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

2024-08-04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共8篇)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价定律”为理论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4-103

A.购买力平价理论 B.国际借贷说C.货币分析说 D.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2.世界上一直采用间接标价法的货币是()4-101

A.美元 B.英磅C.欧元 D.日元

3.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4-115

A.固定汇率制B.联系汇率制C.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

D.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4.直接标价法下,如果单位外币换取的本国货币数量增多,则表明()4-101

A.本币对外升值 B.本币对外贬值C.外币汇率下跌

5.我国外汇指定银行公布的外汇买入价是指()

A.客户从银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价格B.银行从客户买入外汇时使用的价格

C.客户从外汇市场买入外汇时使用的价格D.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

1.各国计算基准汇率时对关键货币的选择标准是()4-101

A.可以自由兑换 B.该国经济增长速度在6%以上

C.在本国国际收支中使用多 D.在外汇储备中占比大

E.该国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应低于3%

2.下列关于外汇的表述正确的有()

A.外汇与外币是同一个范畴B.通常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C.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D.我国的外汇包括外币有价证券

E.持有大量外汇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三、名词解释题

有效汇率

四、计算题

五、简答题

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4-10

3六、论述题

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D.本币汇率上升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 篇2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交易的普及化, 物流行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而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提供的支持, 由此, 作为实体经济的物流行业和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行业逐渐融合, 形成了物流金融 (Logistics Finance) 。追溯物流金融的演化历史, 一直可到公元前24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谷物仓单”和英国的“银矿仓单” (胡愈等, 2008) , 而提出“物流金融”这一概念的是邹小芃等 (2004) , 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 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物流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对处于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拓了发展的新思路, 改变了原有的信贷模式, 也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三流合一”, 使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金供给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

一、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

1、物流金融的概念界定

在对物流金融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 很多学者认为, 物流金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邹小芃等 (2004) 就将物流金融定义为包括了一切在物流过程发生的、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潘永明等 (2009) 则定义为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 应用各种金融产品, 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 组织和调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的一系列经营活动。郑方 (2009) 认为, 物流金融是针对物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降低物流运营的成本, 提高社会商品流通的效率。

但也有人认为物流金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张璟等 (2009) 认为, 如果将狭义的物流金融定义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贷款企业”的“1+1+1”模式, 那么广义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供应商众企业+分销商众企业”的“1+1+N”模式则是供应链金融。而刘锦辉 (2008) 则将两者等同, 认为是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 运用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 是商业银行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

在国外, 没有物流金融的定义, 但从2 0世纪4 0年代开始, F r i e d m a n (1942) 和Eisenstadt (1966) 等都围绕了与物流金融较类似的概念“仓储” (w a r e h o u s i n g) 进行了研究, 而R ay m an d (1 9 4 8) 和D u n h am (1 9 4 9) 对应收账款融资 (r e c e i v a b l e s f i n a n c i n g) 展开了分析, R u t b e r g (2002) 也基于物流服务大规模分布的效应分析了供应链 (supply chain) 金融问题。

2、物流金融业务内容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物流金融并无定论, 其业务涵盖了很多方面, 既可将整个物流金融作为一个产业来研究, 也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业务来进行分析。

徐明川 (2006) 运用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 在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组合寻找均衡点, 从而揭示了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的矛盾。朱文卿 (2010) 建立可置换条件下的动产质押担保贷款契约模型, 探讨了质押物市场风险对贷款利率等变量的影响, 并给出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贷款折扣率下的最优贷款利率。张凯 (2008) 专门针对基于融通仓的物流金融, 结合UPS的物流金融案例, 采用博弈分析认为稳固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能够促进融通仓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 针对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融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 也有很多的研究。汪华 (2008) 从物流经济发展、融资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方面分析物流金融服务的需求, 以及需求与服务创新不足的矛盾, 提出可行的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蒋益辉 (2008) 从物流金融的产生发展历程出发, 认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自身附加值, 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同时还能满足中小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银行开展创新业务的需求。郑玥祥 (2006) 认为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增值链中的供应商、终端用户、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等各方的共同需要所产生和发展的。总体上, 一般学者均认为物流金融的产生实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的风险问题研究

物流市场近年来快速扩张, 市场规模预期2010年可达5000亿美元。在物流金融产业链中, 作为重要实施信贷的金融机构, 如何抓住物流市场中的企业, 是很多商业银行下一个竞争点所在, 但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何燕 (2007) 认为由于物流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难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赵晶晶 (2007) 认为物流金融可以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但也会在给商业银行提供诸多利益的同时, 也带来信托责任缺失风险、风险指标失灵风险、数据信息低效风险和信用环境软约束风险等新的信用风险。张凯 (2008) 设计了包括19项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信用风险作出评价。阮加 (2010) 认为金融机构参与物流供应链的实际运作, 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权利质押、信托、贴现等金融业务中。而这些业务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主要是资信风险和技术风险。对于如何防范这些存在的风险, 大多数学者认为需要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 加强过程管理和信用管理, 尤其是要规避仓单质押等带来的风险。

三、物流金融与企业融资的研究

在物流金融产业链中, 除了金融机构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融资企业。物流金融的产生无疑给很多的物流产业链中的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的融资带来了新的途径。左涛 (2007) 基于道德风险理论, 建立模型论证后认为,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银行的委托方, 又是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伙伴, 因此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 中小企业和银行将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从而使双方利益关系也由短期、临时转向长期、固定。陈雷 (2007) 认为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银行经营仓储业务, 加上银行缺乏专业的产品价值评估、仓储管理、商品拍卖等专业知识, 使银行将企业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拒之于千里之外, 但物流金融的出现, 使其成为可能。熊国经、熊权 (2008) 认为物流金融允许中小物流企业利用原材料、商品作质押进行贷款, 可以盘活沉淀资金, 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结算风险。洪怡恬 (2010) 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困境, 民间融资成本过高, 而商业信用融资则有期限较短、金额较小、筹资成本较高等问题, 融通仓、物流银行、代客结算等融资方式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总体上, 大家对物流金融作为中小企业新的融资途径持肯定的态度, 能使得中小企业降低库存占压,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物流金融实务运作研究

目前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体主要为大型物流企业以及银行, 同时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物流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广泛。

在国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位的银行均已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汇丰银行, 此外, 荷兰银行也是较早开展此业务的银行, 美国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金融机构均与物流仓储企业合作, 甚至成立了专门的质押银行。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巨头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公司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 将其改造成为UPS金融公司, 由UPS金融公司推出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 客户可以将COD (货到付款) 支票存入UPS金融公司的银行账户, U P S在收到出口商的货物时, 为出口商提供部分预付货款, 货到时再与进口商进行结算, 收取全部货款。由此, UPS可获得一笔不需付息的货款差额, 而UPS金融公司就滚动利用这些资金向客户发放贷款。

在国内, 虽然物流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一些物流企业和几家银行业开始尝试开展物流金融活动: (1) 物流企业方面, 2009年天津港开展了仓单质押、现货质押、交易融资、质押监管等多项物流金融增值服务。 (2) 银行方面, 广发银行2003年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 利用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提供专业服务, 将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 在不同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 保证了企业及经销商资金的有效融资、快速汇划和物流公司及时配送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业提供了类似的金融服务。 (3) 物流企业和银行间开展合作,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物质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 面向中小企业进行“自偿性贷款”, 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此外, UPS公司在中国已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拓展在中国内地的物流金融业务。

五、总结与展望

综合而言, 我们可以看到物流金融在近些年得以迅速的发展, 其业务内容不断扩展, 模式也日趋多样化, 成为了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在实务运作上, 物流金融也成为了各大公司与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热点。物流金融的发展, 使得在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融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三方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我们通过综述物流金融中的融资、风险等问题认为, 物流金融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将在业务内容的细化、模式的多样化以及信用体系的完善等方面, 这些都将决定着物流金融在更大程度上的发展。

摘要:物流与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即物流金融。本文从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作为切入点, 综述了在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业务内容以及物流金融对同处于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带来的影响, 并对物流金融的实务运作进行了总结, 综合了目前各大银行或公司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 以期在此基础上能为物流金融的新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物流金融,融通仓,物流银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Daniel Friedman.Field warehousing.Columbia Law Review, 1942, 42 (6) .

[2]、Eisenstad.A finance company’s ap-proach to warehouse receipt loans.New Yor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1966, 36.

[3]、Rutberg.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The Secured lender, 2002, 58 (6) .

[4]、胡愈、柳思维, 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2) 。

[5]、刘锦辉, 商业银行开发物流金融业务的若干思考, 浙江金融, 2008 (9) 。

[6]、郑玥祥, 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 经济与管理, 2006 (9) 。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 篇3

关键词:金融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改革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种金融手段漫天飞。人们和金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离开了金融活动我们几乎寸步难行。作为现阶段的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金融知识就显得迫在眉睫。很多院校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金融类的相关课程。《金融理论与实务》作为其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成为很多学校的首选。这门原本只在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尤其是一些财经专业,《金融理论与实务》已成为一门必修课。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高职学生相比较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自控能力差、不愿动脑、学生与学生之间水平差距大等特点,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灵活性强、不喜欢常规的教学方法、喜欢一些带有趣味性和故事感的教学模式。高職学生的这些特点和《金融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点,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努力的教学,但是学生的听课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都很差。教师和学生都存在比较大的挫败感。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教学法。这三种也属于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金融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内容比较多,一般的教学时间只有64课时,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来说显得远远不够,于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考虑到教学进度,就无法对金融的很多知识展开来讲,只能点到为止,因此学生也只能掌握一些皮毛。并且金融的知识过于抽象,学生普遍不愿意动脑,理解能力有限,这也不利于学生掌握。金融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过于宏观,主要靠学生的理解能力来分析相关的金融现象,可是我们的高职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往往觉得实用性不强,不愿意主动学习。再者金融这门课程内容多,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强,没有课后的复习,学生总是学一章,忘一章,等到学期结束,前面学习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会使用案例分析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案例分析本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案例,结果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不愿主动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变成,教师直接讲案例。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金融的教学视频一般讲解的是金融的基础知识或者金融的发展史,内容很严肃、一本正经,缺乏趣味性,这和我们学生的特点不匹配,结果造成,教师觉得很好的金融视频,在学生看来却索然无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原本应该是教师快乐的教,学生愉快的学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努力的教,学生无力的学,双方都痛苦不已。纠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学生是活泼的,金融是严肃的,如何在严肃和活泼之间找到很好的融合点就成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效果是教师的生命,每个教师都愿意为此而不断的努力。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不愿意动脑思考分析,只愿意动手,我们就要努力将这一特点发挥至极致,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动手的同时也使学生不自觉的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学期开始时,根据本学期讲授的内容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商业企业组、个人家庭组、政府部门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小组参与其中。商业企业组的任务是经营企业,向社会提供商品,个人家庭组的任务是挣钱和花钱,政府部门的任务是服务、监管。每个小组都要按其生命周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这样班级就变成了一个仿真小社会。学生在各小组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其与金融的关系,各种金融活动也在企业和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并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置场景、启发和控制。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此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各种场景设置到位,当小组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能快速诊断出问题所在并顺利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被动的学。一节课下来,他不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为此,教师在讲课之前应先为学生制定一个可以通过本节课学习就能解决的实际任务。围绕任务教师讲授解决这个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例如在讲授金融工具之一股票时,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我们让学生在网上注册一个模拟炒股账号,并购买三只股票。这个任务布置下来之后,学生首先会问什么是股票,然后问买哪些股票才会不赔钱。这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两个问题,告诉学生股票的定义、特点、作用、分类以及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一些因素。随后指导学生在虚拟的平台里进行股票的买卖交易,等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再从学生中抽出几个同学的作业,让其解释购买的原因,教师在对学生的购买情况进行点评。通过给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就可以顺利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在加上后面的比较和点评,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教学视频着手。以前教师是自己在网上找合适的视频下载下来让学生观看,这些视频一般制作严谨,趣味性不足,不适合学生观看。为此,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FLASH动画,选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来讲授比较枯燥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金融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能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这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双方努力的结果。作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作为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应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索,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条件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就可以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

[2]曾康霖,马骁.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

[3]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4]王广谦.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二章 篇4

1.【识记】简述信用的含义?

(1)道德范畴的信用,指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

(2)经济范畴的信用,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2.【识记】简述道德范畴中的信用与经济范畴中的信用的联系与区别?

(1)道德范畴中的信用与经济范畴中的信用的联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诚信概念,没有借贷双方当事人之间基本的信任,经济运行中就不会有任何借贷行为的发生。

(2)道德范畴中的信用与经济范畴中的信用的区别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诚信不欺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但这种道德规范仅受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约束,却不受成文契约的制约,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借贷活动以产权明晰为基础,以法律条文为保障,借贷合同具有法律效应,贷方与借方的权利与义务都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3.【识记】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是什么?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盈余和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来调剂。

4.【领会】简述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201104单选】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是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自然人。从整体视角来看,几乎在任何国家,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2)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

企业部门既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同时也是货币资金的重要供给者。但从整体视角看,企业部门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通常大于其对货币资金的供给,是赤子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通常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4)国际收支中的盈余与赤字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因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全部货币收支。如果在这个时期内,一国来自其他国家的所有货币收入少于该国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

(5)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在信用关系中,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用媒介。从整体来看,个人部门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是货币资金的赤字部门,盈余部门与赤子部门之间货币资金的余缺调剂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进行。

5.【领会】简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

(1)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直接融资;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间接融资。

(2)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形成了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6.【领会】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缺点?

直接融资的优点:

(1)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

(2)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与监督,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

(3)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4)直接融资由于没有金融机构获取利差筹(这字是“等”吧?)中间环节,因此,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低;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投资收益较高。直接融资的缺点:

(1)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

(2)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其要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因而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本金的收回和收益率的高低,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7.【领会】简述间接融资的优缺点?【201104多选,201107单选】

间接融资的优点:

(1)灵活便利

(2)分散投资、安全性高

(3)具有规模经济

间接融资的缺点:

(1)由于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2)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用中介,要从其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这相应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8.【领会】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1)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9.【识记】信用风险的含义是什么?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的违约的可能性。

10.【领会】信用可分为哪些类型?【201104名词解释】

一、按期限划分:

1、短期信用

短期信用的借贷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

2、中期信用

中期信用的借贷期限大都在1至10年。

3、长期信用

长期信用是指10年以上的借贷关系。

二、按地域划分:

1、国内信用

国内信用是指本国居民之间的借贷活动。

2、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

三、按信用参与主体划分: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间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赊销和预付货款是

商业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

3、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信用。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

11.【领会】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商业信用的作用

商业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之一,不仅广泛地存在于国内交易中,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也大量使用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良性发展,对一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在规模上存在着局限性

商业信用是企业间买卖商品时发生的信用,以商品买卖为基础,因而,其规模会受商品买卖数量的限制,而且生产企业也不可能超出所售商品量向对方提供商业信用,这决定了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界限。

2、商业信用存在方向上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通常是由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如原材料企业向加工企业提供,生产企业向销售企业提供,批发企业向零售企业提供,一般很难逆向提供,而在那些相互之间没有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则更不容易发生商业信用。

3、商业信用存在着期限上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期限一般较短,会受到企业生产周转时间的限制,通常只能用来解决短期资金融通的需要。

12.【领会】简述商业票据的含义及特征?【201107单选】

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其使用通常以一国颁布的票据法为保证。

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1)是一种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

这种价值在票据的有效期内一直存在,并且可以随票据持有人的变更而转让。

(2)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

除了在制作技术上规范外,其票面所载内容必须合乎法律要求,一般必须载明票据种类名称、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支付日期、发票人签字等各项内容。

(3)是一种无因票证

商业票据的有效性与商业活动的内容和取得票据的过程无关,商业票据只载明付款人、收款人、付款日期和金额等抽象的票据要素内容,只要票据是真实的,付款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付。

(4)可以转让流通

商业票据有确切的偿还期限,在偿还期到达时,债务人支付票款,持票人则将票据交还债务人,票据关系随债权债务关系的终结而消失。

13.【识记】简述商业汇票的含义及类型?

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商业信用活动中的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于规定日期支付货款。

商业汇票分为:

(1)商业承兑汇票

由商人自己承兑的汇票叫商业承兑汇票。

(2)银行承兑汇票

由银行承兑的汇票叫银行承兑汇票。

14.【识记】商业本票的含义是什么?【201107名词解释】

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式票据,通常是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债务证书。

15.【领会】简述几种重要的商业票据行为?

(1)票据签发

商业票据在签发时,无须担保和抵押品,票据一经生效,交易活动中的买方就以负债的方式代替了即期支付,得到了资金融通。

(2)票据背书

所谓背书,就是指票据的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要在票据背面签章并作日期记载,表明对票据的转让负责。

(3)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通过向商业银行转让票据而获得资金的行为,其实质是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将票据卖给商业银行,从而提前收回垫付于商业信用活动中的资金。

(4)票据抵押

是指持票人将商业票据作为抵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行为。

16.【识记】银行信用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1)银行信用的货币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将其积聚为巨额的可贷资金,又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将其贷放给货币资金的需求者,银行在其中发挥信用中介的职能。

(2)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而货币是一般的购买手段,可以与其他任何商品相交换,因此银行信用可以独立于商品买卖活动,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3)银行信用提供的存贷款方式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期限可长可短,数量可大可小,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在数量和期限上的多样化需求。

17.【领会】简述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一、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但其局限性使其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于是银行信用就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二、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在货币资金提供规模方面,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汇集成的巨额货币资金,不仅能够满足资金需求者小额货币资金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其大额货币资金的需要。

2、在货币资金提供方向方面,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提供的信用,而货币资金是没有方向限制的,所有拥有闲余货币资金的主体都能够将其存入银行,所有需要货币资金的企业只要符合信贷条件都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3、在货币资金提供期限方面,银行吸收的存款既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按照期限匹配的原则,短期存款可以用于发放短期贷款,长期存款可以用来发放长期贷款。

三、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业务增强了商业票据的流动性,解除了商业信用提供者需要资金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了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

18.【领会】国家信用工具有哪些?【201104单选】

(1)中央政府债券

中央政府债券亦称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国债是安全性很高的债券,基本不存在违约风险,因为如果必要的话,政府可以通过印刷钞票的方式来清偿债务,因此,国债又有“金边债券”之称。

(2)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也被称为市政债券,市政债券的利息所得通常享有免缴地方所得税的优惠。

(3)政府担保债券

政府担保债券是指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权(是“债券”吧?),政府担保的主体通常是政府所属的企业或者那些与政府相关的部门。

19.【识记】根据期限的不同,中央政府债券可分为哪些类型?

(1)短期国债

短期国债又称国库券,是指期限在1年或者1年以内的国债。

(2)中期国债

中期国债的期限通常在1年至10年。

(3)长期国债

长期国债的期限通常在10年至20年。

20.【识记】地方政府债券可分为哪些类型?【201107多选】

(1)一般责任债券

一般责任债券没有特定的资产来源为该债券提供担保,地方政府许诺利用各种可能的收入来源,如税收、行政规费等清偿债务。

(2)收益债券

收益债券有特定的盈利项目作保证,通常以某一特定工程或某种特定业务的收入作为偿债资金的来源,其期限通常与特定工程项目或者业务的期限密切相关。

21.【领会】消费信用有哪些典型形式?

(1)赊销

赊销是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以商品赊销的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即工商企业以延期付款的方式销售商品,到期后消费者一次付清贷款。

(2)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是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时只需支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条款分期支付其余货款的本金和利息。

(3)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的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消费贷款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长可达20年至30年。

22.【领会】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1)消费信用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2)消费信用的发展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将未来的预期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有效途径,使其实现了跨时消费选择,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

(3)消费信用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23.【领会】消费信用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1)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

(2)由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在延期付款的诱惑下,如果消费者对自己未来预期收入判断失误,过度负债进行消费,就会使消费者的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其生活水平

下降,甚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危机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24.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五章小结 篇5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考生要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含义与构成要素;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了解金融市场的种类。

第一节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金融市场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直接金融方式是指资金需求者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直接从资金的所有者那里融通资金,由此形成的市场称为直接金融市场。

间接融资方式是指资金所有者将其手中的资金存放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机构转贷给资金需求者,由此形成的市场称为间接金融市场。

狭义金融市场仅包括直接金融市场。广义金融市场不仅包括直接金融市场而且还包括间接金融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4方面)

(一)市场参与主体

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可以成为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

1.政府部门是一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资金需求者,通过发行公债和国库券为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等筹集资金。

2.中央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引导市场利率的目的。

3.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是间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商业银行通过其负债业务大量吸收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作为资金的供应者,商业银行又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向其他的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

4.企业部门:一方面,它是金融市场主要的资金需求者,既通过市场筹集短期资金维持正常的运营,又通过发行股票或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它也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之一,企业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获得保值和增值。

5.居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资金供应者。

(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指金融市场中货币资金交易的载体。

1.金融工具的特征(4个方面):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

(1)期限性:金融工具通常都有规定的偿还期限,即从举借债务到全部归还本金与利息所跨越的时间。

(2)流动性: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即转变为现实购买力货币的能力。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越强,成本越低,其流动性就越强,反之,流动性越弱。偿还期限、发行人的资信程度、收益率水平等是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强弱的主要因素。偿还期限与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呈反向变动关系,而发行人的资信程度和收益率水平则与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呈正向变动关系: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弱,偿还期越短,流动性越强,因此,短期金融工具的流动性要强于长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发行者的信誉状况越好,金融工具的流动性越强,反之,流动性越弱。

(3)风险性: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收益遭受损失可能性的大小。购买任何一种金融工具都会有风险。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或不愿履行按期偿还本金、支付利息的约定,从而给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交易价格的波动而给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带来损失的可有性。

(4)收益性:金融工具能够为其持有者带来收益的特性。金融工具给持有者带来的收益有两种:一是利息、股息或红利等收入,二是买卖金融工具所获得的价差收入。

2.两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债券和股票

Ⅰ债券:

(1)含义: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集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2)债券的类型:

①按债券的发行主体不同可将债券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三种类型。政府债券是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发行的债券,它以政府的信誉作为保证,因而通常无需抵押品,其风险在各种债券中是最低的,利率水平也低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统称为国债,以国家财政收入为保证,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故又称为“金边债券”。1年期以内的短期债券称为国库券,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债券称为国家公债。国家公债按其还本付息的方法又可分为分次付息债券和一次性付息债券。我国发行的中期国债多为一次性付息债券。

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地方公债,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保证,目的主要是为地方建设筹集资金,其信用风险仅次于国债。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发行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筹集长期资金,信用风险要低于公司债券,利率水平也相应低于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又称为企业债券,是由工商企业为筹集资金所发行的债券。

A.企业债券按发行时是否向出资者提供抵押可分为抵押债券和信用债券。信用债券是完全凭公司信誉,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品而发行的债券。抵押债券是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为抵押品而发生的一种公司债券。

B.按内含选择权的不同可分为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偿还基金债券、带认股权证的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指公司债券附加可转换条款,赋予债券持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按预先确定的比例将债券转换为该公司普通股的选择权。

可赎回债券是指该债券的发行公司被允许在债券到期日之前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和方式赎回部分或全部债券。当市场利率降至债券利率之下时,赎回债券或代之以新发行的低利率债券对债券持有人不利,因而通常规定在债券发行后至少5年内不允许赎回。

偿还基金债券要求发行公司按发债总额每年从盈利中提取一定比例存入信托基金,定期偿还本金,即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购回一定量的债券。

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是指公司债券可把认股权证作为合同的一部分附带发行。对于发行人来说,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可以起到一次发行、二次融资的作用。

②按债券利率的确定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指数债券。

Ⅱ股票:

(1)含义:

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

(2)股票的类型

①按照持有者所享有的权利不同,股票可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两类。(国际上通行的区分方法)

普通股的股东可以出席股东大会,具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其股息、红利收益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有关。普通股的股东还具有优先认购权。

优先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具有收益分配和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的股票。优先股股东具有两种优先权:是优先分配权,即公司分配股息时,优先股股东分配在先;二是优先求偿权,即公司破产

清算,分配剩余资产时,优先股的股东清偿在先。但优先股的股东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依据股票上市地点和投资者的不同,我国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之分。(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分方法)

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含台湾、香港、澳门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B股是由我国境内股份公司发行,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在境内(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供境内外投资者买卖的股票。

H股、N股、S股分别是我国境内股份公司发行的、在香港、纽约和新加坡上市交易的股票。

③按投资主体的性质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还可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公众股。国家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股份公司投资形成的股票。法人股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形成的股票。

国家股和法人股被统称为国有股,一般不能上市流通转让,因此又被称为非流通股。公众股是指社会公众依法以其拥有的财产投入股份公司时形成的可上市流通的股票。

Ⅲ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首先,股票一般无偿还期,而债券都是有偿还期限的。

其次,股东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分享的股息和红利的多少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而债券持有者从公司税前利润中得到的是固定利息收入。

第三,当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优先取得公司财产,其次是优先股股东,最后是普通股股东。

第四,普通股股东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而债券持有者通常没有此权利。第五,股票的风险比债券的风险要高。

第六,在选择权方面,债券持有者的选择权要比股票持有者的选择权多。

(三)交易价格

利率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种交易价格。

(四)交易的组织方式

一般来说,金融市场交易主要有两种组织方式:场内交易方式和场外交易方式。按照一定的交易价格针对某种金融工具展开交易时,如果是在交易所内完成的,即为场内交易方式,也叫交易所交易方式;凡是在交易所之外的交易都称为场外交易,也

称为柜台交易方式。

第二节金融市场的种类与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种类

1.按市场中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2.按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划分,金融市场又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

3.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又称为一级市场,是票据和证券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的场所。

流通市场又称为二级市场,是对已发行的金融工具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

4.按交割方式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也称即期交易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在1~3日内立即进行付款交割的市场。

期货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并不立即进行交割,而是在一定时间后进行交割的市场。

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

如果交易是在一个无形的网络中完成的,则这一市场称为无形市场。

6.按金融交易的地域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若金融交易仅局限于一国范围内,则此时的金融市场称为国内金融市场。

若金融交易突破一国国界,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时,此时的金融市场称为国际金融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金聚集与资金配置功能

首先,金融市场为货币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种可供其选择的金融工具,进而实现了资金聚集的功能。

其次,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将引导货币资金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功能

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资金盈余者的金融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将自己的盈余资金投资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上,进行投资组合,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二是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资金需求者面对众多的投资者发行自己的金融工具,这使得众多的投资者共同承担了该金融工具发行者运用这笔资金的经营风险。

第三,对宏观经济的反映与调控功能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 篇6

金融理论与实务 试卷

(课程代码 00150)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 9.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国家的银行”职能的是(C)

A.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 B.代理国库办理各项业务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10.主张通过持有易于转让的资产来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资产管理理论是(A)A.资产转移理论 B.商业性贷款理论 C.预期收入理论 D.真实票据理论

11.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总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不能低于(C)A.4% B.6% C.8% D.12%

12.对新兴公司在创业期和拓展期进行资金融通属于投资银行的(B)A.资产管理业务 B.风险投资业务 C.财务顾问业务 D.并购业务 13.下列不属于商业性保险公司业务的是(A)

A.出口信用保险 B.责任保险 C.保证保险 D.健康保险 14.当其他条件不变,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时,货币供给量(A)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5.弗里德曼认为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具有最重要作用的因素是(D)

A.均衡利率 B.现期收入 C.货币供应量 D.永恒收入 16.马克思认为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同货币流通速度(B)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17.冻结工资和物价属于通货膨胀治理措施中的(C)

A.需求管理政策 B.指数化政策 C.收入政策 D.结构调整政策 18.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离不开(D)

A.金融资产价格的调节 B.商品价格的调节 C.汇率的调节 D.利率的调节 19.奥肯定律论证了下列哪两个货币政策目标问的一致性?(D)A.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B.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20.决定货币政策外部时滞长短的主要因素是(C)A.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 B.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效率 C.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

D.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21.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有(ABD)A.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B.货币投放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实现的 C.货币规定有法定含金量,达到一定数额可以兑换黄金 D.中央银行对货币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E.各国通过法律把货币的发行权收归商业银行 22.下列属于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有(ABE)A.商业票据 B.国库券 C.公司债券 D.股票 E.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23.依据标准·普尔公司的信用等级标准,下列属于投资级债券的有(ABCD)A.AAA级 B.AA级 C.A级 D.BBB级 E.BB级 24.1999年我国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ABDE)

A.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B.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C.中国华夏资产管理公司 D.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E.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25.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说法正确的有(ADE)

A.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B.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是少数几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D.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E.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l2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1.某企业拟向银行申请一笔期限为3年的固定利率贷款,贷款总额1000万元。如果A银

行3年期贷款的年利率为6.2%,按单利计息;B银行3年期贷款的年利率为6%,按年复利计息。那么,在其他贷款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企业应向哪家银行借款?(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答:(1)向A银行借款需支付的利息 = 本金×利率×期限 = 1000×6.2%×3 = 186(万元)(2)向B银行借款需支付的利息 = 本金×[(1+利率)

3期限

-1] = 1000×[(1+6%)-1] = 1000×0.191016 = 191.02(万元)(3)由于191.02万元 >186万元,因此,该企业应向A银行借款。

32.A企业持有一张60天后到期的商业汇票,面值为30000元,到银行请求贴现。如果银

行确定该票据的月贴现利率为7.5‰,请计算A企业可得到的贴现金额。(每月按30 天计算)答:A企业可得到的贴现金额 = 汇票面额 – 贴现利息

=汇票面额 –汇票面额×实际贴现天数×月贴现利率÷30 =30000-30000×60×7.5‰÷30 =30000-450 =29550(元)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33.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及其推动力。

答:(1)货币产生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充当货币的材料从最初的各种实物发展到统一的金属,再发展到用纸制造货币,进而出现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2)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34.简述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

答:(1)是一种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

(2)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

(3)是一种无因票证。商业票据的有效性与商业活动的内容和取得票据的过程无关,只要票据是真实的,付款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付。

(4)可以转让流通。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卷 35.简述普通股与优先股的区别。

答:(1)普通股的股东具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优先股的股东没有这些权利;

(2)普通股的股息、红利收益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紧密相关,优先股的股息是固定的,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无关;

(3)普通股的股东具有优先认股权,优先股的股东具有股息优先分配权和剩余财产的优先求偿权;

(4)优先股的风险小于普通股,预期收益也低于普通股。

36.简述债券信用评级的含义及作用。

答:(1)债券的信用评级是指由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按其按期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并标示其信用程度的等级。

(2)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可以方便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决策。

(3)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可以减少信誉高的发行人的筹资成本。

37.简述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的种类。

答:(1)同业拆借,即商业银行从同业拆借市场融入所需短期资金。

(2)回购协议,即商业银行通过签订回购协议的方式获取短期资金。

(3)向中央银行借款,即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从中央银行融入资金。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l3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8.结合实际分析驱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

答:(1)人民币在1994年实行了汇率并轨,但主要还是盯住美元汇率制,1994-2005年,人民币一直表现出缓慢升值的趋势。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加快。

(2)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的较快增长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内在原因。

(3)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4)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一步推升了人民币的汇率水平。

(5)改革滞后的外汇管理体制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人民币升值。

(6)其他因素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如国际政治因素等。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卷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卷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 篇7

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

(一)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 达到既定管理目标, 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

(二)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按2001年6月22日, 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 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三)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具体而言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1.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防止舞弊现象。

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 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 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 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 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

2. 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财产安全完整, 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 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 还是公司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3. 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 公司的交易活动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授权、复核、内部审计等程序, 可以避免公司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4. 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这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又是实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 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根本标准。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 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

(一)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 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 账目混乱, 财产不实, 数据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 素质不高, 造成记账随意, 手续不全, 差错严重, 会计资料散失, 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

2. 内部管理职责不清。

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单位法人独断专行, 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 职责不清, 越权行事, 给滥用职权, 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

3. 费用支出失控, 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 但未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 导致一些部门经理大手大脚, 挥霍浪费;一些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不力, 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加大了单位的亏损。

4. 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 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权, 使一些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 利用虚假发票, 非法侵占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 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 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二) 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

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账目等环节上, 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业务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账, 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 侍机贪污;有的业务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 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 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业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账, 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又不同会计对账, 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采购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 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 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账, 搞“体外循环”。

(三) 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

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 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 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账, 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 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 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

(四) 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

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 征求多方面意见, 进行市场预测, 选择最佳方案,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 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 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 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 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 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 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 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 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 实行财务公开, 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

(二)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 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 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 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 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 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 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三) 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 防微杜渐, 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 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 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对内部设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 帮助堵漏、加强管理, 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 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 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严格事前、事中控制, 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同时要把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

(四)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 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 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 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 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 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 还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特别是对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不失控制, 同时, 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 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谈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3) .

[2]银利红.新形式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J〕.现代企业管理学报, 2004 (6) .

[3]张丽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J〕.机械管理开发, 2005 (5) .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创新策略探析 篇8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实务 创新 途径

伴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在生产理念和经营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经济管理工作基础内容的会计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因此,就需要财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探索创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新途径,以更好地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源信息。

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一)以往和目前的会计实务都是由会计理论做出总结评价

在会计学课程中,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会计理论经常在会计实务的具体运用中,以及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中获得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从中总结出有效的措施和理论,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的水准。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保证对会计实务的评价实现逻辑性和可行性。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基于会计理论来对会计实务进行评价。

(二)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近些年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会计工作的种类和成果也就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些刚接触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不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事项,就需要会计理论的对其正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更好地解决办法,做好会计实务的工作[1]。

(三)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要会计理论为其指出方向

会计理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理论始终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它是对相关会计问题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因而可以为会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发展的方向,避免会计实务没有目标和没有方向的现象。

二、创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新途径

(一)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

在会计学中,会计目标就是指财务报告目标,它是会计理论形成的前提,基于会计目标,企业财务管理者就可以准确向领导层提供财务情况、生产成果以及资金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以使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2]。因此,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要先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企业会计目标实现创新,就要非常清楚把会计实际信息提供给哪个管理者,具体提供什么会计信息等。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会计目标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总体的经营成果,实现的社会效益等,这些内容是会计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创新

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展开,确保会计信息资源的准确可信,使企业各个工作人员在实际的运营中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同时遵循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范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3]。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有效生产经营。企业要做到内部控制创新,就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薄弱部分,主要有:业务授权控制管理、凭证记录控制、职责分工控制管理等,把每个人员的职责明确划分,尽可能地不出现职责互容的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财务舞弊的几率,进一步确保企业财务资金的安全。同时,还要监督和规范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强化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把全部的企业资产定期要实行审核和检查,保证资金到账,财务报表和实际账目相吻合。

(三)实现会计报告的创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向相关单位或者是机构提供的企业财务实际信息和该时间段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动的信息文件就是会计报告。在以往的会计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无法满足财务工作者对会计信息的特殊要求。由于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逐渐改革,财务会计报告也相应地做出了变化。现在企业财务管理者需要了解有关的财务会计信息时,就可以随时掌握财务的实际状况、该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乎实际的经济发展决策[4]。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报告实现了事后报告向实时报告的重大转变,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会计信息的传递。同时,会计报告向财务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加详细。由此看出,企业会计报告在具体报告的方式、信息传递的过程、报告的内容和范围都实现了创新,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报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

(四)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视设置职责、权利和利益互相结合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注重对企业人员的鼓励和相应地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激发起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是一种流动性非常强的资源,其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之下可以自由地实现转移,这种转移不利于企业形成固定的人力资源基础,会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有很大地损失。因此,企业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必须要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会计的作用也就更加重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就需要企业必须重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对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进一步丰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具体内容,采取符合实际的创新方法和途径,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以便可以更好地为会计实务指明方向和发挥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梅.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创新[J].现代商业,2014,(27):206-207.

[2]钟爱群.浅析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4,(12):413-413.

[3]高洁.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1,(7):284.

[4]李艳平.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2,(14):146-147.

上一篇:电动工具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初一生物暑假作业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