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4-07-25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共12篇)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它也是最能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让同学们感到枯燥乏味, 一提作文就抓耳挠腮, 搜肠刮肚, 心生厌烦。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 如何让学生进入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 使写作不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如何能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表达的一种渴望, 一种诉求, 真正成为“我手写我心”, 这是本文想要研究与探索的核心。

一、先进的“文化教育学”理念为指导

首先我们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因为思想指导行动, 有了新的教育理念才能促使我们作文教学的改革, 才能更加适合高中学生。通过《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小狗包弟》等几堂课的讲授, 我发现, 现在的高中生更关注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 更有思想, 更渴望表现自己, 更追求心灵的感受。那我们怎么去引导, 这就离不开教育的文化性, 用“文化教育学”这一理念来指导, 既符合新课标的素质教育, 又使高中的作文课有所改观。

1.“文化教育学”的内涵:

它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说,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 它重视心灵的释放, 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 符合学生主体完整人格的构建规律。而“情商”教育就是获得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 而情商的提高也是师生对话关系融洽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这也是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的前提。

2.“文化教育学”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 更注重潜移默化的引导, 更尊重了受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而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和传授,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传统作文教学的分类、套路、模式在学生入门的初级阶段的作用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但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 他们不再愿意接受这种被动的说教和简单的模式, 他们更渴望有所创新, 更想表达情感和态度, 那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了, 所以“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教师如果让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的各个角落, 以各种方式受到人生体悟、各种生活哲理的陶冶, 在教师有意识的教育下, 将自己心灵的诉求表达出来, 那么作文教学不就是有收获了吗?

二、情感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1.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也叫“情感陶冶法”,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学生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 让学生耳濡目染, 受到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获得审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人生的领悟以及创作的渴望, 当学生把这种真实的感受融入到写作中, 那才是思想的成熟, 心灵的成长。

2. 情感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案例

下面是一堂《突出人物个性特征——细节描写》课堂实录片段:

师:下面, 我们赏析一下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大家来品味一下《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只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生:王熙凤通身上下珠光宝气、华丽到了极点。很显然,

她过分的重视外表也是为了向林黛玉显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 也是表现她受到贾母的重视, 足以看出处事圆滑。

生:我注意到了色彩, 你看王熙凤上身红袄, 下身绿裙, 红配绿, 色彩花哨得不得了, 俗不可耐, 再加上又赔了金边, 叫人眼花缭乱, 这种花哨俗艳的服饰正透露出王熙凤审美观的低层次。

生:王熙凤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和品位, 对色彩的搭配当然是谈不上高雅了, 眼里只会有俗艳的标准。

师:我们还要善于通过色彩看性格特征, 如大红的主色又折射出她性格的泼辣;色彩的繁杂又暗示了她工于心计、占尽便宜的刁钻;头饰的富贵辉煌显示出她的权力欲 (凤钗居头顶, 为最高地位) 。总之, 王熙凤的服饰是她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是性格的反映。难怪林黛玉乍一见就觉出她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了。

……

老师完全把这节课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己掌握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 同时, 通过学生的发言, 我们加以引导他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点滴滴言谈中, 就积累了写作的技巧, 使表达和创作成为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灵诉求和渴望。

3. 情感教育指导下的作文模式

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的心灵解放出来, 用心去感悟, 用美去熏陶, 让学生放下包袱, 轻松自由的写作, 总结模式如下:

第一, 设置情感陶冶的情境。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各种环境因素。

第二, 熏陶和引导。让学生耳濡目染, 逐渐受到熏陶。

第三, 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畅所欲言。

叶澜说:“只有将人的培养, 将完整人格的自我塑造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看作教育的最终目标, 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展开, 教师才能成为富裕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职业也才能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我们的课堂中,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摘要:文化育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情商教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高中作文教学中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大使命。然而, 目前由于环境因素, 个体差异以及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导, 很多教师还没有很好的实践。因此, 情感教育和作文结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化育人,情感教育,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2

第一,文革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

第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三,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十年**,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情感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在新课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育呼唤情感教育。因此作文教育应以学生主体为本,重视情感教育目标和策略,提高作文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尝试,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如下:

一、融洽师生关系,构建释放情感的平台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学生的隐私性的情感。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无负担地、毫无保留地充分地释放出来,学生才敢打开心灵的闸门,才能“我手写我心”。

二、开放阅读,开放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书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笔者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抓住文中的动情之处,向学生敞开自己的情感,即兴地、动情地叙述母亲二三事,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在讲到母亲为了照顾我,在冬天落下腰疼的病根时,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学生的情感由此被感染、激活,纷纷讲起了自己的母亲,有同学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了,于是我当即停止讲课,请学生当堂写作,就这样,一篇篇真情之作跃然纸上,学生也尝到了写作的淋漓之快。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到课外去汲取养分,感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亲情、友情,感受生命中的自强不息,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让他们充满情感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校园,走进家庭,真切地感受一切,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深远的意义。

三、开放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真切感受

多媒体、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是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信息量之大,知识面之宽是传统的印刷文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应开放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情真意切地写作。如写对音乐的听觉感受时,写作之前教师通过加工,对《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两文配置画面、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内心被音乐所激荡,并随着音乐的激昂舒缓展开丰富想象,让学生选听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学习上述两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有了情感的体验、积累,何愁没有美文佳作?

四、开放主题,自主写作,真情表达

有了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学生立刻就能纵横驰骋,无需模式,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方式很多,既有师生的情感互动,更有学生的独创感受,激情勃然而至,写作时含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情感便自有灵通之句,真正达到“不吐不快”的倾情写作的境界。

五、开放评价,多方交流,升华情感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给予鼓励。”由于学生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情感的体验也必然不尽相同。我们应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言为心声,只要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该鼓励。开放评价的方式多样,可以是学生大声读自己的作文;可以是以小组形式集体讨论、交流;可以编著自己的作文集……积极的情感反馈能调动学生一切可以调动的情感因素,对写作投入更大的激情,对文章进行再加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

六、开放自我,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

有见地的教师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历程。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状态。一篇情真意切的下水作文,一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情感的设问,一段充满情感的学生范文的朗读,或一段声情并茂的评语,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能使学生较快进入情感体验状态。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育中,要时刻想到这是在培养人,是对人的教育。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作文教育应从情感教育着眼、着手,让学生真正站在人的角度上去率性表达,率真说话,言而由衷地遣词造句。如果学生有了一颗豐富敏感的心灵,有一个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五彩缤纷的。

(作者单位 辽宁省喀左县大成子镇第二小学)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一、平时引导学生贮备情感

(一)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疏通写作的源头活水。

1. 走进大自然, 感受自然美。

本人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树木郁郁的山岭, 禾苗青青的田野;去观察山清水秀、深林鸟语、树林葱郁的自然风光。去感受采花戏碟、翻山越岭的生活情趣。使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触动他们的心灵。

2. 关注社会生活, 倾注对生活的情感。

树立大语文观念, 将作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 奔向田间、街头, 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之园。关注社会热点, 针对“追星族”“西部大开发”“自然灾害”等热点, 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以此为切入口布置作文。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也激发了写作热情。

3. 引导学生写日记, 生活随笔。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走向大自然后, 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 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化为文字, 以日记、随笔的形式, 贮存信息、准备写作材料。

(二)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激活作文的灵魂。

作文教学中也要重视思想教育, 因为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较弱, 而现实中各种思潮纷沓而至。健康高尚的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在去年小学毕业班的语文测试评卷中, 发现了作文出现了许多趣味低俗、格调低下的文章, 这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二、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写下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一) 命题范围要广。

命题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在作文练习课命题多出给范围、材料、情景等开发性的题目, 题目出自学生的心坎上。使之成为学生的“热门话题”。如《20年后的……》, 要求科学生动地描绘20年后祖国或者是“我”的模样, 培养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充满信心和希望, 激发他们为祖国而发奋攻读的决心, 增强他们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 激起写作欲望。

课堂作文指导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 要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谈体会, 老师适时点拨。如写《童年趣事》, 让学生随便说自己碰到的趣事, 看谁说的事最有趣, 就让他上台演讲, 让学生的思路在互相碰撞中会展开。这样, 学生越听越有趣, 写起来就有话可写了。

(三) 开展师生“同文”。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同步作文, 既让老师体会在本次作文的易难程度, 又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作文给学生讲评, 起引导和总结作用。教师在写作中体会学生的写作甘苦, 容易沟通学生情感, 学生就会爱老师和爱作文, 这样学生的写作劲头随之大增。

(四) 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良好方式。通过讲评使学生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讲评时以肯定优点为主, 以平等的口气、委婉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 激起学生内在的写作动力。如下边的三例评语供你参考:对常写错别字的评语:“你的作文新颖独特, 想象很丰富.如果写错别字能消失, 将会让人更能欣赏你的美文。”;对语句不通顺的评语:“你的脑急转弯太快, 学会笑对失败, 踏实走好今天的每一步.”.对书写潦草的作文评语是:“本文有一定创意, 构思也巧妙, 要是你沉着点那多好啊!”

三、“发表”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树立写作化人生的理想

爱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个性, 多方面照顾爱护学生成功的火花, 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使之逐步进入一种乐写的境界。例如我班在参加全县《历史的选择》读书活动中, 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纷纷向中心校评委会投稿, 有五篇在本乡手抄报上发表。过后学生写作积极性更加提高。学生写作出来的作品通过非正式的“发表”, 可培养学生长期的稳定的写作兴趣。可以是在班级《学习园地》, 学校的《手抄报》上发表。可组织作文竞赛, 评出名次, 予以奖励。教师可鼓励学生向“读书活动中心”投稿, 树立写作化的人生理想。

总之, 新的语文教学观认为, 小学生学习语文既要掌握一种工具, 培养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又要弘扬民族精神, 塑造未来的民族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 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制定正确的指导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文字, 分清真善美和假恶臭, 陶冶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摘要:情感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从策略上讲, 首先在平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 其次, 在写作中通过命题、指导、师生同文、讲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下对生活的实情实感。最后, 在“发表”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作者] 陈华

[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作文;情感教育

作文是知识、能力和感情三位一体的精神产品,但三者的关系又不是平行的。当我们把“情”放在一个大的范围来考察,就可以发现“情”有着更特殊、更重要的地位。发诸真情,诉诸笔端,古今中外皆然。文章总要打上思想感情的烙印。高中语文作文过程中思想感情始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问题的思维尺度,对待生活的态度,直至他们的欢乐、苦恼、心灵深处的“悄悄话”,都会在作文中透露出来。那些贴近高中学生现实生活、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特征的作文题,更能撞击学生心灵上的火花,唤起他们的情思。思想情感是立文之本,思想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作文思想立意的高低。

一、利用经典激发情感

曾经有哲学家说过:如果要感受上帝的存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近他。对于写作也一样,要保证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需要学生深入到作文深入进行探究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作文的本质,就需要让学生对需要经典优秀的文章来进行品读,在对经典文章进行品读的时候,首先是从词语、句式以及谋篇布局的上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对文章品读结束之后要产生一种焕然大悟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是让学生对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思维进行体验,让学生通过对文字进行阅读内心会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然后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就会注重文字中情感力量的表达。比如教师让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进行欣赏,在欣赏的时候,让学生透过文字来表达作者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之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的时候,作者是如何来对内心情感进行表达的。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就会将自己在面对挫折时候的情感结合起来,而作者在生活面临变故的时候,母亲对自己依旧不离不弃,作者也会联系到自己的亲人对自己默默付出的情感。此后,教师让学生以“无言的等待”为话题进行写作的时候,学生就会联系到《我与地坛》中情感表达的方式,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运用一些朴实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避免浮躁没有营养的文章的出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提升自己自身的思想深度。

二、要深入生活感受生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就如同无水之舟寸步难行。魏巍在谈到《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的重要!你感受的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的深,你感受的浅人家从这感受的也就浅。你根本没有感受呢,那就用不着说了。”人生是一部大书需要教师教育学生来读,读亲人的温暖读朋友的情谊,读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读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学生只有对这些生活现象认真地思考、感悟,才能说出真话才予出真情,写出有血有肉有境界的好文章来。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素材。在现实生活中肩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既有正面池有反面。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作为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发展辩证的眼光来抒写生活。如2010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要求考生根据读后的感想写一篇文章,考题直指社会中的亮点、瑕疵与不和谐因素,要求考生正确的对待现实中的一切。

三、师要注重多种情感教育以传统美德滋润学生的写作心灵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情感教育。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在弹雨中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这些都是爱国爱家教育的好素材。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真情感恩的教育。有真情才能写真心。“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与地坛》中母亲无私的爱《祭十二郎文》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呼喊,《陈情表》中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感人亲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伟大的革命友谊《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的爱情。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引导学生将从中感受到人间美好的真情,可以使他们用心灵感悟亲情、珍视友情,从而懂得珍惜生活。

再次,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做大气澳然、才气沛然的“大我”: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像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强化学生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走出“小我”学生就不会沉迷于身边的琐事,所思所写的就不只是一己之悲欢,而是到社会大舞台中展示自我的个性和风采。

四、包容异见疏导情感

尽管说高中生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但是毕竟心智还没有成熟,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还是怀着一种偏见的眼光,往往会事物评判的时候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面对别人的意见的时候会怀着一种排斥的心理,这就容易造成作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过于主观。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疏导,但是疏导的过程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尊重学生,倾听学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认识是存在问题的,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吸引人。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创设美术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是关键步骤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 带领学生入境, 并在情境中对美术的情感得到激发。一般而言, 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物品、情境、语言的触动下就会更快的激发, 否则学生的情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需要唤醒与激发。而通过情境创设, 投入真情描述, 可以波动学生情感之弦。以学习小学美术《恐龙世界》这一课为例, 美术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 我们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真实的恐龙吗?如果没有, 大家参加过恐龙展览会吗?你知道多少种恐龙的名称呢?为什么以前有恐龙, 而现在没有恐龙呢?大家想探寻答案吗? 通过问题情境, 学生对恐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紧接着, 教师出示几幅恐龙图片, 加深学生对恐龙的理解。等到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后, 美术教师切入新课学习, 即今天我们与恐龙一起玩, 并做一做恐龙。在以上案例中, 教师利用问题情境, 逐步吸引学生, 逐层渗透情感, 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丰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情感

二、赏析作品, 丰富情感

一幅优秀的作品, 必定饱含情感。只有情感丰富的作品, 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 而后有所撰作。只有深刻了解创作作品者的情感, 才能充分读懂作品。因此, 在美术课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感情的优秀作品, 进行赏析,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并教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需要不断渗透情感, 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以学习小学美术《彩墨游戏》这一课为例, 教师利用张桂铭的《觅》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 寻找亮点。同时, 教师利用音乐, 让学生融入感情欣赏作品,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品传达的内容。最后, 教师点评作品, 即画家结合运用了墨块和色块, 点和线, 让学生透过作品, 看出欢快的情感。

三、巧用资源, 体验情感

教材是教师上课素材的主要来源, 因此,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上渗透情感, 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进行加工。同时, 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 从其他地方补充资源, 结合运用, 使美术跟上时代发展。在课堂上, 教师再依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巧用资源,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领悟:自身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带动学生情感, 引起共鸣。以学习小学美术《有趣的造型》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有趣的造型图片, 并制作成PPT形式。在美术课上, 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 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烘托出造型图片,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和借助教师语言解析, 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 从而激发学生利用头脑, 创作工艺品的激情。

四、用心创作, 表达情感

学生能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美术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创作, 在作品中渗透情感, 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让作品因情感而灵动。在美术领域, 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创作活动, 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带来的愉悦感,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注入情感, 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

评价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如激励功能, 情感教育功能。因此, 美术教师应注重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于小学生而言, 在完成一个作品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 或者是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展览, 满足内心赞许需求。以《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评价为例, 虽然学生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奇特, 但是对于一些技法的掌握基本不到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首先可以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 赞美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 还可以请班上同学带上作品进行展示, 并简单说说作品中的情感 (使学生受到鼓舞, 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情感) 。最后, 委婉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即捏、压等技法上。如此一来,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客观性的评价,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 学生的情感也通过评价得到升华。

总之, 情感是美术课堂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必须注重美术课堂上情感的有效渗透, 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生成。实践也充分证明, 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 多听不如多感, 在玩乐中学习, 在享受中成长。除了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还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课堂交流做起, 从多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最后, 作为美术教师, 亦要在教育中有所感悟, 保有一颗独特的“匠心”。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见,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利用画笔, 创作作品, 而且是通过美术课程, 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与感染。美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 在课堂上渗透情感, 促进教育的生成。同时,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还应深思如何渗透情感, 提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谈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因此, 教师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并同个别教育互相渗透, 才能达到同化集体教育的目的, 那么, 怎么才能把情感教育正确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呢?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陶冶功能, 是指教师用自身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的色彩作用和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和声的运用填补了乐曲的空白, 使得整个乐章饱满丰富, 更具表现力。这与中国音乐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意境, 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很大区别。

西方音乐还融入了浪漫派所特有的丰富的半音旋律, 使得音乐风格非常鲜明, 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通过大量运用全音音阶、东方的五声音阶和平行五八度, 同时加入丰富饱满的和声来营造一种气氛, 使听众升华到一种虚幻的意境之中。这与中国音乐追求意境美的做法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音响效果, 在音乐创作中, 通过和声的运用及多层乐曲并行的思维来构成音乐的框架, 表现一种哲理, 使得音乐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特征。它利用音乐本体中的逻辑来贯穿组织音乐, 使音乐内部充满张力, 表现的思想和刻画的艺术形象都极为深刻, 因此易于产生大型作品。

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以自身的品德, 行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育。

二、课堂中, 教师要用积极的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

情感具有感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 是别人产生与之相同或相关的情感, 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以情动人, 以自身的真挚情感打动学生, 使其主动接受。教师的情感必须是热情、奋进、积极、健康的、教师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这就需要交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教师一跨入校门, 他就应该把个人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校门外, 因为在学校里, 他整个人属于教育, 教师必须善于抛弃个人所有的不快心情, 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并且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表现时, 能沉着冷静, 不感情用事, 也就是说要教师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我刚刚接任三、二数学课时, 一进教室就发现地下乱糟糟的, 有不少的纸屑杂物。我不动声色地弯下腰把跟前的纸屑捡起

三、对比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风格差异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分别阐述和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风格迥异, 各有千秋, 但在追求乐曲的和谐和意境美方面, 也有奇妙的相通之处。由于地域和听众以及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西音乐在整体性、严谨性、韵味等方面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 中国乐曲中的《渭水情》、《广陵散》、《扬州慢》、《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有着西方音乐所没有的韵味——文人情致。黄自说:“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的写照”, 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在这一点上, 西方音乐亦是如此。事实上, 西方音乐特别是西方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是跟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步伐一致的, 钢琴、小提琴、银笛等乐器的精确制作是建立在整个科学, 特别是声学、美学和制作工艺发展的基础上的。

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 其实同科学来, 放到了垃圾箱里, 同学们一看我这举动, 都纷纷弯下腰把自己身前的脏物捡了起来, 这样就真正达到了以情育情的目的。

三、利用情感的陶冶功能培养学生的向上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欢欣和鼓舞, 没有兴奋的情绪, 怎么能激励人呢?没有主动, 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 怎么能鼓舞人呢?”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起学生的进取心, 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学习, 燃起求知的热情。另外, 还要通过谈心、家访、了解学生情况, 尽量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激励作用灵活机智地诱导学生,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优越性。

总之, 情感教育运用得当, 使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样, 艺术也没有绝对的国界, 中西方音乐各有特色, 各有所长, 对于此, 我们既不能宠洋媚外, 全盘外搬, 也不能抱着”天朝上国”的思想, 拒绝借鉴。真正的艺术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时间和实践中总能发现优势和不足。因此, 音乐的发展应当讲究实用主义, 海纳百川,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 才能将音乐艺术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 刘经树译:《西方音乐》,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2]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教师的爱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和源泉

教学中情感投入, 首先需要教师深厚的爱生情感。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是教师情感教育的源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给每个学生以慈爱、同情、帮助和爱护, 及时观察、了解、体验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 调节、满足他们在情感上的需要。教师赞许的微笑、信任的点头、慈爱的抚摸、温暖的话语, 都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力量, 从而促其发展。

二、平等、尊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和桥梁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出现分明的厚薄之情。对于聪明、听话的学生, 在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出热情和器重, 而对于较为迟钝以及调皮的学生, 往往表现出漠不关心。这会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进而逐渐产生“敌对”情绪, 造成师生情感上的障碍, 心理隔阂加深。久而久之, 教学受阻, 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 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不倚, 用各种语言、动作去营造一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亲其师, 信其道”。这种心理动力, 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旺盛的精力, 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甚至会使学生由尊重、喜欢教师转移到喜爱该教师所教的学科, 这自然会使这门学科成绩稳步提高。相反, 即使教师水平再高, 学生疏而远之, 也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要理情结合, 由情而感, 由感而悟, 实现情感教育的升华

毛泽东说:“感觉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 只有理解的东西, 才能更好的感觉它。”对于学生, 情感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感激、感恩等情感认识上, 应上升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情感教育成果如果没有理想维护是很难持久的。心理学告诉我们, 理想目标具有定向功能。一方面,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追求目标, 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自觉的不断前进;另一方面, 要看到他们学习的进步, 从心理和行动上给予指导和厚爱, 增强其学习信心。这样, 才能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双向反馈”, 由此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 情感教育绝非一味的辐射温情, 有时也要针对不同的时机, 不同的对象采用“冷处理”, 适当进行情感交流, 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施加情感教育, “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学生的心田, 抓住学生的心理, 精心而独具匠心的弹拨学生的心弦, 就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要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诚实, 守信, 要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是受到尊敬、爱戴和钦佩的前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仅有威信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会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只有这样, 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去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才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在师生稳定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 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而教师的赞扬则会令他们觉得愉快, 产生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充满激情”是关键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教师若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学生呢?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又怎能激励他们?若没有清醒和理智又将如何去唤醒那些思想沉睡的人?如果把课堂比作田野, 教学就好比耕耘和播种。播下思想的种子, 播下精神的种子, 有朝一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根据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将课文里的情感、我们的情感, 融进课堂, 让每一堂课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教《黄河颂》时, 首先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把我对黄河, 对祖国的那种爱完全表现出来, 然后教学生如何投入情感, 在此过程中, 把对黄河, 对祖国的爱渗入学生的思想里。课堂上, 师生相互信赖, 相互鼓舞, 没有隔阂。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有痛苦吗?

三用“微笑”照亮的课堂

喜、怒、哀、乐, 人皆有之, 然而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学会有理智地控制情绪, 抛开烦恼, 把笑容带进课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那和蔼可亲的教态, 一上课便与学生有了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 轻松愉快,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取得良好收效, 也就顺理成章。

四敬岗爱业, 执着追求

有一位学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修炼教学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的教育最具有感染力, 也最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情感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把情感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积极的情感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这种情感将支撑着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乘风破浪, 逆境扬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故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一、挖掘故事教学中潜在的情感教育价值

平日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更易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也正验证了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即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事就是故事。但在具体实施方面需遵循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众所周知,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故事,从而符合该年龄段孩子情感发展的特点。如把符合小班幼儿接受能力的故事分别讲给小、中大班的幼儿听,效果明显会不一样。再者,就是幼儿的情感处于不稳定时期,我们务必要通过适当的故事教学将幼儿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

2、善于运用故事教学,随机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的情感教育并不是单一出现在某一个活动课的故事教学中,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并在各环节中要时时把握好教育的契机,使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更好地结合为有效的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潜能,这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强教育的机智,而且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平时不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故事教学时机的选择,对幼儿情感教育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通过优化情感教育的情境,易激发幼儿的感受,以便幼儿良好情感素质的形成。

二、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故事不能只由教师来讲,要充分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平时,我们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创造条件进行故事教学,让幼儿学会听、讲、编故事。这一形式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的同时,对幼儿各种情感的萌发和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更有助于幼儿在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情感的发展。如,我们经常利用午餐前的准备时间或区域游戏时间,请幼儿轮流讲故事,并一起分析故事内容,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其中的教育意义。另外,我们也会经常请幼儿猜猜故事的结尾,不仅增强了参与性和想像力,而且通过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2、故事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感情激励。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因此,教师的行为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形象,要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故事教学中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还要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去引导幼儿感受故事,努力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导给幼儿,达到了以情育情的效果。3、故事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表达情感的有效条件。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会有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故事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组织幼儿通过一定的情境尝试分角色表演,增强了幼儿切身的情感体验与感受。4、故事教学中鼓励幼儿多维交往,培养社会感情。幼儿的有效交往是其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平时,我常带领幼儿和同伴一起尝试交流故事中所习得的经验与感受,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特别是情感交流的水平。5、“情” “行”相结合,保持幼儿健康的发展方向。

三、家园携手,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生活空间

1、利用节日小故事对幼儿情感教育。各个节日都有不同传说和风俗,我们可以搜集相关的传说或者感人的故事,让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端午节有“屈原”的故事、春节有“年”的故事、清明节有“革命烈士”的故事等。如本学期恰逢“重阳节”,我们把爷爷奶奶请进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讲重阳节的故事,使孩子对爷爷奶奶的过去产生了兴趣,也进一步增进了对爷爷奶奶的情感,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幼儿的情感。2、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好教材。3、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生动、形象的文艺作品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我们积极倡导家长尝方式的采用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如我班周欣悦小朋友有一套“学会感恩”的系列故事书,我就建议家长把它带到班级里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幼儿多方面的情感。另外,班上大部分幼儿在家利用休息时间适当观看了巧虎系列动画片,增强了幼儿在认识、道德、关心他人及关注周围事物等方面的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童心。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和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和易接受的故事为切入口,对他们有效进行情感教育,积极为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健康、和谐发展而努力!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 实现“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适时地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说写需“情动”才能“辞发”, 学生的听读也要“披文”才能“入情”。由此可见, 无论哪一种语文活动, 其中心都是一个“情”字。这“情”的一头连着的是语文教育, 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听说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听读必须从“披文”出发, 剖析语言文字,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准确地掌握作者“为情造文”的真谛。写也必须从“披文”出发, 酝酿文章话段的情感, 驾驭语言文字, 准确地表情达意。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 而“情”的另一头连着的是思想教育, 因为情感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 那些在课堂之外直接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知、情、意、行现象, 实际上也反映了学生感受真、善、美的情感, 也管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的内涵, 因此, 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经过反复多次的积累和总结, 便推出了这个以情感为中介的语文教学框架, 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抓住了感情中介这“一举”便可获文、道之“两得”。那种架空了情感的支离破碎式的析文, 或者是脱离了情感的苍白说道, 同样都是违反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规律的。

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情感就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使他们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智慧的火花。”这就正好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言喻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1.可发挥师生关系的纽带作用。

素质教育的教学观, 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 平等与互相尊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且是情感的交流。我们提倡要把全部的爱给予学生, 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 以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 以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教学技巧, 去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由学生对教师深厚的感情, 迁移到对所授课程强烈的兴趣爱好, 并对知识更易接受, 乐于学好。

2.可营造班级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之中, 个体可以影响集体, 集体也可影响个体。如果在班集体中悉心去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集体感化力量, 促使全体学生勤奋进取。这样, 就可以在群体教学中收到接近个别教学的效果, 为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创造条件。

3.可创设师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

教师如若完全以“教育者”自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是断然不能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 只有通过自己恰到好处的教学有声语和态势语,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亲切、关怀、信任、尊重、鼓励、期待的情感信息,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和学生教学相连, 相互促进, 尤其突出的是让学生能在精神上得到支持, 在感情上得到满足,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 提高开发智能的效率。

二.情感教育的操作方法

1.巧设悬念激发。

悬念, 就是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牵挂。它能挑起学生的好奇心, 以巨大的诱惑力, 激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 捧着一篇无标点符号的文章, 一口气不停顿地读, 读得上气不接下气。在场的同学都很惊异于于老师这种超乎常规的作法, 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悬念。有些同学看到老师读得太累了, 便叫老师停—停, 于老师说:“不能停啊, 作者没用标点符号, 怎么能停呢!应忠于作者的原意呀!”同学们这才醒悟过来, 老师分明在教育我们写作文时不能在小小的标点符号上偷懒, 那个作者 (班上的—名同学) 也恍然大悟。经过这种巧设悬念的情感激发, 这个学生很快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习作上的标点符号的运用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2.动情晓理导行。

上一篇:感悟大师的语言魅力下一篇:PLC可编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