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通用12篇)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1
一、引言
200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发展遭到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到今天为止其影响还未完全消失,不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从危机爆发之后的情况来看,都表示了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上有着各种为题,其监管模式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导致人们不得不对先行的监管理论进行反思。传统金融江源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时有用无限大的理性,能够准确的分析现有的所有信息,并选择最优的方式。但是,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所谓完全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类在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理性”,而且因为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等问题,这种不理性的决策行为会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造成社会中非理性现象的存在。
另外,发展及其快速的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网络金融、民间借贷的盛行,许多社会民众也开始加入到金融行业里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出发,建立合适的监管体系。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金融创新的势头异常快速,尤其是在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之下,线上与线下的新金融产品非常多。金融和产品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情况也随着复杂,金融市场的规模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逐渐开始涉及一些全新的领域,将过往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领域联系到一起,共同创造利益,使得各行各业之间得以高度的联系。但是,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金融的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我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当时拥有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的监管,它不仅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的改善,对金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至此,四大银行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中脱离。90年代末,我国证券行业一时间风声大起,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的业务监管已经无法满足证券行业的需求,因此,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建立,为中国人民银行分担一部分监管权力。这次事件也代表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分业监管体制。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实施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又一次的分担了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权力,这也代表着我国基本确定了分业监管体系。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在我国正式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新金融的发展概述
所谓新金融就是有别于传统银行且具有新型交易形态的金融产业。随着进入实体经济时代,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再加上我国正处于深化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新金融所表现出对我国金融业有益的创新和强大的发展活力。新金融的发展不仅减少了交易的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有利作用,因此,新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来说算是一件好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网络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对我我国民众来说,新金融的盛行,最受益的就是网络金融,民众可以切身的感受到网络金融带来的便利,比如网上银行转账、一定金额内免去手续费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线上理财产品等,这些都是网络金融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了线上服务。现在,网络金融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民间金融的盛行。2014年,浙江温州颁布了《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与《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民间金融出台的法律法规。这也变相的说明了我国不再制约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合法化,这也间接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并推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随着企业集团化、金融业务多元化等快速发展,许多信托企业、汽车金融企业、金融租赁企业、货币经济企业等费劲航金融机构得到快速的发展。
四、我国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的现实挑战
(一)行为金融监管的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成立了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许多金融机构也主动的配合消费者的保护工作中去,但是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度还处于起步状态,随着新金融的不断发展,行为金融的监督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为现行的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理论体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许多国家都在凭借自身的国情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筛选和改善,对于行为金融监管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国缺少相应的经验可以参考。
“一行三会”各自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障机构,都拥有其相应的政策制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整合,以及整合之后的如何维持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比如,现行的率政策以及行为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矛盾点应该怎么样解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社会时间来研究。另外,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测等这些都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来制约。
(二)金融消费者的认知不够
理性的金融消费者是以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前提的,只有当消费者可以进行真正的理性消费,且盲目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少时,才能真正的帮助市场进行良性的发展阶段。那些盲目的投资,只会导致资源浪费,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泡沫。但是因为我国金融也整体发展情况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民众也缺少一定的金融维权意识、投资意识以及风险意识,造成投资行为欠缺长久性。另外,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比如北上广这些城市,其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要比偏远地区更加快速,城市人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进行消费时也就相对理性,相反,偏远地区民众的盲目投资行为就会比较常见。
五、对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理念的对策
(一)提高系统性研究,将强对行为金融监管的认知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在行为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和认知有所提高,但是面对的挑战依然不小,对其的认知和界定还需不断的提升,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的研究,提高对其的理解,只有在顶层设计上,认清行为金融监管的含义,才有利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督管理政策。监督当局需要制定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政策,使消费者的保障工作有法可依,确定消费者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提高对金融机构履行相应保护行为的监管管理,切实的保障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行为监管的根本目标,不管是从国际方面金融监管以及各个国家的监管经验来看,提高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其理性消费观念,对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来说都占有重要的以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也在不断的革新,金融产品的类型也朝着多样性快速发展,因此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一行三会”虽然不停的在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但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对金融产品的宣传和教育程度以及覆盖范围。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不单单涉及已经参与到金融业内的消费者,也需要涉及到那些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潜在消费者,提升这些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的起点,从大的范围内提高社会人民对金融的认知水平,另外也需要注意在地域的选择上需要做到公平原则,不能因为地区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就忽视对其的教育。第二,金融消费者应该培养自身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增加自身的维权意识。现在,就是因为对金融产品的不了解、怕麻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进而导致金融机构违法成本减小,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提高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以维持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平衡。第三,消费者保护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其他机构保持交流互动,凭借最新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而不是形式主义,制作无用功。
六、结论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国家在根据自身国情制定金融监督管理政策时,都或多或少的考虑到行为金融监管问题,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被一致肯定的消费者保护方面上,世界各国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随着行为金融学的不断的发展以及对金融监管认知的不断深入,“认知偏差”等行为金融理论会在金融业监管体系中表现出来,通过政策的方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增加其投资信心,并维持消费者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平衡性,这样,金融监管体系就可以更好的促进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重新寻找自身的金融监管体系,随着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监管部门陆续认识到需要考虑个体的心理以及行为等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因此,在建立金融监管政策的时候,都是以行为金融为理论基础。全球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传统金融监管的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从多方面体现出我国需要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做出改变。本次论文就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为研究主体,在分析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新金融的的发展基础上,总结我国实施行为金融监管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行为金融,监管体制,体制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08:36-44.
[2]杨超,刘淑莲,李宏伟,李井林.上市公司并购动因的比较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0:2-3.
[3]杨东.论金融法的重构[J].清华法学,2013,04:128-143.
[4]李宝良,郭其友.资产定价理论实证研究的扩展与应用——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70-81.
[5]高田甜,陈晨.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解析、政府职能与政策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01:80-90.
[6]李桂花.新常态下的金融监管模式转型——制度和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5,05:19-25.
[7]林莉.证券市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解释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7.
[8]李红权,杜晓薇.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金融监管变革[J].经济体制改革,2015,06:152-157.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2
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的策略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 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 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 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 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6] 赵学军。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行为金融学;噪声交易
一、行为金融学背景下的噪声交易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其致力于研究人们在作出投资决策时的心理变化,比如:认知、情感、态度等,此外,还有由此导致市场非有效性的原因。而市场噪声理论就是基于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宏观影响所提出的。
(一)噪声的本质
噪声第一次被用于证券市场上时,其与信息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信息是最基本的内容,交易者以其为基础而做出买卖证券行为,进而发生盈利或亏损。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交易者将噪声作为信息,如果以噪声为基础进行交易,那么噪声便成为了扭曲的信息或虚假的信息。同时,“无信息”也是噪声的一种。可见,“噪声”本质上就是那些没能够真实反映证券基本价值,进而,证券的价格或近或远的与内在价值有一定差距的虚假扭曲的信息,或是“无信息”。
(二)噪声交易的内涵
依据信息和噪声的不同点,将噪声交易定义为:把噪声当作信息,以噪声为基础进行的交易。还有许多有内幕消息的套利者,因为其可以预测噪声交易者的决策行为,他们会采取提前买入或卖出证券来进行套利行为,从而,引起了更大的证券价格的更大偏离。更有甚者会利用内幕信息刻意操纵市场基本信息,这也是噪声交易的一种。所以,噪声交易内涵广泛,可将其定义为:所有能够将证券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的交易。
二、我国证券市场噪声交易的成因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经济运动,并且有许多投资者们能够通过付出信息成本达到得到交易信息的目的,最终出现了噪声和噪声交易者。此外,许多持有较多货币资金的大户投资者期望由人为操纵或内部交易有短线获利行为。由于国家不同,噪声交易产生途径和产生过程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将我国证券市场噪声交易的成因可归纳为三类:
(一)市场信息偏差型噪声交易
作为产生噪声交易客观原因的市场信息偏差存在信息质量本身问题外,也有噪声交易者处理信息的问题。投资者由于缺少对信息质量的管理经验,所以其判断体系就缺少准确性,可能会将虚假信息作为正确信息,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噪声交易因此产生。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弱式有效的市场,一方面,信息披露制度不成熟并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导致信息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另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尚短,投资者不成熟,不仅缺乏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他们往往缺乏统一的投资理念,决策系统紊乱,因此往往进行的交易都是噪声交易。
(二)投资者认知偏差型噪声交易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决策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并且由于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认识偏差型噪声交易普遍存在。通过研究,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一般存在的认知偏差包括对股价波动的认识偏差、对风险及回报的认识偏差、对上市公司价值的估计偏差以及对股票交易过程中的操作偏差等四种。
中国的投资者中,虽然近几年来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断攀升,但主体依然是个人投资者。个体投资者中的大多数是不成熟的,对于他们而言,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从未经历过得“新领地”,也就是说他们也是“新生”的,其中的很少人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市交替,缺乏统一的投资理念,容易出现“追涨杀跌”、“盲目跟风”等噪声交易行为。
(三)市场操纵型噪声交易
在作为证券市场主动噪声交易的市场操纵型噪声交易中,不同于有实力的机构和主力,市场操纵者主要是指那些在证券市场上凭借信息、资本、心理、技术等优势,控制证券价格,获取超额利润的机构投资者。
他们的标的物就是庄股,游戏规则就是通过操纵庄股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由于普遍存在“庄家”现象,大多数有足够资金实力的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参加这种证券操纵行为,导致操纵型噪声交易在中国股票市场泛滥。
三、对我国证券市场噪声交易的政策建议
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市场效率会随着噪声交易者主导市场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完全消除噪声和噪声交易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应将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致力于降低噪声影响程度、提升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降低噪声交易者数量、提升市场有效性。有几点建议:
(1)法律手段是最直接、稳定、有效的方法,我国应当完善股市立法,通过司法加强对股市的监管,辅助股市健康发育,改善机构投资者经营机制,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全面发展现货市场,从而有效抑制投资者短期投资行为。
(2)在政策面,我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当尽可能地减少股市政策信息噪声,保证有关政策的稳定性、公开性、透明性及前瞻性,从而助于投资者形成对股市的良好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
(3)提高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包括经纪业、咨询业、金融业及传媒业的证券从业人员等,加大对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检查及处罚力度,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减少二手信息噪声的不良影响。
(4)引入做空机制。如今在发达国家,做空制度这一交易机制已比较成熟并盛行于证券市场,实践证明,做空机制有助于完善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它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投资需求及风险偏好,因此有效扩大市场的供求规模,从而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张乐.行为金融学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噪声交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
[2]贾男.中国股市噪声交易研究.四川: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德]乔齐姆·高德伯格,鲁狄格·冯·尼采著,赵英军译.行为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安德瑞·史莱佛著,赵英军译.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饶育蕾、刘达锋著.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周战强著.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吴世农.《现代经济科学视角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9期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前景理论,行为金融模型
近十年,行为金融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金融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学者们的兴趣。何谓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家Shiller(2000)指出,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决策理论与经典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学科,它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观察到的与标准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反常现象。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时如何产生系统性偏差。
一、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量数学方法的运用,经济学因数学而严密,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内唯一的一门科学逐渐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与现代经济学相呼应,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也与数学密不可分。Neumann和Morgenstern建立期望效用理论之后,一批金融数学模型成果相继诞生,由此逐步建立起严密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利息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公式和有效率市场理论等重要现代金融学理论模型(饶育蕾、盛虎,2010)。这些理论和模型大多强调金融投资者主体决策的理性特征以及金融市场的自我纠偏机制。但是,金融学理论体系的数学化完善趋向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矛盾,即科学化的金融理论距离金融学的原始目标———解决现实金融问题———越来越远了。金融学研究者和金融业实践工作者不得不重新思考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根基和基本假设。行为金融学就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对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Burell发表了《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诞生。该文首次提出使用实验法讨论、验证理论的必要性,主张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现象。1956年,后来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的Smith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实验经济学论文。20世纪60—80年代,Bauman、Slovic和Bauman等人相继发表了人类经济决策的心理学研究(邹洁,马宁,2009)。这期间,最具影响力的行为金融学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理论,当数美国的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1979),以及他们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论。这一理论至今仍是行为金融学的代表性学说,为Kahneman带来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是行为金融学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黄金期,产生了Thaler(1999)的心理账户理论、Shefrin和Statman(2000)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与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lack的噪声交易研究、Werner等人的过度反应研究(饶育蕾、盛虎,2010)以及Shiller的非理性繁荣研究等(2000)。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成果
行为金融学建立在金融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之上,主要研究金融市场主体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行为中的心理特征,分析金融投资者心理对于其投资行为的影响,其主要研究成果表现为前景理论和各类行为金融模型两大块内容。
1. 前景理论。
Kahneman和Tversky(1979)创立的前景理论,使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损益,而非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价值函数呈现不对称性,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亏损导致的不快大于相同数量盈利所带来的快乐,差异达两倍左右。由此推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更愿冒险去避免亏损,而不愿冒险去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有利润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在有亏损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身为风险承担者。
2. 行为金融模型。
行为金融学兼顾传统金融理论和人类行为特点,改良了现有的诸多现代金融理论模型。譬如,Shefrin和Statman提出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改变了CAPM经典模型的假设,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考虑到噪声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就需要以正切均方差效应资产组合代替CAPM中的市场组合。于是,BAPM中证券的预期收益就取决于其行为。Shefrin和Statman(2000)提出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认为资产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每一层都对应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Hong和Stein的HS模型能够描述在正反馈交易中,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直至市场产生过度反应。Banerjee提出的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符合最大效用准则,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的非理性行为(赵硕刚,2009)。
三、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展望
行为金融学是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批判性继承者。Shiller曾对行为金融学的前景做过一个乐观的估计。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金融学将越来越不能被看做金融学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分支,而是会逐渐成为严肃的金融理论的中心支柱。但是就目前而言,行为金融学毕竟还是刚起步,以其现有的学科状态预言担纲金融理论似乎还为时过早。
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行为金融学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自身仍存在很多缺陷。如果行为金融学想成为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中心,或作为一个单独学科而存在,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和统一的、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分析范式以及明确的研究主线。它还必须要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界定,这将决定行为金融学是经济学还是心理学的分支。
最重要的是,行为金融学如想在现代金融学领域中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建立新的基于行为的核心模型。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尽管取得较快发展,但却由于缺乏基于其基本理论框架的核心资产定价模型,故无法对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基础进行颠覆,不能从理论和实证上充分说明现代金融学核心理论的有限性,也就不能使行为金融学获得广泛的认可。行为金融学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2]赵硕刚.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9):56-57.
[3]邹洁,马宁.证券市场行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解释[J].经营管理者,2009,(3):120.
[5]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2):263-291.
[7]Shefrin,H.M.,&Statman,M.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2):127-151.
[8]Shiller,R.J.(Ed.).Irrational Exuberance[M].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5
一、《职业道德》篇
第一章 职业道德常识„„„„„„„„„„„„„„„1 1—1什么是道德?„„„„„„„„„„„„„„„2 1—2道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 1—3道德规范体系是怎样构成的?„„„„„„„„6 1—4什么是道德活动?„„„„„„„„„„„„„6 1—5什么是职业道德?„„„„„„„„„„„„„6 1—6职业道德最主要的特质是什么?„„„„„„„7 1—7什么是金融职业道德?„„„„„„„„„„„8 1—8金融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是什么?„„„„„„„8 1—9金融职业道德的作用是什么? „„„„„„„10 1—10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的
职业道德建设?„„„„„„„„„„„„„11 第二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12 2—1什么是荣辱观? „„„„„„„„„„„„„12 2—2 什么是“八荣八耻” „„„„„„„„„„13 2—3 提出“八荣八耻”有何意义?„„„„„„„14 2—4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17 2—5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18 2—6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19 2—7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20 2—8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22 2—9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 „„„„„„„„„„„„„24 2—10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25 2—11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的内涵是什么?„„„„„„„„„„„„„26 第三章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28 3—1 发布并实施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
操守有何意义?„„„„„„„„„„„„„28 3—2《指引》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29 3—3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处理与国家关系时
有何要求?„„„„„„„„„„„„„„„29 3—4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处理与单位的关系时
有何要求?„„„„„„„„„„„„„„„30 3—5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处理与同业的关系时 有何要求?„„„„„„„„„„„„„„„30 3—6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时
有何要求?„„„„„„„„„„„„„„„30 3—7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
有何要求?„„„„„„„„„„„„„„„30 3—8 银行业从业人员遇到利益冲突时如何处理?„31 3—9 银行业从业人员投资股票有何规定?„„„„31 3—l0 银行业从业人员如何对待特殊交易?„„„„31 3—11 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廉洁从业有何要求?„„„31 3—12 对银行业董(理)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有哪些特别要求?„„„„„„„„32 第四章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职业道德规范„„„„„33 4—1 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33 4—2 怎样理解职业道德规范范围的有限性与形式的多样性?„„„„„„„„„„„„„„„33 4—3 怎样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明显的
职业特征?„„„„„„„„„„„„„„„34 4—4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职业道德的根本
要求是什么?„„„„„„„„„„„„„„34 4—5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
内容是什么?„„„„„„„„„„„„„„35 4—6 职业道德评价有哪些形式?„„„„„„„„38 4—7 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职业道德的
社会评价?„„„„„„„„„„„„„„„38 4—8 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职业道德的
自我评价?„„„„„„„„„„„„„„„39 第五章 理事长(董事长)、主任(行长)、监事长岗位职业
道德规范 „„„„„„„„„„„„„„„„41 5—1理事长(董事长)、主任(行长)、监事长职业道德
规范有什么要求? „„„„„„„„„„„„41
5—2“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内涵是什么? „„41 5—3“观念创新、勇于实践”的内涵是什么? „„43 5—4“严以律己、执法守纪”的内涵是什么? „„44 5—5“不断探索、把握风险”的内涵是什么? „„45 5—6“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内涵是什么? „„46 5—7“诚实谦虚、团结协作”的内涵是什么? „„48 5—8 “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内涵是什么? „„„49 第六章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5l 6—1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
什么要求? „„„„„„„„„„„„„„51 6--2 “忠于事业、尽职守责”的内涵是什么? „„„51‘ 6—3 “客观公正、任人唯贤”的内涵是什么? „„„55 6—4 “广纳人才、创新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56 6--5 “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内涵是什么? „„„57 6—6 “服务金融、勇于进取”的内涵是什么? „„„58 第七章 信贷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62 7—1 信贷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
哪些要求? „„„„„„„„„„„„„„„62 7—2 “熟悉业务”的内涵是什么? „ „„„„„„„62 7—3 “顾全大局”的内涵是什么? „„„„„„„„64 7—4 “秉公办事”的内涵是什么? „„„„„„„„65 7--5 “陌守信用”的内涵是什么? „„„„„„„„67 7—6 “忠于职守”的内涵是什么? „„„„„„„„68 7—7 “廉洁奉公”的内涵是什么? „„„„„„„„70 第八章 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71 8—1 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71 8—2“爱岗敬业”的内涵是什么?„„„„„„„„71 8—3“诚实守信”的内涵是什么?„„„„„„„„72 8—4“廉洁自律”的内涵是什么?„„„„„„„„74 8—5“客观公正”的内涵是什么?„„„„„„„„74 8—6“坚持准则”的内涵是什么?„„„„„„„„75 8—7“提高技能”的内涵是什么?„„„„„„„„76 8—8“参与管理”的内涵是什么?„„„„„„„„78 8—9“强化服务”的内涵是什么?„„„„„„„„79 第九章 储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82 9—1 储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82
9—2“忠于职守”的内涵是什么?„„„„„„„„82 9—3“遵纪守法”的内涵是什么?„„„„„„„„85 9—4“保障储户利益”的内涵是什么?„„„„„„87 9—5“热情服务”的内涵是什么?„„„„„„„„90 9—6“刻苦练功”的内涵是什么?„„„„„„„„91 第十章 出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93 10—1 出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93 10—2“热爱本职、任劳任怨”的内涵是什么? „„93
10—3“竭诚服务、恪守信誉”的内涵是什么? „„94 10—4“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内涵是什么? „„95 10—5“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内涵是什么? „„96 10—6“忠于职守、按章办事”的内涵是什么? „„97 第十一章 稽核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99 11—1稽核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99 11—2“坚持原则、执业谨慎”的内涵是什么? „„99 11—3“实事求是、严把质量”的内涵是什么? „„l00 11—4“廉洁奉公、热情诚恳”的内涵是什么? „„l02 11—5“遵守纪律、严守机密”的内涵是什么? „„l04 第十二章 保卫守押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l06 12—1 保卫守押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l06 12—2“爱岗敬业、服务第一”的内涵是什么? „„l06 12—3“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内涵是什么? „„l08 12—4“严守法纪、有效防范”的内涵是什么? „„l08 12—5“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的内涵是什么? „„ll0 第十三章 电脑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111 13—1 电脑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111 13—2“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内涵是什么? „„111 13—3“钻研业务、精通业务’’的内涵是什么?„„114 13—4“讲求质量、维护信誉’’的内涵是什么?„„115 13—5“严守规章、诚实劳动’’的内涵是什么?„„117 第十四章 结算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119 14—1 结算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119 14—2“忠于职守、恪守信用’’的内涵是什么?„„119 14—3“勤学苦练、精通业务’’的内涵是什么?„„121 14—4“照章办事、防范风险’’的内涵是什么?„„122 14—5“勤奋学习、大胆创新’’的内涵是什么?„„124 第十五章 银行卡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127 15—1 银行卡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127 15—2“熟悉业务、服务客户’’的内涵是什么?„„127 15—3“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内涵是什么?„„130 15—4“忠于职守、防范风险’’的内涵是什么? „„l31 第十六章 信托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l34 16—1 信托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l34 16—2“忠于职守、信誉第一’’的内涵是什么?„„l34 16—3“开拓业务、发展信托’’的内涵是什么?„„l38 16—4 “执行政策、顾全大局”的内涵是什么?„„l39 16—5 “不为私利、廉洁奉公”的内涵是什么?„„l40 第十七章 担保承诺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l42 17—1 担保承诺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l42 17—2 “忠于职守、竭诚服务”的内涵是什么?„„l42 17—3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内涵是什么?„„145 17—4 “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内涵是什么?„„l47 第十八章 咨询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l48 18—1 咨询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l48 18—2 “忠于职守、热情服务”的内涵是什么?„„l48 18—3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内涵是什么?„„l50 18—4 “树立信心、钻研业务”的内涵是什么?„„l51 第十九章 代理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l54 19—1 代理业务工作人贾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l54 19—2 “忠于职守、恪守信用”的内涵是什么?„„l54 19—3 “勤学苦练、优质服务”的内涵是什么?„„l58 19—4 “按章办事、防范风险”的内涵是什么?„„l60 第二十章 外汇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l62 20—1 外汇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162 20—2“信誉至上、取信客户”的内涵是什么?„162 20—3“文明礼貌、优质服务”的内涵是什么?„163 20—4“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内涵是什么?„166 20—5“维护祖国利益”的内涵是什么?„„„„167 第二十一章 后勤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168 21—1 后勤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168 21—2“热爱本职、爱社如家”的内涵是什么?„168 21—3“精打细算、勤俭理财”的内涵是什么?„169 21—4“忍辱负重、兢兢业业”的内涵是什么?„170 21—5“公私分明、一尘不染”的内涵是什么?„171 第二十二章 租赁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173 22—1 租赁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173 22—2“忠于职守、服务客户”内涵是什么?„„173 22—3“按章办事、防范风险”的内涵是什么?„176 第二十三 章交易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180 23—1 交易业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基本要求? „„„„„„„„„„„„„180 23—2 “熟悉业务、服务客户”的内涵是什么?„„l80 23—3 “按章办事、防范风险”的内涵是什么?„„l82 第二十四章 部分岗位职责„„„„„„„„„„„„„185 24—1 信贷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l85 24—2 会计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l86 24—3 储蓄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l87 24—4 稽核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l87 24—5 出纳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l88 24—6 综合文秘岗位职责是什么? „„„„„„„189 24—7 安全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l90 24—8 守库押运人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191
二、《行为规范》篇
第一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行为规范常识 ……………l95 1—1 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的行为?„„„195 1—2 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的
行为准则?„„„„„„„„„„„„„„„196 1—3 行为准则的内容是什么?„„„„„„„„„197 1—4 确定行为准则的原则是什么?„„„„„„„198 1—5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基本行为规范包含
哪些内容?„„„„„„„„„„„„„„„200
1—6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的职业
道德规范?„„„„„„„„„„„„„„„200 1—7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工作纪律规范有
哪些内容?„„„„„„„„„„„„„„„202 第二章 日常行为规范„„„„„„„„„„„„„„203 2—1 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日常行为
动作规范? „„„„„„„„„„„„„„203 2—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日常行为动作规范包括
哪些内容?„„„„„„„„„„„„„„„206 2—3 办公室行为规范的内容是什么?„„„„„„211 2—4 参加会议应有哪些行为规范?„„„„„„„213: 2—5 就餐或参加宴会应有哪些行为规范?„„„„214 2—6 参加舞会应有哪些行为规范?„„„„„„„215 2—7 班前班后应有哪些行为规范?„„„„„„„216 2—8 怎样佩戴和摆放工号牌?„„„„„„„„„217 2—9员工在外办理业务时应注意哪些
行为规范?„„„„„„„„„„„„„„„217 第三章服务意识规范„„„„„„„„„„„„„„„220 3—1 什么是金融企业的“客户服务”?„„„„„220 3—2 服务有哪些特征?„„„„„„„„„„„„22I 3—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为什么要具备
服务意识?„„„„„„„„„„„„„„„223 3—4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应具备的服务意识包括
哪些内容?„„„„„„„„„„„„„„„225
3—5 服务过程中应怎样
“以客户为中心”?„„„„„„„„„„„„229
3—6 什么是客户满意度?„„„„„„„„„„„230
三、《企业文化》篇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企业形象„„„„„„„„235 1—1什么是企业形象? „„„„„„„„„„„„235 1—2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企业形象? „„„238 1—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形象的构成
内容是什么? „„„„„„„„„„„„„„239 1—4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形象与其竞争力之间
有何关系? „„„„„„„„„„„„„„„241 1—5 企业形象设计系统应包括哪些内容? „„„„243 1—6 企业形象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设中
有何作用? „„„„„„„„„„„„„„„245 第二章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248 2—1什么是企业文化? „„„„„„„„„„„„248 2—2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250 2—3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253
2—4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文化?它具有
哪些特征?„„„„„„„„„„„„„„„256 2—5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文化
它具备哪些特征?„„„„„„„„„„„„259 2--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包括
哪些内容? „„„„„„„„„„„„„„263 2--7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具有
哪些功能?„„„„„„„„„„„„„„„266 2--8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的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特征及规律研究 篇6
摘要: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作为金融危机后全球首例将行为监管职责明确赋予专门机构的尝试,率先发展出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行为监管方法论体系。文章在简要梳理FCA行为监管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对FSA时期所推行的ARROW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通过两者对比分析,揭示了FCA行为监管的主要特点和独特之处。
关键词:行为监管;政策工具;FCA;比较
《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00)》确立了由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FSA)“三驾马车”共同负责英国金融监管的体制。但金融危机之后,英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大力推动了金融监管改革。依据《金融服务法案(2012)》的设计,英国取消了FSA,建立了类似“双峰”模式的金融监管架构。隶属于英格兰银行的审慎监管局(PRA)是英国的微观审慎监管部门,负责英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系统重要性投资公司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监管,而直接向财政部和英国议会报告的行为监管局(FCA)则具体负责约26 000家从事零售或批发金融服务的银行、投资、证券、保险公司的行为监管,以及约23 000多家金融服务类公司的审慎监管。该架构从2013年4月1日正式实施。
一、 FCA行为监管的政策工具
FCA行为监管由三大支柱或三大模式构成,一是前瞻性机构监管,强调对单家金融机构或按照某种分类条件对某类金融机构实施提前介入式分析,评估该机构消费者保护的状况,对可能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风险因素在未产生消极后果之前进行提前干预。二是专题和产品线监管,侧重对涉及多个金融机构、领域、行业的业务和产品进行功能性监测和分析,从消费者保护角度研究和揭示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三是基于事件的响应式监管,即通过消费者反馈、事件受理等渠道,获知金融机构经营中出现的有损消费者保护、市场诚信和竞争的行为,并进行快速而果断的干预和处理。与前两者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提前主动干预方式不同,基于事件的监管往往出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是一种被动但强调快速果断的响应。对于每种监管模式,特别是前瞻性机构监管和专题和产品线监管,FCA发展出了专门的政策工具,从而确保不同的监管模式能够取得预期的监管效果。
1. 金融机构系统性评估框架(Firm Systematic Framework,FSF)。金融机构系统性评估框架是FCA行为监管的核心工具,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把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和市场诚信摆在核心位置,即通过采取有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行为来赚取利润,而不是利润的取得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该框架强调从商业模式、产品、服务、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对金融机构是否具备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理念和态度进行提前介入式的结构化评估,对可能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因素进行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FSF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商业模式和战略分析(Business Model and Strategy Analysis, BMSA)。目的是了解一家金融机构是如何赚钱的,即从行为的角度分析一家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主动识别有哪些可能对消费者利益和市场诚信产生侵害的风险点。二是深度评估(Deep Dive Assessment, DDA)。主要是全面评估消费者保护理念和态度是否嵌入到金融机构日常经营行为之中。具体包含4个模块:“公司治理与文化模块”评估金融机构是否具备识别、管控和消除行为风险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产品设计模块”评估金融机构的产品或服务设计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对不同的金融消费者人群有所区分;“销售流程模块”评估金融机构的产品宣传、销售等行为的流程和内控制度;“售后和交易处理模块”评估金融机构在售后,包括投诉处理环节保障消费者得到公平对待的措施。
BMSA和DDA两类工具的运用没有严格的先后之分, BMSA工具多用在机构准入阶段,主要是评估金融机构设立时是否达到设立的门槛条件(Threshold Conditions),特别是经营行为的门槛条件。以往经验表明,一些共性的指标和行为特征往往与对消费者利益和市场诚信构成侵害的高风险相关,因此,FCA尤其关注这些异常的指标和行为特征。DDA工具一般在金融机构持续经营期间的日常监管中使用。对于已经批准设立并经营的金融机构,FCA根据金融机构的规模、接受零售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数量、市场影响力以及风险水平等因素,将实施行为监管的约26 000家机构分为四类。以零售金融消费者数量最多、市场影响力最大的11家金融机构为例,在一年的监管周期中有两次DDA评估,每6个月进行一次。在FCA看来,尽管产品设计、销售以及售后处理作为经营行为的直观表现,对于消费者保护和市场诚信具有现实意义,但DDA工具中“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模块”的评估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董事会和高管层对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经营战略和经营行为负有直接责任,而企业文化则是员工能否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消费者,以合适的行为对待消费者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在DDA工具的运用,“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评估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2. 专题审查(Thematic Review)。专题审查是FCA3种监管模式之一的“专题和产品监管”中常用的政策工具。与“前瞻性机构监管”和“金融机构系统性分析框架”主要以金融机构为对象不同,专题审查实际上是一种以某一特定主题(Issues)或一类产品为对象的功能监管工具。专题审查目的是要了解跨机构、跨市场或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领域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是否存在对消费者权益或市场诚信造成危害的风险,现实或潜在的危害程度如何,通过分析找出形成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一般而言,对消费者权益或市场诚信构成危胁的原因,或者是金融机构没有按照监管当局要求的行为规则行事,或者是特定的经营领域尚没有明确的行为规则。为此,专题审查往往倾向于从行为规则层面给出政策建议,而对可能出现问题的产品或服务,FCA强调要从产品设计、宣传等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现实风险的形成和扩散。
3. 市场分析(Maket Analysis)。市场分析也是FCA“专题和产品监管”中常用的政策工具,只不过主要用于评估金融市场的竞争状况。正如前文所述,在FCA看来,充满竞争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选择,促进创新,最终对消费者有利,这种结果上的有利是对消费者最根本的保护。因此,FCA对市场竞争状况的评估是整体性的,不是对某个参与者竞争的金融机构进行分析。市场分析一般从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信息公开的充分程度和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消费者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选择产品或服务的转换率,以及产品价格和与消费者需求匹配状况等几个方面,分析当前市场是否存在抑制或扭曲竞争的市场失灵,从而评估采取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4. 其它工具。除了上述最主要的工具之外,FCA常用的行为监管政策工具的还包括神秘消费者(Mystery Shopping)和独立评估人评估(Skilled Persons Review)。前者要求监管人员要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现场监督,强调以消费者体验的方式来判别现实和潜在的行为风险,作为系统性分析框架、专题审查、市场分析等政策工具的补充。后者是FCA借助外部市场力量实施监管的政策工具,FCA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的监管服务,即要求被监管的金融机构与经FCA认可并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签订协议,由独立专业机构对金融机构某一特定的产品线或主题进行专项外部评估,提出包括风险状况和预防或补救措施在内的评估报告,作为FCA官方监管的补充。
二、 FSA的监管框架
作为FCA的前身,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在《金融服务法案(2012)》批准设立FCA之前是英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既有审慎监管的职能,也有行为监管职能。为了更好地实施监管,从2003年开始,FSA便推出了用于风险评估的监管框架,即AAROW(Advanced,Risk-Responsive Operationg FrameWork)监管框架。该框架是FSA“原则导向”监管理念指导下“风险为本”监管方式的具体体现,一直沿用到金融危机之后。AAROW作为组织FSA监管行动的统一的框架,并没有区分所谓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
“风险为本”是AAROW监管框架设计的主要思想,对监管当局监管目标明确而可行的表述是FSA实施风险为本监管的基础。FSA认为,所谓风险是指有可能对其监管目标产生危害的事件或问题。但作为监管当局不可能消除对其监管目标构成影响的所有风险因素,因此,需要把有限的监管资源配置到对其监管目标影响等级最高的风险领域。具体而言,在ARROW监管框架下,风险被认为是“事件发生后的影响”与“事件发生概率”的乘积(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影响×事件发生概率)。对于事件或问题所产生“影响”的评估,包括“事件”和“机构”两个维度,既要考虑诸如受影响消费者的数量、财产损失额度等定量因素,也要考虑事件和问题的性质等定性因素。比较而言,对于事件“发生概率”的评估,则是建立在FSA对风险的主观分类基础上,通过运用特定的模型来评估一家机构发生某事件的概率。FSA从整体上将一家机构分成10相互独立的“风险组”(Risk Groups),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都被包括在这10个风险组当中。对一家机构发生某一事件概率的评估,实际上就是对10个风险组相互作用结果的评估。ARROW模型中,10个风险组又被分成业务风险、对风险的控制以及监督和公司治理3个版块,其中,业务风险是风险事件的主要来源,又细分外部环境风险组和若干经营方面的风险组,例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典型的风险事件都可以归入其中。3个版块、10个风险组的相互作用最终得出一家机构的“净风险概率”(如图所示)。净风险概率再与影响大小相乘,即得到一家机构的风险状况。FSA将风险状况分为低、较低、较高和高四个等级,根据风险等级的排序确定相应的监管行动和相应的监管资源配置。在风险为本的思想指导下,FSA对日常监管中发现和确认的风险的处置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是补充性的。“一般而言,即使那些风险等级很高的业务风险,只要其内部控制足够应对这些风险,我们也不会采取行动或寻求风险缓释。但如果对内部风险的评估也是高的,那么我们会采取风险缓释行动。如果监督和公司治理的评估是低风险的,那么风险缓释的行动会在很大程度上由金融机构本身承担。如果监督和公司治理的评估是高风险的,那么相应行动会由我们或者第三方独立评估人来负责”。
在ARROW 监管框架指导下,FSA的监管行动实际上就成为了在主观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问卷、现场核查等获取信息的手段发现和确认上述风险类型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和发生概率的过程。整体上看,这种按图索骥、填表打勾(box ticking)、侧重风险计量的监管方法仍然是审慎性的,适用于审慎监管,即使ARROW框架中也包括了消费者保护、产品和市场分析等行为监管的对象,但其以发现和确认风险为主的方法论和模型对偏离行为或者说行为风险并没有起到有效防范作用,这也是金融危机之后FSA之所以广受诟病以及单独成立FCA负责行为监管的原因之一。
三、 FCA行为监管特点评析:与ARROW监管框架的比较
首先,从整个监管方法的取向上看,与FSA强调“风险为本”的监管有所差异,FCA的行为监管更强调“判断为本”(Judgement-based Approach)。正如上文所言,FSA风险为本的监管,强调事先主观地归纳出各种可能的风险类型,并通过构造模型阐示风险的逻辑关系,监管行动特别是日常监管环节则是对主观分类的风险进行发现、确认和计量的过程。风险的后续处置更多地是对已经暴露的风险或经评估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潜在风险采取措施。而FCA对偏离行为即行为风险这一特定风险类型的监管,不仅关注金融机构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有关经营行为的条文规定,更注重金融机构是否理解了条文的精神实质,保护消费者和确保市场诚信是否嵌入到企业文化从而外显于经营行为之中。因而,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对某些事件、因素、条件等能否形成偏离行为进行判断,行为监管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对风险因素的判断过程,而不只是对即定类型的风险进行发现、确认和程度高低的衡量,也就是说,FCA所实施的行为监管,不是侧重对风险表象的发现,而是强调对风险形成原因的综合判断。
其次,对风险因素和偏离行为的早期干预是FCA的行为监管的另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其所奉行的监管十条原则中被表述为,“坚持前瞻性和先发制人,主动识别潜在的风险并在产生严重结果之前采取行动”。正是由于坚持“判断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FCA在实施行为监管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主要是围绕那些可能形成偏离行为的风险因素展开,并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保持敏感,尽量在各种风险因素演化为现实的偏离行为之前,采取控制、干预和矫正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具体而言,在准入环节,运用BMSM工具重点分析对形成偏离行为具有决定影响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如果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不可持续,即赚钱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或市场诚信为代价,那么机构不可能获批设立,从源头防范有行为风险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日常监管阶段,运用深度评估、专题审查、市场分析、神秘消费者、独立评估人等工具,从企业文化、产品设计、销售流程、售后管理等多个条线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前瞻性评估,对各类议题、事件、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可能对经营行为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发现风险苗头及时进行预警,防患于未然。
最后,与FSA相比,FCA对行为风险的处置更加严厉而直接,采取有效遏制策略,确保偏离行为切实能够得到矫正。有效遏制策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处置。不论是潜在的偏离行为还是现实的偏离行为,FCA都强调对风险处置的及时性,特别是对出现危害并正在蔓延的行为风险,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干预措施,遏制风险扩散的势头。在坚持“消费者适当责任”的前提下,确保消费者的损失及时得到补偿,金融机构出现偏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得到及时分析和控制;二是严厉处置。FCA指出,与FSA相比,对侵害消费者权益和市场诚信的偏离行为将保持更低的容忍度,对有过错的金融机构必须采取包括刑事责任在内更加严厉的惩处措施,使其为自身行为过错付出更大的代价;三是公开处置。与FSA不同,《金融服务法案(2012)》赋予了FCA公开处置信息的权力,授权FCA从启动采取强制措施程序开始就向全社会公开,直至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调查和惩处结束,使出现偏离行为的金融机构在接受民事甚至刑事处罚的同时,接受市场纪律的约束,最终回归到正常行为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FSA.Journey to the FCA.A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publication:25.
[2] Allen & Overy. The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An overview. 1 April 2013:17.
[3] FSA.The FSA's risk-assessmetn framework.The 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2006:13.
[4] FCA. The FCA'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for C1 groups,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March 2014:8.
基金项目:天津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天津市民营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项目号:TJGL13-028)。
作者简介:雍冀慧(1979-),汉族,江苏省溧阳市人,天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博士后,就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研究方向为监管政策与风险管理;李国栋(1983-),男,汉族,山东省曹县人,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机场与区域经济协调。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7
一、异常现象的表现
(一)商品房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动。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商品市场,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下,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房地产市场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一般认为如果购买住房是为了自己居住,那么这种购房行为应作为住房的商品需求;如果购买住房是为了出租,收取租金,则作为投资需求;如果购买住房是为了等待房地产价格上涨后直接出售,那么这种购房行为则认为是房地产的投机需求。住房的商品需求应该符合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需求规律,投资和投机则刚好相反。
本文以上海1997年—2009年前三个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和住房均价为样本,得出了商品房需求和价格走势图(图一),并用商品房销售面积代表房地产市场需求,作为被解释变量,商品房均价代表房地产市场价格,作为解释变量,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构建房地产市场需求曲线进一步验证。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为1997-2009年,利用eviews5.1软件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得到结论。D=235.46+0.34485P,即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却相应下降。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海房地产市场投资或投机需求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二)商品房投资或投机现象严重
根据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房屋成交均价为7 000万元/平方米,2007年升至8 253万元,2008年达8 182万元,2009年前三个季度均价攀升至12 016万元。而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668,2007年为23 623,2008年为26 675,2009年为28 838,以100m2房屋为标准,租房价格2006年为2000/月,2007年为2500,2008年为3 500,2009年为5 000左右计算。得出房价收入比2006年为34:1,2007年35:1,2008年30:1,2009年42:1。而房价房租比高达约400:1。按照国际惯例房价房租比应为200:1为宜,否则演变为投机,房价收入比为6:1较合理,而上海两项指标的比例远远高于国际合理标准。可见上海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部分主要是投机行为。
(三)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
2007年5月,央行发布的《2006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认为,上海市商品房与商品住宅空置率从2005年开始止降趋升。报告显示,2006年年末,上海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78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8%。2007年,上海商品房空置面积为737万平方米。2008年底,上海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 09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8.4%。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约为545.7万平方米,上海商品房与商品住宅空置率涨至12.0%与6.92%。2009年2月末,上海商品房空置面积,扩大了近一倍,由2008年初的735.46万平方米扩大至1 211.7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554.07万平方米。从空置年限看,空置一年以下的商品房面积为652.55万平方米,占全部空置面积的53.9%。空置一年以下的商品住宅333.49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住宅空置面积的60.2%。这些数字,全部创下历史记录。有业内人粗略估计,上海目前的商品房空置面积可能已超过1 600万平方米。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而上海的空置率可能高达35%,甚至可能达到40%。高空置率一方面反映了开发商捂盘惜盘;另一方面反映出投资者或投机者的疯狂入市。
(四)“面粉”比“面包”贵
2009年9月10日,中海地产以70.06亿元成功夺得上海普陀区长风6B、7C地块。按照这一价格计算,该地块的楼板价已经达到22 409.3元/平方米,而目前该地块周边最贵的楼盘价格也不过2.2万元/平方米。让人寻味的是,就在一年之前,在楼市低迷的大背景下,长风7C北块曾以逾16亿元的起拍价挂牌,楼板价为14 364元/平方米,却惨遭流标。短短一年时间土地涨幅如此之大,这种高收益就让很多开发商只倒土地不盖房子,而实际上倒卖土地获得的收益远超过盖房子获得的利润,以至于开发商感慨“养鸡的不如倒蛋的”。
二、行为金融学对上海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
(一)从噪声交易理论看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
1986年美国时任金融协会主席布莱克发表的《噪声》论文,最早提出噪声概念,他认为人们不是以自己拥有的信息去交易,而是以噪声进行交易。在1990年De Long、A·Shleifr、Summers and Waldman这四位美国学者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逐渐形成了噪声交易理论的基本框架DSSW模型。在DSSW中,由于噪声交易者会犯一些认知、情绪的偏差,从而对市场基础信息的变化出现过度反映和反映不足,当市场处于上升态势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导致市场价格上涨和下跌过度,偏离其基础价值。
根据传统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但是在市场上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当噪声交易者看好未来的市场行情,预测未来的价格存在上涨空间,能够获得利润时,噪声交易者就会增加当期需求,购置商品房满足自己的需求以防未来价格上涨更多买不起,或购置商品房囤积,以便将来价格上涨到更高时抛售获得利差。反之当市场主体对市场前景不看好时,就会做出相反的策略,他们的策略通常是追涨下跌,在他们所制造的氛围下,房地产商、观望的需求者和投资者也会跟着发生认知和情绪上的偏差,成为新的噪声交易者。噪声交易者的行为通过相互学习和模仿,使其具有群体性特征,最终形成一种羊群行为和自我反射的反馈机制,扩大人们的情绪和认知对房地产市场的偏差,造成房地产市场波动。
(二)从羊群效应看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
行为金融学认为追求时尚和从众心里是市场主体的价值感受之一,行为人在信息环境不确定情况下,行为极易受到其他行为人的影响,以致不考虑自己的私有信息和理性判断,而盲目跟从市场中的大多数人而采取相同的策略。
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对房地产市场不符合实际的大幅宣传和报道,房地产分析师、行业专家各抒己见不负责任的市场走势分析,房地产商通过假售、捂盘、联合抬价等手段制造市场紧张气氛,通过炒房获得财富的故事渲染,等等这些更加激起人们的需求投资欲望。让商品房需求者和投资者热情急剧膨胀,在这种群体营造的氛围下,增加了投资者、需求者的信心,增加了房地产商信心,投资者、需求者增加自己的需求,房地产商大幅高价囤地,倒卖土地,需求大幅增长,房价被不断抬高。
(三)从反馈机制看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
行为金融学认为,房地产市场买卖过程反映了市场各主体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等各种偏差的存在,最终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而资产的定价偏差会反过来影响市场主体的认识和判断。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背景环境下,房地产市场遭受重创,人们普遍认为房地产市场拐点到来,价格会大幅下降,受到这种预期的影响,购房者观望,投资者纷纷出售房屋,房地产商纷纷降价,打折销售,流拍土地。房地产价格不断下降,在一线城市甚至出现了断供现象,价格越是下降,人们预期越是悲观,需求量就越减少,从而也就导致了2007年量价齐涨到2008年量价齐跌的现象,随后中央陆续出台了若干个调控政策却反而被市场炒作为房价将要上涨的新信息,由此演变为整个市场看涨心里,房地产市场从2009年开始一转2008年颓势,开始出现复苏,人们预期信心膨胀,价格开始上涨,需求增加,需求大幅增加又反馈到更高的价格中,第二轮的价格上涨又反馈到第三轮,然后反馈到第四轮,以此类推,催化因素的最初作用被市场主体的热情不断放大,因为他们担心房价进一步上涨后买不到或在高价位购买而吃亏,使得人们对房地产的认知不断偏离,导致价格偏差,价格偏差又进一步影响认知偏离,形成典型的正反馈交易行为。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噪声交易理论、羊群效应、反馈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的涨跌和巨大波动,房地产市场已经慢慢演变为有钱人的一种投资或投机品,而对于许多中等收入者而言却成为一种奢侈品。为了使房地产市场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提供以下建议。
一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
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和打击力度。
三是构建对称的信息平台机制.加强正确的宣传引导,由于大众对于房地产缺乏有效信息和专业知识,极易产生从众效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测、监管,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发布制度和交易制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消费者能够理性购房。
四是调整住房供给结构。目前的住房结构比例严重失调,90m2以下所占面积比例较少,大户型居多,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供地和建设不足,大户型和豪华型抬高了住房价格,加大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难度。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90m2以下的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所占比例作为硬性指标用法律形势规范确定,对这部分房屋制定相关的准入标准提供给中低收入阶层,同时在地价、利率、税收等方面给予这部分房地产商优惠和补助措施,中央政府应该将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为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Sh efrin.H and M.Statman,Behavioral capital assetpricing theory[J].1994,323—349.
[2]Shleifer Andrei Inefficient Markets: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罗伯特·J·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版社,2003.
[5]赵新华,屠梅曾.房地产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8(1):140-142.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8
20世纪80年代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 (anomalies) , 许多金融学家将行为科学与金融学相结合形成了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通过市场主体的偏差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 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明显的, 这一领域的理论对于私人财富管理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传统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 (Rational economic man, REM) 、风险厌恶型 (Risk aversion) 、效用理论 (Utility theory) 和贝叶斯公式, 这是对于投资者的基本假设, 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这些存在偏差。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都不是完全理性的, 而是Simon (1957) 提出的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 即在做出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决策也不是最优的, 但是决策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可以让其得到满足 (satisfice) , 因此在投资者往往仅运用他们认为足够的信息以得到次优的目标。这一理论使得私人银行客户会对于理性投资建议产生一定的错觉, 因此在投资顾问在制定IPS时会造成一定困难。同时这一现象对于效用函数以及风险态度均会产生较大影响。Friedman和Savage (1948) 提出, 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效用函数是不同的, 其中较典型的为双弯曲效用函数 (double inflection utility function) , 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购买彩票的同时又购买航空保险, 这是由于不同的财富水平下的效用函数或凹或凸, 产生双弯曲现象。
二、私人财富管理目标选择
实际中, 真正在私人财富管理的过程中, 并不能保证一切如模型的假设那么理想, 因此我们应对于私人财富的目标进行重新论证。
首先,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对于一位客户应进行审慎合理的询问, 并且制订IPS, 而根据BPT, 投资者往往会限定财富小于某一水平的概率应小于某一概率, 而后在此基础上追求财富最大化, 即投资者有一定的安全界限, 在该界限之上他可以接受一定失败。因此, 在实际制定目标时候, 客户经理应根据客户的需求重要程度进行分层, 设定不同目标, 并设定不同资产分配。尤其在资产负债管理中, 由于引入负债管理, 而本身负债目标的复杂性会使得简化模型计算结果产生偏差。因此, 可以根据负债的重要程度以及违约惩罚程度进行分级, 并设定不同的参数, 进行计算, 最终得到合理的投资分配。
其次, 在设定分层目标后, 客户经理还应认识到客户在投资限制中是厌恶损失而非厌恶风险, 因此在进行目标选择的时候应注重损失概率, 同时对于基本面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减少发生损失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客户认识到风险的概念, 保证客户在实际财富管理过程中不发生前文提到非理性现象。
再次, 应对于客户的投资背景进行详尽的调查, 由于客户的学历、投资经历、性格不同, 以及目前消费水品的需求不一, 因此即使同样的负债状况对于不同的客户也会造成目标的不同。
总之, 我们将行为金融学理论纳入财富管理过程中, 我们引入了“基于目标” (goal-based) 投资策略, 即分析客户的若干特定目标和每个目标所关联的风险承受程度。如对于每期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惩罚较为严重, 因此其免疫目标较为重要, 因此其投资应更注重安全性, 这一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而对于退休后的额外消费造成的负债惩罚很轻, 甚至不能满足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针对该部分目标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 因此较大比例投入到风险性资产。
三、利用修正后的私人财富管理模型进行投资配置及后续管理
首先, 对于不同层次的目标应有不同的投资配置,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上文的理论没有纳入各层之间的相关性, 因此得出的最终结论可能与客户的实际需要有偏差, 所以最终进行投资配置时, 应根据长期负债要求进行修正。
其次, 根据资产负债模型的应用范围, 投资者应首要以弥补负债为目标, 因此在应以较大比例的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 同时注重长期投资目标。这是整个财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核心部分, 在提出投资建议后, 投资顾问应及时进行反馈 (feed-back)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与私人银行客户进行相应的沟通, 在实际进行投资之前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合理修改, 而后根据最终的投资建议进行实际模拟操作, 并根据投资结果确定最终的投资建议。之后便交由经纪人和交易员进行实际投资或者购买基金、理财产品等, 这是操作性工作, 私人财富管理工作第一阶段工作就已完成。但是, 投资环境和投资者自身状况随着时间变化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应定期对于客户进行资产负债状况的调查, 进而修正投资分配, 即进行私人财富管理的后续管理。根据论证, 财富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债券的免疫, 因此应实时调查现有负债的抵补状况, 尤其是由于客户本身人力资本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即未来收入会用于偿还现有负债, 或者未来收入不足以支撑负债而需要进行更大的负债, 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资产状况进行调整。
四、总结
总之, 在私人银行日益发展的今天, 银行也越来越重视对于私人财富管理方法的发展, 这是由于市场投资者日渐成熟, 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理财产品, 而是希望更全面完善的财富规划咨询。虽然投资者逐渐理性, 但是引入行为金融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在私人银行提供私人财富管理服务中, 应注重个人实际的财富目标, 并且按照个人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合理的投资建议, 这样才能保证客户需求得以满足。
摘要:目前,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蓬勃发展, 但财富管理方法大多是在传统金融角度下进行的, 而我国金融市场并不成熟, 因此应当引入行为金融对于私人财富管理进行更符合实际的研究。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私人财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
参考文献
[1]范明菲.瑞银集团私人银行业务分析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付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3]韩远远.私人银行业对外开放后国内银行的应对方略[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4]威廉·福布斯.行为金融[M].孔东民,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5]Markowitz, H.“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 1952, 7 (1) :77-91.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9
一、权证创设制度简介
权证是指标的证券发行人或其外的第三人发行的, 约定持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 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按发行人不同可分为股本权证和备兑权证:股本权证一般是由上市公司发行, 用于筹资, 增发新股而发行的股票期权;备兑权证一般是由第三方如信誉好的券商、投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以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为标的资产而发行的权证, 一般与股本权证用不同的代码, 如香港的涡轮。
而我国权证形式按认股权证发行人, 即创设方式的不同却可分为:一般权证、创设权证两种。一般权证, 又称股改权证, 是以股权分置方案对价支付为目的的股本权证。创设权证是指有资格的券商针对某一已上市权证创造条款、代码完全相同且可上市交易的权证。因此, 权证的创设是指权证上市交易后, 由有资格的机构提出申请的、与原有权证条款完全一致的增加权证供应量的行为。
创设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权证供应量, 以平抑权证的过度需求所导致的权证价格过高, 推动权证价格向合理价格回归。当创设人觉得权证价格偏高, 有套利空间和机会, 便会进行创设, 而从中获利。这种“主观为自己”的权证创设和抛售行为, 增加了市场的供应量, 客观上调节着权证市场的非理性走势, 迫使其价格向真实的价值靠拢, 抑制着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行为金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李心丹表示, 上证所推出的权证创设机制通过平抑非理性的价格上涨, 完善了市场的定价机制, 维护理性投资, 降低了权证市场的整体风险。
二、内地权证创设制度与香港比较分析
从国际权证市场的经验看, 为抑制权证市场的过度投机, 交易所的确都会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增加权证供应量的规则, 维护权证市场的稳定发展, 如允许权证发行人增加权证供应量的再发行机制。
(一) 香港权证创设制度
香港于1973年开始发行认股权证。2002年, 在引入“庄家制”等措施后, 香港权证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2003-2005年期间, 单以成交金额计, 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权证市场。2005年, 香港权证市场上交易的权证已达2 000只以上, 其中99%以上为备兑权证。
香港市场中的权证产品分为股本权证和衍生权证 (即备兑权证) 。股本权证上市公司发行的到期行权将增加公司股份的权证品种, 衍生权证是投资银行发行的权证产品, 衍生权证产品非常丰富, 在联交所上市交易, 不同的发行人发行的权证具有不同的交易代码。在香港权证市场中900多只权证中衍生权证占800多只。
根据香港上市规则, 其备兑型权证必须有一个做市商来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量。简单地说, 做市商制度是指在交易开盘后, 做市商根据正股的价格以及权证等数据计算出权证合理的买卖价格 (一般相差一个价位) , 并按该价格同时挂出买盘和卖盘供投资者交易, 维持交易次序。在做市商机制下, 发行人有义务维持认股权证的流动量和合理的价位, 市场出现人为炒作的机会就会很小。
(二) 我国内地权证创设制度
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原有一引动权证是在特定的股权分置背景下产生的, 发行主体为非流通股股东, 与国际上通常由券商等金融机构作为权证发行主体存在较大差别。股改权证是一种特殊的权证形式, 它与成熟股市里的那种交易型权证不同, 它是股改公司大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一种“对价”, 其发行人只能是非流通股股东特别是大股东。这种股改权证的发行, 是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的, 但券商创设股改权证显然没有经过这样的法律程序。
而股改权证作为具有一般属性的权证, 它在二级市场的涨跌及引起的收益或损失, 都是获得对价权证的流通股股东自己的事。允许券商对股改权证进行创设, 扩大了股改权证的数量, 使股改权证的价值遭受贬值, 使二级市场上的涨幅受到限制和压制, 则是损害了持有股改权证的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因此, 券商创设股改权证, 是对股改权证持有者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股改权证作为一种对价形式, 投资者拥有从其身上获得利益的权利。而券商创设权证明显损害了投资者对股改权证最大利益的获取。
三、我国权证创设制度特点及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
(一) 我国权证创设制度特点
我国权证的分类与国际分类略有不同, 这是与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分不开的。由于我国权证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因此, 我们主要分析我国的股改权证与国外股本权证的不同。
1. 设立目的不同。
我国的股改权证是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而设计, 主要目的是解决大量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而海外上市公司发行股本权证是为了分红派息, 增发新股以及大股东套现而发行。
2. 有效期长短不同。
海外股本权证的存续期较长, 一般为12—60个月的期限, 香港市场上权证期限一般集中于6—12个月。我国权证的时间最短仅有3个月, 时间相对较短。
3. 有无涨跌幅制度。为防止权证价格过度波动, 我国权证设置了涨跌幅制度, 并实行严格的监管, 而海外权证市场没有这项规定的。
4. 权证发行人不同。国外的股本权证由上市公司发行, 我国则有大股东发行或公司发行两种情况。
(二)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
短期的走势, 尤其是由资金推动引发的价格变化很难预测, 但任何资产价格的最终走向都是由其基本价值决定的。对于南航认沽证的博傻, 就像刀刃上起舞, 风险可见一斑。盲目的投资者是不会看到最终结果, 他们不关心是否具有行权价值, 而是看是否可以获得资本利得, 即低买高卖的价差。而当到时日间的临近, 权证的时间价值逐渐减少, 其内在价值成为全部, 平值或虚值的权证即成为废纸一张, 没有任何价值。投资者大呼权证危害, 却不知是自己的知识出现了问题。在此之前, 离开越快, 越安全, 越有收益, 即典型的博傻理论。
若没有创设机制, 权证的价格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因此, 当权证价格被严重扭曲时, 可通过创设机制增加供应量, 自动平抑价格, 抑制了权证价格的进一步扭曲。要评价一种机制是否有效, 是否对证券市场的功能有完善作用, 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价格发现、是否有利于合理的资产定价、是否有利于维持公平合理的交易价格、是否能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并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上证所推出的权证创设机制与境外成熟权证市场的持续发售、自由发行机制一样, 对提高权证定价效率有重要意义。
四、权证创设制度改进建议
(一) 权证创设制度改进
创设机制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 它对被明显高估的权证增加供应量, 使之恢复供需平衡从而使权证的价格更合理。但创设制度一再被质疑,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就其原因就是大量权证投机者在权证上输得精光, 而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完全归结于创设制度而不愿意承认自己买入了远远高估的权证是一种愚昧的赌博行为。
权证交易行情巨大的价格波动产生了大量交易风险。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可通过引入做市商制度来进行防范。引入做市商制度, 规定发行人提供流通量的义务, 以防止权证价格被操纵及异常波动, 同时保证权证交易具有足够的流动性, 便于投资者随时控制投资风险, 防止价格操纵。
(二) 避免权证创设名称的混淆
我国权证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创设权证与股改权证的混淆。通过创设虽然可使股改权证的供求得到平衡, 但却同时导致了原本两种发行目的大相径庭的权证价格相同, 这与我国股改的目的不相符。因此, 应借鉴香港地区的发行方式, 不同的权证发行人所发行的权证具有不同的交易代码, 这样即可解决两者混淆的问题。因此, 通过合理的对价方案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矛盾, 促进证券市场发挥正常的投资和融资功能, 也是为权证和其他衍生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 引进卖空机制、提高监管及投资者素质
卖空机制上的空白导致投资者只顾追高。创设制度另有不合理之处就是其不公平性, 即只有券商可以做空权证而其他投资者没有这个权力。倘若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做空权证, 理性的投资者会很快做空高估的权证并通过买入正股进行风险对冲, 而使得权证的价格不会偏离其合理价值太多。另外, 投资者在权证这一金融产品上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市场中是否会产生博傻现象。
(四) 推广备兑权证
从以上海外权证市场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楚的看出, 备兑权证是权证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近两年来, 我国权证市场发展迅猛,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 股改权证不久将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 备兑权证也将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权证市场的现实选择。事实上, 目前我国权证市场上已经全部是备兑权证, 但谁也不能保证在以后的国有股减持中会不会再采取权证的形式来支付对价。
在我国权证市场发展过程中, 大量权证投资者的培育、券商做市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 都已经为我国推出备兑权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我国权证市场的未来是光明的, 投资者对于权证这一金融产品的理解已经达到很好的境界了。
摘要:我国金融市场已推出了权证, 创新类券商可以通过创设来设计相关产品。但我国一部分权证的推出是为了解决股权分置改革问题, 由于此种原因及权证短暂的发展历史, 在此基础上的权证创设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制度问题。应对比香港地区权证创设制度的相关内容, 结合我国目前实际, 借鉴其成熟权证市场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我国权证市场机制。
关键词:权证,创设,备兑权证,香港
参考文献
[1]范志鹏, 等.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报告:我国权证发行、上市监管制度研究与设计[N].证券时报, 2005-06-29.
[2]吴建环, 赵君丽.谈权证分类及定价问题[J].财会月刊, 2006, (12) .
[3]陈游, 姜世戟.谈我国推出备兑权证的相关问题[J].财会月刊, 2007, (5) .
[4]解学成.我国权证市场创设与注销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1) .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10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投资方法
1 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综合现代金融理论, 它是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金融市场“特异性”过程中形成、完善并把人的有限理性引入其中的理论体系。它从微观个体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动因来研究、解释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本质上, 行为金融是深入研究被标准金融理论忽略的决策黑箱, 它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 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长期以来, 传统金融理论是以投资者理性、市场完善、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等作为假定前提, 认为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仅是理性的, 而且包含了所有市场信息。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2 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分析
2.1 过度反应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研究最早是由德邦特和撒勒 (1985) 进行的, 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倾向于过度反应, 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
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 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 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因此, 中国股市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
2.2 处置效应
斯特曼和谢弗林研究发现,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 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 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 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等。实际上, 处置效应正是前景理论的应用, 因为赢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盈利前景, 投资者此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结果, 而输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 投资者此时倾向于冒险, 于是投资者持有已套牢股票更长时间, 持有已获利股票较短时间。
我们认为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 在很多情况下, 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 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 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
2.3 噪音交易
行为金融学家对噪音交易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 在噪音交易者和短期性投资者存在的市场中, 交易者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在他拥有的信息集合中, 利用其中某一信息的投资者越多, 他就越可能利用该信息获利, 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 也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可能使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不利于信息搜集与资源配置。
中国股市中噪音交易者太多, 1999年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在20%—50%之间, 而1998年—2000年我国沪深股市流通股的年平均换手率分别是395%、388%和477%, 噪音交易太多导致股票市场系统风险所占比例太高, 同时总风险太大。平均而言, 沪深股市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为39%, 这一数字显著高于美国、英国、香港等成熟股市。
2.4 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 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并模仿他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家从人类的从众心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等角度来探讨其内生机制。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 但事实上, 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 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 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 、“跟庄” 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 (2) 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 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 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 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和自己的报酬, 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 羊群行为就发生了。我们股市中投资基金投资风格雷同显示出羊群效应的普遍存在。
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3.1 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针对羊群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当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的联动推进投机性正向及负向泡沫放大时, 基金经理可以利用能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 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套利交易。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由于市场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基金经理不但需要良好的洞察力和应变力, 更需要直面市场以及同业压力的勇气。基金经理在投资理念中融入行为金融的投资理念, 一方面防止自身的羊群行为, 一方面利用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市场整体走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并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基金经理们的投资运作水平。
3.2 利用行为偏差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 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 买入低估的股票, 卖出高估的股票, 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例如,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可能会对市场中的信息反应迟缓, 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种证券价格上涨后, 这种上涨的趋势就有可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 买入价格开始上涨的证券, 卖出价格开始下跌的证券的惯性交易策略就成为基金经理可以选择的投资策略。惯性交易策略是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 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性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和Titman (1993) 发现, 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 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态效应。事实上, 美国价值线排名就是惯性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基金经理只有对投资者的心理, 对市场延迟反应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以及证券价格变动的趋势和持续时间有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和卖出证券。此时, 对于投资者大众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为优秀的投资基金经理必备的一项能力。
3.3 投资组合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 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 (一般指半强势有效)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 “在有效市场中, 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 也就是说, 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 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3.4 购买并持有策略
个人或者机构投资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入一支股票时, 应详细记录购买理由, 而且要指定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 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3.5 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 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 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超前的信息优势, 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二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 关键是实用和有效;三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投资理念的影响, 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 从而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而降低。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 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 赢取更大的收益。
4 结语
行为金融学虽然在国外产生并发展起来, 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 许多规章制度都不完善, 基本上是个无效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研究, 要结合中国的自身特点加以发展和利用, 探索出适合中国广大股民投资行为、投资策略, 以更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法明.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07) .
[2]张兵.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 2007, (05) .
[3]王家琪, 林日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3, (02) .
[4]郑庆茹.我国证券投资者行为及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 2007, (05) .
[5]杨胜刚, 刘昊拓.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 2001, (05) .
[6]王永宏, 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06) .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11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上市公司;投资并购;投资者关系
一、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及其演进
行为公司金融作为公司金融领域里面的一个研究的热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定论。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最早始于人们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反思与批评;其心理学基础主要是认知偏差、过分自信、视野理论(心理账户)三个。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基本关注对象乃是管理者的非理性管理与投资者德非理性投资以及这种管理与投资对公司资本配置与绩效的影响。
要较为全面的了解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进行充分认知,也就是其心理学基础。具体来说,一是认知偏差。人都厌恶损失,我们知道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都希望避免损失获得收益,但是这并不是人们完全绝对厌恶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选择赌上一把,但却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人们厌恶的不是风险而是损失。二是过度自信的相关问题,管理者对于自己的判断能力缺乏理性考量,过于有信心。投资者也在某些程度上认为其他投资者的决策都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诸多投资者共同的心态就是只相信自己的决定才是对的,但事实却常常并非如此,甚至是背道而驰。过度自信问题的基本根源在于管理者、投资者对概率事件常常出现偏差性的预测与估计,对一些小概率事件过高估计其发生的可能性,并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觉。三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基本定义是指财富所有者根据其拥有资金的来源、所在以及资金的用途等相关因素对说拥有的资金进行的一种特殊归类,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所有的资金都是等价的,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种等价实际存在,人们倾向于运用心理账户进行投资。
Barberis与Thale于2003年从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里放宽理性经济人基本假设中的部分基本条件为基础,建立了新的分析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市场上的行为人决策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刻画。由此,行为金融学理论衍生出基于信念的模型以及基于偏好的模型,二者的区别在于理性假设修正的主要出发点不同。前者主要应用的心理学基础是情感心理学以及认知偏差及决策判断偏差;后者主要利用前景理论的一些假设来考虑投资者的偏好特征。
二、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的主要困境
一是管理者非理性的公司进行管理。一般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这个影响因素来自于公司内部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所谓非理性行为指的是人们会在基本的心理倾向上将固有得行为偏差达成一个共识,遗憾的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公司的日常生产和经营决策很难或者说根本无法察觉到其自身行为的心理偏差,从而难以采取措施对其经营管理及决策的非理性行为做出修正,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的生产经营以及决策结果旧带有不可避免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观性,换句话说,就是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所采取的非理性的主观决策常常使得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中产生种种非理性的决策判断结果存在。显然,我们不难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其主观意识上经常性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科学的合乎理性的,导致其先入为主的认为其在经营决策中所作出的决策也是可以令人满意的理性的结果,实际上,管理者的非理性决策也使得上市公司的决策带来不可控制的消极影响。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的决策还往往受过度自信心理的驱动,在涉及收购、兼并以及重组等一些重大的投资决策过于乐观,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
二是投资者之间关系不明确。当前由于上市公司普遍实行职业经理人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权所有者与公司实际管理者之间的分离,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及规制政策,使得所有者并不了解公司的具体运行情况,而管理者又缺少动力进行良好的经营管理或者存在寻租现象。
三是公司经营管理中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如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甚至董事、监事在内,在2009年的半年报与第三季度报告尚未披露的时候,也就是这段时间尚属于禁止买卖本公司股票的窗口期,但是这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却从事乐交易行为,甚至是短线交易这种违规交易,对本公司股份进行买卖,这些行为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事实上,这种违规操作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三、基于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上市公司经营决策路径选择
一是要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管理者的理性管理。一个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对企业权力的监督和控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进行咨询,尤其是在某些重大决策时,必须引进外部咨询。外部咨询的独立性,可以让与投资项目无任何利益关系的外部人士参与到项目的决策中来,从而可以避免内部高管人员进行自利的决策行为。
二是理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投资者关系管理(IRM)本应属上市公司自身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该是公司上市时就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与生俱来的行为,是公众公司证券产品和社会形象在资本市场上的一项主动性和持续性的营销工作。与中国资本市场正向理性回归、投资者的股东意识逐步强化相比,大部分上市公司的IR意识至今仍相当淡漠,缺乏培育资本市场形象的自觉意识,尚未建立起与投资者长期沟通的工作体系,更未作出如何开展公司IR的战略安排。
三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要做到合法合规。上市公司的经营应该要实行必要信息公开化,合法合规,上市公司收购重组都必须有相应的较为健全的法律框架,法律环境的建设显得刻不容缓。近年来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实践表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对于其可能产生的并购重组行为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机制,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的合规部门或者法务部门以及其他的负有监督责任和义务的部门对该公司的并购、重组甚至是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都要作合理的监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规范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少军,行为金融理论的前沿发展[J],经济评论,2003(01);
[2]徐女原,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对投资者行为异象的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4(10);
[3]周杰,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的金融市场有限理性研究[J],经济师,2005(03); [4] 崔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及在我国的实践意义[J],中国软科学, 2010(04);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 篇12
关键词:债转股,不良贷款累积,行为金融学,展望理论
1 债转股引起不良贷款累积的机制
债转股是债权转股权的简称, 指通过将合同之债变为企业股权的方式来消灭债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在我国的实践中, 债转股的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债转股是指一切商业意义上的债权转变为股权, 即债权人对企业所形成的债权转股权。而狭义上的债转股则专指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AMC) 为投资主体, 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贷款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 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控股分红。本文研究的债转股为狭义上的债转股。以下从银行、企业、资产管理公司三方面来分析债转股造成不良贷款的累积机制。
1.1 银行方面
在债转股过程中, 银行选择实施债转股企业的重要前提是银行对该企业债权已经处于不良资产范围。通过债转股使企业转亏为盈, 少则一年, 多则数年, 有的甚至以失败告终。而股权同债权一样, 在银行中都有相应的资金成本, 股权收益远远不能弥补银行股权投资占用资金的成本。
1.2 企业方面
对于亏损企业而言, 债转股当中它们是利益获得者, 为了摆脱债务压力, 这些企业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 掩盖不利因素, 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将自己包装成符合条件的企业, 以达到债转股的目的。一旦这些错误或虚假的信息成为确定交易条件、履行交易行为的基础时, 资产管理公司用债权换来的股权就“物无所值”, 最终增加了银行资产的回收风险, 轻则影响不良贷款的回收效率, 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累积, 重则导致无法收回贷款, 产生损失类贷款。
2 行为金融学对不良贷款累积机制的解释
丹尼尔·卡耐曼与阿莫斯·特韦尔斯基 (1979) 提出了展望理论。他们利用两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 (value function) , 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 (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 。其中, 价值函数取代了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 决策权重代替了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
2.1 价值函数的解释
(1) 风险寻求。
价值函数表示决策者在收益的情况下, 表现出风险厌恶;在损失的情况下, 表现出风险寻求。
(2) 损失厌恶。
价值函数曲线, 在损失阶段比收益阶段斜率更大一些, 说明投资者在相对应的收益与损失比较下, 边际损失比边际收益要敏感一些。
银行是厌恶损失的, 所以银行会产生相对于高概率损失的风险寻求。而债转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虽然债转股的本质是不良贷款的重组, 会造成不良贷款的累积, 可一旦实施成功即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不但能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加快不良资产的回收, 而且可以改善北京水泥厂的资产结构。
2.2 展望理论决策权重思想的解释
(1) 决策权重思想概述。
决策权重思想是人们通过计算展望值进行不确定性决策时应用的一种行为金融学理论。它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 在真实概率中极小概率下的权重是π (0) =0, 在极大概率下的权重是π (1) =1。反映了人们心理上通常将极不可能的事件视为不能, 而极可能的事件视为确定。其二, 很不可能 (非极不可能) 的事件被赋予的权重变大, 就像夸大了概率, 即π (p) >p。其三, 很可能的 (非极可能) 的事件被赋予的权重变小, 就像低估了概率, 即π (p)
(2) 展望值大小决定银行贷款行为。
银行并非对所有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进行贷款, 而是选择展望值大且风险小的企业进行贷款。我们可以假设银行在贷款时面临三种选择, A:贷款给大企业1亿资金, B:同样的贷款量分散贷给10家中小企业每户1000万, C:贷款给已产生不良贷款的国有企业1亿。假设能正常收回的概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为99.5%。银行获取收益为贷款额的6%, 如果贷款不能收回损失为本金加成本共计贷款额的105%。那么按期望理论来考虑, 银行会选择贷款给10家不相关的中小企业, 因为这样可以分散风险, 且获得与贷给大企业一样的预期收益。但实际情况中, 银行一般会优先考虑贷款给大企业或已产生不良贷款的国有企业。以下用展望理论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大企业贷款展望值:
由于0.5% 在贷款人的主观心理中属极小概率, 贷款人通常视之为不可能事件而赋予权重为0, 相反, 99.5%在贷款人的主观心理中属极大概率, 被贷款人视为确定事件而赋予权重为1。
A方案的展望值为E=1×10000×6%= 600, 确定事件的风险也相应变为0。
中小企业贷款展望值:
有且仅有一家企业违约的概率为C110×0.05×0.959 =4.78%
有且仅有两家企业违约的概率为C210×0.052×0.958 =0.1%
以此类推, 出现三家或三家以上企业违约的概率更小。有且仅有一家企业违约的概率是4.78%, 在贷款人心理中属很小概率, 在计算展望值时其权重往往被夸大, 我们假设夸大为5%, 而两家以上企业违约的概率, 都属于极小概率, 权重取值为0, 这样贷款全部收回的概率就为95%。
B方案的展望值为E=5%× (-1000×105%) +95%× (10×1000×6%) =517.5
B方案中企业的风险为:5%× (-1000×105%-517.5) 2+95%× (10×1000×6%-517.5) 2=129318.75
已产生不良贷款企业的贷款展望值:
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存在着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和过度乐观 (overoptimsm) 。作为债转股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国家的出资必然使银行对贷款本息的收回信心加大, 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 对收回贷款主观概率增加。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展望值的差异导致银行愿意给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贷款, 即使在国有企业出现亏损, 贷款被划归为不良贷款时仍力图对企业进行贷款, 而不愿将资金贷给其他中小型企业。
参考文献
[1]陶军.我国中小银行贷款集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3) .
[2]饶育蕾, 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明.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财经论坛, 2005, (6) .
[4]徐冬梅.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 2005.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推荐阅读:
金融投资行为理论06-08
行为金融学探析05-21
公司行为金融学06-17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08-29
发展中的行为金融学11-17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10-03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05-11
行为公司金融06-22
金融套利行为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