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开发(共12篇)
构建与开发 篇1
国内产品外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着重于理论研究和概念模型的建立上。其中层次分析法 (AHP) 是在1976年由美国学者T.L.Saaty提出。该方法在各个行业的评价系统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Brenner Merrill S.就对企业研发项目以战略、客户、产品、公司、竞争力等要素作为评价维度, 构建了两层的AHP模型。
而Yahya和Kingsman则在企业选用供应商的案例中,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质量、交货、响应、管理等要素在内的供应商评价准则及相应的权重。在同样的应用领域, Tam Mcy及Tummala针对香港地区通信设备供应商的评价标准, 采用APH法分析建立了评价体系, 并给出决策过程的建议。
Farzad Tahriri, M.Rasid Osman等人则发表文献, 对马来西亚某钢铁制造公司面对的如何选择供应商以获取最优组合的问题, 利用AHP方法给出了评价体系和权重确定, 有效帮助企业提升了决策执行的效率和有效性。
同时, 通过将AHP和其他评价方法或战略制定工具联合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还能达到互补的效果, 如Reisinger, H., Cravens K.S.以及Tell, N.等人就将AHP分析法和BSC平衡计分卡方法结合, 提出了一种对BSC分值进行优先级排序的机制, 为欧洲某服务公司的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另外, Goicocche A G等人还将AHP和FCE (模糊评价法) 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多因素、多指标的权重问题, 同时也可解决综合评价问题, 得出综合运用AHP和FCE法是解决多因素、多指标评价问题较为有利的方法。
然而, 国内早期在产品开发评价体系建设方面, 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和支持。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 较多的是企业管理者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完成对产品开发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结果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 决策的制定也会有很大风险。近年来, 国内学术界和企业对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渐增多, 如陈弘曾指出, 合理评估新产品开发风险对新产品开发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 并通过构建AHP评价模型, 对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
在投资领域, 评价体系也同样得到了应用。黄献松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构建了具有实用性的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对投资者面对高科技初创风险企业的管理风险进行评价, 并得出评价结果, 完善了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机制。而周乃敏则为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系统设计了一个具有5个方面, 1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并采用了AHP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最终设计了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评价系统。
李兆平, 樊荣轩, 王守斌等人提出用模糊数学与AHP相结合进行新产品市场风险评价的原理, 同时给出一种新的群体AHP赋权方法, 针对新产品市场风险评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高立新, 沈浩杰及方治国等人分析了汽车生产厂家在新产品开发决策中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 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的汽车新产品开发评价方法, 在消除决策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 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面具备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现状辨析
常永青和张学志等人将评价体系运用在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上。前者提出了利用AHP模型来建立和分析供应商的选择决策。由于目前制造企业有大量的质量和交货问题与供应商有关系, 因此, 该评价模型能帮助企业选择出最具有相关开发经验和核心能力的战略伙伴供应商合作开发, 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和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后者与陈功玉共同讨论分析了层次分析法 (AHP) 的优点和不足, 并结合德尔非法 (Delphi) , 对AHP的缺点进行了弥补, 并为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和具有参考意义的评价模型。
同时, 在结合其他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方面, 国内的研究人员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 如王相征基于F公司的实际情况, 利用AHP和FCE法, 将F公司原有AHP单独决策模式评价方法改为FAHP方法, 确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提高了评价数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
产品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案例
根据开发产品的特性和使用范围不同, 企业所选择的评价体系也有所不同, 常用的产品评价体系有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价法, 德尔菲法, 因子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等。企业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 可进行灵活配置, 平衡不同体系间的优缺点, 找出最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 以提高产品开发的质量, 增强产品的客户满意度, 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Y公司的产品开发制度。Y公司为一家居家养老行业的服务运营商。由于居家养老在国内尚属于新兴行业, 消费者培育度低, 行业游戏规则和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因此该公司所应用的新产品大多基于外包供应商成熟产品的选型、修改, 以期达到快速量产、快速铺货、占领市场的目的。但是由于目前Y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 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产品评价体系, 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经常遇到产品选型缓慢, 项目频繁返工, 产品开发目标混乱, 产品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等问题, 给企业带来了时间和资金上的损失。
本论文作者根据Y公司业务特点以及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现状, 从市场规模, 竞争者状况, 消费者需求, 产品所应用技术等方面, 分析Y公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用模糊评价法 (FCE) 确定选择结果, 建立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评价体系, 即结合供应商管理和软硬件产品外包项目管理, 综合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预期的市场收益, 确定适合Y公司发展的产品方案, 并合理分配开发资源。提高Y公司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现有产品评价体系的完善
按照产品开发的一般思路, Y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大体分为产品构思、方案筛选、可行性分析、产品试推广、量产上市等阶段。产品评价体系作为一种决策工具, 主要应用在上述流程中方案筛选、可行性分析、以及产品量产前的最终审核等几个阶段, 贯穿于新产品开发的始终。
该体系建立后, 将在Y公司“体况监测”类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予以实施, 同时从时间、成本、质量三个方面对应用评价体系前后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对比, 用于评估该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 并对利用评估数据对此产品评价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本论文认为, 针对Y公司的产品评价体系研究, 在相似领域同等规模企业的产品开发工作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可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提高评价的工作效率。
构建与开发 篇2
孟繁增,刘龙江,修学强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2)
摘要:本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流程和主要内容,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与动态调整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0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2)够用为度原则。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职业性原则。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4)特色发展原则。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图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组建开发团队、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运行、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下面就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3.1 组建开发团队
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我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整合的合力,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机电工程学院自陕西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聘请11位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4人,组成了17人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3.2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我院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主要对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航天科技○六七基地165研究所、宝鸡秦川机床厂等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陕西作为一个国防工业大省,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大量使用的特种设备及专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发组依据调研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3 进行职业分析
专业开发组依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确定了32项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1)专业特色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等几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为一体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2)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3)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型,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3.4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借鉴和扬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课程开发方法、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来加以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其开发思路是:从调研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再到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并排序等步骤加以开发实施。
3.4.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专业特色,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4.2 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先进制造业的工程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依托军工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①依托以船舶第872厂为核心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在校内外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②依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③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文化素质培养、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进行科学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图2 “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4.3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和基本结构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局限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双证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图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3.4.4 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吸收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倡导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中按照“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具备课程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图4 融“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3.5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的“排列组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3部配套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1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籍管理与毕业标准)、学分替代、编制说明等12个部分。
3.5.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
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和素质教育拓展领域等六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及“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
年”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讲授课时为1537学时,实践课时为1342学时;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所占比重约为20%,专业基本学习领域和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约所占70%;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约占10%;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课内总共146学分,公共拓展学习领域、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军训合计16学分。
3.6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动态调整
3.6.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1)整体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和按照什么顺序教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了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组建了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采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等评价指标。
(2)分项评价。①依据与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制定方案的依据、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模式等评价指标;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目标的支撑作用、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职业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证书对职业能力的体现度等评价指标;③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序设置、核心骨干课程定性、核心骨干课程描述、课程考核要求、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等评价指标;④实施与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支撑、师资配备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方案等评价指标。
3.6.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PDCA循环程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控制下,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管理。在有序的循环运行过程中,依据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语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践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已从宏观开发层面深入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及课业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循环反馈系统,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2009.[2]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GH0903022)作者简介:
姓名:孟繁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04,籍贯:河北任丘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 院长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刘龙江,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1,籍贯:陕西户县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机电系统控制、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修学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11,籍贯:河南南阳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工程学院 院长
构建与开发 篇3
新课程要求学校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由技能熟练型,发展为自主研究型;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使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迈向课程领导,服务于师生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的广大干部、教师以对教育改革的极大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改革实验和理论探究,在对已有办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初步构建起了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校新课程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策略和保障系统,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借鉴性。
本刊将连续刊发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有关新课程改革的4篇文章,与广大课改实验校进行交流,共同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学校,学校“个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核心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正确理解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同时,课程也是学校实现自己教育理想、培养人才的载体和手段。事实上,只有当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有效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又形成和开发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形成学校课程体系,才算是实现了本次课改提出的目标: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理念,重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个人差异的课程体系。由此可见,以学校为本的 “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1.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解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抓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办学定位、达成课程改革目标”的机会。
我校是一所刚转制不久的农村普通高中校,与一些示范高中校相比,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高一年级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在吃透“课标”和“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现状的前提下,采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形成多种形式的“校本化课前导学”,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实现最佳发展设置阶梯,在实现稳步提高的同时,增强自信。经过实践,这个“校本化导学”逐步成为富有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系列活动可以 “课程化”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广义的“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专题活动,而且包括某些学科学习进程中的“阶段性”活动,随着一个个“小课程”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整理,“课程体系”自然会逐步形成。
例如,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高中校,学生一周5天在校,周末回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拉近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形成较强的教育合力,高一年级以第一学段考试动员为载体,进行了主题为“感恩”的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回来后写一篇感想;语文学科教师布置了一篇“我与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心理学科教师组织学生看了一期“长大了不容易的”电视节目;班主任利用班校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了一篇“母亲的一生为你做了什么”的文章,在第一模块考试结束的家长会上,学校组织所有的学生给父母鞠了一躬。家长会后,父母又给学生写了一封回信。这一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我们不难从整个活动组织中看到这样一些特点:其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其二,注意到为实现目标而必需的资源开发和整合应用;其三,从让学生能充分参与活动、获得体验出发,精心设计了活动进程,留下了学生体验、实践的足迹;其四,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以此引导整个活动目标的达成。可见,这一活动的整个组织过程,具有鲜明的“课程要素”,原本似乎不甚相关的事物,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向整合、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东西。
3.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就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例如,我校教师的“八有”标准是: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具有坚实的业务功底,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具有顽强的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的教师都朝着这一目标努力,都在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标准,同时持续不断地在影响着学生,作用在学生身上,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这也是一门很好的课程。
“校训”在学校生活中,展示的是学校的办学方向,规定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凝聚而成的是全校师生的主体精神。我校的校训是:“据德、精艺、笃志、报国”。每年在高一新生入学教育时,校长都面向所有的高一新生解读校训。
4.深入挖掘地方课程资源
在形成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重新认识“课程资源”概念,通过开发、整合等途径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个性、发挥特长、互通有无,是每一个学校都不可回避的。
我校地处房山区的郊区,是一所封闭寄宿式学校,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利用房山区的丰厚历史资源、人文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建立了以房山区旅游局、林业局、土地局、水利局、环境保护局、文化馆、农委、经委等12个委办局及其下属单位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基地。2002年,我们就制定了《房山区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分为校园型和地区型两部分,下分社会生活类、自然生产类、校本资源类、学科类四大类18个方面。人的资源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我校在2007年又建立了包括有82位高级专家的资源库,囊括了房山区各行各业精英人才。
我们还建立了昌平南口军训基地、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作为德育课程教育基地,又确立了原子能研究院四〇一所、污水处理厂、龙骨山猿人遗址、地震防震减灾学生科普基地、韩村河生态农业园5个基地。
二、优化师资队伍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保证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学校课程体系是否有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应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并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保障课程体系构建。
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首要内容。我校开展专题培训,搭建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平台。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文件,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展开教育观念讨论,逐步提高认识。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而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师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熟悉和形成习惯的教学方式,并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学业评价者向学习促进者、课堂合作者、学生成长记录者转变。
拓宽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解和延伸。所以,我校提出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上不断拓展、更新的要求,从而使他们自觉充电,并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不断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领域,以适应学校课程体系的需要。我校积极引入校外资源,聘请专家顾问,拓展教师研究平台,并坚持教科月制度,搭建教师教科研成果交流展示平台。
培训和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一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岗前培训、岗后练兵、师徒帮带、个别指导等形式,面向青年教师进行适应性培训;通过技能竞赛、校本教研、课堂评价等形式,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发展性培训;通过教育专题论坛、骨干教师展风采等形式,面向骨干教师进行主体性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
我校是一所农村全寄宿普通高中校,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英语口语差,文学素养相对较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住校。所以,学校在完成知识传授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为此,我校开设了“生活技能型校本课程”;针对高一学生面临新课程改革压力,学习任务比较重,因此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我校开设了“身心健康类校本课程”;现高一年级开设的“我学我说——疯狂英语”校本课程,结合了我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口语水平较低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英语的语言功能,授课方式采用了游戏、采访、小组交流、情景对话、表演等课堂活动方式,授课内容由易到难制定了个人简介、日常用语、英语幽默、娱乐休闲、明星偶像、友谊等6个主题,参考《洋话连篇》、《英语口语脱口秀》、《绿色通道》、《英语口语教程》、《品位英语幽默》等,选取教学内容,这门校本课程也为我校年轻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发挥口语优势的舞台。
目前,我校校本课程设置了4个领域,包含了35个科目,每个科目由若干个模块构成。
身心健康类:包括高中生活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礼仪养成、健身拓展、情感系列教育等科目。并计划编订《实验中学高中生活规划指导手册》、《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实验中学礼仪手册》等讲义。
生活技能类:包括实验一日生活、内务整理、烹饪常识、室内陈设设计、科学栽培、服饰搭配、理财与投资、家电的使用与维护、交流技能等科目。已经编订《寄宿制高中学生一日生活指导手册》、《房山区实验中学入学教育实施方案》等讲义。
人文素养类:包括学做真人、科技发展史、美学初步、法制教育、经典赏析、新闻采编、朗诵、演讲与口才、时政要闻点评、书法与绘画、龙乡文化、实验故事、语言文字、名人简介等内容。计划编订《经典赏析》、《时政要闻点评》、《龙乡文化》等讲义。
科学素养类:包括生命科学、学习策略与方法、环境与资源、生物实用技术、我学我说——疯狂英语、计算机应用、广告制作、竞赛辅导等内容。计划编订《学科竞赛辅导手册》、《英语口语教程》、《学法指导手册》等讲义。
从以上校本课程的设置看,我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学校的特色、龙乡文化特色、民族传统特色,既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又引导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也体现了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
构建与开发 篇4
关键词:技能培养项目,教学模块设计,技能教学体系
《动物繁殖》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现代畜牧业中承接其他技术的连接点。育种措施的落实、遗传规律的揭示、饲养对象的产生均离不开繁殖过程。根据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对动物繁殖技能的要求,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就动物繁殖技能培养体系的开发和构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一、《动物繁殖》课程开发应具备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方面坚持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职业能力, 在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育注重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职业能力, 养成职业习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坚持实践性, 从基础能力、能力提升及综合能力训练方面, 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主体进行项目情境教学设计。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建立的网络教学资源 (包括视频素材资料, 网络课堂, 教学、课件以及实训项目任务书) 公开提供给师生, 解决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岗位能力, 延展学习空间, 延伸学习触角, 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二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的实践内容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 并时时更新、不断扩充, 具有通用性、实用性和可替换性 (见下图) 。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动物繁殖》技能项目
原大纲在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 教学目标偏高, 联系生产实际不够紧密, 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以繁殖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 对标准内容进行重构, 使之与生产实际岗位对接 (详见下图) 。
三、以岗位关键性技术为引导设计教学《动物繁殖》课程模块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充分调查动物繁殖的生产流程, 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课程组教师共同开发、设计课程项目, 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拓展, 使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有机结合, 覆盖动物繁殖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技术。设计动物的生殖器官、生殖激素的功能及应用、动物的生殖生理、人工授精技术、发情控制与胚胎生物工程、家禽人工授精、宠物及实验动物的繁殖、动物繁殖力等八个教学任务模块 (例如下图, 以胚胎移植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块图) 。
四、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 构建了《动物繁殖》课程的技能教学体系
通过教师在企业生产中的锻炼和体验, 邀请企业行业中具有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 共同研讨, 确定课程的实训项目。实践课程所选取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于生产一线, 对于实用性很强的技术, 学生可根据发展需要选取猪场、牛场、羊场、鸭场和犬场进行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根据养殖场动物繁殖技术流程的岗位要求分5个实训项目, 16个工作任务 (具体设置见下面图解) 。训练内容覆盖了基本技能、人工授精、母畜助产与接产、家禽繁殖、动物发情控制等。
五、以工学结合理念整合《动物繁殖》课程内容, 实现“零距离就业”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陌生感, 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实现“零距离就业”。
创造一个企业化工作氛围, 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将传统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员工”与“部门经理”。学生分成小组并设立组长, 层层负责, 让学生有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感。要求学生填写工作过程记录和工作报告, 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 在考核上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也纳入其中。
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规定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前必须预习, 自行完成实训准备工作, 在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 不立即解答, 而是鼓励他们去进行思考, 争取自主解决,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训结束撰写实训报告时, 设计一些思考题, 其中有些题目要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才能解决, 最后独立完成自己的报告, 也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职业能力, 每个实训小组由2~5名学生组成, 他们相互间必须团结协作, 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训项目的各项操作, 经过几个项目的训练, 都有很大的改进。实训中有些设备、器材需要共用, 必须协调好。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推行开放的教学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综合创新训练, 课外自主学习项目, 学生可从书籍、杂志和网络收集资料。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社会实践, 让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利用开放实验的条件和课余时间, 可以自行参与实践训练。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工程项目, 如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六、《动物繁殖》课程实施中采用分层次、阶梯式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动物繁殖课程教学的设计, 采用了分层次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分为三个层次,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技能强化职业鉴定三个环节逐步强化技能, 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及职业技能工种要求 (见下图) 。
七、评定《动物繁殖》课程采用一套结合过程考核的多层次、立体式评价模式
动物繁殖课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 已建立了一套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分三部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
平时考核:从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 通过预习、实训准备、记录、操作、结果和报告、考勤等几部分进行评定, 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和道德等, 也纳入考核范畴。
技术理论考核:是动物繁殖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闭卷笔试, 从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的动物繁殖技术理论题库中抽题, 可检验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构建与开发 篇5
一、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相关概述
1.悠久的历史是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摇篮。黔北仡佬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的高贵品质,每逢过节的时候,黔北仡佬族的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并且,黔北仡佬族在劳作中创新出了多种体育项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另外,黔北仡佬族人民信奉道教和自然,在祭祀的过程中主要以祭祖为主。并且,黔北仡佬族人民认为自然现象中蕴含着生命意志和生命的灵性,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影响。因此,他们采用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来娱乐神灵,祈求保佑,宗教成为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项目。黔北仡佬族的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打篾鸡蛋、牛撵牛、打花龙、踩堂舞、跳海、傩戏、板凳拳、档把、高台狮舞、仡佬毛龙、仡佬族祭祀舞等。其中,档把、高台狮舞、踢毽子等体育项目来源于生產活动中。傩戏、仡佬族祭祀舞等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打篾鸡蛋、打花龙、跳海等来源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踩堂舞、牛筋舞等来源于当地的民族风俗。另外,按照功能和表现形式来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主要分为以傩戏、祭祀舞、踩堂舞为主的宗教祭祀类,以打篾鸡蛋、打花龙、抢花炮为主的竞技对抗类,以高台舞狮、档把、舞毛龙为主的技能表演类,以跳海、踢毽子为主的嬉戏娱乐类。
二、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1.体育组织管理与政策实施现状。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的文化体育部门深入挖掘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当地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发扬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
2.当地居民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满意度。虽然,部分黔北仡佬族人民对民俗体育文化感到十分满意,认为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但是,在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下,很多黔北仡佬族人民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感到担忧,希望政府能够积极创新,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改革,保证黔北仡佬族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地域环境的影响。黔北仡佬族的人民生活在贵州的边远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各地的气温相差也比较大。因此,黔北仡佬族人民受到的中原文化影响较小,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这些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能够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为黔北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增添欢乐。
2.宗教祭祀活动的影响。黔北仡佬族的先民认为世间万物是有灵性的,因此,他们在遇到病痛和天灾时会烧香祈求消除灾难。并且,祭祀是黔北仡佬族的重大活动项目,每逢春节、吃新节、仡佬节等节日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例如,高台舞狮、傩戏等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教祭祀活动。
3.人口变迁的影响。黔北仡佬族先民很早就定居在贵州境内,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策、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黔北仡佬族人口大量流失,很多黔北仡佬族居民流落到其他地区。因此,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中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黔北仡佬族人口迅速恢复,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西方的篮球、田径、游泳、排球等体育运动逐渐融入到我国的体育运动中,成为我国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并且,现代体育的发展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形成了严重的冲击。黔北仡佬族群众平时参加的都是现代体育项目,只有少部分人选择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项目,导致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5.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新农村建设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黔北仡佬族人民的业余生活,促进黔北仡佬族体育文化朝着休闲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
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策略
1.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应积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坚持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此,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应积极吸收现代体育的特点,增强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特征,使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现实生活相协调。并且,当地政府应积极探索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结合点,充实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丰富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形式,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科学发展。
2.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当地政府在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贵州政府应积极加大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支持力度,引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健康发展。为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制定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政策,规定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为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另外,当地政府应加大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将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引入到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完善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为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加强理论学习。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学习,整理改造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使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与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相适应。并且,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培养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人员和文化传承人员,深化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促进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发展。
4.与学校体育相结合。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应加强重视现代体育的发展现状,积极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增强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性和健身性。为此,当地学校应深入挖掘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向学生讲授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介绍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的相关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另外,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应该以高校为依托,积极培养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并且,高校应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使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实现由宗教化、民间化到系统化、规范化的转变。
5.与体育旅游相结合。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应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向外界展示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且,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能够加强其他地区人们对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了解,促进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
构建与开发 篇6
关键词:新项目团队;新产品;设计开发流程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2-0025-02
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现代企业普法工作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北京市金正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在做好依法治企,依法从业的同时,高度重视普法工作。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利用互联网交互技术,开展了“金正微普法”系列活动,一年以来共分享各种法律小案例50余个,新法解析2部,法律疑难问题解答3次,在企业中建立了良好的学法用法的工作学习氛围,对促进知识型学习型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员工对这一活动都表示收获颇丰。
1 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普法推送到员工身边
现代企业的办公环境早已摒弃了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文件处理都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已经非常普及。OA协同办公系统、内部微信平台等软件的出现更是让企业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灵活。OA协同办公系统和内部微信平台目前正被大多数企业广泛使用。
2013年金正公司引进了OA协同办公系统,这一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更为普法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OA协同办公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工作流概念,使企业内部员工方便快捷的共享信息,高效协同工作的办公平台。该系统具有规范流程、信息共享、便于跨部门合作,提高管理效率,缩短管理半径,利于实现全面调动企业资源为实现相同目标而协同合作的优势。在一个企业中,每个名员工都拥有一个OA账号,该账号附有与该员工所处岗位相匹配的权限,他的一切工作流程及工作痕迹都可以通过该系统瞬间送达和留存。
普法工作就是利用OA协同系统的优势,将员工编织在普法工作的环节中去,让每名员工在自己的客户端就可以收到普法教育的内容,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和需要进行学习。同时,这一技术的在普法工作中的应用也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员工可以在自己的平台对普法工作的形式,普法活动的内容甚至自身对普法工作的看法发表意见,大大拉近了活动发起者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所有的问题与答案也会在员工中同步分享,第一时间将员工带入情景,参与活动中来。
OA协同系统的知识管理功能也为普法工作系统化、科学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将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于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块中,员工可以随时调阅。同时,企业在进行制度整理修订时也可以方便参照相关文件内容,避免错漏,更好的完成制度的过度安排,科学的确保企业制度整体性和完整性的实现。
2 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普法工作协助业务 提升
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不同,普法工作在内容上也应该有所侧重。集团总部应以公司法、证券法、劳动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为普法重点;生产型企业应以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环保法等为主要内容;工程建设型企业应以建筑法、招投标法等建筑领域法律法规为主;服务型企业则应以合同法、商标法、侵权责任法等为主。
金正公司是一家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企业,因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如何有效抵抗风险,进行风险防范始终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企业管理者更将“事前防控”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合同法、担保法甚至刑法等涉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普及教育成为是公司普法工作内容的重点。
“金正微普法”系列活动一年来推送的50多个小案例中有近一半的案例是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涉及保证、抵押、质押、合同等员工日常工作需要的各个领域。使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让员工在阅读案例时可以有效的结合自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思考,使普法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公司法律部门还把普法工作与合同审查结合起来,在进行合同审查时,不仅修订合同条款,还对合同承办人员进行合同法律宣传,让员工明白合同条款修改的用意,今后如何避免错误,使员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到审查一批合同,培训一批人员。
经过普法工作的开展,公司员工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到了一定提升,同时也促使公司业务业绩不断增长。
3 关注员工切身利益,普法工作促进构建和谐企业
现代企业不仅承担着提供产品服务的企业责任,也同时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企业将普法融入到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中来,无疑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为此,企业在普法内容中加大与构建和谐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大力宣传与构建和谐企业有关的法治理念。
现代企业的员工普遍知识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和自我维权能力,想要更好的化解矛盾和纠纷,普法工作就要密切关注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例如,“金正微普法”系列活动就关注到企业适龄女员工较多的特点,专门针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女职工的特殊保护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帮助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为潜在的矛盾提供一个化解渠道,使矛盾在无声无息中得以解决,让和谐在互谅互让中得以实现。
4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普法工作与时俱进
普法工作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员工本身,也需要把眼界放开,对社会热点问题予以关注。企业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作为改革转型的重点领域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及时的了解和掌握新的法律法规将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普法工作也应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尤其应该关注对社会发展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新的法律法规甚至司法解释。普法工作的与时俱进不仅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前瞻性的决策依据,同时为员工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好的法律指南。例如“金正微普法”系列活动中,开创了“新法速递”专区,对新出台的关于“民间借贷”、司法执行等司法解释进行宣传,让员工和企业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法律新动向,便于开展工作和管理决策,让普法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5 普法工作长效化,营造企业法治文化
传统的普法工作常常以“法制宣传日”“法制宣传月”等集中式普法教育为主要形式,而要真正取得更好的普法效果,让法治精神,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日常宣传工作的作用不可小觑。“金正微普法”系列活动采取每周一个小案例或小专题的形式,以案说法、大众讨论,实现了普法工作的长效化、日常化。每周固定的时间,员工都会收到推送到自己平台的普法教学案例或者专题问答的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教与熏陶相结合,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原有的集中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固定下来,最终形成了以“金正微普法”為品牌的特色普法活动。该活动让员工每周都能获得新的法律知识,有新的思考,在其中营造了良好的学法用法的氛围,形成企业特有法治文化。
参考文献:
[1] 闫新学.借“五五”普法东风 固风险防范体系——普法与企业经营管 理谈[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
企业内部网络化管理的构建与开发 篇7
1 网络规划
作为企业的一个工业园区, 对内构建企业局域网, 对外应能联入外围工业区和外围厂, 这两点在网络规划时都应考虑到。因而根据此特点和公司各单位的部门划分, 园区内电脑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用电脑, 二是管理用电脑, 三是财务用电脑, 四是劳资系统电脑。其中, 办公管理用电脑数量最多, 相互交流也较多。经过分析, 我们将企业局域网按应用类型分为对应的四个子网:生产子网 (LAN1) 、管理子网 (LAN2) 、劳资子网 (LAN3) 和财务子网 (LAN4) 。这四者连接起来构成企业的主干网。
网络规划如下:LAN1网段为192.1.31.XXX, LAN2网段为192.1.30.XXX, LAN3网段为192.1.70.XXX, LAN4网段为192.168.200.XXX。每个网段的第10个地址保留用作主控域服务器, 并将30网段的第11个地址用于工业区的内部WEB服务器。企业主干网的拓扑图如下所示:
根据公司的园区规模和实际需求, 我们选用Windows2000或Window s 9X对等网, 优点是连接简单, 操作方便, 成本低。连接方式我们选用了星型结构, 它的优点是连接简单, 维护方便, 稳定性相对较高。需要的连接设备有8-24口的交换机、网卡、光纤转换器、光纤、双绞网线等, 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 在通讯光纤的入口采用带路由的转接器。
2 网络实施
网络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网络设计, 网络布线和网络软件的编程配置。
2.1 网络设计
应根据网络的规划方案, 对工业区的网络进行统一布线设计。哪些地方需走光纤, 在哪个单位设立链接点最经济简便等问题作为最优先考虑。
2.2 网络布线
布线按照已设计好的方案进行。首先从各信息点向交换机配置位置处进行布线, 在每个汇合处将线束紧, 并用合适规格的槽板或套管加以保护, 网线中间不能打折应尽量保持平直。其次是双绞线两端RJ45接头的制作。
2.3 网络配置和软件编程
2.3.1 IP地址的分配
在网络连接中, 选中“TCP/IP”属性, 按规划的网段输入各PC的地址和子网掩码。
2.3.2 管理应用软件的编程
工业区各生产厂 (包括外围厂) 根据各自的管理性质, 编制完成内部生产管理系统并通过内部局域网服务器建立局部数据库。工业区程序员完成工业区信息发布平台和管件合同、成品库管理等系统, 最后统一规划联网合并, 使工业区各厂通过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 各类生产、运输计划的下达、日报表数据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快速传送, 从而取消频繁的传真发送。
远程数据库客户端或本地数据库客户端通过Internet或局域网与中转服务器建立连接, 中转服务器保存各客户端的动态IP地址;远程数据库要求与本地数据库交换数据, 中转服务器在两者之间建立一条暂时的通道;通过远程数据库与本地数据库通道完成数据交换。
3 生产子网的开发建设
现在, 智能化、数字化、无纸化管理已成为全球的趋势, 那么企业管理自动化, 绝不局限于办公管理的自动化, 管理与现场工艺数据控制一体化才是当前自动化网络系统的主要特征, 它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可视性、交互性、远传性、实时性为重点。所以, 生产子网的开发建设应作为最后网络建设的重点。
可用现行仪表计量控制设备组网的可行方案有: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集散控制系统和分散型控制系统 (DCS) 。根据冶金行业仪控计量设备检测分布点广, 工艺控制点多等特点, 综合分析后认为采用分散型控制系统较为合理。
XDPS分散型控制系统是一套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工业信息技术网络产品。由于其具有灵活的模块化设计, 合理的软硬件配置功能和易于扩展的特性, 因而正逐步取代常规的盘装仪表和PLC的控制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种工业领域对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的需求, 较好的实现网络和信息的“全厂一体化”控制方案。具有自主灵活的组态软件和防火墙功能, 有效地杜绝和病毒和外部程序的入侵, 保证了其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由此可以看出, 由其组成的MIS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 可以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下端 (实时采集网段) 为生产工艺操作人员 (冲天炉、离心机、煤气发生站等) 提供实时监控信息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灵活的操作功能。上端通过管理网络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线信息和处理后的信息, 此外还提供设备数据、财务及办公自动化所需的能源消耗、物资计量等非实时信息, 从而为控制企业成本, 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供重要而真实的数据。同时,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能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改进方案, 使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更具科学性, 为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该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利用计算机及通信技术, 使企业内部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具体叙述了企业内部管理网络构建的具体做法和部分子网的开发思想。
关键词:企业管理,网络,安全性,联网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清君等.企业网组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2]徐强等.网络基础知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与开发技术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构建,开发技术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和重要举措。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采取网上申请,网上评审以及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的形式。所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也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在线学习的平台;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
我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在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网站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笔者结合我院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经验,从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推进课程改革,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
精品课程网站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评审、建设、验收过程中,课程网站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下面几方面对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进行探讨。
1.1 明确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定位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网站进行需求分析,明确课程网站的功能定位。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精品课程网站应当是一个功能齐备的网络教育平台,是一个基于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与交互式学习的系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主题学习资源和进行互动式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网上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等。
1.2 设计精品课程网站的风格
风格是独特的,是站点不同与其他网站的地方。无论是色彩还是技术或者是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这个网站的独特之处。网站的风格包括很多方面诸如网页的分辨率、站点的标志、字体、色调、文字、内容等许多方面。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型的网站,因此风格定位于简约大方力图做到清爽宜人。色彩总的应用原则应该是“总体协调局部对比”也就说主页的整体色彩效果应该是和谐的,只有局部的、小范围的地方可以有强烈色彩的对比。在色彩的运用上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主色调。不同的主色调有着不同的含义,给人各种丰富的感觉和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喜悦、庄严;黄色象征着高贵、富有、灿烂、活泼;白色象征着纯洁、简单、洁净;蓝色象征着天空、清爽、科技;绿色象征着植物、生命、生机等。如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制冷流体机械》采用了蓝色作为主色调,《涂料分析与检测》采用了黄色作为主色调,《电子产品制造工艺》采用了灰色作为主色调,所有这些网站的风格设计方面都值得参考与借鉴。
1.3 规划精品课程网站的架构与使用功能
好的网站架构会使访问者对所展示的内容结构有一种清晰的感觉。首先,设计者应当站在广大的访问者———教师和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网站的架构。其次,在设计网站的架构时要把重点内容放在显眼的区域。再次,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网站架设要求,参考相关建设经验,要对网站的内容进行栏目分类与整理,使栏目明确、清晰、合理。如,课程网站的一级栏目应包括首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课程资源、工学结合、考证培训等。另外为了方便专家进行评审,还应单独列出带有明显标志的导航,如申请表、课程设计、说课录像、课程资源等。
从使用功能方面来说,精品课程必须具有网络教学功能。精品课程网站除了具备电子教材、大纲、教案、习题库、教学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音频等基本的教学资源外,一般还应设计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如,在线答疑平台:可以采用讨论区、电子白板、论坛、QQ群、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间建立多向异步在线交流。学生可以对课程的某些主题在网上在线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也可以向教师提出有关课程的疑问。又如增加作业测试系统平台,作业测试系统应包括教师的出题、发布、评阅作业,学生提交、查看作业批改情况、修改作业等功能。
2 精品课程网站使用的开发技术
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下面从服务器架构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流媒体技术以及网站后台管理技术几方面进行介绍。
2.1 服务器架构技术
在网站需求分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所运行平台的服务器的架构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对于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来说是无论从安全性能还是后台使用的数据库技术它的要求都比较简单的。如我校自行开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涂料分析与检测》,其采用的是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架构模式,客户端运行环境为Windows 2000/XP+IE5.5以上版本,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Server2000+IIS5.0+ASP框架,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
2.2 网页设计与制作工具
网页设计与制作工具的使用中,Photoshop、Coredraw主要用于网页版面的设计;FrontPage和Dreamweaver主要用于网页制作与处理。FrontPage是微软的Office中的一件组件,Dreamweaver是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网页三剑客其中的一个软件。网页三剑客还包括用于排版与图片处理的Fireworks、用于制作动画的Flash。
2.3 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
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中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精品课程之所以成为精品不仅因为它具备直观易学的特点更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从简单易学的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的应用到FLASH、3D MAXS等复杂软件的操作,看得出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这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4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StreamMedia)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地发展正逐渐成为网络架构的重点。流媒体也就是在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展状况下孕育而生了。在制作精品课程网站视频录像时就要充分发挥流媒体技术的作用。流媒体视频文件支持在线播放现场直播。常见的流媒体视频的格式有RM、RMVB、ASF、WMA等。经常使用的视频转换工具有CanopusProCoder-v3.0H,作为广受赞誉的编码转换软件的领先者ProCoder3具有广泛的输入输出选项、先进的滤镜、批处理功能和简单易用的界面。不管您是为制作DVD进行MPEG编码或为流媒体应用进行WindowsMedia编码或是为了NTSC和PAL之间相互转换,ProCoder3都能快速而方便地进行视频转换。
2.5 精品课程网站后台开发技术
随着网站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都采用具备后台管理功能的交互式设计方式,其使用技术有ASP、JSP、PHP。Active Server Pages即ASP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类似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识语言)、Script(脚本)与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的结合体。它没有提供自己专门的编程语言而是允许用户使用包括VBSCRIPT、javascrip等在内的许多已有的脚本语言编写ASP的应用程序。ASP的程序编制比HTML更方便且更有灵活性。它是在WEB服务器端运行,运行后再将运行结果以HTML格式传送至客户端的浏览器。因此ASP与一般的脚本语言相比要安全的多。JSP(Java Server Pages)是由Sun Microsystem公司于1999/6推出的新技术,是基于Java Servlet以及整个java体系的Web开发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建立先进、安全和跨平台的动态网站。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超文本预处理器)是一种易于学习和使用的服务器端脚本语言,是生成动态网页的工具之一。它是嵌入HTML文件的一种脚本语言。其语法大部分是从C、JAVA、PERL语言中借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目标是让WEB程序员快速的开发出动态的网页。它是当今INTERNET上最为火热的脚本语言,只需要很少的编程知识就能使用PHP建立一个真正交互的WEB站点。
3 结束语
总之,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网站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教学成果,促进各校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笔者认为,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方面除了要熟悉网站的构建过程和其使用的开发技术之外,在处理好课程网站内容的保密与开放的关系,注重教学录像的内容构思和质量,建立互动式试题库以及提高互动答疑系统的使用率等方面也是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绵森.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2]李仕梅,龚盛昭.基于Web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维护[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构建与开发 篇9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公司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掌握网络安装、测试与管理以及网页制作等信息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安装、维护等工作的,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为指导开发和实施,是帮助学生获得计算机中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课程,是形成中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能力的重要阶段。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规划、设计、实施、维护和管理网络的职业能力,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网络管理员向更高层次的企业网络工程师或主管等岗位迁移的重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标
2.1 总体目标
开发与建设适应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与改革,开发一系列课程相关的资源材料,并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网络构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准网络管理员”这两大角色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人才的技能需要。
2.2 具体目标
1)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资料收集,形成课程定位、实训大纲、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参考资料等一系列教学资源;
2)按照教学设计思路,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开展实训教学,录制课程录像,研发出针对性强、具备操作性的具有中职特色的校本实训电子教材和实训电子指导书;
3)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教与学的便利。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1)课程任务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组建的基础知识、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网络应用服务器的构建、网络安全基础、网络规划设计与管理维护知识等。让学生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正确完成常见网络的网络规划;能初步根据网络工程的有关规定正确完成常见网络设计与组建实施;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正确选择网络软件、硬件设备的选型和掌握常用软件及网络管理命令进行网络性能测试以及网络故障的诊断、排除。
2)设计思路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项目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设计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行业实践3 层递进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学生掌握网络管理员的基本职业能力。
3)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安装简单的网络设备、配置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网络环境维护、硬件设备管理等。
学习任务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小型网络构建、中型网络构建、Internet接入、无线局域网构建、多园区网络互联、安全校园网构建。内容涵盖了组建SOHO型网络、构建办公网络、网络服务器的搭建、多办公区之间的网络连接、部门间网络的安全隔离、全网络的互联互通、校园网接入Internet、代理服务器接入技术、安装无线网卡、安装家庭无线网络、安装校园无线网络、动态路由实现区域网的连通、OSPF路由实现区域网连通、安装杀毒软件、保障网络设备的安全、保障网络区域安全、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等。
完成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能安装网卡和配置IP网络地址;能测试家庭网络连通性;能调试和管理网络交换机;能调试、排除交换机局域网出现的问题;能共享网络资源;能在网络中搭建FTP服务器和在网络中安装网络打印机;能使用交换机级联技术和配置交换机链路聚合技术;能配置交换机的冗余链路;能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能跨交换机实现VLAN通信;能配置管理三层交换机,能实现全网互通;能使用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技术;能使用企业网和校园网专线接入技术和配置代理服务器技术;能正确安装和调试无线网卡;能搜索无线网络信号;能安装和配置无线对等网络;能配置和管理无线AP;能安装Infrastructure无线模式网络;能在网络中终端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能学习配置交换机端口的安全和配置交换机端口安全地址的绑定;能配置标准的ACL技术和配置扩展的ACL技术等。
4)实施办法
(1)学习组织形式
教学环境在一体化电脑机房中进行,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每周4节,共17周,合计68个课时,在排课中,采取2节连堂(2+2)的形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并应向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网络资源、教学视频、素材库、实训指导书等学习资料。
(2)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特色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等。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5)教学评价
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学生提交作品(项目)的评价得分,由教师评定、学生自评或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成,教师的评定从学生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否符合职业要求规范、是否能进行简单的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否符合客户的需求及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从掌握的技能、自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互评从是否按要求排除网络故障、是否与队友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以及对小组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2 制作多媒体资料: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职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鉴于市面上中职教材种类繁多,以及与学生及教学条件不切合实际的情况,可邀请企业行业专家联合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编写教材。
根据锐捷厂商提供的学习材料和技术文件,针对本课程进行了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修改,共分为6 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了实践案例和演示文稿。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制作电子教案。内容主要包括客户进行双机互联设置,并进行文件或打印共享设置;利用二层和三层交换机为客户构建小型、中型局域网;利用路由器为客户接入Internet、组建多园区网络、保护网络安全。
3.3 制定实训教学中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建设实训环境
课程制作教师实训指导书及学生实训手册。建设实训教学环境:
3.4 制作其他多媒体资源
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更多教学资源的支撑,包括制作课程录像和教学动画,制作案例库、行业资料库、锐捷厂商配置文件、在线测试题,搭建精品课程网站等。
4 项目研究主要结论与观点
针对课程标准、实训大纲、教学资源等建设目标,通过建立电子教材、课件、录像、实训指导书、测试题,加强和提升任课教师的计算机网络项目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网络专业能力进行强化与训练,从内容到课程,从课程到活动,从途径到形式、方法,构建科学的中职生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体系,使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同时,着力构建与提升课程改革这一目标与学生实习就业、市级和区级学生企业网竞赛相适应,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理论联系实际。原有市面上的教材无法满足我校实际情况,为此我专业组织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教学手段先进。课程中涉及重要的网络设备搭建采用锐捷厂商设备进行演示和实操,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了有关解决硬件和网络故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查找对策、解决问题能力。
5 今后研究设想
1)加强“师资”培养。鼓励教师推广新教材、教法的同时进行大规模针对性强的专业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出省、出国培训,开阔教师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科培训的同时,注重教育管理方面的培训;将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让教师与行业培训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2)注重实训项目更新。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更新网络项目内容来完成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3)加大成果宣传力度。将课程资源网站扩大推广区域,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4)研究微课教学需求。制作微课视频丰富中职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摘要:该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原则,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内容,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任务设置和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新思路,促进了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完善,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的目标。
关键词: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精品课程网站,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构建与开发 篇10
绿色开发的理念和模式
翟镇煤矿构建绿色开发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加快技术进步为突破口, 以调整优化生产组织方式为重点, 建立完善绿色开发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积极探索主动型的生态治理道路, 促进稳产高效与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 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翟镇煤矿认为, 实施绿色开发管理, 就要深刻认识与煤炭开采相关的各种自然资源的价值, 尽可能减少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它资源的不良影响, 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即努力实现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最少,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最优, 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最好,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
在绿色开发管理理念指导下, 翟镇煤矿设计了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绿色开发管理模式。如图所示。
绿色开发的措施及成效
矸石减排和利用
实施矿井巷道“煤巷化”布置。矸石是采煤过程中开掘出的岩石。以往在采区设计时布置的岩石巷道较多, 形成了大量的矸石排放, 在地表堆积成大面积的矸石山, 既占用了土地资源, 又影响了矿区景观。为此, 翟镇煤矿从革新采区巷道设计入手, 积极推进采区“煤巷化”布置, 近年来共减少岩石巷道掘进2242米, 不但减少了大量的矸石排放, 而且直接创造效益300多万元。
研究应用矸石充填技术。翟镇煤矿坚决摒弃传统的“生产——排放——治理”的老路, 积极采取“生产——治理——利用”的科学方式, 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研制了适合本矿地质条件的矸石充填设备和工艺, 使得井下矸石不再运到井上, 直接用于采空区的充填, 仅运输成本一项就已节约资金161万元。与此同时, 还将过去排放到地面的矸石重新运回井下充填采空区, 有效减少了地面矸石的堆放。矸石充填技术的应用, 减少了采动影响土地面积近1500多亩, 少支付道路、房屋等各种经济补偿资金300多万元。
建设煤矸石热电厂。翟镇煤矿投资4700万元建设的矸石电厂, 每年可消化矸石、劣质煤7万吨, 年发电3.6万兆瓦时。矸石电厂每年产生的4.7万吨灰渣, 全部供应新矿集团水泥公司生产水泥, 年创收75万元。
塌陷区治理
翟镇煤矿有两个塌陷区, 常年积水面积都在二三十公顷。如今, 这里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深水区放养着草鱼、鲤鱼等鱼种, 浅水区种植着菱藕、芦苇等经济作物, 近岸水面放养着鸭、鹅等水禽。在另一个塌陷区内, 还建成了三倍体毛白杨种植区、花卉种植区、蔬菜种植区、食用菌试验区和食品加工区, 重建起良好的生态系统。
水资源综合利用
聘请测漏专家对供水管路进行探查, 堵塞了供水漏洞。对综采维修车间蒸汽采暖系统进行改造, 将冷凝成水回收再利用, 每年可节水7776吨。采用活性污泥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改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处理后的水用于洗煤、冲洗车皮和煤场防尘。对洗选厂动筛车间的煤泥水进行了综合整治, 新建一座集水池和排泥泵房。煤泥水从集水池经排泥泵房和排水管路, 进入洗选厂尾矿煤泥水处理系统, 经浓缩池沉淀输送到压滤车间压滤, 实现了煤泥水闭路循环使用。废水闭路循环每年节水20多万立方米, 减少资金支出50多万元。
完善绿色开发运行机制
为保证绿色开发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 翟镇煤矿成立了由矿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绿色开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成立了绿色开发体系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
积极实施“借脑工程”, 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目前已与国内6所知名大学和4个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与美国、南非、乌克兰、波兰、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企业开展了技术交流与合作, 为推动绿色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为保证绿色开发的有效运转, 翟镇煤矿建立了专业部门负责——技术部门设计——全员参与创新——责任单位联动一条龙式的运作机制。先后制订了《绿色开发管理实施办法》、《科技工作管理考核和成果审评奖励办法》、《科技创新管理考核办法》、《管理创新管理考核办法》和《优秀业绩奖管理考核办法》, 为绿色开发管理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创新并实施绿色开发“GDP”绩效管理。绿色开发“GDP”指标分为主导项、参与项、激励项和否定项。主导项指标包括无矸化巷道掘进量、巷道降矸量、矸石充填量、以矸换煤量、矸石废弃物回收利用量、污染物排放量、循环水资源利用量、污染物达标排放量以及新技术应用等;参与项指标主要包括材料支出量、科技创新项目费用使用和定额考核等;激励项指标包括独有的创新技术奖励以及上级表彰奖励的证明文件;否定项指标主要是对主导项控制失衡的考核, 是否决指标。这些指标层层量化分解, 落实到有关单位和部门, 纳入到部门经理任期责任考核目标之中, 坚持月检查、季考核、年评比, 并将考核情况记入单位、部门、个人绩效档案, 作为评先晋优、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各基层单位按结算工资总额的1%提取创新基金, 引导员工挣“创新钱”, 激发了员工小改小革的热情。矿上每年拿出200多万元重奖科技项目, 对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一次性奖励6万元。翟镇煤矿还将市场机制引入采区设计、系统优化等技术环节和岗位, 通过量化其工作量, 按技术含量高低和所创效益大小支付个人薪酬, 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
培育绿色开发管理文化
绿色开发管理依靠的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绿色开发管理文化的熏陶。翟镇煤矿着重加强员工绿色开发管理的知识培训, 为绿色开发管理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采取主题辩论会、分析讨论会等形式, 明确“我”的责任, 实现责任归位, 将“要我绿色生产”转变为“我要绿色生产”, 全员达成“绿色管理, 责任在我”的共识。采取活动育人、培训育人、环境育人和典型育人的方法, 开展了以“绿色生产为了谁”、“工作为了什么”等主题教育活动, 编制了翟镇煤矿《绿色生产文化手册》等宣教材料,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养成教育, 使员工深入理解绿色生产的内涵, 引导员工增强绿色生产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团队, 建成了集教学培训区、体能训练区和拓展训练区于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全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总人数的34.9%, 高级工和中级工人员比例达到18.4%, 有67人取得了工人技师资格。每年举行两次绿色生产技术比武, 提升员工绿色生产的整体素质。
矿、区队、班组都分别制定了绿色开采愿景, 明确了1年、3年和5年的发展目标, 并分解成每月的小目标, 用以推动绿色开采愿景的实现。
构建与开发 篇1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
1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
1.1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知
我国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人士都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是由包工头层面开始做起,这样的职业发展历程使他们掌握了大量实际的工程管理经验,可是他们对于企业的管理确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他们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只关心企业当前的盈利状况,没有认识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对房地产企业进行规范的内部控制,无意中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1.2 内部监督不到位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虽然已经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但是却没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职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职权产生交叉,在部分事务的管理上却分管不明。这样的监管体制无法发挥出它本身的监管效力,会让企业管理结构变得非常松散,达不到企业预先设定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和管理的目标,这将不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
1.3 房企收入成本核算不够合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运行需要庞大的资金维系企业营运的资金链,而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进行的收入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收入成本核算时却不够规范和合理,对企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其独特之处,其营运所需的资金量大,资金回笼时间长,此次在每次的开发项目完成后都需要很漫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收入成本的核算,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常常对后期的核算造成影响,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收入成本核算产生不合理的现象
1.4 缺乏预算控制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项目时要进行必要的预算控制,才能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常有序的进行。可是由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有很多企业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初始没有进行严格的预算控制,这会造成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际成本远远超过成本预算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将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紧张更有甚者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1.5 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事件,很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并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缺乏面对风险的应对机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大,而开发项目所涉及的环节多而复杂,如果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不进行风险控制将会大大增加企业在运营项目时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
2.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可以安全高速地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公司的制度。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要为企业度身定制合适的制度,以保证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可以协同合作,使企业做到高效运营和创造出更高的收益
2.2 完善内部监督建设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的监督是企业可以健康发展的一大保证,为了让企业的发展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要注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让它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并且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时要及时地发现其不足之处,并且逐步完善它,实现监督的常规化和做到发现问题时可以采取相应的应急方案,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2.3 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的控制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收入成本控制呈不合理的现象,这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营运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成本核算的控制。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意识到会计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企业的发展和项目决策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要对会计成本核算进行改善,使它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企业提供精准并且可靠的信息。
2.4 注重预算控制
为了有效地防止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项目预算失实,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企业的管理者应当重视对项目的预算控制,建立相应的预算控制制度,以求做到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有效预算控制。在建立预算控制时应当明确的以实现企业的项目计划为目标,做到对项目的规范管理和有效控制,使一切的活动紧紧围绕着项目开展。
2.5 进行风险控制
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建立起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运营风险做出评估以及建立相对应的应急方案,以便当风险真的发生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对资金的控制,降低资金风险,避免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3总结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了解自己企业在营运中的不足之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通过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职责,让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默契的协同合作,加紧建设和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监督的有效性,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把控,使企业获胜生机与发展的活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婷.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0).
[2]祝晓辉.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构建与开发 篇12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中学舞蹈课堂,舞蹈教学模式,艺术课程改革
21世纪的今天,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 艺术素养已成为复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这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更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然而, 传统中学的“灌输式”教学, 过于保守的传承, 一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也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今, 艺术学科已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意在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使之培养为一个完整的“人”。
于此, 生态式艺教育应运而生, 它打破学科界限, 寻求多元融合, 引领了艺术教育的新方向。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加需要回归学生本体, 立足当下, 在充满人性教育的课堂中, 丰富生命的厚度。然而, 何以实现从“灌输型教育”到“创造型教育”的转变, 也正是近些年舞蹈教育界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提出了“生态式”教育模式与舞蹈课堂相融合的畅想, 试图将具有“生态”特性的教育模式引入舞蹈课堂, 打破中学舞蹈纯模仿的尴尬现状。
这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望借此突破单一化教学模式, 实现舞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身目标。继而, 通过超越舞蹈课堂的学习行为, 在跨学科、多途径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舞蹈的激情。
一、舞蹈课堂的建构与“生态模式”的应用
1、关注生命尊重差异
生态课堂对艺术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舞蹈教育的过程应基于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 对于个性的挖掘, 对性情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 真正的教育涉及到整个人, 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 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唯有当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立体的“人”的时, 其选择的教育方法才能使这个“人”在教育过程中愈发饱满、立体。
2、启发式教育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 即启发式教学, 对现今艺术教学有重要意义。舞蹈的课堂若可融入“启发式”教学, 在音乐、画面、道具、场景的烘托下, 一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获得知识和经验;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想象能力, 有效地促进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挖掘学生的潜在智慧, 通过情景和客观现象的理解想象, 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
3、“动态”课堂自主教学
对中学舞蹈教育来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传统的舞蹈课堂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知识的单向传递, 缺乏参与性与自主性, 忽视了学生对舞蹈的体验、思考与表现, 压抑了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 我们无疑要更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动”起来、“舞”起来的过程中, 体验创新, 有所创新。
4、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
中学舞蹈教育正处在一个自我完善的成长时期, 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生命体, 我们要特别加强在人文性教育方面的投入, 将舞蹈教学融入人文科学的大背景中, 发挥舞蹈的核心作用, 辐射到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进而, 将美育与智育有效结合,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创作题材, 开启多元的创作灵感与艺术心灵。
5、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一个接受者, 对于知识的接受, 舞蹈风格训练的接受, 却很少有学生进行批判性或者创作型的反思。是不会还是不敢, 这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该建立怎样的交流关系, 才能培养出有反思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在新课堂中教师应起到一个导游的作用, 将学生带到一个新世界, 余下的便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去发现, 去学习, 去享受, 去成长。老师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 大胆创造, 无所谓对错, 打开新窗才是最重要的。
二、新课堂的创新之处
1、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的互渗: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感性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 改革后的新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及不同风格的艺术特色及功能, 在多元文化的下增加学生对自我和本土文化的了解, 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巧妙的融合在整个课堂中, 拥有传统课堂远远不能达到的价值。
2、艺术与“艺术能力”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看来, 艺术不是技术的极致, 不是技术娴熟的演员、画家演示的技术, 也不是只有技术精到的人创作的东西。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时, 即使技术上不怎么精到, 也是艺术。反过来, 如果单纯的艺术技能展示, 即使技术上熟之又熟, 精之又精, 也不是艺术。
舞蹈教育的“生态化”课堂, 将充分实现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核心精华, 不再把艺术的知识技能作为课程的目标, 而是用“艺术能力”代替, 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和补充的产物。
3、释放教师的创造力
艺术教育在改变着课堂, 激发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于此同时, 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解放学生天性的同时, 也释放了教师的创造力。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要求原处于不同分科领域的教师必须共同协商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分配各自的任务, 并在教师集体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任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不断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更是激发了教师对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南京出版社,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