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业务(通用4篇)
播出业务 篇1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安全,但系统设备运转无误,没有人为事故隐患,是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首要条件。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从提高播出人员业务素质抓起。因此,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电视播出人员业务素质,最终保证节目的安全播出。
一、播出人员应该提高业务的理论水平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关键。只有把理论的方法、原理、观点踏实系统地掌握,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工作。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播出理论水平,有两种方式:引进高素质人才;在本公司员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需要发掘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广纳贤才,多走走市场,多出去看看,有针对性地选用人才。在本公司员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最低成本、最可行的方式。部门定期组织培训,如数字技术培训、信号发射培训、维护保养技术系统培训,让大家知晓如何正确使用,避免因使用不当、违规操作造成的事故;一旦出现不可避免的突发性故障,能够快速处理。
二、播出人员应该提高业务熟练程度
熟练的业务技巧有助于播出人员快速处理突发性故障,避免突发性故障演变成播出事故。就像消防器械的使用要经常演习一样,电视节目播出的设备也要经常演练和巩固。积极开展员工练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对电视节目安全播出大有裨益。针对电视节目播出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反复演练应急处理解决办法;定期举办技术能力竞赛,优胜劣汰制,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对于新手,工程师和熟练者可以对其分步讲解操作步骤并且手把手培训操作技能,循序渐进,使新手对自己的操作充满信心。
三、加强各部门协调程度,提高整体业务素质
各个部门的协调是保证节目安全播出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刚刚启用新技术新设备之时,如果各部门难以磨合存在较大分歧,上传节目重复或遗漏、分类不清晰而带来的播出事故会大量增加。播控中心要根据本台的实际情况,加强和总编室以及其它各个节目部门的交流和配合,公开化透明化审批制度,以总编室下达的节目表为主,新闻表、广告表为辅,做到三表合一,层层把控。严格按照既定播出单播排节目。总编室一定要将节目进行合理分配和设置,定下来的播出串联单要及时送岗,直播电视节目应事先联系播出部,如果对节目单有临时修改计划,一定要申请报批完备的手续,应尽最大可能提前告知,避免带来设备问题,避免出现调度不畅。
四、加强值班、交接班时期管理
值班和交接班时间,是节目播出事故的高发时段。加强播出员工的值班管理,防止人为事故、责任化事故的发生。一部分播控人员,值夜班时候警惕性有所松懈,懒散、不能吃苦,负不起当班责任,因此带来节目播出安全事故。针对这些,奖勤罚懒是一项很有必要的措施。根据各自工作岗位以及每个人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差异,在播控中心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规程,使个人工作量与事故率挂钩,以此来约束有极强可塑性的值机人员。交接班时期也是又一个危险时间段。部分人员可能会在这时候懈怠、粗心,造成任务交接不明确,任务衔接不当等问题。这方面,应该在墙上贴上教育标语,使播出人员在交接班时期不要放松警惕。
五、完善整体管理机制,营造良性业务氛围
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是留住高业务素质人才的根本。应该不断对政策和制度加以完善,以利于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要从管理措施上、政策制度上激励高业务素质人才安心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建树。定期召开会议,并在会议上强调安全播出的重要性,加强对节目安全播出的管理考核制度,成套制定安全播出规章。播出部门一定要紧绷播出安全的弦,争取实现节目播出“质量与效率并存,经济与安全双赢”。严抓制度落实。要经常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将员工执行情况的好和差、优与劣严格记录在案。每个岗位上,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每个在岗人员都有保证节目安全播出的责任。严格执行按劳分配,不劳不得,少劳少得,多劳多得,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讲清了道理,明晰了奖惩,才能吸引更高业务素质的人才,浑水摸鱼的自然则被淘汰。
结语:节目播出人员要敬业并且用心钻研业务,要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素养结合起来,多思考、多动手。只有勤勉敬业,才能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充实自己,这也是培养高素质播出员工的必经之路。总之,要切实将播出员工的业务素养培训工作纳入正轨,做好这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将播出节目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张小莉,贾美娟.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管理[J].中国传媒科技,2013(04).
[2]张庭旺.探讨电视安全播出措施[J].科技信息,2012(27).
[3]韦雪花.浅谈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J].科技与企业,2015(01).
业务环境自适应的电视播出架构 篇2
在所有的行业中, 广播电视行业是受技术变革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事实上, 电视业的诞生正是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进步被运用于大众传播业的结果。有了这一认识, 我们就不会对电视广播在过去60年多中的无与伦比的相对稳定和发展演变而感到惊讶;同时, 当催生了电视业诞生的技术进步之火在新时期再次引发电视业的变革时, 我们同样能够泰然处之。
客观地说, 技术进步常常会带来收入的机会。同样, 我们可以说在服务从概念化、创作和真正面世之前是不会有人对其产生需求的——还未面世和为人所知, 怎么会有人需要它呢?举例来说, 互联网协议 (IP) 向传媒行业的渗透带来了人们对移动媒体业务的需求, 而这在以前人们认为它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IP以及其他技术进步如高速CPU (中央处理器) 和GPU (图形处理器) 、高级媒体压缩技术、价格超低廉的大型平板显示设备等等, 它们的协同作用正在推动传统上以硬件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向基于软件的业务模式过渡。
就单个广播电视制播机构 (或广电服务运营商) 的内部运营而言, 这种变化显然是与外部世界的变化相一致的。有了先进、功能强大的网络化计算机系统, 我们当然能够十分轻松地管理我们的内容资产、创建和改变我们的工作流程、开展我们的播出运营, 并将我们的运营效率提升到前所未闻的水平。而且, 软件本身、通过通用网络的通讯、软件处理以及媒体文件的创建与管理正在推动我们的业务从以硬件为中心的模式向以软件为中心的模式过渡, 从而导致业务越来越“软件化”。
二硬件与基带 (SDI) 已消亡?
可以确定的是:除了现场直播环境外, 今天的电视系统对传统基带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小。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图2就会很清楚地发现, IP的渗透在许多领域都并不成功, 在其他一些对时间要求不高的领域也是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在需要同时处理多路信号的场合, 存在着对同步信号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精确时钟同步的需要。我们知道, 通用处理器和基于包的网络常常会伴随一些难以预测的情况, 从而导致它们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甚理想。而广播电视系统对于视、音频同步的要求极高 (请读者向技术部门咨询唇音同步问题) , 多数情况下40ms的延迟是绝对不可接受的、需要尽一切可能避免的。尽管如此, 也并不意味着实时信号处理的“最后堡垒”永远不会被突破。我们看到监测领域的巨大变化已经给制作环境造成了许多实际问题。此外,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实况制作中的传输要素就会发现, 在实况制作环境中正不断地融入经过编码压缩处理的信号, 这些压缩信号通常通过IP网络传输。就实况制作环境中的监看而言, 为了降低监看成本, 正在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多画面分割器这些多画面监看器本身就能够监看IP传输流。
在播出环节, 我们发现今天绝大多数的线性电视内容分发处理 (非线性电视内容分发在许多方面也是一样) 在传递至前端进行进一步压缩和处理的前一环节又重新恢复到了过去的基带SDI或HD-SDI传输模式。在这种传输环境中, 如果频道要求人工干预, SDI模式是正确的选择。对于一个以直播为主的频道而言, 与普通频道数周前即已确定好播出表的做法不同, 常常需要随时对播出表进行修改。这种情况下, 在基带层面对播出表进行人工干预往往是一种最快速、最容易、最可靠的手段和方式。在固定播出表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对绝大多数或全部要求的处理——图文、合成、特效、切换、辅助数据管理等进行自动化处理;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输入输出 (IO) 也常常是基带格式的。
总而言之, 传统的基带格式并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只要人类存在着对实况直播节目的需求以及想快速改变电视播出风格, 基带格式就会有存在的空间与理由。有人预测说基带格式将会被新技术所取代, 但笔者想说的是, 除非同步问题获得了满意的解决, 否则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三广播电视制播机构的收入来自何处?
在广播电视环境中需要对发展做出谨慎的界定, 因为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市场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作为定义的尺度。那种“许多事是清楚的, 只有一件事不清楚”的说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是需要做出澄清的。
我们清楚的一个事实是, 不同类型显示屏吸引的观众或眼球的数量正在发生改变, 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这一趋势导致了未来/当前的媒介消费格局是多屏共存的。图3显示了各种电子设备在2005~2014年间的售出数量变化趋势图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视频消费增长趋势图。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大多数的平板设备拥有者是使用膝上型平板设备看电视的。图4给出了花在不同大众传播媒介上的广告费分布状况,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线性媒体 (电视) 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是重要的广告载体。因此, 线性和非线性媒体、付费内容和免费内容、IP/非线性和“普通”服务将长期共存。
因此,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增长在变化, 增长并不表现在线性电视和未联网式电视领域。增长表现在多屏消费领域, 借助的是广播电视的品牌和高水平的客户服务——提供各种内容消费选择以满足用户需求。
毋庸置疑, 这样的变化水平对于任何行业而言都是可怕的——我们赖以立足的基础已经变得不稳固!作为一个行业, 广播电视业需要尽快适应环境生态的这种变化并与时俱进;正如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的那句名言所言的那样:“That which doesn’t kill us, normally makes us stronger” (置之死地而后生-译者) , 这或许才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生存”之道。同样自明的是, 每天与恐惧搏斗会使我们变得强大和自信起来, 这同样适用于广播电视媒体。因此, 以下提供几条有助于广播机构发展的简单的原则, 以供参考:
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分发渠道制作不同版本的内容:高分辨率、低分辨率、适合Pad播放的版本、适合其他移动显示屏分辨率的版本, 所有这些版本的内容的制作都有着不同的语言要求和剪辑要求。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演变, 情况只会变得更加复杂;
相关联的工作流程和资产管理也很重要:购买大型处理系统似乎必要的, 因为事情只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版权管理十分重要, 而且需要覆盖所有的环节;
搜索功能对于广播电视制播机构很重要;
搜索功能对于视频点播 (VOD) 和家庭环境也很重要:在家庭中支持片段和章节演示将成为基本要求;制播与管理系统中的MAM (媒资管理) 系统将需要支持搜索功能;同样需要考虑版权问题;必须针对线性和非线性内容消费将数字版权管理 (非线性) 和条件接收 (线性) 整合起来;版权管理元数据须能自由地在节目编排调度系统和基于家庭的非线性的、基于章节的内容消费以及其他各种中间环境中自由流动, 以实现无处不在的版权管理。
四广电业务流程改造 (BPT) 系统的应用
毫无疑问, 所有那些在将来需要运行这些流程中的大部分或全部的广播电视制播机构现在就要在某些方面向这些流程过渡。这可能需要使用Excel表格进行节目编排, 分配更多的人去制作收费发票, 负责广告销售, 等等。一种更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单一频道或多频道运营商可能会拥有来自不同供货商 (制造商) 提供的不同的功能块, 因为这些供应商是针对各个部门的特定要求定制功能块的。不过, 这并非一种必然的演变路径, 因为这种路径会导致整个工作流程范围的复杂度增加。处理流程之间的内部联系才是改进整个业务运营效率的重中之重, 而且, 这一领域是播出机构和运营商提高利润率和工作效率的核心环节。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媒体消费问题并追溯至媒体的采购与创作以及销售环节, 考察在一个前瞻性设计的播出系统中为了使得这些过程能够高效地进行都有着怎样的要求。首先是版权与版权管理。在全过程实现好线性与非线性控制权是解决好其它问题的前提。假如消费者希望通过OTT电视服务下载一个节目, 且他愿意为此付费, 那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他的这一消费欲望呢?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导致盗版问题的出现, 更糟糕的是:消费者可能会转而寻求其他的娱乐服务。考虑到这一问题, 媒体管理和最初的节目制作环节就需要引入并在节目中嵌入要求的版权元数据, 以确保能支持与不同的内容分发平台间的正确通信。当消费者想要从一个电视播出节目中搜索章节时 (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且导致了非法使用, 用户将自己喜欢的片段挂到了网络上) , 那我们为什么不在节目制作和管理环节就嵌入元数据以支持消费者搜索和下载电视节目、电影或纪录片中的章节片段呢?
这对于广播机构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但却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 它说明或可以说是突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消费习惯:即消费者希望搜索媒体资产, 并希望他们的服务商的资料库能够提供更多的搜索结果。我们为什么不向消费者提供他们寻找的内容而去鼓励他们转向替代性的、非我们自己的服务或应用呢?当然, 保护好品牌身份——在变革期很可能是广播电视机构最宝贵的资产, 对于确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它说明广播机构在制作或分发流程中创建和管理的所有元数据在消费环节将发挥重要作用。不过, 这可能还只是个子集。但是, 为这一目的而重写, 或更糟糕地去维护一个单独、不相关的工作流, 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 其效率低下也是很明显的。
由是观之, 如果说投资于一个总体上缺乏互联互通功能的分散式系统对于一个具前瞻性思维的广播电视制播机构而言是不明智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说, 就更广泛层面的考察结果必然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符合长远目标的投资选择。要想做到这一点, 重要的是要确证投资的系统具备互操作性。这就要求选定的供应商具有技术远见和与之匹配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必须被证实是能够实现与各种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的。此外, 供应商还须具备相关的、无可辩驳的工程实施经验。当麻烦出现而你的业务已经上线销售, 你绝对希望规模足够大的供应商能投入所需资源帮你解决问题, 而不是双方相互指责或扯皮。
基于上述分析, 以下笔者将考察一个具前瞻性思维的广播机构在做出投资选择时通常会重点关注哪些关键部件, 有哪些重要考虑。
1. 让业务驱动业务
确保在业务运营中一些规则如广告选择、播出规则、重播规则, 以及VOD控制等都是有效的, 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原则上是不允许在最后一分钟或是工作流程的末端再进行任何修改的, 因为这样往往会给业务运营造成重大影响或是对广告插播造成更坏的影响。
2. 最大化灵活性
工作流程引擎和处理的设计应当灵活而不能给人以操作起来费力之感觉, 且应当置于广播机构的直接控制之下。有人认为使用RFP、RFI等设计的工作流程能够一劳永逸, 可以满足广播机构未来的需求, 这其实是不适当的。随着需求、期待和市场的发展和演变, 修改和重新设计自动化工作流程的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3. 实现销售的最大化
在任何域中 (无论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 工作流程、播出、节目编排和销售都应能支持快速和较晚的改动。这要比听起来困难得多, 因为它意味着所有这些子系统之间都得到很好的协调和同步。对信息交换协议和分发系统 (线性和非线性) 设计的一条很重要的要求是:必须确保在任何域内, 无论是如何临近播出, 广告销售机会出现时也不能错过。
为了实现上述三条, 这里给出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播出分发系统的一些基本要求。
处理过程之间的通讯机制:这意味着软件处理过程之间的数据交换, 元数据则采用另外的称谓;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是有效设计高度复杂、高度交互的软件系统的唯一方式;
针对文件的软件系统:软件资产的管理与跟踪;
基带集成:实现大带宽同步信号 (基带、SDI) 与低带宽异步信号 (基于IP的文件和流) 之间的智能集成;
管理与维护软件:全面的网络和设备管理系统, 实现工程费用的有效利用;
根据频道类型合理使用技术:直播频道和普通频道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 因此也有着不同的设备架构要求;
收录权:更正后收录组通常效能低下, 应极力避免;
用于非线性的工作流程引擎:用来管理软件资产的软件处理在信息技术领域并不新鲜, 但针对传媒行业它仍在进行修改。强大、企业级的工作流程和资产管理器对于具前瞻性视野的广播机构而言是必须的;
权利的结转:一旦被授权或从别处借得权限, 这种权限就应该在从收录环节直至消费者的全过程中有效且不中断;
数字版权管理 (DRM) 与条件接收 (CA) 的智能式集成: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的电视节目最终分发机制都要求验证用户的观看权。这一验证程序与内容保护机制之间的紧密集成对于运营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五一个未来成功的广播机构是?
未来成功的广播机构应该不仅仅是节目版权的拥有者, 就人员及与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而言它可以是一个较小的、精干的、高效率的公司。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B2B业务只占广播电视业务的很小部分, 因此它不应该被看作是广播机构的工作重点, 尽管广播机构自身确实拥有和控制着节目版权。类似的, 基于同样的原因, 广播机构不应只是一个节目制作者。
不过, 一些内容拥有者已经开始通过OTT服务建立直接的观众关系, 并因此模糊了B2B服务提供商与B2C服务提供商身份之间的界限。那些在它们的业务中有着消费者因素, 并有着成熟的品牌的广播机构当然处在了利用这一“想法”的有利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始终清楚:创建一种有吸引力的大众传播机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 任何OTT服务提供商要想获得一定数量的用户和人口分布, 都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观众习惯、关系、数量之类的优势才是未来数年内广播机构的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 因此, 应建立起防御机制以确保这些特定的竞争优势持续有效。为此我们提供以下一些建议供广播电视机构参考:
专注于各个平台中的终端用户服务;
使用IP系统建立紧密的消费者关系;
利用品牌建立关系;
像“乐高砖” (Lego Bricks) 那样建设系统, 逐渐完善内部效能。
六现在就着手建设创收型内容分发系统
面对所有这些冲突性的压力, 处于快速变化的环境, 广播电视机构或广播电视公司该如何开展投资保护或投资增长?如何在保持业务运营的同时重构自身的能力?在周围或不远处存在着如此之多或明或暗的威胁时如何平衡增加当前利润和确保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眼界”和良好规划。
例如:
安装的软件模块应该针对全台范围信息的高效传输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如这样的软件模块应足够强大, 以便支持将来面向全台范围的系统扩展。那种在全台范围部署“点模块” (point modules) , 随后又发现这样的模块难以接口或扩展, 这种做法是讲不通的;
确保业务能够驱动业务。如果节目编排影响到了销售, 不应推翻运营和分发系统来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尽早恢复媒体管理和处理至正常状态将有助于减少运行过程中的人工干预;
广播机构并非必然会建立起运行上有效的工作流程模式, 因为这样的模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为了永立变化的潮头, 选择能够实现简单易行的工作流程深度修改 (无须制造商召回) 的引擎就显得十分关键;
集成式信号管理硬件也很关键, 因而也是必须的。尽管现在的电视行业正变得越来越“柔性化”, 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实时信号。这些实时信号往往与通过网络、为了各种目的而传来的实时传输流相组合。实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的协调管理对于确保工作效率十分关键。这涉及到包括监控 (在这里对混合信号类型的监控由制作团队执行) 在内的一些深层领域;
假如针对正在播出的频道选择了合适的成本模式, 线性分发是目前有效的运营方式。频繁的较晚改动或直播节目并不适于那些适合“静态”频道的基础架构, 因为“静态”频道 (指与直播频道相对的那些普通频道, 如央视的电视剧频道CCTV-8) 的播出表可以提前数周确定。对于线性频道一定要审慎地选择一个合适的运用模式;
对制作平台的一条首要的要求就是灵活。这意味着媒体文件的格式选择不可以由供货商限定;任何时候, 只要可能, 都应该支持软件的运用。为了避免空头投资, 在硬件与软件之间做出合适的选择是重要的, 而这样的选择在今天的环境下——处理器运算能力不断增长、存储设备的价格持续下降, 正变得越来越可行;
对运营起辅助作用的智能式基础结构管理系统很关键, 因为它的运用可使较少的人操控越来越复杂的系统。
七广播电视行业拥有未来吗?
绝对拥有!事实上, 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曾经的一个被人认为是古怪的、口语化的、相对较小的行业, “活动媒体” (本文指电视媒体-译者注) 正被融入各种传播形式和传媒工业之中。这便为电视广播行业赋予了一个遭人嫉妒的“知识领袖”的角色。在这一角色的光环之下,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电视广播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工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它是对电视广播本质的偏离。
只要发挥好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利用好在节目选择、制作和销售领域的专长, 电视广播的强势媒体地位在未来几十年内就不会动摇。那种认为OTT分发将是电视广播的“终结者”或“掘墓人”的看法也是错误的。事实上, OTT引发的消费者媒介接触与内容消费方式的变革, 对于电视广播而言是绝佳的机会——建立更为紧密的客户关系和稳固收入的机会!
播出业务 篇3
浙江广电集团在2012年新播出系统建设时.依据自身业务特点,设计并规划了一种全新的播出业务流程监控模型。该系统定位于服务电视播出的核心业务,通过建立一体化、闭环化、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整合IT模式下的各类监控、检测手段,强化数据关联和分析。对设备、业务、环境进行全流程监测,通过模型化辅助运维工具,提高信息系统管理效能,为播出业务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安全监管运维体系。
一系统架构设计及模块划分
1.系统架构
本系统主要包括三大业务板块,即针对“设备、业务、环境”的监控数据采集板块、播出业务流程管理板块以及运维管理板块。
通过各种数据采集及监控手段,监控系统已经可将系统的可用性、健康状态进行完整的监控,但这不意味着整体系统的运维管理就此结束。当我们发现了网络和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后,若不能结合报警事件所处的业务流程特点,不在解决后进行整理形成知识库,强化数据间的关联和分析,那也只不过是从一种混乱进入了另外一种混乱而已。
因此,我们认为一套高效的综合监管系统一定是与业务流程监控紧密集成的,一体化的。系统接收来自于数据采集板块中指定资源所产生的报警事件,紧密结合实际和需求,以业务用户为中心,将重要资源的严重级别告警在清晰的管理流程中体现,使系统维护工作形成流程化、自动化、规范化,才将技术维护人员从无序的告警事件和繁琐的排故逻辑中解脱出来,全面提高安全播出系数。
下文就该系统中三大具体板块功能及系统架构做简要介绍。
(1)数据采集监测板块
从运维管理的角度,现代播出系统运维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系。管理的对象既包括电视媒体特有的AV信号处理系统,又包含日益复杂的IT支持系统,更需关注业务构架与上述两个系统之上的业务/数据流程。所以,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采集监测板块必须实现不同数据的归一化采集、处理、分析,便于各类事件、数据的过滤、合并、关联定义、汇总,并对报警进行集中展现,为上层的流程管理、运维管理模块的决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该模块监测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以关键节目任务为核心的全程、全域流程数据;
●以IT域业务系统为核心的设备数据;
●以AV域业务系统为核心的关键设备与信号数据。
(2)业务流程管理板块
传统播出监控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后台业务流程监控没有更好的办法,系统管理人员对流程无法做到了然于胸。现代播控系统基于全程数字化、文件化体系构建。本次系统建设充分考虑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业务系统网络中,充分利用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优势,实现信息传递、数据同步与业务监控。
本次业务流程管理板块设计,以业务岗位差别进行纵向层次划分,以节目串联单生命周期为横向驱动,将节目文件在一级备播、二级备播、上载系统、播出系统中的迁移整备、调度管理任务进行智能排序预警,为管理人员、值班人员提供可视化的监视和各类应急处理、操作手段。
(3)系统运维管理板块
系统运维管理是播出技术科的日常工作,传统方式主要通过日常巡检、定期检修、故障处理等方式进行,方式原始。本板块旨在为技术值班人员提供日常运维的操作界面,对于较为关键的设备指标,如设备存储容量、CPU运行状况则进行智能排序,把数值超过报警门限的报警设备进行筛选,置于展示列表顶端。并对于在巡检间隙出现的报警条目、事件记录进行特别记录。该模块基于数据采集监测板块数据进行,可直观显示当前监控系统中的设备数目及报警信息,并将整体系统的健康状况在第一时间给予统计分析,让运维工作数据化、系统化。
从系统设计架构的角度,上述三大板块构成一个完整的监控管理整体,三者互相提供数据支持,密不可分。
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各设备插件负责对各类软硬件系统进行监视和控制,并进行各类数据的整合处理:
●监控采集服务负责向监控终端及其他业务系统等提供接口,完成各业务模块对监控子系统的业务管理功能。监控终端及业务系统向监控服务发送各类设备监控命令,实现对设备的监测和控制;
●核心服务器需要完成的动态故障分析和场景处理、信号和系统设备关联的逻辑报警的判断与处理;
●监控客户端依据业务需要,被设置为流程监控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面向不同业务,定制为不同客户端,获取监控服务的监视数据进行实时显示。配置管理则对整个监控子系统的各类设备进行管理。
2.系统模块划分
(1)监控采集模块
监控采集服务器是系统中负责数据采集和分析过滤的模块,为监控核心服务器的业务流程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监控采集服务器和核心服务器采用服务器/客户端的架构模式,通过网络链路进行数据交换,共同完成系统监控任务。
监控采集服务器在详细设计阶段可以划分为三大系统单元,包括设备信息管理单元,设备驱动管理单元,数据分析过滤单元。
●设备信息管理单元负责服务器全局事件的调度,完成监控命令转发,数据路由,监控结果回收,紧急事件处理等;
●设备驱动管理单元是监控服务器的核心,负责管理所有监控设备的信息结构,设备驱动,并连接实际物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过滤单元负责对采集出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过滤,生成相应的报警文件。
(2)核心系统服务模块
核心服务器使用客户端/服务器的部署方式。监控服务器作为核心服务器的数据提供服务端,而核心服务器为数据消费的客户端。连接关系是一台监控服务器只和一台核心服务器保持连接,一台核心服务器同时与多台监控服务器保持连接。核心服务器与监控服务器中的数据通讯依靠部署消息中间件完成。
(3)监控管理客户端模块
监控客户端完全基于业务需求系统定制为上载监控、播出在线监控、信号报警监控等不同流程,以满足业务流程监控的需要。
播出业务流程监测主要包括节目单流程、素材流程。负责收集播出内部数据,按照播出业务进行智能分析,把业务流程更直观地展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定位故障位置,找出错误原因.确保安全播出。
二系统主要技术应用点
1.文件化节目流程备播智能排序预警技术
通过分析内容管理迁移策略,动态分析素材迁移、转码、技审等预定流程任务。智能分析影响素材未就绪以及素材处理流程的相关信息,整合分析系统实时网络运行状态、历史迁移速度,查找原因,针对违反流程的事件结合素材的开播时间、任务提交时间、迁移通路状态,以及素材本身的严重性,按照不同的故障等级,时间紧迫性,进行智能排序。
以下为各岗位应用客户端的几个典型示例:
(1)素材就绪情况监控支持
●集中显示系统中所有频道未就绪素材的节目计划播出时间、节目名称、距开播时间、所属频道等信息,作为数据排序依据进行信息整合;
●根据距开播时间间隔作为优先级排序的依据,并将节目背景颜色设置为蓝色高亮,作为半小时内仍未被播控岗位提取的报警提醒;
●在上载及播控两个岗位间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窗口,达成岗位间任务交接的一致性.形成系统间紧密协同工作模式。
(2)在线播出监控支持
●将系统中在播频道的在播节目名称,下一档节目名称、倒计时等信息进行集中展示;
●对节目切换前10秒倒计钟进行语音报警.并将字体颜色置红色以引起工作人员注意;
●对系统中正在直播的频道设置为蓝色高亮背景,进行着重提示。
(3)素材迁移调度监控
●集中展示系统中31个存储体间素材调度、技审等全局任务信息;
●结合素材的开播时间、任务提交时间、迁移通路状态、历史迁移速度等信息,可进行分类排序及预警;
●不同状态的任务以直观的图标展示,错误任务及紧急任务依据其预设优先级策略.自动置为任务排序顶端,给予报警提示。
2. 基于拓扑关联的网络故障定位技术
本系统提出一种适合网络告警数据特点的拓扑建模方式.将网络拓扑结构结合链接信息,全面考虑各种类型的告警数据,通过设定不同的时间窗口,进行拓扑建模序列的挖掘,具有较好的效率。把事件关联和数据挖掘应用于网络故障管理,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基于规则的网络故障管理系统模型,它能够同时支持对关联规则、事例相关性和拓扑模型进行故障推理。3.故障快速诊断处理技术
3.故障快速诊新处理技术
故障发生时,系统对设备状态、信号链路、信号分析结果、任务安排、任务执行状态等信息以快照方式进行记录,产生完整的故障场景信息记录。操作人员可针对不同的故障场景记录设置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信息,形成故障场景和解决方案的历史信息库,为将来的故障场景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当发生新的故障时,根据故障现象,用户可以查看历史信息库中任意时间点的系统故障,同时提供按照时间进行故障重现,以便于快速诊断排查问题,并正确处理故障。
三总结
本次项目建设,通过全方位播出系统运维数据采集,建立了有效的、自动化的、标准化的业务综合监管流程和制度,提供汇总的、集成的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复杂性以及对技术资源的影响,搭建以节目备播流程驱动并适应台内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的技术平台,在流程中为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业务、技术值班员提供一致的管理接口,从而使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岗位要求的人员的各个层面维护和操作管理达到高效的协同。
摘要:为处理日益复杂的电视台播出系统技术运维业务,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播出中心在传统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流程监控、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系统运维支撑等多项功能的业务综合监管系统。该系统建立了有效的流程管理、数据支持和知识积累模型,以解决过去播出系统中技术管理严重依赖技术人员个人经验、与系统现状运行数据脱节、缺乏有效流程管理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并对关键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
播出业务 篇4
本台是电台电视台合二为一的广播电视传媒机构, 近年来, 为了全面发展花都广播电视事业, 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台先后完成了电视台的新闻“制播一体化”、电台的“数字化工作区”、天馈系统扩容、网络系统升级等大型的技改工程,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制作的方法, 改善了播出的质量, 特别是提高了安全播出的保障能力, 使本台从技术设备到节目制播等一跃成为珠三角地区一流的区县级广播电视台, 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保障安全播出和先进单位, 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等。文章主要报告的是本台在数字化改造中构建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的一些具体做法, 供同行探讨。
2 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的构建
人防、技防、物防、联防共同防范, 光纤、微波、卫星、无线传输同时并举, 为的是要做到具有安全、优质的主播出通道, 充足的备份环节, 齐全的制作方法, 快速的应急手段, 全面的监听监视, 真正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万无一失。通过分析综合, 本台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主要由播控网络、制编网络、终端发送和公共服务四部分组成:播控网络是将编排好的节目成品通过网络集中传送到播控中心或直播室;制编网络包含自编节目和转播节目二种, 自编节目是由本台的新闻工作人员采编制作的本地节目, 转播节目是省市台的光纤干线、数字微波送来的节目;终端发送是通过有线电视前端或无线发射机将节目成品送达受众;公共服务是供电、防雷、网络管理、设备维护和维修等。
2.1 播控网络保障系统
电视播控中心和电台直播室、总控室是广播电视台的核心机构, 是播出网络系统的控制中心。在保障安全播出方面进行了充分和周到的设计。
2.1.1 电视播控系统
电视播控系统如图1所示, 由于没有自办频道, 所有自办节目均采用频道插播方式播出, 因此, 不用配置播出工作站或自动播出系统, 简化了播出系统结构。所有的新闻节目和广告都采用硬盘播出为主, 磁带播出为辅方式;并为新闻播出配置了由二套硬盘播出机组成主备 (热备份) 自动转换系统, 视频采用MPEG-2格式, 送到插播频道切换矩阵输入端;切换矩阵的入/出口均为SDI信号, 矩阵输出信号经过1/2应急开关、通过键混器插入台标字幕, 再经音频解嵌和视频D/A转换后, 送前端机房输出和送幕墙监视。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播出的能力, 除自办节目播出机采用主备结构外, 还增加了如下措施: (1) 增设一个冗余通道 (热备份) , 用于频道备份, 当某个频道的播出通道设备出现故障时, 可以使用跳线方式启用该冗余频道; (2) 当原频道信号出现故障或遭到恶意攻击, 可以通过切换矩阵播出垫片节目; (3) 磁带播出机作为备份节目源设备; (4) 当切换矩阵出现故障时, 通过2选1应急开关切换播出将原频道信号播出。 (5) 所有频道的设备均使用跳线方式连接, 可以跳过中间可能出现故障的设备直接输出; (6) 播控中心采用监播分离, 使播控值班人员可以相对减轻工作压力, 提高防插播、抗干扰和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从而形成了七层保障电视节目安全播出防护结构。
对于不插播自办节目的频道, 信号源都是由上级台 (省、市台) 通过光纤网、数字微波电路等提供。由图1可以看出, 大的主信号通道有四个, 包括SDH同步光纤网 (即省网和市网) , 市数字微波电路和模拟信号, 形成一主三备的结构, 设备都采用跳线连接的方式, 随时能够进行线路调度;并且解调器、调制器和1/2切换矩阵等中间设备均一定数量的备份。
2.1.2 电台直播室、总控室
本台电台节目实行全天播出形式, 播出系统质量的好坏和音频传输通道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播出安全。我台的主、备直播室采用STUDER ON-AIR3000、ON-AIR500数字调音台, 总控室采用STUDER Score数字音频矩阵作为播出系统的核心设备, 并使调音台、音频矩阵与其它设备组成音频矩阵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一体化的综合系统 (如图2所示) ;瑞士生产的STUDER音频系列产品是目前世界一流的, 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且操作容易。直播调音台的输入输出通路配置主要有:2路主持人话筒;4路话筒输入可供多名嘉宾使用;提供16路单声道/8路立体声模拟线路输入, 8路单声道/4路立体声模拟线路输出;AES/EBU数字输入、输出各8路;并配有音箱、耳机监听, 对讲路由、电话桥接器、冗余电源 (独立供电) 等功能;信号源配置包括主持人话筒、嘉宾话筒、CD机、MD机、话筒混放器、主备播出工作站、上网工作站。录音室调音台使用的是雅马哈音频系列产品, 其它设备和直播室相近。总控机房是电台播出网络系统的控制中心, 具有节目源的扩充与交换、传输通道的备份、节目监听和监控、监视等功能。其中核心设备STUDER Score数字音频矩阵采用音频交换网络与控制网络分离的设计结构, 支持多种音频输入格式;插卡式设计, 可热插拔;提供不少于32×32的信号通道;电源有备份;与调音台等接插件具有互通性。这个综合系统还包括若干个分系统:音频效果处理和音频分配系统, 数字同步系统, 具有G P S校时的时钟、报时系统, 电台接收、监听、监测和停播报警系统, 延时和自动应急切换系统 (带垫乐) 、安防监控系统和内部通讯系统, 光收发系统, 音频跳线系统, D/A转换等子系统。在直播室、总控室等信号传输通道上的设备全部采用进口的高品质广播级设备。丰富的音频信号源、完善的播控系统, 为安全播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图2可以看出主直播室的信号流程, 直播室的节目信号通过光纤、数字和模拟三种传输方式进入音频矩阵, 并且模拟 (经A/D转换) 和数字信号还经过数字音频分配器后, 其中一路与音频矩阵、备播室输出信号一起送到三选一应急切换器, 该切换器默认的是音频矩阵输出的数字信号, 送到数字音频延时器, 再经音频分配器分别进入数字光发射机和音频监控监视系统, 光发射机经光纤将音频信号送到山上发射机房的发射机系统。在三选一应急切换器中提供了主播、备播、矩阵和自身垫乐四种信号源选择;在矩阵的模拟输出端还保留了一路连接原来进发射机的模拟光纤通道、小调频发射机, 这样就有数字、模拟和小调频三条通道将音频信号传送到发射机房;为了防止播出主通道上出现单点 (如1/3切换器、延时器、音频分配器等) 故障造成停播, 将报警系统的垫乐输出中一路直接送数字光发射机;在短时间不能找到故障原因情况下, 还可以使用跳线架的功能, 将直播调音台的输出信号直接跳接到光发射机的输入端, 快速抢通信号链路;通过STUDER Score数字音频矩阵还将备播室与其它录音室、微波机房、各种台外节目等信号都引进总控系统, 实现节目的共享与灵活调度, 极大地方便了节目的制作、丰富了节目的来源;在总控室可以监看到主、备播室、音频矩阵、延时器、光发射机、调谐器等处的数字/模拟信号电平, 并监听到音频信号的质量;从音频矩阵和100.5FM调谐器各送一路音频到慢录工作站和报警系统。以上的保障措施能够很好地保证电台在各种技术故障情况下的安全播出。
2.2 制编网络保障系统
2.2.1 网络平台
为了保障全台网络和自办节目编辑系统安全, 建立虚拟局域网 (VLAN) , 作为全台数据交换的中心, 如图3所示。通过电视台的新闻“制播一体化”和电台的“数字化工作区”建设, 电台和电视台文稿编辑系统已实现了无纸化, 和办公网并网使用, 所有文稿都是在网上进行修改审理并储存在文稿服务器中。因此, 从简化系统和整合资源考虑, 采用了以VLAN和NAS Head技术为核心, 三网合一结构的方案, 即将办公网 (含电台电视台文稿网) 、电台制播网、电视制播网融合在同一个大的网络中, 并且在一定的安全措施下实现有条件的互联互通。由于网络系统采用了智能化模块化设计, 技术含量增加, 使得网络系统安全性能大幅提高。
2.2.2 NAS Head系统
在NAS Head系统用于电台电视台节目制播时 (如图4所示) , 子网的两台服务器 (IBM服务器) 互为自动备份, 磁盘做RAID;网络采用1000M快速以太网为主、备服务器双机热备实时同步;核心交换机满足海量数据交换的要求, 链路带宽应能满足应用对网络的要求。核心交换机的所有关键部件实现冗余工作, 可以在线更换 (热插拔) , 故障恢复时间在秒级完成;可划分虚拟子网, 可以从第二层、第三层控制网络访问;网络设备采用开放技术, 支持标准协议, 阵列柜要求选择光纤接口, 一主一备, 主阵列柜容量要求8T以上, 备阵列柜容量要求4T以上;用于电台的音频工作站14台, 用于电视的软件型非编工作站12套, 其中, 有卡工作站5套, 无卡工作站7套。
2.3终端发送保障系统
终端发送包括无线电台的发射机系统、有电视前端的调制系统和光纤传输网络, 由于篇幅所限和业务关系, 在此仅介绍电台发射部分的保障系统。
无线发射机房是电台安全播出的核心部位, 重要的新闻、精彩的栏目、悠扬的音乐、创收的广告等所有节目都必须通过无线发射机安全而优质的发射才能被广大听众收听到, 以实现电台节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发射机在工作中的特点是高电压大电流, 温度高震动强, 电气性能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容易发生技术故障, 造成停播事故;为了消除这种安全隐患, 工程技术部门制订了多种防范措施。本台发射机系统的信号源采用一主三备结构 (如图5所示) , 其中三路 (数字光纤、模拟光纤和小调频) 来自总控室信号, 经过三选一应急切换器 (带垫乐、默认数字光机信号) , 经过数字音频处理器 (有备份) , 以实现音频信号的最佳效果;主信号源采用刚建成的电台“数字化工作区”直播室通过数字光机送来的信号, 质量高稳定性好;第四路为机房备用信号 (CD播放机) , 音频信号经音频分配器同时进入主备发射机;发射机的功放和整机都是模块或积木式结构, 部分功放模块低效或故障不会造成停播, 主发射机采用双激励器结构并实现自动切换, 消除了激励器故障造成停播;为了消除发射机电源或控制电路故障造成停播, 系统采用主备结构, 主备发射机之间使用智能同轴转换开关连接, 平时备机的激励器、低压、高压等电源均处于通状态, 当主发射机发生故障停播时, 智能同轴开关可以及时识别到停机信息, 通过开关的控制电路先关掉主机总电源、驱动同轴开关旋转至连通备机和天馈系统的位置、然后接通备机的总电源完成主备发射机的自动切换过程 (这个过程是秒级的) , 保证电台不间断的工作, 上述的所有措施为发射机房实现无人值守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条件。
2.4 公共服务保障系统
公共服务是指电台和电视台节目制播系统在完成数字化改造后能够安全运行而加强配套的子系统, 如供电、防雷、网络管理、设备维护维修等。供电和防雷措施是关系整个大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许多教训反复告诫我们, 这个方面是安全事故的多发地,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4.1 供电
本台根据用电需求, 向供电管理部门申请500kVA的保障供电用户, 使用二套线路供电实施自动切换, 提高供电安全度。为了防止市电供电发生意外, 台内还专门对重点部位 (如播控中心, 直播室, 前端、网络控制中心, 主备发射机及主要配套设备) 提供了UPS (不间断电源) 和柴油发电机组 (具有自动启动功能) , 保证在多种供电意外的情况下都能做到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
2.4.2 防雷
雷击有直击雷和感应雷二种, 因此, 防雷击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 本台重点加强了办公大楼和铁塔 (125m高) 的防直击雷的措施。在对办公楼和铁塔构建防雷系统时, 将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共用一个综合接地体的接地系统, 在整个办公楼和铁塔作等电位联结, 构成一个多点和多面体的笼式避雷网;办公楼和铁塔及机房设备处于一个良好的等电位状态, 总等电位端子板设置在总配电室。整个配电系统的保护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 全台外露导电体均做等电位联结。在此基础上还使用浪涌防护器, 防止雷电电流
流经引下线和接地线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 造成设备的损坏。无线发射设备的天线系统是安装在铁塔之上并突出于铁塔外表的, 因此采用专门的避雷针、避雷器和避雷地网来进行防护。对于播控中心等机房设备, 由于有大楼或铁塔的防雷系统的有效保护, 其防雷有重点不再是直击雷, 而是感应雷;对机房内的所有设备, 输入、输出电缆的屏蔽层、金属管道等都需要接地;机房设备接地与房屋避雷针接地及交流供电系统的接地均不能直接相连, 只能在总接地处连接在一起;系统内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良好, 不相连时两者的距离应大于3m;并在总电源处加装避雷器, 以更好地保护机房设备。
2.4.3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是保障全台系统安全运行不可缺或的重要内容。本台系统网络为了实现有条件的多网络互连互通, 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来确保网络的运行安全, 取得了非常理想的防范效果。首先, 在各个子网间设置访问权限。从网络结构可以看出, VLAN交换机将整个网络划分成三个虚拟子网, 任何一个子网都不可能直接访问别的子网, 所有需要共享的数据.都只能通过NAS Head来交换, 而对NAS Head的访问则设置了不同的用户, 不同的权限, 这样既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又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而播出子网是电视制播子网中的子网, 和NAS Head之间的文件交换采用了更为安全的FTP传输方式, 传输文件格式只限定为音视频文件, 确保播出子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其次, 安装专用防病毒服务器及软件, 用来对付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病毒;同时还安装了微软软件更新服务 (SUS, Software Update Services) , 网内所有计算机都安装了防病毒和更新服务的客户端软件;这样, 防病毒服务器和Windows更新服务器每天定时更新病毒库和补丁程序, 然后自动向网内客户端发布, 以免机器遭到病毒的侵袭 (播出子网的Windows更新采用手动方式) 。Windows更新是保障网络安全十分重要的一环, 有了Windows自动更新, 就可以适时地防止各种电脑病毒的侵入。其三, 办公子网既要登录互联网, 又要作为文稿系统, 在病毒防范方面需要做格外的考虑, 除了上述防范措施外, 我们还在路由器上添加防火墙, 设置安全规则, 封堵病毒和黑客经常使用的端口。另外, 我们还对办公子网内的计算机实行媒体接入控制 (MAC) 地址绑定, 防止未经认证的机器非法接入。同时使用DeviceLock软件禁止编辑子网和播出子网所有计算机光驱、软驱和USB接口使用;在办公网和非编网内的机器上安装远程监控软件Remote Administrator, 可以随时监测各计算机的安全状态。
2.4.4 设备维护维修
设备维护维修是保障安全播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几百台套的设备, 几十个复杂程度不一的大小系统, 没有良好的维护制度和强有力维修保障, 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在系统设计时, 首先考虑的就是采用多通道、多模式、多备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播出通道的安全, 然后选择产品质量最好或后期服务最便捷、态度最好, 或二者都有的系统集成商或供货商作为招标对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数改过程, 在系统安装调试过程中, 请供货方对相关设备 (如调音台、矩阵、音频效果器、音频工作站等) 进行操作培训;同时请电台电视台使用人员参与其中, 对系统中存在的人机结合不够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修改, 对实际使用中他们需要得到的技术支持进行及时补充;从单一设备的系统设置、操作使用, 单一通道的检查, 到网络传输系统功能和播出系统技术指标逐一进行调整测试, 使大家较快熟悉了整个系统, 掌握了系统的配置和功能, 熟练了基本的操作, 并使安装中的许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通过这次数字化改造的锻炼, 培养了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的精神、精湛的技能、极强的耐心和良好的机务作风, 为将来的有效及时的设备维护维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