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2024-08-24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共12篇)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高校这个进行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上, 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正处在关键形成时期的高校大学生会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何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并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儒家思想文化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正是儒家文化孕育并培养了中华民族包容、谦虚、礼让等优秀品格, 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现阶段高校的育人需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 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围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儒家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育人功能进行研究, 其目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前提下, 融合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此来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通过进一步挖掘儒家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育人功能, 拓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视野, 同时将儒家思想内涵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载体, 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 进一步完善高校育人的理论体系。

二、儒家的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 董仲舒将其归纳为“仁、义、礼、智、信”, 即后人所称的“五常”。

“仁”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孟子的观点是“仁者爱人”;孔子认为“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由爱自己的亲人开始, 推广为爱天下人, 其核心在于要有一颗爱人之心, 并且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高校开展儒家思想教育过程中, 推广“仁”教育, 有利于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 使他们养成乐于助人、肯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义”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行为准则, 《中庸》对“义”的定义是“义者, 宜也”, 指的是适宜的行为;后人将“义”引申为道德正义和社会公平。在当代社会中, “义”体现着社会正义, 虽然有法律在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是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 仍需要强化“义”的教育, 将大学生培养为正直为人、坚持正义的人。

“礼”在古代社会是一种行为规范, 主要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基础之上, 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孔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思想认为“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礼”以恰当、适宜为好。在当代社会中,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也是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模式。对大学生开展“礼”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智”不仅仅指智慧, 更多的成分是指辨别是非的能力。孟子认为, “智”是“是非之心”, 指的就是辨别善恶的能力。“智”的内涵更大程度上指人的道德观念, 从道德的角度规范着人的行为。在高校中强化“智”的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信”指的是人应该恪守的基本原则, 孔子曰“信则人任焉”, 说的是做人要有信用, 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论语·学而》中“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的观点, 认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诺言, 言行有信。即使在当代社会中, “言而有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信”教育,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爱人之心

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大都过分关注自我价值, 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 甚至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社会, 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太多, 是典型的“仁”缺失的表现。如他们将父母给予自己的视为“天经地义”, 将社会给予自己的视为“理所当然”, 而从不思考自己为家庭、社会做出了何种贡献, 只是一味地索取, 缺乏“爱人之心”。

2. 不能坚持正义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强化了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 在缺失“仁”的基础上, 一切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的, 尤其是在种种诱惑面前甚至颠倒黑白, 这是“义”的缺失的表现。在大学思想教育中不注重“义”的教育, 不仅不会有见义勇为之举, 甚至遗患于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特别是有些大学生走向领导岗位后, 为了个人利益而不能坚持公平正义, 无形中筑成了贪腐的温床。

3. 礼仪意识淡化

进入大学以后,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 很多大学生由此认为该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如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 校内还是校外, 他们会置社会秩序于不顾, 为所欲为;有的大学生无故旷课, 迟到早退;有的在食堂买饭、车站站点上车、超市购物结算时, 都不排队。这一切都是“礼”的缺失所造成的,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 不能明辨是非

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商品经济时代, 很多的利益诱惑将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诱惑面前, 有些年轻的大学生把持不住, 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都与大学期间缺乏儒家思想教育有关。

5. 缺乏诚信意识

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就是指“信”的缺失, 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作弊、作假和逃避责任, 不仅抄袭作业, 考试时作弊, 还表现为用假文凭、假经历来骗取用人单位信任。这些现象虽然是受近年来社会风气的影响, 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诚信教育, 缺乏“信”的教育的大学生往往走向社会后也不是个“言而有信”的人。

四、儒家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育人功能

1. 培养大学生树立仁爱的人格

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论语·雍也》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阐明的是同一个道理, 即若要爱别人, 先要爱自己。大学生若要树立仁爱的人格, 首先也要做到珍惜自己,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明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爱人”的基础, 也是保持健康人格的底线。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协调和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只有学会了爱惜自己, 然后才可能去爱惜别人。如果只懂得爱惜自己而不关心他人, 那么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达不到君子仁爱的人格标准。[1]只有通过“仁”的教育, 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何谓“仁”, 克服自身的私欲, 做一个不仅爱自己, 而且还要爱别人的人, 才能具备君子仁爱的人格。

2. 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范仲俺在《岳阳楼记》中写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由此可见, 无论是处庙堂之上, 还是处江湖之远, 积极的入世精神都是儒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2]我们可以用儒家思想的这种入世精神来培养大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将社会责任感升华为一种普遍的时代觉悟, 树立起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 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公德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尤其是在品德培养等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 更具代表性。《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孟子思想认为, 人的本性是善的, 而期间人与人的道德差异在于后天的“习”。社会公德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在大学思想品德教育中, 将儒家伦理思想内化为大学生能自觉遵守的社会公德, 并且使大学生自觉维护这种社会公德。荀子曾经提出“师以身为正仪”的观点, 说明社会公德不是只通过说教形式就可以教会的, 而是要上行下效。教师本身要先正师德, 率先垂范, 需要我们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 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

4.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孟子·告子上》中写道:“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讲的是价值观问题, 不能不辨是非而见利忘义;要在生与义之间有所取舍时, 宁肯舍生取义。孔子提倡的“义”就是君子是为了谋求大道而不是只谋求温饱, 要能够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物质财富, 对财富的获取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义”理, 即是否为“不义之财”。此外, 儒家“成人之道”思想内涵丰富, 其中不仅包含了儒家关于道德养成的思想, 同时也涵盖了人应该如何全面发展的内容, 能够全面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 有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

5. 培养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目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大学教育中如果不注重诚信教育, 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如《论语·为政》所道“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大意为没有信用的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学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播者与践行者, 更需要加强道德修养, 强化诚信教育, 这是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大学的德育教育中要将“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等儒家的经典名句纳入其中, 将其含义予以详细阐释, 使每一位大学生明确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传承的传统美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核心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儒家思想属于向内的思想观念, 内修心性, 外重和谐,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 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相信随着高校儒家思想教育的不断普及推广, 其教育内容将更加丰富, 教育方法更具多样化, 其育人的价值会愈加凸显。

参考文献

[1]卢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5, (2) :35-37.

[2]张斌.儒家道德理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J].英才高职论坛, 2005, (1) :15-18.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2

吕小平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是我们古老民族智慧浓缩的结晶,是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使学生能够积累传统文化常识,品味文言文的艺术美,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高尚道德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文言 文化功能 德育功能 美育功能 人文素养

文言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特别是人教版教材中,在五本必修教材中文言文课文共有20篇,占了四分之一篇幅;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都是文言文,可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之大。这些文言文都是古代的文章精华,也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铺就一条路,让学生穿越时空认识文言文的价值,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笔者有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分析现状,反思教学中的误区

在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仍然让人担忧。主要有如下的表现:

1、高考指向——偏狭。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翻译文中语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考什么学什么”是倍受批评却至今仍是师生信奉的最高信条。这就使教与学变得急功近利,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2、教学方法——呆板。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没有走出“说文解字”的“围城”,往往是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再作简要的“内容分析”。教学思维的定势使得本来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成为了僵硬的了无生气的课堂。师者滔滔不绝,学者昏昏欲睡。

3、学生心理——畏惧。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字词句的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而且要背诵很多课文。而背诵现在基本演变为“默写”。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两三天要背一篇古文,怎么能不怕呢?

文言文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师者教的辛苦,学者学的痛苦”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教学思想的问题,一是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二是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最终导致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美感和价值。

二、认识价值,寻找改变现状的突破口

1、文化功能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文言文又恰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不仅本身是一种传统文化,展示了汉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伦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2、德育功能

文言文是我们古老民族智慧浓缩的结晶,蕴含了丰赡的精神内涵和深奥的哲学道理,可以说是精神的酵母,智慧的天梯。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有至情至真、传扬积极的伦理道德的美文,有深邃隽永、激发读者的远大理想的励志名篇……文言文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包含着仁智勇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道德标准,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因素,激发民族精神,培养传统美德,塑造高尚人格,将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

3、美育功能

文言文体现了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顾之川说:“我们认为,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探索出路,优化文言文教学课堂

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审美的愉悦、和道德的提升。为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设疑激趣,梳理归纳,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这里说的文化知识,主要是指文字训诂、古代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艺术休闲、文史典籍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设疑激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一些文化常识。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提

问: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原来古人的座次体现着尊卑等级差别,一般情况下,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而以哪方为尊位,在堂室两种场所中是不同的。司马迁正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其藐视敌手,骄傲自大的态度,从而为他的失败结局埋下伏笔。之后让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分析林黛玉在贾母处用餐时座位安排所展现出的古代礼仪。

讲到王勃的《滕王阁序》时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唐摭言》卷五中记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也有人认为是26岁时写成的,你怎么看?学生可依文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句判断,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由此看来26岁更可信。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梳理积累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文化知识博大精深,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后从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方面去梳理、积累,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含英咀华,品味文言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审美趣味。

课本中的文言作品大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淘洗的名篇,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堪称典范,教学时不能只重字词句讲授,而应注意引领学生学会鉴赏文言作品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

晚唐散文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摄人心魄的不朽作品,艺术特色非常鲜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古来第一赋”的美称。尤其是作品的语言,不仅凝炼精妙,辞采华美,而且作者在设词用句时,尤其注重依据情感的变化安排语言音韵的节调、韵律,将涌泉汪洋式的情感融汇于玉润珠圆、铿锵优美的语言音韵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声情谐美的艺术整体,使人诵来,顿觉情感洋溢于音韵之间,气韵回荡于节奏之中,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撰写赏析文字。教师先做示范,例如:“本文语言富有整齐和谐之美。连散成排,气势酣畅,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其精采之处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连续六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句句蝉联,又句句夸张,蝉联中有夸张的形象,夸张的形象构成了句式的蝉联,句句相接,环环相扣,似大河狂涛,奔涌而至。字字列举秦皇耗费民资之多,句句暗陈人民饱受灾难之深。字丽句锦,脱口而出,姿势淋漓,表现出雄

浑酣畅的气势,迸发出汹涌澎湃的情思,构成一种丰腴饱满、整齐和谐之美。”激励学生从其他角度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领悟提升,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

现代学生只是阅读他们喜欢的“思想情感委琐”“众生喧哗”的当代“快餐文学”,这些文学缺少钙质,容易使学生患上“文化软骨病”、“文化幼稚病”。而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

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师说》中提倡的虚心求学的品质,《劝学》中张扬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尽吾志”的顽强毅力;《赤壁赋》中表现的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苏武传》中传达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在疏通字词句后,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研讨文章传达的思想主张、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或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宣扬的民族性格特质等等;或者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教师让学生以“孝”为话题写篇文章,学生认识到:我们还是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提倡的“为人子之礼” “孝悌”之道,平时就应该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善待人。

结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利于治疗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上的“贫血症”,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总之,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篇名作会包含着丰富传统文化因素,远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而高中语文教学又担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品位,让文言文教学发挥出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发扬传统的有效功能。

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育人功能;游戏运用;分析

爱玩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而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应该参照幼儿的年龄特征,去设置游戏内容与规则,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因地制宜是游戏创设的基础。总之,在幼儿教学中科学的创设游戏环节,可以将其育人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此时积极对游戏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一、应用游戏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需要贯彻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这一原则。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性活动,一方面游戏是幼儿活动最自然,也是最经常性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其对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发挥独特的价值,也就是说游戏可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

例如在“圈圈走走”的幼儿游戏环节中,教师组织幼儿手手相牵,环绕圆圈场地步行,同时唱着《上学歌》。再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功能得到了锻炼,同时增进了与同伴之间的友谊,为良好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当然该游戏活动也达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在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中,能够推动幼儿审美观的形成,例如“音乐游戏”中,音乐元素的添加,能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同时幼儿手足情不自禁的舞动起来,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幼儿体会到音乐美以及节奏美。

总之,幼儿园教学阶段是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段,游戏教学环节的展开可以培养与锻炼幼儿的跳、钻爬、跑、掷、攀登这类基本性动作的能力,以及幼儿肢体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对其神经系统以及各个组织器官的发育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幼儿园游戏教学也可以达到消除幼儿紧张心理的目标,情景游戏环境的创设使其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中,同时有助于他们乐观向上、互帮互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二、应用游戏开发幼儿的智力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游戏可以达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幼儿园这一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之间可以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将新鲜的信息输送进大脑中,使其愈发充实,为幼儿记忆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推动了其认知能力发展的进程。

例如在“欢快的一天”的幼儿游戏中,教师在幼儿园中适当的场地为幼儿创设了“和谐之家”这一温馨的环境,鼓励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子女等角色,此时幼儿借助扮演不同角色的途径,在自由性、宽松性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利用不同的身份进行语言交流,学习不同角色之间讲话的语气,例如子女犯错误之时,爸爸以严厉的语气对其进行批评教导之后,又以耐心的态度去为子女讲解正确的行为方式。总之,在常态化的游戏环境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互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之所以认为游戏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积木堆积出房子、长城等各种形态,可见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智力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应用游戏充实幼儿的道德情操

游戏作为一项集体性活动,自身携带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合作性和知识性等众多特点。幼儿作为幼儿园游戏的主体,在集体性活动中,需要的是幼儿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包容,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例如在“有趣的绳子”的游戏中,教师一方面希望能够协助幼儿树立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他们与同伴互相合作玩乐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当然教师鼓励幼儿创造出多种玩绳子方法的环节中,能够使幼儿初步建立求异求新意识,这对他们良好道德情操的构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拔河能手”的游戏中,一方面协助幼儿筑造了积极乐观、不断向上这些健康思想,以及团结一心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在班与班的竞争中也培养了幼儿集体荣誉感。在“扶爷爷过马路”的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了他们向弱者奉献爱心的精神。

总之,幼儿园游戏能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乐观向上、集体荣誉感、包容、富有爱心等精神,对幼儿道德情操均能达到充实的效果,为他们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以及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使幼儿游戏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展,幼儿园应创造和谐环境,并始终坚持育人、寓教于乐的理念,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燕燕.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育人功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62.

[2]唐越桥.构建学前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6:88-92.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4

一、高校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色与优势

1、高校校报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 因此它具有本校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它反映学校领导意图和宣传学校重大决策, 反映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利用自身权威性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根据需要, 学校党委部门下达的文件或领导的讲话精神要在校报上发表, 广大师生员工通过校报了解上级部门的精神及重大决策, 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

校报的思想指导性是由校报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首先, 校报的指导性主要是通过对学校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 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给大学生以影响和引导;其次, 校报的指导性要通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以弘扬正气,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第三, 校报的指导性还表现在它的服务功能上, 如在校报上介绍考研、通过英语四六级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介绍求职就业的常识等等, 这都是发挥校报指导性作用的体现。

2、高校校报受众特殊, 发行广泛, 覆盖面大

高校校报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它的读者是一群具有求知、求新、求异和求启的高层次要求的大学生, 校报的文章可读性强, 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富有情感和理性的现身说法、充满爱心和关切的教导,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生动性, 效果也会更明显和持久。

校报发行量大 (面广) , 直接保证了校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校报读者范围为全校师生员工, 还可以包括学生家长并在各兄弟院校间交流, 波及学校每位师生, 扩及校园之外的社会。以笔者所在的《潍坊医学院报》为例, 每周五出版, 周末送到教职员工及学生宿舍, 每户、每舍一到两份, 让广大教职员工及学生了解学校新近新闻。以每月出周报四期为准, 为兄弟院校、教学医院及学生家长寄一次报纸, 用于交流, 兄弟院校、教学医院通过阅报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学校, 学生家长则通过阅读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 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校报是覆盖校园最广的宣传手段, 校报又是校园信息的总汇, 它所刊登的新闻几乎涉及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校报是纸媒体, 体积小, 易保存, 它不同于时事报告会, 也优于宣传橱窗、广播站、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即使学生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接受教育的第一时间, 事后报纸依然可以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3、高校校报贴近生活, 吸引力大, 有效性强

校报作为校园新闻传播媒介, 它所刊登的信息大多是发生在校园当中、学生身边甚至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事实根新闻临近性的规律, 其事实 (事件) 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形之中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了亲和力。[1]

校报的出版周期长。多为周报、旬报, 是定期出版的正式出版物。它可以就一个专题连续地开展讨论, 也可以根据一个宣传重点从各侧面分期组织不同的报道, 这样的好处是, 一方面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观察和理解, 另一方面, 也可以常出常新, 保持报纸的吸引力, 以利于长期施教。[2]

学生思想活跃, 每一时期均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状况, 校报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各种热点问题, 迅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或者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 有计划地展开工作, 必要时还可以出特刊、增刊, 以确保第一时间内开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解决实际问题。[3]

二、强化“办报育人”理念, 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

所谓办报育人, 一方面通过办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构建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实现育人任务。要求报纸的舆论宣传应把握好方向, 既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 也有引人入胜的内容、文风、版面的组合, 使读者从中获取信息, 受到启迪, 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另一方面是使校报成为知识密集型的社会实践舞台。学生是校报办报育人的主要服务对象, 办一份思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及时报道学生动态的报纸, 是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报应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是素质教育的灵魂。[4]随着形势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途径也变得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 校报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就必须强化其教育功能。

1.1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1996年9月,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 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 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 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具有重要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校报的基本要求, 也是校的职责。报纸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可以对广大师生到积极的鼓舞作用, 对错误的东西就能及时制止和纠正。

1.2弘扬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

校报弘扬主旋律, 应把重点放在弘扬爱国主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上。校报只有坚持“主旋律”宣传的格调, 才能起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作用, 才能获得广大学生的由衷信任和欢迎。“主旋律”的宣传应该是有机、巧妙地渗透和融会在各种消息、通讯、报道、言论等理论文字之中。因此, 校报要坚持多样化办报思路, 可采取征文、通讯、评论、杂文等各种体裁和形式, 配合学校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校报要注意教育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做真正有育人作用的新闻

高校校报要切实担当起育人的责任, 同时又应注意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 尽量让读者喜闻乐见。应该做到教育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做真正有育人作用的新闻。[5]

2.1把好采编关是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

作为校报工作者要创新办报理念, 从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出发, 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求新存异的心态、高瞻远瞩的视野, 以现代崭新思维来调整办报方针, 创造一种重新整合众多信息资源来满足受众需求的思维方式, 给读者提供一份精彩生动、有深度也有广度的精神食粮。同时, 新时期的高校校报编辑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握好政治方向, 要通过对校报学生记者的培养、稿源组织、内容编辑以及出版发行来影响学生, 明确弘扬什么和倡导什么, 从而达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

2.2提高校报品位, 打造精品栏目。

校报面对的是大学生, 是知识阶层, 在审美观念、生活情趣、文化修养、精神需求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追求。校报只有具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才能赢得读者, 才能更有效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的作用。一是举办读者参加的征文、笔谈等活动, 就社会及身边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教育。如学习十七大精神体会, 大学生如何求知成才, 怎么样看待出国留学、人才使用等问题进行讨论, 发动群众参与办报, 使师生员工通过校报进行自我教育。二是加强典型人物宣传, 用身边有成就、有贡献的师生员工的先进事迹进行教育。如《新清华》开辟的“清华人剪影”专栏;《潍坊医学院报》开辟的“山南海北潍医人”、“考研状元榜”、“身边你我他”等专栏, 把身边典型人物写得有血有肉, 读起来亲切感人, 阅后回味无穷, 受益匪浅。三是要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新闻报道, 用各种健康有益的信息去感染读者、教育读者。校报应紧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 围绕重大改革措施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新闻报道,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及时解决思想问题, 理顺头绪, 化解矛盾。四是通过校报的桥梁、纽带作用, 发挥各方面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新闻报道和发表收获体会文章等形式, 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理论知识, 参加社会实践。另外, 可开辟“家长信箱”栏目, 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2.3把校报办成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园地。

努力使校报工作成为学校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的一种形式, 使校报本身成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学校。校报可以通过培训学生记者, 使他们通过采访、写稿、编辑、出版等多种锻炼, 逐渐提高思想水平和多方面的能力。笔者所在的潍坊医学院院报编辑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培养学生记者, 制定学生记者工作条例, 实行规范化管理, 学生记者刻苦锻炼自己, 成了既懂专业又懂新闻的两用人才, 毕业分配时找不再难找工作, 成了用人单位的“抢手货”。现在北京协和医院、同济医科大学、山东医药卫生杂志社、潍坊市卫生局等工作单位都有本校院报编辑部当年培养的学生记者。

综上所述, 高校校报应把培养人才作为办报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和作用, 为大学生全面成才, 促进其健康成长, 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3]刘烔燎.对高蠵1ㄇ炕-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教育探索.2006, (2)

[4]闵黎.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4)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5

——基于以人为本视角

摘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育人功能;路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因此,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育人功能及其优化的路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及其育人功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

思想政治教学系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 [2],据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学系统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组成的复杂整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子系统和其他各类课程教学子系统。”[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子系统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要素。其中,四年制本科的课程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五门必修课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三年制专科的课程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三门必修课。[3]

其他各类课程教学子系统由相互联系的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组成,“主要包括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要素。其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性质和定位、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治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师形象等。”[3]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学系统的育人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各要素通过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对大学生顺利实现成人成才所起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和开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为实现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各要素通过协同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选择和纠正的功能,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4]。

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指教师综合有效运用系统的其他要素向大学生传授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在继承、批判、引导与创新的基础上使之内化为个人良好素质的功能。

人格塑造功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系统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情

绪调控能力和正确的自我意识等内容的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功能。

开发功能是指通过通过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育人功能弱化及其原因分析

(一)育人功能弱化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从高校出现并逐渐滋长“漠视、回避、厌烦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绪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够理想等情况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的育人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

1.导向功能弱化

理想信念导向弱化是指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对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形成的导向功能减弱,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世界观和价值观定位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以及宗教信仰多元化等问题。

奋斗目标导向弱化是指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对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点把社会奋斗目标转化为个人奋斗目标的导向功能减弱,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的缺失,或者片面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的物质享受、职业和婚姻家庭生活等功利化奋斗目标,相反却忽视成为优秀大学生、高尚公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见践行者的奋斗目标。

行为规范导向弱化是指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对引导大学生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规范自己行为的导向功能减弱,主要表现为由于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与道德与法律有关的事件和案件时有发生。

2.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弱化

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弱化是指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帮助大学生通过继承、批判、引导与创新文化使之内化为个人良好素质的育人功能减弱。主要表现为由于教学理念非人本化、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环境不良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先进文化素养的缺失。

3.人格塑造功能弱化

人格塑造功能弱化是指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弱化。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如自卑、抑郁、孤僻、多疑、冷漠、焦虑、敌视等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

4.开发功能弱化

(二)育人功能弱化原因分析

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教学系统要素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教学实效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学系统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组成的复杂整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子系统和其他各类课程教学子系统。

2、教学内容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缺乏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4、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发挥

目前,在高校部分学生中出现并滋长着漠视、回避、厌烦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不是积极引导,而是迎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当成单纯的知识课,只追求知识的新颖,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甚至在重大是非面前模棱两可。出现这种情况,同有的教师以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政治说教的片面认识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认识,明确评价和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标准,根本地说,是要看其是否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

“往往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知识教育功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是有失偏颇的。

----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郭志聪,石龙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2)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系统育人功能的路径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思想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全面贯彻尊重大学生的根本教育原则,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坚持人本化、个性化和人性化地开展教学育人工作。以人为本是高校教学育人的立足点,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育人工作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客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育人工作走进学生的心灵,全面激发学生成人、成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功能。

1、教学系统育人机制的优化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完善全员育人机制

管理、服务机制

学生自我教育

教育环境优化机制

首先,《意见》是指导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高校党委应当通过举办各种专题研讨班、座谈会等形式, 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充分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其次,完善的“教书育人”工作机制是教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保障。21世纪,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带来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改革的没有适应这种新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高校应建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进修培训、科研立项和福利待遇等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主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充分实现教学育人功能,促进高校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3]。

2、教学系统师德的优化

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育人功能

发挥好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书者必

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6]高校师德建设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7]教育部[2005] 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但是,在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下,高校存在“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学术道德缺失;意志消沉,事业心不强;好为„经师‟,不为„人师”等师德问题[8],严重影响了教学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可见,高校迫切需要加强师德建设。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师德建设应当“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各高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加强师德建设。(1)建立有效的师德培训机制。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是高校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师德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信念。高校应当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师德培训,明确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定期接受一定时间的师德培训,修身立德、铸造师魂,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荣誉感和神圣使命感,进而不断坚定职业理想信念。(2)建立科学的师德奖惩机制。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从职称晋升、住房分配、岗位津贴、课时酬金等方面,奖励师德行为高尚者,处罚师德行为恶劣者,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3)建立立体的师德监督机制。由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等组成监督主体,监督教师的师德行为,公开师德监督的结果,督促教师认真地践行师德规范。

[8]通过上述机制规范师德,促使广大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治学态度等方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育人功能。

3、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发挥教学育人功能的主渠道,因而,只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改革,才能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育人功能。

(1)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应当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实现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统一,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道德和人格问题。在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德育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整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和加强理想信念、道德、创新意识和人格健康等内容的教育。

(2)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功能的基础。笔者认为应当抓好以下方面工作:第一,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入手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从认真研究新理论、新问题入手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第三,从熟练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入手, 努力拓宽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广博的知识;第四,从理想情操、智慧才华、意志品格和言行举止等方面入手,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此外,还需要培养教学艺术和熟练的现代教育

技能等素质。只有从上述方面入手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战斗力,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功能。[9]

(3)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应当实现以下三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第一,实现由传统的“灌输法”向注重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说理式、案例式、专题研讨式”等教学法转变;第二,实现由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向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第三,实现由单纯依靠粉笔、教材、黑板和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向注重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的现代综合教学方式的转变。

(4)推进学生成绩综合评价标准改革。从知识掌握和理论践行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知识掌握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理论践行考核应重在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以及日常行为表现等。这两个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4、深入挖掘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教学育人功能

《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1)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直接载体,也是联系和沟通教学双方的基本素材。”[10]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前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的精神文化成果,其不仅体现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且蕴含着前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有些课程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如语文、历史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极好教材。英语、艺术类课程,在对外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介绍和欣赏中,也都蕴含着爱国主义等教育因素。理工科课程,虽然本身没有鲜明的思想性,但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渗透着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发展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各科的教学内容都是智育和德育的结合点,是可以大力发掘的丰富的德育资源。”[11]

(2)挖掘教师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见》强调:“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形象对直接影响着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教师形象主要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拘的工作作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良好的道德情操、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爱岗敬业精神、教学的语言形态、衣着服饰等方面[12]。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感染、激励学生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和行事准则。

(3)挖掘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师指导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座谈会、讨论会和报告会等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加强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健康人格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锻炼,如“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要求,严禁弄虚作假、杜绝抄袭等坏毛病。在进行实习、实践活动过程中身先士卒,为了一个工艺、一个流程,不嫌脏、不怕累、肯吃苦,深入一线向工厂技术人员学习,那种为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和严谨作风必然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并影响学生今后

[13]的工作与生活。” 促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

惯、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略谈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84-01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即教书重在育人。所谓“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说的就是三寸柔毫里挥洒出来的书法艺术,无声胜有声,无形却见心。下面笔者试结合日常教学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通过书法教学,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随着汉字的逐步演变,书法也随之发展。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认识我们民族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加强对祖国的文化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对此,每天笔者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们播放书法教学或者大师书写的视频,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观看欣赏中,不仅提高了书写水平,更在书法的字体演变中感受其神奇,惊叹我们祖国的伟大。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去探索发现关于我国更多历史的想法,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精神。

二、通过书法教学,提升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书法仅仅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写好字吗?不然,其实在指导孩子们写字的同时,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道德、意志等精神素养。

例如,《燕子专列》这篇课文中,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把握“车厢”的“厢”的结构,笔者是这样指导的。

师:“厢”字是什么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呢?

生:半包围结构,由“厂”、“木”、“目”三部分组成。

师(板书“厢”字,故意将“木”和“目”写得很大,溢出“厂”字,继而让学生观察评价):看到这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木”和“目”写得太大了,“厂”都装不下了!特别是“木”字,把捺写得特别长,就好像一个人故意踢出长腿霸占地盘似的。

生2:我也觉得“木”字太霸道了,“木”应该将自己的捺变成点,腾出更大的地方给“目”住。

师:是呀!同学们说得真好!字就像我们人一样,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之间也要做到互相谦让,这样整个字才会更美观呢。

那节课后,孩子们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当“木”作为偏旁时,要将捺改成点,而且也深深地懂得了写字、做人都应该互相礼让的道理。这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另外,为了让学生领会“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深刻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结合书法历史长河中的范例,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使之领悟。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学生一定倍感兴趣,更会为之动容,产生对书法的好感,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三、通过书法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做事容易走神,如果忽视培养他们的专注精神,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和办事的效果。大部分学生书写习惯不是特别好,总是将头埋得很低,并且弯腰驼背,因此,近视的同学特别多。针对以上现象,也为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笔者特地调整了一周的课程,安排了一节写字课。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规范,不仅能让他们写好字,而且能让他们逐渐养成专注的精神,对培养他们专心致志的习惯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四、通过书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班有这样一位后进生,基础不是特别好,当笔者第一次翻开他的作业本,发现作文句不成句,词不达意。但自从安排了书法(写字)课,之后又组织了两三次书法比赛,他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赛前,笔者给学生们讲解了写字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当评比作品时,笔者惊讶地发现他的字虽算不上多出彩,但字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每个字都显示着他精心的书写。在评奖后,笔者特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且给他颁发了“书法潜力之星”证书。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学习更认真了。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笔者在平日的单元测验中,也附加书写这一部分的分值,书写工整漂亮的可额外增加3~10分不等的分值。渐渐地,孩子们的书写进步极快,学习劲头与自信心也越来越足。

五、通过书法教学,引领学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让孩子欣赏字帖时,要引导孩子欣赏字体的结构,还需渗透书法的内容,让他们深刻欣赏品味作品。如歌颂祖国的赞美诗,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度化众生的佛理悲咒,亦或是经久传诵的名言佳句等,这些作品大都言语精简,意味深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

总之,书法教学积淀着深厚的德育功效,只要教师将书法教学合理运用,与德育有机结合,便可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出既有高雅艺术素养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7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图书馆高品质、丰富的文献资料、数据信息,是学生知识储备和谋求全面发展的精神食粮。高校图书馆一般拥有大量的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献,以及塑造良好品德,树立高尚品质方面的书籍资料,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校里,阅读的最佳场所是图书馆,图书馆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周到的服务和娴熟的服务技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阅读服务专业性、“以人文本”的人文关怀。特别是随着高校现代化的发展,大多图书馆具备优美环境、摆放整齐的书刊、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等,愉悦和舒适的读书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知识海洋的向往。学生通过阅读这种主动接受教育的方式,激发思想灵感,感知人文精神,进而培养人文素质。

(三)拓展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图书馆是集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多门领域知识于一身,及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养成的重要平台。现代化的设施、丰富的馆藏、幽雅的学习环境,图书馆特殊的文化氛围和阅读功能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时,图书馆的藏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完善知识结构,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夯实专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高校图书馆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多重作用

(一)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最具内涵的活动平台

随着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图书馆在所受教育中起的作用逐渐递增。中小学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而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学生自学,学生业余时间和自学的主要场所就是图书馆。有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平台,图书馆丰富的书籍和广泛的数据资料,为学生提供最具内涵的知识平台。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图书馆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再建设的过程中。从微观角度而言,教师、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师生从教学、科研、管理和娱乐活动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地改造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图书馆有选择性地对校园文化进行导向控制

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是学生的知识宝库,随着缩微、音像、电子出版物及机读文献、网络信息、光盘数据库等的产生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导向作用凸显。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途径

(一)加强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建设,提升育人水平

首先,图书馆要进行文化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数码资源,扩充图书馆信息提供方式,不断更新馆藏,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者答疑解惑,知识诉求的宝藏。其次,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培养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文化意识,造就一支业务技能精练的服务队伍。最后,营造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氛围。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倡学生读好书、读名著,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二)提供第二课堂平台,辅助课堂教学育人

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广泛地了解专业范围内学术进展、发展趋势,以及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图书馆为教师提供最丰富的资源。现代高校的图书馆每年会用大部分的经费去购买数字资源,在校园网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置身虚拟图书馆中,寻找自己的资料,获取知识,图书馆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第二课堂平台,成为辅助课堂、教学育人的坚实力量。

(三)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多渠道进行信息教育

高校图书馆不仅具备培养学生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具有信息教育的职能。在培养学生搜索、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起着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很多高校图书馆,基于信息教育职能,可开设论坛、讲座、课程,达到培训的目的。

(四)发挥娱乐调适功能,培养良好情操

图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开拓眼界,还能发挥娱乐调试功能,培养良好情操。图书馆以其特殊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地、多方位地感知世界、滋养精神和调试心理,为学生不断输送有益的精神食粮,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提供制度约束平台,促进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

图书馆制度的建立同样具有广泛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图书馆规范学术失范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品德。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一个机构,有其严谨的规章制度,从爱护环境、爱护书籍到阅读时保持安静、滞期还书惩罚等规定,潜移默化地促使读者行为规范的养成。

参考文献

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教学思考 篇8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决爱国爱家问题

多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渐高,不少学校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艺术学校的大学语文如何改革?在保持大学语文文学功能的同时,开设了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学生人文素养课。根据调查的情况显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不知、不会、不关注的现象比比皆是,误读、误判和误会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具体表现在传统文化知识匮乏、鉴别能力低下和人文素养不高,致使有关道德价值、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修养严重缺失。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对文化的鉴别力较低,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能力和行为。

为了落实好习总书记“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指示,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急待提高的现实状况,开设了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中国传统文学、中国民族艺术、中国民俗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完善课程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其思想内涵,细化出传统文化的十种精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爱国主义、科学、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勤劳实干、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我节制精神,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接轨。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浓厚兴趣,增强回归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传统文化中确立和倡导的这些精神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确立,“四有”新人的培育,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培育和引领作用。

二、提高对多元文化的鉴别力,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解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因多元文化冲突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道德化与功利性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明显的泛道德倾向,而当前传统文化的泛道德倾向正受到挑战,经济与道德两者的位置出现了转换,经济意识则从附属地位上升到了主导地位,发展经济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任务,经济发展状况也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倾向,把道德绝对化,甚至脱离现实的要求,片面扩大道德的作用,从而造成了道德与现实的二元对立。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强调对物质利益关注,必然形成中国传统泛道德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性的冲突与对立。其次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并不仅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社会中的一员。如宗法制度下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确了国家、社会和家族的整体。而当前个体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求成为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众多人尤其是大学生追求的终极理想。再次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个人要有一个相同的思维指向,这就造成了人们的从众、趋同的思维心理。可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文化背景也带来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他们追求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传统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

在整合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文化要有辩证的认识,择其优者而育之,学生对传统文化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借此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要改变过去“被动接收和灌输”为“主动汲取和提炼”,使传统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如通过对清明节网上祭典,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形式改变,结婚前的彩礼该不该收,“七夕节”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情人节等的探讨,让学生思考传统节日习俗变化的时代意义。又如对孟子“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我们结合国际局势和习近平外交智慧中的儒家思想,重点讲了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使学生明白中国的外交智慧与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操守。

三、正确评价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优势,兼容并包,解决洋为中用的问题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摒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处于攻势,而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对劣势,处于守势,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对此在系统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一章,旨在通过文化对比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学习其精华。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精神的讲解,文艺复兴的成果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都促使学会思考与借鉴,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个人的素养与内涵。

四、强化传统文化的实践性,增强知行合一意识,解决自觉躬行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为了增加实践环节,编著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概论》和《大学生人文素养实务》。

而自我磨练的修养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能够指导我们到现实生活的大潮中去实践、磨练,去寻找、获取精神生活启示和道德生活体验。至于如“慎独”、“自省”、“改过”等思想修养方法,不仅在历史上行之有效,在今天仍不失为难能可贵的修养方法,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和应用。强调道德践履,启发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在课堂上要克服“听起来必要,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知行脱节现象、“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与己无关的意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格分裂模式等状况,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底线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在考核成绩的比例和标准上突出知行合一。考核不仅考察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更重视把平时表现加入考核之中。将课堂管理规定的落实、个人学习态度礼节礼貌的表现、教室卫生状况的维护、优秀行为品质的褒奖等与平时考核挂钩,并逐步将平时成绩占比由过去的30%调整为50%,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加分依据。还要看学生是否有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高雅的审美情趣。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改变是明显的。

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仅通过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而达到学生德育的效果过于理想化,如果每一门课程都能够对传统文化的教化有所偏重,真正挖掘出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制度和合力,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那么对学生成长和教育的效果无疑将是巨大而惊人的。

摘要:大连艺术学院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开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人文素养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真正解决好民族自豪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知行合一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改革,思想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密.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9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 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史是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记录了多位中外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发拼搏的故事.我国古代的一些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如秦九韶公式、杨辉三角形、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中不少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的出现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近似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因此,如能根据有关的史料恰当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精神.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初中数学中充满了许多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有理数与无理数、正比与反比、精确与近似、直与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揭示矛盾、总结规律,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例如:一工程队修一条路,原计划12天可以完成.(1)现在要提前2天完成,平均每天工作效率提高的百分比是多少?(2)如果工作效率每天提高25﹪,可以提前几天完成?这道题中每一小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都在发生变化,题与题之间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第一题的工作时间减少,那么工作效率发生变化,每天比原来工作效率要提高一些,这道题便是求平均每天比原来增加的百分比.第二题却恰恰相反,工作效率提高了,这就使得所需的工作时间减少,题目的问题正是“可以提前几天完成”.通过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 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1)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教师不仅可以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实习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数学学具、实地测量,深入农村、厂矿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2)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初中数学教师要在备、讲、批、复、考等教学环节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3)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教师教育学生对于数学中的每一条定理、公理或结论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认真想一想为什么成立,如何推导出来的,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审美方面的教育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中的美育无处不在.数学的简洁美、概括抽象美、转化美、逻辑美、严谨美、数字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形的和谐美等等,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从形式上看,阿拉伯数字“1,2,3,4,5……”书写形式变化有序,就像一串美的音符,各种几何图形,富于对称之美,变化之美.从内涵来看,数学表达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任何语言所不及的,除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外,初中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补充一些美育内容,把数学美作为一种诱因,往往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数学美的和谐性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方法体系,这对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有积极的意义.具体生动的数学美不但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的方向,对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能使他们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数学教师,不要忘了美的诱因,美的魅力.

二、数学教师要强化德育意识

初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则更应该强化德育意识,重视发挥数学科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和课内外实践都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寓德育于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初中教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因而数学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端庄的教态、工整的板书、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严谨而活跃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茁壮成长.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育人功能初探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辩证法,德育功能,美育功能,智育功能

数学, 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实施新课改后, 它始终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要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宗旨, 教材大量选入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为引入数学新知识的材料数据, 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材料可信度高, 比空洞的数据说教具有更强的实际效果.新教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 组织, 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和认识世界在数学教学中, 实施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包含两层含义: (1) 数学知识所揭示的对立统一规律, 数学内容所展示的现象与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 数学变化过程中所蕴涵的量变规律, 等等, 都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相互联系, 要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为我们在新课改下,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 贯穿和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本文将从数学基础教学的实际出发, 运用辩证法的思想, 阐明数学教学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

一、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严密性和创造性, 而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培养思维能力的严密性, 克服思维的凌乱状态;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克服思维的保守状态, 是现阶段我们教师值得探索、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曾记得, 有一则欧洲教育笑话, 内容如下:设在一条船上, 有75头牛, 32头羊, 问:船长几岁?文章说, 美国的小学生有40%说船长是43岁, 因为75和32这两个数, 加起来为107, 不会是船长的岁数, 相乘相除也都不合适, 因此, 只能相减, 故得43岁.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A·费尔德说:“这是我们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例子.”看了这个笑话, 我想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背景下, 我们的学生对这一笑话的反应如何?我让我教的两个班做了此题, 结果只有20%的学生说不能做, 80%的学生都有答案43岁.此后我让我的同事也要求他的学生做此题, 结果也和我们班差不多, 此时, 老师给学生口头提示一次, 则回答不能做的提高到近半数, 最后, 老师在黑板上强烈提示:“若不能做, 就写上不能做”, 结果, 大多数学生都答“不能做”了.当时, 我感到非常吃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学生能“算”出船长的岁数.下课后问学生:“你们是根据什么做出来的?”此时学生们都笑了, 说:“老师出的题哪有不能做的呀?”再问:“你们想过这题不能做吗?”回答:“想过, 但老师不是讲考卷上要尽量写, 不写得零分, 写了可能有分, 而且写错了反正不扣分吗?”如此回答, 使我猛然醒悟, 笑话虽然出在学生身上, 而根源却在我们教师身上, 教学生这种应试教育的诀窍, 最终是导致学生“丢掉自信, 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盲从教师, 盲从考卷”.因而欧洲教育笑话的测验, 实质是一剂清醒剂, 使我们忽然觉得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含义十分宽广, 值得一议, 本人认为它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能力, 树立自信心.上述“欧洲教育笑话”的测验就是一则典型的例子, 一个人丢掉了自我主体意识, 何谈德育;其次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如:培养学生为升学做“状元”的功利主义“好胜心”, 还要培养学生为探索宇宙奥秘的追求真理的“好奇心”, 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其适用范围, 经常结合事例说明逻辑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创造性的重要, 并指出数学中的形式逻辑思维只是一种思维形式, 在思辨领域、科学实证方法、情意形象思维等许多方面, 形式逻辑是不够用的.教育中, 例子选得好, 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方法, 很有教育价值, 否则, 将适得其反.最后还要营造好的“教室文化”氛围, 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都有礼貌、合作、竞争、友谊等方面,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学生间的合作讨论, 考试得失的对待, 等等, 都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数学教育的智育功能

数学教学时刻离不开为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的任务.以辩证法的思想观点指导这些智力活动, 就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提高解题能力, 改善思维品质, 最终提高智育质量.具体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但是学生要透彻理解每一个数学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数学概念往往显得抽象, 对数学概念进行实质的剖析、把握, 需要信赖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去指导. (2) 提高解题能力.解题训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并不是单纯依靠追求解题的数量就能奏效的, 解题就是解决矛盾, 因此, 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 就能克服就题论题的弊端, 透过现象抓实质, 掌握规律, 以少胜多, 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3) 改善思想品质.开发智力, 提高能力的核心是发展思维, 数学思维是人脑与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认识数学规律的心理过程, 所以从本质上说, 正确的数学思维也必然受到辩证的支配, 具有辩证的特点.在思维活动中注意辩证法的渗透就能改善思维品质, 正确反映数学对象, 认识数学规律, 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三、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

数数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 提高创造美的自觉性;在这样的过程中, 辩证的思想方法能启迪学生的创造灵感, 使他们获得创造数学美的动力.如几何学常常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形象, 几何图形圆是全方位的对称图形, 美观、匀称, 无可非议.又如正三角形、五角星等常用的几何图形都因其对称和谐而受到人们喜爱.曾记得在一堂公开课上有一题目:在一块矩形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 使其面积为场地的一半, 要求设计美观, 这是将美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典型题.再如要求学生用等腰三角制作图案, 并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名称, 结果同学们的作业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这种寓美学于数学教学的设计, 已经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美学观点看问题仍然要用辩证的思想方法, 外形上的美观, 并不一定是真实和正确的, 一些看来十分美观、和谐的运算和公式, 实际上并不正确, 如许多学生根据美学的和谐原则, 习惯地认为的确, 这些“算式”是何等的“对称”、“和谐”、“美观”啊!所以,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 从一定程式度上是从美学观点出发的一种本性的体现, 我们不要过多地责备这些学生, 相反, 我们应珍惜这种审美意向, 并鼓励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充分运用这种审美创造性和辩证法的思想去认识和理解数学.告诉他们:美观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东西, 罂粟花虽然美丽但是有毒, 金玉其外可能败絮其中, 光靠美观, 不足以学好数学.如上面提到的, 学生认为是美观的算式, 结果却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经过通分, 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这样, 我们就以“美观”的表面进入了“美好”的实质.实际上, 在数学王国里, “美好”的数学随处可见.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这一公式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不美观, 但是, 当我们了解它, 欣赏它后, 就会感到它的美好, 这一公式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表示它有两个根;a≠0, Δ=b2-4ac会显示根的数目及方程的性质……所以, 当你和它熟悉了, 就会觉得它形式上虽难看, 实质却是美好的.正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 外表虽丑陋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数学结果在外观上有的美观, 有的不美观, 但不美观的数学也包含着“美”, 因而, 我们看任何事物, 都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 外形美观的固然漂亮, 但外形不美, 实质非常好的东西, 我们更要去探索、发现.事实上, 美妙的感觉需要培养, 需要自己去感受, 每个喜欢数学的人, 都曾感受到那样的时刻, 一条辅助线使无从着手的几何题豁然开朗;一个技巧使百思不得其解的不等式证明得以通过, 等等, 这时的快乐与兴奋是难以形容的, 也许只有用一个“妙”字才能加以概括.这种美妙的意境, 会使人感到天地造化数学之巧妙, 数学家创造数学的深邃, 数学学习领悟之欢快, 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丽.总之,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要运用数学的美育功能, 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 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创新精神得到发扬.

浅谈少儿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11

【分类号】G623.75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切实加强书写指导。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所以在小学中搞好书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更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其多方面的育人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一、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书法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会大有裨益。

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书字不过一技耳,而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

北宋朱长文曾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务,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书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欧阳询勤勉好学等。 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通过讲述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陶冶性情、锤炼品格,不断提高人品修养。

二、学会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鲁迅曾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的节奏。”它具有十分鲜明的美育作用。

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细看和反复品味的重要因素。“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圆笔的婉媚,方折的雄强,藏锋的含蓄,露锋的神气,不同的形态变化可以给观赏者不同的艺术感受。同样是一个笔画,会有不同的审美效果。有的“横若干里之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若高峰之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有的如“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划沙印泥”、“万岁枯藤”等,这都是具有力量感、立体感又有丰富审美内涵的生动笔画。

我国的书法艺术,虽然是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但“形”的产生离不开“势”。一幅作品中,如果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逐势瞻顾: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整幅字就会显得意所相聚,精神挽结,而给观赏者一种笔势流畅,气息贯注,神气完足的艺术感受。我国古代许多优秀作品,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奔放,有不可阻遏之势;有的激越顿挫,有神采飞扬之态;有的沉静茂密,有的淋漓酣畅,文从理顺,心手交会,操纵自如,给人一种血脉相通,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受。

三、掌握技能,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少儿书法教学,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法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书法教学的智育功能。

1.观察力的培养

书法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对象是字中笔画的形态、书写方法、笔画的位置、结构的搭配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还需要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行训练。例如“谢”字,首先从整体入手,分析结构是左右右结构。再看局部:结构中部“身”字正直、体窄,是左中右结构中最长的一部分;左边“言字旁”的上端右倾,下端提笔与“身”字的下撇穿插;右边“寸”字左靠,横画左缩,竖钩正直,钩脚挑向字心方向,点画左靠。“谢”字笔画疏密有致、穿插呼应,结构稳中有变化。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力。

2.记忆力的培养

书法教学中十分注意记忆力的训练,尤其是临帖的训练,它分为摹临、对临、背临、入贴、出贴,摹临要求学生以字帖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笔法,固定运笔的手势,理解并熟记笔画的走向及组合,从面掌握贴中字的风格、特点;对临,即照着字帖上的范字,模仿着写;背临即脱离字帖,依靠记忆写出范字;入帖即通过临习,从形似到神似,达到形神兼备。入帖并非易事,出帖则更为艰难,而且学生对书法作品分析力的提高也离不开记忆。现在学生不善记忆、更不善于用记忆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在开拓新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网的基础上发展,也就是学生必须要记住旧的知识,并且清楚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解决新的问题。它需要知识的连贯,这与记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3.思维能力的培养

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开始的引导作用,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正确地分析,使学生更为活跃,敢于思考,樂于思考,成为教学中思维训练的主人。

例如,进行“左右结构”教学时,如何处理左部分和右部分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先带领学生分析范字“埠”:左边结构小、重量轻,应居中上,尽可能地与右边结构保持上平。如果将“提土旁”写得靠下,与右边结构齐底部,那么“埠”字必然会给人以高低悬殊的不舒服感。然后,再出“现”“屿”“野”让学生分析,这是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掌握了“左小右大”的字的结构特点后,再让学生分析“左大右小”的字,如“趴,经过讨论、实践后,得出“左高右低,左右结构底部平齐”的结论。

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篇12

1 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育人的优势分析

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高地, 其首要功能就是文化传承。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在文化传承的同时, 离不开文化育人内在价值意蕴。从文化育人的主渠道看, 大学课程教学是前沿阵地。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均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育人功能, 此外, 每个学科又彰显出自身的相对优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还应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较于其他学科而言,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相对优势如下:

1.1 从学习动力看, 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背景下, 英语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 更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 开拓眼界, 顺利就业以及出国留学的重要工具, 愈来愈被大学生所高度重视。加之高校教学的学分制改革, 英语成绩的优劣已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获取奖学金、考研升学的重头戏,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使大学生普遍对外语学习和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高的认同度。

1.2 从课程特色看,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 该教材编排合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凝聚了外来文化的精髓, 涵盖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 指向大学生关心的价值观、婚恋观、交往观、生命观等热点话题, 展现出多元文化魅力。比如《美国人时间观念》这一节的中国人与美国人时间观念的课堂讨论, 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思考, 同时还启发了大学生反思自身梳理时间观念, 加强时间管理,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1.3 从教学方式看,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伴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模因论、RICH教学法被大学英语教学采用, 提倡师生平等, 关注教学对话的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为代表的教学哲学的引入, 以及哈佛网络在线公开课、“慕客”学习等网络多媒体学习方式的兴起,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教学由于自身具有的基础性、学科交叉、文化多样、跨文化性等特点, 使其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方面, 具有相对优势。

2 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育人实践中的困境与探因

2.1 教与学的价值取向上, “教”与“学”的异化亟待解决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泛知识化的倾向, 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一, 在“教”的方面,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的外语成绩作为教学唯一目标和评价单一尺度, 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作为教学的最终旨归, 这种取向, 贯穿在词汇、阅读、翻译、听力等教学过程中, 文章的写作结构、主题思想、审美培养和人文关怀被忽视甚至省略, 教学异化成为一种及格率和过级率的“技艺”。其二, 在“学”的方面, 部分大学生将外语学习当做是修满学分, 获取奖学金, 英语过级及考研升学的工具。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的评价是“跳板”, 比拼几天背下英语词汇“宝书”, 背诵万能作文模板, 搜罗英语考试“秘笈”资料为不少大学生趋之若鹜, 英语学习沦落为一种“畸形的追求”, 外语教学把学生和生活世界疏离开来, 使得外语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渐行渐远。

2.2 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态度上, 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亟需引导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 一些大学生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表现出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两种态度。其一, 文化自卑, 突出表现为抬高外来文化, 贬低民族文化。例如, 在节日文化的课堂讨论中, 一些大学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值得过”,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 他们觉得”早就过时了, 应该废除”。其二, 文化自负, 表现为贬低外来文化, 抬高民族文化。一些大学生认为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才是精髓, 英语的历史远不如汉语发达, 加上翻译软件很多, 大学没有必要开设英语课程, 自己更没有必要学习英语。

2.3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文化育人”意识缺场

古往今来, 大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 西方国家通过电影文化、消费文化、宗教文化等隐性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跨文化的特点,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构造的多元文化背景下, 不可避免地遇到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 加上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爆炸”效应, 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英语教学中, 反映出政治信仰动摇, 价值判断缺失和文化鉴别无力。对于学生思想诉求, 一些大学英语教师表现在教学中“文化育人”意识缺场, 主要体现在:教学意识上, 只进行教材授课, 不注重德育渗透;教学方法上, 教学文化视野狭隘, 缺乏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引导;偏重课堂授课, 疏于与课下的学生交往和思想交流, 课上教学与课下育人脱节。

3 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

3.1 培育文化自觉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理论的创始者、社会学家费孝先生强调,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培育自身的文化自觉, 以自身的文化自觉, 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文化思维取向:做到知己知彼。要从“知己”做起,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本国、本民族文化精髓, 实现文化认同;其次要做到“知彼”, 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 学习了解外来文化, 培树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最后, 在“知己-知彼”的文化碰撞中, 实现文化自觉。也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 才能树立文化自信, 克服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 实现英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3.2 加强文化内涵建设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角度看, 大学教师的文化内涵虽然无法直接量化, 但却与获得教学认同、实现教学效果、构建师生和谐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亲其师、信其道”, 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内涵要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理念。要从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入手, 利用自身文化优势, 采取辩证的“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祛除文化偏见和傲慢, 培养学生的世界胸怀和国际眼界。第二, 要优化知识结构, 从跨学科视角, 完善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 提升自身整合不同文化的能力,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化多样性。

3强化母语文化输出

由于受到传统的英语教学范式和教学理念的负面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凸显“逆差”态势, 即:过于偏重英语语言和文化输入, 忽视甚是省略作为母语的汉语和文化的输出, 大学生心目中, 形成了英语的“光环效应”, 不仅影响英语教学的实效, 更使得汉语言文化的传统文化精华被边缘化。这方面, 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以电影《功夫熊猫》在美国本土上映为例, 该影片中的很多名称没有翻译成英语, 反而选用了对应的中文发音, 例如:乌龟是“Oogway master”, 师傅是“master shi fu”。实际上, 随着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大国地位的不断崛起, 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文化, 也展现出喜人的输出能力, 比如,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kongfu (功夫) 等等, 都成为规范英语的新词新语。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中, 应结合报纸广播、美国电影等媒介, 增加母语输出的教学引导, 提升母语输出的价值文化品味。

此外, 高校还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下, 建立完善全员育人机制, 通过结对子、班导师等教育载体, 将大学英语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大队伍中来, 发挥其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优势, 与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形成文化育人的协同机制, 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优势, 同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育人的实践困境, 即:在教与学的价值取向上, “教”与“学”的异化亟待解决;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态度上, 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亟需引导;在教学过程中,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文化育人”意识缺场。最后, 文章提出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 即:培育文化自觉;强化文化内涵建设;强化母语文化输出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协同教育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育人,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会.“文化育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实现[J].校园英语, 教研版, 2012 (9) :163.

[2]白臻贤.语言与存在的断裂:外语课程文化自觉价值取向检视[J].外语学刊, 2012 (5) :29.

上一篇: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法下一篇:以写促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