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024-06-11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通用10篇)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

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

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结 论: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俞子正.歌唱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体验,学生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声乐教育也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枯燥乏味的声乐教学的课堂上, 使用情感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当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 朝着成为全方面发展型人才的方向不断前行。情感体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 对于老师来说也有一定好处, 可以让老师总结教育经验, 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 学生也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做到体验与学习共存。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灵感可能会超出平时的想象, 老师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能。

(二) 音乐被视为世界通用语言, 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等级。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与所学的音乐产生共鸣, 也就是所谓的不谋而合, 这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 可以得到锻炼内心的机会, 实现内心情感的满足, 用音乐来熏陶心灵、净化心灵。声乐教学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教育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心情感。有的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 通过演唱的方式可能会比语言表达来得更直接, 内容上也会表现得更丰富, 通过所演唱的音乐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可能会更加显而易见, 是一种贯彻内心的表达方式。

二、促进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 培养师生感情,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好似“润物细无声”。作为老师, 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明做人的重任,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加强班级内的文明建设。老师们的整体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理性和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这就需要以身作则, 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知识来感染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有利于老师开展教育工作, 也有利于学生吸收所学知识。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要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还要搞好师生关系。

(二) 深入作品,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在别人的心里撒播阳光, 首先自己的心里必须阳光明媚。”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同时, 首先要保证自身的良好素质, 以身作则, 将自身情感投入到音乐中, 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内心与音乐的共鸣。

(三)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当代社会, 科技不断进步, 技术不断创新, 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 多媒体等的应用也被应用到教学当中, 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的应用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引用多媒体技术,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 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一些技术, 将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在讲关于景色的文章或是课题时, 要抓住四季的变化特点, 如春天的盎然、生机勃勃, 还有蓝天、白云;夏天, 万物都苏醒, 鸟儿的鸣叫、蓝天、白云;秋天, 枫叶落地, 金灿灿, 同时又是收获的季节;冬天, 银装素裹, 白雪皑皑。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上课, 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带动, 更加真实地体会和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 我们可以将音乐、视频等带入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这样也会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提升,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 营造学习氛围, 提高声乐课堂的情感体验。学习氛围对学生也很重要, 轻松和谐的氛围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那么如果一个声乐老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该怎么办呢?首先, 老师要依照学生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设置更多的活动, 锻炼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学生自己也要提出一些问题, 师生可以一起讨论, 开发脑力, 拓展思维;此外, 老师还可以开展小组比赛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竞争环境中刺激学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开心的心情, 从而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深的记忆, 产生情感体验。

三、结语

总之, 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的升华、实践的体验。笔者希望此文能够为同行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乔爱玲.谈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情感[J].人民音乐, 2003, (9) :56-57.

[2]杨春晖.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音乐天地, 2005, (4) :53-55.

论声乐艺术的情感体验 篇3

关键词:情感特征 以声带情 声情并茂 情真意深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欣赏它,这就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词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演唱者在尊重曲作者的原创作基础上,又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这就称为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每一位歌唱者要想把歌曲真正表现好,必须要把情感融于歌曲之中。

1、情感的特征

声乐艺术的情感,是歌唱者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通过表情和表演的动作、声音力度、演唱速度、声音色彩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传达出来,同时使观众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歌唱者再度创作时的情感冲动,离不开歌曲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而引起的艺术欣赏者的激动,这就是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法国艺术家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艺术是注重形式,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像说话一样,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歌曲都是反映对现实社会生活、人、事、物的态度,由于态度不同,歌曲不同,因而演唱的情绪和情感也各不相同。如《幸福在哪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表现欢快愉悦的情感;《沁园春、雪》、《黄河颂》等歌曲表现雄伟庄严的情感;《孟姜女》等歌曲表现悲伤的情感等等。无论愉快与高尚,忧愁与悲伤,恐惧与绝望等都是演唱者对歌曲不同态度和独特色彩体验的不同表现形态。艺术创作时产生的情感不是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是在感性与理性结合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因此,艺术情感是对一般情感的浓缩、改造和升华,是带有感情内容又放射理性光芒的情感。

2、以情带声

歌唱者要用声音感染观众,外部动作和面部表情起烘托作用。作品感情、面部表情和眼神感应等一切与声乐作品有联系的东西,都可以刺激观众。歌唱和表演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观众通过观看抽象表演,体味其实在内容而留下深刻印象,演员与观众的思想感情产生交流。歌唱者演唱的效果给观众的刺激越深刻,与观众之间的融合越紧密。古人说:“先要心里有,才能嘴上有,”要“未曾开口先有情。”兰培尔提出说:“你必须在你开口以前就唱起来。”史开勒斯说:“在唱一首歌的时候,思想上不能有片刻的静止,真正的艺术家是先在思想上把歌唱起来。”古人说:“要以心换心。”萨莫伊洛夫说:“只有从歌者心灵中流露出来的东西,才能流进听者的心灵。”【1】歌唱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头脑中创造情景,构成形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唱出来的声音就会特色鲜明、生机勃勃了。所以说,真实的感情给歌声带来激情和色彩,好的歌唱要以情带声。

3、声情并茂

声音感情随思想感情变化,思想感情决定声音感情。若思想上没有某种特定的感情,硬发出的这种声音感情就会失真,给听众的印象是做作、别扭。歌唱者首先要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发挥声音感情。同样一首歌由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歌唱者表演,可以唱出不同的感情声音,但不管哪一种风格、流派,表现某一首歌曲最好的声音只有一种,即符合歌曲内容的声音。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表现歌曲都难免存在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声音突出某一方面,与其相对的另一方面表现力就稍差一些。人们因声音而引起感情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共性。【2】演唱者精神上首先要完备歌曲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各发声组织和器官兴奋,加上娴熟的发声技巧,令各声区音色转换自如,才能获得绚丽多彩的感情歌声,这就是所谓之声情并茂。

4、情真意深

要把歌唱好,关键还是要以情带声、情真本身就有美感,才能使听众受到感染。一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唱者本身的分辨能力。你愈能把复杂的现象或问题分析透彻,那么,你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愈深入,解决与表现它的手段也就愈准确有效。【3】再好的声音缺少了真实的情感,歌声也是苍白无力的。“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融神-那是情感交融处,有饱满的精神,活跃的思维,生活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和敏感的神经,才能进入最佳的歌唱状态。这个状态是情感的综合体验,才能够情感交融,才能传神。当勤学苦练而得以“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而悠悠扬扬,出其自然”时,便具备了歌唱艺术表现的良好手段。这苦苦的追求就是为了表现一个“情”字,“歌以情发,情以心发”。情感的体验,能触摸到人的内心深处,不能伪装、虚夸。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一个“真”字有多么伟大的力量,声乐艺术就是要唱出人间真情,唱出真情实感。

歌唱是情感表现的高度体现,情感是人们内心思维的文化特征。人们需要表现情感,因为它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的表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通过歌唱艺术所表达的感情,则是一般情感的升华,更具典型意义。演唱者就是启示者,要具备把自己感受到的真切体验通过歌唱传达给别人的能力。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旋律,最生动地传达着演唱者的情感。旋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动态是一致的,在动人的旋律中,人的生命力与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歌唱家的苦心钻研就是为了嗓音能顺从意志和愿望,唱出带有情感的声音,去打动听众,征服听众。歌唱情感能带领听众穿过无法描绘的过去,围绕在我们摇篮的情景;能带领听众走进浓密的森林、秀丽的花园、丰收的田野、辽阔的草原;能带领听众走向幸福、走向未来、走向美妙的理想世界。

歌唱是人类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具有时代意义,体现时代风貌,把生活的音画艺术奉献给观众,是声乐艺术的真谛。歌唱者用心灵把握住时代生活的脉搏,捕捉再度创作的灵感,用良好的艺术气质、丰富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去体现在歌唱的创作情感之中。而丰富的内在情感赋予了歌唱的生命与灵魂,使歌唱成为美好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龙军华.科学歌唱方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6.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4

摘要: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向小康生活的目标发展,人们对文化的最求也越来越强烈。音乐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而声乐是音乐当中非常大的一个分支,所以发展声乐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人们幸福感指数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为人们提高高质量的声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培养;重要性

情情感是音乐中重要的灵魂,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对声乐学生的情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正确认识。不仅如此,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声乐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教学内容。本文就讨论了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声乐表演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声乐表演者将完美的声音、优美的歌词、动听的旋律及歌唱本身艺术形态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声乐内容。并且,声乐表演者将作词者和作曲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声乐表演者将情感融入声乐表演中,把听众从一个听者的外部状态带入到声乐的表演中,使听众深刻感受到歌曲的美感,激发听众及观众的热情,使表演者与听众产生共鸣,从而感染观众。

二、声乐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培养作为声乐教学的基础,声乐教学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过程。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为:①歌唱基础知识的讲解。②呼吸及发声的训练。③不同歌唱形式的歌曲的演唱方式。但是其本质内容和具体核心就是通过声乐演唱,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声乐表演将歌曲的内容生动、准确地表达,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声乐演唱的技能和技巧。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对歌曲情感教育的培养,更要注重声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只有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培养起良好的情感,声乐教学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培养。所以,声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如何培养声乐教学中的情感

1.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分析并领悟作品内容情感

每一首作品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背景,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及特定时期创作而成。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音乐作品也是一样的,创作者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音乐作品中,通过歌词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要读懂音乐作品中的歌词,深刻了解歌词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我们个人表演的形式给观众呈现出来,那样我们的表演也会更具有感染力。

2.掌握歌曲作品的优美旋律

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不仅仅要有内涵深刻的作词,并且还需要优美动听的歌曲旋律。一个好的作曲者会通过自己深厚的音乐功底对内涵深刻的歌词进行具体的分析,配上合适的曲调,这样的`歌曲才是完美的。我们在培养情感时,也要去领悟作曲者的用意,熟悉曲子的声调在歌词中每句话所注入的情感。歌曲中时而高亢、时而激越、时而欢快、时而低沉的旋律线条才能被我们准确地表达。

3.注重声音与情感的配合

声乐教学中“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的声音是万万不行的,美好声音也是声乐表演的入场券,只有美好的声音才会有欣赏性,才会富具美感。但是往往很多声乐表演者以自己美丽动听的声音为骄傲,而忽略了对情感的培养,所以他们始终都不会感染观众,更不会在“圈”中大红大紫。美好动听的声音需要与丰富的情感相结合,需要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最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带给听众,这也是对作品的一种尊重。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某个明星唱的歌把观众唱哭了,这就是歌唱者首先“声”与“情”结合,然后又把观众带到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去,让观众也深刻感受到丰富的情感。所以,声乐教学中“声”和“情”缺一不可。

4.注重师生关系培养,情感教学

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起良好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的讲解,给学生讲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了解这首歌曲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的情感旋律,让学生们充分的进入到歌曲旋律的环境中去,学生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情感更加丰富化。当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要耐心的引导和教育。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首先要将自己进行到环境中去,让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将学生带入进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学生在学习时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做到快乐的唱歌、有感情的歌唱。

四、结束语

我们音乐的主要的教育形式就是声乐教学。声乐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情的培养,将情感给予声乐歌曲中,用声乐表达形式将情感展现出来。这样的演唱方式会更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才能够唱出歌曲中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吴琼.谈音乐教学中的感情培养[J].音乐时空,201

[2]孟桐桐.论圣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意义[J].参花(上),

[3]曹文文,朱先华.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J].齐鲁师范学院院报,

[4]雷蕾.浅论声乐教学中情感表达的培养[J].音乐时空,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5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使得教学不只是告诉,更多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感悟。通过机械专业课堂这个平台, 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生活中机械专业,去体验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去体验机械专业独特的魅力。

一、体验生活

机械专业是一门来源于工业,又运用到机械加工工业去的学科。对于刚刚接触到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机械加工经验不丰富,使得课本中一些知识不能与实际机械加工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 更解决不了机械加工中的其他问题。所以有必要在学习某一知识点之前让他们去体验一下机械生活中的与之相连的机械专业,从而生成丰富的经验。

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学生学习用“ 千分卡”测量零部件之前,我们设计了一节体验活动:教同学们通过肉眼去观察一零部件。在此之前,绝大部分学生总认为通过肉眼看到零部件大小差不多。当学生们进入实验室后拿起不同精度“ 千分卡”测量时:刚才观察一零部件的大小就有了很大的误差,就像在初中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去观察近处、远处的物体时形成不同的现象:远处的物体( 特别远) 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近处的物体( 特别近) 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像;比较近的物体看到了倒立的放大的像。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一些机械加工具体原理,但他们至少知道不同距离的物体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对数控加工中心一些原理的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认识生活中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的问题提供帮助。

经过机械加工实践可以识别机械加工的零部件,也就是说,通过机械加工实践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械专业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完全成为机械专业课堂的主体。老师现在已经再仅仅地单方面对知识进行传授,最主要的是用那些机械加工的零部件为他们做好机械加工开始前的体验准备,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机械加工的零部件实践的冲动,积极地投入机械加工的零部件过程中,并主动地探索机械加工的零部件的规律。体验式实践可以使学生感到一些新意、新观念,这样促进学生对机械加工认识理解。

高一学生学生刚刚接触到交流电之前,对电的认识男同学稍微有一点,而女同学在点的认识上就有点欠缺。为此,我们设计了《电学的初步认识》体验课,给学生电池、电线、灯泡、开关等日常生活中的元件,让学生去感知电学的初步知识。学生首先摸索各种器件,进行组合让小灯泡亮起来,对电学产生了最初的兴趣。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将两个灯泡进行组合,让他们连接出不同的方式,在没有讲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之前能够认识到用电器之间有着不同连接方式。紧接着再让学生用若干个开关去控制不同的灯泡,接而了解了不同位置的开关对用电器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后面的数控加工教学中相关电的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体验情感

学生一开始怕学机械专业,一方面是智力原因,另一方面是还缺少对机械加工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对机械加工有了兴趣,就能够自觉去努力学习。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培养机械加工的情感, 促进他们人生价值高水平的形成。在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教学中,不管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机械加工理想教育,都必须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

机械专业教学在实行新课改后,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动手、观察方面能力和经验积累都提出新的要求,这让很多同学在学习机械专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困难。所以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他们产生胆怯和丧失机械加工实践的信心。

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对于一些平时不怎么动手的.学生来说,在有些实验中表现得束手无策,还有些抽象的实验中更是无能为力。例如在复习“ 天平的使用”:左右托盘,对是左边托盘放物体还是右托盘放砝码?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 去测量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怎样放置物体和砝码才能使得测量结果准确? 学生通过尝试以后知道了:“ 物左码右”这样的规律。再比如说,复习初中“ 磁场的分布”的教学设计中,有些同学对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认识它的强弱、方向,显然有些困难。那我们可以通过小铁屑来认识它的强弱、用小磁针认识它的方向,进而用假想的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这样实验操作课,学生能够认识到测量工具使用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体验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慧是在说明我们对学习者要有高度的信任和教育内在的本质价值。追求知识和对知识的思辨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人,老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主体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进行激励、鼓舞和操作方法的辅导,让学习者的追求知识欲望和思辨的本性得到自然释放,那么我们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 学”就会达到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他们就会主动地独立地去探索知识。另外,那种灌输式传统教育,只能让学生没有思辨和批判的机会,也就是说不能让学生追求知识和对知识的思辨的本性得到发展。

机械专业教师善于比喻是其语言艺术的特高境界,生动、新颖、恰当的比喻对学生理解机械专业知识最有帮助,会让学生感觉到机械专业通俗易懂,不那么生硬。职业高中机械专业中类比法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老师教学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用学生能够看得到而且与概念内容中类似的东西让他们对照学习。就像我们教学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在水管中情形进行类比一样。课堂上的互动会使得学生感觉到班级大家庭的和谐和融洽。和谐美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教师要永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找出知识内在美,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体验机械专业知识机械专业学习的快乐。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6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情感体验学习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

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2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怎么样才能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有效地抓好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在活动中或在游戏中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 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阅读中,特别要教会学生怎么样精读和略读。精读,是认真细致地读;略读是简略地读。特别要教会学生略读,只要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教学《早》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教学《爱如茉莉》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爸爸妈妈的爱是爱如茉莉呢?„„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就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 对好词佳句的感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和古诗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6)、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都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秀的散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7)、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8)、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机遇”作为启发想象力的发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课文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引发他们探求真知,形成能力,唤醒创造潜能,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会运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能够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能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当然在情感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角色,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论声乐教学中的呼吸与情感 篇7

歌唱的呼吸是声乐艺术最基本问题。传统的声乐理论中有“外练筋骨皮, 内练一口气”的说法, 西洋声乐理论中也有“谁知道如何呼吸、吐字, 谁就会歌唱”的说法, 由此可见, 呼吸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首先要领会自然、流畅的呼吸感觉, 在教师指导下, 经过长期练习, 最终使这一正确的感觉成为一种自然的呼吸习惯。

(一) 吸气

当歌唱者在准备歌唱时, 必须有意识地找到一个气息的支点, 这就要求歌者必须掌握呼吸的技巧。咽、喉、肺、舌这些器官都是控制气息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把横膈膜比作风箱, 它执行着风箱的任务。声乐的全部技术就在善于吸满气和正确而又节省的使用这些气息。

歌唱中的呼吸训练必须结合音乐作品的声音需要进行练习, 吸气练习主要包括三种:叹气式呼吸、惊讶式呼吸、闻花式呼吸。

首先, 叹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场, 叹气式呼吸就是运用这一状态原理进行歌唱呼吸。叹气式呼吸是一种放松的和向下的呼气状态。自然的吸气, 然后将气息完全“叹”出去。需要强调的是气息叹到哪里, 相应地, 气息就应该吸到哪里。叹气式呼吸注重的是呼气的状态。

其次, 惊讶式吸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生理反应。它强调的是快速吸气的状态。这种吸气状态可以使演唱者在瞬间吸入较为深厚的气息。它可以令呼吸肌肉群在短时间内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 达到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适用于表现歌曲中较为悲愤和激昂的情绪。

另外, 闻花式吸气与惊讶式吸气相比, 相同的是二者都可以吸入较为深厚的气息, 不同的是, 惊讶式吸气强调瞬间吸入, 而闻花式吸气强调吸入吸气的深厚程度。完整的吸气状态是:上身完全放松, 缓缓吸入气息, 接着胸部会有抒张感, 体内空间逐渐变大。整个吸气过程中, 身体处于一种兴奋、舒畅的状态中。使用这种闻花式吸气的方法可以令歌唱的气息顺畅, 声音饱满。需要注意的是, 闻花式吸气可以选择闭口吸气也可以选择开口吸气, 但相比较而言, 开口吸气会令整个吸气过程更加灵活顺畅, 进气的速度也更快一些。歌唱时最好将嘴巴自然张开, 同时配合鼻子吸气为好。总之, 不论是闭口式吸气还是开口与鼻子同时吸气, 最要紧的是要体会气息在体内流动时的感觉。

对于呼吸, 我主张用胸腹式呼吸法, 但必须要注意他们的比例分配, 分配不当会导致气息僵持, 流动感较差的现象。若两者比例得当, 则会提高声音的质量, 使肌肉和横膈膜操作自如。

(二) 体会歌唱呼吸的方法

声乐教授沈湘曾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气息是歌声的动力。”歌唱中的呼吸声需要经过不断的机体训练才能形成, 只有正确体会到这种呼吸器官的发声过程和机理才是掌握了歌唱的基础。气息运用得当才是歌唱发声的动力源泉。

第一、用平躺睡觉时的呼吸感觉来体验歌唱的呼吸

在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平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 全身的肌肉都是放松状态, 运用两肋、横膈膜和小腹同时扩张的自然、均匀、深长的呼吸状态和感觉, 去体验歌唱当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第二、用喘气时的呼吸感觉来体会歌唱中的快速呼吸

当我们做各种剧烈的运动时, 则会出现喘气非常之急促, 就会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地参与到呼吸活动中来, 这样就加快了呼吸的速度、加大了肺活量以及呼吸肌肉群的弹性和柔韧性。我们可以用这种快速的、弹性强的呼吸状态和感觉来体验我们歌唱当中所涉及的快速呼吸。

第三、用叹息时的呼吸来体验我们歌唱当中的深呼吸

在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十分劳累坐下来休息的时候, 会不自觉地、很轻松地深吸一口气, 再痛快的将之呼出去, 这时便会感觉到吸气和呼气是来自腰、腹、背, 以及整个放松、舒展的肌体中。我们应该用这种放松、舒展的深呼吸状态和感觉去体会我们在歌唱时深呼吸的感觉。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 如:用手去搬重物的感觉, 抬钢琴的感觉等等, 都可以帮歌唱者体会正确的呼吸部位和方法。

二、常见呼吸与情感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本文将一些的歌唱呼吸的误区及解决办法和对正确方法的把握作简单的介绍。

(一) 呼吸的误区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那么重要, 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奠定了基础。而不正确的呼吸会造成发声不良, 呼吸运用不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这样一来, 由于原动力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所有与之相关的发声, 共鸣等都会受到影响。

第一、双肩上抬

在学习歌唱过程中, 有很多歌唱者的通病都是呼吸时候双肩上抬, 原因是胸骨自脊柱外移, 上胸抬起并且双肩有向外或向上的倾向, 这时歌唱者应该以放松头部和颈部来抵消它, 然后挺起双肩并使之与胸骨和脊柱之间保持相等距离。

有两种办法可使歌唱者意识到呼吸方法不正确:一是注意手臂;二是照镜子。如果集体一起练习的话还可以彼此观察, 甚至可以把手放在对方肩上以帮助放松头部和颈部肌肉。

第二、喉咙当阀门

声带是气管顶部的阀门, 有意识地把喉咙当做阀门会干扰肺部呼出的气流, 会引发很多的问题, 甚至可能使声带受损。如此使用嗓音的结果是吸气时候能够听到有杂音或喘气的声音。

如果喉咙是正确打开的, 不论是通过嘴或鼻子, 吸气时候都不会有声音。而且效率更高, 还能更好地为嗓音做好准备, 也不容易导致喉咙干燥。

第三、呼吸肌僵硬

当歌唱者正确的呼吸时,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他的肌肉在移动, 呼吸其实就是一种肌肉运动, 深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腹部周围和背部肌肉的明显移动。

有一些很好的练习能够帮助腹部做内外运动, 例如:仰卧在地, 胃部压上重物, 然后进行呼吸;贴着墙站立, 然后强迫腹部外凸犹如是要把自己的身体推离墙面;收缩胃部, 使自己看起来尽可能的瘦, 然后做相反运动, 使自己看上去尽可能的胖等等。

这些练习的目的是迫使这些肌肉不断有益地收缩和松弛, 任何以撞击或其他使肌肉快速收缩的练习都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甚至导致损伤。那样的练习并不能使肌肉舒展, 所以也就不能克服呼吸肌僵硬的问题。

摘要:呼吸在歌唱当中非常之重要,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歌唱时的音准、音质及其艺术表现。如果呼吸运用不得当, 将会给发声带来许多毛病。解决歌唱的呼吸问题, 是解决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关键词:声乐教学,呼吸,情感

参考文献

[1]、张晓钟, 王必主.歌唱呼吸的情感功能[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 (2) .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法 篇8

【关键词】小学 古诗教学 情感体验 意境 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1-02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一种美的教学。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能够让年龄小,尚不能深刻认知美与丑、好与坏、善与恶的小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要想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句的言外之意,学生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古诗词进行再创造,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更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3)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古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厚,其不仅包含古人对社会事物、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小学阶段进行适当的古诗词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养。

二、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法

(1)培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古诗词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所以常常不知如何学好古诗词。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能为学生之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愿也不会对古诗词产生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良好的导入很重要。在学习古诗词前,教师可以将有关作者的一些生平趣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作品,这样的做法比生硬的导入更富成效。

(2)创设情境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单纯的读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要通过想象走进作者的世界,与其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比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通过创造性的表演展现当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童子的反应。有的学生不断用手摸着后脑勺,满脸茫然;有的学生故作神秘,微微一笑;有的学生焦急无奈、举目远眺……这些表现反映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情景再现,学生真正融入了古诗的意境当中,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

(3)诵读悟意境

大部分古诗词诗中附有图画,画中有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就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头脑中一边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一边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悟。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点拨、监督的作用,对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背诵形式可采取抽查、小组背、全班齐背、配乐诵读等方法。如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背诵时,可以边背边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日晚景,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以细细揣摩、感悟。

(4)品读明诗情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诗人,走进诗词描绘的景物中,抓住诗眼,反复品读诗文,弄明白诗人写作的目的,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浓厚情感,达到情感共鸣。此时可以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写出来,或者在全班交流,把品读活动推向高潮。

如有位学生诵读《出塞》后向同学讲:诗歌前两句从回顾秦汉以来战火纷飞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的历史,联想到了眼前胡地边塞,战火连绵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5)想象论古今

古诗词既有旺盛的生命力,又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诗重在抒怀言志,有的诗重在针砭时弊,有的诗重在蕴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有的诗重在展现人民劳动生活的美好场面……完成以上四个环节之一,学生已尝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最后一步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也可以布置在课后完成,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赏析词,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受到熏陶、得到升华。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这一环节可视学生的学情而定,不易千篇一律。

如学习《题西林壁》后,学生悟出了一个朴素的哲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结果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就会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三、结语

综上,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必须深入学习、积极传承的宝贵财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古诗词教学,并在平时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文学素养,积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情感体验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宣龙.趣味教学法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作用探讨[J]. 求知导刊,2015(24) .

[2]于强.古诗教学学段目标的思考与重构[J]. 教学与管理, 2016(02) .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9

从吴碧霞的声乐审美观 分析其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摘要:在当今声乐界里,吴碧霞是中国声乐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能集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于一身,并且还达到了浑然无迹自由出入于两者之间的境界。根本原因在于吴碧霞有着开放的声乐审美观。在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下,树立了吴碧霞的心中根深蒂固的歌唱信念,那就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任何美的歌声,任何动人、感人的歌唱形式都讲究一个“情”字,本文正是对这种声乐审美观和情感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关键词:吴碧霞;声乐审美观;情感的表达

一、开放的声乐审美观

在当今声乐界里,吴碧霞是中国声乐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能集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于一身,并且还达到了浑然无迹自由出入于两者之间的境界。她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通过研究发现,吴碧霞有着开放的声乐审美观。她能够以开阔的胸襟接受各种歌唱理念并且吸收融合。这颇令专业圈内的人士感到惊喜和喜悦。吴碧霞老师在“新潮2 0 0 4 北京新春民族音乐晚会”上激情演绎了中国民歌《龙船调》与西洋歌曲《夜莺》,她的演绎堪称完美,频频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吴碧霞之所以能在歌唱领域“跨境”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不仅仅是因为时代发展带给人们审美上的细微改变(表现在对中西演唱技法更加开放性的接受之中),更重要的是吴碧霞对待音乐的思想认识和演唱技法运用上的高水平和新突破。在对待音乐的思想认识上,她立场鲜明、观点明确,密切注意两种文化背景所孕育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中国观众所看重的含而不露、高贵矜持的“古典美”与西洋观众所关心的辉煌灵巧巧妙融合,做到了对“美”的追求,在思想上,让中西方观众群体同时得到不同需求的满足。在演唱技法上,她继承了中国民歌“润腔润字”的传统唱法,力求在准确演唱的基础上使作品富有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将美声 唱法与民族唱法巧妙融合,成功走出一条崭新的音乐之路。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全新的互补与融合,全新的考验与历练,吴碧霞的努力与探究最终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赞誉和一致好评。仔细想想,只要我们还相信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那么我们就会记住吴碧霞那美妙的歌声和迷人的眼神,我们就会从她的歌声中获取精神,寻求声乐艺术之门。谁又能说不是这样的呢?吴碧霞开放的声乐审美观还体现在她演唱了大量风格不同的中外作品。中国作品如:古诗词作品有《梅花引》、《枉凝眉》、《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民间歌曲:《龙船调》、《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小河淌水》、《长鼓敲起来》、创作歌曲《说聊斋》、《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共和国之恋》、《苗岭的早晨》、《玛依拉变奏曲》、歌剧选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外国作品有: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紫罗兰》、《练声曲》、《摇篮曲》、《舞》、法国艺术歌曲《月光》、《莉迪亚》、《水边》、德国艺术歌曲《幸福》、《忧郁》、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贝利尼艺术歌曲《怜悯我,心灵的偶像》、《我多么忧愁,优雅的女神》歌剧咏叹调《笑之歌》、《木偶之歌》、《我亲爱的爸爸》、《主人请听我说》等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吴碧霞开放的声乐审美观,她自己去尝试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作品,吸取各种作品的长处和风格特点。她演唱的小调作品,本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和风土人情,如她在独唱音乐会中 的《绣灯笼》《打酸枣》《长鼓翘起来》《小河淌水》就是其中的代表曲目。在这些作品之中,《绣灯笼》共有五段唱词,涉及五对历史上和传说中的爱情人物。它的曲调极其委婉细腻、速度缓慢。吴碧霞演唱的《绣灯笼》《打酸枣》等作品,完整体现了小调含蓄、节制、曲折、细腻的情感特征,以及其艺术形式上的精雕细琢。长期以来在声乐界,有很多美声唱法的学生不会演唱民歌,而民歌唱法的学生又唱不好美声。吴碧霞自身也做到这一点,她的巡演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声乐艺术殊途同归的典范,她开放的声乐审美和大胆的挑战自我很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声乐学习者学习和推崇。

二、真挚的情感把握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0

论文摘要: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覆盖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以情入手,以情生情”等一系列情感维度下的教学策略,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成功地实现声乐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乐记》中有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记载。它告诉人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声乐认知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运用声乐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情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以引起师生内心的共鸣。基于此,近年来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教学为载体,对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以情入手,以情生情

以情入手,以情生情主要是指对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声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情感显性因素,教师既要成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声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然后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认真真备课。此外教师还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手法、思想情感、乐曲高潮上多下功夫,用较准确的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例如在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时,把握住第一段“节奏旋律舒展”是关键,教师教唱时要情绪饱满,唱得流畅,富有强弱对比感;歌曲第二段“大跳音程及切分音”的运用是重点,教唱时要有一种悲愤控诉的情绪,注意力度的变化与音量的控制。

二、以情主导,以情激情

以情主导,以情激情主要是指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绪。在整个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不仅仅是快乐的,而且还是饱满和振奋的,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带有某种程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例如在教唱《拾豆豆》时,教师的表情是快乐的,伴奏与旋律是跳跃的,学生的表情与演唱同样是欢快的;在教唱《摇篮曲》中,教师的表情和声音是柔和、平静、深情的,伴奏是平稳、摇曳的,学生的演唱同样是轻柔、平静、深情而祥和的。

三、以情入境,以境生情

以情入境,以境生情主要是指在范唱、伴奏和语言表述等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有效运用。

首先教师富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想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歌曲《黄水谣》是即兴伴奏中,第一段用长琶音型的跑动来描绘家乡的美,同时略显忧伤;对比段用三连音为一拍的柱式和弦和震音伴奏音型来表现控诉、悲愤的心情;在现段用速度较缓的琶音伴奏音型来使悲伤的心情得以延续。对歌曲伴奏的合理编配,对学生的学习与演唱、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非常良好的营造效果;再者声乐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声乐课中的语言应是艺术化的语言,在对歌曲的讲解、朗诵、启发、提问等过程中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例如,《牧歌》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感染学生:蓝蓝的天空,朵朵漂浮的白云,碧绿的草原,连绵滚动的羊群,恰似草原上斑斑如银,纯洁美丽的牧羊少女,悠长忧伤的马头琴„„这些生动且充满诗意、富有感染的语言,好象是一幅音画,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更好的抒发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歌唱应是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应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整个身心投入的歌唱,感动自己也会感动别人。基于此,针对在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较多而情感投入不够的现状,增加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教学策略的实施。如歌曲《思乡曲》曲调简洁、明朗,旋律悠扬、平缓,音乐形象十分清晰完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歌曲一开始就以“近镜头”中秋月,月圆时节倍思亲,使人产生思乡的情感。演唱时要求声音悠缓、深沉。似在自言自语中道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而后由近至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一步加深这种感受,在“海外万千”处,把眷恋之情推入了高峰,借助于全曲最高音,把怀乡之情全部倾泻出来;结束句“思乡”要以情至深的共鸣唱出心底的呼唤与呐喊,把海外儿女的无限思念表达得声断情还连。以借景生情、借物寄语的手法,表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五、以情导创,以创拓情

歌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唤起学习声乐的情趣和情感,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度创作的第一步是对歌曲的“处理”。首先是从领会词曲的内容开始,挖掘词曲内涵和外延(词外之意,曲外之情,音外之形);再把词曲的每句的“重字要意”“感情重字”“逻辑重字”分清楚,明确每段的“小高点”的所在处,然后再把整个乐曲的高潮明确。第二步是注重歌曲中的咬字吐词,行腔归韵。民族唱法中“咬字行腔,以字求声,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为情役,字正腔圆”的歌唱语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运用的。美声唱法在咬字吐词中与民间语言存在一定差距,但绝不意味该唱法只重声音而不重语言。恰恰相反,清晰的歌唱也是美声重要原则之一。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根据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进行歌唱二度创作,以求走进音乐,丰富情感体验,进一步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内涵。

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维度下声乐教学策略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声乐教学目标和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使声乐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4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6

上一篇:20个月的小孩子肚子大是什么原因下一篇:村行杜牧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