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2024-07-10

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精选12篇)

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篇1

一、情绪与声乐教学

(一) 情绪。情绪有广义和狭义的界定, 广义的情绪指相对强化的情感, 狭义的情绪则指随同复杂的无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愉快、恐惧及食欲等类似的体验。严格来说, 情绪是情感的一部分, 是人对客观事件或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反应或态度。

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 情绪在教育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人类高级社会行为的内在体现。

(二) 情绪与声乐教学。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声乐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引导, 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 并将一定的情绪作为身份主导。不同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如热情振奋的情绪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消极低落的情绪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紧张。不同的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二、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功能

(一) 情绪的动力功能推动教学活动开展。情绪的动力功能是指情绪对个人行动的推动作用, 如推动某人进行某种活动。有研究表明, 情绪的变化能够带动生理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可能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相应作用, 如情绪愉快时会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 情绪沮丧时会没有心情去行动。动力功能在声乐教学中是能够帮助教师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的, 比如教师积极的情绪能够使学生的精神更加亢奋, 让他们在课堂中更加大胆地去放声歌唱。而对于学生而言, 在课堂中保持积极的情绪, 会有更好的演唱状态, 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找到音乐的情绪点。

情绪的动力功能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样的, 声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保持微笑, 将丰富的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们, 并用赞许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 为他们注入精神的力量, 推动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 让教学活动变得丰满有趣。

(二) 情绪的感染功能调动声乐教学课堂氛围。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情绪对他人情绪产生影响的功能。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被他人所察觉, 并对他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情绪的感染功能, 在作品内在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歌唱技能和自身情绪去影响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在情绪共鸣下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教师调动声乐教学课堂氛围的有力武器, 教师应该学会情绪的感染功能来感染学生的情绪, 引导学生练习运用自身情绪感染听众, 做到自身情绪与作品情绪的完美结合, 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

(三) 情绪的迁移功能拓展声乐教学内涵。情绪的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能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学生如果喜欢某一位老师, 就会喜欢那个老师的课。所以, 在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情绪的迁移功能, 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所喜欢的老师, 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课, 并更加喜欢声乐。除此之外, 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声乐课, 让声乐课堂变得更加有内涵, 还要培养自身的情绪迁移能力, 在声乐课堂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声乐的热烈情感, 让学生被自己的魅力所吸引。其次就是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 与学生培养出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情感态度, 从而让学生相信自己, 让学生爱上声乐课。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加深声乐教学内容的内涵,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声乐的魅力, 让他们真正地爱上声乐这门艺术。

(四) 情绪的调节功能提高学生应变能力。情绪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能够对人的认知活动产生导向和组织的作用。 情绪的调节动能主要表现在积极的情绪能够对人的认知活动产生积极的导向和组织作用, 消极的情绪能够对认知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上。声乐教学是学生们的认知活动,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吸收、练习、内化相关的知识或者技能, 这就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来调整教学, 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去学习声乐, 帮助学生训练自身的应变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形式各异的学习内容。应用情绪的调节功能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如果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利用情绪调节自身学习状态的话, 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不同的情绪对声乐教学的影响是不同的, 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发挥情绪的功能来帮助声乐教学的高水平进行。通过讨论情绪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并从情绪的动力、感染、迁移、调节四个方面的功能来讨论情绪对声乐教学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情绪,声乐教学,动力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进.试论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探索, 2001, (04) .

[2]郭德俊, 田宝, 陈艳玲.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05) .

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从思想观念和心理因素入手,结合心理学知识,对不良思想观念及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期对具有不良歌唱心理的声乐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不良歌唱现象心理分析矫正对策

歌唱是在人脑的控制下,通过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协调实现的。我们知道,声乐学习中技巧的掌握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在演唱中也是凭直觉调节有关肌肉运动,而这些运动都是在大脑的调节下进行的。大脑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特别重要。

用简单的话说,歌唱心理就是“对歌唱的想法”。想法正确,歌唱的心理状态就好,学习进展就快,演出效果就好。反之,演出效果不佳。可见,思想观念对歌唱心理的培养起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对歌唱心理进行分析。

一、不良歌唱现象分析

1.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有些声乐学习者认为歌唱的技术方法就是歌唱的一切,进而产生了唯歌唱技术论的错误观点。当然能认真学习歌唱技术方法的确是好事,但歌唱技术只是成为优秀歌手的一个组成部分,歌唱心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种类型一般会导致实际演唱中的动作性和肌肉性的紧张,也可称为技术性紧张。错误的技术要求,错误的训练方法,急于求成,乐于攀比,是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它表现为强迫性地驱使动作完成,导致身体僵硬、表现力缺乏而影响整体表现。

2.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这种类型一般表现为心理和机体的紧张,也可称为心理性紧张。由于表演者的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倾向或者客观环境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和机体的紧张,导致已经形成的技能不能正常发挥,演出时周身不自在,全身器官不由大脑支配,完全顾不上表现歌曲,有的甚至忘词、跑调,从而影响了整体表现。平时练习时缺乏信心和表演时怯场即属此类。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思想观念不正确,造成歌唱心理的破坏,从而影响了演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前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无论心理上表现出哪种现象,总是有规律地依存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声乐也不例外,同样依存着某些心理现象,并受这些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

二、不良歌唱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心理现象是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下,歌唱心理也很复杂。下面就从个人心理因素中情绪、信心、兴趣及个性等方面分别来分析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端,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现代声乐心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觉等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协调。因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所以情绪对歌唱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前面提到的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特别重视声音技术,然而当声音在某一音高发生错误时,就会忧心忡忡,产生一种失落感,情绪表现消极,这样必然就降低大脑中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使歌唱的统一运动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演唱失败。

2.信心、兴趣对歌唱的影响。前面所述的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由于急于求成,整日练习超出自己能力的高音及难度曲目,而使自己慢慢对歌唱失去信心,同时由于屡次演唱失败而对演出也失去兴趣,从而使歌唱心理受到极度破坏,由此不难看出信心、兴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协调,那么,当我们对演唱充满信心时,精神状态就会随之高涨,大脑皮质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此时人脑高级神经系统就会很好地将发声器官等协调起来,使各部分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运动。反之,情绪低落,发声器官各部分就处于懒散状态,必然导致演唱失败。同样,当我们对演唱充满兴趣或对你所表达的歌曲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完成它,同时也充满信心,情绪也会表现为积极性,那么演唱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失败。所以,歌唱信心及兴趣决不能破坏。 3.性格对歌唱的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气质的制约,在心理学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在性格上表现为外向型,而黏液质与抑郁质表现为内向型。外向型的人一般比较开朗、活泼、爱活动,情绪表现一般比较积极,对于任何事情都比较自信,所以演唱比较积极。而内向型的人缺乏自信心,比较孤僻和害羞,所以比较容易“怯场”(心理专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而我们大多数人属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向型,所以一般在初上台时都会产生“怯场”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克服。

不论是歌唱观念还是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不良歌唱心理,都会给歌唱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不良的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中的一块极大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从不良的歌唱心理中解脱出来。

三、不良歌唱心理的.解决方法

1.正视歌唱中的紧张。紧张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常反应,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其实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正是因为紧张而调动起了周身器官的积极运动,使歌唱具有生气和艺术感。所以表演时应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一味地担心,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态度才是关键所在。只要整体状态积极,就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歌唱表演。

2.加强“以情带声”的培养,做到“声情并茂”。实践表明,做好“以情带声”不仅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同时也可大大减轻歌唱负担,还可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比如在唱一首特别喜欢的歌曲时,你绝不会因为歌曲中的一两个高音而害怕,反倒会把它唱得很好,其实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投入歌曲的表现与情绪中了。在某次招生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唱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论歌唱技巧,只能说是初学者,但是她的情绪运用得非常到位,几乎圆满地表达了歌曲的内涵,给每位考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衡量演唱的好坏,技能技巧与歌曲内涵表达同等重要,甚至表达内涵更为重要。因为歌者的目的是表达歌曲内涵,让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而不是单纯地炫耀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艺术修养,努力去理解歌曲,探寻它的艺术内涵,认真品味它的艺术特点。

3.培养正确的歌唱心态及思想观念,加强自信心的培养。第一,歌唱是一个整体的多项组合的运动,高超的歌唱技术是歌唱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不是绝对因素。技术不能代表一切,歌唱的目的是运用科学歌唱技术方法表现歌曲的内涵。第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歌曲,而非通过表现歌曲来实现自己再创作的使命,所以应将艺术表现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过分注意个人得失,这才是我们对歌唱的正确看法。第三,正视失败,一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马有失足,人有失策,应该认真总结失败原因,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认真克服它,并相信自己定能克服。第四,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视自己的演唱,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总结,切忌急于求成。歌唱学习的道路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有挫折,而且前进一段之后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巩固整理,只要不急躁、不放弃,积极总结调整,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歌唱心理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歌唱学习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4.嗓音的保健。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只要其中某一个器官功能不正常,必定会影响其他器官,也会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功能状态。所以,健康的身体是歌唱的必要条件,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保障歌唱器官的正常运动。同时,在歌唱前,才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如担心身体坚持不下来等,从而全身心投入在歌唱中,这对培养良好歌唱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素质教育”中的声乐教学法研究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教学形式 科学唱法 素质教育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素质教育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因为,作为在专业音乐学院里的音乐教育系本身就是很难定位的。因为它既具有普通院校师范专业的特点,又具有专业院校的影子。其自身要走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特色教学道路,是具有相当难度和教学历程的。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区别于其他专业院系的教学模式,从自身的教育特点出发,把声乐教学与其他音乐基础知识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声乐技能的同时,又要重视声乐教学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学到自身声乐技巧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将自己学到的声乐技能传授给别人。如何在做到教育的同时兼顾音乐素质的提高,如何把这些矛盾有机的结合,为教学服务,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目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主要的误区是盲目的向专业院系看齐,部分师生在培养人才和确定专业方向时,往往以培养专业表演、创作、理论工作者为目的,偏离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培养一代具有高尚艺术审美力、艺术实践力和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不能以学生掌握多少音乐理论知识、能演唱多少首声乐作品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标准,这将会极大的束缚教学的范围和内容,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和培养学生,领悟音乐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的声乐教学应面向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方向,又可以大胆尝试而不必拘泥于表演方向的培养标准。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的和基本理念,我认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为:“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学模式”。

1.师范性的教学模式

这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院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根本的区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不是声乐演唱专业教育的“上舞台”,而是“上讲台”,“一专多能””是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懂得教育规律和原则,具备各种音乐教育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等有关教育的课程。

2.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音乐是一种文化,只有通过学科综合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素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視、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综合素质审美教育,是集歌唱、弹奏、音乐理论、创作等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音乐教育,它必须突出能演唱、弹奏、教课、编排节目等能力特点。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具备一定表演能力与教学能力,必须能鉴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等素质,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3.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艺术实践不但是声乐专业的必经之路,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或声乐比赛,除独唱以外,还应注重培养他们多声部小合唱、重唱与伴奏、中外作品鉴赏与分析、音乐创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音乐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拓宽教学理念和视野、明确培养目标,切实理解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律,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真正符合“课标”,真正适应社会的音乐教育骨干,为我们中小学的音乐队伍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

二、素质教育的声乐教学形式

1.“一对一”式的声乐教学:

“一对一”式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授课形式。真正予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发声练习是声乐教学中的第一步骤,它就像是在为歌唱准备原材料,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歌唱生理结构、声带构造、音色、音质、个头、胖瘦等身体结构的不同,学习基础与起点不同,因此发声方法和学习进度、发展方向和目标也不尽相同,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规范化、公式化。所以,在“一对一”声乐教学中,有多少学生,就应该有多少种教法,切不可千篇一律,把每个学生都训练成一个模子出来的,从而失去了艺术的特殊性、教育的个性发展。

2.小组课形式的声乐教学

(1)适应扩招,更好利用和调动师资力量

这些年学校的扩招,造成了在校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长,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成了上课的“机器”,整天的疲劳上课,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为了更好的利用师资,提高教学水平,采用一种“一对一”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办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优秀率有力的教学模式。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

小组课以两人或四人为一组,学生不同程度搭配,一个人唱另一个伴奏。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可以互相体验与感受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辨别力和学习能力。老师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与科学的范唱,加深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与认知力;还可以利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增强音乐的判断力、鉴别力和审美力,建立和培养好的音乐耳朵和审美标准,这些恰恰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与艺术实践力。

总之,实行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师资,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曲目,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教学能力,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改革实践。

3.集体课形式的声乐教学

除了以上两种声乐技能技法的授课方式,我认为声乐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造就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师资。以下我把声乐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的一点想法作简单介绍:

(1)声乐基础理论:该课为学生必修课。不论主攻钢琴方向,还是主攻声乐方向,都应学习此课。采用集体班级制教学。由声乐教师为同学们讲解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声乐歌唱理论和发声特点,以及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鉴赏能力,作为一般的音乐教师是最基本的音乐素养。在学生大学期间,经过两三年的声乐技能唱法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声乐基础理论做指导,到以后的工作单位才能胜任“能唱能教能讲”的一专多能教师。

(2)声乐基础教学法:此课为选修课。为以后专门想从事声乐教学的学生们开设,采用班级制教学。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了足够的声乐唱法技能,但学习唱法不单是要自己唱好,而且是要将自己的声乐技巧在准确无误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就需要学生不但要掌握唱法,还要掌握教法。这门课程就是由老师为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课程。教学生怎样运用合理的练声曲、怎样运用合理的、形象的教学语言、怎样分辨学生的声种等问题。

(3)声乐经典作品的鉴赏:好的声乐作品之所以百唱不厌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比如旋律性很强、音域的合理性、歌词的生动性。我们学生就要多掌握这样的经典歌曲,以后运用于自己的声乐教学。但学生自身去涉猎这些作品的机会又不是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设这门声乐经典作品鉴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从大量的中外作品中去体会声音、气息的运用、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为以后自己在声乐教学当中曲目挑选的工作打下良好音乐基础。

三、适合素质教育的科学唱法

学生入学前大多数人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声音训练,加之他们在声乐的学习过程建立了自己的音色、兴趣和对声乐的爱好,初步形成了他们脑中的“美声”或“民声”的雏形,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接受声乐教学的时间较短、演唱程度较浅,具有很大的声乐潜力和上升空间,因此根据他们的不同程度、声音条件和技术水平大致分为三种:“美声型、民声型、自然一般型”唱法。

1.“美声型”唱法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主要运用传统的美声唱法作技术支持,我们称之为美声型唱法。它的演唱方法在各大专院校和音乐教育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们共识这样的演唱观念:声音向前上方输送到头腔、注意声音的高位置安放、打开喉咽腔、腰部控制力量向下、最后达到用气息唱而不是用喉唱等基本的声音概念。初学声乐的人经常会出现挤压卡的演唱毛病,教师应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让学生想象喉咙“长”在丹田上,歌唱时喉咙是深吸气并保持打开的状态,即通常所说的“打哈欠”的感觉等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和改正不正确的演唱方法,大多是声音宽厚有力、声带功能较强、假声成分较多的演唱者适合此种演唱方法,教材的选择以中外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或选段、创作歌曲为主。

2.“民声型”唱法

这种唱法的适合人群不光取决于个人的音色、音量、音质等声音要素,而且还由个人的音乐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民风习俗等整体因素所构成。但主张民声型唱法不是就要追求声音的完全“靠前”,和美声唱法的完全“靠后”一样是片面的。这种民声型唱法的学生一样要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喉咽腔体的打开、声音高位置的安放、声腔的通畅、有力的气息支持和咬字的民族特点和风格,更加强调鼻咽腔的打开、咽音的色彩、胸腔的膛音等体现各民族歌曲的演唱特点。适合这种唱法的是声音音色较明亮、有特点、声带张力较大、真声成分居多、声音稍靠前、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学生,作品的選择也是以中国歌剧、各民族民间和新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为主。

3.自然一般型唱法

针对钢琴弹奏能力较强、相对声乐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在演唱方面显得很不自信,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运用科学的、自然一般的演唱方法,使学生们在逐渐的教学积累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提高技术水平,引领他们慢慢走上适合自己的歌唱道路。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给他们留一些难度中小、旋律性强、普及性的声乐作品,重点拓展他们对声乐作品的广度和类型,使学生多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要求,增强审美艺术标准。因此,自然一般唱法的教学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开发和创新的课题。这种方法适合那些声音音色和程度一般、真假声成分各占一半的声音类型演唱,作品的选择以中外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甚至具有流行或民歌风格的声音类型。

四、开展素质教育教学观摩,扎实打好声乐基础

1.定期集中高低年级的学生集中进行教学观摩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所教学生的小型声乐观摩或整个系的大型教学观摩会,以及声乐讲座或公开课等形式的声乐教学的交流会,并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和理论指导,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声乐教学“把脉”会,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歌唱理解力,以及对音乐的听辨力和审美力。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声乐教学中过分注重技术方法的提高而忽视了歌唱整体性与全面音乐修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心理学角度上说的“自己找到的路比别人领着走的路更为记忆深刻”。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而言,学生不但通过各种实践观摩更透彻、深刻的理解声乐理论,还能更好地发挥伴奏和编排等实践综合能力。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不断开发艺术性构思,通过大胆实践和摸索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长足进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充足的实践经验。

2.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专业一般只有三年的专业课训练时间和过程,大四就会涉及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只指望在声乐课上练习声音与处理歌曲那时间是肯定不够的。现代科技时代利用手机、微信与互联网平台随时可以查找与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唱与教学视频,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免费学习和观摩。在老师方面,有条件的话可以不定期的带着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或比赛,既锻炼了学生在台上的胆量与实践能力,又能将平时所学用于实践。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篇4

声乐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在声乐教学中,它既是一种学习声乐技能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活动。对于声乐这种表演艺术而言,它是通过声音和乐器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开展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声乐弹奏技能和专业的知识,无论学生是在听教师弹奏还是自己弹奏,都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声乐教学没有全面地落实审美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违背了声乐教学的本质要求,不利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里,对音乐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积极的开展审美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华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生身世界,所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在当代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五大维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既是学习声乐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审美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声乐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以审美为核心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偏重于声乐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完全把学生对美的鉴赏、认识以及表达给忽视掉,从而学生在弹唱的时候只掌握弹奏技巧,忽略了情感表达,学生弹奏出来的乐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2. 缺乏实践

对于声乐这门课堂来讲,它的实践性较强,然而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理论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实践。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由于缺乏实践,学生难以发现声乐中蕴藏的美,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

3. 专业教师的匮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一方面,现有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效,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教学,不注重审美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1. 提高重视

高校声乐教学在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交给学生专业的声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同时还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弹奏。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声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1。

2. 注重实践

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声乐只有表演出来,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的不完善和改进。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审美教育,必须强化实践。作为教师,要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引导,强化学生音乐表演的完美型,进而促进审美教育2。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

3.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高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作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3。

4. 提高对乐器的认识

声乐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不仅包括音乐理论,同时还包括了演唱技巧、乐器演奏等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来进行。而乐器演奏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乐器可以提高演奏效果,丰富演奏已经,而不合适的乐器就会破坏演奏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乐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进而便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乐器4。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主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2,11:238-239.

22 .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33 .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2015,05:136-137.

大学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探析 篇5

大学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探析

情感在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越来越为业内人士所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情感培养在大学声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析了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期对大学声乐教育中学生情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 者:吴磊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73007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4关键词:声乐教育 情感培养 途径

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篇6

关键词: 声乐;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各门文化基础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的发挥。然而在声乐、钢琴等技能学科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是声乐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一、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现状

1、过于强调声乐学科的专业性。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高职学前教育的声乐课,无论在授课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多媒体运用较少,声乐教学存在较大的误区,把声乐教学视为单纯的音乐学习,教学内容专业性强、难度大、脱离教学实际。

2、过于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声乐技能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工作必须要具备的多种技能之一。学生声乐技能掌握的程度并不能决定学生是否胜任幼儿园工作,而是看在音乐教学中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幼儿教学中去。许多教师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单一的声乐技能技巧训练上,在应对技能竞赛时的确收到了理想效果,但事实证明,一些音乐技能很好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面对幼儿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上课的问题。可见,专业技能的高低并不是决定学生能否胜任幼儿园工作的关键所在。

3、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脱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都是从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科班出身,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对幼儿园的工作和性质知之甚少,更没有在幼儿园实践和工作的经验。在教学中,主要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很难给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只会唱不会教,或只会唱不会弹,不知如何与幼儿互动沟通,甚至上课时只能用音响设备播放儿歌敷衍了事。因此令许多幼儿失去了通过歌声感受音乐,通过歌声展现自我机会,也令许多有歌唱天分的幼儿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化、直观化、高度信息化等特点。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摈弃了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声乐教学质量。

1、数字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客观评价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来自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等不同的中等教育学校,学生的嗓音条件、演唱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理解不足,缺乏对声音的鉴赏能力,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声音,甚至将错误的声音误认为是正确的,并不断加强训练而成为下意识的习惯,以至于要花费很大功夫去矫正。在教学中,使用软件Audition或Cakewolk的录音功能辅助声乐教学,会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软件能够让学生清晰地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及时发现声乐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还可以直接从声音波形的形状鉴别共鸣的大小、通过同步的五线谱来判断音准是否到位,同样也可以听到、看到其他同学的声音状况。声乐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强大的多轨录音功能,把学生每次的演唱都录制下来,再挑出具有典型性的声音进行对比,让学生分辨声音的优劣,找出自身存在的毛病,让学生通过声音重现、对比来改正缺点。这种录音的分析可以逐句进行,也可以全程进行,对重点和难点,可以反复进行播放,比照进行。学生通过多次听到自己或同学演唱的最好的声音状态,更加及时地抓住某一时刻的最佳发声感觉。这种教学方法更能适应高职声乐集体课的实践需要,效果事半功倍。

2、数字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的音准、节奏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专业的一些学生乐感较差,但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却是从事歌唱事业的必备条件,它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各种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内涵,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的授课识谱形式单薄,教师只能借助于鋼琴、粉笔、黑板等来进行教学,教师往往扮演的只是视唱伴奏、听写弹奏、乐谱核对等角色,教学形式重复单调,这样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生形成好的音准和准确的节奏感。我们将钢琴弹奏的练声曲用软件Cakewolk Sonar制作成MIDI文件播放出来,配上管弦乐队和打击乐器的效果给学生练声,一改以往单纯钢琴伴奏的单调,让学生在练声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的意境和趣味,激发他们歌唱的热情。同时,声乐教师的注意力可以从伴奏中解放出来,双手可用于指挥学生进行各种腔体的打开及气息的运用,精神集中于全面倾听学生的声音状态、音乐的表达,切实提高了练声的效果,为歌唱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出状态。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歌唱姿势在声乐学习中至关重要。姿势直接关系到呼吸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用、腔体的共鸣,影响发声时整个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同时也表现出了歌唱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现一些毛病,如手乱动、脚打拍、提肩膀、表情紧张等,这些都是在声乐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采用摄像设备,一切就迎刃而解。例如,使用“会声会影”或Capture Solution等软件,能将学生的演唱状态同步录制下来并且投影到银幕上,学生可以直观发现自己的不足。每次上课的录像还可以制作成VCD或DVD,或直接让学生带U盘装载视频文件回去观看、练习。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保存和形象直观地重现学生的歌唱过程,最大程度校正学生的各种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不良的歌唱习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演出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彦方.《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

媒体的应用》[J].才智,2009(16)

[2] 王春云.《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感悟》[J].

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 篇7

前言笔者近年辅导过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 尽管也有年纪大的学生, 但笔者所要面对的更多的是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基于对以上情况的考虑, 笔者从今年前开始研究儿童声乐的早期教育, 以求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法。因此, 笔者查阅了不少有关儿童声乐教育的文献资料, 发现现实中儿童声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弊端:第一, 曲目选择不合适;第二, 声乐训练缺乏感情投入;第三, 儿童歌唱成人化趋势日趋严重。笔者对此感到痛心。唱歌作为一种和儿童最为贴近的音乐艺术形式, 不应该出现以上种种情形。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笔者通过仔细观察, 并没有发现天生五音不全或声音有缺陷的儿童。应该说, 他们学习声乐的初衷是出于对唱歌的喜爱, 分析起来, 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 就是因为儿童声乐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想解决以上困境, 需要更能激发儿童的天性、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 快乐教学能够让儿童对歌唱产生兴趣、在歌唱中体会快乐。笔者将在本文研究解决上述儿童声乐教育困境的方法——儿童声乐快乐教学。相信笔者的研究, 对早期声乐教育的方法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声乐早期教育的现状

声乐早期教育, 就是指针对少年儿童进行的声乐启蒙教育。在实践中, 声乐早期教育中存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的漏洞:

(一) 曲目选择不合适

学歌过程中普遍存在曲目“贪大求难”的现象。很多小朋友自身的年龄、音色发展、声乐技巧的程度明显小于演唱曲目的程度, 但都在尽最大努力地支撑着。

(二) 声乐训练缺乏感情投入

参加声乐学习人数相对于参加钢琴、电子琴的人数少, 从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一些人的“共识”——唱歌不需要学习, 张口就来。大部分儿童没有接受过正确的声乐训练, 或者说不具备声音训练的基础就进行演唱;许多儿童的演唱没有情感, 没有表现力。

(三) 儿童歌唱成人化趋势日趋严重

儿童歌唱成人化趋势日趋严重, 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的本性;一部分儿童在演唱第二首歌或第一首歌的后半部分时, 声音就开始嘶哑, 甚至唱不下去了,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将严重威胁到儿童发声器官的健康;从他们的歌声中听不出快乐的情绪, 很多时候像是被迫的、消极的。

笔者对此感到痛心。唱歌作为一种和儿童最为贴近的音乐艺术形式, 不应该出现以上种种情形。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笔者通过仔细观察, 并没有发现天生五音不全或声音有缺陷的儿童。应该说, 他们学习声乐的初衷是出于对唱歌的喜爱, 分析起来, 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 就是因为儿童声乐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想解决以上困境, 需要更能激发儿童的天性、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 快乐教学能够让儿童对歌唱产生兴趣、在歌唱中体会快乐。笔者将在下文中研究解决上述儿童声乐教育困境的方法——儿童声乐快乐教学。

二、声乐早期教育快乐教学之分析

本文介绍的快乐教学, 就是指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环境、语言、情感、体态的有机结合, 充分激发儿童的天性, 培养儿童的兴趣, 让儿童的学习过程充满快乐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包括:情感快乐教学、言语快乐教学、环境快乐教学、体态快乐教学四种有机结合的形式。本部分笔者将就儿童声乐快乐教学的几种形式进行分析。

(一) 情感快乐教学

这里所说的情感, 一是指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情感, 二是指声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儿童是感情的王子, 对儿童的教育是从感情开始的。儿童来学习声乐, 带来了他的情感和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是有思想有感情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去的。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教师与儿童的情感交流, 如果不把积极的情感交流放在首要地位, 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 更谈不上快乐教学。加深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情感, 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儿童在上课前常常会向教师描述近来的学习生活, 包括他们取得的成绩, 遇到的苦恼等等, 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耐心倾听, 积极热烈的回应, 让儿童感到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例如, 笔者一名九岁的学生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说:“老师, 我这次少儿剑桥英语比赛得了第二名。”“你真是太棒了。”我激动地说, 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随后, 我迅速回房间拿了一张精美的小书签送给他 (为鼓励小朋友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进步, 我常常会准备一些小礼物) 。礼物虽小, 但这个孩子在接下来的整堂课中都兴致勃勃。每次课后, 笔者都与家长进行交流, 了解儿童近期的心理动向、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掌握情况等, 这对教师安排和调整新的教学内容也是极有帮助的。针对于家长就某一问题的咨询, 笔者都会细心解答。笔者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尽量做到从细微处着眼, 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记得有一次, 一名学生在学校上体育课喊哑了嗓子, 家长又因为太忙耽搁了一个星期, 造成学生声带损伤。笔者专程带着家长和这名学生去就医, 因为小朋友不适应在喉镜下检查声带, 折腾了大半天才完成整个检查过程, 笔者自己的事情也因此耽误了。但这是值得的, 因为感情是双向的。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学生喜欢老师, 就愿意配合老师, 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把他们对老师的情感转移到学习生活中, 学起来也就快乐。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儿童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模仿, 如果教师在儿童心目中是可亲、可敬、可爱的, 就容易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 教师也就便于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他们、教育他们。此外, 声乐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师生双方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只有互相理解、互相配合, 互相尊重, 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尽早确立。而这些也是建立在师生情感的基础上的。快乐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只有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 有机体内部才会协调运作, 歌唱者才会心情舒畅的学习。声乐作品本身的感情色彩对歌唱者的情感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比如, 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 《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曾激起中华儿女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 鼓舞他们毅然走向抗日救亡的前线;新中国成立初期, 当唱起《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浆》时, 就会让人联想起儿童在阳光下舒心的欢笑、歌唱的情景, 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油然而生。因此, 对于身心处于发展时期, 对新鲜事物都带有美好向往情感的儿童来说, 教师更应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乐观向上、欢乐、自豪、富有朝气、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作品作为教材, 这样他们学起来才会轻松, 才会快乐。缠绵悱恻、晦涩、低沉的作品只会对儿童的情感产生消极的影响。

歌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感的艺术。具体地说, 一首声乐作品是通过旋律、速度、节奏、力度、音色等演唱要素直接表现情感。儿童因为受年龄、生活体验以及音乐知识的局限, 不可能准确地理解每首作品所带有的感情色彩, 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好各个演唱要素。这就有赖于声乐教师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 将作品的情感全面、正确地演绎给儿童。也就是说, 声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充当着声乐指导的角色, 更承担着歌唱演员的角色。在决定一首歌曲作为教材的时候, 教师首先要对其反复揣摩, 一方面寻找音调言语、旋律形态、速度、节奏, 字的韵味的美感, 另一方面, 要分析、感受歌曲的情绪, 因为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 演唱就越真切, 感染力就越强, 教师的范唱也就越能感动儿童。在范唱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音色的变化、力度的对比来展示歌曲的情感, 另一方面, 教师要仔细观察儿童的情感变化, 看他们是否被歌曲所打动, 是否融入到歌曲所带给他们的意境。只有引起儿童共鸣的歌曲, 才是适合他们的教材, 才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他们才会快乐地学习。

例如, 笔者为一个六岁且活泼好动的小朋友选了一首《我爱妈妈的眼睛》, 尽管笔者的范唱满怀深情, 连家长也为歌声所感动, 但细观孩子的反应, 却显得淡漠, 因为他还没有此类情感体验。笔者改换另外一首活泼、跳跃的《小鸟, 小鸟》时, 孩子的反应则截然不同, 跟着老师的歌声眉飞色舞, 手舞足蹈。笔者旋即决定采用这首歌作为教学内容, 收效甚佳, 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是互动的、快乐的 (这两首歌的曲谱附后) 。《我爱妈妈的眼睛》是己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孩子们写的一首歌曲。全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1-16小节, 含两个完全重复的部分) ;第二部分从衬词“啊”开始, 进入高音区, 将全曲推向高潮, 变化重复第一部分进入尾声。这首歌曲的演唱特别要求情感的投入, 因为作曲家用简洁精练的音乐语言, 描述了孩子们在不同的环境下, 得到妈妈眼睛温柔的抚爱、诚实的鼓励和深情的关怀。歌唱的速度是中速偏慢的, 这就要求气息的控制平稳均衡。歌曲的曲调起伏波动不大, 但歌唱的连贯性很强。对孩子的咬字吐字提出较高的要求, 。如果孩子们对这首歌的情感体验不深, 是无法表达出对母爱真挚感情的。而《小鸟, 小鸟》是选自儿童影片《苗苗》的插曲, 描绘的正是儿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整首歌曲旋律流畅起伏, 节奏活泼轻快, 仿佛小鸟在蓝天自由飞翔。这首儿歌结构分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主歌里不断出现的休止和附点音符, 生动地描绘出小鸟在阳光下、树林里、湖水边、山岗上扑闪扑闪的形象。副歌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衬词“啦”要唱得抑扬顿挫, 或弱或强, 或重或轻, 这符合孩子们的天性, 所以容易产生兴趣, 唱起来特别欢快。

(二) 语言快乐教学

这里所说的语言, 一是指教学语言, 二是指声乐作品本身的语言。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它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 要求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关于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早有论述。孟子曾说过:“言近而旨远者, 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善道也。”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学的语言, 要令人容易理解, 言简意赅, 做到虽精少却能表达深奥的道理。教学语言在国外同样早已受到重视。戈诺博林在《论教师的教育才能》中指出教师语言艺术的要求是“语音是悦耳的, 词汇是丰富的, 语调是清晰而富有表达力的, ”, “许多语言才能出众的教师, 讲述都非常生动、具体、有趣味、在其中有许多比喻、修饰语、借喻、谚语、格言等等。这些富于表达力的手段会使教师的语言色调鲜明, 趣味无穷, 有力地影响听众的情绪, 以简易、通俗、更明白的形式揭露问题的本质。教师的幽默和笑谑同样对学生有影响力。所有这一切都会使课堂活跃起来, 带来富有朝气的乐观情绪, 使头脑焕然一新, 从而在活动中产生出愉快的劳动热情。”张武升在《教学艺术论中》一书中对教学语言艺术给予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教学语言艺术指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 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 以教书育人, 陶冶学生的语言美感的创造活动。”笔者对此论深有感触。实际上, 教学语言艺术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活动。因为, 艺术的教学语言生动、简单, 使学生爱听、乐听,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 环境快乐教学

这里所说的环境, 一是指声乐教学的外部环境, 二是指声乐教学的内部环境。儿童的声乐教学, 特别要注意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聆听。听觉环境的优美, 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师清晰、悦耳的范唱能给儿童的听觉带来快感,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笔者经常在与家长的交流当中提醒他们, 孩子放学回家和做完作业休息的时候, 可以有意识地播放一些经典的少儿歌曲和民谣, 为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背景音乐环境, 不十分留心在听, 音乐伴奏的时候, 对他们音乐修养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播放音乐注意避免音量过大或刺耳, 以免乐音变成了噪音。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声乐教学也是重要的。教室的布置应幽雅、艺术化, 声乐教师的衣着要整洁、大方, 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服务于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景的原则。笔者经常变换琴房的布置、摆设, 让孩子每次来上课都有新鲜、清新的感觉。有趣的是, 每次的变化孩子都一目了然, 而且都会向老师报告他们的新发现。这说明在儿童的意识当中, 他们是很在意上课的环境的。此外, 在孩子们来上课之前, 笔者都会注意自己的心境和仪表,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都要适时调整心态, 以愉快的心情迎接他们的到来。

我们还要关注儿童声乐课堂以外的大环境。在现代信息社会, 儿童获取音乐生活的资源是没有国界的。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 全国齐唱“革命歌”, 齐跳“忠字舞”、齐演“样板戏”、齐办“宣传队”, 从客观上说也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音乐学习机会。笔者认为, 儿童更多接触到的是声乐课堂以外的社会音乐环境, 声乐教师应该利用这一大环境, 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升儿童的音乐审美素质。现在国内、国际间的音乐交流日益频繁, 笔者经常同家长一道带领孩子们观看各种民族经典音乐会和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会。观摩的同时, 跟孩子们边欣赏边讲解, 不但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更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声乐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儿童提供表演的平台、创建相互学习交流的环境。笔者和家长积极配合, 经常将儿童参加各种演出、比赛的实况录制下来, 编辑成碟, 组织学生在一起互相观摩、评价、讨论, 场面热烈、效果甚佳, 家长和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学习氛围。

(四) 体态快乐教学

这里所说的体态, 一是指利用体态表现歌曲的内容, 二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语言。体态动作与歌唱之间, 可以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古代学者就认识到体态与歌唱之间的关联性, 《十大序》中有云:“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1900年前后, 提出“体态律动”的学说, 并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他认为:学习音乐, 特别是学习音乐的节奏, 必须要依靠身体大肌肉的运动反应, 而且这种身体运动的反应又必须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反应紧密联系。达尔克罗兹的贡献在于, 他第一次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强调只有在身心两方面都真正投入到音乐进行中之后, 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确、生动的, 同时, 由此而产生的动作也才可能是一种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律动。在其后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有影响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 都可以看到“身体运动反映训练”的各种发展或变化的模式。

歌舞活动是儿童音乐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因为歌舞活动最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它把音乐唱出来, 做出来, 使原本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我们时常会看到儿童在生活中边玩边唱, 边唱边舞的情景。例如, 一个孩子抱着心爱的布娃娃, 边摇边哄娃娃睡觉边唱摇篮曲:一群小女生边跳橡皮筋边哼唱童谣, 那动作本身就是一段舞蹈。可见我们在教儿童歌舞之前, 歌舞己经存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歌舞本身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能陶冶儿童的性情, 启迪智慧, 活跃思维, 锻炼身心, 更能培养儿童初步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能力。我们知道, 声乐作品反映社会生活, 但又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描写, 而是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个人看法、态度加以高度概括后, 再用有意识组织起来的具体音响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 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而有些歌曲的内容, 对于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儿童来说是抽象的, 要真正进入音乐是有难度的。因此, 我们在为儿童所学歌曲配以体态动作的时候, 一定要力求与他们生理、心理的发展相吻合, 让他们感到这首歌和这段舞描写的就是他们自己, 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会感到声乐作品的可亲、可爱。

(五) 小结

正如笔者前文所述, 这四种快乐教学形式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在实践中因人而异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灵活运用这四种形式。近年来, 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已经开始了快乐教学方法的尝试, 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笔者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这种快乐学的形式将会在早期声乐教育中得到推广和运用。

结语

曲目选择不合适;声乐训练缺乏感情投入;儿童歌唱成人化趋势日趋严重这些弊端都严重挫伤了青少年在声乐早期学习中的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早期声乐教育的效果, 快乐是儿童的天性, 只有让儿童获得快乐, 他们才会更好的学习。因此快乐教学方法在声乐早期教育中是行之有效的。快乐教学, 就是指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环境、语言、情感、体态的有机结合, 充分激发儿童的天性, 培养儿童的兴趣, 让儿童的学习过程充满快乐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包括:情感快乐教学、言语快乐教学、环境快乐教学、体态快乐教学四种有机结合的形式。在实践中如果能因人而异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灵活运用这四种形式将会收获学生和教师都期望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苏]戈诺博林.论教师的教育才能[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2.

[3]张武升.教学艺术论中[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教育中的声乐互动式教学 篇8

关键词:幼儿时期,声乐,互动教学,分析

幼儿时期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 幼儿们由于文化知识功底缺乏, 对幼儿时期文化课程的学习还存在许多未知。声乐是音乐艺术教学的重点内容, 从幼儿阶段逐渐培养儿童的声乐知识能够奠定其艺术专业基础, 为今后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互动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提出的新方法, 其对激发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互动前提—灵活运用方法

教师在声乐互动教学中要懂得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 让儿童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声乐知识, 创造灵活教学的声乐课堂, 积极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知识的有效方法。幼儿时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构成, 也是幼儿们接触文化知识的开始。由于之前缺乏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 幼儿对声乐知识没有全面地熟悉了解, 这导致了声乐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从目前幼儿声乐课程的教学成效看, 教师的课题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若不及时解决则会限制儿童参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先进的教育思路是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 幼儿时期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出现扭曲会影响到后期课程的教学效果[1]。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儿童集中精力于课堂, 通过增加音乐节奏感来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声乐作为一门艺术性课程, 其在教学过程里也要选择艺术性的教学手法, 让儿童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带动他们参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合唱”是幼儿学习声乐的主要方法, 也是锻炼声乐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互动基础—引导欣赏作品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接触知识的开始, 面对一门陌生的音乐课程, 教师应该让孩子们懂得欣赏, 在欣赏过程中不断熟悉声乐知识。声乐不仅仅是文化知识, 更是一门富有气质的音乐艺术。欣赏声乐是幼儿接触声乐的第一步, 从欣赏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时要为儿童创建欣赏平台, 使其能在优美的作品欣赏中捕获相关的知识。从概念层次划分可知,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的演唱方法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等。为了让儿童对不同的唱法有所了解, 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参与欣赏[3]。

三、互动关键—解决学习难题

由于幼儿对声乐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在课堂教学声乐知识时必须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保证儿童一步步熟悉声乐知识的具体内容。教师在刚开始教授声乐时应抓住儿童的兴趣, 通过不同的方法使儿童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带动兴趣之后的教学将变得更加顺利。根据目前的教学状况, 幼儿在课堂学习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思想不集中、记忆不充分、表现不积极等, 这对于其声乐知识的学习是很不利的[4]。教师要根据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制定处理方案, 解决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难题, 使其能更好地学习声乐知识。鉴于互动教学模式的活跃性、开放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设计互动环节带动大家的学习兴趣。我则先自己歌唱某一声乐作品, 然后估计儿童走上讲台表演, 让儿童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当儿童在台上表演时, 教师则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每一个细节, 以在歌唱表演后及时提出儿童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互动方法—开展训练活动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声乐知识功底后, 教师应为其搭建表演的平台, 让幼儿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使其体会到声乐知识学习的乐趣。互动教学中必须要让儿童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使其能快乐的歌唱曲目, 这才是儿童体会声乐知识的快乐之本。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差, 但模仿能力却很强, 如果单纯模仿, 倒是很容易模仿出成人歌唱的声音。刚开始的发声练习要以中声区为主, 如:中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 因为练中低音的呼气压力较小, 声带可以很自然地放松, 不会对幼儿的声带造成太大压力[5]。

结论

综上所言, 声乐是音乐艺术教育的重点课程, 幼儿时期是幼儿们接触文化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 可以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方式, 为儿童创造生动、有趣的声乐课堂。对于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及时制定有效的方案处理, 以保证课堂教学按照原先的计划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周天金.幼儿时期声乐作品赏析及引导教学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 2009, 19 (11) :29-31.

[2]沈慧霞.现代教育体系中互动教学模式的推广[J].中国科技日报, 2008, 20 (10) :37-38.

[3]徐婷婷.课堂教学体制改革需要遵守的原则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3 (7) :113-115.

[4]张荣田.谈声乐知识是培养儿童音乐基础的重点内容[J].教育研究, 2008, 15 (4) :51-53.

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声乐教学,歌唱艺术,心理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1)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今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学的不断重视, 其重要性已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从心理学中得知,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 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发声的技能、发音时的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较为抽象和概念化的理念, 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它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 声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 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生理层面上讲, 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调配各个发声器官;从心理层面上讲, 声乐教学更是一种心理活动, 它贯穿于教学、练习与演唱等全部过程。就心理学而言, 歌唱是心境和情感的艺术, 是歌者内心思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曾说:“好的声音主要是心理创造通过精神操纵完成。”不难理解, 这句话中的“精神操纵”即指通过神经和意识调节发声器官, 而“心理创造”则充分说明了歌唱的真谛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 喻宜萱教授写到:“要重视教学中学生正确心理的培养, 这是声乐基础训练之一。”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必须结合教育心理学, 从心理角度去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获得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学生准确地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 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心理教育开始于教学活动之前

1.1“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即传授道义、道德, 可见, 传道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现在的声乐教学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依赖关系, 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信服, 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课堂之外的很多时候, 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各方面, 教师需要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授业解惑”, 即专业方面,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 并需要以身作则。

1.2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教师需要充分关心

和尊重学生, 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并根据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准确认识与判断,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 不同的学生对音乐认知的方式和兴趣有所不同;个体对声乐知识的吸收与反应能力、理解与记忆能力及表达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多重的评价标准。再者, 在性格方面,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更适合舞台表演, 他们有着较强的表现欲和较多的主观体会, 但是弱点是不够踏实, 有时候教师讲的东西不能按部就班地做;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则不善表演, 在调动歌唱情绪方面也较为迟缓, 这就需要教师多加鼓励, 循循善诱。可见, 因材施教尤为重要。

2 心理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

2.1 预热阶段。

当声乐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学生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与学生需要进行一些短暂的课前谈话。谈话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前一节课授课内容的回顾, 并讲述一下自己在课下练习时的感受。这样可以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目前的声乐学习情况与心理动态, 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之间的一种沟通。

2.2 主要阶段。

首先, 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形成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本身需要有一个端正平和的态度, 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轻松和谐的心理沟通和暗示。当学生遇到技术瓶颈时, 教师一定要耐心, 多做示范并多采取鼓励的方式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切不可急于求成, 给学生施加思想压力。

其次, 是对学生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 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会说“今天没感觉”或“今天感觉不错”。这里所谓的“感觉”, 主要是指歌唱心理状态。歌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我们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运动, 都是在心理的调节控制下进行协调有序的工作的, 而这些器官的协调又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歌唱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心理控制下的生理活动, 而训练学生歌唱状态的稳定性,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其歌唱心理和歌唱意识的稳定性。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声乐表演, 适度的紧张情绪都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谓的“紧张”是一种情绪上的主动与积极, 声乐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和动作等多种方式, 在心理层面上正确引导学生获得这种适度的紧张状态。关于对歌唱技巧的讲解, 教师们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的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技术变成一套复杂而又深奥的理论灌输给学生, 导致学生摸不清重点, 而形成巨大的心理障碍。笔者对这种教学方式很不赞同, 因为声乐是一项“感知的艺术”, 而非理论学科, 因此获得正确的声音感觉应是第一位的。对于这种现象,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过:“唱歌本来是一个简单的事, 方法越简单, 越容易, 也就越好。而人们往往把它复杂化了。”意大利的声乐大师吉诺贝基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声乐之所以难, 是因为它太简单了”。由此可见, 简单直接的讲述歌唱技巧, 不仅能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歌唱方法, 更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去接受它。

再次, 声乐学习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反复性, 在学生较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方法以后, 经常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敏锐性, 在发现学生松懈的时候, 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教育, 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对其进行鞭策, 以便达到教学效率的最高化。

2.3 收尾阶段。

在声乐课结束之前, 教师需要对本堂课做一个总结, 需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方面做得对、为什么对, 而哪些方面做得错、又错在哪里。“胜不骄, 败不馁”, 只有帮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并整理好思路, 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下的练习环节中去。

综上所述, 心理因素对歌唱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课题, 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同等重要,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如果将声乐在生理上的技能技巧比作粒粒珍珠的话, 那么声乐在心理上的训练则犹如串起珍珠的丝线, 它是如此地不可或缺, 否则, 再美的珍珠也只能是散沙一盘。因此, 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4]刘耀中.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M].东方出版社, 1996.

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篇10

目前,我国大学声乐教学当中,仍然有不少师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当中往往过于重视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很被动,久而久之则失去了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制约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大学声乐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就业以及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在下文中探讨了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旨在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一)创新大学声乐教学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占据了教学当中的主导地位,教学活动是针对每一位学生来开展的,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认清自己在教育当中的角色与地位, 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当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才能更具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此,声乐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找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声音低沉,比较适合低音的演唱,有的学生声音高亢,更适合高音的演唱,有的学生声竟不高不低,则更适合中音的演唱。所以教师可按照学生的音色特点,将学生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个层面,使学生可以在自己适合的领域,根据自己的音乐进行声乐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二)创新大学声乐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声乐教学当中,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背动地听并认真做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就是传播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则是信息的接收器,不管教的是什么内容,都要无误地接收。在这种单调、 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努力转变授课模式,将传输式的课堂转变为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例如:声乐课上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外,还应该运用生活当中的各种趣事来举例说明,实现情感的互动,接近师生间距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们积极、踊跃、大胆地回答,不要用客观的评判标准对学生答案的对错进行判断,要注重学生思维是否有创新,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学生明确声乐既是注重技巧的一门课程,也需要人们的不断创新,声乐才能得到好的发展。教材当中的内容再生动,也不会出现美妙的声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课堂上的当堂示范与现场指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器,而是在愉悦的氛围下体验声乐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升了声乐教学效果。

(三)创新大学声乐教学内容

课堂当中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无限的。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拓宽学生的声乐知识面,是声乐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学习平台。教师必须有效地运用网络,下载与声乐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学视频、精彩声乐片断等,将中国传统音乐、西方乐曲等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引入到教学当中,丰富教学活动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的通讯功能,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例如:论坛、贴吧、QQ群、微信群等,运用业余时间和学生加强交流,传授声乐知识,教师也可在晚上或周末抽出一点时间,运用交流软件和学生视频、交流,亲身为学生演唱声乐技巧,经过长期的交流学习,学生的声乐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创新大学声乐竞赛活动

大学声乐教学当中,教师既要重视教学活动,还要关注大学生整体的动向,积极为学生构建学习环境与锻炼平台。对此,声乐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开展声乐比赛,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进行竞赛内容的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在参加学动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声乐知识, 提升自己的声乐技能。另外,还可从学校的层面组织声乐演出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创作声乐作品,并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现,不仅为学生创建了展示的舞台,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与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可从创新大学声乐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组织竞赛活动等方面着手,彻底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声乐知识、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贺李.如何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突出创新教育[J].音乐大观,2014,07:85.

[2]何小强.大学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的价值[J].音乐时空,2015,23:180+169.

浅析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篇11

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人口素质。那么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历史课怎样才能适应并促进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历史教学把丰富的中华优秀文明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青少年一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中国古代文明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通过近代中国百年文明屈辱史,激起学生对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的愤慨,对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为救国图存的坚韧斗争精神所敬佩,对前辈们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操所感动。

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重视学生和参与历史教育过程的体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缺乏主动性。而素质教育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鸦片战争时,把有关材料准备充分,让学生讲解关天培虎门抗击英军最后在琦善拒派援军壮烈殉国的事情,同学们一个个为之动容,对关天培的爱国之心给予崇高的敬意,对琦善等人的可耻行径给予极大的愤慨,学生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的内容要有发展性。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教师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讲解,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发动学生搜集素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历史教学中,要随时发现新的题材,并根据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让学生自编家史使其了解社会的变迁,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及社会进步观,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起重大作用。

第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及生存能力,历史教学重视与本地区文化及文化名人的结合。通过对当地文化的接触了解,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故土文化。同时在学生与当地名人接触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名人的风范,相处之道,礼仪文化,这些对学生将来走向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有极大帮助,譬如讲到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时,因宋襄公的封邑在睢县,故睢县古地名称襄邑,宋襄公死后葬于此地,其后更名为襄陵,沿用到隋朝,传说襄公墓在今睢县城湖岛上称襄台,因此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学生中展开了解睢县古地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到了书本难以求得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到社会,了解丰富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其交往能力。

总之,历史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中起着别的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应抛弃所谓的副科或“小三门”(生物、地理、历史)观念,在改革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篇12

在音乐表演体系中, 声乐演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学科。声乐对音乐的诠释和表演往往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而在进行声乐演唱时, 采用钢琴伴奏这一形式, 往往能够烘托、升华演唱作品, 同时将两者有效结合, 也能更好展现音乐作品的魅力和艺术内涵, 从而丰富艺术作品的特点, 所以利用好钢琴伴奏, 将大大提升声乐演唱活动开展的具体效果。钢琴伴奏不仅让整个演唱过程显得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也能更好渲染、烘托演唱气氛, 因此, 在声乐演唱时利用钢琴伴奏, 将充分展现其功能和作用价值。

一、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的表现概况及优势分析

1. 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的表现概况分析。

伴奏指的是通过借助乐器来演奏乐器中的演奏部分, 通常伴奏主要表现为钢琴伴奏、乐队整体伴奏两种方式。在声乐演唱中应用钢琴伴奏指的就是用钢琴进行伴奏的方式。在进行伴奏时, 需要两个要素, 乐谱和演奏人, 所谓乐谱则包括歌曲本身的乐谱或者是演奏人结合演唱者的具体需求, 直接创作的临时性乐谱。演奏者就是充当声乐伴奏的弹钢琴的个人。在声乐演唱中, 钢琴伴奏更多的是充当配角的角色。

2. 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的表现优势分析。

在多种乐器中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 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其发出的声音内涵丰富, 和声多变。在众多的乐器中钢琴有着非常强的表现力, 并且还能够给予内涵的乐器。钢琴弹奏出的音乐在听觉效果中是非常好听, 能够吧声音的内涵表到淋漓尽致。此外, 使用钢琴伴奏能够得到最好的和声效果。和声是声乐演唱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方法, 但和声自身的独特特点决定并非所有乐器都可使用, 而钢琴独有的优势, 能够更好服务声乐演唱。最后, 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使用的范围极为广泛, 正是钢琴伴奏的独特优势, 使得在声乐演唱中使用这一形式已成为一种惯例。

二、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钢琴伴奏的应用, 将在充分借鉴钢琴这一乐器优势基础上, 丰富声乐演唱的内涵, 同时也达到最佳和声效果, 可以说使用这一伴奏形式, 将能有效提升声乐演唱的实际效果。

1. 指导、优化声乐演唱作品的具体表现方式。

在声乐演唱时, 采用钢琴伴奏, 不仅是展现钢琴演奏的具体技巧, 同时还要和声乐演唱者进行合理的指导, 其中包括声乐演唱的节奏、速度等一系列内容。钢琴伴奏人必须对声乐演唱作品的具体内容、风格、创作时代背景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分析, 加上自身理解, 在自身所掌握的演奏技巧基础上从声乐作品的吐字、发音、音准等各个方面给演唱者予以审核、把关, 帮助其表现更好的声乐作品。

2. 配合声乐演唱, 优化演唱作品表现结果。

在声乐演唱时, 伴奏人可以用钢琴对演唱人进行提醒、补充等, 使其整个演唱作品得到充分强化和合理引导, 在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实现伴奏与演唱的充分融合。在这一过程中, 钢琴伴奏的价值首先表现为:对声乐演唱人进行提示, 钢琴演奏者通过伴奏谱的调性, 给与声乐演唱人合理的提醒, 同时使用精准的速度和情绪来提示演唱人。钢琴伴奏时, 必须准确的掌握整个演唱过程的速度和情绪, 确保整个声乐演唱效果。其次, 要对整个声乐演唱活动进行有效补充。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并不是全部、完美的展现出音乐作品原有的意境和形象内涵, 而钢琴伴奏则能有效深化这一过程, 通过有效互动, 让整个演唱活动更加丰富全面。同时, 通过对旋律的有效补充, 让整个演唱活动更为完善。最后, 在演唱的变化处给与补充, 声乐演唱过程中, 会在段落的衔接处进行气息调整, 此时就需要伴奏给与补充, 通过对演唱活动的补充, 升华整个演唱效果。

3. 烘托塑造声乐演唱的情感与氛围。

声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就是对创作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和寄托, 所以声乐演唱时, 只有充分展现了创作人的原有情感, 才算完整的声乐表演。声乐演唱人通过自身情感抒发, 结合与钢琴伴奏之间的有效配合, 从而展现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钢琴伴奏在展现作品原有情感同时, 也要带动声乐演唱人进行表现, 通过渲染氛围, 从而塑造独有的音乐环境, 进而充分展现作品原有意义和内涵。

结语

钢琴伴奏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在整个音乐体系中具备重要地位。将伴奏艺术应用到声乐演唱中, 不仅能更好展现声乐作品的内涵, 同时也让钢琴伴奏自身的价值和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经过钢琴伴奏者和声乐演唱人互相配合, 从而可以让听众感受到动听的音乐。因此开展声乐演唱时, 如果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功能与价值, 将极为有效改善声乐演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丽菲.谈演唱者与钢琴伴奏默契配合的重要性[J].民族艺术研究, 2014 (06) .

[2]裴娜.论钢琴伴奏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时代文学 (上半月) , 2015 (06) .

[3]常琳.声乐钢琴伴奏——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J].黑龙江教育 (综合版) , 2004. (04) .

[4]郑鄂.试论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大舞台, 2015 (02) :94-95.

上一篇:《少年中国》月刊下一篇:赠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