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精选11篇)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1
在教学环节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这也成为提升教学质量、营造教学氛围的有效途径。儿童在学习时,能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更大程度地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可以将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也是体现在教学互动中的情感交流。不过,在现有阅读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教学状态,虽然课文内容非常有趣,但是原先的教学方式却让课文内容变得乏味枯燥。正是因为此类原因,让学生思维变得迟钝,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变得冷清平淡。教师认为是学生不愿意动脑思考的问题,学生认为是教师讲课缺乏技巧的问题。所以,怎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习情趣?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借助体态语言,给学生鲜明、形象的直观提示
小学生具备着此年龄段特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这也是体现出小学生具有着感染性的情感表象,在特定的情况下,小学生情感能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进而达到集体性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互动,这包括着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两个层面。譬如,教师朗诵时可以用面部的表情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可以用手势的摆动展现出强烈的情绪等,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课文学习的感染,身临其境感受文章的内容。
二、点滴渗透语言情感
语言的交流,成为情感沟通的重要载体,它具有着强烈的感染度,以此产生共鸣式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选择富含感情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授课,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体验,教师教学情感包括柔和亲切、激情昂扬、优美恬静、强烈语气等,借助于无形的情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深刻领悟文章的精髓。例如,在教授《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本人充满激情地喊道: “为了打到帝国主义,为了抵御日寇,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有一位放牛娃为了革命,献出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 ”当学生读到课文中二小牺牲的场景时,我又继续说道: “虽然小英雄壮烈牺牲,但他革命的气魄和英勇的气概将会永存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就让同学们再朗诵一遍课文,细细品味王二小伟大的革命精神吧! ”在座的学生听到我富含激情的教学语言,都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和朗诵情绪。
三、恰当运用音乐与图画
在阅读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播放与课文教学意境相得益彰的背景音乐,借助于此种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譬如,在教授《翠鸟》课文时,在朗诵课文过程中播放大森林协奏曲,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的畅游在大森林的绿色自然中,仿佛亲眼看到漂亮的翠鸟,亲耳听见清脆的翠鸟啼叫,振奋学生的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图画教学信息比语言教学效果更为显著,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在大脑中描绘相应的场景,图画信息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相应的图画。让学生将自己塑造的图像和亲眼见到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将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情趣、调节学习情感。借助于此种教学方式,将会有效组织学生的情绪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学习中更好的拓展知识和理解课文,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理想的智能拓展。譬如,在教授《镜泊湖》《观潮》等文章时,依托于画面的展示,在学生眼前呈现出多幅壮观震撼的景象,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情共鸣,客观上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四、适当表扬与鼓励
教师在授课环节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会快速提升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主动性。从小学生群体角度分析,他们更喜欢接受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对问题回答好的学生进行正面评价时,被表扬的学生非常开心,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这也会产生氛围式的影响效果,让其他的学生也开始跃跃欲试。采用此种教学理念,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伴随着学生情绪高涨,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参与的快乐。在此进程中,可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不断变化教学节奏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课堂教学时将会发现,枯燥乏味的教学节奏,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采用不断变化、松弛有度、跌宕起伏的教学节奏,能够持续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的情感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有效把握教学节奏。
教师在控制教学节奏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在课堂教学时,针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要放慢教学节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对于次要的学习部分,要加快教学节奏。其二,需要教师合理把握教学难易内容,做到适度有效的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真实情况,难点教学内容用通俗的例子引导学生们学习,对浅显教学内容采用跳跃式教学方式,增加学习的新鲜感。其三,需要教师科学安排教学知识的快慢。教师要把握教学的效率,考量单位时间内信息的有效传达。通过上述的方式,以此构建合适的教学节奏。
从整体课堂教学层面分析,采用快慢交错的教学节奏,能够形成规律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学节奏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从而持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阅读课堂教学时,要关注教学中的各种情感因素,通过多层次的有效延拓,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感染力。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明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2
一、环境陶冶法。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学校那么些在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 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把握其思想脉搏,深析其身心特点,重视周边环境的影响,仔细寻找契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如有的同学对市场经济要不要奉献精神很迷惑,这时就要有社会上种种事例加以醒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合作。如果不讲责任心和奉献,只知坑蒙拐骗、见死不救,我们将生活在冰冷无情的世界里,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句空话。还有前不久出现的“追星热”曾使教育一度陷入尴尬境地。此时我们不应该圆避,而应耐心说理、设法疏导,用更加明亮的“英雄明星”、“科技明星”、“教师明星”冲淡其脑中浑沌的“星云”。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可借助多媒体录像、插图、音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董存瑞舍生炸暗堡》一文,让学生划出文中最重要的一个动作——“炸”,接着让学生带着“董存瑞为什么炸暗堡?怎样炸暗堡?”等问题,自学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同桌质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描写敌人火力点猛烈,董存瑞主动请求炸堡的关键词,并借助多媒体进行气氛渲染,让学生想象当时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拉导火索的场面。此时此刻,在学生的脑海里闪现出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样挺立的英雄形象,从而激起学生对董存瑞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崇敬之情。
二、挖掘内涵,体会情感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欢快,还要使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展开讨论和评价,经历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如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想象。当五壮士被敌人包围在山顶时,他们想的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体现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动作的词。当一位学生划出“夺”、“砸”、“跳下”等词时,另一学生提出:“老师,五壮士准备跳崖,为什么要把枪砸了呢?”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枪砸了,好跳崖;有的说不能让枪落到敌人手里……同学们情绪高涨,各抒己见。这时,教师借机给予肯定、总结。通过回答,激发想象,同学们脑海中展现出五壮士昂首挺胸,相继跳崖的悲壮场面,体会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世界。
三、欣赏体味,深化情感
欣赏是一门艺术,是情感的操练。通过阅读欣赏,可以增加学生情感的广度。教学中教师要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美的情境,陶冶美的心灵。《林海》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将多种修辞手法巧妙组合,抒情生动鲜明,联想丰富深刻,语言准确优美。作者老舍先生把自己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和亲切舒坦的感受融入字里行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重点词、句、段读懂,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真实含义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特别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品读,有情感地朗读,在眼前呈现一幅岭林花的美景,获得愉悦之感,从而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精读词句,抒发情感
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它要求教师在运用朗读手段时把握语调、节奏,以声传情。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物美、情感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此时,学生的品读也就读出了韵味。又如《凡卡》一课第八自然段,在朗读时,要悲伤中带着哀求,当读到“爷爷,我给您跪下,带我离开这儿吧”时,要读出急迫痛苦的语气,渴望爷爷马上来带他离开这个地方。在指导学生读这段时语速要有变化,读到哀求时语气要加快,读到痛苦时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渲染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气氛。当然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许多,如以思激情、朗读激发、形象诱导、表情强化等,但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情感都要十分投入,在潜移默化中点化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收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总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激发,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张华伟)
谈情感激发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篇4
一、情感激发树立正确的歌唱认识
声乐教学不是单一的发声技巧的学习。声乐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热情饱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声乐演唱认识, 即声乐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传递情感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挫折和逆境。逆境中学生会陷入痛苦不堪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一切技巧、方法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比如, 喉咙发紧, 气息不够灵活等问题, 情绪急躁中越是想打开喉咙越不能收到良好效果。作为声乐教师首先不应该急躁, 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学生鼓励。用自己乐观的情绪和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卸掉负面情绪的包袱。对于部分性格内向、情绪不高的学生可用高抬腿跳跃等运动来热身, 或者在课前引导学生谈论、想像一些令人愉快的事物, 欣赏一些快乐的音响资料, 使课堂教学在一种快乐的、积极的状态中开始。在进一步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继续激励学生保持住快乐的心情去歌唱。在积极的氛围里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声乐演唱不是机械的活动, 保持头脑灵敏、身心愉快、肌肉松弛才能获得美好的歌唱状态。
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 教师要利用各种情感激发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放下一切思想包袱, 要有勇于实践, 乐观无畏的精神。使声乐课堂始终处于积极运动的状态。积极的情绪可以推动歌唱的发展, 使歌唱究声情并茂, 这种运动恰好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情感激发和实践操作性原则。
二、情感激发促进歌唱记忆发展
所谓歌唱的记忆, 是指以往感知过的声音概念在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 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印象。包括对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的感觉和声音的色彩等, 也指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记忆。声乐教学中情感激发是促进歌唱记忆、提高歌唱水平的一个法宝。情感激发能集中注意力, 使人迅速进入歌唱状态, 并能克服学习中漫不经心的毛病。
学习声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建立歌唱的状态。但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保持住开始的激情, 反复的训练使他们感到乏味, 甚至产生腻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鲜感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其中, 使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一个有效激发情感的方法。笔者曾经在一个声乐讲座上遇到一位非常有激情的老师, 他语言生动幽默, 动作也充满喜感, 同学们立刻喜欢上他, 整个会场气氛活跃、情绪激昂, 讲座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对于这位老师讲课的风格他自己这样解释到:人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和疲劳的, 欢快的大笑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神经, 从而能够减轻由于发声技巧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松弛愉悦的神经更有益于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大脑皮层就会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 记忆力就会加深。
在演唱具体声乐作品时, 教师富有情感与想像力的分析也能够激发学生情感, 进而增强歌唱的记忆。通过对声乐作品旋律和歌词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使学生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既能够方便学生记忆歌词与旋律, 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更好的把握和诠释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在不断的刻苦练习和反复认识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于学生恰当的情感激发,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记忆习惯, 促进歌唱记忆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三、情感激发增进歌唱艺术美的体验
大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怀着对歌唱的热爱才选择从事这一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歌唱的热爱逐渐演变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用情感催开学生心中艺术之花, 让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 这份激情才能会持久、深厚。
每个学生的感知能力、个性特征都影响着其自身的歌唱生理感觉以及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用积极、高尚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在培养学生发声技巧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熏陶,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观察生活中各种类型人物的情感特征, 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 把文化素质和演唱活动结合起来, 用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歌唱, 增进对声乐艺术美的体验。调动起一切美好的感觉推动歌唱活动, 这样的歌声才能打动人心。
对声乐演唱事业的热爱促进声乐演唱者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 作为声乐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份热情。把这份情感升华为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摘要: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是这种配合的具体体现之一, 在声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一定的歌唱情感理论的研究, 着重探讨了情感激发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情感,激发,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8.
[2]杨立岗等.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8.
“情感激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情感激发 英语 教学
现行的英语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很多都是高中学生从未听说或者深入了解的内容。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素材,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新奇,在探究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并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是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关注的,也是在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中应该考虑和应用的。恰到好处的情感激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情感激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符合以下一些理论依据:
1.新课程中的第四个基本理念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同时对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情感态度被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新课标》中指出,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巩固和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教师要“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有意识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另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明显上升时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地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心里品质,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
2.符合心理学的原理,即情感和认知在学习活动中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情感是学习定向、维持、调节的动力,其结果是为了促进大脑的思维,减轻认知难度;而认知是承担知识的吸收、存储、转化作用的,其结果可以促进情感的升华。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即缺少情感,认知不能正常运行,缺少认知,情感无处依托,发挥不了情感的动力作用。因此,笔者以为英语教学创设一种情知互动、和谐发展的课堂环境非常重要,即通过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来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内在情感,并使其情感得到陶冶与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真正学到知识,达到情知交融。
下面笔者将通过听课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感激发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积极的教学效果。
1.课前5分钟的导入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每一节课的课前导入是非常关键的,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必须声声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Oprah》(黑人女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弗丽)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If you have a power that can turn your body into any shape, do you like it to be really fat or thin?(如果你有魔力可以任意改变你的形体,你愿意胖还是瘦?)If you could decide what color of skin, do you want to have white, yellow, red or black?(如果你能决定皮肤的颜色,你愿意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If you could choose, would you like to be a girl or a boy next life?(如果你有来生,你愿意作男孩还是女孩?)学生的讨论很热烈,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是又胖又黑的。就在这时教师展示了一位很胖又不漂亮的黑人妇女,然后询问学生: Do you like this lady? Will she have a fat chance to succeed?(你喜欢这位女士吗?她会有很多的成功机会吗?)而学生的回答是: No. hard. (不,很难成功。)
这时教师介绍了黑人奥普拉•温弗丽,美国电视访谈节目黑人女主持,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96年被《时代》杂志评选为美国最有影响的25人之一。并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内容就是她的成长之路及获得的成功。学生内心学习动机被激起了,产生了强烈学习的愿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路就在你的脚下”,激励自己珍惜学习机会,学会自我奋斗。
2.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激发达到高潮,成为教学中的亮点,也将会是学生难以忘却的经典之作,学生潜能被再度激发,经常会有一些创新,会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用。
几天前,笔者听了关于定语从句的一节语法课,这是高一学生第一次学定语从句,这位教师首先呈现了什么是定语从句,并教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如找主句和从句,关系代词指代什么以及在从句中的作用等),并且进行一些语法规则的总结,也许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教授学生语法知识的。可是接下来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教师在传授了语法规则之后, 学生也有点疲惫了,这时教师问学生是否喜欢迪斯尼的动画片Tom and Jerry, 并让学生欣赏了“南飞的鸭子”的片段,动画片非常有趣,引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很开心。但并不仅仅是开心而已,之后这位教师开始运用电影片段进行一系列的提问:
Who is Tom?Do you think he is a good friend of Jerry? (师:谁是汤姆?你觉得他是杰瑞的好朋友吗?)→Tom is a cat that/who always fights with Jerry.(生:汤姆是一只总是和杰瑞对抗的猫。)
What about Jerry?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师:谁是杰瑞?你怎么评价他呢?)→Jerry is a mouse who/that is clever and helpful.(生:杰瑞是一只既聪明又乐于助人的老鼠。)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little duck?What does he want to do?(师:你觉得那只小鸭子呢?他想干什么?)→ The little duck whose dream is to fly to the south is very lovely.(生:梦想着要南飞的小鸭子很可爱。)
听到学生们的一个个精彩的句子时我们都在赞叹不已,学生的那份学习的热情已经不露痕迹地被激发出来了,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定语从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体验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此时还会有哪个学生仍旧无动于衷呢?
3.在课外任务型的作业完成中让情感激发在课后继续延伸。课堂教学到高潮时学生经常会觉得意犹未尽,而课堂45分钟毕竟不能满足学生的所有的情感需求,因此如果能设计出一些既立足于教材,又能充分联系现实生活或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为载体的作业,就能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作业世界,使作业成为学生在知识海洋里扬起风帆的船。如学习《Architecture》(建筑)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中有一篇文章《A Second Life For Factory 798》(798厂的新生),说的是北京一家旧工厂建筑如何被重新利用而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的故事。在学这篇课文时正好是在我们城市的火车站搬迁之后,老火车站还是闲置着, 本地的网上论坛也经常会有人在谈论这件事情。因此笔者布置学生的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What will the old train station be used for? 并对学生承诺:如果计划可行,我们可以发表在网上论坛或者直接写信给市长大人。学生非常激动,讨论得很有激情,觉得自己仿佛也参与了家乡建设,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去完成。
从以上的这些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激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用显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为了在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本人觉得,教师也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走到学生中去,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
2.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要确定合适的目标和要求,任务设置要合理。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在生成过程中教师要监控整个课堂,教师的指导语言和暗示语言要得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应正确地使用鼓励性评价,积极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更多地获取成功的体验。
3.教学课堂的形式不能太单一,要放得开,结合多媒体,体态语,简笔画,甚至有时候需要利用一些中文和方言。教师的睿智、幽默和夸张的语言、动作、表情,运用恰当将是课堂教学情感状态有效的调节手段。另外,教师要有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走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接触,尊重学生。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激发,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情感“火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2004年11月.
【4】廖正峰.应用教学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8月.
作文教学贵在激发情感 篇6
一.投身社会实践, 积贮情感
社会本身是由有情感的人构成的, 即使自然景物也是风月有意, 草木含情, 山河显志。学生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才能积贮情感, 丰富情感。如组织学生上街当报童卖报纸, 进行野营活动, 磨炼意志, 体验生活;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小区访贫问苦, 培养了同学们对劳动人民的良好感情, 也警示自己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采访先进人物, 学生常常被他们那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在逆境面前自强不息的品质所震撼……当学生长期实践, 时时“存情”, 事事“贮情”, 形成了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体验时, 作文就会文思泉涌, 情真意切。
二.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情感
带着感情去认识事物, 被认识的事物必然受到情感的影响:抽象的具体了、平凡的神奇了、生硬的生动了、无情的含情了。文学作品感情至真, 意想至丰, 都是作家长期观察、思考、积累而来的。鉴赏作品, 为青年学生提供认识社会、体悟生活的捷径。语文教材中含有很多情感丰富、文学艺味浓的作品。读罢朱自清的《背影》, 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就来自作品感情的诚挚真切, 来自它那既精雕细刻而又归朴返真的艺术功力。学生读完后就会体验到父爱和爱父的真情。读完宗璞的《柴藤萝瀑布》, 学生大都感到:人亦如花, 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 只要你张起生命的风帆, 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 你同样也会再次盛开。其实, 语文教材中使学生眉眼为之一扬, 心田为之一震的作品比比皆是:《我的老师》中的拳拳爱师之心, 《挖荠菜》中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稚嫩的爱国激情, 《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鉴赏不仅仅限于教材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中外名著、历史名著、伟人传记等都应广泛涉猎,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的形象、伟人的求索、历史的屈辱、先辈的情操等, 从而拨动自己的心弦, 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
三.设计情景导语, 诱发情感
俗话说:“情不动, 辞不发”。许多学生面对文题, 幂思苦想, 迟迟不能下笔, 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事物没有情感, 没有情感冲动, 自然难以下笔。教师指导作文前, 应精心设计可行的情感导语, 利用情感“拉拢”学生, 清除对事物的反感, 使其对观察对象产生兴趣。笔者是这样设计《欢迎你来我家玩》的导语的:“同学们, 老师很想到你们家作客 (情感因素) , 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 你们家的地理位置有什么明显的标记, 家里有哪些布置 (指明观察对象) ……这样老师就不会走错 (再次利用情感因素) 。”这段话巧妙地抓住学生好客之情, 运用了情感因素, 作了一次观察动员, 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创设课堂氛围, 调动情感
要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必须创设良好的写作情景, 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个情绪冲动的氛围中, 避免“任务式”的作文。听乐曲、观画面、品味道、做实验以至现代多媒体教学都是很好的方法。其中音乐、歌曲的运用最为常见, 它往往可以收到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在《黄河大合唱》雄壮的乐曲声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豪迈激情和英雄气概;在《烛光里的妈妈》深情的歌声中让学生体味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和真情劝慰;在《牵手》深沉悠长的族律中让学生感悟相伴同行、相濡以沫的人生境界。在音乐、歌曲构成的特殊的氛围里, 每个人的情绪受到感染, 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
五.帮助学生成功, 巩固情感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7
一、转变认识, 积极作文
很多学生认为, 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 我不喜欢, 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 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 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 接受作文, 喜欢作文。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 它是人的一种内心需求, 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 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 才会有所作, 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 从而转变态度, 爱上作文。
二、感悟生活, 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 文章缺少个性, 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 学生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首先要时时在意, 处处留心, 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 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 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 一种思想。看到流水, 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 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 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 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 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三、展示个性, 鼓励想象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高尔基也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 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 体验人生, 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使学生乐于动笔。如一个学生构思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话题作文。借用猪八戒的形象, 好吃懒做, 贪心物欲, 西天取经后, 开了一建材厂, 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顾生态环境, 大量砍伐树木, 破坏环境, 终酿成苦果, 自己尝尽, 最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 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富有创新性, 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想象是文章的翅膀, 展示个性, 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 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 自由想象发挥, 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四、在评语中激发情感
讲评是调动情感、指导写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讲评能使学生得到感情上的满足, 产生一种内在激励力量。“随风潜入, 润之以情”润文章也润学生, 写评语要注入感情, 育人要情真意切。我们在作文批改中应以情润之, 使学生达到“感、知、勉”的境界, 学生习作中有很多动情的文章, 老师在阅读后应参与学生的情感活动, 参与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 让学生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如何“作”文, 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人生。针对习作中出现的校园里生活的黑暗, 学习的枯燥烦闷等, 教师应用感情去融化那颗冰冷的心, 使学生克服感情冲动, 理性地看待问题。在评语中注入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情, 进行情感性疏导。评语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 是心与心的交换, 因而我们要用那深情的笔触给学生造成欢愉的心态, 唤醒那些伟大的心灵。
作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的策略 篇8
一、走进生活, 让情感丰实充盈
教材上的作品蕴含着作者丰盈的思想与情致, 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魏书生说:“那些经过几百、几千年历史波涛的冲刷, 到今天仍旧存留下来, 并放射着夺目光彩的格言警句, 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2] 淡雅静谧的月下荷塘;清静悲凉的秋之故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之情;“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之情;“慈母手中线, 临行密密缝”的亲情;“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友情;“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情;“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采菊东篱下”的恬淡豁达;“会当凌绝顶”的冲天豪气……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给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使人的心灵得以洗涤, 情感得以净化, 为学生丰富情感提供了最好的材料。作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 使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 进一步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 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积累情感。美文如茶, 清幽香远, 沁人心脾;美文如风,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善、美, 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生活就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生活。”学生的人生经验迥然不同, 天赋条件相差甚远。有的可以下笔千言, 而有的思绪全无。例如, 规定一个写作题目:《父爱》, 有的学生很少与父亲进行沟通交流, 在他们心目中, 父亲仿佛是座板着脸孔的雕塑, 他们还没体会到父亲的爱, 他怎么写父爱?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 何况学生呢?鼓励学生走进色彩缤纷的生活, 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 与生活和他人对话, 让他们感悟和体验生活, 感受真情, 领悟生活之美, 品尝真情滋味, 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找“米”下锅。这“米”其实就是情感体验的累积。世间万物都是情物, 否则就不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就不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亲情, 友情, 师生情, 以及对大自然山川草木的热爱之情, 都是学生作文选材的重点。这些都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来。我做了一次试验:在让学生写关于夏的文章时 (题目自拟) , 先将他们关在教室里, 并言明两节课后交作文, 但见他们个个抓耳挠腮、望“纸”兴叹, 一节课结束, 动笔者竟寥寥无几;于是, 我将学生放出去, 让他们身处大自然中去感受、去构思, 也不规定交作文的时间。后来, 有一篇名为《夏日随想》的作文, 开头写道:“学校那堵高高的围墙, 遮住了外面世界, 可怎么也遮不住夏日那似火的热情;教室里吱吱嘎嘎的粉笔声, 掩盖了一切声音, 可怎么能掩得住夏日浓郁的芬芳?”对夏日的真实情感, 真切自然, 跃然纸上。
二、拨动情弦, 使真情自由倾洒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 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要发展学生的情思, 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 教师有了真情, 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思想感情的火花。
可见, 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真情投入, 倾情演绎。换言之, 一篇成功的作文应是作者情感的真诚倾诉, 而不是文字的干巴巴的积累。因此, 作文教学的艺术更多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真情实感, 使学生在真情实感的驱使下畅快自然地写作。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的情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切入就显得尤其重要。设想一下:如果老师阴沉着脸站在讲台上, 却要让学生来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将是多么别扭的情景。同时, 老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也是学生与生活之间联系的桥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 年迈而体态臃肿的父亲那看似普通的一个背影, 实则蕴藏着浓浓的父子之情。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震撼, 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链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深情地讲起了我的父亲。高三那年, 为了圆我的大学梦, 也为了实现自己一生的期盼, 父亲在校外给我租了间破旧的屋子, 自己一边拾破烂, 一边照料我的生活。因为怕同学知道会耻笑我, 我对父亲说:“爸, 您能不能不捡破烂了, 您干点体面的活行吗?”爸爸似乎没有生气, 说:“如果怕丢面子, 有同学在场的时候, 别叫我爹。爹不会给你丢面子!”就这样, 父亲靠着每天在路边的垃圾桶里捡拾破烂, 供我读完了高三, 考上了大学。讲到这里, 我想起我那已辞世近五年的父亲, 不禁黯然神伤。全场静穆, 有的学生还掉下了眼泪。之后, 我拟了个题目《亲人啊, 我想对你说》。这次作文非常成功, 许多作文声情并茂, 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三、创设情境, 叫真情自由涌动
情感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 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从而写出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成功的作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真情去写作。真实的感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虚构, 那一定是发自于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自然宣泄。
例如, 作文《感恩》。写作之前, 我想学生一定会选择那些老套没有新意的材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屏幕上播放着《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经典的关于母爱的电影。当电影接近尾声时, 耳边响起了我为他们准备的歌曲《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 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 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当这感人的歌声深入他们心灵的时候, 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已经湿润了。我知道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随着音乐的结束, 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我便用舒缓的语调向他们娓娓诉说:母亲如何从一位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位母亲, 十月怀胎如何的辛劳, 如何含辛茹苦用心的哺育, 如何不厌其烦谆谆的教育, 如何在劳累委屈时强忍心酸的泪水……这时的孩子们有的已经泪流满面, 有的竟然泣不成声了。我意识到学生感情的闸门已经打开, 于是我抓住时机说:“有很多人像母亲这样无私的付出, 你是否对他们心存感激?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否, 在于是否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了感恩的心, 你的内心会豁达而开朗, 你会看到世界的美好, 你的生活自然也会快乐无比。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把生活中所有的苦难都当做上帝赐予你的礼物。经历风雨, 方知彩虹;体验艰辛, 方知甘甜。把所有的痛苦和不快乐当做生活给我们的历练, 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微笑着面对世界。当你对世界万物, 对周边所有的人都心存感激之时, 你自己便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的积怨与不满, 你眼里的世界会纯净而美好, 透明而洁净的心使你有着无限的快乐。因为感恩, 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因为感恩, 生活将充满爱与希望。那么现在就用你的笔、用你的真情, 抒写你对亲人、朋友、周围人的感恩之情吧!”此时, 学生的写作欲望喷薄而出, 这次写出来的文章因为多了真情实感, 妙句佳作自然就多起来了。恰到好处的创设写作情境,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
四、体验成功, 令真情汩汩流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可见成功的体验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 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讲评是给予学生成功体验的最佳途径之一。为此教师要精心批改学生的作文,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特别是那些写作上有些困难的同学更应给予关照, 注意到点和面的结合, 这样就避免了因偏爱某些同学的文章而给其他同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记得每次评改作文时我都会非常愉悦, 因为我看到了同学的进步, 看到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闪光点。这时我就会产生一种冲动, 一种希望尽快在课堂中一吐为快的冲动。带着这样的心情讲评作文, 同学们获得的成功体验可想而知, 于是我们的课堂便经常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一段时间之后, 一些视作文为畏途的同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关注作文, 重视作文, 喜欢作文, 周记中的倾情诉说更让我欣喜异常。一个同学这样说:老师, 也不知怎的, 现在我写作文似乎容易了许多, 原来写文章搜肠刮肚也凑不够字, 现在不知不觉中就写了很多, 而且有时还欲罢不能, 真有点“下笔如有神”的感觉……读着他们的真情道白, 我独坐灯下, 感慨良久。于是我开始了新的尝试:在班级墙壁上开设“美文集萃”专栏, 在同学们中展示孩子的作品;把孩子们的佳作输入电脑, 打印后编成《班级作文选粹》, 在班与班之间交流;鼓励孩子参加作文竞赛, 品尝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博客作文, 充分利用博客的优势, 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进行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 并在与读者的对话中交流情感, 增强言语表达能力……各种各样的成功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专家曾祥芹说:“文章不是无情物, 任何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3] 作文是思想感情的产物, 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应要求学生投身于生活, 用心体会生活, 从而对生活产生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感受, 这样的文章才能感染人, 打动人。白居易曾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作文中, 炽热真诚的情感能使“快者掀髯, 愤者扼腕, 悲者掩泣, 羡者色飞”。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能自然而顺畅地渗入情感因素, 让撼动人心的真情在文章中尽情流淌, 那么我们读到的, 不只是优美鲜活的文字, 而是学生那一颗颗灵动丰盈的心灵。
摘要:语文学科积淀着丰厚的情感信息, 闪烁着灿烂的情感火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要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体验,写作情景
参考文献
[1]孙犁.文学短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40.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一[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2:242.
浅谈语言活动中的情感激发 篇9
人的情绪会受环境和气氛的影响, 对年幼儿童更是如此。在组织诗歌《五星红旗我爱你》的教学时,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首诗歌的原文是这样的:
五星红旗我爱你, 五颗星星照大地。
我愿变成小白云, 飘上蓝天拥抱你。
五星红旗我爱你。五颗星星照大地。
我愿变成小白鸽, 飞上蓝天拥抱你。
五星红旗我爱你。五颗星星照大地。
我愿变成小旗手, 让你飘扬在祖国的蓝天里。
该首诗歌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 以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五星红旗的热爱, 诗歌不长, 结构简单, 重复也多, 所以我把情感激发作为此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即:如何激发幼儿对五星红旗的热爱之情。在组织该活动时, 我从创设氛围营造气氛下手,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的一开始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天安门升旗视频, 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升旗时的庄严气氛, 随后我引导孩子们思考:画面里都有谁?在干什么?参加升旗的人们表情和动作是怎么样的?他们的表情为什么那么庄重严肃呢?你看完这段视频后心情是怎样的?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 许多孩子都用“激动”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二、通过表演角色进行情感激发
《鹅大哥出门》是大班的一节语言活动课, 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
鹅大哥一摇一摆地走出门去。走到池塘边, 看见自己的倒影, 心里乐滋滋地说:“瞧我多美丽!红红的帽子, 雪白的羽毛, 谁也比不上!”
鹅大哥真神气, 大步往前走, 看见一群小鸡, 它大声嚷嚷:“让开!让开!你们这些小东西。”看见一群小鸭, 鹅大哥又大声嚷嚷:“走开!走开!你们这些小不点儿。”
它越来越神气, 把胸脯挺得直直的, 脑袋抬得高高的, 眼睛望着天, 连前面有个大泥坑也没看见。“扑通”一声, 掉进了泥坑里, 大白鹅就变成了大黑鹅。这下子它可就不神气了。
这则故事充满讽刺意味, 语言富有特色, 特别是“大白鹅”的形象被塑造刻画得非常生动鲜明。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该作品的语言动作性强, 非常适合幼儿表演, 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表演故事中的角色来体会角色的情感, 进而懂得不能骄傲、不欺负弱小的道理。因此在开展这节语言活动时, 我首先分段讲述故事, 并在每一段讲完时鼓励幼儿表演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幼儿在表演这些关键词和句子的过程中, 理解了这些词和句子的意思, 对故事中的角色情感有了初步的体验, 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激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接着我完整地讲述故事, 并让幼儿随着我的讲述集体表演。这个过程中, 所有的孩子随着我的讲述, 既扮演大白鹅又扮演小鸡、小鸭, 既感受到了大白鹅的骄傲情绪又体会到小鸡、小鸭的被欺负后的可怜情绪, 一方面对故事的情节和情感有了整体的把握, 另一方面幼儿在完整的角色体验中情感得到了释放。最后我让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 这时候大部分幼儿轮流充当着观众的角色, 他们由刚才的“动”转为现在的“静”, 课堂节奏由“放”到“收”张弛有度, 同时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 幼儿在这个环节表演得更生动自如, 他们夸张地再现了故事里的人物, 引得“观众”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认真观看, 自然而然孩子们对大白鹅的言行产生了反感, 对小鸡、小鸭的遭遇产生了同情。所以表演结束时当孩子们看到“大白鹅”掉进“泥坑”时, 他们高兴地欢呼大笑, 喜恶情感井喷而出, 即便分组表演多次后孩子们情绪依然高涨, 情感激发水到渠成, 酣畅淋漓。
三、通过再现情景进行情感激发
《神奇的字》是柯岩创作的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 广为大家熟知。
诗歌篇幅较长, 整首诗用平时流畅的语言, 描述了一些需要使用礼貌用语的特定场合, 让幼儿感受到礼貌用语的“神奇”力量。有两位老师在开展这节诗歌教学时均设置了这样的目标:学会在特定的场合恰当地运用礼貌用语, 感受礼貌用语的神奇, 但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引导方法, 活动气氛和效果大相径庭。
教师一的方法: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再现诗歌的所有情节, 然后引导幼儿围绕课件交流讨论, 接着再分段学习诗歌。
教师二的方法:用DV记录下班级的孩子在盥洗室、在大街上与别人发生的冲突, 然后请孩子说说短片中发生了什么事, 怎么办, 再在期间穿插诗歌欣赏与讨论。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10
一、英语教学中融入情感渗透和兴趣激发的发展概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奥妙”。教师对学生的爱除课堂体现外,主要蕴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调、动作、表情和手势等方面变化,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以人为本,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教师态度解决了,加之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就可以有明显的提高。
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作用
1.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表现
初中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关键一环,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英语是他们走向社会之前最后接触英语的一项课程,要做好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很关鍵的作用,这就要求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作用做出最好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任务贯穿到英语的教学中,让初中英语的课程目标明确,每一节课都可以解决一些特定的教学问题,让学生收获到一些知识。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将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
2.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结合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深入、认真准备教学的内容,并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实现的准备工作,然后写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师要把自己作为课程学习的参与者和策划者,既要了解学生们的需求,还有了解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在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传授知识点的切入口,通过启发兴趣,提升学生们学习上的主动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自己本身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教师一定要找出阻碍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障碍是什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如果是教师本身的问题,如讲课内容不生动,不易理解等问题,教师应该多查阅资料,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通过改善教课的语言和教课的任务安排,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回答问题。如果是学生们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找出学生出问题的原因,是对课程不感兴趣,还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
教师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锻炼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应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进行,学生们围绕活动主题开始准备,在这期间一定会用到有关的英文知识的一些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还能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之中,学生都能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参与讨论时思维撞击,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都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为完成小组的任务而努力地搜集资料,这样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这样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心,这就是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最好表现。
3.在英语教学中贯彻落实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方法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手法和理念的渗透下,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感染自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增强课堂中的参与性,需要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互动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再次,教师需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素养,只有理论基础知识到位,才能更好地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方法进行下去。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多年英语教学经验。英语教学的路还很长,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前进。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魏永红.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小学阅读教学情感激发刍议 篇11
一、小学阅读教学情感激发的价值审视
阅读教学情感激发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在学生个体收获上,其主要的是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一生的启蒙学习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独立的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对外界事物的概念也没有清晰完整的认知,所以这个阶段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所接受到的教育、灌输的思想会对他们形成第一位的主导印象,并且根深蒂固地储存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往后的人生中也会以此为参照,并受此影响。因此在这个阶段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对他们在漫长人生中的学习和成长,无疑具有参考、指引、修正的实际作用,可见阅读教学情感激发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是对整个教师与教育事业发展而言,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过程中情感的激发,间接地增强了教师自我职业素养的提高,他们会在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探究中,为自己充电,接受更多的知识,这无疑会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学品质,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育的发展也就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剖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升学率,还没有对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五花八门和不得要领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还没有对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有一个整体性明确的目标,导致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阅读教学课程,但是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做好备课工作,随便选一些文章应付学生,让学生“暗中摸索”;有的教师受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正确的解读,或者是过分地夸大文本中的情感,误导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忽略了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特点,使得小学阅读教学依旧处在考试工具的状态中。
三、小学阅读教学情感激发策略建构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这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那么,学校和教师如何做好小学阅读教学工作,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巧用经典,挖掘情感元素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阅读材料的选取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理念,会使他们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文本时就要花很多功夫和心思,一方面,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也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接受能力的,另一方面,这些材料要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文本所传达出来的主题情感经久不衰,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依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基于这两方面的标准,教师就要巧用经典作品,从中挖掘情感元素,让经典作品成为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都能够具有参考和指导的作用;能够发人深省,具有标榜意义和教育意义;具有好的形式和内涵,即构思新颖巧妙,反映出来的主题积极向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但作者并没有从严肃的民族感情写起,而是巧妙地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却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教师就可以选取这个角度,巧妙地从顽童的所见所闻所感入手,详细地指引学生阅读原文中的语句,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结合描写弗朗士心理的句子———“弗郎士在学习文法时,他自信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并结合问题的导入,着重解读这些句子中的“必须”“永远”“忽然”“一个手势”,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情感元素,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园的热爱之情,进而引申出人文主义情感的概念,让学生对这种情感有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2.结合当下,情到灵魂深处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质,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人文情感,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有人文情感的教学理念与意识。所谓人文情感,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即对所处社会环境的关心和担忧。理解了人文情感的教学理念,教师就要以此为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就需要紧跟社会步伐,并结合当下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从时事热点中合理选取符合小学生接受特点的新闻事件。比如,小学生将摔倒的老奶奶扶起来后被讹诈的新闻事件。通过对报纸新闻进行导读和解读,深入分析小学生乐于助人并敢于为自己辩护,对老奶奶以德报怨的行为,让小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情感,并让学生从中学习对善良行为的坚持,也敢于抵制恶行。当然,在选择这个新闻事件作为阅读教学范本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小学生这一主体的善良品质,而老奶奶的行为简略带过,也不能带批判的口吻,否则会扰乱学生的情感辨别。
情境创设是能够打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人文情感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在阅读课堂上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而创设故事情境最有成效的方法之一是角色扮演。比如教学《斑羚飞渡》就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将文中所写的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演绎出来。教师还要通过层层提问的方式,融入课文之中,解读出文中所表达的团结协助、友情等伟大的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让学生能够真正身临其境,和课文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然后在学生投入角色扮演的同时,引出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闹矛盾、不珍惜友谊的事例,通过正反对比,强烈地激发出学生的人文情感。
3.掌握好度,奏响真情乐章
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教师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不能过分夸大某些作品的情感,或者错误地解读某些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向,这样会弄巧反拙,给学生不真实的感觉,所以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好度。以苏教版教材中《永远的白衣战士》为例,文章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正确解读这位白衣战士为保护同事不受感染,主动承担抢救患者的责任这一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不能将此解读为个人主义膨胀、逞英雄的表现。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不能使用一些夸张、矫饰的词汇和语句,比如“他是多么多么的伟大呀”“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的行为”“他的丰功伟绩会永垂不朽”等。相反,教师应该始终围绕着“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和“舍自为人”这些情感,层层推进课文中的情感色彩,并适时引出其他的感人事例,融入一些切实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情感。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推荐阅读:
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05-20
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激发06-11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06-10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7-25
情感激发语文教学10-28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06-13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06-11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激发07-26
体育教学中的兴趣激发08-29
作文教学中情感培养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