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工作

2024-08-12

实务工作(精选12篇)

实务工作 篇1

摘要:探索在个案工作实务课中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改革, 呼应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定位, 同时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服务能力开拓思路。从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个案工作实务课中的操作要点、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解。

关键词:个案工作实务,社会工作,任务驱动

1 实践教学在高职类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领域。作为一种大学框架下的职业导向教育,高职教育在体现大学文化素质、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强调手脑并用的课程,提倡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倡导学中做、做中学、做中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内容不仅来源于书本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实际的工作项目,用真正的项目来做训练。这是跟传统的大学不一样的地方—既讲究育人,也强调学生走出去后就能上岗,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特点。

社会工作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文科类应用型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区别于很多社会科学类专业,社会工作更注重直接为人们提供服务,而非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研究。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必须注重实际操作,要求学生进行相当长时间的督导实习,通过真刀真枪的实干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故此,强调职业导向的实践教学在高职类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2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个案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中发展历史最长,体系最为庞大和健全。而作为专业方法课,其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就更为鲜明。在课程设计方面,理所当然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从以书本知识学习为本位转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通过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将课程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详细分解成多项明确的职业技能,再将职业技能一一转化为多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规定完成工作任务,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与个案工作方法相关的职业能力。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普遍出现的教育先行,专业实践滞后的发展现状,高职类社会工作教育普遍出现理论滞后于实践、理论与实践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不仅背离了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宗旨,更不利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践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在积累了多年个案工作实务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了该课程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开发研究,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中摸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3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个案工作实务课中的操作要点

3.1 设计个案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项目分解表

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对本课程所涉及的核心能力进行分解分析,建构课程任务表。在此基础上,以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分解出项目清单,进而有效地实施课程教学。

在对多年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领域中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与个案工作实务有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分步骤进行项目分解:第一步,先梳理出个案工作实务课中,作为一名个案工作者其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二步,再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针对个案工作实务的课程内容和个案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最终可以将课程分解成16个具体的任务项目,每个任务项目都针对可以操作化的技能训练 (见表1) 。

教师所选择设计的教学项目,应该是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案例或者真实的场景,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在项目中获得的知识也更贴近于工作的实际需要。

3.2 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实验室开展项目教学

社会工作实验室是一个以教师讲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实习技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教学设备和系统。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工作实验室就是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情境来为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工作专业实战做准备。

高职类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在个案工作实务课程中单纯依靠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解决上述16个项目的教学要求。需要在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配以实验室教学,或提供真实场景开展督导实习,或进行模拟练习。实验室教学由于教学系统性、针对性、对学习环境的可控制性等特点,能在个案工作实务课的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上要充分运用实验室教学这种手段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模拟真实工作情境。

实验室教学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工作场景,教师和专家可以在实验室直接演示个案工作的辅导和治疗技巧:沟通、会谈、协商、倾听、面质等;学生则可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完成对个案工作理论和技能知识的主动建构。通常学生会在社会工作实验室中扮演两种角色:表演者和观察者。通过实验录像回放,让表演者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评判自己扮演时的行为。表演者结合教师同学的评价,通过反思、关注自我的体验,以此建构经验。而作为观察者的学生通过进行现场观摩、小组讨论的方式,对照所学理论知识或者间接经验。个案工作经验的建构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够得到充分和深入的达成,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在前述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项目分解表中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与案主的第一次会面”,就非常适合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来模拟场景完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保证模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相符性,模拟的真实性程度对角色扮演的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要保证扮演服务对象的案主与扮演个案工作者的同学之间互相不认识。通过社会工作实验室中的模拟角色扮演,无论是作为观察者还是作为参与者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深入情绪体验,都能较好地达到拓宽思路,锻炼技巧的目的。

3.3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3.3.1 教学的准备:制订教学计划,布置任务

编写教学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进行细致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是整个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成败的关键。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项目情境材料,并制定相关的思考题目。

一般而言,选择项目情境材料应注意如下方面:一是材料的内容应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选择他们实际生活中熟悉的对象和有感触的案例;二是角色扮演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能拓展思维, 且有争论余地;三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根据任务的性质和特点表达出自己的期望,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发展自我。

3.3.2 讲授理论知识

不能要求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地去完成任务,在项目练习实施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初步掌握与项目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收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去思考将理论与实际任务相结合的问题,主动地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体会理论的具体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3.3.3 实施项目教学

成立项目任务小组。筹备组内角色扮演;正式开展项目模拟训练。

3.3.4 总结评价

在每次项目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通过点评的方式对各组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评。此时,教师实际上扮演的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督导的角色。学生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口头评价是让学生谈谈对本次项目任务活动的体会、感受和收获。书面评价则要求学生,对每次项目任务活动进行书面评估和反思。作为教学过程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教师应该事先拟定相关的项目任务评估表。以便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核心内容进行任务评估,这部分工作同时也是在锻炼学生在个案工作者这个工作岗位上文书写作的能力以及评估这一环节的工作技能。通过这样完整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仅以某个项目任务为核心学习、实践和培养与任务相关的专业能力,如与案主沟通的技巧,同时在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设计实际上也对个案工作过程进行全程模拟练习,这样整个学期16次个案工作过程的全程模拟可以让学生熟悉并基本掌握作为一名个案者其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和各项程序。

3.4 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

尽管任务驱动式教学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练习,但是绝不能因此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不重要,恰恰相反,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任务驱动式教学特别强调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决不能听之任之。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激励机制、启发机制、反馈机制。 (1) 激励机制:在任务情境被教师呈现出来之后,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任务过程和努力完成任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可通过全班分小组分别完成项目,同时进行竞赛评比的方式。同时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各项任务成绩进行赋分,最后纳入学生本门课程总评成绩的方式进行激励。教师能否创新方式方法,激发起学生高水平的探究动机,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 (2) 启发机制: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准确理解问题,理清思路,明确项目任务的主要意义和要领,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启发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和争论中学生不仅能够对别人和自己的表现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能通过反思和讨论启发思考、深化所学,建构经验。 (3) 反馈机制:对于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过程中的反应,教师应当给予密切的观察和及时、中肯的反馈。教师的评语既不能打消学生的热情 (学生都希望听到教师的赞扬) ,又必须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要保证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系统性要求一个学期内,个案工作实务课的所有项目任务和理论教学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是由简到难、由浅到深逐渐递进的过程,这样,整个学期学习,就是学生的个案工作知识、方法和技能不断积累深化的一个过程。

4.2 要保证每一次实践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个案工作实务课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全面深入地掌握社会工作的微观工作方法。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各个教学任务项目的时候,必须兼顾作为一种方法的个案工作实务的整体性,各个任务项目应该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每一个单独的教学任务项目,需要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情境安排、项目实施、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成绩评价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反思项目任务的实效性,以便随时调整项目任务,做到既能满足专业行业的岗位实践应用,又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完整性还要求,教学任务项目尽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目标,但是一定要紧密联系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任务项目的本质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具体运用,所以,所有的教学任务项目都需要教师反复斟酌,精挑细选。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46-50.

[2]袁光亮.职业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9) :77-80.

[3]高春凤.参与式教学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S2) :138-141.

[4]黄海燕, 李卫华.个案工作实验课的组织方法探索[J].社会工作, 2010 (10) :36-37.

实务工作 篇2

琳达是费希德(上海)公司销售部经理的秘书,不过她当秘书还不到一个月。这天上午,琳达的上司被公司市场总监叫去了,他俩站在办公室门口聊天。上司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响了,琳达过去接电话时,发现上司的桌子有份印有“公司机密 不得外传”的文件翻开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琳达应该怎么办?下面有5个选项:

a、因为是在上司的办公室,公司外部的人也看不见这份文件,所以,这么放着没什么事。

b、给正在与市场总监聊天的上司发短信,请示他如何处置办公桌上的机密文件。

c、将文件放进保险柜里,上司回来后,马上向他报告。

d、给老同事艾玛打电话,问她可否在上司返回座位之前自己把文件保存起来。

e、机密文件这么摊着可能会被不该看到的人看到,所以用其它资料将文件盖上。

请从上面5个选项中挑选出1个你认为合适的,并说明理由。

答案e

浅析财会筹建工作要点及实务操作 篇3

关键词:核算;预算;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64-2

1 财会机构搭建

1.1 组织架构建设

财会部的组织架构建设应与部门职能相适应,财务会计部主要工作职能包括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票据及档案管理等。在人员配备上,考虑企业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要求,要注意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比如:出纳人员与核算、档案管理人员不得兼岗;印鉴保管、支票保管相分离;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分岗等原则。

1.2 人员配备

财会部门从业人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有相应的上岗资格。对于财务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进行能力、品质双方面的详细要求,子、分公司或办事处的财务负责人往往实行上级机构委派,由上级机构进行垂直领导,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并与薪酬挂钩。

1.3 人员专业培训

财会人员到岗后,应结合公司实际工作组织专业培训。并对工作实务细则进行详细讲解,强调财经纪律,明确岗位职责与分工。随着工作的有序展开,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常态化,定期化,可以采用自我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财会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1.4 软硬件安装调试

财会部应配备符合要求的档案保管场所、带锁文件柜及保险柜、验钞机、装订机等常用设施,其中档案室与保险柜还应该考虑防盗安全等因素。档案室建立管理制度,不允许随意出入,调阅档案需要办理登记审批手续,并作纸质书面记载。财会人员按人配备专用电脑,并安装调试财务核算系统相关软件,同时安装防火墙与杀毒软件。

2 核算制度的建立

2.1 企业会计制度的草拟

国家出台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在会计估计、计量与核算方法上很多需要企业自主选择与确定。并且为保证核算口径的一致性,这些标准一旦确定往往不能随意变更,所以需要企业财会部门在筹备期就深入思考,仔细研究企业的经营特点,秉承谨慎原则,合理地计量收入与成本。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

2.2 相关核算科目的建立

企业会计制度明确后,按具体细则,企业需要在国家统一的核算科目中选择适用的会计科目进行建账。一级会计科目即总账科目必须符合会计制度统一要求,进行选择启用,明细科目可以按企业需求自行设计,并按不同要求进行层级的细分,同时选用适用的编码规则对各层级科目进行编码,确保编码总体设计统一性,与单个科目编码的唯一性,便于后序进行系统设置。

2.3 系统设置

包括操作员权限设置,密码安全设置,系统内核算部门、总账、明细账设置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对系统安全的重视,对操作员密码的安全维护,这是确保企业信息不外泄的重要手段。同时,软件核算系统里的部门设置不需要与行政部门设置一致,这里的设置往往是考虑企业管理需求。比如,成本管理中心与利润管理中心。过细的设置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与人力成本,过粗的设计往往不能完成企业管理的目的,平衡两者,合理规范,往往是优秀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

2.4 报表模型的建立

筹备期需要建立的报表模型不仅仅包括国家财政部规定的会计报表,更多的是要考虑经营期实现企业管理目标需要上报的数据与信息所采用的内部管理报表。在建立报表模型时,有二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报表模型的适用性与目的性;另一点是如何利用软件系统功能,实现账务系统与报表系统的关联,自动抽取报表中的数据,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减少差错问题的产生。各类报表在正式报送前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核对,保证数据真实、准确,报表间的钩稽关系正确。同时必须确保报表的报送时间,确保数据及时性、有用性。

3 预算管理

3.1 预算额度管理

为节约开支,提高投入产出,新筹单位的所有费用开支(包括筹建期费用)应纳入预算管理。筹建期初始,财务会计部需要按各单位实际需求计算汇总拟定预算草案,上报企业管理层。经管理层讨论通过后,财会人员按批示内容对预算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后的预算指标下发各预算执行单位参照执行。

财务会计部需要做好预算的执行与控制事项,及时动态地监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执行偏差及原因,定期以报表形式上报管理当局,以供决策参考。

自筹建初期,财会部就应该宣导预算的严肃性,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不得超预算;如有特殊情况需预算外开支,必须报经企业管理当局审批。

3.2 费用开支控制

要将预算管控落到实处,很重要的是严格审核关。对于每一笔费用开支,必须完成有效的审批流程,经过相关授权签批人签字同意。费用开支前,必须确认该笔开支是否在预算内,如无预算必须履行超预算签批程序。如在预算内,经办人必须取得真实反映开支内容的正规发票或相关票据,并填制报销单,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其中大额开支需按有效授权单独审批。实行预算归口管理的开支项目,还必须经归口管理部门签署意见。

4 资金管理

4.1 账户开立

企业筹建期可以先开设一个临时银行账户。账户开设后,应及时购买支票等银行票据,保证资金使用的需要。银行票据使用时需做好记录,详细登记每次购买的起讫号码,票据领用人、付款单位名称、付款金额、出票日期等要素,作废的银行票据需剪号登记。

4.2 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为完善内控,降低风险,企业应明确现金、银行存款由专人管理,日清月结,并建立定期稽查、现金盘库制度。应结合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细则明确现金支付范围,禁止坐支,严禁违纪挪用的现象。资金量大的企业建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按日上报资金报表。

财会部要根据企业运营情况,汇总编制资金计划。并根据资金实际占用情况和资金使用动态,及时办理资金筹措、调度和清偿工作,并考核资金使用效果。负责汇总、分析、编制公司资金来源运用表和差异分析报告,并定期上报,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行。

企业正式营业后要注意及时刻制印签章,包括部门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现金银行收付讫日期章。印签章的领用要有领用记录,并由专人放入保险箱保管。银行预留印鉴更要实行分人保管,以便降低风险。

需要使用网银的企业,还须注意付款和复核分人管理。按金额大小设置不同层级的授权。要求网银使用者妥善保管网银盾,定期更换密码。对使用网银的电脑安装防火墙及杀毒系统。

5 税务管理

5.1 税务登记

新设机构财务会计部应在新设机构取得营业执照后积极办理税务登记。

企业应按属地原则去相应的税务机关办理开户登记事宜,并请税务经办人员进行税种核定,以便及时申报缴纳。

5.2 发票管理

办税财会人员应按税务管理办法及时申购发票,并按份清点,在开票系统内进行发票分发。并严格发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视同现金进行管理。对发票的开具、作废、缴销均按有关规定办理,并登记明细台账。严禁虚开等违规事项的产生。

6 档案管理

筹建期会计档案与其他会计档案一样,均须按国家财政部及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装订存档,做好财务资料、文件、记录的整理、保管和定期归档工作。按规定的年限进行保存。调阅、外借均须按规定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为确保档案的使用价值,财会档案必须真实、完整、规范。

在这一环节中,非常容易忽视的是电子档案的建立。随着各单位电算化核算的普及,传统的手工档案保管往往已不能满足需要。现代财会部门必须着眼现实与未来,及时地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既是对数据安全的备份保证,也能确保未来大数据分析的需求。

7 结束语

高校设备采购工作实务探讨 篇4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确定采购方式,完成网上立项

(1)市属市管高校的招标采购方式由市教委、市财政组成的项目评审组根据项目申报内容及采购金额确定。主要有两种:

一是财政直接支付即项目采购,批复为项目采购形式的项目均需公开招标,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市财政采购专网的立项,由市教委、市财政分别审批通过后,进入执行阶段。

二是财政授权支付,批复为授权支付形式的项目如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达到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亦需在市财政采购专网上立项,履行审批程序。

在集中采购目录内、未达到限额标准,需在财政网上进行协议采购:由用户根据需求向采购部门提交相关技术指标,亦可提出参考品牌,由采购部门统一进行采购。

集中采购目录外、单价在10万元(含)或批量在2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按照我校要求也要进行政府采购,可以不在财政网上立项,并结合招标情况可自行变更采购方式。低于此金额的设备可由用户提交3家以上询价清单备案后,自行采购。

我校用于采购设备的各类经费,均参照上述要求执行。

(2)凡在市财政采购专网立项的项目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采购方式,如有特殊情况可向市财政申请获批后方可变更。

1.2 遴选招标代理机构及外贸代理机构

按照我校有关规定,学校原则上不自行组织招标采购,均需委托招标代理机构采购。

(1)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及要求,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内的设备时,必须在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采购。

(2)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外的设备,由学校组织小组,公开遴选具备相应资格的招标代理机构和外贸代理机构并与之签订委托协议书,由其承担学校当年的采购业务和办理进口设备业务。

1.3 组织进口仪器设备论证及报批

购置预算批复后,组织各项目单位对申报进口的设备进行论证,并向市财政提交申请进口设备审批表,批复后执行。

2 执行过程的管理

2.1 发布公告

招标代理机构将编制好的招标文件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北京市政府采购网、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采购网上公告20个日历日。

2.2 抽取专家

在开标前一天,由学校采购部门与招标代理机构派人一同前往市财政局从专家库中抽取与项目领域相关的专家。

2.3 开标

在规定时间内,招标代理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唱标、确认、检验标书等,确保至少有3家及以上供应商参与投标,否则申请变更采购方式或重新招标。学校采购部门与监察部门派工作人员现场全程监验。

2.4 评标及确定中标供应商

(1)评标专家。

评标专家组由从市财政随机抽取的4位专家与学校1位代表组成,组长一般从抽取的4位专家中产生。

(2)评标。

鉴于评标的关键在于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在此对二者进行简要介绍。

(1)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主要由商务条款及技术需求指标两部分组成。

A商务条款。由学校采购部门与招标代理机构就供应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洽商,除了确认必备条件外,还需注意对相关供应商资质、付款条件、业绩要求、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明确说明。

B技术需求指标。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广泛市场调研,与多家供应商交流归纳而成,有时也会由供应商直接提交技术指标。采购部门要对技术指标进行认真审核,注意不能出现品牌、厂家名称;慎用废标*号条款;向一些业内人士咨询等。技术需求指标最终还要由招标代理机构委托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纠偏审核,尽可能避免倾向性和排他性。

由于技术需求指标完全根据其项目具体需求撰写,个性化因素较多,很难归纳整理出统一模板。以下做法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借鉴:对办公设备来讲,指标上要力求配置全面,方案周详;对专用设备来讲,要能从外行角度解读专业需求指标,避免忽略业内周知但又最基本的指标;对家具来讲,要明确材质及设计思路,最好提出摆样要求,以便现场直观对比;对软件来讲,要明确开发还是购置成品,等等。

(2)投标文件。

主要是针对供应商而言,供应商需要通过招标文件来了解项目需求,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一一应答。因此供应商应注意几个问题:

A详细了解项目需求。拿到招标文件后应与用户进行简要沟通,必要时要进行实地勘察询标,真实了解项目的需求程度。

B完备的商务文件资料。确保各资料信息全面完整,时限有效,实质响应招标文件,正确标明偏离情况。

C技术响应针对性强。尽可能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在产品质量、技术支持、设计方案、售后培训、备品配件等方面真实反映出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相关依据材料要充足有力。

D标书制作要规范、有序。目录、页码等对应较好便于翻阅核查。切勿简易夹、粘、别、订。

E注意细节。该签字的一定手写签字,该有授权的一定提供授权书,提供的业绩最好是同类项目业绩,原厂售后服务与本企业的售后服务承诺要一致,或单独提出特色服务内容,涉及政策性产品,一定要有相关依据材料,注意产地问题,不要有错别字等错误。

2.5 全程监督

(1)严格落实学校有关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强化“阳光采购”意识,请学校监察部门派员全程参与招投标过程。

(2)遵守招标采购工作纪律,杜绝暗箱操作等行为发生。

(3)印制招标工作记录本,对招标过程进行现场记录存档备查。

2.6 公示招标结果

经学校确认无误后,由招标代理机构在相关网站发布招标结果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投标供应商如对招标结果持有异议,可依据相关规定向招标代理机构进行质疑或申诉。

3 后期的组织工作

3.1 签订合同

招标结果公示期满后,学校采购部门、项目负责人要与中标供应商就如何履行招标文件及中标文件签订合同。要特别注意评标专家给出的建设性意见,明确支付方式及比例、履约保证金、供货时间、售后服务等内容,以确保学校利益。

合同要严格围绕招标文件及中标文件内容及金额签订,严禁因随意增加内容导致金额追加或后续合作方面的承诺,严禁随意调整项目执行内容,导致招标物与实际供货物严重不符,违背预算初衷。如确因厂家生产原因导致仪器设备型号需要调整,则需由厂家出具相关变更调整说明,交至学校采购部门备案。

3.2 支付资金

3.2.1 财政直接支付

学校将合同录入市财政局采购专网,并将签订好的合同送交市财政局审批通过后,按合同规定执行,双方确认验收结算书及相关发票,申请支付资金,并履行财务付款程序。由市财政按照合同执行情况直接将款项支付给供应商。

3.2.2 财政授权支付

委托招标的项目,按照合同要求直接由财务处支付资金;自采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提交至少3家的询价清单至采购部门备案,并根据签订的合同,至财务处申请支付资金。

3.3 到货验收

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学校采购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如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资产管理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型仪器设备还需档案馆人员、监察部门人员)共同现场参与验收,资产管理及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接收、检验、建档;采购人员负责核对到货设备是否与招标内容及合同签订内容相符,并对该设备建账入库,以便在今后对其使用、维护、管理及产生相应绩效进行监管等;档案馆人员负责对大型仪器设备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监察人员负责对设备及验收程序是否规范、严谨进行监控。

3.4 进口免税设备手续的办理

由采购部门与遴选确定的外贸代理机构、中标商一起签署三方协议,执行有关付款手续(付款给外贸代理机构),委托并监督外贸代理机构办理各类减免税审批手续及进口设备,各类手续单据(复印件)存档备查。同时采购部门还要与中标商签订售后服务合同。

3.5 存档备查

以项目为单位,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资料,如,招标文件、中标文件、评标资料、合同、验收单等进行归类并装订成册存档。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处理好几个关系

4.1.1 与项目负责人的关系—较好地把握政策与需求

及时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交流,跟进了解项目调研、开展以及需求的情况,有效协调政策与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如要积极引导项目负责人对自主创新产品、节能环保产品等进行全面细致了解,在满足需求基础上首选政策性主导的产品,把握政策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需求。

4.1.2 与供应商的关系—较好地把握引进竞争与保持平衡

广泛调研项目涉及的市场份额分布及占有量,结合供应商规模、实力、业绩、服务、经营理念、信誉等诸多情况,建立相应产品供应商档案资料,在学校有关领域引进竞争机制,减少垄断现象,既便于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优中选优,也有利于激发供应商积极性,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同时也有助于廉政建设。

4.1.3 与招标代理机构的关系—较好地把握合作与交流

通过遴选方式与资质较深、信誉较好、服务到位的招标代理机构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就项目招标相关事项充分及时交流,保持信息对称,以便全面把握项目招标工作的进展情况,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

4.1.4 与评标专家的关系—较好地把握沟通与理解

各项目评标专家在相关领域均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对项目评审已基本形成自身看法,需要学校方面与各专家能够在现场实现较好的沟通,有助于专家充分了解招标项目的情况,确保学校采购到符合需求的仪器设备。

4.2 实际问题及建议

4.2.1 审批与时效问题

主要涉及进口设备审批和变更采购方式审批两方面:进口设备采购本身环节多、周期长,却仍需通过立项审批及单独进口审批;遇有不满足招标要求时需变更采购方式,要正式行文向市财政提交报告,待批准后方可变更。二者在实际工作中均表现为手续繁多,造成效率低下,是影响采购进度的主要原因。

建议:对进口设备的审批,应将立项审批与进口审批结合起来,这样不会造成立项通过,进口审批未过从而导致无法实施采购任务的情况,同时减少审批环节,提升采购效率;对采购方式变更的审批,由于公开招标方式已完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程序,如无特殊原因,变更方式应允许现场变更,随后向市财政备案。

4.2.2 部分采购批复方式问题

多年来,高校图书进口数据库的采购唯一性在业内已是众所周知,但每次预算均批复为项目采购,导致此类项目的采购均要走两遍程序,大大降低了采购的时效性。

建议:切实了解招标采购各领域内的实际情况,对上述类似情况采取变通做法,节约成本和资源,直接批复为单一来源谈判比较符合实际。

4.2.3 结余资金问题

每年学校都会有几百万元甚至更多的结余资金,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电子产品及家具类项目招标差价结余,二是预算与批复之间周期较长导致的市场差价。

建议:对电子产品类项目的配置需求尽可能提升水平,将售后服务期限尽可能延长;对配置中涉及的高价易耗品(如投影仪灯泡)提出2~3年的免费更换要求;对家具类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升材料品质等,同时尽可能多地咨询相关厂家,掌握大体行情,确保投标价与预算批复价相差不多。

摘要:通过对高校设备采购的前期准备、执行管理、后期组织等方面工作进行探讨,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市属市管,设备采购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实务 篇5

一/

(一)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推动社区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低龄老年人对参与志愿服务价值的肯定。高龄老年是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要社区关怀照顾。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宣传画廊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宣传“手拉手”。俱乐部成立的背景:

社区目标意义:唤醒居民对高龄老人问题的关注,主动邀请、鼓励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让低龄老人体会到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提升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考虑老人的担心和顾虑,要预估志愿服务过程中安全风险,并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邀请低龄老年人的子女一道参与志愿服务。

3、提高低龄老年人的参与能力。

要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低龄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与高龄老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提升老年志愿者的信心和能力。

4、提供资源支持。

为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如为志愿者购买保险等,开展志愿者激励活动,给予适当的奖励,保障他们的安全。

(二)运用推动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策略时的工作重点(主要)

1、要注意倾听低龄老人及其家人的想法和其他居民的反响。

2、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社会工作者要与低龄老人建立良好关系,尊重他们的参与,并与志愿者一起开展工作。

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析 篇6

关键词: 社区发展; 发展性社区工作; 社区实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1-0012-07

无论时代和社会结构如何变迁,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改变,社区依然是构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之一,也是一个由个人、家庭、社区组织乃至各类社会机构团体等次系统集结而成的独立系统。一方面,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聚居地,承担着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服务保障等多种功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社会运作的机制,凝结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及身心障碍者等社会服务人群的出现,他们大多生于社区、长于社区、甚至终老于社区,因而社区又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社会服务体制有着互为一体的关系。为了广泛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改善社区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品质,促进各个地方与整体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自18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各个国家莫不借由推展各类社区工作来培养基层社区民众民主参与、自助自决与邻里互助的力量,尝试通过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

一、社区发展与发展性社会工作

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社区发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1915年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提出的;1960年由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与经济发展》一书中将社区发展定义为,社区发展是一种过程,即由社区居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积极配合,共同去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社区的发育程度,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1]“社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源于落后或发展中国家,所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直指贫困问题,旨在改变贫困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演变成为联合国所倡导的一项世界性运动,目的是结合国家政府及社区的力量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福祉,重点在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以及国家建设,强调社区自助与互助精神,运用和调动社区本身的资源以提高生活素质与水平。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为回应新自由主义对制度性福利的挑战,米奇利等学者把发展观点引入社会福利领域,逐步形成发展性社会福利理念,同时在社会福利的传递系统、社会工作领域逐步形成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2]米奇利所强调的在社区层面进行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方面[3]30-55:(1)在理论方面,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变迁、优势视角、增权等概念,注重社区整合与正常化,其直接目标是促进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于社区;(2)在实务方面,发展性社区工作促成服务对象在社区生活所有层面的融入,注重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文化的发展,经由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精神的培养和互动,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3)在工作技巧方面,强调动员当地社区居民从事发展性计划的社会工作技巧,包括协助动员当地的地方领袖并培养其领导才能,强调社区能力建设和社区问题解决。

因此,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去回应居民的需要,采取“发展性”模式的工作方法来建立支持性社会关系网络,增加国家与政府同社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以提升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对于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有着广阔“社区”土壤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而这无疑为发展性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介入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从而给专门从事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者带来了曙光和契机。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性社区工作者秉持社区发展性的社会工作取向,从社区本身出发,扎根于社区,动员和整合社区的资产、资源、优势和能力,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进步,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参与行动。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评估社区的共同需求,协调、整合和利用社区内外部各种资源和力量,采用自助和互助的方式,以达到解决社区问题、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促进社区居民协调发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社区的发育程度,建立和谐的关怀型社区,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二、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讨论与社区实践运用

在总结其他学者对于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探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在社区层面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和实践,笔者试图在实务领域的层面上梳理和建构一整套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从“个人层次——经济层次——社区层次——社会层次”出发,搭建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社区发展模型(见图1)。从中对发展性社区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回应米奇利在社区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的探索。

在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里,第一层次是个人发展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性社区工作主要回应的是社区中的个人需求。这一层次主要包括知识普及、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层面等,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微观层面实现的“助人自助”。第二层次是经济发展层次,主要强调以资产为本。发展性社区工作主要回应的是社区中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直指社区的贫困问题,旨在改变社区居民贫困落后的状况,提升其物质生活水平。这一层次主要包括实物、资金和社区社会企业的建立层面等,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中观层面所实现的“助人自助”。第三层次是社区发展层次,主要强调以社区为本。发展性社区工作主要回应的是社群和社区的需求。这一层次主要包括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社区领袖的培养以及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等,也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中观层面实现的“助人自助”。第四层次是社会发展的层次,这是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主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本,回应社会问题。个人需求、经济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上下贯通并相互发挥作用,从社区治理上升到社会治理并达到善治的目的。社区中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事业都能实现长足发展,社区居民的意识、能力和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得以加强,和谐共荣的社区氛围得以形成,社区事务和社会事务得以积极参与,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得以实现,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宏观层面所实现的“助人自助”。endprint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层次虽然内部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在发展性社区工作的实务模式里每一个层次并不是单一独立的存在,也不是逐一被满足后递进的线性关系,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挥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经济和社区发展层次相互影响,并上下贯通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又能够反作用于各个层次,使得各个层次本身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各个层次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并不是臆想,而是在现有实践和具体的社区实务工作中都能探寻到发展性社区工作的痕迹。如果能够把彼此串联起来,共享经验和相互借鉴,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模式,无论对发展性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本身,还是对现实中的社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都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个人发展层次:以人为本,注重社区居民能力提升和社区参与

1.知识普及层面

个人发展层次是发展性社区工作中最基础的层次,而知识普及又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实务中最基本的工作。这一层面在19世纪初的南方地区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梁漱溟、晏阳初和李景汉等老一辈社会学家针对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开发民力、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等乡村建设运动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都开展实施了“群众识字”方案和贫民教育运动,主要通过识字训练以及各种农业知识的普及,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社区中心、学校与诊所的创设。而到了现代的城乡社区,知识普及除了传统知识技术的普及之外,主要以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形式呈现。比如在社区中开展成人技能培训班,举办各种知识普及的讲座(老人身心健康、卫生、孕产与儿童保健等内容)和进行社区知识文化的教育、社区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等。知识普及不仅能够超越其他部门所提供的传统补救式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之后其他层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2.能力建设层面

能力建设是个人发展层次中的重要一环,包括整合资源、组织协调、方案规划、建立网络和政治领导能力等。发展性社区工作者需要通过赋权与增能的方式来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能力建设。一是将社区治理的权力下放或授予社区居民,倡导社区“自下而上”进行自我决策,让社区居民决定社区的公共事务。二是使居民具有能力。社区居民通过人与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增进其改善社区的信心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激励并提升自我效能。通过增强权能的方式,唤醒居民潜在的社区意识,鼓励居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社区的行动,激发居民对社区切身问题的关心和重视。因而,社区能力建设的具体手段主要是通过社区教育和管理培训的形式实现,提升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社区整体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中开展的就业培训、能力提升训练、职业发展规划等针对不同居民需求的能力发展,将被视为发展性社区工作在个人发展层次上的一个重要途径。

3.意识提升层面

发展性社区工作是一种组织和教育社区居民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和社区发展相关的工作,通过运用社区资源,采取社区行动,来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进步。这些组织、教育、参与、协调和自助互助等策略的有效运用需要依赖于社区意识的凝聚和提升,需要他们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而,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需要增进社区居民彼此互动的机会,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例如,发展性社区工作可以通过社区各种活动的举办(大型社区拓展活动、社区探访活动、文娱趣味活动、社区摊位游戏活动、社区室内小组活动等),增进社区居民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和发展性社区工作者本身的认同,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增加相互了解及互助合作的机会,最终发展出社区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成社区意识。

(二)经济发展层次:以资产为本,强调资产建设,培育社区资本,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1.实物层面

对于社区经济发展来说,实物层面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性社区工作者要组织、协助和指引社区居民完成具体的实质性的工作项目或解决具体的社区问题。例如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社区桥梁道路建设、社区水利设施的建设、社区垃圾处理、社区供电设施建设、社区房屋道路的规划、社区绿化公园维护、社区活动设施、社区福利服务设施,等等。而发展性社区工作者除了在实物层面进行以上的尝试和努力之外,香港食物银行也许会给发展性社区工作带来不同的启示,同时增加了实物层面的社区服务内容。在面对社区贫穷及饥饿问题时,香港的“食物银行”从贫穷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向超市、食铺和富裕家庭等地收集临近保质期的食物。针对低保、低残、流浪等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人士,为他们提供暂时性的膳食支持,减缓贫困问题,维护粮食安全,实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保节约的目的,有助于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区发展乃至社会的整体发展。

2.资金层面

资金层面是社区经济发展层次中的一个核心层面,也是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发展性社区工作者要想实现社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经由这一层面才能得以实现。在资金层面促进社区发展的尝试中,早有学者涉及并进行探索。例如,现金转移支付、“小额贷款”的方式发展可持续生计、社区经济的利用开发,等等。美国学者谢若登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倡导的“以资产为主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个人发展账户”无疑是重要代表。[4]个人发展账户的理念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状态,更为重要的是,积累资产本身对穷人的心理促进、意识提升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均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有助于促进其长远生计的维持。在社区发展实践中,扶贫领域普遍开展的小额贷款、“母亲水窖”项目和社区个人发展账户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3.社区社会企业层面

社会企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态:它以社会责任为使命,以商业运营为手段,同时创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而达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一种将生产与福利相结合并使其相互促进以实现共赢的组织形式,其灵魂是“助人自助”。[5]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是对发展性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拓展,社区社会企业是立足于社区的社会企业,是通过企业策略以及商业运作的手段,达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目的的社区服务组织。在发展性社区工作实务中,香港的母婴康逸协会有限公司(社会企业)是社区社会企业的代表。[6]该社区社会企业向较为贫困的社区妇女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培训其成为月嫂,为婴幼儿和孕妇提供家政服务。强调社区资源网络的建立和资源共享,承担社区责任,促进社区就业和社区发展。但是,社区社会企业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它的成长以及社区建设功能的发挥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及发展性社区工作者的不断发掘。endprint

(三)社区发展层次:以社区为本,主张社区自助互助体系和社区支持网络的建立

1.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

发展性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社区社会组织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所延伸,在这里更强调以满足社区居民生计发展需求的居民自助互助工作坊和合作社形式为主的社区社会工作组织。这类社区社会组织注重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性,突出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和能力提升,实现助人自助下的可持续生计建设。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陈涛等人所主持的绵竹青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其在灾后重建恢复实践中,以团结社区、发展生计为核心,通过妇女手工作坊、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发展性社区服务,将其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引入社区生计发展项目之中,对社区生计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7]同时,张和清、古学斌等人所主持的绿耕城乡互助社,将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本土情境相结合,在实践中推动当地妇女组建羌绣互助小组、鼓励当地居民组建种植养殖小组和民宿小组等,以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和民众自助与互助。[8]无论是绵竹青红还是绿耕的模式,都是在社区发展层面对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创新,都在社区实践中注重绿色发展的可能性,强调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生态发展的平衡与协调、城乡共同体的建立以及生计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与主流或者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不同,发展性社区工作注重地方性生计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将发展重新放到了人类活动的核心,最终回归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区域发展相互协调的层次,真正实现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社区领袖的培养

社区发展是一种借由邻里团队组织运作,来引发社区居民持续参与社区事务的行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位或少数几位积极公正且具有人格魅力的社区领袖不但能够激励社区居民,给予其信心和动力,也能和社区居民一起开发资源,寻找发展机会,共担社区责任,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改变和社区建设。因此,作为社区发展的灵魂人物,社区领袖对于社区层面的发展性社会工作实务来说尤为重要,社区领袖的发掘和培养也将作为发展性社区工作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的发展性社区工作实务领域,发掘社区领袖方面较为有代表性的是类似于“社区领袖之家”“社区领袖培养”的专业服务。以培育和发掘社区领袖为服务目标,通过开放空间、案例交流、参与式讨论、社区行动工作坊以及其他形式的主题活动,促进社区领袖之间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培养社区领袖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形成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联络感情、经验分享、互助成长和社区发展。

3.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

伴随着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理性化而来的社区变迁,社区居民间共通性的减少和异质性的增多,使得我们很难再强求社区内部的统一和拥有共同的意识和价值观念。这就需要在社区发展层次注重社区自助互助体系和社区支持网络的建立,对于社会支持网络缺乏或羸弱的社区居民,发展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其争取资源,消除影响其生活和发展的不利因素,针对其需求,利用社区这一个“动力场”来恢复信心、信念和动力,挖掘其优势和潜能,重新构建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互助体系。使得他们能够获得组织或网络的信息、资源和支持,同时也实现自助式和互助式的社区发展。在此方面,香港“同路人社区互助网络计划”[9]可以作为有益参考。它通过互助网络的扩大带动了社区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是链接社区并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尝试,借由回应社区内贫穷及低收入人士的需要,开办以社区为本的社区互助项目,改善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并透过交换才能、技术和经验,互相服务,共营生计,重建自尊和生活意义,使得一个守望相助和睦邻友爱的社区得以重现。

(四)社会发展层次:以社会为本,个人、经济与社区层面的发展及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层次是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整个模式的最高层次,从个人发展到社区经济发展再到社区发展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层次中主要是以社会为本,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当个人、经济与社区层面的需求得以发展并且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上下贯通时,才能共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因此,在此层次中,以发展取向的社会工作服务应当采取以社会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策略,更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整合与综合运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利用社区内外部资源提升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其生活状况,解决社区问题,在更宏观的层面实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等等。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培养居民互助合作的精神,协调社区力量以增加社区关系,提倡守望相助和邻里关爱,促进和谐的社区秩序,最终渐进式地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福祉。

三、结论与讨论

从仅强调物质性的社区建设逐步演变为物质与精神协调互动的社区发展,再拓展为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发展,时间已悄然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发展性社会福利政策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紧密相连,其最大意义在于对民众福利的保护方式从被动型、事后补救型、消费型向积极干预型、促进型和投资型转变。而发展性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介入并发挥重要作用将是未来社区发展的趋势。与传统的社区工作注重社区能力建构、社会服务规划或社区行动不同的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则既注重运用经济与社会投资,满足贫困社区的物质需求,又能够促进社区居民能力和意识的提升,既满足社区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建立一个患难相恤、邻里互助、睦邻有爱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区。总之,无论在社区当中是以人为本、以资产为本、以社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以发展为本,这就是发展性社区工作的核心要义所在,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依靠发展。发展不应该仅仅只在贫困领域得以实现,其应有更广阔的内涵和拓展的空间,发展一样能够延伸到其他领域,在不同层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发展性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特别在社区发展层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努力能够为社会发展埋下一粒种子,假以时日,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1]陈涛.社区发展:历史、理论和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7(2):18.

[2]马凤芝.流浪青年的发展性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以社会企业介入模型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3):32.

[3]MIDGLEY J,CONLEY A.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30-55.

[4]冯希莹.社会福利政策范式新走向:实施以资产为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对谢若登的《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的解读[J].社会学研究,2009(2):216.

[5]李伟,梁刘艳.社区社会企业的责任承担及培育发展[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34-35.

[6]母婴康逸协会有限公司[EB/OL].[2015-04-03].https://www.mbaby.org/.

[7]陈涛,陈锋,王小兰.震后社区生计项目实践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索——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的经验及反思[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2):14-24.

[8]张和清,斐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香港同路人社区互助网络计划[EB/OL].[2015-04-03].http://www.ktmss.org.hk/node/710/.

实务工作 篇7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税务实务,课程教学

0 引言

《税务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以税法为核心,融税收、会计等多门课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于一体,综合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税务处理能力。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多面向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最需要既懂会计核算又会税务处理的人才,本课程对会计处理能力的培养起着综合和提升作用,对涉税事务的处理能力培养起着主体作用,对税务管理、税收筹划能力的培养起着奠基作用,是将会计知识、技能与税务处理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的最佳选择。

1《税务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

1.1“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会计人才,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必备的税务和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根据中小企业税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高职《税务实务》的课程开发,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安排

为实现教学与工作融合,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转而以税务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以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并以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相关的理论课程为辅助来确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税务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1.3“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讨论法、模拟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来教学。充分利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学结合教材《税务实务》,本教材的具体结构为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内容和习题、实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边讲边练,尽可能的采用一体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1.4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做到了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知识点、难点讲述形象生动、清楚,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分为三个步骤:

2.1 确定“行动领域”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调查,会计专业群的主要职业岗位为出纳、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主管等,分析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为会计工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涉税业务能力等,从而明确了岗位群的行动领域。其中“涉税业务能力”是会计岗位必须具备的,是专业关键核心能力。

2.2 确定“学习领域”即对已确定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以构建“学习领域”。分析会计专业群职业要求,再结合本专业群的培养,规定学习领域主要培养各主要税种的计算、纳税申报能力,税务实务综合实践能力,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税务管理、纳税筹划的基本能力。

2.3 确定“学习情境”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税务业务能力及纳税操作能力,主要是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构成了若干个“学习情境”,最终形成的课程教学学习情境见表1。

2.4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程重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与申报。课程难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与申报。解决难点的办法:(1)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强法律知识和会计知识的课程,为本课程奠定专业知识基础。(2)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回顾衔接相关的会计知识,从会计核算的账务对应关系中讲清复杂的税款计算的原理。(3)对业务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复杂的章节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加强实训教学。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根据《税务实务》的课程特点,我们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课堂讨论、加强实训等方法措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提高教学效果。

3.1 采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办税业务案例。案例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影像等。通过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税法的理解;通过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比较简单直观的纳税筹划案例,能让学生看到学好税法给企业带来不花成本的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税法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3.2 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课堂讲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讲授比较注重利用教学场所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在讲授中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每个项目的基本流程,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分析实际案例。比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确定,在税法规定的公式中有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确定和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逻辑关系。通过示范演示和讲授,学生才能从中学生的数学公式思维定势中回到项目工作的会计核算程序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每个教学项目的整体结构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3 启发与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本课程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一些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或业务论题,要求学生写成练习性论文,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并举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模拟决策,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提高了洞察力。

3.4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方面,利用假期到基层税务部门搜集企业的实际纳税申报材料,整理汇编成实验习题集,供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练习之用,为学生练习提供了满意的“演练战场”;另一方面,做好教学实习,根据税务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和实训资料,为学生配备大量的原始业务凭证和各种账证表,综合训练学生的税收专业知识和税务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玉勇,秦枫.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21).

[2]冯志刚.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5]程亮,刘爱珍.税务实务[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

实务工作 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创新研究

2015年9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成为新时期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从而开启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和保障人民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现存问题为导向, 深入持续地推进国企改革, 攻克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将国企做大做强, 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企业工作的灵魂,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如此, 不仅是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力量, 更是沟通管理与经营相互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桥梁。要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 完善各方面机制, 离不开务实而富有成效的、适应新时期特点和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 政工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使命, 以务实的精神去开拓和创新, 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坚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 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进一步提升国企的较高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国企政工实务创新的必要性及相应措施。

一、国有企业政工实务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 许多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成效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些企业的务实精神不够, 过于追求效益和结果, 而没有真正反思理论和精神的重要性, 这样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迷失于市场经济所一味追求的经济效益中。要真正获得长远的发展, 必须强化思想认识。对政工干部而言, 必须具有务实的精神, 想尽一切办法, 将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接上地气, 也就是说要做好理论的转化工作, 使这些思想、观念层面的东西真正内化于人心。如果没有一个为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沦为形式, 无法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更无法转化为生产能力。因此, 政工干部应做到在理念和行动上的不断创新, 增强时代感, 占据主动性,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务创新研究和落实。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存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 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人们普遍将经济效益的增长奉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不断被削弱, 甚至被忽略。这是亟须引起我们警惕的问题, 因为只有抓紧抓牢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从而实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本文经过梳理, 认为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对政工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 许多国有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仅停留在表面, 例如在会议上、文件上屡屡强调, 但在实际的行动中却很少去落实和贯彻, 往往导致政工干部对自身岗位认识不到位, 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 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 A集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大局观, 在企业遭遇经济危机时, 各自为政, 只考虑各自部门的效益, 而没有将本部门效益统一于集团效益, 由此因为部门协作不力, 给集团和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又如, B国有大型企业, 由于内部腐化严重, 上行下效, 最终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许多领导干部也因触犯国家法律而被绳之以法。可以说, 贯彻落实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既是对领导、干部、员工负责, 也是为社会和国家负责。

其次, 在目前普遍追求经济效益的形势下, 大部分国企更加偏重企业发展取得了多少经济增量, 因此往往顾此失彼, 忽略了政工的重要性。从高级领导岗位、中级领导岗位, 再到初级领导岗位和普通员工, 普遍将经济效益视为至高无上, 认为相对于思想政治工作, 其他的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更为重要, 人们往往将视点聚焦在提薪、升职、积累客户资源、提高利润、合理避税等方面,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无关紧要, 只要自己不违法乱纪足矣。这一现象既是政工得不到重视的原因, 也是政工得不到重视的后果。因果互相转化, 如此循环下去, 将会不堪设想。

(二) 政工干部的人员配备普遍较弱。

由于政工岗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很容易导致政工干部的配备普遍不足, 主要表现在人员的数量、学历、薪资、岗位职责、业务开展等方面。从人员数量上来说, 在我国持续进行的国企改革过程中, 很多企业的政工部门被精简, 甚至于有些企业不再单独设立政工部门, 而通过企业的一些领导直接负责这一项工作, 往往导致名存实亡的结果。从人员学历上来说, 很多企业认为政工工作只是传达一下文件和精神, 不需要高学历, 往往配置一些学历层次较低的人员。从薪资而言, 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 在很多国有企业中, 岗位工资和绩效最低的往往是政工部门。从岗位职责上来说, 许多企业在改制、发展过程中对政工部门都存在一定的打压现象, 例如直接取消政工干部职位、政工干部负责很多职责以外的杂事等。从业务开展来说, 政工干部在组织一些活动时, 往往难以得到其他业务部门的重视和配合, 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活动, 或者是在活动中难以有效配合。以上这几种现象, 导致了政工干部对自身岗位认识出现了偏差, 对岗位发展失去了信心, 不仅导致了政工干部的流失, 还影响了对新进人才的吸引。

(三)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前瞻性和引领性。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改革是一项没有现成套路可循的事业, 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论先行”。这是因为理论上的创新可以使人明确方向, 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能够以新的理念为导向, 克服一切困难。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引,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依据自己的利益层次找到自己的理论工具, 这对改革无疑是一桩祸事。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成为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主线, 应具备前瞻性和引领性。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前瞻性和引领性往往没有发挥出来。政工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仅仅是上传下达, 并配合做一些宣传工作, 但是往往不能将前沿理论深入贯彻下去。政工干部往往不具备理论创新的胆识, 经常是一味求稳, 害怕冒险、害怕改变现状、不敢为人先, 导致理论的贯彻往往落后于实践, 不利于企业改革、发展需求和工会工作的结合。

(四) 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较差。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工作的方式、内容、效率等各个方面, 但是政工干部在信息大潮中却显现出一些“落伍”。首先, 在专业人才招聘方面, 政工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十分不足。其次, 在骨干体系构建过程中, 大多数国企没有提升政工干部“软实力”的意识, 对信息素养的提升不利。最后, 政工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迟缓, 难以实现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国有企业政工实务创新的措施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指引实践。政工干部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要架起一座转化的桥梁, 即将理论上的创新切实发挥使人明确方向和提高能力的作用。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 应运用自己所学专长, 积极发挥聪明才智, 既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 也要努力探索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使理论促进实践。在当前国企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 政工的开展更需要干部人员具备丰富的组织能力和管理知识, 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指得是政工干部不仅要做好理论宣贯工作, 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去影响和带动其他人。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方法, 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方法之一, 也是新时期政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在言传中, 应注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信。在身教中, 应注意实事求是、品德高尚、作风民主、虚心好学等4个方面。

(三)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要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协调发展, 强化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完善考核机制, 实行奖惩结合。对于那些有着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个人素质的人员要给予奖励, 对于那些素质较差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戒。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是非对错观念, 防微杜渐。需注意, 在建立奖惩激励约束制度时, 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先进理论、价值观念及国有企业思想行为准则。

(四)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

国有企业应积极转变政工管理模式, 打造“数字政工”, 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应用、管理三个环节, 突出强调改革理念, 全面推进政工信息系统建设, 进一步提升政工队伍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可以建设政工网络平台, 运用智能化手段, 通过软件模块群实现政工信息、综合业务、办公一体化的目标。二是应积极提升信息素养, 分层次、有步骤地打造高素质信息员政工队伍, 增强政工信息化软实力。线下、线上管理与服务应同步进行, 互相配合, 做好衔接与互动, 使工作方法灵活多样, 工作成效大大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当前社会利益分配日益多样化, 成员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使得国有企业政工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问题。所以, 加强政工工作的引导和保障, 切实提升政工干部工作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只有将政工地位放到应有的位置, 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明确政工工作内容,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 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 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树立前进的灯塔, 为其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晓玲.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3 (9) .

[2]苏贵春.贯彻十八大精神做好政工工作的有效途径[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3 (2) .

[3]周虎琴.新形势下政工干部务实的境界与作风[J].唯识, 2015 (5) .

[4]刘金奎.浅谈加强和改进国企政工队伍建设[J].品牌, 2015 (5) .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务性研究 篇9

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务性

1、企业制度管理的实务要求。

现代企业从制度的建立上需要内部审计, 现代企业管理内容繁多, 各个部门都会涉及到相应的财务管理内容,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需要有相应的资金管理控制部门进行协调管理, 实现平衡制约。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资金使用情况做出全面的约束和监督, 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2、企业内部控制的实务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 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 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在这个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 企业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必须有一个公正的评判部门, 通过监督与检查促使这些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这项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完成无疑是最合适的。

3、企业专项开支的实务要求。

企业专项资金是指用于完成专项工作工程或投资项目, 并需要单独报帐结算的资金。也就是说, 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企业的专项拨款;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专项资金的管理必须要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 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在资金的使用上, 要坚持专款专用, 量入为出的原则, 使各项专用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要实现这些方面的管理, 内部审计制度的监督控制作用必不可少。

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 在认识上缺乏相应的客观性, 多数企业领导者认为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是一直的, 只需要有会计控制就可以了。这样就使得多数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往往还在从事着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 使得审计部门不能实现独立, 其权限也无法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必然会走入困境, 同时也使得企业发展极容易陷入经济危机之中。

2、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不科学。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缺乏管理作用, 往往隶属于财会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 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 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长期以往,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了单独性地提供对财务报表、财务数据等问题的检查和复核, 其管理控制作用完全丧失了。

3、审计执行情况不良。

多数企业审计组对审计决定执行的监督不够重视, 未在有效期内进行检查, 由于审计任务繁重, 审计人员又要监督整改工作, 实在是“分身乏术”, 不能在有效期内进行检查。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与部门管理者之间往往缺乏沟通, 在布置整改建议时, 不能与主管领导进行工作方案的详细探讨, 使得审计建议往往缺乏实际执行的空间。另外, 部分审计人员思想认识中存在畏难情绪, 在审计决定执行中怕得罪人, 不敢坚持原则, 导致了“重审计、轻处理”现象的产生。

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新措施

1、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在现代企业、公司中, 内审机构应以下列两种方式设置: (1) 在最高管理层设立审计部门。这种设立方式, 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的权限在董事会之下, 代表董事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控, 其独立意义属于董事会下属的, 独立设置的经济活动监督部门。简单来讲, 属于纵向设置, 审计工作可以直接深入到各个部门之中, 缺点是这种审计工作权限虽然很大, 但是对于相应的部门来讲, 不能做到最快速度的全面了解。 (2) 在管理层设立审计部门。这种设置方式属于分支机构的设置, 就是在部门经理下属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这种审计部门的设立其实属于纵向的管理控制, 有着小范围的控制作用, 虽然不能行使过高的行政控制权力, 但是对各个部门来讲, 有着内部审计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控制, 管理者必须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系统, 将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联合起来, 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内部全面性监督控制。

2、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化。

财务审计的内容是比较单一的, 首先要检查各类报表是否编报齐全, 仔细阅读报表说明, 注意报表反映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情况与其他会计期间的分析对比, 有关重大影响因素是否予以揭示, 并要结合报表内容的审计, 验证报表附注说明是否真实。这种审计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使用情况、会计工作情况做出了真实的审计了解, 但是却不能实现对管理行为的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就是通过财务审计发现部门管理者对公司管理的相应情况。通过对分支公司经营业绩和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并以此为依据考核奖罚子公司经营者;通过对分支公司经营政策和经营活动的审计监控, 使之与总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相一致。

3、提升审计工作的预警作用。

传统的审计工作往往是公司内部出现财务问题后, 有主管部门进行申请, 然后进行内部审计查实。这种审计工作有着事后了解查证的功效, 但是却缺乏财务控制的预警作用。在金融危机的现实面前, 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财务危机的预警能力, 内部审计工作也必须向预警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专项投资项目而言,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随时跟进, 保证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控合理有效, 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降到最低。为了实现这种预警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制定全面化的常规审计工作, 定期对工作的投资项目进行资金审查, 保证审计工作全过程地跟进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 并形成远程监控, 实现全面的预警防范。

4、严格执行审计决定。

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 要想分公司或是企业内部经营部门能够严格执行审计决定, 首先要拓展审计决定的内容, 不能过于固定化的要求部门进行直接整改, 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况, 提出延伸审计的触角, 开成各种形式的审计决定, 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 将审计决定落到实处。其次, 为了控制审计执行情况, 必须要将领导能力评估与审计执行情况结合起来, 通过部门领导的能动作用控制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另外, 要检查审计与调查的相结合, 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 提交了审计建议, 审计部门还应该在一段时间内对部门的资金安全、业务操作、管理控制等情况做出跟踪调查, 从而有效维护资金安全, 推动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 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实现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化, 提升审计工作的预警作用, 严格执行审计决定。

参考文献

[1]、张京红.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与建议[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08) :85-86

实务工作 篇10

一、目前内审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 人民银行的内审工作开展是严谨规范的,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 按照“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彻底整改、确保安全”的工作要求, 发出整改通知, 提出整改内容和时间要求, 督促被内审单位逐一对照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有的内审检查能认真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 进行分析研究, 努力做到从根本上杜绝制度执行不到位、执行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但实际执行中, 屡查屡犯行为时有发生, 这次发现问题整改了, 下次内审检查时同类问题仍然会发生, 依然不能有效杜绝。主要表现是:一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没有把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这与被内审单位和部门决策管理层、执行层、监督层未认真履行职责密切相关。二是内审检查人员素质和工作之中形成的人情观念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执行, 这与内审检查人员宏观大局意识、政治业务素质、新业务培训提高速度, 以及内审独立程度、被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三是内审宏观性、全局性目的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一个内审项目完成后, 要求被内审部门整改、落实整改措施内审工作就算结束, 内审绩效、内部控制评价和内审成果没有得到较好体现。四是对被内审部门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监督控制机制, “见子打子”, 存在问题已经整改, 措施已经落实, 监督和责任追究即算完成。五是缺乏内审综合分析。内审不仅是指出问题要求限期整改, 更重要的是分析存在问题产生原因, 从制度执行层面、业务操作层面、制度缺陷层面等方面提出修改完善、落实制度、落实管理与监督及责任追究等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目前这些方面存在薄弱, 需要在内审转型工作中尽快改进完善。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未得到足够重视和采纳

内审检查发现问题要求整改是最基本要求, 对存在问题原因站在宏观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操作层面等进行分析, 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减少或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建议修改完善制度缺陷, 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有章难行的建议等, 这样才能发挥内审效果和内审成果利用的作用。目前, 实际内审工作中, 对存在问题的内审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

(一) 重视不够

上级和本级指导及监督检查不到位, 检查程序不严格, 检查质量不高, 对待发现问题不严肃, 对问题跟踪整改不到位, 检查监督制度不落实, 甚至流于形式。

(二) 责任感不强

部分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不强, 危机感、紧迫感缺乏, 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淡漠, 对内控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 对内部管理的组织领导责任、监督检查责任不明确、不具体、不落实。

(三) 制度意识淡薄, 违章操作不以为然

部分业务岗位人员责任意识, 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制度意识淡薄, 对有章不循, 违章操作不以为然。不重视日常的业务制度学习, 对规章制度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 业务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 对新制度、新要求、新流程不学习、不接受, 甚至存在以习惯或信任替代制度执行的不良行为。

(四) 责任追究不到位, 警示教育不落实

不能对严重违规行为实行严格的问责, 处理不严肃, 处罚不严格, 导致屡查屡犯问题难以彻底根除。

(五) 部分制度难以落实

如部分分支机构公楼建盖年代较早, 硬件设施不配套, 发行库与生活区未分离, 没有达到五分离要求, 部分地区人员紧缺, 专职保卫人员配备不足, 无法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

这些内审分析都准确找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 但在提出意见和建议引起管理高层重视并采纳, 从制度建设、操作层面“查错纠偏”方面重“查错”轻“纠偏”仍然存在薄弱。

三、内部控制评价和内审成果运用急需健全完善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未得到足够重视和采纳, 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内审成果运用方面工作薄弱。

内部控制评价是人民银行所有业务活动的全过程, 重点是单位内部最容易发生风险的失控点, 主要集中在直接管人、财、物、权力的重要岗位或环节上。内控评价是对各职能部门为完成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 对各项业务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评价。目前人民银行一项内审工作结束后, 出内审报告或初步意见、发出整改通知书、后续跟踪内审监督, 深入一些的写出内审调研分析, 内审工作就算结束了。

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收集、分析及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加强审计信息沟通交流, 及时纠正偏差、防范风险、改进和完善内部管理, 提高分支行业务运行和管理效能。由于人民银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内审报告或初步意见针对的是被内审单位, 只有内审人员和涉及的相关管理层知道内审情况。目前, 在内审信息沟通交流, 容易发生风险点的警示, 及时纠正偏差等方面缺乏有效渠道和平台。在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注重实效, 促使审计成果更好地转化和运用于分支机构的内控管理上存在薄弱。

内审分析首先是明确目的和重点, 让管理决策层更便捷、客观地看到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目前, 内审工作在查找问题方面成效较高, 而在分析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方面, 急需加快内审转型。如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履职情况怎样?贯彻货币政策、金融管理、金融服务方面怎样?容易发生高风险的财务、基建、发行、国库等控制状况如何?制度执行中为什么有的问题屡查屡犯?有的分支机构为什么领导、职工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如何在制度层面、操作层面、风险意识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 内审分析在进一步分析的深入程度上不够, 原因找到了, 如何解决没有从风险防范机制上有效落实, 表面原因下面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分析不够。制度健全完善、操作层面规范等意见和建议通过何种渠道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被采纳和使用的渠道和平台是什么形式?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明确。

四、建议

第一, 从宏观和全局角度出发, 积极解决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重视不够的问题, 切实与干部选拔任用、业绩考核、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第二, 从制度执行力层面切实解决责任感不强的问题, 进一步促进管理层、经营层权责明确清晰, 激励奖惩分明, 认真履行职责, 遵守职业操守。

第三, 尽快搭建内审信息沟通交流有效渠道和平台, 通过沟通交流促使内审人员能够站在全局高度审视内审工作, 提升业务素质和业务技巧, 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内审成果有效运用。

第四, 加快推进内审转型工作, 提升内审分析的宏观性、客观性、针对性。对内审发现的问题要从分支机构领导班子履职情况、领导和职工履职情况分析原因, 进行内审评价, 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实务工作 篇11

一、慈善组织为什么要信息公开

根据《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是将其内部信息和业务活动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的活动。那么慈善组织为什么要向公众公开这些信息呢?

(一)由慈善组织自身特点所决定。一是,慈善组织的财产具有社会公共性,需要向社会做出交代。根据不同的来源渠道,慈善组织的财产包括创始财产、捐赠财产、接受政府购买服务获得的收入或政府资助、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经营性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对于慈善组织“受赠的财产及其增值”,《公益事业捐赠法》将其明确规定为社会公共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对于接受政府购买服务获得的收入或政府资助,从本质上讲来源于国家税收,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的“政府集中采购项目”以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慈善组织将接受更多的政府购买服务,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并与社会救助形成有效衔接,为困难群众和其它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保证慈善组织在执行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保护公众利益,慈善组织应对这些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做出说明,以接受社会监督。此外,慈善组织享受国家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政策优惠可以说是政府给予的补贴,也具有社会公共性。二是,慈善组织与捐赠人之间形成了契约关系,需要对捐赠人履行相应职责。对于我国公募慈善组织而言,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上的个人或团体自愿无偿捐赠。《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捐赠人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慈善组织与捐赠者之间存在契约关系,慈善组织需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按照捐赠协议或组织章程、募捐条款落实捐赠者意愿,使用好捐赠资金并对捐赠资金的使用予以说明。因此,《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受赠人应当向捐赠人公开接受捐赠情况和受赠财产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捐赠人监督。

(二)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的需要。一是,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竞争更加激烈。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公益慈善类组织将得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这首先体现在成立门槛降低方面,慈善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这一变动将直接催生更多的慈善组织,彻底打破原有的由几家大型慈善组织垄断慈善募捐市场的局面,进一步加大慈善组织在公开募捐方面的竞争。谁的账目更清晰可信、项目更打动人心,谁才能获得更多捐赠人的信赖与支持。二是,开展网络募捐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要求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慈善捐赠形势有较大变化,企业、慈善家参与慈善趋于理性,大额捐赠有所降低,来自公众、通过网络捐赠的小额捐款则在数量和金额方面逐年上升。通过网络筹集到的小额捐赠资金量开始成为衡量一个慈善组织筹募能力、管理能力乃至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要开展网络公开募捐,慈善组织必须依靠自身公信力和项目的品牌、执行程度来赢取捐赠者的信赖。这种信赖在很大程度就来自于信息公开。只有当公众看到自己捐赠的钱得到了合理、最大化使用,才会予以支持。可以说,信息公开是慈善组织提高筹募额、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慈善组织无论是单纯地期望提高筹款额还是想继而做好网络时代的组织转型和发展,如果不将信息公开做起来,那么即使有再新颖的筹募方式、再紧跟潮流的筹募平台,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慈善组织树立正面舆论形象的需要。随着我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公众以及各类媒体参与社会事务、进行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对于慈善组织而言,受到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更大。从2011年郭美美事件开始,不少慈善组织就因对负面新闻处理不当而备受舆论事件困扰,有一些甚至因此而受到重创。这种舆论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慈善组织信息不公开、公开不当或者说公开的内容不符合规范而引起的。如果日常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那么当舆论事件发生时,就会让公众和媒体首先对这个慈善组织产生不信任的假设,同时有可能从最开始的一件事情引发公众和媒体对第二件、第三件事情的关注,继而产生连锁反应,将原本较小事件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扩大。这个时候,慈善组织如果迫于舆论压力再进行一定信息公开的话,虽亡羊补牢,却也有些迟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慈善组织的日常信息公开工作已得到较高肯定,那么即使发生舆论事件,也会因为已有的较好信誉度和现成可供查看的、经得起公众和媒体拿放大镜研究的公开信息而形成缓冲带,避免因舆论事件的当头棒喝而突陷困境。这时慈善组织如果再具体针对当前的舆论事件做进一步的调查和说明,以一贯理性、公开的态度面对,就会处于相对有利的局面。对于慈善组织而言,良好的社会形象是用出色的业绩和真实的数据日积月累地树立起来的。如果要防范于未然,就要从平时做起,做到规范、准确、恰当的信息公开。

(四)政府监管以及行业自律、第三方评估的压力。一是政府监管的要求。以全国性公募慈善基金会为例,其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具体管理司局是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民间组织管理局有下列监督管理权:年度检查、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违反条例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其中年度检查是民间组织管理局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方式,《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应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接受年度检查。年检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工作列为检查指标之一。对于公募慈善基金会而言,如果年检不通过,则意味着将拿不到下一年度的免税资格。此外,每5年一次的社会组织评估,也将信息公开列为考核项目之一。根据在社会组织评估中获得的评估等级不同,慈善组织将在政府购买服务、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年检简化程序方面享受不同的待遇。二是,行业自律履行情况和第三方评估的结果也会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产生一定的压力。当前,我国关于慈善组织透明度的第三方评估,主要有:由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由基金会中心网运行的评估基金会透明度的中基透明指数;由深圳USDO自律吧开展的《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榜单》;由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发布的《中国公益慈善透明度观察报告2013-2014》等。这些机构的评估结果,由于其相对中立、客观和专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企业、资助型基金会以及其他捐赠方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和判断乃至支持力度,也将逐步成为政府购买服务、评选表彰的重要依据。

二、当前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遇到哪些障碍

(一)尚无明确、统一的政策法规,使得慈善组织无据可依,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涉及慈善信息公开的法律是《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规定“受赠人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有关行政法规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对以社团、基金会、民非三种形式存在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有所规定。此外《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捐赠信息公示工作的指导意见》《公益慈善捐赠信息公开指引》以及《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也有相关规定。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很多政策法规都有规定,但是对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要求不同;对于哪些应该公开、哪些不应该公开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在法律层面上还没有明确规定,缺乏规范性和强制性。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前面提到的民间组织管理局对社会组织的年检和评级,但由于对信息公开的考核比重过低,很难起到实质性的强制和推动作用。

(二)从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与公众的期望存在差距。一是,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期望,不仅停留在理性的财务数据、整体的年度报告层面,还希望对重大事项和具体运作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如重大事项的决策依据和过程,一定金额的非定向捐款,为什么要救助这个地区的灾民而非另外一个地区的;公众捐款的具体使用情况,有多少比例是用作工作经费,多少比例是到了受助人手里,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等等。这一点从当前的政策法规来看,有一些似乎已超过了必须要公开的信息范围。二是慈善组织公布的信息虽然非常全面,但是过于专业,让人看不懂。很多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时,认为将自己的年报、审计报告、捐赠人名单贴到官方网站上,就十分齐全、万事大吉了。但是这些公开的信息到底有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受众那里就很难说了。因为只有少数的专业人士才能对至关重要的审计报告、年度报告等材料有所了解,普通的公众往往难以理解,也就无法对一个慈善组织的运作情况作出判断。也就是说,同样的信息,由于表达方式不够简单易懂,仍然没有达到公众期望的效果。

(三)从信息公开的执行层面来看,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对于那些以一两个重点项目为主营业务的慈善组织而言,信息公开的内容相对集中、流程相对简单。但是对于一些涉及较多领域、拥有较多项目的慈善组织而言,信息公开则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一是全面、深度的信息公开需要各方面配合,要求各部门、合作方、受助方提供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各业务部门以及相关方的工作量,改变工作流程和习惯,特别是需要让以往各自为政、掌握在项目负责人或业务部门手里的信息放在阳光下让所有人知晓,会受到一定的阻力。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之初,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和信赖,单靠单个主管信息公开的部门去推动,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是有了制度,也执行不下去。二是较多的信息来源需要有完善的内部信息报送机制。如上所述,信息公开特别是业务活动信息,需要各个部门提供数据,最终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核后予以公开。这就需要搭建起一个信息传输和审核机制,使得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报送到信息公开的主管部门手里。此外还需要在绩效考核、工作纪律等方面建立起配套制度,奖优惩劣,充分调动起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三是透明的信息机制促使慈善组织必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慈善组织对外公开的信息,将放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公众乃至各领域专家予以审查。这就需要慈善组织从最开始的源头把好关,从决策、执行到后期的反馈,都严格遵守组织章程和各项规定。否则,将一些决策失误、运作不规范的信息公开,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四是专业的运作需要有相应的资源配套。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限制,一些慈善组织做好信息公开的能力不足。有的慈善组织缺少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信息公开;有的缺少一个能自主掌握的信息发布平台;有的因为其他工作繁重或能力不足,难以对信息作出整合、提取和加工,达到让公众了解和认可的效果。

三、慈善组织做好信息公开的几点建议

(一)要有强力的制度保障。一是,要赢得决策层的充分重视。如前所述,当前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外在压力虽有,但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在这种形势下,慈善组织需认清未来发展趋势,自我加压、自我突破。如果慈善组织的决策层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就已迈出了信息公开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决策层还没有这个意识,那就需要慈善组织负责信息公开的相关部门或员工从行业形势到自身发展、从社会舆论到捐赠者需求,有理有据地说明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二是,建立信息公开相关规章制度。在赢得决策层支持的基础上,应将加强信息公开工作上升到慈善组织章程、理事会决议等制度层面,以便让其成为一个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信息公开的内容、流程、责任分工等具体规定,优化内部管理程序和信息报送程序,并将信息公开工作履行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在一些慈善组织中,这种自己制定的公开办法如果得不到集体认可或强力推行,就形同虚设、难以付诸实施。只有做到一把手推行,上下达成共识,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将信息公开工作持续有效地推行下去。三是,全面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慈善组织要全面加强项目管理、资金使用、重大事项决策等工作,使各方面运作更加规范。如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需要健全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包括明确章程、理事会职责范围、程序等。只有自身的工作能经得起考验,慈善组织才敢将自己放在阳光下,接受整个社会全方位的监督。

(二)要有科学规范的信息公开标准。当前,我国针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来执行。慈善组织需要综合以上相关条例,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立自己的信息公开标准。我们认为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不是无底线、全面的公开,而应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两种。前者应是根据现有政策法规要求,每一个慈善组织都必须提供的。后者则是慈善组织出于公开募捐、树立社会形象等目的,根据自身情况而进一步细化和公开的。一是,最简单的办法是参照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对社会组织进行年检或者评估的标准。在实际年检工作中,民间组织管理局要求基金会对基本信息、机构建设情况、业务活动情况、财务会计报告、接受监督管理的情况、审计意见、监事意见、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情况等予以填报。这一份年检报告,其实已涵盖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且民政部指定《中国社会报》和《公益时报》为刊登在民政部登记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摘要的媒体。基金会应于年检结果公告之日起30日内,在指定媒体上公布。年度工作报告全文由民政部在中国社会组织网和中国基金会网上公布。也就是说,这份年检报告如果经过认真填写、严格审核并在指定媒体发布,那么基本的信息公开工作就已完成。二是,更深层次的办法是根据目前适用的信息公开相关规定来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这其中包括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民政部民间局对于基金会年检和评估的标准等。如果慈善组织对自己要求更高,可以在满足以上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国内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指标或者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标准,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更深入的信息公开,往往包括对组织自身理念的阐述、对接收捐款的具体使用去向、项目的运作过程和具体效果等,以提高捐赠人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三)要提高相关人员在信息公开工作方面的能力。一是,提高决策层的能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目的是让公众对本组织产生信赖和认同。这就需要将该组织领导层的理念、观点和运营思路,清晰地传达给公众;同时也需要从领导层的高度,对整个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工作做出部署,使每一个业务板块都尽可能参照相关指标,全方位地展示组织从决策到运作的思路和做法,展示最终实施的效果。二是,要提高各专业项目人员的能力。全面深入的信息公开工作对具体项目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有较高要求,这就需要对各项目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及时掌握信息、整理信息,并向负责信息公开的部门报送信息。目前有慈善组织将对具体项目信息公开的权限下放至项目管理人员,同时与财务拨款以及绩效考核相挂钩。如果项目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对项目的执行等相关情况进行公示,那么财务部门在下次拨款时不予拨付,以财务的方式促进信息公开工作。各专业项目人员需对这些信息公开的要求和流程有全面的掌握。三是,提高财务和宣传工作人员的能力。慈善组织要做到将关键信息有效传达到公众手中,就需要加强对信息的深度加工。也就是在提供原始材料以外,对一些专业的、关键的数据和信息做进一步的解释,以平实通俗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公众理解。那么就要求财务人员通过注解的方式,对审计报告等材料里面重要而晦涩难懂的信息做进一步的解释;将最核心的财务数据和信息挖掘出来,做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要求宣传工作人员对原有的信息公开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尽可能以图表、照片等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示;对信息公开的内容以发布会、宣传画、宣传片等各类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出去等等。

实务工作 篇12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运用

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利用工作资源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系列活动。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和范围是由工作任务的性质决定的。随着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 这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但增加了对他们在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方面的要求, 也提出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岗位能力, 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作情境中综合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要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工作, 必须帮助学生通过工作中的学习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那么要使学生学会工作就必须要求教师创造工作情境, 使学生了解工作过程, 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

而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刚要性描述。教学模式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具有示范引导功能, 对学生具有启发功能, 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诊断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还可以帮助预测预期的教学效果, 并且能发挥其系统改进功能随时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问题, 研究和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岗位实务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 教学内容设计

出纳岗位实务这门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 紧紧围绕出纳岗位的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岗位技能, 穿插岗位知识, 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机结合。因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课程应以出纳岗位的实际工作为依据, 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模块来进行学习。模块一“出纳岗位认知和基本技能”主要介绍出纳岗位基本情况及处于该岗位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让学生对出纳岗位有个清晰的定位。模块二“现金业务的办理”介绍现金存取、收支及清查等业务。模块三“银行存款业务的办理”介绍银行账户管理、银行存款清查及各种银行结算业务。模块四“出纳资料的保管与交接”介绍会计资料如何保管及如何办理工作交接等相关事宜。模块五“岗位综合模拟”要求学生完成出纳岗位综合模拟操作, 基本达到上岗要求。

(二) 教学单元设计

在具体到某一模块每一单元教学内容时, 应根据出纳岗位的各项业务为线索, 设置学习情境, 告知每个单元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教学准备,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 精心设计典型业务, 强化岗位技能, 注重业务操作流程, 突出岗位模拟, 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

如支票结算这一单元中, 以付款方向收款方签发转账支票这一任务为例, 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支票概念、支票种类、支票相关规定等, 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混沌一片, 学起来没兴趣, 最终导致学过就忘。而如果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签发支票这一过程中亲自操作亲自模拟, 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这一任务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两方, 分别是付款方和收款方。付款方操作过程如下:过程一, 付款方出纳签发转账支票;过程二, 出纳将签发好的支票从存根联与正联之间骑缝线裁开, 正联交给收款方办理转账, 存根联传递给制证人员编制付款凭证;过程三, 出纳根据审核无误的付款凭证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收款方操作过程如下:过程一, 收款方出纳审核收到的转账支票正联;过程二, 出纳在审核无误的转账支票正联背面加盖预留银行印鉴, 并做委托背书;过程三, 出纳填写银行进账单;过程四, 出纳去银行办理进账;过程五, 出纳收到开户银行签章后退回的进账单第三联收账通知, 并将其传递给制证人员编制收款凭证;过程六, 出纳根据审核无误的收款凭证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如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如在上例中, 首先由教师下达让学生签发转账支票这一任务, 就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 采用这一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完成这一任务中还采用了角色扮演法, 由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付款方和收款方的出纳、制证会计、银行工作人员等, 使学生身临其境,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力提高, 而且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能融于其中, 这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完成这一任务中, 应运用仿真的实训教学资料如支票、银行进账单、记账凭证、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印章等模拟真实的出纳业务, 这样使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 有利于岗位技能的掌握。另外教师在答疑解惑过程中,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视频播放,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快速理解和掌握。

注: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立项编号:JKT12270)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出纳岗位不仅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岗位, 而且也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岗位实务教学模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 而且也能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作过程,出纳岗位实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书艳, 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技术》课程设计, 北方经贸, 2009.06

[2]袁咏平, 高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探究, 财会通讯, 2010.31

上一篇:宣传运用下一篇:数学学习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