原则贯彻舞蹈教学的始终。要善于把艰苦的训练变成有趣的审美追求, 如把训练科目游戏化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 ;适当增强舞蹈鉴赏教学课, 利用现代化的声光教学手段, 欣赏中外舞蹈精品, 精细讲解其中蕴含的美如何鉴赏 ;在舞蹈教学中穿插表演课, 去提高学生美的实际鉴赏能力。可以老师示范表演, 也可以学生分组表演, 互相评判, 从创造美的角度提出要求, 判断优劣。学生既感受自身的美, 也欣赏别人的美, 定会深深地沉浸在美的陶醉中。学生会在对美的追求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也就是所谓“美以辅德”、“美以益智”。
校园文化、校园舞蹈已经站在跨越了历史阶段的新起点上。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贯彻这些美学原则, 使我们的舞蹈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这是时代发展赋予的要求, 也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舞蹈和音乐, 是一种不朽的文化, 通过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得人类的情感得以升华, 灵魂受到净化, 从而人类世界更加完美。这是教育和人生的大探索, 非一支拙笔, 一篇短文能表达完全, 只是想通过此文引起大家对这个命题的进一步关注和兴趣, 期待着对这个课题的共同探讨。
摘要:通过对黑格尔美学原则的分析, 试论其美学原则对舞蹈教学的意义和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挥美学原则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原则,审美感受,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
[2]付兆生《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2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
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拥有丰富的.美学资源,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美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的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掘出这些美及实施美学教育,不仅可以使历史更加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作 者:吴才兴 李成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美育 功能
浅议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3
笔者认为物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美学,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充满美感,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自然界是美的,作为研究自然,涉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揭示自然奥秘的物理科学也是美的。物理的科学美在于它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揭示了大自然的隐含真理,在于它发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和统一,发现了大自然的对称和守恒,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遵循的规律、更在于人类在物理科学美思想的指导下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笔者认为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美学发展史,许多物理学家在科学美思想指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才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中的美学特征:简单深刻、对称守恒、统一和谐。在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美学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体验科学美、欣赏科学美并能在科学美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活动。
一、物理学中简单深刻美
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单是一种美。自然现象错综复杂,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称为物理学的简单美。物理学的简单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宇宙中纷乱的各种物体通过牛顿引入的质点统为一体,牛顿只用几条简单的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又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但其中内涵确是丰富而深刻的。这些都体现了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单深刻美。
二、物理学中的对称守恒美
对称现象是辩证法的生动体现,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对称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也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现出了这种对称的美: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實际上,对称性和守恒性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方法。
三、物理学中的统一和谐美
物质是多样又是统一的。物理规律的多样统一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统一美。物理理论的和谐统一美实际上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美的理论形态。如德布罗意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了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把经典物理学都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之内,创造了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和谐统一理论。
四、物理学家与美学思想
翻开中学物理课本,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彩色照片,有长征火箭、通信卫星、光导纤维、核电站防波堤、正负电子对撞机等,这是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结果,是无数科学家毕生奉献的结晶。哥白尼用毕生心血追求太阳系的结构美,直到临终前才发表了划时代的不朽著作《天体运动论》,爱因斯坦几乎把后半生的近四十年全部科学创造精力都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漫长探索,以追求物理学至高无上的统一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实验更为重要。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之所以能得到乐趣,是因为她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个工作者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形成他自己的风格。”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有感知美的奇异本领,美学思想在许多物理学家创立与评价物理学理论时起着重大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追溯人类科学源头,科学美始终被作为一种人文理想而追求,成为科学家们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直接动力之一。
要通过科学家奉献精神的介绍,激发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要向学生进一步指出:物理学之所以发展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以美的规律代替不美的错误理论,把缺乏美感的理论改造为充满美感的理论。托勒密的地心学说之所以被抛弃,就在于不恰当地将所有天体的运动强加在围绕地球的圆轨道上,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之所以能久经考验而成为一条永恒的真理,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自然界一切物质的运动规律。
浅议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4
笔者认为物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 又是一门美学, 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充满美感,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自然界是美的, 作为研究自然, 涉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揭示自然奥秘的物理科学也是美的。物理的科学美在于它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上, 揭示了大自然的隐含真理, 在于它发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和统一, 发现了大自然的对称和守恒, 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遵循的规律、更在于人类在物理科学美思想的指导下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笔者认为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美学发展史, 许多物理学家在科学美思想指导下, 通过不懈的努力, 才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中的美学特征:简单深刻、对称守恒、统一和谐。在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美学思想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体验科学美、欣赏科学美并能在科学美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活动。
一、物理学中简单深刻美
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单是一种美。自然现象错综复杂, 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 称为物理学的简单美。物理学的简单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宇宙中纷乱的各种物体通过牛顿引入的质点统为一体, 牛顿只用几条简单的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 又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 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 但其中内涵确是丰富而深刻的。这些都体现了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单深刻美。
二、物理学中的对称守恒美
对称现象是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 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对称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也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 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现出了这种对称的美:引力和斥力, “电生磁”与“磁生电”, 粒子与反粒子, 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 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实际上, 对称性和守恒性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方法。
三、物理学中的统一和谐美
物质是多样又是统一的。物理规律的多样统一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统一美。物理理论的和谐统一美实际上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美的理论形态。如德布罗意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起来,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了起来,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 把经典物理学都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之内, 创造了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和谐统一理论。
四、物理学家与美学思想
翻开中学物理课本,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彩色照片, 有长征火箭、通信卫星、光导纤维、核电站防波堤、正负电子对撞机等, 这是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结果, 是无数科学家毕生奉献的结晶。哥白尼用毕生心血追求太阳系的结构美, 直到临终前才发表了划时代的不朽著作《天体运动论》, 爱因斯坦几乎把后半生的近四十年全部科学创造精力都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漫长探索, 以追求物理学至高无上的统一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实验更为重要。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 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 他之所以能得到乐趣, 是因为她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 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 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 有不同的了解, 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每一个工作者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 形成他自己的风格。”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有感知美的奇异本领, 美学思想在许多物理学家创立与评价物理学理论时起着重大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追溯人类科学源头, 科学美始终被作为一种人文理想而追求, 成为科学家们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直接动力之一。
要通过科学家奉献精神的介绍, 激发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要向学生进一步指出:物理学之所以发展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 以美的规律代替不美的错误理论, 把缺乏美感的理论改造为充满美感的理论。托勒密的地心学说之所以被抛弃, 就在于不恰当地将所有天体的运动强加在围绕地球的圆轨道上, 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之所以能久经考验而成为一条永恒的真理, 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自然界一切物质的运动规律。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5
现阶段,很多学校对学生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三创”教育在教育中普遍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美学概论课程教育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明确“三创”教育的重要性,将“三创”教育真正引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良好激发学生的“三创”意识
对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给予充分尊重,更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开展,参照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灌输,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也受到了较多限制。创新文化重点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调动起来,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属于自身鲜明个性的人才。美学概论课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引导学生养成“三创”意识。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课堂上,需要将追求创造、创新,敢于创造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在对“美的本质”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述时,教师不能将自身限制在传统美学教学观念中。美是具有较强开放性的系统,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理论层面将创新、创造的价值观念通过美学角度对学生进行揭示,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生与美都是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如果人生缺少了创造那么人生就变得不再完美。
现阶段学生就业非常困难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就业难度性逐渐提升。提出的观点众多,但是很多人都将主要原因归根于社会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启发学生为什么不能主动的去进行创业,所以美学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让学生敢于创业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缓解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压力,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外指导紧密联系起来。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对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有着积极影响。学生在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时,可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启迪智慧人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景区进行游览,让学生游览后对旅游日记进行撰写,使得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将学生“三创”意识良好激发出来[1]。
二、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
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审美感知与创造的方式,以审美形象为基础媒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审美交流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激发人的创造力。如何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交流,帮助学生养成“三创”精神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课堂讨论方式分享审美意见。
课堂教学讨论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发扬民主,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式教学策略可以增强美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审美沟通,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例如“时尚文化”是现代学生较为推崇的审美文化,该文化对学生有着很强吸引力。所以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时尚文化”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进行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后,根据时尚本质、特征等众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尚属于反大众的大众文化,时尚也是只有一小部分特定人群所占据的。学生针对这一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自己的质疑进行介绍。讨论式教学策略应用,是教师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分享自身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是人人都可以创造的,将学生的具有潜能充分开发出来[2]。
(二)课外师生平等交谈,参与审美交流。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仅仅在课堂进行审美交流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课外也需要与学生更多的进行交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审美交流。以往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学知识注重对已知领域知识和书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外,师生可以针对共同感兴趣的美学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学生非常关注的《老九门》等热播电视剧举办审美评价师生座谈会,由已知领域逐渐向未知领域转变,面向需要探索和创造的领域,将美学概论教学变成超越性的教育课程。还需要注重的是,在课堂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例如学生对文学艺术创作有着较高喜爱程度,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与美学相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引导学生逐步性解决问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学生承担较强学习压力,并且忙碌生活琐事时,对身边那些动听的音乐、美丽的景色经常采取忽略态度。对美的感觉钝化,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也没有得到呈现。审美是一种爱美的教育,人的创造与美的爱好存在着非常紧密联系。所以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讲述“自然美”、“艺术美”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审美紧密融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发现美、欣赏美,在生活中去追求美。在教学中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使得内心受到冲击,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强化。
四、结语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创”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将“三创”教育引入到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去,赋予美学概论课程教学新的内涵,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英.论美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环形模式”[J].江苏理工学院学.2014(06):10-11
[2]万志海.论“美学概论”教学改革[J].人文论谭.2011(02):45-46
★ 实施创新式家庭教育模式
★ 生物教学论文
★ 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 县实验小学教育创强工作总结
★ 生物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
★ 生物教学论文发表
★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6
关键词: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三创”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65-01
现阶段,很多学校对学生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三创”教育在教育中普遍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美学概论课程教育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明确“三创”教育的重要性,将“三创”教育真正引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良好激发学生的“三创”意识
对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给予充分尊重,更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开展,参照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灌输,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也受到了较多限制。创新文化重点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调动起来,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属于自身鲜明个性的人才。美学概论课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引导学生养成“三创”意识。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课堂上,需要将追求创造、创新,敢于创造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在对“美的本质”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述时,教师不能将自身限制在传统美学教学观念中。美是具有较强开放性的系统,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理论层面将创新、创造的价值观念通过美学角度对学生进行揭示,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生与美都是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如果人生缺少了创造那么人生就变得不再完美。
现阶段学生就业非常困难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就业难度性逐渐提升。提出的观点众多,但是很多人都将主要原因归根于社会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启发学生为什么不能主动的去进行创业,所以美学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让学生敢于创业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缓解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压力,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外指导紧密联系起来。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对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有着积极影响。学生在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时,可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启迪智慧人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景区进行游览,让学生游览后对旅游日记进行撰写,使得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将学生“三创”意识良好激发出来[1]。
二、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
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审美感知与创造的方式,以审美形象为基础媒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审美交流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激发人的创造力。如何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交流,帮助学生养成“三创”精神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课堂讨论方式分享审美意见。
课堂教学讨论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发扬民主,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式教学策略可以增强美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审美沟通,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例如“时尚文化”是现代学生较为推崇的审美文化,该文化对学生有着很强吸引力。所以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时尚文化”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进行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后,根据时尚本质、特征等众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尚属于反大众的大众文化,时尚也是只有一小部分特定人群所占据的。学生针对这一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自己的质疑进行介绍。讨论式教学策略应用,是教师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分享自身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是人人都可以创造的,将学生的具有潜能充分开发出来[2]。
(二)课外师生平等交谈,参与审美交流。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仅仅在课堂进行审美交流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课外也需要与学生更多的进行交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审美交流。以往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学知识注重对已知领域知识和书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外,师生可以针对共同感兴趣的美学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学生非常关注的《老九门》等热播电视剧举办审美评价师生座谈会,由已知领域逐渐向未知领域转变,面向需要探索和创造的领域,将美学概论教学变成超越性的教育课程。还需要注重的是,在课堂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例如学生对文学艺术创作有着较高喜爱程度,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与美学相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引导学生逐步性解决问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学生承担较强学习压力,并且忙碌生活琐事时,对身边那些动听的音乐、美丽的景色经常采取忽略态度。对美的感觉钝化,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也没有得到呈现。审美是一种爱美的教育,人的创造与美的爱好存在着非常紧密联系。所以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讲述“自然美”、“艺术美”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审美紧密融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发现美、欣赏美,在生活中去追求美。在教学中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使得内心受到冲击,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强化。
四、结语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创”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将“三创”教育引入到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去,赋予美学概论课程教学新的内涵,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英.论美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环形模式”[J].江苏理工学院学.2014(06):10-11
谈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篇7
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 其通过实验探究等方法, 研究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而其研究对象中自然包括众多美好的事物, 因此物理学与美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学物理课程, 虽然不是专业的美学课程, 但物理学科中的很多规律、知识点及概念等, 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概念, 如物理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以及简洁美等.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适时有效渗透美学知识,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美学物理学习氛围
要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 学校及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优美的物理学习氛围. 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教室及实验室等教学场所, 以图文、照片的方式张贴具有外在美感的物理贴图, 以及带有物理名言的知名物理学家的头像,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优美的物理实验过程, 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物理科研成果及其物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 为学生创设具有美学价值的物理教学氛围, 给予学生良好的物理美体验; 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物理美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 积极组织教师及学生开展物理美的相关讲座、知识竞赛等, 在校园内创设浓厚的物理美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优美的物理美学氛围中,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而提升中学物理教学效果[1].
二、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美学的渗透
1.积极挖掘物理中的美
要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积极挖掘具有美学价值的教学素材, 然后通过这些教学素材, 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物理美的体验, 从而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 提升物理学习效果的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比如教师在进行“光的色散”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束自然光通过三棱镜后的现象. 由于光在通过三棱镜色散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 其对于初次接触光学的学生来说是十分神奇的, 同时也是十分具有视觉美感的. 这样通过借助渗透了美学的物理知识点教学, 学生不仅提升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还加深了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 如在进行“声”的相关知识点教学时, 教师也可以充分挖掘其美学价值, 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时, 王熙凤的出场“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个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 来融入到物理知识点的教学中来, 通过物理学的现实美感, 来加深学生对声音和光的特征差异的了解, 总结出光速比音速快的特点.物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应该充分挖掘具有美学价值的教学素材, 充分展示教师美的教学形式,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物理探究精神和审美能力等,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要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 教师还必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结合实际情况,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使整个课堂教学及探究过程充满美感. 如教师在速度等相关知识点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两个定律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 既要降低教学难度, 同时又要体现出整个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及美感, 教师可以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和两个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 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阐释两个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样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伦定律内容的理解, 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 渗透蕴含美学价值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探究过程充满了艺术美感, 能够有效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3].
综上所述,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学知识, 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善于挖掘和利用物理中的美, 适时地将美学知识渗透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将物理中的美艺术地展示给我们的学生, 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给学生创设学习物理进行情感体验的情景, 提高学习物理的效果, 增强学生审美情趣, 促进物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的方面都将越来越高, 作为我国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各级各类学校, 其为社会培养各领域建设事业人才, 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该阶段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劣, 将极大的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及发展, 因此加大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模式及理念的相关研究, 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渗透美学知识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物理,美学,渗透
参考文献
[1]唐淑君.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15-16.
[2]吴杰.高中教学中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1:13-15.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篇8
1.教学环境美,具有提高学习效果与完善被教育者品性的作用。教学环境美由身体、服装、器材、场地等要素构成。从美学观点分析,事物的外形因素和组合关系,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引起人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红色使人感到热烈,绿色使人感到清爽,直线使人感到广阔,曲线使人感到柔和,醒目的体育场地、器材布置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五颜六色的各种球类器材,可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在跑道的起跑线、终点线或各种图案,给学生以明快、清晰的感觉,因此,运动场环境一定要整洁、新颖、美观,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和运动,同时,加强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也是我们所追求环境美的一大要素,它使学生练习时,有可靠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优美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2.形体美,是动态的人体美,是一种物质的美,是人体美的起源。体育运动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不仅塑造我们的身体,而且对我们的精神塑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体育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地塑造人类的身体美的过程;体育是创造身体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表现身体美的艺术品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掷铁饼者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雕塑是照亮人们审美航道的灯塔。形体美表现在匀称的体形、协调的动作展示出的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上反映到形体的健美上,实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身体美和人类的健康理想相一致。许多调查表明,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教学,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不良的严重后果,例如近视眼、脊椎侧弯等发病率增高,许多学生缺乏力量及协调性,娇弱或肥胖,缺少青春的活力,给人造成萎靡、迟钝、怯懦的感觉。所以,学校体育应在指导思想上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课后体育锻炼),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获得健与美的发展。这就是说,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学科体育,使学生的身体机能、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备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生命能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有优美的风度,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体现出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健康形象。
3.性格美,是一种人格力量之美,它与形体之美内外统一,相互促进,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人格美,应由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综合进行。体育学科在这方面的教育功效更为直接,更为显著,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这主要因为一方面体育是以锻炼和竞赛为内容,随时都会有身体及心理的“极点”出现,便于磨练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体育又是一项社会活动,以交往和友谊为目的,便于培养学生坦诚、宽容、谅解、互爱等品质,以及使学生在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由此,学生体育应追求鼓励学生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引导学生净化自身,提高自身,从而在一种体育行为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渐渐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学 篇9
一、美的教学引入
教学引入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其注意力由分散的状态调整到集中状态的关键, 好的教学引入总是能让学生欣欣然进入学习状态。美的教学引入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1.形象美引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美的图案、动人的音乐、好看的模型等, 作为教学引入的“道具”, 这样的引入往往会收到吸引注意力的效果。例如, 在讲“多彩多姿态的图形”时, 在充分利用书本上己的有美图的同时, 还可以把立体的石膏模型带入课堂 (如下图) ,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教师可以先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木架 (如下图) , 然后拿到课堂让学生操作, 在做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2.思维美引入
好的引入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能利用数学世界的思维美, 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在讲乘方的知识时, 先出示一个小案例:王明工作一星期, 第一天的工资是0.01元, 第二天0.02元, 以后每天的工资是前一天的平方, 一星期后才可以领工资。这样的话, 他第一天的工资是1分, 第二天的工资是2分, 第三天的工资是4分, 到第六天就是655元3角6分。但是, 六天后, 老板却只给了小朱3分钱,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部分学生一定是被定势思维给束缚了, 一直以为底数应该是整数, 其实乘方的底数也可以是小数呢, 如果单位是元的话, 那么原来题目中, 此后每天钱数是前一天的平方, 就是说第三天的工资是0.0004元, 第四天是0.00000016元, 这样算下来, 确实只有3分钱进账了。“悬念, 能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激发思维的内驱力, 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教师要善于结合所教内容的性质, 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悬念, 吸引学生的思维,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来。
二、美的解题指导
学习研究数学美, 更对我们的解题有着莫大的帮助, 许多数学工作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凝神苦思, 千转百回, 骤然, 似电光一闪, 思路顿开, 柳暗花明, 拍案欢呼:这解法太漂亮了!这不正是数学美在我们解题上的指导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 这些不都是数学美的要求吗?脍炙人口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欧拉将其提炼成数学模型, 正是遵循了数学的简洁美, 也正因为有如此的简洁美, 使得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成为一道世界名题, 青年数学家欧拉以其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被人们永久称颂。比如, 50个球队进行淘汰赛, 胜出的25个球队同样再进行淘汰赛, 多出的一队直接转入下一轮淘汰赛, 问如此下去, 当冠军队产生时, 一共比赛了多少场?计算本应是25+12+6+3+2+1=49场, 倘若你转念一想本题中是50队, 如果100队, 1000队呢, 也是这样子做吗?计算量不是越来越大了吗?且慢!我们可以从数学的简洁美方向去考虑, 不需要把问题复杂化, 题目为淘汰赛, 每赛一场必淘汰一队, 最后只剩下一队, 因此, 所赛场数必为原有队数减1, 即50-1=49, 从而问题得以真正解决, 即使是原题中将50队换成100队, 1000队, 也可以一下子解决了。对称是美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对称美在数学的中的解题更是大有用处。例如:
分析:因原式中a、b、c, 三个字母它们的地位是相当的, 也就是对称, 将a、b对调或者将a、c对调, 得到的式子与原式一样的, 因此, 原式的结果也应有此对称性质, 观察后便可知道应选D。
三、美的知识识记
记忆, 顾名思义, 就是记住与回忆, 前者包括识记和保持, 后者包括再认与重现, 数学概念、原理、定理、定义、法则, 均需理解识记。正因为如此, 对数学知识的识记如果离开了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广泛的联想, 死记硬背, 既困难又乏味。而能否识记相关数学知识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建立与巩固, 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智力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数学美的相关知识辅助识记。
1.数形结合, 形象记忆
数学里经常有一些知识与图形联系在一起, 我们应注意将其优美的图案记在脑子里, 再由形到数, 定出数的关系式, 达到识记的准确性和再现的迅速性, 大大增强了识记能力。比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令学生动手做一块自己喜欢又漂亮的等腰三角形纸片, 识记时将纸片沿底边上的高对折, 学生就能直观地发现两底角的关系;高线把顶角分成的两个角的关系, 垂足把底边分成的两线段的关系。还可以顺便将三个内角向内折叠, 学生会惊喜地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o的定理。
2.列表类比, 整体记忆
整体往往给你以美的感受, 专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普遍拥有整体感,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在放映时不只是一张张静态的画面, 但人们看起来却像一个连贯的整体动作, 也因此人类往往容易认为完整的东西是美的, 在记忆某些知识时, 我们可以利用人类对待美感的这种特征, 把相关知识列于同一张表格中, 进行类比, 并且整体记忆, 这样记忆更为牢固。如, 刚开始接触几何时, 学生经常对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概念混淆不清, 可列表格让学生类比, 并且整体记忆, 还可让学生将表格抄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便可一劳永逸。
摘要:把美学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就会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主动自觉的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用从美的教学引入、美的解题指导、美的知识识记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数学,美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小宁.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9:59-6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1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在于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有广阔的小天地。本文紧扣阅读教学的特点, 着重紧扣“讲读”与“朗读”两个方面, 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多角度去讲读课文, 品味美的情意
在讲读课文时, 教师要因文而异地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理解教材, 使学生脑海中再现美的因素, 品味其中内涵情趣, 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图文并茂, 感受意境美
比如教学《桂林山水》《草原》等, 可配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图像, 让学生在形象鲜明, 色彩明丽的图像上欣赏到美的意境。“漓江静、清、绿的水”, “桂林奇、秀、险的山”, “天底下, 一碧千里而不茫茫的草原……”都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 这样的意境美, 使学生感到无限乐趣。
(二) 对比分析, 感染形象美
在比较中产生的形象美, 能使学生既受到了感染, 又提高了认识。例如讲读《一夜的工作》时, 可让学生归纳总结:
1. 房子是高大的宫殿式结构, 室内的陈设却非常简单。
2. 总理办公的用具很简单, 而工作量却如此之大。
3. 总理工作那么繁重, 而休息的时间却如此之少。
4. 总理如此劳累, 而生活却如此简朴。
5. 总理让人抓紧时间去睡, 而自己却不断地工作。
通过对比, 让学生探究人民的总理一心为民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概括总理日理万机、任劳任怨、工作认真、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 愈加使人感到总理的伟大, 愈加使人敬爱总理了。
(三) 读写结合, 表达语言美
比如教《检阅》后,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图画进行观察:图片中的博来克什么神态、动作;队伍中的伙伴们又是什么神态和动作;观众们什么样, 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想象:走在队伍中的博来克此时会怎么想?队伍中的伙伴们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你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接着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指导大家进行小练笔。教师相机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堂小练笔表现了学生在阅读之后对当时博来克和小伙伴们的真情实感,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挖掘教材美育因素,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 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思想情感, 审美教育, 为培养学生的优美品质奠定了基础。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一) 让学生凭借课文感知美
如《黄山奇石》《荷花》《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 不但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 引入意境感受美
如教《荷花》一课时, 可创造意境, 让学生观赏荷花的彩色图片, 听配乐录音, 以及生动的语言描绘和学生的表情朗读、口述等方法, 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去, 使学生得到一次美的享受。
(三) 表情朗读抒发美
如《小小的船》这首儿歌讲读后,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除按常规指导学生注意恰当的停顿和读出逻辑、语法重音之外, 还可指导学生读出“弯弯”“闪闪”“蓝蓝”等叠词所表达的可爱、亲切、赞美的感情。特别是启发学生边看图片边想象诗中的情景, 激发其内心感受, 把诗中的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
三、指导感情朗读, 唤发美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段, 要指导学生批文以入情, 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不但要了解作者写什么, 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同, 唤发情感的共鸣。朗读时设身处地, 该激昂处高声嘹亮, 委婉处娓娓动人。
(一) 推敲词语语意, 领会情感美
朗读首先要批文以入情, 唤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开头要引导从题眼入手, 如《将相和》一文中, 作者紧扣住“和”一词, 阐述了将相和好的精神, 赞扬了蔺相如从国家利益出发, 顾大局, 识大体的精神。《再见了, 亲人》一文, 作者通过了“亲人”一词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像这样的词语, 学生整体感知到作者当时的情感, 为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二) 细雕文字“形”, 品赏语意“味”
其次, 要使学生读出______的情味来, 只有在具体指导学生琢磨作者表达领会文字______时 (语气的变化, 语调的音量高低轻重, 语速的快慢缓急, 音量强弱, 语感的虚实浓淡, 间歇长短) ,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方法后, 才能受整体形象支配去美美地朗读。
如教《月光曲》一文时, 从学生心理入手, 将导读贯穿始终, 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内涵进行挖掘, 通过指导学生注重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等语感训练, 成功读出了贝多芬在茅屋外面听见琴声——为盲姑娘弹琴——产生激情弹奏《月光曲》的情感。真正从语言文字的“形”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味”, 传达出作者寄蕴的“情”。
(三) 把握节奏感, 体会音韵美
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道:“我写文章不但要考虑到每个字的意义, 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好文章让人家愿意念, 也愿意听。”
为了使学生读出动人的音韵, 要引导学生以音感人, 把握好读书的音调。
例如, “有益身心, 胜于吃药”“腰酸腿疼, 热汗直流”“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养花》)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千山一碧”“万古长青”“伐木取林, 造林护树 (《林海》) ”等等, 这些词语散布在字里行间, 读来顺口, 听来悦耳。
又如, 有的像大雨吐水, 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 走到中途又歪下去, 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 大、扁一点, 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 碎了;看, 又来一个,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 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 雪白、有的…… (《趵突泉》)
这组排比句式, 表现小泉往上冒的各种情态, 自然之中蕴含节奏, 读之给人以音节匀称而又畅达动听之声音美。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美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教态美 语言美 板书美 结构美 节奏美 心灵美
外语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不但能使学生消除对所学内容的恐惧与厌倦,使教学更加生动、充满人情味,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内动力,充分拓展思维,培养高尚情操。无论哪一门课程,最终的目的都应以育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唯此,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师生活动其乐融融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学生对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
一、教师是美的引导者
1.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就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和修饰作用。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2.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音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提高语音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英语语音节奏分明,重音突出、停顿、爆破、语流、语速、连读等的变化,表达了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色彩,通过教师示范、看电影、听和唱英文歌,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朗诵诗歌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同时,实践也已证明了大声朗读对于刺激大脑、强化记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出于激发想象力,培养兴趣,深入领会句意的目的,富于变化的语音语调,绘声绘色的描述,足以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了美感和智慧的境界。让学生在美中领悟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从而感知标准的语音、语调,通过大量的听音、跟读和模仿等反复练习,增强语感,感悟英语语言的音韵美,从学习中愉悦身心,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學生是美的体验者
1.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语音的节奏之美
语音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而贯穿审美情感与策略的口语教学,则通过节奏和韵律感的训练,解决口语提高的三个基础:语音、语调、语气,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体验愉悦的经历。英语语言清晰、语音优美,朗读起来节奏感强,尤其是语言简练的诗歌和谚语非常适合朗读。这类材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又能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如教师可以运用“Rain and rain, go aw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这首诗歌来训练学生对双元音/ei/的认识;而韵律较强的诗歌,如著名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则可用来培养学生朗读的节奏感。
2.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结构美和内在美
英语阅读材料题材广泛,语言优美,表达地道,结构严谨。在借助于教材的阅读材料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时,教师应当引导他们去推敲、欣赏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体现的,有些英语句子句式对仗工整,词句押韵,语言精炼。譬如,表意透切的谚语或俗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使人念念不忘,受用终生。像Spare the rod , and spoil the child.(不教不成才);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 (患难见真情); A lazy youth , a lous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用心细读、推敲,从而感受和体会英语词汇的丰富多彩和语言的结构美和内在美,达到不断地增加语言的输出,不断地积累语言,最终能够流畅地输出。
3.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感悟心灵美
借助于英语学习,学生对西方文化、礼仪和习俗的了解更多了,且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That’s OK.”初次见面,要说 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 !
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差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4.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整体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在教学中,我利用动画画面,录音带的音响效果等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不同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将其表演出来,这样,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听说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结束语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感悟着、欣赏着、体验着美。同时,美也激发着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加热爱美、追求美。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实施,才能真正达到审美育德的教育目的。
文献参考:
[1]关文贤.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学教育.内江科技,2007,(10).
美学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美学思想
何为“美”,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答案。柏拉图、康德、 黑格尔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阐释。李泽厚借用克莱夫·贝尔的观点提出美是“有意义的形式”。部分学者早就从美学角度来认识历史了,认为“从认识论、方法论的层面看, 历史学是可以而且应当与美学相结合的”。
无论人创造多少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快乐、幸福,而可持续的学习则更需要这种快乐。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让我极为震撼,基于此,在较为紧张和枯燥的复习课中,我试图引入美学元素让学生感受历史之美。例如,在复习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内容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历史承载的理性之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
首先提供了三幅图片的幻灯片,然后围绕幻灯片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如果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请你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给我们介绍图片。
设计目标:让学生认真欣赏图片,发掘图片所蕴含的信息,形成感性的“美”。
学生讲解:三幅图片都是古代的珍贵文物,应该价值不菲。图1为鹳鸟石斧缸,平底圆筒状,缸外壁的图形反映了当时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的渔猎生活;图2为二里头遗址铜爵,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图3为三星堆青铜罍,沉重结实,是古代重要的礼器。
教师评价:学生的讲解有几个肯定的方面:对文物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能大致了解文物的功用,对图中的典型图画能认真观察,能初步感受文物传递出的美的气质。但学生的讲解也暴露一些问题:部分学生没有从图片中看出什么内容来,由此可以判断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很好的历史知识储备,还有少部分学生对历史文物不了解;对于回答较好的学生,虽然能感受到历史的美,但观察不够细致,即使观察细致了,对图片中图案(尤其是后面两幅图) 的含义也是不了解,只能从器具的体态方面欣赏,不能深层次地品味其蕴含的文化韵味。学生在讲解中暴露出的问题,我想应该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有关,他们大都只能从几何图案的角度欣赏器具中的图案。面对历史的博大精深,面对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我们除了记住这些辉煌,更要深入领会文化之美、智慧之美。也许学生在“规范与标准”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却失去了对文化深刻内涵应有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有必要对缸、爵、罍的功用略作介绍,同时对古代青铜器上的雷纹和饕餮纹进行简要说明。
在介绍知识的同时,我把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认真欣赏、品味,对学习资料中的图案能够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我并就此进入活动二环节。
(1)《鹳鸟石斧缸》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绘画鹳鸟衔鱼?有什么寓意?
(2)《二里头遗址铜爵》除了祭祀,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哪些用途呢?
(3)为什么会出现饕餮纹?
活动二:如果你是文物收藏爱好者,你从这些图片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设计目标:通过学生间的思考和交流,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博大和壮美,学生应学会观察和欣赏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透过器皿、图画能深入了解历史的内涵,感悟那“如火烈烈”的时代。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效果,我精心挑选了背景音乐和一些相关的图案背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他们在观察和思考中与历史逐渐融合,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为了引领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认识历史,我向学生介绍了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对于仰韶文化,李泽厚先生认为“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从中体现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
对于“二里头遗址铜爵”中三足器具,他觉得“这也是中国民族的珍爱。它的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动物多四足,鸟类则两足),而是来源于生活实用(如便于烧火) 基础上的形式创造,由三足造型带来的稳定、坚实(比两足)、简洁、刚健(比四足)等形式感和独特形象,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
而对于饕餮纹的出现,他做了这样的解释:“母系氏族社会让位于父家长制,并日益向早期宗法制的方向行进。剥削、压迫、社会斗争在急剧增长,在陶器纹饰中,前期的那种生态盎然、稚气可掬、婉转曲折、流畅自如的写实和几何纹饰逐渐消失。在后期的几何纹饰中,使人清晰地感受到权威统治力量的分外加重。”“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为了升华审美能力,最后设计了活动三:通过前面知识的介绍,请你收集夏商周和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图片, 谈谈你的看法?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夏商周的二里头青铜器相比, 单从审美角度讲就有很大区别。“基本特点是对世间现实生活的肯定,对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是观念、情感、 想象的解放。”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追寻历史之美,用文明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感受知识之美。
二、美学思想引入课堂教学的价值
康德认为“崇高是想象力和知性不能和谐(因而带来痛苦)却跳过知性去和理性达到和谐(因而带来更高层次的愉快)”,我想对于高中生而言“更高层次的愉快”更具有持久力。这样的课堂片段设计,应试价值难以评估, 但却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温情,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新看法。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还有如下收获:
(1)净化心灵,感受历史思维的魅力。希望学生游走于历史长河,抛弃喧嚣与浮躁,欣赏历史的瑰丽与多姿。 历史不仅仅是借鉴、宣讲、发展的工具,更应是思维的美景,陶冶身心的享受。
(2)从“文以载道”的工具性价值来看,这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就应试而言,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最近几年的考试试卷总是以不同形式出现这样的题目,对于应对高考也是多有裨益。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05-11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07-11
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05-15
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教学06-02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05-21
物理教学中的幽默07-29
物理教学中的美育09-27
物理课堂中的教学艺术07-10
初中物理中的趣味教学10-23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