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2024-09-08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教育(共12篇)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篇1

1 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音乐教育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成果最终都要归结到美育教育的范畴, 在人类发展史上, 无论是物质文明, 还是精神文明, 音乐的美育功能无处不在, 无论是对人的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还是德智体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开发智力, 完善人格, 塑造人内心的和谐发展和精神升华, 因此音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具体和直接的, 能够陶醉人的灵魂, 使人的精神愉悦并得到美的享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2 在中小学音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更是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素材, 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旋律, 同时页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 更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中, 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很多, 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像我们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苏武牧羊》《嘎达梅林》等都是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 多少年来一直在人民中传唱, 这些歌曲中表现的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 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 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 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 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2.1 从培养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方面来看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 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 那就是社会和学校, 而学校教育是主要的, 因此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要把优秀的音乐作品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既要有感观上的修养, 又要有文化修养, 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这样的话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 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 从而能够达到提高音乐审美导向的目的。这样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和综合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格修养。

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在对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 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实现和谐人格升华拓展和谐人格空间, 这是因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 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培养人的精神。

2.2 提高国民素质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导向和健全人格修养的重要学科, 音乐课更是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整个国民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不仅替到了加强学生美感教育的作用, 而且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相应的辅助作用, 教育始终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因此加强音乐教育的建设对于提高整个国民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 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 教育越来越居于龙头地位,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层面。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形式, 其表现为: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课堂教学中, 选用优秀的音乐教材, 讲最真实的故事, 用最真实的东西感化学生, 始终把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重心。课外活动中, 让学生贴近生活, 多到具有革命纪念价值的地方去参观, 发现美, 感受美, 用自身的感悟去触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教育则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社会城市文化建设, 让爱国形象在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 每一个公民都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美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 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改变教育理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 唤起政府重视加大音乐教育投入, 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改革教育体制, 把音乐教育以及其他等等一切人为学科放在显要的位置上, 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精神的健全, 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尝试设立一定的法律体制, 把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放在等同的位置上, 认清其重要性, 充分发挥音乐本身应有的作用。

第三, 我们还要发挥网络媒体等的优势, 共享音乐资源, 组织各种音乐的课内外活动, 我们要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的话更容易培养人的信仰, 一个有信仰的人一定是有精神的人, 一个有精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精神的人, 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 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育就显得实为重要, 而音乐教育刚好填补了中小学人文主义教育课的空白,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和改进, 学习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文化, 弥补我们的不足,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娃娃做起, 从小加强学生的印象教育, 如升国旗, 唱国歌, 而且这些一定要严肃对待, 把这个当成学校教育必做的事情, 国旗等象征性标志一定要出现在学校的公共场所, 改变学校单一的授课方式, 改变上课观念, 灵活变通, 国家更应该加大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 政府媒体社会也应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小加强学生的民族优越感教育, 要让学生从小就认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自豪的, 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投入, 培养国人拥有一种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

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的强化人的爱国意识, 让音乐教育融入到中国国民教育的正常轨道上来, 有效的改变中国陈旧的教育结构, 把音乐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 让音乐教育的影响力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教育意识和综合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心灵,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 教育的发展历史久远, 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延续几千年的历史,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中国教育的发展还停留在教育体系中的初级阶段, 我们的教育还是以教育和开发人的智力为主, 忽视了人的德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 所以我国的教育结构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革新, 我们应该把加强和增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精神教育等人文教育放在核心地位, 从而达到影响和推动其他教育的发展, 而音乐教育是其他教育形式发展的助力器, 是美育和德育得以进行的必要基础。因此更应该注重音乐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 不断的深化和重视音乐教育的培养。

摘要:音乐可以提升人的审美意识, 激发人的内心激情, 陶冶人的情操, 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不仅有力的促进了人智力的开发, 情感的培养, 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时,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得全面发展, 因此,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音乐教育,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1]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 1989年11月.

[3]教育部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篇2

谭功晟

(2003年于内蒙古包头)

摘要: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最深沉、最诚挚的热爱。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学生对祖国产生诚挚的热爱,对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人们积极奋进的动力,一个人只有感到了自己对祖国和民族所承担的责任,才会自觉地激发出为祖国振兴、为民族繁荣勤奋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产生正反馈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必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为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化学及其它各门科学知识。关键词:爱国主义

热爱

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最深沉、最诚挚的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学生对祖国产生诚挚的热爱,对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人们积极奋进的动力,一个人只有感到了自己对祖国和民族所承担的责任,才会自觉地激发出为祖国振兴、为民族繁荣勤奋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产生正反馈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必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为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化学及其它各门科学知识。

如何针对化学教学的特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本人根据自己从事化学教学的一点体会,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在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中华民族是古老文明的民族,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有些化学工艺,如:火药、造纸、陶瓷、酿酒等发明较早,闻名于世界。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将我国的这些文明历史向学生作以介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如:在讲置换反应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置换反应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年间,我们的祖先就已知道“白青得铁则化铜”,白青,就是现在所说的硫酸铜,译成白话意思是说:硫酸铜遇到铁,就可变化成(置换出)铜。在宋朝,我国已利用铁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大规模地制铜(即通常所说的湿法冶炼铜)来制造钱币。宋史“食货志”中记载:“浸铜之法,以生铁锻成薄片,排置胆水(即现在所说的胆矾溶液)槽中,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括铁煤,入炉三炼成铜,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所谓胆铜也。”大意是说,当时从溶液中浸铜(湿法冶铜)的方法是:用生铁锻成薄片,一排排地放置在胆矾(CuSO4·5H2O)溶液浸泡几天。铁片就被胆矾溶液腐蚀变薄,表面上生成了“铁煤”(当时不知道这就是铜,而叫它为“铁煤”)把铁煤刮下来,放进炼炉,炼制三遍,即成为铜,大概用铁二斤四两,可得铜一斤┈┄这样得到的铜就是所说中的胆铜。这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国不但是最早发现而且是最早利用置换反应的国家。

讲硅酸盐工业时,可告诉学生我国的陶瓷工艺驰名世界,而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二字,英语译成“China”,就是瓷的意思,我国的陶瓷工艺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远在公元前二千余年,我们的祖先就已制造出花纹精美的粗质陶器---彩陶。

讲铝时,可讲世界上曾公认铝是德国化学家孚勒于1827年制得的,但是我国在江苏宜兴县,发掘的死于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的三国时东吴名将周处将军的墓时,发现在其尸骨腰部有含铝为85%的铝合金饰片,故说明我国早在西晋时代已会炼铝了,远远早于孚勒的年代。

讲铜的合金时,可向学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三千六百年前的商代,就掌握了比较复杂的青铜(铜锡合金)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铸造了光纹精美、造型匀称、重达875公斤“司马戊”青铜大方鼎。据此可想象到三千多年前,我国炼铜技术的发展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另外,据考证早在殷末周初,居住在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就曾将我国的青铜文化传入原苏联境内的南部西伯利亚地区。可见,我国的古老文化也曾促进了其它国家民族的文明发展。

讲乙醇时,可讲我国酿酒工艺上的发明和贡献。讲明我国在远古时代已有酿酒的历史,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

另外,还可通进其它的形式(如墙报或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火药及造纸等工艺的悠久历史。讲我国古代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讲述日本学者柳原前光等人千里迢迢飘洋过海,求师于致力钻研化学知识、将近代化学知识系统传入我国的清代著名学者徐寿先生门下的动人事迹。

通过以上史实事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文明的古老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向学生介绍现在我国化学事业上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事业上的科技成果和尖端科学,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讲纯碱时,可向学生简略介绍由我国著名化学专家侯德榜博士始创的弛名中外的“侯氏联碱法”。

再如讲蛋白质时,可向学生介绍生命现象与蛋白质的密切关系,告诉学生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而我国科学工作者早在1965年,就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同时这在哲学上也具有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以上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化学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事业与国外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振兴,为赶上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习。

适当地向学生讲明:我国的化学事业,虽然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步入先进行列,但仍在有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如,可以和学生讲据统计:我国的化肥和硫酸的产量低于原苏联、美国,居世界第三位;烧碱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再如,有人曾预言:到了21世纪,世界上有一种古老的材料-----陶瓷将会东山再起(当然那时的陶瓷具有极好的抗力、耐温等性能)。那时,日本将会生产出第一批全陶瓷发动机的汽车,而美国和欧洲将会吸取经验相继效仿,但是做为陶瓷工艺的鼻祖的中华民族只能步这些国家的后尘。

通过以上事实激励学生发奋努力,为振兴中华,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为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习。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古老文明,了解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了解我国化学事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学生认识到为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繁荣自己所担负的重任。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刻苦努力学好化学知识。

诚然,化学教学并不是政治教育,只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穿插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为教学服务,并且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生硬,呆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所选内容应尽量简略、适可而止,否则会反客为主,冲淡正常的教学内容,适得其反。作者简介:

物理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31-02

学生到了高中有自己的是非观,但在教学时仍需要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品德所取舍。中学时期正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作为物理教师,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应该成为他的一项基本教学任务。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操作。

1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提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簡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3 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5 引导学生学习伟大人物的爱国精神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应承认在某些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其他国家也还存在一些差距,要适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长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篇4

一、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至今我们有许多建筑, 有的历史悠久、气势宏伟, 如万里长城;有的虽饱经历史的风霜, 却依然见证着历史的岁月, 见证着民族的沉沦与崛起, 如圆明园。在讲解这些建筑的时候,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将这些杰出建筑制成精致的图片, 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万里长城并为她的雄伟壮观而无比自豪的同时,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去激发学生勇于进取, 为国争光;而当学生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涌起一股悲愤之情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教导他们不忘国耻的同时, 引导他们面对屈辱历史, 在发泄我们心中的愤懑时, 更应该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历史背后的必然与偶然, 剖析我们在历史中所暴露的缺点, 不断地探寻今后的发展道路, 既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重演, 又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就此“中断”。

二、通过乡土旅游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文化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乡土旅游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几年来, 我们从听课中发现, 中学生对乡土文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文化教学, 可以把旅游资源讲近了, 把旅游概念讲活了, 使学生通过对家乡旅游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 更紧密, 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临沭地处东部沿海, 源远流长, 有悠久的历史, 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乡土旅游教学, 可以使《旅游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如学习《旅游概论》第四章《旅游活动构成要素》中的“旅游资源”一目,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阅常林钻石之乡的乡土教材中《苍马山风景区》一节。让学生知道, 苍马山是我们临沭著名的景点, 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苍马山脚下;也可以引用钻石之乡的传说, 体现了我们临沭人的淳朴, 是我们临沭人民的骄傲。学习《旅游与旅游业的影响》一章时, 教师可讲述乡土文化教材中的“拴马石与秦王柱”、“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瞻仰”、刘少奇故居等内容。它由近及远地使学生懂得, 临沭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也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 说钻石、柳编, 论板栗、甘薯脯, 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 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这些内容, 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 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三、寓爱国教育于参观游览的活动之中

在课堂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课外的活动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收到潜移默化、入情、入理、入脑的效果。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还适当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的一些地方如“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北沟头遗址去参观游览, 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篇5

一、利用常规教学渗透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意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及行为的理解也就更加有效。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素材,不仅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知识,还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如爱国英雄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钱学森、王进喜等,还有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激情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素材。总之,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爱国主义因素众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挖掘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人物故事、文本素材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利用历史课外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课外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教育规律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从而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受到耳濡目染。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历史专题讲座、节日文化、游览名胜古迹、重要任务诞辰纪念及生平回顾等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注重情感熏陶,注重历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激烈性,再加上各种古代文学形式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利用乡土历史素材深化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利用乡土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体现自主性,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自主渗透和深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切学习都是在教室里,这很难满足探究性学习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在确定某一历史探究主题,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为了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地方图书馆、党史办公室、博物馆等中去搜集乡土素材,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爱国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灌输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教育 传统美德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能够加深学生的相关爱国历史知识学习,同时以历史人物事迹的精神力量感染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1 用灿烂的文化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1.1中国古代文明是我们的骄傲

四大文明古国中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而中华文明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世界,体现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其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诸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各方面的成就。应该鼓励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查找资料并结合自身所学,深刻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例如春秋时期取得的医学发展,如扁鹊、《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的文学成就如《诗经》《离骚》等等。中华文明辉煌而悠久、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容是值得我们自豪的,需要我们去保护并且发扬光大。

1.2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精髓

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历史教材中的中华美德教育,能够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些事迹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促进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无不表现出为国为民奉献捐躯的爱国情怀和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依然激励学生为祖国、为民族去奋斗拼搏,他们已成为中华民族之魂。

2 用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1中国人民的血泪史我们不可忘

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来组织学习中国人民在近代遭遇的苦难和屈辱,以沉重的历史教训达到既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目标。向学生讲述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受到的磨难,尤其是近代以来受到的民族压迫和屈辱。通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使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记住中国被逼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铭记曾经的晚清腐朽政府被英国割占香港,被葡萄牙割占澳门,被日本割占台湾等等历史事实。记住中国人民在遭遇列强侵略时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丧失殆尽。这些苦难直到现在依然深刻地印在中国人民心中,挥之不去。被列强掠夺的民族瑰宝现在依然流失海外当成战利品被展览、被拍卖,不时地刺激中国人民的苦难记忆。现实残留的历史记忆,深刻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生存血泪史。

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充分交流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感想,以人民的血泪史进行生动的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觉悟,也是热爱祖国民族的深厚感情。既要告诉学生爱国主义的道理,又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用中国人民的血泪史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我们要发扬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遭遇的最为沉痛的历史,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物质、人员伤害,同时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发展也是极大的打击。同时,我们也要铭记抗战中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了解学习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战胜利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不屈斗争。铭记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将士,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和左权将军等等民族英雄。在对日抗战中,正是这些前仆后继的先烈用流血牺牲取得民族反抗的一个个胜利,最终打败侵略者获得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尽管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依然没有停止对外敌的反抗,依然将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自由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践,值得我们在学习中继承和发扬。

3 结束语

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既需要对相关的历史进行了解学习,也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体会和加强。在日常的生活中,历史记忆总是会突然出现在现实当中。需要我们牢记历史,正视现实,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导现实世界的发展。当前,正值中日钓鱼岛危机,中日关系逐渐恶化。在关注中日关系发展的同时,应该深入了解曾经的中日关系变化。了解日本在唐朝时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的原因以及民族英雄的不屈抗争。深刻记忆抗日战争时日本对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中国做出的艰难抵抗,明白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意义。只有在加强历史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当前的国家外交事务中,保持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支持国家的发展强大,以献身民族复兴事业的责任感进行日常的生活学习。

【参考文献】

[1]胡青春.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J]. 商业文化,2011(04) :12.

[2]罗靖. 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 管理工程师,2010(05):21.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是世界上通行最广的语言之一。使用汉语的人口占了人类的四分之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 它不仅能准确记录汉语, 被顺利地输入电脑, 而且汉字书法艺术独具魅力, 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汉语早就被定为联合国通用的五种语言文字之一。全世界约有60多个国家的上千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热”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潮流。“汉语热”对国内语文教学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 那么祖国的形象则是以领土的范围、河山的面貌出现的。中华大地如花似锦, 壮丽多姿,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和繁衍着, 创造了瑰丽的文明。

祖国河山呈现出多种自然美, 景色绮丽, 风采迷人, 一经作家笔墨描绘, 便放射出艺术的光华, 美不胜收:碧野描摹的“天出景物”, 绚丽多姿, 赛过开屏的孔雀;杨朔采来的“香山红叶”, 好似二月的妖艳花朵, 红得醉人;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山、水、天交相辉映, 和煦温馨, 令人向往。还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 骏马秋风塞北的壮美, 泰山日出的阳刚美, 杭州西湖的阴柔美等。让学生置身于美景中, 接受美的熏陶, 荡胸涤肺, 心旷神怡, 排除污秽杂念, 萌生健康的感情, 从而在他们心灵烙上“中国印”, 叫他们无论走到哪里, “可爱的中国”都会使他们梦牵魂绕, 祖国的山山水水, 在他们心中重千斤。

热爱祖国要同热爱家乡联系在一起, 家乡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不美, 家乡水;亲不亲, 故乡人”,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因此, 我们应当因地制宜, 适当增补乡土教材, 开展“说家乡、写家乡、爱家乡”的活动, 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明

从黄帝算起, 我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象征, 秦陵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 丝绸之路使世界认识了中国, 敦煌宝窟展示了灿烂的文化, 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等等。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 对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自典籍, 这些课文真实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我们要利用这些课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明, 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辉煌历史, 从祖先的发明创造中吸取智慧, 增强民族自豪感, 立志成材, 报效祖国。

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英雄人物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 我们的祖国孕育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同时还涌现了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他们是人民中的先进分子, 热爱他们就是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民族英雄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英雄之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用英雄的榜样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主义的道路。教材中大量课文是正气歌和爱国颂, 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能点燃学生爱国的熊熊烈火, 在学生心中筑起抵御侵略、维护祖国尊严的钢铁长城。在学习课文中, 使他们认识到:

第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爱国为荣、卖国为耻的世代相传的基本意识。从孔孟时代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到屈原的“虽九死犹未悔”;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到孙中山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等等, 无不彰显了中华赤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千古英雄的美德情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 爱国就应在国难当头时挺身报国。在平时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在侵略者侵犯祖国的时候, 就应该挺身而出, 报效祖国, 维护国家的统一, 保持领土的完整, 维护民族的团结,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何等诚挚;史可法殉国, “人在城在, 城陷人亡”, 何等英烈;谭嗣同捐躯,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何等刚强;等等。这些英雄在国难当头时挺身救国, 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使人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第三,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爱国就要振兴中华。利用教材, 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专制压迫下所受的苦难, 让他们牢记历史教训, 产生爱国激情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五、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现在, 开创祖国美好的未来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8

中国悠久的历史处处蕴涵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历史教师应该把这些内容编成教育系统, 在教育中层层渗透, 不断强化,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海里树立牢固的爱国思想, 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在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学习中, 根据初中各阶段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育, 首先让学生从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的认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十分先进, 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世界文化宝库中也镌刻着很多中国人的名字。秦汉、隋唐、宋元的高度繁荣令世人瞩目,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 恐怕世界文明的脚步也会迟缓。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挖掘与讲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学生会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蕴涵着无限聪明才智的伟大民族,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要让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屈辱史与民族抗争史的学习中、在中外国家历史发展的对比中树立为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要把学生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从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 到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避趋之”到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 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从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都展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 闭关自守、封建的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列强的侵略, 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先进分子、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 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强大的希望, 历史教师应该负起爱国主义的重任, 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完整系统的立体的教学结构, 精心设计, 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 突出重点, 就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 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 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 有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 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9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 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 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 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 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 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 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通过历史教学, 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 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

二、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 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 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19世纪40年代, 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肆无忌惮地撕扯这块肥沃而又贫穷的土地, 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 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 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 虽然经过了英勇的斗争, 还是失败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 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教学中, 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前赴后继, 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 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作为年青的一代, 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 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 物资丰富, 职工收入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富裕。从每个家庭的变化中都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这些讲授, 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发展前途的关切感、使命感, 以及报效祖国养育之恩, 今后为振兴中华、实现小康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

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自古以来, 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虽然有过诸侯林立, 有过三国鼎立, 但统一是大趋势, 是长期的, 搞分裂是不得人心, 注定要失败的。热比娅、陈水扁之流作为罪人已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坑。在祖国的大家庭里, 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 这是洗刷民族百年耻辱,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事件。港、澳回归之后, 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将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我们中学生将来要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一、利用教材、课堂主阵地整体有规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应当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过程。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历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有计划, 要有通盘考虑, 就是对某一方面教育的具体内容、具体安排也要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加以落实。

二、通过第二课堂, 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但不是唯一形式, 且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形象,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 并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 也要充分重视第二课堂这一教学活动。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要求来进行。

三、利用乡土史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从爱家到爱国的思想情感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乡土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四、利用广泛的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 它通过形象具体的行动、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 正可谓“细雨润物”,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 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 任何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 无一例外都是爱国的。如“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辛亥革命时期, 为“恢复中华”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 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 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总之,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的教学, 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1

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我想以这篇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精心设计好了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重点想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感情火花。然后领着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和小弗郎士思想的转变原因。

我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充分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当我读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时,一位班干部却在下面笑着说戴着“绿帽子”。当时我气愤极了,我强压心头的怒火,我严肃地说:“这是一堂严肃的课。你的话玷污了韩麦尔先生,全班同学对你的行为会感到羞耻。”我没多说什么。我意识到有些学生的感情太麻木了,缺乏审美情趣,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在我的心里产生了。我要把这一课时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培养上,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他教学目标放在下一节课去完成就显得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的道德观点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我要用我的真情朗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领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像小弗朗士一样,深深感受到《最后一课》是多么地重要。我读着,读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声音哽咽着,更加低沉起来。同学们都觉察到了这一切,课堂更加寂静,空气仿佛凝固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的声音变得高亢起来。读到“法兰西万岁!”时,我情不自禁地在黑板上,使尽全身的力量写下了四个大字——“中国万岁!”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法兰西的这种亡国之痛,在中国也曾有过。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经受苦难,日本占领我东北三省,很多学校被迫停课。特别令中国人气愤的是,东北的日本伪政府强行开设日语课,废除汉语。这种做法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许多学校仍然坚持上我们的国语课,一听到日本军的声音,就关紧校门,停止读书声。我给学生们讲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实,三十万中国同胞无辜惨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接着我给学生们讲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时我和同学们齐声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我说道:爱国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只有爱国才会倾情为国奉献。刘胡兰为了祖国的解放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之下,献出了年仅十五岁的生命;焦裕禄为了祖国的发展忍受病魔的痛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辛勤的工作;杨立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把生命置之度外,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圆满完成“神五”的航天飞行重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应该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境界。从现在起就应该发奋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感情的火花需要用真情来点燃,课堂上我看得出学生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震动,这节课会对学生们的心灵产生重大影响。后来在学生的周记里就有许多学生写到这一课。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听着,听着,我感到老师的声音颤抖了。我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泪水充满了老师的眼眶,我看着老师用手抹着眼泪,泣不成声。这一刻,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篇文章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把我们的老师感动的流下了热泪。我课后又认真地朗读了几遍课文,渐渐地我的感觉和老师一样,热泪盈眶。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

课后,我找到那位信口开河的班干部,同他进行了谈话。他说道:“这篇文章我在小学时就读过,没有领悟到它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次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今后我会用心、用情地去读课文。”

论世界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2

关键词:世界史,中国史,教学,爱国教育

历史教学中, 教师一般只尊重本国史的爱国主义教育, 往往忽视世界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前世界史教学中存在以下弊端和问题。

一, 历史课程教学不重视, 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 历史课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 影响教师教学热情, 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 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 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 这种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 中学历史教材多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 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 引不起学生兴趣。

四, 教学方式陈旧、单调。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 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突出教师讲, 向学生灌输知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就更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

五, 老师在讲述世界史中, 往往只讲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的当时历史情况, 缺乏与中国史的联系, 从而孤立了中国在当时地位, 甚至忽视了中国的存在, 使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线索。

六, 老师在讲授中注重知识教育, 忽视了情感和思想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 教师往往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轻视思想教育, 不去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七, 在讲解中老师由于自身知识缺乏, 只限于课本知识串讲, 一本论本, 不去讲解详细的历史情节, 用具体事迹去渲讲历史人物, 充实讲课内容, 使学生缺乏兴趣。

世界史教学中若通过详细讲解各国发展史, 深入挖掘爱国教育, 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激发其爱国热情。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 通过联系中国史的内容、运用比较的方法, 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成就, 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从而激发热爱祖国,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 明清以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节中, 提到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对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13世纪40年代, 蒙古军队西征中欧时, 把中国的火药带到了欧洲。从1 4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使用火药和火器,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地主阶级的有力武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 对欧洲文化的传播, 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中国的罗盘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1 4世纪时已在欧洲普遍使用, 促进了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可通过回顾中国古代史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 这些成就使我们引以自豪, 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立志复兴伟大的祖国。

(2) 通过学习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 特别是侵略中国史, 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

在近代, 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发展过程中, 其实质也是一部侵略史, 把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一节中, 英国率先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 强迫中国订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法、美、俄、日等主要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把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方面, 帮助学生认清西方列强的罪恶, 另一方面使广大学生认识到当时的中国落伍于世界, “落后就要挨打”,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国家。

(3) 通过讲述各个国家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 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我中华。

运用比较的方法, 强化爱国主义思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同时它们仍处于普遍联系中。历史现象也是一样, 即使千差万别, 又有联系的方面。因而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 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在讲印度民族大起义时, 占西女王, 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领导人之一。1 8 5 4年英国殖民当以“绝嗣丧权”为由兼并占西王国。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 于6月4日在占西发动起义。1 8 5 8年3~4月指挥起义军保卫占西。她身先士卒, 浴血奋战, 抗击英方, 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 直到阵亡。联系我国近现代史禁烟英雄林则徐, 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抗战的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壮举。在中法战争中, 率领清军奋勇杀敌的老将冯子材, 取得镇南关大捷, 一个个英雄人物鲜活的身影同样会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样,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反抗、自强不息的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 一批批仁人志士勇敢地承担起抗争和探索的重任, 并为之顽强战斗,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4) 通过讲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富强国家的道路和经验, 增强广大学生为祖国建设效力的决心和信心。

就拿我们身边邻国日本来讲, 日本在历史上落后于我国。在唐朝时, 日本向我国学习, 通过大化改新, 引进唐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国力日渐强盛。在近代, 日本当时也受到美国的侵略, 但日本向欧洲先进国家学习, 通过明治维新, 引进西方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 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摆脱民族危机, 成为亚洲强国。二战中, 日本成为战败国, 但日本通过民主改革, 社会稳定, 发展科技, 振兴经济, 再次成为亚洲强国。当前我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 通过讲述世界各国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英雄事迹和过程, 坚定我们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心。

在讲美国内战一课中, 1 8 6 0年, 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 依靠人民的支持, 在总统选举中获得胜利。但由于林肯反对立即取消奴隶制, 尤其反对用暴力手段去推翻南方奴隶制度。1 8 6 1年, 南方种植园主公开叛乱, 内战爆发。战争初期, 北方战场失利。形势危机和人民革命情绪的高涨, 迫使林肯下决心以革命的方式进行战争, 通过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扭转战局。1 8 6 4年5月, 北方胜利, 内战结束, 美国恢复统一。1 8 6 5年4月1 4日晚, 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遇刺身亡。林肯领导人民维护国家统一, 废除奴隶制, 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一百多年来, 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而维护祖国统一、搞好民族团结, 历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也更具有现实意义。5 0年来, 我们党和政府为早日结束祖国的分裂状态, 完成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努力。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 已经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台湾在历史上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两岸人民有着血肉联系, 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作为学生在党的领导下, 维护两岸统一, 反对“台独”, 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下一篇:发现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