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系统架构

2024-09-23

播出系统架构(精选8篇)

播出系统架构 篇1

0引言

随着台内业务量的增加, 各业务系统的规模逐渐扩大, 为了实现全台的视频、音频、文稿等多媒体资源的高效共享, 陕西广播电视台 (以下简称“我台”) 采取了数字化文件化的节目载体形式, 设置了网络化的业务环境, 全台网的建设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台内的业务流程和节目生产方式。

一切节目生产工作都围绕节目高质量、不间断和安全播出的核心任务进行, 播出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全台角度看, 整备系统是全台网络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主要承担着为主干平台至播出系统输送节目内容并提供质量保证的重任。

与传统播出系统不同, 在全台网架构下的播出和整备系统, 节目备播流程更加自动化、规范化, 系统间接口互联以及数据交换更加高效、更加安全, 但对于系统中的软件及硬件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1项目背景

近几年与我台同期建设的省级电视台播出系统, 都陆续完成了新系统的建设工作, 同时根据广播电视形式的发展, 大都开始了标清节目向高清节目的过渡。

发展高清电视节目, 是广播电视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是广播电视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民族电子工业发展, 而且有利于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优势, 大力提升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从高清带给用户更加清晰的体验效果来看, 收视效果非常好, 高清播出建设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认为对现有播出系统做一个全新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同时在此次建设全台网的大环境下, 有必要对目前在播的标清播出系统的互联接口进行改造, 与全台主干平台互联, 顺利实现文件化、网络化的文件备播。

2播出及整备系统在全台网架构中的定位

全台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全台根据节目播出计划, 以节目单为总线进行节目备播, 各外系统 (如演播室系统、制作系统、媒资系统等) 生产、制作相关成品节目, 并提交到主干平台。

整备系统通过接口服务器及迁移服务器从主干平台获取其他系统节目素材, 其中整备系统存储体采用主备镜像同步架构设计。

播出系统二级存储体节目文件一部分由整备系统迁移得到, 另一部分由上载服务器上载得到。一旦整备系统备播链路出现故障, 二级存储体可以通过应急链路连接主干平台, 对外系统节目文件进行备播。播出视频服务器采用主+备+二备三级架构, 迁移服务器同时将二级存储中的备播素材迁移到三套播出视频服务器。同时出于系统的安全性考虑, 当中间某一备播环节出现故障时, 二备播出视频服务器预留应急磁带上载通道。

3系统规划设计

3.1硬件系统设计

3.1.1视频服务器设计

视频服务器系统是播出系统的核心设备, 本次设计采用上载播出分离架构。视频服务器采用广播级专业视频服务器。视频服务器采用Unix嵌入式操作系统, 无系统硬盘, 免受病毒干扰;编解码模块支持热插拔;在突然断电源后整个系统重新启动时间最短。高清解码通道具备双接口输出功能, 支持高清信号和标清信号的同时或任意输出, 保证高标清同播系统的要求。采用可靠性更强的硬件编解码设计;系统采用冗余配置, 服务器内冗余配置, 无单一溃点, 能够满足7×24小时安全播出。

高清硬盘服务器系统设计原则为:

1.上载与播出分离。

2.采用主+备+第二备份播出方式。

3.第二备份播出同时作为备份上载服务器。

4.播出服务器保留应急上载功能。

本次视频服务器的通道设计见图2, 主/备播出服务器完成3个高清频道主/备路播出, 采取热备的方式, 每台完成3个频道的单路播出任务, 同时提供3路解码播出通道, 3路解码质量检测通道, 1路应急上载编码通道和1路审看解码通道。

第二备份播出服务器为3个频道的播出提供第二路热备份, 共配置3路解码通道;另配置2路备份上载编码通道和1路审看通道、1路备份垫片通道、1路延时编码通道、2路延时解码通道。

上载系统需要5路编码上载通道和1路审看通道, 另配置3路垫片通道、1路延时编码通道、2路延时解码通道。

播出服务器存储体容量规划为:三个高清频道每天24个小时共3天的存储量24小时×3个频道×3天×60分钟×60秒×58.8÷8÷1024÷1024≈5.6TB;5.6÷80%≈7TB。

播出视频服务器带宽规划为:二级存储体/整备系统应急写入带宽 (单条素材8倍速传输) 58.8×8倍速÷8=58.8MBps;上载视频服务器通过应急链路写入带宽 (按4倍速计算) 58.8×4倍速÷8=29.4MBps。视频服务器的有效带宽应不小于88.2÷80%≈110.25MBps。

综上, 本次视频服务器各配置12块2TB硬盘, 有效存储容量16TB;本次视频服务器有效带宽达到200MBps, 均满足实际需求, 同时为今后系统发展提供了可能。

3.1.2存储体设计

在本次项目设计中, 采用两级存储整备架构, 即整备存储体和二级存储体两级, 存储体存储区划分如图3所示。

按存储节目文件的类型划分:主备整备存储体存储的文件种类主要分为常规节目和广告节目两种, 二级存储体存储的文件种类主要分为常规节目、广告节目和数据库数据三种。

按存储节目文件在业务流程中的位置划分:主备整备存储体和二级存储体的节目文件类型都划分为接口缓存和备播缓存节目两种。

存储体容量规划设计见图4所示。

3.2网络设计

此项目中系统网络采用星形架构设计, 系统网络架构图如图5。网内配置主备两台核心交换机, 两台设备之间进行智能弹性堆叠, 将两台设备逻辑成一台设备, 消除单点故障, 单一IP管理。核心交换机通过万兆光纤与全台网核心交换机互联, 中间过防火墙、防毒墙等安全设备。

由于系统内业务类型较多, 为了便于网域划分与管理, 播出系统内部网络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六个组, 分别为监控系统组、主播出系统组、备播出系统组、二备播出系统组、上载系统组和整备系统组。每个网络组内配置主备两台接入交换机, 接入交换机通过万兆上行链路与核心交换机互联, 每两台设备之间进行智能弹性堆叠, 将两台设备逻辑成一台备请求, 主干平台准备好素材后, 通知素材管理服务器。

4.素材管理服务器接收到备播回复通知后, 调用整备FTP服务器向主干的FTP服务器下载素材, 下载至播出整备系统主整备存储体, 并对素材进行MD5校验。

5.自动技审服务器对进入整备系统主整备存储体的文件进行文件技审, 若文件素材没能通过技审, 发送技审报告给人工复检工作站, 对文件素材进行人工技审。

6.自动技审和人工技审通过的素材通过播出迁移服务器, 由主整备存储体迁移至备整备存储体及播出二级存储体。

7.二级存储体除接收备播存储体迁移的素材外, 还需要进行节目上载, 上载节目通过自动技审及人工技审后按照迁移策略迁移到主、备、二备播出视频服务器, 至此完成整个备播流程。

8.素材管理系统是节目文件备播的主要途径, 播出文件经过质量保障等环节, 最终将节目文件统一传送至播出系统。备播环节包括文件迁移、接口、应急上载、技审、备播缓存等部分。

4.2应急节目整备流程设计

正常情况下, 台内其他业务子系统通过主干平台与播出系统互联互通。考虑到紧急情况下, 如主干平台出现故障、备播链路出现故障、互联交换机故障等, 其他系统可以通过应急流程将素材点对点送到播出系统, 以保证播出系统素材整备的安全性。

5总结

全台网架构下整备、播出系统的建设, 我台一直致力于实现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率三个核心理念,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符合我台实际需求的业务流程, 结合台内正在逐步建成的全台网, 真正实现从制作到播出的文件化备播流程, 最终达到高效整备、安全播出的目的。

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特点 篇2

数字硬盘的播出系统设计方案

功能方面。数字硬盘的播出系统较以前的播出系统就是就具有超强的功能里,主要包括数据库辅助系统程序、上传和审核的技术系统、数据控制台以及离线偏单等。数字硬盘的播出系统具有的这些功能,这些功能模块各自负责着相关的任务,数据库的辅助系统程序主要进行播出系统后台数据库的程序操作问题,离线的上传和审片等系统程序主要是对播出电视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工作,而播出系统中的数据控制台也主要是对相关的频道和用户权限的管理工作,这样明确的分工能够更便于电视节目的顺利播出。

播出方面。在当前电视节目的编制过程中,还主要是采取弹出窗口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的浏览和调整工作,这样的编制方式能够更好的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省系统资源。数字硬盘的播出系统在播出软件方面能够针对当前节目播出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就是节目单的调整和修改以及节目的在线编辑工作,在线编辑工作主要包括节目的播出方式和节目中的人员安排,已经节目后期制度,加字幕和角标等。此外数字硬盘的播出系统在播出时还能够针对当前电视节目中的数据库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动态的监控工作,这样使得节目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节目的切换,或者说是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工作,从而保障电视节目的顺利播出。

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组成部分

播出子系统。播出子系统作为播出系统中非常关键的的子系统之一,一般情况下播出子系统主要是有播出设备和备用播出设备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组成方式能够在节目播出遭遇意外情况时,还能够有效的保证节目播出的正常进行。另外就是播出子系统能够采用专业的视频播出卡,进行节目的有效播放。一般来说播出子系统主要有四个功能,一是能够更好的进行节目播放信息的显示,播出子系统在整个电视节目播放的过程中将节目信息,主要包括节目的播出状态和节目进行倒计时,都能够很好的显示出现,这样显示的方式有助于节目控制人员更好的进行节目的掌控和操作,进一步确保节目播放的顺利进行。二是能够更好的进行节目的在线编辑工作,播出子系统的这样功能能够有效的处理节目播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紧急播出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节目尤其是直播节目的顺利进行。三是,播出子系统能够同时进行信息的上载和节目的播放,这个功能是传统节目播出系统是完全无法做到的,也是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独特之处,这个功能能够更好、更方便的进行节目的播放,四是,播出子系统还具有自我检查和监控的功能,这个功能能够帮助节目操作人员更方便的把握整个节目播出系统的状况。

上载子系统。上载子系统是较播出子系统,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载子系统能够有步骤的实现那些准备上载的播放素材的查看工作,节目播放相关信息数据的准备工作和正式上载播放素材,并同时能够进行节目播放素材的审核工作,另外就是在进行节目播放素材的审核工作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实现节目相关信息的编辑和修改工作。

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就是进行节目播放工作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于播出素材的管理。管理子系统它除了能够对播出素材类型,以及节目播出时间的控制工作外,还能够对于播出素材进行删减和拷贝工作,这样从而保证节目素材的正确和节目播出工作的顺利进行。

监控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节目播出过程中故障检查和监管,这样的监测方式能够保证在节目播出出现问题时,大大降低工作人对故障的查找时间。因此,监控子系统在整个播出系统运行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能够结合监控显示中数据变化,及时的掌握整个播出过程,从而确保整个电视节目的顺利播出。

三、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确保电视节目稳定安全的播出。

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具有稳定和安全的特点,能够保障电视节目的稳定安全的播出,采用现代数字硬盘的播出技术能够更好确保

超稳定的底层接口技术的实现,另外就是在电视节目的操作过程中还能够支持多种格式,并可以结合其他有关的技术进行连播。

(二)提升系统高效运行和管理

采用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在进行系统内部相关信息数据的控制中,能够采用更加简单的信息素材和权限管理文件等来保证整个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顺利进行和系统的检测。这样的方式就是极大的保证了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正常运转,极大的提升了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便于相关数据列表的播出。数字硬盘播出系统能够采用更加专业和更和谐的播出界面,这样能够大幅度提升系统文件播放的整洁和直观效果,更加推动了电视节目的流畅播放。

建立了安全的播出机制。数字硬盘播出系统在进行系统文件的播出时,具有更加安全的播出技术,这样安全的播出技术能够针对当前定时的播放、触发播放和顺序播放进行应急的切换。采用这样的方式就是全面的保证了节目播出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整个电视节目播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

具备精准的同步和定位工作。数字硬盘播出系统采用了当前现代化的技术,能够更好的保障节目播出技术的准确性,并能够针对电视节目进行精准的同步和定位工作,除此之外,数字硬盘播出系统还具有更加精准的同步功能和作用,实现双倍的同步,这样就是能够实现节目全天的不间断的播放,即使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也能够进行快速的切换,确保电视节目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东营广播电视台)

播出系统架构 篇3

关键词: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网络架构,管理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在电视节目的播出中已经被大量地运用,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仍有部分电视台的字幕播出系统处在独立运行状态。这不利于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网络构架的建立,且不利于电视节目制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仅阻碍了有限资源交流与共享,还对后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应立足实际情况,对电视台整体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的构架的建立应该在安全性、可操作性、拓展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构建真正的适合电视节目的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同时,建立适应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的管理体系,使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越来越完善。

1 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的网络架构(见表1)

1.1 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

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采用了主要由2台数据库服务器建立起的SQL 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进而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字幕素材管理信息、字幕播出单、系统设置、字幕素材库、人员设置、日志信息等信息和数据的储存及多节目的网络字幕播出工作单位共享。同时,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对字幕素材、操作流程和进度、播出日志信息等进行记录、储存和查询,并降低了网络系统管理的难度。并且数据库服务器主机还设立了备机,主要是为了应对数据服务器可能出现的当机现象,备机可以随时接替主机的工作,根据定时从主机服务器备份到的数据和信息在一分钟只内替换主机连接到客户端工作站,而不会对客户端工作站造成任何影响。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不仅可以作为系统时间网络授时服务器,还可以通过标准的RS-232串口接收的在线节目单网关服务器发布的节目单减少病毒的侵犯。

1.2 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

每个频道的图文字幕在线播出都是由一个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负责。与该频道有关的图文字幕素材和图文字幕播出单都存在对应的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通过以太网主动访问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每个频道的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都能同步接收最新的在线的XML格式的节目单文件,进而同步地更新字幕播出单,并与节目播出单自动同步关联。避免了工作人员手动输入带来时间偏差,为字幕播出时间的准确定提供了保障,还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的本地数据备份功能,保证了无论网络出现故障还是两台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均出现问题得情况下当天节目的正常的播出。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还可以自动播出或手动控制播出来自于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制作的图文字幕播出单和编排图文字幕素材,且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还可以修改图文字幕素材和播出单中出现的错误。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具有的独立的预监输出功能实现对待播出节目的预览和查看。每台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都需要安装必要的引擎和软件,才能使各个频道之间的字幕素材实现共享,也是各个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

1.3 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

除了负责频道的图文字幕在线播出的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外,还有一台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以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的形式进行工作,所以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与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配置完全相同。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不仅负责所有频道的图文字幕播出模板制作,图文字幕播出单编辑与审核,图文字幕素材的采集制作与查看核实,还用来应急处理一些临时任务。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把从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收集到的图文字幕播出模板、素材、播出单发送到各个频道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在其中的网络构件中不可或缺。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能备份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主、备机和各台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上保存的图文字幕素材,所以无论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还是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出现问题,都不能影响网络字幕编排工作站的工作。

2 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的管理

2.1 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病毒的入侵

将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网络与办公网通过网闸进行相连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的入侵。这种连接方式实现了连接字幕网的内端机与连接办公网的外端机物理上的隔离。文字、图片、动画等素材在办公网计算机和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之间传递时必须通过网闸,避免病毒在其中的相互传播。同时,使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与运行着在线节目单网关服务程序的数字化播控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RS-232串口方式连接并通信,实现数字化播控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可以经过RS-232串口向网络字幕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文字、图片、动画,这样的连接方式进一步阻碍了病毒的传播,减少了病毒对节目播出造成的干扰。

2.2 管理好网络构架各个节点的信息分享和备份

网络字幕播出工作是采用X+1备的工作方式,其中的X表示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得数量,每一个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对应的2路键信号和填充信号可以通过数字视频分配器进行分配。X个频道可以同时共享调用这几个频道已经接入的主备Miranda NV5128MC播出切换台机箱的视频输入端,为了实现X个频道之间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同时备份能力,每个频道可以从X+1对字幕键源信号中同时选择2对字幕键源信号与视频信号进行叠加处理。第X+1台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作为某个频道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出现异常时的后备机,这台网络字幕播出工作站能快速地替换出现问题的工作站进行日常工作。

3 结语

很多关乎广电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都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广电网络建设、全国性运营主体的完善、全业务运营模式的建立而取得了不小的突破。21世纪是光电快速发展的时代,全民娱乐的最好的时代去,而光电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是空前巨大的,光电自身只有不断地完善业务运营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立自己的电视品牌。而不断地完善网络化字幕播出系统的网络架构,不断更新设配、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管理才是光电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猛.浅谈电视字幕机的选购与维护[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2).

[2]陈旭.NVOD视频服务器设计与实现[D].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播出系统架构 篇4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数字化建设始于1999年,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建立了数字音频制播系统的省级电台之一。但随着这10年间数字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原有传统制播系统的结构、使用模式以及设备的性能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台高速推进的发展要求,成为制约广播发展的一个瓶颈,安全性也无法得到保障。2009年,在自治区领导、宣传部以及广电局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下,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启动数字化改造项目,该项目不单是在原有数字化制播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而是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作为指导依据,以广播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导向,融合多种新业务、新媒体为一身的综合性广播台网,基于物理隔离 (1+1) +1架构的异构冗余播出系统是其中针对安全播出而建设的一个纯播出系统,该系统从系统安全性着手,拓展播出途径,为灾难性故障做应急准备,同时保护原有的系统投资。

1“基于物理隔离 (1+1) +1架构的异构冗余播出系统”建设方案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现有6个直播频率,每天累计播音118个小时。传统的制播系统基本是以制作和播出同网的方式,实现制作端与服务端、服务端与播出端的数据交流,这种方式结构简单,功能实现也相对较为容易,但却存在着缺陷,首先是体现在安全性方面,系统的故障一旦发生在核心区域,如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等,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无论制作、编排还是播出系统均会出现异常,造成制播流程的瘫痪;其次在规模扩充方面,无论是需要对采录、制作、编排还是播出终端进行增加,都需要与核心系统进行对接,即便使用VLAN方式进行网段划分,也依然涉及核心交换部分接入问题,而且随着制作终端的数量增加,对核心区域的压力也会增大,进而直接影响播出性能和安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

根据这个情况,我们的系统引入“制播分离”的新概念,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进行独立部署,把制作系统从播出网络中进行剥离,进而建设纯播出用的播出系统,系统中除了仅保留简单的一套应急用制作站,以防外部网络出现灾难性故障时使用外,不再直接涉及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单独建设,建立各种冗余备份机制,把播出系统的功能纯粹化、单一化、专属化和独立化,既提高安全性又增加维护的独立性,降低维护的复杂度。

为了实现播出系统的各种安全性,系统实行了“三步走”的建设方法,以求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能力。

1.1 建立系统内(1+1)备份机制

播出系统内的服务器、存储阵列、交换设备、链路还是播出终端,均采用互备和双路冗余的方式进行搭建。每个频道的服务器除了承载本频道的数据库服务外,实时对另一频道进行数据库备份,如图1。

相应的磁盘阵列存储区域中同时本频道和备份频道的数据,而且数据库和数据都是硬件分离的,即所备份的频道源数据放置于另一个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中,起到容灾的实际效果,对于这两个频道而言,数据库和数据都有了主用和备用两个区域,实现实时异地备份,如图2。

播出终端采用双机冗余,主站和备站采用相同配置,数据也时刻保持一致,同时项目间互不影响,实现无差异播出,播出终端使用基于混合模式网络优先型播出技术,减少网络延迟、服务器和远程数据库等因素的影响。交换设备和链路均使用双机双路冗余的方式,服务器与核心交换机进行主备双路接入,服务器上做SLB (Smart Load Balance,智能负载均衡)双网卡绑定,楼层交换机采用双路接入核心主、备交换机,主、备播出终端分别接于主、备楼层交换机,如图3。

通过以上这几种方式,完全实现播出系统内服务、数据、链路和终端的(1+1)备份机制。

1.2 建立系统间(1+1)+1异构备份机制

在现有完善的系统内安全备份措施的基础上,系统还以异地、异构、简易和完整的“扁平化”原则,建立一套独立于系统之外的简易播出机制,具备已编排节目的服务、存储和播出功能,系统不是对整个播出数据库和节目数据进行备份,而是通过从主播出系统内宏大的数据结构中剥离已编排、待播出的节目单、广告单和对应的音频文件进行导出,利用与日常节目单、节目和广告等相对应的接口程序,在异地进行导入和备份,同时使用不同于主播出机制的播出系统,实现(1+1)+1的容灾性异构备份和播出。

1.3 建立基于物理隔离(1+1)+1架构的异构播出系统间的安全链接方式

系统有了安全的内部备份机制和完善的系统间备份措施,系统建设的关键进而转向如何将主系统与“+1异构”系统间进行安全连接,既要保证数据交换通畅,又必须做到相互独立,保证安全,如图4。

对所需要交互的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连接主要的功能是将数据表单和对应的音频文件进行传输,不涉及任何软件和应用程序,只要能通过特定的设备和协议将表单和音频文件进行单向传输,就可以将两个系统安全的连接起来。我们引入网间媒体数据过滤技术,通过单向私有协议的方式,在备份系统端对表单和音频文件进行主动获取,更新备份系统中的表单让其与主播出单保持一致。通过对所传输的音频文件进行二次编码和对非授权格式文件的粉碎技术实现物理隔离,既得到最新的编排列表和音频文件,又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杜绝病毒感染和恶意攻击的可能,完成基于物理隔离(1+1)+1架构的异构播出系统的建设。

2 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介绍

基于物理隔离 (1+1) +1架构的异构冗余播出系统的建设,除了从实际需求出发,引入各种创新理念作为主导,还使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来把方案变为现实。

2.1 SOA架构特性

设立了两台播出系统与制作系统接口服务器,这两台服务器上将运行Web Service搭配FTP和流媒体软件,作为提供中间件的服务器,承担播出网络与其他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服务,接口服务器的安全性也不会影响播出系统内部的运行正常,因此具备了SOA框架结构所要求的松耦合性。

2.2 基于混合模式网络优先型播出技术

播出终端首先收集有关播出的节目串联单,找到对应的声音文件并将其目同步至本地,在节目播出时首先对本地和服务器之间的文件进行多方面的校验,如果确认没有差异,则播出本地已存文件。如果发现差异,则判断为节目有更新,以服务器上文件为主进行播出。

2.3 基于大容量节目播出缓存和冗余技术

在播出终端本地设立大容量播出缓存,如果网络或服务器出现故障造成播出终端与服务器失去联系,依然可以读取本地文件进行播出。这种机制可以在正常情况下,减少网络延迟、服务器和远程数据库等因素带来的种种隐患。

2.4 网间媒体数据过滤技术

网间媒体数据过滤技术是在两个网络安全隔离的基础上实现安全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技术,使用带有多种控制功能的固态开关读写介质连接两个独立主机系统,技术涉及三部分内容:内网处理单元、外网处理单元和专用隔离硬件交换单元。在网络互联时,将设备的内网处理单元与播出网络连接,外网处理单元连接其他网络,其专用隔离硬件交换单元在任一时刻点仅连接内网处理单元或外网处理单元,与两者间的连接受硬件电路控制高速切换。这种工作方式保证了专用隔离硬件交换单元在任一时刻仅联通广播制播网或者其他功能网,既满足了广播制播网与其他功能网网络物理隔离的要求,又能实现数据的动态交换,更使播出网络或者外部其他功能网间不存在通信的物理连接、逻辑连接、信息传输命令、信息传输协议以及普通协议的信息包转发,当数据从一端通过多核网间媒体数据过滤设备传递到另一端时,网间媒体数据过滤设备会将数据包中的裸数据剥离,并对它采用自定义数据通讯协议进行重新封装后,实现数据包静态“摆渡”,同时还能对网络协议、数据格式进行检测,当发现数据包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立即丢弃和粉碎。

3 结束语

基于物理隔离 (1+1) +1架构的异构冗余播出系统已于2010年全面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从系统内部到系统之间都建立了冗余机制。由于实行了制播分离,只有有关播出的信息和数据才存在于播出网内,无论外部系统发生任何异常,都不会对播出系统造成区域性影响;系统间建立异构冗余播出机制,利用“扁平化”部署原则,简化备份机制,既可以为出现灾难性故障时提供有效的播出保障,又不会给系统开销增加负担。虽然伴随着此次建设更换了播出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但原系统依然可以为异构冗余播出所用,在大力推广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成为保护原有投资的实例。

播出系统架构 篇5

一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系统架构

基于安全性、稳定性、高可用性考虑, 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系统数据库采用2+1架构方式, 即双节点群集服务器作为主用, 两台服务器之间用EMC Auto Start双机热备软件同步数据, 另有一台单机服务器作热备份, 如图1所示。

双节点群集服务器共享独立的磁盘阵列, 群集服务器双节点互为备份, 通过EMC Auto Start软件服务实现两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实时同步, 并能实现某台数据库发生故障时资源立即自动切换。SQL Server 2008按照备份计划任务将数据库进行本机、异地双备份, 解决了单节点存储隐患。热备份数据库按照计划任务复制读取磁盘存储阵列的数据信息, 确保数据同步和备份。当主用数据库瘫痪时, 手动将各应用软件数据库链接地址更改为热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地址, 连接后便可确保各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也可将热备份数据库服务器IP地址更改为10.8.10.20, 而后应用软件重新连接至数据库) 。

二播出应用软件与数据库的关系

陕西广播电视台大洋高清播出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 播出系统软件是依托以太网络, 以数据库服务器为信息共享中心的一种分布式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下列功能模块:网络接口服务模块, 节目单编辑模块, 节目素材迁移管理模块, 数据库审计模块, 节目素材上载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

陕西广播电视台高清播出系统是由中科大洋提供数据库应用软件实现高清播出, 系统中每台终端工作站连接数据库需使用大洋连接管理器工具, 填写连接数据库的参数之后软件才能正常与数据库通信, 工具如图2所示。

1. 网络接口服务模块

接口服务是采集、管理播出数据库与相关联的其他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软件之间消息的一项服务。新制作的节目单、节目素材信息请求写入播出数据库, 接口服务需要判断该节目单、节目素材信息是否允许写入播出数据库, 具体操作为访问数据库进行信息查重以及对部分内容重新命名, 并且将接口服务与数据库交互的过程记录下来, 如图3所示。

2. 节目单编辑模块

节目单编辑模块由大洋节目单二次编辑软件 (PE软件) 实现, PE软件从播出数据库SCHEDULELIST表、P R O G S C H E D U L E表中读取节目单, 查询节目单和节目素材的相关信息,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播出情况调整节目单素材信息, 修改后保存节目单SCHEDULELIST表、PROGSCHEDULE表中值就会更新。编辑界面如图4所示。

3. 素材迁移管理模块

素材迁移管理模块是由大洋GMP迁移管理软件实现的。GMP会按照素材迁移流程严格管理素材迁移, 在素材迁移过程中, 素材的技审、MD5校验、迁移、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执行的结果都会记录在数据库CLIP_ITEM等表中, GMP软件同时也会展示节目单、节目素材的状态信息, 这些都记录在GMP_TASK, GMP_PREPAREITEM等表中。GMP软件界面如图5所示。

4. 数据库审计模块

数据库审计模块是由北京捷成世纪提供的播出数据库审计服务, 此项服务每间隔一段时间会在播出数据库取播出数据库产生的日志, 并将日志中记录的SQL语句信息和发起该数据库操作的用户信息呈现出来, 软件界面如图6所示。

5. 节目素材上载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

素材上载操作时首先会在TSK_CLIPUPLOAD表中增加一条记录, 上载完成后表的该记录会删除, 同时会在CLIP_ITEM等表中增加该条素材的信息, 表示素材已完成入库。

用户管理相关联的数据库为rymbc库, 与播出数据库xb28库是分开的, 用户在登录、修改用户信息、修改用户权限时在rymbc库中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

三播出数据库维护

数据库维护管理是播出系统维护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 是各项业务工作能够高效运转的基础保障。确保数据库系统高性能运行、数据信息高安全可用、频道节目高质量不间断播出, 是做好做足数据库维护工作任务的根本出发点。结合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好数据库维护工作。

1. 数据库日常巡检

巡检内容主要包括有技术人员值班期间定期巡视检查服务器及存储阵列运行状态、操作系统事件查看器、数据存储空间变动情况及查看EMC Auto Start运行状态。

EMC Auto Start运行状态查看:巡检EMC Autostart需查看EMC Auto Start软件是否正在运行;状态面板上两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同步是否正常;面板上有无其他报警信息, EMC Auto Start运行界面如图7所示。

2. 利用数据库工具帮助排查故障

数据库工具:SQL Server Profiler。

数据库事件跟踪的功能可以实现对系统故障的分析定位。数据库事件跟踪能够监听数据库的各种服务、连接和操作信息。许多数据库都具有事件跟踪的功能模块。如MSSQL2000的事件探查器, MSSQL2005和2008的SQL Server Profiler, Oracle的trace等。通过这些模块, 我们可以实时地观察当前的以及执行过的SQL语句, 执行这些语句的应用程序名称, 进程ID等。通过对SQL语句的分析, 我们就能推测和归纳出数据库各个表和字段的含义。了解到数据库表和字段的含义以后, 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入地判断和分析系统故障。

问题描述:软件对数据库误操作之后的数据恢复。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应用软件在删除、保存操作时会产生针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删、改操作, 使得工作人员的一次误操作导致数据库中重要数据发生不可逆转的修改。虽然可以通过还原数据库备份来恢复数据, 但是备份数据库操作并不是实时进行, 有可能还原数据库仍会使没有备份的少量数据流失, 因此, 借助SQL Server Profiler可以实现找回丢失的数据。这里我们以二次编单软件 (PE软件) 为例, 来实现误操作下指定的数据恢复。

PE软件既可以修改节目单的属性, 又可以修改存储中素材文件的属性。因此, 工作人员操作PE软件很有可能发生误操作的问题。现在工作人员对节目单的某条节目错误添加一条节目代码并保存到数据库, 由于在播出数据库中有多张保存节目单的表, 因此, 没有按照操作流程添加节目代码会使得同一条节目在播出库中存在多条节目代码, 而读取节目代码的软件有可能因为节目代码冲突而导致业务中断。

解决步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下四步操作完成。

第一, 打开数据库的事件跟踪软件SQL Server Profiler, 如图8所示。

新建跟踪, 连接需要跟踪的数据库。点击“运行”, 即开始跟踪数据库, 新建跟踪属性, 如图9所示。

在实践选择面板上, textdata、applicationname、ntusername、startime这四列尽量都打勾, 使得需要跟踪的信息比较完整, 如图10所示。

大批量的数据对于分析定位故障会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个时候, 可以使用列筛选的功能, 通过添加列过滤条件过滤掉不需要的信息, 留下需要定位分析的语句。误操作是插入节目代码, 因此要看textdata下的insert语句, 在图10右下角列筛选器textdata下输入%insert%参数。 (这里的筛选条件, 与SQL语言的like后的条件相似, 支持“%”模糊查询) 。完成后运行跟踪。

第二, 查看跟踪界面, 跟踪界面如图11所示。

在发起同步操作的时间点, 即startime为发起操作时间, 会出现如下插入语句:“insert into BMI_CLIPINFO (strprogcode) values (‘XXX’) where strclipname=’XXX’”, “insert into BMI_GMP_PREPARE_ITEM (prog_code) values (‘XXX’) where item_name=’XXX’”

第三, 打开企业管理器, 新建查询, 输入语句“select strprogcode from

BMI_CLIPINFO where strclipname=’XXX’”, SQL语句执行结果如图12所示。

根据查询结果, 可以断定, 误操作向CLIPINFO表输入错误值, 再输入SQL语句“select prog_code from BMI_GMP_PREPARE_ITEM where item_name=’XXX’”同样得到GMP_PREPARE_ITEM表中同样输入了错误值。

第四, 输入语句“update BMI_CLIPINFO set strprogcode=’’where strclipname=’XXX’”;“update BMI_GMP_PREPARE_ITEM set prog_code=’’where item_name=’XXX’”, 执行结果如图13所示。

再用select查询两张表中的数据, 发现值已经为空。

至此, 还原指定数据的工作到这里就结束了。

使用注意事项:SQL Server Profiler适用于数据库服务器上很少运行查询时, 或者有特别的用户查询运行的时候。SQL Server Profiler运行时间越长, 跟踪查询需要处理的复杂度就越高, 同时占用越来越多的系统资源;在使用Profiler的时候, 在哪里启动Profiler以及将跟踪的数据保存在何处, 是一个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里有两种情况:

·在正在监视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启动Profiler的跟踪。此时Profiler将跟踪的数据文件保存到服务器的文件系统或共享目录中, 这样做的优点是这种方式适用于非生产环境和低负载服务器上的开发和对数据库应用进行性能诊断和跟踪;缺点是加大了服务器的I/O读写操作。

·在本机开启Profiler, 连接远程的数据库服务器。此时Profiler将跟踪的数据文件保存在本地, 这样做的优点是减小了数据库服务器的I/O操作;缺点是加大了网络传输的压力, 占用数据库服务器的网络资源和CPU资源。因为需要将大量的跟踪数据传送到本机, 这样占用了网络资源, 而数据在传输的时候, 需要CPU将之序列化, 加大了CPU的操作。

四总结

高清播出数据库维护和管理, 关系着播出系统的安全。对数据库和软件流程增强熟悉了解, 灵活应用数据库的查询分析等工具, 能够更好地优化数据库性能, 定位系统故障, 熟悉系统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 基于数据库的应用操作, 应该谨慎小心, 先在测试环境下调试, 确保正常以后再运行。

摘要:本文从数据库硬件架构及客户端应用模块与数据库交互方面概述了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系统数据库情况, 就如何正确使用数据库分析和查询手段, 更好地定位故障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

业务环境自适应的电视播出架构 篇6

在所有的行业中, 广播电视行业是受技术变革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事实上, 电视业的诞生正是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进步被运用于大众传播业的结果。有了这一认识, 我们就不会对电视广播在过去60年多中的无与伦比的相对稳定和发展演变而感到惊讶;同时, 当催生了电视业诞生的技术进步之火在新时期再次引发电视业的变革时, 我们同样能够泰然处之。

客观地说, 技术进步常常会带来收入的机会。同样, 我们可以说在服务从概念化、创作和真正面世之前是不会有人对其产生需求的——还未面世和为人所知, 怎么会有人需要它呢?举例来说, 互联网协议 (IP) 向传媒行业的渗透带来了人们对移动媒体业务的需求, 而这在以前人们认为它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IP以及其他技术进步如高速CPU (中央处理器) 和GPU (图形处理器) 、高级媒体压缩技术、价格超低廉的大型平板显示设备等等, 它们的协同作用正在推动传统上以硬件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向基于软件的业务模式过渡。

就单个广播电视制播机构 (或广电服务运营商) 的内部运营而言, 这种变化显然是与外部世界的变化相一致的。有了先进、功能强大的网络化计算机系统, 我们当然能够十分轻松地管理我们的内容资产、创建和改变我们的工作流程、开展我们的播出运营, 并将我们的运营效率提升到前所未闻的水平。而且, 软件本身、通过通用网络的通讯、软件处理以及媒体文件的创建与管理正在推动我们的业务从以硬件为中心的模式向以软件为中心的模式过渡, 从而导致业务越来越“软件化”。

二硬件与基带 (SDI) 已消亡?

可以确定的是:除了现场直播环境外, 今天的电视系统对传统基带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小。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图2就会很清楚地发现, IP的渗透在许多领域都并不成功, 在其他一些对时间要求不高的领域也是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在需要同时处理多路信号的场合, 存在着对同步信号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精确时钟同步的需要。我们知道, 通用处理器和基于包的网络常常会伴随一些难以预测的情况, 从而导致它们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甚理想。而广播电视系统对于视、音频同步的要求极高 (请读者向技术部门咨询唇音同步问题) , 多数情况下40ms的延迟是绝对不可接受的、需要尽一切可能避免的。尽管如此, 也并不意味着实时信号处理的“最后堡垒”永远不会被突破。我们看到监测领域的巨大变化已经给制作环境造成了许多实际问题。此外,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实况制作中的传输要素就会发现, 在实况制作环境中正不断地融入经过编码压缩处理的信号, 这些压缩信号通常通过IP网络传输。就实况制作环境中的监看而言, 为了降低监看成本, 正在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多画面分割器这些多画面监看器本身就能够监看IP传输流。

在播出环节, 我们发现今天绝大多数的线性电视内容分发处理 (非线性电视内容分发在许多方面也是一样) 在传递至前端进行进一步压缩和处理的前一环节又重新恢复到了过去的基带SDI或HD-SDI传输模式。在这种传输环境中, 如果频道要求人工干预, SDI模式是正确的选择。对于一个以直播为主的频道而言, 与普通频道数周前即已确定好播出表的做法不同, 常常需要随时对播出表进行修改。这种情况下, 在基带层面对播出表进行人工干预往往是一种最快速、最容易、最可靠的手段和方式。在固定播出表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对绝大多数或全部要求的处理——图文、合成、特效、切换、辅助数据管理等进行自动化处理;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输入输出 (IO) 也常常是基带格式的。

总而言之, 传统的基带格式并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只要人类存在着对实况直播节目的需求以及想快速改变电视播出风格, 基带格式就会有存在的空间与理由。有人预测说基带格式将会被新技术所取代, 但笔者想说的是, 除非同步问题获得了满意的解决, 否则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三广播电视制播机构的收入来自何处?

在广播电视环境中需要对发展做出谨慎的界定, 因为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市场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作为定义的尺度。那种“许多事是清楚的, 只有一件事不清楚”的说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是需要做出澄清的。

我们清楚的一个事实是, 不同类型显示屏吸引的观众或眼球的数量正在发生改变, 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这一趋势导致了未来/当前的媒介消费格局是多屏共存的。图3显示了各种电子设备在2005~2014年间的售出数量变化趋势图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视频消费增长趋势图。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大多数的平板设备拥有者是使用膝上型平板设备看电视的。图4给出了花在不同大众传播媒介上的广告费分布状况,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线性媒体 (电视) 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是重要的广告载体。因此, 线性和非线性媒体、付费内容和免费内容、IP/非线性和“普通”服务将长期共存。

因此,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增长在变化, 增长并不表现在线性电视和未联网式电视领域。增长表现在多屏消费领域, 借助的是广播电视的品牌和高水平的客户服务——提供各种内容消费选择以满足用户需求。

毋庸置疑, 这样的变化水平对于任何行业而言都是可怕的——我们赖以立足的基础已经变得不稳固!作为一个行业, 广播电视业需要尽快适应环境生态的这种变化并与时俱进;正如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的那句名言所言的那样:“That which doesn’t kill us, normally makes us stronger” (置之死地而后生-译者) , 这或许才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生存”之道。同样自明的是, 每天与恐惧搏斗会使我们变得强大和自信起来, 这同样适用于广播电视媒体。因此, 以下提供几条有助于广播机构发展的简单的原则, 以供参考:

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分发渠道制作不同版本的内容:高分辨率、低分辨率、适合Pad播放的版本、适合其他移动显示屏分辨率的版本, 所有这些版本的内容的制作都有着不同的语言要求和剪辑要求。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演变, 情况只会变得更加复杂;

相关联的工作流程和资产管理也很重要:购买大型处理系统似乎必要的, 因为事情只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版权管理十分重要, 而且需要覆盖所有的环节;

搜索功能对于广播电视制播机构很重要;

搜索功能对于视频点播 (VOD) 和家庭环境也很重要:在家庭中支持片段和章节演示将成为基本要求;制播与管理系统中的MAM (媒资管理) 系统将需要支持搜索功能;同样需要考虑版权问题;必须针对线性和非线性内容消费将数字版权管理 (非线性) 和条件接收 (线性) 整合起来;版权管理元数据须能自由地在节目编排调度系统和基于家庭的非线性的、基于章节的内容消费以及其他各种中间环境中自由流动, 以实现无处不在的版权管理。

四广电业务流程改造 (BPT) 系统的应用

毫无疑问, 所有那些在将来需要运行这些流程中的大部分或全部的广播电视制播机构现在就要在某些方面向这些流程过渡。这可能需要使用Excel表格进行节目编排, 分配更多的人去制作收费发票, 负责广告销售, 等等。一种更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单一频道或多频道运营商可能会拥有来自不同供货商 (制造商) 提供的不同的功能块, 因为这些供应商是针对各个部门的特定要求定制功能块的。不过, 这并非一种必然的演变路径, 因为这种路径会导致整个工作流程范围的复杂度增加。处理流程之间的内部联系才是改进整个业务运营效率的重中之重, 而且, 这一领域是播出机构和运营商提高利润率和工作效率的核心环节。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媒体消费问题并追溯至媒体的采购与创作以及销售环节, 考察在一个前瞻性设计的播出系统中为了使得这些过程能够高效地进行都有着怎样的要求。首先是版权与版权管理。在全过程实现好线性与非线性控制权是解决好其它问题的前提。假如消费者希望通过OTT电视服务下载一个节目, 且他愿意为此付费, 那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他的这一消费欲望呢?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导致盗版问题的出现, 更糟糕的是:消费者可能会转而寻求其他的娱乐服务。考虑到这一问题, 媒体管理和最初的节目制作环节就需要引入并在节目中嵌入要求的版权元数据, 以确保能支持与不同的内容分发平台间的正确通信。当消费者想要从一个电视播出节目中搜索章节时 (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且导致了非法使用, 用户将自己喜欢的片段挂到了网络上) , 那我们为什么不在节目制作和管理环节就嵌入元数据以支持消费者搜索和下载电视节目、电影或纪录片中的章节片段呢?

这对于广播机构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但却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 它说明或可以说是突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消费习惯:即消费者希望搜索媒体资产, 并希望他们的服务商的资料库能够提供更多的搜索结果。我们为什么不向消费者提供他们寻找的内容而去鼓励他们转向替代性的、非我们自己的服务或应用呢?当然, 保护好品牌身份——在变革期很可能是广播电视机构最宝贵的资产, 对于确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它说明广播机构在制作或分发流程中创建和管理的所有元数据在消费环节将发挥重要作用。不过, 这可能还只是个子集。但是, 为这一目的而重写, 或更糟糕地去维护一个单独、不相关的工作流, 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 其效率低下也是很明显的。

由是观之, 如果说投资于一个总体上缺乏互联互通功能的分散式系统对于一个具前瞻性思维的广播电视制播机构而言是不明智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说, 就更广泛层面的考察结果必然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符合长远目标的投资选择。要想做到这一点, 重要的是要确证投资的系统具备互操作性。这就要求选定的供应商具有技术远见和与之匹配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必须被证实是能够实现与各种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的。此外, 供应商还须具备相关的、无可辩驳的工程实施经验。当麻烦出现而你的业务已经上线销售, 你绝对希望规模足够大的供应商能投入所需资源帮你解决问题, 而不是双方相互指责或扯皮。

基于上述分析, 以下笔者将考察一个具前瞻性思维的广播机构在做出投资选择时通常会重点关注哪些关键部件, 有哪些重要考虑。

1. 让业务驱动业务

确保在业务运营中一些规则如广告选择、播出规则、重播规则, 以及VOD控制等都是有效的, 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原则上是不允许在最后一分钟或是工作流程的末端再进行任何修改的, 因为这样往往会给业务运营造成重大影响或是对广告插播造成更坏的影响。

2. 最大化灵活性

工作流程引擎和处理的设计应当灵活而不能给人以操作起来费力之感觉, 且应当置于广播机构的直接控制之下。有人认为使用RFP、RFI等设计的工作流程能够一劳永逸, 可以满足广播机构未来的需求, 这其实是不适当的。随着需求、期待和市场的发展和演变, 修改和重新设计自动化工作流程的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3. 实现销售的最大化

在任何域中 (无论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 工作流程、播出、节目编排和销售都应能支持快速和较晚的改动。这要比听起来困难得多, 因为它意味着所有这些子系统之间都得到很好的协调和同步。对信息交换协议和分发系统 (线性和非线性) 设计的一条很重要的要求是:必须确保在任何域内, 无论是如何临近播出, 广告销售机会出现时也不能错过。

为了实现上述三条, 这里给出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播出分发系统的一些基本要求。

处理过程之间的通讯机制:这意味着软件处理过程之间的数据交换, 元数据则采用另外的称谓;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是有效设计高度复杂、高度交互的软件系统的唯一方式;

针对文件的软件系统:软件资产的管理与跟踪;

基带集成:实现大带宽同步信号 (基带、SDI) 与低带宽异步信号 (基于IP的文件和流) 之间的智能集成;

管理与维护软件:全面的网络和设备管理系统, 实现工程费用的有效利用;

根据频道类型合理使用技术:直播频道和普通频道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 因此也有着不同的设备架构要求;

收录权:更正后收录组通常效能低下, 应极力避免;

用于非线性的工作流程引擎:用来管理软件资产的软件处理在信息技术领域并不新鲜, 但针对传媒行业它仍在进行修改。强大、企业级的工作流程和资产管理器对于具前瞻性视野的广播机构而言是必须的;

权利的结转:一旦被授权或从别处借得权限, 这种权限就应该在从收录环节直至消费者的全过程中有效且不中断;

数字版权管理 (DRM) 与条件接收 (CA) 的智能式集成: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的电视节目最终分发机制都要求验证用户的观看权。这一验证程序与内容保护机制之间的紧密集成对于运营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五一个未来成功的广播机构是?

未来成功的广播机构应该不仅仅是节目版权的拥有者, 就人员及与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而言它可以是一个较小的、精干的、高效率的公司。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B2B业务只占广播电视业务的很小部分, 因此它不应该被看作是广播机构的工作重点, 尽管广播机构自身确实拥有和控制着节目版权。类似的, 基于同样的原因, 广播机构不应只是一个节目制作者。

不过, 一些内容拥有者已经开始通过OTT服务建立直接的观众关系, 并因此模糊了B2B服务提供商与B2C服务提供商身份之间的界限。那些在它们的业务中有着消费者因素, 并有着成熟的品牌的广播机构当然处在了利用这一“想法”的有利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始终清楚:创建一种有吸引力的大众传播机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 任何OTT服务提供商要想获得一定数量的用户和人口分布, 都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观众习惯、关系、数量之类的优势才是未来数年内广播机构的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 因此, 应建立起防御机制以确保这些特定的竞争优势持续有效。为此我们提供以下一些建议供广播电视机构参考:

专注于各个平台中的终端用户服务;

使用IP系统建立紧密的消费者关系;

利用品牌建立关系;

像“乐高砖” (Lego Bricks) 那样建设系统, 逐渐完善内部效能。

六现在就着手建设创收型内容分发系统

面对所有这些冲突性的压力, 处于快速变化的环境, 广播电视机构或广播电视公司该如何开展投资保护或投资增长?如何在保持业务运营的同时重构自身的能力?在周围或不远处存在着如此之多或明或暗的威胁时如何平衡增加当前利润和确保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眼界”和良好规划。

例如:

安装的软件模块应该针对全台范围信息的高效传输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如这样的软件模块应足够强大, 以便支持将来面向全台范围的系统扩展。那种在全台范围部署“点模块” (point modules) , 随后又发现这样的模块难以接口或扩展, 这种做法是讲不通的;

确保业务能够驱动业务。如果节目编排影响到了销售, 不应推翻运营和分发系统来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尽早恢复媒体管理和处理至正常状态将有助于减少运行过程中的人工干预;

广播机构并非必然会建立起运行上有效的工作流程模式, 因为这样的模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为了永立变化的潮头, 选择能够实现简单易行的工作流程深度修改 (无须制造商召回) 的引擎就显得十分关键;

集成式信号管理硬件也很关键, 因而也是必须的。尽管现在的电视行业正变得越来越“柔性化”, 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实时信号。这些实时信号往往与通过网络、为了各种目的而传来的实时传输流相组合。实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的协调管理对于确保工作效率十分关键。这涉及到包括监控 (在这里对混合信号类型的监控由制作团队执行) 在内的一些深层领域;

假如针对正在播出的频道选择了合适的成本模式, 线性分发是目前有效的运营方式。频繁的较晚改动或直播节目并不适于那些适合“静态”频道的基础架构, 因为“静态”频道 (指与直播频道相对的那些普通频道, 如央视的电视剧频道CCTV-8) 的播出表可以提前数周确定。对于线性频道一定要审慎地选择一个合适的运用模式;

对制作平台的一条首要的要求就是灵活。这意味着媒体文件的格式选择不可以由供货商限定;任何时候, 只要可能, 都应该支持软件的运用。为了避免空头投资, 在硬件与软件之间做出合适的选择是重要的, 而这样的选择在今天的环境下——处理器运算能力不断增长、存储设备的价格持续下降, 正变得越来越可行;

对运营起辅助作用的智能式基础结构管理系统很关键, 因为它的运用可使较少的人操控越来越复杂的系统。

七广播电视行业拥有未来吗?

绝对拥有!事实上, 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曾经的一个被人认为是古怪的、口语化的、相对较小的行业, “活动媒体” (本文指电视媒体-译者注) 正被融入各种传播形式和传媒工业之中。这便为电视广播行业赋予了一个遭人嫉妒的“知识领袖”的角色。在这一角色的光环之下,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电视广播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工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它是对电视广播本质的偏离。

只要发挥好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利用好在节目选择、制作和销售领域的专长, 电视广播的强势媒体地位在未来几十年内就不会动摇。那种认为OTT分发将是电视广播的“终结者”或“掘墓人”的看法也是错误的。事实上, OTT引发的消费者媒介接触与内容消费方式的变革, 对于电视广播而言是绝佳的机会——建立更为紧密的客户关系和稳固收入的机会!

浅谈全台网架构下安全播出的策略 篇7

随着广播技术和IT技术的发展, 电视台的播出形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从早期的纯手动磁带播出到盘带结合半手动播出再到全硬盘自动播出, 播出信号也经历了从模拟到嵌入数字标清再到数字高清的过程。播出环境更是从一个封闭独立的系统, 变成了全台网的一个部分。在这种形式下, 播出系统的安全性无疑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通常一个标准的全台网涉及到制、播、编、管、存等几个方面。图1是一个标准的基于ESB和EMB双总线的全台网示意图, 各个系统通过总线进行交互连接。播出域在这种全台系统中是一个子系统, 它的最大特性是所需的安全级别是最高的。以往的播出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不和任何系统交互, 磁带的数字化完全是1∶1的采集, 这样造成的问题是工作效率低下, 图像质量下降严重, 播出系统中所形成的媒资文件不能及时反馈到媒资系统中去, 整体系统就变成一个孤岛。全台网络系统是在IT技术快速发展下诞生的产物。整个系统可实现全台节目生产播出流程化、数据化、网络化、信息化, 同时也可实现台内的资源共享、流程优化、文件化送播, 并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确保节目质量。在封闭系统中, 来自外部的威胁可以不用考虑, 但在开放的网络交互模式下, 网络攻击与病毒的防范、素材入库的实效性都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到, 在全台网模式下, 播出系统主要的交互区是通过主干与制作系统、媒资系统进行交互, 在交互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因素影响最后的播出安全。

2 基础网络平台的安全

基础网络平台主要涉及到播出网子系统和主干网络的互联模式。由于播出系统的高安全性需求, 在播出系统和主干连接之间应该有一个高安全区。这个高安全区的作用是尽可能地让子网和主干网络链接顺畅, 同时最大限度地把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如病毒、攻击等降到最低。在针对高安全区的构建, 通常会选择物理网闸和一体化网关加防毒墙等手段来作为高安全区的隔离介质, 如图2所示。

物理网闸优点:有一系列的阻断特征, 如没有通信连接, 没有命令, 没有协议, 没有TCP/IP连接, 没有应用连接, 没有包转发, 只有文件“摆渡”, 对固态介质只有读和写两个命令。其结果是无法攻击, 无法入侵, 无法破坏, 因此安全级别较高。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只支持静态数据, 不支持交互式访问;适用范围窄, 必须根据具体使用环境开发专用的应用模块;系统配置复杂, 安全性主要取决于网管员的水平, 可能造成其他安全产品不能正常工作, 并带来瓶颈问题, 性价比较低。物理网闸应用示意图如图3所示。

一体化网关优点是成本较低, 但是两个子网络是相互联通的, 都要基于TCP/IP的协议, 所以理论上所有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攻击都无法避免。新闻制播一体网与硬盘播出网络系统连接示意图如图4所示。

除了以上这两种模式构建高安全外, 基于目前USB技术的快速发展, 可以在两个网络中采用专用USB线使两个网络连接在一起, 如图5所示。

该连接方式部署简单、成本低廉, 同时具有网闸和一体化网关的优点。通过USB高安全区方式实现播出网与主干网络的非TCP/IP协议连接, 避免了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攻击。通过在USB同步工作站上部署专用数据同步软件实现指定文件的传输和过滤, 通过在USB同步工作站上部署不同类型的防病毒软件, 实现病毒的扫描、隔离和过滤。通过USB3.0高达5 Gbit/s的传输速度, 可以非常快捷地传输超大的高清素材。目前基于USB模式构建的高安全区已得到国内主流电视台的普遍认可。

3 数据交互和业务流程的安全

虽然有了高安全交互区的保驾护航, 但是基于全台网络的播出系统也不能说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在全台网环境下, 实际网络环境和业务流程复杂多样, 播出系统的节目来源非常广泛, 所以为了增强播出系统安全, 并使网络更加高效便捷, 需要建设一个全台安全高效的业务运行环境。以数据摆渡系统为基础, 以播出表为线索, 实现全网安全数据交互。

谈到全台网模式下的数据交互安全, 首先需要明确在全台网业务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几种交互形态, 总结起来, 大致有以下三种:节目文件数据交互, 业务数据交互, 节目文件审查迁移交互。明确了交互形态, 就可以制定出相对安全的业务流程, 具体如下:

1) 用户按日期、分频道、栏目来查询和浏览播出表内容;

2) 用户可以选择本地文件, 要求某播出表条目直接绑定;

3) 全台网后台系统实现节目文件的兼容性检查、文件传送、绑定信息入库等操作;

4) 文件迁移后台实现节目文件自动审查、技术审核等。

具体业务流程如图6所示。

上述数据交互和业务流程的安全特征如下:

1) 制作网终端:按日期、频道、栏目查询计划任务, 实现人性化人机交互界面, 安全便捷地实现播出表条目和制作网节目的绑定操作。

2) 制作网后台处理:实时传送、摆渡节目文件和节目信息, 在与播出网安全隔离环境下实现数据跨网交互, 制作到播出的数据交互。

3) 播出网后台应用:监视播出网摆渡区, 校验、上传节目文件到播出系统, 导入交互文件中的节目文件信息。

4) 自动巡检收集播表、播出配置变动数据, 形成数据文件, 摆渡到制作网。

5) 播出系统安全交互后台应用:监视制作网摆渡区, 校验播表数据文件和播表配置数据文件, 将相关数据融入安全交互平台数据库中。

6) 播出系统安全交互平台:为制作网终端提供播表查询服务和播表配置数据查询服务。

4 节目源的安全检测

有了可靠的基础网络配置、完善的业务流程设计, 但如果流程中的素材单元有问题, 则最后的播出环节依然是不安全的。在节目源的检测上, 自动技审和人工复审是保证出入库节目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节目内容审核环节, 需要提供高效安全的节目质量检测工具。首先, 确保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其次, 尽量提高检测过程的效率。两点缺一不可, 前者可以采用模拟视频示波器对图像质量进行图像量化分析, 自动技审软件可自动比对数据, 把文件中静帧、静音、黑场、颜色超标等特定指标进行判断, 自动把错误找出来, 同时把数据统计以报表形式保存下来, 方便对节目质量进行判断。除此之外, 自动技审还需要把节目的编解码格式、视音频码率、分辨率、GoP大小等信息一并分析出来写入文件保存。自动技审客户端负责把后台服务技审数据以人性化的方式呈现给工作人员, 如黑场、彩条、颜色超标、静音等。工作人员可以很快定位到问题的标记点, 人工复审后确定节目是否过关。

将自动技审、人工复审以及传统播出系统原有的基于AV信号的监测、检测结合起来, 多种手段一起使用, 在节目源上可以保证素材单元的安全。

综上所述, 在全台网的业务模式下, 播出系统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很多省市级电视台都已经搭建了全台网, 有些规模较小, 可看作是制播一体的网络, 有些是基于ESB和EBM双总线的规模较大的全台网络。不管什么样的网络, 播出系统都不会单独存在, 它会和主干、其他子系统有交互。

本文提出的基础网络平台的安全、数据交互和业务流程的安全、节目源的安全都是在全网模式下必须面对的。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三个难题, 在全台网的使用环境下, 播出系统才是稳定的、安全的。全台网络系统是目前的发展方向, 安全、高效、高性价比是评价全台网系统的最重要的三个指标, 而其中安全指标不论如何都始终是第一要素。

参考文献

[1]白晓云, 高鹏.电视台全台网互联架构设计思路[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4) :44.

[2]陈卫华.浅析三网融合进程中电视台全台网的建设[J].电视技术, 2011, 35 (24) :61-63.

播出系统架构 篇8

广播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大众听觉传播媒体, 因而, 构建技术先进、安全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到广播这一大众媒体作用的发挥。

广播的安全播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信号采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和发射等多个环节, 只有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 广播的安全播出才能真正实现。特别是国内绝大多数电台采用24小时不间断播出后, 更需要全系统、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来保障。因此, 在广播的各项工作中,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台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 从电台自身因素而言主要包括各播出和传输机构的所有节目, 在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全过程中的安全及发射安全。一般来说, 影响安全播出的因素很多, 但归结主要因素是电台自身技术系统是否完善、节目生产人员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技术保障队伍的业务技能、用电保障及人员安全管理等。

本文分析目前广播电台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就如何建立广播电台节目安全播出的保障体系提出对策性建议。

1影响电台安全播出的主要因素

1.1技术系统不完善, 建设缺乏一致性

各个电台由于历史原因在技术系统的建设时没有统一规划, 现在造成从采访、制作、播出、传输到发射的整套系统之间缺乏一致性, 一些环节是数字的, 而另外一些环节是模拟的, 各个环节的信号技术标准不一致。这样节目信号在该链路中经过反复转换造成信号损失, 声音质量达不到国家广电总局的技术要求。

1.2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目前, 很多电台处在改革时期, 很多制度不完善。即便已制定了一些制度, 但由于配套不到位或监督不力, 往往造成制度是一纸空文, 执行起来也只是走过场。

1.3节目生产人员管理不严, 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广播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节目生产设备基本由节目编播人员自己操作, 而技术员的工作则从原来的参与设备操作和控制转向技术系统的保障, 那么就要求节目生产人员对设备要能熟练操作。然而, 现在的很多电台对节目生产人员在刚参与到节目生产的时候忽略了技术培训环节, 相关负责人存在节目生产人员能在调音台上进行信号切换, 能播放音源和使用话筒就可以上岗的思想。这样的主持人在独立的直播过程中一旦遇到设备故障就很难应对, 至少会造成节目不完整。

1.4职责模糊, 责任不清晰

责任心是每个职工干好工作的基本要件。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 但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手段和责任心不强, 往往会造成事情的执行走过场, 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比如例行的检查检修弄成走马观花, 而设备的安全隐患没能及时发现。1.5启用新系统或设备草率

由于时间或其他原因, 在系统安装完成后没有经过规范的评估就匆忙启用。实际上有条件的电台在启用新系统前, 应该有系统的技术指标测试、烤机、参与技术维护和操作人员培训熟悉等, 条件具备后才能启用。技术系统的验收实际只是一个环节。

2建立广播电台安全播出架构体系的思考

2.1建立安全播出组织管理机制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把安全播出作为广播工作的“政治生命线”始终摆在首要位置, 统一思想, 深化认识, 高度重视, 周密组织, 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1.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由技术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与各科室科长签订《工作责任书》, 落实岗位, 责任到人, 各科室的科长就是相关科室的第一责任人。

2.分门把守, 各负其责。按照安全播出“责任重于泰山, 细节决定成败”的指导思想, 每个职工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的高度, 牢牢把握安全播出这条生命线, 提高认识, 形成上下联动, 确保广播安全播出和应急处置能力。

3.统一指挥, 加强协作。在领导统一指挥下, 做到迅速反应、指挥有力, 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防范处理, 确保正常播出。

4.督促检查, 及时整改。技术管理中心每周组织一次科长以上干部技术例会, 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和本周工作安排做好部署, 开展安全播出预想预测形势分析, 汇聚各路信息, 认真分析本月工作可能碰到的问题, 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发现问题提前整改, 不留隐患, 不留死角, 变被动为主动, 防患于未然。

2.2狠抓职工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 广播安全播出不仅是技术的问题, 更是对人员的要求。人员素质的高低、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接受程度、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的熟练程度、安全意识的高低等, 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安全播出。所以, 我们要切实做好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学习培训要有方法和针对性,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走过场。

职工业务技能培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培训对象分类化。针对广播技术已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实际, 依据专业岗位分工, 细分培训对象, 细化培训科目, 分批分次开展技术培训, 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全员提升。二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岗位人才的特点, 实行单独培训和集体培训, 落实师傅带徒弟, 建立实验室, 培养职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有针对性派遣部分人员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 找差距, 积极借鉴吸纳兄弟单位成功经验, 拓视野、取真经, 明确服务定位, 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培训考核定性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 一方面, 实行培训档案登记制度, 把各类人才培训出勤及结业成绩情况进行登记管理;另一方面, 加强人才培训考核, 把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参加培训的热情。

2.3规范技术系统建设, 完善应急备份手段

广播的安全播出, 人是关键, 技术系统是手段。规范和完备的技术系统对安全播出至关重要。设备采购选型要统一化、标准化, 便于技术维护。系统建设标准要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有关标准, 施工工艺要符合行业标准。工程完工后系统要进行测试和试运行, 在技术员和有关应用人员熟练掌握后再启用。技术系统要先进和智能化, 完善监控和监测手段。

备份措施要完善, 建设备用机房, 准备一些备用设备, 总控系统和传输系统也要有备份。一旦主用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就及时切换备用系统, 这样就大大减少停播时间。

加强系统和设备测试, 通过对系统的定期测试, 及时找出问题和排除隐患。

2.4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预案的制订和实施, 是我们保障安全播出必备的手段。进一步完善《广播安全播出应急预案》, 健全安全播出应急处理指挥系统, 针对安全播出突发事故和是否是总局规定的重要安全播出期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预案, 分别对人员安排、部门协调、应对措施等作周密的部署。同时, 应急预案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是强化预案动态管理, 及时修订和完善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外出直播和转播预案, 切实把排查安全隐患、普及应急知识凝聚各方力量作为修订应急预案的依据。二是加强演练, 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针对各种预案各科室要结合实际,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在实施演练结束后, 相关部门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汇总、评估, 对在演练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搜集整理, 作为预案修订的重要依据。

2.5建设和完善规章制度, 狠抓落实

为实现广播节目优质安全播出, 电台要坚决执行国家、省和广电行业的安全播出规定, 严防死守, 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制订《广播电台技术工作职责》、《广播电台安全制度》、《播控中心管理制度》、《外出转播和直播制度》等规章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 责任定岗, 规范安全播出管理。

2.开展巡查, 堵住漏洞。播控中心值班技术员每隔3小时巡查一次各频率直播机房设备运行情况, 查看设备运行参数是否属正常范围并填写巡班日志。科长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检查巡班和值班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同时, 为加强周二的例行检修和检查的管理, 我们将实行直播机房包干责任制, 并细化检查项目。

3.日常检修制度化。为做好日常安全播出工作, 特别是每年重大会议、重大活动及节假日等重要安全播出时期的安全播出工作, 我们要按照《广播电台安全播出应急预案》, 把应急演练制度化。

4.建立安全播出奖励机制。由于技术中心每年的工作任务就是完成国家广电总局下达的安全播出任务, 如根据每百小时平均停播多少秒来计算, 可根据小于该数值多少核发安全播出奖, 以激励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就像系列广播完成创收任务一样, 增收部分可发放增收奖。

2.6动员全台力量建立防范体系

1.全台人员参与。鉴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广播安全播出仅仅依靠技术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动员和组织全台各方面的力量, 变技术行为为政治行为, 变部门行为为全台行为, 共同来进行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应对广播安全播出突发事件的联动工作机制, 努力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二要各频率总监高度重视技术对节目的重要性, 把技术保障、节目生产和经营创收的重要性等同起来。加强系列频率与技术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及时协调和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共同保障节目安全。

2.加强节目生产人员安全意识。由于广播技术的发展, 现在的广播设备基本是由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员操作控制, 而技术人员的工作则由原来的设备操作转变为设备和技术系统保障。现在我们的很多安全播出事故不是设备和系统故障引起, 而是对设备误操作产生的, 所以必须提高节目生产人员的安全播出意识和质量意识, 加强培训和考核, 持证上岗。

3.后勤保障, 确保电力供应及环境安全。广电总局已经把电力供应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要求各台将供电纳入广播安全播出体系, 加大电力投资, 实现多路供电, 实现UPS保证, 配备柴油发电机等, 确保广播在任何情况下的不间断播出。广播节目对环境安全要求很重要, 除了要加强对进出播控中心的人员管理外, 外部噪声和播控中心的物业管理都是很重要的。

2.7加强过程和细节管理, 防患于未然

严格管理是确保安全播出的重要环节。细节决定成败, 过程管理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广播具有实效性这一特点, 一旦在播出中出现问题就已经产生不良后果了, 那么我们就只能靠日常的细致工作, 如监测监控, 准备充分, 提高职工的技能等措施来进行防范。在直播之前要对技术系统进行论证, 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作用;在直播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直播完成后要加强总结。通过加强过程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 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广电总局关于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重大事件和事故上报工作的通知.

上一篇:构建与维护下一篇:科研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