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维护

2024-09-23

构建与维护(共12篇)

构建与维护 篇1

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作为多个独立计算机相连接的集合, 网络实现了各个独立计算机之间资源的共享, 通常来说, 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即同轴电缆、光纤以及无线连接三种方式, 确保不同计算机间不含从属关系, 相互间独立自主。根据网络传输介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网络类型。一般来说, 某一局域网所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数据传输介质, 如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双绞线, 而对于城域网以及广域网来说, 可同时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传输介质, 如双绞线、光纤或者同轴细缆等等。以下分别就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介绍。

1.1 有线网络

有线网络通常采用的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等有线的介质实现各个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如今最为常见的有线联网方式即是通过双绞线进行联网, 这是由于其不仅价格相对较低, 而且安装起来更为方便快捷, 但是也具有不少缺点, 这种联网方式容易受到干扰, 而且数据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数据传输的距离较同轴电缆来说更短。通过光导纤维进行传输的光纤网就弥补了前两种联网方式的缺陷, 其不仅传输距离长、数据传输效率高, 且抗干扰程度高, 因而发展迅速。

1.2 无线网络

同有线网络不同, 无线网络主要是通过电磁波进行数据的传输, 如微波、红外线或无线电等方式, 通常来说, 无线网络联网方式相当灵活和方便, 不会受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无线网络的优势可以看出其组网方式相当乐观, 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2 计算机网络的构建及其维护

2.1 有线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2.1.1 网卡的安装及维护

有线网络进行构建的过程中, 必须首先保证网卡安装过程的正常性, 如今多数的主板与集成网卡仅仅需要进行相应安装操作系统的驱动即可实现网卡的正常安装, 对于不集成网卡的主板来说, 必须确保将网卡准确无误地安装在PCI的接口上, 若配置之后对系统进行重启的过程中出现了报错或是进入系统之后无法实现网卡的检测时, 对于集成网卡主板可进行主板说明的查阅, 看其在BIOSS中是否开启;对于不集成网卡的主板来说, 可尝试进行不同插槽的更换。配置结束之后对系统进行重启, 并再次进行网卡正常与否的检查。若重启时能够正常检测到, 但是无法实现同其他机器间的互相连接, 则可能是由于IP地址或子网掩码的配置发生了错误, 或者是由于网线不通, 网络协议发生错误, 也有可能是路由发生了错误所导致。维护办法如下:首先, 看网卡的回送地址 (127.0.0.1) 是否连通, 如果连通顺畅则说明问题出在了本机的TCP/IP上, 其工作不正常;如果不通畅则应进行重新配置, 并再次进行电脑的重启。

2.1.2 计算机网络的检查及维护

网络互联系统指的网络的连接及转发等相关设备, 如HUB、路由及交换机等。若HUB或交换机状态指示灯闪烁或黄灯常亮, 说明网络数据包发生了堵塞, 需要对同局域网中重复IP地址分配与否、或是局域网IP地址分割交叉与否进行检查。若路由出现了故障, 可以通过MIB变量浏览器进行路由表、端口流量相关数据、计费相关数据、CPU温度、负载及路由内存余量等相关数据地收集。作为局域网的血管, 若其出现故障, 将会直接影响网络信息的顺利流通。

2.1.3 网线连接

通常来说, 使用较多的是双绞线组网, 若8根4对双绞线连接不正确, 将会直接影响网络通讯的效果。根据10 Base-T标准, 第1和第2根线、第3和第6根线是一对线, 在一对线传输过程中, 由于其线路双绞, 因而可以实现涡流的相互抵消, 因而对数据信号的衰减过程具有延缓作用。若线路的使用不正确, 就无法实现涡流的相互抵消, 导致数据的传输距离及其传输速度大大降低。若双方线序相同, 说明其是接集线器的直联线。若是1、3、2、6反接形式, 说明是双机直联线。

2.2 无线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2.2.1 无线网络的构建

无线局域网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 (AP) 以及其他相关设备, 通常来说, 较为常见的组成方式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即点对点型、点对多点型以及混合型三种类型。对于点对点型而言, 其常用于需要联网的两个固定位置间, 是无线联网类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此方式所构建的网络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较高的特点。对于点对多点型方式而言, 其多用在一个中心点多个远端点的情况下, 其优点是网络构建成本较低, 维护较为简便, 设备调试较为容易等。缺点是由于使用了全向天线, 因而波束的全向扩散导致功率衰减幅度较大, 因而传输速率相对较低, 远距离传输效率低。对于混合型而言, 其多用在网络构建过程中具有远距离点、近距离点以及存在建筑物或山脉阻挡的点。在此种网络的构建过程中, 综合使用了前两种方式, 远距离点可使用点对点方式, 而近距离点则采用点对多点的方式, 对于有阻挡的点采用的是中继方式。

2.2.2 无线网络的维护

若仅仅有一个接入点及一个客户端出现连接问题时, 可以很快找到出问题的那个客户端。但是, 对于大型无线网络环境中, 若有些用户的网络无法连接, 而其他用户却没有出现问题时, 则很有可能是众多接入点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出现了故障。通常来说, 可以对网络出问题的客户端的物理位置进行检查, 这样就可以大致判断到底是哪个接入点出现了问题。若所有用户的网络都无法连接, 可能是许多原因引起的。若网络仅使用一个接入点, 则说明此接入点的硬件有问题, 或是配置出现错误。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无线电的干扰太过强烈、或无线接入点同有线网络之间的连接出现故障所引起。

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是一项较为专业和系统的工作, 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进行考虑, 确保有线和无线连接的畅通, 并做好维护工作, 才能够保证网络构建的成功。

摘要:为了确保局域网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行速度, 必须从不同类型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出发, 采取相应地网络构建技术及其维护措施, 切实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本文从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着手研究, 就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与维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希望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维护

参考文献

[1]王科.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半月) , 2008 (2) .

[2]潘泽强, 黄益群.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 2009 (15) .

构建与维护 篇2

踏着甲子轮回六十年的节拍,穿过岁月的洪流,我们慢慢走进十月的阳光,万物沉浸在一片和谐之中,喜庆溢满华夏十三亿儿女的心田,我们有着同样的感慨发自肺腑,那就是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六十岁的生日。今天,我们沐浴在10月的阳光下,我们统计人满怀希望,信心百倍,在历史的长卷中挥毫泼墨,续写统计的新篇章。

有人问,统计的意义何在?举个例子:比如过日子,把每天的花销都记下来,每个月底再来做个结算,你就会准确知道这个月你用掉了多少钱,然后对于下个月该怎么花钱对你来说你可能就会有一个规划。“统计”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你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花钱的情况,并对你下一步计划有着指导意义。国家统计的意义也是在于清晰了解各项经济运行数据,为我们决策提供准确数据保障。这就是国家“统计”的最大意义所在。由此看来,统计工作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计的公信力也就是统计的信誉自然就成为了统计立足于当前诚信社会的根本。维护统计信誉是每个统计人的责任。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狠抓根本,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信誉取决于数据质量。严格贯彻执行统计方法和制度,强化统计数据的严肃性、权威性,切实把好数据质量关是提高和

维护统计信誉的首要任务。提高数据质量首先要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以高点定位、争先创优为目标,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不断创新,认真组织实施好年报、定报制度,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各类年报、定报任务。其次要切实强化数据质量控制,在上级评估方案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统计监测评分体系和统计指标审核评估制度,形成稳定的评估模型,从方法制度上排除干扰数据质量的因素;认真搞好各项统计评价监测指标和敏感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确保统计评价监测和主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再次要积极开展统计数据质量经常性检查和分析,对重点而敏感的经济运行指标进行数据质量检查,掌握源头数据质量状况,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围绕中心,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要提高统计信誉,就必须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使统计信息产品得到各级领导、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认同。一是树立“需求第一”的理念,增强服务的主动意识,努力实现统计服务前瞻性。要围绕本地区中心工作,“用数字说话,为发展服务”,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和领域,客观分析经济社会运行态势,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二是充分履行统计监测职责,做好各项统计评价监测工作,为党委、政府客观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和完善统计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准确发布主要经济社会统计信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做好统计

数据的内涵、口径、范围的解释,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解读统计数据,更加全面了解统计工作。

3、探索创新,努力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制度方法和统计管理模式,彻底改变专业间不协调、统计标准不统一、统计指标设置和统计分类不科学等现状如:要针对服务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使服务业统计工作在经济普查的基础上得到延续和强化;要制定并完善科学有效的抽样调查方法,做好样本框的维护,严格控制抽样过程、数据采集、总量推算的规范性,保证抽样调查的代表性。

4、依法行政,切实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提高和维护统计信誉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和维护统计信誉的根本出路和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依法统计,要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统计意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重大意义,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高统计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能力和水平。

5、勇于实践,全面推进统计信息化工程

加强以统计信息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信息化手段来改进和提升政府统计工作水平,全面实现统计人才、统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实现统计设计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发布的网络化和高效化,从而提高统计信誉。制定信息工程建设规划,整合硬件资源,完善统计骨干应用系统架构,全面贯通国家、省、市、县(市)、镇(乡)五级统计广域网的联接,实现统计数据的网上传输,全面提高网络环境下的统计数据采集和统计信息传递能力,缩短数据加工处理的工作周期,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6、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人才是提高和维护统计信誉的“第一资源”和中坚力量。统计机关要从长远出发,以人为本,把提高统计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培养统计人才,确保统计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统计文化,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统计干部队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统计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

构建与维护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治安防控;维护稳定;双轮驱动;一体化

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治安防控和维护稳定两方面。治安防控侧重于保证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稳定侧重于意识形态引导和政治秩序稳定。二者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高校安全稳定的动态发展系统。在创建“平安校园”过程中,如何统筹好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工作的关系,构建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形成良好的工作互动和整体合力,对于做好转型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高校治安防控是一个“大安全”概念,侧重于解决以治安形势为主的校园安全问题,涵盖了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内容,基本等同于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高校维护稳定侧重于思想意识和政治稳定方面,主要包括情况信息搜集研判、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引导、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范和处理邪教、心理健康教育等。

如果说治安防控是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那么维护稳定则是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治安防控这张网织得严密,安全管理防范工作抓得好,维护稳定工作的力度、效果就好;维护稳定工作抓得实,教育引导工作做到位,治安防控效果也就好。反之,治安防控不严密,治安问题多发高发,很容易引发稳定问题;而维护稳定工作做不实,一旦发生稳定问题,则很可能随之伴生治安问题。例如,学生意外死亡等治安防控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可能演变为群体性事件,而校园非法传教等维护稳定事件如果缺少治安防控力量的配合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二、高校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在衔接上的薄弱环节

1.校内组织体系融合不足。由于安全稳定工作具有复杂性、零散性、突发性等特征,容易出现碎片化管理的现象。高校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工作往往分属不同校领导负责、不同部门主管,容易产生工作盲区或出现多头管辖现象。如学校的安全保卫、综合治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工作多由保卫部门及后勤部门统筹管理,而思政教育、舆情引导、纪检信访等工作多由学生工作部门及学校办公室专项管理。当高校发生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时,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架构不科学、建构不完整、分工不明确、运转低效率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2.高校与社会管理部门职能融合不足。高校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维护稳定与治安防控不仅涉及学校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而且还与卫生、医疗、消防、公安等社会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密切相关。目前,高校与这些部门的合作仅仅在危机发生之后才启动,事前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沟通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这样往往会造成在协调机制上产生冲突或者应急不够及时,影响解决危机的效果。

3.缺少统一的预警体系与指挥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站、微信、博客等新兴媒介逐渐成为师生获取社会信息的主渠道,深刻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 。但与之相比,高校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工作体系在实时跟踪、及时预警、统一指挥、舆情引导等方面存在着相对滞后性。同时,很多高校也并未建立起学校与社会职能部门共享的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工作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

三、构建高校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一体化工作格局的途径

坚持治安防控和维护稳定双轮驱动,构建高校安全稳定一体化工作格局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需要在认识和实践上深入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1.树立安全稳定一体化工作观念。观念的统一是安全稳定工作一体化的前提,所谓观念指的是原则或指导思想。高校“大安全、大稳定”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安全稳定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并未将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紧密结合,建立相应的分工协作机制。要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必须构建并完善一套架构合理、权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但前提是要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安全观念,做到社会环境领域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双平安”。

2.建立安全稳定一体化工作机制。无论治安防控还是维护稳定,从其工作的纵向流程来看,一般包括责任落实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协同运行机制、检查整改机制、应急预防机制和考评保障机制等方面。同时,每一项工作机制都包含若干子项。比如信息共享机制就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数据信息的共享、情况报告的传递等;协同运行机制就包括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统一指挥平台的运行等。横向而言,安全稳定工作各部分都需要实现机制的一体化,包括治安、综合治理、交通、消防、思想教育、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国家安全等等。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机制作为主脉络贯穿工作过程之中,交织成了整个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防控大网。

3.组建安全稳定一体化工作队伍。高校治安防控与维护稳定工作在资源配置与人员队伍方面相对独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编制、调度、管理、考核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组建起高校内部及高校与社会职能部门之间的安全稳定一体化工作队伍,能汇聚出强大整体合力,实现“重点人员有人管、重点部位有人守、重要区域有人巡、重要信息有人报、突发事件有人管、敏感事件有人控”的工作格局。

总之,构建治安防控和维护稳定一体化工作格局为推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坚持维护稳定与治安防控双轮驱动,探索两者功能协调互补,有利于提升高校安全稳定整体工作水平,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并最终保障我国教育事业持续深入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魏志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2]《学校安全管理》,陈珍国,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年。

[3]《高校保卫学》,韩连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高校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汪新科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构建与维护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 这意味着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世界, 也要被世界所影响。为此, 我们在国内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 还要妥善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自从党的十六大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深思熟虑又向全世界郑重提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这种对外战略思想,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首脑会议时所表述的那样: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 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 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 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 使人类更加和睦, 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当以平等开放的精神, 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1]。

构建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时代, 由于各国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以及面对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成为影响和制约一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重要因素, 成为各国国家利益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 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扩大和深化, 国家经济突破了一国的界限, 进而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 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拓宽发展空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由此而形成了主权国家之间经济上无法割舍的联系。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条件下,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地发展, 只有适应全球化潮流, 参与全球竞争, 成为全球化这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才能加快发展, 否则就会被边缘化。同时,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必然波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交织和依存日益密切和加深, 这种趋势必然导致同一性的增强。中国越来越脱离不开这个大环境。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中国已不再是旧式的“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 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2]。

另外, 也应看到, 随着人类社会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许多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超越了国界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诸如环境污染、人口猛增、毒品泛滥、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肆虐、世界范围的移民潮以及富国与穷国之间差距的拉大等等, 成为威胁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 这些全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当代人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所出现的危机。这些问题并不因为你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存在或不存在。各国无一例外地都面临着防止战争、寻求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合理使用资源、反对恐怖主义和毒品泛滥等问题。而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涉及到全人类共同的当前利益, 而且也决定着全人类共同的未来利益。这些问题影响的日益普遍性和整体性无不显示了全人类必须面对共同挑战, 人类社会的利益和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人类共同利益作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 全球问题的“全球性”除了表现为它的存在方式的全球性以外, 还表现为解决问题所必须的全球性行动。在全球化条件下,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缩小南北差距、保持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控制人口增长、打击贩毒吸毒和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是各个国家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外交来加以控制的, 也不是单独或少数几个国家所能全部解决的。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发端于美国纽约华尔街蔓延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没能幸免于难, 只有世界各国通过加强交流与协商, 通力合作, 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 才能共渡时艰。

国家利益将同全人类共同利益并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 全人类共同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成为制约一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重要因素, 同样, 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外关系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定位。坚持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 也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对外战略必须兼顾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坚持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统一, 也是中国国家利益原则的基本内容。江泽民同志说, “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世界也需要中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需要中国的稳定和繁荣。”[3]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在坚持和发扬国家利益原则基础上, “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他说,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是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 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4]在新的历史时期, 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又向全世界郑重提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这是中国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 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是有机统一的, 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同时, 又要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 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前苏联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所倡导“新思维”的重要内容。戈尔巴乔夫认为, 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 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就退居次要地位。提出把全人类的利益置于时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即“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更确切地说, 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5]应该说, “新思维”的提出有其积极的一面, 他看到了时代的变化, 部分揭示了过去集团对抗的意识形态化根源, 并试图通过寻找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来消除这种对抗。在变化发展的世界中, 看到世界相互联系, 表达了对全球共同利益的关注。从其所倡导的反对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等方面来看, 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然而明确地把“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新思维”的核心, 认为“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 把抽象的人道主义观点当做处理国际国内问题的准则, 实质是否定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 这在西方猛烈的“和平演变”攻势面前具有极大的麻痹性, 它使得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进行的斗争, 最终导致了向西方社会的全面的无原则的认同。虽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 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增多, 但是还远未形成超越一切的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国际上, “国家利益”仍然是驱动国家之间互动的最基本的要素。“新思维”中倡导的国家利益服从于全人类利益实属本末倒置, 是以主观的美好愿望代替国际关系的客观现实, 是严重的形而上学。这种抽象宣扬全人类利益的人道主义, 不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 也与当时冷战局势格格不入。在“新思维”指引下, 在国际舞台上更是对西方无原则地让步, 最终内政、外交矛盾总爆发, 酿成了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崩瓦解。

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构建和谐世界也是与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所谓“世界主义”是不同的, 我们提倡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以全球的视野来认识和考察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利益。而“世界主义”则是建立在以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基础上, 以维护西方发达国家世界霸权为目的的, 它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式。依此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 必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国际社会必然会充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这与我们所要构建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的努力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新理念,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 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发展中国家渴望和平, 期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公正与平等, 消除贫困与落后, 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和谐共处。同时, 发达国家的人民也要求远离战争, 永享和谐幸福的生活。构建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带给人类的是福祉, 它必将得到各国人民衷心拥护。对于中国而言, 构建和谐世界不仅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延伸, 更表明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大国责任和历史使命。可以说, 和谐世界国际战略思想的提出, 并通过我国的外交实践去努力构建和谐世界, 使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只要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 为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多作贡献, 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 2005-09-16.

[2]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47.

[3]江泽民.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81.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47.

构建与维护 篇5

逐年增加,失地农民群体在不断扩大,他们处在“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难境地,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面对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存在的突出问题

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失地农民缺少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导致无业或待业人员居多,经济来源极不稳定。二是失地农民的赔偿金利用效能低。调查发现75%失地农民的赔偿金没有被有效的整合利用,多数失地农民在“坐吃山空”。三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对于农民家庭来讲,完全失去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卖菜的变成了买菜的,卖粮的变成了买粮的,部分农民由房屋出租变为租房居住等,不仅加重了生活负担,而且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四是失地农民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有的虽然在户口簿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却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而失地补偿又无法满足失地农民失业后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现实问题。

二、失地农民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

一是引发集体上访:据统计,2005年,全区到区政府集体上访案件共55件次,其中与土地征用有关的19件次,约占35%;到市级以上部门集体上访37次,其中有14次是与土地征用问题有关,占集体越级上访案件的38%。

二是影响社会治安:三年来,失地农民多的地方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呈下降趋势,治安案件年均增长8%,其中60%是由失地农民制造的。

三是制造邻里纠纷:失地农民集中的地方,大多邻里不和、家庭不睦。

四是弱化干群关系:由于征地补偿低,群众认为是基层干部侵占了他们的利益,对基层干部产生仇视心理,加之在土地上建成的企业和集镇的发展繁荣,与自己窘迫现状形成反差,造成心理失衡。容易出现不听管理甚至与干部对着干的局面,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三、失地农民稳定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失去切身利益,生活上没有保障。一是补偿标准偏低,生活难以维持。《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按照河南省和信阳市通常的农业产值计算,征地补偿费每亩不足2万元。对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意味着维持生活的硬性支出增加,而有限的补偿难以让失地农民保持以前的生活水平。二是文化素质不高,自主谋业困难。信阳市经济比较落后,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再就业较为困难,且大多数失地农民劳动技能不全面,只能靠干些技术低的体力活,大多数人处于无所事事状态。三是社会保障缺失,抗风险能力差。目前,信阳市对于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失地农民也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以后的日子如何过?”成了失地农民心中最大的焦虑,他们逐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二)主观原因:法制观念淡薄,社会控制力薄弱。一是失地农民法制观念相对淡漠。长期以来,农村的法制教育主要停留在学校课堂上,尽管政府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法制教育,大多数农民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大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二是基层政权对农民控制纽带缺失。土地是维系村级组织和农户的纽带,不管是过去向农民“收钱”,还是现在给农民补钱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联系。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努力构建企业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篇6

一、增强针对性,认真倾听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加快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感情是密切关系的基础,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加强疏导,要坚持“话上说完,人要劝走,事要解决”‘努力做到“三个主动”,既:对于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主动听取,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主动解决,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主动办理。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很有必要解决与职工群众的“感情缺乏症”问题。要关注民生、善解民困、善待群众,变职工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真正实现与职工群众心灵和感情的沟通,与职工群众建立起鱼水般的亲密关系,做到“对待职工群众要有情,服务职工群众要有能,教育职工群众要有理,心系职工群众要务实”。同时,加强疏导,既可以面对面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又可以更加深入地考察了解各基层单位、部门的工作,指导基层单位实事求是地解决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

二、富于创造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建立教育引导机制

要采取印发宣传提纲和政策解释说明,宣传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形势,宣传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等有效和措施,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好形势任务教育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即一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领导干部和党群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企业改革、经营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全过程。二是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职工群众提高思想境界。三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权利,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坚持重在教育干部的原则。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立言与立行相统一、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五是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原则。发挥各自的组织优势,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而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融合服务、开拓创新、调查研究、协调配合”等“四种能力”,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在总结经验中提高,在解决问题中加强,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接待来访职工群众时,做到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提高重要信访的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要牢牢把握“四个环节”:第一,对职工群众反映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给当事人一个解决的时限;第二,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与现实政策、法规不符,而且又一时解决不了的,应当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第三,对个别要求过高和无理取闹的,理直气壮地做工作,把道理讲清讲透,绝不乱开口子;第四,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需要与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协调或调查解决的问题,做好现场交接工作,由有关领导部门包案处理。

三、保持经常性,及时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梳理排查,加快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立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地做到工作重心下移。“群众利益无小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在忙于企业发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坚持经常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会同有关职能处室问题和问题突出的重点单位进行排查摸底,进行认真研究,集中梳理,明确政策界限,积极做好工作。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处理和解决稳定问题的过程,变成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职工群众情绪、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要特别注意教育引导群众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正确对待自身利益,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四、把握规律性,妥善处理好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加快建立矛盾化解机制

送电线路检修与维护和新构建分析 篇7

一、送电线路检修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 现阶段送电线路检修工作的状况和要求。我国电力公司在送电线路检修工作方面仍然有待改善。其主要是采用周期性的方式来对输送电线路进行检修。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增长,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电力行业在新时代下也开始进行改革, 更新电力设备, 而其电力检修技术也随之而改变。输电线路所覆盖的面积比较多, 其运行方式较为复杂, 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为送电线路检修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常而言, 检修工作人员常常是以年为单位对输送电线路进行维修。然而, 送电线路出现问题的时间和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 难以提前预知, 因而在检修工作中, 许多线路段并未获得有效的维护, 导致送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损害。

送电线路所处的环境较为恶劣, 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一些自然气象和灾害易破坏送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例如:雷电、强风、洪水等。另外, 送电线路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而在工业和农业发展中容易产生污染因素, 会对输送电线路产生一定的破坏性。正因如此, 输送电线路检修和维护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电力公司必须按照相关规定, 派遣专业人员对送电线路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 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中的要求和标准来实施检修维护工作。

(二) 送电线路检修的基本模式。送电线路检修工作, 要求电力公司具备先进的在线和离线检测技术, 采用现代化的电力设备, 不断地提高维护检修技术, 丰富管理手段, 充分了解送电线路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需要注意的是, 在送电线路检修工作中, 要实行稳妥的检修方法, 不可过于激进而损害了设备。在选线方面, 要注意其设备完好无损, 不可选择三类或四类设备, 而才使用一年的新线路也不可选择。所选的线路一定要具有典型性, 以积累经验并将检修方法推广。另外, 要选择所处地段交通十分便利的送电线路, 以便于对其进行实时监测。所选择的线路最好是对整个供电系统影响比较小的线路, 以免为整个供电系统的运行带来威胁;在进行绝缘子检测时, 通常采用在线和离线检测来对分布电压、绝缘电阻进行检测;在实施雷电检测时, 一定要充分了解雷电的各项参数, 并以所得到的信息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 以分析出现雷击故障线路的现场环境;在开展跨越物监测工作时, 要注意对所有的被跨越物的监测状况进行记录。

(三) 送电线路检修的准备工作。在开展送电线路检修工作之前, 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以提高送电线路检修的工作效率。送电线路的运行单位应先了解其运行时间, 设计方案等资料, 然后再对其状态进行检查。若此输送电线路是新建立的线路, 则应在输送电线路的检修工作中, 考虑到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全面掌握送电线路所处的环境, 并根据其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维护。比如说如果送电线路途径树木, 那么一定要调整输送电线路的高度, 使其高于树木。

二、送电线路检修工作的维护和新构建

(一) 防止送电线路遭受雷击的维护措施。为避免送电线路遭受雷击, 必须采用有效的维护措施, 安装避雷装置, 以保障输送电线路的安全性。送电线路的绝缘性比较差, 所设置的避雷线在效果上也不尽相同, 缺乏有效性, 一般来说不会在全线架上安装避雷线。为增强送电线路的绝缘性, 充分发挥避雷线的作用, 可屏蔽线管的导线, 减少绕击率, 以实现最佳防雷效果, 从而提高送电线路的可靠性, 保障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安装避雷线来防雷之外, 还可以通过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来减少雷击为送电线路所带来的损害。输送电线路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当其在遭受雷击之后, 会引发绝缘闪路现象, 从而导致线路跳闸, 然而在一定时间内便能自动的恢复正常状况。另外, 为了加强送电线路的防雷效果, 对其加以维护, 可装置钢筋混凝土杆, 让其与地面相接, 所接地的电阻要小于或等于三十欧姆。在进行输送电线路的防雷工作时, 要重视对那些经常受雷击的送电线路的管理, 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维护措施, 以提高输送电线路的绝缘性。要不断的改进技维修技术, 加强对输送电线路的管理。

(二) 防止送电线路积压污染的维护措施。由于送电线路的设置环境较为复杂, 每个地区的送电线路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也有所不同。各个地区的气候状况不尽相同, 因而送电线路所遭受的环境污染程度也有所区别。送电线路很容易遭受到破坏, 会影响输送电线路的质量。另外, 送电线路会受到酸雨的污染, 导致金属导线受到腐蚀, 从而污染了送电线路。为解决送电线路积压污染的问题,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增强输变电设备的绝缘性。可在输送电线路受污染的地方配置外绝缘, 以提高输送电线路的绝缘性。除此之外, 可根据设备的具体状况采用复合绝缘子, 以满足输送电线路对输变电设备绝缘性质的要求;第二是注重对污染区域和主网骨干线路的清理, 保证其绝缘性。可为已建立的输送电线路配置复合绝缘子, 而在为新的输送电线路配置绝缘装备时, 则要遵循耐压法的要求;第三种方法是大量使用复合绝缘子。目前, 我国在复合绝缘子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水准, 其性能较佳, 质量有保障, 符合供电系统对绝缘子的要求和标准。据实验研究证明, 复合绝缘子是防止送电线路受到污染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解决电网中的污染问题。为此, 必须结合我国供电网络系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合理而科学的采用复合绝缘子, 以促进电网系统安全性的提高, 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第四是要慎重的选择绝缘子的型号。若仅从污秽绝缘方面来思考, 在选择绝缘子型号时, 要选择具备较强积污能力的绝缘子, 并优先考虑自洁性能好的大爬电距离绝缘子;第五是要定时对输送电线路进行清理。为体现出我国输变电设备污秽绝缘设计的效果, 必须制定定期的清理计划, 以建立清理周期, 保障输送电线路的洁净, 避免输送电线路因污秽过多而出现故障。对于运行时间较长的输送电线路要坚持按照清理周期来清扫线路中的污秽, 而对于部分难以开展清理工作的输送电线路, 则可以年为单位来进行清扫。

结语

在开展送电线路检修和维护工作时, 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着手, 综合的分析整个输送电线路的状况, 从而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送电线路检修方案。要定期对输送电线路进行维护, 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检修技术, 采用先进的维护技术, 以保障输送电线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篇8

一一、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特点

与一般企业间的交易关系不同,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有着新的特点:首先, 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换主体不同。传统的企业间合作交换的主体主要是物料、半成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 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下的交换主体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相关服务。其次, 合作伙伴的选取标准不同。传统关系中, 对合作伙伴的选取主要侧重于价格, 交易双方只注重本次交易行为, 而在供应链管理中, 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产品 (服务) 的价格与质量, 还要考虑合作企业的信誉、发展潜力、组织文化、可靠性及愿意投入到本供应链资源的多少等。再次, 企业间合作方式不同。在传统模式中, 合作双方交易的频率相对较低, 批量较大, 生产企业对上游企业提供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交易的频率高, 订单批量较小, 伙伴之间共同关注整个链条上产品的质量。最后, 合作伙伴的数量不同。传统交易模式下, 制造商通常会选择较多的供应商以降低缺货风险和压低价格, 同时选取较多的零售商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相比之下,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 企业选择的伙伴数量较少, 但是在进行伙伴选择时需要进行仔细评估选择出几个合作伙伴, 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处在核心位置的企业可以对非核心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以满足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要求。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相比于传统企业间的关系, 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 就是在出现问题后, 整个链上的企业会出于长远利益考虑, 相互之间通过协调来解决问题。

虽然在这种合作关系下, 处在供应链各个节点上的企业间的经济行为主要表现为合作, 但是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竞争和冲突。合作是由于每一个伙伴企业都需要利用其他企业的专门资产与专长技术, 达到共同获利;存在竞争是因为每个节点企业大都存在将伙伴企业的专有资产和技术用于个体的企图。这种现象具体体现在企业在创造价值时合作, 而在价值分割时竞争, 合作与竞争共存。只有正确处理合作中的各种矛盾, 才能保持供应链的高效动作。

二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首先是具有相互补充的竞争力。供应链中合作伙伴都必须拥有各自的可利用的核心竞争力, 并具互补性, 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其次是具有相同的经营理念。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应该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因此, 需要事先了解合作双方的企业文化的异同点, 尽量选择接近自身文化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再次是相互信任和愿景的一致性。供应商伙伴关系能否建立成功, 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企业间的信任水平。相互之间的信任能够使双方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他们互补的优势和技能减少交易成本, 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需要有合作意愿, 并对未来合作的方向和目标有相同的理解。拥有共同的合作愿景才能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

2. 确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合作伙伴的考核应采用定量指标, 用数据说话, 例如: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准时性、新产品开发能力、库存管理水平等, 企业可以根据以上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以权重, 以此来评价合作伙伴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也可以为利益分配提供依据。

3.建立以资源为基础的利益分配机制。资源是构成供应链的基本条件, 也是确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供应链的资源内容不仅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这些有形资源, 而且还包括主要包括经验、经营管理方式、判断能力、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源。在供应链利益分配过程中, 必须科学合理的确定成员企业投入的资源及其价值, 坚持公平公正、互惠互利、风险与收益平衡、结构利益最优化的原则, 使各成员企业精诚合作、协调发展。

三三、供应链中伙伴关系的维护

1.通过信息共享加快反应速度。加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可以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供应链管理以客户需求作为生产与销售的依据, 各个节点企业以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为基础进行生产预测。当下游企业的需求发生变化时, 信息从下游向上游的传递过程中, 会出现扭曲。为了缓解这种情况, 势必需要通过高度的信息共享来应对, 各级企业可以根据销售商的数据制订和调整本企业的生产计划, 降低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可以通过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构建第三方信息系统平台和建立公共的信息平台等三种方法来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以减少“牛鞭效应”的发生。

2. 公平公正, 平等互利。

主要表现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分配公平是指合作成员从合作关系中所获结果与付出的代价相比是否成比例。分配公平可以从平等性、需求性以及均等性三个方面度量。其中平等性是指所得收益是否与投入相称;需求性是指分配结果满足参与相容条件的程度;均等性是指不同成员企业所得的收益是否相同。均等性是可以客观描述的, 而平等性和需求性显然与成员企业所持有的参照标准有关, 因而是一个主观感觉。体现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方面, 成员企业会追求分配公平, 当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时采取报复行为, 可能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程序公平是指合作流程的公平性, 主要从无偏性、知识性和可驳性三个方面度量。其中, 无偏性是指成员企业政策的一致性;知识性是指成员企业对其经营所在地状况的熟知情况;可驳性是指企业可以驳斥合作伙伴经营政策的程度。供应链成员企业都有归属于供应链团体的需求, 而程序公平显示了其团体身份和地位, 有助于加强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和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3. 建立失信行为的防范机制。

每个成员企业行为的理性化, 尤其要抵御住外部的巨大诱惑, 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防止“失信”行为产生的防范机制。例如: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合同, 强化“失信退出”的惩罚机制, 如果企业失信将受到资产和信誉的很大损失。如果供应链成员企业觉得评估是公正的, 利益分配是公平的, 失信的代价是沉重的, 那么他们会更愿意遵循既定的原则和规定。

4. 进行深入的文化融合。

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探析 篇9

数据库的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不仅要结合用户及自身的实际特征, 有针对性地选择数据库的构成结构, 还要对系统间的各环节的衔接工作做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 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稳定运行。计算机数据库的广泛应用, 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以最小的资源, 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数据库结构及其控制系统对于不同的设计者来说, 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空间, 最终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理性思考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 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和维护能力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1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构建

数据库的种类相对较多, 并且是一项投入相对较大、技术含量较强的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应对节省内存空间的问题进行充分考虑, 同时也要提高运行的速度, 使用规范化的方法, 使数据库的构建相对简便化, 对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最终对该系统所涉及到的各个实体进行确定。

1. 1服务端

1. 1. 1操作人员管理功能

操作人员属于数据库的监督人员, 对数据库的管理至关重要。操作人员所具有的功能包括: 对用户的管理、对操作人员的登录管理、对密码的修改与重置、对系统的简单更改等。其中, 很大部分都是对数据库维护的功能, 例如简单的修改、新增、删除及查询等。总之, 进一步加强操作人员对数据库网络的监督与管理尤为必要。

1. 1. 2用户信息管理功能

对用户信息的管理相对简单, 一般只是增加新客户资料、 删除无效客户资料以及对客户信息进行及时更改与管理等, 主要是对客户信息的维护, 并及时更新, 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有效。

1. 1. 3计算机管理功能

计算机的管理模式与上述所述大同小异, 即对计算机信息的维护, 并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不过, 客户是个体, 而对计算机的管理是整体, 因此, 需要对计算机的实时信息以及软件及时更新, 以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此外, 数据库所具有的优点有效促进了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利用, 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消耗, 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1. 2客户端

在计算机的使用中, 提供服务的一方叫做伺服端, 而接受服务的一方叫做客户端。客户端的构建模式并不复杂, 将客户端的主要系统功能锁定, 只在桌面上留下客户登录程序的界面, 按要求进行登录, 而客户端的程序正常情况下是停靠在系统的托盘之中, 在用户下机的时候使用此图标进行下机, 用户下机以后, 由客户端将下机的信息发至服务端。

1. 2. 1图书馆数据库的构建

图书馆数据库可以搜集各个专业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或者学者的学术论文以及文章著作, 包括书名、文章名、作者名、 专业机构、学科分类、参考文献以及刊物名称、年、卷、页码, 为读者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料服务, 提高了检索效率和图书资源利用率, 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行查阅和借鉴, 及时解决学习与写作时遇到的难题, 节约大量时间, 提高学习质量。 图书馆数据库主要是为了编制多种索引, 建立庞大科学的检索系统。索引就是指读者通过数据库寻求所需要信息的入口。 在构建学校数据库的时候, 学校首先应该编制索引, 索引的编制一定要以科学为依据, 使索引与数据库中的相关链接科学合理, 对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按照学科分类、内容、发表时间等进行分类, 然后录入数据库, 便于使用者根据关键词、参考文献以及学科分类进行查找和引用, 使数据库信息资源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

1. 2. 2企业数据库的构建

主要针对各部门间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以使部门间能相互协调配合, 从而整体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不同部门的各自职责有选择性地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 时常会有人事变动, 有人加入, 有人退出, 这就要求数据库保持较快速地信息调整, 同时, 也应该考虑到过于频繁的流动对数据库造成的破坏。因此, 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独立的流动子数据库。

2计算机数据库的维护

2. 1加强对于计算机数据日常管理工作

一个数据库通常都是集中在在某台主机上。只要维护好这个数据库, 那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很好地被监控。一旦有危险出现就会提示在服务器上。当然, 如果有更好的办法, 也是可以试试的。例如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对于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通常的工作中如果发现更好的工作方法可以先试行, 如果非常方便就可以开展起来, 这样才能使得数据库的管理工作更加顺利。

2. 2强化数据库使用者的使用知识

现阶段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库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使用者使用不当而造成的, 所以有必要对于使用者进行培训, 培训相关的数据库使用知识。工作人员可以制定相关的数据库使用方法, 让使用者观看、理解; 也可以在数据库登录界面制定使用方法指导, 快速地培训使用者如何使用计算机数据库。

2. 3加强数据库管理人员的技能

维护计算机数据库, 应该加强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使它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 熟练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校验部门, 分派专业管理人员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和校验, 检查数据库构建过程以及检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并且及时进行核实, 并且进行更正, 保证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数据库成为学校以及企业必需的工具。数据库的构建和管理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因此, 在数据库的操作过程中, 必须细致入微, 衔接得当, 创造出一个稳定、准确的操作环境, 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燕晓.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 :51.

[2]朱巨雷.探析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3 (5) :122-123.

[3]潘江瀚.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管理[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5) :85.

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构建,维护

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文章研究中所引用的计算机数据库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存储的集合体。而具体来说, 也就是一种从数据结构、数据管理实际需求出发而设计的数据二级存储设备;也是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 存储和提取相关数据所必须的重要设备。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计算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尤其是管理职能中的应用, 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之下, 数据库技术也同样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数据库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数据库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传统文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数据库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信息存储需求, 为其提供多领域的数据优化存储服务。与此同时, 数据库在存储的过程中, 并不依赖于其他程序, 用户能够直接的对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包括添加、删除在内的一系列操作。而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日趋成熟, 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即在组织结构、功能结构上的明显不同。实际上,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 已经为全球多个领域的信息存储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现实, 当前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仍然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处理, 必然对数据库正常功能的发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进而导致日常工作的受阻。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文章系统的分析了当前数据库构建和维护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给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 现阶段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数据库本身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无疑为数据库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越来越理想的平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硬件、软件环境的进步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差, 而计算机本身所客观存在的问题,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解决, 必然对数据库的应用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2.2 数据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数据库使用者本身的管理和维护意识, 对于数据库的整体利用效果有着直接而客观地影响。当前很多用户在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 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维护和管理数据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时虽然绝大部分用户由于认识到了数据库安全的必要性而安装了一系列杀毒软件, 但是由于不能经常性、规律性的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维护, 严重的影响了数据库中存储信息的安全。

2.3 数据库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数据库非常容易因为人为因素导致误操作, 尤其是登陆过程中用户名和登陆密码的混淆问题, 始终是影响数据库正常操作的一个重点问题。除此之外, 由于用户安全意识不强而导致的数据库非法访问问题, 也同样是我们构建数据库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3 计算机数据库构建、管理维护的有效策略

3.1 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存取技术

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作为当前数据库管理存取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前者强调对非法访问的阻止能力;而后者则更为强调对浏览的管理和页面的修改。实际上, 这两种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客观上决定了数据库信息的存储和读取功能, 因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情况, 我们有必要在日常的工作中, 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的管理数据, 这样即使数据丢失或者损毁, 也同样能够通过数据库本身所附带的恢复功能找回。这样不仅有效的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也同样加强了对数据的管理。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 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客观上还需要我们的日常操作人员对数据库的维护给予应有的重视, 并及时的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不然上述两层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

3.2 将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维护工作重视起来

通常情况下, 数据的存储都是集中于一台主机上的, 因此我们必须对主机上的数据库的维护工作给予特别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用户使用情况的监视, 并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例如, 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 应对维护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并不断的记录维护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借此来不断丰富自身数据库维护经验, 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保证今后维护工作的开展能够做到平稳有序, 保证计算机和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3.3 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作为一项非常典型的系统化工程, 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对于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信息技术有着熟练的掌握, 同时还必须能够熟练的应用数据库维护工具。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 应对数据库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见识, 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的予以处理, 借此来保证数据库正常功能的发挥。同时, 在数据库构建的过程中, 也同样应选择那些具有较强性能水平的正版软件, 这对于后期维护工作量的降低是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3.4 强化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

当前阶段, 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计算机普及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相对于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的优势, 我们有必要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关常识进行普及, 而在这一过程中, 数据库技术显然是推广的重点。与此同时, 我们也同样应积极主动的拓展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 这不仅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同样也是促进数据库技术本身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结束语

总之,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据库维护和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肯定, 从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实际要求出发, 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 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让数据库技术的优势真正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宝飞.有关计算机数据库的升级与维护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2) .

[2]杨元海.试析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维护[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15) .

构建与维护 篇11

关键词:加强治安;维护稳定;构建和谐工机段

1.维护治安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多项指标综合构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没有终点但一定有起点,没有上限但一定有下限,起点和下限就是稳定。可以讲,有了稳定不一定有和谐,但没有稳定一定不会有和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小平同志的论断充分说明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共同结论。

2.落实工作责任,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是维护稳定的关键。

维稳重于泰山。要落实好维稳综治工作就必须落实好工作责任;要落实好第一责任就必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事事有人管,个个有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要全面提升“全员参与、全面排查、全过程控制”工作格局的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要将责任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使其职能与责任相对应,责任与具体的人相对应。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评办法,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因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是没有谁能替代得了的。所以要加强综治工作领导,建立综治维稳组织网络,把党政领导干部维稳政绩考核真正纳入提拔使用等方面,硬性强化领导重视强度,把安全放在发展的第一位。要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内部治安打、防、控网络建设,逐步加大综治建设力度,以综治建设推动企业内部稳定,从而有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认真落实“一票否决”制,各级党委书记、支部书记是综治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年终各项工作综合评比时,把维稳综治工作列为重要内容,切实把“一票否决”制落到实处。

3.维护稳定,解决矛盾需要引起重视。

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维稳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当前,随着铁路公司化进程整体推进、新旧体制的转换、利益格局的调整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铁路基层站段治安稳定、企业改革和安全生产等各类不稳定因素还时有存在;引发出来的集体职工改制、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包工头与外来工的工资纠纷;员工货币分房以及工程款被拖欠等问题的出现;由此可滋生群众不满情绪,也会引发出一系列矛盾。这些,都是铁路内部不稳定因素,有的矛盾还相当尖锐。对这些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在处理上稍有不慎或拖延时机,小问题就会向大问题转化,非对抗矛盾就会向对抗性矛盾转化,从而给铁路政治稳定构成极大威胁。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形势,预警性地分析潜在危害,把握治安维稳工作的主动权。加大排调力度,扩大普法面,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及时、妥善地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是保持企业内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一是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排查制度,及时了解员工的所需所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企业内部稳定。二是要建立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广布维稳信息员,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主动介入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

4.树立“动态稳定”的观点,创新维稳工作的思路。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不稳定事件,而是要善于从源头上找到并建立起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有效办法和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稳定工作的规律,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的原则,不断增强主动性、提高预见性、注重实效性。要树立“稳定工作不怕出事”的观点,关键是出了事后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及时处理,从深层次查找原因,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由保稳定向创稳定转变。

5.善于从利益角度预防和处理不稳定事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稳定事件的主体是群众,是老百姓。只要利益关系没有摆平,群众就会有意见。如果我们不妥善处理群众意见,小意见就会发展为大矛盾,就可能出现不稳定事件。我们要以人民利益标准来审视维护稳定工作,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要研究和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对利益分配的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分配制度不健全或工作不细不实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群众心态不平衡、情绪不稳定等情况的出现,防止矛盾事态的激化和扩大。事件发生后,要积极做好解释、疏导工作,正确处理,合理调节,均衡群众利益。善后处理工作结束后,要善于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看到本质,把握规律,把教训转化为经验,建章立制,巩固成果。

参考文献:

[1] 卢剑波铁路站段安全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维护分析 篇12

1 数据库的构建

1.1 数据库本身的设计

数据库本身的构成要素包括数据库的储存功能、数据库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本身是一个庞大的资料库, 越是完整好用的数据量, 其内部包括的数据就不可避免地越是庞杂, 其储存的结构、路径和位置都需要谨慎选择。过多的数据令储存方式上必须采用最节省空间的方式, 调整顺序以节约利用空间, 提高利用率, 同时要考虑检索的效率减低负担。储存路径则相当于路标, 像是图书馆的标签和指路牌, 为数据库内的信息而建立索引, 提供用于数据检索的捷径。

数据库内包括了很多用户的个人信息, 因此操作系统必须加“锁”, 即用户名和密码。数据库的管理方需要弥补漏洞、维护操作系统的隐秘和安全, 用户计算机也需要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保护自身的信息, 这样才能够保证使用数据库的安全性。

1.2 数据库网络的构建

数据库的种类繁多, 而且这也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因此, 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缜密的操作。数据库使用的最大两个要求即是容量和速度:用户要求能够查到更多的资料;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看到这些资料, 因此, 一定要尽可能地压缩储存空间, 提高数据量的运转速度, 同时保障数据库的安全性,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2]。在构建网络数据的同时, 有必要小心设置管理员权限, 将数据的索引与用户紧密联系起来的同时避免被用户任意修改数据库的内部数据和内容。

1.3 企业数据库的构建

企业的数据库大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企业人员的数据库, 里面包括企业员工的数量、职位、薪资、工作范畴、奖罚情况、职称晋级等人事方面的内容;其二是产品数据库, 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数量和质量、订单内容、产品分类和厂家名称等管理内容。企业数据库的构建一定要以详细为主, 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方面都要做好储存工作, 要严格按照规章流程对数据库进行归纳整理和实时更新。这样一来可以掌握企业内部的动向, 为管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正因为企业数据库的重点内容在于便于企业管理, 因此更重视数据库的更新速度和数据的准确性。这需要管理者随时更新数据库的内容, 避免信息滞后。

1.4 图书馆数据库的构建

图书馆的数据库面向的大多都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他们需要相关的专业书籍来撰写论文和拓展知识面;社会人士也有来到图书馆充实自己的情况, 然而现在专门到图书馆借纸质书来娱乐的情况已经不多, 绝大多数人在想要看小说的时候都会选择电子书、在移动端观看, 只有在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书籍的时候才会考虑图书馆。因此图书馆数据库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各个科目专业书籍和论文, 减少学生和老师在检索需要的书籍上花费的时间。

和重视实时更新的企业数据库不同, 图书馆数据库最重要的是构建便捷的信息检索系统。正如一本书的检索系统是目录, 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则是“索引”。图书馆数据库对资料的检索要求非常高, 因此必须详细建立数据库的索引条目, 包括书籍和论文资料的专业、分类、范围、题材;作者的国籍、观点、本质;出版的具体时间、年代、版次、出版社;以及最重要的书名进行分类管理, 记录每一本书的保存和借阅情况[3]。

2 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2.1 数据库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机器再如何便捷好用, 对其进行管理的仍然是人类。伴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完善和资料增加, 对数据库的管理也在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管理员的选择和监督。企业在选择管理员的时候要以责任心和严谨性为标准, 要求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要随时保持远程监控, 定期检查企业数据库的历史记录和系统日志, 要随时注意数据库可能发生的问题, 随时排查发生也许会发生的问题。企业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提高管理者对软件和相关技能的熟练度, 并且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分析问题, 纠正错误, 保证数据库运转流畅。

2.2 数据库使用用户管理的制度

数据库的主要使用者是用户, 因此, 用户的管理是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中的重要内容。用户的操作不当会给数据库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害, 因此, 教导用户正确使用数据库的方式十分必要。商业性对外开放的数据库要在用户使用之前设置登录用户名和密码, 在新用户注册后在主页面作出导航, 指导常用功能的用法;同时在相对显眼的位置设置使用说明书的图标, 方便用户随时查阅。

若是针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或学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的的数据库, 则可以编写数据库的使用手册、作出了解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培训和要求, 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制定出奖惩措施, 对给数据库造成损害的用户作出处罚, 让用户重视起来, 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库造成的损失。

2.3 内容、软件和客户端的更新

数据库的维护中, 内容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每一天都会有很多新的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有些会被重视, 有些则会被无意识的忽略。数据库起到的作用就是将那些被忽略了的信息也一并收集起来, 分门别类进行管理。数据库的内容需要进行更新, 同时也要优化使用界面, 方便客户使用, 修复存在的漏洞, 使客户端运行更加流畅, 又或者增添新的功能。这就需要管理者经常性的更新数据库的软件和针对客户发布的客户端, 有利于培养忠诚的客户。

3 结语

计算机的数据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 是自然诞生的产物, 数据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在当今社会, 计算机技术已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济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在逐渐转移到网络上, 然而经济发展过于迅速的根基不稳在影响着我国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在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需要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 才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 也让众多企业都开始着手构建各个企业的内部数据库。网络技术的便捷性让企业数据库的存在大量节省了人力, 然而若是管理不好, 反而容易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将数据库变为趁手的工具而非无价值的累赘, 需要一定的管理运作经验。笔者通过探讨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方式和管理维护的经验, 尝试提供解决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构建,管理维护

参考文献

[1]郑明秋.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维护[J].电子制作, 2014, 12 (20) :1-5.

[2]刘光磊.关于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维护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5, 19 (5) :136-137.

上一篇:儿童消化道溃疡与食疗下一篇:播出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