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监管(精选6篇)
播出监管 篇1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为了使党和国家的声音正确、及时地传入千家万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在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期间的重要节目在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都有转播任务, 而少部分播出单位由于播出设备不稳定、维护不周等原因, 造成本应播出中央台节目内容的频率频道, 出现了播放其他节目内容的情况。以往对于这种违规现象, 主要通过人工监听监看和群众举报的方式发现, 监管不准确、不及时, 占用人员多, 耗时耗力, 效果不理想。因此, 如何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监管, 确保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和正确的宣传导向, 是广播电视监管部门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广西广播电视监测中心与厂家联合开发的“广西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 则可以有效地对广播电视节目是否按时同步播出进行监管。该系统最主要的是应用了为时下研究与开发热点的隐马尔可夫语音模型的音频比对技术。该系统规模大、投资少, 覆盖省 (区) 、市、县三级的实时自动比对的智能化监管系统, 能快速地对省 (区) 、市、县播出的频率频道实时自动比对, 及时发现不同步播出的频率频道并发出预警, 使播出单位能及时纠正不同步播出的节目, 填补了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自动监管技术的空白, 为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
(一) 系统介绍
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 可对广播电视不同步播出的节目进行实时地自动识别、分析统计、自动预警。系统采用以隐马尔可夫为模型, 以MFCC为特征提取算法的音频比对技术, 对广播 (中波、调频) 、电视 (无线、有线) 节目 (节目内容包括:新闻、语言类节目、专题、电视剧、电影、访谈类节目、广告、音乐等非特定音视频) 的音视频信号分布式实时提取关联音频信息, 集中式音频特征实时自动比对, 同时将不同步播出的信息通过短信及时地发送到相关播出单位的接收终端和相关人员手机上, 实现低传输带宽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同步播出智能化监管, 以及同步播出信息的自动发布。该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1. 使用以MFCC为特征提取算法, 隐马尔可夫模型为基本语音模型的音频比对技术;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IP地理定位技术结合, 实时监听监看, 多画面实时比对, 相关信息实时显示;
3. 音视频信号前端提取、实时回传, 实现低传输带宽下对远端多套节目同步播出比对;
4. 分布式实时提取各前端音视频关联信息, 集中式特征实时比对, 自动判断广播电视节目是否按时进行同步播出;
5. 多个工作站并行执行多项比对任务, 效率高, 性能优;
6. 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 能满足任务增加、监测网点增加、网络规模扩大等的灵活性需求;
7. 将对广播 (中波、调频) 、电视 (无线、有线) 的多个播出单位的多种节目源、不同节目内容的同步播出监管集于同一平台;
8. 基于TCP的socket连接实现同步播出监管与信息自动发布合二为一;
9. 使用双通道录像子系统, 使每套视频节目的带宽要求从450Kb/s降低到80Kb/s。
(二) 系统原理
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采用分布式网络化设计, 主要分为两部分:广播电视数据采集前端和同步播出监管服务器。数据采集前端与原有的监测调度指挥系统是共享的, 充分利用原有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降低了成本。各数据采集前端根据中心传来的指令将采集到的广播电视音视频片段先进行编码压缩, 然后经过传输模块实时回传至同步播出监管服务器;同步播出监管服务器将数据采集前端回传的音视频片段集中进行音视频压缩码分离, 并提取音频特征值, 然后进行比对。由于数据采集前端回传的仅为片段式关联音视频信息, 大大降低了对传输带宽资源的占用, 从而实现了低传输带宽下对前端多套节目同步播出的监管。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三) 系统主要技术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音频比对技术。HMM (Hidden Markov Model隐马尔可夫模型) 是一种用参数表示的用于描述随机过程统计特性概率模型, 是一个双重随机过程, 由两部分组成:马尔可夫链和一般随机过程。其中马尔可夫链用来描述状态的转移, 用转移概率描述。一般随机过程用来描述状态与观察序列间的关系, 用观察值概率描述。对于HMM模型, 其状态转换过程是不可观察的, 因而称之为“隐”马尔可夫模型。隐含马尔可夫模型是一个数学模型, 到目前为止, 它一直被认为是实现快速精确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最成功的方法, 复杂的语音识别问题通过隐马尔可夫模型能非常简单地被表述、解决。上世纪70年代, 当时IBM的Fred Jelinek (贾里尼克) 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Jim and Janet Baker (贝克夫妇, 李开复的师兄师姐) 分别独立地提出用隐含马尔可夫模型来识别语音, 语音识别的错误率相比人工智能和模式匹配等方法降低了三倍 (从30%到10%) 。上世纪80年代李开复博士坚持采用隐含马尔可夫模型的框架, 成功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Sphinx。
广西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采用以MFCC为特征提取算法的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音频比对技术, 从数据采集子系统获得的指定时间、统一长度的音视频片段提取出音频特征值, 并与主频点 (即作为同步播出对比标准的频率频道) 的特征值进行比对, 如果待比对节目的音频特征值与主频点的音频特征值匹配, 则认为该节目是同步播出, 否则认为该节目与主频点没有同步播出。在比对过程中, 如果发现主频点或某个待比对频率频道出现异常如无视频、无音频、无载波等, 则比对无效, 放弃该次比对任务, 等待执行下一个任务。为了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良好的容错性, 主频点节目的音频片段长度为待比对频率频道节目片断的一半, 这就使得在进行特征值的比对匹配时, 能让主频点的音频特征值完全处于待比对节目的特征值包含范围内, 避免由于微小的振荡而造成比对识别准确率的下降。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IP地理定位技术结合。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电子地图显示整个监管区域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各采集前端的分布情况, 并根据故障类型以不同颜色、形状在电子地图上闪烁显示相应站点的非同步信息;同时还结合了IP定位技术, 使电子地图上的每个站点, 都与其实际IP相关联, 双击某个站点名称, 即可建立起与该站点的网络连接。
分布式关联音频信息实时提取、集中式特征实时自动比对。根据下达的同步播出监管任务, 在各采集前端分别同时进行关联音视频片段信息提取, 并实时自动回传到中心工作站, 集中进行实时音视频压缩码分离、音频特征提取与比对等。各采集前端的分布式协同工作充分利用了前端采集站点的CPU、存储系统、采集程序等软硬件资源, 片段式关联音频信息提取实现了低传输带宽下对多套节目内容的实时传输。集中式自动比对避免了对前端采集站软硬件资源和网络带宽资源的长时间和大量占用, 同时也充分利用每台工作站的软硬件资源。
分布式多任务并发执行。同步播出监管任务在工作站上的执行是采取分布式并发执行的方式, 每台工作站上可执行多个任务, 多个工作站分别同时执行不同任务。全区600多套节目的同步播出监管任务每天分布到不同的工作站上执行, 最大限度利用工作站资源和网络带宽, 使多个任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执行完成。在任务增加、监测网点增加等情况下, 只需适当增加工作站数量, 即可满足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的需要, 无需改动原有的网络结构和软硬件设置。
低传输带宽下对多套节目内容的实时传输。在采集前端中, 录像子系统设计为双通道, 同步播出监管系统的工作站与信号采集前端建立的连接是使用一个单独的通道进行传输。在执行同步播出监管任务时, 由于需要截取的仅为片段式关联音视频信息, 因此在采集前端向监管工作站回传节目的音视频片段时, 可将其中的视频码流大幅降低而保持音频码流值不变, 从而使每套视频节目带宽从450Kb/s降低到80Kb/s。由于录像子系统为双通道, 采集前端的另一个通道可同时向存储系统中写入录像数据, 既保证了音视频节目的存储质量, 也实现了低带宽占用的目的。
同步播出监管与信息自动发布合二为一。同步播出监管与短信发布平台建立一个基于TCP方式的socket连接, 通过socket把不同步播出节目信息以xml格式发送给短信平台, 再通过短信平台及时、迅速、高效地把短信发送到相关播出单位的手机和预警接收屏上, 实现了与现有的短信发布平台无缝对接, 自动发布广播电视不同步播出的相关信息。
(四) 系统功能概要
1. 同步播出监管功能
同步播出监管功能分为单次同步播出监管和循环同步播出监管:单次同步播出监管主要运用于重大节日或者重要事件发生时, 需要在某个时间统一转播某个庆典活动、重要会议或者指定节目等情况, 这时只需提前设置好同步转播监管任务的内容和时间, 即可自动获取到节目同步播出的情况;循环同步播出监管主要运用于日常的同步播出监管中, 监管任务设置好一天的时间后, 可以每天自动循环执行。
2. 实时监听监看功能
在实时监听监看功能中, 通过电子地图可以了解到各采集前端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站点同步转播的相关信息, 双击某个站点名称, 即可与该站点建立连接, 实时显示该站点监管节目的名称、频率频道、工作状态等, 实时播放该站点中任意一个频率 (频道) 的节目, 并显示出当前频率 (频道) 的相关参数值, 系统还提供了多画面功能, 支持4画面、9画面、16画面、25画面和36画面等多种形式, 同步播出监管时可进行多画面实时比对。
3. 数据处理功能
系统提供对执行同步播出比对任务所产生的非同步信息或异常状态数据进行审核、确认、修改、增加、删除、打印等功能, 并进行统计分析, 生成报表等。
4. 短信发布功能
由于系统与现有的短信发布平台实现了无缝对接, 系统通过短信将不同步播出的信息及时地发送到相关播出单位的接收终端和相关人员手机上。系统还提供了短信的相关设置功能, 对于单个频率频道最多可同时设置6个接收终端和18个接收人手机号码。
5. 媒体库
录音录像查询功能:提供对录音录像的自动定位即点即播功能。
录像备份与媒体库创建:系统可对录像资料进行备份, 建立媒体资料库。
视音频编辑功能:系统具有视音频任意段剪辑输出功能, 并利用DVD或VCD刻录软件, 随时刻录在光盘上 (VCD或DVD) , 以备查证。
6. 日志管理功能
系统的运行情况将被记录成日志文件保存下来, 包括同步播出任务的执行情况以及系统的启动、关闭等信息都有详细的记录。
7. 系统管理功能
系统管理中提供了对系统运行参数的配置, 主要有采集站相关信息设置、网络相关参数设置、管理员密码设置、值班员密码设置、阀值设置、字体与颜色设置等。
(五) 结束语
广西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系统能自动监管全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步播出情况, 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为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管理、安全播出管理、宣传纪律管理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该系统构建灵活, 能满足不同信号、不同节目内容的监管;系统扩展性强, 任务增加时, 可通过增加相应的系统模块实现;系统识别准确率高, 数据处理智能化, 具有良好的监管实时性、高效性。预期在全国各级监测台、电台、电视台以及发射台等单位推广应用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 可真正实现对全国各级播出单位的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安全播出、宣传纪律进行有效监管, 为确保党和政府的政令畅通, 预防“法轮功”破坏攻击, 保障人民群众收听好广播、看好节目, 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的主要技术、组成结构、系统功能。该系统通过音频比对技术能自动识别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是否同步播出, 为监管部门对广播电视同步播出的监管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广播电视,同步播出,隐马尔可夫模型,音频比对
参考文献
[1]林福宗.小波与小波变换[D].北京:清华大学, 2001.
[2]卢坚, 陈毅松, 孙正兴, 等.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音频自动分类[J].软件学报, 2002, 13 (8) .
[3]李国辉, 李恒峰.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概念和方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0, (11) .
[4]赵雪雁, 吴飞, 庄越挺, 等.基于模糊聚类表征的音频例子检索及相关反馈[J].浙江大学报, 2005, 37 (3) .
[5]郑方.连续无限制语音流中关键词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1997.
播出监管 篇2
姓名:
一、填空题:
1.进行录像机遥控方式上载时,一定要提前检查录像机是否设定为
遥控 方式。
2.对于上载软件,可以用来进行 素材上载、素材审看 的上载工作。
3.上载软件登录,直接从桌面快捷方式双击也可以启动,在登录对话框
中输入
用户名 和
密码,然后单击确定按钮或直接按回车键,系统进行用户合法性验证。
4.当进入上载程序,选择对应的线路 即可以进行录像机遥控上载或外来线路信号上载;上载完成后,选择审看通道即可进行已上载素材的审看。
5.进入上载程序后进行录像机遥控上载时,需要先填写 节目名称,选择频道和 节目属性 等,并检查系统默认给出的计划播出时间、截止日期 是否符合需要,填写好录像带的入点和 出点 或 时长,点击上载按钮,就可以上载节目。在这些需要填写的信息中,是通过 截止日期 来决定素材的自动删除。
6.有卡上载软件素材上载完成,审看通过后在弹出的对话框‘是否打包上传’ 提示中,选择 “是” 后,素材会自动传到二级存储服务器中。
7.段落编辑软件选择频道和 后,选择 模式,进入段落编辑界面。以模板新建可以沿用已编好的段落包调整后作为未播时间的段落包使用。段落编辑软件在 模式下可以增加或删除段落包,在 模式下检查段落包无误后提交,播出和总编室编单软件将无法查找到只保存的段落包。
播出监管 篇3
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相关概述
根据智能监管系统的监测功能监测要求得知,其系统设计共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节目内容的回放、节目安全监测、广告自动监测等。
1.系统功能设计
1.1.节目内容采录
一般重点广播及电视信号都是由前段的音视频采录设备24h不间断采录而来,对节目内容进行更新只要根据前期所设置的期限即可,以此来实现安全自动存储,所有节目的回放通过回放系统得以实现,可以按照录制时间等项目来查询或播放节目。
1.2节目内容及质量内容监测
广播及电视节目播出节目质量通常经过监测主机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图像丢失、画面静止、伴音丢失或停播现象,监测主机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之后自动存储以播出相关节目内容信息。
1.3广告自动监测
实现广告节目智能识别通过广告监测模块来分析截取广播与电视节目样本,在众多节目中,有效监测广告播出内容,重点是在线识别,要求具有非常高的识别效率,以此来满足监测需求。
2.智能监管系统架构
2.1多路广播信号监测主机
音频信号的出现是因广播解调设备FM的射频信号解调而成,之后对其进行采集、压缩并存储至服务器中,信号采集站接收到音频信号后开始录音,每个广播信号解调器都是独立工作,可以同时输入8个模拟信号,由于每个调谐器可以设置20个频率,因而4个调谐器的频道状态可以同时在面板上LCD显示窗的界面上出现,每个调谐器的频道和频率可快速设定。广播信号监测主体可以在同一时间对采集将近16组广播电视信号,各路信号的音量彩条可在采录界面上实时显示且带有调音台,根据各路信号的大小可以调节其增益效果。任何一路输入信号使用监听按钮可同步实时监听,尤其是针对广播的时段特点来设置采录时间表,以此来有效采录模和保证系统运行效率。
2.2音频监听监看
多个通道的音频监测信息由监测主体经VGA接口传送至液晶屏显示器上,其音频音量的大小以实时变化的彩条音柱为准。如果监测主机出现报警信号则说明音频丢失或音量大小出现问题,这时液晶屏上只显示每套节目的通道名称和声道音量,而操作机上会显示音频波形图和其他详细信息,用户只要选择声道详细信息则可以分析通道的音频信号。数据库全程录音监测音频,通过数据库进行保存便于今后发生故障分析。
2.3多路数字电视信号采集前端
多路电视广播电视信号可通过数字电视监测前端来实现,之后采集、压缩音视频信号并保存至储存器中。采集前端由多个方面是组成,如多通道IP码流解扰卡、多通道有线数字电视监测卡、音视频编码卡等。
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设计原则
本着对广播电视质量、内容的安全监测,既满足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因此,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要符合以下几点设计原则:①安全性;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保密要求,可适当的对系统进行权限设置。②先进性;选用符合广播电视监管系统的成熟技术路线,设计方案不仅要满足现在应用需求,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周到。③适用性和可靠性;所有设备都是服务于广电监测业务,各个监测前段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考虑,保证用户之间能顺利共享信息。
广播电视同步播出智能监管系统设计分析
1.软件界面设计
智能监管系统界面设计主要根据监测台的实时性强、高效性强、中心数据处理的数据量大,查询用户多等特点。其设计主要遵照两个方案,一个是按照“监测中心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另一个为按照“监测功能”。其中需要值班人员根据业务所需直接在界面上进行相应的操作,2级菜单不存在于软件界面上,以往软件设计的缺陷也不存在了,提高了系统软件的界面操作的方便性和专业实用性。后者是传统应用软件设计思想,其设计主要依据监测功能为主,然而监测涉及较多的功能,需要进入不同窗口节目来进行同一业务的操作,没有第一种设计方案操作简单方便,专业性也有待考究,所以监管系统界面会采用按照“监测中心实际业务操作流程”的设计,其工作主要业务包括:①一旦在监测过程中出现停播、错播、迟播等异常现象可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来进行处理。②实施监测本地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指标和内容。③出现播出事故后通过调用录像的方式来对事故发生原因、时间长短、性质影响范围等内容进行核实。④将事故内容、时间、故障类别及原因用报表的形式上交给相关领导和部门。从上述工作流程可以看出,实时监测模块能对音视频播出情况可实时显示,对其进行监听或监看可根据需求选择多个画面或一个画面,一旦出现故障,故障频点会第一时间显示在图上,并通过语音的形式发出报警信号,故障可在最短时间发现并处理。
2.监测系统前段架构的设计
监测信号的接收、编码、解码、传送及完成对模拟广播电视监测都需要依靠监测前端来实现。它涉及了频谱扫描、音频MP3编码压缩、指标测量及数据IP传输等任务。可以说是整个监测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整个系统都受其硬件架构的影响。对于监测前端的架构设计可选择三种方案,方案一:购买全新的监测系统,运用CPCI结构实现对模拟电视、广播、数字电视等统计监测。方案二:监测新增加的数字电视、DIMB等需要购买单独的子监测系统实现。方案三:对现有的广电网络监测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方案一中的CPCI结构是开放的总线技术,便于各类系统集成,不同功能的板卡可以随时增加至一套机箱当中,以此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CPCP还拥有高效的热插拔技术,插拔功能模块板可以在系统运行没有断电的情况来不破坏系统继续正常运行。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途径将监测信号送入CPCI机箱,并在监测前端监测信号的质量、节目、内容,之后通过IP的方式送至数据处理做后期数据分析等工作,最后送往存储设备。具体设计原理如图1: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在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以往的监测播出质量效果已经不再成为监测工作的重心,节目内容监测是是未来广播电视监测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智能监监管系统设计来提高电视的发射质量,维护有线网络安全,保证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设计中所提出的CPCI结构,其设计特点设计广播电视同步监测模板,可提高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值得应用和推广。
播出监管 篇4
浙江广电集团在2012年新播出系统建设时.依据自身业务特点,设计并规划了一种全新的播出业务流程监控模型。该系统定位于服务电视播出的核心业务,通过建立一体化、闭环化、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整合IT模式下的各类监控、检测手段,强化数据关联和分析。对设备、业务、环境进行全流程监测,通过模型化辅助运维工具,提高信息系统管理效能,为播出业务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安全监管运维体系。
一系统架构设计及模块划分
1.系统架构
本系统主要包括三大业务板块,即针对“设备、业务、环境”的监控数据采集板块、播出业务流程管理板块以及运维管理板块。
通过各种数据采集及监控手段,监控系统已经可将系统的可用性、健康状态进行完整的监控,但这不意味着整体系统的运维管理就此结束。当我们发现了网络和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后,若不能结合报警事件所处的业务流程特点,不在解决后进行整理形成知识库,强化数据间的关联和分析,那也只不过是从一种混乱进入了另外一种混乱而已。
因此,我们认为一套高效的综合监管系统一定是与业务流程监控紧密集成的,一体化的。系统接收来自于数据采集板块中指定资源所产生的报警事件,紧密结合实际和需求,以业务用户为中心,将重要资源的严重级别告警在清晰的管理流程中体现,使系统维护工作形成流程化、自动化、规范化,才将技术维护人员从无序的告警事件和繁琐的排故逻辑中解脱出来,全面提高安全播出系数。
下文就该系统中三大具体板块功能及系统架构做简要介绍。
(1)数据采集监测板块
从运维管理的角度,现代播出系统运维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系。管理的对象既包括电视媒体特有的AV信号处理系统,又包含日益复杂的IT支持系统,更需关注业务构架与上述两个系统之上的业务/数据流程。所以,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采集监测板块必须实现不同数据的归一化采集、处理、分析,便于各类事件、数据的过滤、合并、关联定义、汇总,并对报警进行集中展现,为上层的流程管理、运维管理模块的决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该模块监测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以关键节目任务为核心的全程、全域流程数据;
●以IT域业务系统为核心的设备数据;
●以AV域业务系统为核心的关键设备与信号数据。
(2)业务流程管理板块
传统播出监控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后台业务流程监控没有更好的办法,系统管理人员对流程无法做到了然于胸。现代播控系统基于全程数字化、文件化体系构建。本次系统建设充分考虑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业务系统网络中,充分利用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优势,实现信息传递、数据同步与业务监控。
本次业务流程管理板块设计,以业务岗位差别进行纵向层次划分,以节目串联单生命周期为横向驱动,将节目文件在一级备播、二级备播、上载系统、播出系统中的迁移整备、调度管理任务进行智能排序预警,为管理人员、值班人员提供可视化的监视和各类应急处理、操作手段。
(3)系统运维管理板块
系统运维管理是播出技术科的日常工作,传统方式主要通过日常巡检、定期检修、故障处理等方式进行,方式原始。本板块旨在为技术值班人员提供日常运维的操作界面,对于较为关键的设备指标,如设备存储容量、CPU运行状况则进行智能排序,把数值超过报警门限的报警设备进行筛选,置于展示列表顶端。并对于在巡检间隙出现的报警条目、事件记录进行特别记录。该模块基于数据采集监测板块数据进行,可直观显示当前监控系统中的设备数目及报警信息,并将整体系统的健康状况在第一时间给予统计分析,让运维工作数据化、系统化。
从系统设计架构的角度,上述三大板块构成一个完整的监控管理整体,三者互相提供数据支持,密不可分。
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各设备插件负责对各类软硬件系统进行监视和控制,并进行各类数据的整合处理:
●监控采集服务负责向监控终端及其他业务系统等提供接口,完成各业务模块对监控子系统的业务管理功能。监控终端及业务系统向监控服务发送各类设备监控命令,实现对设备的监测和控制;
●核心服务器需要完成的动态故障分析和场景处理、信号和系统设备关联的逻辑报警的判断与处理;
●监控客户端依据业务需要,被设置为流程监控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面向不同业务,定制为不同客户端,获取监控服务的监视数据进行实时显示。配置管理则对整个监控子系统的各类设备进行管理。
2.系统模块划分
(1)监控采集模块
监控采集服务器是系统中负责数据采集和分析过滤的模块,为监控核心服务器的业务流程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监控采集服务器和核心服务器采用服务器/客户端的架构模式,通过网络链路进行数据交换,共同完成系统监控任务。
监控采集服务器在详细设计阶段可以划分为三大系统单元,包括设备信息管理单元,设备驱动管理单元,数据分析过滤单元。
●设备信息管理单元负责服务器全局事件的调度,完成监控命令转发,数据路由,监控结果回收,紧急事件处理等;
●设备驱动管理单元是监控服务器的核心,负责管理所有监控设备的信息结构,设备驱动,并连接实际物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过滤单元负责对采集出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过滤,生成相应的报警文件。
(2)核心系统服务模块
核心服务器使用客户端/服务器的部署方式。监控服务器作为核心服务器的数据提供服务端,而核心服务器为数据消费的客户端。连接关系是一台监控服务器只和一台核心服务器保持连接,一台核心服务器同时与多台监控服务器保持连接。核心服务器与监控服务器中的数据通讯依靠部署消息中间件完成。
(3)监控管理客户端模块
监控客户端完全基于业务需求系统定制为上载监控、播出在线监控、信号报警监控等不同流程,以满足业务流程监控的需要。
播出业务流程监测主要包括节目单流程、素材流程。负责收集播出内部数据,按照播出业务进行智能分析,把业务流程更直观地展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定位故障位置,找出错误原因.确保安全播出。
二系统主要技术应用点
1.文件化节目流程备播智能排序预警技术
通过分析内容管理迁移策略,动态分析素材迁移、转码、技审等预定流程任务。智能分析影响素材未就绪以及素材处理流程的相关信息,整合分析系统实时网络运行状态、历史迁移速度,查找原因,针对违反流程的事件结合素材的开播时间、任务提交时间、迁移通路状态,以及素材本身的严重性,按照不同的故障等级,时间紧迫性,进行智能排序。
以下为各岗位应用客户端的几个典型示例:
(1)素材就绪情况监控支持
●集中显示系统中所有频道未就绪素材的节目计划播出时间、节目名称、距开播时间、所属频道等信息,作为数据排序依据进行信息整合;
●根据距开播时间间隔作为优先级排序的依据,并将节目背景颜色设置为蓝色高亮,作为半小时内仍未被播控岗位提取的报警提醒;
●在上载及播控两个岗位间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窗口,达成岗位间任务交接的一致性.形成系统间紧密协同工作模式。
(2)在线播出监控支持
●将系统中在播频道的在播节目名称,下一档节目名称、倒计时等信息进行集中展示;
●对节目切换前10秒倒计钟进行语音报警.并将字体颜色置红色以引起工作人员注意;
●对系统中正在直播的频道设置为蓝色高亮背景,进行着重提示。
(3)素材迁移调度监控
●集中展示系统中31个存储体间素材调度、技审等全局任务信息;
●结合素材的开播时间、任务提交时间、迁移通路状态、历史迁移速度等信息,可进行分类排序及预警;
●不同状态的任务以直观的图标展示,错误任务及紧急任务依据其预设优先级策略.自动置为任务排序顶端,给予报警提示。
2. 基于拓扑关联的网络故障定位技术
本系统提出一种适合网络告警数据特点的拓扑建模方式.将网络拓扑结构结合链接信息,全面考虑各种类型的告警数据,通过设定不同的时间窗口,进行拓扑建模序列的挖掘,具有较好的效率。把事件关联和数据挖掘应用于网络故障管理,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基于规则的网络故障管理系统模型,它能够同时支持对关联规则、事例相关性和拓扑模型进行故障推理。3.故障快速诊断处理技术
3.故障快速诊新处理技术
故障发生时,系统对设备状态、信号链路、信号分析结果、任务安排、任务执行状态等信息以快照方式进行记录,产生完整的故障场景信息记录。操作人员可针对不同的故障场景记录设置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信息,形成故障场景和解决方案的历史信息库,为将来的故障场景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当发生新的故障时,根据故障现象,用户可以查看历史信息库中任意时间点的系统故障,同时提供按照时间进行故障重现,以便于快速诊断排查问题,并正确处理故障。
三总结
本次项目建设,通过全方位播出系统运维数据采集,建立了有效的、自动化的、标准化的业务综合监管流程和制度,提供汇总的、集成的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复杂性以及对技术资源的影响,搭建以节目备播流程驱动并适应台内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的技术平台,在流程中为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业务、技术值班员提供一致的管理接口,从而使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岗位要求的人员的各个层面维护和操作管理达到高效的协同。
摘要:为处理日益复杂的电视台播出系统技术运维业务,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播出中心在传统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流程监控、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系统运维支撑等多项功能的业务综合监管系统。该系统建立了有效的流程管理、数据支持和知识积累模型,以解决过去播出系统中技术管理严重依赖技术人员个人经验、与系统现状运行数据脱节、缺乏有效流程管理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并对关键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
播出监管 篇5
大数据和云计算加强了数据存储管理和计算能力,数据驱动的企业决策、流程管理及产品设计日益受到各界重视。总局田进局长在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技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将未来广播影视打造成以云平台为基础、以移动和宽带网络为连接、以大数据分析业务模式为支撑、以智能终端为呈现载体的多内容多业务多功能混合传播形态。
作为广播电视生命线的播出安全,作为广播电视千里眼、顺风耳的监测监管在大数据浪潮的今天,也应该踏浪前行。几十年来,行业内的人士都知道安全播出是广电的生命线,是基石,没有了安全播出,正义的舆论无法捍卫,精彩的节目也无法传递到千家万户。内容安全、技术安全如同安全播出之两翼,缺一不可。随着整个世界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涌动,IP网络已经一统天下,新媒体层出不穷,广播电视各项业务也只是跑在IP网络上的专业应用。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今天、IP网络环境下我们几十年浸染的安全播出的概念、理念似乎越来越不太能够适应播出安全保障的需求了。安全播出不能仅仅关注节目是否停播,网络攻击、病毒感染、漏洞利用、数据篡改、信息泄露等等对播出安全的影响力有时比停播更大;技术系统安全防护关键不只是设备和系统有没有备份,网络架构、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入侵防范、恶意代码等等都是系统能否安全的关键点。
广播电视监测不能停留在只盯着节目是不是停播,广播电视已发展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节目内容海量丰富、播出渠道多元、形态方式多样,监测要随着播出传播的方式转变而转变,随着播出安全关注的焦点的变化而变化。如何运用好海量的监测资源,利用新技术,在新形势下做到监测全面、分析精准、监管到位,是监管部门思考的重点。
1 大数据云计算在广电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数据更易捕捉、获取、存储,国际数据公司(IDC)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IP化的今天,我们已然不用考虑“大数据怎么来”,而是要考虑“大数据如何用”,怎样将“大数据资源”转换为“大数据资产”。
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云计算适时地出现了,使大数据分析利用成为可能,数据展示、数据挖掘为各国的发展带来价值,使原先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警察局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利用互联网上用户搜索关键词的行为预测某些疾病等的散布;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和交通数据进行城市规划;零售企业监控客户的店内走动情况以及与商品的互动,将这些数据与交易记录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出销售哪些商品、如何摆放货品以及何时调整售价等意见,帮助企业减少存货,增加高利润率品牌商品的比例等。
借用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的提法,大数据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的管理机制。
对于广电行业来说,大数据有助于帮助各个部门进行更为科学的决策,使各部门的决策从“业务驱动”迈向“数据驱动”。大数据分析可以使我们掌握不同节目的对象群,洞察用户行为、用户需求,发现市场热点,有效进行节目策划分析和定位;通过大数据可以掌握收视数据,各个频道的收视情况、收视占比、用户数量等;根据大数据进行营销分析,进行智能EPG、智能广告等业务推送;利用大数据进行社会热点预测和监控,根据用户行为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制作观众喜爱的节目,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最终实现数据资产到生产价值的转换。
此外,在融合媒体的催化下,云计算以其虚拟化、大存储、超计算能力、高可靠性、弹性共享、按需服务、强大的移动业务支撑能力以及实现物理资源、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提高业务应用的效益和效能等契合融合媒体建设需求的优势,在广电行业得到了快速认可和应用。总局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有大力推进广播影视融合媒体云建设。2015年底总局发布了电视台和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引导和规范以云计算、大数据和宽带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架构、关键技术、业务流程、安全保障等的建设,提升广播电视台面向媒体融合的综合制播能力。
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是广播电视技术模式的重大变化,更是广播电视生产模式、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广播电视IP化浪潮中,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业务发展层面的议题总是引人注目,作为业务发展助推剂的播出安全和监测监管,如何发展和转变才能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呢?
2 播出安全防护和管理思路要转变
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正在进入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网络时代。借用这句话,对于广电行业来讲,网络让广电的信息化快速发展,所有的系统互联互通,密切交互,成为一个安全播出的命运共同体,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不仅仅只与播出系统有关,所有的业务系统都已成为关系到播出安全的一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安全播出事件。
Gartner说过:“大数据安全是一场必要的斗争。”当大家利用云平台以及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获取业务价值的时候,黑客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向各个主体发起攻击。“黑客最大限度地收集更多有用信息,大数据分析让黑客的攻击更精准。”攻击者如果获取了系统大数据,将有可能侵入业务系统,危害到播出安全。
因此关系到播出安全的要素不再仅仅是供电、技术系统配置,还与整个系统网络架构相关,与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手段和策略相关,与信息流的会话、传输协议相关,与用户身份鉴别与授权相关,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全性相关等等。安全播出事故不再只是供电问题、信号源问题、设备故障等等,原因简单、定位清晰,整改环节明了,而是出现了病毒、木马等有害程序,出现了拒绝服务、漏洞攻击等网络攻击,出现了信息篡改、信息泄漏等影响播出安全的信息安全事件,事件追溯得层层深入,整改措施要环环相扣。同时云平台由于数据的集中汇聚、处理,不仅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也使得一次成功的攻击破坏就能获得更多的数据、破坏更多的数据,无形中降低了黑客的进攻成本,增大了损失。
对于播出安全来说,信息安全防护越来越重要。与播出有关的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脆弱性、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信息安全策略的不完善、网络的脆弱性以及对关键数据的保护不当等都使播出安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云平台中局部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更快地扩散至整个平台。因此要强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和手段,为各个单位的播出安全管理和防护提出了要求,加固你的系统,竖起信息安全的屏障,云平台加强漏洞防范、镜像安全、虚拟机隔离安全、入侵防御等措施,同时更要严格遵守信息安全标准和保密规定,保障数据存储与使用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保证你的数据安全,才能保证你的播出安全。
对于播出安全来说,系统监控越来越必要。传统业务系统的监控只要盯着有限的几个设备就可以了,在IP化的今天,更加需要对全网各个环节、设备、软件、供电等基础设施等的运行状态、参数进行监测,必要时引入第三方的监测信息,各个方面的大量数据进行关联汇总分析,才能尽快地发现异态和隐患,追溯问题根源,快速解决,没有监控就如同盲人一样,系统的隐患无从掌握;播出安全不仅仅是软环境上的防黑、防毒、防攻击,基础设施的安全重要性提升,一旦机房环境、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出现问题,信息系统恢复的时间较长,因为叠加效应,播出安全受到影响的时间更被拉长。
3 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播出安全
大数据为播出安全保障带来便利。系统的各类业务设备、网络设备、安全防护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时时都在产生大量的运维数据和日志。在大量数据汇聚分析的基础上,使安全性预测成为可能。通过对数据的趋势分析、关联分析,可以发现某些数据的异动,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定位、排查,提前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隐患。而网络攻击等行为也总会在系统中留下蛛丝马迹,这些痕迹都以数据的形式隐藏在大数据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计算和处理资源有助于有效识别正常的访问行为和异常攻击行为,有助于找到发起攻击的源头,更有针对性的应对信息安全威胁。
下一代云平台播出安全体系则是依托于安全大数据,覆盖终端安全、网络安全、WEB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等各个领域的立体纵深防御体系。云端对大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深度挖掘和快速关联分析,找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异常行为或安全威胁,及时判断出其运行轨迹和可能风险,通过云端、终端、边界的有机联动,在多个维度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用户能够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加固安全防御体系,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单点发现、多点防御”。
4 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监测监管
对于监测监管来说,主要职责是帮助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及应急响应能力,节约决策成本。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海量增长、播出传输渠道多元化、技术形态各有不同,尤其是新媒体,播出机构数量飞速增长,传播影响力日益扩大。要充分发挥广电行业媒体舆论宣传的正确引导力,维护广播电视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节目内容监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信息安全监管的必要性愈加明显。因此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与业务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高效、科学的监测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大数据为信息安全的监测监管提供了新方法。对于监管单位来说,全国各个监测节点回传的海量数据更是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一方面可以掌握行业内技术系统的规律。如不同设备的故障率、故障点、使用寿命以及设备参数与其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不同设备主备切换的平均时间,系统安全性指标等等,为行业的播出管理更科学、有效、合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更加便于威胁情报的发现、溯源,对播出质量和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从大数据中挖掘出黑客攻击、非法操作、潜在威胁等各类安全事件,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息。同时,面对全国巨量的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内容、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唯有通过大数据技术,方可高效地实现对舆论宣传内容的有效管控。当前,监管中心已经在试用各方收集的数据进行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播出情况大数据分析,较之原来,数据分析更加全面、科学、客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未来的全国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监管平台针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及用户终端的跨网联动、融合业务的多屏协同等特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支撑跨网络、端到端、多特征、多维度的监测架构,通过对多方数据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和知识化分析,实现全国广电系统信息安全状况分析、风险研判和态势感知、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和预警发布、安全通告及重要问题云推送、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支撑等能力,使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转变、从经验判断向大数据科学决策转变。
5 结束语
随着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感知技术等领域研究和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将带来更为可喜的应用。
当前,广播电视行业正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是顺应“互联网+”的潮流,更多的是业务发展的驱动,生存的驱动。发展中确保播出安全是广电永恒的追求,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发展中,信息安全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更要注重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只有将将信息安全融入播出安全保障,转变传统的安全播出与监测监管的思路,才能助力行业更为顺畅健康发展,使广电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摘要:本文结合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以及在广电的应用,提出了将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于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和监测监管的思路,以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播出安全,监测监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Z].国发〔2015〕50号.
播出监管 篇6
一、广播电视播出机房计算机集中监管平台
(一) 系统需求分析
一般来说, 广播电视播出机房都拥有数十台、数百台计算机, 应该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更改以往在每次错做的时候只能查看一台计算机的情况, 利用相对比较简洁的界面来进行分析和观察CPU占用率、硬盘使用空间等信息, 利用指令来合理完成远程操控, 以便于可以优化维护系统, 改变维护作用, 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的效率 (1) 。
(二) 实现系统技术分析
现阶段, 服务器和播出机房主要应用的就是Windows2003和Windows XP系统。对于上述系统主要有三种远程控制方式, 一种是利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形式;第二种就是利用系统自身携带远程控制命令窗口;第三种是利用系统中的WMI来远程控制和本地管理。第一种控制远程系统的模式是最容易实现和想到的控制形式, 需要在计算机上首先建立客户端运行程序, 然后再建立一个本地计算机运行的程序, 两个程序之间合理的通信来控制计算机的重新启动。主要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比较强的系统功能编写性的优点, 但是会存在实施不方便、规模大、安装量大以及不方便后期的维护等缺点。第二种是编写程序的时候可以自带远程命令调用窗口, 例如, Shutdown对话窗口。可以远程控制计算机的关机、开机, 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的特点, 但是仅仅只能进行重启和关机的操作。第三种控制形式主要使用的就是Windows的WMI核心技术, 来远程控制以及统一管理系统。WMI技术可以支持有限安装格式, 可以让用户适当的连接远程计算机和本地计算机上的WMI, 以此来验证用户, 使系统具有另外一层安全顶端的安全性, 不会破坏现阶段存在系统的现有安全性。在一般情况下, 管理成员可以完全控制计算机的WMI服务, 但是其他用户仅仅只有写入、读取的权利, 是在基于WMI基础上形成的空间, 默认脚本程序都是利用root进行命名的, 类由远程空间中WMI的空间名称来定义, 以便于远程控制和管理计算机, 具有功能齐全的特点, 仅仅只需调用类, 就可以实现控制的目的, 并不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 安装在任何计算机上都可以进行合理的使用, 然后通过WMI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2) 。
(三) 系统设计
1. 功能设计
广播电视播出机房监控系统可以依据监控系统输入的IP地址自动记录和搜索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 并且可以统一显示搜索出来的名称。在进行操作的时候, 可以进行勾选, 远程关机、重新启动选定计算机的CPU、程序管理以及内存查询等。利用一个监控终端来操作唯一的界面, 此时就可以适当的对内部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管理, 并且统一操作和维护各种计算机。
2. 性能设计
第一, 便捷性、统一性。监控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可以统一不同种类的服务器, 并且可以在同一个软件界面上进行直观的观察, 利用WMI提供的类和命名空间来控制CPU、内存查询以及远程重启功能。
第二, 系统化、安全性。设计监控平台的基本前提就是不可以影响系统的正常播出和运行, 在保证系统可以正常运行程序计算机操作以及自动报警的情况下, 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 (3) 。
第三, 灵活性和可靠性。确保具有优质的零秒功能, 所以在设计监控软件的时候, 需要保障可以有效地完成每项任务。
第四, 扩展性和兼容性。监控平台需要一定的兼容性, 可以保障回馈软件信息、远程控制和管理的功能。监控管理软件需要不可以受到计算机数量限制, 可以随意增加和降低计算机的数量进行使用, 拥有很好的扩展性, 在兼容目前存在功能的前提下, 能够通过软件升级来达到更新功能的目的。
3. 界面设计
广播电视播出机房控制系统需要有方便操作、简洁、具有清晰按键功能的实际设计软件界面。
(四) 系统实现
1. 设置自动登录
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统一设置计算机的管理账户和密码, 并且用户密码和用户名不可以是空的。不需要按Alt、Ctrl、Delete就可以设置计算机的开机和重启, 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直接进行自动登录。设置方式就是在运行的时候适当的输入Control userpassords2或者利用控制面板来适当的重启和管理计算机, 适当去掉想要使用本机, 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项目。在高级选项的时候, 适当去掉需要按住Alt、Ctrl、Delete项目 (4) 。
2. 开启目标服务器DCOM的功能
设置方式主要就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适当的输入regedt32, 合理检查注册表中的键值, 并且把Software、HKLM、OLE、Microsoft键值设置为Y。
3. 查看是否连接好WMI
设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在运行的窗口中合理的输入wbemtest, 确定服务空间为default或者Cimv2.
4. 设置目标服务器的方式
如果需要访问的目标运行的是Windows XP Pro系统, 需要保证不用来宾账户进行远程登录。设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在系统运行的时候输入secpol.msc, 然后打开本地策略选项, 把网络访问中的本地安全和共享模式变为本地经典账户自身验证的模式。
(五) 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 安装程序以后没有办法正常连接服务器
在安装完计算机监控软件平台以后不能进行正常运行, 提示是没有办法正常进行连接服务器。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需要安装的软件上适当的配置一定的Net3.5环境, 之后程序就可以正常运行 (5) 。
2. HRESULT:0x80070005异常
在进行系统编辑的过程中遭遇到HRESULT:0x80070005异常的问题, 基本上主要表现是拒绝进行访问, 没有办法进行远程监控计算机以及访问程序, 上述问题出现主要包括远程服务器没有适当连接WMI服务、没有开启远程计算机监控程序以及密码和用户名不正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重新配置控制远程计算机的环境, 依据实际步骤和规范要求来合理的设置计算机的项目, 保证程序可以进行正常运行[6]。
结语:
总而言之, 研究广播电视播出机房计算机集中监管平台能够很好地解决日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由值班人员独立开发项目软件代码, 可以适当的通过自主修改代码来完成软件的新增和后期维护。经过调试安装以后, 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节约运行维护的时间以及减少对于广播播出的影响, 保证可以高效、灵活、可靠地运行播出。
注释
1郭佳佳, 张洪波, 李楠等.广播电视播出机房计算机集中监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广播电视信息, 2013 (11) :68-70, 73.
2陈功.新一代广播电视集中监管平台架构剖析[J].电视技术, 2013, 37 (10) :54-56.
3刘继光, 苗勃, 李晓鸣等.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自动化及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思路[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38 (6) :111-115.
4周锡安.泉州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监测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 2011, 35 (12) :64-67.
5李兴渊.刍议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的建设方案[J].中国科技纵横, 2014 (10) :282-282,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