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共12篇)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1
一、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曼首次提出, 后经赫西和布兰查德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这个理论认为, 领导的有效性受三个维度的影响, 一是领导者对工作的要求, 二是领导者对员工的关心程度, 三是员工的成熟程度。这里的成熟度不能用年龄或生理状态来衡量, 主要指下属的心理、经验、技术、能力、教育背景、责任意识。赫西和布兰德将员工的成熟程度定义为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两个方面。能力主要是指员工是否具备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员工具有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非常充足, 那么他就不需要领导过多的指导, 否则就希望领导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意愿是指员工的心理成熟度, 员工是否愿意做事, 做事的动机强度, 当员工心理非常成熟时, 做事就不需要领导过多的关心和指导, 也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 员工可以从工作本身找到乐趣, 主要采取内部激励。如图1所示, 随着员工的成熟度逐渐提高, 领导者不但可以减少对工作的控制行为, 而且还可以减少对员工的关系行为。即由高工作低关系 (命令) 向高工作高关系 (说服) 、高工作低关系 (参与) 、低工作低关系 (授权) 逐步转变。
图中第一象限表示, 当员工非常不成熟时, 员工需要领导者给予帮助和指导, 而且这种帮助和指导越具体越好, 比如做什么, 怎么做。所以要采取“高工作、低关系”的命令式的领导方式。第二象限表示, 当员工初步成熟时, 则需要“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式领导方式, 高工作是为了补偿下属的能力不足, 而高关系能促使下属愿意按照领导的意图行事。第三象限表示, 当员工比较成熟时, 领导应减少工作行为, 鼓励下属参加决策, 采用“低工作、高关系”的参与式领导方式。第四象限表示, 当员工高度成熟时, 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行为更加有效。此时员工既能胜任工作又愿意承担责任, 领导应给予员工充分的自主权, 相信他们, 支持他们, 如果这时领导过多地干预他们的工作反而会产生负作用。由此可见, 有效的领导应该根据下属的成熟程度以及情景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
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员工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表现是不同的, 比如员工从刚参加工作到退休所面对的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是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因此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可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象限进行管理, 具体有以下四个阶段:
(一) 员工不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应采用“高工作、低关系”命令式领导模式。“命令”型的管理, 相当于一言堂, 它的特点是领导者直接给员工下命令, 因为员工刚入职场, 面临新的工作环境, 接触一份全新的工作, 一切都要重头开始, 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尽快熟悉工作, 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因此, 在员工入职的初期主要采用是单向沟通, 直接告知他们该做什么, 怎么做, 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 了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前景, 产生工作动力并为之奋斗。同时给员工提供支持性行为, 以缓解员工面对新环境的紧张和不适, 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沟通形式, 鼓励员工积极融入企业团队中,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另外还要在各方面严格管理, 用企业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督促员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做好本职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组织的发展。
(二) 员工初步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适合“高工作、高关系”说服式领导模式。这个阶段员工虽然基本适应了企业的工作环境, 对工作目标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有一些执行基本工作任务的意愿, 但仍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工作技能、工作能力, 不能独立承担全部工作职责, 所以, 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及责任感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企业领导者, 有必要对员工实施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领导可以采用双向沟通的方式, 一方面要对员工工作中的技能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提高其工作技能和经验, 使员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技能, 另一方面领导者对于员工在工作中偶尔出现的失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和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员工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 使其尽快成熟起来。
(三) 员工比较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适合“低工作、高关系”参与式领导模式。因为这个阶段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 工作技能丰富, 工作经验也有所积累, 能够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 工作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经常希望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工作, 不愿意领导下达更多的指令来约束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和定位, 但工作热情并不高涨。因此, 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需要对这一阶段的员工加强有针对性的管理, 比如, 领导在制定计划或做决策时可以适当让这些员工参与, 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工作中尊重他们的想法, 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如果员工感到能为组织的发展献计献策, 在组织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员工会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四) 员工高度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应采用“低工作、低关系”授权式领导模式。这个阶段的员工工作能力强, 自信心和责任感都较强, 愿意承担工作责任, 能够独立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企业文化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认同组织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也有了明确的路径和实现这一规划的动力, 并能将自己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成了企业里的骨干力量, 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绩效创造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员工的需求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 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 对于这个阶段的员工的管理要采用授权的领导模式, 支持他们独立思考、研究、决策, 为他们扫清工作中的障碍。比如, 为员工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 制定合理并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 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才能及主人翁的精神, 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和潜能,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贡献。
三、结束语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正随着管理者水平的提高不断深入企业, 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广泛认同。根据员工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管理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员工进行管理, 将管理理论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体现人力资源是企业中的第一资源, 也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模式, 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有效的领导, 那就是管理者能够根据各种特定环境进行正确的领导, 在任何环境中都有效的领导风格是不存在的。赫西和布兰查德的环境领导模式是动态的、灵活的, 而不是静止的, 它强调结合实际, 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相应的领导风格。这在方法论上是可行的, 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含有合理的科学成分, 故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是有可借鉴之处的。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管理者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领导理论, 分析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断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能,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苏东水.管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 2001.
[3]阮兢青, 丁雪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家的精神激励模型构建[J].经济师, 2009 (06) .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2
(一)生命周期概念
指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消费和储蓄行为,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生命周期理论是由意大利人莫迪利阿尼等人创建。莫迪利阿尼理 论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以区分为依赖、成熟和退休三个阶段。一个人一生的财富累积状况就像驼峰的形状,在年轻时很少,赚钱之 后开始成长累积,到退休之前(中年时期),其财富累积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降低。
基本思想:一个人将综合考虑其即期收入、未来收入,以及可预期的开支、工作时间、退休时间等诸因素来决定目前的消费和储蓄,以使其消费水平在一生内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而不至于出现消费水平的大幅波动。
(二)个人生命周期各阶段理财活动
个人理财规划就是根据在个人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针对学业、职业的选择到家庭、居住、退休所需要的财务状况,综合使用银行产品、证券、保险产品等金融工具,来进行理财活动和财务安排。
按年龄层个人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
(1)探索期:15-24岁,学生时代对理财活动的探索;
(2)建立期:25-34岁,单身创业时代个人财务的形成期;
(3)稳定期:35-44岁,成家立业时代的理财任务,三大准备;
(4)维持期:45-54岁,持续发展时代面临的三大考验;
(5)高原期:55-60岁,辉煌时代妥善管理好自己的财富;
(6)退休期:60岁以后,养老时代稳健投资保住自己的财产。
1、金融理财师可以帮助客户根据其个人生命周期计划选择适合客户的保险、信托、信贷理财套餐。
2、金融理财师可以帮助客户根据其个人生命周期的流动性、收益性和获利性需求给予资产配置建议。
3、个人生命周期各阶段理财策略分析
(三)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理财活动
按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1)家庭形成期(夫妻25—35岁):建立家庭生养子女;
(2)家庭成长期(夫妻30—55岁):子女长大就学;
(3)家庭成熟期(夫妻50—60岁):子女独立和事业巅峰;
(4)家庭衰老期(夫妻60岁以上):退休到家庭消失。
1、金融理财师可以帮助客户根据其家庭生命周期计划选择适合客户的保险、信托、信贷理财套餐。
2、金融理财师可以帮助客户根据其家庭生命周期的流动性、收益性和获利性需求给予资产配臵建议。
企业生命周期与独裁式领导 篇3
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答案可能完全不同。
“我了解的与管理有关的一切,都是从这两个人那里学到的:彼得•杜拉克和伊查克•爱迪思。”乔治•格恩德诺,《Inc.》(《公司》杂志)杂志的前任主编这样评价爱迪思的管理思想。
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生于南斯拉夫,长于以色列。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他倡导建立了美国第一个艺术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管理部门。美国主流媒体评价爱迪思是1990年代“惟一一名处于管理尖端领域的人”。
爱迪思对于管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在超越企业生命周期上所做的研究与实践的尝试,包括对于创业型企业、家族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研究与管理建议。
企业生命周期
和杜拉克相比,爱迪思对于企业的思考,更多是侧重在企业的微观层面,把企业当作直接研究和观测的对象。而杜拉克则是在很多时候,将企业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在很多人的眼里,爱迪思对于企业的观察视角,更像一个医生如何看待病人,采取的是一种近距离的诊断手法,也就是爱迪思方法。
爱迪思方法源于一个类比,将组织的成长比作有机体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均会经历正常的竞争和困难,在向下一阶段前进的过程中会面对可预测的难题,有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是,爱迪思同样也提到:组织不一定像生物那样必定经历老化和灭亡,组织有可能达到并永远保持巅峰状态。
爱迪思方法用有机生命的系统来比喻企业发展的过程,描述了一种支持它们达到这一点的方法论。即,任何一个系统——无论是呼吸的还是不呼吸的——都有生命周期。所有生命的有机体——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会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组织也一样,当它们沿着其生命周期的轨迹发生变化时,遵从的是一种可预知的行为模式。
基于这样的方法论,爱迪思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十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如图表所示)。为此,爱迪思开发出一套企业诊断的方法,这套方法的作用在于根据组织所处的特定阶段,进行组织治疗,从企业自身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
为独裁正名
独裁式管理正在各种MBA的案例教学中作为反面教材不断得到鞭挞,矛头直指家族企业中的家长制管理模式。参与式管理正在成为潮流,团队建设也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程。而部分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腐败案的曝光,也成为独裁式管理弊端的最佳佐证。
然而,在爱迪思看来,参与式管理并不适合婴儿期和贵族期的企业。独裁式管理并不一定意味着令人憎恶和无礼,它也可能意味着有力、果断和公正。授权、团队决策和群策群力,最好还是留待公司到达企业生命周期的更高阶段时采用。
授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充分的经验去预测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对婴儿期企业的创始人来说,达到这样的预测水平为时过早,他们正在从经验中学习。婴儿期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这也是创业者关注的焦点所在。企业没有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内部管理建设或者是聘请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这时候的管理是一种危机管理,需要快速决策来保持经营的灵活性,许多决策都是在创造先例。“先开枪,有了问题再说”,根本没有时间制订计划或进行思考。
爱迪思提到:婴儿期的企业缺乏明确的方针制度,也没有什么程序或预算。有关管理流程的文稿很可能写在一页旧信封的背面,并很随意地塞在创业者的马甲口袋里。这样的企业基本上不召开什么员工会议。企业是高度集权的,可以说上演的是一场独角戏。当下属提出质疑的时候,他们会很烦躁地大声反驳:“就照我说的做。”
同样,爱迪思也注意到,那些出身名校的MBA们在婴儿期的企业中很难有所作为。他们提出的那些有关职位说明、组织结构、战略、目标、薪筹、福利计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往往让创业者目瞪口呆:“怎么说呢,你的工作嘛,就是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至于职业发展呢,你现在就是元老。”在婴儿期企业,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只会限制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把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爱迪思认为:在婴儿期,企业承受不起过多的失误,创业者必须对一切都小心翼翼,不存在真正的授权,这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下属们只能是帮创业者跑跑腿,打打杂,这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授权,会因缺乏控制机制而失控。在《华尔街日报》曾有一幅漫画:两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边喝边聊,底下的文字是:“……我的顾问告诉我要授权”。
直到现金和经营活动达到稳定水平,公司有了回头客、产生现金盈余时,企业才结束了婴儿期开始进入学步期。现在他们才能清晰地表达并系统化公司的经验。“现在,他们应该授权了。”爱迪思说。
在贵族期的企业里,非常重视传统,对形式的关注胜过关注内容,管理人员穿得就像要去参加婚礼一样,一致的保守衣着反映的是他们一致的保守思维。办公室奢侈豪华,但非常正式的装饰风格会告诉每一个进来的人:别在这里兴风作浪。大家谈论着过去的成就而不是未来的梦想。他们有充足的现金,但回避风险,不愿去孵化新产品。管理人员私下里都很担心公司的未来,然而在正式的会议上却没有一个人胆敢说出来。爱迪思认为:这时的公司,就迫切需要那种敢于承担责任,能给予公司确定感和安全感,能唤醒公司,带领公司重返盛年的领导。
反思“管理神话”
组织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种新鲜的管理理论、概念、体系、方法充斥于管理论坛、媒体、MBA课堂以及每位管理者的书柜。其中一些渐渐以“管理神话”的面目成为了管理者信奉的金科玉律,似乎公司只要信奉流程再造,或是授权,或是团队建设,或是根据结果而不是过程进行管理,或是扁平化,或是谁知道的其他什么东西,公司就一定会繁荣。但果真是这样吗?
绝对的教条产生神话。这些神话都源于很多管理著作犯的一个基本错误。他们描述了企业应该怎么做,忽视了企业所处的各种具体的情境,就好像它已经处在盛年期。
而仅仅是模仿盛年期企业的行为并不能把一个企业带入盛年期。那种方法是没有用的,就好像要求一个小孩子按照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去做事一样。爱迪思认为,同样的事物,在生命周期的某个时期是正确的,但到了生命周期的另一个时期也许就是错误的了。“你不能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你的宝宝,也不能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你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要培养出情感健康的孩子,你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
在爱迪思看来,没有绝对正确的 解决方案,这都要视情况而定。
爱迪思方法建立在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原理之上,即:一个健康有力、普遍深入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文化,可以使企业长期强大稳固,有能力提高财务绩效、吸引和留住人才、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在这种文化氛围内,企业需要避免将精力放在政治和内部斗争之上,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市场竞争之中。管理
(本文作者系成都爱迪思•贝森咨询公司高级顾问)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4
1 对象与方法
急诊科工作的护士33名。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19名,护士8名。
学历:本科23名,大专10名(其中本科在读4名)。
进入急诊科时间:1年以内3名,2~5年16名,6~10年8名,10年以上6名。
2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模型见图1。模型上部分的曲线表示变动着的领导方式,下面部分表示下属的成熟度。右边代表不成熟,由右向左逐渐成熟,用M1、M2、 M3、M4表示不同的成熟度。领导方式分4种,用4个象限表示。M1对应第一象限,M2对应第二象限,M3对应第三象限,M4对应第四象限。
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决策,强调指挥和控制,不重视人际关系和激励。
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领导者决策,但重视人际关系,采用激励手段调动下属积极性。
参与型(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参与决策,同时采用激励手段,鼓励群体积极性。
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领导者授权给下属,由其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完成任务。
3 应用方法
3.1 分层方法
M1新入院护士,M2 2~5年临床护士,M3 6~10年临床护士,M4 10年以上临床护士。
3.2 培训时间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
3.3 按分层培养
3.3.1 M1新入院护士,采用高工作、低关系的工作方法。
这一时期的护士刚刚步出校门,对护理工作抱有满腔热情,但是实践能力比较差,工作成熟度比较低,她们渴望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得到高年资护士的帮助与指导。我们在新护士入职的时候,由医院护理部组织上岗前培训和14项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明确护士的职业发展路途和前景,使之产生动力并为之奋斗。进入科室后由5年以上且有带教经验的护师以上职称一对一带教,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从每个月的培训计划到一年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明确岗位职责,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每个阶段进行理论考核1次,1项急救技能和2项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对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帮助护士提高工作成熟度。
3.3.2 M2 2~5年临床护士,采用高工作、高关系的工作方法。
这一时期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独立负责部分护理工作并可以对相关事宜作出决定,她们开始考虑如何接受相关专业的培训,如何通过自己的工作业绩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此阶段的护士对护理工作有强烈的自尊感,对工作中的挑战抱有积极的态度。我们将此阶段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配对搭班,一方面业务上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高年制护士树立了榜样作用,使年轻护士有学习甚至超越的目标。科室还经常组织模拟演练,对工作中的技能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参加院内外举办的各种专题讲座,参加医学院校的继续教育,每月举行护理查房和小讲课的方法进行培养,增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3 M3 6~10年临床护士,采用低工作、高关系的工作方式。
这一时期的护士大多进入结婚生子的阶段,同时承担家庭负担,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但往往在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以牺牲职业的发展为代价。在护理工作中,随着新进护理人员的加人,她们只求在原有的岗位上保持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此批更要密切关注她们的角色转化,帮助她们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从思想、工作、生活上给予关怀,我们采用分批参加各种急救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或派至上级单位的专业科室进修,分批至心电图室系统学习四周,负责科室部分管理项目,轮流主持每月一次的科室护理查房,推选参加医院以及上级部门举行的知识和技能竞赛,对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奖励,关心和帮助解决职称晋升等实际问题,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
3.3.4 M4 10年以上临床护士,采用低工作、低关系的工作方式。
这一时期的护士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可以指导他人完成工作,成为一名良师益友。但她们也同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开始退出临床工作一线,更加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设立了急诊主管岗位,将教学带教、物品仪器管理、夜间及节假日的护理管理等部分工作委托给主管护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授权的过程中,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抢救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与患者、医生和各病区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使她们在现在的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4 效果评价
4.1 提高了各级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护理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的培养应结合岗位需求和岗位特点,建立以岗位培训为主、集中训练和课程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我们通过制定和实施循序渐进的护理人员培养计划,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促进个人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从考核成绩中可以看出,急诊科护士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名列前茅,2009年5月参加杭州市急救技能大比武荣获第一,接受卫生部、省级、市级检查数次均获得好评,其中得到卫生部专家组的很高评价。
4.2 帮助护士职业规划和发展
我们通过实施分层次培养,使各阶段护理人员都有明确的目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在科室担当的角色和职责,为她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实现自身价值。2年中将3名成熟度高的护士推荐到护士长岗位,将M3层次的护士担当急诊主管的岗位,将M2层次的护士,提升为护理组长,各层次护士在调整后的岗位上,都表现出色,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同时,对其他的护理人员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激励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培训到主动学习,从消极应对考核到积极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离职意愿。目前,在医院的各个病区,由急诊科输送出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占较高的比例,得到较高的评价。
4.3 提高了护士长管理的有效性
由于急诊科危重病人多,突发事件多,尤其是夜间和节假日。通过实施规范化分层次培养,发挥各自的角色功能,推动急救护理工作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由高年制护师和低年制护士(或护师)组成护理小组完成,高年制护师担任组长,负责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24小时保证有1名高年资的急诊主管护师在岗,负责协调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担当抢救工作中的指挥协调工作,保证抢救工作的快捷有序,医疗环节的畅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长的工作压力,提高了管理效率[2]。
5 小结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下属不同的成熟度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目标明确,易于操作,收效快,它不仅能用于对不同层次护士的培养,也能用于其他的管理,有着广泛的应用潜能。但应用模型中四个象限是相对而言,不能机械地加以套用,应适时加以调整。正确运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各级人员各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了护理管理的效率,最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不同层次护士特点的临床培养方法。方法: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将急诊科护士分为M 1、M 2、M 3、M 4共4个层次进行培养,根据不同的计划目标进行考核、评价、调整。结果:所有参加规范化培训的护士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带教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的培养方法。结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下属不同的成熟度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能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各级人员各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护理管理的效率,最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护士,培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9.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5
每一个物体都存在其生命周期,有形的,无形的,不仅工业产品存在,金融产品也不例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它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本文从金融产品的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论述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特点进行产品营销策略的分析。
一:导入期
我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人们在消费,投资等个人理财方面都普遍采取财富积累的做法。1952年全国人均存款仅1.6元,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亿元,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正变得越来越富有。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72534亿元。事实上,当第一位客人迈入银行大门、准备体验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业务时,银行柜员自己也不太清楚理财的意义,那个时代没有人懂理财。北京人刘彦斌在理财规划师行业圈子内颇有名气,但当他最早喊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口号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搞传销的“骗子”。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始于90年代中期, 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在国内最早挂出“私人理财中心”的牌子。而真正拉开内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序幕的,则是2002年10月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理财”业务。此阶段虽然居民手上掌握着大量的闲钱,但是对理财还是缺乏必要的认识,还不能一下子接受。处于导入期的理财产品,金融机构应该尽可能地采取有效的行动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降低进入的门槛,加大对理财产品的优化力度,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让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该领域。
二:成长期
2001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乃至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尤其以各商业银行创办各种类型的理财中心、工作室为代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理财热潮。中国理财市场以每年10%—20%速度在增长,2005年,中国理财市场规模达到了250亿美元。随着金融的发展,风险的提升,相当多的人重新配置自己的资金———买股票、买基金、买保险、买期货、买黄金、买房子、买车子等等,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在风险与收益中寻找平衡。
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正在悄悄的转变和形成。但是此阶段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银行对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把营销当推销,没有真正意识到客户需求的重要性;缺乏开拓新兴市场的意识,习惯于守株待兔式的坐等顾客上门的做法,忽视对潜在理财客户的研究和开发。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缺乏整体策划与创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品种趋同,各家商业银行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避免顾客流失的竞争工具,价格竞争激烈。许多银行只忙着抢占市场,产品营销的前期基础工作没做好,对营销市场细分不够,对产品定位研究不精细。对于理财产品的营销过分侧重对收益的宣传,不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
3.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单一,创新不够
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狭窄,商业银行开发和设计产品的能力较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只是对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重新包装和组合,或在服务上做一些提升,很少有实质性突破。产品的同质性很高。
4.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体系“残疾”,营销人员素质不过关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营销组织不健全,有的还没有内部营销职能部门,营销过程中往往是一个业务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营销整体。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大多是从原来银行储蓄网点的员工抽调出来临时培训的,他们对产品设计的背景、资金运用渠道知之甚少,素质无法满足营销的展开。
1.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意识
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应该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认真研究客户及其需求,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开发和设计产品,通过提供知识服务激发顾客对理财产品的兴趣,力求使个人理财产品与顾客之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长期、忠实消费者。
2.科学细分客户市场,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银行可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环境、自身资源及业务特点进行合理定位,选定目标客户,选择目标市场,针对不同客户对理财产品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层面的客户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制定相适应的营销方案,整合所有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
3.大力开发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加强品牌效应
银行应针对众多不同背景的个人客户及有关不同需求,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个人理财产品,充分满足优质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个人理财产品的金融含金量和科技含金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商誉,增强金融消费者的认同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4.完善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组织体系,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
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和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内部营销资源,重新组合各部门现有的业务分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专职营销机构。营销队伍的好坏是营销战略成败的关键。
理财市场走向成熟
外部干预与合法性生命周期理论 篇6
关键词:合法性;生命周期;外部干预;利比亚危机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15-02
在國际政治干预的现实活动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相互矛盾的现象。比如2011年的利比亚,法、美等国家以人道主义危机为理由干预利比亚危机,推翻了卡扎菲政权。但是当2014年利比亚由于地方武装冲突再次陷入政治混乱,海湾国家以人道主义危机为理由试图干预利比亚内部事务时,法、美等国家却反对干预,还撤出了在利比亚的使馆。后卡扎菲时期相比卡扎菲时期的人道主义危机并不逊色多少,那么法、美等西方国家为什么采取双重标准呢?有的观点认为西方国家对某个政权有偏好,也有的观点从民主的代价来解释。这些解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忽略了作为政权的合法性建构成本要远大于破坏性成本的事实。从政权合法性的生成到合法性的丧失、重建,合法性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合法性的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外部干预的选择性问题。
一、合法性生命周期理论的讨论前提
一种事物的生命周期是在自然界、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具有某种脱离主观意志的客观性。合法性作为一种秩序性的“文化”,也具有某种客观的属性。这种客观属性表现在:一是某政权的建立、成熟与衰败同合法性相比,具有一致性,但并不同步。政权建立通常表现为建立政府机构、专政机关,开展政府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但是开展这些事业并不意味着合法性已经建立,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些事业是合法性生成的手段。二是合法性一旦建立,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在这个层次上来说,合法性凝聚为文化,合法性持续的生命周期越长,其文化的特征也越明显。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治理超过几百年的朝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合法性文化。文化是物质与意识中间的中介物,它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形成某种“客观”的属性。三是合法性实现形式(即合法性资源)的构成也具有客观性。合法性的工具包含有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经济成就、民主程序等等,这些内容并不全属于上层建筑,但都具有客观性。一旦形成就会与人的主观意志形成独立运行的体系。
合法性的客观属性,是我们研究合法性生命周期的起点。客观性使得合法性能够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尤其是合法性工具的经济成就、意识形态、历史传统、民主秩序等内容,会使得合法性被锁定在历史的记忆中。中国古代的新朝代,对前朝的经济成就、政治清明时代会加以肯定,就是合法性残余在起作用的表现。每个朝代,都会留下怀念前朝的遗老,他们会在思想上进行追思,在组织上开展活动。
二、合法性生命周期的一般解释框架
合法性生命周期,是指“合法性”有生长、成熟、衰弱、再生和崩溃的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合法性生命周期与政权生命时期是两个概念。例如在西汉前期,合法性的资源主要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抗、暴力斗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与民休息。随着越来越多民众出生在西汉之后的年代,民众这个合法性的内容记忆越来越淡漠。合法性资源中“前朝暴政”的衰弱引发了对新的合法性资源的追求,“独尊儒术”和“驱逐鞑虏”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内容开始生成新的合法性资源,进入新的生命周期。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对某个朝代或政权而言,可以使用多个合法性资源,但是这些合法性资源都有其生命的周期。在某个主导的合法性资源处于衰弱的时候,政权如果能看到危机,纳入新的合法性资源,就可以开创政权新的稳定。而如果该政权固守某个传统的合法性资源,看不到该合法性资源是存在生命周期的,那么就合法性资源的流失就会不断侵蚀政权的存在,造成政权的颠覆或执政集团地位的丧失。
第一,合法性资源的效用遵循产生、形成到最后消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合法性资源效用的运动具有完整性、联系性。第二,合法性资源并不依赖于合法性本身而存在,尽管合法性资源对合法性效用走向衰亡,并不意味着合法性资源本身消亡,只有某种潜在的、可以被用于合法性的资源被当政者利用为合法性的资源,它才具有生命周期。因此,合法性资源是独立的,而合法性资源的效用则是有生命周期的。在政权产生之前,某种合法性资源可能一直在国内社会和国际关系中运行,但是只有被政权使用,才具有政治合法性意义,因而也才有合法性效能。一般而言,合法性的整体效能后发于政权建立,而即使政权消亡但合法性仍存在局部效能。也就是说,政权的普遍合法性一定产生于政权建立之后,而仍存在于政权消亡之后。第三,一个政权对国家的治理要借助于合法性资源,而且一般会借助于多个合法性资源,但是主体的合法性资源一般只有一种:传统型、魅力型或法理型。每个类型内部的核心资源也是不同的。例如即使是魅力型的合法性类型,也涉及领袖死亡之后新的领袖继承和再建构的过程。即使是法理型,也会涉及程序法理和正义法理为主体的转换问题。由于知识从论证合法性的效能最终会由于理性的沉淀、习惯于该合法性资源因而逐渐熟视无睹(另外一方面来看,可能与喜新厌旧的人性有关)、习惯于不满现实而忽视既有的利益,因而该资源的效能必然要经历从兴盛到衰落的必然过程。这一点已经被苏联最后的历史所证实。
三、外部干预对合法性生命周期的影响
之所以要外部干预对合法性生命周期的影响,是因为合法性资源的生长、衰亡是自然形成规律,它对政权兴衰的过程保持历史联系性。但是外部干预成为这个生命周期中最有力的杠杆,尤其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干预变量”的影响力日益显示出“尽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但内政却日益国际化”的现实。
外部干预对合法性的生命周期可以是整个过程的,可以作用于合法性生成初期,也可以作用于合法性生成的衰弱时期。外部干预既有强弱之分,也有正反之分。外部干预的两极性体现在:在同一个时间段,既存在着使合法性衰弱的外部干预力量,也存在着促使合法性维系的力量;在不同的时间段,一种外部干预力量可能是促进合法性生成的,也可能在另外一个时间段是导致合法性衰弱的。但是无论作为主体的干预者身份与角色是否会发生转变以及作为干预者数量、实力对比的差异有多大,但干预的方向总是有两种:促进合法性生成和维系的,促进合法性解体和衰弱的。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正向干预”和“反向干预”。
第一,在合法性相对巩固的条件下,如果强迫推翻合法性仍然存在的政权,尽管该政权的物质基础被推翻,但延续的合法性会寻找时机重新建立政权机关。例如委内瑞拉查韦斯时期发生的政变,结果没有持续几天就被平定。第二,在外部干预具有一定的强度,但还不足以完全推翻原有政权合法性条件下,外部干预的威胁会通过增强民族主义来强化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資源,巩固本政权的合法性。第三,外部干预的正向干预,通常会对政权的合法性起到巩固作用。外部国家与国际组织给予的经济援助、外部承认,使得该国政府能够利用国际公共资源实现国家利益,从而客观上有助于促进生产、改善民生,加强政权的合法性。第四,外部干预的反向干预,通常会消解政权的合法性,但是在合法性包含民族主义的时候,外部干预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限度内会造成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增强合法性。只有外部干预达到足以推翻政权时,合法性的削弱才呈现为一种趋势。在新的合法性与旧的合法性相互较量时,外部干预起到的作用也是两面的。
四、合法性生命周期的意义
合法性生命周期理论为解释某些国家的政府倒台后又奇迹般恢复治理权,而一些国家的政府主动实行某些改革,对外在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轮换提供了政治学视角。合法性生命周期的理论中,外部干预因素的引入使得国政政治经济学具有了较强的解释空间。
第一,在观察和研究合法性问题时要坚持过程原则,认识到合法性资源在一定时期内的有效性是呈现兴衰周期的。对于政府而言,要及时更换合法性的资源,进行合法性内部效能主体的转换,在每个合法性资源的使用上,都不宜超过三十年。现代信息化时代,这个兴衰的周期还会缩短。第二,合法性资源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先后表现出不同的效能和价值。因此某个合法性资源的整体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即合法性资源的运动具有阶段性。根据不同的运动阶段应采用相应的运用方式。第三,从政权的视角来看,其治理权威的长期保持,对合法性资源的运用必然是带有“连续体”的特征,即呈现“连环相扣”的形态,即不间断运用新的合法性资源——在一个合法性资源的效能衰弱后,采用新的合法性资源来补充,之后连环相继。如果以某一单个的合法性资源为视角审视,该合法性资源有着兴衰过程,但对于政权而言,可以在某个合法性资源衰亡的末期,即使用新的合法性资源补充、弥补。相互交叉的合法性资源越多,说明合法性危机越严重,而原有的合法性资源进入的“晚期”也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权作为裁判机构、合法性危机的预警机构和合法性资源使用的中间性过渡性机构,需要对合法性资源的周期以及多个合法性资源构成的“连续体”进行管理、预警、历史回顾和现实研判。第四,外部干预对合法性周期的作用是两面的,在适度层面可以正面促进合法性资源的成熟,但过度的外部影响,又会对合法性造成伤害,使合法性资源快速衰亡。因此,利用外部干预形成压力机制,促成民族主义成为合法性资源主体是双刃剑,是在悬崖边的舞蹈,需要政权慎重进行。
五、合法性生命周期理论对利比亚危机的解释
合法性资源具有生命周期,外部干预的作用是双面的。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解释利比亚合法性危机。
首先,由于从某项合法性资源具有生命周期,因此不及时调整就会危及政权的合法性。1969年9月,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在以威权方式实施国家治理过程中,卡扎菲运用“革命导师与领导弟兄”以及“九·一”革命领导人等魅力型合法性资源治理国家。尽管执政期间利比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魅力型的革命领袖资源已经在信息社会和民主化浪潮中逐步衰亡,而卡扎菲没能进行及时地调整,造成2011年利比亚内战并导致外国干预以及政权垮台。
其次,外部干预只能促成生长和消亡,但不能越俎代庖,自己变成合法性生成的主体。外部干预作为合法性中的国际政治变量只能作用于已有的、该国国内的合法性资源身上。当2014年利比亚地方武装的冲突再次陷入政治混乱时,西方国家无法以干预的形式生成合法性资源。原因就在于对政权来说,多个合法性资源没有及时形成“连环相扣”,结果使得合法性连续体断裂。
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篇7
关键词: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1 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全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材料采掘、原材料生产、设计、制造、包装、储运、使用与维修, 直至回收处理的全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从系统获得的原料产品, 展示设计、运输、制造以及储存、产品操作、恢复处理以及修复, 进行整个过程的总体规划和科学管理。采掘阶段考虑原材料和资源, 及原材料生产环境对其的影响;在设计阶段, 考虑到产品的使用性能、可维护行、可靠性、环境安全、再制造、回收成本、进度和其他方面, 科学决策;实施一个全面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使用阶段, 在正确使用产品的同时, 充分发挥修复系统中的作用, 掌握故障的特点, 不断改进和提高维修保障系统的性能, 保证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性能和寿命的产品;在恢复阶段, 当时, 退役报废产品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制造,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控制管理, 全系列产品, 对传统的“前伸”和“后延”管理的实现, 确保形成和发挥产品的使用性能, 满足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和环境友好性, 是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从系统获得的产品, 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是一个针对产品设计阶段的产品价值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方法。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5个阶段:原料清洗准备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阶段, 清洁产品清洁循环阶段, 使用阶段是干净的, 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的阶段。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 系统不断地吸收外界能量和资源及所有种类的废物排放。LCED是并行设计, 使用技术、环境与经济等影响因素,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考虑因素内, 使产品发挥出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对制造商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 汽车全生命周期工程
设计、销售、制造、使用贯穿维修汽车从“生”到“死”整个生命周期, 备件、废料回收、, 二手车交易、拆除旧材料的循环回路, 这些链接是一个“线性链”, 但复合材料由多个环的半开放体系。整个社会经济的汽车系统, 存在一个大循环和两个小循环。大循环是指循环回路的制造-销售-使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料-制造厂商。小循环是零配件供应、保养维护→汽车运行→旧车报废、拆解→零配件供应。
现阶段, 由于报废汽车的数量相对较少, 分散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 再加上系统分区, 现有企业缺乏活力, 该行业还不成熟。但随着未来汽车生产和库存的上升, 该行业将迅速发展。废旧汽车回收的项目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回收, 涉及整个汽车行业, 因此, 系统必须进行整个汽车行业及相关领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 汽车循环经济体系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子系统, 即, 汽车设计、子系统的制造和销售汽车、旧的系统维护和交易, 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子系统, 利用再生和梯级利用部分子系统, 车辆和物资回收利用处理系统。
2.1 新车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子系统
我们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为了有效地回收报废汽车, 根据处理要求, 在汽车设计之初, 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最高和最低成本的产品制造的社会功能的追求,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 早期的产品设计决定了生命周期成本的70%至80%的产品生命周期。因此, 在新车设计和制造时, 车用材料、结构和制造汽车的工艺, 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所谓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的概念, 这是对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2 旧车的维护与交易子系统
汽车的保养与维护的功能是确保道路车辆的性能可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系统关键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严格的车辆安全系统上, 确保维修备件的质量可靠。为了确保检测的公正、检测准确, 应该由中立的专业部门操作, 和适当的监督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手车交易子系统的功能是确保二手车交易秩序的顺利进行, 应首先确保汽车性能满足国家标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确保二手车来源的合法性。从目前的汽车市场情况的前提下, 为满足上述要求, 二手车的交易可以防止销赃, 且能方便快捷的进行交易, 汽车维修和二手车交易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二手车回收的重要途径。
2.3 报废车的回收和拆解子系统
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子系统的任务是方便快速, 成本低地报废, 回收拆解汽车。为了建立现代大型汽车生产的汽车回收拆解系统, 应该从易于管理和方便高效的加工角度, 以解决现有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问题, 汽车回收拆解行业问题。任务之一是建立可回收的零部件加工、市场营销体系, 扩大普通的汽车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此基础上, 适当提高报废汽车的购买价格, 让利于报废车主。当前的任务二是遏制违法拆的车辆。在把握行业的规范化操作的同时, 根据目前国内废旧汽车数量不大, 拆解、回收产业更具特色的手工操作, 初投资小, 税收政策和其他手段, 有计划地支持一批骨干企业, 建立汽车回收可持续发展协调处理系统。
2.4 回收配件的再生和梯级利用子系统
梯级利用再生部分是拆解业重要的利润来源。梯级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等级高的车辆向等级低的车辆流动;二是从高消费水平用户或低消费水平地区用户流动。负责保证再生利用件的质量, 确保零件回收, 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从零件性能和功能的角度出发, 建立相应的检验标准, 是建立基本成分的再生系统的有效性。这可以被认为是回收的部分, 按照下列条件分类:非可再生部分, 部分直接再生有条件的地方 (包括一些品种可以回收, 翻新的等级等) 。
如果上面的方法是可行的, 如何解决检测设备、技术等为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 成为实施的重点。
2.5 汽车材料回收系统
废旧汽车不能直接、方便利用的材料, 包括钢铁、轮胎、玻璃、有色金属及其他橡胶产品和塑料, 海绵和其他有机材料, 我们还必须考虑回收利用的特殊问题, 建立汽车材料回收系统。
参考文献
[1]马全丽, 尹术飞, 王俊华.我国汽车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污染物控制[J].汽车工业研究, 2002 (2) .
[2]李霞.生态设计: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 (6) .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8
一、两种理论起源之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定的理论产生并反作用于一定的实践。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作为社会科学性质的档案学理论,它们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档案实践的产物,其形成无不受到当时经济、科学、技术、文件等诸因素的影响, 直接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现实与发展对理论的要求。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之背景。
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 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 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 才不断完善起来。20世纪40年代以来(二战后),纸质文件大量增加,以纸质文件为主要对象的文件管理, 其管理重心是如何处置、精简文件,减少库房压力。实践上受到登记室的启发,理论上由于文件生命周期概念的提出,随着文件中心的建立发展以及对文件生命周期的论述,逐渐形成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不仅从理论上为建立文件中心找到了科学依据, 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件生命周期概念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从而升华为档案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2. 文件连续体理论起源之背景。
文件连续体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澳大利亚,首先创制文件连续体模型的是澳大利亚学者厄普沃德 (Upward) 。20世纪90年代,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直接导致大量的电子文件产生于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档案管理者开始面临电子文件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文件管理重点因电子文件自身属性的变化而相应发生了变化, 文件数量问题不再是文件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焦点转移到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地管理、控制电子文件, 以及电子文件的“档案化”问题上。随着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发展,传统的文件(档案)管理手段逐渐出现弊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受到质疑,文件连续体理论应运而生。因此,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践基础正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子文件管理。
二、两种理论之本源
从以上两种理论起源的背景可以看出,两种理论的起源都是由于实践的新变化,即文件管理的变化,而这两种理论的焦点都是为了抓住文件运动的规律,从而更加经济、有效地控制、管理文件。因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注的都是文件运动,都是关于文件运动规律的理论。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性、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文件 (档案)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 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 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而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运动的周期性, 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阶段性运动规律的体现。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到非现行(文件———档案),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 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 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的档案学家, 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的档案学者, 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
对于文件的活动状态而言, 文件运动依次经历了文件制作形成、现行、半现行和永久保存或销毁;而对于纸质文件运动依附的对象而言, 文件运动依次经历了制作形成单位、现行使用单位、文件中心(或档案室)和档案馆。作为对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
2. 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规律的体现。
前面已经提到,文件运动的螺旋式发展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从系统宏观的角度来看, 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 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 人为使文件划分出“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并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因此,虽然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现行—半现行—非现行”)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 但也要看到,在文件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利用者的需要以及文件本身的价值因素,也会出现档案又由“非现行”向“现行文件”跳转,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在文件运动出现跳转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文件运动周期,使文件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 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而今在电子环境下, 电子文件的产生、运动过程呈现出的非线性特点尤为明显。在网络环境下, 电子文件的特性使其可以在形成之时就同时存在于四维中, 或者说存在于文件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时空点上, 因此文件运动不只是线性发展的, 还表现出多维性的特点。
文件连续体理论正是强调文件运动是多维的, 由于文件连续体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当前数字和网络时代对激增的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因此它强调文件可以同时存在于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时空点上。也就是说,文件处于任何一种活动状态时或依附于任一对象时, 都可以同时增加其他活动状态和依附对象。
三、两种理论之关系———同源异流,互为补充
综上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反映的是文件运动的阶段性运动规律。就文件运动而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 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而文件连续体理论正是揭示了文件运动的另一部分规律———文件运动的螺旋式发展规律。可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在本质上是同源的,都是关于文件运动规律的理论,而其区别只是在于他们分别侧重、体现了文件运动规律的不同侧面。两者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因此这两种理论就不应该是互相对立的,也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电子文件这一新生事物不能作出完全合理的解释, 需要用文件连续体理论来补充说明电子文件不同于纸质文件的特点, 并以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立体思维方式来改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平面思维方式。相应地, 文件连续体理论也是在吸收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文件运动整体性、文件价值阶段性的基础上创立的。
因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作为理论它们本身具有灵活性、自我完善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电子文件时代, 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势整合起来, 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文件和档案管理目标的优化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电子文件时代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实践,是未来档案工作者要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达多, 金更达.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模式同一性探讨[J].档案学研究, 2005 (3) .
[2]邹吉辉, 杨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6 (1) .
[3]何嘉荪, 叶鹰.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之一[J].档案学通讯, 2003 (5) .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9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纲要指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当前,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已成为全球面对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资源的约束决定了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提出源自于美国设备维修费的调查。1950年,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五年间用于维修的维持费达到了设置费的10倍以上。1960年,美国国防部新闻部门指出,一个武器系统的运营和支持成本至少占了其寿命期限内全部成本的75%。之后,美国后勤管理研究所受国防部的委托研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美国费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后勤学会副会长B?S?布兰查德最早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定义为系统和产品在确定的生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如下费用:研究开发费,制造安装费,运行维修费,报废回收费。美国国防部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定义为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是政府为了设置和获得系统以及系统一生所消耗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开发、设置、使用、后勤支援和报废等费用。也即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者)直接经手的所有成本。1966年6月,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LCC在军工产品的成本核算方面的应用,并在1970年开始使用LCC评价法,使该方法在国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步向民用领域扩展。生命周期成本评价是为了选择使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案,和评价应采用各种方案的系统分析方法。
1969年,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制造业一年内浪费的使用维护费达到5.5亿英镑。1974年6月Gordon A在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出版的《建筑与工料测量》季刊上发表了“3L概念的经济学”一文,首次提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197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AIA)出版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建筑师指南》一书,给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初步的概念和思想,指出了开展研究的方向和分析方法。随着英美的一些工程造价界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将LCC作为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在工程造价领域加以应用,并在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的直接组织和大力推动下,LCC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的生命周期成本委员会、后勤学会日本支部的相继成立,日本防卫厅和建设省对生命周期成本评价法的重视,都极大地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日本的发展。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的生命周期成本委员会将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界定为是为了使用户使用的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经济,在系统的开发阶段把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设计参数,而在对系统进行彻底的分析比较时作出决策的方法。日本东京大学对全世界各种产业进行了关于全生命周期模式的测算,结果表明,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式管理下的产品总投入要大大低于传统模式。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在国家标准GB6992—86《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中,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概念与定义、设计与研制、制造与安装、使用与维护、处理等五个阶段。国家科技部在“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中,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列为“十五”期间的重点课题。1988年高克勒等翻译的日本学者日比宗平主编的《寿命周期评价法》较为系统的介绍了LCC费用评价法及其在日本的应用。1993年,廖祖仁等编著的《产品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当时实践研究分析了产品最佳经济效益在其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活动。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应用推广
1、起始于国防领域
1964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的《综合后勤保障》,首次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解决了轮胎补给问题。1970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了LCC一1《设备的生命周期成本》及LCC一2《设置设备时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案例书》,进一步推动了LCC在美国国防领域的应用。我国自引入LCC以来,逐渐开始研究武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解原理先后被应用于无人战斗机、舰船装备、鱼雷、火炮、导航装备、导弹设计等领域,在进行相应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分解结构,研究生命周期成本研究方法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效能。
2、逐步向民用领域扩展
(1)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在机械设备制造方面,为确保设备全过程中的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化,有学者指出,要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重视设备工作循环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之后LCC在我国被逐渐应用于数控设备、电力设备、冷水机组、节能空调器、内燃机车、压缩机、油压减振器等设备分析,为建立相关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推进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深入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还被应用于飞机制造、电子产品风电设施等方面。汽车领域的应用表现为建立面向生产者及用户的汽车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评估,为决策提供支持。Janz D等(2007)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产品价值生命周期的概念,对作为价值创造基础的整个制造系统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模型,提出了制造系统生命周期价值评价的新方法。
(2)LCC在建筑业的应用
随着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建筑业的应用由生命周期工程造价评价逐渐趋于节能、绿色建筑的研究。通过对节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构成及绿色建筑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展开研究,改变人们用传统的经济观和价值观对绿色建筑“高成本”的片面认识。
(3)LCC在轨道交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Kim GT等(2008)研究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轻轨系统开发建设项目,以提高轻轨系统开发效率。LCC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包括路面以及整个安全、环保、健康系统。当前,评价路面性能需要评估不同设计、养护、重建项目的价值,并把管理者和用户结合起来考虑,路面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已成为基于性能的全生命结构设计方法的关键组成部分,为路面设计提供参考。Anthony T.Veltri等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进一步推广应用到整个SH&E(安全、环保、健康)系统,以降低社会能耗。
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优化的技术研究
1、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计算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时,须列出生命周期成本的构成体系CBS(Cost Brakdown Structure)。明确各项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它们在成本的构成体系(CBS)中的相互关系,避免重复与遗漏。成本估算往往在开发阶段进行,常见的方法有参数法、工业管理法、类比法等方法。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在建立成本模型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对生命周期成本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利于建立模型时对参量的选择,并选择优化理论中的理想点法对具体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与效能作评估。(2)建立专家系统以利于早期设计阶段的成本评估。(3)用模糊理论介入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价,其中包括,评价属性模糊值的确定、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到模型求解和最优方案选择的模糊评价方法。(4)用神经网络理论介入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建立神经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成本评估。(5)提出集成产品结构树、成本结构及产品设计进程的产品成本模型的层次结构,给出嵌套成本结构的产品成本模型的组织形式,建立基于产品结构树的生命周期成本分解模型。(6)将神经网络引入到灰色Verhulst模型以提高研制成本的预测精度。(7)采用元模型技术对复杂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各种异构数据进行描述,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复杂产品数据模型。
2、产品设计阶段成本优化研究
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70%-80%,甚至更多。基于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Boo-Sik Kang等(1998)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成本模型与参数法结合应用于产品早期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辛明军(2001)在分析产品协同设计求解过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本最优的产品设计方案最短路径评价决策模型,并应用知识处理方法描述了方案成本评价最优决策算法的实现过程。姜少飞(2007)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思想研究了产品设计阶段降低成本求解的多智能体系统的关键技术,提出了4条多智能体系统的任务分解规则,详细分析了多个求解智能体的协同求解过程,并开发了产品设计过程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降低成本求解系统。目前,常见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系统有PRICE-H(2007),(ISPA 2007)、SEER-DFM(2007)和SEER-H(2007)。将历史成本数据引入这些系统可以进行相应的成本估算,为相类似的产品在设计阶段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缩短产品设计时间。Valerdi(2007)开发了参数系统工程成本模型COSYSMO,该模型基于层级树的形式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复杂问题变得可控,实现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目的。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Tamer E.El-Diraby(2006)开发了基于Web的语义系统以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通过该系统,决策者可以研究各种替代方案,并从中比较选优。该系统可以实时记录产品生产成本,为实现各阶段成本协同,优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提供依据。刘小龙等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环境下BOM形态和演进过程的研究,分析和定义了EBOM、PBOM和MBOM三种主要BOM及其关系,实现多系统间有效集成。武建伟等针对产品建模的集成性和动态性需求,建立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相结合的产品生命周期集成模型。静态模型从广度、深度、粒度三个维度全面描述产品生命周期信息,构成了集生命周期过程、信息表达和产品结构为一体的三维状态空间。基于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分析了版本的一般演化和特殊演化过程,研究了过程域、表达域和结构域三种映射方法,并对演化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李有堂等利用XML的技术实现系统信息之间的转换,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协同模型,建立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平台的企业信息化的协同运作框架。
4、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及机械工程领域,借助数据挖掘技术、Web Service等技术,将知识管理与产品设计过程相结合,涌现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可总结为:(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产品设计知识库的构建。Chin and Wong(1996),将基于知识的成本评估方法应用于飞机制造公司,结合决策表法降低模具设计阶段的成本。产品设计库的构建研究还包括OMT建模技术、三层组织结构的知识库、决策树模型的建立等。Curran R等(2007)基于KBE的方法,利用三维设计建模和仿真能力制造方法进行编码,实现制造业开发工具的成本整合,以产生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姜少飞(2007)提出集成成本知识元一规则一框架(CKE一F)的混合知识表示方法,用产生式规则作为知识表示主体,内嵌框架定义和成本知识元用以表达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降低成本知识库,实现知识的交互获取与知识库的维护功能,并将其应用于设计过程的降低成本求解过程中;(2)构建协同设计系统。刘晓冰等把协同设计系统框架分为应用层、协同设计平台、数据层、操作系统层、硬件层,并将OLAP技术运用到知识仓库的设计和构建中;刘英等则研究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机床产品协同设计过程;钱建东等则将系统设计和知识管理系统综合考虑,建立了一个相互支撑的集成平台;(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知识管理技术。韩庆兰(2008)根据知识来源和所影响的成本因子对成本知识进行归纳,分析了成本知识类之间的关联控制关系,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将知识类之间的关系映射到知识库中,使各类成本知识成为一个逻辑整体,为协同产品设计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支撑。江伟光等针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知识表达和集成的需求,采用本体技术,提出一种基于中间层的产品知识集成框架。丛凯等分析了面向服务架构(SOA)应用到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对复杂产品设计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知识和服务进行高效地组织和管理,进而提出了基于知识库的SOA。
五、多视角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拓展研究
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拓展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也得到了相应拓展,具体表现为:(1)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间的碰撞,在促使企业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效能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2)通过对LCC在应用中的局限性研究,实现理论及技术的拓展。(3)成本控制战略与LCC相结合的研究,实现了LCC运作原理的拓展。殷俊明等借助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成本控制战略的演进逻辑进行理论解读,着重从成本控制战略中涉及的关键特征变量,对各个阶段的变迁之诱因、特征变量间相互比较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4)将质量、价值驱动工具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相结合,以实现成本的持续优化、质量规划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的相关性。
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标准及成本数据获取技术研究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设立了机械和工厂生命周期成本预测模型VDMA—规范34160,并将其演化为预测生命周期成本的一个标准化的计算工具。通过该规范模型可以系统地预测售后费用,确定节省资源并提高生产力。刘刚等(2010)基于当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大部分数据无法获得问题,归纳主动提交、被动提交和自动获取三种数据获取方式,提出了产由数据层、数据模型层、数据传输层和数据获取层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数据获取框架。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披露及生产者法律责任界定的研究
Matthias Deutsch(2010)就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披露对企业及消费者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在线洗衣机销售实地试验,结果发现,LCC信息披露降低消费者具体能耗选择均值,但对产品零售量没有影响。生产者责任法律界定方面,胡苑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生产者延伸责任,指出进一步的立法需要注意根据不同产品类型设定生产者延伸责任实现的不同模式,以及生产者在联合履行延伸责任的情况下其个体责任的实现机制。
5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应用研究现阶段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可以看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在成本估算模型、生命周期成本评价、产品设计、整合系统开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知识库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应用领域愈发广泛,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但是,对综合控制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的研究还显薄弱。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计阶段,缺乏一个能够把产品各阶段成本知识、产品知识、管理知识与企业的CAD、PDM及会计信息等系统资源相整合的全局知识库,以在降低产品社会总能耗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优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有限的领域,且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搭建沟通学科之间知识的桥梁。通过搭建沟通学科之间知识的桥梁,可以实现对已有知识的管理和再利用的深入研究。例如,从事机械工程设计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紧紧围绕具体产品设计,在该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如数字化产品、产品设计知识。但这些知识较少得到管理学界的深入运用以发挥知识的增值效应。而基于LCC的成本管理桥梁的研究可以促使不同学科间的成本知识融合,推动产品LCC规范的制定,降低产品LCC成本。
(2)填补LCC局部阶段的研究缺失。目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具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制造阶段,而销售、使用维护、处置等阶段的研究还显薄弱。另外,生产者、使用者、社会角度三种视角对应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往往陷入某一主体下的局部LCC研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权责的不明确导致基于LCC的数据收集与整理难度较大,对成本控制的作用发挥有限。
(3)构建面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知识服务平台。要实现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必须要对伴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实现从设计到处置的一体化管理与控制,将工程设计人员以LCC最低为目标的设计方案,通过平台传递给后续阶段的执行者,借助平台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学科的知识融合,打破社会分工造就的职能部门分而治之的局面,实现整合基于生产者、使用者与社会视角三者一体的LCC管理,推进产品LCC管理在我国的应用进程。
六、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管理应用领域的扩大使得实现综合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的目标成为可能。环境因素、资源约束因素、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与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学科融合是推进知识应用领域拓展的关键,知识规范表示及数据化是知识应用的基础。机械工程设计及机械工程方面的专家和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已规范化的数字化产品知识、产品设计知识。这些知识成为机械制造业寻求成本降低新空间的宝贵资源,它是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理念探求新的成本降低与控制方法依赖的基础。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因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先进的制造哲理、及面向顾客的成本思想,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企业面对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强化、人力成本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的大背景,必须树立生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以降低总能耗为目标。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与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融合研究任重而道远。
摘要:首先论述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然后,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推广;归纳梳理了支持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得以实现的技术,总结了多视角理论拓展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最后提出了加速LCC推广应用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10
关键词:项目团队,项目经理,生命周期,领导行为
组建一支有效力的项目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项目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 因此, 项目经理是否具有较高的领导水平, 能否根据项目情境的需要灵活选用合适的领导风格管理好项目团队, 往往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作为项目经理必须对项目团队各发展阶段的成员活动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团队需要变换领导风格, 以完成对项目的领导任务。
一、项目团队的发展阶段
1、项目团队特征。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 团队是一个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当这一目标实现后, 此群体即会解体。项目团队是为了适应项目的有效实施而建立的团队, 不仅指被分配到某个项目中工作的一组人员, 更强调一组互相联系的人员同心协力地进行工作, 以实现项目目标。一个有效率的项目团队不一定能决定项目的成功, 但一个效率低下的团队, 则注定使项目失败。除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团队成员的相容性等特征, 项目团队还有以下特征。
(1) 临时性。完成项目是组建项目团队的唯一目标, 项目成功结束后, 项目团队也随之解散。
(2) 强调团队分工协作。不同背景和不同技术的成员分工协作, 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但成员分工不明确, 交叉程度高, 相互协作性强, 需要成员密切配合。
(3) 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项目团队成员和团队所有资源都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而集结和运转的。
(4) 团队成员目标各异, 忠诚度不够。参加项目团队的成员目标各异, 忠诚度不如其他固定的团队。
2、项目团队的生命周期阶段。
项目团队的生命周期有很多种分法。彼得·凯普泽奥以人作类比, 将项目团队分为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解散期等五个时期。吴其伦等人则将项目团队分为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体态期。B.W.塔克曼认为项目团队发展有形成、震荡、正规和表现阶段。本文将项目团队分为形成期、磨合期、规范期、成果期和解散期。
在项目团队刚刚组建的形成期, 成员对新环境、新同伴、新项目有很高的期望值, 团队士气非常高, 但成员对于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掌握得不多, 对项目目标及各自承担的责任也不甚明确, 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磨合期内问题逐渐暴露, 工作气氛趋于紧张, 团队士气相对于形成期已有明显下降, 一般会降到整个项目团队生命周期的最低点, 随着成员对其承担任务的了解及新技能的掌握, 团队士气逐渐回升, 工作效率也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团队成员相互熟悉和配合使项目团队在规范期的工作效率持续提高, 团队士气也到达谷底开始回升, 也有可能出现波动, 能否顺利上升要依赖团队技能能否胜任工作, 如果团队士气有所下降, 特征会滞后显现。团队工作效率和团队士气会在成果期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即双高阶段, 团队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成员配合默契, 大量的工作成果产生, 团队士气高涨, 但无法超过形成期。团队士气在解散期主要取决于团队成员的情绪, 成员悲观, 团队士气会下降, 反之, 则不会。
二、项目团队成员的行为特点
1、项目团队形成期。
团队形成期成员的行为特征为:兴奋紧张, 期望值高。团队成员从原来不同的组织调集在一起, 既兴奋, 又焦虑, 有许多纷乱的困惑和不安全感, 大家开始互相认识、相互了解, 同时还有一种主人翁感, 通常对项目团队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2、项目团队磨合期。
团队成员的主要行为特征为:问题暴露, 冲突增多。团队成员从彬彬有礼、互相尊重, 到逐渐发现成员的缺点, 再加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现实与期望发生较大偏离, 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 团队成员有挫折和焦虑感, 内部冲突增多, 成员之间相互猜疑、对峙和不满。由于不知道能否完成项目, 可能会消极对待项目, 有的成员开始将问题归结于领导, 从而对领导权产生怀疑。
3、项目团队规范期。
团队成员的主要行为特征为:技能提升, 团队形成特色。随着工作技能慢慢提升, 新技术逐渐掌握, 工作规范和流程正式建立, 人们发展出融洽的关系, 团队特色逐渐形成, 群体开始表现出凝聚力, 成员归属感越来越强, 团队成员建立了忠诚和友谊, 有可能会建立超出工作范围的友谊。
4、项目团队成果期。
团队成员的主要行为特征为:沟通流程化, 分享领导权。团队成员分享领导权, 能感觉到高度授权, 如果出现问题, 就由临时小组解决问题, 决定具体实施方案。随着工作的进展并受到肯定, 项目团队成员们逐渐获得满足感, 每个成员都拥有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意识到项目工作的结果是他们获得职业发展的需要。
5、项目团队解散期。
团队成员的主要行为特征为:两极分化, 重心转移。对于完成某项任务、实现了项目目标的团队而言, 项目团队已经准备解散了。项目团队成员的高水平表现不再是关注的最优先点, 注意力反而放在如何结束项目上。项目团队成员开始骚动不安, 情绪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有人很悲观, 他们协作完成任务, 分享成功, 分担失败, 却不得不面临解散;也有人很乐观, 他们认为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还有新的目标去实现。
三、各种领导风格的特点及作用
海-麦克伯咨询公司从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0多个经理中随机抽查了3871个, 并从中整理出了成功经理的一些特点。调查显示大约有六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这六种领导风格分别是强制型、权威型、合作型、民主型、方向制定型和教练型。
1、强制型领导风格。
多数情况下, 强制型领导风格是所有风格中最无效的一种。这种风格会削弱组织的目的性和项目成员对组织的承诺, 最终使员工或项目成员偏离他们所从事的工作, 并认为这是无关大局的。
虽然说这种风格有很多缺点, 但这并不是说它一无是处。当企业处于转型期、面临敌意收购或在经历了象地震、火灾等灾难的危急关头, 这种风格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能够改变企业的一些不良习惯, 并使人们意识到应该采用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 但使用时一定要加倍小心。如果领导只依靠这一种风格, 或在危机过去后仍然继续使用这种风格, 而不关心其他员工的士气和感觉, 它的长期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2、权威型领导风格。
权威型领导风格也许是最有效率的, 它能提升企业工作氛围的各个方面。由于它对企业工作氛围有积极的影响, 这种风格在大多数企业状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当企业处于不确定状态下时, 这种风格尤其有效。一个权威型的领导会设计一个新的方案, 从而将他的员工或项目成员带入一个新的长远规划中去。但这种风格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 当领导与一个专家或比他更有经验的同龄人工作时, 这些人也许会认为领导的架子太大或不可靠近, 这种风格就会失败。同时, 如果一个管理者过于想成为权威, 他必然会削弱一个高绩效团队所需要的人人平等精神。
3、合作型领导风格。
合作型领导提倡“员工或项目成员先行”。这种领导风格关注的是周围的员工或项目成员, 它更重视个人及其情感, 而不是任务和目标。合作型领导努力使员工或项目成员心情舒畅, 并在员工或项目成员之间创造和协的气氛。同时合作型领导不会对员工或项目成员的工作方式进行不必要的责难, 能给予员工或项目成员以最合适的方式和工作的自由, 这都有助于灵活组织风格的形成。虽然合作型领导风格非常有用, 但它不应该单独使用。因为它比较强调表扬, 有可能使不好的业绩没有被及时改正, 员工或项目成员也可能认为做一个平庸的人在组织中是被允许的。
4、民主型领导风格。
民主型风格的领导通过花费时间听取员工或项目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获得员工的信任、尊敬和忠诚;通过让员工或项目成员在影响自己的个人目标及工作方式的决策中发表意见, 从而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和责任感。这种风格在领导自己无主张并且有能力突出的员工或项目成员给出指导和建议时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即使领导有很强的预见能力, 民主型领导风格对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新的意见和建议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作用。这种风格的缺点是它对工作氛围的影响没有其它风格大, 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无休止的会议。
5、方向制定型领导风格。
与强制型领导风格相似, 方向制定型领导风格也经常被采用, 但对它的使用应该有节制。在此种风格下, 领导制定相当高的绩效标准, 并以身作则, 他希望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对周围的其他人的要求也一样。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他会用其他人代替他们, 因此这种风格常常会破坏工作氛围。但这种方法在员工或项目成员自我激励、高度竞争及需要较少指导或协助的团队 (如研发小组或法律小组) 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方向制定型领导风格也不能单独使用。
6、教练型领导风格。
这种风格在改善工作氛围及企业绩效方面有显著的正面作用。教练型风格的领导能帮助雇员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弱点, 并能将它们与员工或项目成员个人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风格的缺点是如果员工或项目成员不愿意学习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则这种风格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领导缺少帮助员工或项目成员的经验, 这种方法也会失败。
四、项目经理在不同阶段的领导风格选择
1、项目团队形成期。
这一阶段项目成员的主要行为目标是发展关系, 交流合作。经过了磨合期的种种磨合, 人际关系开始解冻, 成员由敌对情绪转向相互信任、相互合作, 成员大量交流信息、观点和感情, 自由地、建设性地交换看法。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合作方式, 注意力也转向任务和目标。
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则是努力建立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他的领导行为以指点为主, 尽量发挥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因此, 项目经理宜于采用教练型领导风格领导项目团队, 他们在团队成员中应扮演的角色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项目成员达成一致, 并给予大量的指导和反馈。当一个项目成员知道他的经理在关注并一直关心他的所作所为时, 他就会放心大胆地工作, 因为他知道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2、项目团队成果期。
项目团队成果期项目成员的行为目标可总结为分享信息, 协力合作。团队成员相互依赖度高, 他们经常合作, 并在自己的工作任务之外相互帮助, 协力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标准流程和方式进行沟通、化解冲突和分配资源。
这一时期项目发展顺利, 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是授予团队成员充分的权力, 鼓励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领导行为以委托为主, 通过充分的授权让团队成员自主完成项目任务。此时项目经理多采用民主参型领导方式, 由项目成员根据制定的准则和纲要来决定怎样完成任务。这种领导方式要求项目经理向下充分放权, 赋予每一位项目成员参与权及相对称的职责。从而充分发挥项目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保持高昂的士气。
3、项目团队解散期
这一阶段项目成员的主要行为目标是任务完成, 寻求发展。成员们开始考虑自身今后的发展, 思考“我以后可怎么办”, 并为项目团队解散和各自离开做最后的准备。
往往进入到项目收尾阶段, 团队需要梳理所有松散的结果。有许多核查表要去完成, 许多工作要去收尾, 许多审查和测试要去做。项目经理必须确保所有工作都核对无误, 并遵循程序来保证事情按照规则来进行。但是此时项目队伍开始有些不稳定, 面对这些问题, 项目经理需要一定的强制型领导作风来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 同时还要稳定队伍, 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收拢人心, 调动团队的凝聚力, 做好团队成员的安置和项目结束工作。
五、结语
成功的经理通常并不仅依赖于一种领导风格, 而是根据项目的发展状况和项目团队的不同发展阶段, 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一个项目领导越能灵活运用多种风格将会越成功, 如果一个项目经理能掌握四种以上的风格, 尤其是其中的权威型、民主型、合作型和教练型风格, 那么将会得到最好的工作氛围和绩效。
参考文献
[1]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戴良铁、白利刚:管理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
[2]赖一飞、夏滨、张清吴:工程项目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5]毕莹:影响IT项目成功的“人”的因素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 2006 (3) .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11
关键词:员工培训;生命周期理论;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06-02
一、企业员工培训与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概述
企业员工培训是指企业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以利于提高员工的绩效以及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贡献,企业所做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各种努力。员工培训是企业组织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同人一样,企业是个有生命的机体,基本上都要经历酝酿、筹建、运营、发展,到最后直至消亡的过程。企业生命周期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Larry E. Greiner)1972 年发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1]。其后,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从企业文化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研究[2]。国内许多研究者,如陈佳贵等也进行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陈佳贵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根据对企业成长的考察,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阶段。”[3]孕育期,指企业处于创建阶段,即各项工作的准备阶段,该阶段企业的选择余地非常大,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企业依法成立并开始营运时,企业也就进入求生存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特点主要有:实力较弱,产品方向和发展速度不稳定,破产率高,创新精神强等。企业发展期是指企业已经形成相对有效的管理模式,各项管理职能逐渐完善,产品生产能力大幅上升,利润逐渐增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进入成熟期,该阶段企业的发展趋势逐步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属于自己的产品特色,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如果企业出现了“迟钝症”、 “肥胖症”等企业病时,则意味着衰退与蜕变期的来临。该阶段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经济形体、实物形体和产品劳务要发生革命性的、脱胎换骨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而获得新生。
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都有其经营、管理、发展的不同特点,这就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侧重点不同,员工培训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孕育期与求生存期合并为一个阶段,将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
二、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1.成长期
我们将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称为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企业是新生儿,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实力很弱;企业内部的各种正式组织、规章制度和经营方针尚未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因此在培训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此阶段培训对象的重要性依次为普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企业领导者。此时,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个人作用突出,各项业务的开展以企业领导者为核心,能够独当一面。基层管理人员在此时发挥空间相对较小,现有的能力可以胜任工作。因此这个阶段的培训对象应该向普通员工倾斜。对于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开阔视野,使他们在日后工作中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改善,考虑问题的角度能够更加全面和透彻。
同时要注意到,一个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核心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对核心人才的培养不能马上转化为企业利益,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核心人才的初期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企业创立初期,就要注意争夺人才,培养核心人才,为以后企业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最后,处于开创期的想要生存就要有销售额,此阶段提高销售额是最重要的。优秀的营销人员不仅能成功的推销出产品,还能帮助企业在短期内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占领市场。因此,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培训是最重要的。
2.发展期
发展期是企业发展壮大,开始占领市场的时期。当然,在这一阶段,企业也存在大量的问题,结构脆弱、人才短缺。新进人员熟悉企业环境慢、不能迅速认可企业文化,原来的老员工要晋升到合适职位上去,工作职责与岗位变动较大,不一定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在这一阶段,企业培训中需要注意:一是技术和产品是企业发展和延续生命周期的重要保证,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持续培养是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的保证。企业在发展期面临着强大的外部压力,不断创新的产品是立足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保障。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可以采取外派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向外聘请技术顾问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5]。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可以采取外派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向外聘请技术顾问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二是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对于从业人员所具备的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更新。随企业的扩张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员工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会落后于企业扩张发展的要求。因此该阶段培训需求分析的重点是不断发现员工新增的培训需求。例如,一部分老员工晋升至新的岗位,培训部门需要针对其新的岗位职责对其进行培训,帮助其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
3.成熟期
成熟期是一个企业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6]。同时,企业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已经趋于完善并能充分发挥作用。此时,如何使繁荣期延长并力争使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成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
从组织层面而言,到了这个时期,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规范化的机制,高层领导更多的思考战略性与全局性的问题,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开始下降。因此,培训开发的重点在对中基层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培养与管理技能的提高。另外,成熟期的企业还面临着权力的更迭,要招聘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的年轻管理者进入管理层[7]。对于这些新的管理者进行必要的企业管理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将有助于其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发挥优势。
从人员角度来看,普通员工此时已经熟悉了工作环境和程序,操作技能熟练,工作中开始出现枯燥感,积极性大幅度降低。此时,可对普通员工进行轮岗培训,通过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和丰富等措施增加员工工作内容、自由度和独立性。
最后要注意到,这一阶段企业发展平稳,企业内部的创新意识可能开始下降。只有激发创新意识,推动组织变革,才能保持企业活力。培训部门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训与开发,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只有不断从技术、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延长企业寿命,延缓衰老。
4.衰退期
随着企业继续发展,企业的市场萎缩,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会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期。此时企业内部缺乏创新精神,整体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全面下降。企业内部官僚作风严重;员工自保意识增强,做事越来越拘泥于传统、缺乏创新精神。此阶段,企业应该着重强调最高管理阶层的技能培训。企业高层沉醉于昔日的辉煌, 对构筑发展远景失去兴趣, 对变革产生了疑虑, 内部缺乏创新。为了企业能够进入下一个繁荣期,就必须帮助高层管理人员建立正确的心态, 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能,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恢复企业在盛年期的灵活性和自控力。摩托罗拉、IBM 等跨国大公司都很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专门有针对公司高层经理的培训项目。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培养高层的管理技能,例如转变管理体制和制定战略决策的方法等[8]。衰退期企业的员工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此时,企业如果选择收缩规模准备退出,就会降低一切成本,通常只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培训或者不开展培训项目。如果企业选择新的领域发展,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为进行战略转移做准备。此时企业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学习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以便于适应新兴产业,降低转换成本,使企业进入下一轮的新生命周期中。同时,要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使员工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学习新技术的紧迫性。
三、结语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限制因子。在众多的限制因子中,大的经济环境、市场、原材料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内因正是 “人”的因素。企业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中,在最恰当的时间、在最需要的方面对不同层次员工进行培训,使其不进入维持和僵化阶段,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只有每个员工都处在上升阶段,对企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整个企业才能处于不断的上升状态中。
参考文献:
[1]Clara Crocett.Corporate learning: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vol.4,2001:271.
[2]Anand, Rhine, winters,Mary-Frances.A Retrospective View of Corporate Diversity Training from 1964 to the Pres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Sep2008,vol.7.
[3]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
[4]夏晓林,张隽,陈敏.浅谈企业员工培训[J].人力资源管理,2011,(11).
[5]吴亦婷.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成本综述[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1).
[6]冯晶.企业员工培训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7]颜克权.基于雇佣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成本分析数据来源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
[8]Meyer,Susan R,;Marwick,Victoria J.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rporate Training[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 Continuing Education,2003,Issue 98:75.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篇12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民生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富贵今生险
一、引言
当今, 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 保险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一方面, 人们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 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大, 急于寻找能使资产保值增值的渠道;另一方面, 老龄化和各种重大疾病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带来了养老担忧和生活负担, 要求人们提前寻求一种能保障未来的投资方式。因此, 各大保险公司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推出了各种保险产品,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共同创立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 该理论主要是引用跨时期消费的概念来阐释个人的储蓄与消费行为。其核心是以个人 (或家庭) 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为基础, 通过边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理性人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 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由此, 保险公司为了方便人们的投资储蓄活动,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来设计各种保险产品来代替人们的储蓄行为, 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险种的需求, 并通过既保障又分红的双重保险作用来吸引广大的消费群众者。
三、生命周期理论在保险产品的应用
1. 个人生命周期的划分
个人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是制定保险产品的基础。保险产品的核心是根据客户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和所处的年龄来实现客户的需求与目标, 既实现投资获利又减少人们对未来财务状况及养老的担忧。
(1) 个人财务生命周期
一个人不同阶段的财务收支构成了个人的财务生命周期, 大致可划分为积累阶段、巩固阶段和消耗阶段。在积累阶段, 个人刚升职, 收入较低, 投资仅是为了能够获得孩子的教育金;在巩固阶段, 个人已经达到晋升时期, 工作稳定, 收入较高, 投资目标除了可以获得健康的保障, 还可以分红;在消耗阶段, 个人工作已到了退休年龄, 收入水平降低, 投资仅仅是为获得养老金。
(2) 家庭生命周期
在确定和分析客户保险需求时, 家庭生命周期 (包括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 的分析更为重要, 保险产品的选择往往根据整个家庭的情况做出。
在形成阶段:刚刚组成家庭到子女出生阶段, 收入一般但负担较重, 家庭投资目标为了获得子女教育金及监看保障;在成长阶段:子女上小学, 家庭收入稳定, 支出去收入同比上升, 投资是为了获得教育金, 婚嫁金及健康保障;成熟阶段:子女上中大学, 收入达巅峰远远大于支出, 投资为了获健康保障及分红;衰老阶段:子女成家立于, 收入大幅度下降, 投资主要为了获得养老金及健康保障。
2. 生命周期理论运用的实例
民生人寿保险公司以生命周期为主线, 兼顾客户的实际状况, 将保险产品细分为“民生金榜题名少儿教育金两全保险”、“民生幸福360少儿两全险”、“民生如意相伴两全保险”、“富贵今生”和“富贵齐添”五类, 在全国较早的推出了和个人生命周期相关联的保险产品。具体来说, 这些产品是民生人寿保险公司根据客户在其所属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财务收支情况和投资目标, 结合已有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实施包括教育, 医疗健康, 养老及投资分红等计划在内的一揽子保险服务。对不同保险产品的具体分析见下表:
四、解以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我国保险产品业务的建议
第一、对生命周期理论要从具体事实出发。在设计产品时, 为一些特殊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在推荐产品时, 要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 推荐个性化的险种以适应其特殊需要。
第二、坚持以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保险产品业务。在推荐产品时, 首先要了解客户的年龄段和家庭组成情况, 以推断其所处的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 从而对客户的保险需求和保险产品的选择进行大致定位。
第三、加大保险产品的宣传以及普及保险意识。保险公司应从不同层次来接近不同的群众, 多次进行关于保险产品、保险知识、保险功能等方面的演讲, 让群众从基本上了解保险产品, 提高保险意识, 从而让保险产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美) 侯百纳著, 孟朝霞译.人寿保险经济学[M].国际金融出版社, 1997.[1] (美) 侯百纳著, 孟朝霞译.人寿保险经济学[M].国际金融出版社, 1997.
[2]徐婷.关于西方生命周期的理财理论的文献综述[J].商业文化, 2008 (2) :258[2]徐婷.关于西方生命周期的理财理论的文献综述[J].商业文化, 2008 (2) :258
[3]张杰, 殷玉平编著.《大师经典: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才学术评述》,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3]张杰, 殷玉平编著.《大师经典: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才学术评述》,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4]姚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 经营管理, 2011年5月下, 总第241期[4]姚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 经营管理, 2011年5月下, 总第241期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推荐阅读: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06-01
全生命周期理论11-0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08-26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09-10
生命周期理论下住宅建筑节能策略研究09-05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税务危机管理10-02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09-10
房地产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对策研究_基于顾客生命周期理论08-21
产业生命周期05-09
项目生命周期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