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

2024-09-16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精选10篇)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 篇1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由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 因而有其丰富的内涵, 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本质上都认同这样的道理: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强调教师的“导”是前提条件。

二、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区别

新课改的实施中, 一些教师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即自学, 于是就产生这样的误解:认为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学生“自学”的作用。其实, “自学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学习, 不断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和培养能力的活动。”自主学习与自学最明显的区别是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进行的, 而且主要是在班级中发生的;而自学是一种与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 因为“把众多的学习方式抽象出来不外乎两种:教学条件下的学习和自学条件下的学习”, 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三、什么是指导—自主学习方式

1. 指导—自主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的“导”。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 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认知水平的限制。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虽然是平等地共处在教学情境当中, 但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不管是年龄、阅历, 还是学习的素养、接受的能力等方面, 教师都堪当学生的引路人, 并值得学生尊敬。所以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 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之做出判断, 兼顾学生差异, 促进合作, 提供自主学习养成的外部支持。

2. 指导—自主学习方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 先课本, 后课外。 (1) 先把课本弄清楚, 然后结合学生实际, 补充适当的课外阅读资料, 以丰富和拓宽学生的思维。 (2) 要求学生对教材怀有尊敬与质疑并存的态度, 先客观地解读教材的知识点, 再结合已有的经验以及现实问题进行解读,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第二, 先阅读, 后提问。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 我们的确很难指望他将来去开拓创新。

第三, 先指导, 后自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 教师应该结合课本特点和学生基础, 具体而有系统地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

第四, 先学后教。这是指导—自主学习的根本性特征和核心标志,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的基本手段。

四、如何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

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 教师应立足于帮助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 并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能力,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1. 学是核心, 导是关键。

教师应在导上下工夫, 布置学生提前阅读教科书时, 教师就应该对书本的各章节和段落了如指掌, 掌握和领会教材各部分的知识结构, 把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及各知识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点, 以便向学生布置阅读和分析教材时点明要领以及侧重点。如果只让学生完全根据现有的课本进行自主学习, 那么这种学习就是“假性”的, 所以就是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材料, 丰富自主学习的内容, 延伸课本知识, 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 如:报纸中的时政要闻、电视新闻联播内容、网络评论等内容。

2. 对于习题则要精心选择, 宁少毋滥。

真正发挥每一道题目的功效, 减轻学生的负担, 避免重复劳动。习题的选择应该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尤其是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做习题时讲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形成一看、二画、三联、四写的程序, 即: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 先粗看一遍, 再细看一遍, 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 要明白, 往往题目中暗含一定的答题条件和角度, 所以要细心地看。接着就该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有时题目很长, 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所以把问题的关键词划下来, 以便提醒自己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角度。当然, 完整有序地写出来才是最关键的任务, 写时要用语规范, 不能用口头语言来表述, 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阐述问题, 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内容中有关“自弃”的内容, 劝说某同学不要有自弃的思想和行为时, 不仅要告诉他自弃的危害, 还要让他明白改变自弃的思想和做法的好处, 最后要向他提一下建议, 帮助他彻底抛弃自弃的思想和行为。这样问题的解决才是完满的、科学的。

3. 教师在组织学生归纳教材知识, 提出自己阅读教

材时的困惑时, 可以先让其他同学解答或上台进行片段的讲解。作为教师, 需要发挥指导作用, 引导和关爱学生,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干涉或用“秩序”来维持课堂的平静。而且要适时地点拨和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因为自主学习的课堂正是学生想法差异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的过程, 由此才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此基础上, 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再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归纳, 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4. 在组织学生对课前布置的习题进行交流时, 教师

要深入学生当中, 辅导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鼓励和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树立信心。同时要适时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以及他们解答习题的不同方法, 对于有冲突的地方, 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到冲突的焦点, 分析原因, 启迪学生的智慧,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简而言之, 新课标下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指导—自主学习方式应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创设学习目标, 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的磨炼→参与讨论、交流, 在集体学习环境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反馈练习, 矫正掌握方法, 验证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课堂检测, 取得进步, 自主学习能力转化、迁移、提高→……

五、指导—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 面对新事物时的退缩:

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 可能导致学习者失去许多尝试新事物的机会, 并因视野狭窄而判断错误。

解决对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新的事物。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思考时, 可适当拓展思考范围, 并引入客观的检视标准。只是不要强迫学生接受, 而是通过讨论, 从中开阔他的视野, 使他也看清这些东西的意义, 即符合自主学习的精神。

2. 缺乏检视标准时的自欺:

当缺乏检视标准时, 一个自主学习者容易自满而阻碍进步, 容易满足于表面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困难容易屈服或总是依赖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基本上这也是学生学习经验不足以及学习动机不够强烈造成的问题。

解决对策:引入客观的检视标准和竞争的评价机制, 鼓励和激励学生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要有钻研精神,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做学习的主人, 如果仅仅停留于学习的表面, 会使自己丧失追求真理的机会。

3. 自我训练的困难:

当面对有点困难、需要意志力的训练时, 特别是课前预习, 靠自己的力量去支撑, 学习者容易放弃。

解决对策:要求学习者自主地接受强迫, 学习契约即是一例。在学习者自愿的前提下, 引入外在的压力如父母、同学、教师的监督, 督促学习者克服自我训练的困难。

总之, 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为目的, 同时也是一个有助于教师发展的过程, 这两者永远不会相互矛盾, 成功的学生必定造就成功的教师, 出色的教师必定培养出色的学生。这是笔者对指导—自主性学习的初步探究, 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完善。“让学生学懂并不难, 教学生会学习就很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教师付出智慧和艰辛的劳动, 一定会有所收获。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经验, 深入探究初中学科教学如何实施指导—自主学习方式, 探讨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初中学科教学,指导-自主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改革系列之自主学习.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唐坚.自学学—自学的规律与艺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探讨小学高段作文指导的教学方式 篇2

关键词:小学高段;作文指导;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对于写作而言,素材的累积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必要措施,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素材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容易将脑中的素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升作文的质量,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速度。而课外阅读是学生累积写作素材最有效的方式,而且能够实现对课内素材累积的补充,从而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写作。同时,课外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学生在累积素材的过程中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很多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如,在开展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课外阅读的计划表,并且为学生开设阅读课程。其中开设阅读课程的时候主要是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和书籍的选择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阅读更多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书籍。而制订阅读计划表是针对学生课后的阅读,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一般较差,所以,教师帮助其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表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足够的知识。而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小组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并评出课外阅读效果最好的小组,在全班进行表扬并予以物质奖励。

二、让学生注重生活体验

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能够让学生的写作变得越来越顺畅。而在学生生活积淀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经历在写作中正常抒发情感。而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去编造,从而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所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并且为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培养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全面提升作文的质量。

如,在五年级下学期的作文训练中就有“令你感动的事”这样的话题,教师在开展作文指导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所触动的事情。其中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回想父母给自己的感动,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很容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触动。比如,父母在吃饭的时候会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经常起床给孩子盖被子等,这些都是能给学生触动的,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十分伟大。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能够较好地把握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的点滴,并且很容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提升作文的质量。

三、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教学活动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并且只有在学生和教师都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开展小学高段作文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并且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教师往往会很容易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制订教学计划并选择教学内容。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背道而驰的情况。

如,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作文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具有欣赏价值的事物,但是学生只会觉得好,并不能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优美的文章。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欣赏水平,然后根据结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比如,欣赏公园里的花,学生只知道花很漂亮,但是并不能用华丽的语言将花的样子描述出来,也不能借助花的美丽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要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花,并且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花所能赋予的情感。而学生在欣赏别人长处和优点的时候,教师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教会学生通过较好的方法认识别人的优点,并通过向别人学习来获得这样的优点。

小学高段作文指导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同时,通过对小学高段作文的有效指导,能够让学生在进入高年级的时候更好地学习写作,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教师在开展作文指导的教学中,必须要联系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外阅读为辅助开展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南竹.小学中高段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改进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3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合作交流精神

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每个学生获得不同发展, 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例如, 学习长方体的知识时, 让学生计算, 做一个长方体油箱, 长3分米, 宽2.2分米, 深1.6分米, 做这个油箱至少要用多少铁皮?这个油箱最多能装柴油多少升?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一个问题中要加“至少”, 后一个问题要加上“最多”两个字, 可否省掉?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你计算后再仔细想一想。

1. 要用铁皮: (3×2.2+3×1.6+2.2×1.6) ×2=29.84 (平方分米) 。

2. 容积:3×2.2×1.6=10.56 (立方分米) =10.56升, 然后让学生讨论, 根据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按“四舍五入”法可以吗?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有的学生说不可以, 学生的议论变成了争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最后学生终于发现, 所需铁皮29.84平方分米, 取近似值29.8平方分米, 不够做成这个油箱, 容积10.56升, 取近似值约可装油10.6升, 油会溢出来。所以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 应灵活处理, 前者用“进一法”后者用“去尾法”,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其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 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老师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在教学中,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 理解得也最深刻, 较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 在学习方程解决问题时, 课本例5, 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 一辆快车从天津开出, 同时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 两车相向而行, 经过3小时相遇, 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 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题在学习时, 课本只介绍一种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后, 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 列出不同的方程,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后提出: (1) 慢车和快车的速度和×走的时间=两城距离; (79+X) ×3=357; (2) 两城距离-慢车走的路程=快车走的路程:357-3X=79×3; (3) 慢车走的路程=两城距离-快车走的路程:3X=357-79×3。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 学生积极主动, 认真观察, 勇于探索, 让学生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 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 又掌握了课本学习的重点, 其教学效果比老师一味地讲好得多, 同时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

小学数学内容系统较强, 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 体验性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合作探索, 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于运用旧知识获得的新知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验证,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又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例如, 教学分数基本性质, 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已具有的原来知识“商不变性质”的特点, 引导学生迁移, 先从计算结果和商不变性质的旧知识式揭示等式:1÷2=2÷4=3÷6=4÷8, 再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转化成1/2=2/4=3/6=4/8, 然后让学生用几张纸折叠涂色的方法加以验证, 并让学生说说操作结果以及操作依据和理由,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

幼儿角色游戏及其指导方式构建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 角色游戏 指导方式 应对措施

角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典型方式,其具体实现过程为:幼儿根据自身意愿,自主参与到某一假想情境中,在此情境中通过扮演相应角色,来抒发自身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情感,并从中获取生活体验。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合理开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也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指导,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合理进行指导,是确保角色游戏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一、幼儿开展角色有戏的重要性及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应将对幼儿人格与自身权利的尊重作为首要条件,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予以足够重视,针对幼儿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处理,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游戏是对儿童进行早期特色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生理、情感等均可得到均衡发展,故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与发展中有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角色游戏是现阶段较为典型与常见的游戏方式,要求幼儿根据自身意愿,利用想象与模仿的方式进行自主角色扮演,例如,过家家、当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认为,角色游戏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爱玩的天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与手脑协同性等,促进其良好语言表达能力与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故而,幼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角色游戏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游戏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实现角色游戏教育作用的最大化。

二、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合理指导方式

(一)提供相适应的游戏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指导

游戏素材与材料是确保游戏顺利进行并持续的重要物质基础,合适的游戏素材将有利于角色游戏的开展。故而教师应结合角色游戏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游戏角色设定、游戏材料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并在游戏正式开始前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过家家”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塑料制餐具、灶具等;在随后的游戏过程中则可为幼儿提供对应玩具,并指导幼儿在设定环境中自由活动,例如可自由扮演爸爸妈妈,带宝宝买菜、买衣服等。这一游戏情境设定对于满足幼儿的游戏特点与角色需求有积极意义。

(二)细心观察游戏过程,在发生偏离时予以指导

教师对游戏过程的观察将有利于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推动,并确保角色游戏的正确延伸与扩展。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重心应放在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上,并从中深入了解幼儿进行对应角色扮演的心理活动、能力水平及其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准确把握,例如年龄较小幼儿在长时间活动后,往往容易出现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幼儿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感冒或过于疲累。这将使角色游戏过程更具趣味性,也使幼儿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三)亲身参与游戏过程,进行内部指导

教师亲身参与到游戏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情谊。同时也能够对游戏过程进行实时引导与观察。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教师可选择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指导“姐姐”买菜,“爸爸”做饭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亲身参与角色游戏进行内部指导时,应注意合理掌握游戏节奏,在幼儿兴趣尚未完全低落时结束游戏,帮助其对角色游戏保持充分积极性。

三、游戏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

考虑到幼儿对于危险因素与外部环境的认知不足,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影响游戏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针对相应的突发状况采取合适、有效的应对措施。

以下针对常见的突发状况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突发危险因素

确保幼儿安全是进行角色游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对幼儿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相关因素,教师则应及时介入,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例如,当幼儿在“扮演医生”的游戏过程中,使用来历不明的一次性注射器;或在游戏过程中口含彩笔四处奔跑等,教师均应直接对其进行指导,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安全后果的出现。

(二)不良行为因素

幼儿由于缺乏对善恶、正误等的认知,往往容易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行为攻击、言语攻击等不良行为。例如,在游戏过程中抢夺其他幼儿的玩具,或谩骂他人等,上述情景均会对游戏的健康、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此时教师也应进行恰当指导,对幼儿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游戏秩序,做到“活而不乱”。但在管理过程中,切忌在未全面、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对儿童进行斥责。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形式的现实意义,通过提供游戏素材、观察游戏过程及直接参与游戏等方法,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合适指导,同时也应注意对游戏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等进行合适应对,以便更好地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使幼儿教育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梅英.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玩起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

[2]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以聊城市甲幼儿园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黄月香.大班幼儿创造性角色游戏的开展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3(5).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 篇5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方式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中与社会生活中选择与确定专题, 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不再单纯地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实践中获得各种获得知识的能力, 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 追求知识的发现, 方法的习得与态度的形成, 也就是所使学生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 并且将独立思考问题的方式成为一种习惯, 在学习中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自主性。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研究, 而是通过研究而获得知识, 只是知识获取的方式变得多元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

高中政治教学的不同就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以自己的感受为学习的根本目的, 更加注重学生意识的培养。这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填鸭式”教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理念, 因此教师教学上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给予多方面的、系统的辅导。

(一) 基础知识的指导

虽然说高中政治教学中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并不是完全脱离了老师的指导,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政治基础理论的指导是必需的, 因为教师需要将正确的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 学生要在正确的、科学的政治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研究与自主发散, 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行加工整合, 这是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 慢慢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先向学生阐述相关的理论概念, 然后根据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引导, 启发学生在认识世界的时候, 以客观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不会随着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其是客观存在的。就好比我们的地球, 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围绕着太阳转, 但是唯心主义就认为,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 所有的宇宙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转动。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证明了这一观点, 就算宗教唯心主义对他进行惩罚, 这也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二) 研究方法的指导

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政治学习可能是所有学科中最枯燥的, 因为政治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它是一个思维开发的过程, 这对于思维活跃的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发挥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对确定的政治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学生只有了解具体的研究方法, 才能依据一定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 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 解决在分析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不断解决问题, 最终得到研究课题的答案。

(三) 思维方式的指导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 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转变在过去教学中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而去主动地发现、分析、理解问题。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情感体验, 掌握知识, 提升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 学习心理的指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还处在成熟与半成熟之间, 他们有了成熟的思考问题的思维, 但是因为社会阅历不够深,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仍然会带有学生的幼稚与不成熟, 所以高中生的心理还是不够成熟的, 而且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强。而高中政治教学就承担着这样的一个角色, 不但要教授学生必要的政治学科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学习心理的指导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素质进行个别指导。比如, 对于那些对研究性学习产生迷惘和不理解的学生, 教师应该运用支持和目标导向等良性的心理暗示方式,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有问题的学生, 教师更是应该进行引导, 切不能采用“保姆式”的指导方式。

(五) 成果展示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既是高中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 又是与他人共同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 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因此, 在研究成果展示交流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展示空间, 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 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及自己的发现真实展示出来,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收获, 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感受, 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实践。此外, 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 要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 而不能把展示作为整个活动过程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 积极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可行性。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少惠.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0) .

[2]戴萍.关注实践过程兼顾活动结果[J].素质教育论坛, 2010 (24) .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 篇6

一、开展学案教学,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学案教学是创新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情来精设学案,使他们在学案导向下进行自主学习。一般而言,学案要素主要有: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包括三维目标与学习重、难点。其次,学法与问题设计。教师需要结合内容与学情,巧设问题,实现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结合。第三,明确知识体系,并注意引进材料(典型材料、社会热点或重点问题等),亦或练习巩固,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辨析能力。第四,注重实践探究。这要求教师善于找出知识与教学实际的融合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文化与经济、政治》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导学案如下:

[学习目标]①联系身边事例,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具体表现;②结合时政,认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措施;③强化文化素养意识与自觉性,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责任心与使命感。

[学习重、难点]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②文化与综合国力。

[基础梳理]第一,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①文化、政治、经济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②文化、政治、经济三者的关系。第二,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三者的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的突出表现;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④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途径有哪些?

[预习自测]例如:如下有关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正确表述的是()

A.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B.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C.一定的经济、政治史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判断]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促进社会的发展。

[合作探究]探究1:文化与政治、经济。如情境探究,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综合所学知识,请说出上述文化活动的组织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如典例探究:有人认为,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形成均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其政治运用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请结合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如易错点探究: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会好起来。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还可开展以问题或活动为载体的政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知识,把握学习方法,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并提高学生探究与创造能力。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教师需注意以下方面:①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专题探究,发掘知识联系,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②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主体,需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既发挥学生个体潜能,也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自身的指导与引导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如指导学生调查渠道;引导学生自设调查问卷,亦或修改学案,补充有关内容;写写实践与调查报告;多形式呈现政治研究成果等。

例如:教学《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时,教师可利用多种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在组织探究性学习前,教师应优化探究过程,优选探究策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师可将综合探究分为如下阶段:

1. 课前收集和整理

(1)引导学生根据自愿原则合理构建学习小组,组长与组员人数由学生自定。

(2)提出探究主题:①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有何作用?②为何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其核心内涵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③构建学习型社会有哪些条件?④学习型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3)分工合作,每组紧扣绕主题,多途径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4)根据问题,分析与筛选材料,归类整理,获得交流材料(演示文稿、图片说明等)。2.课堂展示和交流

(1)安排座位,营造良好讨论环境。

(2)全班观看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相关的视频资料。

(3)结合录像内容,每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探究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共同讨论探究歧义问题或小组表述不清的问题,自由发言。

(5)学生陈述小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适时指导与帮助。有的同学发言讨论时与教学目标相偏离,亦或学生因对话题不感兴趣或者思维障碍,从而出现“冷场”情况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并根据具体实际灵活调整与改进教学计划与方案。同时,多鼓励学生,使其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3. 课后感悟与收获

(1)围绕“走向学习型社会”的话题,综合整理上述两个环节中的体验与感叹,写写心得体会的小论文。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 篇7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 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创设。

1. 尊重学生, 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且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尊重、平等、爱护等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情感教育重于情,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应是学生的朋友。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看待每位学生, 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

2. 合作学习, 习惯先行。合作学习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良好的合作习惯,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师一朝一夕地逐步培养。首先,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这样, 教师的教学会得心应手, 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在相互的交流和补充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其次,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 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经常强调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时他们回答我的问题不够完整, 我就对他们说: “回答得对吗?”他们会马上意识到自己没有把话说完整, 重新说一遍, 有时也可以故意再说一遍题目, 提醒他们没有回答完整, 孩子们可以领会我的想法, 重新回答问题。长此下去, 学生的表达能力怎会不强呢?

二、创造生动的教学情景

( 一) 问题———大胆提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起点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猜想,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1. 情景中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景,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把枯燥的一问一答式提问转变为问题情景, 学生更乐于接受, 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

2. 适时中追问。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经常发生的—种对话, 而所谓“追问”, 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 再次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 化平淡为神奇,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 二) 猜想———动手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发现等实践体验过程, 才能对自己的猜想结果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教学《数数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时, 出现了多种猜想, 学生对自己的猜测将信将疑。这时, 教师应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我是这样做的: (1) 师: 谁能猜一猜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2) 师引导学生猜想, 并且把学生不同的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预设: 4 人、5 人、6 人。 (3) 师: 有这么多的猜想, 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 稍等) 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来说明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猜想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动手操作, 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有思维的碰撞, 可以汲取他人想法, 完善自己的思路, 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一活动也为后进生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 三) 规律———发现归纳

对数学中规律题的发现, 规律的解决方法的归纳,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结出学习数学最基本与最重要的方法。

在教学《9 加几》一课中, 总结方法时, 我是这样做的:师: 在计算这些题的时候, 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 都可以把9 凑成“十”来算。

师: 我们在做9 加几的题目时, 通过凑“十”法, 把9 加几的题转化成10 加几的题目, 这样我们算起来就很快了。下面我们来练习几道题, 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 出示: 9 + 2=9 + 3 =9 + 4 =9 + 5 =9 + 6 =9 + 7 =9 + 8 =9 + 9 = ) 然后追问: (1)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 少的1 个去哪了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自己发现、归纳出数学规律, 并能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口算中, 从而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方法的指导。

三、提倡多样的解决方法

1. 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教学《十几减9》一课中, 解决15 - 9 = ? 这个问题的时候, 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的方法 ( 详情略) 。这个环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解决15 - 9 = ? 的问题, 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可以用数的方法, 画图的方法, 也可以用破“十”的方法来解决。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思路, 也为学生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思想的指导, 长此以往, 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2.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数数策略解决问题》一课中, 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时, 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 详情略)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他们无论用哪种方法, 只要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当然, 在众多的方法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优化, 再让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一内容也是一年级教材中新增的, 目的就是打破以往老师和学生数学解决问题一定要列出算式的观念, 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 篇8

随着实践的发展, 学习理论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实用主义, 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在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实用主义 (Pragmatism) 认为, 人的认识、思维是经验的一种方式, 是人的适应行为和反映的技能, 是为了求得适应环境的满意的效果, 以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命题。它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技能训练, 但其内涵远远大于职业技术训练, 教育的理想是注重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整合起来, 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具备基本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虽然, 中国传统中的实用是人格修养的实用主义, 而西方传统中则是功利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其意义不尽相同。然而在某些领域, 却有着普遍意义, 对于具有鲜明实践指导意义的职业指导课更是如此。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l号文件) 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此, 承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的就业指导课程, 也担负着“导向就业”的责任。基于实用主义理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可以说, 职业指导课程在本质上具有功利主义色彩, 即课程的开展能够直接对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有促进功能;同时, 职业指导课的设置又要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即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其核心在于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以, 基于实用主义理论基础之上, 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认知阶段, 设计有针对性、教育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高职院校特色的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形式, 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误区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定向教育, 或者说是基于实用主义基础上的教育, 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作为职业指导课程, 更应该体现高职院校实用主义的特征。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存在很多的误区,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要全方位考虑其教学目标, 课程核心和意义。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职业指导课的核心, 也是课程的根本所在。通过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的。当然,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同时, 要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指导课的长远意义就在于此。然而,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班或毕业生, 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化;课程内容偏重于单一的择业技巧, 忽视职业发展教育。这种课程思路, 忽视了职业预备期, 忽视了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提升, 是一种只想“结果”不注重“施肥”的做法。

第二, 教学内容等同于综合类院校。高职教育与综合类院校不同, 它带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因此, 相对于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等内容, 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提升模块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盲目照搬本科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 未考虑到高职毕业生的特点, 不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实践需求。

第三, 单一的课堂教学代替课程体系。目前, 很多学校企图用一门课程代替对学生的全程教育, 并且, 职业指导教师只懂职业规划不懂专业规划, 而专业实训教师只懂专业规划不懂职业规划。事实上, 高职职业指导课程一定要和专业实训课程形成联合课程。所以, 职业指导课程若脱离专业, 仅限于课堂理论知识, 忽视实践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发挥。

三、科学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模块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 应该具有普通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一般通识教育特征, 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 遵循一定的普遍意义。同时, 基于实用主义理论基础上,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必须要结合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 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不是一门课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必须将课程划分成教学目标鲜明的教学模块, 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块、职业素质养成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就业指导模块, 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分学期式的“模块式就业指导课程”。

内容模块安排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新生入学、到在校学习、再到临毕业前的顶岗实习, 到择业就业, 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 学习需求更是不同。而且, 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一般从第五学期开始进行定岗实习。因此, 课程一般应该在学生在校的第四个学期之前完成。

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块”课程。关注学生的特征和实际需求, 也是实用主义理论所要求的。新生入学后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对大学生活的茫然无知。因此, 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明确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了解专业及素质要求, 对学生树立敬校情节、形成专业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为了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有必要开展一般意义上的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进行环境和资源分析、并结合专业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制定教育培训方案, 通过课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该模块可以结合职业测评, 采用灵活的引导方法, 树立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信任。期末的考核可通过提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形式, 促使学生及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第二学期“职业素质教育养成模块”课程。当学生经过了适应期, 开始稳定地开展大学生活的时候, 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针对高职学生, 更是需要加大该模块的教学力度。可以说, 素质养成和能力拓展课程也是最能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模块内容。内容主要围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态度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主;并及早学习职业礼仪掌握礼仪规范,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 通过提升自信训练和团队精神训练等拓展活动, 促使学生及早树立团队意识。

该模块结合课外实训, 通过角色模拟训练、拓展训练、团队指导和课堂讲授等形式, 学生可对模拟实训和拓展训练过程中的感想进行交流分享, 并提交总结。

第三学期“职业能力拓展教育模块”课程。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 很多学生开始产生懈怠情绪。较之刚刚进入大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甚至产生“混日子”的情绪。但是, 这个阶段却恰恰是能力提升的最好阶段, 也是形成学生职业成长和职业转换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一课程在注重通用技能培养的同时, 更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与表达能力, 公文写作能力, 职业适应能力等。

该模块可结合成功人士职业生涯访谈, 通过专题训练、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开展, 并对专家访谈的感受和收获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

第四学期“求职准备模块”课程。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 即将面临校外实习和就业择业, 学生对就业信息、择业技巧、面试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关注。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求职的准备, 掌握就业信息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求职应聘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并针对学生面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全面的指导。

该模块可通过专题训练、角色模拟、观摩研讨等形式开展, 结合模拟招聘活动, 让学生制作个性化简历, 掌握技巧, 减少在面试过程中的失误, 提高求职成功率。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首先, 高职院校学生与综合类院校学生相比,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主动程度都相对欠缺, 但是, 在专业定向、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等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 课堂要更多地促使学生“动手”而不是“动脑”, 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其次, 高职学生文字组合能力相对欠缺, 因此, 课后作业更多的促使学生“行动”而不是“思考与写作”, 更多的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设置各类职业角色, 让学生进入职业情境, 提前进行职业体验。在课堂中, 通过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 开展一些模拟面试等形式的情景模拟课程,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面试场景, 实现职业体验的前移。

最后, 高职学生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在课堂当中, 一定要结合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课程, 通过专业分享和交流,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摘要:职业指导课程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载体之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其核心在于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文章基于实用主义理论的视角和要求, 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改革, 研究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芦京昌, 王飞.浅议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8 (27)

[3].潘亚儿.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出国与就业, 2009 (16)

[4].张富洪.试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5 (14)

[5].马建新.试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 篇9

一、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工商系统全面推行工商行政指导工作意见》、《关于切实做好推进行政指导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暂行办法》等规定,对推行行政指导的宗旨、原则、适用范围与内部的组织管理、实施程序、监督、法律责任、救济等事项做了统一明确的规范。并建立了重大指导项目的审议、项目效果评估和监督三项制度,使行政指导工作在实体与程序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有章可循。全省各地工商局也分别制定了行政指导的程序、项目审议、评估及监督等配套规定及落实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行政指导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之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为推行行政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地局长挂帅成立了行政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法制处(科、股),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步骤与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具体抓,法制机构牵头抓,各业务处(科、股)室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逐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机制,落实项目。在工商业务的四个重点领域建立相应的行政指导工作机制。一是推行登记事务助导制。结合办理注册登记事务,向企业提供工商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注册登记等信息,引导其正确的投资选择,提醒、辅导、引导企业及时办理注册登记事项、年检等事项,使之依法进入市场:指导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依法组织清算,指导清算责任人开展清算,办理注销登记,使之依法退出市场。二是推行查处违法疏导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实行事前预警告诫、事中纠正制止、事后教育规范。采取说服、劝阻、告诫等方式,对不知法而违法的企业,做好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使企业自觉纠正违法行为;对消费者投诉增多的企业、对有违法苗头的企业,给予预警提示,督促整改,避免违法;对违法情节轻微、未造成不良后果的企业,予以告诫,停止违法行为。三是推行规范经营劝导制。在实施日常监管过程中,采取沟通、建议、提示等方式,规劝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定义务,引导他们走出经营过程中的盲区、误区,做到依法经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公平、诚信地参与市场竞争,做到规范经营。四是推行维权兴企引导制。在实施日常巡查过程中,通过辅导、提示、激励等方式,引导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发展意识:指导企业设立维权机构和消费者投诉受理机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改善售后服务;指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升市场竞争力;指导企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健康发展。各地围绕服务海西建设主题,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市场主体所普遍关注的事务及工商监管执法与服务的有关热点、难点中选定指导项目346项,制定相应的工作指南和配套措施74项,对开展各项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基本要求、基本步骤、主要方式、文书及案例等事项作详细规定,以项目为载体,落实配套措施,实施项目带动,抓好样品工程,把重大行政指导项目的培育作为行政指导工作的重点。积极落实“一局一项目”和“一所一品”制度,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项目,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有机结合,务求实效。较好地把握行政指导行为非强制性、示范引导性、灵活多样性、选择接受性等特征,遵循行政指导规律,履行维护公平竞争、健康有序市场秩序的法定职责,围绕服务改革、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工商行政管理的总目标,实施行政指导。在实施程序上,对一般行政指导项目通常经过说服、合作、辅导、采纳四个步骤后即可开展;但对涉及相对人较大权益的重大行政指导项目,须经项目立项、审议论证后方可实施,并在工作开展一阶段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在实施的方式、手段上,要求做到六个结合,即:规制性指导、助成性指导与调停性指导结合;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综合指导与单项指导结合;书面指导与口头指导结合:行为指导与能力指导结合及内部指导与外部辅助结合。在实施的途径上,把推行行政指导作为一项业务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把它和工商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等行政行为及其它工作相统一、相联系:与工商的日常业务、辖区监管、信用分类监管、专项整治、绩效考评、创建企业之家等基础工作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避免出现业务工作与行政指导“两张皮”问题,有效保证行政指导的落实到位。

四、研究探索,推动实践。为保证行政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注重理论研究,积极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与专家智囊的力量,寻求智力支持,营造研究氛围,提高队伍素质。我局与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了《工商机关行政指导》一书、作为工商系统干部培训教材,指导实践。为强化信息交流与宣传,省局法制处在省局OA网推出“福建工商行政指导之窗”,建立行政指导工作信息化平台。各地也通过开发行政指导软件,开设行政指导网页或工作模块等手段,加强信息整合,增强上下互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今年7月,我局与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推行行政指导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高峰论坛”。应松年、莫于川、薛刚凌、湛中乐、余凌云、李岳德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国家工商总局、省政府法制办及北京、浙江、重庆、沈阳等兄弟省市工商部门均派员出席论坛,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推行行政指导,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海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肯定了我省工商行政指导实践的意义及成效,也对更好地将行政指导理论运用于实践,进一步推动工作开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

两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扎实推进行政指导工作朝着日常化、业务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方向发展,行政指导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新了监管执法理念与监管方式,促进了工商职能到位。行政指导以柔性手段弥补了传统单纯依靠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刚性手段的不足,体现了执法的以人为本与监管的人文化,改善执法关系,优化了执法环

境,破解了困扰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有职能无职权、有责任无手段”等执法难题,提高了执法效能,促进了工商监管执法的工作方式方法从刚性监管为主向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转变,它不但没有弱化行政执法,而是促进和加强了行政执法工作。

二是增强了工商部门的大局意识与服务意识。有效地整合了工商部门的监管资源。优化了公共服务的手段与水平。特别是助成性行政指导的充分运用,提高了广大市场主体的维权兴企能力,开辟工商部门探索服务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为规范与拓展为民便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行政行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工商工作职能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工作特征从管理型工商向公共服务型工商转变,树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执法为民的新形象。

三是有效地增强广大市场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提高其自身守法、规范经营的自觉性与能力,有效地预防、减少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了工商部门与经营者和公众共同互动参与市场的监管与维权,减少和化解了监管的阻力与矛盾,促进行政公开,降低行政成本,优化对市场秩序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工商部门倚重单一的行政处罚和运动式的执法方式,而难以有效杜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死灰复燃的现象,促进工商监管方式从以事后处罚为主向以事前预防为主转变,工作重心从事后监管为主向事前指导、从静态管理向动态服务的转变,促进工商部门与包括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内的行政相对人的和谐与共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当前的工商行政指导实践只是初见成效,行政指导的机制制度与方式方法只是初步形成;以点带面、普及提高的工作刚刚起步,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工作方式手段等也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与发展不平衡”的两个问题:一是认识尚需深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一,当前一些工商部门因受权力本位、单向性管理思维等传统观念的制约,对行政指导体现主动服务、积极行政、民主行政和人性化的新型监管理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片面理解行政指导内涵,把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相互取代;有的一提到行政指导想到的就是助成式行政指导,就是帮企业创著名、驰名商标,帮助企业做强、做大,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有的把工商部门的相关业务与行为规范如降低登记门槛、便民措施等都等同于行政指导;有的习惯于用老办法开展工作,对行政相对人采取变相强制手段推行行政指导:有的不适当地扩大行政指导的适用范围,甚至越俎代庖,逾越工商职能,超出法律赋予的职责开展行政指导工作,过于具体地涉入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产生行政越位、错位的现象。其二,从行政相对人方面看。由于宣传普及不到位,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也缺乏必要的了解,主要存在两种认识的误区,一种是不愿接受指导,认为工商部门的行政指导无法解决企业经营上的难题,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是增加企业负担;另一种是夸大工商行政指导的作用。将非工商部门职能范围所能解决的问题,如经营中遇到的融资、用工等困难也申请工商部门进行行政指导等。二是发展尚不平衡,层次有待提升。目前除泉州逐步实现行政指导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外。工作步伐较快的仍然相对集中于原先工作起步早与基础较好的地区,叫得响、拿得出的行政指导项目与成熟的案例还为数不多:少数单位与部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项目与配套措施不到位,组织领导与工作方法尚需改进;同时现有的相关制度规范也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

幼儿角色游戏及其指导方式构建 篇10

一、幼儿开展角色有戏的重要性及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应将对幼儿人格与自身权利的尊重作为首要条件, 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予以足够重视, 针对幼儿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处理, 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游戏是对儿童进行早期特色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生理、情感等均可得到均衡发展, 故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与发展中有积极作用, 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角色游戏是现阶段较为典型与常见的游戏方式, 要求幼儿根据自身意愿, 利用想象与模仿的方式进行自主角色扮演, 例如, 过家家、当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认为, 角色游戏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爱玩的天性, 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与手脑协同性等, 促进其良好语言表达能力与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故而, 幼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角色游戏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游戏过程进行合理指导, 实现角色游戏教育作用的最大化。

二、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合理指导方式

(一) 提供相适应的游戏素材,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指导

游戏素材与材料是确保游戏顺利进行并持续的重要物质基础, 合适的游戏素材将有利于角色游戏的开展。故而教师应结合角色游戏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 从游戏角色设定、游戏材料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并在游戏正式开始前做好充分准备。例如, 在“过家家”的角色游戏中,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塑料制餐具、灶具等;在随后的游戏过程中则可为幼儿提供对应玩具, 并指导幼儿在设定环境中自由活动, 例如可自由扮演爸爸妈妈, 带宝宝买菜、买衣服等。这一游戏情境设定对于满足幼儿的游戏特点与角色需求有积极意义。

(二) 细心观察游戏过程, 在发生偏离时予以指导

教师对游戏过程的观察将有利于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推动, 并确保角色游戏的正确延伸与扩展。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重心应放在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上, 并从中深入了解幼儿进行对应角色扮演的心理活动、能力水平及其表现形式, 以便更好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准确把握, 例如年龄较小幼儿在长时间活动后, 往往容易出现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的情况, 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幼儿进行自我调节, 避免感冒或过于疲累。这将使角色游戏过程更具趣味性, 也使幼儿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三) 亲身参与游戏过程, 进行内部指导

教师亲身参与到游戏中, 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情谊。同时也能够对游戏过程进行实时引导与观察。例如, 在“过家家”游戏中, 教师可选择扮演“妈妈”这一角色, 指导“姐姐”买菜, “爸爸”做饭等。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亲身参与角色游戏进行内部指导时, 应注意合理掌握游戏节奏, 在幼儿兴趣尚未完全低落时结束游戏, 帮助其对角色游戏保持充分积极性。

三、游戏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

考虑到幼儿对于危险因素与外部环境的认知不足,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影响游戏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 针对相应的突发状况采取合适、有效的应对措施。

以下针对常见的突发状况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 突发危险因素

确保幼儿安全是进行角色游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对幼儿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相关因素, 教师则应及时介入, 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例如, 当幼儿在“扮演医生”的游戏过程中, 使用来历不明的一次性注射器;或在游戏过程中口含彩笔四处奔跑等, 教师均应直接对其进行指导, 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安全后果的出现。

(二) 不良行为因素

幼儿由于缺乏对善恶、正误等的认知, 往往容易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行为攻击、言语攻击等不良行为。例如, 在游戏过程中抢夺其他幼儿的玩具, 或谩骂他人等, 上述情景均会对游戏的健康、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此时教师也应进行恰当指导, 对幼儿进行科学管理, 确保游戏秩序, 做到“活而不乱”。但在管理过程中, 切忌在未全面、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对儿童进行斥责。

综上所述, 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形式的现实意义, 通过提供游戏素材、观察游戏过程及直接参与游戏等方法, 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合适指导, 同时也应注意对游戏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等进行合适应对, 以便更好地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使幼儿教育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摘要:幼儿因其对社会缺乏正确认知、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个体特点, 其相应的教育工作也表现出独特性质, 如何对幼儿进行合理教学, 一直是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内容。角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常用方法, 教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并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及其实际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并对正确的指导方式进行分析, 最后再对角色游戏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加以总结, 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指导。

关键词:幼儿教育,角色游戏,指导方式,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梅英.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玩起来[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4 (1) .

[2]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以聊城市甲幼儿园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医学生PBL教育教学下一篇:构建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