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篇1
其实我们都知道, 一首经久不衰的音乐, 一支百唱不厌的老歌, 他们都是经典之作, 这其中的的原因除了音乐本身的旋律很轻畅、歌词很唯美外, 更大程度上是它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感受、它所传达的信息的亲近生活性、精神的或振奋或忧伤、情感的激昂或伤感以及它所倡导的价值观符合大众的精神取向。然而当我们追本溯源, 不难发现, 其实造就一首经典的根源是在于音乐要素的搭配完美。那么音乐要素具体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要探究的、揭晓的。
一、音乐要素的内容
1. 旋律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旋律的另一个名称也叫曲调, 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建立的基础是节拍和调子, 单个的节拍和调子经过艺术家的整合融汇就形成了忽高忽低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有组织有节奏感的美妙运动。其实, 旋律就是一个个音符经过思维的加工或串联或并联、加工后质变而来的结果。旋律的表达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音色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为人的声色和所配的乐器上。听古典音乐的旋律, 它所表现的更唯美一点, 让人忍不住去幻想美好的事情, 心灵也归于一片宁静;听浪漫音乐的旋律, 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它的细腻、, 这些让听者的心也不禁的变得柔软、温润起来。所以说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广阔还是温婉、是宁静还是喧嚣, 都取决于音乐本身组合出来的旋律上。
2. 节奏的定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节奏指的是节拍的快慢和重复的频率, 具有时间的艺术感。每首音乐的快慢都取决于对节奏的掌握程度。可以说节奏是音乐进行的动力之源, 是音乐的灵魂, 它在一首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节奏的存在及其所有的特点决定了一首音乐的风格。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 节拍和节奏是相互依存的, 节拍推动了音乐前进的脚步, 给音乐以一定程度的动感, 这种动感使音乐不至于杂乱无章、毫无头绪而言, 而节奏又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 让它们有自己的生命。比如摇滚乐, 摇滚乐之所以能够使万千人们为之倾倒, 就是因为他的节奏够疯狂, 节拍够疯狂, 听得出来, 摇滚乐的切音分音节奏很明朗, 而每一个切分音的间隔也很明确, 这就是整体感觉起来很振奋, 很鼓舞人心, 让人热血沸腾;再说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节奏就是属于悠远绵长类型的, 尤其是中国的传统音乐, 它没有在节奏上给予过多的明确的各种音阶的改变, 而是本着沉稳的态度来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说不同的节拍、不同的节奏所创造的出来的音乐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某种角度来讲, 节拍和节奏的相辅相成为音乐的基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它们和谐的存在于音乐之中, 为音乐创造了无穷的、奇妙的魅力。
3. 和声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声力包含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调性、调式和调性。从调性上来讲, 分为主调和从属调, 主调祈祷的主和弦的作用, 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 起到的是核心结构里的作用;从属调为曲式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调性的确定可以为音乐的发展决定好布局和和声的特点。和声又与旋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主调音乐具有织体层次, 分为旋律、衬托声部和低音进行。一首音乐都是从和声的角度先对主体旋律的结构进行剖析的, 然后分析衬托声部的和声特点, 使之与主旋律的结构相匹配。
二、如何运用好音乐要素来指导音乐的学习
1. 音乐要素的变化要和音乐情感结合在一起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所以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是情感的载体, 它的特殊性就在于音乐的旋律或者内容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宣泄。所以学习音乐一定要依附于情感, 通过对音乐的深层次解析来把握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情感的特质。这种解析还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表面上, 要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去体验, 去挖掘音乐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从而感受音乐情感的变化, 以求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
2. 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的时候, 最先进入我们耳畔的是这首音乐的主旋律, 或忧郁悲伤、或慷慨昂扬;其次我们感受到的才是音乐节奏的快慢, 力度的强弱, 最后才会注意到演奏出这首音乐的乐器是什么。所以我们多数情况下我们只分开来的注意了这些音乐要素, 而没有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来想象、判断它所表现的画面。以《爱劳动》为例, 它首先是以活泼的旋律来表现小和尚的状态, 然后以笨重、低沉、浑厚的旋律来表现老和尚的体态和状态。不同的旋律通过不同的音色才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场景, 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画面。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我们不能只把眼光停在音乐的表面上, 忽略了音乐的要素。再以《三个和尚》为例, 整首音乐中既有悠闲的、欢快的旋律, 又有紧张的节奏, 我们要通过音乐的快慢和旋律的变化来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所带来的强度的改变, 要知道, 是因为音乐要素的变化才带来了音乐场景和音乐场面的变化。
三、总结
音乐是一种有别于语言的、别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 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还是宣扬价值观, 文化精神的手段, 所以欣赏好音乐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种提高。透过音乐的表象,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掌握和探究来欣赏音乐,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验音乐的美感, 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道德和智慧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方一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路应昆.文词格律与词曲音乐兴衰[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巴奈·母路.灵路上的音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张进.流行音乐的特点及其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01期.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篇2
本首歌曲其实不是很容易唱好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从成功、不足做以下反思: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根据学生年纪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本节课不仅仅是学习了一首歌曲,个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博爱
其次就是要创造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及参与状态。只有给学生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深度探究。
音乐课中的“音乐”还有多少 篇3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唱歌曲《牧歌》。上课,教师便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同时欣赏老师如痴如醉的图片讲解。这个精美的课件足足播放了十分钟,可该教师似乎觉得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还不够,便让学生动手制作蒙古族饰品,如马的头饰等。折腾了大半节课,教师这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学唱歌曲《牧歌》中来。学唱的过程也只是走走过场,简单的范唱,机械的模唱。其中不止一次的听老师说:“我们再来唱一遍,注意表情,注意情绪。”而学生此时的兴趣却偏向于手工制作和佩带饰品、头饰等,课堂中的歌声和音乐反倒成了陪衬。
这堂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内容,有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对人文、地理等学科进行了整合等,无不充满了个性化教学的色彩。本节课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也很有兴趣。但经过认真思索却发现,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音乐知识,所以它并不能算是一节真正的音乐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而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并没有引导学生随着歌声展开联想,引导他们如何用声音去表现歌曲蕴涵的感情,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去体验不同的歌曲。这节课的定位也没有从音乐出发,并不能通过学科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中学习“音乐”的机会。
还有很多教师在传授乐理知识的时候,简单地认为乐理是枯燥的,只有一遍一遍的重复讲解,学生才会加深记忆。比如:在讲解各种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的时候,通常是讲解每个音符的具体作用(以几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几拍),然后讲授每一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或是强弱弱),最后是让学生在教师重复几遍之后,准确地说出其意义。这样与其说是在传授音乐知识,不如说他只是在强调一个概念,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感受和体验到它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会选择一些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过多地注重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课堂中对音乐的关注和学习。对不正确的声音或节拍不能及时地指出,未能控制调整松散混乱的场面,使课堂中的游戏犹如体育课的操练、手工课的实践,闹而乱、杂而散。游戏与表演是音乐学习的重要辅助形式,设计精彩的游戏、表演是音乐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之一。我们要认识到,音乐课的游戏、表演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涉及的出发点是哪种,它的根茎应当牢牢扎在音乐沃土。游戏、表演要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通过游戏表演,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奏的孩子奏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跳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说出来。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课堂的设计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不能偏离音乐,而出现各种忽视音乐本体的都是音乐教学的误区,这样会使我们的音乐课渐渐失去“音乐”。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4
首先,先谈下当前的现状。笔者在任教的中学里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平时喜欢听流行歌曲,73%的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跟不上时代,落伍了。95%的孩子家里没有听严肃音乐的习惯,甚至是从来不听。初中三年的音乐课上完,65%他们认为可以接受严肃音乐,但如果不是上课,平时是不会主动去听的。可见,在学生们心中,严肃音乐的影响力远不如流行音乐。甚至是在一些从小接受过器乐训练的学生中,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大多数学生认为,严肃音乐听起来很费劲,篇幅较长,篇幅短的民歌又觉得有点过时,至于课本上的校园歌曲,则觉得牵强附会,远不如流行音乐来得动感,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就是流行歌曲朗朗上口。而且,现今的网络,电视,广播随处都可看见流行音乐的身影,这些音乐已经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流行音乐和校园音乐教育的关系成了当前必须研究的课题。
流行音乐在国外称为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国内从前习惯称为通俗音乐。它是反映时代、反映现实、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及喜爱的音乐模式和风格。更重要的,它是同中求异、在一定的规范下充分表达个人思维,发挥个人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最符合未来人本主义的社会趋势,有最大市场占有率的商业艺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娱乐性。娱乐性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功能。其二,通俗与大众性。流行音乐内容通俗,形式简单多样,符合大多数人的特定口味,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热烈追随。其三,商业性。当代流行音乐与市场运作密切相关,流行音乐被作为一种消费品制造出来,并通过商业运作方式推销给大众消费。其四,易变性。易变的特性是指流行音乐要不断更新形式,以维持自身吸引力。
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赢得了无数的听众,其实道理很简单,她太接近人的思想了。从技艺高超的爵士到轻松优美的雅尼,从宣泄的摇滚到甜的发腻的港台情歌,她不象古典音乐那样具有深邃的道理,也没有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只是人们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感情表达方式。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将优秀的流行音乐融入教学中介绍给学生,力图去粗存精,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用讨论引导的方式,力图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出发,了解流行其实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民族
流行音乐源自于美国的爵士乐。爵士音乐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如非洲黑人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跳动的音符。它既具备古典音乐的传统,又能通过即兴演奏放松听众心灵,同时满足了各阶层听众的需求,浪漫而空灵。而现今的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更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社会需求,以获得广大听众的共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的影视音乐单元中,刘欢的《好汉歌》,就是取材于民歌《王大娘补缸》。通过作曲家及刘欢的歌唱,唱出了梁山好汉的气魄和灵魂追求。又如取材于江苏版八年级上的西藏民间音乐中的《青藏高原》和《阿姐鼓》等,不仅用了充满西藏味的音乐素材,又用歌声描绘了西藏如诗如画的风光和宗教文化,甚至追寻到了信奉佛教的西藏人的纯净心灵,在学生中影响甚广。
二、从流行音乐的分类出发,让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迁
现代流行音乐有很多种类,可谓是百花齐放,而这些种类体现了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的生活环境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性。例如NEWAGE,这种纯音乐的宁静、安逸、闲息,在大多生活节奏快,追求心灵解放的白领中广为流传。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班得瑞里的一些音乐。它吸收了自然届的声响,制造出空灵的气氛,营造一个都市田园或都市森林的气氛,以放松工作繁忙的都市人的神经。流行音乐中的一个门类,WORLD MUSIC,通常指与西方音乐混合了并进行风格化改良了的传统地区音乐。代表歌手很多,中国的朱哲琴,非洲的KING SUNNY ADE,东欧的DON BYRON等等,这个门类的代表歌曲有1998年世界杯的主题歌《生命之杯》,融入了热情的拉丁音乐,响遍全球。还有韩国歌手RAIN在电影《机器人之恋》中的插曲,加入了瑞典都德尔山歌的元素,表现了机器人对生命,对生活,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再如年轻人的新宠,HOUSE,从DISCO发展而来的舞蹈音乐,更是融进了latin拉丁,reggae(瑞格),rap(说唱)等流行元素,呈现出丰富的民族色彩,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证明。
三、从讨论流行音乐出发,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正面引导的例如日本宫崎俊的动画音乐,以追求环保,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的面目出现,以达到一个建设无污染的世界的理想为主要主题。这方面例子就如以反叛面目出现的punk(朋克)则是用一种更加颓废的方式,极端无政府主义的言行出现,表现现代年轻人极欲体现自我价值,先破后立的思想观念。而这种形式的音乐正好可以作为处叛逆期的青少年的讨论典型。通过讨论,以及教师从美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们提高辨别能力。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什么音乐,只要是能在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能让我们放松心灵,洗尽尘世的尘埃,是什么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同样能达到美育的标准,又何必拘泥于流行或传统,潮流或经典?仅以此文,发于广大同仁参考,指正。
摘要:当下中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是个关键。本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概述了目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美育
参考文献
[1](美)斯恩.爵士乐的历史[M].
[2]百度百科.流行音乐的分类.
音乐课中的流行音乐 篇5
音乐不分国界,当然也不分校内与校外。我觉得只要是健康的音乐应该来说我们还是要接受的。但更重要的是看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比如:现在较多的孩子成为“追星族”,其实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带到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分析大家喜欢的原因之外,还应该和大家探讨这些“追星族”的利弊之处。通过教师的引导我觉得只要机会适合可以把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适时的进行引导,而不是谈虎色变。教师有时起到的是疏导的作用,不是堵截的作用,教师平时更多的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大家更喜欢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民族音乐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鉴赏 民族性
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多元化现状是构成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文化包含语言、风俗、音乐等等不同的内容,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而且同时受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彼此之间平等。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立足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族音乐,通过大量聆听的方式使学生对多样的文化遗产与多样的民族音乐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现在随着全球化、多样化脚步的加剧,民族的多样化更加凸显。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出教育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这样教育才能够获得非常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便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性的、民族性的音乐教育。多元化、民族化的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文化结构中,因而在现当代这样一个文化频繁交流的时刻,教育也不断在自我革新。尤其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中学音乐课程设置也随之进行了涉猎更多更广的民族化调整。
在美国音乐教育体系中,1994年便立法《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要求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规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多民族的音乐。在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体系中,官方在1998年也开始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在欧洲一些国家实施得更早。
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民族音乐部分。尤其在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为艺术是一个学生综合发展的一种显性表现,强调多元化的民族音乐,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的音乐传统,更是让学生尊重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且,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树立平等的民族文化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视为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产生直接影响,多元文化教育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产生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方向便是需要建立起多元化民族音乐课程,将民族音乐纳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学课堂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课,生动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再者,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音乐的传播、散播民族文化的传承最为重要的便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如今信息化时代需要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民族文化修养。
还要指出的是在中学阶段实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民族文化继承的现实需要。民族这个词是依赖于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独特审美等丰富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历史沉积下的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是建立在独特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体现出不同人群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体现着文化、传播着文化。在现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中,人类越是要发展越要保护传统文化、越要继承延续民族音乐。只有不断的承接历史,才能够在充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创造。因为,这才是个性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在各民族形成过程中沉淀应运而生,这鲜活的民族音乐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同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同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正是这多样的文化创造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民族音乐。例如,我国音乐界现在使用的琵琶、唢呐、扬琴等乐器均是外来乐器,经过历时的沉淀逐渐变化,融合为我国的传统乐器。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包含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特质,因而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传播两个概念,即:传承与发展。并且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引入进课堂,这不仅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也是教育体系中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另外,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建立在多元文化视角上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也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向学生传播民族音乐的地位与功能,使学生真正爱上这朴素、纯净的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7
1.成本低, 效率高
相对于整个乐队 (如交响乐队) 的乐器而言, 电脑音乐的投资要便宜得多。而且, 电脑可以完成从文字处理、信息管理、音乐合成到播放等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细节的处理, 因而成本低、效率高。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 5年级以上的学生需要在作曲和改编中使用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以及电声媒体。
2.易于营造教学气氛
很多人担心电脑的“过于准确性”会使音乐太呆板。实际上, 电脑还是人控制的, 我们完全可以将电脑所缺乏的灵感和动机融于音乐创作和教育中, 避其短, 扬其长, 其丰富的音乐和无限的变化更能生动地创造一个绝佳的教学氛围。
3.便捷迅速
电脑音乐可以省去教师许多繁重的重复性劳动, 不仅如此, 还能以人无法达到的准确和难以想象的运行速度, 直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
●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和声课
在和声课上, 由于教师受到钢琴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在向学生讲解四声部和声时, 很难展示四声部和声的形式和进行过程中的实际音响效果。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看着谱例, 对一些和声声部进行理论层面的记忆, 而不能从实际上感受音响效果, 从而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如果运用电脑教学, 教师则可以利用相应的音乐软件, 在课前将上课需要的谱例制作好。上课时只要轻轻点击鼠标, 谱例和音响就同步输出了。不仅如此, 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反复聆听任何谱例。这样, 既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抄写谱例的时间, 又降低了教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配器课
在实际的配器课教学中, 受教学设备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方面的限制, 使得学生只能通过教师不断的提示, 获得一点大致的感受, 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如果在教学中运用了电脑音乐, 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 再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 都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进行专门的播放, 并且分析出作品的作曲、配器手法等。“不仅如此, 还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 任意开始、停止, 并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反复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 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相反, 也可从全部声部的出现, 逐步递减的方式, 透彻地把音乐向学生作一个综合分析。”
3.音乐理论课
对于音乐理论课的教师来说, 修改学生作业是一项既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 经常会出现在批改作业时, 没有音响体会的问题, 不利于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理解。如果运用了电脑音乐, 这一现象就会有所缓解。教师可以将修改作业当作一个专题, 在课前将学生的作业输入电脑。课上批改作业时, 学生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自己的作业, 并从中发现问题。这时, 教师再根据电脑中传出的实际音响效果的优劣, 逐个讲解学生作业中暴露的问题。这种上课形式, 不仅使教师工作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还可让学生在听同学的作业点评时, 自己也得到提高。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孩子哼几句好听的歌词, 而是要通过音乐来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 以正确的艺术观来促进其全面发展[1]。音乐包含节奏、旋律、速度、力和声、复调、配器等, 对于小学生而言, 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较学前期的儿童虽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自身认知水平较低, 且缺乏生活经验,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还处于较为直观和具体的层面, 因此,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 如韵律, 节拍等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2]。音乐游戏正是将抽象的、难懂的事物以易于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孩子们喜爱游戏的天性出发, 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了解音乐, 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音乐游戏要融入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音乐游戏要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正面的、积极的精神思想。教师应利用音乐游戏来触动学生的内心, 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认识人生, 进而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尽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小学二年级的《鲜花爱雨露》为例, 教师可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 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饱满的感情讲述鲜花和雨露的故事, 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鲜花和雨露、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下来可让个别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打拍子, 一边跟唱, 其余学生则扮演鲜花和雨露, 在教室内按照歌词的内容自主做动作, 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 初步了解音乐的节拍。最后可请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说一说歌曲的内涵, 以此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若学生只学会了如何唱这首歌, 而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不理解, 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二、音乐游戏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较快, 其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 极易分散;高年级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喜欢挑战, 教师带来的游戏如果过于单调, 或太易太难, 或节奏速度不适当, 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3]。所以, 音乐游戏的设定也必须依赖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按照不同的年龄制定游戏的规则, 使游戏富于挑战和有趣。
例如《说演弹唱曲艺》, 教师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偶像歌手出发, 让学生跟着自己的偶像学习, 激发学生对说唱弹唱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以分组表演的形式开展游戏, 在利用学生集体荣誉感提升的特点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最后让学生们自己找音乐, 按照自己的喜好, 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说唱音乐, 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音乐游戏应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为目的
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但其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注意力的稳定性较低, 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 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记住的只有游戏。所以, 音乐游戏应不仅仅是游戏, 一定要和音乐教育联系起来, 带给学生的应该是更多的收获。如从拍手、踏步、点步中学会节拍;从歌词中学会道理;从故事中学会做人等。
以《一把雨伞圆溜溜》为例, 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某一天, 你和另外两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大雨, 如果只有你一个人有伞, 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 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歌曲内容表达出来, 让游戏推动学生的成长。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开展游戏的同时, 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量, 如演员要注意面部表情的变化、根据雨点的大小表达情绪等, 并不断提醒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游戏, 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被游戏本身所吸引, 以致离开原有的任务[4]。这种将游戏与音乐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方式, 对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一定要要明白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的手段, 其使用方式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灵活的转变。教师在设计音乐游戏的时候, 可根据音乐游戏的音乐性、趣味性来设计, 不可一味地照搬照抄, 为完成课程任务而盲目求快。
参考文献
[1]蒋娣.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教学的运用[J].教学研究, 2015, 09:301.
[2]李嘉仪.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游戏的运用[J].儿童音乐, 2015, 01:52-63.
[3]王静兰.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教学实践, 2015, 02:39.
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导入 篇9
一、导入流行音乐, 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流行音乐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时候要把握好原则和标准, 灵活巧妙地与教材相结合, 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修饰的作用。例如选择当下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手的曲目, 如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汪峰《怒放的生命》等让学生去品评, 这些歌曲的旋律、歌词都很好, 对学生是一种熏陶, 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喜欢的音乐, 并介绍有关的知识, 展示个人的艺术风采, 也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探究、鉴别流行音乐的内在美。音乐欣赏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 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 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在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时, 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 往往望而却步, 兴趣缺乏。如果此时把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结合起来, 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 引导学生学习, 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流行音乐, 丰富教学形式
传媒给学生的知讯太多了, 学生吸收又很快, 所以对课本上的歌曲很少感兴趣, 很少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在心底里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这就要求老师敢于决策, 为了孩子们更好地学习音乐而当真正的导师。学生选择的作品格式可以是flash作品也可以是音频或者音乐会DVD等, 形式可以不拘泥。可以让学生自愿选择他们喜欢的任何歌星的作品, 也可由音乐教师推荐自己很熟悉、理解较透彻而且比较有欣赏价值的流行音乐。
音乐课上我常常逐步顺着学生的疑问介绍课外的音乐知识。这样, 从一堂并非专门介绍欣赏流行歌曲的课, 我们也可以引申列举一些在曲调、节奏等方面都各具特点的流行歌曲, 讲解课本上没有而学生又十分感兴趣的理论内容。例如2012年4月份金华市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年会暨中学《音乐鉴赏》优质课展示活动在我市举行, 与会音乐教师听取了两堂音乐欣赏观摩课, 其中胡萍老师带来的《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开始他没有解释什么是古典音乐, 而是让学生听S.H.E的《不想长大》, 再引出教学内容。学生惊讶地发现两首曲子竟如出一辙, 使学生骤然间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拉近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距离, 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欣赏音乐属于一种感性的外在欣赏。在中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 流行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 流行音乐的丰富素材与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情感空间, 比如可米小子的《青春纪念册》、汪峰的《飞得更高》、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这些歌曲可使学生倍感亲切, 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释放他们的情绪。学生可以不识谱就把音唱得很准, 他们通过模仿、不断练习来把握音乐的整体, 这些都是因为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为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提供了丰富形象的素材。
四、运用流行音乐,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读谱、识谱的视唱能力, 我有意将金海心的《把耳朵叫醒》和经典的歌曲《哆来咪》等引入课堂。这些歌曲最大的特点是有的乐句或乐段不是用歌词演唱, 而是直接演唱乐谱。我在课前播放歌曲的录音, 并让学生听唱, 学生对这种形式新颖的演唱方式非常感兴趣, 不一会全班同学都一起唱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演唱中, 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歌曲,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识读乐谱的能力, 提前进入了课堂知识的学习。流行音乐, 成为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工具。
五、运用流行音乐, 开阔学生音乐视野
教材虽比较全面, 但对于音乐这一大的范畴来讲, 其范围过于狭小, 适当地借助一些中外优秀的流行音乐, 向学生介绍各种乐器、节奏、音乐风格等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又能活跃课堂。如周杰伦的歌曲《爱在西元前》让我们知道了古巴比伦王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忍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本风情;《印第安老斑鸠》是一种诡异的场景。偶尔我还会背上吉他为学生伴奏, 带上长笛来一曲《泰坦尼克号》, 用小提琴演奏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学生用钦佩的眼神看着你, 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热爱音乐, 不但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而且开阔他们的视野。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一、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是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音乐文化修养的渗透,音乐和文化密切联系,才使得丰富的文化孕育出经典美妙的音乐作品。学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小学音乐教育缺乏引导,专职音乐教师不够“专业”,掌握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不够“厚度”,把民族音乐教学当做一般音乐知识对待,一带而过,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很多孩子不知道本民族的经典音乐,不会唱本民族的优秀歌曲。音乐课少,家长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太过功利等,这些对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将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了解并喜欢民族音乐,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呢?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民族音乐教学
在普通小学的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民族音乐教学。
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种方法适合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因为他们喜欢音乐、语言、图像、律动、舞蹈综合的艺术行为,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形式也可以给音乐教育带来价值,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利用歌谣、语言结合游戏性的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能力,如感知音乐情绪;发展倾听及记忆能力;变换节拍、节奏训练等。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的《苗家儿童庆丰收》,这是一首由芦笙曲改编的苗族儿童歌曲。把《山谷回声真好听》作为发声练习曲,通过回声游戏活动,用拍拍手的节奏训练,掌握苗族儿童歌曲中的铜鼓节奏。这就将组织教学、音乐韵律感、节奏训练的培养有机渗透其中,形成全体参与行动起来的局面,为深入理解《苗家儿童庆丰收》的内涵做铺垫。
又如,在教授四年级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欣赏广东、河北、东北、通俗等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还可以观看歌剧《图兰朵》、各种器乐版本及有关上海世博宣传片和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片段,再让孩子们欣赏新创编的《又见茉莉花》,使学生通过不同版本的鉴赏,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到民族音乐离我们不遥远,也不土气,而是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并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 对比教学法,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音乐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在教学中可运用对比方式,引领学生感受不同地区和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则具有柔和抒情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婉转细腻。除此之外,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台湾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各具风格。通过引领和对比,学生感受到全国各地民族音乐的异同,了解并循序渐进地掌握各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将来在演绎歌曲时得心应手。
3. 在律动、舞蹈中,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时效性。
好动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利用律动、舞蹈,让学生学习、理解民族音乐是一种途径。人教版教材每一学段都设有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教授时,我就采用舞蹈的形式来教学。如三年级的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第一课时,教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掌握音乐的曲调。第二课时,边唱边跳,在舞蹈中体会新疆地区音乐和其他地区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这样就少了空洞的说教,使教学丰富、有趣,符合学生的特点。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展民族音乐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主题发散出去的创作与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尝试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主题,让学生观察生活,自主收集素材,深入民族音乐的学习与探究;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民族音乐后谈感受,尝试给音乐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最后,有效组织,高效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结合表演创作、歌词创编、节奏创作、进行旋律再创编,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民族音乐。
例如:“分组了解各地方言特色,学唱一首不同地区或少数民族的歌曲,进行全校性参赛评比。”接到主题通知,孩子们兴趣浓厚。各班各组分工明确,认真收集整理素材,经过组内推选—各组之间评比—代表班级参赛。整个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孩子们自主进行的。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到民族音乐蕴含着我国广阔厚重的文明历史文化,有助于开启学生探索民族音乐的心灵之门。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民族音乐课堂教学
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民族音乐,要消除这种偏见,除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之外,还要解决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小学高段教材中涉及民歌教学,如直接讲述,民歌分为三种类型: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或者直接听各类民歌,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民歌教学更多地承载着关于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知识,通过民歌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立民族意识。因此,要让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知民族音乐。例如:Flash动画、剪裁电视、电影情节和场景为民族音乐插入背景等,使传统、民俗的音乐生动、形象、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音乐文化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高校 音乐教育
在我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大学的音乐教育当中,音乐文化的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比较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想,加大音乐文化教学的力度。
一、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
(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实践的现状与效果
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体系还在不断发展,艺术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艺术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提升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当前很多的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都开设了公开课,在课程当中也融入了一些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开设了《大学音乐欣赏课》等公开的课程,这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没有范围的限制的,还有一些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开设了一些音乐文化的选修课,对音乐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加入到这些课程的学习当中,但是当前的状况是一些音乐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听不懂,而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又不愿意听。另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关于音乐文化方面的课程还处在相对较少的状态,所以课程开展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的理想。
(二)音乐文化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进行音乐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一个是我国很多高校现有的音乐课程当中对西洋音乐的解读比较重视,同时还比较重视乐理,而对音乐文化处于相对较为忽视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教学当中,学生自然也就听不到关于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另一个是对于那些平时对音乐文化不是十分了解的学生而言,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则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高校在音乐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供充足的师资支持,教材和教具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的音乐文化教育质量一直都得不到显著的提升。
二、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创新
(一)将多种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教育之中,合理安排课程
不同的音乐体裁在形式、作品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在音乐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来教学资源就得到了极大地丰富。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加入音乐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对课程予以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安排。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乐理的教学和音乐文化的教学当成两个独立的个体,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相应的内容,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学校也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增加音乐文化教学在音乐教学当中所占的比例,让学生在掌握一些乐理知识的同时,对音乐文化也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发现所设的内容确实存在着一些难度,那么在当前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出一些合理的调整。
(二)拓展音乐课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
当今的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本身就不是十分感兴趣,对音乐文化这一平时不经常接触的领域可能会充满好奇,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将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音乐文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以往的一些经验,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大学生而言,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用研究型学习的方式或者是任务型学习的形式。这样一来,一方面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要求,同时课程的形式也更加灵活,任务法学习的主要优势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在音乐课堂当中设置小型的研讨会,让学生自己讲述自身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从而让更多的思想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热爱程度也会明显有所提升。
(三)让音乐教育走出课堂,用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影响学生
音乐文化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文化形式,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在音乐文化形式上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对大学音乐教育而言,它也是音乐文化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资源,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让音乐走出课堂,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文化新的魅力。比如:听音乐会或者是看音乐会或者是演奏会的视频等等,这些方式没有现场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不到要点。因此,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中,逐渐推行让音乐走出课堂这一教学思想,可以参加一些讲座也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真实表演的魅力,也可以将其转变成一种项目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到乐趣,提升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积极性。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我国现代高校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阶段的教学当中,音乐文化已经越来越为教育者所重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诸多有益的尝试,虽然在短时间内这些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呈现出很好的效果,然而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不断进行思考、求得突破,就一定能够将音乐文化的优势与现代高校音乐教学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水平与效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凝宁.对非艺术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实地抽样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篇12
一、有效音乐教学
什么是有效音乐教学呢?有效音乐教学就是指符合规律、能高效产生预期效率的音乐教学。教学是中性的概念, 既包括无效的教学, 又包括低效、中效和高效的教学。目前的有效教学目标在于第一界定范围内探索高效的有效教学, 或者称教学的有效化。
有效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施可以从不同层面理解, 总体分为两种界定。第一界定是学习什么内容才是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第二界定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现有的学习内容。
现有有效音乐教学研究认为, 有效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 教学理念、行为、手段与措施符合客观规律;2.教学活动能产生甚至高效产生预期效率;无论是孔子的“温故知新”还是李吉林的“情景教育”, 他们每一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的提出在优化我们的教学上都是有效教学的实施。
二、音乐传播的概念与功能
(一) 音乐传播的概念
1. 什么是传播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 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 更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传播”是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 其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 其中, “传”有“传递、传送”和“传授”之解释和运用;“播”有“播种、传扬、散布”的解释。传播学的学者们对传播所下的定义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一种分享信息的关系。其目的是谋求信息、劝说、指导 (教育) 和娱乐。传播可以定义为“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信息互相传递的基础上能对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与过程”, 它应该既有相对的静态也有绝对的动态。
2. 音乐传播
赵志安认为音乐传播是指“信息化的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被交流与共享的系统活动过程, 音乐传播具有多重属性。”
音乐传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既有无意识传播, 也有有意识传播;有不限受众范围限制的大众音乐传播, 还有受众有限制的学校音乐传播、教会音乐传播、商业音乐传播;同时从目的来看, 既有目的明显的音乐传播, 也有无目的的音乐传播。以上音乐传播之间尽管存在着多重差别, 但它们都包含有传播必需的五个因素及传播机制。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传播。这些音乐信息所运载的传播者的音乐意图, 在为人们“分享”或“共享”。
(二) 音乐传播的功能
音乐传播具有如下的社会功能:
第一, 音乐传播满足并且实现了各时期、各民族地区、各阶层年龄结构与职业结构的人们对音乐的一种需求, 现实生活中并实现了音乐对人的多种形式和多方面的影响;
第二, 音乐传播与反馈的长期双相交流, 使音乐风格得到群体的共同认可并以相对稳定的形态成为音乐艺术独特性的标志;
第三, 音乐传播的双向交流是否完美, 是检验音乐家的艺术创造成果在特定时期之内和听众面前是否成功的尺度。
第四, 音乐传播是保存音乐风格或音乐艺术作品的唯一技术手段。在群体的“接力传播”中, 音乐保存下来了。而具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当代音乐传播,
三、音乐传播在有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 音乐教育者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音乐传播的多样化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最大的变化便是教师与学生教育方式的平等性、获取知识的互补性,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从原来的“灌输观念”演变为“沟通观念”, 使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变成“开放式”音乐教育。在音乐传播的最初阶段, 音乐教育者是社会音乐资源的唯一提供者, 音乐传播形式发展越来越快, 社会音乐资源的垄断者也在转移, 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者, 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来源, 也不仅仅靠课堂, 互联网科技发达的今天, 网络上可以搜索引擎到其他各方面的资源, 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手段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 很多的知识也值得老师们去学习、借鉴。学生的音乐生活范围和音乐视野得到开阔, 这种互补、互助沟通的学习状态是音乐教育发展的一重大改变。
(2) 校内教学过程
音乐传播环境中, 很多音乐之所以能取得大众接受, 就在于制作人进行大量的宣传, 在宣传同时又故意保留一部分, 形成吊起受众胃口的效果, 同时又给受众群体留下一个想象的自由空间, 所以, 在有效音乐教学中, 课程导入的设计就尤为重要, 能吊起学生胃口的导入就是有效的导入法。在音乐教学中, 有效的感受应该有明显的视听觉冲击力。较强视听觉冲击力的形成, 需要有合适的音乐素材、音乐版本、音乐感受时间等多方面的选择来达成。有效的感受只是手段, 感受的下一步就是要有效的理解, 有效的“解读”音乐, 也能“解毒”音乐。
有效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是不可分割的, 教学就是传播, 没有传播就没有教学。面对音乐传播的复杂多样性, 如果想让学校的音乐教学变得有效化, 只有让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结合起来才能达成有效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之间的有效衔接, 音乐传播在有效音乐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骐, 谢莹.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传媒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 (3) .
[2]王晓平.音乐传播与文化发展——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研究, 2008 (1) .
[3]徐春雨.音乐传播视野下有效音乐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4]宁大光.浅谈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有效性[J].音乐大观, 2013 (2) .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推荐阅读: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07-10
音乐教学中的视唱教学12-14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12-17
音乐教学中的美育09-18
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09-05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09-14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10-15
[音乐论文]数字化音乐环境中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_音乐论文11-14
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伴奏10-18
音乐教学中的互动环节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