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学习与构建(精选12篇)
数学的学习与构建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尊重,还能将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显现出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与运用进行探索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准备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很重,只有具备趣味性的新鲜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也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设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数乘法”数学知识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性地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主人公可以是学生比较喜爱的童话人物,让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情节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
(二)注重学生交流、评价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意识,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数学教师想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只有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将合作学习模式具有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所以教师对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重视起来,并且将其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身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与运用策略
(一)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具有科学性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小组划分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地考虑,其中包括班级人数、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数学知识吸收能力、男女生比例等等,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例如,某个班级有学生人数45 人,其中有25名男学生,20 名女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时,要注重小组中的男女比例分配均匀。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小组成员的智力开发水平,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形成互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
(二)要引导学生分工明确
课程教学改革后,要求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工明确,使得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相应的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例如,教师划分的学习小组有5 名学生,这5 名学生中有3 名是男同学,有两名是女同学。经过小组成员协商后,要求其中的一名男生担任小组组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中,小组组长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其余两名男生主要负责小组成员学习活动开展情况的监督工作,小组中的女生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进行综合,并且对各个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从上述内容中可以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内部分工明确,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促进小组学习成效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更为良好地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永华.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71-74.
[2]唐彩红.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真实性评价的尝试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55-56.
数学的学习与构建 篇2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师生情感的积极作用,实现高中生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建立。为了迎合新课改,本文探讨了构建高中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课堂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试图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针对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开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们也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坚持创新教育理念,进行问题拓展
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高中数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数学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接受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将创新融入教学材料中,不管是教学重点,还是教学难点,教师都应该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创新性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传授给学生新思维、新思想,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要求学生们对班级住校学生早晨到班级的时间、六点四十分以前到班的人数等进行调查,教师选择调查结果最优秀的资料作为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因为有了之前的教学铺垫,学生们对统计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引起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展开时,学生们自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又如在学习线面关系、面面关系内容时,教师专门设计了如下题目:“空间四边形ABCD被平面EFGH所截,已知线段EF∥CD,求EF与平面BCD的关系”“已知EFGH是矩形,求证CD//平面EFGH;求异面直线AB与CD的关系”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将线面、面面的相关知识都融入到了一起,不仅检验了学生们对基本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考查了学生们的数形结合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二、坚持双边互动理念,采用多元教法
课堂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其中,分层教学法是教师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考虑了学生们的差异性,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问题、作业以及相关练习等,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难度。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针对“以O为圆心的圆半径为6cm,点O到直线a的距离为5cm”这一题设设置三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判断直线与圆的关系、直线b与圆相切的条件是什么、求直线c与圆相离的集合等。另外,小组教学法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它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上,在合作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教师利用小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布置不同的题目给学生,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学教学内容将题目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解决问题。还有问题教学法也是高中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问题的基础性、提升性以及针对性等,问题的设置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发展能力。
三、坚持学有所用思想,及时展开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对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巩固。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仅要与教学知识点相对应,还要突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关注和巩固。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题:“2005是数列1,7,13,19,25,31„„中的第多少项?”有的学生给出答案第334项,也有的学生给出第335项。对于这样的不同声音,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道题由于有1的干扰项,所以很多学生将1排除,出现了334项的答案,应该加上1这一项,这样就使学生们意识到做题要认真,要学会思考。
四、坚持教学互助思想,实现效果反馈
教学评价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广泛采用激励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各种评价方式鼓励,激励学生们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地注重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等,将这些作为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有失偏颇。新课改倡导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标准,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各种学习表现能力、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性成绩表现等作为学生学习结果衡量指标,旨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改倡导的自主互助探究学习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教师们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们,学生自主探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教学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思维得到拓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数学的学习与构建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起点;材料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仍停留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层面上,便于小学生浏览的数学学习资源相当缺乏,约束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出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以作者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作具体说明。
一、呈现起点,明确目标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呈现了画四边形的一幕:连接4个点,形成一个任意四边形,然后点击“保存图片”即可。保存之后学生很快发现在大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画的四边形,每位学生可以看到全班36位同学画的36个四边形,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支持,也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肯定和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这种快速交互的功能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
二、利用材料,沟通联系
学生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四边形,教师就从全班同学所画的四边形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以下几个图形:
你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几个图形分一分类吗?而以往的教学中学习材料都是由教师剪好提供,并且学生也没有动手分一分,只是看着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在脑中分一分,诚然学生就没有真正地“动”起来。因此,这一环节通过网络技术处理是非常到位的。有的学生按照是否有直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是否凹、凸来分,也有的学生按照平行线的组数来分,分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和对边没有平行的一般四边形。无论哪一种分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如何让学生自己能够主动获取它们之间的联系呢?老师又为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将各种图形的名称拖到相应的圈内,如果拖正确了,将出现“恭喜你,成功了!”拖对之后,再点击“巩固练习”完成练习。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各种已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包容关系,建立完善的认识结构,形成完整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脉络。而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交互学习,探寻规律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设置了运用Flash制作的三个动画,可以移动的铁拉门、可以拉动的用小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拉也不变形的三角形,学生通过移一移、拉一拉,在留言列表中写出这样的发现:
生1: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化,三角形不容易变化,具有稳定性。
生2:平行四边形是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
生3:平行四边形没有三角形牢固。
生4:三角形不会变形,三角形稳定性很强……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仅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这样的课堂里模拟现实世界情境(提供真实的铁拉门移动、真实的拉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了条件,很好地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
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网络上设计了三个操作:点四个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四根小棒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点击专题网站中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他们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特征:(留言列表)
生5: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6:我用量角器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生7: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
生8:两个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较好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规律。
四、巩固练习,交流反馈
在本节练习中,老师充分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学生做完练习之后,可以马上校对答案,及时发现自己做得对还是错,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查看正确人数的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错,让“错误”马上消失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延伸课外,拓展提高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而单凭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那如何拓展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呢?教师还设置了拓展题,包括选择题、拼图题、研究题等,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扩充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数学的学习与构建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途径
前言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创新并积极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发现、研究等环节,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逐渐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积极有效地将研究性学习落实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之中,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给学生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相关的研究专题,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加以理解深化, 不断提高发展问题、 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自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双重升华.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热情,在研究性学习之中,教师则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为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积极开拓新的知识获取渠道,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 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多重特征,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构建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模式构建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贯彻和落实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小学阶段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本化.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运算中, 要对乘法、分数、整数的相关概念进行复习,准确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而开展分数乘法的研究性学习.
(二)建立引导式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引导式为主的教学模式, 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模式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模式基础, 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和启发的教学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之中, 教师要以生本教学理念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角色,实现从课堂教学主导者到引导者的高效转型, 通过相关要素的引进加深学生对小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数学分析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多位数运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乘法的相关概念及运算法则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学生对多位数乘法的理解, 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强化新知识的理解.
(三)构建立体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构建立体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数学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学教学结构也在不断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时代契机, 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图形、数字等教学资源以动态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调整,实现抽象数学到具象数学的有效转变.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这一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圆柱进行有效的剖析和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圆锥的内容加强理解, 并对相关的计算进行扩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增强内容的生态活动化含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基础,加强内容的生态活动化含量,高效整合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的科学化开展提供重要的教材资源. 数学是通过数据、 图表等要素对客观内容进行定量的分析, 将具象内容进行抽象整合,进而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内容和探究方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应用.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其深层次理解,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的讲解中,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举例说明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并经过实际的平移和旋转操作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案,为学生的几何图形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继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30):13.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2):143-144.
学习数学新课标构建生动有效课堂 篇5
———— 瞿庆玲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倡导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做中学。
构建和谐生成的数学学习课堂 篇6
关键词:课堂;和谐;生成
中图分类号:0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88-02
所谓和谐生成的课堂,指的是课堂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构建和谐生成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情境化设计:给学生构建一个精彩的学习现场
教材、教学设施、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效果是学习现场的“硬”的组成部分,教学环境、流程、活动、互动及师生心理是学习现场的“软”的组成部分。但学习现场不是上述“硬件”与“软件”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任意延伸。精彩的数学学习现场应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出来的、充满和谐与生成的、凸现生命活力的学习场景。精彩的学习现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现场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讲授中,从小学生生活经验人手。课始首先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使课堂真正成为了生活化的课堂。
(二)构建趣味化的学习现场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三)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现场
一位美国数学教授曾诚恳地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中国学生比较适应于特定问题情境解法的“算法”学习,而美国学生则善于解决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并需要更多创造性、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要重视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现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鼓励学生善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有一节“统计图”教学,教师首先提出:“六一节”到了,我们班准备开一次联欢会。要去买水果,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水果,下面作一个调查,请每一个同学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水果图中,选出你最喜欢的水果贴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制作出“各种水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学生获得了许多信息,并提出许多问题,喜欢吃这种水果比那种多?多多少?各种水果要买多少?为什么?根据统计图信息我们该怎么买水果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这样灵活、多向、开放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机械模仿转为探索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生成性教学:给学生构建一个生长的学习过程
任何精彩的课堂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互动中生长出来的。因此,课堂教学应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设计“走教案”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生成、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一)课堂生成从学生出发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的意识。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只有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生成需要给学生合适的空间
课堂生成的空间包括教学目标达成的空间、教学内容呈现的空间、教学环节承接的空间、教学手段转换的空间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施的情况灵活地“释放”空间,给学生留有适合“生成”的空间,从而引领课堂“生成”的方向。
合适的空间还应包括给学生合适的时间。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看到学生没有反映,就急匆匆自己上阵,在没有生成的情况下替学生操作、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使数学学习成为灌输学习。实际上,学生没有回答,并不等于一无所知,只是没有明确该如何表达,或者在判断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而已。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材料就会丰满充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才能确保生成的质量。
(三)课堂生成是师生思维碰撞的延伸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充满活力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碰撞、有机生成的课堂。北京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其中一个片断,感觉耳目一新。吴老师在讲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结果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
师:认为这道题正确的同学请到我的左边排好队。认为是错误的请到我的右边排好队。
于是全部学生走到台上,分成左右两队,但还是争论不休。
师:现在认为正确的队为正方,认为错误的队为反方。先请正方同学推选出两名代表,向反方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请反方同学推选两名代表向正方说明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两名学生,吴老师给他们一张圆纸片。一名学生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反问反方:我们把这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的一份难道不占它的1/2吗?
反方同学沉不住气了,急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吴老师也给了反方两名代表一张圆纸片。反方学生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片,向正方学生示意:我们也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占整个圆纸片的1/2
吗?
两队僵持不下。当老师说。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的队伍里去时。正方大多数同学站到了反方那边,但还有两名同学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于是老师问他俩:你们不服,还有何理由?
这两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分法后说,这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纸片平均分成两份了,难道不占1/2吗?
但反方代表反问: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是题目并没有说是平均分呀!难道我们不是分成两片吗?你们说,这一小片难道占整个圆纸片的1/2吗?
师:看来是否是“平均分”确实很关键,能不能占1/2要看是否把圆片“平均分”了。刚才辩论中,反方抓住题目是否“平均分”这个关键点,一举攻破了正方的观点,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老师要感谢你们。
吴老师在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并没有简单地作出判决,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生成,创设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释放。这个过程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生成,使原本老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不见效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四)课堂生成需要高超的调控艺术
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那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上海的潘小明在《质数和合数》一课的教学中生动地展示了教师的高超的调控能力。课上,当学生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去探究所用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种类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质数和合数”的特征时,学生几次试验后提出猜测:“如果给的小正方形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就越多”时,潘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十分宝贵的情况下,一声不吭,保持沉默将近1分钟。这时,课堂上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认真地思考,终于,学生间开始有点“骚动”,渐渐地,一些学生高举着手,抢着喊:“不一定的……”
三、阳光般评价:给学生注入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
有阳光就有生机和活力,有阳光就能生长和茁壮。教师阳光般的评价能送给学生阳光般的温暖,催化学生创造的热情,让课堂进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评价指向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从评价结果看,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指正,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地指出来,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也许“鼓励赞赏”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从评价方式看,阳光般的评价不仅包括语言(口头和书面语言)激励,还包括情感激励和运作行为激励等。比如。教师应增强手势、眼神等体态语的评价。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等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同时也可换角度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师打破常规,运用发散思维,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评价学生的表现。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生成数数学学习课堂,情境化设计是基础。生成性教学是关键。阳光般评价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叶澜教授所言:“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数学的学习与构建 篇7
一、呈现起点,明确目标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呈现了画四边形的一幕:连接4个点, 形成一个任意四边形 ,然后点击“ 保存图片 ”即可 。 保存之后 学生很快发现在大屏幕上出现 了自己画 的四边形 ,每位学生 可以看到全班36位同学画 的36个四边形 ,这对于他 们来说是 莫大的鼓舞和支持,也让学生知道 了本节课 所要学习 的内容肯 定和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网络这种 快速交互 的功能是 传统教学 无可比拟的。
二、利用材料,沟通联系
学生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四边形, 教师就从全班同学所画的四边形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以下几个图形:
你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几个图形分一分类吗? 而以往的教学中学习材料都是由教师剪好提供, 并且学生也没有动手分一分,只是看着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在脑中分一分,诚然学生就没有真正地“ 动”起来。 因此,这一环节通过网络技术处理是非常到位的。 有的学生按照是否有直角来分, 有的学生按照是否凹、 凸来分,也有的学生按照平行线的组数来分,分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和对边没有平行的一般四边形。 无论哪一种分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如何让学生自己能够主动获取它们之间的联系呢?老师又为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将各种图形的名称拖到相应的圈内,如果拖正确了,将出现“ 恭喜你,成功了! ”拖对之后,再点击“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各种已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包容关系,建立完善的认识结构,形成完整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脉络。 而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交互学习,探寻规律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设置了运用Flash制作的三个动画,可以移动的铁拉门、可以拉动的用小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拉也不变形的三角形,学生通过移一移、拉一拉,在留言列表中写出这样的发现:
生1: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化,三角形不容易变化,具有稳定性。
生2:平行四边形是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
生3:平行四边形没有三角形牢固。
生4:三角形不会变形,三角形稳定性很强……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仅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是远远不够的, 而在这样的课堂里模拟现实世界情境( 提供真实的铁拉门移动、真实的拉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 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了条件,很好地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
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在网络上设计了三个操作:点四个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四根小棒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点击专题网站中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 他们通过围一围、 摆一摆、拼一拼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特征:( 留言列表)
生5: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6:我用量角器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生7: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
生8:两个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 较好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规律。
四、巩固练习,交流反馈
在本节练习中,老师充分体现了“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 学生做完练习之后,可以马上校对答案,及时发现自己做得对还是错,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查看正确人数的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错,让“ 错误”马上消失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延伸课外,拓展提高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而单凭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那如何拓展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呢?教师还设置了拓展题,包括选择题、拼图题、研究题等,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扩充自己的知识。
摘要:网络环境下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必然趋势。立足于现实的研究背景,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模式:呈现起点,明确目标;利用材料,沟通联系;交互学习,探寻规律;巩固练习,交流反馈;延伸课外,拓展提高;总结质疑,互相评价,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模式作具体说明。
数学的学习与构建 篇8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学法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 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所授知识, 不能学有所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职教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将近10年, 总感觉我们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底子差, 缺乏良好的学法方法指导, 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压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在自学能力、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等方面有较大发展,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 培养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 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问题的解决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是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来,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的状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被动学”为“自主学”, 一步一步地朝着愿学、乐学、善学到好学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学习数学如何进行学法的指导进行了尝试:
1.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情景导学——使学生“愿学”
职校生大都对学习认识层次不高, 对学习缺乏热情, 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愿学, 并且愿意自己主动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是一切活动的不竭动力之源泉.数学教材本身比较枯燥乏味, 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素材, 创造良好的情趣氛围, 以点燃学生求知的“兴奋灶”, 把学生探索知识的“触角”引入课本, 走上自己学习的“轨道”.在课堂教学中, 以情激境, 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 形成问题.笔者为了讲授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推导, 先讲了下面的这个小故事:1780年的一天, 一个泥瓦匠正在煤油灯下算账, 身边站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小男孩, 算账人并没有在意身边小男孩的存在, 忙碌了很久才将一天的账算完, 一边念出计算结果, 一边准备记录下来.突然, 小男孩说道:“爸爸, 算错了, 结果应该是……”算账人很震惊, 半信半疑, 又重新整理了账目, 结果小男孩是对的.他就是著名数学家高斯.高斯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他十岁时, 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了初学算术的学生, 但是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 他利用算术级数 (等差数列) 的对称性, 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 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1+100, 2+99, 3+98, …, 49+52, 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 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当由100变为不确定的n时, 就成为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 很快就能推导出求和公式:undefined
同样, 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新课引入时可利用下面两个例子得到指数函数y=2x和undefined
(1) 在生物学中, 一个细胞一次分裂为2个, 2个又一次分裂为4个, 4个又一次分裂为8个……分裂n次后即得到y=2x的函数关系.
(2) 庄子曾曰:“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意思是今天取其一半, 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 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最终形成undefined的函数关系.
通过这两个形象的例子, 我们就生动地引入了指数函数的定义, 顺利地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有了一个生动的开头, 让学生走进了如故事一般的数学课堂, 学生将不再因为数学公式的繁琐而讨厌数学, 他们会感觉数学其实也是很有趣的东西, 他们会逐渐变得愿意学习数学.
2.注重课前预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乐学”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是一种课前的准备性学习.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 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 做到初步了解, 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预习前, 提出预习要求, 提出预习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 走进课堂.通过预习, 使学生明确学什么, 了解课本知识结构的框架、内容、布局和因果关系等情况, 使先学后教落实到实处.同时, 通过学生预习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教法, 为上课提供依据, 这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由于大部分职校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学习热情, 以致学习没有效果.因此, 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不仅能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预习, 坚持预习, 是提高学习效率, 养成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的有力措施, 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预习要求中, 首先要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知道应该预习什么内容.如:在“对数及其运算”一课中, 可预先设置好如下练习:若2x=4, 则, 则x=;当2x=10, 则x又是多少呢?你能求出吗?以此让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探求的欲望走进教材来学习对数.同时提出预习要求:什么是对数?怎样来记作一个对数?对数式中的三个量和指数式中的三个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并配备一些简单的预习练习, 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作一个效果检测.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密度, 又为不同层次学生自我拓展提供了空间, 满足了不同类学生的需要,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重解题技能的训练, 培养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善学”
数学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灵活性的良好材料.同一题目, 从不同的角度往往有不同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但当学生能运用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结论时, 学生会有种说不出的愉悦和兴奋, 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 笔者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上, 常采用“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形式, 通过各种途径, 得到多种解法, 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能够指导学生积极思维, 克服思维定势, 向深处钻研, 向广处联想,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即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 沿着不同方向, 顺应各个角度, 提出各种设想, 寻找各种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及思维方法.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注重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好学”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 它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在中职数学学习中, 要特别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即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因为职业类学校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差, 很多时候看到实际应用问题并不是不会, 而是从心理上感觉害怕, 不愿深入去想, 总认为这类题目太难, 对自己不自信.因此在我们职教中, 应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述现实生活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摆脱怯题心理,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 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必须经过教师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习方法要素, 有机地把握几种学习方法, 并能将其结合起来, 寓学习方法于数学教学之中, 让我们职业类学校的学生能更快地适应高职教学, 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 服务于社会.
摘要:课堂教学不应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更应注重学法的指导,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注入.中职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学法的指导,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课前预习, 提高自学能力;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侧重解题技能训练, 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 篇9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 是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 它深深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 学生学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注意观察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求之心。下大力气,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 而又需要学生通过学习, 动过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多渠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产生企盼求知的心理, 欲答不能, 欲罢不忍, 由此引导激发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探求。
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教师先问:“同学们, 到商店里买袜子, 贴身衣物不能试穿, 你们是怎样确定袜子的大小?”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把脚抬高, 在脚上比一比。这时老师又问:“有没有省力的办法?”学生们面面相觑, 教师接着揭开了谜底: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因为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侦探是抓罪犯的高手, 只要罪犯在犯罪现场留下了脚印, 他们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材的大约高度, 很神奇吧?因为人体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无论男生或女生, 都被老师所设计的买袜子和侦探的情境吸引了。教师接着揭示课题:“你们想知道人体上其它更多有趣的比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由于这两个他们平常接触过, 非常地熟悉, 但却不曾想过的问题, 他们被其中的奥妙吸引了。带着渴望探知人体更多有趣的比例现象的心态, 学生开始了一堂课学习, 这堂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再是一种负担。
二、民主平等是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 四五十个学生, 心好像融化在一起, 忘记了旁边的东西, 大家来读来讲, 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学习的革命》一书作者在开篇就提出:“真正的学习应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教学”, “教”与“学”应该是平等的, 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师道尊严”, 让教师心安理得地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宰, “一言堂”的形式又让教师在不经意间成了教学活动的独裁者。面对活生生的人———学生, 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前辈陶行知先生就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更是崇尚对人的尊重, 对个性与潜能的保护和挖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要求学生惟命是从, 要发扬教学的民主, 使课堂处于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例如:在教学“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 15个女生排成一对, 每两个女生中插进一个男生, 请问一共要插进几个男生?”这个题目时,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弱, 很多学生都无法想象出排队的情景, 学生无法解答的情况下, 我用三角形表示女生, 圆形表示男生, △○△○△○……, 画了这个图形进行讲解, 图形都还没画完, 底下有个孩子大声的说:“老师, 我有更简单的想法。”看着这个心急的孩子, 我并没有责备他突然打断我的话, 而是笑笑的问他:“好, 那你把你的想法向大家说一说。”这个小孩站到讲台前, 举起左手, 说:“我们有5个手指头, 每两个手指头有一个洞 (缝) , 5个手指头一共就夹着4个洞 (缝) , 5-1=4, 所以15个女生, 每两个女生之间夹着一个男生, 15-1=14。”孩子的话音刚落, 我的掌声和同学们的掌声就不约而同的响起来, 为孩子的精彩思维而喝彩, 为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能够把生活实际抽象成数学知识而赞叹。而在鼓掌的同时, 我也为自己欣慰, 还好, 没有让所谓的师道尊严扼杀了一个孩子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 正所谓教学相长, 孩子的思维也成了我最好的老师。
三、动手操作是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 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因而在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从而得到抽象的知识, 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掌握更牢固。同时, 操作的过程, 也是学生思维动态的反映。因此, 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从而主动探索, 达到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用一条直线等分长方形可有几种分法”时,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直观思考, 动手操作, 找出几种分法, 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左右对折、上下对折、按对角线对折的4种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画出这四条对折线, 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说:“啊!这四条线都交于同一个点。”我表扬了学生的发现, 继续置疑:“你还能找出其它等分长方形的方法吗?”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 互相配合, 开始动手折、剪, 很快又有个别学生高兴的叫了起来:“啊, 只要通过这一点画的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是四边形、五边形能这样分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通过自己的操作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 从直观思考到分析思考再到综合思考,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孩子在动手操作享受自主解决问题的愉快又发展创造性思维, 扩大了思维成果。
四、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主要体现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 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究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轻松掌握, 其中必有一小部分为他们所无法理解, 即使是他们全部都掌握了, 如果不疑, 则说明他们无法往更深层次学习。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最怕的是学生不懂得提问, 只会一味地被动接受, 甘当被填的那只鸭。学生能质疑, 说明他们在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边对之前的知识点进行了消化, 所产生的疑问正是他们在消化过程中无法自己消化的。
例如:在学习完商不变的性质后, 学生知道计算1500÷500=3可以直接用15÷5=3这个知识后, 教学《整百数除以整十数有余数的除法》出示3700÷700这个例题, 学生受思维的正迁移影响, 很多学生动手就直接用37÷7=5……2, 在学生得出这个答案后, 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们, 而是留于时间让他们再次观察, 有学生就发现问题, “不对, 这样进行验算5×700+2≠3700, 得数错了”。学生自己讨论后, 得出余数应该是200才是正确答案。可下一个问题有产生了,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计算应该余数是2, 可这里为什么是200?”“难道商不变的性质不能适用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产生的时候,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体现, 学生的问题是自己自主学习的过程下产生的有价值的疑问, 解决了问题不仅可以掌握教学知识, 进行下一环的学习, 更是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化的表现。越是学生勇于质疑、答问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主体性越得到发挥。
五、猜测联想是自主学习的升华形式
科学家发现知识成果的过程, 大多是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 然后进行实践验证, 揭示规律的过程。在新课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大胆猜测的积极性, 踊跃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 允许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 这样不仅能获取知识, 而且能培养创新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教师拿出一个纸袋, 内装若干个三角形。 (1) 露出一个直角, 请判断这个三角形按角分, 是什么三角形。 (2) 露出一个钝角, 又是什么三角形。 (3) 最后只露出一个锐角, 再请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这学生说的答案有三种: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究竟谁说的对呢?老师不表态, 而是请同学说你是怎样想的。有一学生说如果这个角是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 那么其它两个角一定锐角。那么它锐角三角形。另一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 假设它是顶角, 它就是锐角三角形, 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一个三角形内不可能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 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赞扬他的想法真好, 接着问:“如果底角只能是锐角, 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共同讨论。”经过前两位同学的发言, 犹如投石激浪, 促进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拓宽了思路。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 篇10
一、自主学习要依靠师生的互动
自主学习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学生的个体行为, 它更是在生生、师生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课堂上出现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 而且可以拥有更多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 同时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1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 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以下几种情况: (1) 边长的角大, 边短的角小; (2) 边的长短不同, 而角的大小相等; (3) 边长的角反而小, 边短的角反而大。随后让学生根据“角度演示器”的演示结果进行讨论,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并没有关系。这样, 教师既抓住重点知识, 又把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
案例2 在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时, 笔者考虑到这些知识跟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较少, 于是就创设情境,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所喜欢物体的长度。笔者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尺子发给学生, 告诉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 并把量得的数据记下来向大家汇报。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学生纷纷表示不会量, 不会记。于是, 笔者就引导学生讨论怎样量和怎样记的问题。在讨论中, 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和测量的方法。学生自由组合, 拿着尺子和记录本在教室里测量并记录。待学生测量完后, 笔者又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最明显标志, 就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 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这是充满活力的具体体现。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辩论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写写画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案例3 在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中, 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让他们伸出双手, 张开十个手指, 从左开始, 弯曲第一个手指, 表示“一九得九”;弯曲第二个手指, 表示二九, 前面是十位, 有1个手指, 表示一个十, 后面是个位, 有8个手指, 表示八, 连起来表示“二九一十八”;弯曲第三个手指, 表示三九, 前面有两个手指, 表示二十, 后面有七个手指, 表示七, 连起来表示“三九二十七”……弯曲第9个手指, 前面有8个手指, 表示八十, 后面有1个手指, 表示一, 连起来表示“九九八十一”。
学生兴趣高涨, 十分兴奋, 都积极投入到游戏中, 而且记忆速度很快, 在游戏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感悟。相对其他学科来讲, 数学学习显得比较抽象, 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或学不好数学。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在亲自实践操作过程中感悟数理, 深入理解,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操作实践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实践还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情感, 这对于学好数学尤为重要。
案例4 在教学认识1毫升的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1毫升的日常感悟很少, 笔者就先提出问题:有谁知道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学生说, 做皮试的注射器容量大约就是1毫升, 有的说, 我们喝的一口水大约是1毫升……然后, 笔者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感受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笔者指导学生用钢笔吸点水后向一只带刻度的容器杯中挤滴, 看看多少滴水接近1毫升, 结果学生明白了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
认识1毫升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实验和观察进行, 让学生能够亲身感悟到1毫升的概念, 使1毫升这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形象化, 可以通过实物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毫升的表象, 而绝不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能够感悟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 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 增强自信心。
三、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反思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学会自主探究, 学会反思。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教师不会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案例5 在学生学习完“角的初步认识”后, 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拿火柴棒摆不同角的探究活动:先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个角, 待学生摆好后问学生:摆一个角要几根小棒?学生齐声说二根。笔者追问:用三根小棒能摆几个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 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包括平面与立体图形) , 当然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接着, 笔者又提出问题: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 剩下几个角?学生通过画、剪, 惊奇地发现:结果有很多, 有三个、有四个、有五个。此刻, 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可见, 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亲历获知后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主动学习的课堂,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 创设问题情境, 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多解追求中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案例6 “草场上有鸡和兔共10只, 共有腿32条, 问鸡和兔各多少只?”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但有一位同学, 他却通过画图来解答了这道题。如下图:
他先画出10个头, 再分别画上两条腿, 表示10只鸡, 然后, 从第一只鸡上多加两条腿, 就变成一只兔, 当第六只加完两条腿, 共计32条腿, 这样, 四条腿的兔共6只, 两条腿的鸡共4只。
多么新颖的解题方法, 这位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得出了答案, 这样的学生多聪明啊!在教学中, 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答案, 要善于用“慧眼”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求异思维, 并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求异意识, 使之逐渐发展为学生稳定的心理倾向, 逐步形成学生思维求异性的特质。
总之, 数学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自主探索,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数学的时空。
参考文献
[1]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5) .
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死记硬背,也不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学习活动为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概述。
一、动手实践活动的组织
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去动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该怎样组织动手实践活动呢?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个圆锥体,然后,制作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试着将三个圆锥放在这个圆柱体里面,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是课改以来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活动,也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探究”法,首先,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圆中标注出各项,并探究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可见,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活动的实施
合作交流活动直接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也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合作交流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将相关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对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一个图形被分割后,分割成的图形面积之和与原图形的面积相等吗?(3)如果将梯形进行分割,你有几种分割方式?……组织学生将这些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要确保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效率,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新的学习活动应用到数学课堂之中,切记走形式,切记换汤不换药,要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中能力水平得到锻炼,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张建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学周刊:C,2011(12).
构建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12
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是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获取知识为前提,以学生进步与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她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操作步骤有“自学———展示——— 矫正———巩固———内化”等五个环节,其中自学是前提,展示是基础,矫正是关键,巩固是重点,内化是核心。
一、自主预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提出一种教育的理想: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了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让学生“多学”,教师必须减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消化、领悟和“思想升华”的时间,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情编写自主学习方案,缩短讲课时间,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
如教学“众数”,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自主学习方案: 仔细阅读课本例2,自主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 1) 填一填
1做实验的9人中,发芽( ?) 粒的人数最多,有( ?) 人。
2在这组数据中,( ?) 出现的次数最多。
( 2) 读一读
1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2在数据17、13、17、9、17、17、3、16、17中,众数是( ?) 。
3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4求出的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 各表示什么意义?
( 3) 说一说
要想表示这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你认为是用众数表示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些?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 4) 练一练
1六( 1) 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 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
2找出下面每组数据中的众数。
3你对众众数数又又有有什什么么新新的的认认识识? ?
( 5) 想一想
你对众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上述自主学习方案,学生不但初步理解了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够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还感知众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负数,一组数据中可以有两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展示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要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根据既定的目标任务,自觉主动地阅读、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等,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自己展示、 自主建构、自觉完善的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在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三角形、 量角器、剪刀等,独立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度后,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有的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即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测量求和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先量一量、再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折拼的方法,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拼在一起,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推理的方法,即利用作平行线和直观感知同位角、内错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的铅笔旋转的方法,即用铅笔沿着三个角旋转成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用三个一样的三角形的三个不同的角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释、验证,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策略,引领学生体验再创造的历程,感受创新的魅力。
三、自主矫正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自我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就每个学生而言,这种建构的过程会因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更因个体态度、动机、习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学生通过自学、展示,所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认知结构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会出现一些学习偏差或操作失误,教师需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矫正错误。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根据准备的学具,独立进行研究,在展示学习成果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得出的三个内角度数相加的和多于或少于180°; 用折叠的方法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好像也不正好是180°。这些都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检视数学活动———诸如量角的测量误差、折角的操作不当等问题,及时进行矫正,从而得出上述方法也都能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四、自主内化
奥苏泊尔指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使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结构中的相关旧知建立实质性联系,把新知同化后纳入认知结构,进而内化为已有概念,扩建认知结构。”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内化” 环节是重点,引导学生在自我矫正的基础上,再次经历感性与理性、已知与未知的学习过程,巩固新知,发展能力。
【数学的学习与构建】推荐阅读:
浅谈学习数学的心得与感想08-19
数学作文与数学学习05-10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07-18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与知识学习的结合12-19
小学数学与学习兴趣12-07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01-15
数学学习与学生发展05-30
数学学习与直觉思维09-13
数学学习与评价答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