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行为理论

2024-06-0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领导行为理论(精选12篇)

领导行为理论 篇1

一、有效市场理论评述

有效市场理论作为金融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自提出之日起,经济理论界学者对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这些发展和争论不仅使得有效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完善,还促进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蓬勃发展,所以,该理论也就成为了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尽管如此,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像欧美等成熟的证券市场也远远没有达到有效市场的标准。所以,该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有诸多局限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有效市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篇讨论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著述是Gibson于1889年曾描述过这一理论的大致思想。最早描述和检验随机游走模型的是法国经济学家Bachelier。他认为,价格行为的基本原则应是公平博弈,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为零。Kendall在t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第一篇:价格》一文中研究了19种英国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小麦的即期价格周期变化规律,在做了大量序列相关分析后,发现这些序列就像在随机漫步一样,下一周的价格是前一周价格加上一个随机数构成。实际上,Kendall的结论已在1934年由Working提出过,只是Working的论述缺乏像Kendall那样有力的实证研究证据。1959年Roberts揭示了这些股票市场研究和金融分析的结论所隐含的意义。但他们并没有对这些假设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直到1965年、1966年Samuelson和Mandelbrot在仔细研究了随机游走理论后,才揭示了有效市场理论期望收益模型中的“公平博弈”原则。

市场有效性的确立是以Fama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对理论和实证工作的评价》一文为标志的。他对EMH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还提出了研究EMH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此后,又有Grossman、Stiglitzs等著名经济学家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目前,这一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二)有效市场理论的分类和检验

第一,弱势检验。检验过去的收益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信息集仅为历史价格。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股价所包含的信息获得超额利润。

第二,半强式检验。检验证券价格对公开发布信息的反应速度,信息集是所有公开的信息,如年收益公告、股票分割等。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不仅无法从历史信息中获取超额利润,而且也无法通过分析当前的公开信息获得超额利润。

第三,强式检验。研究是否投资者或机构组织有与价格形成有关的信息垄断力量,信息集还包括没有完全反应在市场价格上的内幕信息。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即使拥有内幕信息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强式检验研究的对象是专业投资者或内幕认识的收益率。(图1)

总之,有效含义的方向是: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一个强式有效资本市场必定是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而一个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则暗示着弱式有效资本市场。

用随机变量表示风险:

期望收益率则为:

在强有效市场中,上述公式完全可以得到期望与方差。但在半强有效及弱有效市场中则未必。

二、有关有效市场理论的争论

(一)信息方面。

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发现有效市场假说很难反映出市场的真正特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对信息的界定不明确,尤其是为了实证检验的需要,它引入了理性投资和竞争均衡等概念,发展出多种模型,有效性的内涵更为广泛,对信息更加无法精确测量。其次,信息不对称现象成为市场中的常态,具有复杂性、混沌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特点,由此诱发投资者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率。再次,投资者获得信息尤其是私人信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这种信息的内涵是丰富复杂的,其成本无法精确度量,并抵减了由信息所带来的超额收益。

(二)投资者方面。

首先,EMH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但现实中的人其实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偏好,对于市场走势有着不同的预期和不同的判断。其次,投资者能够对新信息立刻做出反应,未来与过去或现在无关,这对于将中心极限定理应用于资本市场分析是必要的。但是,人们以一种非线性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当信息水平达到某个临界值,人们才对他们曾忽视的信息做出反应,并直接达到该临界值,因此未来的价格与过去及现在都是存在密切关系的。EMH认为投资者以线性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简化了市场行为,便于进行分析。然而,正是这样的假设,可能掩饰了市场的真实特性。

(三)市场方面。

首先,无摩擦的、完全的市场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次,EMH没有涉及到市场流动性问题。投资者需要从市场获得流动性,市场为投资者获得流动性提供了可能。EMH认为,不管流动性是否存在,价格始终是公平的,或者始终有足够的流动性,从而EMH不能解释股灾和股市火爆。当流动性消失时,获取公平价格并不比不惜代价完成交易更重要。一个稳定的市场与EMH所描述的有效市场并不是相同的,一个稳定的市场是一个富有流动性的市场。再次,市场有效并不一定意味着服从随机游走,对随机游走模型的偏离,并不能代表市场是无效的。

(四)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方面。

首先,检验仍然主要停留在最初的随机游走模型上,而这一模型严格要求连续价格波动间的独立同分布,因此用随机游走模型作为市场有效性假定的检验存在问题,满足随机游走模型只能作为市场有效性的充分条件,却不能保证不满足随机游走模型的市场就一定是无效的。其次,市场有效性检验和交易成本检验都只能证明市场的非有效性,而不能说明其是有效的。最后,收益的季节性效应、大小效应,对EMH提出了最直接的质疑。

三、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挑战

有效市场假说把实际决策过程抽象为一个理性投资者追求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从而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人们存在诸多的行为认知偏差,并广泛吸收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果重新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它针对现代金融学有效市场假说的三个假设分别提出了质疑:非理性行为或有限理性行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发生;套利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使之不能发挥预期作用。随着行为金融学不断发展成熟,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行为金融学强大的生命力。

(一)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上的批驳和质疑。

有效市场假说是建立在理性投资者假定的基础之上的,并由此得出市场有效和股价随机游走的结论。但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者们发现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是与此假定不符合的。

1、投资者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不符合FMH关于理性投资者的重要假定前提。

所谓理性投资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以实现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也即都是回避风险的。第二,在不确定条件下市场各参与主体能够根据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对市场的未来做出无偏估计。但有关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并非如此,他们系统地偏离了这一假定前提。这主要体现在:

(1)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选择时,并不遵循标准金融学、效用理论的两条重要假定,即投资者都是回避风险。相反,人们的效用取决于盈利和损失,而非总财富,并且人们总是回避损失,即效用函数曲线在损失定义域要远比在盈利定义域内陡峭,某一数量的损失带给人们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同等数量的盈利带给人们的欢愉。人们的这一偏好同样也体现于证券市场的投资决策中。

(2)Kahneman和Jversky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时,经常会用一种叫做启发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系统地背离了标准金融学中的贝叶斯法则和其他预测不确定性结果的概率理论的公理。

2、投资者不会退出市场,甚至会暂时主导市场。

上述投资者决策行为过程中的这些系统性偏差有力地说明了EMH理论中理性投资者这一假定是难以立足的。在这种情况下,Friedman、Fama、Samuelson等有效市场的支持者都坚持认为即使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者,但由于他们会受到一些理性套利者的抗衡,并且在这一抗衡的过程中,那些非理性的投资者因为判断错误、遭受损失等而从市场上消失。而理性投资者会不断地获利,使证券价格接近其基础价值,并最终主宰整个市场。对于EMH支持者的这种理论,行为金融研究者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二)行为金融理论从实证方面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的批驳和质疑。

行为金融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实证分析结果和证券市场异常现象,从而形成了对有效市场假说更为有力的挑战。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有:

1、证券市场存在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获得超额收益。但一些行为金融学家利用实证分析表明市场上存在着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而且利用一些行为投资策略,投资者是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

2、证券价格波动异常,存在过度反应。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一个理性的世界里,只有新消息到来时,价格才发生变化。但Shiller通过对1871年~2000年间S&P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与实际股息现值关系的研究指出,美国综合股价超过了价格增长的趋势,这种综合股价的变动不能由股息的变动来说明。这一结论表明,股票价格的波动要比有效市场预期大得多。

3、证券市场交易过于频繁。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很容易推导出市场无交易的结论。因为在一个所有人都知道交易是理性的有效市场上,对于交易对方报出的任何买入和卖出价格,另一方都会担心对方拥有你所没有的信息,所以交易很难达成。

总之,长期以来,有效市场假说一直是研究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理论基础。但是,近年来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理论和实证结果不断涌现,尤其是众多基于实证研究的市场异常现象的发现,更是对有效市场假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学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批驳和质疑的同时,也对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摘要:有效市场假说(EMH)作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曾被作为主流的金融市场理论而广为传授,但它在受到追捧的同时,对它的检验也是最多的,而行为金融理论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最具有解释价值的理论之一。

领导行为理论 篇2

第十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一、教学目的1、掌握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途径——目标领导理论、动态情境领导理论。

2、熟悉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

3、了解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二、讲授学时2学时

三、讲授的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

(一)内容纲要

1、领导的定义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3、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

4、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

5、途径——目标领导理论

6、动态情境领导理论

7、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二)教学重点

1、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

2、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

3、途径——目标领导理论

4、动态情境领导理论

(三)教学难点

1、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

2、途径——目标领导理论

3、动态情境领导理论

四、教学设计

第一节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定义

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一)领导一定要与群体和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

(二)权力在领导和组织其他成员中不平等的分配。

(三)领导者能够对组织成员产生各种影响。

(四)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作出努力,而不是更多的体现个人权威。

二、领导与管理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是什么?

(一)范围: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管理的范围要大一些,而领导的范围相对要小一些。

(二)作用:管理则是为组织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转等活动,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表现在为组织活动指出方向、设置目标,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等方面。

(三)从层次上来说,领导具有战略性、较强的综合性,贯穿在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如果我们把管理过程划分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的阶段,领导活动处1杨同卫编写

在不同阶段之中,集中起来就表现为独立的职能,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计划得以实施,使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够有效运转,组织和配备人员,并对各个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四)功能: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运行的效率,而领导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活动的效果。效率涉及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

(五)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惩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相反,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自行产生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

第二节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

一、领导特质理论

二、领导行为理论

(一)俄亥俄大学的领导四象限理论

(二)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也将领导行为划分为二个维度,称之为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

(三)领导方格论

第三节权变理论

一、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

菲德勒曾用了十几年时间对1000多个团体做了调查,研究领导方式问题。

他的研究指出:当个体的领导风格得分与三项情境权变匹配评估分数相匹配时,便可以得到最佳的领导效果。

二、途径——目标领导理论

“途径─目标”理论认为,有以下四种领导方式可供同一领导者在不同环境下选择使用。具体来说有:

(1)支持型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对下级友善、关心,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2)参与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做决策时征求并采纳下级的建议。

(3)指导型领导方式。给予下级以相当具体的指导,并使这种指导合乎下级所要求的那样明确。

(4)以成就为目标的领导方式。领导者给下级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并相信他们能达到目标。

三、动态情境领导理论(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

又叫生命周期理论,是由Hersey与Blanchard两人提出来的。与其他权变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注意到时间或下级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对领导风格的影响,并引进了“下属成熟度”的概念。

所谓“下属成熟度”是指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领导之所以要重视下属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无论领导者做什么,其效果都取决于下属接纳或拒绝的程度。

四、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五、思考题与参考书

(一)思考题

1955年 4月 18日至 28日,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会议主席、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的讲话强调会议的责任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作出坚实的贡献。各国代表的发言大多数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美国的挑拨,伊拉克代表团团长贾马里

却诬蔑共产主义是“新殖民主义”,菲律宾代表团团长罗慕洛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反对共产主义。这两人的发言使得会议气氛异常紧张。在这紧张的时刻,中国代表周恩来总理上台发言的第一句话就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周恩来的亲切、宽容的话语赢得了暴雨般的掌声,巧妙地引导亚非会议走上正路。他接着说:“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而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应当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寻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相互排斥和对立。”然后,周恩来以平静的语调精辟地论述了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所谓颠覆活动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以确凿的事实回答了少数人的误解和指责,有力地说服了各国代表。

请你就此材料分析领导的主要职能以及领导者应有的素质。

(二)参考书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篇3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奥斯汀对描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和言语行为三分说两块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包括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和言语行为的分类三块内容;第三部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及其影响力做了简要总结。

奥斯汀和塞尔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对现代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塞尔

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者,贯穿于其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speaking is doing”[1],即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一种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激发了大量哲学及语言学著作的问世,其中美国哲学家赛尔的论述影响尤为深远。赛尔将语言系统化,为如何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并对言语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言语行为之所以发展为现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两位哲学家可谓是功不可没。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的。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奥斯汀在哈佛大学作了关于《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讲座。他在论述中提出将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看待的观点,从而打破了“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传统观点,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描述句与施为句

在奥斯汀之前,哲学家普遍持有的一种观点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它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的或者谬误的。哲学家关心的历来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2]。然而,奥斯汀发现这种语言观对很多句子难以做出合理解释,比如说话人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或者在向他人道歉。说话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是在做陈述或者描述,而是在完成一定的交际意图。因此,奥斯汀在1955年提出的报告中区分了两类话语:描述句(performative)和施为句(constative)。前者是用来说明、报告或描写事物的句子,所表述的内容是可验证的,因此具有真假之分,即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谬误的。由此不难看出,陈述句是典型的描述句,如“中国在亚洲”,如果该句为真,那么就是其正确地描述了这一事实,反之为假。奥斯汀发现有些句子无所谓真假,而是说话者在用言语这种方式实施某种特定的行为,这类句子称为施为句。施为句是不能被验证的,其功能在于以言行事,如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所说的“I do”;打赌时打赌人所说的“I bet you sixpence if it will rain tomorrow”;轮船命名仪式上命名人所说的“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以及用于遗嘱中的“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等这类话语。施为句虽无真假之分,但有适切与不适切之分。如在句子“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中,说话人必须具备可以给轮船命名的身份和权力,而其他没有这种身份和权力的人如果这么做则是不适切的。奥斯汀的这种划分因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性而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杰弗里·尼尔·利奇(Geoffrey Neil Leech)。利奇(1983:176)指出,这种认为施为动词和言语行为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将言语行为理论推进到言语行为的语用层次,而是局限在言语行为的句法和语义范畴[3]。这种批判性的观点表明了对言语行为的分析必须结合实际情境并将言语行为的研究上升到语用研究层次。

2.言语行为三分说

顾曰国曾表示“述谓句与施为句之分是奥斯汀的言语行為理论的直接来源”(顾曰国,1989)[4]。然而,在《如何以言行事》的第七章,奥斯汀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提出“现在是重新审查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如何以言行事》,91)。奥斯汀发现描述句与施为句的划分站不住脚,有些施为句像描述句一样具有真值,同样,有些描述句也像施为句一样存在适切与不适切之分。因此,顾曰国认为“述谓句与施为句并无实质上的差异”(顾曰国,1989)。奥斯汀认识到在通常情况下,凡是说话者发自内心说出的话语都是在以言行事,于是在后来他摒弃了对描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分,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这极大地促进了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发展。

奥斯汀从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中抽象出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并指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表达一个命题时同时实施了这三种行为。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将这三种行为分别称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符合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从中又可以进一步抽象出另外三种行为:1)说出话语(produce an utterance inscription),即发出一串声音或是一串字符;2)组合句子(compose a sentence),也就是说出符合所用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话语;3)使句子语境化(contextualize),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除歧义,由于对许多自然语言的句子会有多种理解,因此说话者通常会表达某一特定的意思;二是确定句子中指称词语的指称对象,即听话者和说话者能够明白其所指的人或事物。奥斯汀把这三种次言语行为分别称为发声(phonetic act),发音行为(phatic act)和表意行为(rhetic act)。所谓言外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完成的行为[5]。例如,如果英国女王在轮船命名仪式上声明“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说出这句话本身就完成了“命名”这一行为。言后行为是指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所完成的行为,即某一语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例如,通过言语来表达说话者劝说、告诫等意图。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出这三种行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A对B说“Its cold here”,这是言内行为;A的意图可能是让B把门关上,这是言外行为;B听到A的话后,把门关上了,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可见,言内行为就是说出话语这一动作,而說出话语这一动作本身的性质就是言外行为,这句话所产生的后果则是言后行为。二、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语言学和哲学著作,其中赛尔的论述影响最大。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他系统的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观点颇受关注,一是关于言语行为的实现问题,赛尔列举了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二是针对言语行为的范畴问题,赛尔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

1.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

虽然言语行为不存在真假问题,但是却存在是否有效的问题。奥斯汀强调施为句虽无真值,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起到以言施行的作用。赛尔在研究和继承的基础上,对奥斯汀的论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某一言语行为,除了一般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外,必须满足下列几种适切条件:第一,预备条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执行某种言语行为的人必须具备合适的身份,言语行为必须在合适的场景下进行。例如,如果要宣布会议的开始,你必须是会议的主持人;如果要命名一艘船,你必须具有命名的权力和身份,且在合适的场合。英国女王在家里说“I name the ship Elizabeth”,该句话也不会奏效;第二,真诚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s):执行言语行为的人必须有相符的信念或情感。例如,如果是在感谢某人,必须心存感激;如果是应诺于人,必须打算兑现自己的承诺等等;第三,基本条件(essential conditions):基本条件是所执行行为的基本内容,即说话者打算通过说出某个话语来承担实施某一行为的目的。例如,如果执行一个应诺行为,说话者必须使自己承担兑现自己诺言的责任;如果是陈述,说话者必须保证所陈述内容的真实性等。第四,命题内容条件(content conditions):听话者应该知道说话者通过说出某一话语而执行某一言外行为的意图。这也可以被称为“认可”(uptake)[6]。

2.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

Searle在研究言语行为时,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这就是给言语行为分类,给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和范畴赋予理论上的说明。Searle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那样是单词或者句子等语言单位,而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就像许多其它的社会活动一样是一种受规则约制的有意图的行为。Searle将这些规则区分为两大类: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和构成规则(constitutive rules)[7]。调节性规则调节独立地存在于规则之外的行为或活动,这种活动的存在逻辑上独立于规则的存在;构成性规则则不同,它不仅调节而且创造或规定新的行为方式,这种活动在逻辑上是依赖于规则的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遵守构成性规则本身就构成或产生某种形式的行为或活动,违反了构成性规则,这种行为或活动就不存在了。Searle区分这两种规则的目的是要说明使用语言这一种社会活动应遵循的是构成性规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通过语言来实施某一行为,例如“命令”,我们必须遵守某些规则,如果我们违反了其中某个规则,我们就不能有效地发出命令。

Searle认为无心的言语行为可以确定为有限的范畴,但确定言语种类的前提是区分命题内容和言外之力的差别。他认为任何施事行为都包括了命题内容和言外之力两个成分,并据此提出了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Searle提出不同类型的施事行为之间至少存在着12个方面的差异。他是这样说的:“至少在12个重要的方面言语行为是彼此不同的”[8],并将其中三条作为主要的原则和标准,即实施目的、适从向和心理状态,另外加上命题内容,从而确立了对施事行为进行分类的四条标准:话语的目的、适从向、表现的心理状态和命题内容。

(1)话语的目的:言语行为的目的不同。命令、请求、劝告的目的是要让受话人做某事;许诺、威胁、发誓的目的是要说话人做某事;而描述的目的在于客观陈述事件状态或过程。Searle是这样来定义言语行为的目的的:“把一种类型的话语目的称之为这种话语的言语行为目的。”[9]

(2)适从向:话语与客观世界时和方向不同,即话语的命题内容和客观世界联系的途径不一样。Searle提出,语言中存在4种可能的适合方向:第一,话语从属于客观世界,即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是和客观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状态,如陈述类话语;第二,客观世界从属于话语,即通过改变客观世界来改变命题内容,如承诺类和祈使类话语;第三,双向适合,即通过改变客观世界来改变命题内容,并对改变了的客观世界加以描述,如宣告类话语;第四,不存在话语是否与客观世界适合的问题,如表态类话语。

(3)表现的心理状态不同。陈述、断言表现的是确定;许诺、发誓表现的是意愿;请求、命令表现的是愿望,等等。说话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实现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

这三条是Searle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的主要标准,其余的大部分标准,如言语目的的强弱程度、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言语行为的方式等这些则属于同一类范围的区分特征,换言之,它们构成了对同一类言语行为进行区分的次标准。

3.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上面所说的标准,Searle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以下五类:

(1)陈述(assertives):基本条件是说话人保证命题的真实性;表现心理状态是说话人相信命题的内容是真实的;适从向是说话人尽力使话语与客观世界相符。常用的动词包括:state,suggest,claim,report,complain等。

(2)命令(directives):基本条件是说话人试图使受话人做某事;表现的心理状态是说话人要受话人采取某种行动;适从向是说话人尽力使客观世界与话语相符;命题条件是在将来采取行动。常用的动词包括:order,command,request,beseech,ask,demand等。

(3)承诺(commissives):基本条件是说话人对将来的某种行为做出承诺;表现的心理状态是说话人打算采取某种行动;适从向是说话人尽力使客观世界与言语相符,言语目的是说话人承担义务做某事。常用的动词包括:promise,vow,swear,offer,undertake等。

(4)表达(expressives):基本条件是说话人表达某种心理状态;真诚条件是反映出听话者的态度;适从向不存在,命题条件是对某种状态进行描写。常用的动词包括:thank,congratulate,praise,pardon,forgive,apologize,welcome等。

(5)宣布(declaratives):基本条件是说话人想要改变某一事物的外部条件,真诚条件是不表达出任何心理状态,适从向是双向适合,不存在命题条件。常用动词包括:resign,dismiss,name,sentence,nominate,bid,declare等。

Searle通过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得出一个结论:语言中的行为动词的类别是有限的,但语言可以表达的言语行为从理论上来讲确实没有数量限制的。从分类的系统性来看,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具有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他的分类也遭到其他学者的批判。Levinson认为尽管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在奥斯汀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但仍有不足之处,因为这种分类缺少原则基础,不具备系统的适切条件[10]。也有学者曾批评道:“Searle的分类最大的弱点就是过分追求‘材料的压缩,导致将话语的各种不同内容压缩到他的五大分类中,并强行将语句归到这类或那类中去。”[11]

二、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能够被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目的就是交际者通过言语来完成交际的目的或意图。不论说话者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还是进行陈述,只要其所说的话语传递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某种功能,说话者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语言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从以语法或语言形式为中心转移到以言语功能为中心;另一方面是语用研究以语言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交际功能为中心[12]。总之,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奥斯汀,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Oxford VP,1962.

[2]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Leech,G.N.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顧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束定芳.《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6]束定芳.言语行为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1989.

[7]Searle,J.R.Expression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孙淑芳.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综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第22卷,1999.

[9]孙淑芳.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争议问题,中国俄语教学,1998.

[10]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40.

[11]孙淑芳.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综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第22卷,1999.

另一种领导:关系领导理论 篇4

关系领导是一种社会影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构造和建立了临时的秩序(例如:社会秩序)和变革(例如:新的价值观、态度、方法、行为、意识形态等)。关系领导理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统语义上的理论,而是一种包括了许多方法、观点甚至存在论的探索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的整体框架。总的来说,关系领导理论是基于以下的几个假设。

首先,领导的关系并不是局限于层级关系或角色。相反,关系领导在整个组织中发生。

其次,领导关系通过关系互动来识别,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产生或方向有贡献。

第三,关系领导,在集体层面上,是社会系统的改变和其所发展的社会建构的角色和关系,可称为“领导”的整个过程。

最后,所有的关系发生在情境中,而这一情境对于关系动态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因而,关系领导主要通过探讨关系动态,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关系作为一种结果,即研究领导关系如何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研究也可以考察情绪在关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即探讨不同种类的情绪如何参与领导关系的发展和领导的产生过程中。

2.关系动态作为一种建构的过程,即研究关系的互动如何影响社会秩序的产生和出现。

而关系领导的理论,主要是从“实体”(个体)与“关系”(多元实体)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简介如下。

一、实体观点

在传统管理的对话中,关系是“个体喜欢人而且在关系中茁壮成长”。传统的领导研究检验行为种类是关系取向,它是一种体贴和支持性的活动或是以发展高质量、信赖、工作关系为主。

传统的关系观点可以视为“实体”的观点,又称为个体观点。因为它专注在个体实体上,信奉笛卡儿教条的客观事实。先天的假设是个体有一个认知的心灵;个体可以达成心灵的满意和与其他的个体、环境区分出来。这种观点着重在个人和他们的知觉、意图、行为、人格特质、期待和评鉴与他人的关系。Dachler与Hosking称此关系取向为“主体——客体”关系。

实体观点认为组织的生活是一种个体活动的结果,是一种个体的代理机构。个体被视为是一种个人自我与外在的自我的“个体”,是“有能力思考、学习、创造和管理”,作为提供管理的真实体。普遍实体观点探索关系领导的议题,是以关系为基础的领导取向研究。从该观点来看,领导是以获得共同目标来影响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在关系—基础取向,重点在人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在领导与成员间,也可能发生在领导者与团体间的关系或者三者之间或全体成员之间。简言之,以关系为基础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互相连接,且领导者与成员交换关系的过程与个人特质有密切关系。

从实体的观点出发,关系领导主要包括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Hollander的关系理论、魅力关系、关系与集体的本质(relational and collective self)、社会网络、Rost的后工业领导理论等。

(一)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

Graen和Uhl-Bien认为领导是发生在领导者与成员间持续增加影响力的有效伙伴关系,并且从关系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换言之,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描述领导者与成员间如何发展有效的领导,并且产生领导的影响力,对组织产生效益。

LMX理论主张,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要靠双方行为来建立,这种关系从“陌生”阶段,经过“熟识”阶段,最后达到“成熟”阶段,而有效的领导是领导者与下属间良好交换关系的结果。

(二)Hollander的关系理论

Hooander和Julian (1969)认为领导理论是领导人与参与者间协议的过程,是一种受益于关系的过程。即Hollander关系模式关注的焦点在于过程,从个人决策观点思索其发展。

(三)魅力关系

第三种关系领导的实体观点,认为魅力是一种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社会关系。此种观点认为领导者以魅力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Weierter认为建立领导者个人魅力与不同魅力的关系(社会化、个人化和社会感染力)可以保持或再创造魅力关系。

换言之,魅力型领导者对于下属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认同与内化,经由部属的认同,将其信念转化为部属的内在激励,进而影响其工作投入程度,表现出高绩效与高服务质量。

(四)关系与集体的自我

这种论述主要在于社会的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有两种:一是关系的自我(发展与别人不同的我);二是集体的我(建立在团体或社会范围)。此两种社会自我概念左右着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

(五)社会网络

Balkundi与Kilduff认为社会网络理论有四个中心主轴:组织的参与者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网络包含参与者、连接社会网络的效用性(如社会资本)和社会生活型态架构。社会网络取向以连接个人关系为首要目标。而LMX-MMX共享的社会网络理论和三人一组理论也在社会网络理论中。

(六)Rost的后工业领导

后工业领导认为领导是以关系为基础,并且是组织的脉络。Rost就此定义后工业领导为领导者与合作伙伴是一起工作,多元面向的影响关系。Rost将领导定义为不是领导者所为,而是领导和合作者共同所为。

上述实体的观点所发展出的关系领导理论,是以个人知觉、认知、态度和行为作为出发点来探究关系领导,并发挥领导者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完成共同的目标。

二、关系的观点(又称为多元实体观点)

最近的关系发展对话中,关系在组织领导中的地位,已经转变为丰富关系与组织成员相互依赖的人性社会建构。相较于传统观点,将关系认为是从个体分割出来的实体或是过程中所“制造”出来的关系(Hosking,in press)。关系的观点是“关系是建构在不同的关系和历史/文化的背景”。这种多元实体观认为组织的现象是个体在相互依赖关系和互为主体的内涵。从这个观点看,认知是一种建构、持续生成的过程。应用于领导,关系取向是社会建构过程。

此种观点假设社会的实体是个体于关系脉络中,它采取“关系的中心,而不是分离、抽象难懂的现象”。它不接受传统组织和管理所使用的“结构”与“存在”的观点;相反的,它认为组织是改变人们的精致关系网络,透过空间和时间的复杂作用,达成在组织、个人和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

应用在领导上,关系的观点从重视个人转变为集体性的关系(例如互动关系与脉络的融合)。这样,实体观点的取向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型态与质量;而关系观点则强调以多元自我与他人的真实性在关系中共同发展、共同建构。

以下将分别叙述关系观点的相关类型,如关系建构主义、横向关系领导(又称为Sayles领导)、Drath和Murrell的关系领导。

(一)关系的建构主义

关系取向的重点是交互活动、会话、描述、对话的过程。换言之,对于关系的建构主义观点,我们必须了解领导是什么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整体来说,它是连贯性的行动与事件。

(二)Sayles (横向关系)领导

Sayles描绘组织是一种管理者活动的系统,不仅是在组织与环境中的脉络,也是一种动态与展开的角色结合交互关系的历史,以一种关系取向超越传统个体观点进行。

(三)Drath和Murrell的关系领导

根据Drath所描述,领导不是对人的掌控或是人际之间的影响,而是关系对话的过程,组织成员借此增进责任心进而产生更多的投入与知识。而Murrell则认为领导是一种分享责任:“领导是一种社会活动,共同建构一艘船驶向共同的目标”。

多元实体取向认为领导是社会秩序被建构与改变的过程。Hosking(in press)与Gergen描绘关系的对话不是内部、人际间或个人的认知与行为,而是地区——文化——历史的过程。简言之,多元实体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社会的实体,在脉络中产生且无法从脉络中分离的反复且混乱的社会过程。

三、实体观点VS关系观点

我们可以发现实体与关系所萌生出的观点,对领导研究与执行有很重要的意义,尽管它们有不同的关系意涵。实体的观点乃以关系为基础的领导,强调人际间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重要性;而关系的观点则强调“联系”(“relating”and relatedness)的重要性。前者认为在“既成组织”条件下的领导;而后者则认为领导是“形成有机体的过程”。

再者,实体的观点取向认为领导是从管理分离出来,并且超出管理者与下属的关系。而关系的观点取向则超越传统的思维,着重在管理者与下属间的关系。简言之,它视领导是由参与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个主题为了解关系领导的置入点是在哪里?这必须去了解它的情境脉络。在关系与集体的自我,自我的概念是建构在人际关系的脉络之中。Uhl-Bien以哲学的论述与方法论来检验关系领导,图表为它对实体与关系观点的比较(见表1)。

透过实体观点与关系观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两者之间不同的本体论、方法、方法论、领导的观点。关系领导增强了我们对于组成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和社会化过程的认识。关系领导的核心问题是:领导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关系过程是什么?现有的大量关于领导的研究都忽视了领导的过程。因而,关系领导理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领导的过程理论。其最基本的问题是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关系领导理论是对于领导的关系(人际关系作为结果或作为交流的情境)和关系动态(社会互动、社会建构)的研究。与其他领导理论更为关注领导的有效性不同,关系领导关注的是领导产生和授权的过程。它并不将领导定义为具有管理职位,或是交替使用管理者和领导,它认为领导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使领导者和下属的区分并不明确,而是反映了一种相互的共同影响的过程。

关系领导的研究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参与式分享的研究方法。包括,局内人/局外人研究“insider/outsider research”、欣赏质询“appreciative inquiry”、动作科学“action science”等。关系领导的研究可以从定性研究方法受益,包括民族志和深度访谈。

领导力理论 篇5

2012年5月17日下午4:30,我有幸走进物联网学院报告厅,接受了校团委王维老师为我们做的领导力理论的培训,在王维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中,今天的学习拉开了序幕。

首先,王维老师通过面试中的提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如何认知自我,只有不断认知自我,才能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提高。接下来,王维老师通过GE公司和保洁公司的案例,向我们讲解了领导力培训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两家巨头公司重视领导力培训,并且花巨资用于领导力培训,才成就了他们今日的规模。紧接着,王维老师从管理层次结构来带领我们看待领导力,首先说到的是安东尼结构,把管理层次分为执行层、管理层、决策层。三个层次分工明确,协调合作,才能促进工作高效进行。然后,王维老师领用了罗伯特·卡茨的领导者技能划分,进一步讲解了这三个阶层各自所需要的不同的技能需求。但是,很多时候三个层级的工作存在交集,如果硬生生的将他们明确划分,实为不妥,这个时候EML中层成长模型图就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这个模型很好的解决了如何实现各层级的转换,以及如何在新层级上胜任,是中层培训的关键。接下来,王维老师向我们传授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行政能力、沟通能力、督导能力和认知能力。

既然高效的领导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呢?王维老师进一步利用了一个图标向我们展示了5中行为模型下的16中关键能力,并且指出在这些关键能力中,核心能力是激励他人高效工作的能力,领导的最佳定义可以用一个等式实现:影响力=对外输出价值观的能力+激励能力。关于激励,王维老师借用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向我们指出不同的员工采取的激流措施也应该各异。在培养领导能力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伴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为员工设定合理的目标、为组织建立清晰的蓝图与目标,具备创新能力且敢于冒险,培养他人的品质,跟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做好榜样等。虽然领导力如此重要,但是它缺少无法速成的,否则,下次将会如FACEBOOK上市一般惨烈。

最后王维老师向我们传授了新任领导者的“速赢”锦囊。第一、迅速取得一些小的成功,一方面树立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信心。第二、重视行动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必要时候富裕一些神秘色彩。第三,通过制度创新,明确重点。第四、可以开展试点项目,逐步取得大的成绩。

通过王维老师的精彩讲解,我们目瞪口呆,佩服的五体投地,今天的学习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为社团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理论借鉴与领导力 篇6

管理世界向来是理论丛生、经验涌现、时尚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咨询业,以及实践领域,“管理理论、智慧(经验)、(时尚)技术”的标签实在不少。但当我们应用这些指导我们的实践时,千万不可忽视每个组织的特殊性以及由人所引起的组织管理不可避免的“终极不确定性”,以及环境的快变和复杂性(黑天鹅现象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事实不断证明,管理是一种试错的过程,管理世界不太会有普遍“适用”的法则,所谓旨在寻找普遍规律的主流管理研究极可能是用错误的方法寻找并不存在的答案;而试图应用经过管理学家“实证”过的理论、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和“时尚”的管理技术解决面临的管理问题时也要备加小心,一定请重视你自己问题的独特性和所处“情境”与理论、经验和时尚技术成立“前提”的差异性。只有从情境中勾勒出组织管理的真相,并寻找其内在机制,再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才可能寻求管理成功的“更大可能性”。

“管理研究必须以揭示管理实践的真相为起点,很可惜,太多的管理研究从起点就选错了方向!管理咨询必须以创造性地利用好的管理理论为原则,很可惜,太多的管理咨询仅仅习惯于摆出一幅强者通吃的架势!管理实践必须以“人—权力—权力的制约”为中心,很可惜,太多的管理实践者把人当作零件,并以为一次“目标—秩序—结果”的匹配,就能造就少数人不可质疑的永续特权(往往被别人效仿的经验)!”(学者韩巍的观点)

如何正确对待管理理论、经验和时尚技术?其确实可以给人以启迪,但不是指示和规定,实践者一定要将其放到自己的情境中重新加工,提炼成适合自己的“理论”、“经验”和“技术”,再谨慎和扎实地落实到位,才可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于是,理论、经验和技术运用成功与否就与领导者及其管理团队的水准紧密相关,换句话说,就是与组织的领导力和管理水平相关。领导缺乏对理论、经验、技术深刻的认知,对面临问题和情境的判断有误,无论实施有效否,绝对背离目标;领导认知、判断准确,但实施不力,依然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只有领导认知到位、判断准确、选择恰当、知道怎么做、而且可以做到位,才可实现管理目标和预期绩效!而理论、经验和技术在这期间只起到了启示和支撑作用!

领导行为理论 篇7

上世纪90年代末, 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边缘学科———行为会计学。行为会计不仅衍生了经典会计学的研究范围, 也提供了相应理论基础, 行为会计学可以说是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在这一时期的重大理论突破以及学科交叉的突出表现。就研究范围来看, 行为会计学打破了完全理性限制, 研究在有限理性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研究环境和认识规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给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直是会计信息系统追求的目标之一, 也是2006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的原始驱动力之一。唯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给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 近些年在我国提高会计准则质量的情况下, 仍有不少会计行为失当现象, 企业高管利用会计信息操纵股价等事件时有发生, 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目标仍难以实现。本文将基于行为会计理论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解读, 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会计行为优化建议, 以减少企业会计行为偏差, 并最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行为会计学的理论源泉

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当事人包括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层、审计师、分析师、投资者和贷款者。其中会计人员和管理层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 审计师和分析师是会计信息的派生提供者;而投资者和贷款者则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系统最终呈现的财务报告, 其质量高低与会计人员、管理层等直接提供者的判断决策有关, 也与审计师和分析师等间接提供者的判断决策有关。行为会计研究的就是外在环境特征和当事人的个体特征是否影响他们的判断决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影响会有多大?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将心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结合。可以说, 心理学尤其是认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被视为行为会计学的重要理论源泉, 受到行为会计研究者的广泛认识。

认识心理学。认识心理学以会计人员的内在心理活动为基点, 深入研究其思维过程 (认识行为) , 有助于理解当事人的个体特征如何影响判断决策。对于会计人员的认知活动, 认识心理学主要是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进行研究, 将会计人员头脑中的信息加工系统看作是由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组成的。运用认识心理学来解释会计人员判断决策行为的基本前提是人的有限理性。现实中的决策者都是有限理性的, 他们通常只获取了决策相关的有限信息, 只具备有限的能力从记忆中获取和保留信息, 有限的能力处理和使用信息, 对自己的决策过程和优先的选择只有有限的理解。由于这种有限的能力, 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简化执行行为的复杂性, 减少智力消耗, 为此常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因此, 心理策略是会计人员根据主观的, 不同于客观的“心理逻辑”规则做出的。代表性的心理策略如锚定调整、运用经验方法、易得性等。

社会心理学。除了有限理性的影响外, 个体的行为还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社会心理学为行为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主要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结果。社会心理学与认识心理学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判断决策的影响, 而后者主要研究认识规律对人的判断决策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会计行为受组织道德文化的影响, 会计系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会计行为。由于会计行为会引发利益冲突, 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层面的矛盾与对立, 会计系统中存在着伦理道德问题。可以说会计行为是由会计系统所认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会计行为的不当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会计系统价值观的不当。

二、对现有会计行为的解读

(一) 基于认识心理学理论

以认识心理学为基础来解读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 会计人员使用的一些心理策略可能会导致如下认识偏差。

锚定调整产生的认识偏差。人们做决策时常以最初信息为“锚”, 并根据后续收到信息进行调整, 但是人们对事件的估计往往会受到最初的信息的约束, 因此根据新的信息对先前的判断进行调整往往会修正不足而导致了认识偏差。例如, 在判断某笔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时, 会计人员往往关注的是企业过去的状况, 而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状况考虑不充分;或者会计人员已判断某笔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 在信息加工阶段, 又收到新的企业信息时, 会计人员往往会锚定以前的判断或只进行微调, 而不愿过多调整。

运用经验方法产生的认识偏差。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运用以前使用过并自认为正确的经验, 但经验是有限的, 如果仅以经验做出判断常会出现偏差。如:同样是判断某项赊销收入相关的现金能否收回, 有的会计人员关注客户以往账款的回收情况, 有的会计人员则可能更看重客户目前的现金流动情况, 从而得出不同的判断结论, 有的会计人员则可能有认识偏差。再如: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判断, 首先应研究哪些情况可表明存货可能发生跌价损失, 代表程度有多大, 即恰当的“线索”, 然后将这些情况列出, 作为专业判断规则, 不同的会计人员根据的“线索”不同, 有的会计人员可能没有认识偏差, 而另一些会计人员则很有可能有认识偏差。

易得性产生的认识偏差。人们多利用容易得到的资料去做决策判断, 对不易得到的资料和信息考虑较少, 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可能会导致认识误差的发生。比如, 会计人员在对长期资产的减值进行判断时, 容易取得资产的市价、重置成本等信息, 常忽略不易取得的未来现金流贴现值等信息, 从而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及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二)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

组织文化对企业会计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会计舞弊行为的出现, 其背后的组织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影响。例如在一个过分强调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文化环境下, 会计人员和管理层可能会很容易为了追逐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做出丧失理性的职业判断。甚至他们会冒着犯法的风险, 不惜做出粉饰财务报表、伪造虚假利润、编制虚假账目等违法违规行为。因此, 即使没有舞弊意愿的会计人员, 在如此舞弊成风的组织, 估计也很难洁身自好。又如一个过分崇尚个人成功主义的组织, 其内部利益纷争一般较激烈, 这会使会计系统的官僚主义更加突出, 个人主义更加盛行, 在一定程度上还强化了会计舞弊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 组织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 但在组织管理过程中, 文化作为非正式的约束机制却常常被忽略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经济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 竞争的加剧和环境的多变加重了会计事项的处理难度, 会计人员出现认识偏差与会计舞弊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认识偏差与会计舞弊行为可以出现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 涉及方方面面。只是确认和计量环节更容易出现认识偏差与会计舞弊, 因为确认和计量环节涉及更多的职业判断, 认识过程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策略, 会计行为更易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理念、具体内容以及体系结构上的创新都是前所未有的。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新会计准则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方式, 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与决策的空间,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能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能够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改变传统的陈旧观念。但是会计人员判断决策的空间越大, 他们出现认识偏差, 以及进行会计造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途径

由于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 会计人员容易出现认识偏差。但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未给予会计人员认识行为应有的重视。很多会计人员仍习惯于生搬硬套, 缺乏职业判断的意识和主动性, 整体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此外, 如果企业文化倾向与科学的会计价值观不相适应, 也会造成会计行为不当, 出现如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明确组织文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修缮组织文化的纰漏和差错, 能够减少不当会计行为的发生。

(一) 提高专业素质, 减少认识偏差

要优化企业会计行为, 改善准则执行效果, 首先要从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入手, 培养会计人员的认识判断能力。

1. 会计人员应当改变以前陈旧的工作思维方式, 建立职业判断能力, 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运用正确职业判断上来。

2. 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积累,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新事物不断涌现, 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事务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需要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 以增强会计行为的适当性, 提高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

3. 会计人员也应当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决策学、法学等, 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4. 经验在会计人员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经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 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会计行为偏差。因此, 会计人员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执业经验, 做到勤于练习、敏于观察、善于总结。同时, 还应该有意识地多与其他会计人员交流执业经验, 或者向专家请教, 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

5. 会计人员还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包括信息

处理、记忆、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等, 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 优化企业文化, 创造良好背景

企业全体上下员工应当努力创造一个崇尚道德和诚信的工作氛围。崇尚道德诚信的组织背景有助于会计人员以诚信道德为价值取向, 赋予他们正确评判是非善恶的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营造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价值取向, 能够使会计人员在主观上拥有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的精神状态, 在会计组织内形成客观公正的群体意识。一个崇尚道德和诚信的企业氛围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准绳, 还能够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起到监督约束作用, 在群体价值观的指导下, 会计人员更倾向于自觉遵守现有会计规范、会计原则和制度。一个没有诚信道德的组织, 其会计人员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害, 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与价值立场时常模糊不清。

另外, 在公司内营造一个具有道德诚信、公平公正的文化氛围, 应该是从上至下进行的, 即从高层开始, 因为一般下层员工的价值观会向上级领导趋同。

(三) 强化审计监督, 细化披露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 审计对会计行为起到了控制监督作用。审计工作可以系统全面地评价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质量, 可以对会计人员的认识行为进行验证复核, 既可以纠正认识偏差行为, 也可以减少会计人员出现认识偏差的可能性, 使会计人员在进行决策判断时更加谨慎小心。另外, 在细化披露要求的情况下, 也可以促使会计人员审慎地做出会计判断,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细化披露内容方面, 可以要求会计人员细化其执行一些可选择事项的依据、方法、程序等。

(四) 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法规建设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拥有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尚处于会计变革期, 会计准则、制度、规定间还存在许多矛盾之处, 容易造成执行的混乱。其次, 我国会计改革赋予企业较多的自主权, 为企业提供了较多操纵空间, 易出现认识偏差、盈余管理、会计舞弊等行为。准则的颁布必须与制度背景相适应, 在改革会计制度时,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配套约束和指导措施, 防止自主权和选择权的滥用。

参考文献

[1]曹升元, 赵周杰.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研究 (J) .会计研究, 2011 (6) .

[2]周玮, 卢兴杰, 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 (J) .会计研究, 2011 (5) .

[3]李刚, 刘浩, 徐华新, 孙铮.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从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角度 (J) .会计研究, 2011 (6) .

行为财务理论浅析 篇8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 (EMH) 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 投资者无法利用相关信息牟取超额回报。但是, 大量证据显示, 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 出现了大量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规模效应、日历效应、逆向投资策略等。而且, 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 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 实际的决策往往会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

行为财务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中来。行为财务认为, 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入手, 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行为财务的内容

1. 投资理论

(1) 投资者非理性

因为市场是无效率的, 投资者的非理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价格甚至是投融资政策, 从而导致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转移。

(1) BSV模型。BSV模型是一个投资者情感模型, 该模型从保守主义和代表性启发式这两种认知偏差出发, 解释了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有效市场假设的预期。

(2) DHS模型。DH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知情者和不知情者两种, 股价由知情者决定, 但他容易受到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这两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导致对私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开信息的反应不足。

(3) HS模型。HS模型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角度提出了资本市场中反应不足、动量交易和过度反应的统一理论模型。

(4) 羊群效应模型。羊群行为 (H e r d Behavior) 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观察并模仿他人的交易行为, 从而导致某段时期内买卖相似的股票。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2) 管理者非理性

有证据表明企业家容易表现为过度自信和乐观主义。Cooper, Woo和Dunkelberg (1998) 研究发现, 68%的企业家认为他们自己的投资机会比相似的企业更好, 只有5%的认为自己的投资机会更差。Landier和Thesmar (2004) 对法国的企业研究发现, 企业家们低估了公司成立之初的困难, 在公司启动时, 5 6%的人预期企业会在近期发展, 只有6%的人预期到了困难。

2. 融资理论

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著名的M M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行为人是非理性的, 市场也并非像“有效市场假说”描述的那样有效, 从而MM理论的两大假设前提被完全否定。

在过度反应的市场中, 行为公司财务从行为人角度出发, 认为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公司内部信息, 在传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寻求最佳融资策略。

3. 公司股利政策理论

(1) 自我控制说。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认为股利和资本利得具有相同价值, 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即使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 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也不可能完全替代。

(2)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 而对损失的函数是凸函数, 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 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 随着收益的增加, 其边际效用递减。

(3) 不确定下选择的后悔厌恶理论。后悔厌恶理论的核心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 投资者决策时会将现实情况和过去类似的但决策不同的情形进行比较, 最终投资者会为了避免后悔而不愿意对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负责的事项进行抉择。

(4) 心理账户和习惯行为。投资者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由于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 所以一元的股利收入或损失与一元的资本收入或亏损对投资者心理有不同的影响。

(5) 对红利折现模型的改进。Shiller等发现实际股价的波动远远不能为红利折现模型所说明。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小数定理”效应导致人们对股利变化反应过度, 从而夸大股利对投资导向的作用, 进而加剧股价波动。

4. 重组与兼并

Shleifer和Vishny (2003) 提出并购的市场时机选择模型。该模型假定收购方的价值被高估, 因此, 并购的动机并不是获得协同效用, 而是将长期持股者所获得的暂时高估保持下去。

三、行为财务的意义与运用

综上所述, 行为财务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 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 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同时, 它也合理解释市场异常现象。

尽管如此, 行为财务理论还存在诸多不足。行为财务模型虽然能结合市场中的某些异常现象, 但行为财务尚缺乏一种能够普遍解释各类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或模型;同时, 面对研究方法和模型设计的改变, 异常现象出现的幅度和强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体看来, 行为财务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还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范围。随着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断演化, 行为学和财务学研究层面上的发展与深化将不断完善行为财务学的理论体系。因此, 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围绕资本市场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微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向南俞佳: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经济论坛, 2005 (20)

[3]孙培源施东晖: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04 (8)

[4]冯炳英:行为财务理论浅析[J].理论视野, 2006 (12)

[5]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及其运用[J].理论视野, 2006 (11)

诚信领导的理论探析 篇9

诚信领导的内涵

有的人把诚信和诚实/真诚、信用等同看待, 似乎有失偏颇。诚信可分为“诚”与“信”, 一个诚信的人, 需要同时做到待人真诚与坚守信用才行。“诚信”是一种内诚于心的道德文化价值观;而“真诚”、“信用”是在“诚信”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外化于人的诚信关系或行为。诚信不能被量化, 但信用可以量化为信用度来标志着信用相关者的诚信状态。我们需要用“诚信”这种道德价值观来引导我们的“信用”行为。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Luthans等人对诚信领导的定义:诚信领导是一种过程, 一种把领导者的积极心理能力与高度发展的组织情境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过程。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 Walumbwa等学者将诚信领导界定为:利用并促进积极心理能力与积极伦理环境的领导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有助于领导者及其追随者在工作中形成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内化道德观, 并实现信息平衡处理和关系透明。

综合来说, 诚信领导反映出领导者与其追随者之间互动的诚信关系, 领导者的内在积极心理特质是诚信领导力的来源, 而领导者自我意识、内化道德观、与下属之间透明的关系、诚信行为以及信息平衡处理是诚信领导的核心内容。本文认为, 诚信领导必须通过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才能发挥作用:一是领导者展现出诚信的品质或行为并形成诚信的组织文化;二是下属受到领导者和组织情景的影响, 表现出诚信的品质或行为, 从而形

诚信领导的结构

关于诚信领导的结构, Ilies等人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以Kernis的诚信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一个诚信领导的四维模型, 认为诚信领导由自我意识、无偏见加工、诚信行为和诚信关系导向等成分构成。其中: (1)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个人特征、价值观、动机、情感及认知的意识和信赖; (2) 无偏见加工指在对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时, 能够不否认、不歪曲自我知识、内部经验及外部评价信息; (3) 诚信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人是否以一种与其真我相一致的方式行事; (4) 诚信关系导向, 指重视并努力达到关系中的坦率、诚信, 它是一个自我展现和发展相互亲密及信任的积极过程。其中, 自我意识属于认识自我范畴;而其他的3个维度则属于忠于自我范畴, 根据内在的自我开展行动。

起初, Walumbwa等根据前人的观点总结出自我意识、关系透明、内化规范 (即诚信行为) 、信息平衡处理以及积极的道德观这五个重要的诚信领导维度, 后来又将内化规范与积极的道德观合并为内化道德观, 因为这两个维度都涉及个体行为与内在价值观及标准的一致性问题。他们还发现, 诚信领导的这四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 即这四个一阶因子共有的变异反映于一个二阶因子, 诚信领导概念模型应该是一个二阶模型。

诚信领导的相关理论

罗东霞等曾从诚信领导的来源、开发以及结果三个方面对国外诚信领导相关理论模型进行了梳理, 只针对国外已有的模型进行述评。本文在此基础上同样从这三个方面来梳理及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及模型。

1.诚信领导的来源

从企业推行诚信领导的过程来看, 只有领导者展现出诚信的品质或行为, 才能够影响和造就一批诚信的下属。一个诚信领导者应具备什么品质呢?

Luthans等人认为诚信领导者具有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调节、积极心理能力和积极的自我发展等4个方面的显著特点。Avolio等人认为, 诚信领导者拥有高水平的诚信, 清楚了解自我及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他们的行动建立在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之上并且在行动时能够毫无隐瞒地与其他人互动。

Michie根据不同情感和价值观的组合将领导者分为诚信领导者、联合型领导者、牺牲型领导者与自我中心主义领导者, 并认为积极的他人导向的情感是价值观与行为关系之间的中间角色, 而诚信领导者则是在高度自我超越价值观和高度积极的他人导向的情感的引导下与他人之间产生诚信的关系或行为。

可以看出, 积极的心理资本受到了重视。本文认为, 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 诚信领导可以体现在: (1) 领导者诚实不欺, 信守承诺; (2) 领导者诚恳待人, 关心下属; (3) 领导者正直负责, 坚持原则。

2.诚信领导的开发

Avolio认为, 诚信领导开发不同于诚信领导者的开发, 它包含更为复杂的内容, 包括领导者和下属之间诚信关系的开发。领导者应该如何保持其诚信品质或行为, 并如何影响下属也产生诚信品质或行为, 这正是诚信领导如何开发的问题。

May等人提出的诚信领导道德开发模型阐明了诚信领导的道德成分和决策过程, 以及如何以诚信道德的方式来行动。领导者的道德意识最终将导致诚信行为, 领导者的道德能力、道德勇气、道德韧性及道德自我效能会增强道德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Gardner等人以自我为基础的诚信领导者与诚信下属开发模型认为, 诚信领导者通过自我意识及自我调节的积极示范效应来提升追随者的自我意识及自我调节, 在追随者中产生高层次的信任、投入和幸福感, 影响追随者一起产生可持续绩效。领导者的个人历史及关键的引致事件是诚信领导开发的前因因素。

自我意识与内化道德观已成为开发诚信领导的核心内容, 但自我意识和道德的开发却是难点。李静认为可以通过这样一套方法来培养诚信领导: (1) 从生活故事中学习, 了解真实的自我; (2) 提高道德能力, 增强道德韧性; (3) 理解个人的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心理资本; (4) 认识个人历史, 复制关键事件; (5) 创造积极的组织情景。

3.诚信领导的效用

诚信领导并非唯一理想的领导模式, 但在这个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的社会环境中, 诚信领导的确有助于缓和组织矛盾,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Avolio等的诚信领导与下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模型, 强调诚信领导者通过与追随者共同创造个人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来提高追随者的承诺水平、满意度及工作投入度等, 从而持续提高追随者的绩效;揭示了追随者的希望、乐观和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变量以及追随者对领导者的信任的中介影响作用。

Ilies等的诚信领导对领导者和下属的幸福感影响模型, 认为诚信领导通过追随者对领导者个人及组织的认同、积极情绪感染、领导者正面行为示范、支持性自我决定以及积极的社会交换五种机制, 将领导者的幸福感传递给追随者, 而追随者幸福感的提升反过来又会提升领导者幸福感。

Avolio等的模型中的工作态度与Ilies等的模型中的追随者幸福感有部分重叠内容, 因此可以推断, 追随者幸福感的提升可能导致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改善。有所不同的是, Avolio等更关注追随者的工作态度, 最终落脚点是追随者可测量的工作行为;而Ilies等更关注追随者幸福感的提升, 没有论及追随者的工作行为。

本文认为, 当领导者实行诚信领导时, 有助于在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建立信任、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 并通过榜样效应形成诚信的组织文化;同时, 有利于通过兼顾和协调组织内外各方利益, 来推动组织持续的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结

目前诚信领导研究仍处于模型提出阶段, 还没有进行严谨的实证检验。目前仅有一篇相关的实证研究, 建构的是针对我国企业诚信领导的内容结构, 得出诚信领导能显著预测下属的满意度、角色绩效、组织认同、同事间利他行为。缺少有效的诚信领导量表是关键, 虽然Walumbwa等学者已开发出了诚信领导量表, 但其信度和效度还有待检验。同时仍需要加强对诚信领导的来源、开发及效果的研究。最后, 诚信领导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或跨文化的概括力?这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构建和谐社会, 无论是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建立高效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诚信价值观必将得到发扬光大。领导者只有内诚于心, 才能外信于人。诚信领导有利于激发下属的诚信品质或行为, 在组织内外建立一种持久的信任和谐关系, 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领导行为理论 篇10

以往的医疗活动中, 医务人员是医疗工作的组织者, 处于主体地位, 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而病人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对象, 是医疗服务的客体, 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但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病人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以及平等观念的显著提高, 病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病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去。研究发现病人越主动参与医疗活动, 表达个人的想法与意见, 越有助于减少决策冲突, 并增加病人的满意度。然而实际医疗过程中, 大多数病人依然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需要分析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促使病人更加有效地参与医疗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病人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并不具有系统性, 且多集中于从病人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病人与医生之间交互的角度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而从病人个体心理角度分析的较少。鉴于此, 本文将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 结合控制点理论, 构建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2 理论基础

2.1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愿决定, 而且态度与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愿的最主要因素。Ajzen在原有理论基础上, 加入感知行为控制因素, 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愿, 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以用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总得来说, 计划行为理论将对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愿及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第二部分, 行为意愿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决定;第三部分,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又由一些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愿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 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感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 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 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人际信任、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另外随着计划行为的理论的不断发展, 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 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 而过去行为作为一个预测未来行为意向和行为的重要变量也逐渐加入了模型, 所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经过修正后如图1所示。

2.2 控制点理论

个体做完某项工作之后, 往往喜欢探究自己或他人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所谓的归因问题。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 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 提出了控制点理论。它指的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个体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 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知或定向。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来自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海德、维纳的归因理论中的控制源不同, 控制点理论主要强调个人对于自己行为控制力量位置的所在, 它认为知觉者之间会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罗特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两种类型。它们都是衡量个体差异的两个极端。内控型的人认为对于周围的环境的控制,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他们倾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 并积极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而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 无论成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机会、运气、命运、权威人士等外部力量控制的。自己的努力是不起作用的,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没有主见, 易受他人摆布。控制点是个体对事情成败的一种归因倾向, 它与行为表现和预期有很大相关性。

3 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3.1 模型构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控制点理论的分析, 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 本文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3.2 假设提出

病人参与意愿是病人参与医疗活动的主观偏好程度, 反映了病人采取参与行为的主观概率大小。行为意愿就是个人想要采取某一行为前的动机, 也就是在行动决策之前想要采取某种行为主观表达, 因此意愿往往就是行为发生之前所必经的过程。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 假设行为意愿能够影响实际的行为, 认为个体的行为意愿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 个体对特定行为的意愿越强, 表示他越有可能执行该行为, 因此行为意愿与实际的行为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在医学领域中行为意愿与实际行为的关系已经获得了许多研究认可, 当病人采取参与行为主观偏好较高, 则其很大程度上会投入到实际医疗服务过程。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 病人参与意愿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态度是指病人对于参与行为正面或者负面的价值评估。态度会影响行为意愿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当病人认为参与能够带来有利的治疗结果并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 他就会更加倾向于参与到医疗活动中。主观规范是指病人在决策是否参与医疗活动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 反应了重要他人或团体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其中这个重要的他人或团体在具体医疗情境中就是有医生、护士、病友及家人。医生和护士、家人的鼓励行为会让病人感觉到参与的重要性, 而病友的参与行为也会在无形之中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会使得病人有依从的倾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2) 行为态度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3) 主观规范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虽然理论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显示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但也有研究表明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只是对态度的作用效果比对行为意向的要弱。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活动, 有些病人不能仅仅靠自己的想法就选择是否参与到医疗活动中。病人认为参与行为是有意义, 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其的判断, 也有可能会受到医生、护士及其他病友的影响。同时, 对参与医疗活动的喜欢与厌恶偏好也同样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4) 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有显著影响。

感知行为控制是病人对执行参与医疗活动难易程度的信念判断, 反映了病人对执行参与行为促进或阻碍因素的感知。病人参与行为是一种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它必然会受到诸如时间、资源、机会、技能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也同时取决于病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到医疗活动的信念判断。由于如此的复杂不可控的因素的存在, 使得病人参与行为必然受到个体感知到行为控制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5) 感知行为控制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6) 感知行为控制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过去行为是此次病人参与行为发生以前病人参与医疗活动的经历。Ouellette认为过去的行为是影响未来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尤其是当人们的行为意图不稳定时, 过去行为对于未来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预测作用, 此外过去行为的频率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行为的强度, 高频率的过去行为其对未来人们的行为表现具有较大的影响。人们习惯以某种行为方式进行特定的行为, 当该行为发生过, 其重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将人们的行为看成某个连续过程的话, 过去行为将能够很好的预测行为意愿及将来的行为。因此, 病人曾经参与过医疗活动, 并且行为了一定的经验与习惯,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倾向于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重复和继续以往的行为方式。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7) 过去行为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8) 过去行为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控制点是病人对是否能够成功参与到医疗活动中的归因倾向。Wallston等首先将该理论应用于健康领域, 指出个体控制存在的位置。内部控制是指个体认为他们能够决定自身的健康状况, 而外部控制指个体认为其健康状况是受外部力量所控制的 (比如医务人员, 机遇, 命运等) 。病人参与的目的是在就医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健康并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其参与行为也应受到病人对自身健康归因的影响。Frank基于健康信念模式而提出的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中, 病人控制点就被认为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Hideki等通过研究控制点对病人参与中信息获取及决策参与行为的影响时发现病人的内外部控制与病人的信息获取及决策参与的积极性有关, 而且倾向于内部控制的病人会积极参与到信息获取及医疗决策过程中, 而倾向于外部控制的病人在信息获取及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是十分理想。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9) 控制点会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内控倾向与病人参与行为正相关。

外控倾向与病人参与行为负相关。

4 研究结论及局限

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及控制点理论,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构建了病人参与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 过去行为、参与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有影响, 且通过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影响病人参与行为, 其中主观规范对参与态度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 过去行为、内外控制点则对于病人参与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不足之处是本文只是通过理论分析来探讨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而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和检验, 这也是可以下一步继续进行的研究方向。

摘要: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病人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以及平等观念的显著提高, 病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病人参与成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 结合控制点理论, 构建了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以期为有效促进病人参与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控制点理论,病人参与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HoJung C, JaeEun C, Dawn T.Antecedents to new food product purchasing behaviorAmong innovator groups in India[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38 (5) :608-625.

[2]Bagozzi R.P., Kimmel S.K.A Comparison of leading Theori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5, 341:437-461.

[3]章志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Ouellette, Judith A., Wood, Wendy.Habit and intention in everyday life:The multiple processes by which past behavior predicts future behavior[J].Wend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 (1) :54-74.

[5]Frank W.S.M., Fred N, Ruud J.Determinants of 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clinical studies requiring informed consent:Why patients enter a clinical trial[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1998, 35:111-125.

浅析情谊行为的基本理论 篇11

关键词:情谊行为;意思表示;法律后果

一、情谊行为的基本概念

情谊行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互相关爱、为了增加感情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行为。比如约请朋友一起喝酒吃饭、在火车上叫醒同乘的伙伴、答应朋友搭便车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情谊行为,一般不受法律规范的范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大量的情谊行为,它们使我们加深交往中的感情信赖,成为连接我们亲情、友情、爱情等的情感纽带。德国通用教科书对情谊行为下了一个简要定义,也为后来认可和沿用:第一,情谊行为是社交领域的生活事实;第二,情谊行为的当事人不具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不能产生相应的合同上的给付义务;第三,情谊行为的施惠者不能因为对自己的承诺不履行而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情谊行为属于法律层面之外的日常生活事实。

对于情谊行为的法律性质,德国学者梅迪库斯认为,情谊行为发生在法律层面之外,不能依法产生后果。通说认为,情谊行为属于“社会层面上的行为”,其存在于“法律层面之外”。笔者认为,情谊行为不能成为法律行为,但情谊行为有可能转化为法律上的侵权行为,比如说,邀请他人一起喝酒,喝酒过程中劝酒致他人过度饮酒死亡或者明知他人醉酒后驾车返回而未及时劝阻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这样就发生了情谊侵权行为。可见,对于情谊行为的定性不能一概而论,它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发生法律后果,要视个案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情谊行为与其他行为的区分

(一)情谊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

梅迪库斯认为:法律行为,是指“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从概念上来讲,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包括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这三个方面。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成立的核心要素,通说认为,意思表示有三要件: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效果意思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效果意思隐含在意思表示中,法律行为是以发生一定法律上的效果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必须要自主的作出意思表示,而且这种意思表示能够依法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拘束力。但与法律行为相比,情谊行为没有意思表示中的效果意思,它不以追求发生私法上的效果为目的,仅仅是好意施惠。它追求的只是在道德层面上发生的效果,是社会交往中联系增进感情的一种行为。王泽鉴先生认为,日常生活上常见下列的约定:搭便车到某地;火车到某站时,请叫醒下车;代为投寄信件;参加友人郊游或宴会等这些都是情谊行为,当事人都不具有受法律约束的意思,是以建立维持或者增进与他人相互关切爱护的感情为目的,不能产生私法上的法律效果。

(二)情谊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事实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主观上并不存在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依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这种法律效果的行为。王泽鉴先生认为:事实行为毋庸表现内心的意思内容,只要事实上有此行为,就会产生法律上效果,对行为人有无取得此种法律效果的意思在所不问,如占有的取得、无主物之先占、埋藏物之发现、添附等。以上可知,事实行为不需要有意思表示表达出来,只要当事人的行为符合了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就可以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同的是,情谊行为和事实行为都不需要意思表示,但情谊行为是否就属于事实行为呢?笔者认为,情谊行为和事实行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事实行为中虽然意思表示不是其构成要件,但是当事人还是有意思表示的,只不过这个意思表示不对事实行为的成立产生影响。法律已经规定了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只是当事人不必将意思表示表达出来而已。然而在情谊行为中,当事人根本没有效果意思表示,而且情谊行为中也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更没有产生法律上的效果,法律更没有规定情谊行为。所以情谊行为只是在道德层面上产生效果,并不是一种事实行为。

(三)情谊行为与无偿合同的区别

大家通常把情谊行为与无偿合同相类比,情谊行为也是无偿的,所以认为情谊行为就是无偿合同的一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无偿合同需要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通常有赠与合同、保证合同,当事人双方有缔约的合意,能产生法律上的效果。而情谊行为并没有产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为了增进感情、加强交往的“一拍即合”。

三、情谊行为的案例分析

对于情谊行为的认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因为道德与法律的界线本身就具有着模糊性,同时情谊行为本身的定义也为其行为的认定留有了很大的空间。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法官结合实际进行认定。

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法院处理王风波与王瑞珍、苏瑞鱼、王山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一案中,基本案情:2015年2月5日下午,原告王风波与被告王瑞珍电话联系后,先后到被告苏瑞鱼在安溪龙凤都城的租房内吃饭、喝酒。在场的还有被告苏瑞鱼的朋友,即本案的被告王山方。四人一起喝到19时左右,原告离开被告苏瑞鱼租房,被告王瑞珍紧随其后离开。不久,听到被告王瑞珍呼叫,被告王山方、苏瑞鱼走出租房,看到原告王风波半躺在被告苏瑞鱼租房处的二楼楼梯口。三被告以为原告只是酒醉,就一起将原告抬到被告苏瑞鱼的301号租房休息。随后,三被告先后离开被告苏瑞鱼的租房,并于当晚继续到KTV喝酒唱歌。2月6日上午8、9时,被告苏瑞鱼发现原告仍在睡觉,就电话告知被告王瑞珍。当天12时许,被告王瑞珍到被告苏瑞鱼租房后,发现原告眼角有淤青,并告知被告苏瑞鱼。被告苏瑞鱼称不清楚,让被告王瑞珍继续在其租房照顾原告,并与被告王山方离开租房。对原告的眼角瘀伤,三被告未加以重视,也未采取任何措施。2月7日,原告王风波被送往安溪县医院治疗,因病情严重,又被转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共支付医疗费人民币113927.94元。

法院判决认为:众所周知,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宴请聚会本属一種情谊行为,每个饮酒者对自己的生命安全都负有最高的注意义务,对其他饮酒者不能恶意劝酒,更要有善意提醒、劝诫甚至照顾的义务。当然,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更是负有最高的注意义务。本案中,与原告王风波共同饮酒的三被告,虽无证据证明他们三人存在恶意劝酒行为,但作为共饮者在原告饮酒且醉酒后,理应尽到互相扶助、注意、提醒的义务。虽然三被告在原告酒后摔倒时,将其抬到被告苏瑞鱼租房休息,但此后就任其一直睡觉,甚至在第二天发现原告眼角有瘀伤,人仍未完全清醒的情形下,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此,三被告对原告因喝酒所造成的伤害,理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对原告的损害后果承担30%的赔偿责任,原告应对自身造成的伤害承担70%的主要责任。

综上可知,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裁判要旨是如果行为人在实施情谊行为的过程中,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从而导致其他民事主体人身或财产利益重大损害的,应对他人所受损害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情谊行为之后如果有过错,未尽到必要的谨慎和注意义务从而产生的侵权行为是要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

四、结语

情谊行为是道德层面上的日常社会交往行为,它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在法律意义上都有着显著区别,情谊行为虽然其本身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有时可以引发对相对人信赖的保护以及适用侵权责任减轻的法律后果。对于情谊行为的基本理念的认知,能够更好在现实生活中从道德和法律层面区分,理解这两种对人们生活不同的调整方式。(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 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启示 篇12

一、诚信领导理论

该理论认为领导能够深刻了解自身价值、信念、需求和偏好, 并依次在组织中开展工作。诚信度高的领导者倾向于更多地展现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因此, 在面临高强度的内外部压力时能够抵挡影响自身形象的各种诱惑, 使得领导行为有一致的连续性和可靠的远景目标。

诚信是领导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诚信的领导者代表着良好的企业形象, 能够使领导者在同业竞争者等相关领域形成很好的声誉, 在公司经营发展良性运作条件下能够促成企业正面效应的累加;当企业面临危机的关口, 领导者诚信的个人品质有时能够解救公司于危难之中。由领导者带领下不断推广深入贯彻诚信这种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首先带动的是公司高层管理者树立了诚信意识, 为公司发展成为商界中的诚信公司提供了支撑。其次, 高层管理者影响下中层管理者个人诚信水平的提高。一般情况下, 中层管理者较高层管理者思想觉悟意识弱, 所以其上级对于中层管理者诚信观念的建立应当在一定周期下进行强化, 保证从上层到中层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最后, 中层管理者对于公司普通员工诚信意识的培养。庞大的业务人员肯定会为公司诚信氛围的构建造成难题, 这就需要中层管理者提供较高频率的诚信意识培训和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诚信行为的激励和对于不诚信行为的惩罚。诚信领导理论要求的不仅仅是领导在面临外界环境和自我挑战方面能够自我诚信、对公司诚信、对利益相关人诚信, 诚信领导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诚信领导者带领下的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诚信公司秉承诚信的理念参与社会活动, 形成公司整体诚信的良好氛围。

目前, 有关诚信领导理论在企业的领导层中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主要体现在领导层面, 对于中层领导和普通员工还没有形成共识, 这也体现了诚信领导理论仍需完善。作为诚信的领导, 如何使诚信意识在企业形成共识, 进而发展成为企业宣扬的一种文化, 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将其分层渗透是管理实践中应该不断探究的问题。

二、追随者促成理论

在组织中, 下属数量通常远远多于领导者, 领导的本质就是通过下属的配合来完成组织内各层级的目标。在完成组织目标过程中下属应当和领导者一样, 都应该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追随者促成理论认为:首先, 成功的领导离不开有力的追随者, 因此要求领导信任下属, 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其次, 追随者的水平决定了领导行为的实现程度;最后, 领导者和追随者可以相互促动, 高水平的领导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追随者, 而高层次且忠诚的追随者能够激发领导行为向更高水平靠近。同时, 追随者促成理论也提出了追随者除具有能力之外, 还应至少具有三种品质:主动性, 能够自我管理;执行力强, 由具有批判精神;对领导的忠诚和信任。虽然这种理论对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受到了很多争论, 但是该理论对于领导行为提供了很大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 国内公司的普遍状况是公司的领导具有主动性、自我良好的管理能力、执行力也较强, 但是当公司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时, 大部分会出现领导非常着急, 而普通员工会表示漠然, 表现出公司整体行动不一致的现状。员工对于公司的面临危机时尚且如此, 对领导者有关公司发展的创新性提议更会充耳不闻。所以, 在国内追随者促成理论中更侧重于对于追随者水平的提高。追随者成为木桶的短板, 直接影响了领导行为的实现程度和整个公司的发展水平, 这是追随者促成理论中对于领导应该深刻认识的部分。

三、愿景型领导理论

Bennis和Nanust提出的愿景型领导理论要求领导者能“将下属感动于高水平的意识, 如自由、公正、自我实现等”, 能给予下属工作意义, 并确定了杰出领导者的五项领导行为特征:注意管理、沟通管理、信任管理、尊重管理、风险管理。Sashkin根据五个领导行为维度通过设计领导行为问卷更加具体得出与之对应的特征:公正、沟通、信任、关心、创新。随后, Sashkin补充了自信、以下属为中心、愿景这三个有别于变革型等其他领导理论的三个独特的特征。

愿景型领导理论在领导特征上表现出了全面性和多维性。它将领导行为、个性特征以及组织文化结合为一体, 把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融为一体, 使人们可以全面地把握领导特征。愿景型领导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对于普通员工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如出一辙。自由、公正、自我实现在普通员工的需求层次中属于最高层级, 同样愿景型领导理论就是领导理论中需要达到的较高的境界, 也是科学管理的最高层次。目前对于愿景型领导理论推广有很大的难度, 与管理发展的高度和国内员工的自身水平不无关系。愿景型领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美好愿景, 前提是组织要有意义深远的愿景。比如, 索尼公司“为包括我们的股东、顾客、员工, 乃至商业伙伴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创造和实现他们美好梦想的机会”;华为的“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都是将组织、领导、员工的美好愿景融合在一起的典型。

四、正面领导理论

以美国组织行为学者Fred Luthans等人应用“正面的心理理论”和“正面的组织行为理论”研究领导学理论。他们认为, 领导者的信心、希望、乐观、大方等正面心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会对管理人员的领导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组织应为领导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 帮助他们成为具有正面心理的正面领导者。“正面的心理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们的正面经历、正面的个人特征和正面的社会团体对人们生活的正面影响。“正面的组织行为理论”探讨了领导者如何使用可以计量、培育与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优势与正面的心理能力, 提高工作场所的绩效。欧美的管理者将真诚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公仆型领导归入正面领导风格。

目前, 正面领导理论已经成为领导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是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需要在实践中完善该理论, 使领导的作用能够在组织中得到最好的发挥。领导风格无论是真诚型、变革型、公仆性, 只是一种方式, 无好坏之分, 其宣扬的正面心理能力才是正面领导理论应该提供给管理实践中的精髓。实现领导者被正面心理主导后, 领导者才能逐渐将组织成员的行为控制在正面心理支配大于负面心理支配的状态, 这样对于实现员工主动、积极、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大有好处, 进而最大限度发挥组织的潜力。

五、总结

诚信领导理论、追随者促成理论、愿景型领导理论、正面领导理论来源于西方, 体现了领导理论的包容性和时代性, 对其应用可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领导仅做到诚信、有愿景、正面的心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员工的配合和公司组织制度配套下的领导理论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四种理论中尤其是前三个理论强调了领导和下属的互动关系, 要求领导在处理好和下属的关系时, 在与下属形成更多有关公司的共识时, 才能在任期实现公司愿景。在领导理论实践中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领导理论, 因为领导者发挥作用的环境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领导方式来发挥作用, 所以并不存在一个最佳领导模型。基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 西方注重形式逻辑和试验方法, 国内注重审美逻辑和体验方法, 使得中西方领导思想某种程度的差异, 这也成为国内的领导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前沿领导理论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西方主要的领导理论——诚信领导理论、追随者促成理论、愿景型领导理论、正面领导理论进行阐述, 分析出不同理论在国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不同领导理论在应用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意识形态。

关键词:诚信领导,追随者促成,愿景型领导,正面领导

参考文献

[1]凌茜, 刘芳.正面领导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与管理, 2011 (2) :22-25

[2]姜昭.国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缺憾及其发展趋向[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4) :156-16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网页开发技术下一篇: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