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4-08-24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完成这个重要的使命。在艺术教育中, 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就是情感活动的基础。富有情感是美感最重要的特征, 审美对象能否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则是判断作品审美价值和艺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 而且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 可以说,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学构建“情感教学模式”, 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 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才能实现的情感体验的美学观。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情感体验。所谓音乐审美意识, 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所谓音乐情感体验 (即审美体验范畴) 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与情感内含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音乐的美只有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才能升华出美的品味。由此产生特殊的审美喜悦 (即美感) , 才能获得真正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音乐既是听觉艺术, 又是表现感情的艺术。这是从美学的角度, 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主要的、最核心的东西。

再次, 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主观感受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的喜怒哀乐, 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 而是具有社会性的、有思想倾向性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的关系, 比其它艺术教育中的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举凡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教学, 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流露和交流, 而那些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育教学, 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 很难获得成功。

最后, 音乐教育本是一项审美教育, 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情趣, 而且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 渗透德育, 开发智力、促进智育, 都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 在音乐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 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情感体验,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机械训练为主动参与、乐于发现。这样的模式,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总之,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美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而推进音乐教学情感化,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造欲望, 将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体验, 使学生的情感变为持久的动力, 变为理性的思考, 变为主动探究的需要, 是构建“情感教学模式”的主题。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 这种以情动人的规律, 应该贯穿整个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2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认知快的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援用列宁的名言,说明了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它具有调节功能。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修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国外也曾对两组儿童进行实验,一组儿童受益于教师良好情感的调节,其智商为105;而另一组儿童在紧张情绪下,其智商只有91。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如果情感感受者与刺激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则引起“情感共鸣”,相互之间必将产生感染作用。情感具有暗示功能。情感的暗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动力作用。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往往会迁移到这个人一切有关的行为的对象上,成语“爱屋及乌”则为此说。情感具有组织功能。情感的组织功能是指情感常常为想象组织材料。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一、抓住作品,丰富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蓍、一幅世界名画,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它的意蕴,体会它的情感,欣赏的美之所在。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少年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积极进取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厚的理智感,才能使人的智力发挥巨大的力量”。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和鼓舞”,才发明了日心说。法国作家大仲马一生写了二百多部小说和戏剧,他写《三剑客》时,狂笑不止,时时和书中角色开玩笑,好像他们就坐在自己面前似的。正是由于深厚的理智感,使大仲马的小说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学生的理智感。如,在教学《中国写意画》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齐白石的《墨虾图》,创设情境:“你们觉得这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生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齐白石爷爷是老年时才开始学画的,可他仍画得这么好,难道他有什么秘决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了齐白石爷爷的故事和他画虾的趣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崇敬之情,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中国画的信心和目标。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学生求真的理智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羞耻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和把握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周松生老师在《救救大熊猫》的儿童创作教学中,没有直接介绍大熊猫面临的灾难,而是在画好的熊猫眼睛上添上几滴眼泪。“咦!大熊猫怎么哭了?”儿童的情绪被吸引到本课的主题,大家纷纷展开联想,说:“熊猫没有竹子吃,要饿死了......。”老师又问:“小朋友,假若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你怎么办?”儿童的爱怜之心被激发出来,他们把熊猫当作“人”,当作好朋友,各式各样的想象跃然纸上,真诚地表达了一出抢救大熊猫的强烈愿望。当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个儿童却画子一只大肥猪,教师想:唉呀!大家都画救救大熊猫,你怎么画成救救大肥猪呢?教师再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她画的是一只大肥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写着“寄给大熊猫”收。这种来自情感促使的奇特构思,当场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这位小朋友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面上,一个不足柜台高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尖,向汇款处递上自己的心意的储蓄罐。整个画面流露出纯真、幼稚的童心,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美感是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即审美体验。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生“入其境”、“会其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在《画花生》的教学中,为也使学生全方位地对表现对象发生兴趣,增强审美情感和表现美的欲望,教师首先让学生品尝自带的花生,体味花生的“甜、香、脆”,进而由味觉引导视觉感受,让其讨论花生“美不美,美在哪里”。当学生满怀兴致说出花生“形态美、花纹美、线条美”时,师再引导生注意对美的表现,直接体现出美术教学的本质特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意,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能激发学生的

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梅花鹿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梅花鹿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录相,范画时,又采用“一头多身、一身多头”的教学法,即头和劲不变时,或身子变几个形态。灵活有趣的教法,诱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也学着老师,随心所欲,自由表达,画出的梅花鹿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

三、和谐关系,调动感情

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 务的完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动能充分发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具融洽和谐的情感环境;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激励的评价,充分运用情感的暗示功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一次,有个低年级学生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少年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教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学生回答:“少年的影子。”“谁叫你乱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少年吗?”“学生看看范画, 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头并顺从地用涂改液把“少年的影子”抹掉了。

这位教师在不自觉中就扼杀了学生创作激情。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著名作家丁玲一篇文章中回忆说:“自从叶圣陶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便激发了她酷爱文学的热情,从而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可见,赏识能激发人的心理需要,使人在高亢的情绪中快乐地学习、工作。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赏识,获得教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在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生回答:“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虽然把苹果画成方的脱离了实际,但这位日本教师却积极发挥了“皮格马称翁效应”,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情感教育 篇3

一、在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材中,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不胜枚举,我们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通过欣赏、学唱、评析,让同学们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油然而生爱国之情。同时在每周一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师生共同唱好国歌,强化学生对国歌的认同感,不断巩固国歌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激发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中激发爱国情怀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者在创作歌曲时投注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在歌曲中抒发真挚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对歌曲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就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立场和感情,从而感受到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着重介绍某些歌曲的时代背景,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中,收集了聂耳的生平故事、《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前前后后的资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国际影响等,让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深远意义、影响,使学生既认真学唱这首歌,又在爱国情感的体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在情景创设和氛围营造中深化情感体验

音乐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法表达意义,具有强烈的情感渲染性和情感陶冶性。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创设具体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运用说诵、歌唱、弹奏、欣赏、表演的“综合语言”及利用插图、投影等的“图画音乐”去渲染情景,营造气氛,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歌曲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感。如让学生欣赏《苏武牧羊》时,通过看投影片体会“雪地”“苦忍”“渴”“饥”的情景,从而感受歌曲缓慢、深沉、压抑、愤懑的感情色彩。边看投影片边指导学生了解要用中速稍慢的速度,用平衡、深沉的呼吸唱这首歌,抒发苏武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四、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了解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使学生认识祖国多元灿烂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如在教学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筝”时,让学生了解“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高洁、华丽、典雅、表现力丰富,既善于演奏优美的旋律,又能表现气势磅礴的乐章。接着让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渔舟唱晚》的慢板舒缓缠绵,快板急骤有序,学生深深陶醉于乐曲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在认识民族乐器二胡时,让学生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及其演奏特点,同时让学生欣赏二胡独奏《赛马》。乐曲以二胡这种独特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激发学生对草原生活的向往,对草原人民的热爱。

五、在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中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音乐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为此,爱国主义主题的音乐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大量地体现在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把音乐教学融汇于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和体验,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每学期,我们通过文艺演出、联欢活动,参加中小学合唱节、舞蹈节等活动契机,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我们应精心设计每个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持续地将爱国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青岛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我被选中去平度送一节英语课。我非常珍惜这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认真地进行了前期准备, 也满怀信心地登上讲台。始料未及的是农村孩子的语言基础低于我的想象, 整堂课的效果对我来说不尽人意。现在回味起来, 说始料未及是给自己找借口, 说语言基础低于想象, 也有推脱责任之嫌。我应该对农村孩子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 应该意识到孩子们面对陌生的老师时所有的羞怯、焦虑的心理, 应该更尊重、保护孩子们的情感,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言学家克拉申说过:“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 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可以说, 情感因素是决定外语能力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小学英语教育过程中,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处在极不成熟阶段, 更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和关注。在不断的反思中, 我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 运用英语时不怕犯错误, 大胆发言

这一点是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致命根源, 因为农村学生与外界接触少, 信息流通不方便, 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 胆量不大, 所以必须先鼓舞勇气, 克服害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气氛, 让孩子学得轻松自然, 教师一定得做好榜样, 尽可能用些委婉语气。必要时课堂教学可加些汉语, 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克服他们因不懂而出现的焦虑情绪。让学生觉得愉悦, 同时还应更多地创造运用英语的环境, 如课堂上值日报告的情景教学, 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好方法之一, 可因材施教, 见机行事, 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这次送课的主题是谈论最喜欢的食物的阅读教学, 上课伊始, 我自编了一首歌“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I have….” (通过两个手偶演示) 我观察到孩子们饶有兴趣, 如果接下来能让孩子们作一个跟主题有关的值日报告, 互相用英语交换信息, 我多从积极方面给与肯定, 树立其信心, 逐渐形成积极参与、争相自由讨论问题的学习气氛, 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 提高技能。在这一过程中, 我会逐渐摸清他们的前置英语基础, 及时灵活地调整教案和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慢慢卸下难开口的害羞心理负担, 这时再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学生说英语, 起到传、帮、代的作用, 形成一种好风气, 浓厚的学习气氛会制止哑巴英语的蔓延, 从而人人爱讲英语。

二、激发学习动机, 产生积极的情绪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外语学习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他们探究和学习、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动因。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也会活跃开阔, 所学知识就容易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课是实践课, 工具课, 上课应“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 即使是阅读教学, 也应在充满情趣的练习中, 完成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任务型语言活动。

2. 教学内容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 备课内容要有所选择, 灵活地设计教案,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意思, 好学、乐学。

3. 教学方法要生动。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 可通过游戏、表演、唱歌、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 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 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同时有着改进英语教学的愿望, 善于运用各种能够激活学习兴趣、创造成功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享受成功、获得愉悦感、保持长久的兴趣感, 并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 信念上的自觉, 行动上的顺应, 目标上的认同, 达到教学活动的共振。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的过程, 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 心灵碰撞的过程, 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从情入手, 以情唤情, 以情激情, 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 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 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 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 而只有用真实的, 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 教师改变角色。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 关爱他, 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 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 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穿着打扮简洁明快, 肢体语言要丰富生动, 语言语调要洋气地道。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有爱,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要爱护、宽容学生, 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 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 学生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 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 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微笑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面带微笑, 从容而自信地步上讲台, 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加强友谊合作的桥梁。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微笑, 价值百万美元。”的确, 人与人相逢时, 各种表情中, 只有微笑才能最动人, 才会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 才会给你赢得好的第一印象。

3. 多赞美, 少批评。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了解学生的优点, 并加以真诚的赞美、接受、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你说他行, 他就行;你说他不行, 他就不行。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多一份宽容、体贴和关怀, 以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深切的爱心和多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行”等激励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潜能, 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 就会使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 在爱的沐浴中克服困难, 战胜逆境, 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孩子们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 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为孩子们都有表现欲, 获得的赞美越多, 就越希望做得更好, 慢慢地, 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进步。总之, 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四、营造互帮互学的英语交际氛围,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一、挖掘故事教学中潜在的情感教育价值

平日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更易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也正验证了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即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事就是故事。但在具体实施方面需遵循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众所周知,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故事,从而符合该年龄段孩子情感发展的特点。如把符合小班幼儿接受能力的故事分别讲给小、中大班的幼儿听,效果明显会不一样。再者,就是幼儿的情感处于不稳定时期,我们务必要通过适当的故事教学将幼儿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

2、善于运用故事教学,随机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的情感教育并不是单一出现在某一个活动课的故事教学中,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并在各环节中要时时把握好教育的契机,使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更好地结合为有效的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潜能,这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强教育的机智,而且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平时不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故事教学时机的选择,对幼儿情感教育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通过优化情感教育的情境,易激发幼儿的感受,以便幼儿良好情感素质的形成。

二、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故事不能只由教师来讲,要充分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平时,我们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创造条件进行故事教学,让幼儿学会听、讲、编故事。这一形式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的同时,对幼儿各种情感的萌发和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更有助于幼儿在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情感的发展。如,我们经常利用午餐前的准备时间或区域游戏时间,请幼儿轮流讲故事,并一起分析故事内容,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其中的教育意义。另外,我们也会经常请幼儿猜猜故事的结尾,不仅增强了参与性和想像力,而且通过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2、故事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感情激励。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因此,教师的行为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形象,要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故事教学中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还要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去引导幼儿感受故事,努力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导给幼儿,达到了以情育情的效果。3、故事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表达情感的有效条件。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会有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故事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组织幼儿通过一定的情境尝试分角色表演,增强了幼儿切身的情感体验与感受。4、故事教学中鼓励幼儿多维交往,培养社会感情。幼儿的有效交往是其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平时,我常带领幼儿和同伴一起尝试交流故事中所习得的经验与感受,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特别是情感交流的水平。5、“情” “行”相结合,保持幼儿健康的发展方向。

三、家园携手,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生活空间

1、利用节日小故事对幼儿情感教育。各个节日都有不同传说和风俗,我们可以搜集相关的传说或者感人的故事,让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端午节有“屈原”的故事、春节有“年”的故事、清明节有“革命烈士”的故事等。如本学期恰逢“重阳节”,我们把爷爷奶奶请进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讲重阳节的故事,使孩子对爷爷奶奶的过去产生了兴趣,也进一步增进了对爷爷奶奶的情感,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幼儿的情感。2、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好教材。3、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生动、形象的文艺作品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我们积极倡导家长尝方式的采用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如我班周欣悦小朋友有一套“学会感恩”的系列故事书,我就建议家长把它带到班级里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幼儿多方面的情感。另外,班上大部分幼儿在家利用休息时间适当观看了巧虎系列动画片,增强了幼儿在认识、道德、关心他人及关注周围事物等方面的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童心。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和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和易接受的故事为切入口,对他们有效进行情感教育,积极为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健康、和谐发展而努力!

谈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因此, 教师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并同个别教育互相渗透, 才能达到同化集体教育的目的, 那么, 怎么才能把情感教育正确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呢?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陶冶功能, 是指教师用自身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的色彩作用和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和声的运用填补了乐曲的空白, 使得整个乐章饱满丰富, 更具表现力。这与中国音乐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意境, 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很大区别。

西方音乐还融入了浪漫派所特有的丰富的半音旋律, 使得音乐风格非常鲜明, 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通过大量运用全音音阶、东方的五声音阶和平行五八度, 同时加入丰富饱满的和声来营造一种气氛, 使听众升华到一种虚幻的意境之中。这与中国音乐追求意境美的做法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音响效果, 在音乐创作中, 通过和声的运用及多层乐曲并行的思维来构成音乐的框架, 表现一种哲理, 使得音乐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特征。它利用音乐本体中的逻辑来贯穿组织音乐, 使音乐内部充满张力, 表现的思想和刻画的艺术形象都极为深刻, 因此易于产生大型作品。

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以自身的品德, 行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育。

二、课堂中, 教师要用积极的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

情感具有感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 是别人产生与之相同或相关的情感, 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以情动人, 以自身的真挚情感打动学生, 使其主动接受。教师的情感必须是热情、奋进、积极、健康的、教师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这就需要交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教师一跨入校门, 他就应该把个人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校门外, 因为在学校里, 他整个人属于教育, 教师必须善于抛弃个人所有的不快心情, 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并且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表现时, 能沉着冷静, 不感情用事, 也就是说要教师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我刚刚接任三、二数学课时, 一进教室就发现地下乱糟糟的, 有不少的纸屑杂物。我不动声色地弯下腰把跟前的纸屑捡起

三、对比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风格差异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分别阐述和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风格迥异, 各有千秋, 但在追求乐曲的和谐和意境美方面, 也有奇妙的相通之处。由于地域和听众以及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西音乐在整体性、严谨性、韵味等方面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 中国乐曲中的《渭水情》、《广陵散》、《扬州慢》、《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有着西方音乐所没有的韵味——文人情致。黄自说:“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的写照”, 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在这一点上, 西方音乐亦是如此。事实上, 西方音乐特别是西方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是跟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步伐一致的, 钢琴、小提琴、银笛等乐器的精确制作是建立在整个科学, 特别是声学、美学和制作工艺发展的基础上的。

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 其实同科学来, 放到了垃圾箱里, 同学们一看我这举动, 都纷纷弯下腰把自己身前的脏物捡了起来, 这样就真正达到了以情育情的目的。

三、利用情感的陶冶功能培养学生的向上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欢欣和鼓舞, 没有兴奋的情绪, 怎么能激励人呢?没有主动, 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 怎么能鼓舞人呢?”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起学生的进取心, 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学习, 燃起求知的热情。另外, 还要通过谈心、家访、了解学生情况, 尽量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激励作用灵活机智地诱导学生,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优越性。

总之, 情感教育运用得当, 使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样, 艺术也没有绝对的国界, 中西方音乐各有特色, 各有所长, 对于此, 我们既不能宠洋媚外, 全盘外搬, 也不能抱着”天朝上国”的思想, 拒绝借鉴。真正的艺术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时间和实践中总能发现优势和不足。因此, 音乐的发展应当讲究实用主义, 海纳百川,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 才能将音乐艺术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 刘经树译:《西方音乐》,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2]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一、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的确, 没有情感的体验, 就没有知识的创造, 没有美的欣赏, 没有学生健康的成长。历史教育就是通过一件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言行扣动人的情感之弦, 使人心灵受到感染, 并通过情感的体验, 产生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厌恶, 从而得到精神人格的升华。历史上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闪光的语言, 美好的心灵, 壮丽的人生, 我们都为之所吸引, 并为之感动。无论是兴奋还是忧愁, 都是一种肯定的情感, 人们正是在这种情感陶冶中, 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情感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正常的、合理的情感需要满足,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热情。

我们所教的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 而是活泼好动的年轻学生,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 渴望教师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热爱, 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挚的爱, 就会有一种信赖、鼓舞的内心体验, 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及时肯定和赞扬, 恰当的、及时的鼓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学习活动积极合理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就会形成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

2.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的某些领域和地方道德缺失, 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诚心, 缺乏友情、亲情, 都需要情感的抚慰和补偿。美与善是统一的, 这是中华民族对完美人格的传统要求。这说明美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有着主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叙述生动感人的情节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热爱向往和对假恶丑抵触的思想感情波澜, 使外在的道德律令变为内在的道德情感, 使其心甘情愿地身体力行。只有这个时候, 道德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人们对善的追求也才会达到“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境界。所以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在历史讲解和评价中, 颂善贬恶, 扬美抑丑, 起到端正品行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的优秀品质的形成。

3. 情感教育有助于鼓舞学生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

每个青年学生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 这种理想的实现除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壮的体魄外, 还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热情。列宁对情感的力量讲得非常明确, 他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在为崇高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行为中的巨大力量有很多例子, 比如近代史维新变法中的谭嗣同,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陆浩东, 共产党人方志敏、夏明翰等, 举不胜举。在革命战争年代, 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就是因为他们充满着推翻剥削制度的激情;在当代,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又有许许多多的先进模范人物,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正是因为他们有振兴中华的热忱。

三、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

“教学艺术的本身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情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师生的情感交流活动, 所以, 它的情感性也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丰富的情感, 并且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教材内容、学生这些最基本的教学要素, 都要有高度情感化, 都应该暗含丰富的情感, 一旦进入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 情感就会最大限度地被释放出来。

1. 教师要培养和丰富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的情感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本身的形象上, 如教师的仪表风度、着装打扮、言谈举止等, 学生在对各种事物产生情感时, 都是从直接感触到的感性形象开始的。另一方面, 教师的情感还要与所教的内容情感协调一致, 讲授战斗的场面时一定要慷慨激昂, 讲授喜悦的内容时一定要轻松活泼。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 心灵会受到感染, 情感会起波澜。教师在讲课时, 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言行、神情等外部手段, 特别是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 让学生从平静状态进入情感涌动的世界, 从而对他们进行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情感教育。

2. 结合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情感。

心理学认为, 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景。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设法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寓情感教育于各种情境之中, 使其耳濡目染, 如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的历史教材内容一般过于简略, 这需要教师在历史课的讲授中通过典型的历史现象、曲折的事件情节和人物的外貌形象, 以及典型的历史环境, 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和刻画, 借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生动感人的情节, 能有效地把过去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特殊的情景, 会形成强大的情感辐射, 叩击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的兴奋度倍增, 感情十分投入, 迅速而充分地进入情景, 进入角色, 陶冶性情, 培养情感, 净化心灵。学生只有完全进入情景, 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才能走进历史之中。

3. 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进入强烈的情感体验状态。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初, 都有一种渴望获得情感的心理欲求, 学生这种情感期待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 也渐渐被激活、调动起来。在历史课教学中, 除了教师讲解知识以外, 还要学生积极参与, 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历史书籍或看电影电视,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他们可就他们所读、所看、所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讲解历史故事中, 也会产生情感波澜:爱我所爱, 恨我所恨, 表现出鲜明的情感倾向。

总之, 从历史教育的现状来看, 要更加迫切地突出其情感性。历史学科只有在它不仅对学生的智慧发生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发生作用时, 才能真正发挥其学科的教育功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应时刻记住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把历史课上得充满情感, 上得生动活泼。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从情感的含义、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要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诚实, 守信, 要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是受到尊敬、爱戴和钦佩的前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仅有威信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会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只有这样, 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去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才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在师生稳定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 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而教师的赞扬则会令他们觉得愉快, 产生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充满激情”是关键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教师若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学生呢?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又怎能激励他们?若没有清醒和理智又将如何去唤醒那些思想沉睡的人?如果把课堂比作田野, 教学就好比耕耘和播种。播下思想的种子, 播下精神的种子, 有朝一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根据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将课文里的情感、我们的情感, 融进课堂, 让每一堂课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教《黄河颂》时, 首先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把我对黄河, 对祖国的那种爱完全表现出来, 然后教学生如何投入情感, 在此过程中, 把对黄河, 对祖国的爱渗入学生的思想里。课堂上, 师生相互信赖, 相互鼓舞, 没有隔阂。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有痛苦吗?

三用“微笑”照亮的课堂

喜、怒、哀、乐, 人皆有之, 然而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学会有理智地控制情绪, 抛开烦恼, 把笑容带进课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那和蔼可亲的教态, 一上课便与学生有了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 轻松愉快,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取得良好收效, 也就顺理成章。

四敬岗爱业, 执着追求

有一位学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修炼教学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的教育最具有感染力, 也最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情感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把情感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积极的情感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这种情感将支撑着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乘风破浪, 逆境扬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浅析大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 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艺术最明显的表现特征是抒发情感, 透过音乐作品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可以说, 情感是音乐审美的中心。大学音乐课堂上, 融入情感教学, 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 演唱音乐作品时, 让学生有投入真挚的情感,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 通过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作品蕴含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摄人心魄的艺术美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 作品的意境美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带入另一个世界。艺术是心灵的体操, 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和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 在美妙的音乐作品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娱乐身心。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感氛围来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 提高审美情趣。

(三) 通过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化的情感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师间生情感的交流, 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营造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情调让学习者得到更好的艺术享受, 共同表达艺术情感, 经过师生的共同欣赏和再创造, 让音乐活起来。通过情感教学使音乐课堂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情调。让音乐艺术走出书本,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在音乐的海洋里, 让美妙的音乐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会得到激发, 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四) 通过情感教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情感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 音乐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情感体验中去, 是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理解音乐所赋予的真实情感, 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过程成为了心与心的交流, 情感的沟通使学生更容易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形象的认同, 从而塑造完美人性的音乐教育。通过鉴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能够帮助形成一个正确的真善美观, 丰富情感的具体感受, 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

(五) 通过情感教学使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得到提高

在大学音乐课堂上注入情感教学可以改变和调节学生的自身精神状态, 在美妙的音乐作品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娱乐身心。情感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真实的反应, 情感充沛的音乐作品才能触动人的心灵,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说, 音乐是一门最具情感的艺术。

二、大学音乐课堂上情感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 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是影响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温馨、友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是学生更好地接受音乐知识, 体会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动, 所以大学音乐课堂上, 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引起重视。课堂上教师不必墨守陈规, 机械式的教学, 教师要改变以往严肃、死板的教学方式, 表现出亲善的一面, 与学生间形成平等、互敬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沟通,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心情感世界, 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消除紧张感, 以更好的状态去接受知识, 以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和感受音乐作品, 学习音乐知识, 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 开展课堂活动等,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要想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以充沛的精力完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完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师还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做好备课的艺术安排, 将情感教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学生对音乐美的现象产生深刻的感受, 进而升华到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例如, 对于音乐基础扎实、表现力强的学生, 可以着重加强他们情感表达方面的训练;对于课堂上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 开展趣味十足的竞赛游戏等, 提高课堂趣味性,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娱乐的同时,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乐感较差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改善学生的不足, 例如课堂上组织“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游戏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在游戏娱乐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乐感, 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教学效果, 一举两得。

(三) 积极创设课堂情境

课堂上, 通过情景的创设可以把学生引入一个情感的境地, 在那里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自由发挥。鼓励学生独立创造, 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 鼓励融入到音乐艺术氛围中, 例如, 在讲解《蓝色多瑙河》作品时, 教师可以首先用情感充沛的语言来描述作品所表现春天早晨的太阳、森林、小鸟等温馨欢快的画面, 把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诗意、温馨的情感意境, 在这个情感意境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在这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中, 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 教师注重自身术修养的提高

大学音乐教学中, 许多教师追求一味教学成果的表现形式, 而忽略自身的艺术修养的完善, 执教者艺术素质普遍不高, 进而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和人格的塑造。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够有效地洽师生感情、陶冶情操, 让学生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音乐课程来说, 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其中艺术修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若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是关键, 作为教师, 应该能够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通过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 将音乐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生动、准确的表达并传递给学生。歌唱需要艺术修养, 而艺术修养需要不断地研习和提高。教师在示范歌曲的演绎或者给学生讲解音乐作品时, 注重情感的融入, 让学生得到一次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受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熏陶, 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五) 构建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

评价教学效果和考查学生时, 不能单一地以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 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如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学习态度、道德情操等, 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除了音乐专业知识外, 还包括对音乐敏感度, 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水平, 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为了实现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考核时尽量做到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的统一, 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大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 营造音乐意境, 注重情感的渗透

音乐课堂上, 通过情景的创设可以把学生引入一个情感的境地, 在那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到音乐的独立感受和创作中去,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艺术灵感的激发。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 鼓励学生去积极的去欣赏、感受、讨论, 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融入到音乐艺术氛围中, 教师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并通过语言描述将作品中的画面形象地描述出来, 把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诗意、温馨的情感意境, 在这个情感意境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在这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中, 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获得情感

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与内容协调, 通过多角度地调动艺术手段, 从不同方位、用不同方法去理解、去感悟, 使师生共同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对音乐教学。音乐课堂上,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特点, 整合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要精心地设计课堂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做好备课的艺术安排,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使音乐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在吸收知识时, 各个阶段的规律性是很强的, 所以教师要掌握这个规律, 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走进音乐文化, 升华情感

音乐真正的知音不是那些所谓的“音乐家”, 而是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们。的确, 纵观古今国内外的著名声乐作品, 一般都是先写词后谱曲, 也就是说, 曲的谱写是以词的情感和意境为基础的。歌词的文学形式有多种, 包括古代的诗词、现代的自由体诗词, 以及对话、自白等。只有了解文学形式的表现方法, 才能够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情节, 揣摩作者的思路。音乐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到音乐作品的文化氛围中去, 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束语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 只有当情感体验和艺术实践做到完美的结合和统一时, 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表达音乐作品, 通过音乐来传达自身内心情感的投射与释放。因此作为大学音乐教师, 必须具备更全面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底蕴及艺术修养, 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加强情感交流, 才能满足新时期下的教育要求, 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辰.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神舟教育, 2011, (09) :17-19.

[2]刘杨庆子.大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华章, 2013, (06) :23-26.

[3]杨华.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M].品牌, 2011, (12) :72-75.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审美;合作;情趣化

中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由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音乐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中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由于我们面对的中学生,大都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音乐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的受到审美教育。鉴于这一特征,目前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孩子的心灵,为培养正常健康的心理、良好完整的人格以及美好高尚情感的未来一代尽好我们教师的职责,尤其是作为艺术老师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一、简述情感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当谈到以情施教,我们马上会想到音乐学科。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人的心情。”所以音乐教学是离不开情感的。如果音乐教学中教师能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这也就完美的达到了情感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二、音乐教学中情感性原则的实施

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和谐地全面发展。当代音乐教育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当代音乐教学的现实要求我们重视情感性原则的巨大作用。

(1)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而引起共鸣。学生的言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一个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毫无热情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充满爱心的学生的。相反,如果一个音乐教师总是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去感动学生,相信一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扉,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2)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对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愉悦阶段,只有拥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评价艺术作品。

(3)巧妙利用教学方法。音乐教师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如音乐欣赏中可运用朗诵、表演、填词、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同时,音乐课程中对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原则。

总之,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的情感生活链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新、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

将情感教育应用与音乐教学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和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并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四、情感教育运用在音乐欣赏课的具体表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

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参考文献:

[1]蔡运桂.艺术情感学,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

高职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篇12

音乐教育的实际属性是审美性与情感性, 能够帮助人塑造自己。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音乐的情感教育富有感染力, 是教师获得成功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举措, 也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在进行高职的音乐教学时, 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素质, 通过足够的音乐教学实践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音乐情感经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要有良好的人格素质,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推动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与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高职音乐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人格与品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在音乐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2. 在音乐的情感教学中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1) 营造多媒体教学情境。现阶段,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经成为了音乐教学快速发展的基础。通过对部分音乐教学软件的制作、做出视听教材,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 使图片与声音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出来, 从而体现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里所占有的优势。例如, 在欣赏小提琴曲《梁祝》的时候,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结合播放同名的戏曲片与舞蹈片断,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和画面能够有生动、形象的了解, 进而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2) 营造语言情境。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语言, 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是音乐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教学的手段和基础, 饱含情感、精炼准确的开场语能够很快地把学生带入预设情感境界。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语言讲述作品背景材料以及与作品相关联的故事,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高职学生由于经历和知识结构的差异,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作品超过了有些学生的知识范围时, 有些学生可能在情感体验上会处于空白状态。如果我们音乐教师能够比较详细地讲解作品的背景、引述一些与作品相关的补充知识, 使高职生在初次接触音乐作品时, 在教师动情的表现与讲解下就能够实现情感互动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帮助学生了解文字包含的内容情感, 适当的速度、力度与音量都是营造情境教学的方式。我们在进行作品的讲述时, 语言要能够生动准确和悦耳清晰, 学生可以从老师的教学语言里体会到教师特有的节奏感与音韵美,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的感染下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身临其境。

(3) 营造表演情境。创作性的表演是把情感重新组合与再生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创作表演活动的时候, 应该采用情感训练与培养方法, 让创作表演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歌唱是一种最普遍地能够使学生理解并接受的音乐表演形式。在歌唱表演的教学中实施表情训练, 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体会歌曲包含情感的前提下, 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准确度。营造表情教学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同时还可以拉近音乐和学生两者之间的距离。因此, 为了使学生在练习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真切地体会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要尽可能地安排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 融入自己的想法来表达情感。

(4) 课外活动是音乐情感教育的延伸。课外活动是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主动性与独立性为主要内容的, 高职的学生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个性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他们的才能可以在这里得到极致的发挥, 这里是学生的广阔天地,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喜欢的活动类型。课外活动本身的特点使得它在全面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大显身手。此外, 课外活动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 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师在传播情感教学的原则进程中, 绝对不可以忽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这些课外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拓宽学生的见闻, 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成为学生和社会相联系的好途径。

3. 小结

总而言之, 情感教育是教师教学的动力, 同时也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情感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音乐教学一定要融入情感教育, 同时使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把它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它始终能够保持在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人格感染, 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的时候可以得到情感的升华, 体会到各种不同的情感,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顽强拼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郑欣.高职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 2009 (03) :69—70.

上一篇:新型农民培养问题下一篇:醋酸曲安奈德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