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务专业

2024-06-05

审计实务专业(精选9篇)

审计实务专业 篇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简称IIA) 制定的专业实务框架将大量的知识和指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全球范围内的内部审计人员和广大利益相关方提供了统一、权威的内部审计专业标准体系, 在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1月, IIA下属的一个特别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发布了重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简称IPPF) , 并指定重新组建的专业实务委员会 (Professional Practices Council, 简称PPC) , 负责协调IPPF的审核与发布工作。正如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所言, 新版IPPF体现出五大特色:清晰度增强、透明度提高、时效性提升、严谨与可信、与时俱进。

一、清晰度增强

新版IPPF的条文表述更为清晰、简练、精确。例如, 2004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 简称PPF) 使用“应当”一词代表强制性义务, 而新版IPPF使用“必须”一词要求无条件地遵循该项准则;使用“应当”一词表示某项准则预期得到遵循, 除非根据专业判断, 所涉及情形允许偏离《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简称《标准》) 的要求。2009年1月, IIA在发布IPPF的同时还发布了两个立场公告:“内部审计在审计活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Resourcing the Internal Activity) 和“内部审计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另外, 除了应用“词汇表”对《标准》所用术语的特定含义进行详细解释外, IPPF还增加了“释义”, 对《标准》中的术语和短语作出进一步阐释, 置于需要加以解释的相关《标准》条款之下。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标准》, 需要同时考虑相关阐释和释义。例如, 在有关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条款中, IPPF增加了相应的“释义”, 详细说明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含义、如何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可能损害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情况等等, 毫无疑问, 这些“释义”增强了IPPF的明晰性。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IPPF新增了“实务指南”, 侧重于在工具和技术的具体运用方面提供指引, 包括详细的流程、程序、方法和步骤, 例如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

二、透明度提高

IPPF的原则和理念是内部审计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也充分体现了作为国际公认的内部审计标准制定机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宗旨, 即通过提供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成果, 拓展内部审计知识, 提高全球内部审计专业水平, 加深人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因此, 新版IPPF突出强调了其范围的国际化和多样化, 在供广大内部审计人员使用的同时, 更注重方便更多的人理解和使用, 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 为了使对内部审计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重大的治理、风险或控制事项以及内部审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IPPF新增了“立场公告”, 表明IIA关于内部审计在特定事项中的角色及职责所持的立场或观点。另外, 为了促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 增加专业标准制定、复核及颁布过程的透明度和一贯性, IIA还在世界范围内公布草案, 征求公众意见, 并将反馈信息归类, 对备受关注的问题反复进行论证, 形成修订稿并再次征询意见,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与IIA交流意见, 并自由登陆IIA网站查询IPPF的更新与修订情况。2009年1月发布的IPPF就是经过多次咨询和论证而形成的。

三、时效性提升

为了适应全球内部审计职业的快速发展, 将IIA的权威指南以一种可以及时修订的方式整合起来, 使全球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能够对不断发展的市场作出反应, 以便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IIA指出:鉴于《标准》的审视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将《标准》的修订周期确定为三年。同时, IIA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 欢迎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广大利益相关方、政府机构、专业组织、高等院校师生等任何对内部审计感兴趣的人士对IPPF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以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反馈给IIA。同时,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登陆IIA网站 (www.theiia.org) , 通过“专业指南”栏目查询IPPF的更新与修订情况。当然, 并非每三年都需要修改《标准》, IIA此举旨在持续地对《标准》进行全面审核, 并视需要进行修订。

四、严谨与可信

如上文所述, 新版IPPF使用“必须”一词特指无条件的强制性要求, 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使用“应当”一词来表示期待相关要求得到遵守, 除非根据专业判断所涉情形允许偏离《标准》的要求。遵守“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是强制性义务, 其强制性质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得到确认, 它们是内部审计对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作出的客观确认之所以被信任的基础, 也体现了IPPF的严谨和可信。

《职业道德规范》以“诚信、客观、保密、胜任”为原则, 既适用于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个人, 也适用于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团体。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协会会员、IIA职业资格的获得者或申请者, 将根据协会的规章和制度予以评价和管理。在行为准则中没有提及的特殊行为, 如果其无法被接受或有损信誉, 协会会员、IIA资格获得者或申请者将接受纪律处罚。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是关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基本要求, 普遍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和个人。IIA要求内部审计师根据《标准》开展内部审计服务, 持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了增强利益相关方的信赖, IPPF制定了更为详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 强调将持续监督纳入管理内部审计活动的日常政策和实践, 进一步强化了持续的“内部评估”和独立的“外部评估”。只有在“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的结果证实内部审计活动遵循了《标准》时, 首席审计执行官才可以进行“遵循《标准》”的声明, 否则要在业务报告中披露未完全遵循《标准》的情况、未遵循《标准》的原因以及对业务及已报告结果的影响。

五、与时俱进

新版IPPF在反应当前内部审计实务的同时也为将来的扩展预留了空间, 新增的“实务指南”和“立场公告”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实务指南和立场公告作为强力推荐指南通过了IIA的认可, 由IIA国际技术委员会按照规定的流程制定, 流程中当然包括前文提到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 广大内部审计师更应通过积极参与指南的制定推动IPPF的持续发展。

另外, IIA还特别指出:纵览全球, 开展内部审计的环境千差万别。其从业人员既可以来自组织内部, 也可以来自组织外部, 其所在组织的宗旨、规模、复杂程度和组织架构各不相同, 此外, 所处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文化环境也是丰富多样,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各种不同环境下开展的具体内部审计实务。因此, 对IPPF的实施要根据内部审计履行职责的环境而定。对IPPF所包含信息的解读不应与当地适用的法律、法规冲突, 如果发生IPPF的要求与当地法律、法规冲突的情况, 建议内部审计师联系IIA或法律顾问寻求进一步的指导。这一表述为不同组织的内部审计人员因地制宜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各国内部审计准则合理一致, 逐步趋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IPPF一直尽力保持与当前其他国际标准或要求的一致性, 为此, IIA强调:若在适用《标准》的同时, 也适用了其他权威机构发布的准则, 则内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部门也可在其报告中提及这些准则的运用情况。如果《标准》与其他权威机构发布的准则存在不一致, 内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遵守《标准》。但是, 在其他权威机构的规定更为严格的情况下, 也可遵守该权威机构的准则。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在实务公告1210A1-1《获取外部服务提供者为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支持或补充》中, 有关外部服务提供者的定义、需要利用外部服务提供者的情况、对外部服务提供者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价等方面的规定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审计准则》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 Auditing, 简称ISA) 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审计实务专业 篇2

A.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正确

B.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错误,应为400万元

C.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错误,应为600万元

D.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错误,应为280万元对未入账的长期借款进行审查,无效的审计程序是:

A.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债务说明书,了解举债业务

B.对利息费用实施分析

C.编制长期借款明细表并与总账核对

D.查阅企业管理部门的会议记录、文件资料,了解与举债相关的信息审计人员在审查托管证券是否真实存在时.应采取的主要审计程序是:

A.审阅投资明细账

B.向代管机构函证

C.检查被审计单位股票和债券登记簿

D.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审计人员为了证实对外投资的存在性与所有权,应实施的审计程序是:

A.查阅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明细账

B.查阅投资收益的入账凭证

C.查阅对外投资的实物证明,如股权登记证、债券或出资证明

D.查阅关于对外投资决策的会议记录审查企业长期借款,发现其中一部分将在一年内到期。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将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在报表中列示为:

A.或有负债

B.长期负债

C.流动负债

D.流动资产下列程序中不属于借款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的是:

A.索取借款的授权批准文件,检查批准的权限是否恰当、手续是否齐全

B.观察借款业务的职责分工,并将职责分工的有关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C.抽取借款明细账的部分会计记录,按原始凭证到明细账再到总账的顺序核对有关会计处理过程,以判断其是否合规

D.计算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在各个月份的平均余额,选取适用的利率匡算利息支出总额,并与财务费用等项目的相关记录核对审查对外投资时,应测试其内部控制环节。以下符合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要求的做法是:

A.长期投资一般由财会部门出纳员负责,并履行监督控制职责

B.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作价,主要由负责投资审批的企业领导负责

C.实物投资的资产价值评估、作价与投资审批工作分离

D.股票与债券投资由记账人员负责为确定“长期借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进行函证。函证的对象应当是:

A.B公司的律师

B.金融监管机关

C.银行或其他有关债权人

D.公司的主要股东在确定被审计单位收到外币出资,根据有关制度规定,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时应采用:

A.合同约定的汇率

B.收到出资时的市场汇率

C.出资当月一日的市场汇率

论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篇3

一、审计风险准则的优点

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 中注协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 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 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 完善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准则存在一些优点。首先, 它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 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第二, 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 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第三, 它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 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第四, 它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二、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一) 重新诠释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重大错报风险是独立于审计师的审计而独立存在的。审计师可以评估其水平高低。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审计师的审计活动得以降低。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个层次的风险。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源于控制环境薄弱而导致的对会计报表整体 (包括各种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 产生的广泛影响。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各种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直接相关。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评估。准则中不再分别指明固有风险或者控制风险, 而是直接称为重大错报风险。

在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应根据职业判断识别重大风险。根据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测试的结果将会印证或者调整风险评估的结果。风险评估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的。

(二) 了解客户及其环境的质量和深度得到重大提升

审计风险准则规定了客户及其环境的具体因素, 这些都是审计人员必须了解的。审计人员为了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询问管理层和财务负责人获取大量信息, 还要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采购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等其他人员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不同的信息。充分的了解是有效审计的基础, 因为这些都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哪里可能发生。此外, 了解客户及环境, 有助于辅助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作出关于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估审计证据。

准则规定, 应该在审计项目小组内讨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应该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讨论的目标、内容、人员、时间和方式, 应记录讨论的情况。这种讨论有助于审计师之间分享审计经验, 有助于识别和警惕可能发生重大错报的迹象并做进一步的跟踪。

对客户及其环境的了解, 都因为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的规定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在支持证据的情况下, 直接将风险评估为最大化是不允许的。因此无论是将风险评估为什么水平, 都需要建立在对客户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此外, 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 审计人员应识别需要做特殊审计考虑的重大审计风险, 以及单独的实质性程序无法降低审计风险到可接受水平的风险。

(三) 对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给予了更高的重视

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 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将在客户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中做讨论, 因为其目的是识别并回应实现客户目标的风险。如果审计人员识别出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而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没有识别出来, 审计人员应该考虑为什么客户的风险识别程序没有识别出来, 以及该程序对环境是否是适当的。

(四) 改善了评估风险和对应审计程序之间的联系

审计人员应该针对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结果, 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对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应该采取总体应对措施, 包括在项目组强调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或者利用专家的工作、进行更多的督导、实施管理当局不可预见的审计程序和对于原来拟定的审计程序做总体修订等。

对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应设计和实施决定进一步审计程序, 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以清晰的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联系。此外, 对于前任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依赖性也更加清晰和加强了。

对重大风险, 审计人员应该执行应对重大风险的实质性测试。实质性程序包括单独做详细测试, 或者详细测试和其他实质性分析程序一起做。如果审计人员计划依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来化解重大风险, 审计人员应该通过在当期执行控制测试来获得关于这些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全部证据, 即使这些控制被认为在前期审计时是运行有效的, 审计人员也应该决定这些控制没有在当期发生变化。

对披露的测试给予更高的强调。与列报披露有关的认定已经被提升到包括具体考虑其披露的完整性和使用者的可理解性。此外, 在所有的审计风险准则中都使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或者披露”来提醒审计人员考虑错报如何直接发生在披露环节。

(五) 鼓励内部控制的测试

审计风险准则鼓励内部控制测试, 以降低最大风险水平。此外, 审计人员应了解内部控制, 如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 (包括对重大风险的相关控制程序) , 并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 增加对内部控制了解的特殊准则, 鼓励内部控制的测试。

对控制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时, 应考虑在不同时间控制是否得到一贯的执行。如果测试是在期中做的, 审计师应该执行补充程序, 以确保获得控制在剩余期间是否有能够效运行的额外审计证据。

如果审计人员以当期执行的审计程序为基础, 决定依赖上次测试以来没有发生变化的控制, 那么, 审计人员应该至少每三年执行一次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测试。

(六) 极大地扩展了记录要求

记录在促进审计人员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记录可以说明审计人员已经遵循了审计准则的要求。此外, 记录在认定审计责任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准则要求审计人员记录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风险评估结果, 包括所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 所执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审计程序与认定层次的风险评估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

(七) 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所谓职业怀疑态度, 是指审计师以质疑的态度, 对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做批判性的评价, 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导致对文件或者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惕。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极端重要性, 要求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的过程中, 始终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 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况。例如在审计计划和执行的过程中, 审计师既不能假定管理当局不诚实, 也不能假定其完全诚实。

总之, 在大部分情况下, 实施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将导致审计小组的审计工作增加, 特别是对于新的业务和首次续约业务。获得的好处是更加有效的审计, 这是更好的审计风险评估以及改善了应对审计风险的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的结果。审计程序和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的联系将导致对较大错报风险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将导致审计方法的改变或者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改变。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 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相应的, 审计实务也在不断的变化, 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日益增加, 迫切要求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定期评估准则的适当性, 使其能够对审计实务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指导。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实务,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红英, 张锋.审计风险准则分析[J].财会通讯, 2008 (01) .

[2]丁红燕.试析审计风险准则及其变化, [J].会计之友, 2006 (08) .

[3]陈毓圭.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M].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 (04) .

[4]王大力, 崔荣春.会计业呼唤审计风险准则.[N].中国税务报, 2005-9-12-007.

[5]陈涵.防范审计风险要有利剑.[N].中国税务报, 2005-9-9-001.

审计实务专业 篇4

1.下列不属于审计质量控制客体的是()

A.审计的全过程,从计划到实施,到最终发表意见

B.专门审计组织和人员

C.审计组织内部各项管理

D.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控制

【答案】B

【解析】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是审计组织和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审计的全过程,从计划到实施,到最终发表意见,签发审计报告的全部工作,也包括审计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如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管理,审计人员聘用、培训、晋升管理等。其重点是对审计的整个过程、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控制。可见ACD都包括在范围之内。

2.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它依靠的控制标准是()

A.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标准

B.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

C.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D.审计人员质量控制标准

【答案】C

【解析】审计质量控制是有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依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

3.下列关于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审计人员应按有关规定接受继续教育

B.审计人员应以服务成果的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

C.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争揽业务

D.审计人员可以个人名义承接业务

【答案】A

【解析】BCD违反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4.独立性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其中,实质上独立是指()

A.在行为和态度上

B.在思想和态度上

C.在行为和精神状态上

D.在思想和精神状态上

【答案】D

【解析】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思维上和精神状态上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来表达审计意见。

5.下列关于社会审计人员对委托单位责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审计人员应当按时按质完成审计任务,遵守各项约定

B.审计人员对于职业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和情况,应当严格保密

C.审计人员可以以服务成果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

D.审计人员在得到委托单位的书面允许或法律、法规要求公布者的情况下,可以将zi料泄露给他人

【答案】C

【解析】对于C项,应当是审计人员不可以以服务成果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应当以工作量大小和专业程度高低作为主要依据。

6.下列有关审计目标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结果

B.审计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相同的C.审计目标体系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D.审计总目标由审计具体目标组成【答案】C

【解析】审计目标体系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

7.针对审计项目具体内容确定的审计目的、并对总体审计目标予以细化的是()

A.专门审计目标

B.特殊审计目标

C.具体审计目标

D.一般审计目标

【答案】C

【解析】审计目标通常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是指实施审计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审计项目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

8.下列关于审计目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C.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证据

D.审计目标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

【答案】D

【解析】选项D的错误在于审计目标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审计目的才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

9.检查财务报表中数字及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可以实现的审计具体目标是()

A.估价

B.截止期

C.披露

D.机械准确性

【答案】D

【解析】机械准确性是检查财务报表中数字及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10.对审计目标的确定有最直接影响的是()

A.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要求

B.审计环境

C.审计目的D.审计对象

【答案】C

审计实务专业 篇5

由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并且环境审计起步晚,在理论框架、实践模式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在环境审计实务方面,我国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Mary F.Evans(2011)的研究讨论了环境审计对于企业遵守相关规定的长期性效果。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严伟(2013)提出资源环境审计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做好资源环境审计除了运用常规的合规性审计、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方法,还需结合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多样性的专业方法,同时引进环保类等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顾正娣(2012)认为,我国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仍有法律依据不明确、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过于单一、专业人员匮乏、统一组织协调不够等问题。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应构建适合于我国的新型审计模式。吕慧萍(2013)指出,为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在立法时应系统设计环境审计计划,科学设计环境审计目标,加强源头防治,切实履行环境审计的监督职责并实现其“免疫系统”的功能。沙珍珍等人(2013)从环境审计目标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环境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刘旸(2013)提出,环境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监督和控制,其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以政府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制度。栾春玉(2013)研究发现,在建立健全环境审计体系的基础上,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环境审计模式,以期发挥环境审计的服务职能,促进环境审计整体发展。徐建芳(2013)则指出,我国应增强对资源环境政策的关注,同时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努力扩大资源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审计问责制。

还有些学者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环境审计情况。袁广达(2012)关注了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环境审计中的角色,预见性地提出上市公司应承担环境责任,而注册会计师的环境审计鉴证业务则会成为由此催生的新业务。朱月萍(2013)则创新性地提出应建立环境审计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上市公司积极进行环境审计。

综上,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了环境审计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在相关领域的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上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框架方面。因此,基于审计公告信息视角整理分析环境审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是一种提高环境审计实务效率和效果的捷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审计公告看我国环境审计的特点

自2003年12月审计署发布第一号审计公告至2014年5月,审计署共发布179份审计公告。根据笔者对审计公告内容的统计,与环境审计有关的共有25份,涉及城市环境审计(如垃圾处理、供水供热等)、江河湖海水域污染保护、大型工程环境影响、农牧地区环境整治和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几个方面,约占审计公告总数量的13.97%,并且自2006年之后年均都在3份以上。审计公告具体内容见表1。

通过对表1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的环境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 环境审计的形式多数是与其他审计相结合。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指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各个方面,它包括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所处区域的基本环境保护和管理情况、相关管制资金的融资渠道和支出情况等。审计署审计公告中环境审计相关项目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对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进行整理发现,在所有涉及环境审计的审计公告中,资金审计类审计项目有6个,占24%;项目审计类审计项目有5个,占25%;工程审计类审计项目有6个,占24%;灾后重建审计类审计项目有3个,占12%;专项的环境审计有6个,占2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审计中,专项的环境审计仅仅占约四分之一,且集中在2009年、2010年、2011年这三年间,而更多的环境审计则是嵌入在对资金、工程、项目等的审计调查之中。

2. 环境审计项目的确定依据较为模糊。本文对前述25个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审计公告中审计依据的描述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各个审计项目的审计依据不尽相同,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到,有18个与环境审计相关审计项目根据《审计法》的规定进行立项,占总数的72%;有1个项目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和国务院的部署进行审计立项;有2个项目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安排意见》等进行审计立项;另有4个审计项目的审计公告中没有交代审计项目的立项依据,占总数的16%。由此可以看出,在实务中,我国缺乏与环境审计项目相关的审计评价依据,顶层文件的模糊和滞后制约了环境审计的发展和实施。

3. 环境审计相关审计公告的形式和内容并不固定。对环境审计相关审计公告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环境审计相关审计公告的形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审计公告的格式并不固定,随着不同审计项目的特点可以自由组合,且在较特殊的审计项目中加入特定情况下的内容。如2006年第2号审计公告,由于青藏铁路项目的特殊性,审计公告单独对其审计调查评价依据进行了介绍。

从内容上来看,环境审计重点关注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二是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制度的科学性、健全性及执行的有效性;三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履行服务、管理、监督责任及实施各项管理措施的情况及其成效;四是资源环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运营及其效益情况。

(1)资金审计类。关于资金审计类环境审计的基本情况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具体情况见表4。在审计公告中,明确交代了每一个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的来源,绝大多数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性专项资金为主,也包括国内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通过该表我们可以看到,在资金审计类环境审计中,审计内容其实不仅仅包含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还包括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建成项目的实际效果、工程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甚至是相关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

实际上单独对资金进行审计是毫无意义的,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直接与上述其他问题紧密相关。单独审计资金无法看到问题的本质,也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造成审计失败。

(2)项目审计类。项目审计类的审计公告一共有5个,都包括项目的资金投入、项目数量列示、项目成果概括等内容,并大致介绍一些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成运营效果。在审计问题部分,常常涉及以下几个问题: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成运营效果、项目资金违规情况。以项目建设的过程为主线进行审计,整体上比较全面和完整。项目的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价值,项目建设中和建成运营后的管理状况对生态环境和资金流动的影响亦不可小觑,对它们的审计对于环境审计起铺垫作用。

(3)工程审计、灾后重建类。在工程审计类和灾后重建审计类的审计公告中,往往只有部分问题涉及环境审计。对这些相关的审计公告进行整理后发现,在工程审计类的审计报告中,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噪声、施工废料、垃圾污水、过度砍伐、水土流失等,我们的审计报告中都对其管治情况进行了介绍。对于长江三峡工程,审计报告中还介绍了移民的生活环境状况,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工程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后重建审计中,主要关注重建项目的环境评价通过情况,以及是否按照要求建设环保设施情况。

(4)单独环境审计。从专门的单独环境审计公告中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治理污染、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不够完善,一个区域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建设直接指导和影响着该区域内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进行审计时对这个方面的关注,为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环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环保相关制度不完善、措施的落实不完全、监管不到位,资金的申请、下拨、使用、管理等存在问题。

此外,在所有的审计公告中,都对其后续整改措施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尤其是2011年第38号公告用一整篇的篇幅对2011年第11号公告的整改情况进行了报告,以此可见我国环境审计的延续性。它包括违规资金的追回,不科学分配资金的再分配,承担刑事责任的相关人员的查处,违规项目手续的补办,对项目不合理计划的修正,或者是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对这些整改措施的关注可以敦促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快速解决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企业的发展隐患,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铺好路。审计公告也可以结合已知的整改成效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三、我国环境审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环境审计相关公告,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实务中存在的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环境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善,审计依据不明确。虽然环境审计的开展促进了各地区环境审计法律规章制度的健全,但毕竟它只是查漏补缺、不成体系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建设和完善。通过这种方式来最高效地提高我国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整体水平,最大化降低环保成本,让广大群众受益。目前我国法律和制度对环境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规定得较模糊,对具体问题的责任归属也不甚明了,这无疑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障碍和增加了附加成本,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解决问题时也滋生很多复杂状况,不利于环境审计的价值体现。

2. 审计切入时点上缺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审计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穿插少数事中审计,而这种状况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事后审计不易发现环境保护项目在设计规划、申请报批时发生的错误,更无法将损失遏制在源头,并易造成数额巨大、不可挽回的资金亏失。同时,事中审计的缺乏也增加了过程控制的难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增加了项目资金不必要流失的风险。

3. 审计评价方法上缺少对一线人员的调查访问。审计公告中对审计项目的评价多关注其目标能效,而甚少调查评估区域内一线群众的直观感受。这一缺乏不利于评价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项目辐射区域的群众才是项目的最终受益者,询问他们的切身体会必然有利于准确鉴定项目的成败。鉴证和评价过程中,多采用经过整合处理的数据,这样做虽然可以大体上维持审计活动的进行,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

4. 审计方式上缺少绩效考查。在环境审计的审计公告中,鲜有绩效审计的方式出现,多以合法合规性审计为主。但是在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中,大部分资金的来源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资金的高效使用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而绩效考核对评价项目管理效率及资金利用效率有着关键作用。缺少绩效考核,不利于敦促项目单位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在上述审计公告中,我们仅可以看到2009年第13号审计公告“三湖三河”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是重点关注了绩效考查。其审计结果涉及了政策措施、工作落实和资金管理,较完整地总结出了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仅此一个公告涉及绩效审计,数量实在太少。

四、对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的建议

1. 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法律的制定要明确岗位责任归属,尽量具体地将事物明确到组织和个人,如此便增加了项目单位违规的风险,为项目的高效建设提供多一重保障。制度的制定也应清晰化、流程化,用以规范目前混杂无章的环境审计范围和审计过程。制度越明确,越健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目标性越强,效果越显著。

健全体制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整体环境审计水平的基石,需要相关部门内专业人员的齐心协力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强从深度和广度双方面的针对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在理论完善的同时落实在法律和制度的制定上。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环境审计法律规章体系建设、项目流程管理、具体行业审计技术的方式方法,结合国情探索符合我国特殊环境的新路子。在制定规则时既要考虑整体规范性又必须兼顾地方的特殊性,包括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信息化状况等,灵活而不失原则。环境审计法律规章的制定还要全面考虑涉猎行业部门种类的多样性,并对每个行业明确标准,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标准的制定范围和限定力度,努力做到全面和科学。

2. 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将损失最小化。同时,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能够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服务和指导职能,辅助项目单位的建设全过程做到规范和有序。此外,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也可增强项目单位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环境保护项目与其集体组织和个人的长远经济利益和长久生存大计的密切关联,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要想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就需要增加一个审计团队,审计方案也需要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进行跟踪审计。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来决定,尽量做到岗位职责分明,提高工作质量。但我们不得不考虑由于跟踪审计而带来的环境保护成本的增加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制度的约束和企业自身需求来综合考量。

3. 增加对基层和一线人员的调查访问。项目辐射区域的群众才是项目的最终受益者,询问他们的切身体会有助于准确鉴定项目的成败。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捕捉到审计人员无法预知和感受的影响。调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网上投票、设置意见箱、选取有代表性的人员开座谈会等。尽量缩减信息传递层级和传递时间,提高信息准确度和传递效率,确保大多数建设性的意见和真实的感受能够得到利用。如此一来,整改措施和审计建议必将更加有针对性,更贴近民意。例如,在审计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移民专项资金时,若能够选择性地深入移民家庭进行调查,则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在环境审计方法和流程上,国家应制定不同项目的不同硬性审计过程来使环境审计在整体上做到规范有效。

4. 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型。环境审计向绩效审计方向转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趋势。绩效审计可以准确评价项目或措施的具体落实工作,一定程度上监督了项目单位的工作进度和各个方面的管理控制,为进一步确保环境保护项目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绩效审计对审计团队建设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相较于之前的审计方式更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不能急于求成。环境审计的转型需要全体审计组织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一步一步踏上新的台阶。

5. 政府审计机关应发挥环境审计的带头作用。在全国范围内,环境审计都处于起步阶段,以政府审计机关环境审计为主,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应在这方面起到领导带头作用。在环境审计的各个方面为企事业单位作出表率,并在审计公告等大家易获取的信息渠道中体现出来,做到审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和及时。另外,在审计公告中表明环境审计的积极意义和对被审计地区带来的正面影响,以此刷新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审计的更高层次认识。

参考文献

Mary F.Evans.Do environmental audits improve long-term compliance?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in Michigan[J].Original Article,2011(40).

严伟.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研究综述[J].财经视线,2013(18).

顾正娣.深化环境审计推进江河湖泊综合治理[J].学术论坛,2012(10).

张永祥.推进审计转型升级服务全面深化改革[J].审计月刊,2014(7).

栾春玉.环境审计的框架重塑和演进方向分析[J].商业时代,2013(17).

易晓,金正杰,马晓强.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资金绩效审计案例探析[J].审计月刊,2014(6).

袁广达.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鉴证地位的理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

审计实务专业 篇6

一、风险审计

依据当前我国会计审计行业的现状,结合国际上审计标准规范的最新发展情况,我国会计师注册协会对于审计准则当中所涉及的风险审计内容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为依据,将风险审计准则作为核心,逐步改进会计风险审计准则。风险审计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异性。第一,能够有效减少发生审计失误的可能性,提高社会民众对于会计审计从业人员的支持。第二,能够有效地确保会计审计程序当中的识别、评估以及发生重大失误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给予其最为严苛的审计要求。第三,能够有效地保证会计审计的责任得到落实,从而使风险审计的质量得到必要的保障。第四,能够有效地确保注册会计师不断加强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而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准。

二、风险审计对企业审计实务的影响

(一)重新解释了审计风险

风险审计的标准规定,风险审计应当由严重的错误报表风险与检查风险构成。严重的审计风险是区别于审计工作而单独发生的,能够评价审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检查性的审计风险则可由审计师开展审计工作而显著减少。发生严重的错误报表风险其大致包含基础报表与更深层次的认定两方面的风险。报表层面出现严重的错误报表风险通常是因为对控制环节的把控不足所导致的,从而对于整体的会计报表造成深远持久的影响。认定层面所出现的严重错误报表风险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对于企业固有资产风险审计与控制风险审计。对于严重的错误报表风险开展评估估测其大致可包含对于固有资产的风险审计与控制风险的共同估测。在会计审计的标准要求当中将固有资产的风险审计同控制风险共同称之为严重的错误报表风险。

在甄别严重的错误报表风险过程当中,应当依据相应的职业判断进行甄别。依据其所预测估计的严重错误报表风险规划内容来开展更深层次的会计审计内容,其主要包含了对于控制结果的测试与相应实质性的内容测试等。其所得到的结果性内容便会验证亦或是调节风险审计的预估状况。风险性的审计估测应当始终穿插于企业审计实务的整体过程当中。

(二)加强对客户及其环境了解的质量与深度

风险审计的标准规范确定了审计客户以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具体状况等条件要素,对于此类内容要求相应的风险审计者应当予以确切的掌握。相应的审计人员要确保对其审计客户及其所处市场环境的准确掌握,必须在风险审计的整个开展过程中实施相应的风险估测程序,对此相关的审计人员一方面要通过询问的方式,咨询其具体的企业采购者、生产者与销售者等相关的财务审计的人员,从而使其能够充分地掌握相应的审计数据,这样能够极大地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于严重错误报表风险发生的准确判断。同时,掌握客户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能够帮助会计审计人员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并且能够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预评估。

会计审计的标准与规范要求,应当于审计内容的评估预测小组当中探讨关于财务报表当中所出现严重失误的可能性,采用准确的会计统计数据来选取适当的会计讨论内容、人员及目的等,对于小组内部的讨论情况应当做相应的记录。此种讨论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间互相总结工作经验,探讨新的风险审计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风险审计的质量和标准,能够更加有效地甄别其可能产生的严重错误报表情况,并在第一时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客户的审计信息及其经营市场环境的了解,由于更为详细的规范要求而变得更加易于操作、实施。如若不具备相应的证据性内容支持,而将风险性的评估做以最大化的处理应当严格禁止。不论将风险审计评估估测为何种水平,均需将其建立在对客户及其市场经营环境的足够了解及掌握上。即为,相应的会计审计人员在未能清楚掌握客户的实际状况及其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的情形下,要严格禁止将客户发生严重错误报表的风险确立为最大,并进而采取实质性的测试措施。另外,身为风险性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审计人员应当加强对特殊性审计风险的严重风险评估,并且对于独立性质的实质审计程序将其风险审计缩减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三)重视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

客户的风险性评估预测程序,作为企业审计实务当中的内部控制内容之一,其重点将于客户所需要进行风险审计的战略、目标等相关的日常经营当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探讨,这是由于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客户的目标风险进行甄别,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如若审计者甄别出有可能会引发客户财务报表出现严重错误上报的风险,但是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却未能有效地甄别检测出来,相关的审计人员同时也应当分析其为何没有被风险评估程序所检测出来,同时此项程序对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否适用等。

(四)加强评估风险与审计程序的联系

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对于其所估测的,可能会出现严重错误报表的风险结果,明确相应的整体应对策略,采取适当的内容设计并采取更深层次的审计设计,从而致使风险审计的风险性能够降至最低。

上报的财务报表出现严重错误时,应当采用整体性的应对策略,其中包含了在风险审计的整体小组人员当中要从始至终突出职业怀疑态度,任用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或邀请相关的专家给予相应的监督、指导,对于审计管理当局无法预估的审计程序以及其原本的审计程序采取整体性的修改、订正等。

对于在认定层级当中所出现的严重错误报表风险,应当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实行更深层次的审计程序,其中主要包含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等相关内容,从而通过清楚明了的财务报表认定层级,实现对严重错误报表风险的控制。另外,原本的审计数据内容的了解程度也有了极大的增强。

对于严重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针对严重风险的实质性测试。其测试的程序主要包含了独立测试,抑或是详细测试同相应的实质性程序测试同时进行。如若相关的审计人员希望通过对程序运行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对于严重风险的解决,便需要相关的审计人员于同期实施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关于此类控制运行的有效数据,即便上述控制行为发生于前期审计当中且实施运行有效,相应的审计人员也应当对于此类控制行为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于同期并未产生任何改变。

对于所采取的测试内容加强重视。审计人员应当对于其所进行测试的内容数据,在进行披露的过程中确保其完整性并同时能够易于数据使用人员的理解。同时,在所实行的企业风险审计标准规范当中均应当采取“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或者披露”的方式来给予审计人员以提示,使其能够思考将错误报表的产生如何控制在披露环节当中。

(五)鼓励开展内部控制测试

风险审计的标准和规范鼓励开展内部控制测试,其能够实现将最严重的风险显著降低。另外,相关的审计人员还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例如,对于内部控制的设计实行评价,从而来确保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在此类状况之下,加强对于内部控制当中具体标准规范的掌握,以促进对于内部控制测试的实施。

要开展控制测试的情形主要包含审计人员需要借助于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来转变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与范围,亦或是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采用独立的实质性测试,其所得到的数据内容无法使审计风险降低至所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因而就必须要取得有效性的控制数据。

对于控制运行开展有效性的测试之时,应当思考于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风险控制,其能够获得一致的落实。如若所开展的有效性测试内容于审计中期进行,审计人员便需要采取相应的补充程序予以实施,从而保证其所能够取得的控制于剩余时间当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对于额外审计证据的落实。

如若相应的审计人员在同期实施的过程当中将审计程序作为基础性内容,并且对于前一次的测试结果未能采取调整控制策略,则需要至少每间隔三年进行一次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测试。

(六)加强了对记录要求的扩展

风险审计记录能够加强对于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记录能够表明审计人员切实履行了相关的审计标准规范要求。另外,风险审计记录对于审计责任的划分、确定也起着十分关键的意义。风险审计的标准规范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报表层级与认定层级的风险估测记录工作。例如,小组当中的组内讨论筹划等情况,其中包括了所采用的整体应对策略等内容,对于所实施的更深层次的审计程序的性质与时间和范围等内容,均有了明显的确定,促使审计程序同认定层级间的风险评估内容与结果当中的关系及其开展审计程序实现扩展增强。

(七)强调对职业保持怀疑态度

新型的审计风险标准规范,重点突出了职业怀疑态度的重要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计划与实施过程当中,要时刻确保其职业怀疑的态度,将有可能会引发的会计财务报表出现严重错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予以充足的考虑及核查。此处所提出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指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怀疑态度,对于其所取得的审计数据的可靠性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评价,并进而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互相矛盾性内容,及其当中有可能会致使对于所审计的文件内容出现真实性的质疑内容保持警惕。

三、结语

在企业的审计实务中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而运用风险审计能够较为有效地改进企业的审计实务效果,促进企业内部的审计发展。运用风险审计对于企业的审计实务必然会产生诸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重新解释了审计风险;重视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加强评估风险与审计程序的联系;鼓励开展内部控制测试;加强了对记录要求的扩展;强调对职业保持怀疑态度等相关方面。

参考文献

[1]秦霖.基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控制理论研究[J].财会学习,2015(14).

[2]严智群.IPO审计的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

审计实务专业 篇7

缺陷一:理论中, 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是进行控制测试的前提条件, 但是实务之中不可能凭借被审计单位人员口头表述就认可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 而是把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和控制测试作为一个步骤同时来完成的, 在了解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的同时进行了控制测试。因此, 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和控制测试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审计程序。

缺陷二:理论中, 了解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分为内部控制是否存在、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执行、执行的有效性共四个方面, 由于层次较多, 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量化, 更多的是凭借执业经验进行职业判断, 基于此, 了解和测试的结果具有主观性。因此, 有必要对内部控制的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重新组合。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二维模型分析

(一)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的二维模型分析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包括内部控制是否存在 (存在多少) 、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 根据二维组合分析 (见图1) 。

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的衡量标准:与企业财务系统相对应的一些列内部控制, 均应设置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已经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 即可知内部控制存在数量的多少。

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看内部控制的设计结构是否可以达到牵制管理的作用, 如果可以, 那么认为合理, 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所有内部控制制度相比, 即可知内部控制设计整体是否合理。

(二) 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二维模型分析

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包括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根据二维组合分析可以分为如下组合 (见下页图2) 。

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的衡量标准:在实践中运用了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所有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 即可知内部控制得到执行的多少。

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即审计实务中通常进行的控制测试。

(三) 内部控制审计的二维模型分析

通过重新组合, 内控是否存在、内控设计是否合理, 都体现了内控的完善与否, 因此整合划分为内控完善程度。而内控是否得到执行、内控执行的有效性, 都体现了内控执行力度的大小, 因此整合为内控执行力度。重新划分的维度分为了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和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每一个维度必然有不同的水平, 根据上述分析将其设置为三个水平:高、中、低。一共有9个二维组合 (见图3) 。

1. 贫乏型。

内控完善程度低、内控执行力度低, 这种内控的整体可信赖程度很低, 可以称之为贫乏型。

2. 完善偏执型。

内控完善程度中、内控执行力度低, 偏执于内控制度建设, 这种内控在完善程度上可能下了一定功夫, 但是在执行上仍然非常不到位, 可以称之为完善偏执型。

3. 执行偏执型。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低、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中, 偏执于内部控制执行, 这种内部控制制度虽然不十分完善, 但是对于已有的内部控制执行良好, 可以称之为执行偏执型。

4. 极端完善偏执型。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低, 极端偏执于内部控制完善程度, 这种内部控制制度看起来设置了大量完美的制度政策, 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得到执行, 或者仅得到了较差的执行, 可以称之为极端完善偏执型。

5. 极端执行偏执型。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低、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高, 极端偏执于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这种内部控制制度看起来执行力度非常大, 但仅仅是对已有的部分政策执行到位, 而对于尚未完善的其他很多应该具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有效把控, 可以称之为极端执行偏执型。

6. 中度平衡型。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中、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中,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比较均衡, 可以称之为中度平衡型。

7. 执行微瑕型。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中, 这种内部控制制度除了执行力度方面中等外, 完善程度很高, 因此接近于内部控制完美的程度, 可以称之为执行微瑕型。

8. 完善微瑕型。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中、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高, 这种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完善程度中等, 但是对于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 执行力度高, 可以称之为完善微瑕型。

9. 高度平衡型。

内部控制完善程度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高, 这种内部控制不论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是执行力度都高, 可以称之为高度平衡型。比如阿里巴巴、腾讯、中粮、华为等企业就是很好的案例,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这些企业已经成为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 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执行力度都发展到了高水平。

通过不同的组合情况, 对内控的制度建设完善方面、执行力度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分类、量化, 建立内部控制二维模型, 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评价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实质性程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

成本与费用审计实务举例 篇8

关键词:成本费用,审计,所得税调整

一、直接生产费用审计实务举例

例1:审计人员在审阅企业生产成本报表时发现, 从2009年5月份开始产品成本有较明显的提高。再进一步查阅生产成本明细账, 发现燃料和动力费的增加是造成产品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审计人员一方面审阅总账, 发现企业长期借款增加, 并且“在建工程”账户借方余额增大, 因此肯定企业有新工程上马。另一方面查阅银行存款日记账, 得知电费多了将近一倍, 进一步审查“在建工程”明细账, 发现新上自营建造生产车间工程成本中没有电费一项。审阅外购动力分配表发现, 增加的电费全部记入了“燃料和动力费”项目中。

经分析, 企业在生产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生产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 说明企业很有可能存在虚列、多列生产成本的行为。对此, 可以审查生产成本明细账, 将成本的各明细账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该例就是在分析生产成本明细账时发现燃料和动力费提高幅度过大, 进而发现该企业在建工程没有反映电费的问题。经过进一步调查, 发现该企业把工程支出中的电费部分计入了产品成本, 多计了产品成本, 少计了利润, 结果是少纳所得税和增值税。

调账:计算出工程用电有多少计入了产品成本, 并把计入产品成本的电费乘以增值税税率 (假定为13%) , 计算出应负担的增值税。企业结账后, 账目调整如下:借:在建工程———自营工程[电费金额× (1+13%)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电费金额)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电费金额×13%) 。补交所得税 (计入成本的电费金额×25%) , 补提盈余公积金 (计入成本的电费×1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盈余公积。

例2:审计人员在审查某公司2009年12月生产费用明细账和产品成本计算单时发现下列问题: (1) 12月31日曾以假投料办法多转原材料19 000元。 (2) 本月多摊低值工具费2 240元。

根据该企业的账面材料, 12月份生产产品1 000件, 月末在产品240件, 在产品投料程度100%, 加工程度50%。产品成本计算单见表1。

单位:元

经审查月末在产品盘存数应为500件, 加工程度为80%。分析得知, 该企业多转的原材料费用应从“本月生产费用”的直接材料费用中减去, 即94 600-19 000=75 600 (元) ;多摊的低值工具费应从“本月生产费用”的制造费用中减去, 即76 440-2 240=74 200 (元) , 企业分配生产费用时确定的在产品数量是240件, 加工程度为50%, 但实际在产品数量应为500件, 加工程度应为80%。因此应重新调整产品成本计算单, 并相应地调整会计分录。该企业存在直接费用计量不准, 随意压低在产品数量, 虚降在产品完工程度以扩大产成品成本的问题。

调账:借:原材料19 000;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费19 000。同时,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2 240;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2 240。此外, 应重新编制成本计算单 (表2) 。

单位:元

其中, 产成品数量1 000件, 在产品约当产量400件 (500×80%) ;材料费用分配率=105 000÷ (1 000+500) =70 (元/件) ;产成品负担的材料费用=1 000×70=70 000 (元) ;在产品负担的材料费用=500×70=35 000 (元) ;直接人工费分配率=40 320÷ (1 000+400) =28.8 (元/件) ;产成品负担的人工费用=1 000×28.8=28 800 (元) ;在产品负担的人工费用=400×28.8=11 520 (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91 840÷ (1 000+400) =65.6 (元/件) ;产成品负担的制造费用=1 000×65.6=65 600 (元) ;在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400×65.6=26 240 (元) ;产成品成本合计=70 000+28 800+65 600=164 400 (元) ;在产品成本合计=35 000+11 520+26 240=72 760 (元) 。

产成品成本比调整前减少55 600元, 所以调账为:借:生产成本55 600;贷:库存商品55 600。

二、制造费用审计实务举例

例3:审计人员在审阅某企业2009年4月份总分类账时, 发现“制造费用”借方发生额与上月相比增加了4.1万元, 与该月的制造费用计划数相比超过了4.1万元。审计人员在审查4月份制造费用明细账时发现, 其中有一笔摘要中注明“固定资产安装费”, 金额4.2万元。审计人员首先将该笔业务的记账凭证调出, 账务处理是:借:制造费用———固定资产修理费42 000;贷:银行存款42 000。然后审阅了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 (一张发票和转账支票存根) , 根据发票证明是车间支付给某施工队安装铣床的安装费。经分析, 铣床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 发生的安装费应首先记入“在建工程”科目, 待安装完毕后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形成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很明显, 该企业将铣床的安装费直接计入制造费用是错误的。该企业故意将固定资产的安装费充当修理费列入了企业的制造费用, 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少纳所得税。

调账:如果问题在当月查清, 则借:在建工程42 000;贷:制造费用42 000。如果问题在年终结账后查清, 在所得税税率为25%, 盈余公积提取率为10%的情况下, 借: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 ———铣床42 000;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1 500,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 500。同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1 5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1 500。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 150;贷:盈余公积3 150。

三、产成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审计实务举例

例4:原材料费用占成本的比重不大, 但在产品成本计算时仍采用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单时, 发现原材料费用在该企业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十分突出, 但被查单位在计算在产品成本时, 仍采用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审计人员继续审阅了前几年的生产成本计算单, 了解到被查单位过去在生产该产品时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重确实大, 采用该种在产品成本计算法是对的。但通过比较近两年生产成本计算单, 发现成本项目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直接人工”项目, 审计人员在审阅企业的工资报表时, 了解到近两年工人工资大幅度提高, 由两年前的每月750元上升到当时的每月1 350元, 是两年前的近2倍, 按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也大幅度增加。这样由于工资和所计提的福利费的提高, 使直接人工费占成本的比重提高了许多。因此, 在原材料费用所占成本比重不大的情况下, 考虑上述因素, 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必须改变, 而不能再采用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计价的方法。经分析, 在产成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时, 在产品成本只计算所耗原材料费用, 其他费用全部都由产成品负担,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情况。该企业前几年采用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的方法是因为当时的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重较大, 但随着人工费用的增加, 其所占成本比重大幅度提高, 而原材料费用所占成本比重相对变小, 所以再采用该种方法, 就把燃料和动力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了产成品成本, 减少了在产品成本, 加大了产成品成本。该企业这样做, 达到了少计当期经营利润的目的, 可以延缓上缴所得税。

调账:改变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将产成品成本调减。借:生产成本;贷:库存商品。

例5:审计人员在审阅某企业“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总账时, 发现期末余额很小, 这表明在产品成本较低。但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调研时, 发现在产品数量很大。进一步审阅“在产品收支结存账”后发现, 在产品结存数量确实很大, 存在在产品成本的虚减现象。审计人员在审查生产成本计算单和明细账时发现, 在产成品与在产品费用分配方法上, 使用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价法。进一步审阅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计算表得知, 该单位工时定额定得太低。实际上, 由于电费调价, 工人工资增加, 按工资总额提取的福利费提高及各项费用开支标准提高等原因, 必然使制造费用总额相应提高, 使各个项目的单位工时定额有所提高, 但被查单位对上述变动因素未予以考虑, 在计算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时, 仍采用以往单位工时定额。

经分析, 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计算是根据在产品实际结存的数量、各种材料单位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 先计算出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然后根据公式“月初在产品成本 (定额) +本月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定额) =产成品成本”倒挤出产成品成本。也就是说, 月末在产品按定额计算的成本与实际应负担的成本之间的差异, 全部计入产成品成本。因此, 企业计算出的定额要准确并且比较稳定, 而该企业在工资及各项定额标准提高的情况下仍然使用较低的工时定额标准, 使该企业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很低, 因此使月末产成品提高。该企业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时, 大力提高产成品成本, 少计利润, 少交所得税。

调账:被查单位应重新制定或修订在产品的各种消耗定额、费用定额 (在产品原材料费用定额、工时定额) 和单位工时定额。按照新修订的定额计算完工产成品成本后, 调减产成品成本:借:生产成本;贷:库存商品。

总而言之, 成本与费用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因素, 也往往成为少数企业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的工具。成本与费用的多少是审计中的重点, 也是核实企业利润真实与否的关键。企业成本与费用审计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不仅需要企业的配合, 更要加强自身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屈中标.增值税出口退税的税务筹划.财会月刊, 2009;19

审计实务专业 篇9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分析、评价组织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 是在制度基础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继承了传统审计风险的内涵并将风险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组织风险管理的范围。

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相比,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看得更远, 对企业了解得更加透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代替了传统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 引入了战略管理分析的工具, 从而有效地对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做出合理专业的判断。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

目前,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逐渐趋向于服务管理职能, 然而, 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对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提供有效的监督以及建设性评价, 从而帮助企业控制风险。

(一) 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与范围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可以准确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利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办法, 可以在审计准备的阶段, 就加大防范的力度, 随时关注被审单位的风险, 确定总体风险概率, 尽量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 确保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二) 增加内部审计的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着重突出了分析性复核程序, 审计方法也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出现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概率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方法, 使得各种信息的分析更加的方便, 同时也使得审计的结论更加科学, 对风险评估的佐证也更具说服力。

(三) 扩大审计证据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下, 支持审计结果所必须的审计证据的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 除了组织内部所给予的各种证据以及审计人员进行各种测试所获取证据, 还有审计人员对经营环境等情况的了解、评价过程中所得到证据等。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 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新方法的出现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样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会与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1) 传统审计模式制约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展。主要表现在在内部审计实际应用的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适应新的模式, 此外, 审计成本太高、审计信息数据不全等都在制约着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应用。 (2) 内部审计人员未能从本质上改变风险评估的方法。在新的准则下, 虽然很多审计人员意识到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但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健全, 很多内审人员敷衍了事所用的评估方法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低、知识体系不健全, 有关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不足, 没有高水准的职业判断等等。

(二) 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虽然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很多的问题, 但这种方法所带来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我们应在内审的实践中积极研究, 不断探索确保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对策。

1.建全内部风险评估新制度

审计部门应该积极地向决策层提出建议, 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带动风险导向审计的深入开展, 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完善内部风险评估新模式

结合国内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与现状。我们首先要客观地分析该模式应用的基础是什么, 自身拥有什么, 难点有哪些;然后引入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 分析其与国内企业实际情况的适合程度;最后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现状, 加以改进, 加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多应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 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

当前, 内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决策层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在逐渐加大, 所以企业应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

首先,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前教育以及岗位培训, 并在培训中增加数理统计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 使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另外, 可以施行一些类似岗位交流的制度, 定期选派一部分审计人员到其他部门工作, 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关内部审计的业务和知识;当然, 还可以考虑补充审计的新生力量, 使内部审计充满新鲜力量, 同时, 也可以考虑增加一些非审计专业如法律、管理、工程等专业的人员, 取长补短。

四、结论

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 既符合职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又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坚持开展对企业的风险管理, 无疑是保证企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实践中, 虽然出台了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一些准则, 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仍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探索, 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以更好的做好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石.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12 (3) .

上一篇:劳动合同中止制度下一篇:扬琴演奏技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