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精选11篇)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1
一、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
1. 环境成本的范畴。
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复杂关系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带来了为了消除环境影响而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复杂, 使得环境成本成为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延伸的概念, 进而使环境成本成为一个同时兼顾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研究范畴, 因此产生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的概念。
日本学者国部克彦划分环境成本界线的主要原则如下:
(1) 划分基准应按成本负担主体区分。企业负担的环境成本是内部环境成本, 而企业不负担的, 包括因企业原因造成的外部不经济而由社会负担的环境成本称为外部环境成本。
(2) 外部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边界的划分取决于外部成本的内在化的程度。国家环境法规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强制执行, 从而使外部成本予以内部化, 以及企业环境意识提高而自主进行社会成本内部化都将扩大企业环境成本的范围。
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程度不但取决于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和企业自主开支大小, 还取决于计量技术的发展。
由于环境成本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并不统一的概念, 我们在研究环境成本时, 就需要界定所要研究的环境成本内涵外延。
2. 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
根据环境成本范畴的研究, 本文定义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是指火电企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发生的成本, 以及火电企业为了管理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成本。一般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
(1) 内部环境成本Cn, 是指火电企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及火电企业为了管理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并且在火电企业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一般包括环境对策成本 (Cv) 和内部环境损失成本 (CL) 。环境对策成本如火电企业为控制污染安装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排污设备及这些设备日常运营成本;为降低和消除污染而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或设计流程成本;开展环境管理成本;对员工进行相关环境培训成本等。内部环境损失成本如清理已产生污染发生的成本、对从事污染严重工作的职工进行补偿成本、每年支付的巨额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
(2) 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Cw, 是指火电企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 但却未在火电企业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例如, 生活在电厂周围的居民由于空气污染而接受医疗护理的费用、火电厂排放的气体、液体、固体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等。
二、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的比较
本文研究了我国六位学者构建的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通过分析认为, 他们构建的估算模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1. 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概念范畴的界定不同。
由于外部环境成本计量的困难, 许多学者在构建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时仅仅考虑内部环境成本, 如方韬等 (2005) 、张帆等 (2008) 和李宁等 (2008) , 而有的学者则是在社会成本的范畴内建立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如魏学好等 (2003) 、陆华等 (2004) 和丁淑英等 (2007) 。由于对环境成本范畴的界定和估算环境成本的基础不同, 出现了两类结果。当然, 不管计算的结果是社会环境成本还是内部环境成本, 都可以根据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有意义的分析结论。
2. 火电企业主要污染物的认定存在偏差。
魏学好和陆华在计算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时主要考虑了SO2、NOx、CO、CO2、TSP、粉煤灰、炉渣和废水等八项污染物;而丁淑英则仅仅考虑了SO2、NOx、烟尘和温室气体CO2等四项污染物。方韬、张帆和李宁因为仅仅计算火电企业内部环境成本, 所以主要按照我国国家排污收费项目考虑污染物, 仅考虑SO2、NOx、TSP等污染物。由于考虑污染物种类不同, 也造成环境成本估算结果的不同。
3. 环境负荷 (ELi) 确定方法不同。
污染物排放量 (ELi) 主要根据火电企业耗煤量和吨煤污染物排放率计算。陆华 (2004) 运用的目前我国燃火电厂平均燃烧1吨煤的污染物排放量如表1。丁淑英则根据煤炭含硫量、脱硫效率、煤的灰分、除尘效率等因素利用公式计算吨煤污染物排放率。张帆 (2008) 也是根据煤炭含硫量、燃料燃烧后硫氧化生成的SO2比例等因素利用公式计算吨煤污染物排放率。由于二者考虑的因素不一样, 所以计算出来的吨煤污染物排放率也不同。
kg/t
取煤质单位热值为21.2MJ/kg, 硫含量为1%, 灰分为15%, 静电除尘效率99%。
4. 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UECi) 确定方法不同。
魏学好和陆华参考中国排污总量收费标准和美国环境价值标准, 评估出目前中国火电行业各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价值标准, 如表2。丁淑英则采用了Extern E方法。Extern E方法是基于“影响路径方法”的, 是自下而上的通过途中的追踪总排放和影响污染排放—污染物浓度扩散—环境影响的量化, 用暴露响应函数和其他文献中与环境健康和社会科学文献中的数据量化环境影响, 用支付意愿的方法来计算货币值。该方法在我国山东进行了应用, 计算得到该地区火力发电产生的污染物单位环境成本:PM10是5 032元/吨, SO2是7 057元/吨, NOx是4579元/吨。同时, 对于CO2主要考虑全球变暖造成的损失, 取19元/吨。方韬、张帆和李宁等由于仅计算火电企业内部环境成本, 因此主要根据我国火电企业排污收费标准计算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元/kg
三、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本文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引入到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清单分析方法, 获取ELi, 具体可参考有关文献。UECi可以参考表2和运用Extern E方法计算的山东火力发电产生的污染物单位环境成本的算数平均数求得。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认定火电企业主要排放的污染物。
运用Monte Carlo方法对各个清单参数随机采样, 根据临界环境影响将每个清单参数的采样值划分成几个累积概率分布, 并对这几个分布的最大差值进行K-S显著性检验。在K-S检验识别出的重要参数基础上, 可进一步在统计意义下进行它们的灵敏度分析。根据整体灵敏性分析方法, 对每个重要参数预选若干值, 就其每一个选定值, 对其他参数通过Monte Carlo随机采样进行环境影响的模拟计算, 从而考察参数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变化的作用程度。把对环境影响贡献作用大、敏感性高的排放参数的环境成本代入模型进行应用。
2. 确定火电企业环境负荷量 (ELi) 。
收集环境排放的有关数据, 并使用VFP系统建立环境数据库。VFP是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可用它来对企业 (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输入输出信息, 以及在产品生命周期其他过程中收集到的输入输出信息进行管理, 并查询希望了解的有关信息。ELi可以在清单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统计调查并使用VFP软件获得。
3. 确定火电企业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UECi) 。
根据表2和运用Extern E方法计算的山东火力发电产生的污染物单位环境成本的数据, 本文选取二者的算数平均数求得UECi。
计算结果如表3:
元/kg
4.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估算模型的分解。
把单位产品的环境负荷量 (ELi) 和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UECi) 代入环境成本评价模型, 求得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 (LCEC) 。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 (LCEC) 估算模型仅获取一个总的环境成本数据, 无法获知环境成本中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的构成比例。为了弥补此缺陷, 也为了能够从模型分解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可以将该模型进一步分解, 即:
环境成本 (LCEC) =内部环境成本 (Cn) +外部环境成本 (Cw)
Cn=环境对策成本+内部环境损失成本
其中:LCEC为环境成本;UECi为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ELi为环境负荷, 单位取kg/ (k W·h) ;Cv为环境对策成本包括事前环境对策成本、事中环境对策成本和事后环境对策成本;CL为内部环境损失成本;ti为第i项污染物在电厂所在地区的排污收费标准, 单位取元/kg; (Eli-ri) 为第i项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 单位取kg/ (k W·h) ;ri为第i项污染物的减排量, 单位取kg/ (k W·h) 。
四、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估算模型, 全面考虑了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 科学地获取了ELi和UECi数据, 能够准确地估算环境成本。通过对环境成本模型的分解, 又可以进一步获取企业决策有用信息。利用上述估算模型计算的不同环境成本指标, 可以进行如下的应用:
1. 根据上述建立的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得出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数据, 从而将环境成本纳入我国现行的火电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在现行的电价机制中, 也可以充分体现环境成本。这样将火电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使火电企业将环保与自身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从而引导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考虑环境因素。
2. 通过分析总的环境成本中, 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的比例, 分析电厂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程度, 为研究火电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提供数据支持。
3. 通过分析总的环境成本中, 环境对策成本、内部环境损失成本和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三者的比例关系, 可以使企业在主动进行环境管理而发生环境对策成本和直接排放污染物发生环境损失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引导火电企业主动采取减少排放、改进技术等环保措施, 促进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通过ti和UECi的对比、或者是∑ti (ELi-ri) 和∑[ (UECi-ti) (ELi-ri) ]的对比, 可以分析我国排污收费标准是否过低, 排污收费是否能完全补偿排污所造成的环境外部损失等。为科学制定排污收费标准以完善相关环保法规、尽快建立一套合理的排污收费制度提供数据支持。
5. 如果考虑了不同发电方式、不同地区对环境成本的影响, 可以对ti、UECi、和∑ (ELi-ri) 等做出调整, 可以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不同地区的环境成本。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发电方式的环境成本,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较不同地区的环境成本, 为不同地区的火电企业决策提供数据, 为分地区制定排污收费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提供数据支持。
五、结束语
环境成本是一个内涵外延并不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可以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研究目的界定环境成本的内涵外延。本文全面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结合火电企业的实际构建了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该模型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亮.环境成本概念内涵.财会月刊 (综合) , 2008;6
[2].魏学好, 周浩.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减排污染物的环境价值标准估算.环境科学研究, 2003;16
[3].陆华, 周浩.发电厂的环境成本分析.环境经济, 2004;4
[4].方韬, 李才华.张粒子发电企业环境成本研究.中国电力, 2005;38
[5].丁淑英, 张清宇, 徐卫国, 郭慧, 熊生龙, 潘丽娜.电力生产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的研究.热力发电, 2007;2
[6].张帆, 徐莉, 刘刚.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与管理.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8;4
[7].李宁, 万敏.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测算方法研究.陕西电力, 2008;2
[8].王寿兵, 王祥荣, 王如松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初探.上海环境科学, 2002;12
[9].王寿兵等.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 1999;1
[10].何良菊, 李培杰, 王晓强.塑料与镁合金移动电话外壳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机械工程学报, 2003;8
[11].苏向东等.有色金属材料的环境负荷定量评价模型.环境科学学报, 2002;1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2
诺基亚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那绿草如茵的草坪、整洁静谧的办公区、洁净舒适的员工餐厅和繁忙有序的生产区无不令人感觉到一种对环境的“以人为本”的追求。据首信诺基亚环境专家陈敏女士介绍,作为一家在国际市场领先的移动电话供应商,其目标是开发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而不对环境造成过度影响,使产品节能并且在产品废弃后可以得到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
诺基亚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基于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考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经历了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最终产品、产品使用和最终废弃等多个过程。以首信诺基亚为例,这些过程中,首信诺基亚在所有的环节都要考虑环境保护,以减小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诠释出诺基亚对环保的不懈追求,“不环保的产品不是质量好的产品”。在产品的研发阶段,从产品是否符合环保的法律法规要求、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量及使用效率到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因素均得到充分考虑;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则需要有效地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管理,只有符合诺基亚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才能成为合格的供应商;生产制造环节则必须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在产品最终废弃阶段,则要充分考虑如何回收、循环利用及妥善处置,使资源可以重新返回物质链中。上述环节协调融合,从而真正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完成了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实际上,诺基亚的环境理念颇具启发。陈敏女士告诉记者,良好的环境准则的商业意义在于有助于公司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确保遵守法律,降低成本,并在利益相关方面树立声望。诺基亚十分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自然环境是诺基亚企业生命的一部分,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合作是诺基亚推动环保举措的核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诺基亚在国内所有生产企业均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首信诺基亚为例,在通过ISO14001认证后,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严格执行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而且公司的管理层每年还要对公司的环境绩效重新进行评价,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并且彻底实施,从而保证了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可以不断提高。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3
关键词 信息共享 生命周期 全周期成本控制 控制措施
一、信息共享中的成本管理与生命周期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中业务流程和生产的过程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系统,在业务过程中按照成本的对象将成本归集起来,找到消耗成本的重要因素,并随着业务的产生、发展、结束的阶段将成本分配至不同的阶段。然而没有信息化技术支持的阶段,计算机功能往往是独立的,其管理的是某个部门的职能与信息,这样就容易在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相对的独立,产生了众多数量的孤岛信息,这样就使得制造企业管理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孤岛信息的出现不利于对成本数据的全面归集,使得成本控制出现了只有形式而没有作用的管理模式。
在信息共享中,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已经可以利用软件进行处理,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使之与财务数据相互共享,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如: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出现,其很好的将所有产品信息集合起来并使之与相关的程序相对应,产品的结构变得十分清晰,促进了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结合。除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之外,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制造特征和管理的需求,针对性开发信息软件,并借助这些关键实现成本管理,归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支出,并利用针对性较强的信息化工具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信息共享还可以帮助成本管理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但是这样还不能帮助企业在发展中有效的降低市场风险,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因为针对制造业而言,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也应当被纳入到成本管理中,所以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应运而生,借助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企业才能在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全部过程中控制成本支出,此时的信息化才能有效的保证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全面而有效。
二、全生命周期理念下的成本管理关键
(一)生命周期的内涵
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方法起始与上个世纪中期的美国,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对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归集的控制方法,以此量化产品不同生命阶段的成本。简单看就是确定产品的生命周期并进行成本阶段划分,包括了产品从设计到淘汰整个过程的成本,其主要成本构成如下:
1)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包含了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等,即产品从开发中的设计、试制、试验、小规模生产、大规模量产知道停止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其成本会随着生产环境与动用资源的差异而不同;2)维护成本:产品被销售后到报废,其存在使用维护期和报废期,这也是生产者所需面对的售后服务的内容,其中包括了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养护成本等,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成本也是一种后期维护成本。3)处置成本,产品的生命周期完结时,企业必须对产品的废弃处置成本进行分析确认和分配,以保证产品在使用后得到适当的处理不会产生环境或者安全性危害,尤其是环境成本是必须考虑在内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关键
1)开发与设计是成本的决定阶段:在研究中,生命周期内产品的开发、测试、小规模试生产、大批量产、售后服务这五个阶段对产品最终成本的影响被统计出来并进行了对比,从中发现:产品设计与开发决定了70%的产品成本;测试占有的成本比例为20%;产品生产准备即试制决定7%的产品成本;而大规模量产的采购与生产环节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只有3%,销售过程中不会对产品成本的决定产生影响。可见产品在设计阶段因为其决定了产品最终的形式和生产过程,其生产的成本已经被相对固化,尤其是制造业的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所有的产品属性都已经被确定,从材料、形式、功能等都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因此其生产成本已经被确定,所有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决定其成本的关键阶段就是设计阶段。
2)成本之间存在关联。在实际的在成本控制中是不能一下子就把成本降到最低,因为产品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且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思路下,智能将设计、制造、维护够一个控制循环,实现成本的降低。即上下游成本的改变都会影响整个产品成本控制的效果。如制造一个复杂的设备,设计上的改变可以满足甚至超过技术要求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但是也会遇到如:生产流程改变所付出的成本提高,其中增加设备、工艺流程等造成的成本提高;新的原材料也必须进行重新采购或者检验,才能投入使用而造成成本提高;维护中重新对用户进行说明或者指导,培训维修工程师等也会造成成本提高。可见,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必须强调整流程的关联性,要求企业明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成本、阶段内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协调方法,以此才能在信息化的帮助下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并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应用
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是一种以成本为基础向企业整体价值链拓展的成本控制模式。由此将研发、生产、销售利用信息系统与软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对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其应用由以下阶段构成:
(一)设计开发阶段
在研发阶段成本控制就应当将降低成本作为开发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设计开发阶段主要是开发产品而不是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其目标是研究与开发出市场适应性好的产品帮助企业升级产品体系,适应竞争需求。在前面的分析中可知,产品设计阶段可以决定产品的70%的成本,因此在开发阶段必须重视对产品的质量成本,即缺陷成本和控制成本。在产品设计中应考虑产品质量没有达到标准而引发的各种损失,并努力降低此类成本损失。所以在产品开发阶段就应将全生命周期与质量成本的控制结合起来,在追求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发阶段成本最小的同时必须考虑质量成本的需求,并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即达到为优化的设计过程与结果。
(二)产品生产阶段控制
产品的量产阶段,成本降低的潜力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但是企业还需要借助与信息化技术对求进行精确控制,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而达到最佳成本目标。着阶段成本管理策略包括了制造成本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生产管理等。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将成目标和作业成本进行统计与对比,以此实现动态化的控制生产成本的目标。并生产成本为核心,拓展与之相关联的采购、库存等成本控制,不断的降低整个生产环节的总体成本,从而达到控制目标。
(三)产品销售阶段控制
产品的销售是成本支出的有一个控制难点,因为市场环境是动态改变的,其产品营销的费用标准很难确定。所以在控制中必须针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固规划,并借助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支持,对产品各个营销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即产品的开创期、成熟期、产品衰退期的成本投入是完全可以进行评价和控制的。
另外,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当前运输成本的不断提高导致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其成为了销售环节中成本增加的重要环节,在物流成本控制中引入ABC法则,对物流作业进行预算与成本管理,并借助信息共享实现从采购、供应、销售、仓储、库存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统一调度与资源配置,为整个企业的物流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建立起一个高效且灵活的物流配送体系,帮之企业在销售环节控制成本支出。
(四)产品维护阶段控制
产品维护阶段主要是售后阶段,因为质量问题而产生的各种损失,如索赔、违约、降价、报废、维修退换等都会产生售后成本,这些都是维护阶段所必须面对的成本支出,此时应对提高客户满度而支出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维护成本支出,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帮助生产部门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将此信息作为数据基础为开发与设计提供依据和方向。最后,在产品报废与升级时应对客户追加的成本和企业替换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得到全面反映,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结束语:信息化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将信息有效的结合起来,完成统一管理。此种信息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利用各种信息以及分析结果支持设计研发、生产改进、销售支出、客户维护等成本,可以使得成本控制更加的具有针对性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群,司洁萌,周永长.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运用研究.商业时代.2009(09).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4
一、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国加入WTO以来, 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企
至-1天) 的CAAR曲线明显高于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低组的18家公司股票在复牌前10个交易日 (-10天至-1天) 的CAAR曲线, 在复牌后10个交易日内 (+1天至+10天) 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组的23家公司股票和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低组的18家公司股票的CAAR曲线都趋于平直, 投资者预期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的公司股改效果较好。
四、结论
本文发现公司股票在股权分置改革时存在正的超常收益率, 投资者对股权分置改革作出了正面反应。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的公司股票在事件窗口期间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曲线, 始终高于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低的公司股票在事件窗口期间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曲线, 说明投资者预期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公司股票股改效果较好[8]。样本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业绩在短期内有所提升, 并且非流通股比例较高的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业绩提升程度高于非流通股比例较低公司。但从长期角度来看, 应完善立法工作, 有效执行相关法律, 监控大股东行为, 维护中小股东权益, 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完善[9]。
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以降低综合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需求多元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市场细分化等现代经营环境的出现, 企业的成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这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首先,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科技投入量增大, 使得企业的研发费用不断上升;其次, 顾客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企业的销售成本不断升高;此外,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更加重视, 企业按法律要求和为提高商誉而用于环保的支出也呈上升趋势。传统的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2]李亚静, 朱宏泉, 黄登仕, 等.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创造[J].管理
科学学报, 2006, 9 (5) :65-74.
[3]许年行, 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锚定效应研究
[J].经济研究, 2007, 42 (1) :114-125.
[4]赵俊强, 廖士光, 李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利益分配
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41 (11) :112-122.
[5]陈明贺.股权分置改革及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
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方经济, 2007 (2) :57-66.
[7]奉立城, 许伟河.股权分置改革试点G股的超常收益实证研究
[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 26 (4) :718-725.
[8]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9]苑德军, 郭春丽.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J].财贸经济, 2005 (9) :62-67.
核算方法把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环境成本列入期间费用, 只重视生产成本, 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所以, 建立降低成本的新思路和方法, 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生命周期成本涵盖的内容更为全面, 它融合了传统的成本会计、战略成本管理、成本企划、价值工程、作业成本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论, 为企业成本管理拓宽了新思路, 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未来成本管理实践中的一大热点。
二、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策略
(一) 开发设计阶段
尽管产品在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仅占总成本的20%, 却锁定了75%~80%的生命周期总成本。例如, 计算机软件生产企业会在研发阶段投入大量的成本以防在运行阶段为修正错误而花费上百倍成本的代价。因此, 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进行前馈性成本控制是最有效的。在此阶段, 企业首先要对产品是否具有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长期预测, 并根据各个部门的预测信息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企业产品设计具体分为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样品测试阶段。企业各个部门应相互沟通, 以并行工程的方式进行集成式设计。产品研发设计的每个阶段都要对目标成本进行“修正—确定—估算—评价反馈”。首先考虑产品的质量水平、设备状况、物料清单等内部因素, 消费者的使用和弃置成本、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消费者的经济能力、对环境的影响等外部因素, 并以此估算出目标成本。然后在保证质量成本的前提下, 利用价值工程评价并修正目标成本。随后是分解目标成本。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依据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利用作业成本法, 根据各个作业中心汇总工艺路线定义的作业与工作中心定义的公式计算出产品各层级的子件目标成本。最后, 通过LCA和LCCA评价和比较出各种产品体系在整个生命周期使用过程中对消费者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可使用Sylvatica公司开发的PTlaser或TCAce软件 (两个将LCA和LCCA整合到一起的生命周期总成本评价软件) 选出同时能减少使用者环境负荷和成本的方案。产品开发设计过程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有产品成本预测与灵敏度分析, 开发费用预算、监控、核算与考核等。
(二) 制造阶段
在制造阶段, 首先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通过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的相对对称择优采购, 减少原材料的无效损耗, 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采购量和储备量, 建立高效的供应链, 以加速资金周转。将本期的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的实际支出与既定的目标相比较, 并进行成本差异分析, 以提高生产体系的效率。在生产阶段大部分成本已经成为约束性成本, 因而此阶段宜采用改进成本计算方法, 即通过规定单位期间的成本, 以激励员工和质量改进等方法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在此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核算时还需运用适时生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环境成本管理等现代管理策略, 因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只是控制产品的成本, 更应优化资源组合, 以营造有利的竞争空间。
(三) 销售阶段
企业销售阶段与制造阶段在时间上往往是重叠的, 我们可以从市场角度下的产品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来阐述产品成本管理策略: (1) 导入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应加大对广告等促销手段的投入, 并进行销售费用预测、供应链后端的定价指导与成本预测。 (2) 成长期。建立关于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中心和高效的产品传递系统。 (3) 成熟期。掌握大量的竞争对手的信息, 并迅速做出决策, 建立竞争者成本模型, 实施产品库存资金分析与控制等成本管理策略。 (4) 衰退期。努力降低现有产品成本, 加大消费者市场调研, 更新产品结构, 加快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企业可通过一些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如在成长阶段, 企业的资本扩张率、销售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等通常都呈增长态势。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
(一)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实例
生命周期成本法最早应用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对军用物资的成本核算, 到了70年代开始跨入实用化时代, 目前已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具体而言, 这一方法可在环境评价、产品维护、后勤支持、装备设计配置 (包装计划、日常诊断工作等) 、设备采购、可持续生产、运输、报废回收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应用。例如, 太原市某PVC塑料生产有限公司在生产塑料制品时曾对是采用多元醇苯甲酸酯还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作为增塑剂进行选择。研究表明, 在获取材料方面, 多元醇苯甲酸酯比常用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购入成本和使用成本都高。但是, 在加工过程中企业发现, 企业需为使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而排放的SO2、CO、NOX承担废气处置成本, 而且这些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给周围居民带来很多不便。此外, 在回收过程中, 多元醇苯甲酸酯也比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节约成本。因此, 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看, 采用多元醇苯甲酸酯, 既能降低企业的总成本, 又能提升企业的商誉, 实现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
(二) 企业进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 生命周期成本数据的收集
大多数的成本估算方法都需要利用历史数据, LCC估算也是如此, 因此必须收集和积累足够的产品成本信息。在国外, 政府统一开展LCC数据的收集, 为企业承担一部分工作, 但在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资料。LCC数据从发生
网络环境下中小制造企业联盟服务提供模式研究
张建华
(广东商学院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320)
[摘要]在专业化的浪潮中, 企业分工越来越细, “联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形态。本文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联盟的服务提供模式展开研究, 着重分析了两种主要的服务提供模式———应用服务提供模式和网格服务模式, 总结了服务提供模式的发展过程, 研究了服务提供的执行过程, 并探索了服务提供模式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联盟;服务;应用服务提供商;制造网格
[中图分类号]F207.7;TP39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专业化的浪潮中, 企业分工越来越细, 产品的广义生产制造过程, 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多家企业的技术提供、设计方案提供、制造服务提供、销售和售后服务提供等。中小制造企业的生存状态已从一种游离态走向联盟态, 特别是随着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 以中小制造企业联盟为虚拟企业形态提供制造、设计服务已
[收稿日期]2007-12-29
[基金项目]2006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06023954) 。
[作者简介]张建华 (1956-) , 男, 广东商学院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在读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化制造、电子商务应用技术。
的时间来看, 可以分为企业内和企业外两部分, 企业外部数据更难以获得。企业可运用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等组织调查方式收集LCC成本数据, 并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数据库, 以加强LCC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为LCC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生命周期估算中参数的设定
LCC估算大多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进行, 需要比较详细的参数。而实际工作中参数的确定是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做出的假设, 这与后续设计阶段实际采用的参数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会影响估算的结果。例如, 企业在设定经济寿命、折现率之类的参数时, 很难确定所做出的假设是否能正确地反映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企业应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技术、预测技术、风险处理技术, 以使成本估算误差降到最低。
3. 坚持战略成本理念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 由于受既定规模的生产体系的限制, 只能调整短期产量, 使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最低。但是企业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期的产品生产决[文章编号]1673-0194 (2008) 11-0051-04
成为主流, 这也是网络化制造系统的一种典型模式。中小制造企业相关的研究从20世纪末延续至今, 其目标是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集成, 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1]。在研究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两种重要的网络化制造模式:应用服务提供商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 模式和制造网格 (Manufacturing Grid, MG) 模式。ASP是将各种应用软件或应用系统安装在数据中心 (IDC) 或服务器群上, 通过网络将其功能或基于这些功能的服务, 以有偿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并由ASP运营商负责管理、维护和更新这些功能和服务, 其本质就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分散使用[2]。制造网格模式于21世纪初伴随着网格计算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出现, 并迅速成为网络化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制造网格
策未必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 现代企业应坚持长期成本理念, 以期实现长期成本最佳化的有效资源配置组合。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以坚持战略成本理念为基础, 不只局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而是将管理活动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的设计, 向后延伸到产品的服务上, 满足客户和政府等各方面的要求,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川, 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 2002 (11) .
[2]陈晓川, 方明伦.DFC中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的收集、处理与使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1 (4) .
[3]邓超, 王丽琴, 吴军.生命周期评价与生命周期成本集成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5) .
[4]林丰沿.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内涵、演变及启示[J].理论学刊, 2006 (7) .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5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探索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污水厂最大的环境影响在酸化,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耗,同时提出了要降低污水厂环境影响,就需要从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能耗和降低运营期能耗着手,并提出了其他改进建议.作 者:刘志勇 Liu Zhiyong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北京,100031期 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Journal: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年,卷(期):,28(3)分类号:X820.6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 污水处理 环境影响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6
关键词:填埋场 地下水环境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099-01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危险废物,这些危险废物含有大量有毒物质,造成周围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将其进行安全填埋。但安全填埋仍存在不安全隐患,对安全填埋进行风险评价与管理,从选址到建设都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佳选择,制定出相应方案,将安全填埋造成环境污染的几率降到最低。
1 安全填埋场选址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址选择涉及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国际上对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十分重视并在选址方法上取得很大进展。相比之下,我国在垃圾填埋场址选择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填埋场选址总要求是以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尽量少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场址不宜选在地形高程低的地域和低洼汇水处,场址选择应在渗透性弱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黏土及砂质黏土地带该底层的渗透系数应小于0.0000001 cm/s且对有害物质迁移、扩散有一定的阻滞能力。对地表水域的保护所选场地必须在100年一遇的地表水域的洪水标高泛滥区之外,或历史最大洪泛区以外。
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2.1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虽属可再生资源,但地下水更新和自净非常缓慢,一旦被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往往长时间难以逆转。按学科来看,地下水污染问题属于水文地质学的研究范畴。地下水污染有自身的特点,即使严重污染,也无色无味,难以鉴别,污染部位处于地面以下,监测困难,不易被发现。对人体影响是慢性、长期作用,不易察觉。具有难以逆转性,一旦污染,修复困难。地下水流量受季节和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大,自净能力差,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在介质吸附和各种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成分和性质变得复杂,具有不确定性。地下水污染治理投资大、技术难、周期长。
2.2 环境风险评价的意义
环境风险评价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简单的来说就是评估危害人类健康和产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性的一个过程,这关系到一个或者更多的因素。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1]。
2.3 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步骤
一般环境风险评价的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评价与对策。风险识别就是由垃圾填埋场的现场调查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设工程的概况,识别出该垃圾填埋场的主要风险物质。评价过程中依据的指标包括地下水环境介质指标、渗滤液产生量指标、污染物特性指标、污染物毒性指标、环境风险事故类指标、暴露评价指标、日常运行管理水平评价指标和周边区域风险评价指标等。构建风险评价体系,开展危险废物填埋场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可以为填埋场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场地附近的地下水污染。横向结构的构建和纵向结构的构建是构建风险评价体系时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对于地下水风险评价,要计算污染物浓度分布、包络面积及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用水生生态损害阈与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最后在确定风险因素,并分清主要风险与次要风险后,需要根据所获得数据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风险。
3 填埋场控制水污染措施
3.1 填埋场建设要点
填埋场在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小细节处也应落实到位。如在地下水及其它工程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深挖和高填设计,增加使用年限。由于受到水泥抗折强度等性质的影响,刚性填埋场的底板跨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宜超过50 m,这就造成刚性填埋场单位容积较小、单位造价较高、操作运行不便的特点。所以应慎重选择刚性填埋场结构。还应注意填埋场应分区建设,每一期的服务年限宜控制在5~8年。上层高密度聚乙烯膜的保护层应尽可能的采用粘土,避免单独采用土工布。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运行期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各部门重视起来。如尽量减少有机物质进入填埋场,填埋过程中无需使用压实机,固化体可以进行场内养护,注意防雨,注意对渗滤液的物化处理,可采用多期分步填埋和分层填埋相结合的办法,增加填埋高度等。
3.2 管理措施
因此对危险废物填埋场日常运行管理应分为:职员素质、应急处理能力、处理设施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情况等。填埋场的运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系到填埋场的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在填埋场的管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国际上对垃圾填埋场的运营管理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和技术要求。环境管理和财务担保是管理垃圾填埋场的两个重要部分。就财务担保来说,现在国际上花费很大精力对危险废物垃圾填埋场运营资金的管理,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明确规定垃圾填埋场的所有者需要持有EPA批准的财务担保,EPA定期进行检测检查,并可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终止财务担保。这种规范化管理更加科学,效率也更高。封场管理是填埋场管理的最后阶段。目前全球对垃圾填埋场的使用量持续减少,但仍有数以千计的已经关闭的垃圾填埋场,并有成千上万仍在运营的垃圾填埋场将在5年内停止使用,可见解决垃圾填埋场重复利用的问题意义深远,无论对经济还是社会,都将带来极大价值[3]。垃圾填埋场可进行封场修复,但修复一旦开始整个修复时间较长,且目前仍缺乏统一的修复标准。在管理填埋场过程中,应制定、完善地下水监测和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和地下水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为防止危险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还必须采取适宜的防渗措施。同样由于防渗失效而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也是十分必要。
4 结语
危险废物填埋场烦安全与否关系到环境、发展、社会等都多方面。对危险废物的安全填埋场进行风险管理能有效的规避风险,控制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地下水一旦污染将很难治理,及时对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能有效的保护地下水,将可能存在的水污染风险降低到最小。目前我国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发展距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借鉴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春尧,刘丹.城市固废填埋场选址的优选方法及其应用[J].四川建筑,2009,27(5):204-205.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7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纲要指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当前,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已成为全球面对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资源的约束决定了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提出源自于美国设备维修费的调查。1950年,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五年间用于维修的维持费达到了设置费的10倍以上。1960年,美国国防部新闻部门指出,一个武器系统的运营和支持成本至少占了其寿命期限内全部成本的75%。之后,美国后勤管理研究所受国防部的委托研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美国费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后勤学会副会长B?S?布兰查德最早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定义为系统和产品在确定的生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如下费用:研究开发费,制造安装费,运行维修费,报废回收费。美国国防部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定义为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是政府为了设置和获得系统以及系统一生所消耗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开发、设置、使用、后勤支援和报废等费用。也即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者)直接经手的所有成本。1966年6月,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LCC在军工产品的成本核算方面的应用,并在1970年开始使用LCC评价法,使该方法在国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步向民用领域扩展。生命周期成本评价是为了选择使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案,和评价应采用各种方案的系统分析方法。
1969年,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制造业一年内浪费的使用维护费达到5.5亿英镑。1974年6月Gordon A在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出版的《建筑与工料测量》季刊上发表了“3L概念的经济学”一文,首次提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197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AIA)出版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建筑师指南》一书,给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初步的概念和思想,指出了开展研究的方向和分析方法。随着英美的一些工程造价界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将LCC作为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在工程造价领域加以应用,并在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的直接组织和大力推动下,LCC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的生命周期成本委员会、后勤学会日本支部的相继成立,日本防卫厅和建设省对生命周期成本评价法的重视,都极大地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日本的发展。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的生命周期成本委员会将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界定为是为了使用户使用的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经济,在系统的开发阶段把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设计参数,而在对系统进行彻底的分析比较时作出决策的方法。日本东京大学对全世界各种产业进行了关于全生命周期模式的测算,结果表明,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式管理下的产品总投入要大大低于传统模式。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在国家标准GB6992—86《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中,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概念与定义、设计与研制、制造与安装、使用与维护、处理等五个阶段。国家科技部在“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中,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列为“十五”期间的重点课题。1988年高克勒等翻译的日本学者日比宗平主编的《寿命周期评价法》较为系统的介绍了LCC费用评价法及其在日本的应用。1993年,廖祖仁等编著的《产品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当时实践研究分析了产品最佳经济效益在其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活动。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应用推广
1、起始于国防领域
1964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的《综合后勤保障》,首次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解决了轮胎补给问题。1970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了LCC一1《设备的生命周期成本》及LCC一2《设置设备时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案例书》,进一步推动了LCC在美国国防领域的应用。我国自引入LCC以来,逐渐开始研究武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解原理先后被应用于无人战斗机、舰船装备、鱼雷、火炮、导航装备、导弹设计等领域,在进行相应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分解结构,研究生命周期成本研究方法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效能。
2、逐步向民用领域扩展
(1)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在机械设备制造方面,为确保设备全过程中的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化,有学者指出,要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重视设备工作循环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之后LCC在我国被逐渐应用于数控设备、电力设备、冷水机组、节能空调器、内燃机车、压缩机、油压减振器等设备分析,为建立相关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推进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深入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还被应用于飞机制造、电子产品风电设施等方面。汽车领域的应用表现为建立面向生产者及用户的汽车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评估,为决策提供支持。Janz D等(2007)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产品价值生命周期的概念,对作为价值创造基础的整个制造系统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模型,提出了制造系统生命周期价值评价的新方法。
(2)LCC在建筑业的应用
随着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建筑业的应用由生命周期工程造价评价逐渐趋于节能、绿色建筑的研究。通过对节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构成及绿色建筑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展开研究,改变人们用传统的经济观和价值观对绿色建筑“高成本”的片面认识。
(3)LCC在轨道交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Kim GT等(2008)研究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轻轨系统开发建设项目,以提高轻轨系统开发效率。LCC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包括路面以及整个安全、环保、健康系统。当前,评价路面性能需要评估不同设计、养护、重建项目的价值,并把管理者和用户结合起来考虑,路面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已成为基于性能的全生命结构设计方法的关键组成部分,为路面设计提供参考。Anthony T.Veltri等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进一步推广应用到整个SH&E(安全、环保、健康)系统,以降低社会能耗。
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优化的技术研究
1、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计算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时,须列出生命周期成本的构成体系CBS(Cost Brakdown Structure)。明确各项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它们在成本的构成体系(CBS)中的相互关系,避免重复与遗漏。成本估算往往在开发阶段进行,常见的方法有参数法、工业管理法、类比法等方法。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在建立成本模型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对生命周期成本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利于建立模型时对参量的选择,并选择优化理论中的理想点法对具体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与效能作评估。(2)建立专家系统以利于早期设计阶段的成本评估。(3)用模糊理论介入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价,其中包括,评价属性模糊值的确定、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到模型求解和最优方案选择的模糊评价方法。(4)用神经网络理论介入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建立神经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成本评估。(5)提出集成产品结构树、成本结构及产品设计进程的产品成本模型的层次结构,给出嵌套成本结构的产品成本模型的组织形式,建立基于产品结构树的生命周期成本分解模型。(6)将神经网络引入到灰色Verhulst模型以提高研制成本的预测精度。(7)采用元模型技术对复杂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各种异构数据进行描述,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复杂产品数据模型。
2、产品设计阶段成本优化研究
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70%-80%,甚至更多。基于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Boo-Sik Kang等(1998)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成本模型与参数法结合应用于产品早期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辛明军(2001)在分析产品协同设计求解过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本最优的产品设计方案最短路径评价决策模型,并应用知识处理方法描述了方案成本评价最优决策算法的实现过程。姜少飞(2007)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思想研究了产品设计阶段降低成本求解的多智能体系统的关键技术,提出了4条多智能体系统的任务分解规则,详细分析了多个求解智能体的协同求解过程,并开发了产品设计过程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降低成本求解系统。目前,常见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系统有PRICE-H(2007),(ISPA 2007)、SEER-DFM(2007)和SEER-H(2007)。将历史成本数据引入这些系统可以进行相应的成本估算,为相类似的产品在设计阶段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缩短产品设计时间。Valerdi(2007)开发了参数系统工程成本模型COSYSMO,该模型基于层级树的形式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复杂问题变得可控,实现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目的。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Tamer E.El-Diraby(2006)开发了基于Web的语义系统以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通过该系统,决策者可以研究各种替代方案,并从中比较选优。该系统可以实时记录产品生产成本,为实现各阶段成本协同,优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提供依据。刘小龙等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环境下BOM形态和演进过程的研究,分析和定义了EBOM、PBOM和MBOM三种主要BOM及其关系,实现多系统间有效集成。武建伟等针对产品建模的集成性和动态性需求,建立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相结合的产品生命周期集成模型。静态模型从广度、深度、粒度三个维度全面描述产品生命周期信息,构成了集生命周期过程、信息表达和产品结构为一体的三维状态空间。基于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分析了版本的一般演化和特殊演化过程,研究了过程域、表达域和结构域三种映射方法,并对演化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李有堂等利用XML的技术实现系统信息之间的转换,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协同模型,建立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平台的企业信息化的协同运作框架。
4、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及机械工程领域,借助数据挖掘技术、Web Service等技术,将知识管理与产品设计过程相结合,涌现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可总结为:(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产品设计知识库的构建。Chin and Wong(1996),将基于知识的成本评估方法应用于飞机制造公司,结合决策表法降低模具设计阶段的成本。产品设计库的构建研究还包括OMT建模技术、三层组织结构的知识库、决策树模型的建立等。Curran R等(2007)基于KBE的方法,利用三维设计建模和仿真能力制造方法进行编码,实现制造业开发工具的成本整合,以产生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姜少飞(2007)提出集成成本知识元一规则一框架(CKE一F)的混合知识表示方法,用产生式规则作为知识表示主体,内嵌框架定义和成本知识元用以表达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降低成本知识库,实现知识的交互获取与知识库的维护功能,并将其应用于设计过程的降低成本求解过程中;(2)构建协同设计系统。刘晓冰等把协同设计系统框架分为应用层、协同设计平台、数据层、操作系统层、硬件层,并将OLAP技术运用到知识仓库的设计和构建中;刘英等则研究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机床产品协同设计过程;钱建东等则将系统设计和知识管理系统综合考虑,建立了一个相互支撑的集成平台;(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知识管理技术。韩庆兰(2008)根据知识来源和所影响的成本因子对成本知识进行归纳,分析了成本知识类之间的关联控制关系,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将知识类之间的关系映射到知识库中,使各类成本知识成为一个逻辑整体,为协同产品设计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支撑。江伟光等针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知识表达和集成的需求,采用本体技术,提出一种基于中间层的产品知识集成框架。丛凯等分析了面向服务架构(SOA)应用到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对复杂产品设计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知识和服务进行高效地组织和管理,进而提出了基于知识库的SOA。
五、多视角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拓展研究
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拓展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也得到了相应拓展,具体表现为:(1)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间的碰撞,在促使企业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效能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2)通过对LCC在应用中的局限性研究,实现理论及技术的拓展。(3)成本控制战略与LCC相结合的研究,实现了LCC运作原理的拓展。殷俊明等借助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成本控制战略的演进逻辑进行理论解读,着重从成本控制战略中涉及的关键特征变量,对各个阶段的变迁之诱因、特征变量间相互比较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4)将质量、价值驱动工具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相结合,以实现成本的持续优化、质量规划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的相关性。
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标准及成本数据获取技术研究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设立了机械和工厂生命周期成本预测模型VDMA—规范34160,并将其演化为预测生命周期成本的一个标准化的计算工具。通过该规范模型可以系统地预测售后费用,确定节省资源并提高生产力。刘刚等(2010)基于当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大部分数据无法获得问题,归纳主动提交、被动提交和自动获取三种数据获取方式,提出了产由数据层、数据模型层、数据传输层和数据获取层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数据获取框架。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披露及生产者法律责任界定的研究
Matthias Deutsch(2010)就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披露对企业及消费者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在线洗衣机销售实地试验,结果发现,LCC信息披露降低消费者具体能耗选择均值,但对产品零售量没有影响。生产者责任法律界定方面,胡苑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生产者延伸责任,指出进一步的立法需要注意根据不同产品类型设定生产者延伸责任实现的不同模式,以及生产者在联合履行延伸责任的情况下其个体责任的实现机制。
5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应用研究现阶段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可以看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在成本估算模型、生命周期成本评价、产品设计、整合系统开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知识库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应用领域愈发广泛,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但是,对综合控制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的研究还显薄弱。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计阶段,缺乏一个能够把产品各阶段成本知识、产品知识、管理知识与企业的CAD、PDM及会计信息等系统资源相整合的全局知识库,以在降低产品社会总能耗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优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有限的领域,且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搭建沟通学科之间知识的桥梁。通过搭建沟通学科之间知识的桥梁,可以实现对已有知识的管理和再利用的深入研究。例如,从事机械工程设计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紧紧围绕具体产品设计,在该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如数字化产品、产品设计知识。但这些知识较少得到管理学界的深入运用以发挥知识的增值效应。而基于LCC的成本管理桥梁的研究可以促使不同学科间的成本知识融合,推动产品LCC规范的制定,降低产品LCC成本。
(2)填补LCC局部阶段的研究缺失。目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具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制造阶段,而销售、使用维护、处置等阶段的研究还显薄弱。另外,生产者、使用者、社会角度三种视角对应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往往陷入某一主体下的局部LCC研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权责的不明确导致基于LCC的数据收集与整理难度较大,对成本控制的作用发挥有限。
(3)构建面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知识服务平台。要实现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必须要对伴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实现从设计到处置的一体化管理与控制,将工程设计人员以LCC最低为目标的设计方案,通过平台传递给后续阶段的执行者,借助平台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学科的知识融合,打破社会分工造就的职能部门分而治之的局面,实现整合基于生产者、使用者与社会视角三者一体的LCC管理,推进产品LCC管理在我国的应用进程。
六、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管理应用领域的扩大使得实现综合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的目标成为可能。环境因素、资源约束因素、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与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学科融合是推进知识应用领域拓展的关键,知识规范表示及数据化是知识应用的基础。机械工程设计及机械工程方面的专家和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已规范化的数字化产品知识、产品设计知识。这些知识成为机械制造业寻求成本降低新空间的宝贵资源,它是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理念探求新的成本降低与控制方法依赖的基础。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因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先进的制造哲理、及面向顾客的成本思想,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企业面对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强化、人力成本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的大背景,必须树立生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以降低总能耗为目标。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与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融合研究任重而道远。
摘要:首先论述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然后,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推广;归纳梳理了支持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得以实现的技术,总结了多视角理论拓展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最后提出了加速LCC推广应用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8
何谓“环境成本”?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成本是商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回收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流失所需费用之和。联合国发布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则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环境成本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 环境成本可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其中, 内部环境成本就是狭义环境成本, 是企业承受或支付的与环境有关的费用, 这一部分是可以体现 (但并不是已经体现) 在会计信息中的;而外部环境成本是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 因此, 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环境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站在生态环境的立场定义环境成本, 是广义的;而《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是从微观角度、站在企业的立场定义环境成本, 是狭义的。关于环境成本的分类, 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立场得出不同的结果。
二、国外研究机构对环境成本
(一)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IA) 。
CICIA于1993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三类:一是环境预防成本, 是在实际环境损失发生之前的主动性的环境成本支出;二是环境维持成本, 是和负面环境影响同时发生, 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至于恶化的环境成本支出;三是环境损失成本, 是对以前期间或当期环境破坏后果进行补偿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其中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维持成本支出都属于积极性环境成本, 成本支出会导致其他资产的增加或生产能力的改善, 而环境损失成本属于消极性的环境成本, 成本支出只是对其他损害的补偿。
(二) 美国环保总署 (EPA) 。
EPA于1995在《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指南:关键词和术语》中将环境成本划分为:1.传统成本。包括设备、材料、劳动力、消耗品等。这部分成本实际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成本。这种划分的依据是环境污染与破坏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2.潜在的隐藏成本。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发生的各项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3.偶发成本。包括未来环境事故损害的赔款、罚金等。4.形象关联成本。通常是指企业对外披露环保信息、参加环保活动发生的成本。该分类主要是从投资决策的视角来划分环境成本, 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与决策有关的环境成本信息。
(三) 日本环境省。
日本环境省在《环境会计系统的导入指南》中对环境成本划分为业务领域成本、上下游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研究开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及环境损害成本。日本环境省颁布的《环境会计指南2005》中, 对环境成本的分类做了拓展, 业务领域成本中包含了全球环境保护成本, 而在行政管理成本中也包含了社会活动成本等部分。
(四) 德国。
德国按环境成本在其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分为四种类型: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它们以环境物质能源的流转为基础, 从输入物质能源到制造过程, 最后向环境输出产品和残余物, 形成物质能源的平衡, 同时其流转规模、速度与影响环境的环境负荷成正比, 进而产生不同种类的环境成本。
(五)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公开草案》中指出: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经济效益为导向, 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以此协调各国之间的差异。对此, 《指南》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六大类, 分别是:1.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指进入有形产品中的能源、材料等成本。2.非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指已转变成废弃物、排放物的能源、水、原材料的成本。3.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指对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和处置成本、环境损害恢复成本、受害人补偿成本及环保法规所要求支付的控制成本。4.预防性环境管理成本:指预防性环境管理活动成本。这些活动包括绿色采购、供应链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生产者社会责任履行等。5.研发成本:指环境问题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如原材料潜在毒性研究费用, 研发有效率能源产品的费用及可提升环保效率的设备改造费用。6.不确定性成本:指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包含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三、国内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分类
我国对环境成本的分类, 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上, 他们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路。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环境成本作出了不同的分类, 如从空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从时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分为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和未来环境成本;从成本不同功能把环境成本分为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的环境支出、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环境不良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有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分类采用两个角度:一是从环境成本发挥作用的角度分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和环境负荷增加所带来的成本;二是从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和环境效果观角度分为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处置成本、绿色采购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保护社会活动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有学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将其分为采购阶段环境成本、制造阶段环境成本、销售流通阶段环境成本。有学者从环境管理的要求出发, 按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动因, 从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角度, 把环境成本分为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有学者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动机将环境成本划分为环境修复成本、环境潜在成本和环境投资成本。
四、基于生命周期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环境成本分类
上述对环境成本的分类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 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环境成本该如何分类, 其关键是看环境成本分类要解决什么问题。环境成本分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归集各类环境成本, 来满足对环境成本信息的需要, 如环境成本核算的需要, 环境成本信息对外披露的需要, 环境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企业作为最大的污染源, 必须进行清洁生产, 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此背景下, 企业可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环境成本分类, 有效控制环境成本的发生。产品的生命周期, 是指一种产品从诞生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部过程。而生命周期评价则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 对某种产品或某项生产活动从原料开采、加工到最终处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该评价方法力图在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 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类主要以企业设置的作业部门为依据, 各作业部门根据其作业特性进行环境成本分类、归集与确认,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通过对作业的追溯, 找到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 以便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9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有战略视野的管理层转变了以往传统成本控制理念, 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成本管理中来。制造成本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本份额越来越小, 局限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已经无法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企业是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微观主体, 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主体的利益, 并且有义务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范围已经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宏观经济评价、社会评价要求企业从国民经济整体、全社会视角配置稀缺资源, 全面考核企业社会经济效益。因此, 微观经济主体成本管理的理念已经提升到战略和全社会的高度。与传统成本管理客体不同, 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的战略成本管理立足产品研发、制造、营销、顾客使用和废弃等完整过程。成本管理范围在传统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 体现企业产品的社会效应。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可以直接增加顾客价值, 并且减少售后由顾客承担的使用成本。在废弃处置阶段, 绿色环保产品可以减少由社会承担的环境治理成本。成本管理管理的主体自然从单一企业延伸至顾客、政府和社会。当然, 作为一个新理念的提出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笔者在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目标和内容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的战略成本管理
基于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的战略成本管理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视野, 从社会角度分析、控制、考核企业产品社会成本。力求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实现微观主体与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成本管理不再是简单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或企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从产品概念形成到完全失去对人们的影响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
传统成本管理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为宗旨, 成本管理目标局限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应该如同企业战略一样具备全局性的特征。战略成本管理不只关注企业内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而且重视企业产品引起外部环境发生的成本。全局性特征表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 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吻合。企业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同时, 力求降低顾客使用成本以及废弃处置成本, 以实现社会总成本最小。社会成本是企业作为社会中微观主体, 其行为给社会造成的所有成本之和。社会成本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引起外部环境发生的成本, 企业内部成本也是社会成本中的组成内容。企业通过出售产品将内部垫付的成本最终转移由顾客承担。由此可见, 企业的社会宗旨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应立足社会全局, 以降低社会总成本为目标, 体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及企业的社会效益。
社会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一般划分为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使用成本和废弃成本。笔者对其内容作了新的探索, 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资源获取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企业为社会提供服务, 必须从企业外部索取相应的社会资源。资源是稀缺的, 企业不能无限制的加以利用。资源是社会共同享有的, 企业无疑要承担资源使用成本。物质资源的开发、使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使用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 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受到挑战。目前, 我国倡导节能减排,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高效、绿色的产品符合社会长远利益, 符合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产品过程中, 外部资源开发、使用造成的社会成本是战略成本管理的一项新内容。资源社会成本内容大体上涵盖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造成的成本、社会资源使用成本以及资源使用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资源是企业生产经济活动必需之物, 资源的使用也是有成本的。企业把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 降低资源社会成本有益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是生产运作设计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生产动作设计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讨论:第一阶段, 产品设计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包括新产品的需求分析、产品构思、可行性论证、结构设计以及工艺设计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在整个产品成本中所占的费用很小, 但它却是以后产品成本的决定因素。产品设计阶段就决定了产品的微观结构、产品生产使用的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流程等。产品设计“先天不足”将导致未来生产畸形, 制造成本控制在好也不能达到降低总体成本的目标。所以说, 产品设计过程是成本控制的前提, 也是战略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企业营销部门主要担负挖掘新市场, 寻求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任务。新产品的构思不仅立足市场需求, 也要控制企业未来成本, 以企业未来发生的最小成本满足新市场的需求。新产品的结构设计以及工艺设计会对以后产品成本产生根本性影响。产品结构设计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生产每件产品的单位可变成本。工艺设计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生产每件产品可能发生的制造费用。由此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不在是简单的产品设计, 每个人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
第二阶段, 生产流程设计。生产流程设计是企业为以后生产过程组织相应的生产设备或设施。如同产品设计过程一样, 生产流程也会对产品成本产生根本性影响。一旦生产流程被确定下来, 通常情况下很难更改。生产流程设计也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一方面, 在企业组织生产过程之前, 合理安排企业生产流程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制造费用。
第三阶段, 项目投资选址。企业新项目的投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未来物资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等。靠近原料产地或供应商可以减少采购过程中的运输成本。靠近消费者市场或者城市中心可以减少未来物流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容易获取劳动力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当然, 项目的投资选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并且, 厂址的选择具有永久性, 一旦决策失败将无法弥补。
三是顾客使用与产品废弃阶段的战略成本控制。从顾客视角出发, 降低顾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成本, 创造客户价值、满意和忠诚是顾客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战略的主要理念。企业营销的目的不是推销自己的产品, 与客户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符合企业长远利益。企业在产品销售以后, 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费用以及损坏维修费用都会由顾客承担。费用的高低会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和再购买的行为。只有站在顾客立场, 在产品销售之前努力降低顾客使用成本, 才能维系长久的客户关系。
产品废弃成本主要是对产品遗弃物进行处置或产品遗弃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成本。现代高科技产品存在对环境破坏的化学成分, 需要回收利用或者回收处置。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 顾客会有意识的选择对人类、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产品废弃成本不是由顾客或社会承担, 而是由产品废弃成本的直接制造者企业最终承担。产品设计过程中, 必须考虑产品生产的材料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提前控制产品废弃成本, 减少企业未来支付的费用。
四是退出市场成本。企业在出现经营亏损的情况, 并不一定立即退出市场。因为, 有时退出某个行业需要承担高额的退出成本。一旦企业宣布破产, 需要支付相应的破产清算费用。企业资不抵债的情况下, 需要拍卖资产偿还债务。此时, 企业资产出售价格通常较低, 或者由于资产专用性导致资产无法出售。人员下岗安排、顾客投诉等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尤其是企业不易转移使用的资产, 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潜在成本。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依然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 企业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制定生产成本计划、成本核算和分析考核上。没有把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企业员工没有树立日常成本控制的理念, 导致生产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战略成本管理是近些年兴起的新成本管理思想, 针对我国传统的战术成本管理将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成本控制是企业寻求长期竞争优势途径之一。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界限, 将企业事前、事中、事后任何可能发生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整体成本费用, 使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相一致。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 《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2]宫巨宏:《略论基于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的战略成本管理》, 《现代财经》2006年第8期。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10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 建筑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建筑业资源消耗日益严重, 并且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 阻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应对环境污染, 促进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应积极引入绿色节能建筑理念, 但由于绿色建筑成本严重阻碍绿色建筑的发展, 这就要求必须做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工作。
2 绿色建筑及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2.1 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是一种概念或是象征, 主要是指建筑对环境不会产生危害, 能够在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与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有六类指标, 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此外,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相对合理, 应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 充分利用阳光, 节省能源, 从而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与环境。绿色建筑主要是以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充分利用天热条件与人工途径的基础上, 创造良好的、良好的居住环境, 尽量控制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与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2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2.1 决策设计成本
决策设计成本包括决策与设计两方面的成本, 其中, 决策成本主要包括策划项目、调查市场、收集信息、可行性研究、优选方案、筹措资金等决策阶段所花费的费用, 并且还涉及重大方案、管理、研究试验等在设计阶段所耗费的成本。投资决算阶段成本控制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基础, 直接关联着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建设项目一旦通过决策, 设计就成为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关键。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可知, 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已远远超过80%, 将直接影响项目投资, 科学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大约10%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因此, 在项目决策设计阶段, 应加强设计阶段的管控力度, 强化其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 并且还要优化设计方案, 减少设计变更, 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建设前期阶段, 以更加有效的控制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2.2.2 施工建设成本
所谓施工建设成本, 主要是指在绿色建筑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 包括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购置费、管理费用以及各种税费等。施工建造阶段的政策变化、材料价格和市场供需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绿色建筑的全周期成本, 而整体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也直接影响绿色建筑项目在后续使用、维护以及拆除方面的项目成本。
2.2.3 使用维护成本
使用维护成本是指绿色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相比于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具备使用期限持续时间长、使用维护成本更低优势。在绿色建筑较长的使用阶段, 业主、物业管理等部门需付出人力、能源和维修保养等方面的成本, 由于维护时间较长, 此阶段支付成本在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2.4 回收报废成本
所谓回收报废成本, 主要是指绿色建筑使用已经达到其耐用期限之后, 要对其进行回收报废, 此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即为其回收报废成本。依据不同的回收方式, 回收报废成本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 绿色建筑的报废与回收成本、建筑材料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
2.3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
所谓经济效益, 即为通过综合考虑绿色建筑能耗情况的基础上, 对比计算其与传统建筑的能耗差, 也可称为绿色建筑的节能量, 具体体现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方面, 具体计算方法为根据当地能源的实际价格推算出节约能源的经济效益, 然后依据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
2.3.2 环境效益
所谓环境效益, 通常包含室内环境效益与室外环境效益。其中, 装饰材料与室内设施产生的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绿色建筑由于其在材料选择方面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所以其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比传统建筑更加显著。关于绿色建筑室外环境效益,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绿色建筑因节约烧煤, 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和酸雨的侵害, 而对大气产生的环保效益。 (2) 减少了在建设过程中或建筑物拆除时制造的建筑垃圾而形成的垃圾减少的效益。
2.3.3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不仅包括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的居住舒适度的微观效益, 还涉及由于社区形象与精神风貌的改变而带来的主观区域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其中, 对于微观效益, 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强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活动空间。对于宏观效益, 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加强了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理念。
3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效益及增量成本模型构建
3.1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通常情况下, 建筑围护结构主要由包围空间或是隔开室内与室外的结构材料与表面装饰材料构成, 一般包括墙、门、窗与地面。围护结构需要平衡建筑的通风与日照需求, 提供适应于建筑所在地点气候特征的热湿保护, 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根据不同气候地区特征, 采取相应的保温隔热措施, 寒冷与严寒地区的墙体主要考虑冬季保温的技术要求。 (2) 门、窗和开口::综合考虑照明、通风、供热等因素, 确定门、窗和通风口的位置以及大小。夏天加装遮阳设施, 减少太阳直射;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玻璃。 (3) 热效率: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反射率, 防止湿气在围护结构内聚集, 在建筑外部采用太阳辐射控制以减少太阳得热。 (4)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主要从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及屋顶节能技术方面进行节能。 (5) 热工参数优化设计节能技术:所谓建筑物热工参数, 即为建筑物制冷与供暖过程中涉及的工作参数, 主要包括建筑物室外的热工参数、建筑物本体的热工参数、建筑物室内的热工参数。在热工参数优化设计过程中, 需要注意新风量, 确保舒适健康、经济环保、节约能源间的平衡, 以实现建筑节能目的。
3.2 增量成本综合效益模型的构建
参考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国际上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我国国情, 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目标与理念, 以及繁简适度、全生命周期、可计量性原则, 是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综合效益模型的基本要求。同时, 对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的分析, 需要对按照年度发生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 以及非年度周期发生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充分的考虑, 然后在采用净现值法将不同时间产生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项目合并计算。由于时间价值因素的存在, 在计算过程中, 需要确定合理的折现率 (r) 和研究周期 (T)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构成如图1所示。此外, 对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 主要体现在综合效益净现值的增量成本比两个指标上,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E———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 (元) ;
NPVs增量效益———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增量效益现值 (元) ;
NPVLCC———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增量成本现值 (元) ;
CE———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增量成本效益比;
LCC———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增量成本 (元) 。
如果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增量成本效益比CE>1、SW>0, 表示该绿色建筑项目在经过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之后, 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反之, 经济上不可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分析中, 应当充分利用节能环保技术, 大力推广与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对绿色建筑成本与效益分析, 构建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框架及其指标评价体系。此外, 还应改变当前绿色建筑投资额大、回收期长且收益率低的现状, 解决其资金匮乏的难题, 实现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华, 张峰, 高立新, 等.绿色建筑部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施工技术, 2011 (40) :97~99.
[2]赖笑, 王锋.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技术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32) :78~80.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篇11
一、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的意义
1. 有助于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当今社会,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标准不再仅限于价格因素, 他们在购置商品时, 不仅要考虑商品的售价, 而且开始注重商品的使用成本。以往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而实施的以价格为导向的销售策略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因此作为理性的生产者, 应扩大成本控制的范围, 将成本控制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生产产品时, 一切要为用户着想, 千方百计地降低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 减少用户的支出, 以提升企业的战略地位和竞争优势。
2. 有助于企业实施产品成本管理。
为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 必需降低成本。由此可见, 成本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资料进行收集、记录, 将有助于企业在真正意义上对产品实施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而且可以实施有重点的管理。通常, 在产品的开发阶段就形成了70%以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但所发生的现金流出仅占5%左右。
事实上, 一旦产品设计完成, 成本在以后阶段降低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企业可以通过适当加大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成本支出, 尽可能地实现产品在品质、功能和成本上的优化, 从而减少企业在今后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及废弃处置等各阶段的耗费。如果产品设计无法达到要求, 则必须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重新进行调整。若重新调整后的产品设计仍不能达到预期的盈利水平, 则要考虑放弃该产品的研发计划, 以减少企业的损失。
3. 有助于实现企业收益的可持续增长。
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 有利于企业分析其自身所处的环境、行业特点及其竞争对手的特征, 从而判断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合理控制产品的生产规模, 理性地分析产品退出市场的时间;有利于确保企业各种产品生命周期组合的优化, 从而实现企业收益的可持续增长。
4. 有助于控制环境成本。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也使得产品在生产过程以外的生命周期成本增加。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产品的废弃处置成本, 企业在设计阶段就可以选择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和可以回收利用的环保产品, 以减少环境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要求企业主动减少或消除环境成本,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环保形象,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
按照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结合程度,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核算模式可分为单轨制、双轨制和组合模式三种。
1. 单轨制。
单轨制是指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融为一体, 以一套账提供两套资料。单轨制可以减少工作量, 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与产品成本在核算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因而可能造成核算资料不准确、分辨不清的情况。企业若选择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的单轨制模式, 则需要以产品成本核算为基础, 通过改变账簿和成本报表的格式来增添一定栏目, 分别提供产品成本信息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 以满足不同管理者的需要。由于要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全面核算, 产品费用的分类要十分细化, 会计部门的工作量将大幅度增加。另外, 单轨制核算模式也会对企业原有的产品成本核算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双轨制。
双轨制是指在现有产品成本核算系统之外, 另外建立一套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系统, 即两种成本核算自成体系, 两个系统提供的指标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利用。采用双轨制核算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就是要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外重新构建一套成本核算系统, 用以单独反映企业发生的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相关的成本项目, 并确定这些成本项目属于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 以便于区分这些成本项目分别属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3. 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就是指企业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指标, 在单轨制不便于处理或难以提供两方面指标的情况下, 分设两套账来予以反映, 而对一般性指标则仍采用单轨制的办法核算。
基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我国相关会计法规的限制, 笔者认为不论选择单轨制还是组合模式都会对企业原有的产品成本核算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双轨制模式却优于单轨制模式和组合模式, 因为它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的成本核算模式的前提下, 通过独立的成本核算体系来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 这种单独核算可由会计部门分配专人负责, 适合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应用。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
1. 账户设置。
初次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时, 企业可以先选择重要的产品进行核算。为单独集中核算, 企业首先需要设置“某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一级账户, 然后分别按某种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分设二级账户, 最后在四个二级账户下另设“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废弃处置成本”四个三级账户。这是因为, 在某种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废弃处置成本均会发生, 只是数额不同而已。所以, 按阶段归集和核算成本会比较合理。
在“研发成本”三级账户中, 应核算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时由于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发生的成本, 包括在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工程设计、制图、设计修改、设备调试、产品测试等方面所花费的成本。
在“制造成本”三级账户中, 应核算材料成本、设备成本和生产成本。其中:材料成本主要包括材料采购成本、运输成本、材料管理成本以及报废成本等;设备成本主要包括运用各类生产设施如机器、工具、模具、存储空间等方面的成本;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劳动力成本、生产工艺成本、生产准备成本、检验成本。
在“营销成本”二级账户中, 应核算产品包装成本、存储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广告费用、用户培训成本、保修服务成本等。
在“废弃处置成本”三级账户中, 应核算在产品生命周期期末由于处置相关产品所发生的成本以及该产品即将退出市场时相关资产的处置成本。
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三级账户中, 应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一步细分各项费用来进行费用的归集。如在“制造成本”下账户增设“运输成本”、“材料采购成本”、“工资”、“管理费”、“折旧费”等明细账户来分别核算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制造成本的各种费用。
2. 账务处理。
双轨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方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前提下, 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的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一级账户按“某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设置;二级账户按销售部门人员所提供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归属资料设置;三级账户按前述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废弃处置成本”设置;四级账户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设置。日常的账务处理由财务部门的专职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和产品分类进行账务处理。
3. 编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报告。
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后, 虽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信息在账户上一目了然, 但为了更集中地反映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信息, 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设计一份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内部会计报告, 以便清楚地分析和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信息, 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4.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披露。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 应该向企业职工、各管理职能部门和企业领导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 这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不需要对外披露, 以免泄露了企业的商业机密。
5.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程序。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的周期可以定为月、季、半年或一年。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的对象可以是企业的全部产品, 也可以是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在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时, 首先应根据已确定的核算对象, 对现有产品成本核算系统中的原始凭证进行筛选, 选出企业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所需要的原始凭证, 并据此编制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记账凭证,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相关的总账和明细账, 然后计算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最后编制内部成本报告。
可见,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双轨制核算方法从战略角度研究、规划和控制成本产生的各个环节, 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也有利于企业利益的实现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所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和构建思路, 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完善, 如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的适用范围应如何选择, 如何结合具体行业的特点设置账户等, 这些工作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晓燕.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探析.管理科学文摘, 2004;7
[2].林丰岩.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内涵演变及启示.理论学刊, 2006;7
[3].陈良华.成本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推荐阅读: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06-01
全生命周期成本12-07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01-11
生命周期评价12-14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09-25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12-15
生命周期成本控制12-24
全生命周期评价08-28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09-1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11-22