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精选4篇)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篇1
现今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都开始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发展瓶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于中小企业本身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及整个融资市场不景气。很多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考察, 仅仅观察表面的困难, 只讲述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的现象。相反, 对每个发展阶段时期内的中小企业的相关融资内容, 并没有深入研究。因此, 探寻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和融资结构的基本定义
企业的融资结构是指企业资金的各种来源和组成结构。究其根本, 是指企业本身拥有的内部资金和从外部投入企业的资金, 最早关于企业融资结构概念研究的是M-M定理。企业的规模程度、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企业经营内容的市场发展状况、外部的融资环境等都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因素。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分为初期、成熟期、衰退期三阶段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已经被提出。在之后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又提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可分为创立期、成长阶段、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 对企业金融成长周期进行细分, 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且提出了在各个不同的成长阶段, 企业的资金来源也各不相同。
例如, 企业处于创立期时, 因为本身处于初期阶段, 资产和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企业本身的设备和相应的人员配置都还不完善。所以企业的资金多来自企业拥有者自身投入的资金, 外部投资资金较少或者没有。当企业开始慢慢发展, 赢得利润越来越高, 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时, 企业所吸引的外部资金投入就会越多, 那么企业的规模就会发展的更大, 设备和人员配置都趋于完善。
二、关于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
近年来,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较为迅猛, 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数据显示, 早在2004 年时, 我国已经拥有约28 万家的中小企业。但是, 当时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占据比重还不到百分之七。我国现在的中小企业中, 大部分都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也就金融成长周期的创立期和成长阶段。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可以看出,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还处于比较单一化,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多属于企业经营者自身投入的资金, 或者是企业利润所投, 都属于企业内部投资, 来自于金融证券公司等的外部投资基本上处于一个很低的比重。而且, 在占据很低比重的外部投资中, 又有将近98%的外部投资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
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 不难看出,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进行“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 导致中小企业更多的运用内部融资, 或是银行贷款。这也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不能够很好的完善, 而且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局限, 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连接在一起, 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在同一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小企业并不能和大企业相抗衡, 久而久之, 中小企业就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三、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一些建议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考量,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为了达到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目的, 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改善。
第一, 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只有一个合理的、适合企业现况的融资规模才能平衡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收益。对此, 中小企业必须要如实的了解自己的企业经营状况, 资产负债收支情况。从而来确定企业需要多少的资金, 在确定了资金需求量之后, 才能利用多种不同的融资渠道, 来达到最优化, 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除了确定资金需求量之外, 中小企业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企业创立初期, 企业的信息不对等, 来自于企业外部投入资金较少, 甚至没有, 这时候企业就更多的运用内部融资, 或者银行贷款, 这就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要高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该能够有效的利用资金的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 对于企业融资结构的债务融资, 一定要谨慎运用。虽然债务融资有益于企业的发展, 还可以抵税。但是债权人和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二者之间还需要签订债务契约来保证二者的权益。如果企业发展良好, 当然双方利益是处于一致的, 但是一旦企业出现状况, 来自于企业外部投资加重了企业的负债, 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 可能会导致倒闭、破产。并且, 在企业需要进行新一轮融资时, 企业可能会因为现有的融资状况导致融资失败, 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
四、结束语
进入21 世纪以来, 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对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从我国现有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是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捷, 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 2002, 09:63-70.
[2]孟祥英.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 2006.
[3]何学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6.
[4]高丹燕.中小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分析[D].湖北大学, 201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篇2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又是金融业内部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是一种变革和进步。金融创新冲破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管制, 运用现代先进技术, 创造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 增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和推动力。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市场创新以及金融管理与技术的创新等[1]。
金融监管是国家根据维持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通过金融主管部门,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进行稽核、检查、组织与协调, 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督、审查, 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发展。
表面上,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体。金融创新是一种商业决策行为, 其动机是利润最大化, 当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 金融机构就要设法突破原有限制, 打破原有均衡状态, 以追求最大利润;金融监管是一种政府行为, 其主要责任是控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抑制金融创新的泛滥, 将其限定于可控范围内, 维持金融体系的平衡稳定发展。而本质上,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辅相成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阻碍, 也是金融创新的诱因, 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又使金融监管不断完善。二者存在一定的均衡关系, 它们在矛盾中相互促进, 在“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不断地促进者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 推动着金融业的变革和进步。
根据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动态博弈关系, 抽象得到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动态博弈下不断提高过程图如图1示。
图1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 金融创新不断发展, 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但金融风险伴随金融创新而产生并不断扩大, 金融监管开始出台应对金融风险的相关措施, 金融创新受到抑制。在监管的抑制作用下, 金融机构利益下降, 曲线变的平缓, 为获取最大利润, 突破当前的金融监管, 开始新的金融创新, 曲线又继续上升。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这样动态博弈中, 共同推进着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 简称PLC,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 (R aym ond V ernon) 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 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在政治, 经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方法, 其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周期, 比较直观地将一般事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表现出来 (图2示) , 为企业/行业日常生产管理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如图2示:导入期涵盖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此时产品刚研发并投入市场, 消费者对产品不甚了解, 除少量追求新奇的消费者需求外, 大众需求未大幅度增长, 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 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平缓上升;在成长期, 经过导入期一段时间的销售, 产品效果评价很好, 消费者逐渐接受并购买产品, 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陡峭上升;经过成长期之后, 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 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产品销量水平处于稳定状态, 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平稳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消费习惯的改变, 市场环境也发生变化, 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 产品进入衰退期, 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向下, 销售水平很快降低直至为零。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金融体系
(一)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周期
金融创新一般表现为:金融金融业务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市场以及管理与技术创新等, 以余额宝、p2p贷款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 股票市场上的伞形信托、H O M S系统等都是典型的金融创新的代表。金融监管一般表现为:以应对金融创新风险, 维持金融市场为目的的相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 央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银监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是金融监管的具体体现。
产品生产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其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划分为, 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以其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工具, 政策法规等为基础的, 而金融工具与政策法规同产品一样, 具有研发, 投入市场等特点, 其从产生到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市场过程。因此, 我们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金融系统中, 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生命周期划分为, 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金融系统中, 构建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生命周期模型如图3示:
由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对立统一关系可见,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因现有监管政策无法使其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或工具等, 以突破现有的金融监管, 实现其利润目标而进行的一次创新活动。而金融监管是为控制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而采取恰当的措施, 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抑制金融创新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二者之间的周期关系存在着期限错配的关系。
当金融创新进入成熟期之后, 金融风险逐渐暴露, 金融监管机构为控制风险便开始金融相关措施的研发, 即金融创新的成熟期应对着金融监管的导入期。而当金融监管通过一段时间的导入, 成长, 正式发布相关监管条例、政策法规 (进入成熟期) 时, 金融环境发生了改变, 金融创新由于受到抑制进入衰退期。金融创新的成熟期的开始, 与金融监管的导入期同步;金融监管的成熟期的开始, 也标志着金融创新成熟期的结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的应用与产品中应用不同的是, 在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并逐步完善 (进入成熟期) 后, 当前金融环境改变,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降低, 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金融创新产品在管制下, 利润下降, 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 会开始新的创新尝试, 金融创新进入下周期。故此时, 金融创新的衰退期与金融监管的成熟期、衰退期即不再考虑 (图中虚线表示) 。
(二) 金融体系整体周期
从图3中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 当金融监管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金融创新, 控制金融风险在合理范围内时, 金融环境发生改变, 金融机构在当前监管的控制下无法达到利润最大化, 金融机构设法进行新的金融创新, 以突破当前监管, 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现有的金融水平条件下, 新的金融创新周期开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在监管”的博弈, 在博弈中, 促进着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者所有周期的连续, 构成了金融体系发展的整体轮廓, 将图3与图1结合, 得到金融体系整体周期模型如图4示:
三、金融监管滞后性分析
从图4中我们直观地看到,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中促进着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周期性差异。金融创新的成熟期往往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在金融监管进入成熟期之前,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高风险一直存在, 金融监管的滞后性成为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大问题。
从图4中取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两个周期, 对二者之间周期性差异及金融监管的滞后性问题作具体分析如图5示:
在金融创新周期中, 用T表示整个周期, 由图可以看出T=t1+t2。t1=A B是金融创新的导入期和成长期, 在此阶段是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并将产品初步投入市场的过程, t2=B C是金融创新的成熟期, 此阶段新的金融产品经过成长期的发展, 已被市场广泛接受, 利润达到最大化, 标志着金融创新进入成熟期。
在金融监管周期中, 用R表示整个周期, R=r1+r2。在r1=A B阶段, 由于金融创新处于导入期与成长期, 创新产品或工具还未取得较高市场地位, 风险系数较低, 金融监管机构未采取相关措施, 将这一时期称为金融监管未知期;r2=B C表示金融监管导入期和成长期, 在此阶段, 由于金融创新进入成熟期, 其市场份额扩大, 风险系数上升, 金融监管部门开始研发并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 由于导入期与成长期是监管措施起草并出台的过程, 为便于分析, 将导入期和成长期合称为金融监管研发期。
图中直观显示, 在B C段, 金融监管尚未发展成熟, 相关监管措施并未完善, 仍处于研发阶段, 而金融创新已进入成熟期, 金融创新产品已被市场广泛接受。而此时监管缺失, 金融创新产品、工具等均在高风险下进行推广, 金融系统极具不稳定性, 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在A B段, 金融创新已经开始, 而金融监管由于风险未知, 未采取相关行动, 监管处于未知状态。A B与B C段便是监管滞后性的具体体现。
从图形几何关系上,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周期对应关系为:
t1=r1, 即金融创新导入期+成长期=金融监管无知期。
t2=r2, 即金融创新成熟期=金融监管研发期。
金融监管滞后期=t1+t2=r1+r2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 金融监管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 在金融创新产品、工具刚刚开始导入市场时, 由于其刚研发, 投入市场, 还未被市场广泛接受, 其风险具有的隐蔽性。金融监管无法嗅到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 且因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较低, 相关监管部门并未足够重视, 未采取相关措施, 造成了金融监管的反应滞后;
第二, 在金融创新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后, 监管部门意识到其风险, 着手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关措施的出台、相关法案的起草, 修订, 但针对此创新产品、工具有效的监管体系的形成, 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需耗费较长时间。由于准备时间的存在, 造成金融监管的行动滞后。
四、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 金融监管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反应滞后与行动滞后。由于金融创新产品、工具刚投入市场, 风险隐蔽, 监管部门对风险未知或风险误判, 从而造成反应滞后;金融监管监管措施的研发, 各部门的协调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 形成行动的滞后。减弱甚至消除监管的滞后性, 控制金融创新在合理范围内, 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 应分别从反应滞后、行动滞后两个方面着手。
(一) 反应滞后应对策略
首先, 监管部门应系统认识金融系统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掌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周期性差异, 了解金融监管的滞后性的根源。改变过去的事后监管思维, 逐步完善事前防范机制, 建立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情况及进程有实时准确的掌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进行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 实现大量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实现与金融机构的技术同步, 避免因技术差异引起的监管的滞后.
其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金融创新产品的交叉性越来越强, 分业监管模式下的各监管机构间的职责模糊, 监管部门间应加强沟通, 对各行业的创新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明确各责任机构职责以减弱监管的反应滞后性。
最后, 尽管过于严厉的金融监管会抑制金融创新的进行, 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 但金融监管并非严厉管制,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监督与管理, 在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的问题上, 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多发挥监督, 监测的职能, 以达到在不阻碍金融创新的同时, 了解金融创新的实时动向, 以缩短反应时间, 减少金融监管的反应滞后。
(二) 行动滞后应对策略
首先, 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对当前金融市场现状, 市场信息进行细致分析, 对其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对外实行信息公布, 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整理总结, 以准确掌握当前金融市场情况。
其次, 行动滞后, 主要是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作出反应后, 着手相关应对措施的研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等准备工作所耗费的准备时间造成的, 监管部门对此必须充分认知。在金融监管准备时期, 金融创新处于成熟期, 金融市场处于金融风险期, 准备时间的长短即行动滞后性的大小, 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风险期的长短, 监管部门应当将缩短准备时间作为首要任务以减弱监管的行动滞后。
最后, 树立金融风险意识, 建立金融市场信息收集机制, 及时掌握金融市场需求及金融市场风险情况, 加强并改进金融监管的方式, 充分地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金融监管, 以最大限度了解金融市场情况, 积累金融监管经验, 减少监管行动的滞后, 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军.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55-56
[2]艾洪德, 范夫.货币银行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1.6
[3]张文.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J].时代金融, 2014, (7) :55-56.
[4]李泽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结构性错配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4, (4) :64-73.
[5]欧阳慧.基于进化博弈论的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7) :226-227.
[6]颜雯雯.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进化博弈分析[J].理论研究, 2012, (8) :24-26.
[7]陈晓燕.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流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篇3
目前, 国内系统研究科技金融的著作是赵昌文等教授2009年出版的《科技金融》, 在书中, 他们对科技金融做这样的阐释, 即“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 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业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和后续颁布并推行的配套文件为基础, 目前我国制定并完善了大量的科技金融政策文件, 初步形成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 但较难有效贴合, 近年来,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被列为国家战略, 河北省着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对河北省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进行研究与分析, 提出契合的理论取向,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的政策环境, 有针对的进行政策引导与支持, 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二、政府政策有关职能及在科技金融中的应用
政府政策是为了扶持产业更好的发展, 促进产业扩大再生产。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是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根据经验总结, 政府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和促进作用。科技型企业数量众多, 技术和企业的成长周期、成长阶段不同。同时, 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有限, 因此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将产业和金融结合,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 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
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金融政策分析
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 分析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化, 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的特征, 构建四个不同的科技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形成地方政府有效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科技企业普遍受益的发展体系, 推动新兴科技企业的“鱼跃式”发展。
(一) 种子期阶段科技金融政策:通过立法保障科技投入
种子期阶段指的是处于酝酿阶段或者在孵的科技项目, 由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且没有“有形”的产品可供抵押。此阶段应构建完善的科技和金融联合机制, 通过立法保障科技投入, 包括以政府引导投资为主体, 积极引入科技担保产品和研发税收优惠政策, 增加天使投资基金规模, 为种子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方式直接为处于种子期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对风险投资机构提供“风险补偿”的方式或者以税收优惠的方式降低风投机构运营成本推动风投机构的创设并引导风投机构向科技企业提供支持;或者通过设立公共创业风险基金的政策性金融方式与其他风险投资机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方式对种子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二) 初创期科技金融政策:以政策性金融为主, 产业链金融和天使资本为辅
政策性金融主要在科技型企业初创期进入, 可以采取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结合的方式, 以分散风险。
充分发挥产业链金融的作用。针对科技型企业缺乏抵押和担保的现状, 很多商业银行推出了产业链金融产品, 将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与众多的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 以产业链为服务对象, 扩大业务, 并降低风险。产业链金融还包括产业链内的关键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种形式的资金往来。
天使投资是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最佳的融资渠道选择。政府可以引导关键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以天使投资者的身份进入科技型企业, 一方面可以部分缓解科技型企业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能以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帮助科技型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使其成功度过初创期, 快速进入成长期。
(三) 成长期科技金融政策:运用财政工具,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企业进入成长期, 各方面的资质有所提高, 盈利能力、可抵押资产较初创期会显著改善, 信用评级也会提升。该类企业的融资需要充分选择市场, 利用金融市场自发机制来完成企业的金融活动。此时, 政府应运用财政工具, 重点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为科技企业的初次公开金融创设平台。同时, 推动金融方式、交易方式的标准化工作, 为初始投资者和科技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再金融提供基础;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类型机构的创设和参与科技企业投资。
为了确保上述工作的开展, 便利科技企业金融, 政府还应积极通过财税政策支持科技金融中介组织与市场的繁荣发展, 为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交易提供基础性、规范化服务, 增加信息透明度, 降低交易成本。
政府利用初创期内金融支持获得的信息作为保证, 吸引风险投资机构收购政府手中的股权, 不再提供小额补贴及贴息贷款。政府的支持转向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主。促进风险投资机构跟进投资。降低风险投资机构准入门槛, 鼓励产业链内的关键企业和民间资本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发行风险投资收益凭证等方式将居民储蓄转化为风险资本, 拓宽风险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可以不定期地举行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对接会, 或是定期发布及在网上披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制定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等措施, 引导风险资本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 成熟期科技金融政策:促进市场化融资体系及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
科技企业步入成熟阶段, 经营风险减少, 盈利水平提高, 营运、财务、管理等制度趋于健全, 企业的金融渠道拓宽, 金融能力明显增强, 可选择的金融方式也增多。
一方面, 成熟期科技企业在资产质量、规模方面满足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 后者也愿意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另一方面, 科技企业的经营规模壮大, 财务状况改善, 开始尝试由前期较单一的银行贷款或自我投资的方式向资本市场突破。此时, 应鼓励科技企业利用科技信用保险等手段丰富金融渠道。
另一方面对于成熟期的科技政策, 政府的资产从直接的资金支持转向间接支持, 制定鼓励科技型业自主研发创新和进行内部积累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提高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税前扣除比例, 对留存收益转增资本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措施。
最后, 针对成熟期企业对战略投资和产业投资的需求, 探索科技资金有偿使用机制, 吸收更多社会资金, 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同时推动企业积极改制, 使其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增强企业成长性, 加快上市进程为科技初创团队与各类投资银行机构对接提供平台, 政府对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和辅导, 鼓励科技型企业到国内初创板、中小企业板上市或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例如, 通过私募股权金融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 通过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系统的公开金融, 通过债券市场发行集合企业债的方式筹集资金等, 甚至争取在初创板、中小企业板上市金融。
企业在度过危险的成长期后, 将迈入稳定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特点是企业主要业务稳定, 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同行业中具有一个稳定的地位。由于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中最为理想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 企业有稳定的产品或技术, 此时的政策应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可通过人大立法、政府规章、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在内的不同层次政策体系,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并形成高效产业链, 有助于科技企业回笼资金, 实现可持发展。
四、结论
建设一个科学的科技金融制度, 必需针对企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明确企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根据企业的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经营特点、管理目标、市场表现等, 建设适应本阶段的科技金融体系, 使企业科技金融环境得以优化、科技金融相关要素得以完善。同时还应注意到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会经历生命周期的每一个时期, 相关部门必须灵活调整科技金融实施的关键点, 注意科技金融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只有在科技金融制度能够防范企业的内外部风险时, 才能推动科技金融体制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10.11.
[2]赵昌文, 陈春发, 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肖龙沧.对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探析:山东实践[J].金融发展研究.2011.5.
[4]吴宇, 孔东梅.京津冀科技金融的合作机制研究[J].经济导刊.2012.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篇4
1 传统外生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在长期以来经济分析中,经济增长趋势与经济周期一直被分开研究与处理:一方面,经济周期研究学者仅分析经趋势成份剔除后的经济数据,并把趋势成份视作独立于周期的外生因素;另一方面,增长理论则主要研究经济长期发展的轨迹,而不考虑周期波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经济分析所采用的二元假设前提有关:新古典 (外生) 增长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的,但周期理论则以市场不完美为假设前提。
多玛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凯恩斯市场非出清假设为前提,以乘数/加速数思想为理论基础。“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变动和技术变动,“自然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的背离将使一个经济处于长期衰退或长期过热的状况。因而,多玛的“刀锋”增长模型实际上既不能解释增长,也不能说明周期。
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剔除了多玛模型的市场非出清假设。在索洛模型中,采用边际产出递减的一阶齐次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储蓄率既定、技术进步外生等条件,对经济总体增长的贡献被认为由劳动、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三部分组成。索洛模型中决定产出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均资本存量,由于人均资本存量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且受到新增投资和资本折旧的影响,最终经济会收敛于一个长期的稳定状态。在长期稳定状态,投资等于折旧,人均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如果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就不会有长期经济增长。因而,索洛模型不能够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即怎样打破模型中的长期稳定状态的问题,从而也不能说明周期与长期增长之间的因果联系。
此外,在基于预期之外货币波动的卢卡斯模型中,由于货币在长期内必须保持中性,因而同样不能说明长期经济增长。当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消失时,经济最终会回到它最初趋势增长率上。基于暂时性生产力波动加滞后调整或部门惰性的普雷斯科特模型,虽然不再把经济分为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但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来自同样的根源,即外生技术 (生产率) 的冲击,因而都不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说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2 金融危机的熊彼特周期性增长理论解释
由于传统的外生增长理论无法分析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与长期经济增长的联系,从而有必要重新回到熊彼特的分析范式。
熊彼特把经济的增长与周期看作是统一的现象,并以非连续出现的“新组合”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创造性的毁灭”,可以很好地解释这轮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发生的根源。熊彼特所指的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及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五种情况。由于创新的引进是一个非连续和非平稳的过程,因而经济在长期增长的过程中便会伴随着周期性的波动。一种创新的扩散将刺激大规模的投资,从而引起了经济高涨。一旦创新对生产力促进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而新的一般性技术暂时还没有出现,获取超额利润的投资机会就会消失,投资与信用的紧缩将使经济出现危机与衰退。经济发展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各有千秋,因而周期有长有短。
在综合了前人论点的基础上,熊彼特提出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3种周期的主张: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根据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一般性技术的不同,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为3个长周期,一个长周期中有6个中周期,一个中周期包含3个短周期。经济增长正是经由经济周期的变动实现的。
从长波的视角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性衰退的根本因素是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此次金融危机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熊彼特所未能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五个长波繁荣期的结束,这在周期的长度与结束时间上也与熊彼特所描述的长周期基本一致。这次长周期以信息技术的扩散为标志,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信息技术创新的衰竭以及信息技术相关投资的总体疲弱,使得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继而对整个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不断下降,第五轮经济长波进入了繁荣期的末端。次贷危机就恰好发生在这个关口,使得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深度经济衰退更加速了长波下降期到来的进程。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长期实行低储蓄率、以信贷促进高消费、以高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美国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特殊地位对这种模式的支撑。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波繁荣期的临近结束,次贷危机仍有可能发生,但未必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相反,即使没有次贷危机,由于信息技术创新衰竭所造成的长波下降期也必然会到来,只是可能会以其他危机的形式发生。次贷危机是一个偶然因素,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是必然因素,此次次贷危机恰好发生在第五轮经济长波下降期临近的关口,使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后者又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到来;另一方面,长波下降期的临近也使得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和持久。
3 后金融危机时代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的起点和摆脱危机的物质基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在熊彼特看来,周期上升波的形成依赖于创新的出现,以及由创新扩散带来投资或信用的扩张。“在萧条的时候,或在萧条之前,单纯增加信用便利将会证明是无效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实际情况那样”。不能简单认为“投资的增加及信用的扩张是和繁荣阶段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就能用扩张信用的方法来制造繁荣”。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世界经济何时能够走出衰退重新进入上升波,同样取决于信息技术之后的创新出现的时间与规模。但是根据熊彼特的创新蜂聚假说,创新的出现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创新作用的发挥只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也就是说,创新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不是均匀分布的,而仅集中出现于某些历史关节点。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经济”其潜力完全发挥之后,形成经济上升波的新的一般性技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换而言之,在经历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复苏和快速增长。
尽管如此,由于经济条件、背景、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仍存在一些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也可以用各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所处的位置来描述。中国经济由于市场不完善、城市化尚未完成等原因,尚存在较大比例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既定的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际产出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内。对于中国,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及城市化过程都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生产组合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点向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从而表现为现实产出的扩张和经济的增长。短期来看,中国可以借助财政金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从经济长期增长来看,要推动经济增长,要继续推进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
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进程早已结束,市场的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应用,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从而实际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由于生产已经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要实现产出的增长,只能通过技术革新,打破资源约束,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因而其长期增长的形成完全依赖于新的一般性技术的出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一直以来并且以后仍然可能会享有先行者优势;当情况变得很糟时,它仍然具备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优势,美国从创新中获得的熊波特经济租金将会用来进行明智的投资,推动美国经济、并最终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长波。由于投融资成本上升,一般性的技术研发净收益会下降。美国的研发资源可能更加向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集中,因为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这种情况可能加速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美国在基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已经具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下一轮技术革命很有可能在这两者之中产生。美国的下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繁荣时期需要等到下一轮技术革命。但是,在此之前,世界经济不得不经历萧条的漫漫长夜,就像以往任何一个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到来之前一样。
可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增长潜力存在较大的差别。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扩散并非驱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重要因素,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同样非常显著。实际上,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也可以看作是熊彼特五种创新的一种,即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有别于一般的“蜂聚”式创新,因为它基本上是连续和平稳的,因而可以给经济长期增长带来持续的动力。只要中国能够通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经济就会比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更容易走出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和重新进入上升通道。
摘要:信息技术的扩散使得世界经济维系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当新技术对生产力推动的潜力被充分发挥时, 超额利润动机的丧失将使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与衰退。对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 经济走出衰退依赖于新的一般性技术的出现。由于创新所具有的非连续性特征, 因而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复苏的迹象。但对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来说, 通过持续的改革及城市化的推动, 有望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和进入长期上升通道。
关键词:金融危机,熊彼特,周期性增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419.htm.
[2]马克思.资本论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4]Aghion, P.and P.Howitt, 1998.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The MIT Press, Cambridge.
[5]Domar, E.D., 1947, Expansion and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7 (1) .
[6]Lucas R.E., 1972, Expectations and Neutrality of Mone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