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财务研究(精选12篇)
行为财务研究 篇1
1 财务困境企业的异常投资行为
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又称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种特殊财务状况,其最为严重的情况就是破产,此时,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会面临诸多困难,同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也偏离正常。导致这一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企业支付能力的丧失。
1.1 从一般股份制企业分析债务人与债权人在财务危机时的矛盾和冲突出发
从代理问题方面看,财务困境企业的股价多大幅下跌,其股权实际价值相当低。此时股东会从事冒险的投资行为,即“复苏赌注”。这种冒险投资成功的机会甚微,但一旦成功获利颇丰,且收益大部分归股东,若投资失败,大部分损失将由债权人承担,即通过冒险投资,以债权人承担风险、股东享受权益的方式将企业财富进行转移。这就是财务困境企业股东的资产替代动机。
从期权定价模型来看,财务困境企业在破产的危险下,在企业面临一个获利投资项目时,股东必须损害自己的利益从自己私人财富筹措所需资金。因此,股东一般不进行大规模的新资金注入,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如发放股息等,减少企业资产,增加股东利益,将企业资金转移出去,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其后果是直接导致企业债权人承担了损失,使得企业陷入更深的财务危机。
1.2 从国有企业以及由国有企业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债务人与债权人在财务危机时的矛盾和冲突出发
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企业为了摆脱财务危机,往往通过兼并、破产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使得银行信贷资金损失惨重;企业通过债转股等手段,将企业债务转嫁。不少企业将兼并、破产和债转股作为逃避债务的机会,增大金融风险,恶化了信用环境。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面临投资机会时,经常以国家资金或银行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造成了国家这个最大的债权人被国有企业绑架,以致企业不断获得贷款,国家及国有银行的非企业性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
2 导致财务困境企业异常投资的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
2.1 企业利益分配、风险分担不均衡,高风险的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根据代理学说,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形成借款契约,这种交易的合约不完备,那么承担风险的债权人(委托人)与选择行动的债务人(代理人)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借款合同一旦成为事实,股东就可能通过管理者为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债权人具有优先但固定的收益索偿权,在企业破产时财产的优先索偿权,而股东对企业剩余资产具有无限的索偿权,但对债务却只承担有限责任。这使得股东在企业破产时具有不必偿付全部债务的权利,即对极端不利的损失享有最低保证,而对极端有利的获利则没有限制。因此导致了企业投资的偏移。对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管理者代理实施着企业的经营,造成国家这个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实际上支配了企业的财产,而不受所有权的最终约束,即所谓“内部人控制”,这使国有股权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旦将资金注入到企业中,就完全抵押给了企业。
2.2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由于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
对称,借贷活动中存在着以债务人占有私人信息为特征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债务人比处于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如个体投资者和银行中介等更了解企业的状况,也掌握更多有关他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情况,由此可能导致在借贷签约前后发生“逆向选择”。在贷款前,贷款者会预计到借款者在取得资金后会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高风险经营策略,从而给贷款者造成潜在的损失,并且贷款者无法对借款人的信用质量和债务偿还概率做出可靠的判断,也不能正确比较众多借款人之间的信用质量,因此贷款者就不会购买借款者发行的债券或者根据过去平均信息,平均信用质量决定贷款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信用质量比较高的,给贷款者带来较小损失的借款者认为按照平均水平取得资金不划算,从而不愿意按照这个贷款利率从外部市场取得资金,这些对贷款者来说条件优越的借款者因为得不到贷款而退出市场,从而使市场上的借款者的整体素质下降。
3 企业投资行为异常的策略研究
3.1 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规范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低成本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使得企业私有信息公开,改善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分布状况,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的获取渠道可以是企业披露的信息外,还可以通过专门的信息提供机构,如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定期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评级结果。
3.2 加强对债务契约的签订、执行等审查和监督工作
在契约中描述出与交易有关的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在每种状态下签约各方应承担的权利和责任,委托人希望代理人能按照他所期望的效用来行动,并能根据观测到的信息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奖惩或规范。为了防止道德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经济人的行为,激励经济人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道德风险。对债权人来说,一方面由于其与债务人存在的利益冲突,这意味着债权人希望债务人多付出努力,而债务人希望少付出努力。因此债权人必须给债务人提供足够的激励,否则债务人不会如债权人希望的那样;另一方面在签订债务契约或合同时,应对契约条款进行反复推敲,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从而对借款企业的行为进行种种限制。
3.3 通过声誉制度加强对管理者行为的约束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由于声誉是经理人员长期业绩、行为和品德的直接表现,也是其与所有者签定合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可被用作为一种激励和约束他们行为的因素,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是控制道德风险的主要手段。声誉制度是介于单纯建立在重复关系之上,依赖博弈双方自我实施的声誉和以国家强制力为实施保障的国家司法系统之间,或者依靠社会规范,或者依靠缺乏强制力的私人司法系统来组织实施的围绕合约执行而展开的有关社会成员商业行为的信息披露、纷争的仲裁、欺诈行为的惩罚等活动的规则和程序的总和。通过建立声誉制度可以规范经理人的行为,对经理人才市场进行约束。
摘要:描述了财务困境企业的异常投资行为,以及分析了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财务困境,投资,异常
参考文献
[1]章之旺,邵君利.财务困境预测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4(11).
[2]董景荣,陈军.论经典统计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理论误区[J].统计与决策,2010(04).
[3]何国伟.投资可靠性初探(一)——正常投资及异常投资(泡沫)数据分析[J].质量与可靠性,2008(06).
行为财务研究 篇2
规范学校财务行为
------在2014年全镇学校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程品海
同志们: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财政局
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通知》(随县财函[2013]71号)和《随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财局管”的通知》(随县教发[2013]64号)、《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9号)、《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财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鄂财教发[2012]132号)精神,结合《柳林镇学校财务财产管理暂行规定(修订稿)》,现就加强我镇学校财务管理再作如下意见:
1、学校除设置事业经费账、食堂伙食账外,不得设置其他任何账目,所有收支应分清账目,全部纳入规定的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
2、学校事业经费账管理
一是实行“集中记账、分校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学校政策性收费、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代收代管资金都必须及时全额缴存财政专户,严禁坐收坐支、挪用或截留(现在是开票即缴)。二是学校公用经费主要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以及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三是凡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规定办理 政府采购审批手续(学校的固定资产采买、校舍维修等必须先报后采)。四是学校要建立资产台账,每学期要组织资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五是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采取增收节支、盘活资产等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学校不得举借新的债务。六是单笔在2000元及以上支出必须使用财政直接支付,直接支付资金不足时,中心学校核算点使用授权支付方式支付。
2、食堂财务管理。学校食堂必须单独核算,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不得将超市收入、房租收入、其他非食堂经营服务收入等列入食堂收入。学校伙食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资、设备折旧、日常用具、其它费用(主要是与食堂相关的费用,如培训费、差旅费、办公费以及食堂文化建设费用等),不得将食堂房屋的日常维修和维护费列入伙食成本。要控制伙食盈亏,加强伙食盈余管理。确保全年盈余或亏损控制在营业额的5%以内,其盈余部分要专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不得直接、间接或变相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补贴、福利奖金,或以其他方式用于非食堂经营服务支出。学校收取的伙食资金要及时存入单位银行账户,不得公款私存。
3、学校财务控制与监督
(1)学校所有收支必须全部纳入预算,按照“量入为出、突出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公用经费实行限额控制,不得突破,并按规定的比例安排各项支出。
(2)严格控制“三公”支出,公务接待不准用烟,公用支出不准报烟。学校要设立公客登记制度,严格待客标准,公务招待实行实名制。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确因工作需要租车的,一律填写出租车费报销单,并粘贴相应车票和租车事由记录、领导批示件等。租用内部人员个人车辆不得突破下列限额:工作日随州城区120元/天,随县180元/天(不另外报销路桥费),洪山镇210元/天,其他乡镇和地区按单程计算3元/公里;双休及节假日每天增加60元。车辆在承租过程中发生的民事和法律责任均由承租人承担,与学校无关。工作日内承租人将车辆交其他人员代为驾驶的,按双休日计算租车费,其民事和法律责任由承租人承担,与学校无关。旅差交通费不得突破本单位财政预算,公务招待费不得超过公用经费总额的5%,“三公经费”不得高于上年同期(每季度上报一次)。
(3)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但校长不直接分管财务,票据核销由分管财务领导审签。票据核销要有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并注明报销用途。审核人要重点审核单据来源的合法性,手续的齐全性,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杜绝虚列虚报或以白条作为报销凭证。票据必须使用税务发票,农村经济组织提供的发票必须有财政监制印章,发票要素要齐全,手续要完备,接收单位名称、日期,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金额,要真实,大小写金额要相符,出票单位公章和个体经营者名章要齐全。设备添置、批量办公物品采买必须附有原始明细、采购报告或批文。对于大额资金的使用,要由校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4)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财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报账员、教师代表等为成员的民主理财小组,加强对学校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各学校要成立财务清理专班,坚持每学期一清理、一公 示,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对查出的问题,要彻底整改到位。
(5)、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各学校从事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半年报名时间为2014年3月5日—24日;下半年报名时间为2014年9月5日—19日。会计人员要熟悉学校财务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谢谢大家
新中基财务造假行为的分析研究 篇3
吴冉,女,汉族,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学生。
摘要:2014年7月新中基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事件备受市场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中基的行业环境,公司经营状况以及主要财务能力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新中基违规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有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财务造假
一、引言
2014年7月8日晚,新中基发布公告称7月7日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认定,新中基通过自己设立的隐形空壳公司天津晟中,利用非关联的中转过账公司新疆豪客,连续多年虚构购销业务,虚增业务收入与成本,虚增或者虚减利润,不仅隐瞒关联关系、关联交易,更直接导致公司2006年至2011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及重大遗漏。
二、新中基公司主要财务能力分析
鉴于证监会查实新中基司2006年至2011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及重大遗漏。故选取2009、2010、2011三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为数据来源,对新中基的盈利、营运和偿债三大能力的主要指标进行如下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该公司2009年营业毛利率为20.82%,2010年营业毛利率为-12%,2011年营业毛利率为0.64%。2010年与2009相比营业毛利率下降32.82%,说明企业2010年获利能力为负,2011年比2010年增长12.64%,营业毛利率为正,但营业获利能力仍较低。
由上表得知,公司销售净利率2010年比2009年降低32.98%,2011年比2010年降低61.58%;公司成本费用利润率2010年比2009年降低20.86%,2011年比2010年降低45.80%;总体来看,公司营业盈利能力水平差。
(二)营运能力分析
由上表可知,2009存货周转率为1.91次,2010存货周转率为1.38次,2011存货周转率为1.00次。企业存货周转率逐年降低,企业存货管理效率差,产销配合不好。
2.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分析
由上表可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增加,但仍然较低,说明企业营运资金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企业资金不能正常周转。
(三)偿债能力分析
可以看出,该公司2011年流动比率比2010年降低32.48%,2009、2010、2011流动比率均小于200%,该公司短期偿债风险大,短期偿债能力弱。速动比率2010年低于2009年,2011年低于2010年,且均小于100%,说明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一年比一年差。该公司2010年现金比率较2009年提高8.46%,2011年降至13.91%,货币资金占流动负债比率均不到50%,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弱。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可以看出,该公司利息保障倍数自2009至2011一路降低,均小于1,甚至为负,说明企业偿债能力很差,无力举债经营。公司所有者权益比率非常小,说明企业资产中由投资人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很少,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小。2010年与2009年相比资产负债率整体变化不大,但2011年资产负债率高达98.39%,公司债务负担非常重,公司经营可能出现较大问题。
三、违规动机及原因分析
(一)违规动机
通过对证监会处罚文件和相关背景的研究,以及对新中基2009年至2011年三年的财务能力的分析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具体实际,不难发现:新中基违规的动机是为了达到虚增利润,改变公司业绩、避免退市的目的。
(二)违规原因分析
(1)公司治理存在缺陷
新中基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主要作用在于决定新中基内部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办法,协调公司内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克服或减少代理成本。从表面上看,新中基已经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有关法律规范的要求,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了公司运作,但实质上公司内部治理仍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导致新中基财务舞弊的重要原因。董事长权力过大、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普遍存在。其依据《公司法》所确立的“三会四权”的制衡机制,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别行使最终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的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未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新中基公司的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现象十分严重,公司内部没有建立良好的反舞弊机制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这一點不仅体现已经被证监会查实的新中基舞弊的方面,也体现在其2012年“摘星脱帽”事件上。2012年新中基之所以能避免退市,我认为是因为其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进行的盈余管理,甚至有可能发生了未经查证的财务造假行为。
根据深市的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基2010—2011年连续两年亏损,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基。然而,在新中基带帽一年多的时间后,新中基却因破产重整,促使2012年全年扭亏为盈。在2012年度该企业有巨大的盈余压力,极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被证监会摘牌。
(3)审计机构失职
新中基的造假手法其实并不难发现,证监会查证的情况显示,新中基利用非关联企业中转、过账,货物基本不动,交易只是仓单的转移。如果负责审计的会计师足够负责任,可以看出这其中的漏洞,例如,如此大金额的货物往来,会产生物流运输等费用,如果只是仓单的转移,未必会有此笔费用,这是明显的漏洞;空壳公司和上市公司有大笔生意往来,是重大客户,审计时如果能去这家空壳公司的办公地点看一眼,也能戳破这层造假的窗户纸。所以,担任新中基2006年至2011年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失职之嫌,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2014年对新中基而言无疑是举步维艰,风雨飘摇的一年。因财务造假受证监会处罚的风波尚未平息,又由于经营糟糕,上半年业绩已经预亏超过2500万元。不仅如此,新中基还陷入了无尽的债务纠纷之中,一连串的打击也给其扭亏目标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究其原因,除了番茄行业过去几年整体低迷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二)相关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新中基事件折射出的是国内很多上市公司混乱不堪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公司经营失败和疯狂造假的源头。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措施。
2.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3.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建设:新中基给了我们很好的例子,造假者的违规成本太低,大多数的违规者只是被追究行政责任,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而追究民事责任至今在法律上仍有障碍,这就很难起到警示作用。
基于有限理性的财务决策行为研究 篇4
一、有限理性财务决策行为基本认知
西蒙和卡尼曼等学者将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作为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 倡导并注重对人类经济决策行为的心理和认知基础的考察, 不仅推动了管理决策理论的发展, 而且也为现代财务理论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西蒙指出, 人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受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 以及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价值观、知识水平等因素综合制约, 因而其行为理性是有限的, 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他认为, 人们的决策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优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这两个命题, 无疑纠正了传统决策理论的偏激。这里所谓的“有限理性”是指决策者既无法完全预测决策项目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 也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偏好体系, 以使之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选择出最优方案。
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可以系统地偏离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他们通过借助于认知心理学的实验发现, 人的实际偏好和理性偏好之间存在着偏差。受记忆能力或知识水平的制约, 人们很少按照概率和统计规则进行实际决策判断活动, 而往往依赖记忆中自己熟悉的信息或者能想象到的信息, 采取启发式规则进行直觉推断, 判断决策的可能性和相关性;在进行决策时, 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充分, 故在把与决策相关的评估概率与不确定性问题简单化的同时, 会产生锚定效应偏差;人们的决策不是建立在对市场理性理解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对市场范围内观察到的相同或相似行为评价的基础上。与其他经济学一样, 完全理性经济人假定是传统财务学沿袭多年的基本假定。理性意味着财务活动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主要受物质动机以及利己主义和理性所支配, 为了一定目标下做出最优决策, 他们会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使用现有的全部信息。在给定偏好的基础上, 决策者对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概率分布和决策结果做出预期, 并根据统计学原则进行处理。人们追求最优决策的价值判别依据, 不仅直接构成了传统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而且广泛地渗透于财务目标理论、代理理论及分层管理理论等方面。
事实上, 人们在财务决策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性并非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 决策的非理性是经常存在的。在一个非有效市场上, 财务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以“易获得性偏误”、“小数法则偏误”、“从众心理”、“模糊规避”等各种心理和认知偏差方式体现出来。由于外在条件限制, 以及决策者用于决策的精力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使决策者的完全理性假设存在局限性。决策者因受到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 往往会做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而且, 一些公司管理者在资本市场不完备、现金流很小的条件下, 也可能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反而选择只依赖于公司自己的现金流而进行的投资项目, 因此增加了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再如, 金融市场上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可能也是由于投资者对一系列利好消息过度反应而产生的结果。由此可见, 行为财务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比传统财务学更能真实地评价和反映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市场决策行为。
二、有限理性财务决策行为理论基础
传统财务理论承袭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其分析框架局限于理性分析范围内, 所支持的有效市场假说 (EMH) 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 都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 而忽视了对投资者因认知不同形成不同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在EMH基础上提出的预期效用理论认为, 投资者的信念和主观概率是无偏的, 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存在内在偏好的有序性和一致性;当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确定时, 人们对各种随机选择行动的评价是依照个人偏好进行的, 理性投资者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估价并据以定价, 追求的是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在风险决策过程中, 理性投资者个体将自己拥有的先验概率通过根据贝叶斯法则 (Bayes Law) 不断修正, 形成的后验概率将逐渐趋向于客观概率, 从而与有效市场假设相吻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EMH相矛盾的现象。如Banz发现, 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的股票更易获得高收益率, 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规模有密切的关系;投资者获取的超常回报建立在公开的信息上而不是建立在新信息基础上。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性行为是EMH所不能解释的。在此背景下, 考虑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活动, 关注资本市场定价对资本结构、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影响的行为财务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最大的特点是较为真实地描述了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行为规律, 在丰富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上, 为解释现实财务决策中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 分析财务活动中的异常现象准备了条件。1979年, 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 将人们的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 有力地说明了资本市场中的诸多异常现象。前景是指各种风险的结果, 前景选择所遵循的是特殊的心理过程与规律。在编辑阶段, 主要是由决策者对所给定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预处理, 包括数据的整合、简化, 目的是为评价阶段进行选择提供帮助。由于决策者基于不同认知而形成不同的编辑方式, 因而产生了偏好和选择不一致的各种现象, 形成了对相同决策问题的不同“构架”, 即框架效应。评价阶段是决策者运用“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进行估值, 评价各种经过编辑得到的可能性并由此选择价值最高的情形。其中, 决策权重说明的是未来某个事件的概率变化对总体效应的作用, 所衡量的是在决策者看来该事件对前景价值的影响程度;价值函数是该理论中用来表示效用的概念, 描述的是投资者的主观满足程度与未来结果之间的关联性。与预期效用理论描述理性行为不同的是, 前景理论由于用价值函数替换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 从而将价值的载体落实到了财富的改变而非财富的最终状态上, 所描述的是实际决策行为而不是预期行为。该理论认为, 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就相当于决策者依赖于一定程序针对不同风险结果进行的选择, 这种程序是一种启发式程序, 不需要决策者完全理性。按此观点, 人们在精力、能力和信息等局限下, 不可能对所有投资方案进行全面的、详尽的计算和评估, 决策是基于启发式思维做出的。正因如此, 其决策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建立在自己已知的少数例子之上的, 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 前景理论以强有力的经验证据为基础, 指出了人的决策活动是按一定的准则和经验进行的,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的行为背离完全理性选择的各种现象, 而且为分析现实世界里人的财务决策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 前景理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 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以相对于某个参照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 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期末财富或消费, 人们更看重决策结果带来的财富变化量而不是最终量。利得或损失是在与一定的参照点相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参照点不同, 判断结果不同。这里, 参照点是一种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标准未必是由某种单一因素得到的, 更可能是许多因素综合得出的, 且因评价主体、评价环境、评价时间等的不同而变化。在选择参照点时, 人们更习惯于取目前的财富水准。由于参照点的存在, 使人们的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其次, 价值是收益和亏损的函数。人们对同等程度的收益和损失所持的态度不一样。第三, 人们基于不同的用途把资金放入保值心理账户和升值心理账户, 且对待它们的态度不一样:对于放入保值心理账户的资金, 人们通常具有较强的风险厌恶特点, 而对放入升值心理账户的资金则具有较弱的风险厌恶特点, 有时甚至主动寻求风险。
三、有限理性财务决策行为一般模型
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决策中的作用的经济学家。他认为, 人不是将自己的活动建立在对概率的估计之上的;由于资产的未来价值无法确定, 投资人往往依靠受大众心理影响的估值做出判断, 从长远投资来说, 理性行为不可能实现;决定决策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在他之后形成的行为财务理论正是考虑了投资者心理对最优组合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 以及人类财务决策行为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和非标准偏好的作用, 从心理特征、资本市场条件等方面的结合来分析财务问题, 由此形成了解析人类财务决策行为的一般模型, 对传统财务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Statman和Shefrin (1994) 以前景理论为基础, 提出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简称BAPM) , 突破了市场有效性和完全理性的基本设定, 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认知偏差加入到资产定价中, 研究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均衡价格的作用, 对传统CAPM模型进行了调整。该理论指出, 市场上有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 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金融资产的价格。当信息交易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 市场是有效的;反之, 市场是无效的。其中, 所谓的信息交易者是那些严格按传统的完全理性条件建立起来的CAPM模型进行资产组合的投资者, 他们具有相同的风险偏好, 不会犯认知错误, 也不存在认知偏差;由于不同个体总是在市场上寻求高价出售、低价购入的套利机会, 结果使资产价格最终会趋于理性价值。噪声即指市场中虚假和误判的信息。由于噪声交易者所拥有的信息不充分, 会犯认知错误且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使其在这种不充分的信息条件下做出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其结果将扭曲资产的价格。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导致了噪音估计的发生, 形成了噪音交易风险, 使风险资产的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背离呈现持续性特征, 噪声交易者因此而赚取了比理性投资更高的回报。按照这一理论, BAPM模型中的预期回报不是由表明单个资产投资回报率相对于市场投资组合回报率变化敏感性的变量决定, 而是由“行为”决定, 据此可得出一个有价证券组合, 但不是市场组合, 因为噪声交易者影响了证券价格。在Statman和Shefrin之后,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Bakshi和Chen (1996) 通过研究消费偏好, 得到了消费———投资组合模型, Becker和Mulligan (1997) 建立了主观贴现因子内生决定下的资产定价模型, 其相关研究更倾向于投资者受限制的理性。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在完全理性假定下认为投资者能够估计可能发生事件及其概率。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BPT) 就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因素对投资组合选择的影响, 由单一账户投资组合理论与多重账户投资组合理论所组成。按其观点, 现实中大部分投资者对资产之间的关联度无法估计或准确计算, 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整个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 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 位于塔内各层的资产都与不同的心理账户相联系。例如: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取现金股利和送股两种形式。发放现金股利会使股东手中的现金增加, 而送股则使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数增加。尽管送股有避税、无交易成本等优势, 但相比而言, 投资者更偏爱现金红利。这是因为, 人们认为现金红利需要公司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和足够的现金做支撑, 现金股利的发放提供了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和投资者信心等信号在内。不仅如此, 投资者对股利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调整股利政策, 以满足投资者获得股票溢价收入的要求。
总之, 行为财务理论由于把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分析纳入到了财务决策中, 从认知偏差的角度解释了财务决策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实际现象, 以一种新的视角对财务理论进行了研究, 丰富了财务理论研究的内涵。
参考文献
行为财务研究 篇5
一、管理机制
1、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规范收支,保证运动的管理体制。中心各园的财务活动在总园长的领导下,包括统一业务核算方法,实行一 帐管理。
幼儿园收费集中结算工作的规范、高效、便捷。
2、中心总园工作为中心的决定代表人,对财务工作负责,对经费支收支履行审批权,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
3、中心财务部设主管会计一人,资金会计一人,会计助理一人,负责中心三个幼儿园的财务管理工作。
4、各园实行“备用金“制度,备用金 会计主管岗位职责
协助总园长做好财务管理来源,并与后勤服务总密切结合。
1、在中心总园长的领导下,严格遵守财务纪律等各制度,随时检查,监督各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如发现违反国家财力法规制度的行为,应予抵制并及时上报总园长。
2、审核各园的会计原始凭证是否符合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
3、审核记帐凭证中的各次收支科目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要求按操作规范纠正,审核各园财务预决算,并编制中心总预决算。
4、协助保障处及组织财务人员对学校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盘点,核对账目是否相符。
组织好学费的收缴、入库、上销工作。
5、协调与财政、物价、银行等学校外部的往来关系。
6、编报对外有关部门(财政、物价、人事、统计等)月、季、年报。
7、按时完成中心交付的其他临时性工作。同时以身作则带好财务队伍,将财务工作做好。
8、每月及时了解往来科目的有关收据,督促会计人员及时清帐。
9、事业人员的工资调查、三金调查。
资金会计工作职责:
1、按照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电算仪的规定,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做到账务处理手续完备,收字准确,账目清楚,操作规范。
2、负责幼儿园财政收费据的填报缴消工作。
3、审核各种原始票据,对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应予拒绝收
,并退回经办人。
4、及时向会计主管提供对外报表的有关收据。
5、根据内部核算要求,记好各分类台账(一园银行有款各类支出),协助分园做好预决算编制工作。
6、做好现金的日清月结,保证帐实相符,保险算不得存放大量现金,确保幼儿园严格遵守现金使用范围,不属于现金支付范围的款项,必须
严格执行库存有现金管理条例,每天库存有现金为1000元,超过的现金下班前存放银行,不得
7、工资的发放。会计助理工作职责
1、协助助资金会计,做好各分园报帐工作。
2、做好各分园教职工的三金的增感手续。
3、登记支出分类台帐,协助,做好预算工作。
4、协助做好收据的缴销工作。
各会计人员互到分工不分家,工作相互协调,提高工作的效年,上级业部门,检查,必须服从工作安排,完成财务工作。
支出
1、收费报批程序
(1)各园报帐实行“备用金”制度,备用金主要用于各幼儿园的零里费用
用支1000元支出,如支付差 费,日常另备公用开支等,备用金额度根据各幼儿园规模大小来核定。
各园必须保证在报帐目当日所有发票手续齐全规范,由会计助理上门审核发票无误后,带回中心由总园长审批,会计员审核。当月发生纪济业务,当月洁清,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当月结清的业务,学期结束前必须结清。
(2)单笔费用在1000元现金的费用,必须上报中心,同意后列支。(3)实行绩效工资后的编外人员另加班工资,报中心同意后列支。(4)对于各分园的共性支出,如班级使用物品,教师办公用品、教学用品,由各分园报送采购计划到后勤保障部,统一购买。供货单位,分别送货。并凭各园验收单位到中心统一报帐。(发票要有购买人盖字)
5、所有收入、支出,凭证必须经总园长审批,会计主管审核、签字方可作帐务处理。
6、三、各类报表上报时间
四、审核、收入管理
幼儿园收入是指幼儿园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 偿还性学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的人等。
1、事业收入(幼儿学费)
①幼儿园学费必须要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不得擅自调态。②各分园每学期提取学费收入10%的作为中心的共同支出。
2、服务处长班
(1)学期初,由各班教师向家
(2)根据物价部门各案的收费项目入帐
3、当月已开出并完成的收入,应在当学期作入帐处理。
4、对
变价等,发生的收入、应及时入帐,确认收入。
5、所有收入必须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缴入,年 明引日前,完成当年所有收入的
6、所有收入必须开具财政据予以入帐,开学时,相关项目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大小写金额必须一致,收款人应签字并加盖财务专用章,有根联时到财政部门激销。
支出资
——原始凭证审核
五、外来原
1、原始凭证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要系:开票时间、经济内容、单价、规格、大小字金额、开票人签章、经办人签字、证明人签字、批核人审批。
2、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及注明用途,需要详细说明应另外附页说明。
3、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凭证所人载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发生,开业发票的单位是否存在,发票内容印盖与发票种类是否相符。
4、审核以来原始凭证填写内容是否全部具务附件与内容是否一致,不得遗漏。大小字
一致。
5、审核凭证所记载的经济业务是滞符合有关财 结款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符合开支标准,凭证所填写的文字和金额要字迹清楚规范,使用的笔和颜色符合要求。
原始发票要应该为现务财政部门或要据,100元以下的,经济业务可用收款收据。
1、自制原始凭证
有早午点,中餐报销凭证、入库单,工资表等根据固定格式填写,内容完整有制表,证明签字,责任人清楚。
幼儿伙食费
1、以服务幼儿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根 按教育、物价局的要求及市场场价的情况收费。每学期结束不大于2%。
2、幼儿伙食费属于代收代管费,要全部用于幼儿膳食支出,包括食品类(粮油、肉类、牛奶、蔬菜、水果、调料等)支出和非食品灰(燃料、厨房水电、人员工资)支出。
3、专款专用。收取的伙食费要全部用于幼儿,收支明细,记帐清楚,学期末所有购物膳食用品相关收据及送货清单必须编入会计凭证,幼儿教师伙食费,不能混搭在幼儿伙食费里。
4、实行中心集中是采购,食品原料供应,实行集中定点,并向商家索要购物凭证,营业执照,食品质量检测等相关证明材料,商家应根据中心提供各分园,需求别分别送货,凭各园验货单,统一到中心报帐。(超市每月报帐一次,蔬菜、肉类、水果等每学期报一次)
5、会计部门每月,检查各园,伙食费支业情况,一及时反馈园领导。
财产管理制度
幼儿园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一)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有款等货币等金额及应收、暂付款,借款等。
2、会计人员对现金、银行有要认真执行《现金管理暂行规定》和《银行结算办法的暂行规定》
3、会计人员对各种应收、暂付等款项应及时清理做好催款清帐,学期末如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清算的,应出具书面报告,写明情况及延期报帐还款时间。
(二)固定资产,低值易款品
1、固定期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价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价价值虽开达到规定标准,但耐心期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如图书,课桌登等。不是以上条件为低值易耗品。
2、新建购入和调入的固定资产,分别按造价,购价和调款价入帐,固定资产,按实际发生的全款费入帐。
3、如购置学校同类资产物各园按实际需要的品种的量向后勤保障部提出购买申请,后勤部审核后送领导审批,领导批准后由后勤保障组织购买,购买回来的物品必须由各园专人次产安置管理。人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购实物,人量各和入库,不能报帐)
4、中心后勤保障部门贸责对各分园资产的监管和调,各园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单位总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负责。每园可各设一名资产管理员,负责资产的工作。
5、财产保管要做到帐目清楚,帐务相符,学校后勤要建立固定资产台帐,低值易中耗品台帐,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财务部门台帐时要„„
6、学校实行财产保管责任制,学期初各责任人签订保管专任书,学期末,组织人员对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如有损坏丢失,分清责任,照价
赔偿。
7、外借学校财物,需经各园园长批准,办理借用手续,并及时催还。
8、各园固定资产,要爱护和保管好,对不能维修且无法使用的财产要填写固定资产盘亏清单,相关清查人员签字,查明原因。
论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 篇6
一、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产生的动机
一是税收动机。为了筹措资金及操纵股价,少数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显示其盈利能力。而有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常常会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二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在企业进行造假行为时,由于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的造假行为不能及时被发现,客观上给企业提供了造假空间。
三是领导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在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按领导的意见对会计报表作 “技术处理”。对财务报表粉饰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是会计人员被迫操作的。
四是信息不对称。企业领导和外部信息的使用者间的信息不一致,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者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其利用这一优势,对报表进行粉饰,不断进行收益与盈余的调节,并向市场传递错误信息。
五是外部融资与商业信用需要。一般情况下,亏损与缺乏资信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是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所以,某些财务状况不健全或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它供应商的商业信用,就会对其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六是业绩考核需要。在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者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通过粉饰会计报表操纵利润来体现其工作的业绩,以提高个人收入水平,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加或虚增利润。
七是发行股票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三年以上连续盈利且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证监会才会审批其发型股票。而且,企业盈利的能力关乎其发行股票的价格。因此,企业为塑造优良业绩多募集资金,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就会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二、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1、利用资产重组粉饰财务报表
资产重组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扭亏为盈的一种有效的办法。但如果将资产重组扭曲成报表粉饰,这样不但对企业的长足发展不利,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运行与发展。
2、利用固定资产项目粉饰财务报表
作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固定资产计量的准确程度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产生直接影响,也对利润表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3、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管理当局为了掩饰亏损就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利润,而且没有按规定在报表及附注中做出恰当充分的披露,这样生成的信息将会误导报表的使用者。
4、通过并购调节利润
通过操纵并购的日期及交易内容的选用来虚增利润。致使许多企业有机会在临近资产负债表日时,利用突击购并来虚增利润。
5、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调节利润
主要手段是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以及选用不当的收入与费用确认方法等。
6、利用成本项目粉饰财务报表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舞弊行为是以人为手段将企业成本错误归集。企业的生产成本、产成品成本及销售成本构成一个循环,在这三种成本中调整相关费用的归集是造假的主要手段。
7、利用其它应收款及应付款调节利润
在会计审计中可以发现,许多企业的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巨大,其所以会出现这些异常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许多公司利用其它应收款及应付款调节利润。其他应收款用于隐藏潜亏,其他应付款用于隐瞒利润。
三、防范财务报表粉饰的对策
1、建立对管理者长期的激励机制,开展诚信教育
会计报表粉饰本质上是一种趋利行为,通过给予足够的报酬使高层经理人员愿意付出工作努力,使经理层的收益与和企业的长期业绩相挂钩,激励经理层放弃对财务报表的粉饰,削弱其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同时对经营者开展诚信教育,发挥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作用,为解决制度落后于实践而引发的虚假行为,就要靠加强道德建设与伦理道德规范来制约。
2、加强关联交易剔除分析,充分发挥经济系统的监督作用
通过关联交易剔除分析可以判断某一企业是否具备扎实的盈利基础,期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关联企业是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就要对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特别关注,着重分析企业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时是否采取了不等价的交换方式,以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同时,加强审计、工商、税务、财政、银行等部门监督体系的监督作用,特别要加强审计与财政部门在实际审计中所起的作用。把两者从指导者转变成行业中真正的监督者。
3、加大法律惩罚力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是管理层在利弊得失权衡后所作出的选择,所以要想减少或杜绝此行为的发生,最直接的外部约束力就是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并同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个人职责,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及建立技术轮训制度,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起内部牵制与核查制度,强化内审制度,从根本上加强内控制度,从而产生可靠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
总之,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鉴别与核查能力,把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工作落到实处。
行为财务研究 篇7
本文所有实证研究的数据来自和讯网站 (funds.money.he xun.com) 基金数据库、巨潮资讯 (w w w.cninfo.com.cn) 基金数据库。本文基于对现阶段基金市场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数据的获取性, 选取2006年7月1日以前上市的76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作为研究对象, 样本评价期间为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 以季度数据为研究基础。本文的数据处理均通过Exce l工作表和SPSS统计软件完成。
二、变量选择与界定
(一) 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与界定
申购基金对数 (SHGD) :是指基金投资者对单只开放式股票基金申购量的对数。其值取样本基金研究期四个季度的投资者申购量平均数的对数。
申购基金对数 (SHGD) =LN (投资者对单只基金季度申购量平均数)
(二) 解释变量的选择与界定
根据财务因子的不同性质, 本文把有关重要的财务因子分成四类:反映投资收益情况与收益结构需求、反映资产流动性需求、反映资产管理效率需求及反映基金总体需求的财务因子。
1. 反映投资收益情况的财务因子
加权平均净值收益率 (JSHY) :为各样本基金净值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基金加权平均净值收益率的计算公式表述如下:
基金加权平均净值收益率
其中:P为本期基金净收益
NAV0为期初基金资产净值
n为报告期内所含交易天数
i为报告期内的第i个交易日
NAVi=i交易日基金资产净值- (i-1) 交易日基金资产净值
2. 反映投资收益结构的财务因子
(1) 管理人报酬费用份额 (GBCH) :指基金支付给基金管理人的报酬占基金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管理人报酬费用份额=研究期间平均管理人报酬费用/研究期间平均基金费用总额
(2) 收入费用比 (SLFY) :指在样本研究期间基金的总费用占基金总收入的比率。在本文中, 其计算公式为:收入费用比=研究期间平均费用总额/研究期间平均收入总额
3. 反映资产流动性的财务因子
(1) 资产负债率 (ZCFZ) :指期末基金负债总额占基金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全部资产总额
(2) 基金的分红 (FH) :指研究期间基金向投资者的分红额。
(3) 持基集中度 (CHJZ) :指在研究期间, 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单只股票型基金份额占该只基金总份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持基集中度=机构持基份额季度平均数/基金总份额季度平均数
4. 反映资产管理效率的财务因子
(1) 资产周转率 (ZCZH) :指基金总收入占基金平均资产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资产周转率=总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2) 非投资性资产份额 (FTZH) :指现金、银行存款、清算备付金和交易保证金及基金的应收证券清算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应收申购款及其他应收款等的平均数占总资产平均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非投资性资产份额= (平均现金+平均银行存款+平均清算备付金+平均交易保证金+平均应收证券清算款+平均应收股利+平均应收利息+平均应收账款+平均应收申购款+平均其他应收款) /平均总资产
5. 反映基金总体情况的财务因子
(1) 基金公司规模 (GM) :指基金所属基金公司的资产总额。其值取为基金公司的资产总额对数。
(2) 基金存在时间 (SHJ) :指开放式基金从成立到研究期末所经过的时间。
三、实证研究假设
根据投资者申购行为与影响其申购行为的财务因子的关系属性,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一) 投资者申购行为和基金当期投资收益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二) 基金当期收入费用比率与基金投资者申购行为呈负相关;管理人报酬费用份额与基金投资者的申购行为呈正相关。
(三) 基金资产负债率与基金投资者申购行为呈正相关;分红金额与基金投资者申购行为呈正相关;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或份额与投资者的投资申购行为呈正相关。
(四) 基金投资者申购行为与资产周转率呈正相关, 与非投资性资产份额呈负相关。
(五) 基金公司规模与基金投资者的申购行为呈正相关;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成立时间与基金投资者的申购行为呈正相关。
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为了研究基金投资者申购行为与其关键的财务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 本文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规律设计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C、λ1、λ2、λ3、…λ10:为待估参数。
五、实证研究
利用本文研究期间的样本数据, 对上述研究模型进行数据检验, 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一) 多元回归模型D-W值检验
根据表1, 我们可以看出:Durbin-Watson检验值为2.1866, 落在置信区间;表中的Adjus te dR-s quare为0.6661, 说明回归模型拟合得较好。
(二) 多重共线性检验
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出:所以变量指标的VIF值都远小于10, 而其容忍度都远大于0.1, 且各财务因子的特征根 (Eige nvalue) 都大于0, 条件指数都小于100。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的财务因子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
(三) 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1. 能通过样本数据检验的解释变量有
(1) 加权平均净值收益率的显著性水平为0.055,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且加权平均净值收益率的B系数为-1.96, 说明加权平均净值收益率与基金申购量对数呈负相关。
(2) 收入费用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6,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且收入费用比的B系数为-4.956, 说明收入费用比与基金申购量对数呈负相关。
(3) 管理人报酬费用份额的显著性水平为0.004,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且管理人报酬费用份额的B系数为6.045, 说明管理人报酬费用份额与基金申购量对数呈正相关。
(4) 基金分红的显著性水平为0.003,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基金分红金额的B系数为0.774, 说明基金分红金额与基金申购量对数呈正相关。
(5) 资产负债率的显著性水平为0.070,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且资产负债率的B系数为6.763, 说明资产负债率与基金申购量对数呈正相关。
(6) 非投资性资产份额的显著性水平为0.049,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且非投资性资产份额的B系数为2.842,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非投资性资产份额与基金申购量对数呈正相关。
(7) 基金公司规模对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 基金公司规模对数的B系数为0.602, 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基金公司规模与基金申购量对数呈正相关。
2. 不能通过的变量
另外资产周转率、持基集中度及存续期对数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204、0.401和0.810, 因此不能通过置信度为0.10的显著性检验。
以上的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在与被解释变量基金申购量对数关系呈显著的解释变量中, 对基金申购量对数影响最大的是收入费用比和管理人报酬费用率, 其次是资产负债率、非投资性资产份额及加权平均净值收益率, 最后是基金分红和基金公司规模对数。
参考文献
【1】陈绍胜前景理论与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实证检验[J]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1月号P55-58
【2】李存行陶启文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24卷第9期P146-147.153
行为财务研究 篇8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发展
所谓“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 也称印象整饰或自我呈现, 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 (1959)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印象管理即个人在人际互动中, 透过语言或非语言信息, 企图操纵或引导他人对自我形成某种良好印象或有利归因的过程。”后来的研究者Leary和Kowalski (1990) 认为“印象管理是指人们用来控制其他人对他们所形成的形象的过程”。
国内对于印象管理概念的研究评述中, 刘娟娟 (2006) 从印象管理概念的发展历程、结构及其判断性测量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她认为印象管理即控制或管理信息, 以影响他人对自身印象有目标指向的行为, 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 每个个体都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刘娟娟区分了自我表现、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的概念, 给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印象管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赵敏 (2007) 定义了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具体含义, 即“印象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利用语言信息的特点和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空白, 有意识地操纵语言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试图控制公司信息主要接受者 (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及一切利益相关人) 对公司的印象, 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的行为”。总的来说, 目前国内对于印象管理概念的表述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二、关于印象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关于印象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孙蔓莉在《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 (2004) 中对印象管理行为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引入印象管理的原因, 即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公开的, 其财务报告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利益相关人的决策向有利于公司和管理层的方向倾斜, 甚至这种印象管理将直接或间接地演变为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现实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其次, 在资本市场上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上市公司信息的不对称都为上市公司操作财务报告和进行印象管理提供了可能。同时, 文章还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采取的印象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 即自利性归因和操纵年报可读性两方面。自利性归因即管理层将正面业绩归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而将负面业绩归于客观的、个人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操纵年报可读性即绩优公司和绩差公司相比, 其财务报告明显容易阅读。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表达形式的研究方面, 研究者将其分为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 语言信息灵活性的程度决定了印象管理行为操纵空间的大小。孙蔓莉、姚岳在《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 (2005) 中认为, 上市公司信息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 上市公司内外信息不均衡, 为公司内部人凭借信息优势谋取私利创造了可乘之机。内部人对公司信息的管理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信息, 对语言信息的操纵手段也更加隐蔽和不易觉察。语言信息以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为主, 为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提供了机会, 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增量信息。对语言信息操纵的重点就是印象管理, 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自利性归因和操纵年报可读性。对于提高公司报告语言信息质量, 该文提出了通过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制、适当提高公司年报的可读性水平、提供多层次的简化型公司报告、以图示法辅助投资者理解、提醒信息使用者注意公司的归因倾向等建议。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式研究方面, 一般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自愿性信息披露为辅。印象管理行为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中, 由于法律法规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的相关规定较少, 从而为印象管理的操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赵敏在《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 (2007) 一文中指出, 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公司运用综合信息传递策略, 构建理想的公司形象为主动的印象管理;公司管理层采用一切尽可能的手段弱化财务业绩下降的不良信息的传递策略为被动的印象管理。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经济动因主要是印象管理有利于公司达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目的, 而且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 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文章还分析了印象管理的常用手段是选择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自利性归因和操纵信息阅读难度, 同时提出了印象管理行为的控制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印象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于年报自利性归因倾向和操纵年报可读性与可理解性, 而在年报归因信息披露的自利性研究方面, 孙蔓莉、王化成和凌哲佳在《关于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的实证研究》 (2005) 中, 以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作为切入点, 选取了业绩最优和业绩最差的公司年报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修正结果证实, 对于业绩归因, 绩优公司更倾向于强调管理方的工作, 绩差公司更倾向于强调环境因素。孙蔓莉、王化成、凌哲佳 (2007) 在其后的扩展研究中, 重点以“非典”疫情为研究背景, 选取了受“非典”疫情影响最为显著的公司的中报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证实, 突发事件对上市公司的自利性归因倾向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告中存在严重的自利性归因行为。孙蔓莉在《年报自利性归因案例研究》 (2008) 中, 选取了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年报作为归因案例进行研究, 证实管理层在绩差年度强调环境因素而在绩优年度却忽略市场因素, 存在典型的自利性归因倾向。其同时归纳分析了投资者辨析自利性归因行为的基本技巧, 主要是注重报表数据与业绩分析信息的相互印证, 与同行业同地区企业进行比较, 与该公司以前年度进行比较, 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
蒋亚朋在《上市公司盈余变动归因信息披露中的自利性倾向研究》 (2008) 中, 以543份上市公司盈余报告中盈余变动归因解释进行分析, 在得出的好消息组和坏消息组的归因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证实管理层解释盈余变化原因时更多地将盈余增长归为管理层自身行动等内部因素, 将盈余下降归为经济波动、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 存在着明显的自利性倾向。蒋亚朋、张天西在《基于维度的公司业绩归因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2009) 中, 从归因信息的部位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剖析了归因信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机理,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提出了归因的部位维度影响投资者对管理层能力的判断, 归因信息的稳定性影响投资者对未来业绩预期的判断, 两者共同作用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上市公司语言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研究方面, 阎达五、孙蔓莉在《深市B股发行公司年度报告可读性特征研究》 (2002) 中,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59家发行B股上市公司的2000年英文版年度报告为样本, 以其英文年报中的经营情况介绍部分作为年报可读性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所提出的假设中只得出我国B股上市公司的年报介于较为难读和非常难读水平之间, 很多投资者在阅读B股公司年报时会存在困难。文章提出的假设:盈利状况好的上市公司对经营情况的描述要多于盈利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盈利状况好的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要强于盈利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年报非财务信息的可读性要弱于中小规模的上市公司, 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证实。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被引入财务报告以来, 形成了单独编制、独立披露的格局,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看, 上市公司有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并提升自身形象的动机。梅跃碧在《从印象管理管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2009) 中, 分析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的构建方法, 即精心打造语言特色, 披露内容的选择、操纵可读性等, 并结合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统计分析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结合具体分析数据, 认为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 印象管理有助于促使公司尽早地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文章用印象管理解释了社会责任信息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即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 企业价值越低。李红、王建琼、屠嘉在《管理层印象管理行为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2009) 中, 从研究管理层信息披露的动机出发, 结合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践和特点, 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 即印象管理具备操纵的空间, 而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却很难验证。文章提出印象管理行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并就如何控制企业印象管理行为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期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完善提供参考。吉利、冯利花、王环环在《组织印象管理对CSR报告质量特征的影响》 (2010) 中, 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印象管理的渊源, 重点剖析了组织印象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的影响主要是平衡性和可靠性, 并提出适时改变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制定适合中国的CRS报告标准和成立专门的CRS报告评估机构等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1.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 对于财务报告的研究应该更
加关注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财务信息一直是预期使用者关注的重心, 主要是因为财务信息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范, 反映了企业过去的财务业绩, 内容和形式上更直观且更具有可比性。但是, 投资者的决策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进行的, 仅仅依靠财务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已经不足以成为决策者预测未来的全部依据, 公司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产品竞争力等都对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有重大影响, 而这些信息更多的是以非财务信息的形式存在。那些拥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力的公司更愿意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 以展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前景、研发能力、声誉以及管理水平等非财务信息。
2. 国内研究者对于印象管理在财务报告中产生的原因、
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性的研究尚不系统和充分。印象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与会计领域的结合也是一个新兴的课题, 相关研究尚只是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结论, 进行的验证性质的研究, 所以对于其表现形式和规律性的把握还不充分。大多数研究认为印象管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自利性归因和操纵年报可读性, 但是语言特色只是印象管理操纵的主要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 企业是通过运用报告内容、语言形式、封面、图片、颜色、字体、图表等综合信息来构建公司形象的, 所以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展。
3. 我国大部分会计领域的印象管理行为的研究仅局限
于理论上, 研究角度比较单一, 尚未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现状和规范立法的要求提出可供改善的系统措施。如孙蔓莉对可读性的研究以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和分析为基础, 在董事会报告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对于组织印象管理的研究, 也有学者选取了财务报告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这一部分探讨了印象管理的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非财务信息还涉及公司基本情况、资本来源、治理结构、经营情况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监事会报告、审计报告、重大事项说明等多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扩展研究, 以充实印象管理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 为相关立法和监督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4. 印象管理的概念自引入会计领域以来, 理论研究有了
一定的发展, 但是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量化分析和具体应用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管理和对非财务信息的表述, 都是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的一种操纵, 以改变监管机构、投资人等预期使用者对公司管理层和上市公司的印象, 进而获得不同的机会和资源。关于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等财务信息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规范, 并且这些数字形式的财务指标具有客观的凭证依据、会计法规的制约和外部审计的保证。所以我们所研究的非财务信息有必要借鉴数据信息已取得的成果和方法,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展和规范, 以形成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标准。
5.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 对于印象管理在上市公司财务报
告中的研究应该进行更大样本容量和更长时间区间的实证研究, 不断完善模型构建, 以增强实证研究的科学性以及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可见, 有关印象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影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我们应吸取国外学者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和财务报告特点, 扩展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赵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会计研究, 2007;3
[2].孙蔓莉, 姚岳.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甘肃社会科学, 2005;3
[3].孙蔓莉, 王化成, 凌哲佳.公司报告归因倾向的扩展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1
行为财务研究 篇9
Beaver (1966) [1]首次建立单变量模型, 通过比较研究79家财务失败企业和与其配对成功企业的六大类, 共30个具有判别能力的指标, 分析出对财务困境的预测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债务保障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资产安全率。
Altman (1968) [2]通过分析美国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的22个财务指标, 从中筛选出了最能够反映借款人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有预测和分析价值的5个关键指标, 建立了著名的变量Z-score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变量指标, 建立了Zeta模型。
Martin (1977) [3]首次使用Logit方法在银行业中建立了财务困境预警模型。他选取25个财务比率变量预测银行破产概率, 实证结果显示净利润/总资产、费用/营业收入、贷款/总资产、商业贷款/总贷款、坏账/营业净利润、总资产/风险资产等6个财务比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Ohlson (1980) [4]运用逻辑回归模型, 以公司规模、经营业绩等为自变量, 对失败公司进行了预警研究, 扩大了财务困境指标选取的范围。
Lee and Yeh (2004) 、Ahmed&Duellman (2007) [5]从公司治理的角度, 通过实证的方法, 研究了公司治理层面的因素对财务困境预警的效果。
Dah-kwei Liou、Malcolm Smith (2009) [6]以宏观环境的影响因素为视角, 发现了预测公司财务困境有效的指标。
Xia、Zhao和He (2012) [7]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实证发现, 加入现金流指标的Logistic财务困境预警模型要优于多元Fisher判别模型, 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要明显优于横截面数据。
相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财务困境预测研究起步较晚, 国内学者也做出了宝贵的探索。陈静 (1999) 、[8]陈晓、陈治鸿 (2000) [9]以财务指标为视角, 分别建立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进行了预测。
张永安、付丽 (2006) [10]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 建立比较系统、全面的数理模型, 从而提出更符合我国ST公司实际的研究结论。
宁青青、祖明 (2013) [11]从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公司治理等因素出发, 建立预警指标, 采用Probit模型对2003—2011年度部分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张培莉、干胜道 (2013) [12]以公司财务状况结构为视角, 以公司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权益结构为变量, 证明了银行借款比例和现金比例这两个变量对公司财务困境产生的重大影响。
谢赤、赵亦军 (2014) [13]等将CFAR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 从现金流的角度出发, 较好地实现了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
综上所述, 以往的学者主要是从财务指标视角、公司治理因素视角、宏观环境视角等对财务困境预警进行研究, 而且这些研究基本都是结果导向的。而从管理者行为视角为出发点的研究较少。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发现, 当管理者预知财务危机发生后, 其行为选择的偏好能为财务危机预警更早释放信号。
上世纪90年代末, 行为会计学作为心理学、社会学和财务会计相关理论相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 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 行为会计学的引入也丰富了理论界关于管理者行为与企业绩效、投资和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里, 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探讨了公司管理者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发现当公司财务状况紧张时, 其可能出现的情况, 具体如下。
Zmijewski (1984) [14]认为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 管理层会通过变卖资产, 改变付款条件, 出售存货, 或者是延长应付账款期限等行动来减少现金的支出或增加现金的流入, 从而获取不足的现金。
Jensen (1988) [15]发现当企业的绩效不佳时, 企业的管理者会采取变更高管的行为来避免企业暂时的绩效不佳状况。
Gilson (1989) [16]选取381家财务危机公司为样本, 引入高管离职变量, 研究结果表明, 高管离职这一指标在财务危机和财务正常公司之间有着显著差异。
Barclay (1989) [17]也发现掌握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在法律监管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可能会利用其自身对信息的占有优势, 采取将公司的利益转移到自己手中的行为。Hall Sheppard (1994) 认为公司多元化程度是识别其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指标。
相较国外的研究, 我国从管理者行为角度研究公司财务状况的相关研究较少, 且只是比较零散地探讨个别行为与公司财务的关系。
邢精平 (2003) [18]选取1999年至2002年江苏省内破产或者停产的企业作为样本,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行调查并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在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前, 企业管理层会采取减员降薪行为, 以期增加现金流的流入。
史会斌, 李垣 (2006) [19]基于代理理论, 讨论公司治理结构与高层管理者行为之间的关系, 进而研究管理者行为对公司的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的影响程度, 得出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 管理者行为表现不同。如果对企业的关注行为强, 则能明显改善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绩效。
谭英俊 (2011) [20]以所有行业为研究样本, 研究了可能预警公司财务困境的行为变化, 发现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前, 企业最有可能会出现高管变更和过分依靠银行贷款来缓解财务困境的进一步恶化。
舒页嘉 ( (2014) [21]以2012年我国沪深A股港口航运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财务弹性综合评价指数, 研究了财务弹性、管理者行为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财务弹性、管理者行为对企业价值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而管理者行为在财务弹性和企业价值之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管理者行为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 所以一旦企业有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 第一个感知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者也将会较早改变自己的管理行为试图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而这些行为变化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信号。因此, 研究管理者行为能够使企业更早的获取财务绩效恶化的情况, 研究是有意义且可行的。
摘要:财务困境预警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内外的学者对其研究的热度一直不减,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的增加, 以期以更加丰富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 降低上市公司因财务困境而陷入破产清算的概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困境预警的研究成果, 并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重点从管理者行为方面对财务困境预警的预测内容和成果进行探讨, 期望进一步深入研究财务困境, 提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的指标和模型。结合现有的权威文献, 得出如下结论:当管理者预知财务危机发生后, 其行为选择的偏好能为财务危机预警释放更早的信号, 管理者行为能够使企业更早的获取财务绩效恶化的情况, 研究是有意义且可行的。
行为财务研究 篇10
一、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
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就包括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人的决策结果,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经常以各种方式偏离理性的判断结果,形成认知与心理的偏差。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倾向于确认偏差、后悔厌恶、从众心理和模糊规避。
(二)期望理论
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标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无法描述个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发表论文《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称之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调查,Kahneman和Tversky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分离效果和反射效果。此外,他们也提出了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面对不确定的投资环境时是如何决策的,他们定义了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来描述人的选择行为。期望理论认为个人在面对损失时有风险偏好的倾向,而对于利得则有风险规避的倾向。因此,期望理论描述了人的真实行为。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DSSW模型
DSSW模型(DeLong,Shleifer,Summers,Waldmann)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该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
(二)DHS模型
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r,Subramanyam)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该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则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
(三)BSV模型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Vishny)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有效市场假说EMH (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BSV模型就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EMH的。
(四)HS模型
HS模型(Hong and Stein)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三、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
行为财务认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受企业内部管理者心理特征的影响:
(一)过度自信
管理者过度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低估投资项目收益的波动幅度和风险。Malmendier和G·Tate认为,如果管理者有充足的内部资金,在不受资本市场和公司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与最佳的投资规模相比,往往会出现投资高风险项目、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在并购中作为收购方会出价偏高、并购活动频繁等过度投资行为。如果内部资金不足,他们不愿意在资本市场融资,此时,一些投资项目就被搁置了。
(二)后悔厌恶
后悔厌恶使人们不愿接受现有的损失,决策者由于承担了责任就会不愿马上终止项目,他们往往倾向于继续投资,因为他们会觉得并使他人也觉得困难只是暂时的。人们更喜欢那些前后一致连续型的决策者,因此对一个项目,决策者会善始善终。如果管理者是风险规避型的,在管理者的报酬是基于公司净资产的情况下,他更喜欢选择降低公司风险的项目。
(三)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认为人们在面临不同的选择和问题时,会将其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即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衡量。投资者对风险和损失也使用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评估。投资者对不同的账户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于避免损失的账户,他们表现为高风险厌恶;对于追求潜在收益的账户又表现为高风险寻求。但是现实中,人们眼中的资金通常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心理账户可以很好地解释股市上投资者具有偏好系统易变性的非理性行为。
(四)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不会被以后的决策改变的成本。传统财务理论认为,沉没成本不会影响个人的决策,沉没成本与将要采纳的决策无关,在分析决策方案时应将其排除。现实中,管理者通常会有损失规避的倾向。损失规避指相对于某一参照点,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要远远大于相同量的所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因此,当项目发生的损失累计扩大时,决策者通常继续追加项目投资,不愿意承认已有的损失,以期待着该项目将来能够扭亏为盈。这时候沉没成本和对项目所负责任的大小都成为决策者追加投资的参考。
(五)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也称从众倾向,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经理人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经理人的行为受到其他经理人行为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经理人的从众倾向可能是出于节约信息收集的成本、推卸责任和维护职业声誉的需要。在我国曾出现房地产热、委托代理热和并购热等投资热潮,说明我国企业投资决策的羊群行为表现得异常突出。
四、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投资策略
(一)动量投资策略
动量投资策略是指对位于上升趋势中的股票进行投资以赚取差价的投资方法。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证券市场中反应不足的股票所进行的短期投资。在反应不足时,股价自开始上涨直至达到顶部通常有持续几天的过程,动量投资者如果在股价出现上涨趋势时购入,虽然价位较高,但是今后几天内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仍然可以获利。
(二)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指买进过去表现差、近期亏损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近期盈利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该投资策略是针对证券市场所存在的反应过度和羊群效应等现象所实施的一项长期策略。投资者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账面价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的多的收益,因此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找到了套利机会。
(三)成本平均和时间分散化投资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与投资者的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有关。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则要求企业的投资行为因时而异。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的意义在于风险的分散,那么不可避免带来收益相应的下降,但这样一来就有悖于标准财务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行为财务理论认为这两种策略属于行为控制策略。
(四)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策略是指在同等条件下买入小公司的股票比买入大公司的股票将获得更高的股票收益的策略。小盘股票是流通规模较小的股票。Banz发现无论是总收益还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即股票的收益率随公司规模增大而减少。
行为财务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到决策中来,解释了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也给出了市场异象的合理解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行为财务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普遍存在的各类市场异象。行为财务学领域值得广大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试论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与对策 篇11
摘要: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保证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财务报表粉饰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导致政府等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财务报表粉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务报表;粉饰;方法;治理对策
一、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
1为了业绩考核而粉饰财务报表
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办法一般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金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会涉及到财务报表的一些数据。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得到好评,企业就有可能对其财务报表进行粉饰。除了内部考核外,外部考核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确定的。这就使企业领导不得不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可见,基于业绩考核而粉饰财务报表是最常见的动机。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财务报表
一个企业取得市场竞争胜利的四个要素是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资金要素是一个企业取得市场竞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财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都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金信用的企业。
3为了发行股票而粉饰财务报表
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在首次发行股票时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此外,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能力有关。因此企业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企业形象,在设计股票发行方案时往往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发行股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后续发行。在后续发行情况下,要符合配股条件。也就是企业最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lO%以上。因此,10%的配股条件已成为上市公司的“生命线”。而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的目的,就要粉饰财务报表。
二、财务报表常见粉饰方法
1利用经济政策粉饰财务报表
(1)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关联方交易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正常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交易是按照市场规律和平等、自由的原则进行的。如果进行关联方交易,往往就存在不公平,非竞争的自由市场交易。例如企业采用从关联方低价买进原材料,高价卖出产品的手段来调增自己的利润,或者与关联方进行特殊交易,比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交易等方式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关联方交易都是违反市场原则的,但是关联方交易确实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2)通过增减非主营业务来粉饰财务报表。企业的利润是以利润总额的形式反映的(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非主营业务利润),但其构成成分的信息含量却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其主营业务利润来体现。这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利润特点所决定。主营业务利润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因此能反映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但是正是由于非主营业务具有偶然性,使它成为管理当局经常使用的手段,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和进行各项经济决策时往往是根据企业的利润总额做出。管理当局就可以通过制造大量的非主营业务的利润和亏损来调高或调低企业当期的利润总额。
2利用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
利用会计准则规定的灵活性粉饰财务报表。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作出不同的判断。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企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财务报表。具体的会计操纵行为多种多样,如:利用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潜亏挂帐、延长递延资产摊销期、高估资产、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等来虚增利润;或者利用高估坏帐和工程投资损失、缩短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等方法隐瞒利润。当然并不是说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关键是看其变更理由是否充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要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说明。
三、抑制财务报表粉饰的建议
1对法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具有超前性,对未来经济行为的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现象出现。还可以参照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选择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财务报表粉饰的问题。
2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机制
规范的会计核算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会计核算的正规,有助于抑制财务报表的粉饰。会计核算机制不仅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还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目前应在贯彻执行方面下功夫,建立以内部监督体制为主体、外部监督为补充,而外部监督中应以社会监督为主体,政府监督为补充的会计监督体制。同时应按会计规范化的要求建立严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在外部监督机制上,主要是国家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必须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
3适当的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是指委托人通过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以改变原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企业经营者能轻易粉饰财务报表的弊端,委派的会计人员能站在委托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公正乐观的处理会计事务。从目前来看,这一制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报表的粉饰。但它也具有局限性,比如在分别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的母子公司之间实行会计委派制,会影响企业的理财自主权,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弱化了会计人员的理财能动性。考虑上述因素,本文认为要有选择的委派会计人员。
4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作为一个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社会意识淡薄,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位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环境,不仅要靠会计界的努力,而且依托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当然,我们也不能在外部环境净化后,再来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计人员也不能因为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因此,面对当前环境,“出污泥而不染”应成为会计界的一种高尚追求,来赢得社会对会计职业的信赖。
(2)下大力气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依靠自我教育,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目前我国的职业道德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应下大力气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⑦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教育,言传身教。
③在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过程中,应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行为财务研究 篇12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高校迅速从规模化发展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已经建成一套适应经济建设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 我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 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 高校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财务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适应, 高校财务管理也应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 即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财务组织的工作效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为此,我们有必要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引入到高校财务管理中, 研究财务管理中组织与个体的关系, 合理运用激励和沟通等技巧,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促进高校财务创新转型,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起源于人们对生产效率和劳动关系的关注, 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个体出发,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间的活动方式,对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因素进行总结。人们围绕着组织进行思考和行动,动机激励着个体行为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同时环境又对行为意识和组织活动的结果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工作中的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能得出改进生产效率、提高个体满意度的办法。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创新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创新策略的制定。 创新活动的动机主要针对个人行为, 而组织的战略为创新活动提供了范围, 通过激励来影响个体行为, 在创新策略和其他措施的共同努力下能明确组织的绩效目标。创新活动受益于激励和绩效指标,持续性的创新产出的绩效和预先制定的创新战略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绩效评估和激励措施不仅适用于个人行为,而且适用于集体的创新成果。
二、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可以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和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财务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适当的资源结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做到合理配置财力资源,优化支出结构,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一)对财务工作的激励作用。 激励是指通过有效的方法调动个体积极性的过程。 财务部门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服务部门, 对学校的良性运转和稳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传统财务工作中一直缺乏有效合理的激励办法。 高校进行有效的财务激励能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管理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合理配置, 发挥最大功效。
1.财务激励可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完善,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 正确认识激励方法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合理地运用激励方法不但是优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也是有效实现财务目标的重要方法。 为了调动高校财务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应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完善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激励和沟通机制,增强财务部门的凝聚力, 激发出财务人员的创新潜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管理层能及时了解财务人员的需求, 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避免信息孤岛。
2.财务激励有助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引入激励方法, 学习了解财务激励的内涵特征,借鉴管理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结合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和财务工作的流程, 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也使得财务激励的实施和发展有了制度层面的保证。
(二)对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跨越多门学科的管理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吸收了众多领域的成果。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建设的一个系统, 包括对个体行为和个体心理的研究以及个体、 群体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间关系的研究。
1.有利于组织目标和内控目标的统一。 在组织行为学理论中,组织的目标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一致,都是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所以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离不开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重点在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方面,而内部控制则侧重于对制度和机制的研究。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组织中人的行为是内部控制得以实现的灵魂。
2. 有利于完善制度建设, 降低财务风险。 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构建中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可以使内部控制理论得到完善。 内控制度的建立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需要, 也是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保证。 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把钱看好, 使资金处于安全的状态, 完善内控制度既是学校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保障,也是预防财务差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保证。 高等教育采取的是在政府领导下的自主办学模式,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在市场经济运作下必然会面临风险,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财务风险,适度的借款可以盘活资金,缓解高校的燃眉之急, 但处理不当会带来债务风险。 高校要了解自身的承债能力与偿债能力,控制负债的规模。内控制度作为一项防御措施, 可避免发展中出现的盲目性,规避财务风险。
(三)对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我国新颁布的预算法于2015 年1 月1 日起执行,为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财政部印发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 高校实施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强化理财意识, 提高教育经费的利用率, 考评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资金的投入是否符合高校的发展目标, 重点强调高校的服务功能,满足社会公众对高校产出的需要。通过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可以测试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的管理行为能力、 管理的效率。 通过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的财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评估, 能客观地反映出财务整体运行情况, 确定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公办普通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应当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不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要利用取得的公共资源向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以绩效为核心的理念能促使高校管理部门制订出合理的预算分配制度,合理使用经费,降低办学成本。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考核方式,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评价高校的资源投入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此外, 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有利于高校明确发展目标, 实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判断分析, 能够对高校的财务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 通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来加强内涵建设和突出办学特色, 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对保持高校的办学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思路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提升工作效率。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对高校财务管理和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促使财务人员必须不断的学习,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仅是适应发展的需要, 也是更好完成财务工作的需要。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要兼顾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对个体而言,组织应该促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同时关注影响个体主动学习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对群体来说,在相应的授权之下,以任务为核心,积极创造一个平等、可信任的群体来实现各类角色的统一。 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财务人员能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出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能够从整体上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加速财务管理转型, 加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当时西方国家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引入到会计实务工作中,现在管理会计已被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理论也因为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而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 主要职能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有效制定组织目标、参与决策和实行绩效考核。管理会计不仅关注财务绩效也关注经营绩效。管理会计本身不会产生财务信息,而是利用一切对经营活动有影响的财务信息来制定发展策略, 有效地进行管理监督。
管理会计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要具备专业知识精通业务,从管理者的角度分析数据服务于决策,以提高效益为目标。 在高校内部设立管理会计岗位,不仅负责会计业务的核算,还要结合学校的经济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估计,运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先进的管理方法为学校的预算编制、费用支付、经费结余情况做出分析。 目前高校的管理会计人才还很缺乏,要创造条件多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加强学习和搭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平台, 探索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完善管理会计队伍建设。有组织地开展管理会计实践工作,让管理会计全面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决策,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推动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益。 为高校实现办学目标、财务目标和绩效评价一体化的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强化管理效能。内控制度对具体的单位、组织发挥作用,其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单位、组织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于高校来说, 建立财务内控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内控制度的形成也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 从整体出发,高校管理者在制定内控制度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合理地把多种学科理论综合运用到内控制度中。 管理者通过交流学习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标准和集体参与的方法使财务内控制度不流于形式,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造良好和谐的内部运行环境提高学校整体运行的管理效能。
为了保证财务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应将其纳入相关部门的考评体系中, 使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在高校新的办学理念确定的前提下,构建高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对预防风险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 有助于学校资金的使用,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实现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
(四)建立高效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评价形式。 评价体系的设定应遵循合理、及时、准确的原则,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构成。 评价内容包括财务的效率、效益、效果三个方面。 财务效率指标评价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财务效益指标评价资金投入后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 财务效果指标评价学校综合实力及获取收益的能力。 包含了人才培养能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及学校获得经费能力等方面。
通过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对高校财务活动全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 对相关指标的分析能反映高校实际的财务状况。 从评价结果中找出影响绩效实现的因素, 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Karl Joachim Breunig,Tor Helge Aas,Katja Maria Hydle.Incentive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s[J].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2014,18(1).
[2]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激励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2,(11).
[3]段新庄.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