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共12篇)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1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大部分教育家们开始从探讨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面, 来探寻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对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因素进行系统的分
析, 以求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强化教学的能力。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逐渐往教师的专业行为方向发生转变。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研究侧重对不同领导方式下青年行为研究, 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影响。国内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性格的专题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教师行为的结构、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等问题上, [1]真正从性格特征角度研究教师行为之间关系还不多见。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教师教的内容必须通过学生练习才能完成, 。教师的性格特征对体育教学行为有影响,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 不仅要讲, 而且还要参与学生的练习, 从中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区别于其他学科, 具有独特性。这一特点使国内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师性格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研究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行为。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岳阳市中学体育教师性格特征与其课堂教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1.2 调研对象
选取岳阳市岳阳一中、岳阳二中、岳阳三中、岳阳十三中、岳阳十四中、汨罗四中六所中学的在职中学体育教师。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方法的选用
通过对学术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的查阅, 发现对教师性格类型的研究中通常引用两种分类方法:荣格 (Carl Gustav Jung) 类型理论与基于Y-G性格量表的五种性格分类。本文研究所使用是以荣格性格理论为基础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简称EPQ) 。对岳阳市六所中学的体育老师进行性格和教学行为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体育教师的性格类型及特征。
(2) 制定问卷对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
(3) 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及其课堂行为的进行相关性分析
1.3.2 问卷的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参考文献分析, 以荣格性格理论为基础设计调查的问卷。问卷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 问卷说明、填表指导、调研内容、受访者基本信息。问卷整理确定后对岳阳市六所中学的在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发放, 以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
1.3.3 问卷的效度检验
问卷效度评价分为非常不合理 (1分) 、不合理 (2分) 、一般 (3分) 、较合理 (4分) 、非常合理 (5分) 五个梯度等级, 请学校专家学者进行检验, 对问卷结构设计、调研内容进行修改、减增, 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相关评定结果 (见表1) 。
1.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从2014年10月15日至30日, 对岳阳市五所中学的在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性格特征和课堂教学行为的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发放、填写、回收的方法。本次调查对象总数量达32人, 共回收问卷32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31份, 有效率为96.88%,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2。
2 研究结果
2.1 中学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
教师的性格特征, 是教师表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2]根据荣格性格理论将教师性格分为内外向 (Extraversion) 、神经质 (Neuroticism) 、精神质 (Psychoticism) 、掩饰性 (Lie) 。在所调查的岳阳中学体育老师都认真的回答了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 并按要求在问卷中作答。原始分积分题型设置见表三, 其中 (+) 为正向记分, 即答“是”加一分, 答“否”不加分; (-) 为反向计分, 即答“是”不加分, 答“否”加一分。
根据艾森克人格测试 (EPQ) 标准分数进行换算, 采用标准分数 (T) 的换算方法, 其中标准分数T=50+10* (X-M) /SD, M为原始分, X为平均数, SD为标准差。由问卷的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换算, 得到调查结果如下。
2.1.1 内外向 (E)
内外向 (E) 是教师性格特征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数, 教师性格的内外向能反映出教师的兴奋和适应程度, 与神经系统的兴奋以及抑制的强度有关。分数高的表现出人格偏外向, 好于人际交际、渴望刺激和善于冒险, 情感易于冲动。而分数偏低的低则表现人格偏内向, 喜欢安静, 善于总结和反思, 除了身边的亲密的朋友外, 对一般人表现为缄默冷淡, 不喜欢刺激性的行为与活动, 喜欢有秩序、比较固定的生活方式, 情绪比较稳定。从表4中看出大部分的的教师性格特征属于趋向外向型, 其次是中间型, 可能与教师的教学项目和教学的方式有关, 表现为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 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课堂活跃。
2.1.2 神经质 (N)
神经质 (N) 又被叫做情绪性, 情绪是正常的行为, 与病症无关, 正常的人也具有神经质 (即情绪) 。在测试中分数高则可能是焦虑、担心、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 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以至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则表现为遇事稳健, 对待事物充满信心, 有自己的思维方法, 情绪反应慢且弱、性格温和。从表5中可以看出情绪稳定情况这一栏, 教师的情绪多为表现稳定和较稳定, 这说明体育教师大部分都具有优秀的性格类型。[3]而这种趋向稳定的性格特征在教师当中尤为明显, 可能与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都是来自于专业的培训和专门的选拔而产生的优秀人才有关。
2.1.3 精神质 (P)
精神质 (P) 是性格特征的倔强或讲求实际的程度, 并非所指的精神病, 它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 只是存在的相对程度不同, 但如果其表现出明显程度偏高或偏低, 则容易发展成行为的异常;分数高的可能表现出孤独, 不爱与人交往, 不喜欢关心他人, 比较难适应外部的环境, 常常表现不近人情, 感觉迟钝, 与他人交往不太友好, 喜欢寻衅搅扰, 喜欢干特别的事情, 并且不注意危险。从表六上中看出中学90.32%的体育教师心理均非常正常, 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除极少数, 倾向神经质表现为倾向攻击性, 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跟身边的同事、学生相处。
2.1.4 掩饰型 (L)
掩饰型 (L) 是判定一次性格特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的重要选项。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 或者测定其社会性诚实幼稚的水平。L与其它量表的功能有联系, L分值大于60即为调查表无效。从表6数据的整理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L分值除一名老师填写的调查表无效外, 其他均在有效范围, 掩饰比例为3.13%确保了数据的可用性。
2.2 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广义的教学行为, 是指一切与教学有关的行为, 包括课内、课外诸方面。[4]狭义的教学行为仅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体育教师的行为对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课堂活跃表现积极,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反之如果教学行为不当, 学生的积极性和效果就会明显下降, [6]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有明显的作用, [7]因此研究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尤为重要的。由调查的数据分析与统计见表8。
其中课堂教学行为表现非常积极的教师最多, 占所有被调查老师的80.65%, 充满激情、有感染力, 教学方法得当, 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 亲近学生, 与学生的关系把持非常好,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置问题, 去剖析问题的根源, 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16.13%的体育教师表现积极, 也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下, 能主动的去接受学习, 学习效果好。除此之外极少数教师的行为表现一般, 在问题的处理方面, 没有表现积极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激情与动机强烈, 细节把控上不够, 教学效果也一般。
3 分析与讨论
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是内在的、隐性的, 它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场合在表现着, 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8]教师教的内容必须通过学生练习才能完成。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实现单位, 它与目的相关。体育有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教学科目。[9]主要表现在体育的教学与实践, 动作模范练习, 游戏互动等方面。性别差异在男女生中也表现明显。[10]在教师的性格方面表现倾向外向的人多, 但教学活动与性格特征依然存在关联。[11]本次研究的性格特征调查问卷和教师课堂行为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均为岳阳的中学体育教师, 对比两份调查做如了分析。
3.1 内外向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在70.96%的中学体育教师人格偏外向或典型外向中, 体育课堂表现较为活跃, 与学生积极互动, 上课的活动方式多样, 对教学的活力能够表现的淋漓尽致, 能从学生的一些行为动作反应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容易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 对于一些常规的问题表现为各抒己见, 有自己的想法, 自我认可度比较高, 常常精神质 (P) 值也较高, 而在其中的教师占课堂教学行为表现积极或非常积极的92.00%, 在《大学教师的性格特征与教学行为的关系》调查研究中, 作者通过对教师课堂观察以及访谈的调查方法, 通过以老师谈自己的性格特征, 来阐述、解释课堂教学行为为主, 并归纳了其中12名教师的核心性格特征和典型教学行为, 得出结论:大学英语教师之间有部分性格特征重叠相似, [12]大都属于荣格性格理论中的中间型, 与中学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区别;剩余的29.04%性格倾向内向的体育教师则表现沉稳, 相对上课的方式行为比较固定化, 变通程度比较小, 主要以正规模式的操作, 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 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关注度不够, 神经质 (N) 值低, 情绪极为稳定, 而这类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行为上表现一般所占的比例更高达到100%, 这也表现出性格特征与课堂教学行为两者存在相关性。
3.2 神经质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由调查数据在神经质教师稳定性一栏中, 稳定的占比达到了96.77%, 所表现出来的是公共的优秀特性, 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在神经质和课堂教学行为两者上不能进行实质的比较。
3.3 精神质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90.32%的岳阳中学体育教师均非常正常, 这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系。教师都是经过国家特定的教师选拔, 对教师的教学资格有条件的限制。在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教师表现, 93.55%的教师表现积极或非常积极, 与教师的教学特点对应。在中学体育教师低神经质与课堂教学行为的积极和非常积极两个因素中, 重复区间尤为明显, 重复率更是高达96.55%。因此岳阳的中学体育教师精神质与课堂教学行为有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在学生之中, 不仅要讲, 而且还要参与学生的练习。从中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 给学生以正确的纠正和引导。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区别于其他学科, 具有独特的传递性。也从中体现了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生体育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4 结论
性格是与后天的社会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并且每位体育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 性格时刻都在影响着教师的思想, 而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 研究发现性格特征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关系密切, 在内外向 (E) 和精神质 (N) 与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重叠的区域极大, 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其课堂的教学具体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研究调查表明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与其课堂的教学行为有关系。
5 建议
对内外向的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师培训时, 根据内外向的性格特征针对性的进行加强。对外向的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教学思维的扩展, 对内向的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多引导进行发散性课堂教学, 提高多元化课堂教学。在培养体育教师的过程当中根据被培养对象性格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养, 长善救失, 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并努力将不足转化为成为优势。
在精神质与课堂教学行为方面, 注重对教师思想品德的考察, 加强教学监督, 发扬教师的积极教学的传统。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有意识性的控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为青少年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大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高明书.全国部分骨干教师个性特征的初步调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5 (3) :42-45.
[2]李松林.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5 (4) :48-51.
[3]蒋桂珍.大学教师的性格特征与教学行为的关系[J].教育评论, 2006 (6) :43-45.
[4]赵军, 周文来.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0 (10) .
[5]刘莉.教师性格特征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贵州教育, 2003 (11) :29-30.
[6]周小叶.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J].科技致富向导.2009 (18) .
[7]沈恩福, 王书栋.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中教师行为和性格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27 (6) :100-101.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2
4.2学校要在体育活动器材、场地等硬件设备上的经济投入相应地增多,以使学生对场地、器材拥有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比例,从而使学校能合理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时间。
4.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要多举办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练,以点带面,培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从“要我练”变成“我要练。提高课外体育竞赛的效果,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4.4构筑和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如组织成立按项目或学生兴趣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制度,并进行注册,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赋予一定的学分。
5 结论与建议
5.1海岛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海岛中学生自己空间结构特色,海岛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应以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需求为出发点,有导向地开展学生所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5.2积极帮助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价值取向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引导,形成正确的动机需要和行为质量。
5.3学校各级要切实建全好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形成俱乐部机制。
5.4建议体育教师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做到“认真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的班主任教育、督促、检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郭廷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课 学习动机 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8-01
简单来说,学习动机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为“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并不是某一种独立的结构,它是由各种不同动力促使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在学习活动中,除了要有学习的需求外,还要满足与这种需求同在的学习目标。让学习目标指引学习的方向,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学习的需求在一起,从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一、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与行为的分类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个人经历、思想和个性特点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存在着差异,而且同一个学生往往受多种动机的支配,但其中有一种是主导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类:
首先,根据动机内容和性质不同分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学习动机。其次,根据动机内容指向性不同分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是指向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如振兴中华、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学习等,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向学习本身的学习动机,如为了获得好成绩、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等。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是相互促进的,只有远景性动机而无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往往难以巩固和发展,只有近景性动机而无远景性动机,学习就难以持久而且容易迷失方向,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持久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最后,根据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分类,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一个学生有时同时存在几种动机,其中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其他则是辅助动机。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具有远大目标并为四化建设而学习的动机。
二、激发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补充教材内容,拓展活动项目
由体育学习角度来看,兴趣与动机是驱使学生自学与坚持运动的重要前提,当学生对体育内容与活动项目充满兴趣时,才会自觉的参与、坚持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照搬教材,还要注意娱乐性与趣味性,灵活改造活动形式,并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开发其他资源,优化体育项目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展示体育的魅力,驱动学生自觉学习与锻炼。如在慢跑训练中,为增添情趣性,促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教师就要改变活动形式,可将其寓于老鹰抓小鸡、换位跑、跳橡皮筋跑等多样奔跑类游戏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性。其次,对跆搏、街舞等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比较新颖的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使之与教材内容巧妙融合,满足初中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将一些简单易模仿的街舞动作寓于篮球基本技术动作之中,将体育学习转变成同学们自我展示与提升的过程,从而提高练习与学习兴趣,也强化身体协调能力。
(二)变化器材场地,增强练习趣味
诱发运动动机在体育教学中,合理选取体育器材、巧妙布置场地是营造良好运动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条件与重要方法。但在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中,因经费短缺以及教师对课程重视不足等原因,器材比较单一,场地缺乏变化,学生训练与活动起来感觉枯燥乏味。为增强体育学习的趣味,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动机,体育教师可结合初中生爱好新奇、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围绕不同内容,创新体育器材场地布置,变换组合形式与练习方式,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更好的吸引他们,诱发运动兴趣,得到快乐体验,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合理布局场地,增强趣味性。如将体育器材散放于操场上,再通过抢占阵地、探寻宝藏等趣味性游戏形式,使学生动起来,不但发放了体育器材,还让同学们形成愉悦情绪,产生学习动机。再如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时,用跳绳、跨栏架等器材进行巧妙组合,使之变为新的训练场地,激发学生尝试练习的欲望。
(三)整合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产生学习动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变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师总是采取示范法、讲授法,学生机械而被动的练习,就容易感觉疲乏与无趣,削弱学习热情。反之,如若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实情,整合多样教学方法,时而独立练习,时而合作探究,时而游戏竞赛,课堂自然有趣活跃,学生自然乐于参与,迸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合理选取与灵活组合多样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运动的主动性,如教学华东师范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篮球单元时,整合讲解法、示范法、自主探究与游戏竞赛法等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也营造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促其主动参与训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激发体育是强身健体、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与途径。但在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因体育内容、教学方式比较单调等原因,学生运动热情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多角度思考,多途径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促其自觉参与体育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若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乐于参与体育运动,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再逐步优化与改进,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器材场地布置更新颖有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灵活多变,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丁德军.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鼎城区城区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1,71:10-11.
[2]张明.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80-81.
[3]裴益民.对兰州市十九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调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1:130-131.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4
一、中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表现
1. 为师失敬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中学体育教师都认为是敬业精神使他们从事教育事业,有些教师特别是个别青年教师心浮气躁,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评价,随时想“跳槽”,中学体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普遍。除了有形的流失外,中学体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更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特别是敬业精神的流失,不少人心灰意冷,丧失了职业荣誉感,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到不欢喜,失掉不惋惜。
2. 从教失廉
随着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社会某些方面出现了暂时的无序状态。中学体育教师也表现出某些为师不廉的行为,如不热心本职工作,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从中获取私利,向学生强行推销质量低劣的各种资料及体育器材;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饮料、服装、保健品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有的上课而不教,专待课外“个别指导”以收取费用;有的热衷于结交有权势的学生家长,你给我实惠,我给你子女各种方便和特殊关照……[1]中学体育老师从教失廉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会带来价值的迷惑或错位,影响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扩张。
3. 执教失职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普遍而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体罚的形式有:罚站、罚跑、罚做脏活;对学生拳打脚踢;以教鞭、木棍等殴打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由于学生所做的动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教师就强令学生反复做,多次做,更有甚者一个动作罚一节课。有些中学体育教师把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所受到的“委屈”而造成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在课堂中牢骚满腹,怒气冲天,斥责学生,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目标偏移,教学行为变异,教学活动终止等情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中学体育教师不搞科研,不钻研业务,不更新知识,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违背了教师应具备的治学严谨的好作风。
4. 仪表言语失态
一个教师在仪表体态方面给学生的印象,是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学时期,学生往往对教师的外貌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着装、行为甚至达到崇拜的程度。而有些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行为上随地吐痰,衣着不整,在禁烟场所抽烟,办公室零乱不堪,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繁重,课堂教学中时时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有时相当棘手。假如体育教师的自制力不强,便会导致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愤怒焦躁的教师,会说出一些伤害学生情感的“恶言”[2]。
二、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
市场经济给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与道德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变革中也会出现种种负面效应,给中学体育教师带来消极影响。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道德观出现动摇,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见利忘义,看重金钱,忽视手段的正当性,利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便利条件”捞取私利。在教学和训练中不能尽职尽责,不能热爱学生,其教育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导致中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2. 职业压力大
今天的中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更多、更重的职业压力,他们身兼多种角色,不断增大的心理压力几乎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首先,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以室外教学为主,学生自由散漫、不守纪律,很难管理,这是造成中学体育教师压力的一个方面。其次,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体育教师还要带早操、课间操。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需要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编程序册、准备场地、担任裁判工作等,工作任务的繁重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此外,很多体育教师表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外语、计算机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沉重的压力若不及时加以缓解疏导,就会使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调查台北市中学教师的压力反应,其中包括容易发怒、想处罚学生等。[3]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外界压力与教师行为失范之间的相关。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师如果调节不好外界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失范行为。
3. 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性质,要求他们更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但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法律意识让人堪忧。首先,学校缺乏法律氛围。许多学校把中学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视为管理学生的正当行为,视为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有效手段。学校对某些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往往是一压、二遮、三调解,使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范行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其次,中学体育教师忽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很多体育教师不曾认真学习过教育法律法规,也不认为自己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体育教师片面理解法律概念,认为违反《刑法》才是违法,违反《教育法》不算违法;还有的教师对《教师法》内容不了解,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不清楚学生拥有哪些受国家保护的权利,认为管教学生是自己的职责,不“管”才是失职,实施失范行为时,没有丝毫顾忌。可见,中学体育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无知与偏颇的认识也是导致他们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崔福林, 王国英, 许春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5:105-106.
[2]冯显婵.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394-395.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论文 篇5
在对262名调查的昆明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中,20人(7.6%)感到非常幸福,31人(11.8%)感到比较幸福,51人(19.5%)感到幸福,56人(21.4%)感到一般,有50人(19.1%)感到不幸福,有46人(17.6%)感到比较不幸福,8人(3.1%)感到非常不幸福。把这几类归成几个大类:幸福(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幸福)、一般、不幸福(不幸福+比较不幸福+非常不幸福)。总的来看,认为工作幸福(20+31+51=102人)的体育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38.9%;对自己职业幸福感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感到一般(56人)的体育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21.4%;而认为工作不幸福(50+46+8=104人)的体育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39.7%。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容乐观,整体幸福感非常差,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能从这份职业中体会到幸福感,还有将近一半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感到非常不满,不能够从体育教师这个职业中体验到幸福感,说明昆明市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在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意、对职业缺乏热爱的心理状况下工作。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 学习共同体 体育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11-03
近年来,中学生中屡屡出现军训晕倒、体质测试猝死甚至自杀等现象,让很多人觉得非常痛心,有人提出,改善现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学校体育。因此,如何让学生不仅想学、学会,而且要会学、终身学,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但为数不少的体育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无法适应当前課程改革的形势,专业素养亟需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并被重视,90年代才在我国提出,是体育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多种多样的学习进修来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精神,增强教学能力,发挥体育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促进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1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育理念比较陈旧
过去,体育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上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主要形式,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填鸭式”的。近1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体育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无论从教师观、学生观还是质量观来说,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过去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有独立人格的“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从过去的“以分数为绝对标准”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标准”。但是,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多少年来的传统理念,安于现状,懒于转变。
1.2教师敬业精神不够
很多体育老师害怕付出,喜欢用“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态度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体育“差生”,这使得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成为空谈,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实现。
1.3教师教学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需要
近年来,由于各地中学普遍实施了绩效工资,中学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大幅提升,这也让教师包括体育教师成了热门职业,职业门槛儿不断提高,对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但学历层次高低与教学质量好坏并非成正比,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教育学原理都未能加以运用,对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与实际需要悬殊很大。尤其是教研能力与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1.4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偏低
体育教师作为副科教师,长期以来在学校环境中处于弱势群体行列,校长、家长甚至学生的眼里只有主科老师,使得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偏低,在这种长期“受歧视”环境中逐渐丧失了自主意识,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2影响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2.1主观因素
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是影响他们专业成长的根源性因素,这种内在的因素如果得不到解决,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是事倍功半的。事实上,部分体育老师并非没有意识到自身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存在的问题,相反,他们通过参加在职培训,非常清楚这些问题,只是由于惰性,无法从自身观念上进行彻底的改变,进行自我提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2客观因素
体育教师自身以外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客观因素,我们可以将这些客观因素比喻为体育教师成长的土壤,但这片本应肥沃的土壤却十分贫瘠。
首先,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给予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这无论对学校管理者还是体育教师的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
其次,学校方面没有给予体育教师应有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提任何要求,很多校领导只求体育课不出意外伤害事故就足够了。校方对体育的这种低要求让体育教师对自身能力和工作实绩提升的积极性受到重创,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再次,家长对体育的打压也扼杀体育教师的工作动机。由于升学的压力居高不下,家长万般无奈之下,只有选择让孩子放弃体育锻炼,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升学考试科目。
3完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3.1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政策扶持,增加经费投入,为教师专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完善政策法规,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就应当从制度着手,否则只能应一时之急,解决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的问题。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相对应的政策法规应该包括教师教育在内的各种政策法规制度。
其次,要增加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但从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实现占GDP的4%,就是大约2万亿元。面对这笔巨额资金,如何保证将其使用在刀刃上是个重要问题。当前,教育经费还比较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造成体育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今后要加强经费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建立财务审计监察“三管齐下”的保障体系。
3.2推进体育教师教育创新和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3.2.1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师资的摇篮,多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不断进行着改革,但改革力度不是很大,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尤其是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一方面,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合理配置人才能力结构,在增加选修课的基础上,充实理论、调整技术课、加强实践课。
3.2.2建立教师教育学院,提高未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当前,很多高校陆续建立教师教育学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集教学、研究、管理为一身的专业性教师教育机构,该专业机构的建立对提高未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立足实际,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3.3.1学校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根本。这种理念即使能跟上形势,但如果不注重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是无法最终实现的。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的上级部门,确立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3.3.2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师资的在职培训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成长。
3.4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很多教师,尤其是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总是觉得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体育课,已经是经验老道的好手了,觉得自己根本不用再学习。事实上,一名体育教师水平的高低不在于教了多少年,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因此,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是促进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
3.4.1体育教师要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习新知,及时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否则就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这个处于改革高潮的时期,教师加强自身教育思想和修养是尤其重要的。
3.4.2体育教师要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篇7
近年来,组织公民行为成为管理学界的热门课题。我国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政府等部门,涉及教育领域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很少,在仅有的一些实证研究中,主要从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感、工作满意度或人口学变量等方面探讨对此行为的影响,很少从教师的个性状态、心理状态进行探讨。
仲理峰通过对198对直接领导和员工的研究,探讨了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个维度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学变量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2]。王彦斌等通过调查国有企业员工,发现调整企业员工利益性组织认同心理、促进企业员工归属性组织认同心理、协调企业员工成功性组织认同心理,都能有效提高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也就是说组织认同有利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发生[3]。
苏红指出,我国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功利化倾向,教学行为被视为完成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手段,违背了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本质[4]。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不仅能唤起教育者对教育基本使命、目的及实现手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教学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对提升学校管理绩效有显著作用。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研究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都极其重要。
本文拟从国内现有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入手,通过研究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资本、组织认同的关系,对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及产生过程进行探索,以期为中学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及学校管理提供启示。
一、研究方法
1.取样
本研究采用现场和网络发放两种方式收集问卷,调查了江浙及沿海其他地区的中学教师共400名,收回问卷共354份(回收率88.5%),剔除无效问卷66份,有效问卷共288份(有效回收率81.4%)。其中,男性138名(47.9%),女性150名(52.1%);年龄20~30岁有115名 (39.9%),31~40岁有105名(36.5%),41~50岁有39名(13.5%),51岁以上有29名(10.1%);本科学历273名(94.8%)。
2.测量工具
(1)心理资本问卷
心理资本的测量采用唐强修订的心理资本量表。该量表由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分量表构成,共27个题目(希望问卷6个项目、乐观问卷7个项目、坚韧性问卷14个项目)。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变量的标准分数相加,即心理资本测量值。量表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5]。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教师组织认同问卷
组织认同问卷采用李永鑫、申继亮等以教师为对象修订的Cheney编制的组织认同问卷,即《教师组织认同问卷》[6]。问卷采用单因素模型,计算组织认同总分,预测共17个题目。问卷亦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
采用王建康针对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的《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7]。修正后量表共24个项目,分为六个维度: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关心学生思想及交流、积极主动性、帮助同事、支持维护学校形象、自我提升。量表也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1,表明问卷信效度良好。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缓冲效应检验。
二、结果分析
1.描述性分析
从表1可看出,该分析包括各子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被试在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上的得分略高于在心理资本及组织认同量表上的得分;在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中帮助同事、关心学生生活学习、自我提升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又略高于其他维度。
2.相关分析
从表2可看出,心理资本中的坚韧性维度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及组织认同没有显著性相关。而心理资本中的乐观状态、希望状态较坚韧性状态与组织公民行为中的积极主动性、关心学生生活学习、自我提升、关心学生思想及交流之间有更显著的相关。此外,组织认同和支持维护学校形象、
注:* 代表 P<0.05,** 代表 P<0.01
关心学生生活学习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心学生思想及交流和关心学生生活、支持维护学校形象、帮助同事之间有较高的相关。
3.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心理资本中希望状态、乐观状态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中积极主动性、关心学生生活学习等维度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将心理资本的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从表3可知,心理资本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两个,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42,即两个变量联合预测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有14.2%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看,“乐观状态”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12.7%;“希望状态”的解释量为1.5%。同时,两者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标准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希望状态和乐观状态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效果显著;此外,组织认同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效果非常显著。但检验发现,组织认同在心理资本各维度分别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时不存在缓冲作用。
三、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分析与教育启示
1.积极客观地看待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乐观状态、希望状态与组织公民行为下的积极主动性、关心学生生活学习、自我提升及关心学生思想交流有显著正相关。研究的数据给我们描绘了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个体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为:教师的生活态度越乐观,对周围一切总是抱有希望,就越容易对所在的学校或集体产生认同,也越容易表现出不被组织薪酬体系奖励却有利他效应的行为。比如工作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细节、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作为中学教师,这些角色外行为不仅构建了教师自身的良性教育行为,也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和润物无声的感染作用。
2.引导中学教师形成良好组织氛围,增进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回归分析表明,组织认同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预测作用显著。当教师对其工作的学校和组织越认同,认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时,越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关心学校的声誉和地位、积极帮助同事和学生等。此外,李枫、李成江对高校教师的研究也表明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现正向相关[8]。因此,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干预,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使教师内心充满归属感,有助于教师对学校产生组织认同感,进而增进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研究还发现,心理资本的三个维度分别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时,组织认同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缓冲作用。也就是说,心理资本、组织认同分别对组织公民行为有影响,但两者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组织认同并没有起缓冲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充满希望的心理态度,并不一定会因为不认同组织而影响其组织公民行为。即使教师不认可组织状况或工作环境,也不一定影响他对学生或同事表现出一些组织公民行为。当然,组织认同在心理资本预测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后续还需要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
摘要: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指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对学生、学校发展有益但并不能被组织薪酬体系所认可的无偿行为。在学校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中,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行为既影响学校的运行发展,又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浙地区的288名中学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心理资本、组织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心理资本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预测作用也很显著;组织认同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但心理资本各维度分别预测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时,组织认同没有显著的缓冲作用。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中学教师,心理资本,组织认同
参考文献
[1]龙君伟,曹科岩.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4).
[2]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2).
[3]王彦斌,赵晓荣.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认同及其整合基础——以企业控股形式为视点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6).
[4]苏红.中小学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内涵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7(5).
[5]唐强.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维度及其因果关系的初步验证[D].杭州:浙江大学,2008.
[6]李永鑫,申继亮,张娜.组织认同问卷(OIQ)在教师样本中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3).
[7]王建康.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基于中国大陆地区11省区的实证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8.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8
1 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概述
习惯是在反复多次的经历之后,特定情境中自觉进行特定活动的需要,或者也可以称其为一种定势。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就是通过反复多次的体育锻炼,养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其具备如下特征:第一,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是一种频繁进行固定的行为方式;第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不需要外界特意提醒,完全自觉进行;第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是有益于身体发展的,能够愉悦人的身心与情感。
2 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现状
2.1 广州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习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其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有限。加之,现今的中学生大多数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没有吃过苦,意志品质比较差,缺乏自觉锻炼的意识。因此,中学生之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五花八门,十分复杂。调查结果显示,具体的原因包括:第一,参加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强身健体,为了预防疾病而进行体育锻炼,这部分学生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1];第二,广州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兴趣爱好;第三,为了结交朋友,锻炼自身的人际交际能力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第四,把体育锻炼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以此提高自身的毅力的学生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第五,除了前4种原因之外,因为瘦身、舒缓压力、打发时间等原因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有,但是人数有限,比例也较小。
2.2 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
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广州市也不例外,体育运动的设施和场所不断的增加和完善。因此,除了学校之外,中学生可以选择的体育场所更加的多样化。本着经济、方便、就近锻炼的原则,中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上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选择学校作为体育锻炼场所的学生是所调查学生中人数做多的,其比例高达四成甚至更多;第二,体育馆仅此于学校,颇受中学生的青睐,所占的比例高达30%以上;第三,公园、社区健身场所等也是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但是人数较少,所占的比例较低。具体分布情况,参见表1。
2.3 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体育锻炼有利于其骨骼与肌肉的生长,能够改善其各项身体机能,提高其身体素质,进而激发其潜力,提高其创造性。但是,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其因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大量压缩其他活动的时间,具体表现在:第一,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为3次及以上者不到总人数的三成,比例较低;第二,每次锻炼的时间能够超过30min者所占比例不足五成。广州市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远达不到1997颁布实施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亟待加强。
2.4 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
广州市中学生所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比较多样,既有传统的项目,如武术、跑步等,也有现代的项目如排球、乒乓球等,更涵盖了十分前卫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等。按照性别进行划分的话,男生的竞争心理比较强,相对更倾向于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按照参与人数对男生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进行排序,从多到少分别是篮球、乒乓球和足球;而女生的竞争心理比较弱,相对更倾向于对抗性比较弱的项目,按照参与人数对女生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进行排序,从多到少分别是健美操、排球和羽毛球。
2.5 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
广州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比较少,主要就是单独进行体育锻炼或者与同学、朋友、家人等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学校需要多方位采取措施,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进而提高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具体分布情况,参见表2。
3 影响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主要原因
3.1 中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通过上述对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中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特征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性别因素。在中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进行体育锻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男生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是不同的。第二,兴趣因素。兴趣是人们主动参与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比较高的中学生,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2]。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第三,认知因素。明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充分了解到其对自身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够激发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第四,中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一个身体素质良好,甚至是具备体育特长的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反之,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差的中学生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比较低的。这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注重自身形象,特别在意外界对自身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学校方面的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广州市的中学生大部分的体育锻炼是在学校进行的。因此,学校方面的原因对其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形成有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是否具备科学性和趣味性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第二,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第三,教师的教学能力。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能够将其综合素质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而产生巨大的魅力能够使其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但是,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才能够确保魅力的发挥,也才能够将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功效发挥出来。
3.3 家庭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经济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同样适用。较高的家庭经济水平能够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在优厚的器材、装备等的基础之上,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强,积极性更高。其次,家长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中学生对其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文化知识水平不同,因此,其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也就不同。在家长的支持下进行体育锻炼,中学生的积极性也就相对的较高。反之,没有家长的支持,中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将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
4 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改进建议
4.1 中学生提高重视度
中学生要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根据自身的习惯以及客观的生活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计划,并坚决按照计划进行体育锻炼[3]。除了体育课上,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之外,还要将课余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将来融入整个社会奠定基础。
4.2 加强学校建设
相关部门完善教材内容,确保其科学性以及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论是新教师招录还是在职教师年终评比都要注重对其综合体育素质的考核,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领导提高对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关注度,促进体育改革的推进,并积极完善相关的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方式以供学生进行选择。
4.3 家长转变观念
作为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不能单方面的仅看重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其健康状态。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从而提高身体素质,从而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增长孩子的见识,使其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其适应能力。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时间非常宝贵,但是,通过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提高其身体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该文首先对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广州市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现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
关键词: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平杰.从稳定性特征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JJ.中国体育科技,2011(6):112-120.
[2]邓华荣.中学生体育锻炼两类情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4(2):28-30.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9
在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 通化市体育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女性是市场最为活跃的主角, 女教师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在这种新形势下, 体育经营与管理者最为关注的是体育消费者动机及行为特征。为此, 研究通化市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及行为, 对于企业采取有效营销策略, 繁荣体育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 通化市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分析
1.1 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的年龄差异
通过调查通化市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主要包括身心健康、娱乐消遣、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在对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中表1显示, 在体育消费的“身体健康”功能上, 中老年人认为身体健康很重要。而20-29年龄组的女教师更认可“娱乐消遣”占31.3%, 这也反映出她们注重放松精神、陶冶情操。由于年龄差异, 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教师在娱乐消遣、审美追求、社会交往中的百分比比较低, 特别是30-39岁、40-49岁年龄段的女教师, 由于家庭因素和事业正处于高峰期等原因, 她们还没有认识到体育消费的重要性, 因此所占百分比相对较低, 动机也不很明显。
1.2 女教师体育消费“审美追求”动机
从表2中显示, 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在审美追求中目的在于使自己健美苗条的百分比占多数 (33.3%) , 依次是欣赏运动美感 (27.8%) 、体验运动愉快 (22.2%) 、运动服装漂亮时尚 (16.7%) , 说明体育消费给女教师主要带来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享受。
1.3 女教师体育消费“社会交往”动机
从表3显示, 社会交往功能中, 为了展现自己才能方面最为明显, 依次是满足竞争欲望、增加社会交往、丰富社会角色、加深友谊、摆脱孤独, 但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教师的竞争欲望增强。
2 通化市女教师体育消费行为的分析
2.1 女教师选择体育有关消费的情况
表4显示, 不同年龄的女教师所选择的体育有关消费情况, 不同年龄群体偏重选择的消费项目不同, 20-29岁的女教师主要以购买体育鞋帽及服饰、体育健身、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体育咨询及培训为主, 注重娱乐消遣和审美追求;30-39岁和40-49岁的女教师主要以购买体育鞋帽及服饰、其他消费为主;50岁以上的女教师的体育健身比重占62.5%, 注重身体锻炼。从调查显示, 女教师对体育服饰及鞋帽的选择最多, 可以看出以实物消费居多, 这比较符合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习惯和心理。
2.2 女教师体育健身消费项目
调查表5中显示, 因为年龄特点不同所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反映出的特点年龄特征和时代感也不同:一是活动项目的选择体现出兴趣广泛;二是所选项目反映出女教师健身时对场地器材选择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 所选择的健身项目较“静”, 如:散步;而20-29岁年龄段选择的体育健身项目更具时代感、更具动感气息;游泳这一项目深受不同年龄段的喜爱。
2.3 女教师体育消费用品考虑的因素
表6显示:女教师表示有必要购买体育用品。在购买体育用品的要求上, 女教师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款式、价格、品牌等, 从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女教师在购买体育用品主要是以质量为主, 依次是价格、款式、品牌。据此, 从表7的数据中可以反映出女教师还是以注重物美价廉为主, 但可以看出款式和品牌也占一定的百分比, 说明有挖掘的市场潜力。
3 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有16.3%的女教师没有进行过与体育有关的消费, 另外有12.2%的女教师认为不喜欢体育消费, 这说明女教师的体育消费意识低, 所以进行体育观念改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化市女教师体育消费的动机明显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具体的动机有身体健康、娱乐消遣、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
女教师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但却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散步较适合中老年女教师的喜爱, 符合知识分子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而游泳深受不同年龄段的喜爱;年轻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呈现更强的时代感。
4 建议
利用媒体、社区、单位等渠道加大对通化市女教师的宣传力度, 使女教师意识到体育消费在缓解工作压力、增强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从而改变体育消费观念和增强通化市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的意识, 使体育消费成为女教师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增强女教师对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通化市女教师的体育人口数量, 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体育消费, 使之逐步为女教师所接受, 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朝晖, 丛湖平.四川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结构的统计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9) :24-26.
[2]张洪顺, 赵栩博.佛山市家庭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17-19.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10
教师行为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具体的行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外显性的行为,也能够体现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教师的行为研究已经成为现今教育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在课堂环境下观察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展开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活动,探讨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旨在帮助教师重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
1.外部因素。
影响教师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社会评价和教师待遇。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是科层式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很少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造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受到限制,使他们的归属感下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现阶段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注重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否会学习以及教师是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等。
在教师待遇方面,教师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对物质的需求。教师待遇包括工资、课时奖金、津贴、寒暑假带薪休假、职称、住房、医疗等各种福利待遇,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技能、学生的适应性等。
教师的时间限制和工作负担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困难,是给教师教学行为带来阻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多种教学技能体现出来的,包括传播知识、提问、组织课堂教学、运用教学技术等技能。
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应程度决定着其学习成绩的高低。
二、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全部来自2011年度暑期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承办的“吉林省农村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农村英语骨干教师,他们分别来自长春、吉林、延边、四平、辽源、白城、白山、长白山、松原等地区的农村中学。本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一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91份为有效问卷;此外,还随机选取了30名教师进行了座谈。
(二)数据分析
在课堂环境下,影响中学外语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种,笔者主要针对以上提出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1. 学校的管理制度。
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在调查中发现,5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行为;24.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般;19.8%的教师则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学行为没有过多的影响。
2. 社会评价。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62.8%的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教育的思想并没有达成共识,并没有转变社会对于教育的看法,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27.7%的教师认为社会评价不会过多地影响自身的教学行为;9.5%的教师表示社会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毫无影响。
3. 教师待遇。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也要满足自身对物质的需要。调查中有60.4%的教师由于地处某些城镇,所以收入较低;36.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能维持生活;3.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不理想,对自己的生活和物质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4.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方面,50.3%的教师觉得家庭负担和压力过大,使自己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会对工作有些影响;36.3%的教师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做到不影响教学工作;13.4%的教师则认为时间安排得很合理,对工作完全没有影响。
5. 教师的技能。
在教师技能方面,69.2%的教师经常参加省级、市级举办的培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20%的教师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从中选取优点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0.8%的教师通过翻阅书籍和查阅资料来增加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技能。
6. 学生的适应性。
学生对教学行为的适应程度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65.1%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考虑学生对教学行为的接受程度,注重师生之间的默契度;31.6%的教师只是看学生是否适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有3.3%的教师则在教学中会忽略学生的适应性。
(三)主要结论
1. 教学管理制度落后,社会评价偏颇。
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是滞后的,采取的依然是传统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着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性。社会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忽略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也没有关注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和方法,这些都显示出对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够重视。
2. 教师待遇低,压力大。
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经济压力大,生活负担重,这都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长期的低待遇和高压力不仅会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还会影响教学水平。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又要在备课和教学方法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教师难以适应,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很难有合理的教学行为。
3. 教师技能缺乏,学生适应能力差。
研究调查表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设计得不合理、不规范,部分教师语言表达不流畅,致使学生很难听懂。许多教师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会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此外,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应性也不高,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学生没有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的学生则表现为学习能力差,跟不上教学内容等。
四、促进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发展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教师都应具有不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我的要求。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还要关注学生对目标的达成度及其过程。因此,要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应注重以下的发展策略:
1.改善学校管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在现代学校的管理中,要实行以人为本、开放、民主的管理制度,把人当作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建立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并存的管理体系,即制度管理以人本管理作为前提,而人本管理要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改革管理方式、安排教学工作上,都要考虑到教师,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
2.建立社会评价机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社会评价机构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措施。通过社会评价机构来协助或逐步取代现有的评价标准,用社会的相关标准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让社会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向社会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宣传教师的职业精神,让社会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教育、对教师的看法。
3.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对于处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尽量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另外,还要完善国家对教师的表彰制度,对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以此来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发掘教师的工作潜力。
4.降低教师压力,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想要降低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学校和各教育部门应该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征,让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学校还应该为教师创造愉悦宽松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文化,让教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此外,教师还要清楚地了解自己,以便为自身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才能有更强的适应力,处理问题时更有信心。
5.增加培训,培养优良的师资。
对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经历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分析,确定其需求,建立合理的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培训,使培训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与其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课改目标、教学原则与教材、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和能力,适时地满足外语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
6.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课堂师生互动。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要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和适应。
综上所述,教师的发展一定是以学习者是终生受益者这个目标为前提的,同时还要发展和强化教师的自身能力,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外语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利用有利的条件,激发自身的潜能,使自己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发挥到极致。
摘要:本文以中学外语教师的课堂行为作为基础,从学校管理制度、社会评价、教师待遇、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技能、学生的适应性六个方面分析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分别提出改进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策略,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师课堂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光文.影响新课程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12-21
[2]尤秀淼.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0-22
[3]胡吉蔚.数学教师课堂行为的剖析[D].扬州:扬州大学.2006:50-52
[4]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和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6-165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 篇11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河南省2014年“国培计划”中学体育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项目共计培训200名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期限3个月。本次脱产置换培训围绕“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指导水平”这个总目标组织实施。本文从中学体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行为及其归因三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院、南阳师院、商丘师院所承担的项目学员为被试,共200位学员,发放问卷196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
2.研究工具
综合已有文献及对学员的访谈,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问卷共三部分:一是体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二是体育有效教学行为,三是体育有效教学行为归因。数据处理采用五级赋分,从高到低依次是5、4、3、2、1分。
三.研究结果
1.体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该问卷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成长途径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专业理念中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喜欢程度等平均得分较高,分别为4.86、3.92、4.78、4.66。而对体育教育价值、社会发展与体育教学的联系得分较低,分别为4.26、4.17、4.09;在专业知识因子中,被试者的体育知识得分较高,而社会科学、心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平均得分相对较低;在专业能力因子中,被试者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能力较强,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力相对较弱,;在专业成长途径因子中,学员教学实践的要求比较强烈得分也高,而阅读体育教育思想书籍、同高级专家探讨体育教学的机会等得分较低。
2.关于中学体育有效教学行为
问卷从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教学艺术三个因子设计。在教学方法因子中,被试非常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练习,如鼓励学生、给学生纠错,及时反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等。在教学设计因子中,在体育教师采用分解练习而逐步掌握整个动作,使学生体会到体育是一门有深度的学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体育固有的美等得分较高,为4.73;在体育教学艺术因子中,组织好分组练习过程、引发学生练习欲望、强调学生对动作的结构认识得分较高,为0.85;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体育教师),进而喜欢体育,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动作的基础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进行得分较高,为0.64。
3.有效体育教学行为归因
问卷从内因、外因两个因子设计。在有效体育教学行为归因内因中,体育教师善于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并及时调整,帮助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运动热情并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提高练习的效率。体育教师具有效率意识,以学生的练习为核心进行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等得分较高。在有效教学行为归因外因中,两个外因因子平均得分均较低。在有效体育教学行为归因中,外因与内因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12。有效教学行为归因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0.374与0.527之间。
四.研究结论
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平均得分排序依次为专业理念4.86分、专业能力4.78分、专业成长4.66分、专业知识3.92分,也就是说,专业成长途径、专业知识还不能很好地支撑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成长途径因子中突出的问题是理论功底较差,不能和高级别体育教育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专业知识因子中心理学、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得分较低。这既说明了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也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有效教学行为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依次为教学方法4.73分,教学设计4.46分,教学艺术4.57分,均处在得分的高位。从有效教学行为的归因看,内因得分为4.17分,外因得分为3.75分,均偏低,其中,外因得分是全卷各因子的最低分,因此,学校领导应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评价导向和团队影响。此外,本研究拟在学员所在的单位就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扩大研究样本,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篇12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前言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 (Freudenberger) 提出并首次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 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和高强度的压力下而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1]。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执行者和组织者, 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然而, 现实生活中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 来自于各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因此, 本文以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有效地建议和采取合理的措施, 帮助中学体育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相关书籍、CNKI、万方数据库、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文件和数据等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1.2 访谈法
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问题, 对相关专家和部分教师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访谈, 以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1.3 逻辑分析法
对所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筛选、参考, 结合调查结果, 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 进行研究和总结。
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因素
2.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特点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只是职业倦怠中的一种, 是指体育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的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 许多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2]。蓝秀华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压力或处理工作中各种挫折而体验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情感状态[3]。曾玲娟则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是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4]。
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情, 应付各方面的要求和压力,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力之下, 不可避免地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工作中缺乏热情, 敷衍了事、与学生情感疏离和冷漠、没有职业进取心、工作没有创造性, 得过且过。这样就会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
2.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2.2.1 社会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几个方面构成, 其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5]。在中国传统观念“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体育学科只是活动课, 不具有文化价值, 对于文化课并没有什么较大的促进作用, 甚至认为经常开展体育课对学习精力有分散的作用。体育教师经常被等同与“武夫”, 社会角色模糊, 社会地位依然较低, 甚至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仍然存在, 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中学体育教师的认同感很低。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体育教师的自我价值很难体现, 个体存在着压抑感且缺乏归属感, 自然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2 学校因素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 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处于“副科”的角色, 体育教师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副科”教师。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 最容易引起体育教师不满的方面是同工不同酬。多数学校在计算工作量的时候, 课时比重的系数不一样, 同样的课时但是课时费用却不同, 升学考试学科明显高于体育学科。体育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 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 学校也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 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6]。体育教师在经济收入上远不不如其他文化课教师, 多数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在整个学校中处于底层。在评价制度方面,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毫不关心, 重要的是不能够发生安全事故, 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 这就是一堂好课。有的学校为了防止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 要求体育课必须站好队形方阵, 军事化般的上课, 自由活动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 完全不考虑学生兴趣和课程项目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被限制的缩手缩脚。此外, 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上也处于弱势地位。在评比的标准上更倾向于文化课教师, 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师在职称结构上普遍偏低, 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3 人际因素
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另一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中学教学环境中, “文化课最重要”的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体育教师很难取得与其他科目老师的同等地位, 学生对其他科目教师比较尊重, 但是对于体育老师却不以为然。在日常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由于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 对于文化课教师的教学、安排都会尽量的配合, 学生和教师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课程的进行相对比较顺利。而体育课则存在不少的困难,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 是学习之余的休闲时间。女生希望和小伙伴一起吃吃东西, 聊聊天, 男生则希望自己玩玩感兴趣的项目, 但是体育课有自己的项目和内容安排, 这个往往和学生的意愿相冲突。教师努力授课, 学生无奈敷衍以对, 教师缺乏有成就感, 因此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4 职业因素
体育教学工作在职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其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不同。首先, 体育学科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学科, 需要脑力的设计安排, 体力的组织示范才能完成, 劳动程度复杂、身心的压力较大。第二,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较特殊, 教学以室外环境为主。在操场上相对于教室内的管理组织难度较大,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恶劣。第三, 体育教学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体育课的开展过程中一旦发生教学伤害事故, 学校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的管理不善, 教师可能要承担工作上处罚和经济赔偿的风险。长期处在这些压力之下, 个体的倦怠心理就会自然产生。
2.2.5 个人因素
个体人格特点和能力结构也是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素质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面临压力时所产生的心理情绪各有不同。尤其是具有过高理想、过强自尊的教师, 在心理状态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动摇, 容易产生倦怠心理[7]。此外, 个体能力结构的欠缺也会带来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起和普及, 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上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改的发展和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也给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也带来了很大困惑。面对这样的变化, 对于本来就知识结构单一, 外语计算机水平较弱的体育教师来说更容易失去平衡感, 产生职业倦怠。
3 建议与对策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到影响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样的, 有来自于社会、学校、职业和个人多方面的原因。因此, 要缓解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解决。
1.提高社会认识, 改善教师待遇
应加大力度对体育教师职业进行宣传和引导,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在舆论上营造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社会氛围, 改变以往公众对于这个职业的偏见, 充分展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必要性, 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这个职业。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 适当合理的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和训练工作的积极性。
2.转变管理模式, 创造和谐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 消除对体育学科的偏见,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体育教师感到自身工作的真正价值, 进而缓解和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此外, 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满足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让教师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教学、科研, 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就。
3. 完善评价机制, 提供培训机会
改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能够使体育教师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满足自我实现感, 同时有利于学校发展[8]。学校领导应该建立有关中学体育教师教育过程、职业发展为目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可以保证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学校应该积极创造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提供更多的时间与资源供其参加进修。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研讨会、校本课程的培训、名人专家的研讨, 提高其业务水平、开拓体育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激发体育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
4. 树立正确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积极工作的信念, 培养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需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应及时调节个人情绪、增强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与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 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人文修养, 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提升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层次, 唤醒自我意识,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建立一个坐标。
参考文献
[1]R L Schwa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Hand 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Sikulan Editor, Macmillan, 1996.
[2]姚向颖, 施文敏.关于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6, (4) :39-40.
[3]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 2003, (5) .
[4]曾玲娟.新世纪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7 (3) :82-85.
[5]雇中平, 李方, 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友俊.体育教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思[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9) .
[7]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2006。 (3) .
【中学体育教师行为研究】推荐阅读:
中学体育教师05-09
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08-15
中学体育教师招考试题07-26
中学体育教师期末总结09-16
衡水市中学体育教师08-07
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1-08
中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小结10-04
中学体育高效课堂实现手段研究论文06-05
中学开展散打体育课程的研究论文08-16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