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2024-06-13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精选12篇)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篇1

声乐是一门深度表达情感的艺术,以声传情是声乐艺术的特殊手段,也是人类心灵于世界所感应的产物,较充分展现了人类情感的自我追求与创造,是情感的升华和美化。在歌唱的诸多要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表现的灵魂。歌唱技巧训练的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参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上,不但有利于技巧的形成,更有利于使歌者养成发声必须带感情的歌唱习惯。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技术科学性强,内容丰富。通过对歌唱器官的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与协调,塑造较美的人声乐器,获得各个器官与肌肉的有机协调能力。不管何种唱法的教学中情感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声乐教学的关键是情感的激发,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因而作为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都值得去研究和关注情感激发的方法与意义,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声乐教学。

一、情感是声乐教学的本质

歌唱艺术是最富表现和心灵性的艺术,其内容和本质则是情感。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及相对应的行为反应,其既有调节我们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又有信号功能。良好而积极的情感将激发学生的感知积极性,增加思维和想象的能动性。情感和艺术表现及声乐技巧训练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所有歌唱活动均是依靠人的各发声器官与大脑协同配合来进行。教学的双方就体现于这种创造,教学双方都将处于解决矛盾与矛盾的过程中。教学中学生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因此将良好的情感化作动力,声乐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调控好学生良好的情感状态。

在声乐教学中对解决技巧有重要作用的是情感调控。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征到处充满矛盾,难点就是在矛盾不断出现与矛盾不断地被解决中,艺术表现力和歌唱技巧得到完善与提高。对于歌者自己来说歌唱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唯有对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感受比较,以感知为基础,大脑的意识为手段进行操作,通过思维将所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判断与分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将逐渐形成,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歌唱经验和状态,进而掌握真正的歌唱技巧。教师如若可以较准确地掌握发声器官细微的各种变化,且能通过较有效的办法解决,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和趣旺盛的歌唱欲望,从而使教学更成功。

二、声乐教学中情感激发的意义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歌唱,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感情思想,运用较完善的发声技巧,用优美的声音去渲染欣赏者是歌唱的目的。不少声乐教师把位置、气息、共鸣等发声技巧放在教学首位,却忽视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时,要通过对歌曲的内涵深度分析、理解,寻找内在体验依据来诱发声音表现,唤起相似一度创作时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的再认识用于诱发主体心中的情感。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唱才能较为准确地展示歌曲的内涵和产生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声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当从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情感要素表现音乐形象,启发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形象。同时还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相联系,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故事,音乐画面等使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一种歌唱的情感想象。声乐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积极的歌唱激情,情绪良好的状态下,发声器官才都是处于积极状态,较好调节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性,使声乐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是提高教学的较有力手段。从而情感激发在教学中有重要意义,也是声乐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标志。

三、声乐教学中情感激发的方法

声乐教学中起主导积极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决定于教学成败之关键。声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技巧训练。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不能光停留在对声音外在质量的追求上,而要意识到声音好的质量必须以审美的需要为依据和自身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发出的艺术表现。声乐教学需做到声音技巧训练和情感激发并重。

(一)以歌词激发情感

声乐艺术是由音乐和语言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歌词形象的内涵音乐旋律的发展并扩充着,使歌声表达情感更为具体直接。歌唱由于文学语言的引导与帮助,具有感情的确定性和思想的细腻性等特点,歌曲中的诗词又诠释音乐形象,并以文学语言引导歌唱者去寻求音乐的体验和表现,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歌唱的本质是通过歌者的声音表现歌词内涵,对音乐上的感受和理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例《我爱你,中国》歌词运用排比、叠句的手法,对祖国的秋果春苗、山川森林作了细腻的刻画和形象的描绘,清新秀丽词句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和感染力。对歌词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演唱者激发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感受,用心去体验和演绎,音乐也在歌词的基础上找到了起飞的支撑点。歌词本身就是被提炼的诗,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跳跃性。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的是歌者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良好的文学感悟能力也需要培养,便能更好地挖掘出音乐潜在的美。由歌词内涵的理解作焕发的情感极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相应的情感和技巧,去更准确更完整的演绎作品,使歌唱生动感人。

(二)以体验作品激发情感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也可以来自对作品的体验。声乐演唱是歌唱者对作品的再度创造,这也与要求歌者者必须在音乐的创作中塑造自己的艺术特性和寻找到自我。在这个创作和认识的过程中寻找激发出自己的情感,应该通过捕捉歌词在作品中隐含的情绪触发点和歌唱需要的情感动机。这是歌者激活自我生命,激发自我情感,建立艺术特性的最重要环节。如演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时,优美纯朴,舒缓而平稳的节奏、歌词和速度充分吻合。教师激发学生体会到“年轻村姑望着月亮,思念情人,盼望等待着阿哥归来”的内在情感。而演唱者自己就是“青年姑娘”,通过这些理解和联想,使歌唱者自己内心情感得到激发,形成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演唱淋漓尽致的释放出来,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三)以旋律激发情感

声乐作品中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是歌词,自然是奠定曲调抒情功能的基础。即词情导向于曲情,而曲情又将是词情的拓展与深化。曲的走向是由歌词的喜怒哀乐直接引导着,让乐曲的不确定性获得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发挥和调动音乐独有的抒情功能去展现曲调之艺术魅力。歌曲的思想感情内容的主要表现和造型是旋律。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旋律的分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嘎俄丽泰》时,让人联想到:翻过广袤草原,我持鞭跃马与嘎俄丽泰相会,但其前奏旋律是两个大七度和小六度的两次下行出现,展现了原本怀着满腔希望约见嘎俄丽泰的心情瞬间落入冰窟。从“只是一片荒凉”感到“意外”发生了:嘎俄丽泰的不辞而别。中段连续音阶式上行的六度音与歌者“心理的加速”,“野火样的心情”便是油然而生,呼唤嘎俄丽泰的心情依据渐渐充实。歌曲后半部分虽然旋律与前面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主体内心情感的焦急和失望,便要用一种“半声”来演唱,自然激发起的是一种焦急,一种失望,一种发自心中的呼喊”。

(四)以范唱激发情感

声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冷若冰霜是绝对不能够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教出情感丰富的学生来。范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范唱能够让学生最确实的感性认识,是最生动直观的教学,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到教师的意图。好的范唱胜过太多的或者是重要的讲解。教师的范唱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启发学生更直接,更具体的认识声乐作品,体会和了解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艺术处理,从中得到对作品的情绪提示,情感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情感,使其更准确地去表现作品。正所谓“美寓其中,情之相通”。

四、结语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情感激发的方法与意义,值得所有声乐教师去思索、关注和研究。声乐教学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互动于教学双方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若能激发学生内心种种情感因素,将之转换为精神动力,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积极的心境中真正领悟、提高歌唱表现能力和掌握歌唱技巧,定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歌唱情感培养和情感激发,让学生获得细腻的感情表达和良好的艺术处理,逐渐将平时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转化为心中所想,口之所唱。同时也让学生能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眼看待事物,审美之耳欣赏事物,审美之心感受事物,颇具审美创造之能力,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所演唱的音乐生活中,去塑造作品中应有的艺术形象,诠释好每一首声乐作品,演绎好自己的艺术人生!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而歌唱艺术表现的核心是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情感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使其成为声乐技能训练的强大推动力。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思索、关注和研究情感激发的意义及其方法,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激发,意义方法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篇2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情感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的组成部分,古语曰“诗言志,歌咏言”。这已明确指出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认为,任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不可缺少的成份。从声乐作品来说,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而没有扎实的歌唱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演唱者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的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了表现作品形式的娴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只能象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含义,那么演唱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情感培养是同样重要的,相辅相成的。这两方面在音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尤其如此。因为,少年儿童在声乐的表现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在初步的学习和训练阶段,而他们的情感还需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逐步形成丰富。但是,在当前音乐歌唱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对少年儿童在歌曲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的不可缺少的情感培养。

二、如何在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高级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一方面通过音乐的特有教育功能,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完美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这两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少年儿童的情感呢?

首先,我们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教学内容,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这三方面同时来培养和促进。

根据我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经验,以下一些手段进行“情感培养”效果较好。

1、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作品如同其它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但是,少年儿童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艺术形式(调性、节奏等)已是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的表现作为情感外部表现的情绪的可能性,既使学生已掌握了展现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他们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现作品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例如,我曾教唱聂耳创作的《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少年儿童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痛苦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村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所蕴含的对报童的同情心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我就给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告诉他们,这首歌是聂耳和安娥在1934年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象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兜售报纸为苦难命运呼喊不平。在这首歌曲中抒发着对报童的爱和同情,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恨和抗议。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情感,很快他们在情感上很投入地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从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他们在老师的启发指导带领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进行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活动状态。当学生在老师的审美诱导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歌唱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情感。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在新歌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揭示教材内容,并自己拍摄MTV带,请校合唱队的一位男同学,扮成四川当地某一少数民族儿童,在吴山树林中迎着太阳边唱边跳,通过这一组生动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对歌曲的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对学唱这首歌的兴趣。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都环绕这一主线,那就是:以境带情,以情带声,陶冶情操,有意识地创设歌唱教学高潮,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调控;歌唱技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引为反映,它即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到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善良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展示自己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音色、音量、音高没有色彩,困难。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的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提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是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音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学科的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是在矛盾中不断出现、解决中渡过,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靠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探若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段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直接掌握歌唱的技巧。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音和细微变化,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意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位置不够高,咬字无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就要用富有情感的语气启发学生,进入朗诵、引导学生,这样可收到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是善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言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教与学生善学的互动,学生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及个性特征都是支配着学生的生理感觉,也是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能的发挥。

二、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积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把学生带到情感的世界里。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教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状态选择不同的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这样的训练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情感状态。例如在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将连贯性与跳动性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到每个乐句,各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贯性乐句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要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的感觉,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从技能上升到有意识的歌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觉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驳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因此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能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

声乐教学的情感调控无疑还体现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上。声乐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学生对感情所感知的美有深刻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具体作品中,教师若能运用富有情感的想象分析歌曲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读,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联想作品中的意境,会身临其境,将歌曲的音乐形象与歌曲文学形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音画”会激发起学生创造好作品的欲望,强烈的创造欲望会激发对声乐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段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良好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会得到巩固和稳定。作为艺术二度创造的歌唱者若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不能进入到创作状态之中,没有真正的情感渗透与作品心灵相通,就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声乐艺术本位上就是人类情感的需要和表现。“乐者,音之所产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人心感于物而动,声则动于心而发。声乐教学的情感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要善于利用非理智因素促进教学,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才能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使教学充满情感魅力。对情感的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逐渐形成深刻的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能力。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充当着极为特殊的核心作用。

三、不断的艺术实践是完善情感表现能力的基础

声乐是实践极强的学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无数次实践锻炼而得巩固,是美的歌唱应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培养和不断的艺术实践的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在注意课堂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声乐教学实践活动有上观摩课、音乐会、参加演出,多参加舞台实践,学生会把平时课堂接受的感性认识通过舞台实践加以检验,并得以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的感受的理性认识。把歌唱技巧与歌唱放一起来,把教学中的所见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心中想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会将歌唱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里因素形成联系,并在以后的情境中重要体验,对培养学生深厚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大有益处。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歌唱才能也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去求得形成和发展。声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能极大地满足其求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深厚的学习兴趣。

谈情感激发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篇4

一、情感激发树立正确的歌唱认识

声乐教学不是单一的发声技巧的学习。声乐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热情饱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声乐演唱认识, 即声乐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传递情感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挫折和逆境。逆境中学生会陷入痛苦不堪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一切技巧、方法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比如, 喉咙发紧, 气息不够灵活等问题, 情绪急躁中越是想打开喉咙越不能收到良好效果。作为声乐教师首先不应该急躁, 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学生鼓励。用自己乐观的情绪和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卸掉负面情绪的包袱。对于部分性格内向、情绪不高的学生可用高抬腿跳跃等运动来热身, 或者在课前引导学生谈论、想像一些令人愉快的事物, 欣赏一些快乐的音响资料, 使课堂教学在一种快乐的、积极的状态中开始。在进一步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继续激励学生保持住快乐的心情去歌唱。在积极的氛围里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声乐演唱不是机械的活动, 保持头脑灵敏、身心愉快、肌肉松弛才能获得美好的歌唱状态。

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 教师要利用各种情感激发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放下一切思想包袱, 要有勇于实践, 乐观无畏的精神。使声乐课堂始终处于积极运动的状态。积极的情绪可以推动歌唱的发展, 使歌唱究声情并茂, 这种运动恰好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情感激发和实践操作性原则。

二、情感激发促进歌唱记忆发展

所谓歌唱的记忆, 是指以往感知过的声音概念在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 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印象。包括对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的感觉和声音的色彩等, 也指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记忆。声乐教学中情感激发是促进歌唱记忆、提高歌唱水平的一个法宝。情感激发能集中注意力, 使人迅速进入歌唱状态, 并能克服学习中漫不经心的毛病。

学习声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建立歌唱的状态。但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保持住开始的激情, 反复的训练使他们感到乏味, 甚至产生腻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鲜感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其中, 使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一个有效激发情感的方法。笔者曾经在一个声乐讲座上遇到一位非常有激情的老师, 他语言生动幽默, 动作也充满喜感, 同学们立刻喜欢上他, 整个会场气氛活跃、情绪激昂, 讲座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对于这位老师讲课的风格他自己这样解释到:人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和疲劳的, 欢快的大笑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神经, 从而能够减轻由于发声技巧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松弛愉悦的神经更有益于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大脑皮层就会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 记忆力就会加深。

在演唱具体声乐作品时, 教师富有情感与想像力的分析也能够激发学生情感, 进而增强歌唱的记忆。通过对声乐作品旋律和歌词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使学生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既能够方便学生记忆歌词与旋律, 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更好的把握和诠释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在不断的刻苦练习和反复认识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于学生恰当的情感激发,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记忆习惯, 促进歌唱记忆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三、情感激发增进歌唱艺术美的体验

大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怀着对歌唱的热爱才选择从事这一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歌唱的热爱逐渐演变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用情感催开学生心中艺术之花, 让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 这份激情才能会持久、深厚。

每个学生的感知能力、个性特征都影响着其自身的歌唱生理感觉以及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用积极、高尚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在培养学生发声技巧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熏陶,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观察生活中各种类型人物的情感特征, 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 把文化素质和演唱活动结合起来, 用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歌唱, 增进对声乐艺术美的体验。调动起一切美好的感觉推动歌唱活动, 这样的歌声才能打动人心。

对声乐演唱事业的热爱促进声乐演唱者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 作为声乐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份热情。把这份情感升华为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摘要: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是这种配合的具体体现之一, 在声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一定的歌唱情感理论的研究, 着重探讨了情感激发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情感,激发,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8.

[2]杨立岗等.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8.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篇5

【关键词】流行声乐;音乐类型;情感;音乐灵魂;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62-01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已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巧,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在流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流行声乐的理解和自己情感的融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声乐的演唱效果和演绎水平。因此,在进行流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音乐演绎过程中对情感进行控制,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诠释,将演唱技巧与演唱者的情感相结合,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一、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情感控制

对学生进行流行声乐教学时,有效地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进行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学生就可以自觉地进入到对流行乐曲的学习过程中去,并根据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音乐理念,受到情景的熏陶。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表达方式,进行情境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对于情景的设置是需要教师用心规划的,设置的情景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宣泄内心情感的欲望,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控制的教学。例如,在讲《父亲》这一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首先对作者的基本资料和人物背景介绍有一个整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幻灯片,并从网上搜索歌曲和歌词,最后在乐曲伴奏过程中,教师可以就相关的文章进行深情朗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被父爱所感染。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深有感触。之后,再进行音乐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引导,教导学生如何在乐曲中进行情感表达,再配合音乐旋律和歌词,将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实际演唱指导学生情感控制

进行声乐演唱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演唱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的演唱练习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大胆地进行演绎,并且教会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根据音乐旋律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音乐作品中,以形成一种独具演唱者风格的演唱方式。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灵敏程度,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更好地控制情感的表达。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有机会登台演唱,并在学生表演后进行针对性评价,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实践训练推动学生情感技巧统一

鉴于每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别教学,实行分阶段和分步训练。而学生则要根据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发声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关于感情的理解和表达的培训,将对于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学生进行演唱技巧的培训上来。比如对于一些较高音的训练,只是靠着感情和甜美的演唱声音并不能学会音乐演唱技巧,而要将演唱技巧与丰富的感情相结合,将唱歌的情感与演唱技巧紧密联系,使得演唱时声不断则情不断。

发音、咬字和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了演唱的整体。演唱者以自身作为乐器进行音乐演绎,并不仅仅只是靠嗓子、共鸣和气息调整就能完成演唱的,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感情与作品的灵魂相结合,只有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将技艺与情感相结合,才能引发听众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情感是演唱者对音乐作品诠释的精华所在,作为歌者的灵魂,做好情感控制对于更好地表现和诠释音乐作品,引发听众的感情共鸣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现代流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做出全新的诠释和演绎,更好地展示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高果,焦春梅.声乐教学的情绪控制[j].中国音乐教育,2015,(05):45.[2]高毅.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技巧[j].音乐生活,2014,(5):112-113.作者简介: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初探 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培养 问题 有效途径

声乐演唱其实是演唱者通过对自己声音的运用,使得情感变成知觉艺术呈现给听众的过程。丰富的情感是声乐最具魅力之处,同样也是声乐的内在本质与灵魂所在。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的高校在声乐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演唱技术的培养上,而忽视了情感的抒发和运用的培养。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无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推动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想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声乐教师必须使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了解教学对象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以及语言等进行情感的表达,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让情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特别的作用,让情感贯穿声乐演唱的同时也能够贯穿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加认可声乐学习,调动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专业人才。

一、情感培养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声乐教学来讲,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是作为本质而存在的,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演唱表演能力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其中,“声”指的是演唱者的声音以及演唱技术,“情”指的是演唱者的情感。优秀的演唱者能够有效的将演唱的技术同演唱情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演唱技术向艺术方向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使得自身的声乐演唱水平大大提升,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演唱过程中的愉悦心情。其二,声乐艺术的精髓和灵魂是情感,通过目前的声乐教学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演唱者虽然具有非常扎实的演唱技术,可以很好的驾驭,但是却无法让听众尽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唱者缺乏对于情感的表达,无法将自己内心对于艺术的热情展现给观众,使得技术同艺术脱离,演唱的作用自然缺乏感染力,所以,情感培养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最为本质的追求。

二、目前我国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落后

就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声乐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单一,课堂效果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虽然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教师却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甚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严重同情感教学脱离。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下,只注重对于演唱技巧的掌握,忽视情感表达,难以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二) 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了解

一些声乐教师在授课前由于准备不足,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由于不知晓学生的基础水平如何,所以在进行歌唱表演训练的时候也不能够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无法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出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既有来自大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都是不同的,甚至一部分学生的声乐基础为零,如果声乐教师单单重视对于学生演唱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情感表现教学,会造成学生只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不到内在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师在教学中主观性较强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的主观兴趣也将对声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情感教学出现极端化的现象。就目前高校声乐教师群体的特点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自身专业以及自己的主观喜好进行授课。比如说,一些教师专业是美声唱法,就会要求学生唱美声,同时灌输学生学好美声的重要性,直接导致学生使用美声的练习法进行声乐演唱练习,影响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情感的探索和认识。这种存在片面性的教学观念会影响学生对声乐的理解,学生无法让自身的个性得到发展,正确的理解情感表现。

三、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声乐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

声乐教学同其他专业教学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因为声乐教师多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模式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接触更加密切,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将直接影响到情感培养。所以,声乐教师必须要发挥示范作用,只有教师本身对于声乐艺术有浓厚的热情,才能够将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提升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学习的状态,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培养出有情感、会表达情感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热情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对声乐进行学习将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课堂的整体质量。只有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声乐,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就目前情况来说,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对于声乐的认识是存在一定误区的,一些学生将声乐学习作为升学和就业的阶梯,声乐教师如果不能够纠正这种思维,将会使得声乐变成一种功力化的手段,如果学生以这种思想去学习,情感培养将变成一句空谈。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的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能够建立起声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认同声乐,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并让学生将兴趣变为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声乐水平高的学生。

(三)通过声乐作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好的声乐作品都是蕴含着某种情感的,如何学会情感表达是声乐专业学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让学生学习一个作品的时候首先应该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创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理解作者的心理。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演唱作品的时候学会角色互换,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某种情感,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表现创作者感情的同时也能够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情感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够让听众难以忘怀。

四、结语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声乐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声乐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给予情感培养充分的重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声乐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声乐作品让学生体验到声乐情感的表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声乐专业人才,使我国高校声乐专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桑素萍.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4,(02).

[2]王小丹.论大学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音乐时空,2014,(03).

[3]陈艳.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之我见[J].大学教育,2012,(04).

[4]李延俊.对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3).

[5]房亚红.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与表达[J].大舞台,2012,(11).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篇7

一、以情入手, 以情生情

以情入手, 以情生情主要是指对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声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情感显性因素, 教师既要成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 又要做声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阅历, 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 并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 然后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 认认真真备课。此外教师还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手法、思想情感、乐曲高潮上多下功夫, 用较准确的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

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中, 应该去挖掘词意、揭示主题, 使语言的表情因素发挥关键的作用。在演唱时, 正是由于情感与主题处理的准确、鲜明、生动, 不仅有助于音乐旋律的发挥和表现, 而且也是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的艺术创造基础。归根究底, 对于乐曲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还是歌者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功底所致。没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歌者, 都不可能深刻而明白地表现歌曲。所以, 学唱歌的同时, 大家应该多学点其他方面的知识。例如, 对于文学, 美术知识的掌握甚至是其他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多读一些经典名著, 让大师们的思想进入你的脑海, 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追求, 不断寻找自己的生命真谛。多一些理想, 多一点精神, 相信只有这样的歌者, 才能够赋予歌唱以新的生命力。情感表现是可以激发与培养的。

二、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1.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是歌唱的最终目的

情感在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歌唱的灵魂所在处。当你唱一首歌的时候, 重要的是感情而不是你的音色, 就算你音色再怎么好但是缺乏感情因素在里面的话, 一样的表现不出歌唱的最终目的。歌唱者用优美动人的歌声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歌唱艺术是歌唱家把体验到或者想象出的愉快、欢乐、忧郁、失望、爽朗、灰心等感情互相转换, 通过洗练的语言、动听的歌喉以及优美的旋律音调把作品中待定的情感抒发出来, 使听众被这些情感所感染, 让听众也像歌唱者或作家一样体验到这些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对周围现实、对象和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情感, 是艺术心理的基本要素。

2.影响歌唱情感表达的因素

在歌唱演唱中, 情感与呼吸、音色和共鸣等歌唱技巧方面的因素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优美的声音是表达情感的基础, 两者相互制约完成完美的演唱。在优美音色的前提下要有良好的起音, 才能获得轻松柔和、明亮圆润的声音。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 一定要正确呼吸, 后头稳定、思想集中、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 声带积极闭合。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歌唱。强调呼吸要求“用气息托住声音”, 肯定了胸腹式呼吸法, 提出用调整呼吸状态来调整歌唱状态的观点。对于共鸣来说, 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 富有穿透力, 共鸣的位置必须相对稳定、准确。演唱者在演唱时投入情感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来下定义, 先看唱的那首歌是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怎样的一种情绪, 融入怎样的感情才是完美的。

三、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以情入境、以境生情主要是指在范唱、伴奏和语言表述等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有效运用。首先教师富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想象, 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 使其在对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 产生学习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例如, 歌曲《黄水谣》是即兴伴奏中, 第一段用长琶音型的跑动来描绘家乡的美, 同时略显忧伤;对比段用三连音为一拍的柱式和弦和震音伴奏音型来表现控诉、悲愤的心情;在现段用速度较缓的琶音伴奏音型来使悲伤的心情得以延续。对歌曲伴奏的合理编配, 对学生的学习与演唱、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非常良好的营造效果;再者声乐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声乐课中的语言应是艺术化的语言, 在对歌曲的讲解、朗诵、启发、提问等过程中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 传情达意, 感染学生, 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 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 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 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 “乐者发于声, 声者发于情”。可见, 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 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 但要达到声情并茂, 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 “古人唱歌兼唱情, 今人唱歌唯唱声!”

情感表现的挖掘是无止境的, 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与我们密切的相关, 因此它的发展前景有很好的价值。“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歌曲从产生、演唱到欣赏都是因情而发, 是曲作者动心、歌者唱心、听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成功的演唱必须唱心、唱情, 在动声之前先动情, 才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

摘要:歌唱, 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 情感, 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覆盖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 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以情入手, 以情生情”等一系列情感维度下的教学策略, 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 成功地实现声乐教学目标。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 篇8

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歌唱中“声”与“情”的辩证关系。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国清代王德晖在《顾谈录》中指出“口中有曲、心中无曲者, 纵全字正音和, 终未能登峰造极”。着表明了一种很朴素的辩证观点。即任何只注重“声”或“情”的学习都是不完整的。情与技 (声) 的辩证关系在于二者的观点既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又是相对的两种概念, 因为技是可以用单纯的生理技能锻炼来达到的, 然而声的掌握最终目的是通过技巧和艺术来表现人的感情。情是目的, 技 (声) 的手段。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正确地建立这种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理念。如果理念上有所偏差, 在训练中必然会产生一种片面, 无论产生了哪种片面, 训练的结果都不能称之为完美的歌唱艺术。

如何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歌唱情感呢?

一、动情的发声训练

科学的发声是提升歌唱技能的必要手段。往往发声训练是从枯燥乏味的练习曲开始, 日久天长便形成‘无感而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发声训练中巧妙地引导, 调动学生的情绪, 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情感创造, 把歌者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溶入发声练习中, 培养学生有感而发的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声练习曲与抒发各种情感的文字材料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有效地训练咬字、吐字的功能, 又能创设意境体验并抒发情感。

二、精心的二度创作

歌曲的二度创作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合理精准的二度创作, 是获得歌唱情感的重要途径。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在《论指挥》一书中说:“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乐, 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词曲作者的一度创作是他们的艺术结晶, 也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经历、灵魂深处情感的再现, 但它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 由我们歌唱者有声、有字、有形、有情的艺术表演出来赋予它生命, 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

首先是词意的挖掘。我们学一首新歌, 首先要反复朗诵歌词, 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 理解歌词含义, 体会歌词情感, 把握歌词中准确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歌曲《越来越好》中从感觉、工作、心情、环境、生活等方面描写越来越好的现状, 抒发了一种喜悦、幸福的情感。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歌词表面, 应深入到歌词的背景中挖掘歌词的内涵。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折射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又如《红梅赞》从歌词表面的意思是描写梅花不畏严寒风雪, 傲然怒放, 香飘云天的坚贞品格。而结合所处的历史背景正值重庆解放前夕, 歌曲以梅花塑造了江姐坚强不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形象。更为深刻的含义是把革命者喻作冰雪中的红梅, 歌颂了无产阶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由此看来, 只有对词意内涵挖掘与领会, 才能在演唱时的表达越真切, 越完美, 越动情。

其次音乐的分析与艺术的处理。谢洛夫曾写道“声音艺术的主要魅力, 主要的诱人力量就在旋律中。”音乐的分析包括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表情、节奏、速度、力度等。通过分析, 在歌唱者头脑里产生联想与想象, 使歌曲的音乐更艺术化、形象化。从而激发演唱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我们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 其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第一段曲调亲切、明朗、深情;调性是b B宫调式;节拍是采用了2/4、3/4变化拍;力度是在“党的光辉照我心”一句, 用强声转为热情的颂歌。第二段是对比中段, 共五个乐句, 前两句以同宫系统的G羽调开始, 突出痛苦回忆对旧社会的仇恨, 后三句转回原调, 情绪激昂, 推向高潮。这一段力度对比变化大, 由中强 (mf) 到强 (f) 到很强 (ff) 递增变化, 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表情从“仇恨地”到“昂扬地”;速度从“慢”到“稍快”到“渐慢”再到“原速”。由于情绪变化的需要, 演唱时咬字、行腔、语气、语调、声音的力度和音色, 也该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鞭子抽我身”一句, “鞭子”二字使用了保持音记号和休止符, 唱时应象从紧咬的牙关中迸发出来一样, 对旧社会的仇恨刻画的淋漓尽致。“夺过鞭子揍敌人”要突出“夺”和“揍”字, 语气坚定。第三段是再现段, 用热情的表情唱出对党的热情与崇敬。结尾“党的光辉照我心”的力度记号从mp、f、p、mp、及〈〉和最后的延长的轻声, 须着力刻画, 才能把革命战士对党的深厚的感情和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鲜明地表达出来。

三、忘我的演唱

在演唱要唱出人物的感情, 还必须丢掉一切思想上或声音上的包袱,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把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声乐中去, 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别人,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才能达到“一声唱到情触处, 毛骨肃然六月寒”的效果。当然脱离了精湛的声乐技巧, 无论多么动人的感情也无法传递给听众, 弄不好会适的其反, 造成情有余而声不足的矫揉造作。诸如“珠圆玉润”,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声若洪钟”美妙的声音, 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 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视扎实纯熟的歌唱技巧, 又要注重情感的抒发, 把握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才能使歌唱艺术表现的完美。

参考文献

[1]王芃邱玉璞《送你一副金嗓子》华艺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9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体验,学生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声乐教育也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枯燥乏味的声乐教学的课堂上, 使用情感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当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 朝着成为全方面发展型人才的方向不断前行。情感体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 对于老师来说也有一定好处, 可以让老师总结教育经验, 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 学生也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做到体验与学习共存。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灵感可能会超出平时的想象, 老师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能。

(二) 音乐被视为世界通用语言, 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等级。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与所学的音乐产生共鸣, 也就是所谓的不谋而合, 这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 可以得到锻炼内心的机会, 实现内心情感的满足, 用音乐来熏陶心灵、净化心灵。声乐教学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教育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心情感。有的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 通过演唱的方式可能会比语言表达来得更直接, 内容上也会表现得更丰富, 通过所演唱的音乐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可能会更加显而易见, 是一种贯彻内心的表达方式。

二、促进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 培养师生感情,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好似“润物细无声”。作为老师, 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明做人的重任,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加强班级内的文明建设。老师们的整体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理性和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这就需要以身作则, 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知识来感染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有利于老师开展教育工作, 也有利于学生吸收所学知识。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要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还要搞好师生关系。

(二) 深入作品,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在别人的心里撒播阳光, 首先自己的心里必须阳光明媚。”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同时, 首先要保证自身的良好素质, 以身作则, 将自身情感投入到音乐中, 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内心与音乐的共鸣。

(三)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当代社会, 科技不断进步, 技术不断创新, 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 多媒体等的应用也被应用到教学当中, 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的应用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引用多媒体技术,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 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一些技术, 将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在讲关于景色的文章或是课题时, 要抓住四季的变化特点, 如春天的盎然、生机勃勃, 还有蓝天、白云;夏天, 万物都苏醒, 鸟儿的鸣叫、蓝天、白云;秋天, 枫叶落地, 金灿灿, 同时又是收获的季节;冬天, 银装素裹, 白雪皑皑。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上课, 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带动, 更加真实地体会和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 我们可以将音乐、视频等带入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这样也会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提升,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 营造学习氛围, 提高声乐课堂的情感体验。学习氛围对学生也很重要, 轻松和谐的氛围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那么如果一个声乐老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该怎么办呢?首先, 老师要依照学生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设置更多的活动, 锻炼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学生自己也要提出一些问题, 师生可以一起讨论, 开发脑力, 拓展思维;此外, 老师还可以开展小组比赛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竞争环境中刺激学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开心的心情, 从而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深的记忆, 产生情感体验。

三、结语

总之, 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的升华、实践的体验。笔者希望此文能够为同行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乔爱玲.谈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情感[J].人民音乐, 2003, (9) :56-57.

[2]杨春晖.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音乐天地, 2005, (4) :53-55.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10

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 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 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 是以自身为基本前提的。声乐教学是教师以敬业的责任心去教授歌唱的技能技巧, 而学生是以渴望的心态去学习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 这种共同的需要是声乐教学产生并依存情感心理的现实基础。凭借这个基础,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应该关爱学生, 并能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 学生也应该尊敬老师, 以积极的态度, 满怀热情地进入声乐学习。这种以“尊师爱生”为基础的情感现象, 是普遍存在的情感特征。声乐教学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曲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其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 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声乐的演唱技能技巧。声乐艺术是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 它生动而形象地抒发人们的生活情感, 这种情感是高于生活的, 它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 而是一种富有思想内涵的审美情感。声乐的奇妙在于它能通过人的歌喉, 将书面的歌谱转化并升华为生动的歌唱。不仅可以把歌曲的审美情感抒发出来, 而且还能激起听众的情感回应, 形成一种互动心理效应。传统的声乐教学, 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多方面训练学生, 从功能意义上来说, 它们主要是解决“声”的问题。但声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是通过歌唱艺术和实践, 使学生掌握声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而“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 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 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在歌曲演唱时, 唱歌技术才有可能转化为歌唱艺术。

二、深刻理解声乐作品是表达情感的基础

1. 对声乐作品的整体把握。

要准确的分析、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所体现的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 创作方法, 音乐风格及作品的历史背景。还有, 对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 语气的轻重缓急, 段意的句逗分明, 音乐节奏的快慢徐迟, 旋律的高低起伏, 装饰音的丰富色彩, 情绪情感的哀乐忧伤以及高潮的布局, 词曲结合巧妙构思的整体性, 从内心建立起准确而完整的声音听觉表象, 都会对歌曲情感的表现奠定可靠的基础。

2. 注重歌词的情感表达。

首先, 要感受歌词的魅力。我们拿到一首歌曲时, 除了要熟悉音乐旋律的高低走向, 节奏变化, 艺术风格等外, 还应认真感受、体验歌词内在的深刻含义, 随着理解和感受的不断深化, 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歌词语言更强烈的情感表达。心中有物, 便会歌中带情, 进而使我们的演唱声情并茂。其次, 重视歌唱语言的歌唱性, 生活中的语言, 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发声状态, 音色千差万别, 好坏不一, 而歌唱的语言则要求圆润明亮, 优美动听, 并符合歌唱的特殊性。在歌唱中, 要做到把每一个字放到共鸣里, 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起落, 字音也在不断变化着音高, 即要求演唱者在适当的音域里变化声音, 表达字义。

3. 对声乐作品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首先, 是熟悉阶段。熟悉阶段要做到:熟读并唱会歌词, 咬字吐字要清楚, 对歌词内容概括的了解;唱熟曲调, 音的高低, 节奏准确, 并有一定的表现;声音要圆润统一, 有呼吸基础, 要有一定的地方换气;在唱熟歌词与曲调的同时, 逐步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有机会可听一下示范演唱, 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歌曲思想内容, 曲调的特点, 音乐风格和整个歌曲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其次, 是深入阶段, 当我们对一首歌曲基本已经唱会, 对歌曲的思想内容与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和印象之后, 就可以进入深入阶段, 这时应根据歌曲的内容选择演唱手段, 并用演唱手段表达歌曲内容。通过反复练习、揣摩, 达到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的目的。最后, 是完善阶段, 一首歌曲, 经细致的研究刻画之后, 能够演唱的比较完整, 使人听得懂并且能感动人, 那么在演唱上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完善阶段。

三、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和歌曲的艺术生命

声乐教学实践证明, 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和歌曲的艺术生命。因此, 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 自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先导, 要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 技能训练要求, 学生个性化特征等前提下, 尽可能选择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大凡经典歌曲, 无一不蕴涵着人类深邃的思想感情精华, 有着广阔的审美情感开发和表现空间。在选择好歌曲教材之后, 必须对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歌词到曲调, 从感情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歌曲特定时代背景和风格, 从中准确地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先进入歌曲的艺术境界, 通过演唱实践, 领略和探讨这首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 并能设计出相应的演唱处理方案。必须做好这些前期准备工作, 以保证声乐中的情感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来。歌唱前的练声曲一般缺乏明确的情感色彩, 但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律动和音色的美感, 和学生饱满的练唱情绪结合后, 仍然是一种热情的流露。在声乐教学中, 还应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必须把范唱作为点燃教师和学生情感的火花和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因为通过范唱可以使教师深刻体验歌曲的意境, 把歌曲的情感内涵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还可以把这种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受到感染, 受到教育, 并激起他们迫切学唱的愿望和要求, 所以范唱是直观教学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浅析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情感培养 重要性

音乐是艺术情感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文章讨论的声乐教学情感培养主要从声乐实际操作出发,分析现代学生的审美观念,分析情感培养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声乐演奏者来说,只有富含情感才能打动别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现代声乐教学往往重理论,而忽视情感渗透和培养。另外,教学方式的误导是造成学生艺术情感缺乏的主要因素,如过分强调唱腔、气息等问题,却忽视其蕴含的情感,因此无法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原则

情感培养无疑是声乐教学的重点,是一种语言艺术。声乐表演实际上就是情感的表达过程,声乐教学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好的音乐作品蕴含丰富的情感,能够引发共鸣。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现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声乐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我们说重视音乐情感,并不代表忽视表演技巧和表演能力。毕竟表演者的能力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是获得听众认可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追求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声乐演唱者的技巧是其声乐表达中的重要部分。要使其得到提高,首先应具备一副好嗓子,教师应正确组织学生进行嗓音练习,并且不断完善音乐教学的心理机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得到提高,使其掌握更多音乐演奏技巧。

(二)声乐教学应充分体现声乐演唱的特性

所谓声乐特性是指音乐包含的民族特征,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也只有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才能走得更远。因此对于高校声乐教学,应致力于发现声乐的多种形式,不摒弃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对蕴含民族特色的声乐进行艺术加工,体现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民族特色和历史沉淀,这样才能够实现音乐作品的真正转型。民族声韵的高雅、独特都是声乐教学应尊重的要点,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的作品演奏中。

二、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情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声乐的表现力

情感是声乐演奏者特有的,在声音演奏中加入表演者的情感,有助于其作品独特性的展示。如何将声音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听众是演奏者的一种能力。情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演奏者的声乐表现力,提高其创作能力。实践证明,情感培养是声乐教学必需的教学方法,其重要作用不能忽视。

(二)情感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风格

音乐受到地域的影响严重,因此不同地区的音乐其风格具有很大差别。要更好地演绎不同地区的音乐,需要学生了解其民族特色,表达该民族或地区的情感。因此我们说情感培养是音乐演奏者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生活习惯的关键。尤其我国地域广阔,语言和音乐地域差别较大。每个民族的声乐风格明显,如蒙古族的豪放等。这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讲解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色、音调。使学生掌握作品包含的民族情感,加强学生在作品中情感的表达,使学生能够演奏更多风格的作品,提高其声乐表现力。

(三)声乐情感培养有助于声乐作品审美情趣的表达

人的审美情趣具有个体差异,这使得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理解能力不同。不了解音乐的本质会导致人对音乐的理解出现偏差,审美能力较差。声乐作品经过多年沉淀,其中蕴含大量审美情感,因此声乐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为其提供情感基础。因此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声乐情感的培养。

三、声乐教学过程的情感渗透

(一)在生活中汲取声乐情感的源泉

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体现和升华。因此声乐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情感,基于现实生活培养表演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和创作出人们喜欢的音乐。因此,对于大学声乐教学来说,教师应善于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细节巧妙地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合理利用。在生活中汲取音乐营养有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

(二)音乐作品的思想是其发展的基础

好的音乐作品是学生思想的体现。因此思想是否端正是其创作音乐作品的基础和前提。音乐作品是其意图和情感的重要表达途径。声乐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包含演奏者的思想,因此只有将声音转化为情感才是其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总之,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是音乐表演的前提条件,表演者首先应了解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展示给观众,体现其音乐演奏能力,获得听众的认可。

(三)情感渗透有助于提高演奏者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

音乐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高。这要求表演者了解声乐文化,提高对声乐本质的认知,当然,重要的途径就是了解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艺术家之所以叫艺术家,就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这使得其在艺术表现上更多样化,只有技巧、没有情感的声乐表达无法激发听众的共鸣。情感渗透使表演者获得更多实践,从而将音乐作品表现得更加完美。

四、结语

声乐作为一个民族甚至国家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发展不容忽视。当然,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是音乐的灵魂,是人们追求和喜欢的根本原因。缺乏情感表达,音乐就失去真正的意义。艺术既是一项技巧,又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我国声乐教学由于对能力的要求过高,而对情感表达则要求过低,或者教师缺乏适当的情感激发方式,使得学生的音乐作品仅仅是一种乐器的弹奏,毫无情感可言。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提高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学院时刻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对我国音乐教育进行改革,使音乐教育重视表演者情感的抒发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敏.谈声乐教学中的几点认识[J].艺术教育,2010(04).

[2]赵晰.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篇12

一、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声乐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因素成为影响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声乐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传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渗透情感、贯穿情感。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声乐课绝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 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 如果从声音到声音, 从技能到技能, 从方法到方法, 很容易使学生变成装腔作势的工匠。要解决这一难题,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情感”入手, 发挥教师在情感训练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唤起自己曾经的情感体验, 通过动作示范、声音力度、演唱速度、声音色彩以及语言讲解, 传达出声音形象,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体验到这种情感, 以引起欣赏者的激动, 能以积极的状态去捕捉声音感觉。教师良好的情感状态,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它是歌唱创造的一种强大动力, 会激发学生自觉地分析、体验、想象和表现好作品。声乐教学中, 声乐教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 还能够间接向学生传达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因此, 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 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声乐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情感为主线, 使学生置身于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中, 将情感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始终, 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二) 注重教材的中介作用歌唱的情感表现来源于作品内容、旋律起伏、节奏节拍的变化。教材是引导学生情感想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是歌唱和教学良好运作的重要条件, 教材的选择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古今中外丰富而精美的艺术歌曲, 为声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选择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状态, 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使它能成为调动学生情感想象和拨动学生心弦的积极因素, 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力量, 激励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并有要表现好作品的欲望。要注意对歌词的情感内涵进行分析。“言为心声”, 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 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它作为一种情景、情感的表现, 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 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 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更要注重对旋律的情感内涵进行分析。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 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 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 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 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声乐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适当补充一些最佳教学形式, 以满足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需要, 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声乐的情感表现是建立在歌唱者情绪的生理基础之上的主观心理活动, 其情绪的喜、怒、哀、乐等,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发声与演唱。所以, 在教学生歌唱前, 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激发其歌唱欲望, 让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准备, 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其实,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本身就有强烈地渴望表现好作品的心理欲望,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作品自身鲜明的情感因素, 学生的情感会被渐渐激活, 进入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的情感想象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在演唱时全身呆板像木头, 只按照音符去唱词, 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情意;有的只是为了注意声音技巧, 缺乏演唱的激情, 声音空洞乏味, 所以学生自身也要学会在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中善于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情感, 要善于观察和捕捉人们生活中的情绪和心理, 体验现实生活里不同情境中人的情感状态, 并在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活动中, 注意感受、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 增加情感储备。

二、努力把握情感训练的基本要求

声乐教学应该转变其教学观念, 在声乐教学中, 从多种途径, 开展多方面交流,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 要充分利用声乐的情感特征声乐课不像其它课, 声乐本身的情感极具感染力。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 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依据。在声乐教学中, 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能发掘出大量创造艺术美的潜在因素, 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紧凑充实, 学生在此氛围中也能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 唤起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情感启动的快速性和情感联想的广阔性, 这有利于唤起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储备, 有利于新的情感想象的融合, 还有利于歌唱艺术美感的形成, 并充分发挥美感的载体作用, 由此去创造更为完美的艺术形象。。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二) 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声乐教师应依据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心理, 自觉按照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声乐教学环境。因为, 情境是声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自觉进入演唱状态。教师要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想象。我们都知道, 声乐演唱需要使口、唇、齿、咽、腭、声带、肺、腹达到控制自如, 而在身心紧张的状态下是无法达到的。歌唱的情感表现来源于作品内容、旋律起伏、节奏节拍的变化等, 同时, 也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刺激, 如歌唱的环境等。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促进教学, 寓情于理, 情理交融, 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 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激发, 促进情感想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也有利于情感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 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 逐渐形成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的审美能力。

(三) 要经常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声乐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声乐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双向交流的过程。在双方交流中, 除课堂的交流外, 平时不拘形式的交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 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 努力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练好基本功。教师要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每一个成长和进步, 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优点, 并不断激励他们进步。

结语: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无穷的潜能, 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钥匙去开启唤醒它, 通过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想象, 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较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意蕴。教师积极的“情感”可以感动学生, 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 会使声乐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 挖掘音乐形象的情感因素,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训练,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感知音乐的情感,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声乐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为题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因素,情感训练

参考文献

[1]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322页

[2]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45页

上一篇:格局思考下一篇:ERP教学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