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精选10篇)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1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 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 尤其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那么,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 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人才需要,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一)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1.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适应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和金融国际竞争的需要;
3.注重能力的培养, 强调理论基础扎实, 能具体操作、会经营管理、具有协作、创新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4.优化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径。
5.确立“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专业、育时代有用之才”的价值理念, 按照“立足大金融, 面向大市场”的办学思路, 大力弘扬“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和“诚信、明理、笃行”的学风;努力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教师与学生零间隙, 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
(二) 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备大专水平的文化素质, 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需要, 掌握现代财务信息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现代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适应各行业财务信息管理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能胜任各单位财务信息处理工作;各金融机构各种票据、资金结算工作;各大商场、超市的会计工作;各企业仓库保管工作;面向社会从事记账代理、税务代理等咨询工作岗位。具有财务信息管理、商务谈判、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
二、专业特色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作保证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 培养方向分析
1.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聘请各大商业银行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工作, 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 并定期召开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研讨会, 适时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 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2.加强校企合作, “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发展要依托金融行业、依靠金融企业, 注重与各金融机构及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联系与合作:一是聘请其高层管理者或业务能手为兼职教师, 定期为师生开展学术报告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根据金融机构及企业业务发展需要, 制定培训方案及培训意向书, 提供培训场地、委派教师对其职工进行培训;三是与其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深入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习。
(二) 竞争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分析主要是指竞争者分析。对于我院金融专业来讲, 竞争环境分析就是对开办金融学专业的其他高校的分析。金融专业的竞争环境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竞争激烈。目前开办金融学专业的院校较多, 已经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 因此, 金融专业已被列为教育部控制布点专业。
2.竞争者在师资、办学经验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3.竞争者一般在金融专业下设银行、投资经济、保险、理财等方向, 但特色不明显, 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4.由于宏观金融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下降, 以及公司企业对金融理财人才的大量需求, 一些院校开始注意在金融专业下设公司金融方向, 以培养面向公司企业的微观金融理财人才。所以, 高职应用金融与实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专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市场需求
(一) 行业背景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 经济活。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将金融工作置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 明确提出要把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大大促进了经济金融的“互利双赢、共兴共荣”, 金融在湖南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在外资银行大批涌入中国的同时, 金融业的竞争已变得越来越激烈。金融业新增单位竞相涌现。
(二) 人才需求旺
我省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 还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数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成立, 给我省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但同时也给我省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全世界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并且波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下, 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
(三) 结构明显“偏”
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偏态”特征, 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永远小于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而这一特征在金融企业的岗位设置层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首先, 从当前金融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占比情况来看, 由于金融企业多采用“总行 (公司) ——分行 (公司) ——支行 (公司) ——营业性机构 (或代理机构) ”的机构层级设置方式, 支行 (公司) 以上层级的机构主要履行管理、研究、和产品开发等职能, 由于机构数量较少, 设置较少的管理及研发型岗位。而基层经营机构 (或代理机构) 作为业务终端, 数量众多并直接接触客户, 设置大量“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岗位。
四、课程设计
(一) 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技能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进行量化, 具体找出特定岗位群的通用技能点。再进一步考虑形成这些技能的知识是什么, 提供这些知识的课程是什么, 这样才能最终确定应该设置什么课程。
理论课程设置的原则——必需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金融一线职业岗位群通用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目标, 而技能的形成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也需要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感悟。因此,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理论的作用, 理论学习是必需的, 对专业技能形成必需的理论课的设置理所应当。
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模块化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模块, 也可以按照职业能力的构成设计模块, 还可以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设计模块, 同一模块的课程可安排在一起, 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 做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实际一致。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块形式, 都必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专业核心课程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主要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本概述、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银行业务管理的原则与规定、各种具体贷款形式及管理和贷款的风险管理和评估等内容, 使学生具备从事银行业务管理的基础。
2.财务管理
它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下, 如何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决策以及财务分析等实务工作, 并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的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并能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各种财务管理分析、决策等问题。
3.国际金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 并能把这些知识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 以适应国际贸易工作的要求。
4.银行保险
本课程主要讲授银行保险基础知识和相关基础理论, 使学生系统银行保险基本理论, 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为从事银保合作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实践
学院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综合资源, 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基本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优质课程, 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特定能力, 同时, 建设与核心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包括学习资源、实训项目、培训项目、习题库、行业产业标准等内容, 为拓展学生能力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1.一体化课程教学
所谓一体化课程是指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作引领, 以移植的岗位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以模拟岗位操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 以实训室作为教学场地, 教学练相结合, 是仿真的实践教学。通过这一步模拟的训练, 学生能够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 但此时学生尚未从事过真实的业务。
2.情境教学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设置, 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形成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 能迅速融入日后的工作并做出业绩。要做到这一点,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让学生及早地熟悉职业工作, 了解职业工作的规则、程序、规格要求等。在学生不能利用在校期间进入金融机构顶岗实习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地模拟职业工作任务, 按照真实的职场工作程序、操作制度、质量要求进行组织实施, 坚持实践教学在实训方式上以情境教学为主。
3.实习教学
顶岗实习是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 教学活动以学生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作引领, 以所在岗位业务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以工作场所作为教学场所, 是在真实的岗位作为准员工进行真实的工作。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独立履行岗位职责并走向正式就业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 我们着眼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 敢于创造性地实践。教师应该从企业培训中积累经验, 加强案例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实习实训方案制定、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直至实训报告的完成各环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时期的金融管理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按照时代要求, 以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主要目标。目前的中国经济正行驶在快车道上迅猛前进, 高级金融性人才不足, 高职院校应该在此大好形势下, 培养出优质的金融与实务人才, 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以实现毕业生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价值最大化。
摘要: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从金融机构管理岗位下移到基层金融机构一线岗位,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拓展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要求, 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市场需求, 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云志, 何玉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9) .
[2]吴勇军, 周文娟.抓好校企合作的关键节点[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2) .
[3]张丽芳.高职经管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2) .
[4]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 2008, (09) .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2
1、毕业生就业率100%;
2、就业岗位面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兼顾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
3、毕业半年后人均收入:4407元(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所有专业排名第二。
二、升学优势
1、入学后“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渠道畅通;
2、我院可推荐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办批次的“专转本”自主招生。我院每年“专转本”录取人数高达500人;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3
关键词:金融管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50-2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从事一定的专业工作实践,掌握业务技能或提高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形式,是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环节。对用人单位来说,顶实习是了解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窗口。对学生来说,顶岗实习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因此,深刻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习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于银行系统开展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顶岗实习单位找寻难
由于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多是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类企业,而这些企业一方面需求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工作安全性、行业特殊性等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也难以让其接触实际业务,尤其是银行系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形成稳定的、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大难题。
1.2 顶岗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
首先江苏的“90后”大学生普遍家庭条件较好,怕吃苦,抗挫折能力也较差。在银行实习的学生一方面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一方面又承受不了工作中的挫折。其次,一般高职院校往往把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前一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转本考试或者就业压力,往往不能安心在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岗位实践锻炼。因此,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实习质量。
1.3 顶岗实习指导难
银行网点多且分散,各网点容量有限,平均每个网点仅能容纳1-3名实习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基本不会派出专职教师去实习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和考核,因而顶岗实习期间学校的指导老师很难发挥实习指导作用,通常由银行的主管任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由于校外指导老师非专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业务水平,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特点、思想状况等不能很好把握,存在一定弊端,此外,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无法抽出太多时间来指导学生,参与指导的热情不高,与校方沟通少,对学生的实习情况缺少必要的反馈,不利于高职院校掌握学生实习期间的实际情况,无法保证顶岗实习质量和效果。
2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银行系统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2.1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校银合作育人
2015年11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由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行长任理事长,并代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与金融学院签订了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基地协议书和驻企工作站协议书。
江苏银行是在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成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创了地方法人银行改革的新模式。截至2015年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1283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7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5608亿元。8月2日,江苏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代码600919。时隔六年,A股银行板块再迎新成员。江苏银行也由此成为近十年来上市的首家城商行。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是江苏银行的分支机构之一,共有36个网点,设有15个管理职能部门,共有895名正式员工。截至2016年6月,淮安分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32.17亿元,较年初增长84.86亿元,市场占比达11.3%,市场份额居淮安同业第一,是淮安地区第一大行。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借助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桥梁作用与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合作,江苏银行银行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组建“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大堂经理助理订单班”,签订三方协议。签订协议的学生由金融学院和江苏银行共同培养,学生以银行“准员工”的身份在银行开展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银行将这部分“准员工”纳入企业的员工管理体系,学生到银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难题迎刃而解,形成了长效的校银合作机制。
2.2 校银协同,做好实习准备工作
首先,金融学院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将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阶段,以排除学生转本和就业等影响因素。实习动员阶段,请江苏银行高管进校宣讲,金融学院教师校内动员,前期优秀实习生分享实习收获。先由学生自愿报名,再由银行面试选拔组建“大堂经理助理订单班”。对于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思想问题,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实习之初就着力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事故应急、自救等方面的教育,明确校外顶岗实习期间行为规范和安全守则,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邀请分行人力资源部领导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解读;上岗前,由分行零售部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校银双方从学生的心理、行为和技能等方面做好充分地准备。
设立激励制度,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实习期间除基本待遇外还有与银行正式员工同标准的业务提成;对于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获优秀实习生称号,在入党和各项评优中优先考虑,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
2.3 校银共管,提高实习质量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银行顶岗实习班采用了双重管理模式,即校内由专业教师负责,校外由各网点主管分别指导,校内外协同管理。一是校内外指导老师和实习生共同组建QQ群和微信群。校内指导教师利用QQ群和微信群实现学生的日常考勤、电子签到、沟通和校外指导老师的信息反馈。校内指导教师与学生每周至少通过话一次,还要以网络、微信、短信等方式辅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并记录在教师指导手册上;学生每周反馈实习小结,发送实习群和指导老师邮箱,不仅可以使得校内外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还促进了实习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二是每月学院领导带队到学生实习网点实地考察,与行长面对面开展调研、举行实习生座谈会等。校银双方共管,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提高实习质量。
3 实践成果
实习生在江苏银行淮安各大支行担任大堂经理助理职位,进行大堂引导、外拓营销辅助以及产品营销等工作。在校银双方共管,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实习学生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掌握实习岗位技能,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营销业绩。据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统计,2016年上半年实习生平均每人营销各类理财产品约205万元,储蓄存款46万元,保险2万元,贵金属5700元,办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售后服务471户,第三方存管15户,基金定投2户,办理幸福卡和贵宾卡11张。部分实习生营销业绩特别突出,远超银行正式员工,且表现出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业务拓展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者,被评为优秀实习生,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为优秀实习生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江苏银行金融学院与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合力打造校银合作育人平台,探索高职金融专业学生银行系统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形成了校银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朱杰.谈金融类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J].无辽宁高职学报,2015(5).
[2] 郭福春.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3] 吴国平.基于行业指导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质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
[4] 周建松,郭福春.高职教育文化订单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0(2).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课程体系,构建
当前,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岗位和工作过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这种变化, 各国职业教育相继提出了新理念, 倡导新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进行着改革。
一、课程模式的转变
为了应对传统教育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挑战,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不断地进行着探索, 课程模式逐渐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西方国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课程模式, 强调操作技能为主的职业能力训练;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流行的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课程模式, 着重于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结合的能力;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德国努力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该模式关注在复杂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培养, 关注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标志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我国职业课程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基于实践本位的课程改革, 主张在原有的学科课程中, 加入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 第二次浪潮是始于21世纪初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 倡导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浪潮产生于2004年左右, 是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 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发展联系起来。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到,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基本上沿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目前最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或者我国称之为的“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模式, 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与传统的课程模式相比较, 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更加体现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的课程中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理念上看, “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适合学生特点, 既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又突出了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将职业教育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 需要基于学生特点和市场需求, 按“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应坚持两点:
第一, 以行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应立足行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通过对行业和企业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面向, 以职业面向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 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 总结提练工作项目和职业能力要求, 明确课程的设置。
第二, 以能力为本位制订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 必须对应相关的能力标准, 明确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式。这种能力既包括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又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态度。
这里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 对课程结构及其确定步骤进行说明。
第一步, 行业调研和职业面向分析。进行行业调研, 根据对金融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主管部门的深度访谈, 确定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当前的人才需求特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职业面向、工作领域和职业能力。
需求说明的是, 对于其他专业的行业调研, 调研对象主要是行业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一线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职业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等。相关企业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 、规模 (选择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企业, 且应当有业内知名企业)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 (合作时间长、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交流比较多的企业) 等。调查样本的确定要考虑企业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 可依靠行业协会扩大样本量, 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步, 能力领域和能力要素分析。根据行业调研的结果, 进一步提炼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要培养的能力领域, 并对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能力领域包括关键能力、就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这几种能力之间是递进关系:关键能力, 就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力;就业能力, 是劳动者在工作中体现的职业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则体现了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所需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分解出来的能力构成要素必须具有职业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三步, 课程体系组成和结构。基于以上分析结果, 制定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结构, 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体现了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意课程体系不仅能体现出能力领域和能力要素的内涵, 还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求。
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 该专业的课程结构包括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两大类, 其中基本素质课主要立足于关键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课主要立足于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但这两类课程也并非完全独立, 职业能力课程中也体现了关键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配套条件
(一)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实践性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物质条件, 是实现新课程体系的资源保证,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构成。目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性, 开发模拟金融机构, 建立仿真实训基地, 给学生提供学习性工作任务和模拟操作平台, 学生在老师指导和团队协作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以便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体会工作程序和岗位要求, 实现学生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
2.开拓校内真实工作岗位, 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比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建立简易银行柜台, 为全校师生提供的开户、账户查询、存取款等基本业务, 从而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岗位性质的实践机会, 通过长期建设, 将这些校内实习实训岗位稳定下来, 形成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与企业合作办学, 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主要通过专业老师和行业内企业联系沟通, 开展各项合作, 逐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挂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定期输送学生到该基地实习实训。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 学生在老师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 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联接,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4.订单培养、深度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签订用人订单, 在师资、技术等方面全面合作, 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实际需求, 进行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等, 用人单位为学校提供岗位供学生实习实训,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通过这种“量体裁衣”的方式, 企业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学校实现了学生与岗位的对接。
(二) 师资队伍建设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 因此, 要以制度保证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 这种制度保证立足于四个方面:
第一, 严格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机制。要成为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专门的从教资格, 不仅要符合教师从业资格的特定规定和要求, 还要具备一定的行业和企业工作经历, 引进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
第二, 加强师资培训。注重现有师资队伍职业能力的提高, 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接受培训, 提升师资队伍职业能力;此外, 学院可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国家级示范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负责人等到校内举办培训,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训。针对青年教师, 开展“一对一”老带新等多种形式,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 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
第三, 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 增加企业、行业的参与程度, 对教师赴行业和企业实践的时间提出相应要求, 促进教师与行业和企业的职业实践保持紧密联系, 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学习行业和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 以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四, 培养专业带头人。重视对人才的选拔, 着力从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中选拔出优秀人才, 重点扶持, 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水平, 充分发挥其专业发展带头人、教学团队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 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职业院校除了要重视自身的老师队伍建设以外, 还要注意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必须是在某一专业或技术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 或者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聘请行业内的专家、企业家、高技能人才担任客座教授, 聘请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兼职教师能够及时将最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最新的工作流程和信息。另外, 聘用兼职教师有利于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拓宽专职教师的视野, 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 2007 (6)
[2]陈小青.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11)
[3]王义宏.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体系的重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3)
[4]陈寿根.高职人才的素质结构与技能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5]刘志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2 (15)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5
为扎实推进2009级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顶岗工作,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结合我院和我系实际,执行此实施方案。
一、顶岗实习目的作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锻炼学生综合技能与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基层岗位工作的实践, 检验、巩固并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和竞争意识,增强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为顺利踏上就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顶岗实习方式
校外顶岗实习采取集中到协议单位实习的方式
三、顶岗实习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19-11月份
1.完成校内综合模拟实训
2.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岗位认知和基本流程培训
3.做好学生分流选择工作
4.落实实习基地住宿等生活安排
(二)实习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
1.遵守实习单位实习规定,开展岗位实习工作
2.及时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
3.实习指导教师每月至少深入现场指导一次
4.2012年4月30日前,提交实习手册、实习报告
5.实习单位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具体考核标准见实习手册)
6.毕业生返校清考
(三)实习总结:2012年6月
1.实习结束,返校开展实习总结活动
2.完成毕业离校前相关工作
3.文明离校
四、顶岗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由学院和系部统一安排,不参加实习者视为该门成绩不合格。
2.遵纪守法,服从安排,认真完成实习岗位的工作任务。
3.实习期间注意填写实习手册,及时与实习指导老师联系,并撰写实习总结。
4.实习结束后按规定缴纳实习手册、实习总结和单位鉴定表。
5.实习结束后,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可选择在实习单位任职,但需签订《就业接收函(或协议书)》、《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等相关文件材料。
6.实习过程中原则上不允许擅自离岗,确有需要(如参加各类招考),可书面或电话向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老师请假,待双方同意后方可请假。
7.实习结束后不留任的同学可参加系部的就业推荐会或自行寻找工作,就业后需缴纳《就业接收函(或协议书)》。
五、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
1.外低实习的学生系部统一安排住宿,集中送往实习单位;本地实习学生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2.学院与实习单位协商,为校外顶岗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学生本人必须购买在校的大学生医疗保险。
3.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若出现违规行为而出现的安全事故,学院和系部不承担责任。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6
(一)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 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 (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 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 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 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 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 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 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 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 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 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 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 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 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 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 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 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 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 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 人文知识丰富,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 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 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 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 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时, 则不习惯接受。最后, 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政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 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 例如, 如果不懂得微分, 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 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 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 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 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 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 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 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 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 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 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 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 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 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 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 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 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 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 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 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 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 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 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 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 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 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 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 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 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 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 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 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 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 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 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 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 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 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 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 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图、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 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 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 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 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 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 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 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 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 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 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 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 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 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 使经济学走下神坛, 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 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 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 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 不过笔者也相信, 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 2008 (5) .
[2]、胡邦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4) .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7
相对于一般的岗位来说,金融领域的客户经理既要求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也要求拥有丰富的金融产品营销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校校内教学来完成,那么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工学结合可以成为实践性教学相对有效的模式。
一、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调研结果
经过专业教师对几十家银行、证券和保险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调研,我们认为高职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应该包括:具备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知各项金融政策;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了解有关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和外汇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金融专业文献阅读技能和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具有较熟练的键盘录入技能和点钞技能;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以上调研结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施双证制度为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同时把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增强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的实践水平,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的一专多能。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积极参考理财规划师、经济师、营销师、证券从业人员资格、期货从业人员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保险代理人等证书,做到熟悉资格证考试内容,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引,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现已建立起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及双师资格的教师队伍。学校也不断送现有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水平,并在现有教师实践水平提高的同时,积极引进有金融企业第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优化教师队伍。
二、银校结合建设“仿真金融超市”综合实训平台
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要求学生对银行、 证券、保险等金融产品都有所认识,其核心因素在于对收益、 风险、时间等的组合分析。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在金融营销岗位还是在客户经理岗位都要求对金融产品非常熟悉。 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拟和金融机构联手建设“仿真金融超市”,将真实产品引入教学,在推广金融产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营销能力,对金融机构和学校带来双赢。“仿真金融超市” 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仿真甚或真实项目的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操作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仿真金融超市”内容包括观察资本市场运作、金融工具的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金融产品营销等。教学组织形式以项目教学为主、利用“仿真金融超市”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通过互联网链接金融机构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
“仿真金融超市”还可以依据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与特点模拟现实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基于实时金融交易数据系统、计算机模拟及仿真技术的开放性金融实验平台。提供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能滚动显示证券、外汇和期货实时行清, 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实时交易与操盘控盘和案例分析等。同时,采用模拟金融交易教学软件,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教学主体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金融人才。
三、组织金融专业技能比赛和社团活动
根据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技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要尤为重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组织相应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习兴趣。我校组织了商业银行技能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拟进行金融产品知识和营销大赛。其间邀请金融行业机构和专家来做评委,并做专业点评,促进银校结合联合培养人才,使金融机构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通过组织这样的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得学生感受真实业务操作的氛围。
与此同时,通过金融协会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在行业、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专业交流的桥梁,社团可以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组织一些沙龙活动。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引导广大学生关注经济时事,培养财经意识。另外可以开展一系列讲座,聘请业界精英和校外专家学者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培训,让同学们能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组织实地考察参观企业,进一步深入社会,加强实践技能;经常进行课外和行业联合的项目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社会实践。
从总体上看应该按金融行业职业能力设定实训项目,以工作项目为核心,对金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拓展知识组成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单元,讲授课程单元应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工作项目情境的“金融行业实习+ 课堂教学+ 校内模拟实训+ 校外顶岗实习”的融“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8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曾被命名为“现代物流专业、物流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 后被正式规范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121900。其培养目标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 掌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事现代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营销计划、客户服务、市场调研、信息管理等一线工作, 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1. 实训教材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职生源现状及社会发展对中职生的需求, 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中职生培养目标。因此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 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材建设。
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现行的中职专业教材内容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 且部分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标准, 更缺少配套的实训类教材, 从而造成中职专业教材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难以适应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要求。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因专业设置较新, 教材体系的成熟度更低, 所以需要进行教材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无论是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还是基于中职教材的现状, 抑或是为了达成中职学生培养的目标, 都需要我们思考怎样编写更适合于中职生特点的实训教材。
2. 实训教材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培养思路是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 因此专业的建设与地方经济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为例, 淮安着力推进“发展大流通”在内的五大建设和淮安港口物流的发展, 大力发展“化工、农业、新材料、高新产品”四大新兴物流。围绕地方物流发展的特点, 我校设置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两个方向:仓储与国际货代。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需要能够适应物流发展的变化, 但已有教材很难满足这样的条件, 因此有针对地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适应专业建设需要的必然。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的关键
《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依托企业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要求, 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华东师范大学职教所徐国庆博士在《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一文中说:“如果把一所学校比喻为一个工厂, 那么课程就是这个工厂的生产线,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的过程。”按照这种说法, 教材可以看成是“生产工艺流程”, 是“工厂生产线”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中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能否培养出具备初中级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因此, 中职教材建设是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训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突出中职教育特色, 符合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职教材的建设应该适应专业变化, 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 还要体现超前性、指导性。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地方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教材需关注以下内容:
1. 具有仿真性与岗位性
实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 因此编写实训教材要注意资料的仿真性。仿真性越高, 学生的感性认识越强, 实训效果就越好。应该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 根据从物流企业一线获得的资料来编写实训教材。如《物流单证》涉及仓储、运输及货代等多种类型企业, 单据有上百种之多, 比如入库单、提单、装箱单等都应使用企业的真实单证, 以提高教材编写的真实性。
物流实训教材应突出物流岗位, 如仓管员、信息员、单证员、业务员等岗位。编写实训教材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以加强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 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 着重培养学生在物流企业中的岗位职业能力, 教会学生怎样做,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得好。
2. 编写人员结构合理
实训教材侧重操作技能、作业方法、管理案例, 因此, 仅仅依靠理论型的教师难以胜任编写任务。教材编写人员应由多种职业岗位教师并有企业实战人员组合而成。实训教材的编写应由教师提供编写思路, 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 企业人员提供各种真实单、证、票以及工作流程和岗位分工职责等资料, 教师加以整理, 使之系统化, 采用多板块、多步骤递进的教学法。我校《物流单证》的编写正是采用了这样的人员结构方式, 主编由既有企业实战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 参与编写的人员既有专门从事物流教学的老师, 又有仓储、运输、货代、国贸及港口企业的人员, 这样的结构使得本门实训教材的编写达到了较高的仿真度。
3. 构建立体化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体系
学生的个人能力有强弱, 为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物流实训教材应该改变以往教材形式单一的现状, 促进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 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立体化教材包括主教材、物流实训指导书 (学生用) 、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学生实训报告、物流实训视频演示、电子课件、试题库、教学网站等内容。《物流单证》在编写过程中开发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及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结合外购的物流单证实训系统, 能够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三、以《单证实务》为例的实训教材编写思路
《单证实务》课程是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项目化实训课程,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要求学生在了解流程的基础上, 熟悉各种单据的使用及学会制作各种物流单证。教材的编写遵循“课程为专业服务, 专业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路, 紧密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精心选取实训素材, 将技能培养、大赛训练、培训考证相融合。教材以国际贸易中的出口流程和进口流程为导向, 将实训课程分为出口和进口两大模块, 在每个模块中各给出一个典型的国际贸易背景材料, 然后将每个模块按工作过程的节点设计成若干项目, 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 在这些项目中将仓储、运输及国际物流相关单证进行融合。这种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内容, 便于教师采用实例训练、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法, 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角色下的物流单证的工作内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 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 实训项目的设计思路
国际贸易一般分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种形态, 为国际贸易提供物流服务的统称为国际物流。在实际操作中出口与进口有不同之处, 因此本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分为出口物流与进口物流两个模块, 并各给出一个相应的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案例。在此背景下, 以流程为出发点, 按照流程中的物流环节来设计教学任务。基于每一个物流环节利用实例进行相应的单证实训操作, 使学生学会物流单证的制作, 同时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创造条件。比如在出口模块中设置“报检备货”, 在此项目中设计货物的生产、出口报检、拣货出库等任务, 将报检单、拣货单、出库单等物流单证涵盖, 便于学生基于工作流程来理解所实训的内容。这样的设置便于分项目进行实训, 也便于基于整个出口或进口流程进行实训。
2. 实训项目的内容
在出口模块中设置租船订舱、报检备货、国内运输、出口申报及提单的缮制等项目, 在每个项目中设置若干任务, 既包含订舱委托书、托运单、配舱回单、出口货物报检单、设备交接单、出口报关资料、提运单等国际物流单证, 又包含拣货单、出库单等仓储单证和公路货物运单、集货单等公路运输单证。在进口模块中设置进口申报、国内公路或水路运输、货物检验入库及在库保管等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进口申报的相关单证、国内段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相关单证以及货物的验收入库及在库保管等任务, 涉及进口报关资料中的报关单、提货单, 公路运输单证中的运输计划、到货预报表等及仓储单证中验收单、入库单、盘点单等物流单证。
针对中职中专学生基础知识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 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实用性和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针对一般人的阅读心理, 可接受的一篇短文的字数在400字左右时效果最好。因此, 该套教材中的“知识链接”、“材料阅读”等均在400字以内。另外,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 在《单证实务》的编写中还加入了“拓展阅读”模块, 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自学。
四、结语
《单证实务》实训教材用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已有一年的时间, 主要用于正常教学的物流单证项目实训、技能大赛训练及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培训等方面。从对学生的座谈及近年来的技能大赛成绩、单证员考试的通过率方面来看, 本教材用于实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基于实际工作流程, 由校企共同参与的教材编写思路值得在其他的实训课程中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2〕9号.
[2]葛志凯, 王海丽.中职专业教材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 2012.09.
[3]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4]黄裕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实训教材的现状与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
[5]李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的编写思路[J].科技信息, 2011, (14) .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9
一、引言
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无疑是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尽管上市公司已经全面采用新准则,但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仍未曾从原来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账户里厘清头绪,因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部分长期投资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已经被新准则里的金融工具所替代。在新准则体系中,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3《金融资产转移》、CAS24《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和CAS37《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构成了中国的金融准则体系。从内容来说四项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是对IASB、IAS32及IAS39的简化与创新。但由于金融工具的复杂性,新金融准则难免有规则导向之嫌。如何从实务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其关键和精髓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金融工具成为表内项目的第一要务是确认问题,而其确认的关键正是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提到的四分类。如何理解金融工具分类,从它的由来追根朔源将作为本文的一个尝试。对分类更好地理解将会促进金融工具的计量与实务中对其的把握。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一)完全公允价值——曾经追求的完美境界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社会环境动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然而在此之前,这些金融机构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却仍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一历史环境加速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金融工具无疑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先遣部队”。在金融工具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最有影响也最受争议的是2000年JWG (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发布的《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准则草案。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IASB以及FASB对完全公允价值的最初追求,该准则草案建议对所有的金融工具都采用公允价值会计。1988年IASC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联手,初衷是制定一项有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综合性会计准则,历时十年,分别于1995年颁布IAS32、1998年颁布IAS39,期间公开征求过四次意见,这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然而2003年12月对IAS32及IAS39的修改却再次走向妥协,仍然维持四分类。其原因最初可能是基于会计计量的经济后果所带来的政治压力,来自实务界尤其是金融界对当期收益过度波动的担心。完全公允价值是其变动直接体现在损益表里,也不存在四分类问题,但对损益表的影响是很大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国外的金融企业造成巨大的打击,但对我国金融行业影响较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金融工具中所占比例很少,因此对损益表的影响甚微。
(二)变异的公允价值——以资产负债表为缓冲器
为了减小公允价值对损益的波动影响,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实际上是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缓冲,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通过“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计入所有者权益,等到处置时再计入损益。这样做在计量日会改变资产负债结构,但不影响损益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一般都被放在最后一类,因为对它的确认主要采用“排除法”,本文为方便理解把它放在第二的位置,但具体分类方法还是在后面介绍。
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的变形
金融工具又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其中基本金融工具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期权、期货、互换、远期合约、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国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主要还限于金融行业,而且由于其品种繁多、风险较大,金融业也只是谨慎参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是相对风险较小的金融工具如国库券投资,企业打算持有较长期间,这期间该项资产虽然会随利率波动,但幅度一般不会太大。且管理者具有明确的长期投资意图,不打算在到期前出售。因此对其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利息收入已成为国际惯例。与此同时,运用会计稳健性计提减值准备。这一类金融工具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平滑收益,减少损益表的波动性,这体现了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二)贷款及应收款项——信息不对称的产物
贷款和应收款项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一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等债权。这一类金融产品被认为是最难确定其公允价值的产品,因为它们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只有企业自己更了解它们的真实价值。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使用公允价值只有用评估模型而且必须用到企业自身的参数,这样大大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因此,目前只能用摊余成本计量。
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上文提到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接着再根据具体的情况细分为四类。可供出售资产的确认体现了两大原则:其一,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即企业管理层根据近期对资本结构等企业目标的战略决策,将可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认定为可供出售资产。其二,当前三种分类已经确定以后,对剩余资产直接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此同时,除了第一类,其它三类都要在计量日根据资产的当前价值与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比较来确定资产减值,这无疑也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进一步运用。
四、金融工具负债
金融工具负债目前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大类。现行准则中,大部分金融资产已实现公允价值计量,但大部分金融负债仍保留以成本(摊余成本)计量,即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称应用。
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会随着市场对该负债不履约风险评估的变动而变动。当企业信用状况恶化,相应的资本成本增加,因而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负债的公允价值降低。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它条件不变,当负债降低时,企业反而应该确认一项利得,这在美国已破产的雷曼兄弟等公司的年报中早已体现。但这一现象却违背常理,本文姑且将它称之为“金融工具负债驳论”。其二,“核心存款无形资产”的存在,即顾客接受比市场利率低的存款利率,从而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就成为核心存款无形资产,应该从金融工具负债的公允价值中扣除。但由于估计提款时间和贴现等问题的存在,这一资产仍无法合理确定。
基于上述原因,FASB发布的SFAS115选择了不对金融负债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为了控制由此导致的净收益过度波动。尽管FASB后来发布的FAS157以及IASB发布的IAS39都解禁了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使用,但双方都持谨慎态度。因此,目前准则中金融负债较少使用公允价值。但由此又会产生资产和负债错配的问题。由于混合计量属性的存在,如果相同性质的资产和负债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就会导净收益的过度波动。FASB最近发布的FAS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与IASB发布的IAS39都有要求减少错配及控制净收益过度波动的意思。这显然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
五、重分类问题
既然有分类则必有重分类问题,由于会计计量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问题,各国对重分类的定义都十分谨慎。企业可以通过将公允价值上升的资产由摊余成本计量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损益表里就可以直接体现资本利得。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将公允价值下降的资产由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重分类为摊余成本,并继续持有该资产,从而隐藏损失。
因此IASB和FASB早期都禁止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也不允许将其他三类重分类为此类金融资产或负债。而贷款和应收款项一般属于非衍生的金融OTC产品,即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它也不存在和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重分类。因此,重分类似乎只有在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进行,这涉及到管理层投资意图的改变,但也会造成一定的盈余管理问题。为此准则采用了具有规则导向的感染规则,即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重分类的规定至此应该说看上去很完美,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FASB和IASB带来新的难题。即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问题,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急剧缩水,由此进一步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导致了金融业全面萧条的恶性循环。2008年10月10日,FASB (SFAS)第157-3号出台,主要明确了金融资产市场不活跃的时候,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而且举例说明了应该考虑的因素。同年10月13日,IASB迫于欧盟压力修订了IAS39,允许对某些原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类别或可供出售类别的金融工具重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这样一来势必增加了重分类的复杂性,同时这一做法也仅是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状态下的权宜之计。2009年5月15日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公允价值计量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因此,中国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规定均不做调整。由此可见,我国准则趋同而不盲目跟风的正确态度。
2009年4月召开的G 2 0伦敦峰会倡议,将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改为两分类,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类是以摊余成本或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IASB于2009年7月发布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旨在降低现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复杂性,避免会计原则的内在不一致。提出了在考虑本次征求意见结果的基础上,将修订现有IAS39中有关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要求。即可能将四分类改为两分类。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篇10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正在进行大幅度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普遍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集教、学、做于一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融合,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必然会遇到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评价问题。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采取何种学习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命题。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课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组织与管理》等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在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也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围绕过程性、交互性、开放性和促进性原则,借鉴泰勒的课程评价流程,在保证基本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把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操作程序确定为如下流程:1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情境→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比重→3剖析学习单元,构建考核指标→4依据指标特点,确定考核方法。以下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为例加以阐述。
1 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情境
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指南,是保证学习评价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依据。通过对15家仓储与配送企业的调研和1000多份岗位调查表的分析,课程组确定了《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组织进货、仓储作业、理货、订单处理、拣货配货和配送计划等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进行职业熏陶,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踏实和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等。
在课程目标明确的基础上,需要把握课程的整体结构,设计出学习情境。课程学习情境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依托上述培养目标,根据物流企业仓储配送活动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共设计了16个学习单元(如图1所示)。
2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比重
学习评价需要根据学习情境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程度赋予权重系数,对较重要的学习情境应赋予较大的权重,反之则小。
首先,对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学习情境进行分析。在认真分析《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各学习情境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和地位后,确定出了6个学习情境的考核比重(如图2)。每个学习情境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分,学生期末成绩等于各学习情境成绩乘以对应考核权重的代数和,即:总考核成绩=情境一*15%+情境二*10%+情境三*15%+情境四*25%+情境五*25%+情境六*10%。
其次,对每个学习情境中对应的学习单元进行分析。依据各学习单元在学习情境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出权重。如确定学习情境2中学习单元1和学习单元2的权重系数分别为60%和40%(如图3)。每个学习单元同样采用百分制计分,各学习情境的考核成绩等于学习单元乘以对应权重系数的代数和。如某学生在学习情境2中,学习单元1的考核成绩为80,学习单元2的考核成绩为90,则该学生的学习情境2考核成绩=80×60%+90×40%=84。
3 剖析学习单元,构建考核指标
每个学习情境的成绩都来源于其下一级的学习单元成绩,所以学习单元考核是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重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与工作一体化、身心与智力综合发展的过程,其考核内容应打破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成果考核的弊端,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考核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每个学习单元考核指标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加以确定,分别是项目成果的评价指标、项目过程的评价指标和综合能力发展的评价指标。
下面以学习情境1中的学习单元1为例对学习评价指标的设计给予说明。该学习单元名称为“仓储企业平面布局调研报告”。单元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实地调研进行探究性的协同学习,在共同完成调研任务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教师将提供10个仓储类企业的联系方式,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实地走访2个仓储企业,并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报告完成后,各小组要向全班汇报调研情况,作为项目成果的展示。
3.1 项目成果的评价指标
项目成果评价指标设计应符合项目目标和规格要求,可鉴定出项目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上述项目中,项目成果主要是仓储企业平面布局调研报告。针对这一成果的评价指标设计如下:1调研目的是否清晰明确;2调查问卷问题设置是否能有效获取信息;3调研结果分析是否科学、合理;4调研报告内容是否包含目的、方法、数据、结果分析及结论五大部分;5报告结论是否符合布局原理。
3.2 项目执行过程的评价指标
项目过程评价是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持续观察学生完成项目每个步骤所表现出的技能、方法和态度等所做出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反馈给学生,以有效调控学生学习过程,激励和引导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是一种动态的评价,具体包括项目立项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展示阶段等4个阶段的评价。考核指标设计见表1:
3.3 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评价指标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每个单元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综合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基础能力,是进行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任何职业、适应社会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此,我们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评价指标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三类评价指标(见表2)。
4 依据指标特点,确定考核方法
确定了评价指标之后,接下来需要确定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我们认为上述提到的项目结果评价、项目执行过程评价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评价等三类指标,由于评价的内容和特点有较大区别,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4.1 针对项目成果的评价方法
对于项目成果的评价,比较适合的评价方法是量化法。所谓量化法,即是将每个评价指标分为若干个等级,把评价对象在具体评价指标上的表现分配到各个等级中。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比较简便,能较好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差异,确保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可以将每个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划分为优、良、一般、差、很差5个等级,并分别分配1.0、0.8、0.6、0.4、0.2等5个等级系数(见表3)。
4.2 针对项目执行过程的评价方法
对于项目执行过程的评价,适合采用的方法是质性评价法。质性评价法是基于过程性观察为主的评价,是指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通过图片、文字等描述性手段,对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进行全面充分揭示的教育评价活动。在课程评价中常用的质性评价法是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又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是指学生将项目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文件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和作品等)搜集起来,指导老师以档案袋里的资料为基础,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进行的评价。档案袋中搜集的材料示例见表4。
4.3 针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评价方法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评价,可以使用雷达图法。雷达图法是一种多变量可视图形法,不仅能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好坏,更能直接表现学生在单个指标上的优劣,其优点是直观、形象、易于操作。如图4所示,每一个坐标轴代表一个评价指标,每一个环代表一个评价等级,具体的指标等级可以由指导老师和项目小组成员确定。评价者将每个测评指标的评分结果标注一个点在相应的坐标轴上,并把各轴上的点连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根据坐标轴上点的分布,可以明显看出评价者对各个指标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对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初步搭建了一个逐层推进的、系统化的、可操作的学习评价体系框架。该学习评价体系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另外,教学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调控能力、教学交互活动实施能力等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摘要: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需求。文中以物流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按照“课程目标-考核比重-考核指标-考核方法”的程序,提出了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流程和方案,对高职院校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学习评价,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哲,刘恩祥.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以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为例[J].职业时空,2014(10):52-55.
[2]赵建保.高职能力型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4):51-54.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推荐阅读:
Z10金融管理与实务2班九月工作总结05-19
金融管理实务09-05
金融管理专业07-28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卷答案10-04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08-27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2章05-16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五章08-29
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务09-22
金融管理专业求职的自我介绍08-16
(简体)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