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2024-09-04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用12篇)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1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淡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原因是他们认为,朗读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愿意起来朗读,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因而朗读在教学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且在课堂上的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妨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由此,重新引起教师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朗诵这一环节切实有效地一经贯之呢?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

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如,朗诵《匆匆》一文,其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中有多处要求采用轻声的读法,因受方言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出轻声的味道,此时教师的范读便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

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音像朗诵

使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的视听器官受到复合刺激,目见其形(图画),耳闻其声(音乐)地朗诵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很多学生面对语言文字的描写,难以领略到大草原之美。通过腾格尔的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的MTV,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美丽景色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真实情感。

4.朗诵欣赏

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真切表达出其所理解的朗诵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诵,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诵。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2

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信的建立。

一、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爱上数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以人为本”的意识越来越强了。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不仅自己在教学中注意使用激励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注重促进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一位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欢迎同学互相评价,但是评价时要先说优点再提建议。于是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就有了下面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师:谁能看着这幅图列出加法算式? 生1:(小声的)4+3=7 师:谁来评价?

生2:她的优点是列的算式没问题,我同意,建议是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师:(面向生1)你接受他的建议吗?那充满自信地再说一遍,好吗? 生3:老师我还能列一个!2+5=7 师:谁来评价?

生4:他的优点是,总数是对的,一共有7个,我的建议是,应该观察图的意思,左边有3个,右边有4个,应该是把3个和4个合起来。

师:你接受他的建议吗?那这幅图除了从左往右观察,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4:从右往左观察?

师:如果从右往左观察我们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4:4+3=7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看问题都是善于给别人挑毛病,而在上面的师生对话里,学生的发言没有被同伴简单的评价为对与错,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在这种互相评价里,费尽心思找优点的同时,不仅让学生深入思考,达成了知识的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也悄然产生。

二、深入询问与调查式,让数学评价不在是冰冷的对与错

简单快速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明确思考的结果和方向,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放慢评价的速度,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给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陈述的机会,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加信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例如:教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看图列式,从图上看,左边有7个孩子在玩老鹰捉小鸡,右边有3个孩子在跳绳,问题是操场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编者意图显然是请学生列出7+3=10的加法算式。但是在批改作业时,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9+1=10 如果学生不顾图意列出这一算式,那是脱离问题情境的做法,显然不能算正确。但是课堂上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面对这样一幅生动的情境图万一学生有自己的观察角度,但却被一个叉子一棒子打死的话,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也试图理解学生的算式:难道是1个戴帽子的加上9个不带帽子的?这个算式到底是脱离问题情境的随意为之还是细心观察的得意之作呢?光凭猜想去评判这个结果显然都不客观,所以老师最终还是对学生本人进行了调查。

不问不要紧,一问问出了孩子精彩的内心世界。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是9+1吗?” 生:“9个小朋友在玩,又来了1个。”他很自信的说,“你看他还向我们招手呢!”听了学生的解释,老师非常欣慰,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用数和符号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表达着对数学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把对生活的情感和对数学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有温度的数学学习!

师:“能不能写成7+3呢?”

学生观察了一下,肯定地说:“能,左边7个,右边3个,合起来是10个人。” 学生的眼光并没有离开这幅图,他接着说:“还可以用穿裙子的人加上不穿裙子的人。”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更有针对性,才不会让简单的对与错否定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独创性。我们不能看到和我们不一样的想法就断然判定对与错,要静下心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多揣摩一下孩子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引领孩子走进我们的数学世界,更要走进孩子眼中的数学世界。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更加信服老师的数学,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三、导向性的评价,让学生爱上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向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数学本身的魅力和探索的过程深深地吸引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确定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也逐渐摆脱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和崇拜,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在《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案例中,以往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总有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这里的23,是计算出来的,还是复制了被除数?显然是没有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这与除法竖式相对于加减乘法竖式的特殊性也是有关系的,除法竖式与加、减法运算的竖式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教学设计。

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平均分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知识找到生长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把23盆花,每5盆为一组,可以分成4组,还剩3盆。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像加减法那样,用一个竖式记录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呢?如果可以,竖式应该怎样写呢?

学生听到这个设计,一定能体会出老师的意图:给学生提供尝试“创造竖式”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每一部分的含义。

在汇报过程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学生的丰富多样的创造结果:

如果是您,您会如何评价这些带着学生个性化思考的但又不是标准的除法竖式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的处理方式: ①师:你们看,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你能解释一下每个数和符号都表示什么意思?

生: 23代表一共有23盆花。5代表除数,4是得出来的商,后面那个3盆是余出来的数。师:明白他的竖式是什么意思了吗?他这样写的优点是什么? 生:他的写法结合了加、减法的竖式。

师:我们还没有学过除法竖式,但是这位同学根据加、减法学习的经验,采取了这种形式,善于借鉴,这是学习的好方法。你们看,他把商和余数这个结果很清楚地表示出来。

②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每个数和符号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3是一共有23盆花。5是除数,4是可以分成4组,3盆是余数。

师:他的竖式中还有一个“20”,这个“20”是什么意思?你能到图上给大家指指吗? 生:20是已经分走的数量(生指屏幕上分好了的20盆)。师:你明白他的竖式是什么意思了吗?他这样写的优点又是什么? 生:他用了一个“厂”。生:他竖式里有分走的20盆花。

师:是的,这个同学引用了一个新的符号,和第一个方法对比,他不仅有要分的总数还有分走的部分,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平均分的过程。

③还有几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谁来解释一下每个数和符号表示的意思。

生:23是被除数,表示23盆花。5是除数,表示每组有5盆,4是可以分成4组,20表示分走了20盆,余3盆。

师:20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能找到吗? 生:(指图)是分出来的那些盆。

师:同学们看一看图,是不是分走了20盆?再看算式,20是怎样的来的? 生:用4×5=20。

师:能说一说4×5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一共分走了4个5盆。师:这样写的优点又是什么?

生:分的过程很详细,有要分的总数和分走的部分。生:他这样写能看出3是怎么算出来的。生:这样写,余数和商各有自己的位置。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这样写的优点不仅能清楚地看到分的结果,而且清楚地记录了分的过程,能看到余数3是怎么得来的。

教学过程中,老师为学生提供尝试“创造竖式”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展示不同的想法,在不断地对比反思中形成共识。学生尝试的过程,既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集思维、实践、解惑为一体的感悟生成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意识。其实老师们已经意识到,案例中为学生提供的创造竖式的机会是非常可贵的,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体会竖式,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但是如果面对这些非标准答案,老师只是简单的选取标准形式采纳、推广,必定会对其他学生带来一些伤害。他们可能会想老师这不是逗我们玩呢吗,以致于以后的创新尝试可能会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中老师的处理方式使我们深受启发:

第一,促进生生交流,先看优点。对于第一种形式,老师先请学生自己解释每一部分的含义,促进生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然后让学生去挖掘,这样肯定了学生善于借鉴加减法竖式形式,会迁移学习的方法。

第二,抓住隐含数据,突破难点。对于第二种方法出现了一个分走的20盆花,老师敏锐的抓住这一契机,放大这个细节,引导全体同学共同去寻找这个20所表示的意思,将隐含在操作过程中的数据突出出来。为减少我们开篇时提到的那种错误做了铺垫。同时,这位同学的非标准答案,因为这个隐含数据的呈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赏:他不仅有要分的总数还有分走的部分,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平均分的过程。

第三,“标准”答案来了,通过对前面两个形式的解读,这时学生已经能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它了,既有原来的部分,又有分走的部分,既表示了分的过程,又有分的结果。这样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形式就差一个熟悉的过程了。

回顾这个案例,除法竖式作为一种笔算形式,是早已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的内容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走进课堂的,只有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允许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经验,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化的想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执教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给学生充分的时空去尝试思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而广之,面对学生的非标准答案,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耐心寻找其中隐含的合理因素,在一步步走向标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收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还会树立继续探索的自信。

我们要明白的是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运用得到的知识,才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答案。教师和学生都应冲破“标准答案”的藩篱,不要迷信书本与权威,通过评价将学生的学习导向构建多元发展、异彩纷呈的数学理解。

期末试卷讲评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3

[关键词]期末考试;试卷讲评;功能;提高

每年寒假前,期末考试卷因临近春节都来不及讲评,学校就匆匆忙忙地放假了。新学期开始后,教师又都忙于新的教学任务和各项杂事,试卷讲评这个“陈年旧账”也就不再提了。可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善始善终。期末试卷讲评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试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而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重视试卷讲评这个环节,决不可等闲视之。

首先,当地教育部门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和改卷时间。

根据学校课程实际结束时间,考试时间可适当提前一两天;如果是统一改卷,则需要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给学校老师留出足够多的试卷分析、讲评时间。

其次,学校和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试卷讲评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期末考试,不仅能检测出一学期学生 “学”的如何,还能检测出教师“教”的怎样,及时总结本学期的得失,有利于教师教学时少走弯路。教师要上好讲评课,首先应该明确试卷讲评课的功能、目标要求,而后朝着这一目标设计整个课程安排。

一、试卷讲评的功能

1.激励功能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中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所以,每次考试后的讲评课教师都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赏识,引导学生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点,关注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对那些解题思路清晰、方法灵活有创意、试卷解答规范,甚至书写规范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切忌不要把讲评课变成“批斗课”,这个粗心,那个大意,对学生一味的埋怨、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2.诊断功能。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定要搞清楚是学生内在的问题,还是教师在教学时遗留下来的问题;从知识、思维、心理、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找出影响成绩的症结所在,找出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讲评时才能对症下药,进而不断改善教学工作。同时,通过诊断,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克服自己的种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强化功能。考试后,学生们不仅急于知道分数,更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求知欲极强;对教师来说,刚阅完试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因而此时讲评试卷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可惜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期末考试卷往往因临近假期都来不及讲评,就匆匆忙忙地放假了。新学期开始后,教师往往都忙于新的教学任务和各项杂事,试卷讲评这个“陈年旧账”也就不再提及了。

4.示范功能。教师讲评试卷时要在技巧与规范方面予以示范。如简答题或计算题,学生有时心里清楚,却表述不好或词不达意,扣不住要点;有的不善于“链接”教科书,用书上现成的语言回答,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每次试卷讲评时,教师要选择一至两道题,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让学生掌握完整、简练、规范的答题方法。

二、教师上好讲评应该注意公下几个事项

1.试卷批阅要认真仔细。作好试卷讲评,前提是切实掌握学生的答卷情况。有经验的教师在批阅试卷时往往会在身边放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学生的答卷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对主观题,则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试卷作样本,但必须好、中、差各有代表,逐题统计错误率与错误类型,做好批改记录。对错误率高的题,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评,及时补救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弱点”或“盲点”。

2.试卷讲评应“趁热打铁”。 期末考试后,学生对于自己一学期的劳动成效如何是非常关注的。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快点批改完试卷,早点讲评的话,学生的求知欲是最强烈的,此时他们的听课效果是最好的。因此,试卷讲评应及时,切勿拖延。如果教师在寒假前不能及时讲评试卷,或等寒假后学生把试题内容都快忘光了才讲评,就会白白浪费了一个绝佳的教学机会。

3.试卷讲评应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链接”。教师要从审题入手,层层分析,步步引导,全方位展示解题思路,让学生对试题进行挖掘、探究、思考,真正明白正确答案从教科书中来。要让学生明确答题要求和解题规范。告诉他们不同的题型,应当如何去作答,格式有什么要求,语言有什么特点,深度广度如何把握,等等。这样耐心细致地引导,面面俱到地提出要求,刚开始时可能会慢些,但经过几套试卷讲评以后,学生就掌握了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解题规律和方法,以后再进行试卷讲评时,只要有针对性地强调几点就可以了。

4.试卷讲评方式应多样化。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讲评的机会。学生都已经做过试卷,对题目的解答已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评试卷。最好的方法是谁错就请谁讲,错哪儿讲哪儿,同时发动其他学生适时补充和纠正。当学生完全不懂或毫无头绪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讲。讲什么呢?讲如何审题,防止学生错答或少答;讲答题技巧,教会学生如何“链接”;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讲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一次试卷讲评中可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5.试卷讲评应注重“消化吸收”。讲评课上主要解决卷面上发现的问题。讲评课后,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缺陷是否真正得到弥补、领悟。订正后的答卷也不能一扔了之,要妥善保管,待复习时把红笔订正的题目再重做一遍,使复习具有针对性,避免机械重复,提高复习效率。

6.试卷讲评应体现“因材施教”。在试卷讲评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浮躁、自视甚高的学生,应指出他们试卷中的不足之处,从语言的准确性、答题的规范性等细节之处提高要求,并引导他们开展横向比较,扩大眼界,在更大的范围内去竞争。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学习努力、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尽量从其答卷中找出与答案接近的观点,肯定其答题方法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纵向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看到成绩和进步之处。

7.试卷讲评后教师要注重反思。教师要反思试卷讲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抓住了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环节,错因点拨是否到位,审题、解题思路是否合理,解题技巧是否点拨或讲解到位。反思本次考试哪些是由于教师教学原因而导致学生失分,哪些地方的错答本可避免,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考试成败的原因,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明确努力方向,以利于下次考试时扬长避短。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师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从而真正地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武胜利.试卷讲评≠宣读答案[N].教育时报,2011,(3).12-7

[2]余文森. 浅谈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学科频道 , 2011-03-02.

责任编辑 唐 河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4

所谓诵读,就是指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

有着悠久历史的汉语,其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中学语文课文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和现代名家名篇中精选出来的。它们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典范性,且各具特色;或委婉和谐,如行云流水;或跌宕起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宜于读,值得一读。读这些文章,常常会使人陶醉其中,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通过“读”,使各种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获得。因此, 作为儿童启蒙教材的《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四书》《五经》等,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读”到一定程度,先生才开讲。

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诵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那么在今天,这种方法是不是过时了,不需要了?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体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他又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用口与耳才好。”这里的“语”“口与耳”的学习便是有声语言,而诵读则是这种有声语言的高级表现形式。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它依然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诵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一篇文章准确、清晰、流利地反复诵读,往往会使我们受到感染,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天地里;进而潜心体味,又会有所悟,其旨意、情韵也会深存于心。在此基础上再由老师给予点拨,水到渠成,学生才会自有所得。

其次,诵读能够培养语感,增强人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将其经过恰当的组合,才能构成美妙的旋律;字、词之所以有一定意义,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使它们产生某种意义的语境,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它们便成了一些“死”的符号。要使这些符号在人们的头脑中“活”起来,并运用自如,必须对由语言文字构成的篇章,反复诵读,细心体会。长久坚持下去,就会对语言文字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潜移默化,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才能把作品中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我”的口中和“我”的作品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不能只借助于字典,借助于理性分析以及各种概念的罗列,不然,学生即使把“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形成能力。

最后,诵读能够加深记忆。当我们浏览过一篇文章后,留给我们的印象是短暂的、模糊的,甚至稍纵即逝,只有诵读几遍后,才能留下较深的印象,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吟出,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因为在读的时候,不仅“心”和“眼”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口”“耳”的积极性,把这些信息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现在新课程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果理解了的内容不熟读成诵,又怎能巩固、形成长久的记忆呢?更何况理解了就未必能记住!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当中,决不能忽略“诵读”这一重要环节,更不能认为“诵读”教学层次低,费时多,见效慢,不如对文章进行抽筋剥皮、敲骨吸髓地刨析及多做几道练习题来得快。但那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学生听得昏昏入睡,全无上课的兴趣,又怎能学好语文呢?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5

一、正确认识作文批改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应用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或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他们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学生在作文中难免有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适得其反,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些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批改形式要多样

作文批改的方式一般有直接批改、当面批改、学生集体批改、学生自我批改等。采用何种批改方式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切记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参与作文批改既可增加学生的练习作文次数,又可减轻教师负担,是提高作文批改速度和批改作文效率的好措施,但是不能次次如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逐渐培养小学生自己改文的习惯。

教师在百忙之中可对某一篇或几篇作文进行修改,让学生知道这样改的好处,学到改文章方法。学生之间再互相研究修改,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就重点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评。这样做,既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加强写作方法上的进一步指导,也可以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方法来。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批改方式,都需要求学生把批改后的作文多看几遍,了解为什么要修改这些地方,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

三、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把作文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它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权利要自己享受,自己的义务要自己履行,对今后的人生也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终身受益。

2.在学生自主评改中,独特的体验有利于培养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分析评价有利于培养独到的个性思维,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和作文创新能力。

3.坚持不懈。长此以往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

四、上好作文讲评课

教师还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其作文优缺

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6

[关键词]心理因素 歌唱表演艺术 心理状态 歌唱艺术 心理素质

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很多的演唱者在走向表演场所,去面对欣赏者的时候,都会有过紧张的心理经历,这个主要原因就是由演唱者的心理障碍所致。许多比较有经验的演唱者都能很快地调整这种临场出现的情绪及心理的变化,获得整首歌曲演唱的成功,但是也有许多经验不足的人,往往就无法去应付这种突来的心理变化。因此,也就会导致演出的失败。从这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出,演唱者临场时的心理状态与演唱时技术的发挥,对演唱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而多边的心理调节过程。演唱者的各个发声器官都是受心理活动影响的,歌唱的“条件”是长在人的身上的,歌唱时声音的音色、力度、共鸣等的好与坏,是同人的情绪、个性、文化修养等多个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的。

歌唱表演艺术不仅是对演唱者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音乐艺术本体多方面的考验,而且是对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能够调整好临场歌唱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歌唱者因该具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因该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获得的基础训练。也就是说,在我们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状态培养的课程,与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课程一样,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都是声乐歌唱艺术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为声乐艺术的歌唱教育课程以及我们声乐教学老师,都必须要对学生注重心理状态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够教出一个合格的声乐歌唱者,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心理素质对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是怎样对歌唱产生影响的呢?

首先,人体的发声活动是受心理支配的,过度的紧张、恐惧、怯场等都会造成发声器官运动失去平衡,咽喉发干,嗓子发痒,总想咳嗽,从而引起咽喉充血,严重影响歌唱的发挥。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的不同,可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度阶段。

其次,在歌唱艺术中,歌唱者除了唱出自己以为是科学的美妙声音外,还必须用耳朵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经过听觉神经输送给大脑作出反应,然后作出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随时加以调整。就客观方面来说第一课堂上,教师是客观存在的人,他的指导(语言、范唱、动作等),会对歌唱者产生刺激,从而在心理上引起反应。第二舞台演出时,成百上千的观众更会对歌唱者产生刺激,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歌唱者当众歌唱时,自身的反应和外界的反应是同时存在的。歌唱活动如果仅限于个人,而无外界的刺激,心理反应的强度则减弱许多。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人在琴房练唱时心情比较放松,容易唱出比较好的效果,而当众演唱时,心里就会比较地紧张的原因了。紧张的心理是影响良好的歌唱发挥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是很难避免的。我认为造成紧张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某种程度上,心理紧张是由歌唱者不够自信,对演唱技巧掌握不纯熟所造成的。在初学阶段,歌唱者的勇气,绝大部分依赖于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由于技巧掌握不够成熟,往往给演唱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这是引起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随着歌唱能力不断提高与巩固,演唱时的紧张心理也会在不断的艺术时间中逐步减少,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造成所演唱的不够自然,不够纯朴,不够打动人。相反,一个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演唱的往往是随心所欲的,依靠欲望和天赋进行演唱时,歌唱者心理是平常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是美的享受收放自如,没有什么可以使他产生畏惧。今年春晚的旭日阳刚组合演唱的《春天里》就是这样,因为他们很放松,很自然,所以歌声才能打动观众。

2.学习方法不得当,也会引起心理紧张。很多歌唱者只偏重于发声练习,而忽略技巧与歌唱和作品的结合,这种现象在初学阶段大有人在。他们对歌唱技巧的练习往往只满足于练声,或者仅仅注重在高音上及某些乐句、歌唱咬字的练习上,而對作品缺乏完整性的训练,没有情感不是完全的“声情并茂”,有很多复杂的心理。比如,歌唱位置、歌词等造成演唱时心中无数,越怕心理的负担就越重,越怕紧张程度就越强。

3.客观环境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对学生的歌唱心理影响极大。歌唱教学具有一对一教授的特殊性,它决定了课堂效果不仅仅是看教师讲解的如何,而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演唱中去体现。师生密切配合是完成歌唱教学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的耐心、和蔼,用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而不是板起面孔,以命令的腔调去指导学生。否则,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久而即之,形成条件反射,紧张心理定型,学生会把上课看成过关,甚至一提到要是上课,心理上就会出现难以抑制的习惯性的紧张。

怎样来消除歌唱的紧张心理呢,让歌唱者不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好地演绎作品呢?具体地说,紧张心理的消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培养学生娴熟的演唱技巧,做到事半功倍。首先,人要自信起来,要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是解决紧张的最好办法。从理论上认识到,心理紧张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演出前心理紧张也不足为怪,它是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变换,存在于想象之中,像快乐和悲伤一样,只是紧张程度不同而已。树立信心很重要,把登上舞台当做一种享受,把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主人公去为观众演绎自己的故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以情带声,情绪完全融在音乐中,用情去歌唱这样的歌唱才会打动人,也可以调整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把紧张情绪降到最低,使演唱效果达到最佳。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紧张的程度。

2.如何解决课堂上的紧张情绪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要对待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学生增加其自信心,与学生多沟通,包括对学生说话的情绪。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做放松练习:(1)呼吸放松练习;(2)无实物表演练习;(3)释放练习。除此以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双方配合调整心理素质。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训练,掌握各种发声技巧,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鼓励外,学生也要注意总结,有了总结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会有进步。学习不仅要从书本,老师、生活中得到知识,也要善于听别的同学的课,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及教训,取其精华的演唱经验。多听别人的课也要求同学们听自己的课,敢于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听者说出自己的不足,并分析探讨怎样唱能够更好,这样慢慢就会树立起了自信,往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抛弃自卑,敢于敞开心扉。

3.经常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活动,多登台或是参加一些小型的演出。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后也能减少紧张,客服心理的因素,并从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歌唱心理能力。人们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心理与实践的关系。歌唱心理素质的本质,就是人们的大脑对艺术实践的现实反映,不重视艺术实践,则不可能凭空对歌唱产生热烈的爱和正常的歌唱心理。

综上所述,要想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必须通过多方面系统的训练。完美的歌唱离不开好的心理素质,只有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歌曲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龚冬健.教师的曲目积累与舞台经验.

[2]郭俪雅.论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河南大学学报.

[3]蒋君卉.从心理学透析歌唱心理[J].艺术百家.

[4]肖红.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7

一、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承担着教学内容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小学的教材都是图文并茂的, 很多内容表现的形式都是生动形象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观察、思考, 从而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加和减”一课中, 例题就是以一副情境图呈现的, 而且还配有两个问题:小男孩要付多少钱?小女孩要付多少钱?我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由此, 我引导学生“说”出疑惑, 并根据教学的需要, 选择其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解决。

二、通过问题鼓励学生争辩说理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看法是常有的事情,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时机引导学生争辩说理,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争辩说理的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例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在练习课中出现如何量书签的长度中, 有的学生马上想到说:“我觉得应该用尺子量。”这个学生提出后,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反驳说:“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书签都是直的, 用直尺怎么量弯的呢?”我及时鼓励这位学生, 因为他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想法, 使大家更深层次地思考。这时, 有个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找个细线沿书签的边线围一圈, 然后再把这根线拉直, 用尺子量出细线的长度就是书签的长度。”

通过学生间的辩论, 其他的学生也有了判断的方向, 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与加强。

三、通过思路的交流优化思维方法

所谓思路, 就是学生在解题时分析思考的方法。数学课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整理和思考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学生如果能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 那么不但可以将个体的解题思路让同学共享, 而且可以在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路的过程中, 启迪同伴对数学的思考。

例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除法”有一个例题, 用文字表述是:一个书架有四层, 两个书架一共有224本书, 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提问:哪个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方法呢?生1:224÷2÷4, 我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因为题中告诉我们“两个书架一共有224本书”从这句话中, 可以求出“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后面的“÷4”就是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的本数”。师:“这是一种思考方法, 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生2:“我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2×4=8 (层) , 再算平均每个书架放每层放的本数224÷8=28 (本) 。”

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 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 而且在“说数学”的过程中, 促进了知识的深度内化。

四、通过全课总结巩固学习内容

在每节课的结尾, 我一般都会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说”数学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以及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的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并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 既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 便于双向交流, 又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模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索和创新, 开发他们的智力, 发挥他们的潜能。“说”数学能够表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促使学生共同分享数学思考方法, 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所以, “说”数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摘要:“说”数学是学生内化知识的外显过程, 数学课堂上的“说”的表达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并有效地组织思维活动。通过表达疑惑、争论辩理、交流思路、总结收获, 学生可以不断丰富、拓宽和深化数学知识, 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考提出,疑惑争论,辩理交流思路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编著《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小学数学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8

音乐音响作为声音的一种, 有信息负载的局限性, 这一点它与视觉审美不同, 人们听音乐时不可能像看一幅写生画一样对所绘形物一目了然。绘画新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审美心理联系多半是以客观外界的实在形物为反射条件的。观众的审美经验构成的大部分, 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物的表象。而音乐, 听众在自然世界中是不可能找到天然音乐音响, 汉斯力克曾说:“音乐在自然界中没有现存的范本, 没有使作品有所凭依的素材。没有可以给音乐做样本的自然美的事物。”[1]既然如此, 那么听众以什么来构建他们的音乐审美经验呢?只能是音乐本身——这种人造的特殊形式的声音作为反射的条件, 以它们为依据帮助自己走向新的作品, 而这种听众记忆中的音乐经验, 则是以往音乐生活的心理积淀。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在听音乐时只以自然界中的音响为条件, 我们将对新的音乐作品不能产生共鸣, 建立不起审美的心理反射, 也就不可能产生接受行为。所以, 在音乐上审美经验的获得需要靠对已有音乐作品的倾听。针对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而言, 无论是从其本身的音响特点出发还是从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意境出发都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

一、从钢琴本身的音响特点出发

现代钢琴一般有88个琴键, 即从大字二组的A键到小子五组的c键, 几乎囊括了交响乐团由最低音区到最高音区的全部音域, 这样宽广的音域超出了任何其他乐器。除了音区宽广的特点外其音量变化幅度也很大, 能够发出从微弱“ppp”, 到极强的“fff”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个力度层次的声音。这些不同力度层次的声音都是可以根据作品要求和弹奏者的心之所欲, 钢琴的这一特点胜过了所有的单件乐器。此外, 钢琴还是最理想的多声乐器:首先, 由于钢琴使用十二平均律, 使音乐的转调、复调、和声获得极大的自由。被誉为“钢琴灵魂”的踏板, 使弹奏者可在钢琴上弹奏出无限丰富的不同音的纵向、立体组合, 丰富了和声, 形成了丰富的立体的和声效果。另外两个踏板也有种种不同的改变音色的巧妙作用, 如弱音踏板能造成一种“毛茸茸”的音响, 相当优美;中间踏板只延留个别音而不影响其余音。在踏板的“帮助”下, 钢琴上能同时奏出十余音的和弦及四五声部的复调, 演绎出不同的音响组合。

综合以上简述之特点我们可以看出, 钢琴具备了其它单个乐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综合的丰富表现力。那么在钢琴演奏和习练过程中对听辨能力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此宽广的音域、大幅度变化的音量、巧妙灵敏的踏板的控制、立体的多声部等都需要能清楚地分辨能力;要能准确地察觉把握音量各种变化的度;还要能清晰地听到钢琴同时奏出的纵横交织、主副结合的旋律和声及乐曲要求的多变的音色。总之, 要求耳朵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微小差异, 变化多样的音色, 都有精细的辨别能力, 这一切没有一双听觉灵敏的耳朵确实是难以完成的。

二、从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意境出发

钢琴音乐中情绪与意境的变化, 是通过音乐基本表现手法的变化来实现的。旋律的起伏、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音区、力度、音色、织体、曲式结构、演奏的方法等都能使我们感受到音乐细微的情绪与意境的变化。对不同演奏者演奏的同一作品, 或同一演奏者在不同时期以及用不同演绎手法及审美情趣所演奏的同一作品形成的演奏效果的比较分析, 都需要通过听觉才能够得以分析与辨别, 这是其他分析方法所无能为力的。这个阶段的听觉训练, 是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有利时机。

(一) 灵敏度:

假如我们在画廊里欣赏一幅画, 尽可慢慢琢磨体味其中的情趣。但对于在时间中展开的音乐欣赏活动, 要求审美主体那个对包括音高、节奏、结构、音响成分等的分辨音响属性做出迅速的判断, 由于钢琴音乐音响转瞬即逝, 所以审美主体需要对音乐各属性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

(二) 记忆力:

音乐符号是逐一开展在时间中的。审美操作的基础, 必须具有时序记忆能力, 才可能使乐思在结构中取得“意义”, 一般的音乐欣赏对这种记忆要求并不太高, 只要求能够在当前听到的音响中, 辨认已经听到过的乐思或素材即可, 但有无这种最起码的记忆能力, 却是能否对音乐进行审美的根本分水岭。

(三) 组织力:

文字通过语义的逻辑, 可以表达思想, 但对付抽象的音像符号, 听知觉就要求从秩序上对它加以把握。一般意义上的音乐 (除了某些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特定风格的音乐) , 音列安排有调性, 横向快慢有节拍, 纵向结合有和声, 素材安排有句法。换言之, 每个音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一定的整体相关性中存在的, 那么欣赏音乐的耳朵就需要快速反应所听到音乐的各种秩序, 才能辨别音响的含义, 这种组织力是同时进行的;听到一支旋律, 要和调式对照, 才能感到它的风格特征, 听到一组音调, 要和结构联系, 才能明了它的意义。

(四) 经验性:

然而构成音响符号的秩序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把陆续得到的音响信息不断地与审美经验储存中的各种秩序模式加以比较, 理论上看来是一个逻辑的判断过程, 但实际上也是一种经验指导下的直觉。这种经验, 可以是学习的成就, 也可能是社会氛围中不经意的习得结果, 更可能是遗传。音乐审美的经验性, 也造成音乐审美心理研究的难题: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缺乏可比性, 许多问题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探讨。钢琴本身的特点向听觉提出了高的要求钢琴较之其他乐器的特点, 它有88个固定音高, 在弹奏的过程中, 手指落下就能有固定的音高发音, 它不像小提琴必须靠演奏者的手把位, 内心敏锐的听觉来演奏准确音高, 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有些钢琴学习者虽然很用功、很刻苦, 但是他们不善于主动用听觉分辨自己弹出的音色、乐句, 导致音色、力度没有对比, 音乐层次性差, 踏板不干净, 使音乐失去了音乐情趣, 削减了应有的表现力, 影响表现效果。只有通过自我聆听, 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听觉能力, 通过听觉琢磨优美的音色以及细微的声音层次。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9

学生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活动。要实现分组实验的教学目标, 不应只停留在兴趣的激发和操作要求层面,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认知领域 (实验原理和设计思想)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严谨作风、求实精神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方面, 以及手、眼、脑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认知模式方面。然而这项活动能否起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教师的指导十分关键。教师应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入手。

一课前教育

1. 纪律教育

在每次实验前要认真组织, 讲清实验规则,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育学生在实验室内不要大声喧哗, 不要随便走动, 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保持秩序的良好习惯;另外, 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 如果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对于实验器材很好奇, 一不小心就会损坏仪器, 继而影响实验进程。

2. 集体主义教育

分组实验是一项集体性的课堂活动, 所有过程都要求在实验室完成, 而且每组学生都有分工, 初中学生分组实验大部分以2~4人为一组, 有的甚至更多, 这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意识。另外, 建立评价机制, 对于实验过程中表现好的小组、个人进行表扬,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一定要尊重事实。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操作规程, 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机械地操作, 而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调节托盘天平时, 先检查天平放置是否水平, 再调节横梁直至平衡, 因为横梁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如果底座倾斜, 即使指针指在中线处, 横梁也不水平。在实验数据处理中不能片面追求精确程度而弄虚作假拼凑数据, 应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品质。

二课前准备

1.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分析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一节成功的实验课, 要求教师构思缜密、备课充分。实验教室面积大、环境新, 学生精神不易集中, 更要求教师设计好课堂教学程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 备教材。实验课与理论课、习题课的教学一样, 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明确实验目的, 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重难点, 备出一份详细教案, 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实验结论、问题讨论和实验作业等。

第二, 备实验。对于教师来说, 对实验仪器、整个实验过程及其注意事项不一定很熟悉, 这就要求教师: (1) 要提前去实验室与实验员配合, 熟悉实验仪器, 动手做实验, 对实验中的重难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 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2) 熟悉仪器:由于各学校的情况不同, 教学仪器的配置可能与课本的介绍略有差别, 如电学实验用到的电源, 有的用的是电池, 有的用的是学生电源, 还有的用的是实验台电源。教师就要了解所用电源情况:是否缺少零件、是否完好无损, 要给学生重点介绍接线柱及如何调节电压。实验过程控制好电压。 (3) 注意实验细节:对于实验过程, 课本中的介绍并不详细, 如在照明电路实验中, 课本上只强调了如何连接元件、检查电路连接, 忽略了对元件本身的检查, 而元件本身正常与否非常重要, 很可能出现短路情况。 (4) 掌握实验技巧:有的实验需要一定的技巧, 如电路连接技巧, 教师要教会学生。准备实验, 只有对实验仪器、实验操作的步骤及其细节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 或出现实验不能顺利完成, 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2. 布置预习范围及内容

预习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环节。教师根据实验所需达到的目标, 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 做必要的实验准备。这些内容有:熟悉实验原理, 设计实验步骤, 规范地做出要取得的实验数据的表格, 准备需要自备实验器材等。如长度测量的实验,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要求学生先动手利用自己的器材练习测量, 再通过课堂的实验, 学生就能迅速地达到牢固掌握原理、准确读数的教学目标。

三合理分组

1. 男、女生合理搭配

一般情况下, 男生好动、粗心大意, 而女生好静、认真细心。因此, 在分组上适当考虑性别, 尽量做到比例平衡, 这样, 才能达到合作上的优缺互补。

2. 兼顾优、中、差生

教师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按2~4人分成小组, 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 使各组的平均程度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 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 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 分工明确, 角色互换

在合作中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如小组长负责填写小组活动内容。而且小组角色还应经常互相轮换,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 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中得到锻炼。这样, 既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 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指导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实验状态

学生进入实验室, 面对众多实验设备, 往往跃跃欲试、迫不及待, 这时的组织教学及实验的常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上课初, 教师以提问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 提出实验目的, 对重要环节、关键步骤、注意事项和要求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加以强调, 时间控制在4分钟之内。随后要求学生利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观看实验设备、完善构思实验步骤, 然后按要求分组实验。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适时辅导

第一, 规范操作。由于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比较生疏, 在操作中容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性的错误, 导致实验秩序混乱。在学生动手之前, 教师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 演示时要兼顾全体学生, 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手段, 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随意为规范, 使学生有榜样可学, 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看得真、听得清、学得会。

第二, 注意安全, 防患于未然。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会他们正确的应对方法。对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重点强调, 准备必要的用具, 如用到酒精灯的实验, 要准备灭火器材。对个别好动、纪律观念不好的学生, 应重点关注, 以防发生事故。

第三, 养成求实态度。在实验过程中, 会有实验失败的现象, 学生可能会为了完美实验拼凑、杜撰一些实验数据。出现这种情况后, 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白没有完美的实验, 然后指导学生认真分析, 找出失败的原因, 把排除故障的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及结论的归纳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通过多次训练, 可培养学生科学归纳的辩证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五课堂评价

学生做完实验后, 老师要对学生做大致评价。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实话实说, 让学生再次感受成功。即使是批评, 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是善意的, 就有利于下次实验的顺利进行。

六课后总结

实验课后, 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 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 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验能力, 并将在实验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 还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带着问题重复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又提高了分组实验的教学质量。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既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考查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既有一般课堂教学的共性, 也有实验课的特性。教师要上好一节学生分组实验课, 应注重课前教育、课前准备、指导实验、课堂评价、课后总结等重要环节。

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10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机械及其相关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最终具备识别图样和绘制图样的能力。此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严谨、细致,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随着社会对生产一线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变化, 近几年, 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进展的如火如荼, 《机械制图》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一门课程也就必然成为改革的首选对象, 但无论怎样改革, 笔者认为都不得违背严谨、细致的教学原则。笔者多年来从事本门课程教学, 现就多年来心得和所积累的经验谈谈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

一、教材的设置和选择

作为一门传统学科, 理论和实践教学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均等, 教材仍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和参考依据, 所以教材的设置和选择是第一重要环节。《机械制图》课的相关教材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虽涉及知识点基本相同, 但教材名称不一, 内容设置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传统型教材”和近几年随课改所涌现出来的与新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和六步教学法等) 相匹配的“改革型教材”。笔者认为两类教材相比而言, 并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先进与落后, 教材的质量高低应由教学效果来断定, 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又与学生层次、学校教学基础条件及人才供应方向等多个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所以, 在教材设置和选择上, 笔者认为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能找到极为适合的固然好, 如若不然, 自编教材应是最好的选择。结合《机械制图》是一门知识点相对统一固定的传统课程的实际情况, 教师可以深度结合本校实际, 自主把握分寸, 编定实用性最强的教材, 这必然会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基本保障。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事半功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由于各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 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大多数空间想象能力查, 有关立体几何的知识欠缺, 且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而企业为了提高效率, 分工更细致, 设计的专管设计, 画图的专管画图, 加工的专负责加工。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大都是面向生产一线, 如果看不懂图纸, 什么都干不了, 想象不出零件的形状结构, 就很难加工出合格零件。因此, 教学目标的制定, 不仅要结合教材, 而且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有法无定法!近几年所涌现出的新鲜教学方法固然有很多新颖、可取之处, 但这并不能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反, 笔者认为传统的通过动手做实物、模型来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图样宏观认识的教学方法就是十分得力的方法。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多看、多想、多画, 除此并无捷径。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门课程的教学应有规范严格的教学程序, 就《机械制图》课程而言, 课程大多数知识点均与前后章节联系密切,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稳扎稳打、循序渐。笔者认为可将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分割为以下几个程序、步骤:

1、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

既然教学的知识点承上启下、联系密切, 就必须要导入新课前温故。

2、新知识的教学, 教学练同步。

讲授过程中要不间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以防止学生走神。一个知识点学习完成后, 一定要及时的下达相关实训绘图的练习, 确保教和学不会因时间的间断而造成思维的断续。

3、实训过程中答疑。

针对学生练习情况, 当堂之处学生错误, 解答学生疑问。并以此为根据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不求难, 目的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熟练, 这样又会对下一堂课的顺利讲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程考评方式的制定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 换句话说, 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直接拿过来用, 所以, 这样一门课程如果仅仅采用理论应试的方法考评是不够充分的。除笔试成绩之外, 笔者将临近期末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实物测绘也纳入考核成绩, 这样可以更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真实综合能力。

结语

细节决定成败, 一门课程讲授成功与否也不应例外, 五个重要环节如果把握得当, 取得《机械制图》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相信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以上见解仅仅是笔者的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望能给同行们参考, 并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慧:《机械工程图样的识读和绘制课改探讨》, 《技术与市场》, 2012年。

浅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篇11

【关键词】物资;环节;重要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90-01

一、物资计划管理环节

物资计划的编制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物资计划是企业进行订货采购工作和组织企业内部物资供应工作的依据。目前,综合物资、生产、财务等各部门的信息进行物资计划编制,由物资部门监督计划落实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计划的编制主要是以国家下达的产量为依据,物资的采购、使用和储备都是以满足产量为标准。今天,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企业物资计划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进行物资计划编制,可以使计划更精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在计划制订之初,物资部门组织人员对物资市场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物资行情,掌握第一手的价格资讯;生产部门则根据生产能力、预期产量、用户需求、发展储备等因素,估算所需物资的数量、种类,提报物资需求清单;财务部门则负责提供流动资金的详细信息,以资金净流量约束物资计划的规模。企业在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处理各部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企业的物资采购、使用、储藏等行为,编制科学、合理的物资计划。而且,计划制订之后,由物资部门担负计划落实及监督的任务,通过定期的物资供应例会等形式,对物资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物资计划管理不但是其他物资管理环节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避免物资浪费的重要保证。例如,施工企业在物资计划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后,在工程招标阶段,物资部门就组织材料人员对当地的市场行情和资源状况进行调研,评估项目所需的材料数量和种类;中标后工程计划部门立即对单项工程、分布施工量进行预算分割,财务部门则根据预算分割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经过多部门的协调合作,结果使企业所制订的物资计划既切实可行又达到了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物资采购管理环节

物资采购是企业资金支出的关口,能不能把好这个关口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为此,实行比价、限价和定价采购制度为核心的物资采购管理便成为当前企业物资采购的主流模式。

比价采购,指的是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实行的一种以综合比对为主要手段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其中,物资的供应质量和价格、采购的中间费用、售后服务、供货商的信誉及货款的承付方式等是采购对比的要素。简单而言,就是“同种物资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信誉,先比后买”,其实质就是通过对各要素进行综合比对,实现“物美价廉”的目标。企业实行比价采购,不但可以使物资市场的竞争更加活跃,使物资的性价比不断提升,还在无形之中拓展了企业的物资来源渠道。限价采购和定价采购是比价采购的一种延伸,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当企业采购的物资品种繁杂、零星采购次数频繁、物资采购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情况下,可以由企业物资部门在深入调查物资市场行情的基础上,拟定和公布企业所能接受的物资价格上限或具体数额,实行限价采购或定价采购。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加上严格的物资采购过程控制,可以使企业有效节省开支,为赢取更丰厚的利润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比价采购、限价采购、定价采购等采购方式的普及。企业的运用程度将日渐熟练,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盲目采购、无计划采购、多头采购等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成本支出状况,这种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必将在实践中更加完善。

三、物资使用管理环节

物资使用主要是指物资的配送及消耗。现代企业物资使用管理,重点突出了配送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物资消耗的控制力度。统一进货、集中存放、定点发放材料的配送方式,在过去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可,相信很多企业对材料员到库房排队领料的场面都不会陌生。这种管理模式由于缺少弹性,在材料搬运、等待领料等环节造成了许多浪费。今天,企业的物资配送更趋向灵活,“即时配送”、“准时配送”、“变领料为送料”等新方式、新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比如,有些施工企业就很善于使用“多批次、少批量”的配送方式,根据各施工阶段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计划,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配送效率。事实上,在配送方式的选择上并没有固定的规则,企业要遵循的是方便、高效的原则,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最适合于本企业的物资配送计划。

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量是控制企业生产成本的决定因素,目前,企业已经将物资消耗控制作为管理的重点。一般来说,在物资计划中企业都会制订比较科学、合理的物资消耗定额,然而,在物资计划实施的过程当中,物资消耗定额沦为“摆设”的现象却并不少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应当说,企业对物资消耗的监控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现代企业应该对物资的消耗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系统,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量进行详细记录、分析、比对,通过监控将超额情况及时反馈到管理层,尽早查明超额原因,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资消耗环节出现浪费现象的几率。

四、物资储备管理环节

过去,对于许多企业来说,物资储备是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现在,这种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现代物资储备管理要求企业在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和扩大再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储备越多越好”的观念曾经占据物资储备管理的主流地位,很多企业简单地将“生产能力”和“仓储量”画上等号。在物资相对紧缺的计划经济时期,充足的物资储备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发现,生产物资的积压使企业承担了巨额的仓储费用,而且无限量地购买物资使企业的资金周转日益艰难,超额的物资储备让众多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五、结束语

论歌唱训练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篇12

一、训练好中声区是获得美好声音的关键

无论是声乐演员和教员, 都非常明白中声区训练的重要性, 尤其是初学者, 没有很好的中声区训练基础, 下一步的高声区是很难完成的。同时, 不论什么声部, 中声区的作用都是最多的, 它是连接高、低声区的桥梁, 是达到声音统一的关键。相反, 一些声乐演员和教员在演唱或教学中急于求成, 不能很好地重视把握中声区的训练, 过早地去唱高音, 扩展音域, 扩大音量, 特别是对一些嗓子条件好的演唱者而言, 其结果会使声音暗淡无力, 缺乏应有的亮度和共鸣, 嘶哑喊叫, 声区不统一, 真假声混合不上, 完成一首歌很吃力, 就更谈不上音乐的艺术处理了。

怎样才能训练好中声区?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对歌唱者的嗓音条件及声带的生理结构有充分的了解, 他们属于什么声部, 初练歌唱有什么习惯和毛病, 然后找出他们最自然、悦耳的基础声音, 用最适合每个歌唱者的发音母音着手训练。作为女高音的训练起音, 应从小字一组C开始为好。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波特莱谈到“要非常重视中声区的训练。”他要求每次发声课训练中80%都是中声区的练习, 训练时要做到自然, 中声区的声音尽量靠前, 宁可“白”一点, 也不允许声音变暗和躲声带。托马斯·波特莱作示范演唱时中声区声音明亮, 结实。而我们认为平时演唱得很好的演员同时作示范演唱时中声区听起来明显地暗淡, 发空, 苍白无力。我们要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发声方法,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中声区只要呼吸运用得当, 用自然唱法, 是可以唱好的。中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打开喉咙, 开放地唱好整个中声区的每一个音, 保持喉位在最稳定、较低的状态下歌唱。同时提倡咬字要在咽部进行, 这样中声区的训练就找到了最佳方法了。

二、中声区通向高声区的转换过程

一首歌曲是由中、高、低音来完成的, 因此, 我们训练声音必然遇到高音部分, 这也是声音训练的难点和闪光点。由此, 中声区转换到高声区声是向上发展的必然, 一般女高音的换音点在#F2左右。我们明确了换声点之后, 训练时唱到快到换声区的声音时, 继续保持腔体打开的状态, 换声区左右的声音给气不要太足, 唱得不要太用力, 要有意识地控制声音。但绝非是脱离气息躲开声带发空和过分靠后的声音, 唱的同时逐渐做打哈欠状, 声音越高, 打哈欠状态越明显。有意识地把声音安放到假声的位置上去。这时软口盖完全上抬, 使得声音得以开放。音越高, 气越深。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既丰满又有穿透力。

这里我提一下, 唱高音时打开喉咙是至关重要的, 我有两点办法供大家参考:

1、闻花吸气状。

假设你仿佛来到花的世界, 四周静谧, 花香鸟语, 醉人的芳香, 使人无法控制兴奋, 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在这种状态下, 腔体自然打开, 同时咽腔、口腔、鼻腔也适度地打开了, 构成了较佳的发声状态。

2、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采纳, 就是“吸气法”。

在歌唱时, 自始至终吸着唱, 它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和均匀流畅、自如, 同时也可以解决咬字的统一问题。在向外唱的同时又要向里吸, 这就形成了气息的对抗, 吸气状态保持的本身也就是打开了咽腔, 它与横向阻力形成了对抗, 正如金铁林老师说的:“吸到哪, 从哪唱。”要养成吸气状态歌唱的习惯。歌唱时喉咙打开, 又解决了换声点, 高音就形成了, 整个声区就容易统一了。

三、怎样训练高声区

通常一些歌唱者, 为唱高音难而困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高声区是靠科学方法后天训练来完成的。而一些歌唱者, 靠中声区的气息量来完成高声区, 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出现了破音或是喊出来的声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气息的训练, 要充分运用头腔共鸣来扩大和美化高音区的声音。“歌唱的艺术是什么?”“歌唱的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 谁气用得好, 谁的歌就唱得好。”因此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高音的建立, 必须是从呼吸到各器官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尤其是声带与气息的对抗, 咽喉的打开, 声音的正确走向与头腔的运用要掌握好分寸。我通常发现, 一些歌唱者唱高音时很笨拙, 听上去很累, 其实是这些歌唱者的声带运用很不恰当。我们唱高音时, 声带只是边缘振动, 气息量感觉用喊人的力量来完成。腹部要像一个坚实的铁块, 牢牢地控制住。

总之, 歌唱者的高音能力不是天生的, 是靠后天的训练。因为人声的高声区, 不同于中声区, 它已超出常人自然发声以外的高度, 因此我们要重视高音的训练和训练高音的正确方法。

上一篇:语文教学新课改反思下一篇:化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