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技巧

2024-08-12

数学学习的技巧(共12篇)

数学学习的技巧 篇1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生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共同合作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与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通过提问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查漏补缺;通过提问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达到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目的。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 (进位) 》时, 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从而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性来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 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 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 “答”有所“得”, 收到启发学生思考, 开拓学生思路, 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效果。如, 《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我为学生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 并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几个?这样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增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 我创设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 提出了“小猴要吃这个西瓜的1/2, 小猪要吃这个西瓜的1/4, 它俩谁吃得多”这一探索性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 在巩固练习中, 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朋友明明解决“每份地各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的这一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设计, 这些问题的精心设计, 都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 实际指导性提问,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积时, 可针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难点进行提问。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重点理解书面上两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 他们之间的联系, 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 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 学生就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参考文献

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数学通讯, 2006 (09) .

数学学习的技巧 篇2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数学科目的很多知识仍然要求学生熟练记忆,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认为没有必要记忆,多数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与这有很大关系。只有在这些基础都打得非常牢固的前提下,才能在数学学习上争取更大的提高。

二、看题不清,审题不准。

审题是做对题的基础和前提,一旦审错题,后面的工作就白做了,出力不讨好!所以一定要重视审题环节。

建议:读题的过程要慢,不放过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字,要将重要的字眼做好标记!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习惯。但做题要快,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更多的分数。

三、考虑不周,漏解的现象较多。

一般情况下,填空题中会有一个题目涉及到多解的情况,后面的大题中也会存在分类讨论的问题,所以要心中有数。凡是题目中涉及到点或者线段的运动,产生线段的相等(如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甚至多种情况。

四、抄错题的现象也很常见。

有些学生在草稿纸上做的是对的,写在答题纸上就抄错了;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上一步是对的,到下一步就抄错了,结果连锁反映,一错到底。

建议:眼睛看准,做出了某一道题时不要太激动。考试时,最好内紧外松,控制心跳速度,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计算中要注意前后对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算出很复杂的结果时,更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中间过程出错了,这时要自行检查。

五、做综合题缺少思路和方法。

这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遇到综合题就不知道怎么去分析,找不到切入点,只好说一句我不会。

建议:眼、脑、手并用,静下心来,仔细读题,边看题边画草图,或在原图上标出条件(如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等等),要确实肯动脑去思考,相信自己,勇于探索。但如果在5分钟之内没有任何思路,建议跳过,去思考其它的`试题,以防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考试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试题,所以其实每一刻都是在跟时间赛跑,既比速度,又要保证做题准确率,两者同样重要。

以上是我个人对学生所存在问题的一些总结,希望存在以上问题的同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每个人至少能提高10分,所以每位同学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一新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篇3

1.不能及时调整学习心态,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坐等老师逼他们学习,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无法掌握老师的精神实质。所以无法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不改变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題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学习不够扎实,好高骛远。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对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认识不够。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集合知识、向量知识、立体几何知识等与初中知识联系不大,而应用的数学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加上高一数学内容多,难度大。学生稍有不慎就会一落千丈,谈数学而色变。

5.一部分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老师的教法。比较而言,初中老师注重展示解题过程,而高中老师更侧重于展示思维的方法,学生若是被动接受则很难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导致学习困难增大。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一、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让学生开口说话,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课外适当开展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等,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学习数学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有:

1.各抒己见,发扬民主,展示学生思维个性与特点,因势利导,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2.解题活动中,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是思维“体操”的魅力。

3.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化解抽象知识为生动形象的知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化解了难题,可谓一石二鸟。

三、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亲密交往

有些教师认为师生有别,密切交往会影响教师形象,学生间亲密交往会产生早恋。其实不然,师生间、学生间的亲密交往对学习兴趣的间接影响很大,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压制交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造成逆反心理,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要善于诱导,真诚地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情感移入学生心田,但不让自己的消极心理影响学生。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积极倡导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竞争,资源共享,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

高中数学的解题技巧 篇4

一、运用解题技巧解高中数学题的思维过程

首先, 理清问题阶段。 想要正确解答问题, 关键是先理解问题, 弄清楚问题的点, 明确问题最终目的, 然后大脑才能根据你分析问题时获得的信息展开思维活动。

其次, 拟定计划阶段。 这个过程也被成为转换, 是积极探索和尝试、寻找解题方向和解题途径的过程, 也就是针对问题不断选择和调整解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是整个解答问题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核心部分。

再次, 实现计划阶段。 所谓实现计划, 就是利用转换问题后确定的思维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实施过程, 其中会运用到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这个实施过程详细展现了人具体思维的过程, 是解题过程中一系列思维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

最后, 回顾反思阶段。 当学生通过分析和不断尝试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 还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以便将自己刚刚的一系列思维过程梳理清楚, 并对整个分析、解题过程中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技巧, 并深入领悟。 通过回顾反思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展。

引导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动进入这种思维模式当中, 不断积累, 就会自己摸索出解答某类问题的技巧。

二、高中数学解题技巧分析

( 一) 解选择题的技巧

1.估算法

选择题里面常常会出现计算比较复杂的题目, 如果按照正常的解题顺序进行精确计算会耗费大量时间, 导致没有足够时间分析和解答后面分值高, 且有一定难度的大题。 面对这种情况先不要忙着提笔计算, 为了节省时间, 我们可以利用估算法。

2.代入验证法

因为选择题通常都会给出四个备选答案,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代入验证的快捷方法把选项中已给的数值直接代入题目当中进行验证, 以此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既节省了时间, 又避免了有些同学计算准确率低造成的失误问题。 例如, 在题目“ 若, 则x的值是= ( ) ”中, 给出了四个备选答案, 分别是3/4、2、1/2、3, 直接将四个数值逐一代入验证即可, 通常不需要四个都试一遍才会选出正确答案, 这道题里, 试到第二个就可以确定答案。

3.特殊值法

将题目中某个未知量设定为特殊值, 通过简单运算得出答案的办法就是特殊值法, 特殊值可以是特殊的数值, 也可以是特殊的点、数列或图形, 此种方法既可以省却复杂的运算过程, 减少运算量, 又将答案范围缩小了, 有助于解题效率的提升。 例如, 在题目“ 已知一二次函数y=ax2+bx+c, 其中a<0, a-b+c>0, 则下列哪个选项一定成立。 给出四个选项分别为b2-4ac>0、b2-4ac<0、b2-4ac=0、b2-4ac≤0。 此时, 由条件a<0可判断抛物线开口向下, 若x=-1, 则ax2+bx+c=a (-1) 2+b+c=ab+c>0, 也就是y>0, 进而判断出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得出答案为第一个选项。

( 二) 反证法

所谓反证法, 就是在肯定题设否定结论的基础上, 把结论的否定当做条件进行推理论证, 如果推理出矛盾, 则可证明原命题结论是成立的, 从而题目得证, 是一种从反方向出发的间接证明方法。 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唯一性命题或否定性命题、必然性命题、无限性命题、起始性命题以及至多、至少型命题、不等式证明等多种题型。 运用反证法解题时首先要弄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然后假设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 进而以这个假设为条件进行演绎逻辑推理, 直至推理出矛盾, 最后, 根据推理出的矛盾就可以认定假设是不成立的, 也就间接地证明了原命题结论是成立的。 其中的矛盾可以是与假设矛盾, 也可以是与数学标准公式矛盾、与公认事实矛盾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 若想要证明的命题结论只有一种可能情况, 只需驳倒这种情况即可, 这种情况下的反证法又被称作归谬法;若想要证明的命题结论有多种可能情况, 则必须通过穷举法把所有情况的相反结论都驳倒才能判定原命题是成立的。

此外, 在数列求和中还可以运用逐项消除法来解决递推关系;求解积分时可以先在被积函数后面加上或是减去一个量, 再减去或是加上一个相同量, 保证加减前后不改变原来值, 然后再把原积分变形、转化成另一种我们常见的, 有规律可循的简单形式这种办法来求解;以及分类讨论、构造图形、数列等等多种解题技巧。

三、结束语

综上, 高中数学虽然问题类型繁多, 形式多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出规律, 掌握解题技巧, 同样可以轻松解决各种难题。 除了上文介绍的几种常用解题技巧, 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因为各种题型都是围绕知识点设计的; 不宜采用题海战术盲目地进行练习, 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典型题目, 熟练掌握解题技巧之后就能够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此外, 还要注重审题技巧的训练, 正确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参考文献

[1]贾小勇.浅谈高中数学的解题技巧[J].科学导报, 2015 (6) :323-323

[2]江士彦.刍议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解题技巧[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12 (11) :99.134

初中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技巧 篇5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1、按部就班,环环相扣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都学牢。

2、概念记清,基础夯实

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每新学一个定理或者定义的时候,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深挖每一个字眼,有时候少说一两个字,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要在刚开始学概念的时候就弄清楚,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

3、适当做题,巧做为主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同学埋头题海苦苦挣扎,辅导书做掉一大堆却鲜有提高,这就是陷入了做题的误区。数学需要实践,需要大量做题,但要“埋下头去做题,抬起头来想题”,在做题中关注思路、方法、技巧,要“苦做”更要“巧做”.考试中时间最宝贵,掌握了好的思路、方法、技巧,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也不容易犯错。

4、记录错题,避免再犯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同学们常会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因此,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做题中就要及时记录错题,更重要的是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毕竟,中考或者在平时考试当中是“分分必争”,一分也失不得。这样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5、集中兵力,攻下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如果试题中涉及到你的薄弱环节,一定会成为你的最痛。因此一定要通过短时间的专题学习,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避免变成“瘸腿”.

初中数学学习技巧

一、课前主动预习

首先初中数学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量比小学相比是多得多。再者很多小学阶段数学课所学习的内容,只要学生自己看看书完全都可以掌握,但初中阶段的数学就完全不同,知识内容多,知识点也较为繁杂,所以需要学生们学会主动去预习,在课前的预习中,主动掌握知识点的脉络,画出你已经掌握的和有所疑惑的内容,在可让有的放矢的学习,有提前预习的脉络帮助你快速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其次在预习中所画出的未懂内容更能帮助你在课上着重理解和分析老师的思维和方法,这样才会让课堂变得高效,也让数学课的学习是有准备的进行,所以预习是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课前准备之一。

二、学会主动思考

笔者的很多学生反映过,他们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内容都能听懂,为什么课下拿到题目还是不会做。其实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多思少的原因造成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会一味的听老师所讲,从来不会主动去思考老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维方式,而恰恰数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旦你只听不思,只会让知识的逻辑性关联性失去必要的思维痕迹,这就造成了你课下拿到题目还是无从下手。所以笔者在这里建议各位同学,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要多思考,要去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去处理问题?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等等,一定要善于做一个课堂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去思考,这样才会让知识的思维逻辑性在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你在拿到题目的时候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处理问题方式的自主能力。

三、善于总结规律

讲这一点,笔者先举一个很多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很多同学是不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总是反复错,经常错?错题笔记我也做了,为什么这种类型题换一种形式,我又错了?

其实,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学生缺乏总结规律的习惯,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错,经常错,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做这种题目的规律,你不仅要做错题笔记,而且还需要将你错的这种类型的题目都拿出来,类比总结,发现你每次错在哪儿?是不是哪个知识点的掌握有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要善于总结规律,将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比对,多总结,总结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利用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去解决。所以同学们,你不仅要做错题笔记,而且要善于总结规律,只有不断总结和归纳,思维才能不断提升,解题方法才会不断丰富。

四、拓宽解题思路

这一点是很多初中数学考试分数总处于及格水平的学生的薄弱点,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考题时,习惯用常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一旦常规方法解决成功后就不管不问了,或者不能解决时直接选择放弃。而初中数学的很多考题需要学生有着变通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你能拓宽解题思路,当你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后,应该尝试能否用其他方式方法解决,试着举一反三;当你的常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你应该尝试用其他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面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学生们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做到一题多解,方法多样,才能以多变思路应对万变考题。

初中数学不好怎么提高

1重视书本基础知识初中生学习数学书本上的知识是非常基础的一部分,大家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成绩,就一定要将书本的知识学习透彻,这样在做各种类型的练习题的时候才能够迎刃而解。

建议基础不好的初中生可以自己讲之前的书本内容从头到尾的多读几遍,相信你一定能够在细读的过程中理解很多问题,然后将该背下来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典型例题都背下来,这样一定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养成正确的听课方式很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讲,课上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初中生一定要特别重视上课的时间,一定要高效利用好上课的黄金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就将老师将的重点内容消化好,这样课下在进行简单的复习就能够很轻松的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了。

这里小编要建议大家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一般成绩不好的学生上课很难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而且也很难做到一节课完全聚精会神的听讲,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错过老师讲的重点知识点。所以大家提前预习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避免上课出现走神的情况,而且也能更好的跟上老师讲的课程。

3记笔记与解疑点在听课期间,学生应该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及时将重点内容整理到笔记上,当然如果课上的时间很紧迫,学生也可以简单标记一下,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整理总结。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6

【关键词】数学;提问;技巧

一、精心设置问题

要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课堂提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去思考,并使知识点逐步渗透到问题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需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难度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时,教师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先引入,提问:①为什么Δ≥0,才能代入求根公式求解呢?如果Δ<0,方程有解吗?②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由什么决定?③当Δ>0时,方程的两个根相等吗?Δ=0呢?④你能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吗?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根的判别式定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确定圆的条件》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小华家有一块已打碎的圆形玻璃镜子,她想拿上残片去玻璃店重新配置一块同样大小的镜子,你能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难题吗?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怎么办呢?在大家产生强烈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本节知识。”既紧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学新知识上,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善用灵活的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应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另外,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①车轮是什么形状?②车轮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能做成椭圆形吗?为什么?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交流、汇报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把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

四、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很多学问,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选择合适的时机。一般来说,在讲授新知识前的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新知识时的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课堂小结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课堂结束前的提问是为了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

五、教学语言要以鼓励为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将语言和肢体动作相结合。教师只有做到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例如,当提问某个学生问题时,学生沉默不语或者因为害羞而不敢回答,这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旁边,摸一下学生的头说:孩子,你很聪明,不要害怕,大胆的将你心中所想的说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鼓励,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第二,要将语言和眼神相结合。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心中所想都会从眼神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言和眼神的结合,具体而言,教师在提问哪位同学解释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时,教师可以一边说:老师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各自的算法,请大家积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运算过程,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一边用眼神扫视全班,与全班同学进行眼神交流,通过眼神,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信心,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神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改变学生对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能通过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7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 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 处于“心求通而不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 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 桃子成熟了, 孙悟空因事外出, 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1/5, 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1/4, 1/3, 1/2……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 孙悟空回来了, 看着被吃掉的桃子, 孙悟空十分恼怒, 举棍将猪八戒痛打一顿, 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 摇头叹惜。同学们, 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 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 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 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 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5, 剩下4份, 第二天吃了1/4, 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15, 因而可求总数:20÷1/5=100 (个) 。

二、注重提问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 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 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 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 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 会有意外的效果。课堂教学中, 之所以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 不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 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 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 发展求异思维, 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 接着又出示男女同学围成圈跳舞的图 (动感图) , 师问:六一联欢会上, 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 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 甚至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能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 教“圆的面积”时, 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 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 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 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 (2πr/2) ×r=πr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 得到新规律, 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 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 是说提问要有梯度, 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 不宜过难, 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 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 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 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 由浅入深, 相互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 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 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 (1)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 (2) 如果知道圆的直径, 怎样求圆的周长? (3) 如果知道圆的半径, 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 (4) 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数学区材料的投放技巧 篇8

一、目标引领, 巧设材料

对于本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 教师必须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 对于数学区的操作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能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设计材料时, 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又要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内容来拟定数学区目标。目标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多个的。数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的前期设计中首先就考虑材料与目标的关系。一方面, 同个目标可利用不同材料、不同玩法来实现。现有的很多数学区域活动中, 教师投放的操作材料是同样种类的若干份来实现一个目标, 投放的材料比较单一, 幼儿在对同一种材料的重复操作中进行学习, 这样枯燥无味的操作会使幼儿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为数概念的建立是在反复操作中形成的, 所以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概念,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玩法以实现同一个活动目标。如为了实现大班数学活动《8的组成》中的目标, 我们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操作材料:材料一:《袋鼠跳》, 提供的材料有:袋鼠玩偶8只, 场景沙盘 (中间有小河) 一个, 记录卡、笔。材料二:《棋盘滚珠》, 提供的材料有:棋盘滚珠盒一个, 珠子8个, 记录卡、笔。材料三:《撒花片》, 提供的材料有:正反面双色8片, 花片盒, 记录卡, 笔。以上三种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玩法实现同一个目标, 对8以内的组成的进一步认识, 幼儿通过与各种不同的材料的碰撞与对话, 在反复操作中即实现了目标, 又乐此不疲。另一方面, 多个目标可利用同一份材料来实现。幼儿即要学习新知识还要复习过去所掌握的数学概念, 教师投放同一种材料进行操作, 在同一份材料中渗透多个目标, 把过去和现在的知识融入其中, 温故而知新, 实现材料的多项目标, 充分挖掘材料的功能, 实现材料的多元化利用。如:中班的数学区活动———《有趣的几何图形》中, 我们提供的材料有:各种不同形状, 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 几何拼图, 记录表。通过操作, 幼儿可能达到的目标有: (1) 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2) 可复习5以内的数数。 (3) 会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同一份材料通过不同操作达成多个目标, 一物多用, 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情境创设, 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以兴趣和需要来维持他们的学习活动。为了让数学材料能吸引幼儿操作时更专注些, 持续的时间更长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活动内容来设计数学操作材料的情境化, 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如有趣味性、游戏性强、色彩鲜艳的情境材料。小班孩子年龄小,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以具体形象为主, 多以自我为中心。教师的材料设计宜多采用拟人的手法, 要形象、具体、直观、暗示性强, 这样会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由于区域活动中一些趣味性强的材料深受幼儿的喜爱, 蕴含着不同领域的知识, 能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教师要用心观察, 创设符合幼儿需要的环境, 并在不同区域对材料进行利用和挖掘。

三、层次体现, 投其所用

幼儿在数学区活动中, 能力层次不同, 为了便于幼儿根据自身能力, 选择相应难度的操作材料, 也为了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应当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

1. 为了达到同一活动目标, 设计不同层次的材料。如:中班的数学区《6以内的数数》中, 活动材料可以是塑料水果, 贴有数字的盘子;也可以是各种装饰图片, 写有数字的提包;或者是操作板 (数字和圆点) 、牛皮筋, 让幼儿连一连。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从形象直观到抽象, 将立体物体变成平面图形, 推动了不同能力的幼儿的思维发展。

2. 不同年龄段的目标采用同一材料。教师在设计材料时, 如能悉心思考, 就能让每份操作材料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作用, 一物多用。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从中受益的事, 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如:以各种颜色的花片为活动材料, 小班幼儿可达到单维分类的目标———按颜色分类;中班幼儿可达到二维分类的目标———按颜色和花片的形状分类;大班可达到多维分类———按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这样, 即能让幼儿懂得材料的多样玩法, 又节省了教师制作材料的时间。

四、自我验证, 享受成功

对自己的接受和认可是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投放的数学区活动材料应尽量蕴含可检验的因素, 或者能把结果保留下来便于集体验证。而区域活动中由于幼儿的流动性较大, 教师很难观察到每个幼儿的操作并给予指导。教师要在材料的投放时设计蕴含操作结果正确与否的物品。如在数学区《数字拼图》中, 许多无规则的碎片拼凑成一张完整的图片。不同数量的圆点贴在图片的背面, 并摆在相应的数字底板上。自我验证的方法就是能否完整地拼成原来的图片。幼儿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断尝试, 在一次次的试误、修正中, 最终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又如区域活动“我的电话号码本”中, 幼儿按照电话记录卡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 根据箭头上的顺序, 依次算出记录卡纸上题目的答案, 最后拿出电话本与记录卡对照, 电话号码是否正确就一目了然了, 在自我验证中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感。

数学学习的技巧 篇9

一、发掘趣味内容, 让知识生动起来

在多数学生眼中, 数学是由公式、定理、符号等组成的, 枯燥无趣, 深奥繁琐, 因而不喜欢数学。实际上, 数学看似繁难, 单调乏味, 但也有它独有的乐趣与意义, 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 重新看待数学, 进而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快乐、更有效。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课程中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并加工创造, 让数学知识生动起来, 有趣起来, 进而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首先, 补充数学史, 感受知识产生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不少教师常常是单纯地讲授数学公式、定理与结论, 很少涉及到它们的发现过程, 学生接受的只是堆砌的事实, 不知其来源, 死板记忆, 机械应用, 学习自然枯燥。相反地, 如果教师适当穿插相关的数学史或数学家研究数学的故事等, 补充数学结论、公理、定理的由来, 僵硬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活”, 变生动, 更能吸引学生。其次, 联系实际运用以及其他学科, 或是设计趣味题, 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意义与魅力, 提高学习热情。如分析“指数函数”这一内容时, 可以穿插银行存款利息计算;学习排列与组合时, 可以引入趣味题目:有三个商人和三个仆人过河, 但现在只有1条船, 还得自己动手划船, 每次可载两人, 这些仆人暗中商量只要商人人数比他们少, 就将商人杀掉, 劫取财物, 那么商人该如何分配才能安全过河?同学们的注意力瞬间便被吸引过来, 但难以得解, 教师再简化问题:“首次过河有几种选择?”这样, 巧妙地引出新知, 引发学生好奇心, 促使其主动探索新知, 进而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积累解题经验, 让学习轻松起来

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经验, 当学生有丰富的解题经验后, 就能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类数学题, 从而逐步喜欢上数学。如学习新知后, 教师要选取典型习题, 包括变式题目,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同时丰富学生的做题经验。或者引导学生课后探寻相关知识, 尤其是包含这类知识的不同题型的题目, 学会举一反三, 提高解题能力, 降低畏难情绪, 让学生愉悦地学习。比如教学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知识后, 展示一些“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代表性题目, 引导学生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常见求解方法, 并学会根据数列题型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在解题过程中, 倘若遭遇障碍, 要先思考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再寻求帮助, 加深理解。同时, 分析某道题目, 发现和以前做过的习题比较类似时, 就要注意对比, 探寻异同点, 发掘本质, 做到触类旁通, 进而丰富数学经验, 让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愉悦。

三、把握学习技巧, 让复习简单起来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机械的记忆与背诵零散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与定理, 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 耗费大量的时间却容易遗忘。这样, 学生学习自然烦躁, 感觉没意思。实际上, 数学看似千头万绪, 但只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系统梳理, 点线面串联, 既节省时间, 也记忆牢固, 同时学生还能获得快乐体验与满足。所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渗透学习方法与复习策略, 帮助学生更巧妙、更轻松地复习, 不断提高对数学学科的热情。

首先, 复习数学公式与定理时, 可以根据知识特点与规律, 编写口诀或顺口溜, 整体而巧妙地记忆。其次, 整合零散知识, 建立层次分明的网络。如复习函数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提炼出三大主线:函数概念、函数性质、特殊函数, 然后再在各主线上添加支线和分线, 逐步构建网络系统。在梳理中, 若发现有疑惑的地方, 则需要认真研读课本, 或请教老师与同学, 避免错误。另外, 强化错题分析, 列举与归纳易错知识点以及易误用的方法, 探寻错因, 确保会解答的题目不再出错。这样, 通过对平时错题的整理与研究, 再次查缺补漏, 争取无瑕, 以后的学习与复习也就更轻松简单了。

数学学习的技巧 篇10

专家曾经按照层面分析结合理论提出过“三主”观点,主要内容就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老师采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且符合他们特点的探索性问题,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自去感知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带着压力去学习,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让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和乐于善于学习。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人存在于一个大社会中,大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状态。那么为何不在我们小小的课堂学习中创设一种竞争的情境,以此来激发本班学生、同年级以及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之间“比赶超”的学习热情呢?当然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基本点,在引入竞争机制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地期望学生一次能够接受这种竞争机制。要培养个体,再通过个体来影响整个班级的氛围。比如说,一位数学教师讲授的是关于“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这名教师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并且在课堂上随机指定了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别代表男队和女队进行比赛。在这场竞争的小比赛中,我们所注重的不在于比赛的结果,当老师把问题引导出来时,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各种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他们也争强好胜,求胜心强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创设适合他们的小游戏,寓教于乐,通过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才能,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将知识以有效且合理的方式传授给不同的学生。比如,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设置几分钟的抢答游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适合学生的简单数学口答题,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最后获得积分多的小组获胜,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游戏中时,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对知识的关注度增加,从而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这样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我所理解的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鼓励帮助学生去学习。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知识表达出来,以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授课。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我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为了讨好乾隆皇帝,给他送来了上好芋头,可是只有3筐而已,每筐都装180个,乾隆皇帝便陷入了焦虑,这么多人该怎样平均分配呢?军机大臣和珅为了拍马屁马上说:“臣认为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然而时常与和珅作对的刘墉便说:“微臣认为此方法欠妥,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完后点了点头:“爱卿说得很有理,那该如何分好?”这样,通过讲授故事的方式来讲解新知识,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生普遍好动,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极高的好奇心。在每一周的课外活动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安全而健康,并且对学习有帮助的实践活动。这些小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演示或者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例如,老师在准备讲解“轴对称图形”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出各种各样的卡片图形,比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那么在对折之后,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便会发现有些图形并不像其他规则的图形一样,与另一边不完全重合。这样基于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向老师询问答案,由此探讨起来,此时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摘要: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建立在兴趣之上,兴趣会促使人们去了解甚至掌握某种感兴趣的事物。兴趣会刺激人们去深入探索某种感兴趣的事物。兴趣也是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假若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渴望了解这门知识的所有内容,从而激发潜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所以,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探讨几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技巧,培养

参考文献

浅淡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3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加大对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使学生不断获得发展。

一、角色互换——激活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常见的模式多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难以使学生获得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互换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上由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之间互问互答,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细致的讲解。例如,讲解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问:“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预习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面积计算,那同学们有没有好好地预习呢?”

生:有。

师:好的。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在预习中都想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生1:老师,我发现几乎所有图形的面积计算中都会用到高,那怎么才能准确找出一个图形中的高呢?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问得很好!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愿意帮助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2:老师,我知道三角形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垂线,这垂线就是高。

生3:老师,我还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那这样是不是可以说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呢?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因其特殊的平行关系,其内部可以有无数条高。刚刚同学们提到的三角形的高的作法也是正确的,但是有几种特殊的情况要考虑。

……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上述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使学生在问与答中积极开动脑筋,提高了课堂授课的质量。

二、游戏教学——寓教于乐,增加课堂教学趣味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数学课堂应更注重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将授课内容蕴藏其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例如,学期末,教师带领学生对一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可以进行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这学期的数学课程已经学完了,所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击鼓传花”。即老师背对着同学敲鼓,同学们将手中的花依次往下传,等老师鼓停了,花传到哪位同学手上,那位同学就到老师这里抽一张纸条,上面是有关这学期学习知识的问题。答对的同学老师会给小奖励,答错的同学可是要给大伙表演节目哦!同学们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那我们现在开始了。(师生一起玩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以后要继续努力啊!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还一起做游戏学知识,好不好?

生:好。

……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既能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动漫教学——生动形象,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将动漫元素引进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动漫人物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漫人物的引领下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问:“同学们,大家平时都喜欢看动画片,那你们喜欢喜洋洋、美洋洋这些可爱的小羊吗?”

生:喜欢。

师:可是今天小羊们遇到了麻烦,我们是不是要帮助它们呢?

生:要。

师(屏幕上出现灰太狼抓住小羊跑到了狼堡最高处,同时出现一道数学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救出小羊。首先,我们要找出问题中的未知量,这是进入狼堡大门的钥匙。(师生一起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好,积极地帮助了小羊,赢得了小羊们的奖励——简易方程的相关知识。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见。

……

上述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动漫人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之,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创新,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2

一、抓住关键性的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关键, 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 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 难点就容易被突破。例如:在工程问题中, 把全部工程看成“1”, 即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计算, 这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 学生通过初步学习虽已基本掌握, 但往往理解不透彻, 如果根据题目的变化设计疑点, 通过提问、讨论、探索、辨析、归纳就能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加深理解。如:“车站有货物45吨, 用甲汽车1小时可以运完, 用乙汽车15小时可以运完, 用两辆汽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大部分学生很快会列出这样的算式:45÷ (1/10+1/15) 。这时可以问:“这样列式对吗?”“有什么想法呢?”这样一连串的提问, 打开了学生的心扉, 掀起了思想的波涛, 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 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问,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促进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 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 先不要用实验的方法教学, 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关注学生能否提出独立见解, 使全体学生敢想、敢议、敢做、敢问。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流, 更不能一切由教师说了算, 要允许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的说法教师未曾料到时, 也应见机行事。课堂上应让学生商量、讨论、交流、评价, 要给学生发言权, 让其各抒己见, 才能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如:长方体、正方体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堤坝和沟渠的坊石的体积怎么计算?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那么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就很快地沟通了圆锥和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然后, 根据教材的安排, 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地看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就可以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学生在不停地“想”“议”“动”中, 既弄清了公式的来历, 又培养了其探索能力。

三、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在提问时, 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 语言生动具体, 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的特点, 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 不能太难或太易, 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 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实际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例如:教学相互咬合的齿轮关系时, 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大人带小孩在公路上行走时, 两人的步伐一样吗?谁的步伐快?谁的步伐慢?小孩为什么跟着大人跑?”又如:教学圆的知识时, 我就问学生:“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不做成其它形状呢?”这样, 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容易接受,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深化知识的提问, 启迪学生的智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有关键时刻恰如其分地提问, 才能加速深化过程。如: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后, 为了巩固知识, 就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学生回答为“180°”。又问:“你的结果对吗?请量一量。”这时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 启迪了学生的智力, 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上一篇:实务工作下一篇:山西省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